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幼儿园德育的原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使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走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办学轨道。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用有趣的材料,运用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能不能把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培养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说“我行”,“我能成功”,是培养孩子积极性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的成才除了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而自信心是情商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同时自信心也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自信心尚处于被动阶段,行还是不行,自己很难做出评定,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我们的评价,使每个孩子都能树立起自信心,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此说来,评价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如何使孩子感受到“我行”,又如何能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呢?我觉得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美国学校有两个孩子:男孩子的名字是麦克穆林,女孩子的名字是伊丽莎白。麦克穆林在考试中不会做题,结果就抄了伊丽莎白的答案。老师发现了传递纸条的全过程。两位学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主动向自己的老师请求原谅。老师拿起木板准备惩罚他们。方法是各自趴在两把椅子背上,不许互相看,两个孩子之间隔着一张办公桌。“啪”的一声,伊丽莎白被惩罚了。麦克穆林流下了眼泪,因为他认为挨打的应该是自己。他哭着求老师不要打她,是自己犯下了错,自己才是该被惩罚的对象。“啪”的又一声,男孩子再次哀求,老师不但不听还是重重地抽打。同样,伊丽莎白也以为老师的每一板子都重重地打在麦克穆林身上。奇怪的是,怎么谁都没疼得尖叫呢?两位同学同时抬起头来,惊讶地发现——老师重重拍打的木椅上,加了厚厚的垫子,他们这才恍然大悟。
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孩子犯了错误,在认识到自己错的同时,看到对方因为自己而被惩罚,就会产生懊悔情绪。这位美国老师准确地抓住了孩子的这种心里,巧妙地用“打板子”的手段体罚他们。虽没有进行体罚,但使孩子的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可见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到每个儿童都不希望受到批评、惩罚,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但如果把每个人都夸奖一遍等于不夸。反过来,如果只夸一两个儿童而置大多数表现较好的儿童于不顾,则可能使大多数表现较好的儿童因得不到鼓励而激不起上进心甚至灰心丧气,个别儿童也可能因独享夸奖而滋长骄傲心理。如何正确表扬儿童呢?在一次活动后,孩子们太累了,我叫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谁刚才活动最认真,谁现在趴得最好,我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每个孩子都觉得教师摸了一下自己的脑瓜儿,似乎只有自己独享了老师的,其实我在每个孩子的头上都摸了一下——这个“秘密”孩子们是不知道的。孩子们趴在桌子上,只觉得自己的脑袋被老师摸了,以为别人的脑袋没被老师摸,因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得最好,每个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都觉得自己在老师眼里是好孩子,因而都想下一次还得到老师的夸奖,从而形成人人不断进步的连锁反应和整体效应,也使幼儿的自信心不断加强。
二、激励性原则
幼儿体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必须有不同的评价。但无论评价什么,都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一定在原有水平上,着重评价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自身难以控制,如果侧重评价智力,就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自暴自弃或骄傲自满。而一个人的努力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人人都可以取得进步。有了这种自信心,才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而一个人一旦有了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学习上的困难也就不难克服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指出,对于学生,尽量减少用“不及格”来对课堂学生进行评价,目的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不及格”的评价,将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产生不良的抑制作用。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采取重视表扬和鼓励在教育中的作用的“爱”的教育,才是最佳的教育途径。爱的表达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喜欢、奖励与赞赏等,即“提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长期下去,就会发现原来参差不齐的学生都可以成为优等生。老师的每一句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为了每个幼儿都能成为自信的孩子,在入园初,我便把幼儿的最低评价定为优,好一些的是优上,再好的是优上加上一个“苹果”。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评价后个个充满自信,容光焕发。那刻成印章的“苹果”,在孩子们心中竟有如此大的力量,那我在工作中何不多给孩子们两个“苹果”呢?让每个孩子都能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并且使这种自信心逐渐转化成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个体性原则
幼儿的智力有差异,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对待不同性格的幼儿,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教师对幼儿任何一个问题,哪怕是看似很小的一个问题的评价与处理,都应该注意保护其积极性,都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去评价、去处理。面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应该有“位移”的思想,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幼儿的角度,深入幼儿的内心,体验幼儿当时所体验的情感,成为幼儿真诚的、和蔼可亲的、无限深情的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的个性日趋完善,才有利于幼儿性格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幼儿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18-04
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相对其他领域来说,社会教育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对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组织形式还不够了解。解决这方面的疑惑,有利于提高教师组织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使教育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又能对幼儿施以积极的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适度性原则
教育的适度性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避免走极端,同时还要时刻注意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教育的适度性原则体现的是教育的辩证法。“教育方法的辩证性是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1〕
把握教育的适度性,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教育的分寸感,即掌握教育的度。具体到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马卡连柯指出,如果能找到“积极性和克制感之间的分寸感,也就等于解决了教育的问题”。〔2〕因此,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适度性的把握就是既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环境氛围,又要引导幼儿遵守适当的规则。
2.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原则
一贯性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不能随着时间、地点或者教师心情的不同而有所改变。〔3〕一致性则是指不同教育者对幼儿的要求应该相同。〔4〕一致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即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之所以要坚持一贯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反复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甚至可能“进一步,退两步”。因此,教师不但要注意坚持自己对幼儿要求的一贯性,同时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一天24小时,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如果家长不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那么很容易导致幼儿的行为表现出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出好的一面,在家里则会有很多不良行为表现。可见,家园教育不协调,很可能会妨碍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因为良好行为养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行为的泛化,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都表现出一致的行为。如果家长没有坚持与教师一致的教育要求,那么幼儿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行为就很难在家里延续,行为的泛化很难形成,社会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理念,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在教育目标方面实现家园一致。教师应经常就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与家长沟通,从而更好地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以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削弱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效果。
3.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原则
幼儿园社会教育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形式。专门的教育活动可以有目的地系统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养成。同时,社会教育应该和其他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这是因为幼儿的社会性学习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特点,它的相当一部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不是由教师的直接教学活动引发的。例如,为了让幼儿从小学会尊重他人,宽以待人,教师会特地设计并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如“给我们送来温暖的人”“你、我、他”等,然而,事实上平时教师和家长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比专门教育活动的影响更大。因此,专门教育活动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专门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在语言、艺术等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社会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感受到关爱、支持的环境,建立亲密、平等、互相尊重的师幼关系,营造安全、宽松、自主、允许探索与失败的学习气氛,为幼儿同伴之间的自由交往提供时间和空间,等等。
4.正面教育和个别行为矫正相结合原则
所谓正面教育是指要帮助幼儿了解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或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个别行为矫正则是指针对不同幼儿,特别是那些社会性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运用行为学的原理纠正其不良行为,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入园年龄一般是3岁,而3岁前正是幼儿社会性的初步萌芽时期。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如溺爱、过分保护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时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特点,如任性、依赖性强、自私、胆小、不合群等,这些不良行为特点不仅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更不利于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幼儿的个性虽逐步趋于稳定,但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个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正面教育方式促进幼儿个性的良好发展,同时还要关注那些存在某些不良行为表现的幼儿,运用个别行为矫正方式,帮助幼儿用好的行为替代不良行为。当然,教师在进行个别教育时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园教育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5.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相结合原则
社会性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社会认知是个体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等的认识。〔5〕社会情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6〕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特征。〔7〕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三者关系密切: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认知是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行为是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要把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积极的社会情感养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以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可以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多种形式,但教师最难把握的还是全班幼儿参加的集体教育活动。目前集体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枯燥、单调、幼儿的参与性较差等。换言之,如果集体活动组织不好,幼儿容易游离在活动之外,或者导致活动变成走过场。怎样才能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效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讨论不流于形式,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巨大挑战。
以下重点介绍几种适合幼儿园集体活动的社会教育组织形式,供教师参考。
1.以实践活动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集体活动往往是针对幼儿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和组织的。这时最好的活动方式就是如实再现生活场景,让幼儿从中体会学习。
(1)再现场景
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自由表现,不加干涉,以便让幼儿将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例如,在小班规则教育活动“大家轮流玩”中,教师首先让幼儿自由拿玩具玩,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让那些没有拿到玩具的幼儿来回答问题,从而更好地揭示问题。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目,由浅入深地逐步提出2~3个问题,包括“为什么”“怎么做”等。可以说,讨论问题的设计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出恰当的问题,有效引发讨论,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出既符合教育目标又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教师针对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差的特点,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自由拿取玩具,导致争抢玩具的现象出现,从而让幼儿亲身感受到争抢的不良后果。教师随后提出的问题“应该怎样玩”可以有效引发幼儿讨论。
(3)引导幼儿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
活动开始时的实践引发了讨论,但此时幼儿还不一定完全理解“为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做”也不太明确。因此,讨论后的再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讨论时提出的建议安排幼儿再实践一次。通过再次实践,幼儿可以进一步掌握应该怎样做。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通过实践、讨论、再实践、再讨论的过程,幼儿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轮流玩的规则。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巡回指导很有必要。巡回指导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最新情况,还可以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例如,在“大家轮流玩”的活动中,幼儿在活动时可能会出现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时可以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4)设计相应的延伸活动
相应的延伸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大家轮流玩”活动的延伸部分可以是组织幼儿到户外玩滑梯、秋千等,提醒幼儿要排好队伍轮流玩。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帮助幼儿掌握轮流玩的活动规则。
2.以情境表演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情境表演是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在幼儿不能亲身参与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表演的方式来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幼儿思考和解决问题。
(1)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可以是现场表演,也可以播放事先录制的情境表演录像,让幼儿观看。表演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会倾听”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让幼儿观看小兔子在两种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一种是插嘴,一种是不理他人自顾自玩。角色表演夸张,情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参与兴趣。
(2)引发幼儿讨论
情境表演后,教师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学会倾听”活动中,看完录像后教师提出了问题:爸爸妈妈在忙的时候小兔子做了什么?爸爸为什么生气?别人在说话,可是你也有话想说时,该怎么做?这3个问题分别属于看到了什么、他人的情绪原因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讨论,幼儿可以学习辨别对错,了解他人的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
(3)利用适当方式再现情境
情境表演和后续讨论可以使幼儿了解某种情境中应该怎样做,但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无法将生活中的很多类似情境一一再现,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借助图片再现生活中各种类似的情境,引导幼儿利用刚刚掌握的社会知识去判断对错,以便幼儿将来在类似情境中可以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在“学会倾听”活动中,教师准备了4幅相关图片,让幼儿判断图片中幼儿行为的对错。
教师还要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表现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并对这些行为及时予以表扬。
3.以游戏形式开始的社会教育活动
在社会教育中,教师经常要纠正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不遵守活动规则等。这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特定游戏情境,借此发现幼儿的行为问题并予以纠正。
(1)讲解游戏规则
教师先根据活动内容讲解游戏规则。例如,为了提高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摸摸,猜猜”的游戏。教师准备一个纸箱子,里面放上各种物品。箱子用布蒙上,以免幼儿看到箱子里的物品。游戏时幼儿蒙上眼睛,然后把手伸进纸箱中拿出一个物品,猜猜是什么。在游戏开始前教师首先要讲解游戏规则,提醒幼儿在别的幼儿去摸纸箱子里的东西时自己要静静地看,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干扰到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可以看清楚,就在摸的幼儿说出物品名称前抢先说出来。
(2)组织幼儿游戏
因为教师设计的游戏有针对性,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很可能会出现教师预先设想到的问题行为。例如,在“摸摸,猜猜”游戏中,经常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幼儿违反规则抢先说出物品的名称。
(3)针对问题进行讨论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摸摸,猜猜”活动中,教师首先让扰的幼儿(蒙着眼睛摸东西时被另一个幼儿抢先说出物品名称)说说自己的感受(心里不舒服,讨厌抢先说出的行为等),然后让那个抢先说出的幼儿去摸箱子里的物品,教师故意抢先说出物品名称,借此让抢先说出的幼儿体会这种情况下的心理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必要性。教师还可以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充分讨论,借此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违反规则的坏处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等。
同样,活动结束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对幼儿的正确行为及时表扬强化。
除了上述三种形式外,教师还可以用以讲故事开始的方式或是以参观开始的方式等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此外,各种活动组织形式的各个环节也是可以根据需要变化的。必须强调的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教师都要注意在教育活动的开始部分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然后要有目的地提出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发幼儿换位思考,帮助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从而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把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借此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扎古尔,摩西.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3〔M〕.梅祖培,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64,29.
〔3〕〔4〕郝斌.幼儿家庭教育〔M〕.大连:东北财政大学出版社,1994:27,27.
〔5〕〔6〕〔7〕李喜平.辽宁省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社会性(小班)〔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5,15,15.
The Principle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of Social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Zou Xiaoyan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例如:幼儿开始学英语时,一般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果教师能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引起幼儿的求知欲,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学英语,当他们学会了一句日常用语,学会说几个英语单词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趣体验,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启蒙教育阶段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兴趣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幼儿的特征是好动、爱表演、不怕羞,乐于接受新奇的、趣味性强的事物,而教师教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教学,为幼儿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为幼儿创造一种良好的语言交际情况,这样,有利于幼儿的英语学习,同时也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质。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英语的兴趣
幼儿园英语教学是一种启蒙,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英语的兴趣上,如果幼儿对英语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绪,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游戏化,注意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比如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定量输入,那么,根据不同孩子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玩中学、学中用能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并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会将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情投入到游戏中,同时还给孩子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故事教学法。故事对学龄前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情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在故事中贯穿英语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幼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增进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Come in,please.”与“Go out.”时,先为孩子们讲一个兔妈妈要去买菜,要兔宝宝在家等候,却来了一只大灰狼要兔宝宝开门,兔宝宝发现是大灰狼,一齐将大灰狼赶跑的故事。在讲述中,将“Come in,please.”“Go out.”穿插其中,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会在不知不觉中全部掌握,且印象极深。
2.情景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幼儿会说一些英语,既流畅又标准,但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便“哑”了。如,对幼儿说:“Nice to see you!”幼儿会回答:“Nice to see you!”却从来不会自发性的用这句话跟别人打招呼,只是在别人对他说:“Nice to see you!”后回答别人:“Nice to see you!”造成幼儿只会说而不会用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幼儿不明白每一句英语的含义。
针对这种现象,不提倡教师教一句英语,马上用汉语来解释,但应该提倡积极为幼儿创设情境,而且这种情境要生活化,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每一句英语的含义。例如:教师创设按门铃、拜访朋友的情境,使用与当前情景直接相关的英语,并辅以大量的动作和表情,然后再让幼儿玩开门、请朋友的游戏,就会及时地巩固教学内容。
以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幼儿即理解又能学以致用。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好地培养孩子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彼此之间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有了一定量的词汇、句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自由组合,进行表演。
3.游戏教学法。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之一。游戏能激起幼儿学英语的兴趣,密切师生间的关系,提供幼儿充分运用语言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应尽量游戏化,寓教育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如:户外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是幼儿熟悉而喜欢的。于是,我把游戏改为:“Wolf,wolf,00 what can you do?”请一位幼儿当老狼,其它当小羊。小羊问“Wolf,wolf,what can you do?”老狼回答“I can eat.”然后开始追逐小羊。幼儿在他们原有的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习得了英语,学会了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jump/run.…”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好玩,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英语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幼儿的天赋,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实物、直观教具等教学手段,尽量创设情景和语境,让幼儿进行丰富有趣的对话活动。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幼儿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有助于记忆,且适合于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好奇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幼儿学习动物名称时,使用一些手指玩具,用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出动物名称,“Hello,I‘m a…How do you do!”而后让幼儿手戴玩偶,学说句子和新单词。这样,幼儿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大家兴趣很高。在学习表示颜色的句子和单词时,可以设计一个“幸运转盘”,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r is it?”幼儿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蓝色。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幼儿可以得到一件小礼物,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但激发了幼儿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四、重视“自我表露”,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喜欢自我表露是孩子们共同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这种表露能受到教师的夸奖,能使幼儿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充分进行表露。这样,既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还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任何一种活动形式,时间久了,孩子都会厌倦。冷漠的情绪会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竞争机制,这一难题便会迎刃而解。竞争能激活幼儿潜在的支力,能激起幼儿的进取心,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运用竞争机制,并配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赏识,对进步者的鼓励。有时可以是几句鼓励的话语,有时也可以是一朵小红花、一颗小星星……孩子们在热闹的气氛中会你追我赶,学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
当然,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还很多,如:谜语法、儿歌法、顺口溜法、歌曲法、形象教学法、肢体语言教学法等,我们要根据教学参考书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六、创设多层次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仅仅靠孩子每天20分钟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孩子掌握零星的单词,达不到学英语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着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深入到一日常规的各个环节。
1.要坚持不懈地运用日常用语,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如:早上幼儿入园时,对幼儿说Good morning. Nice to see you.在幼儿课间休息时,说Go to the washroom,please. Did you wash you hand?Drink some water,please.在幼儿准备进餐时,让幼儿认识餐具和介绍食谱等。如:These are plates/bowls…We have noodles/milk…for breakfast,etc.在非英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孩子们说Stand up、Raise your hands、Put down your hands等。在生活中,要将双语生活情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与幼儿进行交流,努力消除上课与生活的界限,不断丰富幼儿的语言,使生活与教学连接起来,打破固定情境对幼儿英语发展约束的认识界限,使他们在生活情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让他们学得无意,学得随意,学得乐意。
2.创设物质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英语。在幼儿英语学习中,语言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画面、活动工具和动手材料。在观察、操作中引发他们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如:墙面设置,它是幼儿园环境布置中最大最为醒目的画面。它如同一幅大的广告,浓缩了教育内容和目的,还渗入了思想道德教育,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如英语活动角,它是一个让幼儿通过对实物、图片、头饰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十分吸引孩子,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会主动地指读单词,或是两两结伴玩语言游戏,愉快地游乐于英语语言的气氛中。
儿童的社会规则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老师的影响(如父母与老师经常对儿童说:“不要打人”,“要用筷子夹菜吃饭,不能用手拿”等);二是法律规定(如法律规定:不准破坏他人财产);三是儿童的社会互动(如一个儿童违背了性别角色期望,其它儿童可能会嘲笑他)。社会规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求人们的行为举止要有规章,并阻止有不良后果的行为发生。
二、3-6岁儿童的规则掌握
(一)需要掌握的规则
由于幼儿灵活的思维,幼儿教师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突发的情况,此时教师会制定相应的规则以维护教学秩序,促进幼儿人格健康发展。在幼儿园中实习和听课的时候,或许会感觉到老师对儿童要求很多,且指定的规则是各种各样的。那幼儿园该制定哪些规则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谨慎规则是最主要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且幼儿园也是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有研究表明:14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意外死亡。为此,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制定一定的谨慎规则,如不要触摸电插座,不在园内乱跑打闹,不做危险和不安全的游戏,等等。
其次,是道德规则的教育。学前儿童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有研究发现: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但3岁后,随着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可以对儿童的道德行为提出教育要求,即给幼儿灌输道德规则。由于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且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起。中期儿童不但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标准,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而且开始关注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即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晚期的道德感则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最后,是习俗规则的教育,也就是国内学者所说的适应性规则。这些规则的功能应该体现为:既能够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性格,又能够充分地指导他们探索世界。这类规则通常以“家规”和幼儿园中的“常规”这两种形式体现出来。
(二)掌握和执行规则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形成并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首先,规则在幼儿同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由于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要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是十分困难的。对此,教师就要给幼儿定“规矩”,从日常行为、卫生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当然教师在培养规则时,应该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其次,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活动的质量。
2.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孩子不仅要在幼儿园中遵守班级中的“班规”,还要在家遵守家中的“家规”。班级的班规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而“家规”的制定则取决于家长的观念,双方的观念、要求一致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才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园合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通过家长同地、宣传栏、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互通幼儿成长中的点滴,争取在教育方法、要求上取得一致。通过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家园合力,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1、保教结合的原则:教师应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全面、有效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保育工作,确保幼儿真正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2、寓教于乐基本活动的原则:娱乐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娱乐最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最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发展,具有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
3、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幼儿园教育,应从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幼儿教育过程。同时,活动形式应体现多样化,让幼儿能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4、发挥整体性教育功能的原则: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发挥活动的一致性、连贯性、整体性的教育功能,寓教于乐。
(来源:文章屋网 )
幼儿最日常的活动就是游戏,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采用游戏教学法不仅可以增强幼儿对于外界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其智力思维等的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该坚持哪些应用原则呢?笔者就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和阅读的资料做以下分享。
一、必须处理好游戏和幼儿教育之间的关系
游戏和幼儿教育之间存在着许多的一致性,教师要明确这些一致性,以此来进行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对游戏理论和方法熟悉,还要了解自己所带的班级幼儿的心理和生理成长的程度,结合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还有好奇心的内容进行游戏教学,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效果产生。
以人为本,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游蚴欠绞剑教育是目的。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进行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小朋友们认识动物的时候,我准备了各种各样小动物的头饰,分发给小朋友们,然后在学习桌上放了许多的卡片,卡片上面标写着各种动物的特征,然后让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符合自己头戴动物的特点的卡片找出来,还要学习一下这种动物的叫声、动作和行为等。这样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很活泼,他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是小羊,我爱吃草,我是咩咩咩的叫的!”“我是老虎,我要吃肉,啊偶!”小朋友们对于动物的认知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是难免也有出错的时候,而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疏导,让他们明白哪里出错了,让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精心设计游戏,刺激幼儿兴趣和好奇心
游戏教学法的教育方法就是游戏,因此游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游戏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太难了儿童接受不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太简单了又没有教学的意义,孩子学不到东西。而且时间也要进行周详考虑,连续的游戏会让孩子感到疲惫,时间太短又会没什么效果。还有教师的准备工作也要做好,准备充足,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
幼儿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着好奇心,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法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的游戏带有一点神秘性,这样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例如,我将从“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运用在了教孩子们认识水果这一课时中。我事先准备好一些丝带,让孩子们把眼睛遮住,然后将不同的水果放在他们的面前,并且专门挑选一些比较相似的水果放在一起,让他们仅仅通过手上的触感来判断面前是什么水果。这样的方法很新颖也很好玩,小朋友们都玩得很开心。当他们知道自己猜对了的时候特别的高兴,而当他们猜错了,我便给他们机会重新再来一次,并且加以适当的提醒,这样他们基本都可以猜对了。
三、因材施教,教师的指导要得当
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也要注意不可以过多干预儿童,让儿童的思维固化,同时也要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身体因素,兴趣爱好因素等等多方面考虑,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游戏教育。
不同的孩子心智的成熟程度以及记忆力、智力水平等都不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孩子们之间的这些差异,将游戏设计得富有一定的难易程度。不至于太难,让大部分孩子们无法参与,也不要过于简单,失去了游戏的最终目的。对于一些素质较高比较聪明的孩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小任务,让他们挑战一下自己,并且要适时地做出鼓励和奖励。而对于一些发展缓慢的孩子,也要保持耐心,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照顾训练,让他们同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多媒体的应用,让游戏更丰富
将多媒体与幼儿游戏相结合,可以让幼儿游戏更丰富,更富有变化,以及更富有吸引力。多媒体可以呈现丰富的声音、图片、影像等,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的这些特点设计一些相关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内容丰富,色彩绚丽,更容易吸引儿童的兴趣,也让儿童的成长增加了更多的可能。不过多媒体的使用也要注意一点,不可以流于形式走过场,要让多媒体真正地发挥作用。
随着近些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游戏教学方法已经逐步深入到幼儿教学方法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其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锻炼其创新思维的灵活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一.坚持“适合性”原则
绘本应是适合孩子的。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因为师长更多关注的是儿童的成长。那么怎样的绘本才是孩子需要的呢?笔者认为首先是能够诊疗自己孩子的。师长在购买绘本时都会觉得孩子有某些方面的不足,希望可以在绘本上有所体现,期待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孩子明白自身的不足。很多绘本往往都有自己的“理念”,当这个理念符合师长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时候,师长就觉得这是可以诊疗孩子的,是适合孩子的。确实,很多绘本在封面上就把这种“理念”传达给阅读者。如中国原创的环保系列《绿野少年生态童话》绘本,在封面上就有比较醒目的字眼“中华环保联合会特别推荐,献给环境小卫士”,并且给出了阅读建议“请师长和孩子大声朗读,充分体验与文学及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奇妙感受”。在这一阅读建议中我们不难发现就是针对绘本的两个接受主体“师长”和“孩子”的。像这样的字眼在很多绘本的封面上都有体现,如“中国第一套儿童美德教育图画书”“全球销量达600万册的儿童情绪管理绘本”“献给聪明的孩子们”等。
其次“适合性”中还应包括一个“适量”的方面。让孩子读他们喜欢的书,只有这种儿童“自己伸手去拿”的绘本才能让他们享受到乐趣。但是在选购的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想伸手去拿的书都抱回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会挑选绘本。首先可以告诉孩子一个量,让他选出自己最想带回家去慢慢看的几本绘本,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和大人商量;或者你可以告诉他有10本绘本(当然是师长自己挑出的适合孩子的)是很多小朋友都特别喜欢看的,让孩子在这些绘本中挑出自己也同样喜欢的绘本,这样就缩小了选择的范围。如当您觉得孩子的品格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慢慢养成时,您可以把《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中的前6册《我不是故意的》、《妈妈错了》、《我当哥哥了》、《玩具丢了》、《波力生病了》、《圣诞快乐》推荐给孩子,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做主在这一系列的书中找出最喜欢的几本。
二.坚持“丰富性”原则
丰富性指的是绘本的内容、形式等力求丰富,知识性的、情感性的、哲理性的、科学性的等,尽可能涵盖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在分类中讲到,目前市场上绘本的种类主要有环境保护、道德品质、心理调节、经典精选四种,每一类别下都有不同系列,同一系列下都有很多种分册。在给孩子选择绘本时,我们要尽量让孩子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类别,能够诊疗孩子的绘本当然是需要的,同时其他类别的绘本也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滋养的作用,让他们在兴奋、愉悦、轻松中迸发灵性,发现事实,熟悉生活,快乐成长!
三.坚持“系统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某市某一级示范园的一个中班。该园是该市一级示范园,是该市教育实验基地园与窗口园,在全市一直发挥着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该中班由35个幼儿、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构成。班级幼儿年龄在4.2岁~5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1.2。主班教师为学前教育本科毕业学历,已工作九年,工作能力突出,是园里公认的教学能手。配班教师为学前教育专科学历,已工作七年。保育员为高中学历,有十二年的保育经验。
2、研究工具
班级中每一项规则的实施都会经历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作为一个过程的存在时,就意味着一个完整的行为事件。根据教育社会学研究,这样一个完整的行为事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导入、执行、修复。这构成了本研究中观察的基本维度。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借鉴有关幼儿规避行为、违规行为、规范事件等已有研究,并结合前期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关于规则教育的访谈,几经修改后,制订出了幼儿园班级规则实施的观察表。现有的框架包括三个基本部分以及更加细化的若干类别。其中规则导入有显性明确的要求、违规行为的导入、榜样行为的导入、渗透式教育四个类别;规则执行有反复练习、映射、贴标签、代言人、假问题、示意六个类别;规则的修复有故意忽视、匿名批评、直接暴露、剥夺、收回签标、警告、训斥、隔离、沉默、说理与合作解决等类别。
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采用参与式观察,共持续70天。每天观察时间为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即7:50~17:30。观察间隙,对该班教师进行了随机访谈,其目的是了解在具体的活动背景中教师制订、执行规则的出发点等,以期为总体把握教师的规则教育观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对所有数据,采用SPP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幼儿园班级规则的导入方式
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中规则的导入以显性的命令要求与违规行为为主,分别占48%、26%。而榜样行为导入与渗透式教育则较少涉及,分别占19%、7%。相比较而言,前两种方式更具有强制的约束力,而榜样行为与渗透式教育则略显温和。对教师来说,导入方式越具有强制约束力,给到幼儿的震慑越大,所能引起的幼儿行为的变化越明显与即时。而一些相对温和的方式比如渗透式教育由于需要教师多次耐心地说理与解释,费力且费时,且效果不显著,自然成为教师最后的选择。
2、幼儿园班级规则的执行方式
在班级规则的执行中,预警性提醒是最主要的执行方式,占23%。所谓预警性提醒是指在幼儿违规迹象时教师所采取的诸如口头提醒、动作指示等预警措施,其目的是将幼儿的违规行为扼杀于摇篮之中。在预警性提醒中,教师对规则机械式地复读机式的强调就能让幼儿表现出对于规则表面的遵从,这样的方式省力、省时且具有较好的效果,自然成为班级规则执行中最常用的方法。另外,我们看到班级规则的执行中,隐射、代言人、假问题、贴标签、反复练习等方式均有涉及且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别是21%、20%、15%、11%、10%。原因在于:规则的执行是规则实施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花费时间的环节。如果教师在此环节中长期固定使用一种方式,该方式的威慑力难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减,这迫使教师在班级规则执行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情境,尽可能利用多种方式,以便让幼儿对不同执行方式长时间保持一种心里敬畏而从行为上表现出对规则的遵从。最后,综合规则的执行过程,我们看到各方式均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行为控制与纠正方式,体现出了强烈的控制性。
3、幼儿园班级规则的修复方式
一、领导小组
组长: 刘成群
副组长:杨晓梅
成员:村级小学校长 杨丽 曹继英
二、具体帮扶结对人员安排
下茅坪小学附属幼儿园 莫蕊
上茅坪小学附属幼儿园 魏欣
月明小学附属幼儿园 丁 婷
何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赵晓燕
小峪小学附属幼儿园 王 娟
园艺小学附属幼儿园 曹继英
十一小学附属幼儿园 许梦悦
十九小学附属幼儿园 杨 丽
军马小学附属幼儿园 杨 丽
中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张本行
集中培训 罗苗苗
村幼发展规划与督导 杨晓梅
三、目标与任务
根据军教字[2020]22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帮扶实效,扭转附属园的小学化倾向,稳步提升办园水平,使我镇的学前教育能够得到均衡发展,特拟定以下工作目标与任务。
1、一名教师负责一所园的帮扶计划得制定与实施,使保教质量稳步提升。
2、一个学期内让园所环境创设有起色,一年内达标,两年内有特色。
3、对帮扶园的教师一对一或一对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确保低起点、易上手、好操作,要有实效。
4、共享主题活动的课程计划与方案,指导村幼教师提交印证实施活动的图片和小结。
5、指导村幼全面开展家园共育,见计划、方案、实施过程和小结,提升村幼幼儿教师的服务意识,体现专业性科学性,和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做让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6、研究混龄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根据村级附属园的园情,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把好的游戏课程和本土化的游戏带进附属园。
7、一个月进行一次集体教研,全镇附属园教师参加,必须带着问题和教育叙事来,现场分享现场答疑,共同交流共同成长。
8、每学期结束,组织一场帮扶工作总结会,树立一批典型和先进,彰显出支教队伍榜样和先锋的力量。
9、全镇村小附属幼儿园的教师教学常规纳入统一考核,工资结构以“基本工资+专业成长+绩效考核”的方式,激励幼师向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支留得住、成长快、素质高的幼师队伍。
10、村级附属园的办园水平的提升,每年度由中心学校进行评估,评估考核结果计入学校的年度工作评价,与专项奖补资金直接挂钩。
11、中心幼儿园的专任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镇村支教经历,职称晋升方面无支教经历将实行一票否决。(从2021年开始)。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39―01
幼儿园时期的户外活动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开展有趣、多样的户外活动,可以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自制体育器材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制作的快乐,也能加强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让幼儿有一个难忘的制作经历,从而丰富户外活动。
一、自制体育器材的原则
1. 主动去发现和利用废旧物。在收集到足够的废旧物以后,可根据需要进行制作。我们可以利用废旧物本身的特点来发挥它的价值。比如,废旧板凳本身有牢固性,可以将它外面做一层保护然后做成高跷,也可做成小推车或者栅栏,尽量不要改变它本身的属性。当然,一种体育器材也可以用多种废旧物做成。如,沙包可以是用废纸揉成,包上一层布料,也可以直接用布缝制而成,这样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2. 从幼儿年龄及季节性来考虑。幼儿园多分为大班、中班和小班,小班幼儿年纪小,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因此不能让他们制作一些难度大、有危险性的体育器材,可以让他们制作一些简单的、色彩鲜艳的体育器材;而中班和大班则适合玩一些有难度的、技术性的体育器材,除此之外,季节的不同也限制了体育器材的制作,夏天天气热,就不应该制作一些活动量大的体育器材,冬天则相反。
3. 家长要与幼儿一起完成制作。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制作会成为幼儿的美好回忆,同时也拉近了家长和幼儿之间的距离。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制作出简单好玩的体育器材,如沙包、火箭等。家长在收集材料时发挥了作用,那制作也一定要一起参与,这样每次幼儿应用这个体育器材时,都能感受到家长的爱。
4. 自制体育器材要保证安全。自制的体育器材大多色彩艳丽,让幼儿爱不释手,而美观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其安全性。幼儿没有健全的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好奇心强,因此体育器材不仅要让幼儿喜欢玩,还要进行塑封等处理。对于一些棱角分明的废弃物,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其进行打磨、去棱角,还要加上更多保护,让幼儿可以放心玩,没有安全隐患。
二、如何运用好自制体育器材
1. 探索一些新的玩法。自制体育器材与传统的体育器材不同,加入了教师、家长甚至幼儿的很多创意,这就让体育器材的玩法变得多样化了。体育器材的玩法可以不需要教师教,但一定要让幼儿进行探索。教师在掌握体育器材的最新玩法后,可设计出更多的户外活动,并通过试玩保证安全性,进而让幼儿更加愉快地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为了让幼儿学会动脑思考,在到户外活动之前,可以先猜一下新的体育器材的玩法,再到户外进行实践,从而让幼儿感受到创造所带来的喜悦。
2.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幼儿的兴趣,体育器材的运用也是一样。教师不可随意下发体育器材,而应让幼儿自己选择。在选择过后,让幼儿自己探索玩法和其中的玄妙,这样不仅能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协调能力。另外,教师在制作体育器材的同时,也要多考虑幼儿的兴趣,在颜色、玩法等方面加入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因素,并对体育器材进行更新和改造,让幼儿的兴趣点一直高涨。
教师应选择那些画面清晰、形象突出、情节简单、内容健康的绘本供幼儿阅读。如果再细分的话,中班上学期,幼儿对有一个重要清洁点的故事,更容易阅读并理解,特别是对情节比较紧张、角色个性鲜明的故事,尤为感兴趣。而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进入中班下学期后,这类绘本逐渐不能满足幼儿的阅读需要,他们开始对一些有着几个情节点的故事产生了兴趣。但是故事中的情节仍应该相对简单易懂些,其中的主要角色也应该相对少些。因为中班幼儿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角色中的关系,过多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判断。另外,要注意克服认为有画无文的浅、有画有文的绘本深的偏见。要知道,凡是著名大师绘就的绘本,一般都具有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考能力的突出功能,并且有多层次的内涵,有的甚至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阅读。
2.以审美功能为主,娱乐、认知、教育功能并重
选择绘本要重视绘画的艺术品质,只有高品质的图画,才能培养孩子好的想象力。孩子并不是生来就有想象力的,想象力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象力就越丰富。孩子在幼儿期看到的图画构成了想象力的基础。图画如果是美的,高品质的,丰富的,那么想象力就必然是美的、高品质的、丰富的。培养孩子高品质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陶冶孩子的情操,也是绘本应有的功能。当然,绘本里的图画不是独立的绘画艺术,它的作用是要在孩子的心中创造一个立体的故事世界,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重视绘画表达故事的功能。
3.关注幼儿的心灵世界,着眼于幼儿精神成长
真正好的绘本,具有幼儿的视角,会留下来若干扇门让孩子可以自由进入故事的世界,并且能够反映孩子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绘本的出现,正缘于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和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相信孩子具有与大人不同的独特的内在世界。
二、优秀绘本的实施
1.研读绘本,挖掘内涵
引领幼儿阅读绘本首先得教师能理解绘本,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文学基础和较好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文学素养、语言素质和分析能力。要能较好地理解绘本,教师须在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基础上,系统地阅读有关指导幼儿阅读的书籍。
2.解读环衬,升华主题
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往往还会起提升主题作用。
3.注重过程,体现重点
绘本阅读方式分为“引导阅读和自主阅读”两种。
首先,引导阅读活动。(1)情境创设策略。绘本大多是由一个故事组成的,如果教师能根据绘本的内容创设适宜的情境,并且教师首先能情绪饱满地投入、情感丰富的投入到情境中,就能感染孩子,不仅把孩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也能帮助孩子阅读、理解故事。(2)有效提问策略。一本绘本大多有许多幅画面组成,那么是否需要所有的画面?画面的选择如何?这些都要基于教师对绘本的了解和选择。教师在解读绘本的时候,需要捕捉绘本中比较关键的核心画面,进行放大,并进行关键问题的预设,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有效的回应,并且注意提问的设计,要多开放性的问题,少封闭式的问题。(3)形式多样策略。在绘本出示的方式上,可以以长画卷、课件、大书、木偶等不同的形式出现,如果是同纬度的画面在呈现方式上可以依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分页出现或同时多幅出现;对故事内容的概括,可以根据主要线索用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梳理,理清思路,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在设计过程时,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当然,这也要依据绘本的内容而定;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减画面内容,便于幼儿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