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7:5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篇(1)

初中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判定特征与性质特征双重性质,判定性质有助于理清概念的外延,性质特征有助于认识概念的内涵。

初中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根据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

1、具有"过程性"特征概念

此类概念的定义本身就反映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或规定了操作过程。比如合并同类项、平均数等概念,这些概念隐含着运算操作过程。

2、具有"对象"特征概念

此类概念是一类对象的泛指。比如三角形、四边形、有理数等。

3、具有"关系"特征概念

此类概念反映了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互为相反数、倒数、垂直、平行、相切等,这些概念都反映了两个对象的相互关系,具有关联性、对称性、相依性。

4、具有"形态"特征的概念

此类概念直接描述了数学对象的形态,从形态上规定了概念的基本属性。一般而言,用"形如…的对象叫…"来表达此概念,比如函数,一次函数等。

概括而言初中数学教材出现的概念总的来说具有以下两种特点:

(一)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具有清晰的现实原型或直观模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也就是概念的形成;

(二)是产生于已知的相对初级的概念,是在学生掌握概念基础上抽象而形成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也就是概念的同化。

两大类概念也就对应着两种教学方式:

一、 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发现学习的过程。

1、 准备阶段

(1) 创设情境。

教师设计并提出一些与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相关的问题或者提供一组所要学习的新概念外延的特例,这些特例中包含共同的本质属性。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个数要适当,既要能显现新概念的所有特征,又不要重复出现。比如讲单项式这个概念时,就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填空,并观察式子的特点:

①边长为m的正方形的周长是_______,面积是_______.

②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行驶t小时所走过的路程为_______千米.

③半径为b的圆的周长为______,面积为________.

④设a表示一个数,则它的相反数是_______.

观察得到的式子,将知识发生的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使学生对学习本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下一步概念的教学奠定基础.

(2)通过学生实验引入概念。

比如讲圆的概念时,教师指导学生固定钉子在纸板上,同时用铅笔拉紧绳子划线,最终得到圆。学生动手实验,可以在学生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象。

2、归类阶段

学生独立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找出准备阶段问题的共同属性,逐步概括出概念的初步定义。

3、抽象阶段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初步定义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更准确的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给出准确定义。

4、类比阶段

分析相关概念的异同,明确其联系。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异同点,有助于学生区分概念,获取准确、清晰的认识

5、验证阶段

检验确认概念的本质属性,提供变式材料。通过对变式材料的辨析,可以更鲜明地揭示概念的数学结构,帮助学生摆脱概念的具体情境对概念的数学本质的干扰,促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的"精致化"。同时变式材料还要强调概念"表达形式的可变性和数学结构的不变性"。比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就要出示这个变式材料:

下列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么?

2x2+5x=2-x+2x2。。。

6、转化阶段

把数学概念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找出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

7、框架阶段

把得到的数学概念放在相关的概念系中,建立一个全新的概念体系,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概念,比如学完正方形后,就可以给学生建立这样的概念体系:

(1)框架表示,理清关系

(2)集合表示,突出关系

8、应用阶段

巩固概念,利用概念的定义,进行简单的应用活动。

9、升华阶段

用概念解决问题,要注意在概念的正用、逆用和变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概念同化

1、呈现概念

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概念。例如,在引入算法概念时,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很熟悉,强调求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就是算法概念,也就容易的多了。

②从概念的历史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时,可以讲笛卡尔的故事,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达到教育的目的。

2、概括概念

刻画定义,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给出概念的名称和符号。

3、解剖概念

采用类比方法,加深概念的了解;使用对比,稳固概念的了解;数形结合,加深概念的了解。抓住概念的重点词进行概念教学。对概念进行特殊分类,揭示概念的外延。

4、联系概念

用概念解决问题,建立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联系。

篇(2)

引言

初中数学概念往往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能力使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去认识概念,进而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生活情感中感悟概念,重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知识的层层深入中体验概念的螺旋上升,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使用数学的知识,即在引入基础知识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1 数学概念的形成应注意概念的引入及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材,一改以往旧教材中严密的知识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

1.1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具体事例中引入数学概念。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熟悉的具体事例引入数学概念。如教学“圆”的概念引入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车轮、太阳、硬币、五环旗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学生用圆规在纸上画图,也可用准备好的一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归纳形成“圆”的概念,又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可通过学生常见的梯子及堤坝的横截面等生活现象中直观图形,引出“梯形”的概念。

1.2 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概念复习是在已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多新概念往往与旧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作一些类比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就可以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因为一元一次方程是基础,一元二次方程是延伸,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符合知识的逻辑性。通过比较得出两种方程都是含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差异仅在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同,由此,很容易建立起“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分析数学概念的含义,揭示其本质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在讲授一些概念时,要逐步深入剖析概念的定义,通过概念的关键字、词句帮助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掌握概念,例如,在讲解“圆周角”的定义时,必须抓住(1)、顶点在圆上;(2)、两边同圆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再与圆心角相比,圆心角只强调顶点在圆心,而不必强调两边位置,其原因是顶点在圆内的角,两边必定与圆相交,而顶点在圆上的角,则两边不一定与圆周相交,因此,圆周角必须强调两边与圆的位置关系。又如在讲解“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这条弦”这个定理时,必须让学生理解被平分弦应不是直径,而直径也是弦,且任意两条直径必定平分,但不一定存在垂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并通过具体一些的图形进行分析关键词的含义,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概念的记忆

初中数学的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不够牢固,在运用概念解题时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感觉,从而导致答案的错误。因此,教师在讲完每一单元的概念时,可通过以下方法让学生加深记忆。

3.1 易混淆的概念,找出其联系和区别,以达到清晰的记忆。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关系,把握概念内涵与外延,能大大增加学生对概念的清晰度,提高鉴别能力,避免解题的错误,为此,把发散的概念同类似的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方法运用及联系,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讲究“等弧”的概念后,为避免学生与“长度相等的弧”相混淆,教师可结合两者联系及区别进一步讲解,前者包括两项内容:(1)、长度相等;(2)、形状相同。而后者只强调长度相等。因此,等弧一定是长度相等的弧,但不一定是等弧。通过这样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从而提高学生认识概念的能力。

3.2 并列概念,举一反三易记忆。

有些数学概念属于并列概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纵横对比,在类比中找特点,在联想中找共性,把数学知识系统化,以便于学生轻松记忆概念。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求知数的指数为一(次)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学生若注意了“元”与“次”的含义,则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等概念就水到渠成。同样对于“一次函数”及“二次函数”等概念也可用上述方法进行类比,从而使学生记忆达到最佳的效果。

3.3 从属的概念,图表助记忆。

有从属关系的概念其外延之间有着相互包含的关系,在复习相关概念时若通过图表形式表现,能使概念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及理解。

当然,概念的教学还应注意加强概念的巩固及应用(包括实际应用),巩固可通过练习及作业进行,教师可结合练习及作业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点评,指出学生在运用概念解题中出现的误区并及时纠正,以巩固概念。实际应用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把握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因素,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够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测量树高及旗杆的高度”,教科书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的一个课题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4 结束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基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尝试各种教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增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高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2000年教育部颁布《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3] 庞晓婷,《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 》[J] 宁夏教育 2000年10期.

篇(3)

2.教学现况 学生方面: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不容易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学生花大量时间学数学,但数学基础仍很弱。教师方面:把握不准中学数学概念的核心,对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理解水平较低;不知如何教概念或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教学缺乏必要的根基。

3.时代背景 广东实施新课改以来,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案例剖析

下面以省骨干培训名师工作室赵连华老师主讲《圆的有关概念》“圆的定义”一课教学为载体,谈谈笔者对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分析。

圆的两种定义:

(1)(动态定义)如图,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

(2)(静态定义)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组成的图形。

1.恰当的教学手段,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典型、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活动,揭示概念的本质。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实现对概念的理解。

为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赵老师要学生课前准备了小图钉、铅笔和一条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在课上,老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圆的形成过程,得到圆的第一个定义(动态定义)。

赵老师为了得出圆的第二个定义(静态定义),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设计如下: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所画的圆中还发现了什么?(赵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言)

学生甲:老师,我发现,圆是由圆心与半径决定的。

学生乙:老师,圆上有很多点,这些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

学生丙:老师,圆心到圆上的点距离都相等,而且都等于半径。

学生丁:老师,我发现,圆外、圆内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不等于半径。

……

赵老师在总结了学生的发言后,指导学生得出了圆的第二个定义。

老师通过学生探究、讨论、发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和发现过程以及认知主体作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淡化概念表述,抓住概念内涵

赵老师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圆的形成过程都是直接给出圆的两个定义,而没有让学生自发表述。

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些数学概念表述需淡化,抓住概念内涵才是关键。对于圆的第二个定义,初中生所储备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定点”、“定长”和“集合”等观点,也不知道这些词语在定义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如果太强调概念表述,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信心。概念教学的本质不是低水平的概念言语连锁学习,而是要帮助学生获得概念的心理意义,即形成概念内涵的心理表象,或者说建构起良好的概念图式。

3.应用概念,巩固“双基”,提升数学能力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的基础和依据。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才能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反过来,通过一定的双基训练和综合训练,对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挖掘概念内涵和外延有重要的作用。

三、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处理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以下四个方法处理:

1.剖析法

有些数学概念是借助于数学语言符号来表达的,其用语、用词非常精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这些概念,教师必须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解剖分析,揭示词、句、符号、式子的内在含义,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2.变式法

变式是指概念例证在非本质属性方面的变化。利用变式的目的是通过非本质属性的变化突出本质属性,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精确、更稳定。

3.类比法

数学中有许多是平行相关的概念,如果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类比,就可以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有些概念之间,联系紧密,差别较小容易被学生混淆。对这些概念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在比较中加以鉴别,澄清模糊。

例如,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概念;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的概念;等式■=|a|与(■)2=a的含义;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定义等。

篇(4)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 A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及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数学是由概念与命题组成的知识体系。数学概念可视为思维的细胞,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笔者就此谈谈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一、准确引入,培养思维

1.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现实原型。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现实世界,对于这类概念,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这种联系现实世界引入概念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的现实融于一体。比如,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正、负数及互为相反数的概念;在提供日常生活中具有各种对应关系的实例基础上引入“函数”的概念;几何变换与许多实际问题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可通过列举蝴蝶、人脸、花朵、窗户的排列、镜面反射等,提供对称图形的现实原型。

2.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从新概念的形成背景看,有的数学概念具有清晰的现实原型或直观模型,有的则产生于已知的相对初级的抽象概念。对于后者,可根据新旧概念的关系,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从而引入新概念。在已知概念基础上引入新概念的方式取决于新、旧概念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属性,从而得到“矩形”的概念。平面几何中的概念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再如分式的有关概念通过分数的相应概念引入。

3.运用数学问题引入。通过数学问题引入概念,可以充分说明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有助于产生认知需求,明确认知任务。这里的数学问题一般来自于生活实践,或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如:求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的问题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从而引入实数概念;“已知当m>n时,am÷an=am-n,那么当m=n时,am÷an等于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出“零指数幂”概念等等。

二、分析概念含义,抓住概念本质。

1、揭示含义,突出关键词。

数学概念严谨、准确、简练。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感知教材,形成概念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特别注意用词的严格性和准确性。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概念的每一个字、句、符号的意义,特别是关键的字、词、句,这是指导学生掌握概念,并认识概念的前提。

2、分析概念,抓住本质。

数学概念大多数是通过描述定义给出他的确切含义,他属于理性认识,但来源于感性认识,所以对于这类概念一定要抓住它的本质属性。

如:“互为补角”的概念:“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其本质属性:(1)必须具备两个角之和为180°,一个角为180°或三个角为180°都不是互为补角,互补角只就两个角而言。(2)互补的两个角只是数量上的关系,这与两个角的位置无关。通过这两个本质属性的分析,学生对“互为补角”有了全面的理解。

3、剖析变化,深化概念。

数学概念都是从正面阐述,一些学生只从文字上理解,以为掌握了概念的本质,而碰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又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反例或变式从反面去剖析数学概念,凸显对象中隐蔽的本质要素,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全面性。

如: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让学生做题:

(1)下列表示的两个角,哪组是对顶角?

(a)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两个角

(b)顶点相同的两个角

(c)同一个角的两个邻补角

前后联系,多方印证,加深认识。

部分学生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个“正确”与“错误”摇摆不定的过程,更是一个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事实上,学生在初步学习某一数学概念之后,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怎么深刻,而是通过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回过头来再对概念进行加深理解,遵循“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学习原则。

如:学生刚接触“二次函数”的概念时,仅能从形式上判断某一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但当他们学习了其图像,研究了图像的性质后就能根据a得出图像的开口方向,由a、b确定图像的对称轴,由a、b、c给出图像的顶点坐标。这时对二次函数的概念自是记忆深刻,能脱口而出了。

三、深刻记识,强化解题

数学概念不仅仅要理解,还要对重要的概念、定理、定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必要的识记。识记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理解来帮助记忆,通过记忆来加深理解。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忆。① 利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如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我编了“要全等,三条件,至少要有一条边;如果具有二条边,夹角必须在中间”。纠正了学生在证三角形全等时常犯的“边边角”推全等的错误。②利用数形结合法帮助记忆。如讲实数的绝对值时,既讲其代数定义,又讲其几何定义“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它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让学生看着数轴上的图示记忆这一概念。特别是对于 “三角函数”中的概念、公式,更要充分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记忆。如讲基本函数时。利用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记忆其性质等等。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要安排时间让学生熟悉巩固有关的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必要时要检查,还要结合新课复习讲解。让学生有一个循环的记忆过程。

篇(5)

数学概念一般包括定义、定理及推论,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条注解或注释都经过认真而又细致的推敲并有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有对概念理解得深透,才能在解题中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准确引入,培养思维

1.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现实原型。中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现实世界,对于这类概念,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这种联系现实世界引入概念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将客观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的现实融于一体。比如,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正、负数及互为相反数的概念;在提供日常生活中具有各种对应关系的实例基础上引入“函数”的概念;几何变换与许多实际问题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可通过列举蝴蝶、人脸、花朵、窗户的排列、镜面反射等,提供对称图形的现实原型。

2.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从新概念的形成背景看,有的数学概念具有清晰的现实原型或直观模型,有的则产生于已知的相对初级的抽象概念。对于后者,可根据新旧概念的关系,采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从而引入新概念。在已知概念基础上引入新概念的方式取决于新、旧概念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属性,从而得到“矩形”的概念。平面几何中的概念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再如分式的有关概念通过分数的相应概念引入。

3.运用数学问题引入。通过数学问题引入概念,可以充分说明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有助于产生认知需求,明确认知任务。这里的数学问题一般来自于生活实践,或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如:求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的问题在有理数范围内无解,从而引入实数概念;“已知当m>n时,am÷an=am-n,那么当m=n时,am÷an等于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出“零指数幂”概念等等。

二、情境引导,发现本质

概念是对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概括。按照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要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入概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概念潜移默化,而不是照本宣科,死记词句。例如在教学平面内点的直角坐标的概念时,实质上是建立在平面内点和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们看电影时找座位等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进入新的概念学习当中,而不是就书认书,硬背概念。当然,要注意这样做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是为了用形象的实例来探讨研究对象的抽象本质属性,因而应把精力放在如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上来。此外,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概念的系统中形成概念,而不是突如其来地灌给学生。从原有的概念基础上引入,既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又要充分揭示新知识与旧概念的矛盾,使学生认识到旧概念的局限性和学习新概念的必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教学前要很好地分析新概念在概念系统中的位置。

三、深刻记识,强化解题

数学概念不仅仅要理解,还要对重要的概念、定理、定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必要的识记。识记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理解来帮助记忆,通过记忆来加深理解。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忆。① 利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如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我编了“要全等,三条件,至少要有一条边;如果具有二条边,夹角必须在中间”。纠正了学生在证三角形全等时常犯的“边边角”推全等的错误。②利用数形结合法帮助记忆。如讲实数的绝对值时,既讲其代数定义,又讲其几何定义“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它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让学生看着数轴上的图示记忆这一概念。特别是对于 “三角函数”中的概念、公式,更要充分利用图形帮助学生记忆。如讲基本函数时。利用函数的图象帮助学生记忆其性质等等。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要安排时间让学生熟悉巩固有关的基本概念、定理、定义,必要时要检查,还要结合新课复习讲解。让学生有一个循环的记忆过程。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7―0072―01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数学概念则是对客观事物“数”与“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核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数学教学要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使学生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如何上好数学概念课呢?笔者结合对新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中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体会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会使学生感到茫然。 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概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材料作出符合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引入概念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二、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篇(7)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狠抓教学反思,努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升数学课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新课改最大的误区。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形式化现象主要有三种:一是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我们看到,在数学课上,不论课文是什么内容,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而最重要的原理、公式却没有涉及。课后进行测试,学生竟然连最基本的公式都不会解释。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二是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表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也许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一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而且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就会懒得思考或变得不会思考。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费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三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一样汩汩冒出,“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俯拾皆是。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这样过于“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都听腻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二、通过教学实例发现的困惑。

下面我就用本班的一个例子来阐述老师需要反思的重要性:我所任带的班是一个普通的班级,我了解班级的情况并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整个班级气氛融洽,积极向上,学生、活泼、好动,可是在班上有这样一个女生,看起来比较文静,上课从来没有出现过违反纪律的现象,智力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可奇怪的是她经常不完成作业,有时就算是完成了,也是要老师多次催促,她才慢吞吞地做出来,因而她的学习成绩低下,总是独来独往。有好几次我看到她试图加入到一些谈兴正浓的小团体中去,其他同学却一哄而散。我决定从她身边的同学那里了解情况,有几位同学并不十分清楚原因,只知道从开学时起就有人提醒她们不要和这个女孩走得太近。再顺藤摸瓜地了解下去,我逐渐接近了问题的中心:原来在她小时候,由于是爷爷照顾她的起居,个人卫生问题处理得不是太好,她自己又不是很注意,造成很多同学不愿意多接近她,总说她身上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又加上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学生就更加疏远她。久而久之,才造成了今天的这个局面。得知情况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眼前仿佛一直出现女孩那双渴望的眼睛,这样的局面真的就无法改变吗?我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她走出这个困境。

三、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取得显效。

经过分析,我认为必须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由于她存在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因此,我想对她的教育首先一定要施以师爱,要克服偏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爱倾注在她的身上。这种偏爱,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密切师生的关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有利于做好她的转化工作;也能让我更了解她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次,我常利用课外时间与她谈心,从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间接委婉地提醒她要注重个人卫生,做好个人清洁,同时又让她感到老师没有歧视她,把她和其他学生一样看待,而且对她是“偏爱”的,还努力挖掘她的闪光点,扬其长,改其短。要在转化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为她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消除她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扬其所长,去其所短,相信一定会取得好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女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在她的脸上不再有迷惘和难过,取而代之的是快乐和舒畅。她再也没有出现过少做作业的情况,上课听讲非常认真,有时还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让各科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刮目相看。我相信以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她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通过以上这件事,我深刻地认识到:给别人一个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重新认识他的机会,一个帮他恢复自信的机会,一个重塑自我的机会。我相信,若干年后,她也会像我一样,给别人一个机会。

四、提升数学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篇(8)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最好体现就是课堂教学,所以只有不断更新我们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上的组织者、主导者以及设计者,出发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采用合理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尽量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出来的,教师绝不加以暗示,学生能经过探析出来的,教师也绝不代劳,从而让学生能养成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好习惯,同时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知识情况,解决学习中力所能及的问题,能让他们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多一点成功的感觉。

二、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它体现的就是一种基础性和普及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够切实做到能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育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他自己独有的才华和能力,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的给出积极的评价,与此同时当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不要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困难中被消磨掉。

三、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

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者是学习对象,产生的一种想要对它进行认识和探索的想法,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我们经常说学习兴趣,它是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成功彼岸的领路人。

(1)以情节激发兴趣。由于初中生具有喜欢新鲜感、好奇心强,但是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的持久性都比较不稳定等等特点,为了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到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推进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时候,我就这样向学生提问:节假日时,商场都会做一些促销活动,当遇到全场打八八折或者是满100元立返现金20元的情况,要怎样去选择才是最经济最实惠的。由于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情景,所以学生就能认真主动的去思考,然后积极踊跃的进行回答,这样学习氛围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2)以鼓励话语激发兴趣。在新课标里明确的指出了,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清楚自己的进步之处,以及发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潜能,让他能建立起自信心。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尽可能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罚的方式。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有所进步,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一点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树立起“只要我努力,那我也一定能行”的信念。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功感”,促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着眼于传授知识,还必须要通过数学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具体而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1)在教学中设计思维情景。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其实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和到最后解决问题的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设置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欲望,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都是在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发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要细心的对思维过程进行设计,创设一种思维的情境,让学生能从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采用合理教学方式构建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不依照常规的、努力寻求变异的、从多个方面找寻答案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核心,无论是哪一个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完整过程,都是要经过由集中到发散,然后再集中、再发散这样多次循环以后才能完成,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忽略对其中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并且发散性思维还具有思路广阔、善于分解重组和多种方法间的变通,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造就一代敢于创新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解题训练,特别是像一个例题有多种的解题方法,以及举一反三的例题训练等,在让学生掌握和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要我们能仔细的研究新课改的内容,不断的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时常关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要想实现让初中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就并不是什么难事。

篇(9)

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这是数学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时的正确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的做法与感悟写下来以做抛砖引玉。

一、要了解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概念,进而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但是,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从而导致了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较差。

①不注重理解,倾向于死记硬背,忽视了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不注意对概念之间进行对比和联想,使相关概念张冠李戴,造成概念的错误运用。

③不注意对概念的深层次理解,缺乏对概念的创新性思维和运用。

④不注意分辨主次,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缺少真正的理解,不能够形成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

⑤不注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生搬硬套,只是孤立地认识数学的一般性问题。

二、要注重概念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克服五个“不注意”,逐渐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对于一个概念的形成,在学生头脑中,往往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教学中,我们要正确把握这一认知规律,准确引导学生在认识、理解概念过程中的规律性发展。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经历了二元(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方是方程的理解,并且是同时有两个方程,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逐一剥离和分析,然后融合,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可以准确判断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运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进行解答。教师的教,就可以使学生养成渐进式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把握概念内涵、外延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它集中蕴藏在数学概念之中。概念是指对事物的质和范围的概括。教学中要一针见血地直指要害,准确无误地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概念所指的适应范围。一是注意概念叙述中对关键词的理解。如:等腰梯形概念中,理解时就必须满足条件“是梯形”,引申说明上、下底是平行的。二是注意数量词在概念中的作用。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中的“一元”、“二次”;等腰三角形概念中的“两腰相等”而不是三条边相,等等。三是注意概念中对范围的界定。如:前提条件“在同圆或等圆中”,说明超过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四是设举反例,让学生对概念印象加深,以牢固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概念,抓住概念的本质,以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准确观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有些概念的形成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单靠教师讲,学生不参与并体会,很难深刻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还原其本质,给学生以最原始、最直观的状态,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概念的本质,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圆”、“三角形”、“四边形”的概念教学中,不妨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形,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这些图形最原始的基本特征,从感性上去理解并掌握这些图形的概念,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初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4.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判断识别的学习能力

认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注重联想、对比和总结,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判别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比、分析、归纳是概括的基本前提,也是形成概念的重要条件。正确判断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培养准确运用概念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其一,要善于联想、对比。在联想中求共性,在对比中找特点,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自学能力大有裨益。如: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等概念进行对比,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各自的求解方法。其二,横向对比求开拓,纵向对比求创新。让学生在相似或相近的数学概念之间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开阔知识视野、高瞻远瞩的目的;让学生对非相似数学概念进行对比,可以对学生理解概念,深层次了解教材内容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三,对于贯穿初中数学课程始终的核心概念,教学时应分层次去理解概念的本质,必要时还应从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这样学生对这些概念可以多次接触,反复体会,螺旋上升,逐步加深理解,从而做到真正掌握,灵活运用。

篇(10)

一、概念的引入

新课标中提出“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课堂中引入概念,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概念的产生背景,在有心理准备的基础上建立对概念的学习机制. 在概念引入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让学生去发现”的教学意识,通过具体、形象的情境来作为引入的背景.

首先,可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来引入概念.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关的实物、模型或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来建立概念,弄清概念提出的背景. 如在“平行线”(平面几何内)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就学生的练习本中的平行线,课桌椅的平行线,教室内的平行线进行分组就其位置特点和相交进行对比,然后进行概括;再如,在“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不同长度的线段来引导学生画圆,在画的过程中观察绳子、笔尖、图形的变化,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这其中还可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如在“垂直”的教学中,教师亦可让学生观察周围和“垂直”相关的实物,从具体的事物中去寻找相同的特点,从而得到抽象性的本质特点.

其次,可接着用类比的方法来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性,类比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类比来引入概念,是要让学生在前一概念的学习基础上去学习新概念,如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类比,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类比等.

二、概念的剖析及辨析

当概念引入并生成后,教师就须引导学生根据概念的关键词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剖析,从而掌握概念所要呈现的具体内容.

以函数概念教学为例,函数概念为“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 x, y,对于 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y叫作 x的函数,其中 x叫做自变量, y叫做因变量”. 其中关键词为“两个变量”、“对应”、“每一个”、“唯一确定”,接着教师以案例“学生考试成绩”引导学生进行剖析,然后可让学生试着分析该学生的分数和序号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又如在y = x2中,y 是不是 x 的函数?如反过来又是什么结果?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具体的函数图像来引导学生体会函数概念中的如“唯一”、“每一个”等关键词的内在含义. 但在剖析概念时需要注意文字、符号示、图形语言间的转换关系. 如图,关于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文字描述为“联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符号语言描述为“在 ABC 中,D 为 AB边中点, E为 AC边中点,DE为 ABC 的中位线. 反之,若DE 为 ABC 的中位线,则D 为 AB边中点, E为 AC边中点”.

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是概念间的不同,联系则是概念间的联系点,应该说任何数学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概念间有着相互关系的.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探究,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通过和一次函数的类比和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等之间的对比,让学生连点成线,对二次函数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梯形”的教学中,将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组合后,四边形的特点凸显了出来,这也就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中通过辅助线来进行.

四、概念的应用

概念形成后,学生只是对概念的本质有了理解,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引导学生根据概念的本质来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问题能力. 在概念的应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引导来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再次去理解概念.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49

教学理念是影响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能够综合反映一名教师教学素养的题中之要。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中,对于教学理念的反思集中于人性化的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以宏观统筹的眼光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转变以往过分集中的教师课堂主导地位,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激发起学习好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具体在践行的时候,我也在平时的教学别注意研究、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新型的更具生命力的教学理念,在本篇文章中抛砖引玉式的跟大家分享交流。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核心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自身的教学主导地位发挥到极致,但是并不关心学生本身的主体地位是否都得以实现,学生们在课堂上需要做的就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记录公式或者是作答题目。这样学生们就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消磨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也难以得到基本的增长和提升。其实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身是不矛盾的,二者是完全可以兼顾并存、相互包容的。1.教师在数学知识方面比学生更加充足,在学习方法上比学生更有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统筹权力,这样有益于集中实现课堂的高效。但是,学生作为课堂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授课的时候必须要全面考虑学生的感受,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走。学生们对自己哪个数学公式没有学好,还需要教师再次讲解也是最为清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通过一定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切身需要,以便更加准确地传授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学好、学透数学知识。2.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益于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数学知识,而是深切参与到课堂之中,就会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产生更多的想法和思路,进一步深入数学世界之中,比较全面地发展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感受到学习带给她们的无限乐趣。3.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实质是对学生学习潜力和能力的一种肯定,学生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支持,也会进一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给教师提出一些教学建议的同时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对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教师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时候非但没有丧失自身的教学主导权力,而是还树立了自己的教学威信。

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下,教师在教学目标方面更加倾向于帮助学生提升成绩,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应试技巧的培养,这样就相对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实成绩只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是更加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综合发展的、是关系到学生长远利益的、是更为重要的。因此,新课改专门提出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明确要求。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讲完了一个书本上的公式之后,还应该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应用到这一个知识的地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客观教学实践和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带着学生们通过动手的形式亲身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而且还可以保证我们的学生在成绩和能力方面并驾齐驱、和谐发展,而不至于沦为“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模式的产物。总之,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加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尝试多样化的途径帮助学生们有效提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