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职业技能大全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8: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职业技能大全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职业技能大全

篇(1)

据全总经济技术部负责人介绍,本届大赛遵循经济发展急需、应用范围较广、从业人员较多、技术含量较高的原则,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工种,又增设了紧跟技术发展前沿、紧贴企业和职工队伍实际的工种。设置的5个工种中有4个属于“互联网+”范畴或与之密切相关,动画绘制员就是今年新设立的赛项。

大赛总裁判长金福吉表示,本届大赛突出了引领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并关注基础性技能。如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都是影响现代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作为传统赛项的焊工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则属于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种。尤其是焊工从业人员中农民工较多,大赛有助于调动广大农民工学技术、练本领的积极性,为他们搭建岗位成才的平台。

大赛更关注以赛促学,沿用以往成熟做法,提前公布样题和技术文件,带动基层广泛开展职工学习、练兵、比武活动。此外,还将尝试引入媒体和大众评委,保证比赛的公开透明。

值得一提的是,各工种决赛前5名,将按照相关规定,由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直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获得各工种决赛6至20名,可直接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已具有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可晋升技师职业资格。

“要成为制造强国,必须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全总经济技术部负责人表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一线工人切磋技艺、交流技术、提升技能、快速成才的重要舞台。据统计,前四届大赛累计吸引4000多万职工参加;大赛带动各级地方(行业)各类比赛广泛开展,2011年至2014年,有8953.68万人次职工参加工会组织的各级技能比赛,423.82万人次职工晋升了技术等级。

(本刊记者 赵晓丽)

【备战全国大赛各省市技能大赛相继展开】

北京:启动“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2015年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日前正式启动。据介绍,本次技能竞赛共涉及58个工种,其中焊工等5个工种的比赛将直接纳入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北京选拔赛。本次大赛还将加大对优秀选手的奖励力度,优秀选手不仅将被纳入市总工会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获得相应奖金资助,还将获取“北京市职工高级职业技术能手”证书,并优先推荐申报“首都劳动奖章”。

(杜琳琳)

山东:举办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日前,由山东省总工会、科学技术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省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正式启动。

本次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市(大企业、省行业)组织实施,各工种决赛计划于今年7月至8月间举行。在工种设置上,本届大赛设焊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动画绘制员5个比赛工种。

(王振宇 郭一博)

吉林: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开赛

日前,由吉林省总工会、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吉林省委员会、省妇女联合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学技术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主办的2015年吉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进入实施阶段。

据介绍,本次大赛设焊工、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动画绘制员3个比赛工种,采取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各类企事业单位一线在职职工(不含院校教师)均可报名参加。大赛分初赛和省级比赛两个阶段进行。初赛由各地组织实施,各工种省级比赛计划于今年7月份举行。

(李晗)

福建:举办网络安全技能竞赛

福建省总工会、 福建省通信管理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福建省委近日决定联合开展“中国梦·劳动美”福建省第一届网络安全职工技能竞赛。

竞赛由理论知识和上机技能操作两部分组成,参赛对象主要为福建省基础电信企业、增值电信企业从事互联网运营、管理和维护的工作人员。报名的选手应持有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无此证书人员须从事本职业五年以上,经单位推荐,竞赛组委会审核后方可参加选拔赛。决赛将于9月举行。

(丘永清)

商丘:启动产业聚集区技能大赛

日前,河南省商丘市总工会正式启动产业聚集区职业技能大赛,希望通过技能大赛推动产业聚集区企业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引领和带动全市各行各业广泛开展“十万职工技能大培训、十万职工岗位大练兵、十万职工技术大比武、十万职工素质大提升”,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推进商丘跨越崛起建功立业。

市工会为此次大赛做了充分的宣传发动和准备工作,他们向企业和职工广泛宣传开展技能竞赛的重要性,着力营造“学业务、练技术”的浓厚氛围;紧密结合岗位实际和应知应会要求,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按照中、高级工的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标准,制定竞赛的技术文件和评判标准,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为企业开展技术比武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传志)

福州:举办2015年职工劳动竞赛

日前,由福州市总工会、福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办,福州市公路局承办的2015年福州市职工劳动竞赛(交通公路养护专场)在福清龙田举行。

福州市公路局各县(市)公路分局和直属分局派出8支代表队共40人参加了本次竞赛。竞赛内容包括理论考试、路面清灌缝、路面裂缝修补等。比赛中,各参赛队积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展示了“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新型养护队伍的良好素质和形象。

(王绮萍)

太原:举办第十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篇(2)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251-02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8年举办以来,其社会关注度和吸引力越来越大,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和盛事,也是职业院校展示风采的舞台。要维护好发展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块牌子,需要关注技能大赛的公平性、工艺性、引导性、稳定性、覆盖性,以“五性”繁荣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大赛推动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强化竞赛的公平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大赛要保持旺盛的吸引力,首要的条件是要具有公平性,能让真正的高水平选手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赛项设置时就要考虑具有公平性、具有直观评判性。体育比赛中,观众难以看懂运动员跳水过程中动作细微的差别,但可以从运动员入水时的水花来直观判定动作过程的高水平完成。技能大赛中裁判评分不可能像天平一样,存在出入是难免的,但关键是要尽力减少可能存在的误判或人为的不公正评判。公平性来源于公开,不公开就会有暗箱操作的可能,不公开就让参赛单位怀疑、担忧。2013年有些项目开始全程录像,这是推动大赛繁荣的最佳举措。全程录像让选手放心、让裁判受到约束。如果能公开部分一等奖获得者的比赛视频,供大家观摩学习,更能深得人心,大大增强大赛信誉度和吸引力,也能体现公平性和公开性。

二、注重竞赛项目的工艺性,提高大赛质量和技艺层次

有文章说,在刚结束的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与韩国队的金牌差距是0:12,也引发许多学者的关注。参赛选手董武连说:比赛有一道题是利用新技术进行住房电器安装,参赛选手在装置速度、操作方法上都没有问题,但裁判测试时发现,安装后的产品水平度稍微有欠缺,而国内竞赛没有这个扣分点。参赛选手王泽民表示:世界技能大赛更看重产品的精度和美观。这些观点正应对了我国职业院校大赛不足的现状。我国高级技工缺乏,就是技能人才缺乏精益求精的工艺性观念和工艺水平。2013年有一个装置安装的国赛项目,要求测量安装精度,给出的测量工具是一把普通的卷尺,很显然普通的卷尺难以测量准确和达到一定测量精度。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竞赛项目工艺精度的要求,将粗放型的速度竞赛、组装竞赛转身为追求精度、工艺、美观的竞赛。

三、体现竞赛项目的引导性,促使职业院校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竞赛项目技术设计既要紧密跟随行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专业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引导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也要体现技术实训实现的可行性,引导职业院校开展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设置既是一种技艺引导,也是教学方向的引导。因为项目均出自企业生产实际,是有企业背景的,不是单纯为比赛而比赛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能引导培养与行业企业技术同步的人才。项目设计既要引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也要引导教师提升专业能力。有些技能竞赛项目缺乏引导性,难以反映该项目所体现的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只是一种动作技能的比拼,使一些基础好的院校不愿参加这类竞赛。有些项目可以赛前完全准备好,只靠设备的临场发挥获得成绩,为了获奖促使一些院校依靠社会力量外包来完成,使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都降低了。这样的项目对专业建设、实训教学、教师培养缺乏引导作用。竞赛项目要引导专业建设、引导实践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发展,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保持竞赛设备的稳定性,推动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在随后举行的2013年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工作总结会上要求,一要充分认识技能大赛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实现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部分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良好局面。二要进一步提高技能大赛组织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技能大赛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全面提高技能大赛组织管理水平。三要加大对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的建设。研究指导省内技能大赛的组织,项目设置和开发;研究指导全国技能大赛的集训工作;研究指导全省职业院校日常技能教学;四要进一步加强教师技能竞赛专项培训工作。让教师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省赛和国赛的竞赛内容,结合竞赛项目提高专业技能培训。五要扩大与行业的合作,提高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参与度。他说,要重点做好如何探索科学高效的省赛制度和大赛成果反馈教学两个课题的研究。

链接――

201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名单(中职)

1.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江苏省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4.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6.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7.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8.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9.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10.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1.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2.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3.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14.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

15.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6.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17.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4)

技能鉴定工作是促进人才成长、提升人才素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中心高度重视技能鉴定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亲临考试、考核现场督察。

中心结合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工作目标,对全省技能鉴定工作统筹规划,年初鉴定计划,提出工作要点,年底对鉴定站实施情况进行考核,鉴定站全面负责技能鉴定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每批次鉴定一个月前均鉴定公告,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一线员工及时了解鉴定有关政策与动态。同时,为确保鉴定管理、标准、质量的高度统一,除农网配电营业工外,其它电力行业特有工种高级工及以上的理论考试、实操考核全部集中在省公司培训中心进行,大力开展技能人员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地市公司培训中心配合鉴定站完成农电中、高级工鉴定工作。

确保鉴定质量

保证技能鉴定工作质量是鉴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树立鉴定权威品牌的重要保证。为保证服务公司发展的需要,鉴定中心加大管理力度,实行精益化管理,做到制度系统化、流程规范化、场地现场化、队伍专业化、档案精细化、服务常态化,从题库到档案,从管理到服务做到高标准、高规格。从工作要求到考试管理各环节,由鉴定中心组织,先后制定了《江西省电力公司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工作规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控制规定》、《职业技能鉴定档案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保密工作规范》以及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系列规章制度和文件,并汇编成册,确保鉴定工作有据可依。

创新技能鉴定模式

为提高鉴定工作的优质服务水平,鉴定中心定期鉴定公告,宣传技能鉴定的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负责技能鉴定的答疑和咨询。及时收集和听取基层单位、考生对鉴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和完善鉴定工作。

鉴定中心指导鉴定站深入公司系统各地市、县公司,定期鉴定公告,广泛宣传技能鉴定的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保证鉴定信息的畅通。尤其在对各县公司一线员工的鉴定工作中,鉴定中心采取“送鉴上门”的模式,深入到生产一线,将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仅限于农网配电营业工)场地安排在各地市公司和有条件的县公司,解决鉴定和生产的矛盾,大大提高了县公司一线员工参加鉴定的积极性。

在鉴定中心的努力工作下,2011全年完成省公司系统各等级鉴定10699人,较2010年增长263%,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经过严格考核,2011年取得各等级、各工种职业资格人数为6921人。2012年,鉴定中心完成员工鉴定9587人次,各等级、各工种职业资格取证人数5957人。

树立技能鉴定权威

鉴定质量是技能鉴定的生命线,为全面提升鉴定质量,鉴定中心从资格审查、试卷质量、理论考试、操作考核、潜能答辩、业绩材料报送、评审等重要环节严抓严管。每一项流程、每一个节点,着力加强过程监控,努力打造鉴定品牌,树立鉴定威信。

严把资格审查关

资格审查采取单位审查、鉴定中心复审的方式进行。鉴定中心对所有申报人员资格在单位自审的基础上进行复审,尤其是对申报技师、高级技师的人员,对其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工作业绩和资格证书进行重点复审,不符合申报条件者,坚决予以退回。如2012年第一期技师理论考试,报考人数2743人,通过复审人员为2371人,由于资格不符退回人员为372人。

严把理论考试关

所有理论考试都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监控、统一程序。每次考前,制定工作方案,成立考务工作小组,落实工作职责。召开“三个会议”(考务协调会、监考及考务工作人员会议、阅卷工作会议)。监考人员、考场安排都列入保密内容临时公布。考试过程中,公司人资部、鉴定中心、培训中心负责人亲自督导,监考老师认真履行职责,执行到位。发现违纪行为,严格按照《江西省专业技术(技能)人员资格考试应试人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取消当次成绩,两年禁止报考并纳入业绩考核,公司行文通报。

严把操作考核关

严格按照技能鉴定操作考核工作流程和标准化作业要求,考核过程实行“三对一”考核,首席考评员负责制,考核记录详细、评分严格准确、操作考核期间,鉴定中心派专人每天到考核现场进行检查、督导,及时排除各种干扰,净化考场环境,确保鉴定权威。

严把综合评审关

技师、高级技师鉴定工作具有环节多、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在报送评审材料、综合评审阶段,鉴定中心严格按照鉴定管理办法,对报送评审材料、组织初审、组织综合评审各阶段严格控制。尤其是综合评审阶段,鉴定中心负责人亲自遴选各专业权威担任评委,邀请公司副总工程师担任评委主任,严格按照评审程序集体讨论,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各单位一周公示后行文确认,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

篇(5)

作者简介:杨延(1968-),女,天津市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领专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编号:VE2008),主持人:杨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78-04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我国创新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培养和选拔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其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对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而且对社会、对行业企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参与其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技能大赛的功能、扩展其影响力,非常需要对完成的五届大赛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探索深化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2008-201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成就与经验(如表1所示)

连续三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论是参与的主办单位规模,还是赛项设置以及专业类别、学生规模都实现了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比赛制度的不断完善,比赛项目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增加,如2012年中职的比赛项目数量由2008年的19项增加到60项,参赛选手由2008年的2500人在增加到2012年的9018人。

2012年的比赛又有了新的变革,除了主赛场之外还设置了10个分赛区,另外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有6支正式的国外代表队参赛,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非洲联队等,还有欧洲等国的参赛选手,这就使得大赛成为具有国际化大赛,影响力获得提升。

除了规模的发展以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体现在竞赛本身的变革方面,包括赛项的设计主体、竞赛内容与评判方式等诸多方面。

(一)设计主体多元化

技能大赛的赛项设计与标准制定除了个别项目是以职业院校为主导来设计以外,其余的均是由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相关专业的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相关职业院校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研究制定的,因此赛项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以高职组为例,3G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网组建的比赛,工信部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移动集团、深圳华为、思科、华三、惠远等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了赛项设计,样题、考题命制及裁判工作,并提供了60余万元的比赛标准设备,这一赛项的企业参与度达到90%。另一赛项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的比赛,华中数控公司和沈阳机床集团派出技术人员参与了赛项设计、比赛用题研讨、竞赛裁判等工作,为比赛提供了21台比赛用标准数控车床,以及比赛专用的工装、专用工具、常用工具、刀具和量具等。正是由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知名国际型大企业、专业教育专家的的深度参与,才有效地保障了技能大赛的技术先进性,权威性和代表性。大赛成果显示,来自于企业、学校等各方面,且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专家做评委,能够更真实、更科学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并能够帮助学校和教师准确地诊断出目前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改进。

(二)竞赛内容扩展化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沿用学科教育的模式,在专业理论教学评价方法方面有比较完善的体系,而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存在不足,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强调学生单一知识单项技能的水平,对学生综合性的职业能力评价不足,尤其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赛标准设计的依据是行业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技术规范,是现阶段先进企业的先进技术、工艺规范,比赛内容的设计与企业实际的工作状况力求基本一致,竞赛所着力体现的是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员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必备的工作能力标准。因此,技能大赛在内容设计上非常注重对参赛选手在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与条件下,实现在规定设计方案、规定原理图与结构的要求下,完成技术工艺的能力以及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职业素质水平进行评判,不仅包括对常用工具的使用,对产品的加工方法和工艺的操作,而且强调对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质量管理与成本控制意识,安全与环保意识等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的系列设计,显示出大赛的评价目的不仅是要强调对单一技能胜任水平的评价,而且更加注重对在复杂的真实工作情境下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术、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彼此协调工作,最终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评价。评判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挑战性的问题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复杂性的流程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如,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设计充分展示了以企业生产与市场运作模式来进行比赛,全面检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比赛按照实际的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检测流程来设计,赛程为两天,第一天完成电路设计与工艺制作,并通过网络把选手设计的电路文件传递至北京PCB制作中心晒板、制板;第二天再把电路板从北京运抵天津赛场,选手继续在电路板上装配电子元器件,完成激光显示器的制作,比赛的各个环节与企业实际生产运行程序完全一致。比赛的评判内容包含设计电子产品原理图,按原理图设计、制作原器件电路板,将制作出的电路板安装到赛项规定的电子产品中,再把电子产品的各项功能调试出来,最后填写好相关工艺文件,进行现场答辩多个环节。

(三)评价方式凸显灵活性

技能大赛的比赛按照所考评的内容不同分为笔试和操作两个部分,针对不同的能力要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注重表现性评价,用多种形式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全面展示出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同于其他大赛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直接参与比赛。如在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比赛中选手可以就遇到的问题向指导老师求教,选手有3次求助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在赛场内指定位置进行技术指导。这一新型的评价方式使得师生真正成为一个实践共同体,面对挑战,共同努力,共同创造。

二、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在对五年来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部分职业院校、比赛承办单位和比赛标准的制定专家以及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目前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比赛的设计和比赛内容和评判方式方法上都有所创新与突破,但同时也看到现行的技能大赛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与世界技能大赛相比较还有一些差距,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竞赛的覆盖面问题,赛项的设计水平问题等等。

(一)竞赛的覆盖面问题

竞赛覆盖面的问题涉及参赛学生的覆盖面和涉及专业的覆盖面两个方面。参赛学生的覆盖面问题是指参赛选手占职业院校学生总数的比重较少,每年能够到天津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学生人数只是全部学生中的很少部分,2012年的参赛选手有9000多人,有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的中职学生有400多万人次,这也只占全部在校生人数的20%(以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2200万人为基数计算),这与国家设立全国技能大赛时所设想的“技能大赛要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参与率是远远不够的。

涉及专业的覆盖面问题主要表现在竞赛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类型较少,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涉及的专业(如表2所示)都是量大面广的通用类专业,较多地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产业方面,这从赛项的设置情况不难看出,赛项涉及的专业数量远远低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数量,虽然2012年的比赛项目数量有了飞跃,但是与职业院校目前所开设的专业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赛项的设计水平问题

与世界技能大赛相比较我国技能大赛在专业技术理论方面的水平较高,但是在技术操作水平和赛项设计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以数控技术比赛为例,逐项的比较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大赛在试题专业水平、出题标准、软件技术平台等方面与世界技能大赛水平已基本相当。在试题专业水平方面我国目前是领先的,世界技能大赛侧重于2-3轴数控加工的实际操作,我国则重点是4-5轴加工,试题包括理论、软件应用、实际操作三个部分;在出题方式方面国内外基本相当,世界技能大赛由各个国家的技术专家分别出题,而后投票选用,我国则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当前需求来确定题目。在软件技术平台方面,水平基本一致,且我国对软件的应用水平较高,试题中包括复杂曲面和多轴工艺,世界技能大赛是采用MasterCAM 编程和Inventor/AutoCAD绘图,我国采用的是国产CAXA,英国P owerMill/PowerShap,Vericut多轴仿真技术。

国内外的主要差距在于竞赛评判标准与硬件设备水平两个方面。竞赛标准的差距主要是技术加工精准度的差距,世界技能大赛的加工产品形状比较简单但加工精度要求相当高,比赛时间为4天,而我国竞赛的产品形状较复杂,装配关系多,比赛时间短仅1天,加工精度要求较低。硬件技术平台的差距,世界技能大赛使用的是欧洲知名机床, FANUC数控系统,ISO/DIN图样标准;我国技能大赛使用的机床则采用国产的,加工精度明显较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最终导致目前国内竞赛的最终产品的技术水平低于世界技能大赛的水平[6]。

三、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竞赛制度,扩大竞赛的覆盖面

构建有效的多层级的竞赛制度,使大赛既关注个体学生也能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建立国家层级的竞赛,而且要发展省市级、地方级和学校一级的多层次的技能竞赛,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的良性激励机制,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技能大赛中来,在竞赛中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到职业需求,感受职业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将技能大赛与学生的技能考试结合起来,在学校内部定期举行全校性质的公平、公正的技能考试,这样既可以通过校内的考试为大赛选拔优秀的参赛选手,也可以让全体学生受益,在关注参加技能大赛的优秀学生的同时,不忽视对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培养,有效地处理好关注个体与面向全体的关系,促进职业院校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7]。

(二)优化赛项设置,紧跟产业的调整升级

在稳定大赛规模的基础上,增加大赛涉及的专业种类,使尽可能多的专业都有相应的技能竞赛,提高技能大赛的专业覆盖面。重点是要增加涉及近几年职业院校专业目录的新增专业、能够反映行业企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需求的紧缺专业的赛项,同时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紧跟企业生产的最近进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原有的竞赛项目,使赛项设置贴近行业需求,更加符合企业实际,更能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从而使技能大赛成为引导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航向标。比较2008年到2012年的赛项设置不难看出,这一变革已经在进行当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组就提出中职校已广泛开设“建筑CAD”课程,该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并且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结构计算、设备设计、工程施工中普遍使用“建筑CAD”技术,掌握“建筑CAD”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计划在2011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加入此项竞赛,用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来带动职业院校的专业发展。

(三)提升比赛标准,增加竞赛的技术含量

提高职业技能大赛的技术含量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设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赛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本专业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而且要关注学生在职业的、个性的和社会的真实情景中对实际工作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对社会进行负责的行动的能力与意愿的水平。学习世界技能大赛的经验,本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竞赛技术标准的提升应当从两个部分着手,一方面提升对整体职业能力的考评标准,在赛项设计上进行改进,增加技术难度,改革考评内容、考评方式、评分标准,使竞赛过程能够充分展现选手的综合能力,对选手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信息接收和处理问题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地考评。另一方面就是提升操作技术的标准,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创造高标准的实际产品。2010年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会上,这一改革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开始付诸行动,按照2010年的计划,2011年中职组四个竞赛工作组的工作目标中都增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评,提高了技术技能的竞赛标准,如物流组将物流专业知识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提高到20%,以此考核综合水平,同时汽车组还增加了车身修复和车身涂装两项个人赛项的操作技术难度等等。

(四)密切校企合作,深度开发大赛资源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五年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有了全国性行业组织,国际知名企业的参与,才使得技能大赛在竞赛标准上能够代表全国本领域的最高技术标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因此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行业企业,将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最新仪器设备持续不断地引入到技能大赛中来。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要在比赛过程之中,而且还要将其延伸到比赛前和比赛后,在校企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先进的技术、设备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使其能够服务于技能大赛,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天津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维修专业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该学院与丰田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从丰田公司引进技术、仪器、设备,并将丰田公司的标准引入学校实训教学中,用丰田公司的课程与评价标准取代学校部分实训课程与评价的标准,这些仪器设备在竞赛期间为比赛服务,在竞赛之后则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场所。几年来,学校与丰田公司密切合作,随时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调整改进更新这些仪器设备,有效地保障了相关软硬件技术的规范性、通用性、国际认可度和更新频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这些仪器设备资源的价值,目前,丰田汽车保养技术培训课程的相关标准已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维修比赛项目设计的重要依据[8]。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方网站[EB/OL]..

[3]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方网站[EB/OL]..

[5]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统计用)[EB/OL].http:///tjbz/gzgzzyml.htm.

篇(6)

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备受社会关注,涌现出的技能人才很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我国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大赛上表现出的精湛技艺和职业素质,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闪光点。全国各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风向标,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整改,充分吸收技能大赛所带来的营养。

一、通过大赛找差距

职业技能大赛犹如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对职业院校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赛场上先进的育人理念,精彩的技能比拼,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碰撞,大赛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交流,有利于各职业院校通过对比找差距,调整自身发展。赛场上是选手间的较量,实为学校育人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比拼,大赛让我们看清了优势与不足。

二、大赛成为学校调整发展战略的参照物

多数职业院校由专科院校转型而来,转身太快难免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规律,尽管各职业院校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执行层面上仍存在偏差。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能力方面与学科教育截然不同,各职业院校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对各职业院校的教学成果进行综合性检验。技能大赛是我们很好的学习途径,学习先进院校经验,然后做出积极调整,调整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要培养出适用、顶用、好用、管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调整教学方法培养技能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使职业教育认识到,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理论型和科研型人才,但目前很多的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仍是讲得多,理论多、作业多、做得少、实训少,很多实训实习走过场,基本上仍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出扎根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职业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做到:

1.工作场所一线,工作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2.工作活动实践,从事具体作业、具体单机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3.工作要求规范,掌握技术规范,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执行;4.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并发挥其处理问题能力;5.工作团队的合作性,具有单兵作战能力也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要围绕着上述原则,实施职业教育。

四、紧跟社会进步调整教学内容

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迫使职业教育及时做出反应,职业教育决不能拖社会进步的后腿,所以职业教育要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跟上技术进步的节奏,各职业院校有义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育跟上生产力发展水平。技能大赛是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考核,很多选手由于能力原因无法完成大赛的基本任务,这是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重新定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根据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及评价标准,参照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和更新教学内容。

五、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调整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方向性更强、更实用,更注重技能操作和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是培养不出来技能型人才的,要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如:演示、示范、实习、实训、参观、练习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感性认识,将知识和技能串联起来,将企业的生产过程融入课堂教学,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校讲课,职业教育的教学场所不再拘泥课堂、实训教室,企业车间、农村地头等都能成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

六、重新定位教学评价

职业教育应采用多元化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传统的考试成绩已不能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要重新定位教学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与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也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设计与创新。大赛选手备受社会和企业欢迎,是社会对选手的真实评价,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

经常出现学校与企业对学生评价截然相反的情况,有些学生在教师眼里是好学生,到了企业碌碌无为。由于企业与学校的任务性质不同,学校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企业培养员工更注重实用性,经过学校教育的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企业培养的员工实用性强,所以企业与学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完全不同,企业用人标准是踏实、敬业、适用、好用、顶用,所以职业教育在不抛弃自己的优势基础上,向企业用人标准靠拢。

七、教师能力要提高

职业技能大赛是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窗口”,也是综合能力提高的途径,技能大赛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范围广、难度高,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指导技能大赛是一种挑战,指导教师要学习很多的东西,许多教师原来掌握的仅是教学层面的知识和技能,若要带出过硬选手除了要有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技能大赛不仅是对选手的考验,也是对指导教师的考核,每一名教师都要适当的承担技能大赛的指导任务,接受能力、心里、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考验。很多教师为指导技能大赛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却大赛成绩不理想铩羽而归,大赛暴露了教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缺陷,这是教师应该经历的过程,是宝贵的经历,在指导技能大赛的过程中,会不断的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能力提高的过程,所有的指导教师都会受益匪浅。

八、结束语

职业技能大赛为职业教育定下了一个没有终点的目标,职业技能大赛成为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推广的平台,让开在不同地方的职业教育的花朵,在职业技能大赛这个平台上开放,职业教育因技能大赛而有了生气,职业技能大赛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技能竞技本身,技能大赛的后效应意义更加深远,职业技能大赛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挖掘和发挥技能大赛的正能量,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秦虹 胡洁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教育研究,2010,(3)

[2] 刘焰 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教育与职业 2011,( 3)

[3] 郭杨 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变化,中国高教研究, 2009,(5)

篇(7)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21-02

自2008年以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五年间,大赛对于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展示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推进中国特色职教体系建设、营造发展职教社会氛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10年起,教育部已经成功举办两届(2010年和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能大赛。

一、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背景

为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进一步深化“教产合作、校企合作”,提高社会参与面和专业覆盖面,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努力扩大国际影响与合作。

二、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概况

所有赛项全部是团体项目(三名参赛选手,两名指导教师)。单项赛项重点体现参赛队的汽车维修检验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资料查阅能力、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汽车综合故障诊断除了单项赛项的要求外,重点考察参赛队的整车故障诊断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不管是单项赛项和综合赛项,都要求参赛队完成对整个作业过程和作业记录的填写、分析,并对作业工单数据分析,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同时也是过程考核。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单项赛项汽车维修检验的作业工单和综合赛项中汽车故障确认和排除,并要详细记录排除故障的诊断流程和逻辑分析结论。通过对整个赛项的分析,只有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参赛队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笔者所在的院校连续两次代表广西二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汽车类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并两次取得全国三等奖的成绩。通过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体会和收获,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以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推进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的举措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要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体系。这就要求高职学院把人人成才观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才规律,让行业和企业全程参与,按照企业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常态化。

(一)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改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办学条件。由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比赛项目是由政府部门组织,行业与企业积极参与,为相关高职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了机遇。众所周知,对于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的省份,影响专业建设因素之一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由于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这就使得相关院校对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变得更为主动和积极,可以改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办学条件,为培养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进行有效对接。因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能够满足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体现理论与实践、教与做的高度统一。

(二)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增加教学设备,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提供硬件支持。要想办好汽车检测与维修与维修专业,培养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设备是也是最为基础的条件。国家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高职学院除国家级示范高职学院和国家级骨干高职学院有国家的专项投入经费外,一般的高职学院投入教学设备的经费相对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的省份更需要增加教学设备的投入。而通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选拔赛,原本投入很少教学设备的高职业学院会克服困难,采购回相应的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提供硬件支持,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科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

由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企业和高职学院搭起一座联系的桥梁,相关汽车整车企业在全国拥有众多的4S店,通过大赛校企双方从不了解到认识;从认识到熟悉;从熟悉到深入交流;从深入交流到合作。技能大赛为企业和高职学院合作搭建平台,为此,相关高职学院以此为契机,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这就要求高职学院利用国家对学院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建设的投入,引企入校,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厂中校”和“校中厂”,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鲜的血液。

(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推动教师队伍综合实力提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最高水平的技能大赛,能代表所在的省份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的院校是一项较高的荣誉,也是一所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但是,技能大赛取得较好成绩的学院也不是代表专业建设取得很丰硕的成果,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实训基地、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获奖不是最终目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只是一个平台,不管成绩如何,通过技能大赛,会培养一批教师综合实力的提升,而教师综合实力的提升会进一步推动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技能大赛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能讲、能做、能写,还要会逻辑分析),会进一步推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团队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热情。因为每个学院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都是力争展示自己学院的最好形象,学院就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培养和打造自己的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这样,专业的发展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为专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五)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推动科研项目的开展。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扩展相关的教学设备,而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提升后,会进一步拓展专业在实践和教学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的检验,进一步完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让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要求。

(六)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推动教材的建设。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企业就会把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为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同时相关企业免费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维修手册、维修工艺和诊断流程)。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内容、标准、技术规范等也严格按照行业企业的标准;包括考核、调度、计划、流程、定置、统计、“6S”及安全与文明生产管理至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技能大赛提供的比赛文件在质量、效率、团队、成本、流程和安全选择等在接受“教学标准”评价的同时,还要参照行业和企业、客户对服务的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判。更为重要的是大赛方案是汽车新技术在汽车的应用与发展。所有这些,如能把它们融入到校本教材和专用教材中,会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虎添翼。

(七)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推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把职业技能大赛相关教学资源融入到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中去,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同时,把技能大赛的教学形式融入到常规教学中去,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教育部到各级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它对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推进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设备、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的开展、教材的建设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等某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建设引入新的思路和顶层设计。当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时,这才是我国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1-01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经过四年的积淀,已经成为全国卫生职业院校的顶级赛事。它是中国护理教育学生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舞台,也是总览中国护理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窗口。笔者通过2014年围赛期间的学习、分析与总结,探讨以赛促教,使竞赛与基础护理教学相辅相成并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出会动手、善思考、爱伤护伤的实用护理人才。

1 技能大赛亮点

1.1 统一操作标准

竞赛要求选手独立连续完成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置胃管和口腔护理技术四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赛前组委会提前公布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技能赛项规程”,规程中围绕四项操作给出了统一的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赛前1个月召开了赛事说明会,会上四位全国知名护理专家分别解读了操作标准,回答了各省代表队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方面的问题,从而统一了标准,使标准向国际大赛标准看齐。

1.2 注重评判思维

竞赛内容加入了案例分析,突出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特点。要求选手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对病人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在健康评估室,选手根据给出的案例对病人现状进行评估,列出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在物品准备室,选手需要根据案例认真思考并准备用物,针对患者状况灵活地实施4项护理技术操作。而这些都需要选手具备评判思维能力。

1.3 拓宽理论知识

比赛设置了理论测试环节,分值占总分的10%。赛前组委会给出复习方向,要求各代表队围绕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复习准备,并组织临床专家建立了大赛案例题库,100道案例题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急危重症护理知识。相比较去年围绕内科和外科护理共9道的案例题库来说,今年的题量剧增,知识也大幅度拓宽。答题时要求根据案例进行思考,运用基础护理学中护理问题的确定等相关知识,列出案例中患者存在的至少3个以上的护理问题,并确定首优问题,列出针对首优问题的护理措施。这样的答题方式要求选手掌握的知识面要广,选手需将基础护理学与其他专科护理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有机结合,方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1.4 回归人文自然

比赛强调操作过程要充分体现选手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在操作中具有爱伤观念;沟通要和蔼可亲;同时要去除精心设计的表演化痕迹。在大赛评分标准别列出:态度和蔼、自然真切和没有表演痕迹占2分;沟通有效和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占2分。可见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动作设计都更加强调自然实用和贴近临床。

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措施

2.1 认真研讨标准,让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

国赛公布的技能竞赛标准无疑是当前护理教学最前沿的标准,在认真阅读标准的前提下仔细研讨。在省内知名护理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产生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国赛操作分占总分的90%,即操作满分为90分,而我校参赛选手操作得分为89.54分,位列全国第一。充分说明了这套操作流程得到来自各省市的评委专家们的充分认可。这样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完全可以贯穿到基础护理技能教学中去。赛后可以拍摄选手的操作视频,用作教学素材;及时组织护理教师学习、研讨与操作实践,力争竞赛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统一化;大赛操作评分标准可以用做教师考核护生操作的依据;邀请国赛获奖选手担当小老师,在护理班级中进行操作展示和指导,以充分发挥国赛获奖选手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在国赛技能标准的引导下,使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更快与大赛接轨,时刻走在护理技能潮流的前列。

2.2 发挥案例作用,引导护生评判性的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

大赛充分结合案例考核选手的应变能力和评判思维。笔者在国赛集训期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案例,这样就为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赛后,笔者将这些案例素材进行资源共享,在系里组织的护理教师研讨会上介绍案例的答题方式以及编写要求。鼓励护理教师结合大赛要求参照模板自主编写案例,从而使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技能时,能充分运用案例激发护生思考,培养护生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中的评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及操作考核时,能参照国赛竞赛的模式,将案例与考核紧密相连。这样既可使基础护理教学紧密围绕大赛,同时也响应了当前课程改革教育的精神。使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拓宽护生的理论知识面,使护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编写出标准真实的案例,需要基础护理教师勤入临床见习,在见习中学习,在见习中收集与整理案例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促进护理教师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隙接轨。

2.3 人性化培养,使护生成为沟通护理有效及尊伤爱伤的护理能手

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各项操作都离不开有效地沟通和细致的护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护生具备基本的护理礼仪知识和爱伤护伤理念。护理教师可将护理礼仪贯穿在基础护理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强化。比如在护生操作全过程设定角色,让学生相互模拟护士与患者,要求模拟护士方带着微笑,设计并运用良好的语音语调及身体语言进行护理,操作后让患者方提出感受,评价出心目中的好护士,优秀者进行展示。在教师见习时,征得医院方及患者的同意,将临床星级护士护理患者的场景拍摄下来,剪辑后在课堂上放映,让护生充分感受临床上的护理氛围。在基础护理学见习周,护理教师跟随护生深入临床,可对护生进行全程跟踪观察指导,每天布置护生见习任务,将见习所见所闻写成小故事,见习后进行总结分享。将好故事汇总装订成册,注明作者姓名,留作教育资料。还可请临床带教老师与患者对见习护生进行综合打分,得分情况列入到基础护理学考核中。通过这些方式既能有目的增强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爱伤观念,同时也能让护生向临床看齐,使学生的沟通与护理变得更真实,有助于减轻表演化痕迹。

篇(9)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07-04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火如荼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职业教育。表面上看,这对高职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透过技能大赛“百花争艳”的表象,可以看出各高职院校乃至高职院校的师生们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今的技能大赛已经演变得越来越激烈化、规模化、利益化。很多高职院校参赛并不是单纯为了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而是为了提高学院自身的知名度,提高指导教师的知名度,甚至不惜花费巨资打造优质团队为学院争光。当物质利益与名誉地位等因素参杂进来的时候,技能大赛对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便逐渐减弱,甚至出现了相反的副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科学而理性地看待备赛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积极考虑整改措施,以更加认真端正的态度参与到技能大赛中。

一、高职院校备战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

(一)备战技能大赛与正常专业教学两极分化

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无视该赛项是否能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无论哪个赛项都会临时选派几名教师和学生组成备赛团队参加,没日没夜地突击训练,致使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都无法正常上课,这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争金夺银”的背后,牺牲的是巨大的财力、物力及人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学资源。有些院校为鼓励专业教师指导比赛提供课时补助及专项奖励,还为参赛的学生提供所谓的优惠政策,不但早晚自习不用上,连正常的课也可以不用上,甚至期中、期末考试也可以免试,致使出现了备战技能大赛与正常专业教学两极分化的现象。

技能大赛举办的真正意义在于发挥其导向作用,进一步引领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达到有效改善和优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技能大赛的导向作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备战技能大赛对于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并无明显的改善。技能大赛的考点可能分散在专业教学的不同课程上,而每门专业课却有着独立的课程标准,绝大多数专业教师还是围绕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所以技能大赛和专业教学性质上的差异就导致了教学重点与赛项考点大相径庭[1]。

(二)备战技能大赛无法实现“人人参与,个个受益”

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只是关注省级技能大赛或者全国技能大赛的比赛结果,所以特别重视对于参赛学生的选拔和集训,不惜花费重金去单独安排实训场地实施实操训练课程,还特邀企业资深员工和专业教师联手指导,以此全力配合备战技能大赛的需要。而对于面向全院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却置之不理,该怎么教学还是怎么教学,没有任何变化。这种只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全员教育的现象已成为多数参赛院校的突出问题。

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能够精准培养比赛型选手,从刚进校的大一新生开始选拔“特长生”,编入“技能大赛订单班”,单独安排指导教师给这几位“种子选手”进行备战集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安排一次模拟比赛,所获得的成绩可以折抵相关专业课的学分。如此安排只是为了让这些选手能有更多时间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确保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拔得头筹,为本校赢得更大的荣誉。然而,对于其他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他们却没有参加任何比赛的机会,所学习的内容也有明显的区别,即便是这些“种子选手”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拿下该赛项的冠军,这个成绩能直接反映该校的教学成果与教学水平吗[2]?技能大赛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平台,举办技能大赛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然而现实情况对于很多参赛院校来说,想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受益”是不可能的。

(三)备战技能大赛演变成了“为赛而教、为赛而学”

高职院校如果能在省级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金牌将被视作办学能力的体现,教学水平的象征。参赛院校的排名也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该校在同类院校中的声誉与地位。所以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为了政绩和脸面,把技能大赛摆在了学院中心工作的首要位置,导致学院在各个专业教学中都出现了“为赛而教,为赛而学,以赛替考,以赛替学”的怪象。

从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里面包含了各种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专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在短短几天的技能大赛考核中,每个赛项所考察重点只能反映在参赛选手的专业技能上,但是选手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理论学习水平、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却在大赛中无法体现。所以,这种一味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专业理论学习及职业综合素养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3]。这种问题会使参赛学生对技能大赛产生思想认知上的误区,有的学生会始终认为只要把大赛考核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即可,其他理论知识学了也没用,或者有的学生会误把技能大赛考核的内容当作企业用工的唯一标准,长此以往,高职教育教学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了。

二、高职院校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对策

通过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人人参与的目的是不可能做到的,毕竟技能大赛有参赛人数的限制,但是即便不能做到人人参与到技能大赛的比赛现场,也可通过院级层面举办专业赛项选拔赛来实现人人参与的目的,并且可以真正做到个个受益。所以,备战技能大赛的关键环节应该落实到院级技能大赛专业赛项选拔赛上,可以针对大赛所涉及的专业赛项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部署,力争做到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

技能竞赛不断完善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院级技能竞赛专业赛项选拔赛的全面展开,并且要让全员参与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学院对于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师生们的参与程度,所以,高职院校要认真思考如何将技能大赛与各专业教学有效融合,如何搭建院级技能大赛专业赛项选拔赛的平台,如何依托企业、协会及社团等多种渠道合作承办比赛活动,如何激励专业教师自愿参与到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中来,如何激励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4]。这是技能大赛指导精神的核心要点,也是技能大赛制度建设的基础环节,所以,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大赛制度对于真正实现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的目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将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有效融合

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各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增强教学管理,紧跟市场发展方向改进办学模式,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们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中学习更加丰富而实用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显著特点即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强调人才能力培养与就业导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院校要把技能大赛放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位置,重视和强调实践教学。

按照技能大赛的要求,各院系要调整各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以及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有机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于技能大赛所选取的考核要点不是完全集中在一门课上或一本书中,所以这就要求专业负责人必须根据针对考点分布适当调整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无论是在日常教学还是赛前辅导,训练的项目不能只局限于大赛考点本身,毕竟大赛所覆盖的考点有限,还是要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实施全面教学与实践。技能大赛的考核项目一旦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当中,学生便可以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领会,再将所学的专业技能运用到技能大赛中去检验,这样既可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又可以实现个个受益的目的[5]。

(二)鼓励专兼职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到技能竞赛中来

技能大赛对于提升指导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来说,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而为了提高技能大赛的获奖率,很多指导教师不惜牺牲了课余甚至寒暑假的时间来全程陪同,以保证训练的质量,这在精力和体力上都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但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这也是对个人教学理论、教学能力的反思,可以将指导大赛的经历更好反馈到课堂教学当中,让更多的学生分享到大赛的成果。

单凭校内专业教师还是不够的,学院还应该选聘企业一线资深人员参与到训练当中来。技能大赛明确提出要通过比赛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对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有着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导师们通过组合一支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实力团队,结合大赛中的考核要点,制定周密的训练计划,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优势,彻底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做到课上指导,课下辅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充分突出对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因此,学院应该对承担指导大赛任务的教师们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比如,对于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额外的课时补助及专项津贴奖励等。

(三)通过多种方式搭建校级技能大赛平台

第一,各个院系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关职业技能,结合技能大赛的考核要点,认真研究并修订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课堂上也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过程性考核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改掉一些学习的坏习惯,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使其在90分钟的课堂上就能够彻底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领。

第二,建议学院专门成立技能竞赛的领导小组,由教务处或学工处等行政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组织管理,各院系相关专业教研室认真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模拟比赛项目,比赛项目要巧妙地体现出专业教学与技能大赛融合的特点,分阶段进行考核。比如,每个学期可以开设科技文化节或者技能竞赛月等活动,力争达到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对获奖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均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全院师生的热情,最终形成一个常态化的院级比赛制度。长此以往,专业教师的指导经验和学生的参赛经验都在日积月累地增长,待到真正参加省级或全国比赛时,学生们会更加沉着冷静、从容应对。

第三,充分发挥学院创新课堂及各个协会及社团的作用。创新课堂是对常规教学的补充,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课下的创新课堂来复习和巩固课上学过的知识,同时通过扩充相关的内容,可以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专业教学完整地呈现给学生,用以弥补课堂上因为时间限制等因素不能完成的一些项目,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其见识,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及职业综合素养。与此同时,创新课堂也可以邀请企业一线的人员作为客座教师来院讲座或者授课,让学生跟企业人员进行零距离地接触,深入了解未来的就业岗位和职业规划,切实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7]。再者,也可以依托行业或者企业通过社团或者协会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通过企业冠名赞助,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可以通过比赛活动挖掘新秀,使学生未来就业得到了保障。这些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增加了历练的机会,让学生们可以以更好的姿态参加院级、省级或者全国技能大赛。

各级层面技能大赛的举办在一段时间里确实对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企合作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在取得如此成绩的背后我们必须要认清现状,如果将技能大赛凌驾于专业教学之上,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那么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所以,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各个高职院校要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创新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建立健全院级层面的技能大赛机制,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的引导作用,将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开创寓学于赛、以赛促学,寓教于赛、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霞中,李加升.技能大赛:高职院校教改之“风向标”[J].职业教育研究,2011(2):141-142.

[2]车广侠,周秀民,于慧玲.论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影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5): 152-153.

[3]周稽裘.让技能大赛成为职业教育提升质量的基础性常态制度[J].江苏教育,2010(15): 14-15.

[4]李 文,高 健.职业技能竞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业时空,2010(4):48-49.

篇(10)

摘要:自2010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我国持续派出代表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这一代表着国际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竞赛。为做好相关技术准备工作,对赛会相关技术文件进行详细分析及持续跟踪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对第41届、42届世界技能大赛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及相关技术文件进行了研读,并对所涉及的各项安全认证体系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世界技能大赛;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认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12-05

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 Competition,以下简称为大赛)作为世界技能竞技的国际性舞台,被称为职业技术领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着国际性的先进技能水平。到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已设立了6个大类共计46个项目。大赛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及相关认证体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世界的主流水平。自2011年伦敦第41届大赛及2013年德国莱比锡第42届大赛以来,主办方均提出了“零事故”(Zero Accident)这一共同目标。尽管选手众多,比赛项目较多,且竞赛日程较长,但世界技能组织(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和第41届、第42届大赛主办方英国、德国还是实现了大赛“零事故”这一目标。

为了给我国相关专家提供健康与安全防护相关参考信息,为我国参加、举办类似的职业技能竞赛在健康安全规范方面提供相关参考资料,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安全防护相关法规规范,推广并普及必要的劳动防护,最终促进我国职业技能竞赛、制造业安全防护水平乃至整体安全防护水平的提升,对世界技能组织及大赛主办方所指定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OHS)、规定的设备、工具、个人防护规定及相关的认证体系开展研究很有必要。笔者拟以第41届、第42届两届大赛的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及认证体系为主要对象进行相关分析与探讨。

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内容解读

每个竞赛项目,按照不同的技术层面及领域,通常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技术文件及资料:(1)竞赛规则(Competition Rules),对所有竞赛项目的整体规则、原则、组织形式、整体管理、监督投诉机制等进行整体说明;(2)技术说明(Technical Description),对特定的项目名称、能力要求、工作范围、测试项目赛题的原则及赛题开发形式等进行约定;(3)基础设施列表(Infrastructure List),给出特定项目竞赛所提供的设备工具等相关设施工具列表;(4)测试项目(Test Project),详细的项目竞赛图纸及赛题;(5)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对安全防护的策略及程序进行规定,并就大赛时的安全方针协调机制、大赛中的技术代表、专家及场地主管等责任划分进行详细描述,并就赛前安全培训、健康与安全合约签订、监督体制等进行规定。下面本文将对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相关情况及内容进行分析及说明。

每届大赛,赛会组织方均根据世界技能组织及主办国自身安全相关规定,在健康及安全防护方面制定详细的说明。在2011年英国伦敦大赛之前4个月,大赛主办方颁布了各个大赛项目对应的《职业健康安全规程》(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而2013德国莱比锡大赛各专业的《职业健康安全规程》同样在赛前4个月由主办方颁布。除此之外,2011年的伦敦大赛主办方在赛前4个月颁布了面向所有大赛相关人员的《安全健康手册》(Health and Safety Manual)。

(一)《安全健康手册》

第41届伦敦大赛《安全健康手册》(以下简称为手册)分为15个部分,就大赛的相关文件政策、整体健康安全策略、不同岗位赛会有关人员的安全方面的责任分工、主办方的相关规章制度、个人防护用品、赛前安全教育、大赛中的健康安全监察、紧急情况处理、火灾警报及疏散、残障人士及易受伤的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安全事项、安全手册的发放方式及数量等所有涉及赛会安全相关的问题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手册中将大赛中的安全防护按专业相关将防护类型分为通用职业健康安全、电气、机械、热加工、食品卫生、个人防护用具等几大类。

按照历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惯例,除了遵循世界技能组织所颁布的健康安全规则之外,还需要遵守主办国的相关法令,如果法令之间存在冲突,则以最高标准(最严)为准。2011年伦敦大赛援引的英国健康与安全相关法规为1974年《工作健康与安全法案》(The Health & Safety at Work Act 1974),包含了自1989年到2008年颁布的健康与安全相关法令,涵盖了安全管理、个人防护用品、高处作业、电工作业、火灾等相关的32项法令。

手册的附录中,就赛会健康安全指导委员会的构成、大赛中的保险、无线电通信协议及术语规范、紧急电话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为便于操作,制定了相关表格模板,包括赛前竞赛区安全检查清单表A、健康安全教育检查清单表B1、健康安全教育签字表B2、竞赛就绪检查表C、轻微受伤记录、事故报告填表、事故调查报告表。

根据手册内容,需要大赛主办方负责检查参赛代表队携带的工具设备能否符合相关认证并允许在大赛中使用和选手参赛资质,主要有以下几点:(1)所有在大赛现场中使用的手工电动工具、设备等,必须达到赛会认可的安全认证要求,即通过产品源产地国家或地区的相关安全认证;(2)参赛者携带的工具、设备,除需要通过如上相关认证之外,还需要张贴检验合格标识,标识上需标明产品上次检验的时间和下次检验的时间;(3)手动工具需要通过手动工具振动评测(Hand Arm Vibration Assessments),并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在有效期内的相关证书;(4)原则上不允许携带化学物品及有害物质,如大赛中确需使用化学及有害物质(如化学溶剂等),经大赛主办方批准且通过英国有害健康物质控制认证并具备证书的方可带入大赛场地;(5)竞赛中一旦出现违反职业健康安全规定的危险操作,在场的场地主管、专家将立即对选手提出警告,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警告之后,第三次将中止选手操作,中断的时间不从竞赛时间中扣除。

上述设备、工具、个人防护用具安全认证规范及文档,事先需经大赛主办方的专家、场地主管、专门的健康安全专家、专门的健康安全协调员或主办方监察组成员等进行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工具、设备将粘贴不得使用标识并移出赛场。

(二)《职业健康安全规程》

第41届和第42届大赛主办方均提出了“事故为零”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规程》(以下简称安全规程)对赛会安全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以2013年第42届德国莱比锡大赛为例,其健康与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第41、42届两届大赛主办方所颁布的安全规程包括总则、责任与保险、通用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专业相关健康与安全规则四个大部分。以41届大赛主办方公布的机电一体化项目的通用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则部分为例,其内容较为详尽,包含的36项具体内容总结如表1所示。

大赛场地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并制定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程序,在赛前对所有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参赛选手需签订专门协议。大赛场地需配备如下安全设施:(1)外伤急救包、外伤急救中心;(2)紧急洗眼站,用于眼部异物清洗及损伤防护;(3)火灾初期灭火设备,包含灭火器、灭火毯、相关标识指示;(4)报告及通信协议;(5)紧急疏散路径指示标识。

除上述安全设施以外,前往外伤急救中心的交通车辆、化学品喷溅泄漏的处置、与外界火灾控制等紧急处理的联系方式也必须保持随时就位及畅通。场地主管或专门负责安全的专家须事先对所有参赛选手、专家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包含急救设备、洗眼站的位置、火灾疏散及逃生路径、疏散后集合地点、紧急情况下的警报内容及撤销警报的广播内容等相关信息。

从近两届大赛的安全规程来看,其总体格式基本相同,区别主要是根据主办国的不同而分别引用了主办国的相关职业健康安全法规。

在上述两个文件中,除大部分与我国安全规定类似的内容外,尤其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有如下内容:

参赛选手不得佩带任何珠宝饰品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按个人防护用品用途及伤害类型不同,分为眼睛防护、头部防护、呼吸防护、肢体防护、手部及臂部防护及足部及腿部防护。根据各专业性质不同,一部分如防护眼镜、防护鞋等为必须使用;部分如耳塞等则为建议使用;而在对旋转机械的操作中,手套为严禁使用。按照大赛专业不同,基本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安全防护鞋、眼部防护、噪声及听力防护、工作服或防护服,特殊情况下还需要使用呼吸器、面部防护罩、焊接个人防护、手套等特殊防护设备。按照规定,所有大赛相关人员,无论是比赛期间还是在前期准备熟悉过程中,在大赛场地车间中必须全程穿着符合赛会要求的防护鞋及工作服,以及根据规定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德国莱比锡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22个有中国参赛的项目对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如下页表2所示。

较为严谨的安全操作规程规定 对于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中给出的较为严谨的规定,除了赛前的安全检查外,在比赛中,选手也将有一次临时中止比赛的机会,由组织方再次确认安全状态。如果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选手将受到警告,两次警告之后如仍未达到安全操作的要求,将可能面临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如在第42届大赛电气操作中,规定所有的电气装置必须符合德方的BGV A3要求,而且必须完成两端电路断开、意外连电防护、确认无电压、接地与电容放电、遮盖保护及拉设警戒线等一系列全部预防操作之后,才能开始操作。与此类似,在焊接、压缩气体操作乃至磨削砂作、大赛期间食品卫生等,均规定了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

责任与保险 与往届情况类似,作为参赛的前提条件,各参赛代表队需自行承担如队员受伤、疾病及自身原因造成的伤害、财物损失等可能发生的风险责任。各参赛代表团是否自行购买保险,主办方未作强制性要求。但鉴于大赛主办方既不承担参赛代表队大赛期间及在主办国逗留期间的人身伤害、财物损失,也不提供任何保险。因此,建议参赛国代表团事先购买适当的保险。

机床、设备、工具等的相关规范及认证体系

赛会要求,不论是主办方提供的还是自行携带的机床、设备、仪器需通过原产国或地区的安全强制认证,包括欧盟、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强制认证。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主办方认可的部分国家或地区安全认证体系如表3所示。

按照大赛各项目技能管理计划,在赛前,将在专门的时间会同首席专家、场地主管(Workshop Supervisor)、专门的专家(Experts with Special Responsibilities,ESR)、本国专家等对机床、设备、工具等进行安全资质检查,不符合安全认证及标准或检验有效期过期、存在故障的机床、工具、设备由大赛主办方张贴禁止使用的标记并移出赛场,不得在竞赛中使用。第42届大赛主要采用CE认证。CE认证作为世界上最严格的安全认证之一,包含了健康、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欧洲法规要求,并且不定时更新。如按照最近的CE认证要求,机床等带电机械,需符合电磁兼容性(EMC)和低电压(LVD)规范;而冰箱这样的家用电器,除了符合电磁兼容性和低电压规范之外,还需要符合有害成分限制(RoHS)、报废电子电气设备(WEEE)等规范。而电气照明设备的认证,则涉及《电气照明和类似设备的无线电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EN 55015:2006+A1:2007+A2:2009等至少6项的相关标准。

为保证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能够顺利参赛,根据前期案例以及按照41届、42届两届大赛相关安全规定文件的规定,按照国际赛会通行的做法,参赛项目采购并携带的机床、设备、工具,一是确定事先通过规定最新的相关安全认证,设备、工具等经过定期检验并张贴标签;二是工具、设备机床制造商必须经过相关认证并附有认证标识;三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机床设备等,为避免届时出现麻烦,除了经过认证、标识和检验标签齐全之外,建议随机床、设备携带必要的认证资质证明文件。

个人防护用品规范及认证

就我国劳动防护整体而言,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普及与使用,乃至操作者的安全意识、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意识和知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要想在个人防护用具上达到大赛要求,首先必须采购符合规定标准并通过相关认证的个人防护用具,而且需事先研读职业健康及安全规则相关技术文件,必要时需与外方、主办方沟通交流,弄清相关信息。在训练中、比赛中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养成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良好习惯。

按照第41届技能大赛的规定,在电工操作中必须穿着符合《英国工作个人防护用品(1992)法规》(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at Work Regulations1992)所规定的个人工作防护用具,其防护服的阻燃、耐电弧性均需达标。又如,规定在使用手电钻钻孔工作的情况下,必须佩带符合EN166 FT标准(欧洲面部防护标准)的防护镜。2013年大赛主办方对于个人防护用品,除要求按不同的比赛项目需采用不同的防护用具外,均要求使用符合欧盟的CE认证标准,如参赛队携带的个人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主办方将“指定主办国符合资质的个人防护用品供应商信息”。也就是说,如果参赛代表队自备的防护用品或工具不符合资质,届时需自行购买符合资质的防护用品或工具后,方可允许带入赛场用于比赛。

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源源不断地输出中国制造的产品,就大多数中国制造的产品而言,按照外方标准从技术要求上达标不存在太大难度;但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相关劳动保护标准、劳动防护意识、国际相关标准熟知程度以及在竞赛、生产制造乃至日常生活中切实运用的安全防护相关用品和规则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意识,还是规章制度、硬件设施,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提高我国技术工人的职业防护水平,提升我国民众对安全防护的认识,最终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乃至我国产品的竞争力,还需要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持续努力。

此外,在参加区域性或世界技能大赛中,要保证健康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相关硬件和软件具备标准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是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切实进行防护,另一方面是需要事先深入了解并学习赛会相关规定标准,在专业人员意识、认证资质、相关技术等方面达到要求。这对我国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和提升我国工业制造、社会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SI)WorldSkills Internationial 2013. Competition Rules[EB/OL].//W. I.(WSI),5.1 edn. 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Keizersgracht 62-64,1015 CS Amsterdam,The Netherlands:69.

[2]WorldSkills Leipzig 2013.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 Mechatronics[OL].May,2013 edn. WorldSkills Leipzig 2013;Leipzig,Germany:21.

[3]WorldSkills Leipzig 2013.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Manufacturing Team Challenge[EB/OL].May,2013 edn. WorldSkills Leipzig 2013;Leipzig,Germany:21.

[4]WorldSkills London 2011.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Mechatronics[EB/OL].WSL2011,London,U.K.:21.

[5]WorldSkills London 2011. Health & Safety Manual[EB/OL].WSL2011,London,U.K.:30.

篇(11)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0-0030-05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被定位为引领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每届大赛的举办都会对职业院校产生较大影响。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充分肯定了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意义和作用,明确了通过大赛来提升我国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影响力。本研究拟结合对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情况调查,并结合历届大赛的举办情况,揭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在教学领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对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调查

2008年教育部在天津市首次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确定了天津市为举办大赛的永久城市。随着竞赛项目的逐年增加,从2012年开始,大赛举办地由天津一地扩展到全国多个省份。到2014年,已形成以天津赛场为主赛区,全国12个省市:江苏、浙江、吉林、安徽、北京、河南、山东、广东、山西、甘肃、广西、重庆等为分赛区的竞赛格局。

为深入了解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围绕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的影响内容,设计出调查方案,并深入到天津市部分中高职院校,以座谈和交流的形式,对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展开调查。对象为参赛项目指导教师、主管大赛办赛项目的院级领导、主任等。

(一)大赛给职业院校带来的变化

所调查的4所中高职院校(各2所)全部为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学校。

1.专业课程变化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已将比赛项目转化为课程,专业课程围绕竞赛体系建设,并开发校本教材。有的学校根据举办竞赛项目的需要,带动部分参加竞赛项目课程的变化,教师将部分竞赛知识引入课程,并作为组织校级竞赛选拔的内容。

对高职学院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将大赛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和教材。有的学校以赛项为基础设立专业课程,开发辅助课程,并将实用技术与课程紧密结合,形成了大赛生成课程,并开发了校本课程。

2.教师教学和工作态度的变化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教师已将大赛训练法、模拟法渗入教学,并结合参赛项目,自觉提升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有的学校因为参赛需要,推动教师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主动学习技术,将企业界人士请进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聆听企业界人士对专业内容的讲解;学校制定了激励教师政策,把指导大赛成绩与教师评价挂钩,激励教师努力工作。

对高职学院的调查显示,学院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对参赛指导教师收获更大,促进了课程改革。有的课程与大赛结合度很高,有的将比赛中的知识点引入教学,还有的对竞赛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学校对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奖励力度大,除现金奖励外,还在教师评优、职称评定、进修等方面优先考虑,并把培训参赛学生的时间计入教师工作量。

3.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变化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已将传统的试卷考试转为对实际能力的过程评价,包括企业评价、学生间评价。从高职学院了解到的情况为,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4.对实训教学的影响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有的学校参考大赛功能布局布置实训教学场地;追求企业真实环境,实施模拟实训教学;为选拔参赛选手而进行对个别学生的技能培训。从高职学院了解到的情况为,围绕企业对产品生产的指导要求进行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5.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对中职学校的调查显示,企业是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协会提供设备支持;企业提供典型工作任务;为带选手比赛,教师走进企业,请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参赛选手,做讲座。从高职学院了解到的情况为,企业协会提供实训设备;校内基地提供设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半年顶岗实习。

综上所述,随着大赛举办经验的丰富,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将大赛项目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培养人才标准上逐渐实现了与企业的接轨。

(二)大赛存在的问题及对职业院校的负面影响

1.大赛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普惠性不足

限于学校训练经费的不足,大赛不可能让更多学生参加集训,受益的只能是少数学生。为此,中职学校教师对举办大赛学生受益的不平等,主动向市级大赛组委会进行申述,希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大赛中来。

对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经过大赛集训出来的学生个个优秀,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可能完全达到与参加比赛选手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标准。据天津职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8.95%的被调查学生没有参加过大赛,58.4%的被调查学生不了解大赛的相关情况,参赛力度极低。90.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应组织职业技能大赛[1]。

2.企业绑架大赛现象仍然比较明显

要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要购买大赛赞助企业的训练设备,而且临近比赛时再购买设备费用就更高。

3.承办大赛导致学校负担过重

前几届学校承办大赛情况为,上级主管部门资金拨付不能及时到位,由学校先期垫付;现在上级主管部门明确不给举办大赛学校拨付经费,完全由学校自行解决,使承办大赛的一些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因缺少必要的资金保障,不得不放弃赛项的承办权。而只有承办全国大赛竞赛项目,才能获得企业协会的支持,建立实训场地,拥有实训设备。为此,2013年大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赛项,又出现天津与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市争夺承办权的情况,最终江苏省取得承办权[2]。

4.学校参赛项目多、负担重

学校参赛项目太多,投资成本高。为解决参赛资金的不足,学校在原本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只得采取多招生的方式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样一来班级又因容量过大,师资力量不足、设备不足,同时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升。虽然学校在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上都渗透大赛内容,但学生的受益程度与参赛选手差异显著。

5.学校承担大赛工作任务,影响正常教学工作

有学校反映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期间,学校承担大赛各项活动任务重,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要承担其中的工作,冲击了职业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竞赛项目设置变化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办赛机制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通过大赛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共赢,即让职业院校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更新,以实现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让企业通过大赛选拔到合适人才,并通过提升知名度而为企业产品培养未来的使用者,扩大影响力。“举办大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赛与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随着大赛影响力的扩大,企业介入大赛的数量、深度逐年增加,对职业院校办学的影响更加深入。

(一)大赛赛项设置变化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引领

从2008年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到2014年大赛,每届大赛赛项设置都有变化。

1.赛项类别、数量由大幅增加变得趋于稳定

2008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0个专业大类24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7个专业大类19个赛项,高职组3个专业大类5个赛项;2009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2个专业大类35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8个专业大类31个赛项,高职组4个专业大类4个赛项;2010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4个专业大类46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4个专业大类35个赛项,高职组4个专业大类11个赛项;2011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6个专业大类55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2个专业大类45个赛项,高职组为4个专业大类10个赛项;2012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8个专业大类96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6个专业大类60个赛项,高职组为18个专业大类36个赛项;2013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4个专业大类100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3个专业大类50个赛项,高职组为13个专业大类50个赛项;2014年大赛赛项数量为14个专业大类95个赛项,具体为中职组13个专业大类46个赛项,高职组为13个专业大类48个赛项。

从2008至2014年的大赛赛项类别及数量设置情形看,大赛赛项对中高职专业覆盖由最初的中职不足36%、高职不足17%,发展到2012年中高职专业覆盖都达到并超过73%以上。大赛由最初对中职学校赛项数量的逐年增加,到从2012年开始,重视高职赛项类别与数量的增加,2014年实现了中高职赛项均衡发展。从2012年开始,大赛赛项设置类别与数量开始趋于稳定。值得一提的是,高职赛项数量由最初的3项,发展到2014年的48项,显示出大赛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成效更加显著。

2.行业企业深度介入大赛,引领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方向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办赛的原则是:竞赛规则由教育部门主导设定,比赛由职业院校承办,其他部门和行业指导比赛。各个分赛项的组委会都由行业部门牵头,行业起指导作用,相关企业参与大赛。“专家鉴定团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组成依据是企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标准,以此来设计赛项、确定赛题;由职业教育部门统筹安排赛项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3]

从2010年开始,大赛赛项在传统制造业项目基础上,开始增加现代服务行业的新技术项目,例如3G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组建比赛项目。赛项选择与设计突出了紧贴生产实际的特点。如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与维修赛项完全对照制造企业数控机床维修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而设计,参赛选手应完成的比赛任务(数控车床Z轴装配与调试)都是真实的工作任务。2008~2011年,主要以中职组的赛项增加居多,无论赛项数量涉及的专业类别还是项目数量,都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主要为通用类专业,数控、电子、计算机、烹饪等项目,对照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大赛倾向于理工科,极少涉及财经商贸、旅游服务等专业。高职组赛项变化不大,只是与中职组的操作比赛相比,更强调调试与维修,技术层面更复杂[4]。

从2012年开始,大赛开始呈现服务国家产业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特点,即“以制造业为主,兼顾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比前4届大赛赛项的设置,2012年大赛赛项结构体现出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接近,即一次产业赛项10个,二次产业赛项45个,三次产业赛项42个。赛项设置在体现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兼顾民族传统工艺。例如体现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增赛项有水资源检测与治理、煤矿安全生产等;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工艺的新增赛项有手工制茶、中药制作等。

2012年大赛也开始体现出中高职赛项结构平衡分布,高职组由4个专业类别升至18个专业大类,赛项数量也增加了26项,与中职赛项专业类别与项目数量基本相近。

2013年大赛重视加强顶层设计,改变往届大赛一年一策划的办法,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做到办赛有据可依,科学办赛。赛项设置呈现出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基本实现赛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具体为100个赛项,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赛项占比分别为10%、40%、50%。新增的26个赛项中,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项占到22个,反映了赛项与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的一致性。赛项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近九成赛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5]。

2014年大赛又增加了“三网融合(4G网络)、云安全、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水环境检测与治理、智能家居、飞机发动机装调与维修等32个赛项,占全部比赛的34%”[6],这些赛项全部体现了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了大赛引领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办赛理念的形成。本届大赛同时吸引了联想、中兴、大众、通用、西门子、博世、大连机床等国内外著名企业深度参与,占赛项比例达到85.3%。正是这些龙头企业的参与,使赛项内容直接与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相衔接,从而引领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变革[7]。

(二)竞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变革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带动下,大赛的技术标准日益成为各职业院校训练的重要参考依据。各地省赛、市赛、校赛广泛开展。一些省市如山东省实施了在校生“普赛制”试点。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引入国家部委、行业、省市等技能竞赛项目,已连续举办三届“百项技能大赛”,学校各个系、专业都组织开展了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达到100多个项目[8]。竞赛已成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技能学习兴趣、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大赛为契机,依据企业标准构筑课程体系。按照用人单位需求确定课程模块,将课程模块与技能大赛内容对应,使教学与大赛同步[9]。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承担“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在对接国际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将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界面监控技术等核心技术都放在一条模拟生产线上,实现仿真环境下的综合考核。沿着该项目的开发思路,学院陆续开发出5个国际赛项、4个全国性技能赛项、3个国际化赛项。2014年又开始一项探索国际化专业建设标准,按照世界职教标准设计全套课程,实施人才培养方案[10]。

三、启示与建议

(一)大赛要推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

每年一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国内一流企业的加入。从2014年开始,大赛执委会邀请12个专业类的行业企业专家对赛项规程与成绩产生流程进行审定,主要目的是审核赛项内容、技术平台、评判标准和组织形式是否与企业主体岗位的核心要求和产业发展最新趋势相适应[11]。进一步体现了大赛对接企业标准的办赛理念。为此,参加大赛的学校就要依据企业标准来培训参赛选手,进而引领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的变化。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办学,已成为国家的政策指向。

从各承办大赛学校取得的成绩看,高职院校发展较快,不仅促进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有效促进学校的发展。但从承办大赛的中职学校状况反映出,存在着资金短缺以及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建议政府对中职学校大赛赛项要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规范大赛的举办,严格杜绝大赛中企业绑架大赛行为,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课程的深度变革。

(二)推进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随着举办大赛经验的积累,大赛赛项的设置越来越体现与产业发展的同步性。从大赛举办的特点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并关注大赛,但大赛获奖人数占职业院校学生的比例很低,甚至1所职业院校很难培养出一个在大赛上获奖的选手或团队。面对企业的需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不能仅让大赛成为职业院校参与或学校依据大赛来自己编写教材,而应组织对大赛赛项进行研究,并转化为统一的课程教材。依据职业标准,结合企业需要开发更多的内容,以此引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真正实现与企业需求对接。

2014年教育部适时出台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资源转化办法》,明确将各赛项竞赛过程中的技术文件、竞赛平台、试题库和视频资料等各类资源,转化成满足职业教育教学要求的共享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使大赛更有效地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服务”[12]。为此,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场的天津市,需要整合承办大赛的各中高职院校举办大赛赛项的成果、经验。

(三)全面实现与世界技能大赛的有效融合

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从成立至今已举办了42届大赛,并走过了65年的发展历程,现已拥有73个成员体(成员国和地区)。世赛拥有完善的竞赛体系和制度建设,其力争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对世界技能发展及最先进技术标准的引领作用的办赛宗旨,目的是让世界更多的优秀青年人关注技能发展,对技能学习产生兴趣,并加入到技能学习者的行列中来。

与世界技能大赛相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如世界技能大赛制定有完善的技能项目准入制度,评分标准分主客观评分,对参赛选手有年龄限制,并限定每个选手终生只能参加一届世界技能大赛,目的是让世界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有机会参加比赛;对完成的作品更重视质量和精度的检验标准,重视选手在比赛过程中所体现的安全、节能、规范操作、团队合作等职场素质要求。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制度、标准和技术工种,都已成为世界技能强国及参赛国家和地区举办国内大赛的参照标准。

因此,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制定国内大赛竞赛标准,既是技能强国发展的经验,也是我国开放办赛的实际需要,更是提升我国大赛办赛质量、水平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共同需要,更对完善我国竞赛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为此,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应全面体现与世界技能大赛办赛思想的融合,有助于我国职业院校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从制度上完善大赛活动,避免冲击职业学校正常教学工作

自2008年大赛举办至今,每届大赛都同期举办多种活动,以吸引社会各界民众的关注、观摩、体验和参与。这一系列活动意在宣传技能给社会带来的贡献与价值,让公众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魅力。恰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所说“技能竞赛是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的一个窗口”[13]。在举办大赛期间所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与世界技能大赛举办期间主办国开展的一系列技能宣传活动具有一致性。

对比世赛主办国的宣传活动内容,我国对大赛宣传内容丰富且相对集中,且每年一次。作为承办大赛主赛场的天津市,筹划这些活动内容,需要抽调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其中的工作,尤其对于原本师资力量不足的中职学校,严重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建议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由宣传部门负责赛事宣传及组织相关宣传活动,这样有专业人事做宣传工作,力度大且效果会更好。

参 考 文 献

[1]高洋.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力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77-178.

[2]席东梅.技能大赛风生水起 分赛制度日趋完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2):25-40.

[3]赵伟.大赛满五届 连年现新优 改革创新故 今载花更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5-18.

[4]孟志咸.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若干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4):3-10.

[5]赵伟.知识照亮人生之路 技能铸就美好未来 大赛展示师生风采 职教铺就圆梦舞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2):5-16.

[6][7][8][11][12]赵伟.让青春绚丽 让人生出彩 强技术技能 惟立德树人――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综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