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4 16:26:4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

篇(1)

一、初中物理实验题题型概述

初中物理的实验题在中考中和平时考试中大多是集中于电学和力学的部分,并且质量与密度、牛顿第一定律与而力平衡、压力与浮力、物体的运动等核心实验,其中有对公式的考察,有探究型的考察,有验证型的考察;在这些实验中还有对某些仪器的考察,比如: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等基本仪器,并且对其一起的读数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考察;另外,还有对实验方法的考察,比如: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推理法等。简而言之,初中物理实验是中考重点的考察项目。学生在上课时其实已经把实验部分有一定的掌握,甚至可以自己进行实验,可是一到答题时就不会做,或者是由于做题不规范而导致失分,并且学生很难改正答题不规范这个习惯。而每一个核心的实验都有他核心的考察氛围,并且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操作、实验思维又千变万化,这就又导致了学生的答题不规范,使得学生失分的情况。

二、规范作答的几个策略

(一)明确初中物理实验的答题要求

1.文字要求

物理就是要求简明扼要,既要合理恰当,也要不嗦,不能不清不楚。在答题中,对于必不可少的文章一定要有,比如在一些题干中或者是已知条件者亮相时,就需要在答题中注意,例如在某项实验中要求有对答案的说明,就需要在答题中进行亮相,比如在计算电阻、内阻、外阻时,题目中需要对所填答案进行文字标明,并且需要带单位,这就需要在答题中注意,例如外阻为:2000Ω。

2.字母要求

在答题时,一定要按照教材中或者是题干中的要求,例如质量用m,体积用V,压强用Pa,不能够随意制定用字母a、b、c表示,也不能够用数学上的x、y、z表示。并且在某些题目中有标记角码数,如m1、m2等,或者是用汉字来区分,m油、m水,再或者有其他的表码方法,无论是什么表码方法,在答题中也应该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在答题时应该做到规范,如:m2=10g,m油=10g。

3.公式要求

在物理答题中,实验题中需要用字母来表达公式时,就必须使用教材中的规定字母或者是题干中给出的字母,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整合填在答题卷上。例如ρ=m/V,如果他题干中有小码标,就需要加上小码标:ρ水=m水/V水。另外,如果题中要求写出相关的换算公式,就可以先将几个基础公式先进行整合,然后再填入其中。

4.列式要求

在答题时,很多的公式都是对教材的公式进行演变和转换的,在带入数据时,单位应该放在数据的后面,如果需要去近似值,就需要用到约等式,不能够用等号,有些分数要求用“―”,不能用“\”,乘号必须用“×”而不能用“・”或者是“*”。

5.数字要求

在答题中,应该要注意题干中要求保留几位数字,是用科学计数法还是一般表示,是用分数表示,还是用小数点表示。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表示就需要根据实验题中的数据来判定,如果题目中的数字是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在答题中也应该保留两位数字,比如:5.10。

6.单位要求

初中物理的考试中,要明确题干中的单位或者是采用国际单位。在换算结果时,应该注意单位的换算,并且在答题时也要注意单位的要求。例如功的符号是W,而功率的单位瓦的是w,功率的符号是P。而压强的符号是p,切忌不要张冠李戴。

(二)注重答题的顺序

1.审题意

审题意是做题的首要步奏,首先就是要弄清楚题目中所提的要求和主要的实验项目、实验过程,其次就是要明白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弄清题意和目的后,就需要联想在上课时做的相联系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具体是怎么抄作的、原理是什么。

2.找关系、抓关键

审题后,就需要对题干进行再次的分析,找出关键的条件,找出要求回答的题与实验的关系,同时也要划出能够帮助解题的关系,对其实验原理、概念、规律等进行分析。例如在探究动能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就需要对不同要素,例如动能、斜度、高度、小车质量等进行标注。

3.抓论点、做答案

要运用物理原理和规律进行作答或者是说明一个问题书,应该从几个步奏进行分析,要抓住主要论点,做到详细、明确、突出。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就需要对某些因素做了功进行分析。

(三)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答题能力

1.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据调查,很多学生在对填仪器读书时错误率最高,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同学,对于这种技巧性相对于简单的题,老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让学生明确的掌握物理实验测量工具的“调、放、看、读、记”。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训练,然后,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对每一件实验仪器都能够准确的使用。

2.加强对探究实验的操作

在物理考试中,探究型实验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进行合理的练习,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题干就能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才能够有效的做答。

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部分,物理实验是把理论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中,特别是探究实验,不仅能够加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还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篇(2)

提到记诵仿佛是文科科目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的重要学习途径和手段,实际上在物理学习中,记忆背诵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该记住的记不住,出现在选择题少则丢三四分,若出现在计算题有可能全线崩溃。为什么这样说,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抓好落实,针对上面几个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为什么说记诵重要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大部分讲运动,除了一些概念接下来就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一些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V=2as

3.中间时刻速度等于(Vt+V)/2

4.末速度V=V+at

5.位移S=Vt=Vt+at/2

6.加速度a=(Vt-Vo)/t,以V檎方向,a与V同向(加速)a>0;反向则a

7.实验用推论ΔS=aT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另外还有位移中点的速度等补充公式。这些多的公式必须记住,这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整个初中物理需要掌握的公式也没这么多。但是记不住就不会做题,记不准或者记乱了也不行,有个同学告诉我在考试中考察公式V=V+at,她记成了V=V+at,显然不得分。漏掉了平方或者本来没有的给加了平方会导致一分也不得。所以记住非常重要,这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怎样让学生意识到记诵的重要性

记诵重要,关键得让学生意识到。怎样让学生意识到,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作业、试卷,那里有学生自己提供的例子,对于由于记不住公式导致整个大题几乎得不到分数的典型例子可以用手机拍摄下来用多媒体展示给大家看,当然由于是局部拍摄,不会侵犯个人隐私。

第二通过课堂的现场板演,若出现问题及时标出来,纠正强调。比如讲完动能定理一节,我总结,一定要记住动能定理的内容那就是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即末动能减初动能。第二节上课我让学生到黑板上用公式表达动能定理的内容,其中一个同学写的是Ek=(1/2)×m×v,这显然是动能的表达式,动能定理作为一个重要的解题规律它的正确的形式是W=Ek-Ek,即合外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对内容不熟练,不理解。解决的办法当然是熟读几遍就可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么。这是我引导学生另一个重要方法。

三、在教学中如何抓好落实

关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用的办法是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另外我自己要对学生进行反复抽查。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7)8(S)-0025-2

作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物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第1版)(本文简称教材),应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笔者提出应完全彻底地重新编写教材的建议,理由如下:

1 与初中物理的衔接不理想

1.1 脱离与全日制初中物理教材难度的衔接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初中物理教材难度大大降低,目前全日制高中物理教材也已经降低难度。而教材的难度较大,与初中物理教材已经降低难度的衔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公式的推导过程过于简化,例如,P40关于射程的公式推导学生就不知是怎么得出的。

1.2 不够注意新旧知识衔接 在教材的编写中,编者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哪些基础知识,并且认真分析学生已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把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全日制初中物理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编写方法,使学生比较容易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不够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涉及的讲授法也比较陈旧,有些还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教材模式。学生感觉教材的难度较大,多数学生反映自己看书基本上看不懂,更不会做练习题。

2 直观性教学不足、例题与习题脱节

2.1 直观性教学不足 演示实验内容不多。教材的演示实验不多,有的也比较陈旧。目前,规范的物理教材基本上都配备了多媒体光盘,对改进教学工作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教师和学生均欲罢不能。另外,例题的图示几乎没有,例如:力矩平衡的例题2-2 (P23~24)没有图示,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看不懂这道例题。教师讲这道例题时,图示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基础差的学生也可听懂。还有,教材应注意矢量图示。比如,动量及动量的改变量均没有图示,学生对它们方向性理解非常困难。

2.2 有些例题与习题脱节 刚进入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如果例题与习题脱节, 问题就显得非常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编写教材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示范,注意解决例题与习题脱节问题。

现在略举几例,如:

例题2-8没有与之对应习题;例题2-9没有与之对应习题;例题5-2没有与之对应习题。

这样,会造成学生看了例题,没有对应的习题可做,形成仍然不会做练习题的尴尬局面。

3 不妥与错误

教材中还有些地方不妥,乃至错误.现在略举几处:

3.1 不妥之处 在第二章例题2-2中,用字母x作为解题时的未知量,很像初中学生列物理方程设未知量的方法,对此现象感觉是不太妥当!比较明显的不妥是P7上把加速度的单位读为:“米每秒平方”。

又如,例题与公式无对应。在第二章例题2-2中,用初中杠杆平衡的方法,列出的物理方程,完全与教材P23讲“M1+M2+M3+…=0”的公式(2-6)无对应。学生根本不知道公式(2-6)该怎么用。

另外,教材P24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也是不妥的,是与目前规范的物理教材相左的。

3.2 错误之处 最明显的错误是P57上关于动能公式的推导。在2001年9月第1版和在2002年9月第1版第7次印刷是:先出现了

(注:按教材文意,此处v=v0)的公式表达(P57倒数第18行);显然,添负号是不对的,这是忽略了阻力产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在这里为负值。随后,又把阻力做的功的负号理解成为方向,用“克服阻力所做的功”替代“阻力做的功”(P57倒数第16行、倒数第17行),来凑动能的公式的符号不为负。显然是把矢量式F=ma与标量式W=Fscosα中的矢量与标量的正负号混为一谈,这种错误本不应该出现的,仿佛是一种疏忽;然而,对于教材而言,居然重复以前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教材《物理学》的错误,这是不应该再出现的错误,竟然在教材(更新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物理》)中又出现了。可见,教材编者在概念(矢量与标量),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中F与a的矢量性),公式(功的公式W=Fscosα 中,F、s只取绝对值)等方面的含糊。

4 内容多、学时少,不太切合使用学校实际

教材内容共五篇计18章,还有18个学生实验。它几乎包括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课的全部内容。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要学完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的必修加选修物理课的内容还多的教材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要系统学完,按卫生部大纲要求,教材的基础模块96学时、选修模块54学时,而重庆市中等卫生学校的实际只有36~54学时。教材为16开、共379页、印张:25 、字数:563千字,这么多的内容,显然是不切合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实际的。

5 结论

教材于2001年9月出版,我们经过几年来的使用,初步感觉教材与目前规范物理教材和文献有较大出入,内容的取舍和编排不近合理,甚至出现明显错误,使用效果不理想,建议完全彻底地与时俱进,重新编写,以利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4)

从差生到名列前茅

——我的高中物理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已经上了大二的学生,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愿各位在高中努力的学生们得到一些启发!

我初中成绩不错,考上了海口重点高中一中,步入高中,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上了高中,我选择了理科,因为我觉得我擅长理科,而且很讨厌背东西。在初中时,一百一十分满分的物理,我都可以拿一百分以上。因为底子比较好,刚上高一学还是听得懂,老师讲课还是听的很明白,只是做题没那么顺,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稍微难一点的题就做不出来!学完了直线运动,马上就步入了受力分析。以前经常听前辈们说物理很难,学到了受力分析,我终于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人说实话的。从受力分析开始,听课勉强还是听懂,毕竟汉字还是听懂的,可就是费劲。高一第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一个学期基本就讲了必修1,我学得稀里糊涂的,很是急,可又没办法。很快就进入了第二学期,物理开始学习必修二,我感觉新的公式一堆堆向我扑来,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每个章节都有新的公式。理解记忆公式倒不会有问题,只是做题的时候不懂用,用一个公式的题还能做出来,可大多题目都是用两个以上,五六个公式求一个问题的也正常。因为做题没思路,很多时候一节课都做不出来一道题,感觉做题效率太低,再怎么努力也没什么进步。有时候为了加快做题速度,我边看答案边做题,要的是题海战术,用这种方式做了很多题,可后来不看答案还是不会做题。后来期末才考了三十多的,这个分数简直就是天大的打击!这种感觉不说很多人都懂的!后来我发现我的同桌物理成绩突然变好了,竟然从默默无闻考到了班里第一名。我问他原因,他告诉我期末前跟一个老师补了五节课,把大题系统讲了一遍,最后期末的那几道大题拿了很高分,也就考得比较好。听了他的话,我半信半疑,因为我以前有补过课,要不就是班里人数太多,要么就是跟不上,感觉效果不明显,后来也就得过且过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还是拨通了老师的手机号,他很有耐心,主动了解了我的一些情况,然后给我分析了我的问题,第一节课还给我免费试听。第一节课给我讲了"用三个公式解完必修一的计算题",第一节课就把我点醒了,让我知道物理竟然还能那么学。我跟他说我暑假每天都补,但被他拒绝了,他说没必要,十五节课就能够讲完必修一和必修二,我觉得他能少排课他就少排,一点都不利益。一个暑假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知道解必修一的题只用三个公式就够了,做受力分析只要懂三个步骤就够了,原来动能定理有三种表达,用动能定理完全能替代机械能守恒,他让我知道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做计算题都可以用模板来推答案。以前做题很慢,一节晚修有时候都做不出一道题,而用模板的方法,平均5分钟就能解一道大题,越做越有信心。高中物理只有六道大的计算题,模板物理老师他不追求一题多解,他只追求一解多题。他经常说,如果看着答案做题,大家都会做出来,模板物理的作用就是用来推题目答案的,推导出了题目答案,题目也就出来了。

后来发现所有六大计算题答案都能用模板推出来,包括力与运动,万有引力,带电粒子在电磁场运动,电磁感应,动量守恒,气态方程。后来我一直跟老师学到了高三高考,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我并非把精力都放在物理,相反,我只是每个星期来听一节课,学校老师上课我也认真听,再把作业都做了,也不做太多拓展习题。我的不好科目并不是物理一科,物理学好了,我可以空出很多时间给差的科目,也使得学习效率大大提升!物理不好,我强烈推荐去模板物理那里学习,如果高一就过来,基本每次考试都能名列班前五之内。模板物理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让我物理有了信心。以上都是真人真事,绝无虚构!

篇(5)

本节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这两点截然分开讲授,而是借住功能关系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学习,思路清晰简洁,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又考虑到初中已经学过动能的概念,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清楚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应用动能定理解题较牛顿运动定律与运动学公式解题的不同点: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由于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有时比较方便。

2.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好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演绎推导动能定理;

(2)体会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理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体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感受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

(1)动能表达式的推导。

(2)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引导组织合作的作用,把自己做为“平等中的首席”,设问激疑然后对学生分组讨论,在功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归纳、通过教师的讲解、通过多媒体演示,通过实例分析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篇(6)

面对这些对高中物理的难度已略有耳闻的高一新生,第一节物理课,老师就不要再过分强调高中物理如何难学了,避免给学生当头一棒,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物理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在高一刚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高中和初中的衔接,适当的降低难度,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物理也需要一定的识记

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老师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高中物理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至于有些学生就认为高中物理不需要识记,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物理不能靠去死记硬背、乱套公式,但并不是说物理就不需要识记。如果学生连课本中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定律的内容都没有记住,而只是记住了公式、表达式,理解也就无从谈起。学生要想完全掌握一个概念,首先就一定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例如,学习“功”这个概念时,不能仅仅记住公式W=FLcosθ,学生必须知道功等于物体上的力和受力点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只有先记住功的概念,才能正确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三、物理重在理解

物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识记,但物理学科又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而重在理解,具体应该做到:要求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同时掌握相应定义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具体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能够清楚物理定理、定律的具体表达形式;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在平常和学生的交流中,有些学生常常抱怨道,上课认真听讲了也听懂了,可是一遇见题就不会做,考试成绩也总是不理想。我就发现这些学生在理解这一关出了问题。

另外,对物理知识和规律的理解,还需要注意,不能搞题海战而脱离了课本,不要一味的认为学生只有做题才能巩固、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万变不离其宗,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内容、一些重要结论,还要弄清楚规律的得出过程、规律的适用范围(或条件),知道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比如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θ,不仅要知道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含义,还要弄清楚推导过程,知道了推导过程,我们就不难总结出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可以直接利用计算公式W=FLcosθ,也可以用力乘以在力的方向的位移(把位移分解,如重力做功),还可以用位移乘以在位移方向上的分力(把力分解)。所以,关于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θ,只有我们清楚了其推导过程,才能灵活运用。

四、培养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

物理解题的难点在审题与过程分析上,只要学生能够把物理过程划分清楚,也就能够根据每个物理过程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物理规律来解题。例如学生在应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时,由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的表达式比较简单,难点就在过程的划分和每个过程特点的分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例题分析时,尤其是多过程问题,应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上,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把每个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及力的做功情况弄清楚,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不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的应用动能定理解题。

五、要求学生规范解题过程

篇(7)

形象思维在初中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习题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觉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不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教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善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生应能较好地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解题中的特殊作用,不善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嵌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一面镜子前,然后慢慢后退,则:A.人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斜与镜中看到你的大斜”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六、不考虑实际情况是否发生,生搬硬套公式

篇(8)

例如,在教学物理第三章第二节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这一概念,学生难于掌握,如果在这里把它归纳成公式:物体的内能=(平均分子动能+平均分子势能)×分子总数。这样,学生记识这一公式比死背概念容易得多,而且在解答习题时更能得心应手。

例: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B.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C.内能小物体温度低;D.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如果只识记概念,往往会得出四个答案均对的错误结论。上面归纳的公式显而易见地告诉我们,内能由物体的多少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动、势能总和这两个方面决定,物质的多少决定分子总数的多少,物体内部的分子动能大小宏观上反应在物体温度的高低上,势能大小宏观上反应在物体体积大小上。同一物体,温度越低,物质内部分子动、势能的总和就越小,即内能越小。不是同一物体不会得这样的结论,故A,C错。B选项引入熔化现象说明:熔化过程,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分子势能发生了改变),故B错。显然,只有D为正确答案。

同样,在教学机械能、总功概念时,也可指导学生将其归纳成公式:机械能=动能+势能;总功=有用功+额外功。

二、公式表达法在习题中的运用

例如,在讲解两种温度不同的液体相混合这类题时,可指导学生运用:Q=cmt,即Q吸=Q放。推导出混合后温度为:t=(c1mltl+c2m2t2)/(clml+c2m2)。如果是同种物质,cl=c2,可化简为t=(mltl+m2t2)/(ml+m2)。由于(ml+m2)为所配液的总质量m,则上式为:mt=(m1t1=m2t2)。

上式表达有一些抽象,不利于学生记忆,指导学生将上式所隐含的规律找出来,并叫学生叙述。其实,学生早已对自己所推得的这种公式感到很新奇了,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叙述,教师可将学生的叙述总结为:要配液体的质量与其温度之积等于所用液体的质量与其温度的乘积之和,用公式表达为:要配质量×其温度=所用质量1×其温度+所用质量2×其温度。学生识记上式不仅容易,而且还能够较轻松地运用此公式去解答一些有深度的习题。

例如:要得到lO千克50℃的温水,问需70℃的热水和20℃的冷水各多少千克?(不计热损失)

分析:设需热水x千克,冷水则为(10-x)千克,代入上式,得:10×50=70x+(10-x)×20解得:x=6千克(热水的质量),冷水为4千克。

同样,在讲解火车过桥问题时,干脆将这现象写成公式:过桥时间=(车长+桥长)/车速。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记住这公式,在解决这类题(特别是所求对象变化)时,可快速而准确地求解出结果。

例如:一列长100米的火车以54千米/小时的速度,完全通过一座桥耗时40秒,求桥长?

如果未讲解这公式,很多同学会出错,在用(车速×时间)所得的长是加车长和减车长上而犯愁。记住上式,就轻松多了,类似地可将公式扩展到火车过站台、过隧道、部队过桥等这类题中。

三、公式表达法在实验方法、结果上的运用

在讲测细铜丝直径、测一张邮票质量等实验中,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方法,用公式表达为:细铜丝直径=缠绕宽度/缠绕圈数;一张邮票的质量=一叠邮票的质量/邮票的张数

篇(9)

二、注重方法引导,引导学生探究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不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很多学生都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愿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还要通过创设探究氛围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动能”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能的概念并理解动能的大小与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大小有关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提出问题:“同一个小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不同质量的小球从相同的高度滚下时,将小纸盒推动的距离又有什么不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动能概念。在“重力势能”的探究中,既然学生理解了动能的概念,那么如果物体被举高后落下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借助对动能的探究而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的质量、高度等因素进行猜想,然后再用实验验证,让学生经历从猜想到实验,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采用“猜想—验证”的方法来进行探究,通过猜想进行假设,借助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从而获得知识。

三、加强师生互动,合作参与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形成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接着提出问题:“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后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式,教师以精讲方式对公式中涉及的物理量进行解释,再以生活中简单的杠杆来引导学生对该公式进行理解。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探究结果,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涉及的重点和难点以精讲释疑方式进行引导。

篇(10)

一、类比已有知识

在学习中,巧妙运用已学知识类比,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类比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开拓思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学习功率概念时,可以通过学生已有的速度概念形成过程进行类比:要比较运动快慢可用相等时间比路程,也可用相等路程比时间,但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等时怎样比较快慢?就要看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从而定义了速度。要比较做功快慢可用相等时间比做功多少,也可用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的时间,在时间和功的多少都不等时,看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多少而定义了功率。初中物理中压强、密度等概念均采用了类似比值法定义的。再如:将分子动能和势能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类比;将判断磁场存在的方法与用转换法判断电流的存在方法类比等。通过类比使学生领略“类比”这一科学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新旧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二、类比生活体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类比,活化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生活信息,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把电流与生活中水流比较,从系统结构、能源作用、形成原因、流动方向、强度大小等方面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再如把照相机成像的原理与人的眼睛类比;把声波与学生熟悉的水波和弹簧中产生疏密波类比。这样的类比将抽象知识用形象事物来理解,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遇到新的概念和事物能自主作类比分析,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进行科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丰富了学习内容。

三、类比其它学科

用学生已学过的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类比,活化学生头脑贮存的知识信息,使学生能动地认识、理解并掌握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密度公式ρ=、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分配规律等公式与数学函数关系式进行类比找出异同,公式中的R与ρ等,它们反映的都是物体本身的物理属性,与公式中其它物理量无关,类同于数学函数关系式中的常数K。这样类比加深了对物理公式的意义理解,还可避免物理公式数学化。再如把物理图象与数学函数图像类比;凸透镜、凹透镜的外形特点类比于字凸凹形状;量筒、量杯的刻度特点类比于筒中的“同”刻度均匀和杯中的“不”刻度不均匀。这样类比,易于使学理解和掌握知识,逐渐形成知识网络,并能有效探索获取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类比实物模型

把物理知识与实物模型相类比,把抽象事物赋予间接的直观形象,把研究对象具体化,可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对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对导体是否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感到难以判断,教学中把磁感线与一根根拉紧的棉线相类比,导体类比于一把刀,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相当于刀子在棉线中运动,只要刀子的运动中能切断棉线,导体就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再如把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与弹簧分子模型类比;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与人走路的道路长、宽、路面结构材料类比;把气体、液体、固体分子结构和体积、形状与学生放学、课间、上课的三种形态相类比等;这样用具体的、有形的、学生熟知的事物和模型来类比说明哪些抽象、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比较熟悉的事物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某一特征,为学生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和认知工具与策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理解更深刻,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意识和能力。

篇(11)

有效性教学理论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理论,但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正逐步进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越来越重要。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绝大多数都反映物理难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尽管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课堂教学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每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一些正确的全面的思维定势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使每个学生都更好地发展,讨论和研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下面我对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谈谈看法。

一、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利用多媒体演示,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学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认知的方法,也就是以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明释学生所学内容,若所采用的方法不易被学生认知,就是得不到原定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知识观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陈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情境创设是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帮助学生同化和顺应知识。例如,学习了静摩擦力后有这样一道题:一个桌子在地面静止不动,一个人用水平力推它,这个桌子不动。那么这个桌子受的静摩擦力和推力此时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当这个人推桌子的力增大时,桌子仍静止不动,那么这个桌子受的静摩擦力和此时推力仍是一对平衡力。这样,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认为静摩擦力是随着推力增大而增大。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物理知识。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环境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如在“光的传播”中,先让学生看一些“珠江夜景”、“雨后彩虹”、“黄昏夕阳”、“舞台灯光”等,让学生处于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的环境中,对光的神秘产生求知欲。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方法更有效的方法呢”,等等。

二、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几乎贯穿了物理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物理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试看这样一道题,一个人用力握一个酒瓶,酒瓶静止不动,当握力增大时,问静摩擦力怎么变?学生受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误地演绎出静摩擦力也在增大。例如:一些微观方面和宏观方面的实验只能用静态模型观看其结构,其运动过程无法实现。运用计算机能用生动的图形演示其美妙的景象。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过程。另一些有害有危险的实验用计算机模拟,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在某些不允许的实验操作上引入仿真实验技术,可以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如在上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池不能短路,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又如,初中学过欧姆定律公式I=U/R,而到高二时,学习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学生就会感到茫然,认为初中学的欧姆定律公式和高中学的怎么不一样呢?在仿真实验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

三、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物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物理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需学习的知识有价值。例如,有这样一道题:质量m=500g的物体,原来速度V1=2m/s,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力F=4N的作用,发生位移S=2m。物体末动能是多大?大多数学生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运动加速度,根据公式V22-V12=2as求出物体末速度,再根据公式Ek2=1/2mv22求出物体末动能,这样太烦琐了。而用动能定理FS=1/2mv22-1/2mv12很容易求出末动能。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使学生产生联想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特别是对于优秀学生的培养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给他们充分的自学空间,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理念。

总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在不同程度地深刻地影响着教学有效性。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广大教师所追逐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所作的研究及尝试,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使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更加深刻具体,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