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8: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篇(1)

一、认真抓好宣传,稳定蚕桑产业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深入乡村、农户,及时了解情况,向广大蚕农宣传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我国政府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和相关政策,消除蚕农思想顾虑,坚定信心,稳定蚕桑生产,保护好具有我县特色的蚕桑产业。

二、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和发展蚕桑

(一)对发展和更新蚕桑实行补助。紧紧抓住当前桑苗价格低廉的大好时机,推动新桑园建设和低产桑园改造。对经由县茧丝办统一采购、调运,乡镇统一发放到户的良种桑苗,每株补助0.1元。列入2009年重点发展的蚕桑基地(碧阳镇碧山蚕桑基地、星火蚕桑基地、赤岭蚕桑基地),新发展桑园面积达到100亩以上,桑苗款实行全额补助。

(二)对农户订购蚕种实行补助。2009年度凡使用本县生产并经批准的蚕种经营单位及蚕农专业合作社统一订购并实际饲养的优良蚕种*给予每盒5元的良种补贴。

(三)对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实行补助。对在蚕农专业合作社订购并使用的纸板方格簇,每片(162格)补助0.5元。2009年4月底前,由蚕农合作社向县茧丝办申请补助规模、预交方格簇订购款,按实际采购数量发放补助。

(四)对优质蚕茧实行价外补贴。2009年每季鲜茧收购均价低于14元/公斤时,蚕农通过合作社统一交售的鲜茧质量达到优质茧的(全方格簇,化蛹茧,干茧交厂质量指标:上车茧率95%以上,解舒率70%以上,毛折300以内),按销售的鲜茧量每公斤补贴1元。

(五)开展蚕桑新品种及新优技术的引进、试验及培训。

1.引进、试验、示范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丰田2号等,试验种苗1万株以内。

2.引进、试验、示范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春用新蚕品种“新莹*玉泉”100盒以内。

对试验用蚕桑新品种应确定具体农户和地块,无偿提供桑苗、蚕种,蚕茧实行定点交售。由县茧丝办、科技局具体负责。

3.继续扶持蚕桑原种繁育基地建设。对基地引进优良桑蚕母种及对现有的母种资源保护、品性复壮等补助10万元。由县蚕种场具体负责。

4.开展蚕桑新技术示范与培训,按每人次10元给予培训单位补助,用于师资、交通、资料等费用。

三、支持蚕农专业合作社发展

鼓励支持蚕农专业合作社为蚕农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不断提高蚕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蚕茧质量,开展品牌建设,壮大经济实力,更好地保护蚕农利益。2009年度对真正为蚕农办实事,在提高蚕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开展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成绩的蚕农专业合作社按前三名给予1-3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开展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添置必要的办公、生产设备,新建、改扩建收烘设施等。

四、对茧丝绸企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

对茧丝绸企业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鼓励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发〔20*〕30号)等相关工业扶持政策予以重点支持,对我县丝绸企业开发新产品给予适当补助。

五、鼓励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篇(2)

中图分类号: F1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71

资源性城市作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多为在建国初期为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而建立的,是以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性城市必然会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促进资源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如今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黄石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用地减少

由于矿产开采、树木砍伐等因素,黄石市土壤肥力遭到大幅度下降,随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工业“三废”排放出大量污染物以及化肥和农药用量剧增,造成的土地污染日益加重,农作物产量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当前,农业土地的乱占滥用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正处于人口的高峰期,经济发展迅速,这必然导致人口经济与土地之间矛盾的激发,故加强对农业土地的管理,保护耕地数量,守住红线是目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1.2 资源逐渐枯竭

黄石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探明的矿产资源品种丰富,为全国重要的铜矿基地和铁矿基地。黄石市各项政策支持下,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型经济,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并使黄石市成为建国后的明星城市,有效地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然而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黄石市资源逐渐枯竭,各种问题也随着而来,如经济增速缓慢、经济增长点少、城市功能单一、产业结构薄弱等。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的《我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城市界定研究》,有12个城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黄石市下辖的大冶市位列其中。2009年3月黄石市被批准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

1.3 产业结构单一,转型困难

近年来,虽然黄石市在城市转型工作中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然而仍然没有摆脱资源型经济的束缚,不可避免地具有产业结构单一、结构失衡、基础设施不足、经济辐射力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先天性弱点。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原有第二产业优势,引入高科技技术,提升重工业竞争力,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保障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适当的减少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2.2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利用当地的自然经济环境,培养具有优势的农业产品,加快促进农产品的升级。黄石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在发展种植业时需要保证粮食的耕种面积及产量。

2.3 保护森林资源

通过提升森林质量来提升森林的碳汇能力,推进长江防护林、自然生态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通过人工植树造林,增加林地、草地等具有碳汇功能的植被面积,增强碳汇能力。

2.4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争取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减少,努力改变现有的消费模式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提倡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各类资源,尤其是水、电资源。例如鼓励节约用水和用电,市内交通应提倡公共交通和地铁,减少小汽车的用量,鼓励自行车和步行等,从而进一步减小能源的消费。

2.5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企业高新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努力发展清洁生产,提高原材料和废物的利用率,从根本上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臧淑英,智瑞芝,孙学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黑龙江省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04):421-425.

[2]曹新向,梁留科,丁圣彦.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J].自然杂志,2003,25(06):334-338.

[3]林宁.黄石市土地生态均衡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贾若祥,刘毅.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J].地理研究,2003,(05).

[5]王艳洁,郑小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概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03).

篇(3)

作者简介:唐秀荚(1973-)女,甘肃临夏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I作。

导读: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旱区农业发展的热点。针对临夏州实际问题,笔者主要从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临夏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旱作农业是指完全依靠天然降水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从事的农业生产。建立可持续的旱作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各个地区、乡镇必须认真贯彻实施的基本方略。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技术措施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提出建议,主要包括积极推广优良抗旱品种、全膜覆盖技术、提高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以及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从内外两条途径进行实施,然后立足临夏实际情况,全面落实技术措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技术措施

㈠积极推广抗旱品种

旱作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水资源问题,而抗旱种子由于对水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产量相对稳定,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减少用水,从而减少生产劳作成本,这对旱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十分有利。长期以来,旱作农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状况因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旱作农业的根本问题是水的问题,通过技术改造,应用抗旱品种,普及农业机械,极大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发展。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不足是制约旱作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育种技术的发展,培育出的抗旱种子可以弥补水量不足问题。因此,积极推广抗旱品种是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更具观实意义。

㈡全膜覆盖技术

推广全膜覆盖技术的也是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然降水的蓄积,增加降水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全膜覆盖技术将土地径流进行富集,在干旱的时间利用起来,既减少了蒸发量,又可以使土壤的肥力获得极大地提高。

二、保障措施

㈠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

任何技术的实施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操作,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是影响整个旱作农业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传授科技知识也至关重要。科技素质作为科技元素的一种,不仅仅要求的是技术素质,更多要求人们可以理性思考,开阔视野,充分发挥优势和长处,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实力。因此,农技推广工作者不仅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熟练各种操作技能。

㈡完善农技推广网络

建立农技推广网络是农技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乡级农技推广网络尤为重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构乡级农技推广网络是旱作农业形成有效生产力的关键因素Ⅻ。而引进高新技术是巩固和壮大农技推广网络的重要方法,高新技术是否及时得到推广应用,是影响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农机推广部门应予以重视。

三、结语

积极推广抗旱品种、抗旱积流灌溉技术、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以及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如何完善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对于旱作农业发展非常重要。旱作农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也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因此,提升技术和完善保障措施,对加快旱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都有积极意义。

(编辑:宋军生)

参考文献:

[1]李生秀西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03)

篇(4)

可持续发展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2005年由蔺丰奇等同志撰写、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一书,立足理论研究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纵观全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紧扣时展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这种以资源耗竭为代价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动荡、贫富差剧增大,等等,人类正面临空前的发展困境。面对这种形势,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的传统发展观已不能真正体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并成为时展的主题。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目前,农村可持续发展正从一种构想、理念转向实践,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理论联系实际,着力探讨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正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欠发达,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增长快,文化水平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多;农业综合生产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率常有较大的波动;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投入效益不高;农业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土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给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在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正视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其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书以中国农村发展状况为背景,着重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战略对策。

其三,创新性。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在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却是一个很现实也很复杂的问题。该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省思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新形势下农村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意见和建议。在宏观理论研究上,在借鉴和吸收当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更明确、更完整。在研究的范围上,从经济、社会、技术、资源、生态、环境及相应的政策与管理等综合领域入手,全面分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路。在研究框架结构上,以生态一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思路,大视角、多领域地分析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然,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绝非单个课题或一本书所能完结的。由于课题研究的难度以及作者的水平和能力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篇(5)

一个地区农业生产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土地资源和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不同农业部门需要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对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气候条件中的温度决定了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和产量的高低,在年降水小于250 mm的地区,除有灌溉水源以外,一般很难发展种植业。

不同区域农业的布局各不相同,其布局是否合理,对农业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如某些地区,由于布局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如轮荒、大水漫灌),往往会产生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等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

因此,“课标”要求在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基础上,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国本土地形、气候的判读,培养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关于美国农业发展方面的地理信息,学会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强化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三、重难疑点

1.“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重点解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给出了“美国本土地形”、“美国本土气候类型”两幅图,旨在通过读图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文中的“阅读”和“思考”材料,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考”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课文文字图像进一步探究,注重了开放性和拓展性,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分析见表1。

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美国农业发展条件相关资料,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美国发展农业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难点剖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用较长的篇幅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呈现,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能充分利用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并借助社会经济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取得最大效益。具体如图1所示。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生产专门化程度很高,形成著名的生产带,如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乳畜带等。具体分析见表2。

根据该部分内容教材的呈现特点,建议通过学生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完成“活动”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疑点探析

了解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该内容主要起过渡作用,为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埋下伏笔,主要的疑点是教材出现了可持续发展措施所涉及的很多新概念,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查阅资料及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其有利影响。

具体措施: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政策法规:限耕、休耕、免耕、轮作、补贴、保护政策。通过具体活动和阅读案例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活动的练习,巩固农业发展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措施。

四、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5个阅读、5个活动和7组图。阅读材料补充、拓展、延伸现有教材知识;活动侧重于课堂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习、巩固教材知识;插图作为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直观、形象地补充、完善教材知识。

1.阅读材料运用

阅读一:美国农业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这则材料属于例举“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便利的交通能促进美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追求更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生产方式。现代化、多样化的便利交通促进农产品的地区间流通与出口。

阅读二:美国的农业带。配图2-19“美国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分布示意”。这部分内容虽然属于阅读内容但应作为正文处理,因为它是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具体体现,图文结合可更好地理解专业化生产,也给我国农业生产一定的启示。

阅读三:沙尘暴威胁美国农业。结合插图2-20展示农业发展的问题以及带来的思考,体现了历史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引发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可以自然过渡到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紧扣主题和本节课核心内容。

阅读四: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属于教材的补充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美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使教材内容更丰满。

阅读五:保护性耕作。配插图2-22“苜蓿的根部具有固氮作用”、图2-23“美国农场工人收割苜蓿”。图文结合地分析了具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做法:保护性耕作,如何保护的呢?又以苜蓿为例谈了轮作。

2.活动教学建议

活动一:文字叙述了美国的纬度位置、热量带、地形和理想的农业生产条件,并配2-17“美国本土地形”和2-18“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依据材料分析相关问题,并理解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为后面的地区专门化生产做好铺垫。建议通过两幅图来具体落实农业生产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同时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活动二:以加利福尼亚州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为案例,说明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等因素而不断变化。这体现了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活动三:活动所涉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读图指出分布范围、分析农业的自然条件、探究可持续发展方向。分别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图2-21“农药污染积累示意”很好地展现了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过程和积累过程,文字材料叙述了农业生产的变化,解释了“处方”农业,通过对比分析滥用农药化肥的农业与“处方”农业的差异,体现了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活动五:结合阅读开展的活动属于知识拓展和应用,需亲自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新知识,意在对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拓展到农业生产带来的启示,并进行农业发展的问题与措施对应关系的训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措施的借鉴。

3.图像图表利用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可持续发展 建议

一、引言

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很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和农村的区域划分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催生了城市和农村分割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

农村金融体系以农村金融机构为基础,农村金融机构又以县级银行以下的村镇银行为核心。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中小企业等的金融需求。如表1,2010年至2016年村镇银行总数,资产总额在不断增加,不仅表明金融供给的增加,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需求的强烈。

二、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农村金融的发展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贷款审批流程复杂

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一直以公办金融机构为主流,农户筹集资金时,经历的审批程序比城市贷款更为严格,审批流程更为复杂,付出了更长的审批时间,更大

的资金成本。审批流程的高复杂性,严重削减了农民借助农村金融来获取资金从事创业开发的积极性,也使得以公办农村金融机构为主的农村金融组织无法完全融入广阔的农村资本市场,从而难以l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二)惠农信息传递失效

近几年,惠农金融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接收。各地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为低下,而且农村多地处偏远山区,信息较为闭塞,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的信贷信息,又由于部分农户没有很强的金融知识,没有专业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惠农政策未得到充分的落实,农户吸取资金,取得贷款,获取金融优惠服务存在盲区,创新创业、经济发展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信用体制严重缺失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仍未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严重缺失。正式金融机构放贷需抵押,且多数限于实物资产。而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有效的抵押物数量较少,借贷人常常将农业工具、土地、房屋等作为抵押物,该类抵押物不仅估值相差巨大,同时还需要花费高昂的处置资金,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接受该类抵押物,最终导致农户贷款困难。其次,农村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业务范围不广,缺乏对民间金融进行支持的信用系统。近几年,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由于缺乏金融信用体系支持,农村金融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农村贷款比以前的难度更高。

三、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简化贷款审批程序

一方面便利农村发展,一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建立起便利农户融资、筹资的渠道。例如,创立专项的农户创业贷款资金、专项的农业规模经营贷款资金等,化解贷款难的错误认识,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同时,简化审批手续,使农户、农村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贷款,避免繁琐的手续和不必要的资金成本,扩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二)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降低信贷面临的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一,政府需派遣专业人员负责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对借款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管,放贷前需要对借款人及其还款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避免因其无法按时还款而给金融机构造成损失。第二,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用信用做名片,对于信誉良好的借贷人可以适当地放大对其借款的数额,或者在还款时间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意义上能鼓励其他借贷农户。

(三)保证资金供应连续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防止资金问题的产生,实现供应的可持续性。第一,对于农村金融,建立资金回流制度,将银行从农村吸纳来的资金再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之中,而非只顾城市;第二,增加资金来源,允许其他资金进入。例如国外的公司、机构以及一些民办金融机构,以增加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并且贷款公司也可以考虑与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获得资金,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而促进农村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针对信用体系建设缺失、市场风险较高等诸多问题,政府需要在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并加强对民办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和监管,以激发农村金融的活力,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通过强化农村金融市场,逐渐突出城乡二元金融市场的特点,协同作用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2]刘娇然.试论我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系,金融保险,2016.

篇(7)

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存在于同样的环境。21世纪的80年代人们才开始认识信息产业,其具备高智能与高技术革新,突出的特征就是高效率、高增长与高效益,低污染、低能源与低消耗。正是此突出的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思想有着密切的统一。信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都是以信息为原料。信息与物质和能源的存在都非常的宝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及时、正确、多方面的掌握和利用信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协调。因此,可持续发展在以信息为依据的同时也对信息交流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此外,发展信息产业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信息产业具有双面性,会产生双方面的影响,其能够促进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信息技术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一些虚假、错误的信息泛滥,最终形成与期望相悖的结果。因此,信息产业想要平衡发展,一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2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

首先,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通过农业信息化。工业式农业存在很多问题,同时世界科技与经济都在面临着全新的改革,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已经大批的出现。我国采取突破传统农业技术的发展策略,将之前的农业资源依存型转向了科技依存型。信息产业的发展开拓了农业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快速、及时的传递信息,交流信息,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目标;二是生产信息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多个部分,可以依照植物生长的多个阶段和生理特征的需求实施自动化定量控制的手段,提高生产率;三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可以将自然环境大面积生产与自动控制环境小面积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这种农业模式已经被广泛的采用。其次,农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物质内容,直接影响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农业产业系统是否完善,决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现代农业的优化结构主要是凭借农业机械化、化学以及生物技术,在这个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及时、准确并全面的进行有效传递,才能够将农业科学知识与创新技术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其对农业产业结构起着直接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农业信息产业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小农业的弱质性。农业是一种具有高风险、经济利益基础性弱质产业。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取得资源要素的竞争能力还相关很远。另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完善,导致农民没有联合自助意识,不能与非正当竞争彼此对抗,最终造成农产品市场失去平衡。

2农业信息产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建立农业信息市场运行机制

信息是市场经济的必要,从而信息市场便应运而生。不过发展农村信息市场需要逐步实现,要根据地区自身的经济情况而定。信息产品也会存在积压、劣质、假冒产品等现象出现,因此,国家应该对此进行规范。在加强信息产品和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市场法规。如果法规还没有得到完善,那么就一定要强化信息市场行政管理与价格管理,建立信息经纪人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从而使市场保持有序状态,避免虚假信息。

2.2改革收集、服务模式,与农业信息产业化相适应

首先,合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的生产、整理、服务以及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可以采用计算机技术,逐渐从人工方式转向自动化方式。农业信息收集可以从多个领域进行,例如农业技术经济领域、市场贸易领域、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等。其次,实现多样化信息载体。用户所收集的信息形式应该多样化,纸质载体、电子文献、光盘、影像等等。还可以构建虚拟的图书馆,数字化的利用速度要远远超过纸质文献。

篇(8)

1 畜牧业的现状

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是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的主要经营产业和收入来源,畜牧业已经慢慢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畜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畜牧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让农民不用再靠天吃饭,逐渐富裕起来。

我国畜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可投入资金有限、人才极度匮乏、饲养环境较差,大大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首先我国畜牧业发展与外国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畜牧业主要是由家庭进行小规模生产,与外国机械化大牧场不仅在条件上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破坏了草原、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再生产。

其次,农村生活水平不高,农牧民文化程度水平也不高,因此他们不会合理养殖。很多农牧民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盲目增大养殖数量,过度放牧以致牧地退化,不利于以后的长期发展。

再次在我国从事专业畜牧养殖的科研的人员相对较少,专业素质相对不高,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让我国畜牧业得不到长久发展,得不到先进的发展,只能从事小农经济,而不是大规模机械化养殖生产;这也不利于畜牧业优势品种的培养和研究,导致新品种研发缓慢,无法选育出更好的品种。

最后,我国兽医检测医疗手段比较落后,家畜患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如果暴发性疫情,家畜会大面积死亡。检测手段的落后使得兽医无法定期查出患病家畜,不能及时预防,这样让养殖户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一旦家畜患病而亡,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的不适当发展只会让牧草等资源被破坏得更严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我国畜牧业的长久发展,对于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这里有几点建议。

2.1 进行农牧结合

我们不仅要进行畜牧业的发展,还要进行农业的发展。可建造经济果园等,用畜禽的粪便来作为果树等农作物的肥料,增加产量;用农作物秸秆等来作为畜禽的饲料,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这样不仅让农牧民得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减少了浪费。

2.2 治理和保护草地

国家应该统一规划治理草原,提倡合理放牧,根据草原的承载量计划放牧数量;对于大面积退化的草原要停止放牧,及时播种新草,推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同时还要根据土地的类型选择不同的牧草,建设高产量的牧草地,以供更好的轮牧。

2.3 合理资源配置

利用植物的生长时期不同进行交替种植,保证畜禽饲草供应,达到草畜同步发展。在草比较多、比较丰盛的地方大力发展母畜饲养,利于繁殖;而草少的地方则养殖肉畜,饲料与草料相结合,有利于草场的发展。

2.4 转变农户思想

要让畜牧业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农户思想意识一定要改变,因为他们才是执行这个政策的主导者,也是受益者,只有他们的思想和政府决策部门形成共识,才能真正做到草原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5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畜牧业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是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浅层加工,很多产品附加值都浪费了,只有发展深加工才能让经济更快地发展,为农户提供更高的经济收入,用最少的牲畜数量来达到最高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减少牧地的使用,杜绝过度放牧。我们应该通过畜牧业来促进肉类加工和奶类加工的发展,深加工的发展有利于草原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是一举数得的政策。

2.6 培养人才,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畜牧业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设备旧,因此,要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设备,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国家应当进行鼓励和支持,投入资金到人才的培养、牧草的改良和设备的引进等方面,提高科研成果的使用率,让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3 总结

目前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有目共睹,畜牧业已经从家庭副业转变成了市场化的养殖产业,但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大的浪费。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而进行过度放牧,失去了长久发展的资本,这样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政策,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这条政策。

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问题、经济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我国畜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让畜牧业科研人员加速研究优势品种和选育新品种,合理种植农副产品来进行经济农业,做到合理利用草原和合理放牧,增加投资进行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平俊爱,张福耀,杜志宏,吕鑫,李慧明.大力推广青贮玉米种植 促进山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种业,2010(10).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67-02

近几年来,开封市粮食种植面积趋于稳定,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难度大大增加。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采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成为完善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找出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突出问题,对推进开封市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尤为关键。从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并制定了一系列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推动粮食生产和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粮食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由供给总量不足转变为供求结构性矛盾。目前,开封市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玉米生产过剩,而大豆较为缺乏。

1 制约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1 农村劳力条件薄弱,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开封市农村普遍存在没有青壮年劳动力、留守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一是劳动力少。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5年开封市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人数达近100万人次,有的村18~50岁的青壮劳力基本全部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多是老弱病残,基本无力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二是素质偏低。下乡推广粮食作物适用技术时,前来听课的多数为文化层次偏低者或老年人,根本o法达到精耕细作,降低了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1-4]。

1.2 土地流转经营缓慢,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

由于土地流转受到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和使用方式的制约,农村土地连片开发种植比较困难,缺乏合理机制。一是农民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认识不深刻。二是土地流转自发性强,管理不健全。三是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合同不规范。

1.3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棚架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特别是乡、村2级几乎没有农技推广机构,致使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难以全部到位,指导群众科学种田更无从谈起。二是资金短缺,农技人员待遇偏差。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技人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4 粮食产业化发展滞后,种粮效益较低

近年来,开封市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以开封正大集团、天丰面粉有限公司、江南面粉有限公司、包公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但是目前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5 耕地地力水平不高,粮食持续增产难度大

受耕地面积的限制,开封市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空间有限。一是全市中低产田面积较大,逾26.6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8%,制约了开封市粮食生产的发展。二是农民普遍存在“重用轻养”思想,多年粮食增产主要靠增施化肥,施用农家肥较少。三是施肥技术不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料比例不合理,普遍重视氮肥,忽视磷肥、钾肥及有机肥料的施用。四是全市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偏低,特别是速效钾缺乏的面积比例由1982年的28.9%上升到52.98%,从钾有余已经变为钾缺乏,不能充分满足粮食作物高产的需要。五是农田综合节水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农业用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5-8]。

1.6 各类病虫害频繁发生,粮食生产安全受到威胁

随着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各类病虫害发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据统计,目前开封市粮食生产当中常见的病虫害有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小麦红蜘蛛、地下害虫、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螟、玉米粗缩病等。二是重大病虫害有扩大发生态势。条锈病、全蚀病、吸浆虫等是严重危害夏粮生产安全的重大病害,一旦大面积暴发,危害极其严重。

2 促进开封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国家投向农业、水利、林业、移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实行捆绑整合使用,按规划方案确定工程重点,多建精品骨干工程。二是出台有关政策。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所有”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田基本建设投资渠道。三是加大国土整治力度。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规划设计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四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营运管理体制,确保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效能。

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粮食规模经营

一是正确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对土地集中连片流转达到一定规模且经营年限在5年以上的流入或流出方,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提高各方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同时,出台一些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办法,明确土地开发利用、权益保障、环境、信贷、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土地流转长效机制。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优化环境配置,促进土地流转,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三是统一科学规划,实施规模流转。重点是完善县、乡两级管理机构,指导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统一规划、科学安排。以土地托管为载体,集中统一管理流转的土地,使之形成规模开发。

2.3 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提高整体科技素质

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一是正确认识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性。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为粮食生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二是培养学习型农民。不仅要通过书籍报刊等传统学习方式,还要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加快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学历教育和文化素质。三是加强科技推广。多渠道、多行业、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为科研院所与农户之间牵线搭桥,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种养技术,以适应现代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需求。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4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有效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在履行好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上联专家、下联农民,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二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断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可以采取与公务员或者村官公开招聘类似的办法,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准入资格的控制,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三是转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鼓励基层机构采取聘任、合作、入股等方式与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进行定向,实现利益共享。四是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政策,增加对农技推广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技服务整体水平。

2.5 加快粮食产业化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一是坚持服务主体多元化,加强对农民、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尤其是在良种选择、种植技术培训、市场促销等服务方面,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坚持服务机制市场化,积极改革和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坚持服务内容系列化,做好粮食生产的系列化服务,继续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打造开封市粮食生产品牌,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有序、稳健运行。

2.6 提高耕地地力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以乡镇为单位,尽快制作耕地地力等级图,建立耕地地力调查和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数据库,实现耕地质量的数字化、动态化管理,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二是加强耕地地力与环境污染监测,特别是加强对开封市2万hm2碱化潮土的监测,防止盐碱和次生盐碱的发生。三是大力推广应用秸秆快速还田腐熟、测土配方施肥、深翻耕等技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农业,合理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7 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防治工作责任制,细化和落实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做好防治资金、物资、技术、人员等项工作,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尽最大努力减轻病虫害损失。三是按照农业产业布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和病虫害发生分布区域,补充完善乡村级测报基点,充分发挥测报体系的专业性和指导性作用。四是加快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动测报工作F代化进程。引进高新技术的病虫监测调查工具,不断改进测报技术,充分发挥病虫测报信息对病虫害防治的指导作用。五是严格检疫程序,凡无植物检疫证的种子,坚决不准进入市场。六是广泛宣传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对路农药、喷药技术、防治时期等,及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技术到位率。七是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3 参考文献

[1] 刘媛,姚於康,汪翔.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4):16-20.

[2] 罗琼,王昆,许靖波,等.农业生态环境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以岳阳市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4(1):58-60.

[3] 刘媛,姚於康,李睿婷,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3):410-412.

[4] 崔俊辉,王艳霞,郭造强,等.河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66-70.

[5] 孙光奇,李建宇,骆阳.大国农业靠大户 财政政策扶大户:财政支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财政,2016(20):34-36.

篇(10)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农业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小康和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保护农业环境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工作,保护农业环境也就相当于保护农业生产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环境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的农业种植不合理。因为土地少,很多农村地区过度追求农业的产量以及耕地的数量,造成现有土地被施入大量的肥料,造成土地化学污染及板结,有的地区大肆进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无法实现可持续种植的良好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受到面源污染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且使用的这些产品多是在国际上不允许使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在我国农村有一多半的自然水源被污染。

二、农业环境保护的含义

农业通常人们都会认为是与农作物有关的,但是农业不仅仅单纯为人们提供食品,还要保证食品安全的问题,而且农业与环境相互协调,在维护国家的资源环境方面更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自然物质的循环功能,尽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不但可以保证食品安全而且种出的作物也达到了高效率、高产量、高营养的要求。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特别是省柴灶、沼气、太阳能等技术的大量推广利用,不但有利于净化环境,而且可以使农村能源短缺矛盾得到缓解,为绿化植物增加有机肥料。

(2)耕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扭转耕地大幅度减少的趋势,需要强化了土地资源管理,建立了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损失补偿制度,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3)加强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工作,做好城乡工业布局规划,改善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防止新污染的发生,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治理,应积极探寻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垃圾处理做法。

(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控制水环境污染,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植树种草,保护生态环境。

2.加强法律意识,依法保护农业环境

要加快农业法制建设,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护农,依法兴农,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环境的水平。

(1)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目前从事农业环保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来自非农业环保专业,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在岗人员培训,以适应工作需要。

(2)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迅速改变目前农业环境监测人员少、手段弱、设备不足、无经费难以开展工作的状况,依法认真抓好农业环境管理工作。

(3)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知法、懂法,能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环境,能自觉同破坏农业环境现象做斗争。

(4)要提高执法的权威性。全力支持农业环保执法,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依法查处破坏农业环境行为。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可以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逐步转变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从而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使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不当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一条主要途径是加强宣传教育。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提高人们的认识和觉悟,广泛深入宣传《环保法》、《土地法》、《森林法》等法律,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增强广大群众环境法制观念。使公众能把环保意识上升到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特别是政府官员、环保干部,不仅要做学习环保知识、普及环保知识的带头人,而且要真抓实干,倾听群众呼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中去,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现如今,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有效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应该从本文提到的上述方面着重考虑,加大多方面的保护力度,充分重视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inzhi of Tibet

LI Ping, SUN Zi-bao, FANG Jiang-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Department of Tibet University, Lin zhi 860000, Tibet,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inzhi area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ree aspects of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societ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Linzhi area was evaluate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nzhi of Tibet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林芝地区位于西藏东南部,是西藏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之一,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关系到本地区及西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全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探讨其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趋势,为林芝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系统性以及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1-5],结合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和环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林芝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分成3个子系统即3个目标层,分别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每个子系统选取若干典型指标,共计17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A):农业总产值(A1)、人均粮食产量(A2)、人均肉产量(A3)、人均生产总值(A4)、财政支农(A5)。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粮食作物单产(B1)、人均耕地面积(B2)、粮食播种面积(B3)、农机动力(B4)、化肥使用强度(B5)、农药使用强度(B6)、农村用电强度(B7)。农村人口与社会系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C1)、农业人口比重(C2)、人口密度(C3)、第一产从业人员比重(C4)、人口自然增长率(C5)。根据17个指标的特性,将它们分为正向作用指标和逆向作用指标两类。其中,正向作用指标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指标值越大越好,如农业总产值、人均粮食产量等;逆向作用指标值若超过一定限度会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值越小越好,如化肥使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等。数据来源于林芝统计年鉴1996―2000、2001―2003、2004―2007[6-8]。

1.2 确定各指标权重

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大小直接反映该指标在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并且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因此,合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科学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9-11],采用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AHP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3个目标层的权重及1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

1.3 评价步骤

1)指标数据的标准化。为便于比较,以1996年为基期,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见表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采用极值法,即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Xit=Cit/Ci0(1);当指标为逆向指标时,Xit=Ci0/Cit(2),式中:Xit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的标准化值;Cit和Ci0为第i项指标在第t年和基年(1996年)的统计值,对于任意项指标,只要标准化值增大,便意味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2)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用y表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y=∑Wi.Xit(3),式中,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Xit为标准化值。综合评估值Y=y1+y2+y3。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指标标准化后的结果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和综合水平进行评价,1996-2007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值由1996年的1逐步增加到2007年的1.888 5,增加了0.888 5,增幅88.9%,年均增幅达7.4%,表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趋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

2.1 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

如图1所示,1996-2007年间,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先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4年突降后又呈上升趋势,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其持续发展能力由最初的0.528 0波动增加到2007年的1.278 0,增幅58.7%,年均增长率为4.8%。从该子系统各指标的表现来看,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基本为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18 388.20和0.37万元,上升到2007年的 29 939.00和2.05万元,分别上升 11 550.80与1.68万元,增幅达 62.8%、448.9%,这两项指标的大幅增加,使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另外,财政支农指标的变化也明显影响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2004年财政支农力度的大幅下降导致了该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幅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芝地区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和政策性强的特点。

2.2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

图1、表3,表明林芝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研究时段内呈慢速增长态势,其可持续发展指数值由1996年的0.322 8缓慢增加到2001年的0.403 8,增幅25.1%,在2002年突降到 0.352 8后又持续增加至2007年的0.406 9。纵观不同年份之间的指标数据发现,1996-2007年间,虽然粮食作物单产、农机动力、农村用电量三项指标的较大幅度增长,使得林芝地区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有所提升,但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的逐年增强,造成了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该区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导致该子系统在研究时段内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因此,农业现代化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但林芝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警示我们对通过农业现代化手段来提高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做法要慎重,特别是在本区化肥和农药施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非农建设占用大面积耕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导致的人均耕地面积的持续下降也是致使本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现今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态势,是促使林芝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必要措施之一。

2.3 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

表3所示,1996年至2007年,该子系统农业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值基本为持续缓慢上升态势,1996年其指数值为0.149 2,2007年为0.203 6,增加了0.054 4,增幅36.5%。对照指标数据(表1)可以发现,1996-2007年,除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外,其余指标包括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一产从业人员比重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农业人口比重指数值由1996年的0.751 2降低到2007年的0.749 7;而一产从业人员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值分别从1996年的0.449 0降低到了2007年的0.395 3,降幅为13.6%。上述分析说明,人口密度的增加、农业人口比重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上升,不仅不利于该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比较明显的副影响。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有利于本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说来,1996-2007年间,林芝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良好态势,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不断加强。但不容忽略的是,林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强度加大、人口密度增加等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对其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 结论及建议

研究时段内,农业与农村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较快,而农业资源与环境及农村人口与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相对滞后,但三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林芝地区农业初步表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