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贸市场投资回报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务院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称,近年来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提出了7项具体措施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具体包括: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和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以降低营销费用;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统筹抓好当前“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通知同时强调,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将本地区落实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相关部门也将开展专项督查。
由于其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蔬菜等生鲜农产品一般由国内自行供应,国际贸易所占的比重较低。我国一直是瓜菜生产大国,生产的蔬菜除满足本国居民的需求外,还供应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2010年10月,韩国爆发泡菜危机,最终还靠从中国进口大白菜解围。我国大部分蔬菜从田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收购商、区域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农贸市场(早市、超市)等5个环节。多数品种的蔬菜不易保存,垄断和炒作难度很大。在山东寿光市北环路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中,可以发现很多批发商在集中交易后,立即将蔬菜折价甚至半价处理,以避免蔬菜“砸”在手里,从蔬菜的这一属性来分析,热钱炒作导致菜价高烧的结论站不住脚。
2010年年中有调查显示,1斤芹菜农民以0.3元多的价格卖给收购商,到了批发市场环节价格就变为0.6元,到了二级批发价格已涨到0.8元,经过零售环节加价,农贸市场上的价格能达到1.5元。可见,在蔬菜的产销链条中,菜农得到的地头收购价仅为零售价的20%~30%左右,批发价则约为零售价的一半,终端零售才是获利最大的流通环节。“流通暴利”、“终端暴利”导致了蔬菜价格高烧不退。但在与从事流通及零售的经营者沟通时,并未在其身上发现“牟取暴利”的痕迹,却听到了摊位租金涨价、生意难做的抱怨。(见图2)
投机不是主旋律
针对菜价上涨,包括发改委、工信部等在内的几大部委纷纷酝酿出台物价调控措施。采取了包括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物资调配、加强市场价格监管、补贴低收入群体等组合手段。在宏源证券的调研中也发现,蔬菜的供需体制虽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并不是可通过短期政策的出台出现趋势性扭转的。投机主要集中于大蒜、生姜、苹果等“一季收储,全年销售”的农产品,多数蔬菜价格上涨出现在后端环节,而非仅仅出现在储运批发环节。通过抑制投机稳定菜价的舆论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可以发现,蔬菜生产供应产业链中出现了很多趋势性变化,多数品种的蔬菜上涨有其深层次的因素。
蔬菜自给率低,流通环节拉长
蔬菜供给有“地菜”、“客菜”之分,所谓地菜,即在本地种植、本地销售的蔬菜,而客菜,即外地种植、本地销售的蔬菜。随着产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向城市化集中,城市周边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城市蔬菜自给率下降明显,越来越多的城市完全依赖客菜供应本地市场,多数大城市的蔬菜自给率不足30%。以北京为例,随着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加快,北京周边城市化建设的加快,零星的甚至成片的菜地正在逐步消失,蔬菜供应几乎完全依赖山东、河北、辽宁等周边省市。菜地变高楼,蔬菜的生产者变为消费者,共同导致需求上升而自给不足,北京石景山、朝阳、丰台等地的菜地面积已从17万亩缩减至1万亩以下,蔬菜自给率仅有10%。城市的过快扩张,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低回报率及很多城市对其周边农业配套设施的忽略,使得在蔬菜产供销各个环节层层加价,诸多因素共同推动菜价居高不下。
此外,作为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合理规划是蔬菜及时优质供应的重要保证。而在现实中,很多蔬菜都是单品种供应,必须依托较大的批发市场进行二次批发。以土豆为例,国内最大的土豆产区内蒙古乌兰察布距北京不到400公里,但这里的土豆进京,需绕到800多公里外的山东寿光市,然后再“旅行”约500公里进京。这就意味着乌兰察布的土豆生产商先把土豆运到山东寿光,北京的新发地再从寿光买来土豆到北京消费,之所以舍近求远,是因为山东寿光集散地能配菜、走货快。可见,生产布局不合理,农产品物流规划不合理,带来的中间环节成本,必然推高菜价。
城市蔬菜自给率不足和流通渠道环节过多对菜价带来的影响可视为中端环节对其的影响,这部分的加价一般占蔬菜零售价的25%左右,而更甚的则是其“最后一公里”成本,即从批发到零售市场的加价,幅度往往超过50%,甚至翻倍。导致“最后一公里”成本奇高的原因有城内运输难,卖菜摊位租金成本高等因素。以北京为例,蔬菜摊位费在最近十年间涨了十余倍,社区菜市场的价格甚至涨了三十倍。调查中的摊位的长度大约在1.5米左右,使用面积大约为2平方米,一个月的租金加卫生费是1500元,再加上强制购买市场提供的塑料袋,仅终端销售的租金成本占菜贩所获毛利的一半左右。
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产品生产三大“基础成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上涨渐成常态,长期被低估的农产品正通过涨价回归价值,进入趋势性的上涨通道。
农产品的定价机制有其特有的规律,粮油等耐储存的农产品有国家收储体系,价格相对稳定,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价格,包括农业生产的上游的农资产品价格则基本由市场决定,2009年开始化肥价格普遍上涨,磷酸二胺由2008年每吨1600元上升到2010年的3200元,翻了一番;尿素由2008年每吨1500元,涨到2010年的1700元,比前两年上涨了200元,涨幅13%;其他专用复合肥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专用生产资料中的农药,在2008年价格的基础上,也都有不同程度地上调,平均涨幅在30%左右。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如农用柴油、种子等价格也都有所上涨。农民从事农作物生产,面临着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即成本被市场化,而销售却面临“卖方市场”,因为蔬菜的销售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到渠道的制约。(见图3)
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也对蔬菜价格作用明显。劳动力拐点并不局限于农业领域,而是影响我国各行各业的普遍性问题。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大发展,农村劳动力供应更加捉襟见肘,现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大,也有更新的需要,而蔬菜生产正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初级体力劳动者,随着人口控制政策的坚决执行及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初级劳动者成为中国劳动力供应最为紧俏的环节。在二三线城市的调研中发现,许多餐饮娱乐场所招聘服务员的年龄都放宽到45周岁;许多从事保洁、维护等工作的都是30~50岁的中年人。蔬菜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农活需要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不易实现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用工荒”现象也在很多地方的农业领域出现,导致农村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在山东寿光,2009年同期农忙时节雇工成本仅为60元/天,而到2010年年初就涨到80元/天,下半年涨到100元/天还难以雇到熟练工。
房价拉高菜价,初听上去有些不着边际,但细想也有道理。建房和种菜都需要以土地为依托,但此二者的投资回报率有着天壤之别,在“种粮食”还是“种房子”、“种厂子”的抉择中,后者显然更有诱惑力。城市地价快速上涨拉动了城郊地价,并进一步传导至农业地价。此外,一些农业龙头加工企业和种植大户,大规模租地经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地价,从而抬高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升农产品价格。对于农民而言,“种菜”与“种房子”成本相差不大,收益却相差几十万倍,这是导致城市蔬菜自给率低、蔬菜价格快速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未来菜价会更高
蔬菜品种在农产品中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种,不耐储存、小农户经营、劳动力密集、价格受渠道影响较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蔬菜价格的上涨既有流动性泛滥、劳动力紧缺的大背景,也有城市蔬菜自给率低、流通环节过长的结构性问题。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农超对接”、价格补贴、价格行政管制等手段可以解决或部分解决城市蔬菜自给率低、流通渠道过长、终端暴利等问题。但农资价格的上涨、用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问题,却是难以通过修修补补可以解决的问题。蔬菜以及食用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将继续成为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动力。
粮油等基本农产品由于有国家收储体系的控制而保持小幅上涨的势头,由于其本身的耐储存特点,其供需状况与蔬菜有着较大的区别。但不可否认,蔬菜所面临的生产要素条件的变化,粮油等品种也会面临。如用地成本和雇工成本的增加,也会导致其价格维持上行趋势。
按照成都市政府规划,在2030年之前,成都的南部将出现以金融和总部基地为特色的成都中央商务园区、一个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一个高新国际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以及一个创新科技园区。
这让其整个功能与上海浦东类似—有陆家嘴、世纪公园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成都房地产界,许多人习惯于用上海来定义未来的成都:南部是上海浦东,东二外以外是上海徐家汇,西三外以外则可能是上海闵行区。
因为这样的想象,很多建筑物拔地而起。按四川省商业地产联盟统计,在2011年,有110个在建的城市综合体,沿着规划中的轨道交通路线四面散开。将近六成的项目聚集在成都的南部—沿着南延线,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在5.1平方公里的金融城里,至少有19座高度超过200米的写字楼。而在2007年之前,整个成都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城市综合体。
2007年,成都获批城乡统筹试验区—受此政策利好,政府将“建立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商业服务业”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而由此拉动的商业地产投资规模达到上千亿 元。
投资者闻风而动。从沿海迁移至内陆的行动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启动。
所有能叫得出名字的开发商都来了。在城市的南部,旧城与新城交界之处多是央企开发商,再往南则更多是民企开发商;在城市的东部,聚集着大批的港资开发商和外资开发商。除此之外,一些希望通过商业地产运作而大捞一把的产业外资本,比如医药企业,也散落在这个城市中伺机而 动。
在此之前,它们曾经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分享这些城市城镇进程化过程中的机会与利益。现在,这些城市等待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它们希望能够将曾经在这些城市发生的故事复制在拥有大量待开发土地的二线城市,比如成 都。
郭力便是在2008年随着这股迁移潮流从深圳来到成都的。他说:“这一整片地方刚刚开发。深圳以前也这样,但现在太饱和,尤其对小公司。在这样一个地方要好些。”
这一天郭力要考察的这个项目位于成都南部。上家是一家医药企业,对方向郭力的大老板描述了一幅极富诱惑力的前景—开发并持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管理公司可能是洲际或者雅高;由于地价接近于白送,未来盈利空间无 限。
郭力本能地觉得这个项目危险。果然,当他来到项目所在地,发现这块地位于产业园区的深处,客源有限。尽管4000万元的地价可谓白菜价,但这块土地附有的硬性指标—盖一栋五星级酒店—毫无更改的可能性。
硬着头皮开工,就意味着不断扔钱,每平方米造价成本至少在1万元,按2万平方米至3万平方米的体量来算,整个酒店造价至少也要2亿元至3亿元。
等到开始找酒店管理公司—国际品牌也不是傻子,市场调查是最基本的工作。即使真的找到酒店管理公司,落笔就是签字费和每年不菲的抽成。而每天的运营费用又是一笔流水账。
也正是这样的预算方案,让脑子一热拍下之后的上家彻底傻眼了。剩下的运作空间便是抽身离去,狠狠赚一笔土地溢价,于是开始四处找人接手。
以产业换地,几乎是这个圈子里人人都知的秘诀—只要能带来产业和人流,就很容易得到政府支持,随即得到廉价的土地,盖起一个看似不错的综合体。基于长期的税收、就业等考量,集成式的城市综合体被政府热捧—它们甚至要求在房产之上形成产业生态,带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 展。
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中,土地经常会落到一些拥有资源的企业手中。
“只要能带去家乐福、沃尔玛,地都好谈,否则就只能招拍挂拿高价地。”中城建第五工程局成都总经理刘宁琳说。刘宁琳在2010年拿下了四川省内多个县级市新区的整体开发权。
那些被视作有力筹码的大型零售商很快也发现,更好的选择是自己拿土地开发。
北京RET睿意德执行董事聂绮冰说,对零售企业而言,租赁经营是一种比较方便的方式,但同时,在租赁模式下,零售企业就不能享受到物业的升值。在此之前,他们所处的行业,被认为普遍利润率不到1.7%,即使这些跨国零售企业,利润率也不到3%。现在,包括特易购,家乐福、沃尔玛以及宜家,都有自己的地产公司,并开始尝试跨入商业地产领 域。
实际上更多的企业并不具有这样的资源。于是,皮包客开始盛行。“很多人一开口就说自己有5000亩土地,但要他们拿土地证,却拿不出来。”蒋鹏说,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你问他做什么生意,他会告诉你他什么生意都做,“因为他占有了资源”。蒋鹏是美国NAI新巢地产成都总经理。
无论通过招拍挂拿地还是以产业换地的方式进入成都,紧跟这股开发热潮而来的,可能都是泡沫。
按世邦魏理仕报告,成都是一个一年仅有60万平方米左右消化量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最近两年的商业地产供应量,大到需要花费15年去消化。
蒋鹏说,城市并非不需要那么多的综合体,但是将近20年需要的量在三五年间集中投放,其中大量的项目互相抄 袭。
从2008年开始,蒋鹏便在成都四处寻找适合投资的商业地产项目。他的要求很简单—6%的年投资回报率,以及一支基本稳定且专业的商业经营团队。
但在至少跟300个开发商交谈之后,蒋鹏发现这个任务几乎很难完成。绝大多数公司并不具有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它们做商业的初衷仍旧是快进快出。大多数找到蒋鹏的人,一开口便向他索要救命的钱,或者找来大型零售商合作。至于商业地产最基本的商业规划部分,对不起,他们根本没有空去想。
在成都,90%的商业地产开发企业由住宅开发商转型而来—这就像一个小学生一跃成为博士生。有一天,有一家成都本土的住宅开发商希望蒋鹏能融资参股到它们开发的一个商业综合体来。但是蒋鹏过去一看,发现这个项目居然隐藏在小区深处。
缺乏经验,往往是这些住宅开发商在操作商业地产项目中可能碰到的最大困难。它们经常连判断好坏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甚至,在成都有人花了30万元买来一份策划案,结果发现它不仅是10年前的版本,而且还曾经在圈子里广泛流传过。在这种背景下,商业地产人才变得炙手可热。只要过往经历中跟商业地产稍稍挂上边,不管资历多么浅,转身就能成为另一家企业的副总。
资金链紧张是另一个普遍的困难。2012年7月,毗邻成都的重庆市,一家名叫重庆家富富侨的足浴连锁企业深陷债务困局。导火索便是,2007年,从未涉足过房地产行业的老板郭家富,在当地冒险开发了一个五星级酒店。由于修建过程中一直未能拿到银行贷款,郭家富只有寻求民间融资,涉及债务2亿多元。
新港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红兵说,3年前在和郭家富的一次会面上,他曾经告诫对方,修建300米的超高层一定要认真测算现金流。可惜对方不听。
因为现金流破裂而产生的失败例子比比皆是。1993年,在海南开发过几个购物中心的商人陈宇光在成都开始修建熊猫城。按照最初的规划,他将开发一个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投资额25亿元的都市中心MALL。除此之外他还在其他城市同时修建4个购物中心。
跟这个行业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只有10亿身家的陈宇光打算分三步走:先缴1.5亿元拆迁费用,再利用自己在商界的声望与融资能力,引入资金共同开发,然后将项目包装上市或成立信托基金,筹集到更多的钱。
但是他过高估计了政府的拆迁能力—项目因拆迁问题停工,且一停就是8年。这8年间,设想中的“西部第一城”慢慢蜕化成了“西部第一坑”。而最初的战略合作伙伴先后离去。
结果,本来只想投入1.5亿元的陈宇光,先后砸了14亿元在这个项目上—他将自己在新能源的股份全部出让,并将海南石梅湾一块10平方公里的项目作价2500万元抛售套现,后来这块地的价格高达10亿元。
此后这个项目几易其主,直到现在,仍然未能完全打开局面。
在过去20年里,成都先后产生过73栋烂尾楼,直到现在,其中有16栋楼还未完全复工。
相比过去,现在更糟糕的消息是,大多数新推出的土地都在400亩以上,许多土地则超过1000亩。这些大块土地还附有硬性指标,比如住宅与商业地产的比例一刀切地定在1:1,以及不顾周边条件指定盖某种体量特别大或规格特别高的商业设施。
结果,按政府现有的规划,一些写字楼集中的区域与商业集中的区域完全割离—这很有可能在三五年之后让成都出现许多个鬼城。许多项目会因此烂尾或者空置。
几个月前,营销总监李衡开始做补救工作。他常常认为自己是被裹挟进这股泡沫之中。他所在的一家成都本地房地产公司一直做住宅开发,直到2008年“意外”地成为新加坡一家房地产集团的子公司,并在成都南部旧城与新城交界处得到一块商业性质土地。当时,毫无商业地产开发经验的他们请了一家咨询公司。对方在一番调查之后得出结论,可以在这里推出两栋精装修的酒店式公寓—单间面积在40平方米到50平方米之间。
等到2011年项目结构封顶之时,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成都,一些位置更好的50平方米的精装公寓可以卖到9000元/平方米,但每个月的出租租金却只有1800 元。
李衡预感到项目不好卖。他开始调研周边的项目情况—它所处的位置是家具生产与销售企业聚集之地,往南是金融城,按照规划,这里将是成片的超甲级写字楼;往北则是传统的富人区。
尽管整个成都市的写字楼空置率高达35%,但这些写字楼大多标榜甲级写字楼,并锁定高端客户。而针对中小企业甚至初创企业的写字楼却不多。于是,李衡决定迅速调整战略,将项目在营销中包装成另一个概念—区域写字 楼。
所谓的区域写字楼,更像我们熟悉的产业园区中的办公室。硬件条件不见得拔尖,但胜在租金便宜且单间面积小,可灵活组合。它迎合了初创企业和一部分并不那么讲究“面子”的租户。
而且,写字楼不需要像酒店式公寓一样精装修—在每平方米节省了2000元的装修费之后,李衡却能将它卖得跟精装酒店式公寓一样贵:9000元。
如此一来,他总算涉险过关。
但这样的办法并不能每次都成功。比如在成都的另一个项目。它位处成都商业地产的重灾区之一—西三环以外的温江区,那里房多人少。跟大多数土地附有的硬性条件一样,这块400亩的土地被要求拿出一半面积来建造酒店、写字楼以及零售物业。规划方案毫无更改的空间。唯一能做的就是,有技巧地推迟。直到某一天,市场开始出现机会。比如,温江区不再是一个空城,并开始人气旺盛。
很难预测那一天会什么时候到来。乐观派说,2006年凯德商用在成都开第一家商场时,大家还搞不清楚什么叫购物中心,现在,成都综合体开发热闹得就像在中国西南地区流行的火锅般沸腾。
蓝光地产已经决定背道而驰。作为成都最大的本土开发商之一,它在1998年做社区商业起家,一度占了成都商铺供应的半壁江山,却在2005年住宅宏观调控之中转身进入住宅开发领域。
一度,张健也关注过成都南部—截至2030年的政府规划,曾经让人激动不已,但很快,他发现那里到处是拾金者。竞争如此激烈,不如转身寻找别的商机。张健是蓝光地产的营销总监。
现在,这家公司的兴趣是在一些城市的空港区域造城,并且操作旅游地产和工业地产的项目。比如,到乐山去。
乐山智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智强发现,从2011年开始,在一二线城市常见的商业地产开发热潮慢慢在乐山扩散开来。
在这一年年中,唐智强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要不要提高土地的商业地产面积。他在成都邻近的乐山市有一块55亩的土地。2006年拍卖下来的时候,他打算大部分用来做住宅。
80万/亩的实际拿地价格远远低于130万/亩的市场价格。作为这一优惠条件的代价是,他必须负责拆迁,并为周边学校提供4万平方米的教职工宿舍,在修建完之后以1160元/平方米的均价卖给后者。当时,乐山市的住宅均价是1500元/平方米。
但是当他费尽周折把拆迁工作做完之后,时间已经到了2011年。乐山市的住宅均价至少在5000元/平方米以上。而且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这里的住宅销量也一度停滞。
如果将这块地改做商业地产,亏损会不会降到最低,甚至有可能略有盈余?但坏消息是,唐智强从来没有介入过商业地产开发领域。他粗略估算了一下,做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需要8亿元的投入。但这家公司最多能拿出来的资金是1亿元;如果失败,这家公司势必破产。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他需要做出的那个选择。
于是,他开始了那场足迹遍及全国主要城市的考察之 旅。
结果,反馈回来的信息呈现两极分化—一些人说,你千万别做,已经有那么多人做了,你不懂,做了会死人的;另一些人却说,一定要做,商业地产那么赚钱。总之一句话,做商业地产会跳楼—做得好,从底楼跳到顶楼;做得不好,从顶楼跳到底楼。
2011年年底,在与蒋鹏交谈了两个小时之后,唐智强回到乐山做了一次市场调查,这个区域有15万人口,周边有4.5万的学生人群,有刚性消费需求。而1.5平方公里到3平方公里之间的商家分布中,也没有出现极具优势的竞争对手。
唐智强决定试一试,以综合体加步行街的形式,做一个区域性商业地产项目。这个名叫青年广场的项目面积将有18万平方米,面向青年群体,以休闲娱乐为主。
接下去,唐智强开始重复大多数开发商重复过的现金流游戏。他先于2012年3月与学校达成协议,以市场价的30%,即2200元/平方米的价格卖给它们4万平方米的住宅。虽然每平方米要少赚3000元到4000元,但学校支付的1.7亿元购房款同时也补充了唐智强最缺乏的现金流。与此同时,唐智强通过土地抵押贷款和政府奖励政策可以再得到一部分资金。
随后便是环环相扣的滚动开发流程。他需要先建一个3万平方米的投资性写字楼,以及一个6000平方米到7000平方米的酒店—通过散售,这笔资金可以滚动成为其他开发资金。此后,他还会再开发3万平方米到3.5万平方米的零售商业面积,算上地下部分,大概一共有5万多平方米的零售商业面积。
在开发这部分零售商业面积之前,他希望先引进一家超市、一家电影院和一个电器卖场,为其量身定做之后,再卖给对方—面积分别在两万平方米、3000平方米至4000平方米之间,以及4000平方米。剩下将近两万平方米的面积,唐智强决定视情况而定自持或者销售。
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运作,唐智强估计他最少可以赚到2亿元;如果运气好的话,盈利可以达到5亿元。但是如果运气坏到极点了—比如,其中某一环扣不上了,唐智强说,那就得看造化了。
在成都,一些造化不好的企业,现在正在忙着寻找退路。盛世太平董事长陈立民接触了其中几家。陈立民1993年从香港到内地发展后先后在几家国际行工作,他的强项是写字楼及其他商业地产项目运营。2009年,他在上海创办了一家投资公司。
按仲量联行的数据,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到2020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中国商业地产总量中的比重将仅占10%,大多数的项目都将集中在二线城市。这预示着今后10年里二三线城市蕴含巨大商机。
应一些成都开发商的邀请,陈立民在2012年春节后专门来到成都,他重点考察了成都南部。他的结论是,这里充满了毫无诚意的建筑物—这意味着庞大供应量的数字背后是大多数的无效供应量。
这不完全是坏消息—至少对于做投资生意的陈立民来说,这意味着他挑选的空间很大,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将价格压到最低。现在,他已经跟成都南部的一个项目谈好合 作。
郭力也在寻找合适的项目。他的老板希望能够收购一到两栋的物业。在过去几个月里,这个富二代在四川的一个小城市刚刚打败万达,拿到了一个综合体开发的项目。郭力说,在成都,现在账面上现金超过1亿元至2亿元的企业没有几家。作为手里还有点闲钱的企业之一,总有一些项目主动找上门来。
商城郑州下一个商业机会在哪里呢?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和古玩以及古玩市场有关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其中,以碧波园珍宝大世界为代表的新四大古玩市场的联袂出击,最为引人注目。有商业人士因此预测:郑州商战的下一个焦点是古玩市场!
四大新市场抢生意
12月9日,郑州市交通路“碧波园珍宝大世界”,装修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这是个古玩市场,马上就要开业了,老板天天催着工期”,工地负责人对记者说。不难看出,整个市场已经进入了装修扫尾阶段,宽阔的交易大厅里,一个巨大的室内交易市场雏形已经清晰可见。
记者随后以租赁商铺为由,向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招商部王女士进行了咨询,王女士告诉记者,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是郑州市二七区政府投资兴建的重点工程,总投资近1亿元,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商铺700余个,是中西部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场之一。王女士表示,目前的招商已经接近尾声,登记客户和商铺的比例超过3∶1,他们将择优选择。
事实上,碧波园珍宝大世界只是目前已经基本建成的郑州新四大古玩交易市场中的一个。
在郑州市古玩城西边,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珍宝城”已经建成;在郑东新区,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天下收藏”收藏品交易市场正在紧张筹备之中;在郑州市经五路,“中原古玩城”已经进入最后装修阶段,门口已经有商贩摆起了古玩小摊。郑州古玩市场的“激战”一夜之间变得山雨欲来风满楼。
“古玩市场是一个金娃娃,看看现在的郑州古玩城火爆的生意你就知道,想找个好铺位都很难。人现在都有钱了,喜欢古玩的人越来越多。”一位古玩界资深人士对记者说,但他同时也有自己的担忧:郑州的古玩市场就这么大,一场“血战”恐怕在所难免。
新老商家暗战已开
暗战其实已经在“血战”之前开始。11月的一天,在上班途中的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总经理李仁清突然收到一份传单,上面是关于碧波园珍宝大世界的招商通知。李仁清感到很纳闷:自己是招商部负责人,怎么不知道这个事情。仔细看看内容后他明白了,这是有人在搞恶作剧。
这份只有两个巴掌大的招商函印刷非常粗糙,描述的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招商项目包括鞋帽服装,日用百货,电子产品,儿童玩具等。“我头一下子蒙了,我们珍宝大世界是一个定位在服务中西部的高端古玩市场,怎么变成了一个杂货铺了?”他拨打传单上的招商电话,提示音居然是“欠费停机”,让他哭笑不得。
郑东新区的天下收藏市场也遭受了类似的事情。为了招商,不久前天下收藏在郑州市大学路附近竖起了一面招商广告牌,第二天招商广告牌就被人捣毁,写有电话号码的位置变成了透明窟窿。这让天下收藏营销总监王少华苦笑不已:“不知道是谁干的,市场竞争就是这样。”
“市场就这么大,谁都想争食,不掐架才怪了。”经营古玩生意多年的郑州商户李先生说,“中国古玩市场前景是一天比一天好,我们也想扩大规模。目前的情况是老市场有人气,新市场的硬件设施好,大家普遍的想法是,哪个新市场的人气旺,管理好,租金便宜,我们就在哪儿再设一个点。”
古玩市场利润诱惑
什么原因让郑州几家古玩市场展开明争暗斗?答案很简单:利益!资料显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在置办完房、车之后,一些有品位的中产者开始把目光盯上了古玩,收藏品市场日益升温,专家预测,我国全年收藏品市场的交易规模大约在100亿元。
收藏品的增值回报也让这个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有资料显示,美国最近10年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按投资种类分别为房地产4.7%、股票17%、收藏品24%,收藏品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国内,近几年收藏品市场也是热点频现,书画、瓷器、玉器、邮币卡、青铜器、钱币、家具等领域的市场行情不断走高。
在收藏品主体方面,全国目前有收藏爱好者上千万,以民营企业家、IT精英、传媒大腕、演艺界名流为全新阵容的新富豪,正在成为中国收藏品市场的强势群体。古玩市场作为收藏品交易最重要、最传统的平台,作用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古玩市场开始成为城市商业地产投资热点,一股兴建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的古玩交易市场风潮开始在全国掀起。
在北京经营古玩瓷器的鲁先生告诉记者,他三年前接了一个20平方米的店铺,光转让费就花了40万,每年还要交纳几万元的各项费用。原因很简单:市场火,商户赚钱,租金和转让费自然水涨船高。
这样一来,几家古玩城掐架就不难理解了。郑州一位从事商业地产开发的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按照平均每平方米50元的月租金计算,一个两万平方米的古玩城一月理论上的租金收入是100万,一年就是1200万元,在郑州,去哪里找这样的好项目?
谁能脱颖而出?
新四大古玩市场加上原有的南北两个古玩城,未来六大古玩市场如何争鸣?谁又能脱颖而出?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各个商家都力求同中求异。碧波园珍宝大世界负责人告诉记者,它们的定位是“有特色、有规模的全国性翡翠、古玩、艺术品专业市场”,目标指向高端客户。“从郑州的地理位置和古玩文化市场的氛围来看,已经具备了成为全国性古玩交易中心的基础。我们的招商人员常驻北京、武汉、成都等全国性古玩市场,不是只把目光盯着河南。”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主要是从自身的特点考虑。作为一个古玩市场的后来者,他们在全国范围做调研时,发现了国内第一代古玩市场的缺陷:硬件设施落后,交易环境差,且管理较为落后。因此,碧波园珍宝大世界首先在硬件设施建设上领先一步,提供了可以和郑州大商场相媲美的购物环境,并计划聘请北京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进行市场策划和物业管理。
位于郑东新区的天下收藏则另辟蹊径。产品定位除了传统的古玩字画外,在楼前还设置了换客广场、创意市集。“我们的定位是收藏品市场,古玩只占20%的份额,其余的是现代艺术品、工艺品与省内地市特色手工艺品、民族传统艺术品。”该公司营销总监王少华向记者介绍,名人字画是他们未来一个重点发展项目,一批中国书画界知名人士有望在他们那里签约。
作为郑州古玩市场的拓荒者,1998年2月正式开业的郑州古玩城以其大而全著称,拥有商户500余家,从业人员千余人,资产1.4亿元,是目前郑州古玩市场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其中,每周末在这里举行的跳蚤市场声名远扬,此外,一些走街串巷的古玩贩子还把从民间淘来的宝贝拿到这里卖,这里也有“古玩批发”的味道。
然而,在保证古玩市场全方位覆盖的情况下,特色效果能明显突出。古玩市场的蛋糕毕竟就那么大,能分得过来吗?
业内人士刘先生预测,这将主要取决于各个市场的管理能力和运作水平。刘先生比较看好郑州南区几家古玩市场,在他看来,整个河南古玩市场的人气其实就在那里。由于和郑州古玩城只有一路之隔,区位和政策优势兼具的碧波园珍宝大世界是目前新建古玩市场中最受追捧的一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二七区政府也把发展夜经济和文化产业作为自己的特色优势进行重点支持。
郑州市二七区副区长曲连文介绍,目前德化街的夜经济已经渐入佳境,下一步计划重点支持交通路的文化艺术一条街的规划和建设,而碧波园珍宝大世界就在这条街上。曲连文表示,建设交通路的文化艺术一条街的目的主要是从提升二七区文化产业知名度,发展郑州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考虑,终极目标是把这里打造成经营郑州文化、艺术和旅游产品的特色街区。
所以,虽然有四家大型的古玩市场集体入市,但是综合比较来看,优劣之处并不难看出。业内人士刘先生认为,郑东新区距离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且交通系统和郑州市内尚未彻底融为一体,应该有一个市场培育期。而经五路的中原古玩城由农贸市场改建而来,周边相对缺少古玩市场的气氛,前途如何尚待观察。
而另一个位于郑州古玩城西侧的珍宝城,现已经知难而退,决定放弃古玩改攻建材。“六虎”去其一,剩余的“五虎”究竟谁能笑到最后,目前下结论恐怕为时尚早。但一场关于古玩市场的大战已经无可避免,这是否会成为郑州商战的一个经典,时间将给出答案。
一哄而上引发冷思考
毫无疑问,古玩市场坐收租金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如果经营不好,吸引不来客户,到哪里去收取租金呢?近日,记者来到了北古玩城。目前的北古玩城已经不临主干道,且被茶城和花卉市场所包围,记者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到该市场。
当天是周末,北古玩城里的商户数量明显多于顾客,店老板们以聊天喝茶者居多。在北古玩城内西半部,不时可以看到“转让”的标语。记者拨通了一位欲转让铺位的商户电话,该商户表示他生意比较忙,照顾不过来这边的生意,所以才决定转让。这位商户承认,这里的生意并不好。
处于沿海位置的秦皇岛,滨海湿地面积逐渐萎缩;污水的排放,使局部河流污染较为严重,水体出现了富营养化的现象;城市供热和工业生产排放的SO2和可吸入废弃物等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2环境基础设施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与农村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秦皇岛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忽略对农村的建设。但是对于农村而言,相关生态建设的基础设施,比如:公共厕所、集中供热、废弃物的处置等设施建设还不健全,农村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
1.3产业结构问题
秦皇岛在各产业的发展上,产业比重相对失调,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多,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薄弱,第二产业在布局上相对比较分散,缺乏协调度,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在绿色农业产品上,由于水资源不足等相关问题,秦皇岛地区的农业发展呈现了下滑的趋势。
1.4社会系统问题
秦皇岛作为二三线城市,其就业水平、福利保障水平都有待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社会系统协调度不高。
2秦皇岛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发展重点
秦皇岛市生态城市建设范围涉及秦皇岛行政区域的4区4县,包括海港区、开发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和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针对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主要从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卫生建设、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景观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五个层面来开展。
2.1生态安全
生态城市建设的最基础内容是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安全建设应强化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
2.1.1治理水体污染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农药排放的治理
和农药及化肥用量的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加大对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从改善河流水质出发,完善排污管网建设和河流景观建设,开展对河流及海域附近地区的水污染治理,结合主要污染物减排,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升城市内河流的生态功能。
2.1.2改善空气质量
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工业加热窑进行改造,从原来的以煤炭加热为主体全部改用天然气,减少SO2的排放量。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的检查力度,对未取得环保检验合格证的车辆禁止上路行驶。对公共汽车、市内出租车实施改造措施,推广使用天然气或者电力设备,并制定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
2.1.3打造安静的居住环境
在工业噪声治理方面,通过把企业由城区转移到郊区或者是县区工业园,改变工业布局的方式来加以控制;在机动车噪声治理方面,加强对噪声严重超标车辆的治理;在生活噪音治理方面,对文娱场所、农贸市场等营业场所产生的噪音,采取限制营业时间和控制音响音量、禁止使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等措施加以治理。
2.1.4合理处理废弃物,推进固体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制定固体废弃物收集与清运系统建设规划。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建立垃圾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率,改善处置方式。
2.2生态卫生
生态卫生是以高效益低成本的手段,集成农业发展、废物管理、卫生健康、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利用的废弃物的排放、收集、处理和循环利用的生态技术、设施、方式,生态规划、管理的办法和能力建设手段,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整洁健康的环境[1]。对于秦皇岛市生态卫生建设,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2.2.1推广生态卫生厕所生态卫生厕所是指能充分利用资源、污染物自净和资源循环利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类厕所[2]。生物自净、物理净化、水循环利用、粪污打包等生态厕所已经出现,应该结合秦皇岛地区的需求,在城乡接合部、新建住宅、郊区的乡村,特别是旅游景点、临时会馆等场所,选择合适的生态厕所进行推广应用。2.2.2建立社区生态循环站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是改善城市生态卫生的关键。根据实际情况,秦皇岛各个区域应因地制宜建立社区生态循环站,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分装,加强垃圾品种分类知识的普及,对家庭产生的处理不了的生活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
2.3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指所有产业部门的生态化,即在高效低耗的前提下,循环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最终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3]。秦皇岛市生态产业建设可以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第三产业三个生态产业体系来进行。
2.3.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根据秦皇岛市地域范围的划分,不同区域建设的重点不同。在各个外县,应大力推广粮食作物,改进耕作制度,积极发展“种、养”,建成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在城市郊区,加大无公害生产的管理力度,大力推进集约化经营的城郊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努力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如:集发生态农业示范园,使之成为示范性教育基地及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城市中的农村花园。
2.3.2建立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是指变工业废物为原料,循环利用资源,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目前,秦皇岛工业园区分别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部工业园区。秦皇岛的工业园区只是初级形态,距离真正的生态工业园还有很大的距离。所谓生态工业园是模拟食物链的原理,把产业之间进行连接,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在加快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如:大力推动首秦钢材的建设,推进耀华玻璃工业园建设,加快山海关大型造船基地建设等),也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重点抓好生物医药产学研项目,推动富士康研发基地建设,支持康泰医学、奥瑞特等发展医疗器械,支持软件基地建设等)。(本文来自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2.3.3实现第三产业的生态化
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秦皇岛第三产业的生态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秦皇岛的旅游资源很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些极好的基础条件,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和引导,如:结合养生理念,以采摘游的方式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利用秦皇岛海岸资源———贝壳和石头,组合成秦皇岛各景区的模型,供旅游者购买。把生态旅游建设成为秦皇岛生态产业的主打产品。(2)推行功能经济,积极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所谓功能经济是鼓励企业不以利益作为经营目标,而是以对社会的服务功能为目标;在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同时,也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4]。物流业是充分以服务功能为主体的产业,因此,在秦皇岛建设生态第三产业时,应加快各个物流园区的建设(如:山海关临港物流园区、海港综合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和空港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电子口岸、航运服务中心的建设,推动功能性经济的发展。
2.4生态景观
秦皇岛市境内横亘着250km的古长城,绵延着126km的海岸线,且山海相协,景观独特。生态景观的整合直接影响到秦皇岛市生态系统的发展。秦皇岛市生态景观建设可从两个规划带进行规划,充分体现秦皇岛市山海相协的优势,即滨海带老龙头、第一关、求仙入海处、鸽子窝、老虎石等景观与中北部山地—丘陵带九门口、沿长城一线的各处文物古迹,以及长寿山、角山、燕塞湖、祖山、碣石山、十里葡萄长廊等。按照这两个层次对景观进行整合,合理布局,合理利用资源,通过生态景观整合建设,来推动秦皇岛经济的发展。
2.5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体制文化建设、认知文化建设和心态文化建设[5]。秦皇岛市生态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根据秦皇岛城市地区特色,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措施。(2)加强居民生态教育:通过宣传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知识教育。(3)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义务植树活动、资源回收利用活动、生活垃圾定点分类活动、环保志愿者行动等活动来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秦皇岛市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保障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结合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制定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
3.1管理保障
针对秦皇岛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成立管理机构,明确分工及责、权、利,建立科学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从而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3.2资金保障
制定和完善投资、融资、税费征缴等经济政策,充分利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保证生态建设中的资金链,通过提高基本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投资与投资回报率,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6]。
3.3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关键。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生态建设中的各类人才,在引进人才时,可以制定实施方案。比如,首先,可以依托当地的学校,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以及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和其他著名的大学联合培养秦皇岛所需的人才。其次,可以将一些有发展潜质的人才送到某些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深造,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来鼓励派遣出的人员认真学习技术与本领,学成后为秦皇岛服务。此外,可以向政府提出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如: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建设的同时,将生态建设的专业队伍与社会团体、公众结合起来,从引导和鼓励的角度,激发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全民参与。
赛场上的灵魂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百货店等大型零售集团经受了巨大的挑战和调整。90年代初,百货遭遇了来自大卖场、专业店等各种新兴业态的挑战,它们把家电、家居、生活必需品等一些传统百货业经营的主力商品都分离了出去,百货业销售额一度明显下降,百货店“走向衰落”、“面临倒闭” 等流言四起。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现代零售集团的顺势调整与剥离让其自身变得更纯粹,回归了现代大型零售集团更潮流、更时尚,更高档这样一种经营定位,以百货为主的零售业的销售额依然占据内地零售市场的半壁江山。
前卫―-足球场上的组织灵魂和核心;大型零售集团―零售领域的“贵族”,无论经营规模,还是装潢档次,均令其它业态望其项背。这种综合性的零售集团必然承担着支撑整个零售市场发展,联合各种零售业态,促进零售市场稳定发展的作用。而现代零售集团具备的这些作用又是和经济、社会和文化三种功能相匹配的,使其在整体流通行业中处于核心地位,担负着连接经济流通各领域的功能,这种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与足球场上的前卫很相似,故而我们使用了这个比喻。
中场职责之进攻组织:经济功能
现代大型流通企业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经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大型的现代流通集团既是城市繁荣的象征,是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又是流通零售领域稳定发展的振海神针。百货业态的存在既带动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也是现在快速扩张的专业连锁店和稳步向前的综合超市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中场职责之防守组织:社会功能
大型零售集团通过经济活动,起到稳定流通、安定社会的作用。过去,如果百货商场不开门,势必引起社会恐慌。现在一家两家商场不开门虽然不至于引起恐慌,但是百货业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百货商场的存在仍然是一种国家安定繁荣的象征,它间接地起到对公众心理的安抚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是零售领域安全、稳定与否的晴雨表。
中场职责之整体组织:文化功能
由大型零售商场体现的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文化馆、电影院、音乐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经营的范围来说,百货商场的商品琳琅满目,又跟随四季的变化不断变化,是一个商品文化的舞台。人们愿意去逛商店,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为了买东西,而是喜欢这样一种时尚、新潮、温馨、轻松的审美和文化享受。这种审美情趣和文化享受是超市和一般的专卖店所不能提供的,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
现代零售集团较之综合超市、专业连锁店的不同之处,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三大功能,不仅使以百货为代表的现代零售集团在一定时期内不会走向消亡,并且还将在整个零售市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前卫,使专业连锁店的冲锋扩张作用和综合超市的后勤保障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中场阵容:技战术水平分析
上海百联、王府井百货、北京华联、大连大商、武商等15家排名中国零售行业前茅的企业进入商务部确定的被扶持的大型流通企业推荐名单,“中国零售业国家队”正式出炉。“国家队”的横空出世,使中国零售业以更强劲的姿态与外资展开贴身肉搏。
2005年零售“国家队”中现代零售集团的零售百强排名
国脚分析
上海百联----技术全面,能功能守
在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上海百联集团以720.7亿元的销售额高居榜首。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7076亿元,比2004年的4968亿元增长了42%;门店总数达38260个,比上年的30416个增长了26%;连锁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10%。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于2003年4月24日正式揭牌开业,由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华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归并而成,注册资金为10亿元。拥有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华联超市、友谊股份、物贸中心、第一医药和联华超市等7家上市公司;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如第一百货商店、华联商厦、东方商厦、华联超市、联华超市、妇女用品商店、第一医药、蔡同德药房等;拥有遍布全国23个省市近5000家营业网点,几乎涵盖了国际商贸流通集团现有的各种业态,如百货(20家)、标准超市(2458家)、大卖场(87家)、便利店(1565家)、购物中心(6家)、专业专卖(621家)和物流等业态,在职员工32467人,从业员工达50887人,是一个特大型流通产业集团,其“进攻”、“防守”能力都足以笑傲江湖。
大商集团----后发制人,速度最快
作为中国最大零售业集团之一,大商集团2003年在中国500强企业排名列第96位,到2005年底,大商集团在东北、华北地区的大中型店铺总数超过130家,分布在26个城市,资产市值总额超过百亿。2005年实现销售261亿元,实现利润3.9亿元,利税总额超过8亿元,连续9年保持销售年均递增30%以上的高速度,是“前卫”中奔跑速度最快的一个。
在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大商集团实现了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目标,从青泥洼走向东北、走向全国;从一个单体店铺发展成为混合式现代商业集团。今天的大商,麾下已聚集了包括“麦凯乐”、“新玛特”、“大商电器”等在内的一系列新商号、新业态以及一大批强势店铺。从百货到电器,从购物中心到超市连锁,从酒店管理再到地产开发,这种“杂家”式经营,国内专家称之为“混合式现代商业”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既走出了我国零售业的传统,又不同于国际惯例。尽管人们至今还无法给它一个确切的理论解释,但实践证明,大商的选择是对的!
北京华联----位置靠后,注重防守
2005年全国连锁企业百强中,北京华联集团以208亿元的全年销售额,排名第5,而其中,超市业的营业额占到了70%以上。针对该情况,北京华联集团也有意在未来5年之内,放缓百货业的发展,将全国超市的数量翻一番,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防守”上。并且,预计在2010年之前,将现在的近70家超市,增加到150-160家。
对于以经营百货业起家的北京华联来说,放缓百货店扩张步伐,大力发展超市业,实属有些无奈。新开一家百货店需要2-3年的市场培育期,在此期间想赚钱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百货商场的区域差异化也比效大,不同区域开店,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而一家超市的投资,往往只是一家百货商场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
北京王府井集团----加速扩张,扩大领域
王府井门店规模的快速扩张推动企业外生增长公司的连锁战略是构建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华南、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四大经济区域中心城市黄金地段的一级连锁销售网络。目前北京王府井集团的“跑动范围”很大,在北京拥有4家门店、华南拥有2家、西南拥有3家、华中拥有4家、华东拥有1家,已经完成了公司在四大经济区域的初步布局。2006年,王府井在西宁、乌鲁木齐、贵阳和重庆将分别再开一家门店,根据开店规划,到2008年底,王府井的门店数量将扩张到30家,较2005年年底的门店数量翻番。其中,广州王府井一直保持着王府井集团外埠门店投资回报率200%的最高纪录,但王府井对自身的扩张速度还不满意,下一步重点考虑的是将集团从一家一家开店的增量模式转入存量的并购模式,对市场现有的资源进行并购、收购。
继前年与日本伊藤洋华堂成立合资加强型食品超市之后,去年年底,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又牵手日本伊藤洋华堂旗下株式会社7-ELVEN日本,大力发展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7-ELVEN便利店业务。这些举动表明,除超市外,便利店也会是王府井百货今后的一个重要业务组成部分,王府井百货以高起点的方式进入便利店业态,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武汉中百----连锁经营,改变打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正当百货业处于鼎盛期,武汉中百就借鉴国外商业发展模式,大力拓展连锁经营,率先在仓储超市领域投入重兵,大规模布局。而等到大卖场在国内遍地开花,国外零售业巨头也纷纷抢摊市场的时候,公司却另辟蹊径,换了一种“打法”,在保证仓储经营规模不缩减的情况下,大打农家超市和便民超市牌,触角伸及农村和社区。
2005年6月,武汉中百创出本土超市新业态----“农加超”,改造武汉水果湖农贸市场,建立了农家田园风格纯生鲜超市。而同时,公司的仓储经营规模也在扩张,去年6月,中百仓储超市第一次走出湖北地区,在重庆市成功拓展第一家新店,标志着公司连锁经营进入了跨地区发展的新阶段。武汉中百至今已开办5000至12000平方米仓储式大卖场43家,500至2000平方米便民超市300余家,稳居于湖北商业超市领导者地位。
重庆商社----差异竞争,各司其职
差异化竞争,商社的意图很明显,避免同室操戈。在旗下商场定位上要实现差异化,操作性难度不大。重百主营百货、家电、五金、粮油等12大类,长期以来都是小超和百货“两条腿走路”,而商社电器主营电器、家电、通信设备,并采用专卖店和专业大卖场模式,好比在足球场上他们一个司职左边路,一个主攻右边路,同质化竞争不明显。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
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 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 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 万美元,比2000 年的170041 万美元下降了8 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 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 %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 % 。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 %) ,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 ,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 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 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 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 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 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 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 4 ,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 3 ,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 7 ,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 2 - 1/ 3 ,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 4 ,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 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 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 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 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 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 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 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 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 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 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 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 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 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 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 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 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 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 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 。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2-5.
[2]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