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7: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篇(1)

电视艺术本身存在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表达,在这两种重要特性的相互作用下,能够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诗化转述,不断发现和展现生活中的审美元素,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本文就对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和审美特征进行具体研究。

一、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

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传达,并且这两种特性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关系,能够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的诗化传达,获得一定的审美生成。电视艺术是近现代社会人类步入到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电视这一媒介传播形式的新艺术样态[1]。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语言系统和美学特质,其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将画面语言作为本体性语言。同时,区别于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电视艺术语言鲜明的个性不在于其单一的语言形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复合式、多元化并且具有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电子语言系统。电视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般不会以单一的手段维护电视艺术作用的发挥,而是通过对其他艺术语言和精神传统进行融合和变异,逐步促使电视艺术更为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电视艺术审美,并进一步推动诗化电视艺术审美的生成和发展。

二、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是艺术本体论相关研究中必须深入探索的问题。对于电视艺术来说,受到其自身个各项特质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播性和逼真性的统一、同时具有兼容性和选择性、能够实现大社会与小家庭的结合、重视留白的艺术性、客观具有物的尺度存在完善性、受众群体存在针对性、能够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等多个方面,下面本文就选取其中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1、传播方面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

电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是自然存在的,电视艺术在向受众群体传播相关艺术信息时,可以借助图像和音频的形式保证传播的逼真性,促使电视艺术对受众群体的艺术吸引力逐步加强,获得良好的艺术传播效果。同时,电视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假定性。主要表现在叙事时间和空间的假定两个主要方面。实质上,电视屏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其通过屏幕展现出一个四维声画世界,是将审美幻象世界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电视叙事艺术是一种建立在审美影像性、假定性基础上的艺术形式[2]。在电视艺术中,其叙事时间与现实的时间不能够等同,电视艺术时间可以结合艺术创作需求进行自由的加快和倒流,假定性较为明显。而在空间层面上,电视艺术表现出的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通过对各种镜头的搭配和组合,营造出一种新的虚拟环境,与人们正常生活中的空间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2、电视艺术具有兼容性和选择性

兼容并蓄,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提取艺术精华并且具有因人而异的可选择性,是电视艺术的另一项重要审美特征。电视艺术是我国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与多种艺术形式的有结合体,能够向人们展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视听综合形式。从综合视听艺术的感知角度和审美关照角度进行分析,这种艺术形式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指人、影、光、色、声等等,任何一种元素一旦进入到电视整体艺术中,就会获得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得到新的发展,因此其具有兼容性。同时,基于电视艺术在艺术形式选择方面兼容性,其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艺术进行整合处理,产生新的艺术效果,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选择性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简单的说就是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需求,保证人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艺术追求。

3、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审美尺度

美的对象与人的审美尺度相符合是电视艺术的另一项审美特征。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并且其从产生之初就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各项艺术形式的表现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从人们的生活中挖掘艺术,并将利用更为高级的艺术形式反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可以说其艺术美的对象能够达到与人的审美尺度吻合[3]。电视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不仅促使其在大众生活主流价值的引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对受众群体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电视艺术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电视艺术作为上世纪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不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与历史存在一定的联系,其能够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构建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当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走向成熟时,其作为根本性的审美对象自然也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美学范本,能够进一步推动时代精神的构建。

作者:谷丹 单位: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

参考文献:

篇(2)

电影歌曲指电影中的主题歌、片头曲、片尾曲、插曲以及剧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电影歌曲既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声乐艺术中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称得上是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具有二者共同的艺术特点。

作为声乐艺术的一个分支,电影歌曲可以独立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无论是中国电影歌曲,还是外国电影歌曲,有不少已成为名歌,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而电影歌曲欣赏,又是欣赏电影、欣赏声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并对学唱电影歌曲起到基础与前提作用。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在声乐教学中对电影歌曲欣赏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电影歌曲欣赏这一重要艺术命题略抒浅见,以抛砖引玉。

一、电影歌曲的重要价值

要很好地欣赏电影歌曲,首先必须明确电影歌曲的重要价值。这种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电影歌曲是电影艺术的支点与亮点。电影歌曲的诞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生命,它成为由无声电影(又称为“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即音画同步、视听一体的重要标志。电影艺术从1895年诞生之后,一直是无声的,直到1927年,美国的影片《爵士歌王》,在原来无声片中加进4支歌曲和一些台词以及音乐伴奏,才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影片,可以说,这“有声”之“声”,便是声乐之声――电影歌曲。我国1931年拍摄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同样以片中的歌声――电影歌曲为艺术支点。自此以后,电影歌曲风靡全球,它作为电影的支点与亮点,不仅使影片走红闪亮,借助歌声的翅膀飞进千家万户,也飞进每个人的心中,甚至形成了影歌一体、不可分离的艺术现象。外国影片《魂断蓝桥》中的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流浪者》中的歌曲《拉兹之歌》;我国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歌曲《我爱你,中国》,《红高粱》中的歌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都不仅使影片大为增色,而且使影片插上歌声的翅膀,飞向更高的艺术天空和更远的艺术境界,进而升华了整部影片的艺术品位与美学品格。

电影歌曲作为电影艺术的支点与亮点,又通过许多层面得以彰显。第一个层面是强化、升华影片的主题。例如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就强化、升华了原影片爱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民族存亡而赴汤蹈火的英雄主义主题,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写照,因此它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如影片《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也强化、升华了原影片抗美援朝的主题,成为爱憎分明的“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的更加人性化、深刻化的主题。第二个层面是强化、升华影片的情感。例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怀念战友》,就强化、升华了革命战友的至尊至爱的骨肉般亲情,取得了荡气回肠、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又如影片《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也强化、升华了片中战士与农村少女纯洁、高尚的友情加爱情。第三个层面是强化、浓化影片的风格。例如影片《铁道游击队》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强化、浓化了民族化的“铁道战”的艺术风格。又如影片《黄飞鸿Ⅱ》的主题歌《男儿当自强》,就强化、浓化了片中慷慨激昂、奋勇无前的艺术风格。凡此种种,都说明电影歌曲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片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不可小视的艺术价值。

其二,电影歌曲又是声乐艺术中独立的品种,它借助电影传媒的广泛性、快捷性,得以更加广泛、更加快速的流传。许多电影歌曲,呈现异军突起、独领的态势。例如影片《白毛女》中的歌曲《北风吹》《红头绳》《太阳出来了》《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或成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群众歌曲”,或成为在文艺晚会上单独演唱的艺术歌曲。又如影片《马路天使》的插曲《四季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群众歌曲”,而影片《红日》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也已成为著名的艺术歌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电影歌曲作为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使电影与声乐取得互补双赢的艺术效果,而这,正是电影歌曲的重要艺术价值之所在。

二、电影歌曲的审美特征

要很好地欣赏电影歌曲,还必须把握电影歌曲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形象性。同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电影歌曲作为特殊的声乐作品,也以形象性作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形象性,又具有非直观、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性与听觉性特点。它要凭借演唱者与听众的共同联想、想象等方式得以创造。例如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思乡曲》的歌词,就描绘出具体的画面形象:“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山云烟渺渺,近水碧波茫茫。”这是一幅异国他乡的风景画。接着,歌词笔锋一转,推出人物,切入主题:“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泪眼无限惆怅。……”尽管歌词已经提供出足够的形象物,但是仍需演唱者与听众借助联想与想象具体创造出这些音乐形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音乐形象;有一千个听众,也有一千个音乐形象。”换言之,电影歌曲的音乐形象,是由歌手与听众分别创造出来的。

其二是情感性。电影歌曲也同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同样以情感性作为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电影歌曲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心灵之歌,我国西汉时的《乐记・乐本》中说:“凡音之起,皆由心生也。”匈牙利钢琴大师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电影歌曲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它通过词曲作者、演唱者、听众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使人们跨时代、超距离、越民族而互相坦率交谈、倾心而歌,收到“以情动情,用心拨心”的审美效果。例如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为民族振兴勇敢前进的激情也会如烈火一样燃烧在心中。

篇(3)

摄影艺术本身即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多元化、综合化的辩证统一,是它的重要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之一。为此,本文以“四统一”为视角,对摄影艺术的这一重要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一、造型性与直观性的统一

摄影艺术的第一大重要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是它的造型性与直观性的统一,也是它的“四统一”的第一个统一。

“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再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

首先是造型性。摄影艺术作为一门现代造型艺术,与绘画、雕塑、书法等一样,均以造型性为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当然,摄影艺术所使用的造型语言,又与绘画、雕塑、书法等不同,即摄影艺术独特的造型语言。其中主要有四种:其一是画面构图。又称“取景”,就是将主体、陪体、背景三元素有机、合理、巧妙地组织安排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其画面构图的方式又分水平式构图、垂直式构图、对角线式构图、十字形式构图等等;其二是光线。光线又称“用光”,指摄影时运用各种光源(自然光、人工光)对被拍摄对象进行照明,以达到最佳的造型效果。其中主要有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等。各种光线具有空间感、立体感、氛围感、意境感,可以烘托主题、塑造形象、体现风格;其三是影调。又称“色调”,是指画面上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等等。可以起到突出主体形象、营造情绪氛围、制造特殊艺术效果等作用;其四是色彩。“色彩是摄影画面形式构成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色彩不但在造型中起作用,而且对人的情感具有冲击力。”色彩又分为情感色(如红色表现热情、灰色表示冷静等)、象征色(如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青春等)、温度色(如红色为暖色、灰色为冷色等)。摄影通过色彩的明暗过渡、组合变化等,形成画面的美感与和谐感。其主要原则与方法有:用色尽量单纯,主体与背景要有对比,形成色彩重音效果;强化某种特殊色彩的独特功能,形成色彩基调,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在多样色彩中寻求统一。摄影艺术运用上述四大造型语言,充分表现生活之美与作者情感之美,打造出美学品格与艺术意蕴,最终凝聚为其造型性,即以形传神、以形达意、以形抒情。

直观性也是摄影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之一。直观性又称“视觉性”,这也是所有造型艺术共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即要求创作中注重视觉艺术的形式美,强化其可视性、悦目性,又要求欣赏者必须亲眼目睹,方能从直观中获得审美愉悦与审美享受。

造型性与直观性二者紧密结合、有机统一,使得摄影艺术的内涵丰富、美学品位提升,具有了独特而又丰晒太阳的艺术价值,备受受众的青睐,并成为最为普通,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几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与摄影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成为他们心中的最爱。

二、瞬间性与永固性的统一

摄影艺术的第二大重要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是它的瞬间性与永固性的统一,也是它的“四统一”的第二个统一。

“绘画、雕塑、摄影和书法从本质上讲,都是空间的静态艺术,不适于表现事物的运动和过程。但是,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不变的事物。因此,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的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

可见这种瞬间性对于造型艺术来说是何等重要,也就是说,包括摄影艺术在内的所有造型艺术的创作,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选择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那最精彩、最闪光的瞬间形象。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就十分强调造型艺术创作选取瞬间形象的重要性,他以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群像》为例,分析了该作品选取巨蛇缠住拉奥孔父子三人,三个受难者濒临死亡前的最后挣扎的一瞬间的形象,表现出人物激情的顶点。为此他专门写出了美学专著《拉奥孔》,并指出:“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象出更多的东西来。……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

摄影艺术的永固性,指的是它的瞬间形象选取拍摄下来之后,就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不仅可以供人们反复多次地欣赏,而且可以流伟下去。许多珍贵的名人照片、老照片、经典照片,都成为艺术珍贵,在充满丰富的艺术价值的同时,又富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摄影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是辩证统一、完美结合的,它通过瞬间的静态表现永恒的动态,在瞬间中显示永固,又在永固中凸显瞬间。

三、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摄影艺术的第三大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是它的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统一,也是它的“四统一”的第三个统一。

所谓“再现性”,是指摄影作品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这一特性,是摄影作品最突出的特征。众所周知,摄影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与纪录,即使是摆拍,也以客观现实为准则,并无任何虚构。无论是人物、事物、事件,还是景物、动物、植物、器物,摄影艺术都以真实为生命与灵魂。正因为如此,许多摄影作品都成为珍贵的文献资料与历史物证。例如“”时期著名摄影家李振盛拍摄的许多老照片、的照片,都具有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双重属性。而一般人日常生活照片,也同样是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与真实纪录,同样具有珍贵的价值。

所谓“表现性”,与“再现性”相对应,是指摄影作品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这种表现性也是所有造型艺术所共有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因为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天空的色调和地平线,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摄影作品也是摄影师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段,这是毫无疑义的。

四、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摄影艺术的第四大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是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也是它的“四统一”的第四个统一。

所谓“技术性”,指的是摄影艺术有丰富的技术要素与高科技含量。例如拍摄时光圈、光速、焦距的掌握与运用,广角镜头、滤色镜头、变焦镜头的使用,数码摄影、电子显微摄影、天文望远镜摄影、红外线射影、全息摄影、水下摄影、航空摄影等等,都是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

所谓“艺术性”,指的是摄影艺术毕竟是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符合“艺术”的一般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殊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

所有的摄影作品,包括新闻照片、生活照片、广告照片等等,都是艺术作品,其艺术性是勿庸置疑的。

摄影艺术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完美结合,形成了它独有的审美特征与艺术属性。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150.

[2]杨辛 谢孟主编.艺术赏析概要[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P179.

篇(4)

从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表现内容与表现技法上,都已经展现出独立的审美特征和多元艺术取向。水彩画的画纸,其独特的纸质纹理能够使得色泽在经过稀释以后,产生出秀、薄、轻、透等特点,在运动之中的斑痕、水迹、自然三者之间维系了灵动与和谐之美。水彩画的语言内涵是水与色之间的完美交融,并在斑痕、水迹与自然之间形成了抒情性与随机性,是一种奇妙的变奏关系,具有清新、明快与淋漓的视觉特点,形成水彩画独立的审美特征。水彩画审美特征的形成,使人们对水彩画艺术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并对表现形式与表现材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水彩画家在继承中进行了创新,对水彩画的材料进行了探索,并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技法,进一步将水彩画的外延加以扩大,探讨如何去表现当代水彩画的审美趣味与艺术理念,确立当代中国水彩画的独立个性特征。

从近年的全国水彩画展来看,中国水彩画在表现技巧、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等方面,体现出了多元艺术取向。在水彩画之中,存在多种表现手法,有写实型、写意型、装饰型和抽象型等,都充分表现出了水彩画的多元艺术性。抽象型水彩画主要是通过画面的形式所带来的视觉上的一种冲击力,将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视觉化的形象来表现,表现画家的情绪与心境。抽象型的作品一般不被客观对象所束缚,以抒发画家的主观感情为主,去探寻意境与理念之美,是从物态到心态的一个转化过程和表现形式,艺术生命力比较强。写意型的水彩画作品,主要是将水彩画之中的水色淋漓的特点表现出来,有时大虚大实,有时随意发挥等。这些类型的作品一般是将自然中的真实的色彩与形象作为基本的依据,然后根据作者自身对艺术的理解程度,以其独有的形象感受与色彩,表现某一情况之下的具体的色彩与形象。①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当代中国水彩画已经展现独立审美特征与多元艺术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能够将水彩本体的艺术形式加以强化,将水彩画的外延加以拓展,水彩画将会在其内涵和外延的结合之中不断取得发展。

二、肌理之美的独特风格

水彩画将水、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水、色的变幻来展现一种无限的生机。通过水的流动、浸润与沉积,使得画面能够出现一种人意和天趣自然结合的形态,这可称为水彩画的肌理之美。肌理之美是水彩画独有的风格,如水彩画所展现的天空的绚丽、大海的广阔、水乡烟雨的梦幻等,这些不仅是大自然美的外表,在这些肌理之后,还有深层次的意蕴,也就是岁月流转之后的印记,属于视觉语言。水彩画之中的肌理纹样作为视觉信息逐渐转变为一种绘画的语言,同时传情达意,提升与丰富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水彩画恰好在心理效应与绘画语言之间达到吻合,在水色交融之中,将中国画的点染与油画的浑厚表达出来,显示出水彩画所独有的魅力。

水彩画的肌理之美还体现在其透明纯真方面。水彩画的效果是通过一层层的叠加来实现的,能够产生较为微妙的层次而保持其亮丽透彻。由于水彩本身“透”的特点,能够使水彩画纸的表面肌理呈现出一种本质的美,给人以舒畅愉悦之美,也能够使水彩本身的效果沉淀。实际上,水彩画的画笔与中国毛笔,在构造上基本一致,通过对笔的力度的把握来展现一种笔意之美,每一笔都与水彩画家的心境紧密相连,运笔比较舒缓,层叠绵延,创设和谐之美;反之,如果运笔急速,则激荡锐利,体现壮阔奔腾之美。

三、水彩画语言多样化

水彩画的造型语言很丰富,语言表现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中国当代的水彩画家积极挖掘水彩造型语言,将水彩的艺术语言进一步提升到了艺术创作的意义当中,从思维理念、作品尺寸、色彩、材料和装裱配框等多方面对水彩画的造型进一步开拓。如抛弃水彩画家自身设定的框套,舍弃苍白漂浮与矫揉造作的风尚,舍弃“小品”意味的情趣与“小技”自得之风,用心去沿着传统式不断向前发展,不让传统这一形式出现僵化。中国当代的水彩画家不断探索水彩画的创作,给水彩画带来了新的希望。比如当代水彩画家刘寿祥早期的作品使用的是粗纹保定纸,借用纸纹并结合喷水等技巧和大刀阔斧的笔法,完成厚实的画面塑造。水彩画家陶世虎是写实型风景画画家的代表,他对具体物象的写实风格进行了潜心的探求与发掘,进一步开拓了水彩画写实风格的艺术张力,体现了画家自身所具有的写实功力和高超的技艺,敢于将传统水彩画中的表现技法打破,并能够将东西方的艺术有机融合为一体,积极借鉴其他的艺术类型,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语言风格。而写意类水彩画语言的代表则是王涌等人,在他们的水彩画作品之中,充分依照水的特质,推动水彩画技法之一的湿画法达到了新高峰,其作品大多体现出了灵异洒脱和空旷秀美,对于水分的应用与控制达到了最佳点。在画面之上呈现出了水淋与意切、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以虚来写实的朦胧之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多样的造型语言能够让人深切感受到水彩画的美,并真正将其他范畴的艺术语言纳入到水彩画的语言之中。东方和西方、现代与传统之间水彩画审美的相互交融的过程之中,给予水彩画以新的含义,体现了一种和谐之美。中国画强调笔墨与寄托意蕴情趣的理念,也注入到了水彩画的语言之中,真正打破了传统上的“小品”观念,将传统的逸笔逐渐变为轻快与雄浑,真正保持了水彩画的纯真与亮丽,建构了水彩画艺术语言多样化的审美特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艺术逐渐呈现了繁荣之景,艺术的形式与心理结构的多样化,也推动了水彩画的表现力。水彩画家不间断地从内涵上丰富水彩画的造型语言,从表现技法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去拓展水彩画的外延,他们不断去审读自身的水彩画创作,审美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挖掘水彩画的独特审美特征及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注释:

①季红.论水彩画的艺术特征[J].天中学刊,2000(4):120.

参考文献

[1]周明扬.论当代水彩画审美特征的多元性[J].艺术百家,2007(8).

[2]鲁恒心.论水彩画的审美特征[J].嘉兴学院学报,2001(6).

篇(5)

一、秧歌概述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类型,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如: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据史料记载,秧歌最早在800年前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于民间了,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一般表现为自娱性与表演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秧歌是一种民族性的集体舞蹈,表演者通常扮作生活中或历史神话中的人物并组成方阵,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基本动作较单纯,仿佛是民间劳作时基本动作的移植,为增加场面的生动和演出效果,秧歌队一般要配备扇、帕、伞、棒之类的简单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虽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审美特征。

二、汉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汉族舞蹈的形式美

舞蹈的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体形、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只有和生活的精髓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时代的精品。在构思萌动的开始,舞蹈编导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寻找恰当的形式,来完美体现舞蹈的思想和内容。舞蹈的形式美在舞蹈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和思想情感的体现。

舞蹈的形式美是一种直观可感的动态美。因此,创造舞蹈的形式美,除了必须具备作为物质材料的人体外,还要使人体按照艺术规律活动起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那么人体凭借什么来创造出美的感性形态呢?凭借人体本身的动作、姿态造型、面部表情、手势和步伐,凭借各种线条、各种形状、各种色彩、各种节律、各种态势、各种质量的动作、造型、手势、步伐和技巧的组合,构成了变化万端的舞蹈形式美。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在中国各民族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由此“扭”在汉族舞中处处皆是,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势态形象地勾勒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都有不同。“线”的移动.“圆”的表象。妙用“道具”使用道具和歌舞结合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突出特点。使用道具,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内容和抒发舞者的情感。这充分说明汉族民间舞蹈中道具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了它的表现手段道具使用的方法很多,有的拿在手中,有的挎在腰间,有的担在肩头,有的戴在头上等等,无论那种道具,都来自生活,经过艺术加工, 对表达思想情绪、塑造人物性格、并起美化舞蹈形象的作用。

(二)汉族舞蹈的内容美

舞蹈的内容美是指舞蹈作品所反映和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真与善的统一,是舞蹈作者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不仅要求编导创造的形象有真情舞感,同时也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挚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们挤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动时的形象表现,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凭借人体在有节律而富有美感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强烈情绪和情感的直接动觉传感,使观众获得审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须情动于衷—注情入舞一一以舞传情,求得情与舞合、神与形合。

再如由曲立君创作,海燕、成森联袂表演的一台名为“记忆的风帆”的舞蹈表演会,在用舞蹈来表现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怀念的时刻—童年中的几个片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台晚会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两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一部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论述舞蹈美时是,很重视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内容美的。他认为:“我们舞蹈创作都是为了反映和表现我们的社会中生动的人物和内容,在舞蹈家的创作下人物必须栩栩如生。通过作品要人们去认识出什么是可敬的、可爱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怜的和可憎的种种人物形象和思想。要具有无私无畏地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来表演我们当前的生活,那时美就像光芒一样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深入我们各部感官中去,也即感动了我们。”①以上论述是这位老舞蹈家数十年艺术经验的总结,深刻而精辟地论述了舞蹈的内容美在整体舞蹈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汉族舞蹈的表演美

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舞蹈是情感的“极致”,而情感的“极致”需要舞蹈表演。舞蹈与舞蹈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重视舞蹈表演的培养,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和艺术鉴赏力,舞蹈本身才有意义,其生命力才会更强。 舞蹈,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构成各种舞蹈形象的。舞蹈中的人体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表演是属于舞蹈艺术的,是舞蹈艺术第二个层次上的艺术,是舞蹈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舞蹈艺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深化。

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舞蹈和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在于艺术表现工具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工具是人的身体,主要表现手段是人体的舞蹈动作。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起源于对生产劳动、战斗、社会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简单的模拟再现,到复杂的概括表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进程。从群众自娱性、社交性、礼仪性的抒发单一情绪的生活舞蹈,到表现繁复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形成多种舞蹈形式和体裁的艺术舞蹈,是舞蹈艺术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民间舞蹈的自娱性和表演性高度统一。对表演者来说,既是为了自娱,抒发个人感情,也是为了表演,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点。拿东北秧歌来说,它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具有泼辣、幽默、文静、稳重的风格特点。如《欢天喜地秧歌情》②这一舞蹈作品,就属于典型的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表现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汉族舞蹈是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汉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汉族舞蹈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对汉族舞蹈的探索,也不能停留于此,而应通过对汉族舞蹈的认识与研究,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汉族舞蹈。

注释:

①吴晓邦,著名舞蹈家,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奇梦》、《中庸者的悲伤》、《和平的憧憬》等11部作品,是他创作生涯探索阶段的作品。

②第八届桃李杯群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群舞《欢天喜地秧歌情》表演二等奖、剧目创作三等奖、音乐创作三等奖。

参考文献:

[1]王卫东.中国汉族舞蹈发展脉络概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17).

[2]冯百跃.舞蹈的形式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3).

篇(6)

花样滑冰,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在音乐伴奏下,运动员穿花样滑冰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形,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有单人、双人和冰上舞蹈三个项目”①。

花样滑冰作为体育和艺术的综合体,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研究探讨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对于花样滑冰本身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意蕴的深化,以及对花样滑冰的编创、训练、表演、欣赏,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价值。为此,本文对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一重要美学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与论述,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一、多元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多元性。

首先,花样滑冰是体育与舞蹈的二元化结合。滑冰是冰上体育项目,花样滑冰的“花样”,首先是吸收了舞蹈艺术的元素。而舞蹈艺术则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②。花样滑冰中的“托举”“抛跳”“三周跳”“四周跳”“连跳”等高难动作,都是体育技巧动作与舞蹈技巧动作的有机统一、二元结合。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其次是体育、舞蹈、音乐的三元化结合。花样滑冰除了体育、舞蹈两大要素以外,还有音乐的要素,即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音乐艺术作为声音艺术或听觉艺术,它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③也就是说,花样滑冰是体育、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多元复合体,它集视频与音频为一体,融视觉与听觉为一炉,堪称是一种音画新时尚。

花样滑冰以体育为主,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员必须练好滑冰的技术动作与技巧动作,并以此为基础和前提。

同时,花样滑冰运动员还必须具备音乐素质,因为在花样滑冰项目中要有配乐。选择什么乐曲,由教练与运动员共同商定,但是运动员对选中的乐曲,必须有独特的感知与领悟,然后才能在音乐进行中表演。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状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声音艺术、表现艺术,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每个人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婴儿时期的摇篮曲、少年时的儿歌到青年时期的恋歌、情歌、婚歌,再到逝世时的挽歌、哀乐,人生的每一时刻几乎都有音乐伴随。所以恩格斯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花样滑冰运动员不仅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对音乐艺术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而且要对音乐的艺术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有足够多的理解能力。而重中之重,是对乐曲的情感有很好的体验能力与表现能力,因为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匈牙利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当然,花样滑冰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表演(演唱或演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配合使观众享受到审美愉悦。这也正好符合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思想的“寓教于乐”精神。在我国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同一个字,音义虽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它表明,在中国人心目中,快乐就是音乐,音乐就是快乐。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必要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会使表演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提升整个表演的美学价值。说得再具体一点,即花样滑冰运动员要对中外器乐曲的体裁及其代表作品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因为花样滑冰是体、乐、舞的三位一体,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舞蹈修养与舞蹈素质也不可或缺。其一是了解舞蹈的审美特征,包括形象性、抒情性、表演性、表现性、律动性、节奏性等等。其二是了解舞蹈的本质,充分理解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各种艺术元素,塑造具有直观性、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的感情的艺术形式。其三是把握舞蹈的情感含量,我国西汉时的《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把人表达感情的过程分为言嗟叹咏歌舞蹈四个阶段与四种方式,而以舞蹈为最后阶段与最高方式。其四是重点把握舞蹈的律动特点,体育是运动,舞蹈则是律动,花样滑冰就是体育的运动与舞蹈的律动的完美结合、有机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构成舞蹈的三要素是表情、律动(节奏)、构图。舞蹈的表情是人的内在感情所表现出的条件动作和姿态。而舞蹈的律动(节奏)即是人体内心动作(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外部动作)的有机统一,舞蹈的律动(节奏)不但可以表现一定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形成韵律美。舞蹈的表情离开舞蹈的律动(节奏),就不再是舞蹈了。同样,舞蹈的律动(节奏)如果离开舞蹈的表情,也就没有生命了。其五是掌握各舞种的特点,并具备主要舞种的表演能力。其中主要有国标舞(又分“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维也纳华尔兹等;拉丁舞,包括伦巴、桑巴、恰恰恰舞等)、现代舞(又分迪斯科、街舞、霹雳舞、柔姿舞、爵士舞等)、民族民间舞(包括汉族的狮子舞、龙灯舞、跑旱船,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扇子舞,维吾尔族的多朗舞、赛乃姆,彝族的阿细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古典舞、芭蕾舞等等。上述各舞种,花样滑冰都可能用到。其六是掌握古今中外经典舞蹈作品,将其作为自身表演的重要参照系。例如中国的《红绸舞》《雀之灵》《黄土黄》《摘葡萄》等。这些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都是花样滑冰学习借鉴的艺术瑰宝。

总而言之,舞蹈元素是花样滑冰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花样滑冰需要有编舞高手,并要求运动员必须有舞蹈表演才华。申雪、赵宏博之所以获得冬奥会世界冠军,其舞蹈表演水准之高,也是功不可没的。

再次是体育、舞蹈、音乐、美术的“四轮定位”的四元化结合,花样滑冰除了体育、舞蹈、音乐的元素以外,还有美术元素,即服装与化妆,服装又包括款式、颜色、面料等各种更小的元素。服装与化妆,形成视觉冲击与吸引力,可以为整个花样滑冰增光添彩。

由此可见,花样滑冰的多元性审美特征,是有口皆碑、不容置疑的。明白了这一重要的艺术审美特征,花样滑冰运动员就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体育素质,还要练就过硬的舞蹈素质、音乐素质、美术素质等各种艺术素质。世界冬奥会双人花样滑冰冠军申雪、赵宏博,就是这四种素质综合一体的典范,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

二、表演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表演性。

花样滑冰的表演,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表演,而是一种艺术性的表演。它要求花样滑冰运动员做到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的有机统一、体验与体现的有机统一,就如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表演一样。波兰当代著名音乐评论家卓菲娅・丽莎在谈到音乐的表演性时说:“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构成音乐特殊性的这个因素同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是共同的。”④而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也指出:“舞蹈属于一种表演艺术。舞蹈的舞台现实,有赖于合格的解释者,即舞蹈表演家。”⑤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则把一切表演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概指为:“任何表演者都是他所表演的艺术作品的合作者。”⑥这就意味着,花样滑冰同所有的表演艺术一样,以表演性为生命与灵魂。而这种表演性,又是依靠表演者的“软实力”。这也是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最大难点,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三、节奏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节奏性。

节奏是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的某种规律,例如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昼夜更替等,这些有规律的运动或变化,都会给人的心理造成节奏体验。

音乐是有节奏的艺术,节奏是音乐的核心与骨干,它把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表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成为音乐艺术最主要的艺术语言与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同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艺术,其节奏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运动的规律又称作“动律”,其主要标志也是节奏。我国现代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说:“‘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感情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而‘舞蹈的节奏’却是表情上‘人体动’的基础……换句话说,‘舞蹈的表情’离开了‘舞蹈的节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节奏如果不通过表情也不可能表现出来。”⑦

而花样滑冰的总体节奏,正是其滑冰的体育动作节奏、舞蹈节奏、伴奏音乐节奏的“三合一”,也是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节奏、心理节奏、物理节奏的“三合一”。

注释:

①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684.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7.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转引自王次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3.

④卓菲娅・丽莎著.论音乐的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0.

⑤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349.

篇(7)

中国画艺术是画家对生活观察、体验的一种形象反映,同时也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一般来说,中国画创作并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它有着很强的主观再造性因素。中国画创作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创造,是理想化、心灵化的产物。中国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多种审美关系。其中形象特征、情感特征、审美特征、个性特征等是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

1形象特征

形象是一切门类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表现形式,绘画艺术也是如此。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方绘画,都离不开具体的形象。然而,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和观察方法方面又存在着很大差异。首先就观察方法而言,西方绘画采取 “焦点”透视,强调对色、光、影的描绘;中国画则讲求“动点”透视,或称“散点”透视,即“面面看,步步移”的观察方法,并且不受色、光、影的制约。相对来说,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很强艺术,中国画则属于表现性艺术。西方绘画主要利用色彩、块面来塑造对象,中国画则以笔墨线条进行表现对象。中国画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其目的在于抒发作者自我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感受,当然它所描绘的客观物象必须是形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客观的,并且必须符合以生活本来的方式还原于生活原形的要求。从主客体关系方面讲,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其实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物态化、对象化的一种形式。形象既是构成中国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因素,同时也是作者对生活感受和主观思想情感显现的具体方式,中国画家也正是运用这种特殊表现手法进行思考和创作。形象作为作者艺术思维的具体反映,它有着可感性与高度概括性等特点,艺术形象越是独特和丰富,可感性就越强。一般来说,中国画的形象性越强,对生活内涵揭示的越深刻,概括力越大,思想性越高,给欣赏者的启发性就越大,人们获得的美感就越强烈。总之,中国画的艺术形象,既是具体可感的,又是综合概括的。它的可感性和概括性是通过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来的。

2情感特征

情感特征是艺术创作中重要因素之一。情感也是人类追求和占有自己对象的特殊的本质力量。列宁说,如果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人的追求。一般来说,人类从事任何劳动都离不开情感因素,情感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艺术创作本来就是充满着情感色彩的活动,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动因就不可能有美的艺术创造。在中国画创作中,其情感因素并非是涂抹在形象的表面上,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每一根线条之中。只有将情感自然地消融在形象与笔墨之中,才能起到感染人、启发人的作用。

中国画具有潜移默化浸润人的心灵的作用。在中国画创作中,画家常常把“理”和“思想”溶化在情感之中,从而产生情与景、情与物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画创作的目的主要在于借景或借物抒发画家的思想情感,表达胸臆。如,清初遗民画家山人的水墨花鸟画,不仅笔墨奇纵、灵变,从画面形象、署名的别号和某些题句,都鲜明地表现出沉痛的亡国之情和对新皇朝不满,十分鲜明地反映出了画家内在的思想情感,而他的这种愤懑不平的情感又自然的消溶在绘画作品与笔墨形象之中,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当人们欣赏山人的绘画作品时,便会产生一种联想和想象,有一种“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感受。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画作品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人生感受,它包含着画家的审美志趣、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3审美特征

审美特征是一切门类艺术创作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因为没有美就无艺术可言,没有美就没有艺术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审美特征便成为一切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画艺术也是如此。

笔墨是中国画塑造物象和反映生活的形式语言,也是中国画创作的基本语汇。中国画之美是对现实生活美的反映,是画家审美理想的实现。中国画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它的主要价值,也是其生命所在。因此,审美特征便成为中国画创作中的核心问题,如果失去美也就失去了中国画赖以存在的价值。

优秀的中国画作品都是对生活正确反映的结果,这种反映要比现实生活更美、更理想。现实生活中的美与艺术美相比,它有着自身的缺点,因为生活中的美常常存在着分散,集中性不强或不充分等现象,而艺术美则是典型的、高度概括的。正像所说:生活美和艺术美“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就是说,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美,但又高于生活美,是一种理想的美。

篇(8)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在这个加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就其物质性而言,建筑是人类抵御风雨烈日的使用生活设施,人类与他朝夕相处,生老与共;就建筑的精神性而言,建筑又使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最庞大的,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建筑由于他的耐久性和社会性而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1]。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是人类文明史诗中最辉煌的篇章。建筑艺术作为"石头写成的史书"无处不在,它组成了大城市、小城市和乡村居民点,是人们最常见的艺术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审美意义,因而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一、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和,建筑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巨大的工艺"可见在人类早期,建筑就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黑格尔《美学》一书说"就存在或出现的次第来说,建筑也许是一门最早的艺术"[2]。他认为建筑是艺术的起源,是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的代表。认为要找到建筑美在内的建筑艺术的全部意义,关键在于找到建筑本身的自有意义。这是"打开建筑的多种多样的结构秘密的唯一一把钥匙,也是贯穿到迷径似的建筑形式中的一条线索"[3]。

在西方美学视域里,建筑是一门与雕刻、音乐、绘画相提并论的艺术。当然,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建筑作为一种广义的艺术,也是从人类劳动生活中起源,并发育成熟于"实用"这一母体--即"待风雨""避群害"的实用性。同时,建筑艺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其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仍然是追求艺术的普遍性、和谐性、确定性和明晰性。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在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建筑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最表象的反应者。建筑是不仅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活动场所,更是艺术的一种。从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到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再到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发展,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反应着社会思想。

二、建筑艺术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建筑艺术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有着自身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建筑是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同时,作为审美对象,建筑和其他文化一样,他的审美功能鲜明地表现为社会功能。只不过建筑艺术突出了它的实用性。建筑艺术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符合人类物质生活的技术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使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过程。建筑艺术是实用与审美、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它既具有物质的功能,也发挥着精神功用.实用功能是建筑的基础. 建筑首先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生产活动,建筑的最初目的完全出于人类本能的需要,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淡水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队建筑的审美处理越来越自觉和显著.王振复先生曾经总结道,建筑之美,是一种以一定物质材料与结构建造,再与一定自然环境结合,使一定社会人生内容抽象地展现于时空,具有实用与审美,认知,有时兼崇拜的褚种社会功能,一般地渗透着艺术因素的科学技术。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建筑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从科学的意义上的理论来说,就构成建筑学的全部内容。而从美学意义或艺术意义上的理论来说就构成了建筑美学的全部内容[4]。但总的说来建筑艺术的"美"都很难完全独立它的实用性。现在的建筑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是建筑最根本的审美特征。

三、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体现在它的建筑造型或空间形式上。建筑艺术虽然是实用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与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建筑的形式问题一直是建筑设计考虑的重要问题。

纵观人类建筑历史的发展,建筑艺术从古典主义建筑到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师们一直在探索建筑的结构造型与美的关系。如:古典主义的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古罗马建筑,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建筑表象形式就是力求向上空间发展的,给人以震撼的美感。到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建筑的造型和美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材料的创新和发明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如: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根据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功能要求及环境地段的特点,决定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布局位置,并按照使用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在设计上吸取抽象美术的构图手法,突破对称的格局,注重自由活泼的体积组合,讲究动态和对比效果.使校舍具有高低错落、多向伸展、优美灵活的建筑形体,给人以极强的形式美的愉悦。后现代建筑语言,更是追求造型美,具有"触目惊心"的美感效果。如法国建筑家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以其怪诞的形式与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惊叹。同时建筑艺术除了强调建筑的造型上,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性除了它自身的空间形式外,还包括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城市机体的一个部件,成为周围建筑物和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建筑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建筑家在创作时不向一般艺术家那样自由,必须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整体构图。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使建筑艺术境界更为广阔和深远。如北京的颐和园、美国现代建筑家莱特的"有机建筑"等等。处理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仅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上,还应和周围的建筑群协调一致,要把社会人文景象纳入建筑的整体空间构型中。从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更深的层次上加强建筑的审美特性。

四、建筑艺术抽象性和象征性

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建筑不是具体地描慕客观生活,而是用物质实体,几何形体,去抽象地象征、隐喻某种宽泛、朦胧的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本质。一座建筑物并不能具体地反映生活内容,它只是以建筑的空间形式、体量规模、色彩装饰等方面的处理,创造出一种整体氛围,从而激起人们或庄严、肃穆、爽朗、神秘等情感反应,引起人们的联想与共鸣。因此,有人把建筑艺术称作抽象艺术、象征艺术的代表。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祭天的天坛用圆形,祭地的地坛用方形,就隐喻了天圆地方的观念。古希腊建筑用轮廓刚劲挺拔的陶立克柱式象征男性的雄健,用外形修长轻盈的爱奥尼亚柱式象征女性的温柔。欧洲天主教堂用十字平面象征基督耶稣的受难。在现代后现代建筑中,象征与隐喻运用得更为普遍。如纽约的TWA候机楼、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勒.柯布西埃设计的朗香教堂、我国的"鸟巢"国家体育场等等。都是运用象征、隐喻的杰作。

建筑艺术是永恒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利益,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实用审美、认知甚至崇拜等多种要求。尽管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道路曲折而漫长,建筑美富有更多的审美特征,但是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的审视和超越。当代建筑将会更全面深刻的表现和反映人类的审美能力,人类也将创造出更多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陈超南,姚全兴.走向新世纪的审美文化[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0:169.

[2]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

篇(9)

一、技术性

摄影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首先以技术性为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

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技术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一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来,摄影艺术一直以技术性作为它的智力支撑与发展动力。不仅原有的镜头、快门、相机零件等,技术含量很高,而且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电子显微摄影仪、天文望远摄影机、红外线摄影仪,以及全息摄影,数码相机等。摄影技术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科学实验、太空探险、水下考察、新闻报道、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几乎都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二、纪实性

摄影艺术作为瞬间完成的艺术样式,以纪实性为本体审美特征之一。

摄影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纪实性。它在瞬间逼真精确地将现实生活已经客观存在的被摄对象拍摄下来,纪录在一个框架画面之内。因此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动物、器物等等。不仅抓拍、抢拍如此,而且摆拍也如此。这种纪实性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而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则无需进行瞬间的现场创作,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事物,还可以表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是艺术家想像出来的事物。

摄影艺术只记录现在,无法拍摄过去与未来。显而易见,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这就给摄影艺术创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例如最常见的人物摄影(又称“肖像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头、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它通过人物的姿态、神态、外貌、面部表情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风度。无论是抢拍还是摆拍,都要在瞬间完成,而且要冲破纪实性的局限,创造出以形传神、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上升到艺术品的美学层次。为此,摄影者就必须善于观察,捕捉最佳时机,并注意角度的选择和光线的运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加拿大著名摄影师卡希所拍摄的《二次大战时的丘吉尔》,就抓拍了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大怒的瞬间形象,以形传神,生动逼真。该照片印制了百余万张,流传于全世界。又如意大利著名摄影师乔・洛蒂拍摄的《》,也在瞬间抓拍到“”时周恩采总理富于个性特征的姿态和表情,“表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风范”。

三、艺术性

艺术性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与灵魂,也是其本体审美特征的核心特征。因为摄影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顾名思义,以艺术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技术性和纪实性,都是为艺术的,或者说,摄影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也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摄影艺术作为艺术品种,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手段。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线条。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明显的外形线条,并以线条构成物体的轮廓形状和线条结构,例如物体表现的纹理、光影交界的分界线、绳索、电线、竹竿、铁轨、车辙等等。人、动物、植物、器物等,都有线条美。摄影者不仅要准确地捕捉这些线条美,而且要创造出这些线条美。例如一根竹竿,利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拍成直线、横线、斜线等不同的线条。一般情况下。水平线给人以平稳、开阔、沉静的感觉;垂直线给人以伟岸、挺拔、庄严的感觉;斜线给人以危急、激荡、运动的感觉;曲线给人以柔和、流动、优美的感觉,人们常说的“曲线美”,即指此意。

其二是构图。构图是根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摄影作品的题材、主题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选择、安排的所要拍摄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要素,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摄影作品的构图,有对称法、对比法两大法则。对称法叉称“均衡法”,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的比例基本相称,形成稳定、平衡的效果;对比法是指画面上各部分物象在大小、高低、远近、虚实、开合、疏密等方面的对照,形成活跃、生动的效果。构成的构形又分为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斜三角形、倒三角形、波浪形、s形、圆形等等,各有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长方形表现肃穆、宁静的气氛,圆形表现柔和、亲切的气氛,如此等等。

其三是光线。光线又称“用光”,指拍摄时运用各种光源进行照明,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摄影的光线包括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又分作自然光与人工光两大类。光线可以使摄影作品具有立体感、层次感、空间感,并可以营造氛围、烘托主题,使作品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其四是色彩。色彩又分为影调与色调,影调指黑白照片上的明暗层次;色调指彩色照片上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影调和色调可以产生影调层次、影调对比、影调变化、色彩变化、色彩反差、色彩和谐等艺术效果,使摄影作品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表现力。“如表现春天的田野,有时并不安排绿叶红花相互对比的色彩效果,而选择绿色景物,在不同光线下形成不同的明暗的绿,使绿色具有丰富的色阶,形成以绿色为基调的色彩效果,把春天的感觉表现得细腻,作了色彩上的概括。”

总之。摄影作品是摄影者各种艺术手段,以艺术性为主要审美特征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四、多样性

篇(10)

一、前言

审美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内心感受,主要是指人对世界的一种无功利性美的感受,它可以说是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人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把这种审美感受用艺术的形式实践于生活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1]美术,是一种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的以供欣赏的艺术,也是人的审美感受外化的一种重要艺术,因此它也被称为“造型的艺术”。美术创作活动是一种健康积极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创作的活动,美术作品则是美术家审美理念外化的结果,美术家的审美特点决定了其作品的特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美术家所创作的各种美术作品都来源于其自身生活中的审美实践。

二、关于“审美实践 ”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中曾指出了美的本质即“美是生活”,这说明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生活中的体验息息相关。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但是美的产生除了与生活有关以外,它还依赖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朱光潜曾在其《谈美》一书中说过,“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的是一种空间上的距离,同时还包括了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也就是说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影响人的审美体验。审美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内在的主观感受,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审美感受的统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将审美的感受付诸艺术家的作品中,审美实践的形式主要依赖于人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在现代美学中主要是指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审辨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人的审美体验在人的创作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无意识的、潜意识的心理感受,能够充分地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但是审美体验必须要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它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预构性四种特性。[2]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正是这四种特性为审美实践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而审美实践就是要把人的这种审美体验实践到自己的艺术创造中,使其艺术作品反映个人的审美特点。

三、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审美实践与审美认识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审美实践有助于不断地提高艺术家的审美认识,而审美认识则有助于知道艺术家的审美实践活动。美术根据其特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绘画、雕塑、工艺、建筑、书法、篆刻、设计、新媒体和摄影等类型。每个门类又可以根据表现的题材和使用的题材,再分成若干小类。美术家在运用自身的审美感觉对艺术品进行审美实践之后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笔者将详细分析审美实践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绘画创作

绘画是美术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它强调线条、色彩与形体等艺术语言的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通过线条的变化、色彩的调节以及各种构图手段的变化,来达到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绘画创作者的审美情感。绘画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画、风景画、插图画等。采用不同的绘画形式创作出来的绘画其审美特征会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不同国别的绘画创作,会深刻地反映出各国历史文化的不同。不过绘画虽然强调笔墨纸的应用,也强调创造手法的应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蕴含着人对美的认识,中国的绘画有其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式,主要采用的是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与其他国家也有所区别,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诗反映画,画能够表现诗的主题,形成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征,这是审美实践最直接的体现和运用。

(二)雕塑

雕塑是美术创作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审美实践的产物,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雕塑按构造材质可分为铜雕、石膏像、木雕、根雕、玉雕、冰雕、漆雕、骨雕、牙雕、贝雕、泥塑、面塑、玻璃钢雕塑、陶瓷雕塑、石雕等。雕塑一般都带有一定的功能性,有的是用于纪念的,称为纪念性雕塑,有的是用于表达一定主体反映一定思想的称为主题性雕塑,也就是说雕塑是一种功能和美相结合的艺术,也都是雕刻家结合自身的审美实践所创作出的重要的极具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

(三)手工绘画

手工绘画又称为手绘或者涂鸦。在中国应该算是近些年(2000年左右)新起的一行,如手绘鞋、手绘T恤、人形抱枕、手绘钱包等,都是主要的手绘对象。手绘即在原纯色物品基础上,根据产品的款式、面料以及顾客的爱好,画师在鞋面上用专门的手绘颜料绘画出精美、个性的画面,在不影响产品使用性的基础上,更增添其可观性。如一双鞋子的画面,可以是漫画卡通、真人素描,亦可以是风景、图案或装饰纹样;可以是故事片段配上文字,亦可以是顾客自己的所爱图片加真情告白。只要是可以绘画的,基本都能在鞋面上呈现出来。这种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主要受制于消费者个人的审美特点,即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要为标准,是将消费者的美实践于美术创作者个人作品中的一种审美实践,具有动态性特征。

(四)中国画(国画)的创作

中国国画(与“西洋画”相区别)主要是指在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自成体系的一种民族绘画。[3]它比较强调“笔墨”的应用,其创作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墨和颜料,同时还强调纸质的选择,主要采用的是特制的宣纸或绢素。其创作的题材一般不限,主要有山水、花竹、禽鸟、畜兽等,但是其创作的手法却很有讲究,强调阴阳向背以及疏密的结合,强调作品的创作必须要“形神的结合”,要以“形”显“神”,中国画不仅讲究各种创作的笔法,同时更注重的是画中的意境,是创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的一种外化形式,因为同样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大有不同,这就是创作者不同审美实践的结果。

(五)建筑艺术的创作

建筑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居住的要求,而是要求其集居住功能和艺术美于一体,建筑艺术是“美是生活”观点的深刻反映,它主要是按照美的原理,采用建筑艺术语言所创作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也是大众审美的一种直接实践,但是也融合了建筑设计者的个人独特的审美理念,从总体上而言,建筑艺术就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六)书法的创作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中国书法主要是根据汉字的造型规则,运用点画构成各种形态以表情达意。中国的书法比较强调笔法和结构的组合,各种书体对提按、藏露、转折、轻重、缓急、方圆的要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隶书就强调笔画要圆,而楷书则主要强调笔画的规则性,这种在笔法和结构组合上要求的不同,其实反映出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审美特征的不同以及创作者个人的审美品位。唐代是我国楷书发展的最高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但是就是同一种书体(楷书),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点也各不一样。颜真卿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这主要是跟他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审美特点有关,我们知道,颜真卿是一位将军,所以其字体显得比较大气;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欧阳询是一个集大成者,它吸收了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独具特色。简而言之,这都是创作者的不同审美体验在艺术作品中的实践。

(七)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是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美术创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指人们对美术作品中创作的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的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作品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美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因此,鉴赏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的审美实践,[3]它依赖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积累,不仅包括历史常识、风俗习惯等。另外,还必须具备许多与美术作品相关的专业知识,比如造型、工艺、釉面、画法等。

四、结语

美的本质是生活,美的产生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还要依赖于人的心理机制,审美体验对人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地调动创作者创作前的情感、联想等心理因素,审美实践与人的直接的审美体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美术创作既要依赖于审美实践,同时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审美实践的活动,而审美实践则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养分。

参考文献

[1] 陈彦如.怪诞在美术创作中的审美体验[J].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2011(27):22-24.

篇(11)

(一)民族民间舞

民族民间舞可细分为民族舞,民间舞。具体来说,民间舞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民间舞的总称,其中具有较高代表性的就是傣族舞、藏族舞、蒙古族舞以及朝鲜舞等,而民族舞则是汉族舞的另一种说法。民间舞主要可以从原生态民间舞和学院派民间舞两种类型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原生态民间舞广泛流传民间,大众能够参与进来,“自娱性”极强。原生态性、民间性、民族性是原生态民间舞较为显著的审美特征,其舞蹈动作不加修饰,有着浓郁民族风情。而学院派民间舞的审美特征则体现出更具表演性的特点。它虽然来源于民间但是却高于民间,肢体语言进行了规范,以表演为目的,表演性十分显著。

(二)芭蕾舞

芭蕾舞最早起源于群众性的广场舞蹈,17世纪在法国宫廷中正式形成。在审美特征上,芭蕾舞显示出了对西方皇家宫廷风格的继承与发展,虽然早期西方芭蕾舞有着很多不同的流派,但是在芭蕾舞中这些流派都对西方皇家的服饰、音乐、题材、内容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舞蹈形式

(一)人体和舞蹈动作

人体天然具有自然美与社会美,作为舞蹈审美的重要载体,人体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体态、容貌、健康的肤色等自然美作为支撑,更需要极强的张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来展现舞蹈中展现的内心世界。同样的,舞蹈动作作为规范人体动作、动律、造型等的重要代表,要实现其审美意义,就需要满足以下两方面条件。一是规律性。舞蹈来源于生活,而不是艺术家的凭空创造,简洁(干净利落的舞蹈动作)、整齐(富有条理性)、丰满(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往往能够让舞蹈动作更为和谐流畅。二是节奏性。以节律的人体动作来对舞蹈中的情感进行表达是舞蹈的真谛所在,而按一定的节奏进行有规律的动作转换实现舞蹈动作与舞蹈情感的统一是舞蹈审美特征中的关键所在。

(二)舞蹈语言和造型

舞蹈语言是连贯化的舞蹈动作,不仅需要有舞蹈数量的叠加,也需要有质上的变化。而舞蹈动作要成为舞蹈语言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舞蹈动作形象要鲜明,便于大众所理解。其次,舞蹈动作要有形式美,体现出舞蹈中的变化。最后,舞蹈需要具有个性特色,感情饱满,和谐流畅。而从舞蹈造型上来看,舞蹈中的姿态、举止动作、队形、路线等共同构成了舞蹈造型,舞蹈作为“动静结合的造型艺术”,通过动来升华舞蹈的情节与主体,通过静来加深观众的记忆与印象。

三、舞蹈过程

(一)编排

舞蹈编排者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产生创作的冲动,并带着这种冲动来对生活进行感悟,并用舞蹈意象的形式实现舞蹈的最终的编排。客观来看,舞蹈编排的核心要素就是生活,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无疑是舞蹈中的核心所在。作为新时期的舞蹈编排者需要有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客观事物到主观心像最后到舞蹈动作的转变。同时还需要富有情感,舞蹈编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捕捉和最后情感的凝聚的过程,舞蹈编排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进行创作,既要表达出社会的共性也要表达出创作者的个性。

(二)表演

舞蹈表演需要舞者在舞台上对舞蹈本身进行创造性表现,这就是舞蹈艺术中俗称的“二度创作”性。也就是说,舞者是舞蹈的最终实践者,但是它缺少与编排者共同创作的环节,而要赋予舞蹈灵魂,就需要发挥舞者的主观创造性,综合运用舞蹈的表现技巧、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实现舞蹈内涵与情感的传达。同时,舞蹈表演的主要工具便是人的躯干与四肢与姿态造型等共同形成了舞蹈的动态意象。展现舞蹈意象是舞蹈中重要审美特征之一,需要利用舞蹈表演将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与情调进行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