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2 15:56:2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当代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踏步前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也从思想上精神上向世人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鲜明旗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还需要呼唤新时代的民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来增强民族凝聚力。

1.1 当今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的影响

从世情来说,整个世界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际格局在发生着重大深刻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都在注目着中国。对中国的成就而言,大多是赞扬的声音,当然,也有想唱衰中国的。比如,现在国际上,特别是美国,实施亚太战略,把重点移到了亚太地区,在我国周边投棋布子。那么我们就面临着新的国际问题,也需要我们研究新的应对方法。

1.2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化的影响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由此产生的正面效应就是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当然,在产生正面效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负面效应,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质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主要体现在许多主流价值被遮蔽和消解,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被多元价值混淆,价值观念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错误,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反响。

那么,也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去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正本清源,是我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重要思想保证。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1 它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2.2 它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人们增强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认同,同心同德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也有助于人们培育和谐文化,树立和谐理念,发扬和谐精神,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因此我们说它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2.3 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所在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要想把13亿人民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对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1 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作用。它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是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条红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作出的价值选择,只有坚持以为指导,才能把共同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再次,在改革开放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没有的指导,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单一的价值观,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把抽象的原则变为具体的要求,把理论上的阐述变为实践上的行动,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实践证明,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诠释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可信、可亲、可学。树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就是在群众中确立一种导向、一个楷模。这对于倡导先进的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准确反映时代主流,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自觉遵守和践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思想需要先导。运用榜样的力量,培养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学习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注意发现先进典型并善于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树立道德楷模,加强示范引导,让人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学习宣传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对于引导广大军民以高度的革命热忱,投身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学习宣传雷锋、王杰、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等一批先进典型,对于动员全国人民艰苦创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宣传张海迪、蒋筑英、包起帆、孔繁森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对于激励人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大以来,我们大力宣传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杨业功、王顺友、丁晓兵、华益慰、方永刚、袁隆平等重大典型,对于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发扬优良传统,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加大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有效动员和主动引导,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当前,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广泛认同,社会反响很好。但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思想文化多元多变的社会条件下,典型宣传工作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何更好地体现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人们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我们迫切需要着力研究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为此,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典型的灵魂。当今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分子。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先进典型愈益多姿多彩、层出不穷,但是,不论他们来自哪个领域、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虽然他们的优秀事迹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选择先进典型的政治原则和价值尺度。因此,在实践中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就是要看其是不是坚持指导思想,是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不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不是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树立起来的典型才能在社会上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

2.确保先进典型事迹的客观真实。真实是先进典型的生命。先进典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们源自生活、来自群众,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更是因为他们真实可信。越是真实越感人,越是朴实越亲切。因此,对先进典型,不能为了宣传而人为拔高、溢美做秀,把他们刻画成十全十美的“完人”,搞“假大空”、“高大全”。必须始终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按照先进人物的本来面目塑造典型形象,从具体环境条件中把握典型事迹,用平实语言阐释深刻道理,用平凡小事展现崇高精神,做到内容真实准确,细节生动鲜活,事迹合情合理,评价适度适当。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仅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而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先进典型工作生活的第一线,从不同视角,对先进典型事迹既进行调研核实,又进行深度挖掘,把典型的特征搞准,把典型的事迹搞实,确保先进典型靠得住、过得硬,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考验。

3.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基层和群众是绝大多数先进典型成长的肥沃土壤。从某种程度上说,典型宣传就是一项群众性工作。要把基层的呼声、群众的意愿、社会的反响作为重要依据。在推选先进典型时,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在宣传先进典型时,注意收集群众反映;在学习先进典型时,注意扩大群众参与。先进典型既是群众中的一员,又是群众的优秀代表。实践证明,先进典型离群众越近,就越有说服力感召力,越为群众所欢迎所认同。因此,要把目光投向基层,聚焦群众,善于从普通群众中发现典型、树立典型,让人们从身边凡人小事上看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近距离地感受到榜样的人格力量。要注意适应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需要,既继续宣传好工人、农民、军人、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典型,又注意宣传好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类新兴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典型,扩大先进典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篇(3)

徐州医学院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

采用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对坚持指导的看法等。采用无记名形式,随机发放问卷400份,并进行现场回收。

3.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所有问卷进行核查编码后,使用Epidata3.1录入,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

在400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女生占48.75%,男生占51.25%;在专业特征上,口腔学院的学生占7.25%,临床医学系的学生占30%,麻醉学院的学生占17.75%,护理学院的学生占10%,影像学院的学生占15%,药学院的学生占20%;在政治面貌上,团员占62.5%,预备党员占13.75%,党员占23.75%;在年级特征上,一年级占63.5%,二年级占20%,三年级占16.5%。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

在调查的400位同学中,30%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了解”(党员同学占70.83%,预备党员占25%,团员占4.17%),57.5%的同学对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点印象”,剩下37.5%的同学表示“完全不了解”。在是否会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政治知识时,20.5%的同学表示“经常”(党员占了79.27%,预备党员占了14.63%,团员占了6.10%),5%的同学表示“偶尔”,74.5%的同学表示“不会”。

3.对坚持指导思想的看法。

调查显示,90%的同学对毫不动摇的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予以肯定和认同,只有10%的同学对该问题表示怀疑。而在“你如何看待指导思想的命运”这个问题上,75%的同学认为“始终占主导地位”,25%的同学认为“会被取代”。

4.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问题上。

调查显示,35%同学表示“十分了解”,有55%的同学“有点印象”,10%的同学对该问题“完全不了解”。而在入党动机问题上,47%的同学表示“是一种政治信仰”,63%的同学表示“个人利益”,16%的同学表示“盲从”。

5.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的问题上。

有37.5%的同学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我国的改革政策“十分了解”,61.25%的同学表示“有点印象”,1.25%表示“完全不了解”。有90%的同学表示在祖国安全面临威胁时,会主动参军捍卫祖国的威严,剩下的10%的同学表示不能做到。在你是否关心国家大事的问题上,55.5%同学表示“经常”,19.5%的同学表示“偶尔”,25%的同学表示“不关心”。其中,60%的同学是通过政治课,35%是通过网络,5%是通过同学。

6.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问题上。

有99%的同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表示高度认同,认为荣辱观的提出具有时代意义,1%的同学表示对荣辱观提出了怀疑。在遇到路上老人跌倒是否会扶的问题上,65.5%的同学表示“会”,20%同学表示“不一定”,14.5%的同学选择“不扶”。

三、讨论

医务工作者是一项神圣的职业,然而在社会不断物质化的今天,医德缺失的行为在医疗行业中屡见不鲜。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医学生价值观的指导作用。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了解,绝大多数同学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不是很了解,并且只有极少数同学会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着手。

1.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

调查显示,60%同学都是通过政治理论课了解国家大事,因此学校应该相应的增加理论课程,从而让大学生更快的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曾说过:“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高校大学生理解和认同,就应该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理论走向具体,便于大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大学生群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网络等现代化媒介。因此,学校科技部门可以在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平台(如人人,QQ,微博,微信)建立相关的主页,并设置一些互动性栏目,如“典型案例辩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学堂”、“校园热点问题或事件解读”等,满足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个性等特征要求,活跃校园气氛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最后,学校可以举办相应的政治理论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让更多的同学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知识的认知度。

2.书籍编辑机构应该结合当今大环境对书本进行改革。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书本了解政治理论知识,因此,编撰书籍的机构应该及时的对书籍进行更新和更改,从而保证书本上政治理论知识的准确性与先进性。此外,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和以往有了较大不同,在社会大环境和教学对象都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书籍编辑机构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积极进行教材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应该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要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正面材料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涵,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大学生英雄们如许志伟,陈及时,方招,何东旭等为救落水儿童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种见义勇为的伟大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

篇(4)

草原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丰厚的文化积淀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诸多方面的精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中,草原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第一,草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草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草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密切关联又不相同。传统文化区别于外来文化、当代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是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代又一代的积淀,是文化的“活的灵魂”。草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蒙古族文化传统,它贯穿于蒙古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的各个方面也都体现了蒙古族文化传统。如蒙古族文化传统中的“恪守信义、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等等。因此,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草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

首先,蒙古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性的道德文化、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改造、融合了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才形成了当今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其次,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的过程中,既吸收和借鉴了草原文化的优秀内容,又对草原文化进行了综合发展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草原文化的精髓。它围绕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包含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永恒的主题,也贯穿于草原文化发展的始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民族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民族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一起,体现为一种文化。当今时代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也深刻地影响着草原文化的改造和创新。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对草原文化的改造与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为我国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尺度。社会主义道德观与草原文化中深刻的生命意识和精神追求是息息相通的,同时又被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内容、形式和精神,充满新的活力,体现出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草原文化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内容是先民对社会生活准则认知的逐渐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为旧的统治阶级服务的烙印;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荣辱观是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道德规范其中的精要,以先进的无产阶级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所构筑的一种崭新的道德体系。第二,草原文化的传统道德规范追寻的目的是调和社会人员间的矛盾,使之更有利于统治阶级对人们的奴役;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体现了人民主人翁的地位,以充分发挥公民个人才智,构筑现代和谐社会为目标,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第三,草原文化传统道德规范执行的约束力主要来自宗族势力、神权及君权,上层统治者则可凌驾其上,使之沦为一种维护统治的工具;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倡导、遵循与实践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的社会主义自觉性和创造精神,是为了造福全社会。

三、弘扬草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思考

悠久灿烂的草原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当今,我们弘扬草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为指导,在厘清草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形成全国各民族人民共识的、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

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实施路径

一、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首次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专业课专业课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二、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路径

(一)构建全方位宣传体系

面对部分学生认识模糊、不完全认同、甚至完全没有意识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方面的不足,必须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宣传主阵地,引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首先,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的舆论媒体要坚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其次,以电脑、手机、数码产品为主的网络传媒要优化网络环境,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再次,以智能手机为主要宣传媒介,开辟舆论宣传新阵地。最后,在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任何场合都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挖掘专业课教育潜力

1.挖掘理论教育潜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也是全体教师的应尽职责,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并在教学目标、过程组织和评价指标中体现出来”。(1)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的教育潜力,从专业的发展历程、对社会的作用以及涉及的伦理学知识等多角度对所授课程进行讲解,“通过介绍专业领域中著名人物的动人事迹和专业的社会价值准则,以生动的事例,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敬业勤奋精神、诚实守信品质和团结友善的性格。(2)融入教学形式。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播放典型视频短片,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挖掘实践教学潜力

高校可以将社区服务、参观工厂、志愿活动等形式的专业实践作为一项制度,专业课教师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专业课的教育优势,立足所授专业,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社会实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历史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在课外实践教学环境下,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多元路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构建“三位一体”育人平台

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第一,课堂教学是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第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渠道。第三,校园文化是熏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四)完善“三轴联动”育人机制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轴联动”的育人合力机制。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必不可少。学校本身拥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师队伍、教学场地,制定非常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既具有目的性又具有可操作性,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孩子传播知识、培养其品德、指导其行为的责任,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家庭教育应营造健康和谐、宽容善良、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应为人正派、相互尊重、言行文明、爱憎分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必要补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它具有很大的空间和更大的灵活性,时时刻刻都可以接受教育。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社会组织、社区街道、公共场合、交通工具、公益广告、宣传标语等积极营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的社会活动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在复杂的周围环境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心理品质,磨砺自己的意志,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总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轴联动”,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自的育人功能,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三、结语

专业课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步教育,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研究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是于2006年底提出的。在提出之后至今的不到两年的时间中,我认为产生了以下几点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学术界和宣传部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刻。第二个变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其逻辑结构的把握越来越准确。经过相关调查研究,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三个方面的变化,是现在各个部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观念与本部门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宣传部门和党的建设部门。

当然,当前的研究宣传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改进。

首先是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理念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现在所定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些繁琐,西方国家宣扬的“民主、自由、平等”这六个字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都便于人们理解记忆。有人提出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但这八个字是否能够完全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不是所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都适合纳入这八个字之中,这需要我们在日后的研究中寻找答案。

篇(7)

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于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矛盾冲突性凸显

社会体制转型期,人们思想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矛盾冲突性加剧。面对着纷繁多变的世界,观察到周围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以及自身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待遇、生活状况的不断变化,一些人的思想不再平静,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烦恼,甚至是忿恨和埋怨。尤其是在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他人与自我贫富差距拉大,劳动与收入严重脱节,正义与歪风激烈交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严重失调的情况下,人们便会重新审视世界,审视自我,从而对接受的价值观和自己的人生观产生质疑。这种情形一般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有些人经过短期的迷茫和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操守,继续坚持和奉行原来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念。二是另一些人彻底否定自我,放弃道德追求和信念理想,走向与主流价值观要求的对立面,从而成为一个“现实的市侩者”。这种剧烈的思想矛盾冲突状态,是社会体制转型期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要对此加以认真研究。

2.起伏多变性加剧

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必然引起人们内心世界的波动,尤其是突发事件的降临或社会主体自身的重大变故,都会使其思想情感、道德认知、价值尺度、行为选择标准发生很大变化。例如,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和行为选择,从而使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发生改变。又如,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结果,不管是“胜者”,还是“败者”,其思想观念、道德情感都不会平静如初。可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诱发了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总之,社会生活的变化,会使得人们在道德世界和欲望世界之间不断地思考和选择,这种思考和选择的依据是现实生活世界,围绕这一轴心,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地发生波动。这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必须要注意到的一个基本变化特点。

3.自主选择性增强

“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政治环境的逐步宽松,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的主体地位、社会参与热情、民主观念、自我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道德观、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生成与强化,以及社会现实中个体意识多样性的存在和个体生活行为自主选择性的增强。当今社会中的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突出价值观中的“自我意识”,年轻人尤其如此,他们不愿意被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而成为没有个性的人。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它允许并鼓励人们保持自我,在适当的张力之下张扬个性,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不盲目地与别人趋同。当下,在社会上流行着“我行我show”、“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口号,其背后暗含着三层意思:一是不愿盲从、不想趋同,强调个性存在和自我价值观的独立;二是敢于突破、勇于标新立异,乐于向传统观念挑战;三是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强调民主、开放和自由。应该说,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多样化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如果能够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其进行正确引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会削弱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相反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但也应当注意到,过分强调个体在道德观、价值观选择上的自由和自主,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造成消极影响。

4.尚实趋利性明显

忌空谈、重行动、大胆进取、善于竞争是市场经济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讲求功利、注重实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发展经济,注重实效,讲求实际,反对空谈和弄虚作假,也已成为大多数国人的共识。人们大都厌恶“假、大、空”(即做假事、说大话、尚空谈)的陋习,考察问题强调实情,解决问题讲求实效。一方面,这有利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一些人正是由于过分强调实惠、追逐实利,导致了理想的丧失、信念的动摇、精神的危机甚至是道德的沉沦。不可否认,在社会体制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崇尚实利、实惠、实际的“元素”迅速膨胀,并很快占据了一些人的思想空间;精神的贫困、灵魂的迷失、理想的缺失、伦理的失范和道德的沉沦现象比较普遍。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一切向前看”被演绎为“一切向钱看”,“为人民服务”被“为人民币服务”所替代。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尚实趋利的思想特点,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它同我们倡导的道德理想和主流价值观念根本相悖。

5.离散差异性扩大

在当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条件之下,人们的选择空间很大,加之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于是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甚或是相同利益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在人生追求、价值取向、荣辱标准、是非观念方面不太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情况。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现代的年轻人非常强调行为选择中的个体意识,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十分注重自我的独立性,彼此在事业选择、事物取舍、对社会的评价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而且这种离散的状态还有扩大的趋势。当前,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选择上的离散,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了社会主体的价值判断呈现多重标准或多坐标系的特点。如有的人以富贵为荣耀,极力追逐金钱和权力;有的人以操守为至宝,宁愿生活清贫,也不丧失人格;而另一些人则远离功名利禄,以清净为福,如此等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视角来考察,社会成员多重标准、多坐标系的道德尺度和价值选择,意味着“价值共识”的破碎和消失,这不利于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巩固。这种由社会体制的变革和调整所引起,由社会分化直接造成的道德分化、价值观差异和思想离散的状态,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和整合。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前,人们思想变化的上述新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探索创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新思路新措施,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服务中心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游离于经济、政治之外,而必须围绕当前社会的发展中心来展开。唯有如此,这种价值体系传播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中心工作,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中心,而其他方面的工作都应该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其实,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不良现象和反道德问题,都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许多思想道德及价值观问题。总之,无论是在理论上分析,还是从现实中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都必须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2.优化教育环境

社会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首先,适宜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人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保持。其次,人们的正确价值趋向和文明举止也有利于形成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反之,社会秩序混乱、环境乌烟瘴气,便容易滋生不文明行为和低俗腐败现象,人在这种环境中往往可能会有不文明、不道德甚至反社会言行。这正是所谓“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人又能改变环境”。以和谐的观点来考察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规律性,就必然能够得出要努力优化社会环境的结论。当前,要大力加强以提高全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为重点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待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1]

3.发挥好两个主体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之间交互作用、彼此影响和共进的过程,完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由施教者的“教”和受教者的“学”有机结合而成的。因此,遵循教育原理所强调的教学相长规律,即双主体相互影响、彼此促进规律,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要求。

遵循这一规律应该注意解决好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双主体互动与施教者主导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掌握好舆论的引导权和话语的主导权,决不能听之任之。但与此同时,又要注意发挥好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尊重他们的意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动力和活力。二是促进“施教”和“受教”双方(即两个主体)的良性互动,努力实现正效应,避免负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双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十分复杂的,它既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单向的,“受教”一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施教”方产生重大影响。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施教者”如果违背价值体系教育的逻辑或工作方法方式不当,引起“受教者”反感,很有可能会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加强潜移渗透

当今是一个信息社会和开放社会,也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社会。潜移默化、逐渐渗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要求。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不能企及于通过开展轰轰烈烈的活动得以实现,也不可能通过“贴膏药”式的方法来完成。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人们的民主观念、参与意识、自我个性得到了激活和张扬,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面对这种新情况,必须要充分尊重“受教者”自主、参与的内在诉求,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些年的教育实践表明,不看教育对象、不讲究教育方法,一味地空洞说教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过分地价值观渲染也往往会适得其反,唯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收得实效。

潜移渗透的精髓在于寓教于乐、大化无痕。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表述为“寓思想于文化之中,寓价值观于知识之中,寓教育于交流之中,寓建设于技术之中”。所谓寓思想于文化之中,即指注重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渗透在文化活动里,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所谓寓价值观于知识之中,就是指把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教育与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的讲授有机结合,避免将德育与智育相脱离。所谓寓教育于交流之中,指的是避免生硬说教、防止逆反心理出现,将价值观教育在交流对话、双方互动中实现。所谓寓建设于技术之中,指的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技术含量,将技术作为承载价值观念的载体。“技术是蕴涵价值的,技术的价值性包含在其知识、方法、程序及其结果之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互联网的出现本身就是开放、创新、共享、平等价值的体现,如开放的技术架构、公开的软件代码以及自由创新和获取信息等”。[2]

5.加强整合引导

篇(8)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94-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中,着力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高职文化,提升学校的软实力。高职教育承担着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校期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企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加强校企文化的互动和融合,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高职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主要共同点有:

1.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二者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都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高职院校主要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企业主要是在使用过程中培养人。前者是让人具有使用价值,后者是进一步提升使用价值的空间,二者的作用力均在人的内在价值上。

2.同属于组织文化。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属于一种组织,其文化的形成、传播都有自上而下的宣贯和自下而上反馈,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约束、规范行为,都具有规范、导向和凝聚的功能。

3.具有类似的结构。都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为学校和企业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基本的场所和平台等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能够维持学校和企业正常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调动人的积极性;精神文化是核心,在文化活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提炼、凝结,形成学校或企业的文化品牌;行为文化是重点,是学校或企业在培养人的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部分。

4.具有类似的功能。学校或企业的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内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对本区域的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文化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各种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财富,是一个学校的历史沉淀和底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所共同遵循的、反映企业一直的价值观念,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

主要区别点:一是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营文化,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需要追求利润,讲求经济效益。二是学校作为知识的前沿阵地,文化对社会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而企业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相对较弱。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校企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公认为高职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为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引进企业文化,学生能否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具有重要影响。将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引领的企业文化引进高职院校,构建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统一的高职教育文化,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的环境。

1.用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校企文化互动指引方向。思想观念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的发展程度。高职院校肩负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要想做强、做优、做大,就必须以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校企文化互动,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企业文化引进策略,应对不断变化的严峻形势,破解高职教育面临的各种难题。校企文化合作应彻底打破传统式的建设模式,新的文化建设理念应该是围绕专业性、实践性而展开。

篇(9)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可以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实现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意识,而且学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其外化产生良好的效果。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了解、掌握并不透彻。尤其是在践行方面,学生往往存在知与行的矛盾,教育效果与理想相差甚远。因此,在实践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1.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教学时,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发挥主导能力,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在课堂互动中掌握话语权。实际上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影响学生,当前市场经济呈现出过度重视利益的趋势,谋利成为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师德也深受影响,表现出不良的苗头与不良倾向,如弄虚作假等问题。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些人无需自己亲自操作,却赫赫有名;在教学上,教师备课不认真,出现照本宣科、胡吹乱侃等现象,对教学敷衍了事,更甚者教师将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作为政治课堂教师,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进行耐心开导,而是训斥,诸如此类,教师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形成巨大反差。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存在问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没有从内心真正认同,政治立场模糊,无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综上原因都是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引起的。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现代教育模式逐渐偏离“智德双修”,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受重视程度不高,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上面。而且目前我国高校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在应试教育中智育位列首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则成为其附属品,变为应试教育工具。当代大学生更多关注升学与就业,他们对于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托福等内容兴趣更大,这部分内容才是他们重视并且努力奋斗的目标。学生为了顺利就业,不断往自己身上加码,并且热衷于各种评奖活动,却忽略了荣誉背后的真正含义。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课程,更与名利无关,学生很难发掘它的利益价值,于是对于思想政治课,他们选择考试前三天“临时抱佛脚”,保证自己顺利通过考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底下看小说、睡觉等。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根本无法实现。

3.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教学过程顾名思义,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是,多数教师仅从方便自身管理的角度出发,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教师本身拥有较高的素质,促使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形成理想和信念。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投入较少,也可以实现全面教育。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它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学生这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内化积极性,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改善。如果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革,例如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有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否则,教学内容很难在大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因此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创新,课堂形式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育实效性由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效率低下的一部分原因来自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提高教师素质。第一,思想政治素质。著名的政治革命家列宁曾指出,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课程就是思想政治方向,而这个方向是由教育人员来决定的。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自身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教师的政治立场必须坚定正确,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敏锐力与观察力,这些因素都是教师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高校教师只有自身对社会主义价值理解到位,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教育,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第二,道德素质方面。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教师的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学生未来都有深刻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时刻注意,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先正其身,并对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有着清晰的判断,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这对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起到示范作用。第三,业务素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相对综合的学科,因此对政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而且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将这门学科以生活化的形式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消化、吸收,这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并且还要掌握其它学科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而且也需要较强的组织能力,既要知识育人,又要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2.优化教学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将后者融入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体应从以下四点做起。第一,抓住灵魂,深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教育,用最新的理论教育指导学生。第二,突出主题,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第三,把握精髓,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进行艰苦创业,使大学生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第四,打牢基础,以“八荣八耻”为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10)

1 当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

全球化冲击下的思想文化多元化为背景的今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普遍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不能够正确的指引学生完成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的教育。

1.2 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陈旧

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改革,校的教育提出缺乏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灌输式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教育课堂上都没有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和学生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笔者上就业指导课时谈到就业学生所要想到的钱,而不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问题,那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很多非主流、职业素养不够等情况。

1.3 高职教育重才轻德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都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高职院校没有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系统,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仍然是我国高校中最为常见的教育模式,教师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跟学生的交流甚少,很多专业教师的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授专业知识,其他都不是那么重要。

2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上升到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上;导致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也没有了解充分,甚至都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涵。

2.2 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教育

高职学生的社会心理能力并没有完全养成,对是非的判断还有待完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不足,生活经验缺失。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教育上,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量体裁衣式的制定教育方案。特别是对于90后的大学生,他们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受网络和社会现象的影响,对一些副能量的事件缺乏正确认识。

2.3 社会压力导致家庭教育重成才轻成人

我国社会的竞争压力加大,绝大部分家庭都将学生的成才定义为考好大学找好工作,这就使得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品德的教育,很多高职学生从小备受父母的呵护,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导致了大学生缺乏长远的理念。使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定不相符,追求利益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目标,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缺失值。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体系的路径

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社会价值观教育的要求,随着职业化教育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一研究越发重要。当前,要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在针对性、实效性下功夫。

3.1 加强教师建设,树立全程全员育人的思想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否切实到位,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成了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加强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保障。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融入全部课程中,每门课程教学中必须确保有一定课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真正做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3.2 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高职院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的良好的网络成环境。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针对大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宣传如微信、微博、飞信、QQ、BBS 等方式加强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对话,及时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3 以优良的教风、学风感染学生

创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环境,需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1)凝练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校训。(2)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以良好的校风带动教风、学风的形成,以良好的教风、学风促进校风建设。

篇(11)

其一,道德自身具有善的属性。人类的核心价值追求就是“真善美”,而真是善的基础,善则是真的目的。一般而言,只有“真”才能成为“善”,而人类追求“真”,其根本价值目的在于追求“善”。美是善的升华,而善则是美的规定。也就是说,人类追求最高的境界是“美”,而就“美”的核心价值内涵来说则是“善”。不是“善”的,就不是“美”的。因此,“善”在“真善美”中处于主体地位。

其二,道德具有治国功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最基本的治理手段一是法治,二是德治。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感召力和自觉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又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内容,是由道德建设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第一,道德具有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道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调节”,它具有广泛性、层次性、导向性、内在性。广泛性,是指道德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就使得道德调节具有其特有的广泛性,能够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层次性,是指道德要求的递进性所表现出来的多层次性。对于人们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调节,法是以“必须怎样”为尺度,而道德则是以“应当怎样”为尺度的。因此,法律调节面前只有一个要求——“合法”,而道德调节则从底线道德到道德理想之间有许多递进性的不同层次,从而使其具有多层次性,能够在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发挥更加灵活的作用。导向性,是指道德的要求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它从现实的社会道德水平出发,又指向更高的道德理想,能够将人们的行为不断引导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从而不断提升和谐社会的质量。内在性,是指道德调节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心灵。道德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手段,尤其注重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这些优势,一方面决定了道德调节在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德调节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社会和谐。

第二,道德具有情感功能。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发生的直接心理基础,又是道德运行的剂,它既依赖于实践理性,又依赖于人伦情感,是理性与情感的有机统一。道德可以弥补政治、法律、科学等情感的缺失与不足,也可以纠正宗教情感的偏迷,成为人类情感中最能发挥作用的一种特殊情感。特别是道德情感中的责任感、是非感、荣誉感、羞耻感等,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