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字媒体技术学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核心素养载体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离不开作为指导性纲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改革也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而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而言,是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简称数媒)专业,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整体教学体系中,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升华,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拓展对学生的自主和创新培养尤为重要[2]。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剖析了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湖南女子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际情况,对实践课程体系与模式进行了研究。
1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二级学科,同时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艺术专业的相结合的跨学科专业。一部分课程是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艺术专业的与数字媒体相关性较大的课程,一部分是与传媒类相关性较大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素养要求的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特别是平面设计技术、动画技术、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等相关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也应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数字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趋势,也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多元化的需求。经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以下现实问题。在培养模式上,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更注重理论课程教学,对数字媒体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学习要求相对较高,专业教学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大多课程内容依靠课堂授课的方式完成。在交叉学科的融合方面,传统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够深入,各学科相关的内容还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方面没有明确的主线,即专业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方面,传统数字媒体主要以课内实践与集中实践为主,对于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不利于创新素养的提高,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出现了校园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实践的内涵与必要性
改革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最终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1实践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层次化的实践课程体系是新媒体应用发展下的数字媒体专业建设的核心之一。一个完备的实践课程体系,不仅要兼顾基础性知识的培养,还要兼顾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生专项技能的提升,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单一的课程模型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要。如果学生仅仅以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仅以完成课程实践为目标,一方面不能好地融合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专业的专项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将难以满足现在社会对数字媒体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岗位职业的要求。
2.2专业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使得国内外不同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有所区别,对应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如美国哈佛大学数字媒体方向的硕士学位,主要开设计算机技术方向的视觉信息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类课程[3]。美国南加州大学的数字媒体相关的电脑动画系,以动画技术为主要方向,重点培养动画制作和数字艺术方面的人才[3]。国内的浙江大学的数字媒体方向专业主要培养动画和游戏等方面的人才。如福建师范大学的数媒专业不仅培养游戏设计和动画创作等方面的人才,还在影视后期制作方向有所发展[4]。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各不相同。此外,不同学校师资情况、学生的性别结构、学生的生源情况也所区别。基于此,制定适合学校以及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2.3专业实践技能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基本目标。专业实践技能是本专业相关岗位的考核内容,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技能”混为一谈,没有突出和强调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操作,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单一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2.4自主创新实践
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结合一定的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应地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拓展和延伸。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以形成适应当代终身发展的关键品质。因此,创新培养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
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实践体系的重构与人才培养
3.1层次化的实践课程体系重构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层次化的实践课体系,可以逐步、进阶式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重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专业方向集中实训、创新实践和综合实践四大部分构成。课内实践是对理论课程的辅助,能从实践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专业方向集中实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是对专业方向技能的强化。创新实践是对专业教学实践的补充和延伸,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3.2多元的专业培养方向
本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均为女生,因此,制定合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本院制定了适合女性发展的数字动画技术与影视后期制作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并为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了课程群。如数字动画技术方向包括二维动画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课程,影视后期制作方向包括音视频处理、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等课程。大一、大二以基础素质培养培养为主,包括全校性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必修课。从大三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多元的专业培养方向,一方面顺应了女生的特色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让学生在特定的方向上更专业。
3.3多模式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多种模式结合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是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培养环节,主要包括校内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学校通过与校外同行业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可以通过引入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进校讲学,或者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使学生能直接与岗位工作无缝对接。此外,学生也可以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熟悉工作环境,锻炼实践能力,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实现就业的无缝连接。多模式的培养结构,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有助于专业实践技能贴近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3.4多样化的创新活动
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的学生多数具有美术及绘画能力或其他艺术类特长,因此他们对于专业学习中的图像、视频的设计往往都比较重视,一般能够制作出较理想的数字图像或画面。但对他们来说,进行声音方面的设计与制作就没那么容易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声音是数字媒体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对影视作品中声音的了解却只局限于一些歌曲本身,对作品中其他音乐元素、音响效果及声音类型特点等更深层次的东西不甚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声音效果应配合何种风格的多媒体作品也知之甚少,这就造成了他们并不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时代、地域等因素来考虑声音效果在媒体中的表现特点。可见,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确不容乐观。
同时注意到,一部分学生也具有音乐特长(如唱歌、器乐等),他们能够流畅地演奏某种乐器或者完整地演唱歌曲,却依然不能正确地处理好音画关系,将主题音乐、配乐、插曲等音乐形象同画面完美结合到一起。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了器乐的一些演奏方法,而对于音乐的内涵、旋律的创作、和声的构成、音响的特点、配器的风格等方面知识还是了解较少,因此他们进行声音设计与制作的最大困难是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基础。目前高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方面,所开设的课程一般有美术基础、色彩基础、动画基础、图形图像处理、三维艺术、摄影及影像技术、界面设计等,这些课程确实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美学素养,但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几乎没有开设任何课程。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教育中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
音乐素质的培养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资源培养和提高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开设音乐类素质课程
加强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的途径。例如对新生开设综合性艺术知识和修养的必修课,其中当然也包括音乐修养课,我院就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程,使学生对音乐及艺术能够有概括性的了解。另外,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开设形式多样的音乐类素质选修课,如计算机音效设计、音乐配器基础、经典音乐赏析、动画和游戏音乐赏析、中外器乐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进入专业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兴趣方向进行相关的选修,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
2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学好专业的重要因素。首先应了解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能看懂简单的五线谱和简谱,乐谱是音乐的语言,通过这门语言才能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其次还要掌握音色、节奏、旋律等基本的音乐要素。如果要能够熟练制作背景音乐和游戏音乐、进行音效设计,还需具体学习一些和声、曲式、调式、配器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虽然不可能像音乐学专业的教学那样系统化学习,但应该重点了解和掌握其基础部分。如果要达到媒体音乐创作的水平,则还需要学习器乐知识,同时良好的音乐感觉、丰富的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个层次所要求的音乐素养就更高了。
3发挥专业特色,成立音乐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手工劳作被多媒体技术所取代。这对我们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和改革。
1多媒体教学比之传统教学的优越性
数字多媒体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由于数字多媒体的介入,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及表现丰富而生动了起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完善。通常人们将计算机俗称电脑,简言之即它是人脑的延伸,它的活动范畴模拟人脑的思维模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再造。而优于人脑的是它的记忆能力、储存空间、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等,都是人脑所不能及的。90年代出现的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再集中控制,快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信息,同时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这样便出现了数字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一般以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在纸张上练习的方式无法方便灵活地修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直接、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的教学效果。在艺术院校,多媒体彻底改变了学生们对着满桌的颜料、笔和稿纸不停地画了改,改了再从新来过那么折腾的习惯了。只要在电脑桌前,动一动鼠标,平面的广告、标志、设计方案、服装样稿、画稿样式、二维动画等均跃然纸上;三维的室内效果图、栩栩如生的造型、卡通的三维动画设计作品等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还可以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殊动画特技,给电影带来特殊的效果等。多媒体丰富的色彩、快速的生成、便于修改、复制、拼接等优势正部分的逐渐取代过去传统的颜料和笔的功效。
数字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优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而视觉、听觉是人们是接收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多媒体将储存的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对学生产生强度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如果没有集中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要求所有的课程均使用电子教案,也即所谓的课件。老师基本上和同学是互动的,学生的作业也可以上传到老师的网址或邮箱,马上可以获得老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设想。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选择的介入,既可以是配角,也可以是主角。
在艺术院校,艺术欣赏课或讲座过去需要去图书馆查找图片,翻拍成反转片由助教利用幻灯机播放,教授在一边讲解;音乐需要去资料室准备磁带或唱片,再利用机器播放,要准备的东西一大堆,不但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要讲解,音响效果也不尽如意。现在利用光盘的大容量,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直接播放,图片的解说一目了然,还可以在强调部分制作动画以引人注目,学生也可以拷贝回去慢慢消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网,老师和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对话,根据自己的水平直接点播,以最直接、最省力、最快的速度吸取全世界的尖端知识。总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数不胜数,其优势决定它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的强大优势及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教育系统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已经走入了校园,并逐步构成多媒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授课的老师利用计算机将授课内容制作成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的电子文件,称为课件,在上课时播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相比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高更快地传递的效率,以及更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等。传统的教学中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等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感受,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也无法通过仪器让学生观察,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数字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事物,使学生看到在运动、发展、变化的事物。学生可以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艺术院校的三大基础课程:解剖、透视、构成,属于美术―设计类本科生为主的基础训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课目,反复练习。需耗费大量课时讲解解剖、透视、构成三大环节的基础性知识,学生还不易理解。在视觉艺术高等教学课程中,解决造型的基本训练的课程,在日本叫“观察”,在欧洲叫“写生”,在中国还叫“素描”,目的都是要训练学生对物体的状态有准确的分析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人体写生是素描高级阶段必须包括的课程,以往解决人体解剖问题,只能依靠少数标本和医用图片进行,这些教具不但无法供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人体结构,而且无法据此做出个别或组合的深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人体结构、肌肉组织、骨骼分配等,随意地进行拆分组合等演示给学生观看,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样对于建筑物体/抽象符号重要环节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抓住三个重要环节,以多媒体的动画图形声音解说及文字著作结合演示的形式,采取直观教学为主要的表现方式,突破了原有课程的局限性,具有节约资金、课时,易懂易学,利于普及、实施等优点。
透视课程往往枯燥乏味而使学习者厌烦,因为透视知识仅靠文字和图表无法充分说明。利用多媒体从建筑和室内外陈设品的三维图例出发,根据透视教学的通常规律进行摄影线路的动画安排和相关物体的重复比较、组合,使学习者能以最快的方式、最方便的途经理解艺术设计类所需的透视知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安排各种形式的课程练习。
构成课程的练习内容,中外院校现行的标准和目的差距较大。对于先进“构成”课程的内容,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一系列二维、三维的抽象化符号间的比较图形,供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组合的研究,以最快捷地方式掌握基本的构成知识。还可以任意做各种不同类型、课目的构成方面的课程练习,对物体的抽象“形式感”涵义进行充分地研究和表达训练,理解并掌握对特定平面和空间内特定范围的处理能力。
数字媒体在艺术类基础教学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解剖:从人体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出人体的所有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进行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个体或组合的展示,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认识素描人体写生中最不易掌握的基本结构知识。而原来的艺术类解剖教学基本依赖于少数低质量的实物标本和书面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 透视:从建筑空间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成能全视角表达的一系列个体或组合物体,来展示最基本的透视概念,并设置多种课程练习。以最直观的视觉形式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原来教学方式中非常难于表达的透视学基本知识。
③ 构成:从平面和立体物像处理的视觉范围入手,制作出一系列单元物表对比图像,来充分展示特定画面或空间内彼此状态对比的诸多构成元素:粗糙与光滑的肌理构成处理,明快与阴暗的光影构成处理,点、线、面的状态构成处理,激烈与平和的情绪构成处理,主体与陪衬的聚散构成处理等等,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视觉艺术中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
3数字媒体教学目标和方向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原来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代要求综合性的人才,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要求从意识、品质、知识、能力等多方位考虑。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决定了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需从实际出发,对所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多方均须进行适当、系统的改革,突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培养为主线提高整体素养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训练;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全面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数字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打破原有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图分类号:TP277
1 研究背景
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我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在教育教学领域越来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多媒体技术却无法满足国内教育教学方面对多媒体技术的需求。国外最早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是源于美国,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人就开始将教学机器以及程序教学不断的应用到教学中来,自1985年之后,多媒体教育模式开始显示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被应用到高校教育以及社会中,最终推动了计算机数字化教学模式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计算机教育被彻彻底底的广泛应用。
2 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现状以及成因
对于国内来说,我国的数字化多媒体教育出现较国外晚,导致了我国的现代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以及设计的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尽管我国的数字化多媒体软件开发起步较国外晚,但是目前我国也已经存在了很多专门从事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专业人士,同时也存在很多专门从事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研究院或者研究机构,目前我国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已经有一些多媒体软件慢慢的转化成了商业品。
目前,我国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开发依然存在这诸多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针对多媒体软件的开发研究均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其主要是针对课程自身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及研发,其表现出非常强的片面性,只是针对教育教学而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然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放性、教育性设计和开发方面的研究设计的并不是很多。导致目前国内多媒体教育软件的设计普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 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需求分析
数字化的相关教育技术是一门主要的必修课程。老师为学习者讲授数字化多媒体的相关内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系统的内容,是这门学科专门针对高层次的教育技术人才而设定的一门学科。学习者通过相关的课程学习,可以掌握和熟悉数字化多媒体的主要内容以及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学习还可以对数字化多媒体的设备、系统以及技术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掌握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基本制作方法。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主要是针对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以及了解程度、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者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及掌握程度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其目的就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风格进行一个综合的了解,从而分析并制定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建议,为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从而使学习者真正的对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结果可以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方面提供非常巨大的帮助,在专业人员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分析结果从而设计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因此,可以看出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培养高层次人才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应用软件。
4 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设计
在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过程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计:(1)明确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目标;(2)教学媒体的选择;(3)知识结构的设计;(4)诊断评价的设计;(5)软件交互性实现方面的设计;(6)软件开放性的实现方面的设计。按照以上七个步骤进行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可以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同时在进行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结果进行设计出大部分学习者均有一定需求的设计方案,这样就更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有提高。
5 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实现
从狭义的理论观点来看,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内容即是包含了多媒体的课件,同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程序。但从广义的理论观点来看,多媒体教学软件不仅仅包含着多媒体的课件内容、多媒体教学的相关程序,同时还包含了程序、课件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往。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本质上其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将多种信息进行快速的整理并且以图、文、声、动画等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教学信息主要包含了教学控制信息、教学的内容信息、教学反馈信息以及教学的应答信息等内容。教学的内容信息又包含了知识的符号信息、知识的意义信息以及知识的逻辑结果等相关内容。此外,教学的应答信息的含义指的是学生通过输入设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对于学生的应答,多媒体软件系统的相关程序可以根据学生通过输入设备的应答情况,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分,从而判定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并且多媒体软件系统可以将各个学生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呈现出最终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并且多媒体教学软件中还存在相应的程序可以为学生制定出针对目前的学习状况的学习方法以及建议,这种针对不同学生而制定的建议称之为反馈信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多媒体教学呈现出了内容更加丰富,内容的个性能力更强,课堂上交互的能力更强。
6 总结与讨论
本文研究通过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以及实现等方面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设计进行了综合研究。最终整理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在分析方面进行了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介绍,同时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特征分析去发现学习者的需求,最终通过技术方案、学习者特征分析结果等方面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经过以上的系统分析然后对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详细的设计,从系统的界面、结构、导航以及交互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设计。最终采用Flash等工具进行软件的实现。使得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功能,极大的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林.MP2000型单片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2]刘强,朱文球,张阿敏.面向网络教学的小规模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30(10):142-146.
[3]黄炎磊,叶青.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
一、利用学生美术作品做成课件,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信心
几乎每节课,我都带相机进入课堂,因为学生在习作时,会有意或无意塑造出独特的作品,我会及时拍照收集这些珍贵的资料。这样,学生既感觉到了老师对自己的欣赏,又激发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增强了创作信心。课后,我会把这些学生作品加以整理,分类保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做成课件服务教学。
每年春天的学校运动会,各班都会打出自己的班徽。它们各具特色,在运动上竞相媲美,那都是学生设计作品的精选展现。我校的校徽,也是出自一名初一学生之手。
学生作品是很好的素材,利用这些现成的素材做成美术教学课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也取之方便,能够及时制作出适宜不同年龄的教学课件,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信心。
二、通过评价学生作品,激励学生创新
我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审美感受和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自我分析和思考。教师务必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将评价变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在自评时,尽可能把自己的精彩创意展示给大家,在创作中所遇困惑也会征求大家的帮助。学生进行自评有利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对他人评价也是学习、交流和提高的过程,有助于更清楚全面地认识自我。
艺术贵在创新,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是艺术。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最好途径之一,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引导创新。在每次的作业展示,既要展出画面很完美的作品,又要展出某一方面处理得比较好的作品,更要选出许多有个性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欣赏那些与众不同、颇有新意的作品。对于能超越自我、略有新意的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正是在这种崇尚创新的评价标准的引导下,学生变得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深信,学生在这种自由、平等、开放的交流互动中定能擦亮一双双慧眼,张扬一种种个性,放飞一颗颗心灵。
三、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
作品展示对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初中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通过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对被展示作品的同学和其他同学都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展示了作品的同学希望下次还能收到表扬和关注,其他同学则会向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看齐,努力做好,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和大家共享。
那么,作品展示都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呢?
1.各班教室内外墙壁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教室内外墙壁是全体学生的展示平台,不仅要展示优等生学生的作品,而且要有意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后进生往往极少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展示和赞扬。因此,教师不能只关注底子比较好的学生,只展示他们的作品,要注意平衡,让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通过班级展示,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作品集进行展示。平时注意收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做成作品集,会给学生很大的鼓励。作品集可以是每个学生自己制作一个集合,也可以是一个组的优秀作品集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作品集中,心里更是美滋滋的,美术创作兴趣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3.运用学生美术作品展现各班的艺术特色。在美术学习中,相互交流也是学习的好方法。在交流中促进步,求发展。我们学校、班级每学期都举办美术作品竞赛,通过评奖、展示相互学习,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我校号召各班美术作品展示要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尽量彰显个性。观赏各班教室内外文化布置,你会发现各班艺术风格独特,有的班以彩墨画为主、有的以剪纸为主、有的以手工制作为主……都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班级艺术文化特色。
通过各种形式作品展示,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品都能得到大家的赞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了学生学好美术专业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精选装裱学生美术作品,美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81-02
一、背景
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2015年,有学者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74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调查问卷显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①各大院校信息化软硬件资源很欠缺。②教师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1]诸如应用网络开展合作学习、利用信息化手段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等。例如我校艺术类具有33年办学历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网络化、大数据的今天,上述问题一样存在。软硬件设施滞后,教师不能有效地在课堂获取更多的资源,缺少信息化的平台,教师缺乏教育理念。此外,2015年教育部教职成[2015]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中提出:“通过3年时间,力争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上述原因,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另一方面,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本文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介绍了面向信息化教学、融合教学理念、满足数字媒体专业需求的数字媒体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开发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二、开发中心的功能分析
功能决定了开发中心的设备及数量,该中心的定位是满足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毕业作品展示。首先分析该专业的课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面向影视传媒、婚纱摄影公司、网络公司、广告公司及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网站规划与创作、视频短片的创作及交互作品的创作等核心技能,从事数字多媒体素材制作、互联网多媒体应用及网页网站编辑、互动多媒体产品开发、微视频创作、数字多媒体建筑效果图设计与制作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该专业核心课程分析所需教学设备及对应设计需求如表1所示。
三、面向信息化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即如何促进信息技术走进校园、融入课堂,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2]本案例突出的是信息化课堂如何体现,即课堂上教师如何有效地获取教学资源、展示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育理念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本案例主要从以下几点体现:①网络化是课堂信息化环境的首要条件。首先,教师的教学内容组织起来更方便、快捷。如PPt上需要视频资源,以往的做法是下载在本地文件夹做链接,现在只需要保障网络畅通、选好网络资源、做个链接就可以,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组织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其次,师生传送资源更加便捷,在制作动画作品、交互作品时需要大量的素材,最简单的传送方式是在确保网络畅通情况下,教师机设置FTP服务,长期提供下载服务,也可以作为资源中心的一部分。最后,网络化也是翻转课堂的必备条件,通过局域网软件能够随时切换到学生屏幕,学生随时可以充当教师的角色,给大家演示,也可以作为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最终陈述,尤其对高职实训课程结束时的作品点评更加有效,以往实训课程结束,学生直接交作品给教师,教师课后查看作品,给出相应的分数,现在改进考核机制,采用形成性和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通过拼接屏同时显示多个作品,对比更明显,找出差距,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更加方便。为此,所有工作站铺设网线到位,为便于扩展,天花板设有3个华为无线AP设备。②教学内容展示更加直观,教职成[2015]9号提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基于此,该中心设有拼接屏、无线投影、大屏触摸一体机,以上设备都具有高清的分辨率,能够更好地展现动画作品、景观作品、微视频的细节,通过信号矩阵,随时切换教师、学生的信号源,可以多屏显示,也可以分屏显示,教学内容更直观。
四、教学理念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教占比太大,有的时候一些实践课程,一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没有提问,没有互动,学生做学生的,教师讲自己的,带来的结果是,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基本没听,或有的想听也没跟上,干脆也不听。尤其是当前高职学生入学率极高、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学生受外来信息的干扰更为明显,玩手机现象普遍。因此,要加强互动,让学生彻底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开发中心的布局打破以往横向多排的布局,采用纵向多列的布局,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更方便,学生也可以面对面交流,可以双向看屏幕。
2.开展互助学习法的教学策略
竞争学习法突出学习者对个体的责任性,而合作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3]它更强调学生间的彼此依赖性和责任感,从而使每个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状态。积极的相互依赖、个体的责任、平等的参与性、相互交流是其显著特征。由于组内成员固定且每个成员在活动中常常担任不同的角色或使命,因此在采取合作教学模式的课堂上,小组成员必须相互依赖,以共同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任何一个人的得失都将影响到团队的利益,而团队的整体表现最终也将反过来作为评估个体的唯一尺度。正因为有了这种约束,合作学习法能够确保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主体性、参与性再次充分体现。在本案例中,构建讨论区用于合作学习法的开展。
五、开发中心布局结构
根据功能需求配置设备、面向信息化和教学的理念决定了开发中心的布局。据此设计了布局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该中心功能上满足网络编辑、交互设计、微视频创作,是个多功能的工作室,分两端的教学内容展示区、设计区、教师工作区、学生讨论区,教师在此中心充分利用有线、无线网络,使用信号矩阵切换多个信号,灵活地开展教学,在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信息化环境更加健全,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习迁移;数字媒体基础;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是我校信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种数字媒体(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处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的数字媒体制作和开发软件,以加深对数字媒体基本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使习得行为可以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新旧知识的相互影响,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将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概括化和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过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并结合“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学习迁移理论,以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或经验的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其中,“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掌握有助于对立体几何的掌握;学习负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期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常发生干扰。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分为纵向迁移和
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掌握了“角”的概念有助于“钝角”、“直角”和“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锐角、钝角等概念之间的相关影响就是横向迁移。
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
(1) 形式训练说:以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Wolff. C. V.为代表人物的形式训练说把学习迁移看做是通过对学习者的感觉、记忆、思维、推理、意志等各种官能进行训练来实现的;
(2) 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是美国心理学家Thorndike. E. L.和Woodworth. R. S.在其迁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与形式训练说相对立的迁移理论。该学说认为只有当测验情景与先前的学习情景存在相同要素或成分时,学习迁移才会发生,而且,两种学习中存在的相同要素或成分越多,迁移的作用越大;
(3) 概括原理说:概括原理说是由Judd. C. H.在190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先前学习中通过对经验的概括获得的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之后的学习中。他解释了学习迁移的原因是两种学习遵循共同的原理,而不仅仅是相同的成分,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般原理和经验,并将所掌握的原理和经验运用到今后的学习活动中。
(4) 学习定势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方法一旦为学习者所掌握,就会形成一种学习方法的定势,并迁移到之后的学习中去。
近年来,对学习迁移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学习的迁移方面,1999年著名心理学家Simons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2]认为学习迁移有三种产生方式:一是从过去学习中所获得的先前知识到当前获得新知识的迁移;二是从当前已获得的知识到以后学习知识的迁移;三是从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经验,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学习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合理选择教学素材及参考资料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掌握“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首要的任务是精选教学素材,选择的标准就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选择包含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并结合我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程特点,选择了实践内容多的参考书目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辅助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和参考资料选定后.只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功效。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说,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学内容具有结构性和一体性,即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和合理的逻辑关系,并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这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重构教学内容的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同时也助于学生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断裂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经过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就要求合理组织和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宏观方面,即整体教学章节的安排顺序,还包括微观方面,如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根据学习迁移理论,凡是在先前学习同后续学习之间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在联系时。就容易产生互相迁移作用。而且在它们之间所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学习迁移也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对“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上,我们根据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先概述课程的总体内容,后重点介绍各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形式安排课程,而在讲解各种数字媒体技术时,则按照文本语音图形、图像(静态图像)动画、视频(动态图象)的讲授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在课程的教学细节安排上也采取相同的形式,如在“数字图像技术”章节,先介绍图像变换技术,再讲授图像的频域滤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学习迁移。总之,先讲授具有最大学习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突出讲授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顺利地进行学习迁移,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 讲授学习方法,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用,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习方法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可以产生较为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障碍,而是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只会死记硬背盲目模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知识空白点越来越多,造成学习中的知识迁移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根据概括化理论,对所学习内容概括总结得越好,学习迁移就越容易产生。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概括和总结,让学生不仅知晓知识性的内容,还通过练习掌握概括总结的学习技能和方法。
在教学上应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中教学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在讲授图像复原技术时,要注意比较该技术与之前讲解的图像增强技术的相同之处是二者的目的均为改善图像的质量,不同之处是图像复原是利用退化过程的先验知识恢复已退化的图像,而图像增强则是利用某种试验性的方法改善图像质量,以适应人眼的视觉和心理。通过对两种技术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两种不同的图像处理技术,产生学习的正迁移。还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认知结构理论,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结构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正迁移,反而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尽可能圆满结束先前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后,再进行后续内容的讲授和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总之,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4) 根据课程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形式训练学说的观点,学习技能的形成是经过反复训练达到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越高,正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各种软件才能增加感性认识,才能真正领会教师所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演示、辅导上机实验、学生演讲和讨论、上机作业展示及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对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加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也能够为其以后的学习做准备。[2]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情景,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正迁移。如在讲解数字视频分析技术时,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即:首先展示一段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安防中的实际应用录像,接着提出该系统如何自动检测出非法入侵者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然后再引出基于图像帧间差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的思想和基本公式,使学生了解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际应用。而在讲授数字音频处理软件Audition时,我在课堂上演示了多个数字音频素材的处理过程和制作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学习所授的内容。
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从“学”到“练”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提高。例如:在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的实验课上安排同学们两人一组协调合作,对任选歌曲设计并制作该歌曲的MV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作品,经过教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后,进行修改完善。同学们在选题阶段就认真讨论,积极搜索素材;在剪辑制作阶段,互相讨论,通过这种训练,使同学们拓展了思路,收集遴选素材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软件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结束语
学习迁移理论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讲授学习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顺利进行学习迁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数字媒体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作为这门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基本概念清楚,系统性强,而且要不断地学习,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并在教学过程中反映新技术、新动向,适应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变化快的特点,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映情况,在授课方法、内容和进度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使“教”与“学”达到趋于完美的结合。
新课标要求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课改下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教师教给孩子们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求每一个课堂小学生们都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知识,领略知识。然而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已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因此很难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形式多样的媒体技术把小学生带入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由的探索知识的奥妙,从而培养了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实现新课标的最终目的。
一、基于媒体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重要依据的。建构主义强调在一定的环境下,明确教学目标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学的辅助设备,使学习者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最终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建构新知识。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更多的要求学习者要具备三种能力,即:自我负责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似乎未能很好的体现以上要求。以辽阳县小北河镇某小学数学课堂为代表,我们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利于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以下几点依据:
1、“恪守成规”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似乎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从培养目标的立体化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再到教学评价的全面化都得到了改善,其实回归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乡村中小学校的数学课堂,由于数学课堂情境性薄弱、知识点抽象化致使孩子们的课堂依旧以教师的教为主,“一师、一板、一笔”的现象仍占主流。学生们的思维跟着教师,从教师的讲授中领悟知识然后再触类旁通练习类似的知识点。孩子们缺少自己的学习的空间,离开老师家长仍然不能独立的学习新知识。
2、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似乎除了寥寥几分钟的教师提问涉及到互动、完成作业涉及到小组讨论外,其他都是教师在无微不至的讲解,教学形式的单一使小使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融进现实生活情境,导致不能很好将知识学以致用。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不理解学习数学的用处,说明我们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没能给学生提供适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和环境。
三、基于媒体技术提升小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设计
1.在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做好课前分析。
课前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学生,分析媒体技术、分析教法。第一,新课改后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成人大不相同,因此上课前教师要分析学生所处年龄的认知水平、注意力水平、想象的特征、记忆力的保持、遗忘的规律,自我评价等。人本主义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把课堂归还给孩子,顺应孩子的发展实现自主学习。第二,分析媒体技术首先要分析教材,教材是学生和教师的纽带,因此课前要明确课时目标,把握重难点,针对要点内伸外延。其次,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准备好要使用的媒体设备并能预测出媒体带来的效果是否有效辅助教学;针对知识点在哪一环节使用媒体技术;如何有效分配、迁移学生在媒体与书本上的注意。最后分析教法,教师要将整个课堂的每个环节,每段时间合理布局安排;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促进构建新知识;如何在兼顾因材施教的同时还要完成小组与集体的最高目标。
2.利用媒体技术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媒体技术的多样性、交互性为学习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资源共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针对《圆》这一知识点,教师事先准备好圆形及近似圆形的纸片,以游戏的形式在课堂中展开。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圆形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从数学中发现生活。接下来用FLASH动画边演示边讲解圆的性质(对称性)、如何找圆心、什么是半径周长、怎样使用圆规等知识点,这些知识教师用单店的语言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很快领悟,但是使用了媒体及术后抽象的知识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接下来,教师针对文章重难点在黑板上写出一些问题,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3.互动评价,善用媒体技术推动自主学习
评价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人评价较为客观,对学习者的帮助尤为重要,而自我评价则是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自我评价能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经验阅历,情感态度,目标指向等因素,合理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学习中将过程用摄像机或录音笔等设备拍录下来,之后反复浏览会对自我评价提供真实的依据,另外,网上搜集相关内容,将其与自己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从而改进创新。学会自我评价犹如为自主学习开启了远航灯。在评价过程中经常用个到的多媒体有:录像机、照相机、录音笔、因特网等。
今后的课堂对于知识的学习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而是要求教师要交给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习的方法,而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法不同,形式多样,但是媒体技术对其促进作用功不可没,小学数学课堂因起自身的学科特点,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好现在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数学的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AECT.2010AECinternationgal \event\anaheiml
[2]《数学与人类文化发展》,张祖贵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3]《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严士健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美国数学的现在和未来》,美国数学科学资金来源特别委员会,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中图分类号:G623.31
近年来,贵州财经大学致力于教学范式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工科信息类专业中,“多媒体技术”一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等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必备的实践能力。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显得更加有意义。
1 传统教学面临的问题
信息类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加强人类的交流,方便人类的交际。如果学生本人是在极其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学业,或者是在极少与外界交流的条件下完成学业,很难想象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创造力地为人类的交流和交际作出积极贡献。
但是,由于受现有的教育体制机制的影响,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依然十分落后。仅靠老师绞尽脑汁生硬的启发,难以改变学生一如既往地“沉默”,教学练习活动不能顺利完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很难开展。
因此,在信息类专业的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探讨合作学习的适应性条件和情景,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合作学习是一种课堂上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为主体的互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或“分享学习”。简言之,合作学习就是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彼此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一直是许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所关注与研究的课题。合作学习包括如下理论依据。
2.1 认知建构理论
认知建构理论强调建构的特殊性,并且在特定的情境下以其特殊的方式进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因此本教学改革将适时调用这四大要素,让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及智慧上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与意义的建构。
2.2 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研究结果表明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上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关系,“共同体”成员“荣辱与共”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王坦,2002:56)。在合作学习状态下,学习者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通过相对真实环境的交流开展学习,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组内活动学习者心理压力小,焦虑低,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彼此信赖,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荣誉感与个体责任感,确立学习动机,从而实现学习者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学习自主性的转变。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专业动机一直被看作是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及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识不清,或者由于招生时录取为专业调剂而对专业方向不了解,相对一部分学生的专业动机并不显著,让位于各种从业资格证书或者是技能证书的动机。
正是由于专业动机的缺失给本次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切入点。
3 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教学范式转变和教学内容再组织
“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及受益者”。这是合作学习被认为“是最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在“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范式和教学内容都有明显的变化。
3.1 教学范式的转变
教学范式由“满堂灌”转变为“小贴士”,由“一言堂”转变为“大合唱”。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传递给了学生,放大了几十倍。
3.2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行为由“满堂灌”转变为“小贴士”。从命令、考试的主导者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好助手。师生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3 教学内容的再组织
这是本次教学改革中最为艰巨的一环。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同时又要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再组织,把知识点按难易和先后次序重新排列,提供一份学习路线图。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可能越线,这时候教学不能一味地把学生拉回来,而是要对学生越线的动机和行为进行评估,对越线的后果进行说明,由学生自行判断是否回到教师原先的设计路线图。如果学生愿意选择自己的路线教师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共同配合走出一条新的路线图。这样经过验证,一门课可以出现若干种路线图,而且都是行得通的。这对下一轮的教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 教学改革的成果和不足
4.1 课堂氛围空前高涨,师生、生生互动改善
[作者简介]王燕(1976- ),女,江西南昌人,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浙江 杭州 310018)梁芷铭(1981- ),男,广西玉林人,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府行为与公共政策分析、区域发展与行政法治、职业生涯规划;周玫(1980- ),女,广西北流人,钦州学院中文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网络美学、海洋美学。(广西 钦州 535099)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广西沿海地区高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AA040)、2012年度钦州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政法类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拓展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XJJG-B41)和钦州学院2011年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和方法研究”(课题编号:2011DJSZ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78-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原则上。而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因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现代社会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促进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上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主学习理论及概念
(一)自主学习的理论来源
一是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把学习者视为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主体,把教育过程视为学习主体内化知识为素质的过程,学习者在此过程中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应通过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发挥潜能,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二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逐步建构的结果,人的认识是积极主动的不断建构的过程,但学习者往往依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自主理解和探索,主动选择外在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建构自身智力和思维框架,这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者需积极参加学习活动。该理论认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灌输者和传授者转变成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帮助者和启发者。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强调给予学习者学习自,发展学习者自我调控能力,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模式
HenriHolec 第一次把“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这个概念引入外语教学范围。他认为这是一种对学习者本身学习负责的能力。Dickinson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行为的一种自主,它的模式包括问题式学习模式、锚式情境教学、协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几种。
(三)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参与,而是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和帮助者。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的,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主动和他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学习的相关方法和技能,并且能够自主、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他们已经有了脱离教师的信心,能够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影响
(一)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一些高校采用的教材知识陈旧,不能反映时代变迁和知识的更新,偏重于理论,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远不能满足面向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则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自互联网的相关教学素材,充实教材知识体系,弥补教材的不足,使教学内容真正反映时代变化和学科知识的更新发展。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还有利于教师整合互联网信息与本地方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和建设校本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策略,以多层面互动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把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放在教育的主要地位,造成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单一的教学手段和照本宣科并不能糅合或者引导学习学习最新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则有利于教师摆脱教材和教材知识的束缚,改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教学策略,通过师生课前、课堂交流与人机交互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的准备、实施、考查和评价等阶段,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如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一方面,通过设置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多媒体和互联网硬件设备,以及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设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夯实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技能,比如上网浏览网页、复制和下载教材、搜集学习资源、使用电子邮件等。这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使用多媒体的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资源整合。教师可以通过分享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亲身经历和经验,让学生了解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方法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学生典型,以学生熟悉的学习典型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到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丰富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学习资源的体验,使多媒体网络技术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 这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及其评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整合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而监控、评价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二)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备好每一节课,以丰富的学习内容引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素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整合互联网信息和教学素材,结合教材教法,立足学情,形成符合自身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直接从互联网上呈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共享,通过图片、音频和影像等方式全面呈现教学内容。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教学形式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以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课堂效果的重要性。比如在综合的英语教学中,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师,在黑板上默写词汇,讲解语法,句子翻译等,已经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添加了类似OralPresentation 的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上用图片、幻灯片、音乐和视频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并且积极鼓励课堂内的学生做即兴演讲,同时由教师对演讲的内容进行以鼓励性为主的课堂点评,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营造积极的自主学习环境
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转变教师角色,营造积极的课堂自主学习环境。教师要主动把自身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教与学的共生共进建立民主平等课堂,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并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
其次,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在准备教学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收集和整合使用不同层次与水平的教学材料和问题,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就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进而增加自主学习的热情。
最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挑战性学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课堂上缺乏挑战性学习任务,学生往往是消极的,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效率低下。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智力水平、情感及个性,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出相应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发学生对和教学主题相关内容的兴趣,做到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学习,使课堂教学环境成为自主学习环境,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结论
自主学习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行主动学习,培养自己主动探索的精神,以及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正确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独立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实践的能力。所以,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大学网络化教学的理论内涵及其应用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4(4).
[2]何丽艳,崔羽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化大学教学模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胡生琴.高校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4]姜继勤.面向高职教育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09(18).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一、通过多媒体资源与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多媒体资源的发 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多媒体资源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我认为,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二、数学课程与多媒体资源整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通过色彩、动感吸引学生
数学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更抽象一些,更枯燥一些。正因为这样,所以不喜欢学数学的学生也就更多一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翻折成立体图形问题时,将图形的旋转、移动、重叠、翻转等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辅之以必要的解说,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空间感,区分翻折前后的变量与不变量。通过动画模拟,解除了 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像、难以理解之苦,他们积极思考,寻找图形中的内在联系和进行公式推导的能力大为加强。
2、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领悟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注重讲解,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学生常常难以深刻理解数学中的一些问题。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三种圆锥曲线的定义及性质,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制作三种圆锥曲线的图像,思考a,b,c的选取是如何影响曲线的形状的?直观而自然地记住,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3、利用“阅读材料”巩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材料介绍了一些数学史和数学知识,这些内容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交融,不少是在数学下的问题。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在网上收集数学应用范例、数学史料,开设第二课堂,借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实在是恰切不过的。体会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
三、通过多媒体资源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 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 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手中,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 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