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新技术企业调研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3、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
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__-20__》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2、不健全的融资制度使技术创新资金不足。20__年由中国企业家系统进行的中国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对企业创新的调查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42.5%的经营者认为“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是妨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比较关键因素,该因素排在第二位。可见我国的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程序繁琐的审批制度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很多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获得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无法很快进入技术创新领域。
3、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4、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r&&d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
[摘 要]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簇群中最活跃成分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自主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对乌鲁木齐市的经济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传统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升级换代也产生示范与促进作用。科学、准确地认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乌鲁木齐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方法与途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新技术 企业 自主创新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87-03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2008]17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火发[2008]362号)文件精神要求,2008年,新疆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组成了新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机构,下设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
2009年,全区认定通过的高企为89家,2010年,全区认定通过的高企为24家,2011年,全区认定通过的高企为39家,2012年,全区认定通过的高企为51家,2013年,全区认定通过的高企为66家,去除历年复审不合格企业,目前,全区高企总数达269家,占全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5.48%。
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发展迅速。但由于我区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年绝对增量不大,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数量增量不大,急需不断培育一批符合认定条件的科技型企业。
1.新疆高新技术企业结构分析
① 地区分布
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克拉玛依市,其中,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区61.69%,昌吉州占8.46%,克拉玛依市占10.95%。此外,哈密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空白(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由于我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要高新产业集中于天山北坡经济带,其他地州市尤其是南疆地区分布较少,反映了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均的现状。
②技术领域分布
按照《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归类,高新技术范畴包括领域,分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及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截至目前,全区269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及新材料技术等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总量的60%以上,其他领域分布较少(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从比例关系可以看出,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领域分布大量集中于中低端软件开发的电子信息技术、地方特色生物制品的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及利用地域资源开发的新材料技术等,而目前新兴的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及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企业较少,航空航天技术领域企业为空白,这与我区的工业结构基础与实际情况有关。
③规模分布
以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收入作为指标,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分布如表3所示。由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及机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基数较少,增比迅速,但后备企业源不多;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北经济带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及克拉玛依市,其他地区,尤其是南疆地区分布较少;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领域分布上,集中于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及新材料技术等三个领域,其他领域涉足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从收入规模层面看,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⒉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以网络信息填报、企业问卷调查与专题走访调研方式相结合,调研对象基本覆盖乌鲁木齐地区157家高新技术企业。研究过程中收集有效企业信息141份,占企业调研总数的89.8%,分布较为合理,能够充分体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并且对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2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实地参观、会议讨论并发放调查问卷。
①区域分布
从图1可以了解,乌鲁木齐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区县分布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市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83.44%;其他4区1县所辖高新技术企业较少。
②技术领域分布
乌鲁木齐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资源与环境、高技术服务业等8个技术领域,其中:电子信息技术领域44家、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31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23家,新材料技术领域22家、新能源及节能技术16家,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12家,其他两个技术领域共计9家。
由图2可见,电子信息和生物与新医药等二个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共计75家,集中度高达48.7%,其余散布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6个技术领域。
③注册资本
注册资本是企业存在和从事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能够反映企业规模和对管理的要求。此次调查样本注册资产在500万元以下企业32家,500(含)-2000万元企业48家,2000(含)-5000万元企业35家,5000万(含)-1亿以上企业25家,1亿(含)以上企业17家(图3所示)。
由图3可知,乌鲁木齐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产规模分布区间较为均衡,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占一定比例。新型的经营方式对我市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运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所有制结构
调查工作统计了截止到2012年底乌鲁木齐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所有制结构分布情况,所有制为公有制股权的企业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7.53%,所有制为非公有制股权的企业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6.23%,所有制为混合所有制股权的企业占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6.24%(如图4所示)。高新技术企业所有制结构呈现“非公有制股权为主,公有制股权和混合所有制股权并重”的发展态势。
(5)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产出效益逐年增加,截止到2012年底,乌鲁木齐市R&D经费支出总和为56814.3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为2973件、专利授权量为1607件,分别比同期增长了28.5%和21%,技术市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385份,合同成交总金额达38352万元,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13645万元,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数147项,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8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乌鲁木齐地区R&D经费投入、专利申请授权量、科技成果数和技术合同成交量逐年增长,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区所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和产出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6)R&D经费投入结构特征分析
2006~2012年,乌鲁木齐三类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R&D经费支出明显增长,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由3736.64万元增加到24542.9万元,增长了5.6倍;应用研究经费支出由9995.49万元增加到30914.5万元,增长了2.1倍;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由6309.47万元增加到82990.7万元,增长了12.2倍(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在十一五以来的乌鲁木齐R&D经费支出总额中,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额之和占比除2007年外均达到80%以上,有利于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发挥R&D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
(7)按行业分乌鲁木齐地区R&D活动投入情况
按行业分,2012年乌鲁木齐工业企业R&D活动经费主要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10个主要行业中,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R&D活动经费投入为22495.8万元,占当年全行业R&D经费支出的66.94%,但仅占当年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0.44%,高于其他行业中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6所示)。
由表6可知,乌鲁木齐企业R&D经费的投入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偏小,占比最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也不足1%,R&D经费投入过低将会长期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作为R&D经费投入的主要力量,通过加大工业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加重点企业R&D的经费占比,进而引导和激发全行业科技创新热潮,带动全区R&D投入的增加。
2012年,乌鲁木齐市工业总产值主要集中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电力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中,共占工业总产值的74%,是对乌鲁木齐市GDP贡献较大的主要企业。但这十家企业中只有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电力公司、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五家企业有R&D经费投入,且投入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都相对较非常小。R&D经费投入最多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投入R&D经费1.47亿,占该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的1.45%,其余四家企业均低于1%的比例。由此可见,提高企业R&D的经费投入,不仅有利于企业当前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斌,刘越芳,周鹏等.乌鲁木齐地区风电产业发展专利情报分析[J].科技广场,2013,(8):113-116.
[2] 杨斌,周鹏,刘渠华等.推进乌鲁木齐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对策思考[J].科技广场,2013,(1):220-223.
[3] 杨斌,李宏建,王丽贸等.乌鲁木齐市“十一五”期间科技投入/产出分析[J].科技广场,2012,(3):189-196.
[4] 刘越芳,杨斌,周鹏等.风电产业中国专利竞争情报分析[J].科技视界 ,2013,(31):75-76.
[5] 杨晓,李宏建,陈洁等.文献传递统计分析及其启示――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文献信息中心为例[J].科技广场,2011,(6):173-177.
[6] 李文芯,姜元刚,李宏建等.试论集成化信息产品服务[J].科技广场,2011,(10):56-59.
[7] 贺西安,李宏建,李文芯等.转变研究模式推动知识创新――新一代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ISI Web of Knowledge评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7):107-110.
1.资金方面
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扩张中的资金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的筹集渠道和筹集方式上。
处于孵化期的企业,一般都有相关基金扶持,而且此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较小,资金问题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当企业从孵化基地毕业,进入成长期时,资金缺口不断加大,同时处于此阶段的企业产品和市场都不够成熟,经营风险较大,银行出于规避风险考虑,不愿提供贷款,企业通过信贷融通资金的机会很少。这样,企业只能依赖自身内部积累和投资人的再投入,但我省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是民营企业(约占80%),自身的积累和再投入有限,狭隘的融资渠道导致有限的资金投入难以支撑企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扩张。
资金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筹集方式。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就资金的筹集问题常常会步入两个极端:一个是典型的激进型融资方式,在有限的权益资本投资的基础上,拼命借贷,甚至不惜伪造各种报表来达到相关的规定标准,以高比例贷款维持企业的扩张和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犹如一个吹足了的气球,稍有不慎,便会一触即破;二是典型的保守型融资方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内源性融资,零负债,滚动式发展,发展空间被牢牢地限定在企业自身的获利能力和资金积累空间范围内,不但丧失良好投资机会,也不能享受负债的税收庇护效应,财务管理学的有关原理认为,一定程度的负债能产生财务杠杆效应,有利于企业运营效益的提高。
2.人才方面
在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中,人才问题集中体现为中高端科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上。
中高端科技人才的缺乏在西安以外的地方高新区(以下为简化,分别将非西安市高新区和非西安市高新技术企业简称为地方高新区和地方高新技术企业)体现的最为明显。以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创业人员具有典型的“余热”特征,一些老教授、老研究人员和老技术人员退休之后,利用手头掌握的专业技术,雇佣几个本地人员投资办企业。该类企业的缺陷在于:由于关键技术人员的水平和知识结构有限,再加上缺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支持(陕西省的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集中在西安,西安市外的地方企业要与之建立密切联系困难较多),没有中高端人才的及时输入和更新,不利于形成科研开发的第二梯队,企业缺乏做大做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则是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说在创业阶段,管理活动不太复杂的前提下,科技人员尚能驾奴企业的话,那么,发展阶段企业对于经营管理能力越来越高,科技人员囿于知识结构、管理水平的限制等并不能胜任日益复杂的企业管理工作,这时,引进职业经理人就有必要了。
人才流失是高新技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另一大发展难题,我省不但人才流失严重,而且人才流失的路径趋同:一般是由地方企业——西安企业——其它发达地区。很多大中专毕业生刚到单位时比较低调,工作2—3年,业务熟练、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伺机寻找途径通过一级跳脱离原单位由地方企业转至西安市企业,然后寻机完成二级跳跃,出市出省。多家企业(尤其是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反映,企业需要高层次人才但不敢引进,原因就在于此,与其为人作嫁,远不如选择本地人员从头培养更让人放心。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深圳本身人才缺乏,但能够积聚人才。陕西省的情况恰恰相反,这一点值得我们相关部门深思和重视,并希望能在今后的人才战略制订中体现。
3.思想观念方面
缺乏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已成为阻碍陕西省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多半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是资产的私有性,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家的个人财富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这种紧密的关系一方面强化了企业主对企业的高度关注,企业主在打理企业时会尽职尽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企业主在经营中谨小慎微,逃避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为避免财务风险,企业的发展资金侧重于依赖内源性融资,而不主张举债;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担心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为了防止对他人技术的过分依赖,宁可靠自己的力量搞研发(据介绍,咸阳高新区的自我研发约占80%)。高新技术产业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产业本身的风险性和经营者对风险的逃避态度不相容,严重制约了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竞争意识薄弱可以通过企业位置的选取来说明。在调研中,当我们问及企业选址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时,企业的回答是:创业环境、资源优势、竞争激烈程度以及地价因素。西安高新区的企业主要看好的是西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信息、人力资源优势;而选择落脚在地方高新区的企业则看重的是当地便宜的地价和局部地区缓和的竞争环境,对于这类企业来说,一般小富即安,求稳不求快,缺乏竞争意识。
品牌意识薄弱主要体现在虽然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很多(1000多家),但真正能够在全国叫响的没几家,尤其是软件行业,典型的特点是散、小、弱。辽宁的东大阿尔派,四川的托普,都可以作为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整个软件产业的发展,与此相比,虽说我省的协同软件、通视数据、博通资讯、未来国际、天泽软件等企业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不能起到带动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作用。在“没有知名企业,就建知名园区”的口号下,陕西省对软件行业的资源进行了初步整合,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类似的园区只不过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不断通过联合走向扩张的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一个应对措施,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培育大企业,同样要面对树立品牌企业的问题。
4.管理方面
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机制来看,初创时期的企业大多管理不规范,主要依靠参与者的激情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来维系和引导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经营或共同经营是其中最典型的两种形式。
家族式经营主要是以家庭成员为核心,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企业主要权利的配置,这种家族式管理在创业初期是可行并有效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走出原始创业时代,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管理半径越来越宽,依靠个人能力或家庭成员再也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所需处理的管理事务也远远超出了管理者本人或家庭成员们所拥有的经验积淀和知识准备,同时,外来人员,特别是大量外部专业人员的进入,在提高企业效率的同时,也冲淡了以往的家庭或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管理中的社会关系复杂化,使原有的“家长”的威望受到挑战,家族内部各成员之间、创业者之间、创业者与外来专业人员、家庭成员与外来人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加深,导致企业管理上的矛盾突出。
共同经营主要是各创业者分别掌握了企业创立和发展所必需的互补的技术知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创业,这种创业方式的弊端体现在企业发展起来产生经济利润之后,各创业者常常会在利益分配和权力配置上矛盾重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就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三名技术人员共同投资成立了一家软件企业,其后的几年里企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三者在权力分配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结果是三人联盟分崩离析,各人自立门户,另起炉灶。可见,企业管理机制的转变与企业发展壮大的脱节已成为阻碍高新技术企业扩张的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个别企业对这个问题处理的比较好,其普遍做法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创业者则退居幕后,以所有者的身份进行监督或以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经营而不再是管理,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发展环境方面
1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概念
人力资源具有思想、情感和思维,相对于其他资源来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给企业造成损失。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是由于人自身心理、生理复杂性以及其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人力资源行为与组织预期要求存在偏差的可能性。
2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原则
人力资源风险识别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科学性
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企业正确认知自身人力资源风险、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缺少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步骤,企业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必须由正确的理论为先导,借鉴科学的检测方法,准确、细致的描述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风险状况,风险因素涉及的区域,变化规律等。
2.2系统性
人力资源风险存在于企业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仅仅识别出企业的某个风险因素或某几个风险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通过风险识别,要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风险进行全面、详细的剖析,避免以偏概全、遗漏风险因素等情形发生,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组织内部的现实状况。
2.3预测性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除了要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结合之前的相关企业数据,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走向做出初步的判断,并估计可能造成的损失,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和准备。
3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步骤
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风险识别之前,需要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风险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分析专家委员会。利用人力资源风险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企业可以通过查阅过去历史记录和相关风险处理经验,能够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的特征、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历史数据和资料毕竟只能代表企业之前发生的风险问题,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用过去的经验和信息来解决未来的问题显然是无法成功的,因此,风险的识别还需要风险专家系统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专家系统委员会指的是长期从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具有扎实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领域理论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所组成的专家系统,能够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进行实时分析和关注,及时应对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风险变化以及新出现的问题,避免企业遭受到更大的损失。
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识别步骤分为以下几步:
3.1搜集历史资料和整理实践经验。
企业的历史资料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未来企业将面临的人力资源风险情况,在广泛推行风险管理的国家(如美国),保险公司、出版商以及行业协会(如美国风险和保险管理学会)都会想企业提供潜在损失一览表。对于国内这方面的资料较为匮乏,企业需要靠自身来完成这一项工作。通过对于历史信息的搜集、整理,将历史数据与企业的潜在人力资源风险进行关联,力求详细、准确、客观,制定基于历史资料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力资源潜在风险分析表,便于高新技术企业有关部门进行初步的人力资源风险分析。
3.2实际调研。
在参考历史资料信息的基础上,企业管理部门还要对风险所涉及的部门、环节进行实地调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调查分析时应综合运用多种调研方法,如:面谈法、风险问卷调法,财务报表法、环境分析法、损失统计记录分析法等。
3.3资料信息的整理。
通过实地调研,相关部门获得了相当多的与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相关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数据是杂乱无章的,并且一些数据是冗余的、无关的甚至是有所偏差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企业所需要的资料信息整理出来,便于企业管理者和专家识别风险实质,进行风险分析。
3.4进行专家评议。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历史数据和实地调研信息,组织专家对两方面得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风险事件起因、发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判断,要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重视每个专家的分析,综合考虑得出结论,并随着人力资源风险的进一步发展修改结论,与时俱进。
1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2008年4月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出台后,由于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企业产品结构以传统装备制造和材料为主,加上企业的创新管理意识、财务规范管理意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相对薄弱,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开展效果不够理想,认定工作推进速度相对缓慢,体制机制、工作流程、服务体系等方面还有许可需要研究和完善的地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与发达省市相经有一定差距,个别欠发达省份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多于辽宁省。伴随工作的逐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正由单一认定向全面培育、侧重服务阶段转变。为此,提高人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理念、认定手段、认定标准、认定办法的认识;建设好组织体系、专家库、中介服务平台、培训辅导团队、企业动态信息统计数据库、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配套工作;加强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改变现有工作中存在的信息渠道不畅、工作流程效率低、认定工作滞后等问题十分必要。
2科技服务机构参与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
2.1科技服务机构的特点
我国科技服务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其中,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科技服务机构近年来得到了中小企业的广泛需求。作为政府的施政助手、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利支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器,使中小企业吸纳新思维、新理念、新事物,为企业导入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个生根的环境,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品质提升辅导和推广、高层次人才培训、组织科技项目对接、引进技术和设备、申报项目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写等服务,成为提高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催化剂,孕育国际级管理技术专家的摇篮。
2.2科技服务机构参与的优势
通过依靠上述科技服务机构,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系,通过宣传高新企业认定相关政策、构建培育服务体系、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开展辅导培训等方式,为全省科技型企业提供政策讲解、问题解答、申报辅导等服务,具有极大的优势。
3科技服务机构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辽宁省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此,无论是为苗企业、申报企业还是己认定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意见、成果对接、创新管理培训、知识产权申报辅导等服务,将会对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广泛利用媒体、重大科技活动宣传高企认定政策,进一步扩大知晓度和影响力。省、市、高新区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服务机构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建立省、市和高新区的服务体系,介绍政府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协调各方科技资源,引导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参与高新企业培育工程,进而认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3.2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
在利用原有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国家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地。协调各方科技资源,帮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3.3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在工作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是利用区域网络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水平和层次,可以有效增进信息沟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人才培训等。针对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后续服务对象,建设集知识产权查询系统、技术成果检索系统、中介机构咨询服务系统、专家网络评审系统、企业动态信息统计系统等模块在内的专业化、综合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为辽宁省科技型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企业品质提升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服务支持。
3.4组织开展企业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培训
编印高企认定辅导资料,召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题培训会,为企业详细讲解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申请等方面的内容。定期组织培育企业赴国内知名大企业,先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参观学习,现场取经。聘请国内知名经济学家、企业家、高层管理者来我省讲座、指导,传授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企业领导层的思路和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上下联动的辅导组织体系,培训辅导专员,以高新技术企业辅导站为服务窗口,使企业“足不出市”就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专业化服务,促进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平稳发展。
3.5推进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品质提升
加强对培育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管理培训,重点为研发费用辅助账设置、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使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团队建设等方面得到提升。另外,建立动态苗企业数据库。依托全省各市科技管理部门等,对所辖科技型企业进行调研,建立动态苗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定期统计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研发投入等指标,对企业进行动态跟踪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持续高效开展储备资源。同时,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参与国家和地方研发、产业化计划项目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帮助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力争实现“一企一策”的一对一培育。
参考文献
一、深化改革背景下创新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意义
对国有企业而言,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培养并拥有一支凝聚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优秀人才的争夺愈来愈激烈,人才从国有企业流向非国有企业的趋势也日益明显。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制约,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同样面临着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制定一系列发展战略,加强人才培养机制的和完善,才能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脱颖而出。
二、当前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1、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不断积聚
近年来,伴随着湖北省科技创新实力稳步增强,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一批国有及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一批如“烽火科技集团”、“中冶南方”、“华工科技”、“武汉光谷联交所”等知名国有企业积聚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湖北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及武汉东湖“3551人才计划”发挥效应,推动了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和速度。2、缺乏人才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制约因素近期,课题组针对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展开了一系列调研工作,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5份.回收率为93%。调查结果显示:人才是制约企业创新发展关键因素。本企业立足于自身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您认为当前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服务?最缺乏的是?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当前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中,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政策和管理等要素中,最缺乏的人才要素,选项比例高达62%,其次是资金和管理要素,各占12%的比重。而企业对人才培训的需求也是技术创新服务中最为重要的工作,选项比例高达53%。尽管近年来湖北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也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人才,但当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中部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东部相比,有一定差距。
三、当前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激励人才
在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失的问题中,收入偏低,福利待遇不高是一个主要原因。如果高级技术人员纷纷感到自己的付出与分享的利润不成正比,加之受到来自同行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高薪诱惑,或由于自创企业的动力选择了离职,对企业而言,就会带来较大的冲击。企业一旦离开高级技术人才的技术支持往往会失去业务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高级技术人员离开后到其他企业或自己创业也会带来新的竞争威胁。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工资与薪酬内涵并不相同。薪酬制度包括基本工资分配制度、补充工资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由于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的行政管理影响,而高新技术行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是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并激励人才重要条件。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对外要具有竞争力,对内既要有激励性也要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非是强调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而是指员工的薪酬标准在考虑企业的工资支出成本、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社会的生活成本、物价指数以及个人的工作绩效。目前,湖北省绝大部分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当前,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有许多骨干企业是中央直属企业,从中央到地方主管部门监管体系严密,如何降低股权激励改革所带来的风险,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体制机制的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还有福利激励。完善的福利系统对吸引和保留员工非常重要,它是公司人才系统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福利项目设计得好,不仅能给员工带来方便,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他们对公司的忠诚,而且可以节省在个人所得税上的支出,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
2、强化人才培训工作,培养人才
在加强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注重并加强企业人才培养当务之急,企业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前,课题组针对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工作中,52%的员工希望能在工作之余接受系统培训,其中关于岗位技能培训与经济管理培训的需求更为迫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新技术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日新月异,经济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培训工作,它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凝聚力的增强都起到显著的效果。当前湖北省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培训工作的开展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缺乏优秀的培训人才,缺乏长远的员工培训规划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加强对人才培训工作的重视。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加强对人才培训工作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应该重点从资金来源上予以充分保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长远的员工培训计划,结合科学的职位分析,制订配套的政策措施,将培训与聘用、考核、选拔、薪酬相挂钩,形成培训的激励机制。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训方式要多层次全面展开。高新技术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市场竞争也尤为激烈,因此对于人才培训工作不能停留于一般的理论学习、讨论交流等。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建立职业技能开发的制度体系,制订职业技能标准,明确职业技能分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制度,对培训效果要进行考核评估等。
3、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留住人才
高新技术企业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对人才自我发展的内在激励。实现晋升程序公开化公平化是高新技术企业留住人才、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明确的目标和明确的目标实现途径是吸引人才留在企业,并且保持高满意度和积极工作态度的重要考量内容。与一般员工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员工有着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因而,他们更加重视工作与职业生涯目标的密切程度,对自身职业生涯的目标有着更高的定位。通过对湖北省国有高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信息反馈来看,当前企业科技人才对晋升渠道的需求分为管理类晋升和技术类晋升。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晋升渠道,相同级别的人才需要给予相同水平的地位和待遇。这样企业就为大部分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对人才的激励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根据现实情况,企业应尽可能将所有岗位纳入规划,进行精确的设计和定位,为企业科技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清晰的蓝图以及达到目标岗位需要的条件。先由科技人才对自己进行分析评估,明确自己的职业追求、发展方向以及个人能力素质,其次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上司对科技人才能力素质做出评价,根据企业目标和需要对科技人才提出的职业规划进行现实性评估,由公司和科技人才共同制定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企业管理者要给予科技人才职业规划的建议,让他们的职业规划具有现实可能性。
上半年,我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跟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努力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突出抓了科技创新工作。一是加强了纺织工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今年就纺织工程技术中心进入省级中心一事先后到省、市科技部门汇报,并请省厅市局领导来我县调研指导。邀请天津工业大学刘华武教授来我县就工程中心建设及其重点项目“玄武岩纤维长丝制备”的实施进行了商榷和指导。帮助纺织技术工程中心成功申报了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二是开展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调研。3、4月份,局领导等一行6人,在副县长黄新宇的带领下深入到奥本科技、福尔康卫材等10多家规模骨干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能力情况的全面调研。结合调研活动,对企业负责人宣传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知识。三是举办了技术创新业务培训班。5、6月份,我局先后两次举办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业务培训班,从省、市请来领导和专家进行业务辅导,有近20家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企业负责人的技术创新意识。
二、加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扶持。今年来,为了推动我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们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一是在深入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调研的基础上,选定奥本科技、华忆电子、中环污水、福尔康卫材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进行了重点调研与培育扶持。二是先后请省、市科技部门的有关领导和湖南四达科技公司、长沙海联公司等单位的负责人来我县就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与培育到奥本科技等8家科技型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培训指导。通过我们的培育扶持,我县今年有望申报成功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三、狠抓了科技争项争资工作。今年来,我们把科技争项争资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通过多次跑省市、上北京主动汇报争取,到目前为止,共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个,其中国家级项目4个,这些项目均可望立项,预计可争得科技项目补助资金300万元以上,所争取到的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数和科技经费数居全市其他县市之首。
欧洲债务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市场经济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企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大环境背景条件下,如何有效激发企业活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不断改善其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也成为大家日益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品也正在包围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的经营管理实践看,也存在许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其中在市场营销领域尤其突出,分析并有效解决其中的问题不足,对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稳步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新技术企业概述
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是指哪些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或者经营业务并得到国家或地方政策规定认可的企业[1],相比较传统企业而言,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呈现如下特征:1)产品大多凝聚了较高的技术含量,往往是在经历多次科研试验后方能转化成产品,这类企业往往也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导者和开拓者,其外部性特征主要集中于科研和生产环节;2)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新兴技术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加上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也使得其市场风险呈不断上升趋势;3)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正所谓高风险带来高收益,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如果能开发成功,则能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节约资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激发市场活力方面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4)高技术性和成长性,高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竞争优势,能促使企业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占领市场并积累巨大财富,实现企业规模和效益质的跨越。除此之外,从产品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产品一般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使得其难以被模仿,这种产品差异性也为企业带来了核心竞争优势,但产品本身的复杂特性也会导致其会出现市场认知度较低的问题。
二、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营销问题分析
在分析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品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该类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看,其在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1)营销策略亟待改善。通过对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展开调研分析,发现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营销策略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失,集中体现在如下三方面:1)注重价值主张创新,而忽略价值网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看,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对价值网的注重明显不足,表现为营销渠道过长,自有营销网络不健全,未能形成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底层工作的开展缺乏控制力[2],从而致使企业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及时的反馈,也难以为末端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进而影响客户满意度;2)重产品营销而忽略对品牌价值的培养,对品牌营销的重视力度不够,尽管部分企业也注意到了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但是受资金储备影响以及人员综合素质的束缚,致使对品牌营销的投入不足,也进一步影响了企业品牌营销的发展;3)营销创新时,注重渐进式而忽略采用变革式,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创新性不足,这也主要受限于资金的缺乏。(2)营销人员素质不高。在高新技术营销活动开展中,离不开组织人员的积极推动,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影响企业营销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营销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看,还存在如下一些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首先,营销人员对先进营销知识和产品知识掌握不足,虽然很多企业对营销知识的培训方式丰富多彩,然而高新技术产品毕竟具有自身特点,甚至需要掌握一些专业知识,这也限制了一般营销人员的绩效提升;其次,营销人员与研发人员的沟通交流不足,现代市场导向有竞争导向、客户导向和跨部门协调三个维度[3],然而在实践营销工作开展中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对于“跨部门协调”这一维度重视不足,这一环节工作开展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结果;再次,营销水平较低,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都是技术方面专家,但管理营销经验相对缺乏,这也束缚限制了该类企业的整体营销水平。(3)营销综合管理缺失。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综合管理工作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其一,营销研究人员的缺乏,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营销工作主要由销售人员和营销支持人员负责,缺乏对市场展开专门调研和策划的人员,这也会影响企业的营销绩效;其二,对市场导向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甚至出现市场营销近视症,过于追求产品技术质量在营销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而忽略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变化,缺乏远见,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其三,忽略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性,在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中存在营销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交流不足之处,难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这些管理工作上的不足之处也会进一步影响企业营销绩效。
三、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的对策思考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现阶段市场营销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分析,也为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引,在此,本文结合上文的讨论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如下发展建议:首先,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应同时注重价值主张和价值网创新,构建属于自己的营销网络,通过上传下达的有效沟通机制,实现对底层工作开展的有效控制,积极主动的提供各种营销辅助支持,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在注重产品营销的同时,更应该做好品牌营销,并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做好品牌营销的规划和实施工作。积极采纳并使用变革式营销创新,虽然其存在投资大、风险大的不利影响,但如果运用合理也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营销绩效,因而高新技术企业也应合理平衡使用变革式和渐进式创新。其次,提升营销人员综合素质,对此,应切实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营销人员除了应该扎实掌握各种基本营销理论和技巧方法外,还应加强对高新技术产品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营销业务水平,还应加强与产品研发人员的沟通交流,将自己在工作开展中所了解市场产品信息积极反馈给研发人员,不断提升本单位的产品质量,也可借助研发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营销水平。从营销策划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企业也应该做好职能划分工作,聘请专业化人才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划方案。再次,加强营销综合管理,应不断建立完善营销研究队伍,高新技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市场、消费者和竞争者展开定性和定量研究,做到知己知彼,为开展营销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这也使得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营销研究队伍势在必行。对于营销方案的制定,应正确客观认识市场导向的积极作用,综合考虑产品质量和市场环境因素影响,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紧跟市场步伐,积极满足消费者需求。注重与其他部门的知识共享和互帮互助,相比传统企业而言,高新技术企业营销部门应更加注重对内外部信息的沟通交流和使用。
四、结语
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需要通过交易才能在市场中体现和展示其价值,这也使得高新技术产品的价值实现与企业市场营销密切相关,文章简要介绍了高新技术企业及其产品特征,探讨分析了其在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优化改进建议,旨在借此有效推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 康晓光.对中小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及对策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138-153.
在教育厅以及学校大力的支持与指导下,本课题组(共3人)以南宁、玉林、防城港三市的主管部门及其区内个别企业为样本,通过问卷或实地访谈的形式进行实证研究。
一、从宏观上来看,北部湾经济区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招聘外包非常“萧条”
在调研过程中,高新区管委会人事处的罗主任告诉我们:“对于南宁市高新区内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包括一些大型公司,它们急缺的是营销人员;而对于高新技术人才的来源基本采用的是自主招聘、自主培养的方式。”这是因为“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从‘核心技术企业前景企业’的发展进程”。“像区内的邦尔克公司,其高新技术人才就是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采用自主培养的招聘方式——一年只在高新区工作几个月,然后去国外留学深造——这样更能更新这些人才的知识及其观念。”对于“广西2010年组团去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地举办‘广西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招聘会’的效果如何”这一问题,罗主任介绍说,“行政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与医院等事业单位的招聘还可以,因为有专项引进人才的安家费、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但企业的招聘就不怎么样了,因为东中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大开发地区相差太大,西部地区信息闭塞,知识更新慢,这些人怕来了广西后就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的知识更新相差了两三年甚至更长”,因此,“曾有应聘者直爽地说道,‘就是工资高也不来’”,进而,也造就了某些公司(例如“平方”软件公司)的总裁抱怨“人才难找”,也希望“高新区管委会帮介绍或者帮留意”。除此之外,罗主任还向我们阐述了另外一个企业不实行外包的原因——区内大多数都是私企或者民企,而少数上市的公司也是由私企或者民企发展而来的,因此他们基本上实行家族式经营。隔壁科室的蒙主任也热心地向调研人员介绍:“据个人估计,高新区内企业的高新技术人才外包不会超过1%;而且,实行高新技术人才的外包需要像李开复这种职业经理人,但是北部湾经济区并未有发展成熟的外包市场及其运行机制。”
二、从微观上来看,北部湾经济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招聘外包的具体情形也不乐观
从选取的几个重点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该区高新技术人才“在需而不在供,在精而不在多,在忠而不在精”。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由市场需求及其运行机制导致的。“平方”软件公司人事处经理的问卷答案可见一斑,“公司过去没有将自身的高新技术人才的招聘业务外包出去”,而“随着公司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改善”,该公司暂时也不考虑人才的外包。据资料显示,她认为是以下因素导致的:“不成熟的人力资源外包市场中的信息传播机制不完善”以及“行政体制中的保密原则”决定的。另外,据实地访谈,中广核工程(广西防城港)有限公司的员工吴先生跟我们说,“(该公司)只实行了基层员工(包括公司的保安、勤杂以及其他基层员工)的劳务派遣,而自身的高新技术人才一般不实行外包。”
从知识创新的源头到创新的价值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创新价值链中的基本流程关系引发了相关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据此,我们进行了高新技术企业跨系统信息需求的抽样调查。在需求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创新信息需求内容与特点分析,明确了高新技术企业面向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要求。
1 高新区的创新价值链关系与创新信息需求
高新区是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它以智力密集型和开放创新环境等条件为依托,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在局部范围内实现软硬件环境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高新区的建设多依靠本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科技资源密集的部门,园区内以发展高新技术的企业为主,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
在研究中,我们对我国部分高新区采取实地调查、电话访问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5份,对45个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信息需求类型、内容、获取途径进行调查,追踪企业从知识创新源头开始,直到市场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填写问卷人的身份中,企业管理人员占348%,研发人员占217%,信息服务人员占174%,销售人员87%,人员分布基本涵盖了知识创新各环节。调查所涉及的高新技术企业多集中在电子信息、计算机软、硬件、汽车配件等行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1 企业研发阶段的创新信息需求
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方面,基础研究是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基础研究一般由政府主管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研究机构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关系,基础研究是其重要的基础创新支撑,企业在基础研究基础上的技术创新与此关系非常密切。综合而言,科学研究机构的信息需求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所需信息以会议文献、期刊文献、学位论文、专著为主,同时需要研究进展、学术研究动态信息和机构信息等。科研机构对本部门、系统和单位的信息服务机构具有依赖性,同时要求各系统实行服务协同,主要支撑机构包括NSTL,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机构,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科技信息中心等,基础研究阶段的信息需求与来源如表2所示。科研机构需要专门信息机构为其提供内容全面,类型完整的信息服务,需要进行网络化信息检索,数据库服务和咨询服务,同时也迫切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因而对相关研究领域的产业动态信息也是所需的。表2 基础研究阶段的信息需求及来源
创新阶段信息需求信息来源基础研究科技前沿信息、科技动态NSTL、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机构、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科技信息中心科技信息、政策信息、成果转化信息、行业信息CALIS、公共图书馆、国家和地方科技信息中心
应用研究强调具有实际的应用目的,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理论成果的应用具有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对创新信息的需求如图1所示。科学数据、科技动态、技术交易信息是用户迫切需要的,这些需求反应了研发环节的需求的多样化,从而延伸到了教育、科技服务系统的需求。在问及对这个环节的信息需求满足状况时,478%的用户满意度选择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合计占217%,这表明用户需求并没有很好的满足。
1.2 试验发展阶段的信息需求
试验发展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在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试验发展的主体。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的创新价值链实现,需要从创新源头直到产品服务进行全方位需求调整。从获取信息的途径可以将创新信息源分为内部信息源和外部信息源。内部信息来源包括企业内部研发部门、营销、生产等各部门的信息,外部信息来源包括客户、竞争对手、合作者等渠道信息。这一阶段的信息需求和来源如表3所示。
可见,试验发展环节的信息需求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其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信息来源广泛,主要包括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政府信息中心、行业协会、商业信息服务机构等。表3 试验发展信息的来源及内容
创新阶段信息需求信息来源试验发展政策信息,宏观经济信息等政府信息源科技前沿、科研成果、成果转化信息等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信息源专利信息、标准信息等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源市场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专利及标准信息等行业信息源企业发展信息、经营信息等企业内部信息源
1.3 产品试制及工业生产阶段的信息需求
在基本完成了创新研究工作、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之后,对于企业来说,面临着产品试制及工业化生产。产品试制阶段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节阶段,是新产品正式推向市场之前必须经过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将技术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结合起来,更多的考虑市场需求和变化。试制阶段所需要的技术信息主要指与产品、工艺和材料有关的技术信息,可以使企业有效组织产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实用性。企业工业生产环节是进入规模化生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信息仍然以市场需求为主,技术信息、供应商信息、政府的政策信息等也是关注较多的。产品试制及工业生产环节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来源如表4所示。表4 产品试制及工业生产环节的信息需求
创新环节信息需求信息来源产品试制技术信息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供应商、技术中介、行业协会市场信息 网络及其他媒体、企业市场部门调研、消费者标准信息 科技信息机构、行业信息中心、专业数据库工业生产技术信息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供应商、技术中介、行业协会供应商信息商业咨询公司、供应商政策信息 政府公开信息、行业信息中心、专业数据库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设计试制环节对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标准信息等需求量大,这与试制阶段的目标市场定位是密切相关的。这一环节的需求满意度为726%。
1.4 市场营销阶段的信息需求
市场营销是将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步。市场营销阶段的信息需求来源广泛、涉及面更广、更复杂。问卷调查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环节的信息需求集中在经销商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管理信息、消费者经济、人才信息等方面,如表5所示。表5 市场营销环节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来源
创新阶段信息需求信息来源市场营销经销商信息企业销售部门的数据竞争对手信息咨询服务中介,企业内部情报部门管理信息产品推广的管理过程
企业内部及之间的交流消费者信息企业营销部门的调研
专业市场服务机构的数据人才信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人才市场、中介机构等2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信息需求特点
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创新不再是单个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仅靠自身的力量实现的,创新的价值实现过程环环相扣,其过程是一个多维的信息过程,发现、收集、创造和共享的每一个过程都包含着信息利用行为,伴随着高新技术企业信息获取、利用方式的变化,其信息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信息需求的开放化、动态化、集成化和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知识创新环境变革的驱动下,高新技术企业信息需求表现出以下特点:
2.1 广泛多样性
在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企业为核心的竞争范围由国内转向国际,竞争层次由单纯的知识生产向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共同作用下的创新发展。企业创新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体现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需要的信息来源范围广泛、载体形式多、层次复杂。当前,企业的信息载体需求形势逐渐由印刷型向电子型、网络型等多种载体发展,数据库、直观性较强的信息越来越受到重视[3]。企业用户出于职业工作的需求和知识积累与创新的需要,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服务获得从事业务工作所需的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知识,要求能够针对他们所承担的具体业务提供全程性、全方位、综合化知识信息服务业务。
2.2 跨系统性
在知识创新价值链的形成和环境变革的驱动下,高新技术企业信息需求表现出跨系统性。这是由于企业的创新发展越来越与科技、社会、经济、文化密切相联,因而企业的创新信息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生产信息需求,而是科技、经济、政策法规、产品开发投资、经贸、金融、管理和人才多方面的信息需求[4]。知识创新价值实现是多元化的过程,随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活动的开展,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广泛,对信息的获取呈现跨系统的特性。
2.3 主动及时性
知识创新时代是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组织处于一个高速变化的环境中,创新的自主性决定了优先发展的创新战略实施从主体信息需求上看,便是需求的主动和及时。例如,对于企业,时间就是效益,在信息需求方面,要求提供的信息及时,从而保证迅速做出决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呈指数级的增长,如果组织不能及时获取信息,就有可能丧失发展机会。及时获取信息不仅可以为组织发展争取时间和机会,还能确保信息的前瞻性和新颖性。
2.4 前沿预测性
知识创新以科学技术为牵引力,推动企业发展。互联网环境的形成和知识成果生命周期的缩短,知识更新迅速,高新技术企业为实现创新发展目标需要及时地获取国际上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以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因此需要前沿性的信息。前沿性的信息不仅满足了组织对各种新理论、方法、技术的需要,还能反映某各学科领域或行业的发展趋势,从中引发新的创新思想。因此,在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必须适时掌握反映知识的前沿,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争取未来竞争的主动权,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5]。
2.5 精准针对性
精准性是组织创新对信息内容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信息准确是决策正确的前提和基础,虚假、错误和失真的信息会导致组织的重大损失。信息精确是创新决策的保证,信息社会中信息过载现象严重,面对海量信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获取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精确的信息不仅可以减少组织处理信息的时间,而且可以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创新中的问题。
3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转型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价值实现强调分工协作与系统的优化整合。在知识创新价值实现过程中,各阶段的创新都离不开信息服务的支撑,需要通过信息流动将各环节、要素和主体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知识创新的价值。调查发现,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服务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信息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条块分割、内向服务的现象,各信息服务机构间缺乏合作与协调;另一方面,知识创新面临着缺少信息来源和服务支撑,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难以与企业创新发展接轨,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无法与行业创新发展实现衔接和共享。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知识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的价值实现看,各创新环节的活动伴随着知识信息的流动,从而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
3.1 服务融入知识创新过程要求
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往往处于“第三方”的地位,没有融入知识创新的全过程,一方面服务机构不能跟踪了解创新主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缺乏和创新主体互动的机制。信息服务机构应该融入创新主体知识创新过程,成为其中不可剥离的一个支撑环节,加速知识创新的过程,提高协作研究中的知识激发、产生、创新、传播、融合与管理。比如针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过程,从课题调研、立项,研究开展、到最终结题验收、推广应用,提供全程、持续、系统、深入的跟踪和嵌入服务,并对生成的信息进行管理,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目前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建设的上海市行业情报服务网针对中小企业的立项、研发、产业化3个环节,进行启发式的信息导航服务,值得借鉴。
3.2 跨系统全程化信息服务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价值实现涉及到多个创新主体,开放式创新成为创新发展的主流,要求基于共享数字网络和分布式多样化动态资源开展跨系统、部门和行业的服务,为用户提供共享环境和协作空间。部门内、条块分割的信息服务已经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需求,从而需要信息服务系统转变思路,提供跨系统的信息需求,服务于知识创新价值链的价值实现全过程,为知识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6]。调查发现,企业在知识创新各个环节都需要信息服务作为支撑,这从企业获取信息的目的可以体现出来,87%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技术研发,699%的企业选择决策领导,652%选择市场需求调研,另外生产工艺改进、寻找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分析等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3.3 全方位的动态整合服务要求
知识创新价值实现各个环节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形式上固定,内容上又存在动态复杂特征,需要把研究资源和研究活动、研究人员进行恰当结合才能实现创新。研究资源包括科技文档(如技术报告和论文)、实验数据和器材。研究活动包括:调研和实验、收集参考资料、分析、讨论、评估和结果。研究活动可以通过个人或研究团体进行,可以以松散或紧凑的方式互相耦合。而这种耦合要借助个人或团队活动流,数据流和知识流才能实现,从而对信息服务提出了全方位的动态整合的要求[7]。
3.4 网络化信息沟通要求
知识创新越来越来依赖于跨部门、跨组织、跨学科、跨地域和时空的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科学研究人员希望同行之间能密切合作与交流,进行专家协同工作,能够进行远程科学研讨、科学实验、工作汇报、远程参观、新闻、网络会议、学术报告等。高新技术企业希望能及时了解科研机构的前沿研究成果,在企业得到应用,指导研发与生产,实现知识成果产业化,也存在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投资机构的信息沟通要求。因此,信息服务系统应为创新成员提供多途径、多渠道信息交流和互动服务。
4 结 语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也是持续与其他创新主体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信息流动在其中发挥着创新粘合剂的作用。调查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信息需求内容、来源与特点,有助于发现目前信息服务在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创新存在的障碍,明确了其知识创新信息服务要求,为创新信息服务的组织提供依据,下一步的研究着眼于高新技术企业跨系统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与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森,等.困境和出路——转型期中国开发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社,2008:10-14.
[2]胡昌平.创新型国家知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0-12.
[3]肖秋红.知识创新体系中企业信息需求研究[J].情报杂志,2004,(7):34-36.
[4]Chituc C-M,Azevedo A,Toscano C.A framework proposal for seamless interoperability in a collaborative networked environment[J].Computers in Industry,2009,60(5):317-338.
抓好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会同庐山区玻纤基地参加科技部对基地建设整改工作答辩,与庐山区有关部门商榷拟在庐山生态工业园挂牌**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修改完善恒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科技孵化器材料,并与省科技厅、科技部进行工作沟通汇报。向省、市人民政府申请共青城市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为园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共青城市园区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推荐金淞电器公司申报了省工业支撑科技计划项目。筹划向省科技厅申报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对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进行了调研。
推荐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省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制氧机有限公司、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恒通自动控制器有限公司、白莲钢质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了公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取得进展。
(二)以申报科技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综合计划工作
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工作取得进展。*雷迪、巨石公司、同方电子、朝阳机械、山水光电等5家科技型企业经过市科技局的积极培育,已通过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四家认定的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使我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2家。
三是积极进行国家级项目实施监理。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印发《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方案》的通知完成山水光电、奥盛、绿野食品等三家企业分别承担的多业务接入平台MSAP、高性能预应力镀锌钢丝的研发以及野生坚果剥壳机的研制与产业化三个国家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的验收工作;完成山水光电、仙客来、泛美亚、富通化工4家企业承担的的20xx年度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监理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