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对乡镇发展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4 16:26: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乡镇发展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乡镇发展的建议

篇(1)

为加快xx“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卫星城”建设,结合xx区分片区发展思路,就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及规划思路等方面向当地政府提出规划意见建议书1份,参与乡镇政府涉及规划建设研究决策及事务会议7次,为乡镇的发展出谋划策。

2、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并初审的乡镇规划项目

负责代表乡镇政府继续完善xx镇总体规划修编,与设计院对接提出规划编制修改要求,并对规划编制成果进行审查把关,目前正在按程序报批,走法定化程序。

同时参与编制重点区域,即xx永盛通航产业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将xx产业园的发展积极融入到全镇规划中,以便更好的指导片区的项目引进和发展。

3、对乡镇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初审把关情况

篇(2)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体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民族乡镇得到更多实惠,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现有的汝发[1996]14号文件《关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有许多条款已经过时,如关于农业税、屠宰税的条款,有的已执行完毕,有的标准参照现时太低了。

2、建议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镇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助民族乡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

篇(3)

中图分类号:F325.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1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履行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受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市乡镇财政普遍存在“收入质量下滑、财权事权不匹配、资金监管不力、债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此,针对乡镇财政体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措施和建议。

一、我市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底,我市143个乡镇(街道办)(其中乡24个、镇99个、街道办20个),财政供养人员3.49万人。2015年乡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9.06亿元,分别占全市和区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14.86%、23.25%;地方公共财政支出56.50亿元,分别占全市和区县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18.63%、23.53%。全市有104个乡镇实行“分税制”,39个乡镇实行“乡财县管”。全市143个乡镇,均单独设立财政所。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乡镇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方面。目前我市各区县乡镇财政体制基本是“一刀切”,没有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没有根据形势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2.收入方面。目前我市大部分乡镇经济基础薄弱、无支柱产业、收入不稳、税源单一而分散,同时受经济下行、房地产萎缩、酒业深度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乡镇财政税收下降,财政增收形势严峻。同时,区县为吸引企业投资,培植税源,对招商企业提供极其优惠政策,增大了乡镇税收成本。各区县、乡镇之间互相挖税等恶性竞争现象,扰乱了税收秩序,也间接增加了乡镇税收成本。

3.支出方面。实行分税制以来,存在财力逐级向上集中、事权逐级下放的现象,部分乡镇承担了基本公卫、教育系统、其他事业单位人员经费以及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支出事权,并且上级政府及部门出台的民生政策也要求乡镇进行资金配套,这都极大地增加了乡镇支出负担。

(二)乡镇财政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方面。一是预算编制不够严谨。部分乡镇年初没有对整体收支编制预算,仅对人员支出、公用经费、民生和发展资金编制了预算,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乡镇预算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不细致,财政预算编制流于形式。二是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殊性,临时性支出项目多,调整预算未严格按程序办理。同时,部分乡镇存在超财力安排新增项目,增大了财政负担。

2.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国库改革相对滞后。由于乡镇管理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较低,改革相对滞后,大部分乡镇都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仍是采用实拨制,即由县级财政部门先将资金拨付到乡镇实有资金账户上,再由乡镇安排自行支付,这种实拨资金模式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的安全和效率。二是财政资金监管乏力。近年来,中央、省下达乡镇的项目资金逐年增多,涉及民政优抚、计生补助、农业专项以及各种惠民补贴等专项资金,种类多、金额大、涉及面广,且分属不同部门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监管职责不清,常常出现“谁都不管”的情况。三是财政资金挤占挪用普遍。部分乡镇临时性支出项目增多,财力有限,资金调度困难,于是出现了挤占、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现象。

三、措施及建议

(一)乡镇财政体制方面

1.因地制宜定体制。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建议各区县在合理划分县乡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困难程度等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乡镇实行不同的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规范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较为发达、财政收支规模较大、财政收入增长能满足自身支出需要的乡镇,鼓励乡镇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支规模小、收不抵支的乡镇,建议推行“乡财县管”,由区县财政保障乡镇的基本支出、民生支出,增强欠发达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2.千方百计抓收入。一是积极培育税源。分析自身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培育财源。二是强化税收征管。积极加强与国、地税部门的协作配合,狠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税收,做到应收尽收。

3.上下协同促发展。一是规范派出机构经费管理。建议各区县规范县级部门派驻人员经费渠道,减轻乡镇支出压力。二是加大对乡镇财力倾斜力度。探索建立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乡镇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原则上不要求乡镇作资金配套,进一步减轻乡镇的支出压力。

(二)乡镇财政管理方面

篇(4)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乡镇居民逐渐意识到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乡镇文化的繁荣。与城镇居民相比,我国乡镇文化的发展程度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乡镇文化的发展由于一些历史遗传因素和种种现实问题的限制,受到了重重阻碍。这不仅导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这一现象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一、我国乡镇文化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虽然,乡镇居民的文化工作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有所发展。但是,现阶段乡镇的文化水平已不能满足居民对于物质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必须重视乡镇文化的繁荣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的满足乡镇居民对于文化的需求。

1.缺乏对乡镇居民文化活动的认识

现阶段,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我国乡镇居民的文化教育工作,正在大力促进乡镇文化工作的建设,但是仍有一少部分乡镇基层干部不能完全领悟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从思想上加以重视。许多乡镇干部受过去旧式思想的约束,认为经济发展才是乡镇发展的核心目标,一味地发展经济,完全没有意识到乡镇居民的文化需求,没有意识到乡镇文化的发展对于乡镇经济发展、居民精神生活乃至国家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致使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遭受到了重重阻碍,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也越来越大。

2.乡镇居民文化活动的资金不足

资金是乡镇居民文化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保证,没有资金的支持,乡镇居民的文化活动就寸步难行。虽然,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于乡镇文化工作的重视,有关部门为乡镇文化的建设、繁荣提供了大量资金,也有一些乡镇居民从某些企业拉来了一些赞助。但是,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需要长久的资金支撑。乡镇文化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组织文化活动,必然不利于乡镇居民文化活动的长久发展。

3.对乡镇居民文化活动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

乡镇居民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依靠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有效的管理,如此才能保证乡镇文化工作的持续运行。目前,在我国一些乡镇,为响应国家号召,促进乡镇居民文化活动的发展繁荣。很多乡镇都配备了一些负责人对乡镇文化工作进行管理。但是,由于平时工作的繁忙,他们用于开展乡镇文化工作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并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是十分了解乡镇文化活动,并不擅长从事乡镇文化工作,致使乡镇文化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我国乡镇文化工作发展的建议

1.增强对乡镇居民文化活动的认识

思想认识是一切事情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只有从思想上重视乡镇文化工作的发展,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乡镇领导必须准确了解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转变对于乡镇发展的看法。这样,才能有效推进乡镇文化的建设,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2.加大对乡镇居民文化建设的投入

资金是乡镇文化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政府越来越重视乡镇居民的文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章程,要求各级领导加强对于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保证资金可以使乡镇居民文化活动得以有效开展。同时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寻求企业的帮助,推动工业和农业的相互合作,推动城市与乡镇的相互合作,让乡镇文化的建设更加规范,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3.完善管理制度

由于乡镇文化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职业态度等都会对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乡镇文化活动负责人对于乡镇文化工作并不十分了解,导致乡镇文化工作的开展遇到一系列的阻碍。针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应配备专门负责乡镇文化建设的专业人员,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乡镇文化工作,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乡镇文化的建设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根据不同乡镇自身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文化发展方案。以乡镇文化建设为中心,将乡镇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明确乡镇文化的建设目标,逐步推进乡镇文化建设。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乡镇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乡镇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还关系着党和国家工作执行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加快乡镇居民文化的建设,刻不容缓!针对目前我国乡镇文化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有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提高乡镇领导以及乡镇居民对于乡镇文化活动的认识,在完善乡镇文化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大对乡镇居民文化建设的各方面投入,努力调动一切可用力量,为乡镇文化的繁荣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海燕.当前乡镇群众文化发展建设的现状及优化建议[J].观察视角,2014,(9):73.

篇(5)

1、坚持建机制、强素质,增强乡镇干部执行力。针对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的新形势,探索了乡镇党委“四化”建设的新路子,有效提升了领导班子适应新形势的能力。一是强化培训,推进干部素质技能化。通过集中轮训、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发展现代农业、帮民增收、做好群众工作等基本技能。二是明确责任,推进工作职能规范化。将税改后乡镇党委的主要职能定位为“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公共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围绕发展主题,乡镇党委从行政命令、催种催收、大包大揽向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健全配套服务转变。三是整合资源,推进运行机制科学化。积极创新班子成员分工模式,三分之一的党委成员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经济活动,领办、创办各类企业、基地或经营性中介服务组织;三分之一的党委成员负责招商引资,新上发展项目,组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三分之一的党委成员负责管理社会日常事务。四是严格考评,推进发展业绩公认化。年初逐人明确任务目标,年终严格考评兑现。

2、坚持重关怀、多激励,激发乡镇干部内动力。着力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激发乡镇干部活力。一是真正重视。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意见》,建立了乡镇干部培训机制、选配机制、考评机制、关爱机制等。县委组织部每年召开一次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座谈会,交流经验,听取意见,强化措施,推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经常化。二是真情关怀。注重从政治上关怀干部,真正让其有干头、有盼头。建立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制度,坚持把乡镇工作经历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条件;部门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优先从乡镇优秀干部中遴选,使乡镇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20__年来,从乡镇副职岗位上提拔正职19名,从一般人员中提拔副职54名。三是真心爱护。采取干部个人申请、群众民主推荐、乡镇党委票决、县委研究决定的方式,定期将长期工作在乡镇、业绩突出、群众认可或有家庭困难的干部交流到县直单位工作。积极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环境,先后为8个乡镇新建或改(扩)建了乡镇办公楼,使干部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制度,加强对乡镇工作的指导,积极为乡镇干部排忧解难。

3、坚持严管理、正作风,提升乡镇干部公信力。制定了乡镇干部行为规范,严肃查处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如部分乡镇在干部管理上,通过推行“工作日志”、“干部荣辱薄”、“一线工作法”、“有困难找干部”等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增强了服务群众意识。

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数量不足。一是年龄严重老化。全县30岁以下乡镇公务员共69人,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22%,其中55岁以上的79人,这些人基本处于内退状态。加之部分干部病休,乡镇干部实际在岗人员80%左右,致使个个乡镇年年到组织部要求进人。二是来源渠道单一。根据现行政策,乡镇公务员招录权力由省统一负责,每年招录的公务员与乡镇的编制以及人员需求有较大差距,造成空编缺员(全县空编33人)。三是断层倾向突出。20__年以来,全县进入乡镇干部队伍115人,剔除20__年公开招录外,年平进入18人;5年来乡镇公务员队伍因各种原因减少120人,年平减员23人。乡镇机关进人和减员矛盾突出,凸现减员幅度超过进人幅度的现象。

2、素质不高。乡镇干部从大中专学校毕业后分配或招录到乡镇工作的较少,多数源于退伍军人、选聘制、合同制干部,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与此同时,受条件和经费制约,大多数乡镇干部只能接受零星培训、低层次培训,致使乡镇干部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政治业务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方法简单化,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3、权责不等。乡镇配套改革后,一些垂直管理的业务部门,如 派出所、学校、国土所、司法所等机构由乡镇上垂直管理,人权、财权与乡镇分离,但具体工作、考核都在乡镇,导致乡镇履行职能权力越来越小,责任却越来越大。如林业执法主体在林业局,森林防火的责任在乡镇;土地违法买卖、拆除违章建筑等责任在乡镇,执法权却在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乡镇“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导致许多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管不好”,工作上常常是上下为难、两头受气。

4、活力不够。少数乡镇干部宗旨观念淡薄,工作激情不高,责任心不强,作风飘浮,得过且过。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务晋升难。乡镇机构配套改革后,乡镇领导职数大幅减少,致使乡镇干部晋升空间缩小,部分干部因政治上无望而产生悲观情绪。二是家庭困难多。一些乡镇干部因工作繁忙,无暇赡养老人、照顾家庭、培育子女;部分乡镇干部属于“半边户”,妻子无业,家庭经济拮据。三是经济待遇低。乡镇公务员的任务重、责任大、待遇低,这种付出与回报形成较大反差,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工作繁杂,节假日经常因工作任务被占用,且不能按法定标准发放加班补助和补休假期,造成乡镇干部职工情绪较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工作环境差。面对各种阶段性、临时性、突击性任务和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活动,乡镇干部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出现失误,轻则受批评处罚,重则“一票否决”。众多的责任状和“一票否决”让乡镇干部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同时,乡镇干部长期“风里来、雨里去”,身心疲倦,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人心不稳、人心思走。

三、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拓宽入口渠道。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建议适当增加乡镇的人员编制。全省每年根据用人需要,适当增加乡镇公务员招录数量。在进人方面,可赋予县级党委一定的人事权,每年由县级党委从优秀的村书记和大学生“村官”中,按一定比例为乡镇选拔招录工作人员,改善干部队伍结构,解决乡镇空编缺员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选调生仅仅把乡镇作为“跳板”,流出渠道多、流动快。建议加大从优秀村主职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中定向定额招录乡镇公务员力度,并不断增加招录数量。

篇(6)

以地处河西地区中部的张掖市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张掖市沿山地区民乐县的南丰乡、山丹县的陈户乡、高台县的新坝乡、临泽县的倪家营乡等16个乡镇共有农户7.6万户,人口30.4万人,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测算,这些乡镇的贫困人口达到4.2万户、16.64万人,占总户数的55.3%、总人口的54.7%,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68.4%。

2、生存环境十分严酷。这16个乡镇均都地处海拔20__米以上的祁连山浅山区,气候寒冷,霜期过长,地势倾斜、海拔梯度大,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以上,水资源极度匮乏,土地贫瘠,人均水浇地仅0.5亩左右。

3、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由于沿山地区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__年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作物受灾严重,农民群众出现粮荒,政府不得不开仓借粮2125万公斤;20__年民乐县发生6.1级强烈地震,受灾群众达到5.6万户20.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64亿元。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灾返贫人口达到10.73万人。

4、区域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制约,沿山区只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但品质差、产量低,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特别是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实施后,可利用的耕地、草场分别减少了29万亩和30万亩,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大幅度萎缩,新的产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陷入困境。

5、基础设施极为薄弱。这16个乡镇地处祁连山区,远离国道、省道和县城,交通不便,目前,仍有22个村不能正常通车;有76个村74218人、22.6万头(只)牲畜经常发生饮水困难;有16个村没有通程控电话;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条件极差。

6、农民素质整体较低。沿山的16个乡镇由于受历史条件制约,教育教学条件差,农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当地总人口的42%以上。同时,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农村劳动力普遍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致富能力差。在这些乡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较全市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二、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甘肃省河西地区普遍被认为是全省相对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对比较稳定,祁连山沿山乡村的贫困问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扶贫开发中,没有被作为全省重点扶贫对象予以考虑扶持。二是沿山区扶贫开发缺乏长远规划指导。近年来,各级政府把沿山区部分特困村作为部门帮扶的联系点纳入议事日程,采取帮扶方式进行扶贫,帮扶工作相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帮扶任务艰巨,整村推进难度较大,且帮扶部门条件有限,没有制定长远扶贫规划,扶贫只限于“输血”办实事,没有建立起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贫困乡村“造血”功能十分薄弱。三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沿山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产业开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等相对滞后,因灾因病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巩固扶贫成果的难度大。

三、对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经过调研,我们建议各级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

1、将祁连山沿山乡镇列入全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为全面加快祁连山沿山区乡镇脱贫步伐,解决沿山区农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将祁连山沿山乡镇扶贫开发纳入议事日程,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加大对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并作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给予扶持。

2、加大沿山区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沿山区气候资源独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建议省市尽快制定出台扶持发展祁连山沿山区特色产业的优惠政策,本文来源:文秘站 做强做大沿山区马铃薯、设施葡萄、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确保该区域农民实现增收脱贫目标。

3、重视解决沿山区群众的民生保障问题。针对祁连山沿山区群众的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建议省市进一步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力度。同时,由于贫困乡村农民收入较低,无力承担过重的自筹资金,建议多安排国家全额投资项目,鼓励群众积极投工投劳衬砌渠道、修建暖棚畜舍等,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篇(7)

2、基层农机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机监理机构体制不健全,村级农机监管空缺。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人员、财产归属乡镇政府。虽然乡镇配有1~2名农机专干,但日常工作还是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不能专职从事农机管理,加之没有办公经费,乡镇农机安全管理“乏力”。

3、拖拉机监管有难度。《道路交通安全法》虽然明确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及其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职权,却未明确对道路上行驶拖拉机的检查权和处罚权。从而造成有权管的无心管,有心管的又无权管的“两不管”状况,绝大部分拖拉机处在无人管理状态;乡村道路上的无牌无证、非法载人、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现象频发,超期服役的报废车、未经检验的机车依然上路行驶。

4、部分机手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农机手法律意识不强,加之现在拖拉机运输业务减少,收入不高,对农机上牌、检验、考证等态度消极或有底触情绪;拖拉机不用了,也不注销,造成保有量虚高,从而影响“三率”。机手普遍安全生产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在乡村道路行驶没有人管得着,也不会出安全事故。

对加强农机安全监管的几个建议:

1、积极推行农机免费监理。要积极主动落实“免征小型微型企业农机监理费”政策,县级政府要将农机检验、牌证核发、考试发证等农机监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逐步推行免费监理。农机免费监理是符合当前农机安全形势发展需要的时代创新,不仅农机手得到了实惠,提升了农机“三率”,也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甘肃省白银市、宁夏自治区、陕西省、北京市、大连市等省市已实行农机免费监理。因此,建议我省以省政府安排免费监理专项资金,明确市县财政配套比例,形成稳定的农机安全生产财政投入机制。

2、加快完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一是争取省安委会支持,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政府绩效考核范畴。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将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二是建议将乡镇农机人员归属县农机局管理。当前绝大多数乡镇农机人员实行“双重”领导,人、财、物由乡镇管理,业务上由县农机局管理。今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直补到卡新办法,使乡镇农机人员与县农机局业务联系增多,关系更加紧密。县农机部门可以借这次机会,加强对乡镇农机人员的管理,并积极争取县政府将乡镇农机员的人财物归属县农机局管理。临湘市的乡镇农机站员直接归属临湘市农机局管理的实践证明,此管理体制对农机管理工作开展十分有益。三是通过“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在乡镇和村组建立农机安全管理网络,设立村级农机协管员,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为重点的农机安全生产联系制度。初步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机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延伸至村组,从源头遏制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3、争取改善农机安全监理装备。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继续实施,农业机械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农机安全监管的任务越来越重。农机监理机构现在的装备水平,已难以适应农机化发展需求。建议财政设立农机安全监理装备专项经费,加强装备建设。要积极争取“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重点是配备拖拉机移动检测线、电子自动桩考仪、农机事故处理设备和监理执法车辆等设备。同时要积极协调落实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农业系统执法执勤用车配备管理的有关要求,落实好执法车辆,保证行政执法需要。

篇(8)

所到10个乡镇文化站都是与乡镇事业综合楼打捆建设,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已经建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有8个:清溪、晒经、大树、河西、河南、小堡、料林、富林;二是正在建设中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有2个:双溪、坭美,所以文化站办公设施还在完善中。但不管是建好还是没有建好的乡镇,看得出,乡镇对文化工作还是比较重视,所有的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文化工作,文化工作中有很多做得不到位、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也突显出很多特点、亮点,值得借鉴。

二、取得的成效

1、考核工作得到了乡镇的肯定。局考核组对照考核项目,量化考核,共同商量,当场打分,公开、公平、公正,做到扣分有据、加分有理,乡镇心服口服,整改工作方向明确。

2、明确了文化专干的工作职责、范围。通过工作督导与业务指导相结合,解决了文化专干“干什么”和“怎么干”两个主要问题。

3.取得了乡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河南乡在工作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实实在在开展群众文化,加强外宣工作,重视五里牌标语和万安桥的保护。河西乡党委政府为了宣传“河西溶洞群”,制作了画册、光碟。料林乡党委政府听取检查汇报后,决定调整文化专干工作,不再兼职乡办公室工作,集中精力抓文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开展活动,充实资料,规范档案,“打硬仗,补欠账”,工作要有新起色、要打开文化工作新局面。富林镇党委表示,文化工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开展活动,完善档案。11月13日,小堡乡党委政府反映原来配发的音响笨重、不便搬动,而跳广场舞的群众需要一套便携式音响和拍摄舞蹈活动需要一部摄像机,还有2个村委活动室缺少50英寸大彩电,带队局领导戴伟现场办公,雷厉风行,当即表示将尽心竭力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4、规范了文化档案资料。通过指导,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对基本的档案资料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开展工作有的有的放矢,收集资料明确方向,注意工作方法,苦干加巧干,如坭美开展彝族火把节,信息既可以报送县委政府信息科、也可以同时报送县民宗局、县体育局、县文新广局、电视台等,“一条牛剥几张牛皮”,一炷香敬多位菩萨。

5、促进了文化工作的发展。乡镇党委政府引起重视,文化专干工作得法,对2015年乡镇文化工作提出进一步要求和目标,必将促进乡镇公共文化工作健康持续、规范有序地发展。

三、文化工作中突显的亮点

1、有的乡虽然办公楼还在建设中,但是活动开展不中止。如双溪乡,开展桃花节;坭美乡,举办彝族火把节,在全县都有较大的影响。

2、有的乡镇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如清溪镇开展车厘子花摄影大赛、双溪乡开展桃花节、坭美乡举办彝族火把节、小堡乡举办藏族环山鸡节、富林镇举办广场舞比赛,在全县都有较大的影响。

3、农家书屋的免费开放管理做得比较好的,如小堡乡丁家村等,标识标牌、意见簿、借阅簿、开放时间和管理员姓名、手机号等的公示,制度上墙,免费开放工作就做得相当到位。

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乡镇的文化设备存在借用现象,如大树镇文化站的电脑借作其它用途、麻将桌借与山羊坪社区,但没有发现丢失情况。

2、因专干压力大,有辞职的。如清溪镇重视文化设施建设,是省级文化示范乡镇,配有文化专干,据了解因为安排其他工作多,与文化业务不挂钩,导致专干不专,不堪重负,一走了之。

3、部分乡镇党委、政府正在开展移民、搬迁工作,中心工作任务重大,无足够的精力顾及文化工作,以致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大树镇。

4、部分乡镇党委、政府对文化专干的业务不了解,各乡镇均有安排专干兼任乡政府办公室工作,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文化工作,导致文化活动开展少。

5、工作中不留心资源共享,平时不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虽然平时做了大量工作,但检查时缺乏作证材料,档案不完善,不能完整、确凿地反映文化工作开展情况,如坭美乡开展了彝族火把节、“唱响”选拔赛、古碉楼文物保护等活动,得到县级相关部门和群众认可,但专干没有收集资料、档案记载。如河西乡群众反应的未成年人进网吧、小堡乡群众反映的跳广场舞需配备便携式音箱等意见、建议等,当地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向县有关部门积极反映解决,却没有相关档案记载。

五、对以后文化工作的建议

1、建议每年至少召开一至两次全县文化工作会,乡镇分管领导和文化专干应该参加,向基层宣传一些文化政策、理论等,进一步引起乡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

2、针对文化专干新手多、兼职多、流动性大等情况,建议每年开展两次文化专干培训会,向文化专干宣讲文化工作政策法规、业务交流研讨等。

篇(9)

(1)绿茶产业。我县绿茶生产始于1994年县茶叶公司在克度镇规划建设的光明茶场。第一期于1994年规划建成600亩,1999年采茶投产。第二期于1999年规划建设400亩。2004年县茶叶公司改制后,由现在的县玉水一壶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包经营。2006年该公司生产的早春绿茶获“贵州春茶第一壶”称号。2008年县山海原生茶业有限公司在大塘镇谷坝村规划建设绿茶基地,于2007年3月进场整地,完成茶苗移栽5150亩。主要品种有贵定“鸟王”和四川“佛顶大白”。在山海茶业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大塘镇的新光、谷坝、羊方、西关、新场五村群众利用坡耕地和荒山先后整地种植茶苗共计3000余亩,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2010年,通过招商引资,云海茶业公司和江津市苗木商分别在平湖和通州建成330亩茶苗基地。至今全县已完成开垦待移栽茶苗梯带6525亩,已投入资金4467.14万元,其中土地整治项目投入2779万元,政府及项目投入936.34万元,企业投入968.3万元,农户自筹180万元。在大塘、新塘、克度等乡镇已形成一定绿茶产业规模,实际效益不断增大。

(2)油茶产业。2009年,引进贵州华龙科技油茶有限责任公司入驻我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截至5月底止,油茶产业已投入资金748万元,其中企业投入660万元,农民自筹投入88万元。油茶公司于2009年2月进行基地的选址,先后在卡罗乡卡罗村、甘寨乡甘寨村、磨刀石村协商租赁荒山6800亩,其中,卡罗村800亩,甘寨村和磨刀石村6000亩。当年在甘寨乡苗乡村开垦梯带1200亩,并建成20亩的油茶苗圃。2010年3月在甘寨乡苗乡村油茶基地种植茶苗500亩。当地茶民在茶园实施了以短养长项目,种植大豆、花生、西瓜等经济效益凸显的作物,确保农民增收。今年5月以来,华龙有限责任公司从江西宜春市调运优质油茶500多公斤进行茶苗嫁接。现已完成苗穗移栽100万株,预计年内可完成油茶苗嫁接120万株。2009年12月,华龙油茶有限责任公司协商租赁甘寨乡拉岭林场作为油茶加工厂。已投入30万元完成了加工用电扩容、水电安装、职工宿舍及办公室装修和厂区绿化。正在安装厂房大棚、茶籽仓库和成品茶油储存仓库,今年底可投入运营。

(3)羊产业。从2007年全县实施种草养羊项目至今,累计投入1647.12万元,其中,项目资金投入851.8万元,毛南族发展项目投入146万元,财政投入160万元,企业和群众投入563.42万元,农户贷款28万元,其他资金57.9万元。羊产业发展布局已涉及12个乡镇45村378户,主要品种为黑山羊、波尔山羊和四川南江黄羊。截至2010年5月31日,全县建设圈舍15988平方米,人工种草8296亩,羊群共存栏10236只。(详见下表,表中数据为涉及乡镇领导认定数)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摸索,全县“两茶一羊”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平发〔2008〕20号《关于加快全县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平办发〔2010〕5号《关于加快羊产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后,大大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两茶一羊”产业凸现以下特点:一是发展的途径不断从示范型向规模型转变;二是发展的质量不断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是发展的目标不断从单户扶贫型向大户带动型转变;四是发展的模式从自发型向规范技术型和公司+基地+农户转变;五是发展的实力由农户或业主自主经营向党政主导,政策扶持转变;六是发展的理念从“要我创业”向“我要创业”转变。总之,通过全县上下的努力,“两茶一羊”产业所涉及区域亮点突出,发展形势总体向好。

二、困难与问题。(一)从共性上看,一是“两茶一羊”产业整体上缺乏可行性规划和论证,县委县政府的文件有了指导性的布置安排,在具体落实上,配套政策措施跟不上,如扶持羊产业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虽已到位160万元,但在监管手段方面缺乏约束性制度。县委县政府平发〔2008〕20号文件关于加快全县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在机制上要做到“十个统一”(统一指导协调,统一规划设施,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育苗供苗,统一防治病虫,统一包装规格,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打造品牌,统一参评表彰,统一宣传运作),但在具体实施中,“十个统一”要求尚未完全落到实处。二是发展“两茶一羊”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树立全县“一盘棋”观念,谋划产业发展方向。有关项目资金必须保基地保大户保基础设施投入,如项目区的水电路配套设施、现场实用技术培训等要加大投入,县内县外投资者同等享受扶持政策等。非项目区农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应及时引导和激励。三是在规模发展上,“两茶”产业面积均不足万亩,羊存栏量刚过万只,要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因地制宜地有序稳步推进“两茶一羊”产业。要进一步理顺地方、企业(基地)、农户三者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尤其是农户和企业的积极性。(二)从个性上看,一是“两茶”产业资金投入不足是主要制约因素,如绿茶亩均投入0.3万元,万亩规模需要3000万元资金,只有争取项目资金和调动社会资金投入,才能实现有效开发的目标。二是“两茶”产业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三是羊产业周期短,见效快,农户容易接受,但在具体监管环节上还存在不少脱节现象,如丰盛种羊基地运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和落实。今后的工作要在引进种羊、技术指导、利益分配、资金使用、市场营销、风险责任等工作环节上,制定可行的辅助措施,确保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落地有声,有花有果。

三、建议与对策。一项重大决策的实施,关键是抓好落实;一个产业的实施,更需要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才能取信于民,惠及于民,造福一方。“两茶一羊”产业要在全县形成规模,产生最大效益,建议着力强化以下工作。

(一)完善“两茶一羊”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和羊产业的发展目标计划,以种植(养羊)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加工系列化为主线,狠抓良种茶园、无公害茶园建设、探索发展适宜全县实际的商品羊生产体系。涉及部门和乡镇要通力合作,尽快制定完善“两茶一羊”发展详细规划,既要考虑土壤、气候,又要结合生态旅游,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基地重点大户,绿茶、油茶、养羊三大产业的规划区域尽量不要交叉,相应集中连片,形成产业板块或产业带,有利于整合行政资源集中精力监管指导。通过推进区域发展、基地扩展和大户带动,有力有效推动“两茶一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1、在财政扶持方面,要加大财政资金对“两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县委县政府平发〔2008〕20号关于加快全县茶产业的意见明确,从2008年起,每年县财政安排50万元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建议每年再追加50万元共计100万元作为“两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其中绿茶50万元,油茶50万元),用于优化茶品牌、技改、基地建设扶持。平办发〔2010〕5号文件关于加快羊产业发展的意见确定,从2010年起,县财政每年注入200万元羊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用于养羊大户、规模养羊场等滚动扶持。建议要制定可行的措施办法规范运行,自始至终接受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2、在贷款贴息方面,要根据群众的积极性和环境条件,切实给予财政贴息,建议将贴息时间由二年改为三年,要让农户实施项目见成效后,再由项目户自行负责贷款利息。3、在产业服务方面,建议明确乡镇的责任主要是为项目户搞好疏导、信息、流通、市场等服务;县涉及部门(包括县产业办、龙头办)的主要责任是搞好项目申报、资金运作、技术指导、设施配套等服务。明确界定乡镇和县部门“双向”服务目标任务,减化繁锁的环节性工作程序,切实为“两茶一羊”产业跟踪服务到位,做到不见实效不放手,不见成功不收兵。

篇(10)

关键词 乡镇企业 环境管理 主要问题 对策方案

一、乡镇财务管理

就目前中国的乡镇财务管理状况而言,绝大多数的乡镇财务管理在进行了多次的体系变革以后已经变为县乡共同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伴随着新世纪的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大环境,而乡镇财务管理的问题更是其中重要和突出的问题。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乡镇财务职能已经从原来的征收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了,这也就要求乡镇财务需要从原来的单一的职能向综合性职能转变,要求乡镇财务人员更加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财务技能,促进乡镇财务管理的不断发展。

二、乡镇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乡镇财务管理的问题依旧突出

乡镇财务管理机构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大量的乡镇财务管理机构一般都是独立核算的单位,因此乡镇财务管理的模式上还是财权和事权结合,财务审批权集中,采取“预算共编,账户统设,收付集中,采购统一,严格的票据管理”等这些制度和措施。然而这些模式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和缺陷,在实践过程中都有直接的体现。所以说现如今我国乡镇财务管理的问题依旧突出,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二)乡镇财务经费赤字较大

目前绝大多数的乡镇财政在运行中存在赤字问题,而且上一批领导班子的财政赤字遗留问题不但难以在以后解决甚至容易越积越多形成财政赤字的滚雪球效应,然而乡镇资金有一定规模限度,所以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是注定不能持久的。而更重要的是乡镇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也间接造就了财政赤字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造成了这种不良运行模式长期难以扭转的局面。

(三)乡镇财务管理中存在小金库问题

由于乡镇财政部门的领导权力和约束机制并不明晰,所以造就了乡镇主要领导的权力实际型集中,因而部分单位和部分领导纷纷违规开设小金库,在乡镇财务帐外进行,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对乡镇财务管理的改革和发展也有较大的恶劣影响

(四)“土地财政”问题

正对目前中国比较普遍的乡镇土地财政问题,这不得不应期我们重视,由于财政收入来源不足,渠道单一等状况,目前大多数的乡镇都采取出让公有土地来换取财政收入的模式,虽然,这在短期上解决了部分乡镇财务管理中的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土地资源有限,这种“土地财政”并不可持续,而且大量出让土地会严重影响耕地,致使粮食问题变得更加紧张起来。

(五)公款消费问题

公款消费是在讨论乡镇财务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目前虽然有限制政策,但公款消费依旧在各级的财政部门中较为普遍和流行,大量比例的财政收入被用于公款接待,公款出游,公务用车以及其他公款消费方面,这严重影响乡镇财政的健康发展和合理变革,因而是一个比较严重和敏感的问题。

三、一些建议

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存在以上大量的问题,因而必须要结合问题的根本来进行分析,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解决方案来提高乡镇财务管理的的水平。

(一)建立健全乡镇财务管理制度

乡镇财务管理部门必须要认识到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促进乡村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要立足于现今的条件来建立和完善财政制度,在完整的财务体系的监督和指导下更好地促进乡镇财务管理机构在新时期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内控,全面改革

乡镇财务管理机构必须要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自身队伍,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定期进行监督,定期进行考核,同时要组织学习和培训,严格杜绝人情关系,坚决按规则按制度办事,实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现财务管理上的全面提高。在人员改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财权,事权的全面改革,应该明晰主管部门,分清责任。

(三)稳定财会人员,提高业务技能

对于乡镇财务管理中的财会人员业务知识匮乏,业务操作水平低下的问题,应该加强投入进行提高,同时要注意稳定财务工作人员,避免其快速流动和离职,以免财务工作的经常交接。同时在主要领导换届等情况下,财务工作交接一定要做到清晰明了,存在问题要及时解决不可遗留下去。以做到责任明晰便于责任追究和督查

(四)上级政府监管和指导

乡镇财务部门由于其自身局限,在知识信息等方面处于弱势,因此上级政府要加强对其的监督和管理。其中上级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存在问题的乡镇财务机关和部门进行合理引导,通过合理的政策和信息给与有效地引导和支持,帮助其尽快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

(五)全面预算管理,严格控制收支

乡镇财务管理部门要制定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实行双重管理,同时明确县乡财政部门的各自责任,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好收支问题,做到资金与账务同步,有严格的账务管理,实现财务绿色化,阳光化。

参考文献:

[1]黄思文.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2).

篇(11)

(2)基层农机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机监理机构体制不健全,村级农机监管空缺。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人员、财产归属乡镇政府。虽然乡镇配有1~2名农机专干,但日常工作还是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不能专职从事农机管理,加之没有办公经费,乡镇农机安全管理“乏力”。

(3)拖拉机监管有难度。《道路交通安全法》虽然明确了农机部门对拖拉机及其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职权,却未明确对道路上行驶拖拉机的检查权和处罚权。从而造成有权管的无心管,有心管的又无权管的“两不管”状况,绝大部分拖拉机处在无人管理状态;乡村道路上的无牌无证、非法载人、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现象频发,超期服役的报废车、未经检验的机车依然上路行驶。

(4)部分机手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农机手法律意识不强,加之现在拖拉机运输业务减少,收入不高,对农机上牌、检验、考证等态度消极或有底触情绪;拖拉机不用了,也不注销,造成保有量虚高,从而影响“三率”。机手普遍安全生产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在乡村道路行驶没有人管得着,也不会出安全事故。

加强农机安全监管的建议

(1)积极推行农机免费监理。要积极主动落实“免征小型微型企业农机监理费”政策,县级政府要将农机检验、牌证核发、考试发证等农机监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逐步推行免费监理。农机免费监理是符合当前农机安全形势发展需要的时代创新,不仅农机手得到了实惠,提升了农机“三率”,也树立了政府良好形象。甘肃省白银市、宁夏自治区、陕西省、北京市、大连市等省市已实行农机免费监理。因此,建议我省以省政府安排免费监理专项资金,明确市县财政配套比例,形成稳定的农机安全生产财政投入机制。

(2)加快完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一是争取省安委会支持,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政府绩效考核范畴。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将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二是建议将乡镇农机人员归属县农机局管理。当前绝大多数乡镇农机人员实行“双重”领导,人、财、物由乡镇管理,业务上由县农机局管理。今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直补到卡新办法,使乡镇农机人员与县农机局业务联系增多,关系更加紧密。县农机部门可以借这次机会,加强对乡镇农机人员的管理,并积极争取县政府将乡镇农机员的人财物归属县农机局管理。临湘市的乡镇农机站员直接归属临湘市农机局管理的实践证明,此管理体制对农机管理工作开展十分有益。三是通过“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在乡镇和村组建立农机安全管理网络,设立村级农机协管员,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为重点的农机安全生产联系制度。初步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机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延伸至村组,从源头遏制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