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家庭教育探讨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8:1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家庭教育探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家庭教育探讨

篇(1)

【关键词】

家庭教育;绘本;问题;对策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幼儿读物扮演着“成长导师”的角色。绘本以其特有的精美图画、简洁文字引导幼儿走向文学阅读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绘本在幼儿园教学中已经逐渐普及开来,在家庭教育中,绘本的选择和应用的潮流也逐渐兴起。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地,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把握好家庭教育中绘本的选择和应用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中绘本选择、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绘本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部分家长对绘本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有的家长认为幼儿还小,识字能力弱,没有阅读的能力,不需要进行阅读,他们认为此时的幼儿最需要的是身体的成长和保护,忽视了幼儿对于阅读的渴望。这种想法是由于家长对绘本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导致的,幼儿进行绘本阅读并不一定要依靠文字,也可以依靠绘本所拥有的丰富的画面。其次,部分家长购买了绘本以后,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因此并没有陪伴幼儿进行绘本阅读。而幼儿由于对文字的认识有限,主要依靠图画理解绘本,没有家长的陪伴,幼儿的理解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二)家长对畅销品牌绘本盲目追捧

有些家长在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时,会盲目地追求畅销品牌,在绘本畅销品牌的周围进行选择,在这里,选择绘本不是选择商品。绘本是有内涵的东西,它并不是依靠畅销品牌而获得的内涵,而是其内涵是本身所固有的,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改变不了的。绘本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是畅销品牌,是否有华丽的广告和超高的销售量,而是看它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兴趣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家长对绘本类型的选择和应用不够全面

正如幼儿在成长中的营养搭配需要平衡一样,幼儿对于绘本的选择也应该保持全面性。但是在研究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家长对于绘本的选择比较单一,这是由于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家长在选择和应用绘本时往往局限于一个层次,以知识类绘本为主。另外,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绘本的选择也是家长选择时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应当适当地选择一些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帮助的绘本,比如珍爱生命、战胜恐惧、建立自信等。

(四)家长对绘本选择的标准不够明确

绘本选择的标准关系到幼儿绘本的质量,它主要包括绘本的装帧和绘本的内容两个方面。有些家长在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时,由于对绘本选择的标准不够明确,就会引起绘本的质量问题,影响幼儿的发展。比如,如果家长选择和应用的绘本的装帧有问题,就容易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伤害;如果绘本的色彩有问题,就会对幼儿的视觉产生影响;如果绘本的画面、字体及内容有问题,就会对幼儿的观察、理解以及表达产生影响。绘本的选择标准是绘本选择和应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家长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完善,区分还不够明确,容易对幼儿的身心产生各种影响。

二、家庭教育中绘本选择、应用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和作用

家庭教育观念主要是受家长自身修养、家庭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选择绘本的动机。家长为孩子选择的绘本类型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能真正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对绘本进行理性的选择。理性地选择绘本,选择绘本故事的讲述具有连贯性、内容具有全面性且具有反复结构的绘本,可以不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强化幼儿的记忆力、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

家长在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时,除了要选择自己认为对幼儿比较重要的绘本外,还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注意多与幼儿沟通,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在早期,幼儿的识字能力还比较弱,对文字的认识有限,因此,这时期给幼儿提供的绘本文字占有的比例较小,主要以图画画面为主。在应用时尽量采取亲子共读的方式。随着幼儿身心发展的变化,幼儿的识字能力在逐步增加,在选择和应用绘本时,可以适当选择增加词汇量的绘本,也可以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绘本,吸引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应用时除了亲子共读外,还可以让幼儿自主阅读。

(三)根据绘本的不同类型,选择和应用适合幼儿自身的绘本

1.具有游戏性的绘本

大部分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可以借助游戏性的绘本得到解答。绘本的创作要能满足幼儿游戏的心理,设计出各种游戏性的效果,吸引幼儿的兴趣。通过这些具有游戏性的绘本,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界事物,而且能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好饿的毛毛虫》中,主人公采用剪贴和挖除大小洞洞的方法来对毛毛虫进行描述,显示出特有的游戏效果,体现了绘本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2.具有艺术性的绘本

在绘本中,图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图画画面的选择,关系到绘本所展示出来的美术效果,也关系到幼儿对绘本的兴趣。在对绘本的画面进行选择时,要注重图画画面的艺术性,关注到绘本画面的每个细节,所用的色彩、线条以及画面的整体效果。例如,宫西达也在关于绘本方面的风格倾向于野兽派,所以在表现时较多地采用了夸张和抽象的方法,使得绘本的艺术性更加丰富,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观。

3.具有故事性的绘本

故事性的绘本着重于讲述一定的故事情节,一般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来进行讲述。例如《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都是故事性的绘本,它们都是由一定的故事情节构成的,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学会感受和欣赏,同时幼儿可以根据绘本的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和改编,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良好效果。

(四)明确优秀绘本选择的标准,挑选优秀的绘本

1.绘本的装帧标准

绘本封面的字体较大且清楚,便于幼儿识读。封面的图案比较直观,可以带点夸张的成分,便于幼儿发挥想象。封面的色彩可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进行设计,便于幼儿理解。纸张尽量不选择太白的,以免引起视觉疲劳;纸张上的色彩要柔和,画面要清楚,使幼儿容易辨认;查看绘本装订时,纸边切记不能太锋利,以免对幼儿造成伤害;纸张上一般都会有味道,不要选择具有刺激味道的绘本。

篇(2)

前言

家庭对自闭症孩子的发展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自闭症儿童家庭而言主要是训练他们对外界信息的传递的敏感性,并在这个信息传出时做出一定程度的反应,由于自闭症患者本身对于交流的恐惧性,很多患者都是乐于处在自己的世界中做他们认为的有意义的事情,但是,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又很难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一个地方,这就需要专门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首先,在面临自闭症患者语言障碍的困难下可以训练与家人的对视能力,家人是自闭症儿童可以依赖和信任的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通过眼睛对视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沟通交流的效果,对视时从家人温和,亲切,鼓励的眼神中自闭症儿童可以感受到温暖的力量,从内心深处渴望回应对方的殷切期盼,他们懂得。

但是,由于自闭症患者多为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身高与自己的父母有明显的差距,因此,要想做到与孩子的目光对视就必须在之前调整好自己的方位,在对视正式开始时对自己的孩子要有一定的指令性要求,比如:“妈妈很爱你宝贝,你最近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要和我分享啊?”起初的时候孩子并不怎么在意这样的做法,也有可能会显得有些冷漠和不安,家长可以用手遮住孩子的眼睛,然后慢慢的往外打开把视线一点一点的扩大,如果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家长应及时的对其加以提醒。还有就是在与自闭症儿童进行交流时无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陌生人都应该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自闭症患者情绪焦虑时。自闭症人群需要在对特定的人或环境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在即使不说话的情况下也能更坦然。所以,如果有机会可以跟自闭症儿童建立这样的特殊性,最好可以离他更近一点,如果实在不耐烦这样的情况时,可以给他们平常喜欢玩的东西来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接着就可以很快地使其进入到互动交流的状态。

一、家庭教育与自闭症儿童的联系因素

1、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家庭在自闭症孩子的发展中起到的语言能力强化是帮助自闭症孩子增强自我意识和加强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训练自闭症孩子能够较清晰地表述自己意愿的结果之前,家长应该把语言能力的运用及强化作为日常训练的重点。主要方法是,在与自闭症孩子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注重每个词的发音训练,首先,应从对该词的口型模仿教起,在儿童的身心状态都处在一个好的发展阶段的时候开始对其进行训练。每次进行的时间都不宜过长,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安排。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手势语言要清晰简单又能保证其学习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好地进入状态,取得好的治疗效果。训练的内容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丰富,最好的教育结果就是孩子慢慢的融入到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乐于表达自己的意愿。

2、诱发自闭症儿童的主动性语言

在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育过程中,从日常生活的习惯模式为开端为自闭症孩子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家长作为孩子的守护者可以从家庭教育的基础部分做起,在孩子最熟悉的空间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帮助这些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可以从最基础的教育做起,比如,对亲戚朋友的简单称谓,既能引导其自身性格的的促进也可以对语言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效果,缓和自身的自闭症状。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平时的简单生活劳动,如:扫地,淘米洗菜,洗碗,抹桌子等轻微的活动,更有效的方式是跟孩子说需要某个东西让孩子帮自己拿过来,所告知的物品一般不被轻易发现,需要自闭症孩子有一个寻找的过程,来锻炼他们的自主社会意识,并在寻找的过程中再发现要寻找的物品时,就会有一定的满足感,提升自信和幸福感。最后,可以通过每天给儿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使其独自大声地读出来,这样下的家庭教育可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增强语言表达及主动交流的意愿。

二、家庭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应坚守一定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的耐心教导和呵护是自闭症孩子早日恢复和发展的关键,离开了家庭自闭症孩子就相当于失去了自己的一片天空,自闭症儿童所面临的自我抑制性成长,回避社会的种种自我封闭的世界是他们处理身边事情的主要方式,父母的爱和关心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最好方式,对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家长对孩子所发出的指令要准确,清晰。所采取的方式越简越容易理解越好,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处理遇到的事情,并坚持一定的原则,不可过于溺爱更好地为孩子的恢复治疗负责。

三、总结

总而言之,自闭症儿童在自己封闭独立的世界中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和不离不弃,因此,家庭教育可以从最基本的生活开始,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是自闭症孩子陌生且恐惧的世界,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自闭症儿童从跟父母对视,帮爸爸妈妈打扫卫生,为了自己的英雄故事激动不已大声朗读的每时每刻都是他们生活的精彩,家庭教育给孩子走出自己黑暗空间的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做跟平常人一样的事情。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是自闭症儿童自我恢复发展和完善的最有效的方式,可以为我们的孩子打开有阳光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彭其林.论家庭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期

[2]曾秀敏,彭洪林,崔万秋.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9,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篇(3)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会造成文化的全球化,人们在努力保持本国、本民族的精神特质的同时,也生成了许多“普世”、“共生”的价值观,如和平与发展、绿色与环保等。正是基于此,学校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教育的国际化势在必行,本课程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以上这些,许多家庭可能因为是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等局限,可能没有认识到,或者体会到了,未必会站到应有的高度,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与未来的关系。学校是传播国家意志、思想和文化的专门场所,有义务对家庭进行指导。当家长真正认可并接受未来公民的这些特征后,学校与家长就会在培养儿童的目标上、思想上趋于一致,这就有利于家校合作,共同把儿童培育好。

学校是家长了解孩子成长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场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仅在教育上就有许多宝贵的遗产,其一直影响着中国乃至全世界。当今,许多国家都建有孔子学院,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上)的启发式教育,成为中外教育的经典。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也留下了许多糟粕,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如受科举制度的影响,特别关注子女的考试成绩。古人若在科举考试中中第就有机会进入仕途,中了举人、状元更是飞黄腾达。现在许多家庭,若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既便是单元测试,不少家长往往许以“重奖”,以此鼓励孩子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好成绩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希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要求孩子死记硬背、反复操练,一看到子女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籍,到户外与同伴玩,心里就发慌。显然,封建教育的糟粕依然影响着许多家长。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一部教育史,在其悠长岁月中,产生了无数教育家,留下了许多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如,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从做中学”。自17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发表以来,有关学校教育和各种教育方法的论述越发系统、科学。格累哥利•那齐恩曾(GregoryNazianzen)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当代教育家吕型伟也说,教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总之,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专业知识和技术。

学校掌握着教育教学的专门技能和方法,懂得育人的规律和完整的教育方法。但学校的教育教学权利和空间又是有限的,学生每天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与生活。家庭则拥有更多地教育子女的权利和时空。如果学校、教师让家庭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科学培养孩子的思想和方法,就能在目标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方法上互补。家校合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学校每学期都会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请学校或教育专家、心理咨询的医生给家长作教育儿童的辅导报告,这些活动很受家长们的欢迎。更有便捷的校园网、博客、飞信通随时随地给予家长适时的教育方法的指导。

篇(4)

问题诊断

目前中职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纪律观念不强,行动过于自由;目标意识不强,缺乏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持恒精神;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抱怨家庭不幸福,和父母之间有代沟,缺少交流。同时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了解,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力不从心或者关心不够。这些状况的形成,除了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之外,主要还是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家庭环境不和谐

当前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群体的家庭,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占18.27%,学生及其家庭的生存状况处于相对弱势,具有明显的不和谐特征。

1.由于家庭中父母不和、关系失调,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之中,形成孤僻冷漠、自私偏执、玩世不恭等不良性格特征。

2.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孩子也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对家庭充满怨恨和敌意,有的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感到自卑,把对家庭的不满转向社会,形成反社会倾向。

3.由于中职学生的父母多数仅有中等以下文化水平,工作岗位主要集中于工人、个体户和办事员,有些父母有喝酒、赌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家长的素质,对孩子产生一定影响。

(二)教育方式不恰当

1.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的家长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忽略孩子的沟通诉求,有的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往往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从而导致亲子关系不协调。

2.期望值出现两极分化。有的家长把中职教育视为是一种低层次教育,不认可中职生的发展前途,读职业学校只是混时间,拿个文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责任就是交钱,忽视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和精神关怀。更有些家长完全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学校,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撒手不管的态度。

(三)家校联系不密切

我们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到目前中职校家校关系中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家校合作肤浅表面、流于形式。由于一些中职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低(问卷统计48.72%的学生家长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出现学生有家无教的现象。学校和家长之间也缺乏相互理解与信任。

2.家校合作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许多学校成立的家长学校,很少形成系统的培训课程。一个学期开一、二次家长会,都成了学校的工作报告会、学生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的通报会,缺乏家校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3.家校之间存在挑剔多、合作少的现象。学校埋怨家长不懂教育,不会教育孩子。家长指责学校没有尽到责任,教育不到位。

建设策略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它既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又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基点和发展。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家长策略

1.代沟≠鸿沟

由于时代和生存背景的不同,父母与孩子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于是往往形成一道沟。要使“代沟”变浅、变窄、直至填平,就要建设民主型家庭。父母要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孩子相处和交流,要留出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听孩子讲话要专心、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父母要带头学习,解答孩子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和人生的引路人。

2.成才≠成人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指出: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努力培养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家长培养孩子的理念应是先成人后成才。应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训练,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使孩子努力实现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做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3.身教>言教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正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言传身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潜移默化。孩子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是孩子获取认知的一个途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主要对象,父母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为人处事、是非标准、道德观念等时时刻刻对孩子产生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不是正面的、就是负面的,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鼓励>惩罚

家长应学会鼓励和赏识孩子。孩子在智力、能力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在成长过程中也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需要家长多理解、多关心、多引导。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中职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容易急躁,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与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态度要温和真诚,千万不要用责备或质问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更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那样只能使矛盾激化,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加深彼此的隔阂。

(二)家校教育的整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1.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学校要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计划,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开展活动,如研讨经典案例、现场观摩等。可以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在教研组或年级组内总结和积累家庭教育的做法与经验,相互学习借鉴,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2.探索家访新思路,提高家校整合效应

要发挥家访在加强家校教育中的作用。在家访中班主任要主动预约,由家长确定拜访时间,让家长从内心感到教师的热情真诚、认真负责,这是班主任得到家长配合的情感基础。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查找原因,寻求对策,考虑如何与家长相互协作。同时,要留心观察,捕捉家访的最佳时机,而不能在学生出了问题才家访,以致降低教育效果。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形成双向互动。

3.创新家长会形式,提高会议实效性

篇(5)

农村家庭生活负担重,所有的时间都在劳作和赚钱上,每日早出晚归,身心疲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孩子交流。即使有时间他们也认为:“和孩子没有什么好说的,说了孩子也不懂,他们只是小孩子。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等到孩子闯祸了,家长就进行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法去责骂、鞭打孩子。据调查,有82%的家庭对孩子说:“好好读书”“不要打架闯祸”“上课认真”“不要看电视了”“作业做了吗”等一些交流的语言,有8%的家庭会询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老师讲的你听得懂吗”“你和同学一起还好吗”等一些学校情况。10%的家庭对孩子是不闻不问,对孩子采取放羊式的管理。他们始终觉得:孩子会不会读书都是生好的。由于亲子间沟通较少,导致孩子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善于表达,亲子的情感关系也比较陌生,有些孩子因为缺少管教,变得比较野蛮,不讲道理,在学校里惹祸生事。

随着农村经济生活的提高,大多数家长日渐重视孩子的生活物质的问题,但是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则关心较少。比如:孩子的思想、孩子的心理问题等等。据了解,有一大部分的家庭,当家长主动闲聊时,孩子能认真回答问题,如果家长不问,孩子也不会主动述说。有小部分的家庭的孩子看到家长无事,则会主动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一部分的孩子则是躲避家长,怕挨训斥和责骂。

有多少家长在空闲时,给孩子讲故事、交流。很多的家长根本不会讲故事,即使讲也是偶尔讲一些老一辈传下来的“古董”故事。有些家长忙于家务或者打牌时,则会让孩子自己看电视、自己去玩或者给孩子钱让孩子买点东西吃等等来应付孩子。

从一些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普遍的农村家庭存在着重养轻教,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赚钱养活他们就可以了。很多的家长忙于赚钱,疏忽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忘却了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们接受家长的物质的提供,却无法体会家长的辛苦。孩子得不到父母精神上的关爱和沟通,也因此疏远了亲情,造成了隔阂。这也是农村普遍存在孩子和父母关系处理不好的因素。

“二少”:孩子的礼貌生活习惯培养少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基本条件。孩子的幼儿期是家长培养习惯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家长应培养孩子一些待人接物、行为习惯、生活作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一些良好的习惯。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许多家长根本不会让孩子接待家里的客人,怕孩子会妨碍成人间的谈话。在走亲访友中,也很少带孩子,怕麻烦,怕孩子惹事。也从不教孩子一些接待的礼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会跟孩子说:看到客人要叫,不要大吵大闹等等,然后允许孩子在旁轻轻的玩。我们访谈中也发现,大部分家庭的孩子见到陌生人会比较害羞、不敢交流。有的孩子比较野蛮。有的孩子不会礼貌用语,缺乏社交能力。这些主要是家长对于孩子这方面的培养较少。

随着电视机的普遍,农村生活的单一。很多家庭将看电视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的孩子会随着父母一起看一些视剧。部分的家长会看得比较迟,当孩子不肯睡觉时,则采取武力镇压孩子。部分家长会给孩子合理的时间看电视,按时睡觉。部分家长则采取放任态度,让孩子随意看电视。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面,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干农活,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有一部分的家长则不让孩子干活,觉得孩子应该以学习为主,以后长大了自然会干活的。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干家务,但是因为要求过于高,孩子干了几次,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就失去了信心。

“三少”:孩子的安全意识少

农村的孩子普遍胆子较大。他们会在一些高处的地方往下跳,会在一些架子上行走等等。首先是在农村属于孩子玩的地方较少。其次,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游戏生活,也不会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因此导致孩子对于一些动作没有危险性的认识。当孩子出现安全事故了,家长才会教给孩子出事情的安全知识,但是对于其他的安全隐患则不会教育孩子。所谓的拆什么补什么。

“一重”:重学习知识,轻素质兴趣的培养

大多数的家长,自己文化素质低,自己觉得社会地位低,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他们觉得,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数学,学习写字。对于一些画画、美工、舞蹈、唱歌则是多余的。据了解,60%的家长认为画画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20%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学画画是孩子的一种技能。有10%的家长认为,只有当作业完成后,孩子才可以画画。有10%的家长则认为画画可以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很多家长对于“在学校里学什么”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部分的看法是:学校里要注重学习,在这基础上适当的加些画画、唱歌等是可以的。因此,很多的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将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变成了单一枯燥的文化课活动。

篇(6)

淄博五中的校长在家长会上这么跟家长说:一个班有50个孩子,对于老师来说,你的孩子只是1/50,可对于你们一个家庭来说,孩子却是100%,如果你都不关注你的孩子,你还指望孩子能获得老师的关注吗?校长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家长要重视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说出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了外出打工经商,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这就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便留在了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且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家庭模式的改变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严重问题。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探索适应农村留守子女现状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调查,现有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托管的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占多数;第二种是单亲监护,这种监护的压力是很大的,既要承担挣钱养家的压力又要承担照顾孩子的压力;第三种是亲朋监护,即由亲戚朋友托管的方式。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剖析

1.缺少亲情关怀,教育弱化。一般农民工进城务工大都是年初时出发,年末时回家,一年返家探亲一次,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许多的烦恼及问题也就没有了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这不仅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另外,情感的缺乏也会引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如内向、自卑,不善与人交往等。

2.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偏低。这种现象农村尤为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老人,要么年老体弱,要么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根本就无法负担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加之要承担农活,没有能力和精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和心理上的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成绩提不起来,也极易出现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

3.重成绩,轻教育。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有很多家长都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认为成绩好就是有出息的孩子,成绩不好就是“不听话”的孩子,这一现象农村尤为严重。而孩子的习惯、个性、情感、价值观等人格和心理健康方面,他们概不关心,不知道这些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更不知道如何进行培养。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一些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专业机构,有能力、有责任教育好自己孩子;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孩子是属于学校应尽的责任,能否成才就全靠学校和孩子自己了。另外,有的家长从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也很少,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与协调。

5.溺爱的教育。由于祖孙辈的血缘关系,祖辈非常爱自己的孙子女。祖辈溺爱孙辈普遍存在于城市和农村,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爱,所以祖辈就更易对他们产生怜爱之想法,往往无原则满足孩子一切物质上的要求,从而忽略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关心他们。重养、轻教育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途径

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着国家的教育和关怀,面对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1.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要想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关键还在于父母。其父母应从思想上树立高度的家庭教育意识,切实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外出打工时要慎重选择,考虑孩子,有条件的可以把孩子接到身边照顾,让孩子感受家的温馨和父母的爱。即使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也要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常回家看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近况,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亲情归属和父母的关爱”。

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还应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上讲究策略,改变以往出于“愧疚”心理而实施的“物质补偿”的做法,给予孩子更多关爱与抚慰,多给孩子心灵上的抚慰和思想上的引导。

篇(8)

0引言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而儿童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则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问题儿童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出现种种问题,导致儿童性格发展畸形。分析家庭教育在儿童性格养成方面的重要影响,探索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路径是当前儿童教育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未来人才的培养。

1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概述

从儿童的出生之日,甚至是胎儿期就开始的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对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整体环境实现。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父母的道德及文化素养、家庭的物质条件等都关乎家庭教育的成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同,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渗透性、权威性、及时性等鲜明特征,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会导致儿童形成不同类型的性格。科学的家庭教育必须要秉承平等尊重、信任宽容、榜样鼓励等原则。总之,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儿童。

性格,即在所处环境的影响下,后天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影响个人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社会活动等均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家庭教育。儿童的性格先天大致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大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儿童,家长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对之加以正确引导。

2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开始的起点,也是基础,但是很多家长并未对家庭教育提起重视,种种不科学的家庭教育形式导致儿童的心理健康、性格发展、人格品质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为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以下是家庭教育在儿童性格养成方面的主要影响:

2.1家长期望过高对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

一部分家长是专制型的,将其个人的期望、梦想等强加于孩子,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对孩子过于严厉和专制。比如强迫孩子提早学习走路、说话等,很小就安排孩子学习舞蹈、绘画、音乐、书法等各类课程,即便孩子试图发表自己的看法,家长也会全盘否定,且一旦孩子的表现没能达到家长的预期目标,就会严厉批评甚至是打骂孩子。长此以往,长期处在恐慌和疲惫状态下的儿童,不敢表达自己,渐渐失去自信,变得过于内向怯懦;由于内心长期压抑,部分儿童甚至出现脾气暴躁、欺负弱小、焦躁叛逆等问题,并开始反抗父母。

2.2家庭成员的关系对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

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关系不和谐以及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性格孤僻、心理早熟、敏感脆弱、自卑冷漠,这十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如果这些心理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疏导,会致使儿童形成偏激的性格,甚至有可能导致儿童在未来做出违法犯罪的举动,既危害社会,也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2.3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养成的影响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性格产生不同影响。部分家长会采取暴力专制的教育方式,长期的暴力压制会激起儿童的逆反心理;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过于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主,孩子永远正确,这会导致孩子独立性差、过于自私自利,无法适应社会环境,未来发展受阻。总之,家庭教育不可偏激,要采取理性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3优化家庭环境的有效策略

为保证家庭教育科学开展,帮助儿童塑造良好性格,必须从多方面着手,优化家庭环境。

3.1优化家庭心理环境

其一,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营造,具备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长要明白家庭环境的好坏关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全力为孩子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比如“孟母三迁”就是孟母意识到家庭环境对于子女性格培养的重要作用才做出的正确抉择。

其二,家长要构建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在内的和谐家庭关系。一方面父母要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走进孩子内心,双方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朋友式关系;另一方面父母自身要保证夫妻关系和睦,尽力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帮助孩子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友好奉献的个性特点。

3.2优化家庭文化环境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要重视营造家庭的文化氛围,积极学习政治、文学、历史、艺术等各方面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尤其是那些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了解科学教育方法的家长,只有通过后期不断的学习,才能增强教育子女的能力。家长要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结合子女自身的兴趣及实际水平,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正确教育子女。而且,由于儿童具有善于观察和模仿的特点,如果家长平时一言一行文明有礼,热爱学习,受其影响的子女自然也会积极向上,彬彬有礼,形成开朗大方、积极健康的性格,所以家长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3.3优化家庭物质环境

家庭的客观物质情况也对儿童性格的塑造有重要影响。一个没有一本书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自然也就不会热爱读书。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为烘托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书籍刊物和学习文具,打造孩子的专有学习空间,并充分开发家庭资源,为孩子提供多彩的学习活动场所。比如家长可以每月分配一部分家庭开支专门用来支持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去图书馆购买图书等,为他们深入学习、发展兴趣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家长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朋友圈资源,带着孩子结识知识渊博的长辈,结交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3.4优化家庭环境

第一,自孩子开始上幼儿园起,家长就要与孩子的学校保持紧密联系。积极的家校互动能够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处理孩子出现的诸如学习障碍、交际障碍等问题;此外,通过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等能够得到丰富发展,尤其是那些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通过向孩子的老师请教,能够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

第二,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保证家庭教育顺利进行,进行家风建设,国家要重视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主流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都要大力宣传家庭教育、家风问题等,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大环境氛围,并为家长正确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有效帮助。

4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的性格关乎其未来一生的发展,而在儿童的性格发展问题上,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一位合格的家长,不仅要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更要用心去关爱孩子、尊重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帮助孩子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新情况新特点,时刻考验着家长们的教育智慧.各级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家长学校等形式来指导家庭教育,但是如何综合全区教育资源指导各学校的家庭教育工作呢?我校通过 “幸福家庭教育沙龙”的方式,引导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以下简称教师)之间、家长之间交流心得,分享指导经验与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大家梳理出正确的指导理念,实现了家长、教师两收获双提升。

一、沙龙活动职能

幸福家庭教育沙龙以“成长孩子、幸福家庭、提升自己”为宗旨,通过讲述教育故事,活化家教理念,体验分享和课例研修等形式,一方面搭建全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交流平台,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细节,切实为各基层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的指导工作支招给力;一方面本着自由自愿的原则邀请有需求的家长参与沙龙活动,让家长们置身其中,省察反思,纠偏扶正。

二、沙龙活动构想

沙龙活动的总体构想是“一轴一线两翼”:以“孩子发展成长”和“家长角色分担”为组织活动主题的轴和线,以“教师研修”和“家长体验”为活动两翼。教师研修助力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家长体验扶正家长家庭教育理念。

在具体活动中,我们以基层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孩子发展成长各阶段敏感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综合全区教师资源为主要依托,借助省内外专家为外援依托。从小课例起步,通过“备案例、设情境,同体验、共分享、深剖析、广沟通”一系列活动,帮助解决指导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历练提升教师的业务指导能力。

我们把“目标定位”设定为“双发展”,一是强调教师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就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首席执行官”,具备首席执行官那样的思想和行动,把研修由外在的“他为”施压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自为”动力。一是家长的发展成长。没有哪一个家长天生就是成功的父母。家长们都在摸索中教育着孩子,孩子每个发展阶段有什么规律、特点、需求,家长如何预见、引导、满足,这些都需要家长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我们把“活动的主体”设定为“两参与”,一个参与者是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包括沙龙骨干成员、各基层家长学校负责人、指导教师。二是自由参与的家长。这些参与的人员分别在沙龙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当导演、演员、观众、剧务,充分融合进沙龙活动的每个场景。

我们把“活动主模式”设定为“分享体验”就是在沙龙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重现家庭矛盾冲突及处置手段,透过观察者的观察、当事人的体验,在分享中碰撞激荡,引发思考,重新整建家庭教育理念。

三、沙龙运行流程

1、主题择取

(1)定期调研征集活动主题(2)选取当期主题,骨干成员认领主题组建活动小组并担任活动主持人

2、准备案例

(1)活动小组分析课例主题,整理案例,设构家庭问题情境(2)、邀请筛选人员参与分享体验

3、分享体验

(1)介绍课例主题(2)展演问题情境,重现矛盾冲突及常见处置手段

(3)引领参与教师家长观察体验,分享体验思考,交流指导经验

4、整合报告

活动小组根据大家的交流分享,整理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形成完整的课例报告、

5、延伸推进

(1)以此为蓝本在各基层家长学校开展相应的分享体验活动

篇(10)

无数事实证明,孩子成长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家长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如何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1.问卷调查。新生一入学,我们就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问卷调查,800多名家长都参加。通过问卷,我们了解了家长在家庭教育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以及家长的教子需求。

2.办好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中外教育家的论述,如叶圣陶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乌申斯基的“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中存放的道德资本”、爱默生的“习惯是人的思想行为的领导者”、培根的“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等等。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致认为他们的成功来自家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3.赠阅磐石市关工委、教育局、妇联主办的《家长报》。该报每年四期,定期向家长介绍名人育子经验,先进的家教理论,剖析一些家教案例,欣赏一些家教美文。

4.召开家长会。各班每月召开一次家长会,给家长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心得和教子体会的平台。家长互相学习,互相激发育子灵感。

5.进行家访。班主任家访,解决个别家长的认识问题。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家教问题,不宜在大会上解决,就采用家访的形式,和家长面对面共同商量孩子的教育问题。

通过上述活动,家长们取得以下共识:所谓现代教育理念,就是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为孩子的生存发展服务,为孩子的一生奠基。孩子怎样才能形成自我生存发展的能力呢?那就是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孩子成长的资本,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而有一个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良好的习惯是在无数次克服困难、纠正过失的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高尚品德的外现,是深刻思想的倩影。

二、指导家长明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

我们依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磐石三中学生手册》,对学生提出了70条行为习惯要求,同时,还把教育局党委制定的《中小学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考评细则》印发给家长。三中校规和考评细则把学校教育的德育工作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工作。学校、家长通过训练、督促、检查学生行为,就可以判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如“热爱祖国”的要求比较抽象,我们的考评就非常具体:请你说出磐石市区主要街道名称、全市乡镇街的地理位置;如“关心国家大事”的要求比较笼统,我们则考问“昨天CCTV新闻联播节目的内容,让学生评论播音员衣着打扮、语言表达水平,叙述一条新闻内容。凡是考问不合格的,都被训诫。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和家访等活动,逐条向家长解释三中校规和考评细则的具体内容及其内涵,这样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规范,既做到有的放矢,又能把握尺度。

三、指导家长落实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

1.指导家长掌握初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把《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的“12-15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部分印发所有新生家长,供他们学习参考。同时,各班主任通过家长会介绍三中的校园文化、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班级学生的构成,指导家长了解孩子面对新环境可能产生的压抑、迷茫、困惑、恐慌、孤僻等不良心理现象,帮助孩子在人生转折点顺利实现过渡。

篇(1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此家长在小学生教育中的角色应是至关重要的,而并非无关紧要,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应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随着近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进城,正是身为小学生父母年龄的青壮年通常把孩子放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造就了大量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部分留守儿童面临情感慰藉缺失、家庭监护缺位、安全保障缺乏、心理健康缺护等突出问题,教育过程中缺乏家长参与,令“家庭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严重缺失,已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一大难题。面对农村留守小学适龄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监管,已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现状,部分地区尝试全寄宿制,以预防留守儿童被社会不良因素侵害,但在大部分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已十分紧张,几乎不具备多余的人力物力照顾小学生课堂外的生活,从而实施效果不佳。在当前农村小学家长普遍无法直接参与小学生教育,同时教师资源不足,硬件条件有限和教学投入不均衡的客观情况下,如何尽量做到“家长教育”不至过度缺失亟待解决。

2.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加强学校管理、建立有效的学校和家长沟通机制、实施帮扶结对制度,以及丰富校园生活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2.1强化学校教师的关爱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地位

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通常能够得到家长足够关爱不同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大都不在身边,从而普遍缺乏家庭温暖,甚至造成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未来的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情况下,学校就变成了留守儿童获得关爱和温暖的重要场所,也即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农村小学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怀,例如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课外辅导,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等。事实证明,对于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一点点关怀或者一句温暖的话,可能带给其巨大的鼓舞和促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为了促进教师课外时间关爱学生的意识,学校可建立相应制度,必要时刻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以促进教师多关爱留守儿童学生。

2.2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

虽然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身边,无法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形式沟通学生在校的表现。但在通信工具已极为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电话、网络等现代化工具,建立畅通的家长和学校沟通机制是可行的。QQ或微信目前已在农村中青年群体中较为流行,从而可考虑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群,通过群聊的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此外,可通过私聊与个别家长单独沟通,达到实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的目的,并为及时解决学生在校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途径。笔者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将所在班级家长联系在了一起,收到了良好效果。

2.3实施结对帮扶制度

结对帮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家长之间的结对帮扶,二是同学之间的帮扶。目前大部分留守儿童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定困难,可有效利用建立的QQ或微信群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比如班上有一个学生感冒发烧,但是爷爷奶奶由于农忙没有时间带他去看病,群里另外一个学生家长看到后,主动要求带他看病。此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也相当重要。虽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但小学生同样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如果引导得当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此,笔者有意识地让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安排品学兼优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同桌,多组织课外活动,多给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机会,这次措施大大加强了班级团队意识,让留守儿童获得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

2.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农村小学硬件条件有限,没有钢琴、专业运动场等体育设施,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开发娱乐项目,尽可能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农村小学具有的宽阔的田野和丰富的野外教学资源,可充分利用野外场地开展体育活动,比如跑步、跳绳、踢沙包等,野外的树木、花草、动物也可以为丰富语文、常识课等教学内容提供条件。此外,多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缺乏家庭关爱的阴影中走出来。

3.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大难题,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参与度,在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均与城市小学适龄儿童存在较大差距,并因此严重影响我国的教育公平基本原则。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农村留以供同仁参考。

作者:王洪灵 单位:凤台县尚塘乡南李小学

参考文献:

[1]赵霞.小学家长学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高宇婷.农村家长参与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冯仕成.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管窥[J].吉林教育,2015,2.

[4]董晓玲.农村家长参与中小学子女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新课程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