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教学活动使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或是工具开展的。可以说,不断把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不断提高的物质保障。我认为,音乐课其实就是一项审美活动,它培养人的美感,所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印象会尤为的深刻。过去的音乐课就是“一架钢琴,一本书”,现在新课标下则需要我们根据教材、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上一切有效媒体,让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有机的结合起来。
例如我在教《放牛放到小河边》课时,我在课前就做了大量充足的准备工作。课一开始,通过大屏幕向同学展示小牛在河边吃草的动画,我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解牧童放牛的故事。学生会立即被我的吸引,有了兴趣学习任何知识就很快了。在歌曲的处理环节中,我让同学们观看三头牛的图片,通过牛的胖瘦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歌曲每段的强弱规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我的每一节课都富有了生命力,学生能真正得到美的感受,还可以使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新课标下教学手段的丰富多样给我的音乐课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二、精心设计情景,从枯燥无味向丰富多彩的转变
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想象力是所有力量的源泉”,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更是惊人的好。怎样利用好学生的想象力为我的音乐课堂所用是我每一节课前都要仔细想想的问题。如果在上课之初所创设的情境就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我相信这节音乐课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就如我在一次公开课上的准备的《理发师》这节课,怎么样让学生理解理发师这个职业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我在上课之初设计了一个百宝箱的环节,让学生来摸摸百宝箱的理发师工具。每拿出一个工具我就会向学生渗透一点理发师这个职业为什么需要这个工具,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很快就被我吸引而且对于工具的使用学生也掌握的非常好。现在的
三、重视律动,从嘴到全身的转变
律动就是用织体语言在音乐的情感和意境的启迪下,用身体演绎出它的节奏。小学生天真活剥、好动,在一节课中,单纯的唱歌教学已经不符合现在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只会让他们觉得这节课很乏味很枯燥,音乐课中的律动教学采用愉快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伸臂展腿,扭头摆臀,营造欢快、活泼、生活、有趣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现在我的每一节音乐课,争取在环节设计上都加入律动的内容,例如每次进教室时,我会让学生伴随着之前学过的歌曲或是好听的旋律,自主做动作的进入教室。让他们在没上课前就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例如我在《苗家儿童庆丰收》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自学了苗族的舞蹈,虽然不是很专业,但学生们学的也非常认真,表演出的效果也很好。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还可以使学习音乐的兴趣更浓,受到的感染和熏陶更强。
音乐是一门感染人的艺术,任何人只要走进音乐的世界,无不为它的神奇魅力倾倒。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之所以不能主动学习、大胆表现,是因为他们还站在音乐的门外观望。所以,我首先注意营造一种良好的音乐氛围,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的神奇世界。如学习新歌时,我特别注重歌曲的范唱,事先录好伴奏,上课时声情并茂地演唱,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之后再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能像教师这样演唱呢?”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又如,上欣赏课时,因为配套的音乐磁带年代久、效果差,学生虽然在听但他们实际上并没进入到音乐中,更别说感受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自费购买了一些光碟、磁带,良好的音响效果使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遨游,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
二、改变教学观念,变“师教生”为“生要学,师指导”
学生不能主动学习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往的音乐课堂中他们都是听教师讲解和演唱,而且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我刚开始教学时,发现学生一直等教师教,视唱时等教师一句句唱谱,学歌曲时等教师带歌词唱。他们只需机械重复,不需要动脑筋,这当然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音乐教师转变观念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如学新歌时,教师范唱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时我会对学生说:“你们也能唱得像教师一样好,先试一试好吗?教师会帮你们的。”教师的鼓励使学生开始尝试自己学习了。最难的是曲谱的学习,学生视唱的能力不强,在开始阶段,教师要多花点时间让学生试,发现他们有进步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手把手”地教学生,而是充当了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慢慢地,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课上不用教师提醒也能主动去进行学习,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了。
三、改变教学方式,变“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玩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要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就不那么容易了。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学生往往只对唱歌感兴趣,对音乐知识、活动与练习等一些枯燥难懂的内容不感兴趣,每次学习这些内容时,不少学生总是愁眉苦脸,勉强为之,而这些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很有帮助。面对这一情况,我把枯燥难懂的内容设计成了有趣的游戏或比赛,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学习音乐知识“力度术语和力度记号”时,我没有采用惯用的讲述式教学,而是设计了几个游戏。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听曲走”的游戏,学生听音乐原地踏步,并随音乐踏出力度变化。然后我还设计了“找朋友”和“排排队”两个游戏,将写有力度术语和力度记号的卡片分给学生,学生给术语找相对应的记号,再按强弱顺序排列,最终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记住了所有的力度术语和记号。又如,四年级第十一课的活动与练习(二)“用固定节奏给歌曲《金扁担》伴奏”,这首歌曲是四三拍子和四二拍子的混合拍子,练习中所提供的固定节奏有三个层次,学生编排有一定的难度。我在第一课时将“四三拍”和“四二拍”设计成比赛形式,两个节奏轮流拍击,错了的学生停下来,最后留下的学生为胜出者,并给予加分鼓励。这样,学生兴趣很高,玩得也很开心,同时又区别清楚了两种拍子不同的强弱规律。第二课时学生学会了歌曲后,再用这两个固定节奏为歌曲伴奏就非常容易了,学生发现原来音乐学习这么容易又好玩,自然就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了。
四、改变表现方式,变“单独表现”为“小组表现”
学生的学习主动了,效率也提高了,但却不敢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自信心,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我采用了小组表现制,即每节课新学的歌曲、视唱、节奏等都会在下节课抽组表演,由于是整组学生一起表演,学生的恐惧心理消失了,就能大胆地表现自己了。同时,对于表现较好的小组我会给予加分鼓励。学生有了压力,也有了动力,学习新内容时就更加积极主动了,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采用小组制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小学生的求胜心理较强,想得到教师的表扬,为组争光,这样每个组里音乐水平较高的学生就会督促成绩不太好或有点懒惰的学生做好抽查表演的准备,由此,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甚至不需要别人的帮带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34-01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更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40分钟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1 正确把握角色,创设和谐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氛围的重要前提,也是促使课堂教学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放下身上的思想负担,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音乐素养。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不但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艺术殿堂,因此,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鼓励学生敢说敢唱、敢跳敢演,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内心尊重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并喜欢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自信心。
2 通过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生的根本动力,也是联系学生与音乐的主要纽带,更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美化学生人生的基本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获取音乐知识的根本动力,是促使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学生享受音乐、美化人生的基本要素。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并根据学生身心的发育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生活经历相结合,以加强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联系。音乐课堂是否生动有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新课导入环节。那么应该怎样设计导入环节呢?一定要遵循新颖、有趣的基本原则。例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施导入:(1)利用故事导入新课。这是大多数教师经常采取的方式,因为小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一个有趣的童话,一段神奇的经历,都能将学生快速引入相应的教学情境。(2)利用游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火车开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开火车”的游戏,由教师充当火车头,学生在后面依次排开,然后随着音乐的律动,从教室开到操场上,学生的兴致都非常高涨,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3)利用绘画导入新课。音乐教材中包含很多精美的插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并将其投影出来,以供学生观赏,从视觉上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并增强音乐形式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3 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情感、需求、气质、态度、动机、兴趣、学习方式、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任何学习动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兴趣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舞台,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运用灵活手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音乐氛围,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这种方式,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例如,在教学《小猴子有礼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将猴子与山羊的故事通过趣味化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顺势导入新课程,并要求学生代替音乐内容中的小猴子进行表演,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印象,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部分是新课改后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时,他们则会产生愉悦、积极、轻松的情绪体验,并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此,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不应以“标准答案”或“统一模式”去束缚他们。如,《我有一只小羊羔》是一首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完这首歌曲后,有位学生对我说:“把歌词改一改,行吗?”我欣喜地说道:“当然行!大家都可以改一改,还可以画一画。”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歌词修改意见,他们的创造能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5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有的学生擅长唱歌,有的学生擅长跳舞,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还有的学生乐理知识丰富等。在选择评价方式时,教师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相互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等级不需要设置的过于详细,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优势特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在音乐考核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一首歌曲定成绩”的方法,而是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自己选择测试内容,如:唱、跳、吹、拉、弹等等,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感觉到考试也非常有趣。学生只有考出好成绩,才能激发自身的成就感,只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才能进一步投入学习活动。
总之,音乐课程改革的道路是漫长和曲折的,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张肖虎先生曾经说过:“音乐教师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提高了自己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并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努力创新、大胆探索,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并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艺术人格。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42-01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力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通关密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音乐的学习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音乐能力。音乐能力是指先天具备以及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感知、理解、表现和创编音乐的能力。它包含对音乐的感知辨别能力、对音乐关系的理解能力、对音乐技能的表现和运用能力。新课标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前提。所以我们说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该从兴趣和培养能力入手。以下是对几种教学方法的探讨:
小学生天生就具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这种自然的倾向加上后天科学合理的强化和训练,能够很好地保持和发扬光大。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能力,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力求把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
一、游戏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一到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把音乐同他们的生活、玩溶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一些童话故事般的歌曲如“龟兔赛跑”、“小红帽”,与动物相关的歌曲“小燕子”、“喜洋洋与灰太狼”,以及边唱边游戏的歌曲“找朋友”、“丢手绢”等歌词形象、口语化强、容易用动作表现的音乐作品,往往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边唱边表演,边唱边游戏,从而,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的获得知识,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可以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索的空间。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带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例如:三年级教学内容《丰收之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农民伯伯和农民阿姨们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收割的场景。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场景,然后通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今天的老师开着小汽车带大家到农民伯伯的田地里,田里的叔叔阿姨们正在辛勤的劳作,可以看见他们的劳作的服装,很有特点,大把大把的汗水。把学生带到田地的自然环境中,接着提出一些简单的小问题,请问农民伯伯收割什么?我们吃的面包的原材料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慢慢引出粒粒皆辛苦的感情,让学生珍惜粮食,同时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劳动人民最幸福,让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同时也能迅速的进入角色,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好的教学情境,才能是学生乐于学习音乐,使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情景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消极教学模式,以实践性强、学生主动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赋予课堂结构以新的生命,我认为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的方法。
三、情感教学法:
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感染学生,现代心理学指出,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们的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融洽的师生关系就如一贴极好的"催化剂",能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感情。师生感情好,学生就会更加信任教师,然后教师再组织什么教学活动,学生也会积极参加,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音乐教育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境界。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最佳途径,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的引进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他可以和任何教学方法紧密相连,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
1、直观生动,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多媒体为教学内容带来了新的体验,它可以有声有色,丰富多彩,能动能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引发小学生极大地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静静地坐在那,聆听几分钟甚至更长的音乐,十分困难。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这样学生就能不知不觉地进入音乐中。
2、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教学手段,可以通过教师根据课程所教内容准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方式,给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感受。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手段。同时,多媒体教学技术所拥有的丰富教学素材和资源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时,也丰富了学习内容。
3、多媒体在音乐的美育作用中发挥更直观的作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其中的审美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与音乐内容所表达的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用对了教学方法,就会使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音乐教学主要从兴趣和培养音乐能力入手,保持学生对音乐的爱好,使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培养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和艺术想像的创造力,并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小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致命弱
点,那就是贪玩。因为学生贪玩、爱玩的心理,小学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来教导学生学习。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学会采用互动教学,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够接受各种类型音乐,从而提高学生对小学音乐的认知水平。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音乐在现代人类社会中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而且音乐也逐渐走进教学课堂,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已经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是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小问题,如,教师教学方式不得当,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讲小话等一些轻微的小问题。所以为了改变小学音乐教学现状,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习。
二、互动教学采用的意义价值
互动教学最早是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因为这样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并鼓励学生与同学或者教师互相交流,加强小学生之间纯洁无暇的感情,极大打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当在教学中采用具有特色的互动教学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强化学生的小学音乐知识。
三、构建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由于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理念都有所改变,也逐渐把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小学生身上,这样的改革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互动教学模式,并探索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在互动教学中加入自己的特色,使小学音乐课堂充满魅力,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激发学生的潜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艺术灵感以及社会所需的音乐人才。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构建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呢?
1.小学音乐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现代社会学习生活中,小学音乐教师需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打破常规教学,更新教学方式,并能够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声像来设计课堂,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小学音乐产生共鸣,挖掘出最深层次的音乐内涵,从而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2.为小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
小学音乐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音乐,但是两者有着共同点――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情感。而一个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够把小学生带到一个奇幻的精彩世界,所以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让小学生认识音乐的美妙,并利用互动教学模式逐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让轻快的小学音乐与学生产生共鸣,体现出音乐的美好之处。例如:为了给小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某校小学音乐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互动教学。教师经常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一首轻音乐,平静学生内心的情感,并在课堂中用多媒体播放即将要学习的歌曲,并在播放的同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来倾听,了解其中的旋律,让学生能够和小学音乐产生共鸣,之后让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感觉。这样为小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独特方式适用于各门学科,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互动教学的作用。
3.创建情景合作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最早是由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互动教学并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机会。因为互动教学并不是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小学音乐教师还需要注重课堂上小学生的合作互动,使得小学生能够通过教学中的相互互动而增进彼此的感情,并逐渐培养学生合作互动的能力。例如:某校小学音乐教师以某故事为背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并通过排演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所学的音乐知识。教师采用这样的互动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及配合能力,还能使小学音乐教学得到有效开展。
4.开展与音乐相关的比赛
小学音乐教师如果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适当举办校级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明白“重在参与”,不能看重比赛的奖励,而是应重视参赛所得的经验以及发现自己在小学音乐中的不足之处,从而针对自己的不足强化学习,改变现状,增强音乐素养,懂得“重在参与”的意义。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艺术,是能够反映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品。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享受,放松心情,并且还能够陶冶情操。小学音乐教师需要重视互动教学,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适当在教学中采用具有特色的互动教学来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强化学生的小学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都放在了对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在许多人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学生在这节课掌握了多少乐理知识,学会了多少歌谱。但这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索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以一种传统的条条框框禁锢了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与学习兴趣。我们站在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大纲要求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与创造力。使其在感悟音乐的过程中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这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虽然培养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技能训练活动虽然是必须的课程内容,但不能成为唯一而绝对的课程目标。我们应站在小学生学习主体的角度,立足教学实际,设立科学、开放的教学目标,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也达到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积极探索新型、开放的音乐教学方式
音乐是一种时问的、表现的艺术,它的创作自由度较高,因此教学过程并不是封闭而孤立的。它应该是学生对音乐的知识与对音乐的实践辩证统一的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县有高度开放性。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寓教于乐、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等特点。一堂优质高效的音乐课不仅要“热闹”,更要“闹”得有秩序,“闹”得有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型的、合理有效的、开放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觉参与的意识。新型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做到能为学生拓展音乐学习空间,创设广阔的自主创新的音乐学习环境。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采取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器材、教学环境等多方面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比如,在教授《摇篮曲》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小朋友想做爸爸妈妈的心理,准备许多洋娃娃,让学生亲身体验做爸爸妈妈的感受,了解做爸爸妈妈的辛苦,一方面可以教导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另一方面。也在这种浓郁的学习活动氛围中巧妙地将歌曲教学、创编表演与情感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深刻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体验中充分发挥自主作用,主动参与,因此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方针和政策,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音乐教学评价是指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学生为评价对象,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发展,音乐才能的成长,以及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形成给予价值上的判断。通过教学评价来促进课程不断完善,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最终达到使音乐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
一、音乐教学评价的依据和标准
(一)依据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中小学生,《音乐教育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健全人格、培养人的审美情操、提高人的鉴赏美的能力等,即“育人”。由此,音乐教学评价也必须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音乐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订的教学指导性参考资料,它按照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和内容。教学大纲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评价只有准确把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音乐课才能达到大纲要求标准。否则,评价就会出现主观随意性,导致评价的不科学性和不公正性。
(二)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学生在各个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中高年级学生有好奇探索的心理特点;初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爱思索分析、讨论研究。因此只有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对被教育者及教学实践活动作出合适、正确的评价。
(三)根据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以及评价目的的各异,确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1.以“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学生,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导向功能。
2.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既关注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又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参与、交往合作和探索等表现。
3.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学习音乐的兴趣、动机、方法等。
二、音乐教学评价的原则
任何评价都不是随意的,音乐教学评价也不例外。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获得理想的评价效果,中小学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这是音乐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在对音乐教学进行评价时必须把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具体地说,即看音乐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看音乐教学是否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看音乐教学是否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方向性原则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一条总原则,它统领和规定了音乐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方法。
(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评价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也就是说,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必须以音乐学科特点和音乐教育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必须作为建立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的依据和基准。科学性的评价要求做到准确、客观、公正,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鉴别度。
(三)教学目标评价和学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既要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参与态度和程度、业绩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又要注重对其人文素质的评价,更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当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发挥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四)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清晰,易于操作和推广。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评价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
三、音乐教学评价的方式
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建立评价内容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等等。但在实际音乐教学实践中,运用以上方法只是一方面,还应开发其它形式的音乐教学评价方式。
(一)差异性评价。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音乐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音乐学科的特点来进行。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他们学习音乐的悟性更是有所区别,因此,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的需求,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因人、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家庭音乐氛围等而异的策略,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注重评价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个层次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激发,从而有利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鼓励性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时,他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百倍的信心、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反之则有可能产生挫折感,引发消极情绪和抵触行为。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许多成功的课例都与教师恰当地应用激励手段分不开。”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对学生的出色表现要及时、巧妙地运用鼓励的艺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让学生知道你在关注他、赞赏他,而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情和语言。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的水平,提高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包容式的评价、随机性的评价、信任性评价等也可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也会更加全面和深刻,新的、更科学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和机制也必将诞生。
参考文献:
所谓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理解音乐和再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然而,音乐作为高度普及的听觉艺术,其作品质量明显存在着高低良莠之分,而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生理、心理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对音乐认识的相对肤浅,造成了他们的音乐审美常常会受周围社会环境和时尚追求左右的事实。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在中小学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完满实现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欣赏教学要求呢?这里,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个人观点。
首先,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必须有序进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的培植、发展过程。尽管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几乎每次欣赏都会经历大体相同的审美过程。但在渐进式的音乐欣赏活动中,依然需要遵循从浅层次对听觉表象的感知体验,到深层次对音乐作品艺术形象的理性认知,以及循序渐进的提高、升华、演进、发展和进步的进程。例如,对作品《空山鸟语》的赏析,可以先让学生从音乐欣赏中倾听二胡以拟声手法模仿的莺啼燕语、百鸟啁啾声响;次而让学生体味山林静穆、空谷回声的幽邃、深远;继而引导学生感悟秀丽的自然美景给人们带来的清新愉悦的心境和自由不羁的宽松情态;最终得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荣共存的理智的升华。
另外,在音乐欣赏教学的曲目安排上,还应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自简而繁的合理配置和调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感知、理解、认知能力完全合拍。具体来说,在欣赏教学的作品安排上,先从形式上做到由单乐段的小型声乐、器乐作品逐步向大型、复杂的声乐、器乐作品过渡;从内容上实现由单一思想感情表现逐步向复杂情感和强烈戏剧冲突转化的过渡;从艺术格式上采取自标题音乐向无标题音乐,自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自单一调式调性到复合调式调性再到多调式或无调性音乐的过渡;在文化背景上采取从学生熟悉的当代、本国、本地区、本民族音乐,逐渐向不同历史时期、地区、国别和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过渡等等。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点滴审美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欣赏知识,逐渐地扩大自己的鉴赏视野,主动地积累自己的感知体验和经验,持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艺术素质,最终实现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全心理,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注重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努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断加入新技术、新设备对改善教学活动,推进教学进步有重要动力,是在整体上提高教学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
一、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方式
1.创设丰富的环境,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
立足于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优化教学技术,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具有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审美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鉴于此,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生动鲜明的形象,以此感染学生,使其产生学习动力。随着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的媒体教学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针对教材特点,合理并充分地运用一切有效媒体辅助教学,激起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感受,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
2.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孩子们都有着无限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力可以产生创造性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其个性和思维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直观形象的激发,培养他们的知觉,发展其创造力。教师在教授一首作品时,通过讲故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欣赏音乐。
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小船》时,我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现出蓝天、明月、星星等画面,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过来了,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有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有的直接哼唱了起来,通过丰富的想象,对这一歌曲有了全新的认识。
3.创设空间,激发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创展的价值”,鼓励音乐的创造。在歌曲表演上,新课改打破了以往单调老套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己,也都十分有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很棒的表演家。
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小动物唱歌》时,我让孩子们随着音乐创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并模仿它们的叫声。期间,有的学生模仿小鸟、小鸡、猴子、小猪等,形态各异,孩子们都表现得异常活泼,整个教室简直成了动物王国。这样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以黑板、钢琴、教材、录音机为中心,过于单调的语言讲授和死板的灌输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音乐信息化教学融视听为一体,将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化,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生动而活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进一步革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还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各种类型的音乐教学资源,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弥补了音乐教材的限制和滞后,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打破沉闷僵化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学限制,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培养,进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教师必须学习新课程标准,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从以往的“教师中心论”的观点中走出来。以往的音乐课的教学,强调教师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通过教师的教、传授去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现代教育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要从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所以不仅是以学生为本,还要强调其发展,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音乐课上去感悟,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在音乐课上唱歌、跳舞,或是玩音乐游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学得开心,玩得高兴,感受音乐的美,通过唱歌和游戏创造美,让学生对音乐课、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上音乐课,愿意接受音乐熏陶。
二、面对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普通公民教育,它有别于专业音乐教育。因此,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乃是小学音乐教育的理想价值观。因此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对音乐并不敏感或兴趣不浓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都能从中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的享受。所以音乐课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完善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音乐能力会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异。因而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所以,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应该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独立见解。基于此,音乐课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想像中去创造,促进思维,发展智力。如在教学《邮递马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曲目时,先让学生熟悉歌曲,然后小组编创动作,安排小组合作表演;安排一些编创活动,如自制打击乐器,自创乐句,自创节奏等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对音乐课充满期待,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得到了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为此,在音乐课上,我安排的教学活动,都以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指导,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
三、加强实践与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这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所造成的,无论是音乐创造,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经验;所以课堂上, 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重视过程的教育价值,做到“结果”与“过程”并重。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即兴演唱、演奏和形体动作等)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
四、加强乐理知识的教学,提高音乐知识水平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是现代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音乐新课程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师传统的教学能力如唱歌、弹琴、舞蹈、视谱、创作、指挥等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音乐新课程改革对小学音乐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下,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具备传统要求的能力外,还应具备哪些素质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新时期要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音乐教师还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较强的心理素质
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任务、手段等十分复杂,新时期赋予教师特殊的历史使命和重任,这就对教师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备以下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高尚的情感,丰富的创造力,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力,健全的人格,等等。
二、复合的音乐专业技能
在音乐学科领域中,“唱、弹、跳”是所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三大基本功。“唱”即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激励性。歌唱教学是训练学生乐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能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美的感受。“弹”即键盘弹奏能力和即兴伴奏能力。只有具备娴熟的、能为各种风格的歌曲伴奏的即兴能力,才能组织好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跳”即舞蹈表演能力。新课标强调师生的互动性,使整个课堂处于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音乐教师的舞蹈表演能力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的特点,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体会音乐、表演音乐,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音乐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小学音乐教师,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本功、必备的音乐素养,还应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如绘画、书法、舞蹈、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多读书、多思考,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
1.驾驭教学的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能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遵循教育教学应有的规律,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晰,具有科学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启发性。
3.较强的创新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被动地等待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生硬地照搬照学,而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同时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把它创新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较强的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一名教师取得教育和教学成功的有力保证,它包含组织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教研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
四、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长期以来,音乐教师所形成的人才观过分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采取“划一主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人才观的存在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此,在新课改下,音乐教师要打破这种观念,树立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一方面,在音乐课上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在音乐课堂上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