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语文的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5 16:45:0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语文的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语文的方法

篇(1)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也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往学习理解词义常常是照本宣科,不重视学生独特的感情。近两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加强字、词、句、篇章的教学方面,除识字之外,词语教学比句子、篇章的教学积累的经验要丰富得多。但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对词语教学的目的要求还不够十分明确,表现在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上还不够一致。

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受约束,学生才能海阔天空,侃侃而谈。他们回答问题时也不像从前那样模式化了,相反,时常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热情更加高涨。其实,学生是很具有潜力的,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哪怕学生仅能说出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也是好的,最起码能说明他们读书时专心了,有一定语感了。我们教了那么多的课文,学生真正能够运用的有多少?这样学习所得的知识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命力,它不能被运用产生新知识,只能是死知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个词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讲解主导词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一句、一段或全篇的关键性的词语,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起主导作用的词。通过主导词的讲解,可使学生理解一句、一段或全篇的内容;反过来在理解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又可进一步领会词义。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高小语文第三册)总攻击一段中的“震动山谷”“千钧一发”“奋不顾身”这三个词语,正揭示了这段内容的三层意思,必须结合上下文去讲。讲“震动山谷”应结合前文冲锋号响起,说明是“枪声、喊杀声”震动山谷,使学生体会我军向敌人进攻的浩大声势。讲“千钧一发”除了按字义讲清原义,“一根头发负担千钧(一钧30斤)重担”之外,还应从前文“第一突击队刚刚冲到桥的中间,西城门的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具体说明这个成语所比喻的“形势万分危急”的意义。再结合下文,恰在此时,传来党的呼唤。这样,学生一面领会了这个成语的含义,一面也体会到夺桥时危急的形势和党的英明领导。讲“奋不顾身”更要结合下文,“箭一般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这一句去讲,才能揭示“奋不顾身”的英勇形象。类似这样的词语,若抽出来讲,不仅讲不透,课文内容也落空了。

二、互换词语理解词义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三、创设情境理解词语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例如演示实验,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 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还可以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

四、加强词语练习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01

小学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基础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其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表达和书写习惯,打好基础,为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但是教过小学语文的教师会发现,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安排方面都有变化,教学侧重点也有所转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才能开展好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呢?我认为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首先,兴趣教学必不可少,这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欲求的重要途径。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一门学科喜欢还是不喜欢,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爱好来定,学习目标性很弱,没有自觉改变学科态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对小学语文的兴趣,由此才能长久地保持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导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了兴趣的辅助和激发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积极主动,甚至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建立一个有趣的语文学习人文空间。但是小学语文仍然是需要以读书识字为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导致学生出现兴趣失落的时候,这是就需要兴趣教学的支撑,而主要的实施办法就是实现玩与学的结合。

第一,玩与学的主旨就是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需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如果纯粹地朗读和背诵,学生会出现排斥的现象,但是如果先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的对话和表演,在此基础上使其获得知识的掌握,效果显著。

第二,兴趣教学还与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有极大的关系。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经常出现喜欢一位教师就顺带喜欢这位教师教授的课程。而语文作为一门极其感性的课程,更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影响到其兴趣的发展,那么教师一方面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这包括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和口头语言,实现和学生的充分沟通交流,吸引学生对教师的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要真正地关心学生,孩子的内心是很敏感的,并且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很单纯,那就是看教师对自己好不好。师者,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帮助其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珍贵的品德。无论是普通任课教师还是班主任都应该对学生十分用心,这是教学的重要素质,而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对学科兴趣的重要方法。

其次,审美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的必要教学方法,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具有审美能力,具有追求美、鉴赏美的内在需求,而开展审美教学就是为了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的素养,这也是新课改之后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具体开展审美教学呢?

第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体生动的画面。例如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可能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以及社会经验的缺乏而对于北大荒的秋天丰收的场景难以理解,也就无法开展审美教学。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具体的图片,一碧如洗的天空是什么样子,五彩斑斓的流云、小河、原野、山丘、江河等等这些物象在北大荒的秋天具体呈现为什么样的特征,这都需要借助形象的展示来达到审美教学的效果。

第二,审美教学不仅包括形象层面的画面审美,还包括情感审美。那么如何实现情感审美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为其播放规范朗诵的音频,并鼓励他们自主朗诵,从而激发孩子的审美热情,使其发现语文学习的美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使其关注身边美的事物,培养其日常审美能力发展。例如在学习完《母亲,我想对您说》课文之后,让学生互相分享生活中妈妈为我做过的事情,使其在内心感受到母爱,并且进行总结思考。

第三,在情感审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觉去发现美、创造美,继而培养其使用语言表达美的能力。例如学习完《游子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写50字左右的小短文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或者写下想对母亲说的话,以此完成审美教学的整个过程。

最后,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实践教学主要考虑到小学生在自制力方面比较差,学习的自觉性低,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上课很容易受到教室外面事物和声音的影响,比较容易受到干扰。然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使其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那就是开展实践教学,把学生对于实践的热情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例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协同规划好活动的时间、范围、地点、过程、目标等,在实践中也能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或者充分利用学生假期的时间,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完善语文知识。

篇(3)

要想不断完善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必须要解决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务必要能走在时代的前端,真正地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驾驭语文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首先要从时代的要求出发,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语文教学做出新的阐释,提出新的要求。由于文化传媒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学生可以从各种渠道摄取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而语文教师如果只靠一本教材来面对学生,怎能不捉襟见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引入时代的“活水”来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体现出时代特点。

二 传统或现有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或现有的教学方法做辩证的分析,灵活选用。如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但是这些方法有利也有弊。而且现实教学因素的复杂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可能是单一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并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因课而异,加以恰当选用。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两者都要同时考虑。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 现代教学工具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向现代化教学的快速转变,时至今日,在我国中学的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设备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可以说,多媒体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尤其是多媒体具有想象、生动、直接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抽丝剥茧地用动态图像传达给学生,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佳选择。比如,在讲解桂林山水一类的描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资料,将桂林山水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大家,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这样一来,也使得语文的教学更加事半功倍。

四 善于阅读和思考

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个喜欢阅读、喜欢思考的人。静心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才能对教材有真实的感受,有自己的见解。只有高瞻远瞩,才会一览众山;只有广泛阅读,才会体悟语言之美,才能体会作家那颗跳动的心,才会被作家精彩的语言所打动。例如,讲朱自清的《春》一文,读苏叔阳的《春天的梦》,至少会感觉到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同,对春天的感悟是那样的亲切真实而又细腻深邃。有所感悟,有自己的见解认识,启发学生思考欣赏文章的最好办法是熏陶。所谓熏陶就是感染、影响和教化,接受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朱自清先生说:“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经典是一种文化,学习者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精神,以作为立人之本。

五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到教学的重要地位上来。不管在课堂上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心中必须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相关训练。在提出问题时要启发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他们探讨是否有不同的结论,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独特性和新颖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系到语文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人才兴国战略决策的最终成败。因此,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务必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的新要求,从当前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认真备教,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反思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群策群力研究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从而不断地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并最终通过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语文这门应用语言的艺术,并使学生能够受益终身。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23

语文是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是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对语文的启发为今后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初次接触系统的语言学习,开展教育工作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拼音是儿童学习汉语语言文字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首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需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在帮助学生正音、识字、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小学语文比作一课小树苗,那么,拼音就是小树苗的根,只有一点一滴扎好根,才能够尽情的吸收阳光雨露和土壤里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善于形象思维、观察和记忆能开始萌芽发展,而拼音字母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不喜欢死记硬背,加之容易被有趣的外界环境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

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生动好看的优势,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积极配合教学实践,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给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

学习拼音是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启蒙开发学生智力的基础环节,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情况可知,拼音的教学不能采用“灌输式”、“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低龄小学生的天性比较贪玩,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心,思想不成熟,思维还不成体系,因此,“填鸭式”的灌输会使学生感到拘束、抗拒、无趣,自然是不情愿学的,学到的知识也是不容易被理解和消化吸收的。

因此,为了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哪些合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弥补课堂的缺陷,让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成为孩子们愉快学习的海洋呢?凭借我的教学经验,体会如下。

1.充分解读教材,发挥教材的主导作用。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语文教材上的彩色插图、有趣的活动都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运用教材,把书本介绍给学生做朋友,通过与课本的对话,潜移默化的将隐含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从拼音的基础知识结构来说,汉字拼音分为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例如,在讲到a、o、e这三个单韵母的时候,书本上有一幅彩色图画,描绘了:清晨,一个小女孩在小河边练习唱“啊啊啊”的情境,图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女孩儿的头和小辫子构成了韵母“a”的形状,有趣的图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记忆。同样,“e”音的插图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她在水中的倒影构成了“e”的形状,也能够帮助学生记住“e”的读音就是天鹅的“鹅”。我们将它编成小的歌谣在孩子们中间传唱,“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a a a;太阳公公红彤彤,公鸡一叫o o o;清清池塘白天鹅,水中倒影e e e”。

2.创设趣味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容易分心走神,认知思维发展处于萌芽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给小学语文的启蒙教学带来了困扰和阻碍。根据小学生喜欢参与活动、喜欢得到老师认可和表扬、富于想象的特点,可以组织表演活动,可以编故事、唱儿歌,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令学生在活动中体味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声母“g k h”的时候,我编了一首儿歌“小鸽子ggg,小蝌蚪kkk,靠背椅子hhh”。通过顺口溜学生能够很容易的将“g k”记住,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画出一把小椅子,形状和“h”很相似,然后引出“he”喝的读音,“h”“e”的组合就像一个这样小朋友坐在小板凳上喝水,就能够记住“h”的读音。利用儿歌、组织学生表演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另外还可以采用编故事的形式,寓教于乐,小朋友由于心智很幼稚,小故事总是对他们充满了诱惑,因此,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编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集中精神到课堂中来,又能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质量。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声情并茂,有丰富的肢体活动、跌宕起伏的语气和语调,这样更容易将学生们带入适当的情境,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3.开展丰富的活动,寓教于乐。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是主动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初级阶段应该格外重视的问题,学习首先要有主动性,只要学生能够养成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的好习惯,那么,学生就会努力的参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而不是负担,教学过程就算是成功了一大半。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尽可能的开展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习参与热情的活动来满足小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给学生生动的感官和想象体验,因此,将有趣的游戏嵌入到教学策划中是在低年级学生教学任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篇(5)

1.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处于僵化状态,学生兴趣不高 

首先,小学语文老师受传统观念影响颇大,不能随着时代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只是将平时积累的优美语句、名人名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并且过于注重写作的数量,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其次,小学生受其年龄与理解力的限制,不能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而老师也不能通过灵活而充满趣味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2.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知识积累不重视 

拥有丰厚语文知识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基础条件,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视。首先,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是盲目加强写作强度,而忽视对写作质量的考量,没有预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小学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不能主动地去充实自己的语文基础,而是机械地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没有使自己的写作能力真正的提高。 

3.写作内容与现实脱节,缺乏情感流露 

小学生的写作内容大部分都是在作文书上生搬硬套的,没有自己来自生活的感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第一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小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能力的培养,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二是小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够,生活经验较少,只能在自己较小的生活范围内选取材料,并且对自己的生活事件的归纳、加工、重组的能力低下。 

4.教学过于注重课本,迂腐和沉闷 

首先,一些语文老师都是遵守教条,盲目按着教学大纲的思路,沉闷地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大胆创新,展现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课本内容讲授过多,留给学生自由写作时间较少,更不用说留给学生感悟生活的时间了。写作教学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需要老师将更多的内容融入课堂,赋予学生。 

5.忽视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生写作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生活范围小,阅读量较小,视野狭小,很大程度限制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更要注重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实行针对性的措施,改变以往缺乏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现状。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1.打破僵化教学体制,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老师要认真对待在小学语文写作传统教学理念出现的问题,对原有的教学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教学为理念的现代化过程。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其中的相关制度,并且加强实际生活的教育,比如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春游活动,感受大自然魅力;举行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感受亲人的关怀。 

2.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首先,小学语文老师要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加强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老师要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学会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积累语文知识。比如可以学习查字典,多读一些课外读物,看古典的四大名著,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最后,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还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 

3.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表达真实的情感 

首先,老师要打破原有的传统观念,大力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多思考、多观察的习惯,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做到下笔言之有物。其次,学生自己也要有意识留意现实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断提高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归纳、整合、重组的能力,从而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最真实的情感。 

4.打破学生思维困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20

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开始系统的接触学习语文。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的指导,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不容易入门,这样对他们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就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小学生的成长特性,根据他们的心理成长特点进行教学。现在的教育提倡创新教学,以前的授课模式采用满堂灌,满堂讲的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课堂了,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快乐,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要的一个板块,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在这上面,小学语文阅读注重基础性,很多答案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教师可能觉得很简单,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小学生刚接触语文,对一切都是陌生的,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不深,所以需要教师仔细讲解,在不断地讲解和练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方式技巧呢?教师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反思,在此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分析学生的特征,掌握正确的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W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成长,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发展的非常快,所以教师选择教学方式时要注意学生的发展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对学生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如果教师没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顾创新,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就会造成学生学不懂所讲内容,他们的各方面也不会得到提高,也会阻碍学生的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成熟,逻辑思维也没有发展成熟,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擅长的方面也不一样,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会不同的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到更多的信息,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维,慢慢的学会自学。

语文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的积累,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但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每个人喜欢的阅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除了必要的阅读资料要求学生阅读外,其他学生的阅读不应该强加干涉,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被培养出来了,这对学习语文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语文的感染作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感受语文的美,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评价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这关系到学生取得怎么样的学习效果,正确合适的教学方式才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内课外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要想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光是教材的知识是不行的,这样学生的阅读量就太少了,肯定是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所以教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本知识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再让他们把这种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转变自己的主体角色,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解决文中的难题,然后还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不同见解,最后再由教师统一讲解其中的重要部分和学生不理解的部分。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以及难点,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同学的优点,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时,对课文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以前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多时候都没主动的思考,这样学到的知识不全面也不深刻,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很容易忘记。而通过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的方式,学生自己融入到了学习的氛围中,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激发自己的学习心理,因为小学生的虚荣心较强,希望自己比别人优秀,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超越别人。

通过在课堂中让学生集体讨论阅读的方式,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阅读量完全不够,他们就会从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用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这样他们的阅读面也才能得到提高。在平常的学习中,教师也应该要去学生多阅读,多思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机会,告诉他们可以在哪里阅读,也要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及时推荐给他们。现在是科技社会,阅读其实很方便,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网络、书店等,教师要和学生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在家里监督学生的学习,也要让家长了解哪些是必读书籍。

三、读写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篇(7)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讲,想象非常关键。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感受与阅历进行判断、理解、探究、推理等,从而进一步把握古诗的意蕴之美、形象之美、情境之美,最终收获美的快乐感,增强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赠汪伦》这一首古诗的时候,能够借助自身的朗读,再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补充,启发学生想象这一首诗所表达的情境:水面上飘荡着一只小船,诗人乘船离开,可是诗人的好朋友汪伦没来送别。这个时候,诗人比较失望,突然熟悉的歌声从岸边传来。诗人非常惊喜,发出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感情深的感慨!在指导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感受到诗人跟好友汪伦间的深情厚谊了。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适宜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背诵古诗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古诗背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由于学生爱玩的心理,缺少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使学生把握古诗的文化韵味与魅力。为此,教师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适宜古诗教学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背诵古诗。例如,教师在教授《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的时候,能够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呈现一些瀑布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闭上眼睛,听瀑布的声音,这样,学生仿佛置身于庐山瀑布的跟前,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为学生介绍作者写这一首诗的背景与心情,这样学生学习这一首诗也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生的背诵也不再是难题,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篇(8)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兴趣,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兴趣。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以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真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由此也可以看出,兴趣在学习的作用,兴趣就是原动力,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根本内因。因此,只要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大的注意力,这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兴趣越大,学生的动力就越大,学习效率就越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兴趣,以便使学生能够自主、自动地去思考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有很多,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手法不一,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引导、激发。比如有的教师喜欢以新颖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有的教师有着幽默犀利的教学语言;还有的教师喜欢组织一些有趣有益的课内外活动,在教给学生以知识、方法的同时,寓教于乐,使学生乐此不疲。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做到时常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状态下主动地、积极地、自觉地获取知识,探索新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习能力,创设高效课堂。

二、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课部分至关重要。好的导课,短短几句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跟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走,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好奇心和有趣心理是新区的开始,也是继续一件事的基础。在导语设计中应注意曲直隐显交互为用,在保持启发性特征的前提下,应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其长时间的思维积极性。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课文、新知识的关注和探究热情,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巧设悬念导入、讲故事导入、图片导入、实物演示导入、录音导入、审题解题式导入、复习旧知式导入等形式,创设一种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及一些适当的手势烘托出一种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看、听、说、想多种感官同时运用,以引导学生的注意,诱发学生兴趣,牵动学生情感,使其心理处于兴奋状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用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宏、铿锵有力的语调,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文学是人学,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让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流注到学生心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应用多种教学形式,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程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如:为了纠正错别字,设计一个“错别字医院”专栏,把学生经常出错的错别字写在专栏内,作为“病人”。让学生自愿当“小大夫”,给错别字“治病”,并要求找出“病因”。对难辨的错别字,还鼓励“小大夫会诊”。这样“治愈”一个“病人”,就学会了一个错别字,而且根治力强,旧病不再复发。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激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平时的学习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举办图书角、阅读月、组词比赛、词语串联、成语意思及使用讲解、写作月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些活动中,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谓朗读,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在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我觉得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朗读时间不充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面窄,朗读指导机械及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等。我觉得在小学朗读教学的方法需要优化。1.朗读要保证充足的时间

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记得我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只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就开始共同学文,结果师生共同交流时就很困难。面对我的问题孩子们有些力不从心,由此可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朗读要扩大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原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以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如:我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说:“颐和园既是我国的历史遗产,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把感情读出来――读出颐和园的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听众满意。”这样引导学生不但激活了他们的读书欲望,而且充分调动了积极性。

3.朗读要与理解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以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记得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我告诉孩子们在中国的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雨来就是其中的一位。然后又列举了许多的抗战故事和英雄像,,。这样让现在的孩子能够入情入境。于是学生很快进入文本,边朗读边理解,朗读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朗读要精选练点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想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并不容易,需要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是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此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我主要让孩子读出安静怎样快速而准确地捉住蝴蝶,而后又是为什么把蝴蝶放生的,这体现了安静怎样的心理活动。这就是本文的练点。孩子理解后带着情感去读就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功效。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5.朗读要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如: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就是采用开火车读、分组读、比赛读等读书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样的阅读课,学生就在读中理解感悟,既养成了读书习惯又理解了文本内容。

但是需要注意几点:

其一巧用范读。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其二慎用齐读。齐读虽然有造声势、烘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所以齐读也要因时因地地选择,而不要像齐宣王那样被哄骗,从而杜绝我们的学生中有“南郭先生”。

其三活用多读。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们的作用又有区别,像个别读、火车读、分组读等,这些都体现了教师的不同意图。“教无定法而教有法”这正是我教学中一直追崇的境界。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首先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步伐,然后要对学生精心指导,再加上学生们的刻苦练习,“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坚信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48-0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67-01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来贯穿教学过程,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大有裨益。但是如果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提问的时机不合理,就会大大影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使得课堂提问教学形同虚设。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让学生更好的经历解决语文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以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去探究语文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语文素养。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艺术进行探究。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氛围,是有效提问的前提。

俗语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充分的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课堂上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师“教”的情绪以及学生“学”的情绪。小学语文的教学,是锻炼学生思维以及学生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或者在问题提出后,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摆脱对课本的束缚和对教师的依赖,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并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生、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才会摆脱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没有了精神负担,思维自然活跃起来了。

例如,笔者在教授小学语文第十册《忆江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交流:这首诗中,描写了这样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抓住了什么景物来写的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问题提出之后,我留下了足够的时间给同学们思考、交流,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课堂上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教学氛围极为活跃。有的同学说:“主要抓住了景物的颜色来写,‘红’、‘绿’而且两种颜色互相映衬,特别鲜艳,使人觉得整首诗明快了很多,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有的同学说:“诗中‘红胜火’使得红的更红了,‘绿如蓝’又使得绿的更绿了,红和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更加美丽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怀念和眷恋。”……

听到同学们的谈论,我满意的点点头。问题提出之后,我只是做了一个倾听者,让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的讨论,在讨论中使得他们的思维豁然开朗。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不时的用眼神、用动作(点头、微笑)对同学们的见解进行鼓励与肯定,让他们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信心。在这样的课堂提问氛围中,学生才能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的思维。

2 课堂提问的趣味性,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与课堂的教学之中。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以趣味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俗语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从而主动去学习、去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保证课堂提问的趣味性,是有效提问的关键所在。

例如,笔者在教授小学语文《赤壁之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短片,短片中激烈的战斗场景深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趁同学们性质高昂,根据多媒体中播放的短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我提出了一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赤壁之战前,曹吴两军兵力状况如何?2,赤壁之战中,东吴一方以弱胜强的最关键一步是什么?3,赤壁之战中,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达一计策呢?4,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5,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