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会计就业趋势分析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摘 要:财务公司作为实现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在经营方式上与银行一样,也是在吸收存款的基础上开展信贷、存放同业等基本业务,本文从财务公司产生的背景分析入手,描述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出现的原因。通过对财务公司功能转变、产品丰富、利率市场化和提升盈利能力四个方面的需求入手,分析并得出了进行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的必要性。但是目前财务公司结算资金分析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的运用效率和流动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从财务公司资金来源计算公式入手,指出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对公司资金来源分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为了加强对结算资金的直观认识,文章还首次提出了结算资金的计算公式,并由此推导出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应该从三方面入手,包括建立吸收存款分析机制、建立结算备付金率机制、建立存款准备金机制。为了保证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工作能够得到落实,本文的最后还提出了要建立内控制度,将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工作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同时通过采取日常稽核和专项稽核措施,保证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工作能够准确、可靠、及时,为全面分析财务公司资金来源提供支持。
关键词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结算;资金;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23-03
收稿日期:2014-09-22
作者简介:熊涛(1982-),男,中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资金管理、成本管理。
按照《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财务公司是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因此做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工作是财务公司存在的根本。财务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存款、贷款、同业操作、委托存贷款、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金融股权投资、保险经纪等,其中存贷款和同业操作是财务公司的主要业务,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于属于金融业的财务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建立结算资金趋势分析机制,提高资金趋势分析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性,为资金投资方案提供足够的决策依据,是财务公司改革创新的落脚点之一。
一、财务公司产生的背景
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效益提高,以至增加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社会目标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企业集团通常由若干个分、子公司构成,这些分、子公司分别承担了集团的主业与辅业,由于行业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周期、成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致使集团内的经济体存在着不同的现金状况,难免出现存贷双高的局面。为了有效的化解这一矛盾,财务公司这一运作模式便应运而生。财务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立足企业集团、服务企业集团,在与外部金融机构紧密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内部化的金融服务,提高企业集团资金集约化水平和内部资金运营效率,降低外部债务规模和资金成本,及时弥补外部金融机构的不足,为企业集团提供了高效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用市场化方式平衡集团内资金余缺,同时兼顾金融行业的投融资优势,有效为集团及集团内成员单位服务是财务公司的职责所在。
二、财务公司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集团的做大做强,财务公司归集的资金量也将逐年增加,在经营规模和风控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财务公司被允许经营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众所周知,金融业是经营资金和风险的行业,结算资金作为财务公司除注册资本以外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对其进行趋势分析便显得十分必要。
1、功能转变。财务公司在成立之初,主要目的是为解决集团范围内“存贷双高”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盘活集团资金,降低财务费用。但是随着财务公司行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06年新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颁布后,财务公司被允许经营的业务也越来越多,不少企业都将财务公司的内部融资平台,转变为外部融资、投资平台。定位的转变,使得财务公司的功能和作用更加重要,也使得财务公司需要更精确的做好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以应对对外投资的资金压力。
2、产品丰富。财务公司在实现功能转变后,意味着经营品种将越来越丰富,不同产品的风险和利润里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将不同的产品进行配比,需要财务公司做好资金结算趋势化分析,以配比不同期间的、不同收益、不同风险的产品。
3、利率市场化。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央行周小川行长提出在两年内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标志着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完成,给金融业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之后,迫于竞争压力,金融机构的存贷差预计将逐步缩小,盈利空间将进一步收窄,银行业竞争也更加剧烈,为此,提前做好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是应对利率市场化,做好流动性安排的有力保障。
4、盈利能力。随着财务公司的不断发展,财务公司所经营的业务也不仅仅局限于集团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其可以广泛参与诸如银行间同业市场的本外币交易、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有价证券投资等,越来越多的集团已不满足财务公司实现单一内部融资功能,而是希望财务公司发挥金融牌照优势,在金融市场上获取更多的外部利益,这就需要财务公司做好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实现量入为出。
三、财务公司结算资金趋势分析的不足之处
财务公司做好结算资金的趋势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和流动性安全,但是目前结算资金趋势分析尚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信息不准确。结算资金的趋势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吸收存款变化的分析,而成员单位资金管理水平不一,其资金预测不准确将直接导致财务公司结算资金预测不准确。
2、信息不全面。成员单位资金管理人员,难以了解和掌握高层的资金运作,尤其是由集团主导的资金调度信息,具体包括注资、委贷、重组等重大事项,基层财务人员难以全面掌握事项的进度,导致结算资金预测不准确。
3、及时性难以保证。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成员单位为了抓住市场机遇,临时性的大额资金需求能否及时传递给财务公司,使其能提前应对,否则将对财务公司的流动性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四、财务公司结算资金趋势分析的做法
1、公式分析
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来源=结算资金+资本金+以前年度实现利润+同业拆入资金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在资金来源的各个项目中,资本金和以前年度实现利润在一定时期内固定不变的,其运作的可行性已经得到了最大释放,而同业拆入资金由于其市场化属性,资金成本远高于其他类型,仅能作为弥补流动性的补充使用,公式中,结算资金是财务公司最大的资金来源,应用也最为广泛,但也是流动性风险最高的项目。结算资金的金额,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结算资金=吸收存款*(1-备付率)-存放央行
存放央行=吸收存款*存款准备金率
公式显示,结算资金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吸收存款、备付率、存款准备金三个因素,因此做好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可以从提高这三个变量的预测准确度入手。
2、具体措施
2.1吸收存款
(1)建立资金预算机制。财务公司应该建立至少以周为单位的资金预算机制,该机制需要由财务公司相关部门、成员单位共同完成资金预算。具体的预算项目和分工如下:
由于信贷和资金部门的预算项目,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而来源于成员单位的结算部门资金计划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在每周资金预算机制中,结算部门需要详细了解成员单位下周的资金流入、流出计划,并且需要明确具体的发生日,以及用途,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资金流量变化情况精确到日,便于财务公司做好每日资金调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收支款项的用途辨别该款项是否用于财务公司信贷业务,如果是,结算部门可以将这部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以便进行核对。按照资金预算机制,结算部门根据成员单位资金流的情况,进行吸收存款趋势分析,进而得出结算资金的趋势。
(2)人员配备与培训。财务公司与成员单位要扩大参与资金预算编制的人员范围,使掌握更多资金信息的人员参与资金预算编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财务人员闭门造车,完善公司重大信贷、重组、合同履行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提高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使其熟悉资金预算科目的使用和了解资金预算信息来源,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建立信息化填报、收集系统。由于资金预算需要实现每周上报,因此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系统是保证资金预算体系得以运行的有效保障,为此,财务公司结算部门要提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编报需求,由公司信息化部门予以实施、上线,使成员单位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规范化的进行资金预算科目的填报。财务公司在规定的时间内,登陆系统接收成员单位资金预算,对于无法进行网上填报的单位信息,应该进行手工补录,最后进行数据汇总,并形成资金趋势分析素材。
2.2建立结算备付金率制度。结算备付金是财务公司通过对成员单位存款的历史变动情况,总结、分析、测算出的财务公司应该留存的结算头寸。通过对历史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结算备付金通常与吸收存款金额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就是结算备付金率,实际操作中,众多财务公司都是采取结算备付金率制度,即:结算备付金=吸收存款金额*结算备付金率,这个比例的大小跟财务公司吸收存款规模、成员单位存款稳定程度、成员单位资金预测准确程度以及大额存款单位所占比例有直接关系。通常,吸收存款规模越大,所需要的结算备付率相对越低,而成员单位存款稳定程度越高,所需要的结算备付率也越低,成员单位资金预测准确程度越高,其所需要的结算准备金率也越低,成员单位存款较为平均,存款并未集中在极少数成员单位上,所需要的结算备付率也越低,以上,反之亦然。实现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后,财务公司可以合理调整备付率区间,在保障流动性的基础上,准备更多资金用于开展各项业务。
2.3存款准备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金融机构备付金管理的通知》(银发[1995]163号)通知的要求,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需要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缴纳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作为结算资金的减少因素,其金额变化应该纳入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同时,财务公司也应该及时关注央行的有关政策信息,及时做好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而造成结算资金的变化。另外,存款准备金作为监管机构强制征收的款项,财务公司要设置专人核算准备金,一方面,避免误算、误报,影响公司信誉,另一方面,也为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做好数据支持。
五、财务公司结算资金趋势分析的内控制度
财务公司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资金来源分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对结算资金计算公式的分解,提出了结算自己趋势化分析的解决思路和具体措施,但是再好的流程设计也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事后监督,因此,为了保证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需要从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入手,并且建立相应稽核机制。
1、制度保证。通过上文对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财务公司需要在以下制度中设置有利于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的条款:吸收存款制度、资金预算制度、备付率制度、信息化建设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和稽核制度。这些制度在保证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过程中各司其职,如,吸收存款制度要明确定期和通知存款支取,尤其是提前支取的要求,以便财务公司及时掌握定期资金的非常规变化;资金预算制度要求明确参与编制预算的部门、预算编制的科目和时间要求等内容,使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工作纳入全面资金预算体系,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备付率制度要求财务公司要建立备付率测算方法和采用标准,避免随意性;信息化建设制度要求建建立信息化需求上报、开发配合和上线实施的流程,资金预算系统的开发实施应该按照该流程执行;存款准备金制度需要明确计算部门、缴纳部门,并且缴纳过程要经过内部审批流程,存款准备金的金额要能够顺畅的向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部门;稽核制度则需要将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工作纳入稽核范围,以便检验该项工作有效性、合规性。
2、业务稽核。财务公司稽核部门要在日常稽核过程中,检查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的有效性、合规性,同时,还要适度增加对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的专项稽核,从各方面检验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的开展情况,指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业务稽核是制度执行的最后一道屏障,财务公司要通过业务稽核持续检验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的执行过程,使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能够切实为财务公司合理测算资金来源服务。
六、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财务公司产生背景的分析,引出财务公司在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要求面前,迫切需要提升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能力和水平,以满足财务公司投资资金分析的需求。但是由于目前财务公司在结算资金分析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尚待解决,为此,笔者在总结结算资金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解决措施,并且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应该建立和完善的内控制度,以保障这些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最终实现准确、可靠、及时地进行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为财务公司资金来源分析提供支持。对于既有内部信贷业务,又有对外投融资需求的财务公司而言,本文提供了结算资金趋势化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希望能与同行业一起交流,同时,也欢迎对财务公司结算资金管理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对本文进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新经济.2014(29)
[2] 齐馨.论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3] 李瑞青.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4(09)
[4] 薛蓉.浅析我国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现状及优化对策[J].会计师.2014(1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11-02
一、高职院校技能型教材内容选取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由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由行业机构直接制定的,而是由每个高职院校通过专业调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认证等方式进行制定,这样就会出现同一个专业在不同学校之间技能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更新不够及时。再加上每个学校经费投入的差异,在技能培训的设备投入方面也存在差异,这样就会导致有学校的学生会操作这类设备的技能,而有学校的学生就不会操作,甚至看都没看过。目前高职院校在教材内容选取上虽突出技能的培养,但是内容过于理论、技能过于陈旧再加上培养内容过于单一等,这就导致了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这高速发展的社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以为教材的内容中有类似于信息化的字眼,就以为这个教材是适应信息化需求的教材,就是培养现代化技能的教材。特别有些教材偷梁换柱、挂羊头卖狗肉,以传统技能糊弄现代化的高技能。
2.教材内容选取过于理论化,根本就没有考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套用本科研究型教材。有的甚至以为练习多就是技能型教材,误以为理论知识练习化就是技能。
3.教材内容所培养的技能过于分散,不成体系。在教材编排上仍然以知识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虽然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但与我们实际的工作流程不一致,导致培养的学生技能分散,虽然每个技能都训练了,学生也都会操作了,但按照工作流程整体性的综合运用就不会了,这说明教材技能编排上有问题,没有按照工作的流程进行。
二、高职院校技能型教材内容选取的策略
第一,教材内容选取一定要符合现在行业技能的需求,特别要注意普遍适用,略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提升性。学生从教材中学的知识一定要普遍适用,而且有一定的先进性,不能是过时的,老土的、原始的、淘汰的技能。但也要注意培养的目标群体,特殊的群体有特殊的要求,在教材选取上也有不同。第二,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也不能盲目突出技能,也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有必要的理论支撑,否则培养的学生只会做,不会修,那也是不行的,况且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教材内容上也要注意理论与技能的比例问题。第三,高技能人才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所以在内容的选取上也不能忽视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从小案例中突出大道理,从小技能的累计中掌握大技能。
三、以建筑财会专业为例进行教材内容选取分析
建筑财会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具备建筑企业经济管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技能,适应建筑企业管理的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专业为了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在教学的内容选取上做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基本上都是采用自编教材或者基本教材的整合教学。我们在教材内容选取上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第一,弱化财会专业的点钞技能,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首先大量使用现钞的交易已经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使用网银转账支付了;其次先进的点钞设备已经能满足我们日常的需要,其精确程度和速度远远高于手工点钞;最后手工点钞也有弊端,一个点钞能手让她短时间内点大量的陈旧钞币肯定会比较慢并且容易出错。所以财会专业的学生不应该把点钞作为一项核心技能来培养,应该弱化此项技能。第二,取消打孔穿线的凭证装订技能,现在的凭证装订都是采用塑料管高温压铸装订的形式,不仅美观整洁而且不易霉变虫蛀。未来的趋势就是这种装订的形式,所以我们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应该重视这内容,而且放弃穿线装订的技能。第三,弱化手工做账,强化电算化和EXCEL的操作,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我们在技能教材的内容选取方面就突出这方面。特别是EXCEL的操作,深化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能力。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得出在技能型教材内容选取上面一定要突出技能的培养,而且技能是随着行业社会地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但技能教学的技能内容选择是有原则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教材内容中凸显主导核心技能的原则。主导核心技能是指主体所拥有的一种独擅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能够衍生新能力的能力;其次,要针对核心技能进行倾力打造,突出技能培养的重点环节和主导方面,打造好技能主体一生的职业底蕴;最后要发散、迁移,培养学生的其他相关技能,掌握有利于谋职就业的技能群。第二,确保教材内容中技能培养和训练充分的原则。技能是不能通过背诵和记忆的学习方式掌握得,必须靠训练才能达到“会做”的目的。所谓熟能生巧,讲的就是因训练充分而产生的功效。相反,如果技能教育训练不充分、不到位,学生就难以顶岗操作,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第三,教材内容中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要并重的原则。动作技能是彰显于外的操作技能,是一种“硬本领”,是高职生职业定位的媒介;心智技能则是主导实践操作的综合能力,是内隐于里的一种“软本领”,表现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够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多变性、复杂性、综合性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心智技能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根本性技能,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获得可持续提升的重要技能,因而应该放在与动作技能同等的地位加以重视并着力培养。第四,教程内容中的技能培养与就业目标相一致的原则。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技能,不是依主观判断而定,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和就业需要来确定的。岗位需求是高职技能教育的针对性目标,即“针对岗位练技能”;就业需求是高职技能教育的终端需求,是技能培养所想达到的终极目标。高职技能培养一定要遵循与就业目标相一致的原则,所培养的技能必须是与学生未来生活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技能。这样的培养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心向学。
参考文献:
[1]赖青.技能型教材编写要求和技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本文旨在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总体状况和变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和发现我校开设GIS专业以来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规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学校GIS专业今后办学方向,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大一新生的学习提供参考,希望可以对我校GIS专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分布结构分析
(一)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去向基本现状
统计数字表明,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就业、读研和出国3大类(详见表2-1)。
从表2-1可以看出,我校 GIS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就业,其次是读研。这是因为GIS专业所学知识专业性更强,更易就业;在读研的毕业生中,考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研究生。
(二)我校GIS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总体分析
从就业地域看
从毕业生就业区域看,本文通过分析获取的数据将其分为河南省,北、上、广、深和其他三大类(详见表2-2)。
从表2-2可以明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充分说明了我校GIS专业学生更大程度上愿意留在中原大地上,为中原经济建设和家乡建设,贡献知识和力量的决心。其次为北、上、广、深,一是一线大城市经济发达,本来就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一线大城市地理信息产业较发达,市场需求更大,平台更高,毕业生更愿前往发展。同时,也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前往除省内,北、上、广、深以外的其他地区打拼。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通过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将其分为公司企业,党政机关,金融业和学校、科研院所四大类(详见表2-3)。
从表2-3可以明显看出,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毕业生占比位居次席。同时,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辅修了金融学或会计学而从事金融业,当然也有个别毕业生选择了在学校、科研院所的稳定工作。
从性别差异看
性别也是影响毕业生去向分布的因素之一。总体来看,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GIS专业作为理科专业对女生来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都很大,就业相对困难,多数同学希望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女生的学习成绩整体好于男生,在考研方面具有优势。从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报考的专业来看,考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方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只有极少数同学考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产生这个现象的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GIS方向研究生相对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难考;二是在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中,女生占了绝大多数,而女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较男生更吃力。
二、结论与思考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我校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就业、读研和出国。
2> 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其次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
3> 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公司企业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也有较少部分到党政机关、金融业、学校、科研院所工作,在读研的毕业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
4>从读研的毕业生报考专业来看,除一小部分毕业生由于修读了金融学、会计学而选择考取金融学、会计学方向外,绝大多数报考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方向,报考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的同学很少。
(二)思考建议
总体看来, 我校GIS专业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需要加强的地方,为了使办学更上一层楼,本文提出 3 点建议作为参考。
1> 做好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
毕业生的成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其他许多与满足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 比如,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立能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接受市场检验和反馈的一个漫长过程。毕业生就业, 对学校来说并不是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学校应定期做好毕业生质量反馈工作, 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学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在校生的就业辅导具有了针对性。
2> 改革完善课程设置
通过对我校GIS专业个别已就业毕业生访谈,听取他们的感受和建议,笔者认为GIS专业作为地理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应该加强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扎实的运用计算机知识处理分析与空间位置有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学生也要也要注重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质学等基础地理学科的学习,但有些实践性较弱、对动手能力要求较低,须死记硬背的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开设。(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一、管理会计对高职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管理会计是对过去进行总结、对现在进行控制、并且在总结研究的过程中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筹划。管理会计是因为报告对象的不同,跟财务会计分为两类。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会计主体的经营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决策、控制、业绩评价等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这样才能更准确的了解所有的实际财务问题,并更好的改善总结。首先就是要了解管理会计在各领域存在的重要性,而在学校就是最好了解的一个机会。在社会上只能根据工作了解到本行业的规章,而在学校能根据课程对各方面有所了解。在高职开设课程能更好的利用到高职的教学理念,实践永远跟理论相结合去实施。然而高职想让学生有更多的管理会计意识,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各行业中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在各个中小型企业中要求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收纳进管理会计之中,通过预算、决策等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本身就有着特殊的性质,这些性质主要表现为传统的记账方式,以及会计信息得不到全面控制利用,而管理会计则可以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自身管理,从而实现财务现代化管理。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高职会计教学之间也是竞争激烈,中小型企业也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问题,如果能很好的把管理会计运用进去,那么中小型企业在很多地方遇到的困难也能得到相应的解决,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对高职会计教学的重要性。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起到的作用是能对信息进行处理,通过信息对未来前景做出相应的预测和预算,并且做出决定的作用,同时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利益,提高经济效益,降低风险。之前,财务方面可能更多的是根据实际账务情况来解决现存的问题,而管理会计则是通过统计所有跟财务有关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大大为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说明并预算,将公司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预算出来,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学生大多数接触的是传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对于今后在工作中的会计应用不熟悉,而会计管理的教学则能是学生对会计岗位的本质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可见,管理会计的课程在高职学习当中显的尤为重要,在对熟知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的前提基础之上,不断提升能力,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管理会计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着重关注方向
老子曾说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很小的地方一步步做起来的。在高职会计教学中我们要着重了解的就是如何对财务进行分析,如何看懂报表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本文我们从分析利润表来说明精细化管理的经营决策。首先在学习前我们要先有一个意识就是全国通用的利润表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企业,反应的财务需求,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合理的利润表更能为企业的管理、经营提供服务。总之,更细化、更实用的利润表,可以全面看到营业收入、成本的构成,期间费用的各明细、公允价值变动每一个金融产品的构成,甚至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收入、支出来自哪里等,能更深入、全面了解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情况。对于利润表,我们要在坚持重要性的原则之上尽可能细化,这样能为之后的统计及报告提供更准确重点信息。其次,要重视各项收入、成本在营业支出收入上占的比重,明确哪些是公司的主要经济来源。毕竟很多公司都是为了提高收入,增加利润,会选择在员工福利和各方面进行罚款,这是不利于公司的发展的,同时也为分析预测增加困难。一般,成本占收入的指标是不会有很大变动的,如果变动大的话,就说明出现了问题,利润表就能体现到我们在什么地方投入的过多等问题,及时的预算改变策略就能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当然利润表不是最终的财务信息,也是需要配合实际的台账来使用,毕竟详细的台账不是能完全体现的,利润表和各台账结合起来,就能起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的掌握整个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情况,这样管理会计人员就能很轻松的对期间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及时解决,对未来的预算也能更精准,有更多的策略来应对之后会遇到的问题。其次我们要知道财务上的增加利润有两个途径:提高收入、控制成本。然而这并非财务人员的专长,这就是财务管理会计的职责了。这个道理都知道,但是怎么做就成了问题,成本控制是需要方法的,并非减少支出就是控制、不该减少的支出减少了,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呢。流程控制就是每一个流程的控制人员掌握的信息不同、在每一环节的审核能起到监督、制约的作用。减少虚报、谎报费用的支出、铺张浪费的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费用。标准控制最早使用在20世纪初美国的汽车公司,即对差旅、住宿、交通有个标准、把这个标准控制在日常管理之中,避免无用开支。总量上控制就是每年我们都有一个预算的成本,尽量把成本控制在标准之中。有看的见的成本就有会被忽略的地方:资金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它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是客观存在的。想要学好管理会计,不是盲目的去学好专业知识就好,我们要有方法的知道从哪里入手、哪几方面是管理会计最主要的模块,这样才能把知识运用到位。的父亲曾教育子女:“此生理想,近期计划,今日功课”。“有原则不乱,有计划不忙,有预算不穷”。这两句话本是教育孩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就要切实步骤,做事有原则,有计划,有预算。在管理会计中最重要的就是预算,预算管理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为了实现目标利润。实现资金收支平衡兵有所盈余,在预算编制、执行的过程中,必须对有关的成本费用做出总额度的限定。制度涉及到了人们的切身利益,而市场经济的建立也需要有对应的人才制度,否则会造成制度基础的缺失,形成个人、组织收益之间的矛盾,损害他人利益。想要对制度进行变革,政府是最为重要的力量,这也需要国家几块认识改革,使得毕业生成为就业行业的主体,提高制度效率。2.加快立法,完善制度环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业需要利用法制的方法来进行维护。现如今,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当前我国的就业问题来讲,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在《劳动法》当中,虽然明确规定不能因为就业者的民族、性别等而遭到歧视,但在实际的生活、工作过程当中,很多的企业仍然对性别、长相等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快对制度环境的完善,使得毕业生的就业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现如今,我国对农民工的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了一定的社会机制,但是大部分的失业者仍然具有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情况,此外,这些失业人员对于自己的职业能力也并没有正确的了解,较低层次的服务也难以满足这些人员的实际需求。在我国,实业人员当中大部分多是下岗职工或者是农民工,他们有着十分迫切的求职需求,这种需求难以满足,也会导致我国贫富差距的情况不断的深化。3.政府购买培训,积极促进有效就业在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过程当中,政府应该为农民工、毕业生等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对于已经上岗但是并没有达到准入要求的员工,应加强对其的过程管理,对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政府应发挥监督的作用,并保证这些员工能够按照相应的培训计划完成培训,并最终通过相关的考核。同时,政府还应修订一些限制性措施来促进就业,例如,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时,不能以不正当的理由来拒绝职业介绍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对于求职人员,相关部门应对其本身的求职态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确定实业救济金的具体发放额度;对于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农民工等,政府应积极支持,并在办证、税收方面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结语
从社会制度系统的角度来看,就业制度只是一个分系统,没有独立在制度系统之外,从另外一个而角度来讲,就业制度自然也就会受到其他制度的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对就业制度进行改革,认识到市场的特殊性,把握多种因素的关系,从而对就业系统更好的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军.现行就业制度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2]常雪梅,任燕飞.准市场机制下就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影响与对策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10(5).
高校财务分析是对高校一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后得到的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推向市场,面对市场经济高风险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它要求会计工作要提供准确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高校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机遇,避开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顺利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必须认清这几大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
1.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主要表现在:(1)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长期以来一直仅仅以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高校的全部实际情况,因此,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不能仅靠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进行“量”上的分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取证分析。(2)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今年收入多少,收入预算完成多少,支出多少,支出经费组成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等总体“量”上的财务分析,而对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的财务分析很少。
2.重视“内部”分析,忽视“外部”分析。主要表现在:(1)重视高校内部财务指标、财务行为和财务管理状况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忽视外部同行业竞争形势、金融政策、市场状况、国家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体制等的外部因素分析。(2)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运用内部的会计报表、预算方案及相关资料对本高校内的收支基本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很少与同行业其他高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不便于了解自己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
3.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即使分析也着重于会计报表(主要是年终决算)作事后的分析,这种分析只能总结过去,探测未来,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即使发现也只能后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高校的财务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许多潜在指标信息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4.重视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忽视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高校的日常财务分析通常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具有确定性性质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高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具有不确定性质的风险因素则很少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等学校在这种大市场环境中当然也不例外,特别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办学及基建投资,负债数额巨增,使高校具备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不应仅停留在一些确定性因素分析上,而应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宏观财务管理,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5.重视现象分析,忽视实质分析。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月、季、年报表上的分析,只停留在预算完成程度和预算效果的考核方面,而对一些实质性问题,如财产物资管理、资金管理及费用开支范围标准等实质方面的分析却流于形式,这样就难以找出资金流失漏洞,难以及时发现财务活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问题。
6.重视旧体制分析模式,忽视新体制分析模式。主要表现在:(1)分析手段上:目前不少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要靠繁琐的手工抄、写、算来完成财务分析工作,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分析手段远远滞后于高校现代化、信息化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财务分析应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以高质量地完成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2)分析规范上: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记帐、算帐、报帐上,对财务分析工作愿意做时就做,最多也就是年终一次财务工作总结报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与流程,面对新形势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规章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时定期规范地完成财务分析工作。(3)分析资料来源上: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大部分是以已发生过的数字为基础进行期初与期末、预算与执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而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以及潜在性的信息资料来源则很少分析。(4)分析的主体上: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侧重于以高校自我分析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财务分析,而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的来源途径越来越宽,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分析主体应包括校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家、捐赠者等在内的多重主体。(5)分析的方法与范围上: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仍然主要是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并且主要以学校整体的大收大支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而对可解决比较分析法许多弱点的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则基本不用,另外,对高校许多专项资金来源及许多特殊性项目支出很少单列进行财务分析。
二、改变高校财务分析误区的对策
1.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列举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生均支出增减率、经费自给率等部分财务指标,而对一些反映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如融资分析、投资分析、教育成本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情况、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分析等则没有列举,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给财务分析工作的全面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
2.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资金运用情况表、资金筹集情况表等,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效益及绩效情况分析时就无法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原始资料,故应完善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增加如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报表,为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数据来源空间。
3.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校在这种大环境下,当然也不例外,高校的事业在发展的同时,银行贷款的数额也在日益加大,导致高校发展面临财务风险,财务危机也时有发生。因此,应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从财务预警系统的角度出发,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高校宏观财务管理,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4.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
财务分析人员的能力、经验及知识水平决定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质量的高低,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财务分析的方法、手段、范围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工作存在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王德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高校财务分析是对高校一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及财务成果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后得到的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的规律性认识。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推向市场,面对市场经济高风险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它要求会计工作要提供准确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高校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抓住机遇,避开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可持续顺利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就必须认清这几大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几大误区
1.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主要表现在:(1)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长期以来一直仅仅以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高校的全部实际情况,因此,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不能仅靠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进行“量”上的分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取证分析。(2)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今年收入多少,收入预算完成多少,支出多少,支出经费组成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等总体“量”上的财务分析,而对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的财务分析很少。
2.重视“内部”分析,忽视“外部”分析。主要表现在:(1)重视高校内部财务指标、财务行为和财务管理状况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忽视外部同行业竞争形势、金融政策、市场状况、国家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体制等的外部因素分析。(2)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运用内部的会计报表、预算方案及相关资料对本高校内的收支基本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很少与同行业其他高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不便于了解自己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
3.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即使分析也着重于会计报表(主要是年终决算)作事后的分析,这种分析只能总结过去,探测未来,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即使发现也只能后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高校的财务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许多潜在指标信息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4.重视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忽视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高校的日常财务分析通常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具有确定性性质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高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具有不确定性质的风险因素则很少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等学校在这种大市场环境中当然也不例外,特别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办学及基建投资,负债数额巨增,使高校具备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不应仅停留在一些确定性因素分析上,而应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宏观财务管理,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5.重视现象分析,忽视实质分析。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月、季、年报表上的分析,只停留在预算完成程度和预算效果的考核方面,而对一些实质性问题,如财产物资管理、资金管理及费用开支范围标准等实质方面的分析却流于形式,这样就难以找出资金流失漏洞,难以及时发现财务活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问题。
6.重视旧体制分析模式,忽视新体制分析模式。主要表现在:(1)分析手段上:目前不少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要靠繁琐的手工抄、写、算来完成财务分析工作,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分析手段远远滞后于高校现代化、信息化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财务分析应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以高质量地完成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2)分析规范上: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记帐、算帐、报帐上,对财务分析工作愿意做时就做,最多也就是年终一次财务工作总结报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与流程,面对新形势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规章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时定期规范地完成财务分析工作。(3)分析资料来源上: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大部分是以已发生过的数字为基础进行期初与期末、预算与执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而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以及潜在性的信息资料来源则很少分析。(4)分析的主体上: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侧重于以高校自我分析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财务分析,而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的来源途径越来越宽,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分析主体应包括校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家、捐赠者等在内的多重主体。(5)分析的方法与范围上: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仍然主要是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并且主要以学校整体的大收大支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而对可解决比较分析法许多弱点的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则基本不用,另外,对高校许多专项资金来源及许多特殊性项目支出很少单列进行财务分析。
二、改变高校财务分析误区的对策
1.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列举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生均支出增减率、经费自给率等部分财务指标,而对一些反映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如融资分析、投资分析、教育成本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情况、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分析等则没有列举,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给财务分析工作的全面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
2.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资金运用情况表、资金筹集情况表等,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效益及绩效情况分析时就无法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原始资料,故应完善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增加如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报表,为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数据来源空间。
3.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校在这种大环境下,当然也不例外,高校的事业在发展的同时,银行贷款的数额也在日益加大,导致高校发展面临财务风险,财务危机也时有发生。因此,应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从财务预警系统的角度出发,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高校宏观财务管理,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4.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
财务分析人员的能力、经验及知识水平决定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质量的高低,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财务分析的方法、手段、范围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工作存在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王德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天津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视角的外包服务商的管理
借鉴OECD国家税制,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国税制结构
虚拟企业战略执行力评价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范围经济的研究视角
构建客户忠诚度模型提升企业竞争力
中小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离职动因分析及对策
基于灰色聚类模型的纺织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
论制度包容性增长
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新经济下我国电信产业管制政策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分析
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分析
基于剩余收益的企业价值评估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
农产品质量安全宏观环境综述
我国IPO定价多因数模型设计实证研究
大、小股东和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动态博弈分析
本刊稿约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及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的路径选择
基于有效需求理论的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研究
走出内外环境的困扰推动和实现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企业资源计划(ERP)实施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探析——基于“创新—知识人”假设的认知视角
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理论和实践:回顾与展望
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对我国就业影响分析
基于顾客满意的顾客忠诚培育
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熵权法综合评价研究
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研究
后危机时代应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制约消费扩张的制度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经验借鉴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供销合作社的流程再造
论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
制寿险营销模式:现状评估与改革建议
从基金经理高流动看基金公司的制度创新
美国市场利率对基准利率的反应研究
突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建立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委托理论的家族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研究
企业家生命周期战略演化研究
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互动分析框架的理论模型构建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
公共项目的社会影响后评价——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实现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对策研究
对外贸易与新疆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税政管理博弈均衡分析
我国增值税转型分析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探析
商品房成交量下降的供求原因
研究者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对武昌职业学院进行深入调查,被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二学生,涵盖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外语、艺术、汽车、建筑、机电、旅游等学院及其专业。分别由学校素质教师以班级为单位,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在教室现场发放并当场回收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其中,女生187名,占学生总数的62.3%;男生113名,占学生总数的37.7%。参与调查的学生采用匿名方式,如实、准确地作答。调查群体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统计意义。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笔者主要针对高职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程度、通过学习掌握哪些就业技巧、觉得《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应保留的项目、对上课的形式的多样性、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希望学校做好哪些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调查。
(一)高职学生较为重视就业指导课。
(二)分析学生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掌握的程度。
三、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高职学生较为重视就业指导课
在对学生认为《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的重要程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8.3%的学生认为很重要,34.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48.7%的学生认为一般,8.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还是比较重要的,肯定了该课程的开设。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内容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11.3%的学生有清晰全面的了解,52.7%有简单了解,不了解的占30%,无所谓的占6%。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真正深入了解的不多,而且6%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认可程度的调查中,有15%的学生非常认可,57.3%的学生比较认可,26.7%的学生觉得一般,只有1%的学生没感觉。这一方面充分说明在校生对于《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都很高,认为在课程里能够学到相关知识,解决将面临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相应知识。
表1 认为《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的重要程度
表2 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内容的了解程度
表3 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认可程度
图1 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的感受
(二)分析学生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的学习掌握的程度
图2 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后的掌握程度(多选)
此题是多选题,但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到,掌握最多的是简历设计,虽然学生有自信,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还是没有掌握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简历设计等就业求职技巧,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完善培养方式,让高职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做”。同时说明课程的本身是有效果的,但是没有针对所有学生,课程本身还有改进空间。
(三)高职学生觉得《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应保留的项目
图3 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保留的项目(多选)
根据以上图表数据分析,选择职业素质、社交礼仪、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四项的学生较多。选择就业心理准备、模拟面试、创业指导等基础知识的学生很看重,但是权益维护和市场个案分析,由于普及度不高,学生选择较少。通过调查,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抓住重点和难点,授课老师要注意授课方向和方法。
(四)高职学生对上课的形式的多样性
图4 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的上课形式(多选)
根据以上图表数据分析,学生对上课形式的反馈,在选项中案例分析和任务驱动占前两项,可见现在学生重视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性,学生很愿意学习,但更需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促进生生、师生的交流。学生不太理解“教学做合一”的模式,我们把“教学做”视为一体。其中“做”是核心,主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此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反而成了人生普通的现象[1]。虽然目前选择的学生很少,但充分说明需要教师给学生教清楚、做清楚,学生学清楚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五)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的真实想法
1.教学需要增加的内容:学生在这题的回答上不够专业,但是最主要提到的是课程教学的改进。例如:要求增加专业发展趋势分析、专业市场前景评估、就业市场形势分析、社交礼仪实际演示、名人案例分析等,对提出的要求进行分析发现:偏重于实际操作和实际演练,要求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
2.通过《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的学习,自己的收获:此题学生的回答比较专业,多为简历的基本制作、初步的礼仪知识、面试技巧、专业的发展方向等。可见与上题提出的增加实际操作的要求是符合的,目前的课堂都是以理论学位为主,学生收获的是理论,没有可操作性。
3.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课及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此题学生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例如:(1)调节课堂气氛,授课的形式过于单一,充分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加强互动;(2)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后作业;(3)有条件多组织实践和实地考察;(4)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分组讨论。这些意见和建议的收集,是为了就业指导课教师更好地改进该课程和课程的讲授。
1我国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财务分析产生于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预算管理也就是目标管理,所以预算执行情况是各层次经营者和部门首要关心的信息。因此,财务分析是一种常规的、制度化的分析,一般由企业财务部门直接依托于会计报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一些变动异常的指标加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在季度和半年度时则进行详细的指标分析和趋势分析。同时,自半年度后,每月的分析都要预测年度的完成情况,以便严格控制预算的执行。
1.2我国公司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2.1财务报表的局限目前,我国财务报表的编制采取历史成本原则,以货币计量。这不免忽略了货币本身所隐含的超值或贬值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影响下,币值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但是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以货币稳定为假设前提的,这必然会使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其次,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核算程序,这就造成了不同企业的同类数据可能会缺乏相比性。
1.2.2财务分析方法的局限现有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四种: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虽然这些方法都给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以供他们作出管理决策的信息,但是由于分析时间和报表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其固有的局限性也很显著。比如,数据都是过去的历史信息,反映的是过去经营活动的结果,对与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只有参考价值。而且,数据也可能存在不真实的情况,也就是说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可能并未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此外,传统的财务分析的重点放在了为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财务和经营,而忽视了财务分析对支持公司管理决策方面的作用。
1.2.3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大都重视定量分析而忽视了定性分析,这就使得财务报表无法揭示详细的描述性信息,从而使财务分析人员不能得到如存货结构、资产结构、批量大小、季节性变化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其次,在我国,传统的财务分析一般从企业资本运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回报性三个方面进行,反映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及存货周转率等,这些指标都涉及资产总量的相关数据,但是却忽视了资产的质量。如果资产的数量不实、质量不准,那么指标值可能带有一定的虚假性,由此产生的财务分析结论可能不正确。
1.2.4现有财务分析体系的局限现在企业使用的财务分析体系大都为杜邦分析体系,该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龙头,以总资产利润率为核心,重点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前因后果。但该体系本身也存在着先天的“缺陷”。具体体现在:忽视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不能反映上市公司重要财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分析。因此,完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公司治理与财务分析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而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会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讨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利用资本供给者提供的资产发挥资产用途的同时,承担起对资本供给者的责任。林毅夫认为“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而所有者对公司经营管理绩效的评价则需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以评价公司治理的好坏。随着经济环境和理财技术的不断变化,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直接制衡和影响着企业的理财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因其利益立场不同,对财务分析的要求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这就对企业的财务分析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以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需要。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它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
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的财务分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立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而影响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分析要求;而财务分析反过来又为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治理作出评价提供依据。
3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分析体系
3.1各利益主体与财务分析财务分析为评价企业的治理提供了相关依据,基于理性生人的假设,各利益主体都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现行经济环境中,任何一家公司的治理都离不开各利益主体的影响。因此,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治理模型,公司财务分析受到以下几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股东。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在制定企业财务目标时所考虑因素也最多,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为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在财务分析时,往往会选择影响股东利益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指标来体现。我们知道每股收益=净利润/普通股数,每股净资产二股东权益谱通股数。每股收益高低反映潜在的经营实绩和盈利预测,并且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而每股净资产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其高低仅为每股市价提供参照。所以对于普通股东来讲,为了多得眼前利益,就不考虑企业长远利益。往往在税后利润分配中很难做到留存收益和股利分配的合理兼顾,也不关注公司的资产质量,特别是对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顾及不够。债权人。债权人虽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但企业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该债权本金和收益能否如数归还的问题。所以债权人希望企业保守性经营,只能投资于一些低风险、稳健型的项目或行业,同时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因此,债权人进行财务分析时,往往关注有关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企业的偿债能力可以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年末流动负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从资产负债表的静态角度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而现金流动负债比则从现金流量表的动态角度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长期负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资本负债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现金债务总额(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总额),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此外,股东和债权人还共同关注企业的获利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累计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作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职工和政府来说,其对公司财务分析的关注程度要低于股东和债权人。职工。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其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对职工来说,他们需要的能够使自己获得更大收益的企业利润的保障。政府。在倡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发展必须考虑员工就业、国家税收、资源配置及环境保护等社会因素。基于此,企业应考虑社会效益,注重企业目标与社会责任的一致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该财务目标,既要做到投资者资本有效增值最大化,员工期望薪金收入最大化,还要满足政府期望的社会贡献最大化和公众期望的社会责任与绩效最大化。 3.2财务分析体系的优化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作为一种用来评价企业综合财务能力的方法,广泛运用于企业的财务分析和业绩,但是要全面衡量公司的治理状况,体现各利益主体的财务要求,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若要更好的全面的客观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现金流量指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是权益报酬率,通过对该指标的逐层分解,形成多项具有内在联系的财务比率指标的乘积,从而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首先,没有对企业的发展能力进行分析,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公司治理层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决策。其次,忽视了对先进流量的分析,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降低。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所使用的指标都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静态指标,而没有使用现金流量表的动态指标,因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动态分析指标,可以增强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最后,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用净利润来反映企业收益并不科学,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传统财务分析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以更好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应包括对现金流量的分析,用现金流量来代替利润指标。其合理性如下
3.2.1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制基础编制的,可以减少人为操作会计数据的可能性,增强财务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在财务分析体系中引入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动态分析指标,可以更好地客观评价企业实际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
3.2.2从股东和债权人的角度来看,股东投资、债权人信贷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未来现金流,取得投资回报,而股东的财富和债权人取得的本金和利息,主要是通过货币来衡量,这又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因此,企业必须树立现金流至上的观念。
在现代宏观经济研究中,有研究利率、汇率研究方向的,也有研究产业经济、国际贸易方向的,但“资本”是绕不开的极为重要的研究因素。资本是追逐收益和回报的,2016年以来,美元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保持强势,美元的不断走强导致大量资本流向美国。由于资本的流入,美国经济回暖,制造业生产指数、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最好水平。而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家由于资本出逃,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导致恶性通胀,经济断崖式下行。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现金流)对经济的重要性。宏观层面是如此,在企业微观层面也是这样。笔者曾经服务的一家公司主要从事高速公路、码头及大型基建项目等相关行业的投融资业务,在评估投资、收购项目过程中,除关注项目的盈利情况外,对项目的过往现金流状况分析及对未来现金流预测工作贯穿整个投资过程,未来现金流折现法(DCF)也是在项目测算估值中常用的方法,项目的现金流状况会直接影响最终收购投资决策。
一、现金流在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利润总额、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利润指标当然很重要。企业利润率低或没有利润,股东获得的回报就低。但是,关注利润指标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现金流。企业运营离不开现金流,没有现金流谈利润是没有意义的。
(一)利润很多时候只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即使利润是真实的,账面的利润也不代表全部的收益,因为利润不一定能完全实现,应收款还可能有坏账风险。利润水平低或者利润亏损会导致企业慢慢死亡。但如果现金流断链,会导致企业立即死亡。从这个角度看,现金流当然比利润重要。
具体示例也很多,比较著名的广东合俊玩具厂的倒闭案就属于此种情况。合俊玩具厂2006年之前毛利率一直不错,2006年以后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毛利率不断下降。为了扩大产能、寻求“多元化”发展,该公司分别斥资收购一家玩具厂和一个银矿采矿权,但玩具厂最后没能救活,银矿投资也因为一直]有拿到采矿许可证而无法产生效益,而主业经营又每况愈下,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该企业面临市场订单下降、银行收紧惜贷等多重压力,资金流出现断链,无法支付工人工资和供应商货款,最终导致企业一夜之间被清盘。
(二)利润是可以调整的,利润不代表企业真实的盈利情况。企业可利用权责发生制的缺陷调整账面利润,甚至虚构编造经济业务合同,来实现调整利润的目的。这类会计利润造假情况在上市公司中都出现过多次,比较著名的舞弊事件比如:琼民源、郑百文、达尔曼、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但现金流是实打实的企业账户里的现金存量变化的表示,现金流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口袋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做不了什么假,而利润的水分就很大。因此,看现金流相对来说比看利润要更真实。
(三)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中国进入网络经济的新时代,B2B、B2C等各种新的商业模式百花齐放,也涌现出阿里巴巴、腾讯、京东、滴滴、携程等一批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研究这些公司的发展经历,可以发现这些互联网企业不以短期营利为目的,在发展初期通过创新的业务模式,不计成本的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连续几年里都在各种融资烧钱,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亏损甚至巨亏,但发展速度惊人,在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成长为市值百亿、千亿级巨头。原因就是资本的力量。这些公司通过多轮的风投或私募的资金不断注入,保证了企业现金流充足。这种情况下,只要现金流不断链,短期没有利润也无关紧要。在成为各细分行业的领头羊后,或者谋求上市,或者谋求并购或被并购。从这些互联网新贵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在新经济时代,资本(现金流)的作用是多么的
巨大。
二、现金流在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运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金流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那么既然现金流对企业运营的意义这么重大,那么在实际财务分析中,如何进行现金流分析呢?
分析现金流需要考虑现金流数量和现金流质量两个方面。现金流数量属于基础数据,可以得到企业的初步评估印象,比如通过和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对比来判断企业经营是否正常。现金流质量是现金流分析的核心,包括:现金流的波动情况、企业的管理情况,如销售收入的增长是否过快,存货是否已经过时或流动缓慢,应收帐款的可收回性如何,各项成本控制是否有效等等。最后是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如行业前景,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产品的生命周期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能力。
为更加准确和清楚地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可以将分析的内容划分为三大部分,即现金流量规模变动及合理性分析、现金流量结构变动及合理性分析、现金流量与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一)现金流量规模变动及合理性分析
现金流量规模变动分析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金净额变动趋势分析;二是现金持有规模变动分析;三是收现规模分析。
现金净额变动,通过对连续几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观察其总的变化趋势,并可以从中发现导致现金净额变动的原因,以便从总体上判断这种变化是否正常,以及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影响。
现金持有规模变动,企业生产经营过
程中保持适度规模的现金存量是十分必要的,但当商业利润比企业存置现金产生更高的回报时,持有现金便成了持有成本,因此,应将超出企业必需的现金进行投资以赚取利润。这样,现金持有规模变动分析就具有两方面意义:其一,是否能够满足企业资金需要量;其二,是否实现闲置现金余额最小化。
企业收现规模,直接反映着企业现金流入状况,同时也反映着企业的销售水平及经营能力。对收现规模进行分析需要对现金流程进行监控,判断哪一个现金回收环节可能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
(二)现金流量结构变动及合理性分析
我国现金流量表格式采纳国际上较普遍的“三分法”,将现金收支分为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这种“三分法”给现金流量表的分类留下一定的判断余地和选择空间。部分公司出于美化经营现金流的需要,将实质上属于投资、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纳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将某些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移至投资、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项目。于是产生了现金流量表的“会计选择”问题。
通过现金流量结构变动分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利用“三分法”漏洞进行的“会计选择”问题。具体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现金流入结构变动分析,即各项业务活动现金流入占全部现金流入量的比重及具体项目的构成情况分析;二是现金流出结构变动分析,即各项业务活动现金流出占企业当期现金流出的比重分析;三是现金净流量结构分析,即现金流入流出净额占全部现金余额的百分比分析,反映企业现金余额的合理性。
(三)现金流量与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企业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现金流量与相关因素分析主要是对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中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方法采用指标分析法,以分析报表项目中各有关因素之间的合理性及勾稽变动关系。
三、结语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理事会于1999年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由此也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改善企业的组织经营结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要不断增强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是其根本的途径。
一、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经济监督职能指的是以我国的财经法规和制度作为根本的依据,对企业和单位的经营活动和收支情况进行审查,以此来衡量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而民营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存在,使得很多民营企业都意识到完善的企业制度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股份化、集团化经营模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权责分明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者受委托对企业进行管理,由投资人对企业的盈亏负责,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而内部审计则成为实施监督机制的工具。通过内部审计经济监督职能的发挥,对企业的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根据企业内部董事会的分权和分层管理原则,企业内部各个不同的部门承担着不同的经济责任,总经理则需要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来加强其对内部各个部门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的监督,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是内部管理科学的需要,也是新时期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
二、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通过有效的内部审核,对于企业内部的计划、预算以及决策等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对于这些经济活动的可行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的估算,与此同时,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活动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使企业管理效率不断提高。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在企业计划、预决算方案以及投资可行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管理控制职能也通过这些环节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另外,经过内部审计经济评价职能的发挥,能够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利用,以此来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内部审计的预测经济职能
预测经济职能的发挥,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由传统的事后监督逐渐转变为事前控制,并且对民营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以专业的技术分析作为基础,并且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控制等活动提供参考的依据,作为审计人员,也应当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洞察力,能够通过自身的审计经验,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科学的预测并且有效地指导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将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消灭,减少或者避免为企业造成的效益损失。
四、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在民营企业中,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而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特殊的经营属性与公司治理结构,其内部审计的职能除了基本的监督职能以及评价职能之外,还应当具备明晰产权以及咨询服务等功能。民营企业在产权属性方面有着一定的模糊性,而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因此,决定了民营企业的明晰产权和咨询服务的职能。民营企业应当凭借自身的优势,以服务为向导,不断加强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包括在采购、生产以及经营等多个环节,通过内部审计人员与经营者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通过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发挥,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五、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鉴证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真实性的作用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个综合反映。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逐渐增强,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在民营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会计信息的质量与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成为当前民营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民营企业需要开展必要的财务审计工作,通过对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报表的审核,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等进行全面的审核,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有效审核,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六、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面临来自国内和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必须要充分发挥其内部审计的职能,促进民营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以此不断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颖萍.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6(34).
[2]高健.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治理模式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03(06).
[3]费忠新.公司治理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