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57-01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发展的第一任老师,所以不同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发展,而且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电脑、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带手机进校园,课间聊QQ,逃学上网吧等不良现象已不再是偶而发生的了,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再有就是人们生活观念的逐步改变,很多农村家庭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矛盾极端化、过分地追求金钱、权利、地位等悲剧愈演愈烈。在诸多家庭因素的影响之下,大多数儿童都出现了内向,自卑,脾气急躁、交往不良、厌学、自以为是等心理健康问题。
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十分重要。那么,究竟家庭中哪些因素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呢?
一、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改掉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但每次一旦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不是指出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是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先是一通数落甚至打骂,而过后也不再深究,总以为“收拾”一顿后总会改掉。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了。父母爱读书看报,那孩子也会效仿父母努力学习,父母热心、邻里关系处理和谐,那孩子也就心胸开阔,为人直率……其实,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之中直接影孩子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也许就是如此。
另外,父母经常吵架,夫妻关系不和谐等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父母之间永不休止的“战争”,心里会感到十分害怕,慢慢地就会变得非常胆小,自卑、孤僻、内向。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首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大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受教育的地方就是学校,而家庭只是提供给孩子衣、食、住、行的场所,不负有任何的教育义务。所以大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唯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迁就,小错误不闻不问,很少对孩子提出规范的要求,使孩子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以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前不久,就在笔者曾经读过的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服毒自杀的事件,后经调查,这名学生长期以来生活在一个我行我束,纵容骄惯,过分溺爱的家庭环境中,上小学时就经常携带手机进教室, 学校里的他从来不服从学校管理,对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劝导也从来不理不睬。家里的他,纯粹就是“小皇帝”、“小少爷”,父母对儿子的蛮横从来不管,也不敢管,因为过分的溺爱,已经导致他多种坏习惯的形成,最终因为太自以为是而走向极端。
加之近年来义务教育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好多家长不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学校的安全管理、教师的专业能力等问题都成为家长饭后闲暇之余探讨的主要话题,而当有人提及自己子女学习成绩时,大多家长都是避而不谈,如此,做为子女感觉父母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学习,而是学校发展存在的更多问题,因为家长过度地片面地看待教育,从而导致子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是否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各种挑战,都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就人类自身来讲,重大的挑战是心理危机。学生正处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时期,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思维、情感、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会出现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情感与理智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交错等一系列问题。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骨干,作为未来的主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又要有健全的精神,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应得到各界的普遍重视。
2 学校体育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并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知身心发展与体育活动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和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的功能,也就是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教育功能、竞技功能、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过去,学校体育课对于体育运动的竞技功能予以了充分的开发,但对于健康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健康功能当然也包含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而休闲娱乐功能似乎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休闲娱乐活动中,学生的情绪是积极的、快乐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容易释放压力,体验积极情绪带来的愉悦;其次,休闲娱乐体育活动中常常是近乎游戏的集体活动,因而在活动中学生有机会体验团队合作、交流,公平竞争和合理处理胜利与失败。这对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3 学校体育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学以体育活动为主,相比学校的其它学科的教学,有它的独特性,对学生心理健康也有着特殊的作用。 我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新的尝试,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体育活动给学生的心理带来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感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因此通过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意志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2.提供发泄的机会,缓解不良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心境,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活跃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克服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而焦虑不安、缩手缩脚、萎靡不振等不良心境,会影响和降低学生的活动水平,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创造和谐环境,消除不良心境,是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窍门。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心境应是快乐和和谐的。只有创造和谐环境,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身体力行,用良好的心境感染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振奋精神,战胜不良环境影响,乐于完成困难的学习任务。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一个开心的集体游戏,孩子会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满脸的兴奋和笑容。这就是体育活动带来的效果,是简单的说教所无法做到的。
3.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明显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体育教育的群体性很强,体育教育为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能培养学生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的同学,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学生生活的很愉快,很舒畅,促进学习进步;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制约学习进步。由于小学生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许多不良健康心理,如:孤僻、娇气、自私,承受能力差缺点,由于这些原因在班级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这些状况必须改善,不然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可以改善这一现象的,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有重要作用。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群体关系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时能扩大社会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与人相互产生亲近感,不必用语言,一个手势、一套活动,就能沟通信息和交流心声,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产生一种情感。在体育教育中,让学生参加集体项目,它的本身就给参与者提出了必须相互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要求。了解同学,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这往往是比赛获胜的基础。所有这些都能改善学生不良健康心理,都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进一步改善人际关系,同时心理健康也得以改善。
4.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作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比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比较好,有的学生技巧动作学的比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通过这样的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培养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5.协调行为,培养调控自我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尝试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希望对改变这种困境能有所帮助。人本主义教学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育心理学中的贯彻与应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育目标从“治疗和矫正”到“预防和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预防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和矫正。
二、教学过程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突出学生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就针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如何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动态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以问题、情境或活动为中心,展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动态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心理测验、心理训练活动、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并运用所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
传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编写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基于这种现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高职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教师一方面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授课,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以及社会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启示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自己的感受,从操作上讲,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机制。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应该相信,将人本主义教学观的理念引入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来,对促进人的真正发展,促进教学的改革和模式的转变,将会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刘 颖.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J].新课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02-02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技人才的重要来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事关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事关我国基层医疗单位能否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为此,探索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对于促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重专业教育而轻人文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尤其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由于医学生缺乏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从而影响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知识的贫乏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欠缺,最终可能导致医学生出现性格孤僻和心胸狭隘现象,同时也会影响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较大的挑战。
(二)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近年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教师和学生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心理健康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教职员工、学生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所欠缺;在开展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过程中,各部门配合不够协调、不够融洽;教职员工的参与面不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强。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配备不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基本是同一批人马,其师资力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且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没有得到优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及实际工作能力也不高。虽然高职高专院校成立了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机构,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及各班级心理委员,并且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二级工作站的成员基本由辅导员组成,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缺乏理论支撑,又缺乏实践经验。另外,辅导员本身工作任务繁重,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常分身无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校内外缺乏重视。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人们的心理普遍急躁,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比较多,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随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干预,由此导致高校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如休学、退学、走失、轻生或杀人的比例逐年攀升。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伤熊案和2004年云南大学生马加爵的杀人案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凸显了大学生严重的心理危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他高校一样,高职高专院校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将成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其工作不仅仅只是为病人解除躯体上的病痛,更重要的是帮他们解除心理上的不适。要想做到既能从身体上解决病人的病痛又能从心理上引导病人配合治疗,医护人员除了具备深厚的医学功底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之外,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据笔者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2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真组织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必须构建科学规范的工作体系。如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一级网络,系级心理健康工作站为二级网络,校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各班心理委员为三级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形成了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如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准则》等,以完善的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新生心理测评报告显示,近20%的新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和情感困惑。因此,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做好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帮助新生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学会自我调适和排除情感困惑,缩短新生的大学心理适应期,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产生,为大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高职高专院校应在开学之初向每位新生发放心理健康手册,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讲座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校园生活。
(三)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是促进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两门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这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在进行基本理论教授的同时渗透各种心理品质培养的要求和方法,使每一项教学内容都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既可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又能通过相关内容分析自己的心理品质,并能根据所教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如讲授“情绪”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情绪的本质、表现,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在讲授“挫折和心理防御机制”时,让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本质和表现,以及对人的影响,让学生在受到挫折时学会对其作出实事求是的归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教会学生懂得适度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是开展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发展性咨询,既有心理咨询的深度又有心理教育的广度。开展团体辅导,应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的作用,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学生参加“成长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小组”、“自我探索小组”、“生涯设计小组”、“人际沟通小组”等各类群体的团体辅导,采用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心理剧、行为训练等形式开展训练活动。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可以使各类学生心理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如学会以开放的心态与环境接触,开阔思路,学习新的经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学会宽容,懂得如何与人交往,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专刊、板报、网络、讲座等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消除对心理咨询的错误认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途径,在需要时能主动及时地寻求专业的帮助。
四是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辅导,可在校园网上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如笔者所在院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并在网站上开设了相关栏目,如心理中心简介、心理咨询、日常工作、心理社团、心理测试、心理测量和交流空间等,通过网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等。尤其是对一些不愿暴露自己身份的学生而言,通过网站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真实地表达出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建立心理危机对象预警和干预机制。一是构建信息渠道。由班级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心理观察员,当发现某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苗头时,立即报告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主任或辅导员报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学校分管领导,形成层层上报的工作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各级相关人员将根据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从而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危机。
二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当发现存在心理危机预兆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时,立即启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学校、医院、家属救助的工作机制,及时进行干预。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成功地化解了多次危机,防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近几年来没有一例自杀或他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1.1 对象。海口市在职中学体育教师。以学校为单位共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为90%。其中教龄10年以上的有16人,占调查人数的35.56%;教龄1―3年的有16人,占调查人数的35.56%,教龄4―6年的有7人,占调查人数的15.56%;教龄7―9年的有6人,占调查人数的13.33%。
1.2 研究工具。采用《SCL-90心理症状自评测量表》测试中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3 研究方法。严格按照测量手册的规定程序进行,统一发放测试量表,再集中填写收回,要求被测试者不记名独立完成。采用SPSS11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SCL-90量表中的“阳性项目数”的分析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阳性项目数”<43项的有33人,占总人数的73.33%,说明这部分体育教师症状较轻,对身体健康影响轻微;“阳性项目数”≥43项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26.67%,说明这部分教师有明显的症状,应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措施。
2.2 对SCL-90量表中的“总均分”和“阳性症状分”的分析
2.2.1 对SCL-90量表中的“总均分”的统计结果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总均分”在1.1―2.0分的人数有40人,占总人数的88.89%,说明这部分体育教师有症状,但较轻微,对身心健康没有太大的影响;“总均分”在2.1―3.0分的人数有3人,占总人数的6.67%,这部分教师有中度的症状,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总均分”在3.1―4.0的人数有2人,占总人数的4.44%,这部分教师的症状偏重,对心理的健康水平产生严重的影响。
2.2.2 对SCL-90量表中的“阳性症状分”的分析
从表2阳性症状分的统计结果显示:在0―1.0分的没有;在1.1―2.0分的人数有8人,占总人数的17.78%,说明这部分体育教师具有阳性症状,但影响轻微;在2.1―3.0分的人数有34人,占总数的75.56%,这部分的体育教师阳性症状是中度的;在3.1―4.0分的人数有2人,占总人数的4.44%,这2位体育教师阳性症状偏重;在4.1分以上的人数有1人,占总人数的2.22%,这位体育教师阳性症状很严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要接受心理治疗。
2.3“被调查”组与全国常模在SCL-90量表上的对比分析
“被调查”组成员SCL-90各项因子分除强迫、人际2个因子外,其余因子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经T检验,躯体化、人际、恐怖、其他4个因子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因子差异性不显著。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校园意外伤害事故让体育教师产生了恐怖感,并影响到了他们的躯体化、恐怖、其他这3个因子,但是在其余的7个因子中,体育教师的因子分要低于全国常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跟体育教师所涉及的专业有关,根据彼特鲁罗茨、拉方丹等人的研究表明,运动可以降低焦虑,也可以缓解抑郁,而且体育运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释放心理压力和放松精神。
2.4“教龄1―3年”组与“教龄10年以上”组在SCL-90量表上的对比分析
“教龄1―3年”组各项因子分均高于“教龄10年以上”组,经T检验,可以看出,“教龄1―3年”的年轻教师与“教龄10年以上”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中,有显著性差异;在人际、焦虑、敌对3个因子中,差异性非常显著;其余各项因子的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年轻教师刚步入教师行业,充满朝气,在工作中充满激情,可是在面对问题时由于经验不足,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的情形,在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和手段不如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造成他们的苦恼。所以在躯体化、人际、焦虑、敌对等因子上的表现,尤为强烈。
2.5 “教龄4―6年”组与“教龄10年以上”组在SCL-90量表上的对比分析
“教龄4―6年”组,除躯体化、人际、焦虑、恐怖4个因子外,其余各项因子分均低于“教龄10年以上”组。经T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应对经验,所以他们各项因子分相对较接近。
2.6 “教龄7―9年”组与“教龄10年以上”组在SCL-90量表上的对比分析
“教龄7―9年”组除躯体化、人际、焦虑、其他这4个因子外,其余各项因子分均高于“教龄10以上”组。经T检验,偏执这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其余各项因子差异性不显著。由此说明,随着教师教龄的逐渐增长,他们的心态和精神状态情况逐渐趋于稳定。
2.7“教龄1―3年”组与“教龄4―6年”组在SCL-90量表上的对比分析
“教龄1―3年”组教师比“教龄4―6”组教师的10项因子分都高。经T检验,年轻的体育教师(教龄1―3年)在人际、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症这6个因子与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教龄4―6年)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几个因子差异不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和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对教师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年轻的体育教师面临很大的压力,从而导致精神和心态上出现偏差。
2.8 “教龄1―3”组与“教龄7―9年”组在SCL-90量表上的对比分析
“教龄1―3年”组教师比“教龄7―9年”组教师的10项因子分都高。经T检验,年轻的体育教师(教龄1―3年)在人际、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这7个因子与有一定经验的教师(教龄7―9年)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几个因子差异不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和教育界人士和家长对教师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年轻的体育教师面临很大的压力,从而导致精神和心态上出现偏差。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已影响到百分之八十的中学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年轻的体育教师所受影响更加显著。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建议
3.2.1 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安全教育力度。首先应该通过专家来校讲座或培训的形式来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保证即使发生意外伤害,教师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及时有效地解决遗留的问题。另外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学会自救自护。
3.2.2 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教学设备的检查,并督促学校改善其教学设施,为学校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为校园意外伤害事故提供物质保障。
3.2.3 设立体育课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若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来承担赔偿,以此来缓解体育教师的教学压力。
调查主要有五方面发现:第一,半数的被调查区县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但相当一部分指导机构尚未开展实质性工作;区县教研员总体学历较高,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仍需提高。第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有所增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开始受到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得到加强,但培训的系统性尚未形成。第三,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六成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表,但只有三成的学校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课时。第四,八成被调查中小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正常运转。第五,七成被调查区县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和心理活动课的研讨活动,但各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的频次和范围有显著差异。
课题组就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一、建议加强政策指导研究及宏观管理。二、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规划。三、建议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研制工作,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管理和教学研究。四、建议制订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规范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五、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纳入教育专项督导,加强对各地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评估。
课题论证专家,教育部信息中心《基础教育参考》主编陈海东对本次调查研究取得的结果感到欣慰,他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对于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认为本次课题研究设计合理,调查样本量大并有较好的代表性,统计方法运用得当,数据可靠,研究报告系统全面,国内外文献翔实,文字通俗流畅,图表清晰,讨论分析事实求是,建议中肯并具有可行性,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对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认为本次调查非常有意义,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工作量大,数据丰富,基于调查结果提出的建议具有参考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午晴教授对本次调查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调查研究目的明确,调查范围广泛,调查研究过程科学规范,达到了调查目的,基于调查结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建议。陈午晴教授进一步指出如果研究对象中加入学生和家长,调查的结果会更加丰富全面。
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dthestatusquoandproblemsexistedinmentalhealtheducationinYunna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gavesomesuggestionsonwaystoimprovethejob.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entalhealtheducationInvestigationStatusquoStrategiesSuggestions
1.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3.6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The research about status quo and 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Zhihong Yang Guofu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d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existed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Yunn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d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ways to improve the job.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Status quo Strategie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53-02
1.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为全面了解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促进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研究课题组认真编制包括领导管理、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内容的调查问卷,在云南各高职院校中开展了相关调研,2009年9月,课题组召开会议,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全面的了解到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情况。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设置了专业机构、解决了必须的工作场地,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多数学校都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运用网络、组织各种活动等渠道积极开展一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各学校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办公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云南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规范,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调查中我们发现,机构设置不规范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机构设置不规范,有的是独立机构,有的归属学生处,有的隶属社科部,有的归属不明确,有工作任务临时抓差;多数高职院校虽然都建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并未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没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经费没有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导致工作条件,硬件配置非常有限,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一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同时有适宜的心理品质――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坚忍、耐心、宽容、助人、责任感和探索人生的兴趣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调研中我们看到,目前我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只有12.5%的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师生比达到上级要求,41.7%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完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62.5%每年只能接受10学时以上的专业学习培训,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缺口较大,师资队伍学习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3 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有限,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目前我省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开课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教材使用和课时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情况见下表。
总体上看,目前各学校没有形成主体课程、兴趣课程、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影响了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4 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
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开展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对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的氛围,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非常有限,科研工作现状与本课院校差距很大。调查显示,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专业人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3.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与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只有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中,同时建立奖优罚劣的配套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才有制度的保障,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更加规范、更加稳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3.2 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进程。
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与已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云南一些高职高专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没有专业专职人员,没有专项经费,没有工作场地和必要的条件,工作流于形式,满足于完成上级检查,其工作水平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要促进云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必然选择是走专业化之路,这是进一步规范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健康成才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从业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实际需要。
3.3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5555”服务机制。
建立起“5555”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具体为: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依次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依次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依次为: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依次为: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3.4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工作,素质优秀、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业队伍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按照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但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许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专职专业人员数量与上级文件要求的师生比差距很大,从业人员专业学习提高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把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入口关、使用关、提高关,按照素质高、业务精、师德好的要求加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5 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渠道,它可以通过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调动自身的心理机能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教育,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行为,提升心理品质,因此,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目前云省高职院校中只有37.5%的学校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教材的使用,课时的安排上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包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
3.6 加强科研工作,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渠道。
目前云南省高职院中58.3%的学校没有把心理健康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普遍存在科研学术氛围不浓的情况,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要把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列入科研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采取各种办法激励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各种级别的科研课题,探索日常教育与管理的新思路、总结好的经验,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把科研、教研和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和教研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建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为了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也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事实依据,我们对西宁市昆仑路小学和二十八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做了初步调查。本文结合学生意见和教师的授课情况,就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与解决措施,以便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同时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添砖加瓦。
一、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兴趣和建议等;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一方面了解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等;另一方面了解代课老师的自身心理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本次调研选取西宁市昆仑路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各30名;西宁市二十八中初一、初二学生各50名。昆仑路小学与二十八中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若干。
二、调研结果
1、调查统计
小学生: 76.3%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缓解压力的方式首先是自我调适,其次是求助家长及朋友,再次是自己独自承受,只有1人选择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要求,35%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和蔼可亲;28.8%的学生认为应该认真负责;22%的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学生; 20.3%的学生认为应该知识丰富。学生认为课程和教师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上课太严;课程时间短。建议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减压和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多和学生交流沟通。
中学生:96%认为有必要开始心理健康课。其缓解压力的方式43%选择求助朋友;27%选择自己憋着;其次是发泄、转化压力为动力、求助家长、逃避、求助老师,只有1人选择心理咨询。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要求,5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和蔼可亲;43%的学生认为应该关心学生; 29%的学生认为应该具有心理辅导能力;28%认为应该知识丰富;25%认为应该认真负责;18%认为应该有活动组织能力。学生认为课程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太短。建议是: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关心离异家庭孩子;关心学生快乐成长和性格培养;丰富课程形式;帮助学生减压。
2、存在问题
(1)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不够。昆仑路小学:缺乏相关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由数学老师经培训暂时代课。学校专门供学生活动的室内场所和教室面积太小,活动难以开展。二十八中:学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心联小屋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配备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名。投入在课程教学方面的资金比较少,大部分资源用于心理健康讲座,考前辅导,教师减压辅导等方面。
(2)课程时间无法保证。在调研中发现,昆仑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学期有十六节课,但无法保障课时。二十八中虽然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但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
(3)教材缺乏。昆仑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为十六课,可分别归为五部分:人际交往、快乐成长、自主性培养、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课本以各年龄阶段学生学习、个性、社会性发展及品德发展为依据,遵循“引入话题—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树立样板—联系自我—反馈矫正—总结深化”的基本课堂结构。但是教材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完全领悟老师的意思,并且教师要花费多余的时间去解释说明游戏活动;无法进行课后练习及反馈,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自身问题没有主观体验。
虽然二十八中有青海省心协统一发放的教材和学校编制的心理健康教育手册,课本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但同样发放数量有限。
(4)师资力量薄弱。昆仑路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清晰,何谓心理健康、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及特点、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等问题未能考虑周全。只是将课程内容局限在书本中,而不能向实际学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旧按照原有课程模式进行,缺乏其灵活性和多样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主观性和体验性。且教师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中,既要考虑学生心理如何发展,还要兼顾其它课程的进展程度,导致其角色混乱,学生不能从中获益。二十八中:教师虽然有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但由于人员有限,工作负荷大。校方和老师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弥补,例如对学生做考前减压辅导,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学生家长做报告等。
(5)师生交流不够。调查中发现,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太少,不了解真正困扰学生的问题,课程内容比较盲目和片面,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难以运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在如何减压方面,中小学都只有1人选择了心理咨询方式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大部分学生都选择自己调适或自己憋着。在帮助学生减压方面,学校只是单纯从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方面出发,并未触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是点滴积累起来的,单凭考前的几个小时放松训练根本无法彻底改变部分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长期的压抑对学生日后成长极为不利,由于这种心理焦虑的严重化,随之产生的自卑等负面情绪不断膨胀,只要出现导火索就可能产生严重心理问题。
(6)教师授课方式过于呆板。问卷反映,中小学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的前三项能力或品质中都涉及“关心学生”这个关键要素,可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方式不当,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互动性;把威严带到心理教育课堂上,和学生有很大距离感,学生没有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做到无条件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本,对每个学生平等、关注甚至适度的自我开放是作为心理教育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无法保障这个前提,就会使课堂氛围严肃,老师和学生们无法积极参与进来相互交流,彼此了解。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改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推进课程改革,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课时
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定要保证课时量,每周必须要有一节课。课时不够,一切都无从谈起。
2、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将它提升至教育宗旨的高度。其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给每位同学配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了课本即使老师讲课不到位,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看课本发现问题,弥补老师的失误。还有通过招聘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增设活动室以及购买必要的设备软件等措施,才能使心理教育工作在学校生根发芽,不断壮大。
3、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
必须要让中小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与见解,自主地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材或编撰讲义。讲授课程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如可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教学。二是教学过程重视开放性与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是以启发学生去理解、感悟来促进自身心理调适、达到行为改变为教学目的。尤其注重学生能否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期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该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将课堂上的感悟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三是教学效果的主观性,体验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心理健康知识技巧的接受者,又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领悟而改变心理和行为的行动者。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差异,使其在课程教育中的个人体验与收获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不能要求每个学生获得同一体验与收获,而是将重点放在启发其思考和鼓励其发表自己的看法上,如果有学生有认知或体验偏差,便可及时纠正,同时供其他学生吸取借鉴。
心理教育课程与心理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的区别是: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项持久、耗时与费力的工作,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而讲座、团体辅导和咨询等是短期的,花费人力、精力、财力比较小,同时应用面很广。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作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完善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它是成长性的、预防性的;而讲座、团体辅导和咨询等有它的主题和对象,是适应性、针对性或者治疗性相统一的。因此,课程比它们更加适应每一位学生,不仅防患于未然,将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时期,而且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两方面才能以一种新的态度来审视这门课程。
4、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备课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多样性、开放性说明了它应当根据不同年级、班级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授课情况去备课。例如,上述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方式的问题,就是一个贴近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证明。解决了学生们的问题,他们才会认同这门课,也才能发挥课程的作用。其次,教师必须通过定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课程的看法意见等,不断改变、增加课程内容。也要利用这个机会和学生多交流,相互之间增进感情,让学生感到来自老师的支持与信任。
5、教师不能身兼数职
由上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其他老师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老师可以既上数学又兼上物理、化学,但心理健康课的性质是不允许其他任课老师兼代,必须由相关专业的老师亲自授课。否则课程内容看似心理教育,实则还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旧有过程,导致老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无聊。
6、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是使学生适应生活、学习和自我全面发展,因此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则要看学生的认知是否变化、学习和适应行为等是否改善。建议采用SCL-90等自评量表在未开设课程前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在课程结束后再测试一次,从而比较两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对课程效果比较可靠、实用的检验方式。
总的来说,两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较有效的,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有待改善与提升。学校与教师等方面必须重视课程的开发,克服课程内容贫乏、效果不显著等问题,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福球,唐松林. 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03.15(6).
[2]刘玉兰,洪顺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
[3]鲁保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9.
[4]夏海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4).
[5]詹浩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J].教育评论,2006.
[6]陈文琦.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12-0010-03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
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在2002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