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6 00:53: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篇(1)

引言

《麦琪的礼物》是十九世纪末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的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经典作品。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小夫妻,因为圣诞即将到来,为了互赠礼物,而不得不变卖自己珍贵的东西,最后却阴差阳错,彼此花费巨大代价购买的礼物都变成了毫无用处的物件,但却使两人之间的真爱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女主人公德拉卖掉其一头引以为傲的漂亮长发,只是为了给丈夫买一条表链以配上其祖传的金表;吉姆却为了给德拉漂亮的长发买全套的梳子而卖掉了自己祖传的金表。文章通过普通小人物悲剧性的情节反映出彼此之间的真情。欧・亨利一生虽然创作了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但《麦琪的礼物》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巅峰之作,欧・亨利在其中以其精致的情节构思,娴熟的语言技巧以及独具特色的欧・亨利式结尾等艺术手法等,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一、精致的情节构思

(一)精心的情节铺垫

为了使读者对后面的情节有着更为直观和感性的理解,《麦琪的礼物》在文章开篇即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铺垫。为了表明德拉和吉姆这对普通的小夫妻贫穷的程度,文章首先强调其所有的财产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如:“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为了获得这一个两个铜子儿,不得不死乞白赖地从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硬扣下来;虽然别人不说,但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德拉将其数了三遍,翻来覆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这种铺垫将本文要表现的基调直接呈现出来,即贫穷的生活和纯真的爱情。“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本文主人公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之间生活的清贫和困苦,从而进一步突出其保持纯真爱情的不易。“虽然别人不说,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则将主人公为生活所迫的善良本性表露无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1]

(二)明暗双重线索并存

为了使小说的情节让读者产生更深的共鸣,《麦琪的礼物》采用明暗双重线索并存的方式对故事展开叙述。其中德拉为了给丈夫的祖传金表配表链而卖掉自己的长发是明线,而丈夫吉姆为德拉的长发买梳子而卖掉金表则是暗线。明暗两条线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致的,即为对方购买心仪的礼物。 明暗两条线不仅在着墨上有着轻重之分,而且在人物的刻画上也有着虚实上的差别,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自由想象的空间。[2]

一方面,作者在明线中不惜笔墨,对女主人公德拉卖发买表链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将德拉卖发买表链过程中的犹豫不决、焦急、忧虑,买好礼物之后送给丈夫时的兴奋、急切和忐忑不安等心理活动过程描写得生动形象,给读者极强的身临其境之感。而对于暗线中丈夫吉姆买梳子卖金表的过程,作者并没有进行任何描写,仅仅通过吉姆一句极其平静的话语表达出来:“给你买的梳子是我卖了金表换回来的”。吉姆卖金表买梳子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通过之前明显对德拉卖长发买表链的详细描写,作者可以根据这对小夫妻之间存在的真挚感情,对比德拉卖长发买表链的过程,对吉姆买礼物的过程展开合理的想象。

另一方面,虽然对两个人物买礼物的过程描写有着明暗之分,但并是说对文章仅仅注重对明线人物德拉的描写,而是根据作者表达的需要对两个人物进行虚实不同的刻画。如明线中女主人公德拉购买表链的过程,虽然其非常认真地花了很长时间,但文章仅仅用“找遍了所有的商店”“将全部店铺都翻了一遍”寥寥数语,即将主线中德拉买礼物的仔细和认真体现了出来。而暗线中的丈夫吉姆,在写其回家后看见德拉发呆的描写,则描述得非常细致。吉姆“死死地盯着”妻子德拉发愣的神态,紧接着一番摸不着头脑的追问,使读者一步步进入作者设计好的情节之中。

《麦琪的礼物》中精心的情节铺垫以及明暗双线的虚实布局,不仅使读者产生很强的情感上的共鸣,而且为其留下了丰富的联想空间,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情节构思的艺术技巧。

二、娴熟的语言技巧

(一)夸张的渲染艺术

为了描写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互相用来换取珍贵的礼物,小说对德拉的秀发和吉姆的金表进行了极尽夸张的渲染。如对德拉长发的描述:“假如有机缘让希巴女王见到德拉的秀发,就算是女王的珠宝和名贵的收藏品也会惊叹德拉秀发的美丽。”对吉姆金表的描述:“啊,那可是从祖父那一辈流传下来的宝贝,就算是所罗门看管的珍宝,也无法与之相比,也能让他胡子上翘,嫉妒恨到眼睛发热。”作者通过对德拉秀发和吉姆金表的这一夸张的渲染,使人更能明白两者的珍贵,而德拉和吉姆为了给对方一份心仪的礼物依然舍弃这么珍贵的东西,更能衬托出两人感情的真挚和爱情的可贵。

(二)以借喻的形式暗示礼物的珍贵

《麦琪的礼物》发生的背景是圣诞节的前一天,德拉和吉姆小夫妻俩为了在圣诞节互赠礼物而不惜卖掉自己珍贵的东西。西方社会的这种习惯来源于《圣经》的典故。据《圣经》记载,在耶稣诞生当天,三位东方的智者为耶稣的诞生带来了礼物,麦琪即指为耶稣送来生辰礼物的智者。德拉和吉姆两人虽然生活窘迫,不得不变卖自己珍贵的物品以互赠礼物,但是这份礼物却包含着两人真挚的感情。文章标题使用《麦琪的礼物》,实际上即用此借喻德拉和吉姆两人所送礼物在情感上的珍贵,可以比拟《圣经》中智者的礼物。[3]

(三)对细节的生动描述

作者通过对文中很多细节的生动描述,以使人对特定事实或场景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文中对“一块八毛七分钱”的多次重复,并且说道:“所有摆在这里的,一块八毛七分钱。包括由铜子儿构成的六毛钱。为了获得这一个两个铜子儿,不得不死乞白赖地从杂货铺, 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硬扣下来;虽然别人不说,这种斤斤计较的交易方式还是显得太吝啬,每次都会使自己脸红。德拉将其数了三遍,翻来覆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通过这种对微不足道的“一块八毛七分钱”的详细描述,使人们对德拉和吉姆两夫妻生活的拮据有着更为形象的认识。正是因为圣诞节在西方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对于没有钱为丈夫送礼的德拉来说,其心情是很忧郁的,为了形象地表达德拉的这种心情,文中写道: “(德拉)双眼闪亮,但二十秒不到,就又暗淡下去了。”德拉为自己的容貌和秀发而自豪,但想到自己没有钱为丈夫购买一件其心仪的圣诞礼物,其心情就变得忧伤起来。文章通过这种形象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将心地善良,深爱着自己丈夫但又受经济所迫,不能实现自己愿望的德拉的形象,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来

三、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是欧・亨利在其作品中反复使用的一种结尾艺术。指作者在短篇小说的结尾,常常让人物的心理情景发生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出现意想不到的逆转。这种结尾虽然出人意料,但却又合情合理。从而能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深刻,使故事的情节更加引人入胜。《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种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运用也表现得最为典型。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德拉和吉姆两夫妻在圣诞节之前互买礼物的故事,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到故事的结尾却出人意料地发现两人所买的礼物都已经没有用了。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祖传的金表配上表链而卖掉了自己引以为豪的秀发,而丈夫吉姆却为妻子的长发配上发梳而卖掉了祖传的金表。这种结果让人看来心酸中带着荒谬,但却使人产生很深的回味。德拉和吉姆夫妻俩虽然卖掉了自己珍贵的东西,换回来两个看起来已经无用的礼物,但是他们却收获了人生中更加重要的东西,即夫妻间的真挚感情。

《麦琪的礼物》这种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安排使文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含泪的微笑”风格,这种看似荒谬的结尾的产生有着其合情合理的原因。产生这种结尾的前提是文章刚开始即不遗余力加以强调的两个原因,即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拮据的生活状况和两者之间真挚的感情。两人每周收入只有可怜的二十块钱,德拉手里所有的剩余只有通过连自己都脸红的斤斤计较得来的“一块八毛七分钱”。但是,德拉和吉姆两人又深爱着对方,认为无论如何都应当在圣诞节来临之前送给对方一份心仪的礼物。经济的拮据和互送礼物的需要两者之间产生了深深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德拉和吉姆不约而同地选择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而为对方珍贵的东西献上自己的礼物。正常的情况下这一矛盾已经解决,但是很快本文的结尾出现了真正的。正是由于互相之间真挚的感情的存在,德拉和吉姆卖掉的东西正好是其互赠礼物用来配套的东西,结果两个礼物均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荒谬的结局产生于合情合理的情节发展之中,而礼物价值的失去却使德拉和吉姆夫妻之间收获了真正的感情,使人在为主人公德拉和吉姆两人心酸的同时也为这种难得的真情而感动。

结语

《麦琪的礼物》作为欧・亨利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具有着感动读者的独特艺术魅力。其中最具特色的包括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铺垫、明暗双重线索并存的方式对故事情节的精致构思,以夸张的渲染艺术、以借喻的形式暗示礼物的珍贵、对细节的生动描述等方式表现出了娴熟的语言艺术以及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等,使人读后耳目一新,并产生强烈的共鸣。语

参考文献

篇(2)

圣诞节是西方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的12月25日,人们都会在欢乐的气氛中互赠礼物以表祝福。那些各种各样的礼物把寒冷的平安夜变成温暖的天堂。但是,怎样的礼物才是最珍贵的呢?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普通却内意深刻的故事——《麦琪的礼物》。耶酥诞生之日,三位麦琪赠送给他三样礼物,那些礼物预示着耶酥的一生。而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荒唐却感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祖传的一块金表就算“地下室堆满金银财宝、所罗门王又是守门人的话,每当吉姆路过那儿,准会摸出金表,好让那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德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则可以“使那巴示女王的珍珠宝贝黔然失色”。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吉姆和德拉都很“傻”,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欧亨利的小说似乎显得荒诞无意义。其实不然,故事里出现的有些夸张的偶然,让两位生活在困窘中的主人公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通过这个带着些悲剧情调的故事,我们从一个角度感受到欧亨利为我们传达的从苍凉中透出的温暖——关于“礼物”的价值。

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深爱,在这些温暖的感情面前,贫困可以变得微不足道。在圣诞节前夕,两个人还想着要为对方买一件礼物互赠,多么浪漫多么温馨。即使这一份礼物似乎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它们却成了世间最珍贵的礼物,变成一份真挚的爱赠给了对方。

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而我们的吉姆和德拉,虽然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确实世间任何自认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篇(3)

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确实世间任何自认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的12月25日,人们都会在欢乐的气氛中互赠礼物以表祝福。那些各种各样的礼物把寒冷的平安夜变成温暖的天堂。但是,怎样的礼物才是最珍贵的呢?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普通却内意深刻的故事——《麦琪的礼物》。耶酥诞生之日,三位麦琪赠送给他三样礼物,那些礼物预示着耶酥的一生。而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中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荒唐却感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祖传的一块金表就算“地下室堆满金银财宝、所罗门王又是守门人的话,每当吉姆路过那儿,准会摸出金表,好让那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德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则可以“使那巴示女王的珍珠宝贝黔然失色”。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吉姆和德拉都很“傻”,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欧亨利的小说似乎显得荒诞无意义。其实不然,故事里出现的有些夸张的偶然,让两位生活在困窘中的主人公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而通过这个带着些悲剧情调的故事,我们从一个角度感受到欧亨利为我们传达的从苍凉中透出的温暖——关于“礼物”的价值。

吉姆和德拉,即使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拥有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深爱,在这些温暖的感情面前,贫困可以变得微不足道。在圣诞节前夕,两个人还想着要为对方买一件礼物互赠,多么浪漫多么温馨。即使这一份礼物似乎失去了使用的价值,它们却成了世间最珍贵的礼物,变成一份真挚的爱赠给了对方。

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而我们的吉姆和德拉,虽然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用自己美丽的心灵赠给对方的是一件无价之宝。而这件无价之宝,确实世间任何自认聪明或富有的人永远不会,也不能给予的礼物。

篇(4)

3、读完欧亨利这篇小说,让我感触很深,在那拮据窘迫的生活现实面前,他们面对生活的热情与勇气深深打动了我,欧亨利因为他作品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著名,他也因此被称为曼哈顿诗人,仔细一想《麦琪的礼物》结尾,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既然德拉愿意把自己最引以为傲的美发卖掉给吉姆换取表链。那么吉姆又何尝不会牺牲金表为德拉购买那华丽的发梳呢?因为爱总是相通的。

4、爱是什么?几乎每一个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对于故事的主人翁来说,礼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感到了幸福,这种幸福,就是爱,爱有很多种,不仅仅是爱情,只要为一个人付出时感到快乐就可以称为爱。

篇(5)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西部之心》《市声》《滚石》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里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

他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三位文学大师。

1、莫泊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等。

2、契诃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欧·亨利: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为了解答读者的疑问,作品接下去介绍了德拉作为主妇的这个家庭的窘境,这对年轻的夫妇,住的是“与贫民窟相差无几”的公寓,亲戚朋友很少来往,信箱里根本就没有投信进去,我认为作者这样做都是在蓄势,为后文表现德拉与杰姆的真挚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金表和美发,对这个每星期只有20块钱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作者处心积虑表现金表和美发的重要,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及夸张手法来表现,更加衬托出它们对主人公的重要,毫不夸张的说,金表和美发是他们生命得一部分,双方都是因为欣赏而艰难幸福的生活。但是到最后,真挚、纯洁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情还是让双方都舍弃了自己的最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心甘情愿的献出。这是何等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情,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无法用言语形容。

另外,小说揭示社会现实不靠说教,而是用人物感情的起伏的发展变化作为脉络,启发读者去触摸,感受人物带有悲剧性的思想性格,在那个金钱可以买卖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情,心理和感情出现畸变的社会中。德拉夫妇的真挚深厚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充满了作家的理想主义色彩。作者欧.亨利不屑这个金钱作贱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情的罪恶,偏去写这个晦暗镜头中的诗情画意,去赞扬德拉夫妇的聪慧,这绝非常人手笔。所以,作品给人的不是消沉和晦暗,而是对美的追求和眷恋,从而把读者引向高尚的境界。

从文章的写作特色来看,也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像。

第一、构思巧妙,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的特色。作者采用了我国古典小说中类似留扣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手法,有意把一些重要的事实按下去、伏一笔,先不向读者表明作交代,到了适当的时候,一下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量到底,使读者恍然大悟、凝神细思。特别是结局:有了表链,但没有了金表;有了发梳,但没有了美发。这似乎啼笑皆非的结局,包含了令人心酸的悲剧,正是这种巧合,那种至高无上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情,才更见真挚、纯洁。难怪西方人有一句诗这样写到:生命诚可贵,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情价更高。这也许是笔者对此文的最好诠释吧。

篇(8)

我坐在窗前一边细细地品味着故事里的感人情节,一边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爱同样也渗透在我的生活中,但似乎又缺少了什么……慢慢地,我明白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循循善诱的严格师爱,同学们的友爱……我们得到的太多,回报却是少之又少。

篇(9)

我坐在窗前一边细细地品味着故事里的感人情节,一边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爱同样也渗透在我的生活中,但似乎又缺少了什么……慢慢地,我明白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循循善诱的严格师爱,同学们的友爱……我们得到的太多,回报却是少之又少。

篇(10)

戏剧的精彩之处在于其具有尖锐的矛盾和鲜明的冲突,矛盾是事件发展的要素之一,尖锐的矛盾能够抓住读者的关注点和注意力,那么如何将戏剧的精彩之处在课堂中展现出来,并且使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和了解人物内心情感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寻找和摸索的。戏剧与诗歌、散文、小说有所不同,后者是用文字来叙述,文字和语言运用可以比较自由,可以用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方式来完善作品,但前者是用画面来叙述故事,这就要求它的文字描写要更加形象,应该叙述出一幅画面,方便读者进行编演,所以剧本一般都不用心理描写等主观性和抽象性的语言,它的要求就是尽量直观,读者一读就可以想象出画面。正是因为戏剧有这么多的独特之处才使得戏剧具有其独有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2]因此我们可以从初中语文教学出发,结合戏剧的特点展开对戏剧的教学,激发学生对戏剧表演的热情,从而从主观意向上愿意加入到语文课堂中,对语文课产生兴趣,自发地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增进语文知识储备。

学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评价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会着重在认字识字、字音字形方面对学生进行大力培养,同时辅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并且能够达到初步感知文章优美的语言以及作者内心感情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会如何通过讨论、提问或查找工具书等多种方式扫除文字障碍,因此对于阅读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选入了一部分中外经典戏剧作品,以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如:九年级上册选入了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在九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版块也有对于演剧的专项训练。可见戏剧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促进的作用。但我们在实际对戏剧进行编演时却不必拘泥于戏剧体裁的作品,散文、诗歌、小说也同样可以作为戏剧蓝本进行编演。那么如何将戏剧理念传送进学生的脑海中呢?学生又该怎样在戏剧中体会作者的写作内涵以及作品主要人物的内心感情呢?笔者结合实习经验以长春版九年级上册选录的《麦琪的礼物》一课进行课本剧教学分析:

一、填充学生戏剧基础知识

由于学生对于戏剧基础知识不够了解,因此应当在《麦琪的礼物》课程开始时先对学生的戏剧知识进行扩充。了解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基本特征以及创作剧本的基本步骤等,内容不必太过深入,主要让学生对戏剧有初步认识,对戏剧产生兴趣。如剧本的取材、确定主题、语言风格、创作角色冲突以及剧情的发展趋势。一部完整的剧本势必要具备剧本的三要素:跨越时空、矛盾冲突以及个性语言。向学生传授戏剧知识有助于学生对于戏剧的了解并且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铺垫。

二、了解创作背景、文章大意、理顺人物关系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欧・亨利的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小说妙趣横生,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往往蕴含着揭示社会、揭示人性的道理。本篇小说通过写在圣诞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杰姆和德拉想要送给对方最珍贵的礼物,却阴差阳错地将最珍贵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礼物,收获了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最珍贵的爱,从而感叹人物命运的或喜或悲、可怜又可爱,同时歌颂了主人公的无私奉献和为了爱而甘愿自我牺牲的真挚爱情,具有一定的伦理价值以及积极向上的实践意义。整篇小说作者着重对德拉进行大量的内心描写以及动作描写,通过对德拉细腻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如圣诞前夜没有足够的钱为心爱的杰姆买礼物的难过之情、将头发卖了能够为杰姆买礼物的欣喜之情、失去最珍惜的头发的遗憾之情、等待杰姆的紧张之情以及最后收到杰姆送的发梳的惊喜却又遗憾等复杂的感情。文章主体线条清晰、人物感情饱满、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但又清晰易懂,在小故事中蕴含了大道理。

三、师生配合共同编演课本剧

教师带领学生将《麦琪的礼物》的情节、人物分析明了后,由学生自由分工,将人物落实到个人。由编剧组进行剧本的编排、导演组负责对课本剧整体方向的掌控以及协调整个剧组、演员组负责诠释人物使人物变得立体化、道具组负责准备和递送剧组道具,各个小组互相配合,共同研讨和编演《麦琪的礼物》。

编剧作为整个剧本的创作者,需要对小说原文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了解欧・亨利创作《麦琪的礼物》的意图,除了歌颂美好的爱情同时也是对已故妻子的缅怀和思念。小说中的人物设置比较简单,主要人物是杰姆和德拉,配角在文中只出现了一位买头发的“萨弗朗尼娅夫人”,但编剧在尊从原著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添其他人物以丰满人物性格同时也使舞台更加精彩,如德拉经常讨价还价的杂货店、菜贩和肉店的老板等,这些人物虽然在文中只是一闪而过,但这些人物在侧面烘托出了德拉的勤俭持家、聪慧善良,因此编剧组要在编写剧本时要多人一同探讨角色的塑造。

导演组要掌握剧组的大方向,协调每位同学以及各组之间的配合并且组织编演秩序,端正演员演出的态度等。

演员是课本剧中难度最大的,“戏剧艺术的中心要素和根本要素,是演员的表演艺术”[3],如饰演德拉的同学,需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的精力,钻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情感起伏,包括人物的一举一动。“突然她从窗口转过身来,站在镜子前面。她的两眼晶莹明亮,但是在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她很快地把头发解开,叫它完全披散下来。”文中这一段落文字不多,但却从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上体现出了德拉为没有足够的钱为杰姆买礼物,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头发,可以将头发卖掉,但同时也有些为自己的头发感到难过的复杂心情。杰姆的人物描写虽然所占篇幅不大,但对演员的表演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考验。如: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l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此处对于扮演杰姆的演员来说需要注入真挚的感情,但其基础上是要对人物有足够的解读,才能够将人物所要表达的内心活动诠释出来。虽然演员对于文章的了解要更透彻,但并不是一定要达到专业演员的水准,而是在排演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人物的印象和了解。

四、师生共同欣赏和评价课本剧

戏剧的构成需要群众。群众是评价机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虽然未参加课本剧的编演,但却可以更加客观地欣赏和评价作品。但并不是点评演员的动作和感情是否将人物鲜活地表演出来,而更多的是要学会欣赏和肯定。演员在舞台上是将文字上的场景转变为立体的场景,本就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他们的肯定显得尤为重要。

古人言:文以载道。《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4]演课本剧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在课本剧演出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配合,同时也学会克服了紧张,从而大胆地展现自己。因此课本剧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完成语文教学活动,使本就具有育人功能的语文课更加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1)

上篇 母题类叙述句型与叙事成规

类型小说的叙述句法结构的探讨需要从叙事母题开始。“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其实,叙事母题不仅存在于各种形式的叙事文本之中,而且也是各类叙事文本中的叙事元成分。因此,在探讨类型小说写作中的叙事成规是如何生成时,我们有必要对叙事母题的特性做一些简要的归纳和阐述。

在起源上,叙事母题源于集体无意识的叙事感知模式和叙事思维范式。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在人的意识结构深处挖掘出了无意识,而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叙事母题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具有普世性,每一个叙事母题的深层结构中总是隐含着人类共通的叙事感知取向和叙事思维意向;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地方性,各种类型的叙事母题往往反映和体现了特定地区的人种群体和文化共同体在叙事感知、叙事思维和叙事观念上的地方特性。在构成上,叙事母题是一种母题类叙述句型,由叙事母题的词汇域在纵聚合与横组合轴上编码而成。首先,在纵聚合轴上,叙事母题的元素表现为一种叙事母题词汇域,包含两类叙事母题元素,一是可叙事类母题的词汇,如,寻找、失去、获得、复仇等;二是主题类母题的词汇,如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罪与罚等。在横组合轴上,叙事母题的形态是一种母题类叙述句型,寻找宝物、寻找父母或寻找恋人等。在取向上,叙事母题具有反映和表达人的欲望或人文情怀的叙事意向。在生存上,叙事母题可以通过母题类叙述句型的再生产而被传播和承继。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叙事母题是类型小说文本中的叙事原型,它是由各种可叙事类元素和主题类元素构成的母题类叙述句型。可以说,类型小说便是在选择并使用母题类叙述句型的基础上,在小说故事情节的类型化编码中形成的类型化叙事成规。

虽然,并不是所有隐含着叙事母题的小说作品都是类型小说,但是,所有类型小说都毫无例外地蕴含着某种叙事母题。因为,类型小说不仅从叙事母题的词汇域中选择了小说情节的叙事元成分,还将那些被选取的叙事元成分在小说文本中构造出某种类型化的小说情节模式。因此,类型小说是一种将叙事母题运用于小说情节设计而形成的类型化情节范式,即类型化叙事线条中的叙事成规。我们将以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两个叙事文本为例,具体阐释叙事母题是如何由母题类叙述句型转换成叙事成规,进而成为类型小说在叙事线条中的叙事成规。

母题类叙述句型的生成。由叙事母题词汇编码的母题类叙述句型,在民间故事中拓展为一系列叙事序列,进而构成一种潜在的叙事成规。

例如,10世纪的《一只鹦鹉的七十个故事》是印度民间故事集,在第三十五个故事中,作者叙述了一个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一个商人访问粮商的住所。粮商不在家,他就以赠送一枚戒指的方式了粮商的妻子。事后,商人后悔,找到了那个粮商,要他交出一笔粮食,并谎说:你妻子说你会给她用粮食换一枚戒指。现在,戒指我已给了你妻子。粮商信以为真,一气之下,就让自己的儿子回家取回那枚戒指,还给了商人,取消了戒指换粮食的交易。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从叙事母题词汇域中选取了一些叙事元成分,如,可叙事类母题成分的失去与获得;主题类母题成分的情人、礼物等,并将这两种叙事元成分在故事情节中构造了一个叙述句型: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具体分析的话,我们用x、Y、z,分别指称商人、粮商的妻子、粮商。这样,这个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民间故事便可以抽象为下面几个陈述语句:

x与Y达成用一枚戒指的礼物交换两人的契约。

x与Y完成了礼物与的交易。

x向z谎称用一枚戒指交换粮食。

Z将戒指归还给X。

上述四个陈述语句便是根据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母题类叙述句型扩展而成的,所以,这些陈述语句构成了该小说故事情节的叙事序列。也就是说,这个民间故事中的母题类叙述句型被扩展为四个叙事序列,进而构成了一种叙事母题类型――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

类型小说中叙事成规的确立。民间故事中的母题类叙述句型,一旦在小说写作史上被传承,就有可能成为一种类型小说的叙事成规。如上所述,《一只鹦鹉的七十个故事》的第三十五个故事,是由一-个叙述句型(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与四个叙述语句构成的叙事类型。之后实际可以视作是一些类型小说写作中的叙事成规,它大量出现在这一叙事类型,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及后来的欧洲小说之中。例如,薄加丘的小说《十日谈》第八天故事第一中古尔法多用二百金币与友人妻子进行交易的故事。我们用x、Y、z,分别指称古尔法多、加帕罗洛、加帕罗洛的妻子。这个小说故事的表层结构可表述为下面几个叙述语句:

X与Y达成用二百个金币的礼物交换两人的契约。

x向z借了二百个金币,并作为情人的礼物给了Y。

X与Y完成了礼物与的交易。

X告知Z,二百个金币的借款已经归还给Y。

显然,《十日谈》中的这个故事与《一只鹦鹉的七十个故事》中的故事在基本的叙述句型上是一致的,只是叙事序列却发生了变化。

类型小说是在承继已有的母题类叙述句型基础上形成的类型化叙事成规。从小说发展史上看,类型小说是在非类型小说中发展出来的小说叙事成规,而母题类叙述句型的生成,以及类型小说叙事成规的确立,使我们对类型小说中叙事线条的类型化成规的演变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类型小说是小说叙事技巧达到一定水平的历史产物,而母题类叙述句型在小说叙事线条中形成的类型化叙事范式,是类型小说产生的基本线索之一。

下篇 从叙事成规看叙事创意的路径

虽然,类型小说是一种根据特定的母题类叙述

句型的叙事成规而形成的虚构类文学叙事文本,小说的研究者和写作者据此可以得到分析和设计小说叙事线条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类型小说中的这一叙事成规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将从叙事序列、叙述句型和叙事母题三个层面,以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母题类叙述句型为例,具体地探讨类型小说的三种叙事创意路径。

叙事序列层的创意。在不改变叙述句型的基础上,作者通过扩展和修改已有叙事母题中叙事序列的途径编排小说情节,从而使原叙事文本中的母题类叙述句型被赋予了新的叙事意义。

如上所述,薄加丘的《十日谈》沿用了《一只鹦鹉的七十个故事》中的基本叙述句型,但是,薄加丘在小说的叙事序列上却对《一只鹦鹉的七十个故事》中的情节线索进行了改造,原故事中情人礼物的失而复得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情节线索,即,情人礼物由X送给Y而失去;经x向z讨回而复得。薄加丘在情人礼物的失而复得的情节线索中加入了一个次一级的叙事序列,即,x与z之间的二百个金币的借与还关系,并由后者实现了情人礼物的复得。因此,薄加丘并没有简单地沿用《一只鹦鹉的七十个故事》中的母题类叙述句型,而是通过对原故事中叙述句型的扩展,在两个层面上修改了原故事中的叙事序列。

第一,《十日谈》在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这一叙述句型中,设置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序列:一个是x与Y之间的情人礼物的赠送与接受的叙事序列,另一个是x与z之间的二百个金币的借与还的叙事序列,从而使小说的情节更为曲折和复杂。第二,薄加丘通过对原故事中叙述句型的扩展,使小说叙述句型中的“得到与失去”被赋予了一些新的意义。首先,古尔法多借钱赠予,得到了友人的妻子,即,古尔法多得到了契约,却丢失友情。其次,加帕罗洛的妻子得到金钱作为契约的情人礼物,却失去了。再者,加帕罗洛得到了归还的金钱,却失去了妻子的忠诚。

由此可见,薄加丘在不改变原叙事文本的叙述句型基础上,通过对原故事中叙事序列的扩展,使原故事叙述句中的“得到与失去”具有了道德和爱情上的新的意义,从而创造性地叙述了一个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我们将这种叙事母题上的改造称为小说写作中的叙事序列创意。

叙述句型层的创意。在保留叙事元成分前提下。作者通过修改原叙事文本中的叙述句型,创造出一种新的叙述句法结构。

例如,薄加丘《十日谈》第五日故事第九中,叙述了费得里哥宰鹰款待而获得爱情的故事。这是一个有关因失而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费得里哥宰杀自己心爱的鹰,以菜肴的方式款待心上人,而乔凡娜受此情人礼物的感动,嫁给了费得里哥。在小说中,作者基本上保留了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故事中的叙事母题词汇,如,失去与获得、情人、礼物,只是将情人礼物由原故事中的二百个金币或一枚戒指改为心爱的猎鹰。但是,作者却通过叙述句型上的变化来修改原叙事文本中的叙事类型。我们可以将《十日谈》第五日故事第九中的故事命名为因失而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并与《一只鹦鹉的七十个故事》的第三十五个故事和《十日谈》第八天故事第一中的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找出因失而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在叙述句型上的创造性发展。

(1)《一只鹦鹉的七十个故事》的第三十五个故事和《十日谈》的第八天故事第一,是两个有关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其故事情节可以表述为一个叙述句型的公式:

契约=情人礼物(一枚戒指或二百个金币)的失去+情人礼物(一枚戒指或二百个金币)的得到。

这个叙述句型公式的意义是,首先,等式两边的值项相等,契约等于一枚戒指或二百个金币的失去与得到之和,即,戒指或金币的情人礼物与契约之间构成一种等价交易。其次,等式两边的人物关系不变,情人礼物的送受与交易的过程并没有改变礼物送受者之间的情人关系。再者,等式右边表示情人礼物的失而复得,一枚戒指或二百个金币最终都物归原主,即,商人最终拿回了自己的一枚戒指;古尔法多最后也偿还了二百个金币的借款。

(2)《十日谈》的第五日故事第九,是一个有关因失而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其故事情节的叙述句型公式是:

恋爱婚姻≠情人礼物(猎鹰)的失去+情人礼物(菜肴)的得到。

这个叙述句型公式的意义是,首先,等式两边的值项不相等,在情人礼物的交易中,等式左边所失去的是费得里哥心爱的猎鹰,而等式右边所得到的却是两人的婚姻。虽然,小说叙述了费得里哥用宰杀心爱的猎鹰来款待乔凡娜而获得乔凡娜的芳心,两人最终相爱结婚,但是,费得里哥失去心爱的猎鹰(失去)与乔凡娜获得款待的菜肴(得到)之和并不等于两人的成婚。其次,等式两边的人物关系发生质变,原来的情人关系便变为夫妻关系。再者,等式右边不再是情人礼物的得而复失,而是表示情人礼物的因失而得,费得里哥的心爱猎鹰被斩杀烹饪后而无法复活,而两人却因爱的奉献而获得了婚姻。由此可见,在这个小说情节中,作者改变了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叙述句型,由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变为因失而得的情人礼物。

因此,从叙述句型上看,因失而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与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的故事,是两个相关而不相同的叙述句型。虽然,前者沿用了原有故事中叙述句型的一些母题类词汇,如,失去与得到、情人礼物,但是,叙述句型的公式却发生了变化,契约的等式变为恋爱婚姻的不等式;叙述句型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变为因失而得的情人礼物。从这些叙述句型的公式和结构的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母题类叙述句型上的创造性发展。这种小说写作的创造可以称为叙述句型层的创意。

叙事母题层的创意。作者对类型小说中的叙事母题元素加以增删,使已有类型小说中的母题类叙述句型发生质变,进而根据改变了的母题类叙述句型设计出小说情节框架。例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小说的情节框架中包含了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与因失而得的情人礼物两种叙述句型,并在叙事母题层面上对这两个叙述句型进行了叙事创新。首先是叙事母题词汇的替换,欧・亨利用“夫妻”一词取代了原有类型小说叙述句型中的“情人”。其次是母题类叙述句型的改造,小说的叙述句型既不是失而复得的情人礼物,也不是因失而得的情人礼物,而是失中有得的夫妻礼物。因此,小说《麦琪的礼物》是一个有关失中有得的夫妻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叙述句型的公式可以表述为:

夫妻情意>夫妻礼物(金表和长发)的失去+夫妻礼物(表链和梳子)的得到。

这个叙述句型公式的意义是,首先,等式的值项上左边大于右边,夫妻情意大于卖掉的礼物(失去的金表和长发)与获得的礼物(得到的表链和梳子)之和,夫妻情意是无价的。其次,等式两边的值项发生了逆差性变化,在等式右边的涵项发生贬值的同时,等式左边的涵项却出现了升值。所以,这是一种等式两边的值项在相反方向上的量变。再者,等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
发表咨询 投稿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