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企业资本战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7:4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资本战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资本战略

篇(1)

二.资本结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分析

企业的任何经济决策都应围绕财务目标进行,资本结构决策也不例外。当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时,多采用资本成本比较法进行资本结构决策;而以股票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目标,则需要运用每股利润分析法来寻求最佳资本结构,以达到通过增加利润使股票的市场价格上升的目的;上市公司多以公司总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进行资本结构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利益和风险两个方面,其资本结构决策方式也不同于前两种目标下的资本结构决策方式,为公司价值比较法。

2.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因素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税负对企业的影响。经济发达,金融市场完善,能够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减少筹资成本。税负水平,债务利息可以税前扣除,而股利的分配是在纳税之后进行的。所得税税率较高时,负债的抵税作用明显,因此,税负率越高,企业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债务融资。

三 资本结构的决策方法

根据资本结构决策原理,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成本比较法

资本成本比较法是指在适度财务风险的条件下,测算各种不同的资本结构或筹资组合方案的综合资本成本率,并以此为标准相互比较,侧重于从投入角度寻找使总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决策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企业初始筹资和追加筹资两种情况,其决策目标实质上是利润最大化,但未考虑财务风险因素,一般适用于资本规模小、资本结构简单的非股份公司。但对于现代中小企业而言,筹资综合资本成本低并不应是其资本结构决策的惟一标准,还应注意以资金用途决定资本结构和对企业控股权的保持。

2.适度筹资,控制财务风险

一般来讲,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在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但是,只有当企业盈利的情况下,负债才能发挥减税作用。负债筹资才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如果企业将财务杠杆用足,达到理论上的最佳负债水平,一旦遇到不可预见的经营风险,企业的投资利润率低于企业负债筹资的成本率,企业就可能出现偿债困难的情况。

3.每股利润分析法。分析资本结构和每股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而来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的方法,就叫息税前利润?D?D每股利润分析法,简写为EBIT-EPS分析法。该方法本着每股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备选方案进行判断和取舍。实际运用中是通过无差别点的计算进行的,所谓无差别点是指两个筹资方案下每股利润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额。

四.我国企业中资本成本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1我国企业中资本成本研究的现状

我国缺乏资本成本约束这一问题既是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经济的结果也与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足、财务管理理论的转换上存在内在缺陷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制度性改革资本市场,对西方市场经济学习不充分有关。

学术界在理论上一般把财务管理分为宏观财政和微观财务两个研究层次,并根据研究重心的变化,以财政职能替代财务职能,把微观财务并入国家宏观财政体系进行研究。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微观财务的本质属性是“资金运动”,而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对国家的依赖关系又是最主要的,这种主要表现在为资金的无偿调拨、优先使用和必要利润上缴之间的关系。所以,国有企业根本不存在筹资管理问题。

但是长期财政性拨款造成了我国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和政府职能转换不法实现的问题,不仅使国有企业过度依赖财政,生命力和竞争力脆弱不堪,还造成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划分不清,政府工作沉重,企业效益低下等阻碍市场经济进步的问题。当然,这种经济结构和政企关系下,国有企业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去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与收益率的问题,自然也根本不存在资本成本的概念。所以,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缓慢的现状是缺乏必要的历史传承和忽略了对外国经验的借鉴双重原因造成的,而他的结果则是致使我国资本市场建设长期滞后。

后来,在特殊资本市场制度的安排下,我国证券市场得以迅速建立,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传统银行主导融资制度向现代公开资本市场融资制度的切换。但是,正是这种外力主导下的制度变迁,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外在制度安排与资本市场自主调节和财务理念内生发展规律与外力催生理论等功能缺陷,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与摩擦,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低效率埋下了隐患。

2.我国企业资本成本研究的发展

首先,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市场经济,到现在短短的30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这期间,发展起了一批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在经营理念上大致相同,没有学到国外先进企业的精髓,而对资本成本的研究浅尝辄止。

篇(2)

1958年,莫迪格尼亚尼-米勒(Modigliani-Miller)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价值和资本结构》开创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历经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啄食次序理论、利益相关人理论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借助于产业经济理论和博弈论的工具和模型,对资本结构理论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战略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理论

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核心之一,主要研究资本结构的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分析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以资本成本分析为基础,从技术上讲,最理想的资本结构应是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并且,财务风险最小,只有这种资本结构才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的竞争战略主要涉及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其主要问题是开发哪些产品或服务以及将其提供给哪些市场;关心它们满足顾客的程度,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职能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不带有全局性特征,没有战略成分可言。因而,以前的大多数文献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企业财务筹资方面,并没有将其与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互动研究分析。事实上,资本结构是市场竞争战略的一种手段,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内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不仅是企业的财务问题,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竞争战略。因而,在目前有关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关系问题研究中,战略管理学家指出,企业的竞争战略对公司资本结构有显著影响,企业应根据不同竞争战略来调整相应的资本结构。

莫迪格尼亚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

-Miller Theorem)在1958年指出,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并且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企业分配给债权人和股东的总现金流量没有影响,那么资本结构的选择不会影响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价值。

莫迪格尼亚尼-米勒定理的假设前提是在完美资本市场环境条件下,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但是,现实的资本市场显然不具备完美市场的假设条件。考虑到利息税盾的影响,就有了莫迪格尼亚尼-米勒定理的推论:在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时,负债比率越高,税后现金流量就会越多。考虑破产成本之后,就有了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认为企业追加的负债利息税盾和相应增加的破产成本相抵销时,负债水平就是理论上的最优水平,也称最佳目标负债比。

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唐纳德森(Donaldson)提出的融资决策的啄食次序理论认为: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保留盈余,而不是从外部融资;如果需要向外部融资,企业一般倾向于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

进一步考虑到企业主体所处的整体经营环境,资本结构利益相关人的理论认为,企业与非财务利益相关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是最佳资本结构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然而,上述理论都没有考虑企业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经营决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Brander和Bolton等人把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等融合到资本结构的研究中,才开辟了资本结构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1986年,Brander & Lewis借助于古诺模型得出如下分析结论:在双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的债务水平与其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一家企业债务水平的提高在增加自身产量水平的同时降低了竞争对手的产量水平。企业债务的增加使其在产品市场上相对于竞争企业来说更具有进攻性,这种进攻性的存在使其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一种策略优势。

Showalter在1986年对策略效应理论作了限定性补充。他指出,企业进行价格竞争时债务是否具有策略效应取决于产品市场上不确定因素的来源。若不确定性来源于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方面,则企业债务的增加具有正的策略效应;若不确定性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方面,则企业债务的增加并不会使其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一种策略优势。

二、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互动关系分析

企业战略的重要特性之一便是它的适应性,企业的战略应随着企业自身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应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即与企业的财务成长战略、产品市场竞争战略、资产重组战略相适应,其资本结构的调整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存在着互动关系。

有关企业竞争战略的类型,波特提出了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两种战略。复旦大学的项保华教授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构建市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主要有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集聚三种竞争战略。笔者将依次分析这三种竞争战略与资本结构的互动关系。

(一)成本领先战略与资本结构

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往往是以大批量生产为基础,获取规模经济优势,以低成本、低价格的手段满足顾客需求。企业在执行成本领先战略,通常是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张,如果企业债务的增加能够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能够继续带来成本的不断降低,进而将带来利润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在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下,财务高杠杆本身已经成为了一项竞争优势因素,这时企业应有意识地调整资本结构,在资本结构中增加负债比例,使其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匹配。

同时,由于企业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相应所拥有的存货、机器设备、房屋等有形资产较多,对资金提供者来说相对比较安全,他们更愿意接受以有形资产为抵押的借款条件,这也为企业增加负债带来了便利,为企业采用高杠杆的资本结构打下了基础。

篇(3)

1958年,莫迪格尼亚尼-米勒(Modigliani-Miller)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价值和资本结构》开创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历经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啄食次序理论、利益相关人理论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借助于产业经济理论和博弈论的工具和模型,对资本结构理论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战略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一、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理论

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核心之一,主要研究资本结构的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分析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以资本成本分析为基础,从技术上讲,最理想的资本结构应是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并且,财务风险最小,只有这种资本结构才能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的竞争战略主要涉及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竞争,其主要问题是开发哪些产品或服务以及将其提供给哪些市场;关心它们满足顾客的程度,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传统理论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职能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不带有全局性特征,没有战略成分可言。因而,以前的大多数文献对于资本结构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企业财务筹资方面,并没有将其与企业的竞争战略进行互动研究分析。事实上,资本结构是市场竞争战略的一种手段,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内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不仅是企业的财务问题,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竞争战略。因而,在目前有关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关系问题研究中,战略管理学家指出,企业的竞争战略对公司资本结构有显著影响,企业应根据不同竞争战略来调整相应的资本结构。

莫迪格尼亚尼-米勒定理(Modigliani

-MillerTheorem)在1958年指出,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并且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企业分配给债权人和股东的总现金流量没有影响,那么资本结构的选择不会影响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总价值。

莫迪格尼亚尼-米勒定理的假设前提是在完美资本市场环境条件下,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但是,现实的资本市场显然不具备完美市场的假设条件。考虑到利息税盾的影响,就有了莫迪格尼亚尼-米勒定理的推论:在确定企业的资本结构时,负债比率越高,税后现金流量就会越多。考虑破产成本之后,就有了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认为企业追加的负债利息税盾和相应增加的破产成本相抵销时,负债水平就是理论上的最优水平,也称最佳目标负债比。

考虑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唐纳德森(Donaldson)提出的融资决策的啄食次序理论认为:企业更倾向于通过保留盈余,而不是从外部融资;如果需要向外部融资,企业一般倾向于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

进一步考虑到企业主体所处的整体经营环境,资本结构利益相关人的理论认为,企业与非财务利益相关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是最佳资本结构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然而,上述理论都没有考虑企业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经营决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Brander和Bolton等人把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等融合到资本结构的研究中,才开辟了资本结构与企业战略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1986年,Brander&Lewis借助于古诺模型得出如下分析结论:在双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的债务水平与其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一家企业债务水平的提高在增加自身产量水平的同时降低了竞争对手的产量水平。企业债务的增加使其在产品市场上相对于竞争企业来说更具有进攻性,这种进攻性的存在使其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一种策略优势。

Showalter在1986年对策略效应理论作了限定性补充。他指出,企业进行价格竞争时债务是否具有策略效应取决于产品市场上不确定因素的来源。若不确定性来源于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方面,则企业债务的增加具有正的策略效应;若不确定性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方面,则企业债务的增加并不会使其在产品市场竞争中处于一种策略优势。

二、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互动关系分析

企业战略的重要特性之一便是它的适应性,企业的战略应随着企业自身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应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即与企业的财务成长战略、产品市场竞争战略、资产重组战略相适应,其资本结构的调整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存在着互动关系。

有关企业竞争战略的类型,波特提出了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两种战略。复旦大学的项保华教授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在构建市场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主要有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集聚三种竞争战略。笔者将依次分析这三种竞争战略与资本结构的互动关系。

(一)成本领先战略与资本结构

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往往是以大批量生产为基础,获取规模经济优势,以低成本、低价格的手段满足顾客需求。企业在执行成本领先战略,通常是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张,如果企业债务的增加能够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能够继续带来成本的不断降低,进而将带来利润的大幅度提高。

因此,在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下,财务高杠杆本身已经成为了一项竞争优势因素,这时企业应有意识地调整资本结构,在资本结构中增加负债比例,使其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匹配。

同时,由于企业实行成本领先战略,相应所拥有的存货、机器设备、房屋等有形资产较多,对资金提供者来说相对比较安全,他们更愿意接受以有形资产为抵押的借款条件,这也为企业增加负债带来了便利,为企业采用高杠杆的资本结构打下了基础。

然而,对企业最优负债水平的选择必须在增加负债以及规模经济两者之间进行权衡。虽然在企业成本领先战略下,财务的高杠杆是一种企业竞争优势因素,但通过增加债务带来规模的扩大,必须以规模经济为前提。如果超越了规模经济的界限,债务的增加反而会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标歧立异战略与资本结构

企业的标歧立异战略指的是企业通过不断地提高顾客的认知利益,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为目标,来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市场竞争战略。企业在执行标歧立异战略时,一般会从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服务这两方面来构建竞争优势,而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与资产负债率是呈反比例关系,亦即企业的产品质量越高、服务越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应该越低。另外,当企业要提高顾客的认知利益、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时,需要对企业独有的、难以被对手模仿的专有资产进行投资,比如专有技术、企业形象、声誉等。对这些资产投资时,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和经营灵活性的需求,企业会优先选择留存收益或权益融资,而不会选择负债投资。

对顾客而言,当面对的产品质量非常重要而又无法凭观察判断,或者产品将来需要提供服务,或者使用该产品后的转换成本很高时,他就会选择低杠杆资本结构的企业,并且愿意为这种低杠杆的资本结构付出溢价,以保证将来能够继续享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当年华尔街在评价王安电脑公司时指出,业务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劝说顾客购买濒临破产公司的产品。又如,克莱斯勒在上世纪80年代初陷入财务困境时,顾客非常担心购买该公司的汽车后是否能得到售后服务,这种心理恐慌导致其市场份额急速下滑。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从企业和顾客两方面来考虑,标歧立异战略都要求企业选择低杠杆的资本结构与之匹配;从另一方面来看,专有技术、企业形象、声誉等专有资产在造就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借款能力,使企业不能过多地负债。因此,企业在实行标歧立异战略时采用低杠杆的资本结构是最有效的选择。

(三)目标集聚战略与资本结构

企业的目标集聚战略分为集聚目标顾客战略和集聚目标需求战略。集聚目标顾客战略指的是企业锁定目标顾客,尽可能地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集聚目标需求战略指的是企业锁定目标需求,向更多的顾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企业在执行集聚目标顾客战略时,往往是以满足目标顾客的某一项需求为主线,进而满足由该主线需求所引发的其他相关需求。例如,GE在提供发电设备的同时,还向其客户提供发电厂的设计和设备安装工程服务,如果客户资金有困难,GE还提供金融支持服务。由此可见,企业在执行这一战略时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对企业来讲,这种资金最好是由权益资本来提供。另外,对顾客来讲,如果选择这样的产品或服务,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被企业套牢与锁定,因而会非常审慎地选择与实力强大的供应商合作。因此,企业实行集聚目标顾客战略需要选择低杠杆的资本结构与之匹配。

企业在执行集聚目标需求战略时,往往需要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向顾客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当企业在提供专业化产品和服务时,如果是以大规模的生产为基础的,就应该选择高杠杆的资本结构;如果是以专业化服务为基础的,就应该选择低杠杆的资本结构。

综上所述,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它们事实上是彼此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考虑最佳资本结构的选择时不能忽视企业的竞争战略,同样企业选择竞争战略时一定要考虑企业的资本结构。财务管理人员能意识到这点,将有助于企业在资本结构和竞争战略的决策方面获取、保持和巩固自己的竞争优势,更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第3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格里.约翰逊(金占明译).公司战略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4]马克.格林布拉特(MarkGrinblatt)(王琪琼译).资本市场与公司战略(第2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5]邵军,刘志远.多元化战略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解析[J].现代财经,2005,25(7):34-37.

篇(4)

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创新,企业在国际化浪潮中也开始走向改变企业结构、扩展企业实力的进程中来。为了实现企业资本运作与战略性整合的最优化目的,在改革中我们要尽可能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情况展开分析,避免因操作不当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也要结合我国时展的背景,针对资本运作环境中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正确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方法,加强对企业的管理。

一、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的认识

所谓资本运作是一项以企业的管理资产为特点,并将资本的增加值和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的,将内部企业资本相应地与其他有关企业、相关部门的资产成本进行重组或产业合并,试图实现合理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企业产业结构的两者动态组合,结果是使企业用一定量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尽可能达到企业内部资本不断增加的一种商业运作行为。对企业实行资本运作要满足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要使企业资本在生产和使用中更有效益,不断扩张企业资本。企业的资本运作绝大部分采用将其他企业兼并或者收购对的形式,或者购买企业的部分产权、实施企业控股或成为股东等形式进入期望企业,让主营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以企业内的第一个速度实现企业的战略性发展。资本运作同时也是以资本为导向的运作机制。它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始终要保证资本的连续性,时刻注意企业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的均衡关系。

而企业整合是在经济化的市场浪潮中让企业更好地获得企业利益的增长和发展,在市场中更顺利地得到生存和发展,并使企业满足与其他战略合作伙伴的迎接挑战的工具。企业整合将企业内部的人员、企业结构、主要业务与管理信息整合到企业中,从而不断改进企业的企业流程和能力水平,形成管理上的精简和快捷处理,适时地响应企业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资本运作属于企业整合管理范为内,它既是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的手段,也是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的创新,是企业通过资本在大范围的资金流动,也就是说资本运作在企业整合中是类似于生产管理的概念,是企业在外部的生产销售经营战略。

二、在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二者在我国需要的市场制度、资本结构还不完善,并且国内有些企业在内部的资产成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这种企业经济的运作方式时,对两者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实际操作上会出现很多的误区,因此不能如期地达到企业更好地发展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成功运作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的企业能够成功地上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资金来源;对其他企业的顺利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发展资金。但是在中国目前的资本运作市场上,有些国内只是单纯地把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作为一种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方法,并没有从实质上领悟到资本运作的具体含义,把企业整合和资本运作看成使企业“一夜暴富”的工具,这些都是对于资本运作缺乏理性思考的现象。

在我国市场转向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要对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存在的误区进行解释和澄清,从而实现我国国内企业的良性发展。

资本运作是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不仅让企业通过企业间的并购、企业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资本运作,还让企业要服务于生产经营,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资本增值和股东利润的最大化。假若企业离开生产经营而盲目进行资本运营,就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更高的经营风险。

在我国一些国有公司在资本运作期间难免会受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会带有一定的政府色彩。有些地方性政府片面追求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断将资本运作作为实现扩大区域经济规模,地域产业结构多种渠道经营和减少成本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地方政府的经济水平。实现地区发展需要的是地区企业内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需要企业内部的不断调整和政府在经济、人力等各方面的帮助,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坚决不能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去制造政府的地域规模经济,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地区内的企业发展,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有时会破坏了区域经济。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企业都应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的过程中,合理运用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脚踏实地地办事。

三、企业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的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足,其前提就是要制定正确的资本运作计划和企业整合的战略性系统。因此当企业在发展到成熟的阶段时候,这种资本运作要结合企业的整合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企业寻求更丰富的发展机会。因此,制定一个资本运作和企业战略性整合的策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建立系统性的的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理念

资本运作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它关系着企业的各个工作步骤和工作层面,企业领导要充分地认识到公司的策略和资本运作之间的关系。首先,在财务上要以公司为主导,资本运作要服从企业建立的发展战略。在制定公司的资本运作战略时要结合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外和企业内部的经济情况、实际能力,综合性地考虑企业的资本运作特点、市场优势和资产特点,制定一条符合企业发展的资本运作方法。企业资本运作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前提,是与企业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

(二)设立资本运作的科学性机制

为企业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机制是保证企业能够合理避免市场风险和提高企业资本运作效率的方法。这种与企业资本运作有关系的科学机制能对企业在进入市场初期对企业进行有效配置和对企业的市场战略实现决策。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途径,实现企业内部的战略性良好的整合。

(三)实行决策性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管理

为企业制定一个良好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管理的途径,首要的是要处理好资本运作与企业生产内部的经营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生产处理的过程中实现生产产品和获得利益。当一个企业利益很低时,如果要继续进行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时刻关系着生产经营,坚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关键性目标,在满足获得基本利益的情况下实现资本运作,为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舞台。

其次是要确定企业战略整合和企业内部的资本运作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整合并不是意义上的资产叠加,而是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补充。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身发展为多元化的企业,力图在各个方面能够分到一杯羹。因此在实现资本运作上要满足企业间的多元化整合结构调整,保持企业的经济规模。

四、结论

为了实现企业的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为我国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机会需要国家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快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调整税收政策,为企业的资本运作创造更多优惠的条件;同时企业自身要进行深层次资本运作活动,深化我国的金融体制,为企业的资本运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得资本运作有效率更快捷。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着手,在满足资本运作和企业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决策者做出或采取的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全局性计划、部署和策略,从层次上讲,包括总体战略、分部战略和职能战略。其中,总体战略主要分为增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消极型战略三种类型。而资本结构是指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构成比例,由于负债会产生财务杠杆作用,即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作用就越大;反之,资产负债率越低,财务杠杆作用就越小,因而如何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使财务杠杆作用发挥正效应,这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类型关系密切。

相关研究概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Jensen等最早提出企业的战略选择和资本结构之间或许存在关联的看法,即如果企业在举债之后再做出投资决定,管理者就倾向于风险性更大的战略。随后,Titman的分析指出企业的财务杠杆可能受到其采用的战略的影响。Brander等利用博弈论分析方法阐明了企业战略在决定公司资本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而根据Balarkrishnan等人的研究, 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结构存在差异的最好解释应该归结为企业所选择的不同战略类型。

而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尚缺乏针对性的研究,王任飞指出“从事创新型竞争战略的企业应该选择松弛型(低杠杆率)财务结构,而且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是依赖于创新战略,企业的财务杠杆率应该越低”。周桂芳主要分析了企业的三种竞争战略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指出“企业资本结构与竞争战略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李强、黄国良从战略视角思考资本结构问题,指出“企业资本结构决策需要充分考虑多元化战略因素,通过分析企业发展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剩余资源特征、多元化经营的合适规模等因素,实现多元化战略与资本结构的相互支撑”。国内外学者都认同企业战略与资本结构存在相关关系,也都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种相关关系,但这种分析并不全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主要从企业总体战略类型的角度考虑,将三种主要战略类型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做进一步的论述,使企业在不同的战略类型下其资本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正效应;通过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企业更好的制定和实施总体战略。

企业总体战略类型与资本结构优化的关系

(一)增长型战略与资本结构优化

增长型战略是一种使企业在现有的战略基础上向更高一级目标发展的战略。它以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引导企业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以便扩大企业的产销规模,提高竞争地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成功的企业都应当经历长短不一的增长型战略实施期,本质上来说只有增长型战略才能不断地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从竞争力弱小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因此,如何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促使企业以较快速度发展就极为重要。

由于采用增长型战略的企业一般处在成长期阶段,此时企业战略的重点将会转向新产品的开发、管理模式的创新、营销活动的推广等,以保证业务量按照满意的程度上升,并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获得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由于扩大业务量的需要,企业将会采取扩张型的投资战略,包括对内长期资金的投放和对外资金的投放。

为开展上述投资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运作,这时适度的负债有利于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正效应,但尽管企业成长期比初创期的经营风险相对较低,可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该阶段不适宜大量筹资债务资金或推行举债经营的战略模式,如果债务的增加所带来的规模的扩大超越了规模经济的界限,那么反而会导致企业的战略失败。为了保证企业的资金流,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和经营灵活性的需求,企业也可以选择使用留存收益或是权益资金的方式,以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

另外,增长型战略可细分为内生增长型战略和外生增长型战略。其中内生增长型战略包括密集型战略与多样化战略,外生增长型战略包括横向一体化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对于采用密集型战略的企业,由于此战略主要集中于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增长,即以快于以往的增长速度增加企业目前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利润和市场份额等,因此风险较大,一旦企业所拥有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萎缩,企业就会陷入困境,无论是从经营者还是顾客的角度考虑,都应该采用低杠杆的资本结构。对于采用多样化战略和外生增长型战略的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多样化战略由于存在协调效应,进入多个相关产业的多样化经营能够分散风险,拥有更强的盈利能力,企业采用适当举债的方式可以降低获取资金的成本,发挥财务杠杆正效应。 转贴于

可见,企业在采用增长型战略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细分战略类型,以便更好的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配合战略的实施。

(二)稳定型战略与资本结构优化

稳定型战略是指在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企业准备在战略规划期限内使企业的资源分配和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目前状态和水平上的战略。企业采取稳定型战略也就意味着企业经营方向及经营产品在其经营领域内所达到的产销规模和市场地位都大致不变,或以较小的幅度增长或减少。从经营风险的角度来看,稳定型战略的风险是相对小的,因此,企业提高债务的比例可以使生产经营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稳定增长,而财务杠杆的作用优势得到发挥,能够持续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利润。

另外,采取稳定型战略的企业一般处在市场需求及行业结构稳定或者较少动荡的外部环境中,大多数是成熟期的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产品开发难以取得成功,这时提高市场占有率、改变市场地位的机会很少,但投资报酬率高,现金流量相对稳定,财务杠杆的作用明显,这也为企业采用高杠杆的资本结构打下了基础。

可见,企业实行稳定型战略,财务高杠杆就是一项有利的竞争因素,企业通过适当提高负债来优化资本结构,使其与企业所采取的稳健型战略相适应。

(三)紧缩型战略与资本结构优化

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本有利的环境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得不利,企业为了进入某个新业务领域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源的转移等,都会迫使企业考虑紧缩型战略,主要目的就是避开环境的威胁和迅速地实行自身资源地最优配置,向其他产业转移。一般来说,采取紧缩型战略的企业处于衰退期,对资金的需求大幅度降低,而且资金的回笼远大于资金的投入。此时,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按照风险调控的原则,应将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进行逆向搭配,即在企业需要筹集资金时尽可能地筹集债务资金。但在筹资债务资金时,应当注重资产的变现价值,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企业未来财务危机的成本。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如果可以增发新股,通过增加权益资本的方式筹集资金开发新产品,实行资产的最优组合,还是有可能提高企业的资产利润率水平的。但我国股票市场增发新股的门槛较高,这类企业不一定能通过低杠杆的资本结构来实施紧缩型战略。

可见,企业可能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原因而不得不采用紧缩型战略,但即使是一种收缩消极的发展战略,只要合理的优化资本结构,还是可以节约开支和费用、集中有限资源顺利度过不利处境的。

企业总体战略类型与资本结构优化的协调

企业负债虽然可以运用财务杠杆的作用获得额外的利益,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但负债的同时企业也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财务风险。因此,如何使企业既能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又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从而实现融资成本最小,企业市场价值最大的目标,这需要同时考虑企业战略因素,促使企业总体战略和资本结构优化相协调。

企业总体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资本的运行目标是否与企业战略类型协调一致、在战略目标下资本的运行效率的高低,影响并制约着企业战略的实现程度。企业的总体战略类型分为增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紧缩型战略,无论采取哪种战略类型,本身就含有财务战略,必然存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这就要求企业保持一个良好的资本构成,不断充实其资本实力,增强抗衡风险的能力,防止因负债比例过大而致使企业的战略实施受到债权人的干预,也预防企业因财务风险过大而加大企业的总体风险,同时应考虑企业总体战略类型,适时提高债务资本比例,当息税前利润率大于债务利率时,息税前利润的上涨会带动每股收益以更大的幅度上涨,此时,增加债务必然会提高每股收益。显然,一个优化的资本结构与企业总体战略类型相匹配,是保证企业总体战略得以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不仅是财务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影响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环境多变的情况下,资本结构的规划,必须根据现实及未来的影响因素,制定长远的、与企业战略类型相对称的、衡量轻重有利于全局的战略决策,才能支持企业的发展,才能促使企业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进而使企业形成有效的内部动力机制来保证企业良性运行,才能使企业有效规避风险从而稳定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总体战略类型与资本结构优化是一种动态的相关关系,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时一定要考虑企业的资本结构,同样,优化资本结构不能忽视企业的总体战略类型。总体战略类型与资本结构优化相协调,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常树春,卜穆峰.现代企业筹资战略的制定与选择[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2

篇(7)

2008年初,在中瑞信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召开的年会上,贵州分公司被邀请作主题发言,介绍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公司总经理曾毅慷慨陈词:“唯有踏踏实实地去做事,投资担保企业就一定能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只要具备勇气、专注和坚持,贵州的投资担保领域就一定大有作为。”

做好融资担保意义重大

《当代贵州》:在一般人的眼中,融资担保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在资本市场融资担保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曾毅: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崛起、解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越发达,经济就发展越快。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但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能发挥创新活力,提升劳动生产率,这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提升区域经济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贵州在2000―2006年的几年间,全省GDP实现翻番,这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是分不开的。但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经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所以鼓励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首先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而改善融资环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提供了一个为贵州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的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资本运营方式及市场销售体系。让企业真正在融资过程中做强做大,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崛起、解决劳动力就业并增加国家税收,使得贵州中小企业能在繁荣城乡经济,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回报社会。

《当代贵州》:作为一家年轻的投资担保企业,中瑞信的品牌在贵州业界已经被大家所熟知,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经验?

曾毅:说到经验,我认为我们做好了两个结合。

首先是充分发挥机制优势,做到行业企业相结合。我们十分重视各种社会资源所产生的信息,挖掘和培育优质客户。从中我们发现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壮大过程中主要是凭借创新技术、对市场的敏锐把握等在行业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但自有实物资产往往不能满足普通融资的要求,而我们针对这一现象,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技术专利、公司股权等无形资产的反担保融资方案。不但方便有效的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还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额度。

其次是把投资机构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积极拓展业务。我们与各投资机构密切合作,扩大业务的同时努力沟通,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深入分析,将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提前做好,打消其顾虑,以谋求业务发展。

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当代贵州》: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突破点在哪儿?

曾毅: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在现阶段诸多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和问题中,主要原因是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团队比较薄弱,法人治理结构还未完善,缺乏正常的财务秩序,经营运作存在不规范等因素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使其不能达到融资门槛。另外,现有的投融资体系制度主要都是比照国有大中型企业设立的,对中小企业的要求门槛过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我认为,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掌握信息,分解风险,完善贷款平台和担保平台,促进信用建设是有效途径。2006年7月,我们与国家开发行贵州省分行、贵州省工商联签署了《民营中小企业业务合作框架协议》,由中瑞信作为担保平台,我们推动组建的银程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贷款平台。并建立了贵州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两台一会”组织构架和操作模式的建立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咨询及相关衍生金融服务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保障了业务的开展,在不断提升民营中小企业信用的同时,有效缓解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款难的矛盾,更好地支持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当代贵州》:作为融资担保企业的负责人,你认为在贵州,我们怎样才能营造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曾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逐步建立了一套在完善信用体系基础上的包括信用机构、担保机构、中小银行、创业投资体系和创业板市场在内的中小企业直接、间接融资的市场体系和政府政策支持及扶持体系,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服务,有效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来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破题。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金融机构要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建立担保服务体系,是营造良好融资环境的应有之义。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掌握信息,分解风险,完善贷款平台和担保平台,促进信用建设是有效途径。

前不久成立的贵州民营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就为我们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作出了优异的探索。这个促进会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咨询及相关衍生金融服务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保障了业务的开展的同时,对中小企业进行有针对的培训,在不断提升民营中小企业素质,有效缓解了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款难的矛盾,更好地支持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加强监管与自律

确保融资担保行业健康发展

《当代贵州》:有的媒体把融资担保行业叫做“又一个来不及繁荣就陷入危机的行业”,您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曾毅:担保业近两年超常发展所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认为,现在绝大多数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担保机构都只能为区域性担保而担保,风险与收益不对称。这首先是因为担保业务集中于风险最高的贷款担保,加重了风险;其次是担保资本偏小限制了规模化发展;还有就是担保费率偏低,积累较少,不少担保机构抵御代偿风险的能力不足。而我们这样的集团化、跨地区、可投资经营的投资担保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问题,使得风险可控可驾驭。

金融是一种市场高度不完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经济活动。由于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政府对市场合规性的监管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也表明,金融市场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健康地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对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进行规范的法律基本上不存在,也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它们进行监管,由此造成了行业监管严重缺位、担保机构之间无序竞争的状态。这不但加大了银行等债权人的信贷资金风险,而且对担保行业的发展前途构成严重威胁。

要使担保企业健康发展,就要明确区分政策性的和商业性的信用担保,在法律上和政策上分别加以规范;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支持,完善它们的资金融通和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行业的立法,建立并加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担保行业监管体系;加快有关担保行业自治组织(商会)的立法,以便通过这种行业自治组织加强信用担保机构之间的协作和自律。

用文化的力量促进企业发展

《当代贵州》:前面您提到了企业文化对担保企业的极端重要性,能否请您谈一下担保行业的企业文化与其他行业有何不同?

曾毅:担保行业是高风险行业,担保机构“出售的是信用,经营的是风险”,行业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担保机构是金融、投资、财会、法律等诸多方面专业人才汇集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人才是担保行业的最大资本和财富。但这些存在不同的思维定式,不同的工作作风,不同的风险意识,不同的道德基准,不同的实务操作能力,若要统一到一条轨道上面来是相当困难的。而能统驭这些投资者和知识型人才的正在于文化,只有具备卓越的、员工广泛共识的企业文化才能具有如此力量。

篇(8)

文章编号:1003-4625(2014)04-0020-05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一、引言

在实业界,许多企业把创新上升到战略高度,把创新作为企业突破困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学术界,创新也成为热点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丰硕。随着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近年来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逐渐成为创新研究领域中的热点。March认为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是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创新分类。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体现了知识学习的不同方向,探索式创新是对知识广度的扩展,而开发式创新是对知识深度的挖掘。而对知识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挖掘必然受到行动主体所接触的信息和知识的影响,受到行动主体所处的社会网络的影响。这就链接到另一个研究热点领域――社会资本。根据林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社会资本是以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基础,并由“嵌入在个人的网络和联系中的资源”所组成,社会资本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社会关系获取,但是不能被个人所直接占有。社会资本是一种嵌入在个人行动者网络和联系中的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信息、知识等。Dhanaraj和Jansen等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产生影响。但现有研究没有考察社会资本网络结构维度――企业家网络中心性对企业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企业家网络中心性对创新战略选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便成为本文的研究主题。同时,本研究还进一步探索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创新战略选择的调节影响,以丰富相关理论成果。

二、理论假设

(一)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创新战略选择

程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与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是计算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两项个体结构指标。罗家德认为程度中心性通常被用来衡量个体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而中介中心性主要是衡量网络中的个体作为媒介的能力。本研究采用程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来衡量企业社会资本,研究它们对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

1.中介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

Benner、Tushman和Danneels认为探索式创新主要聚焦于潜在的客户和市场需求,是对全新知识进行学习和全新机会进行尝试,是对知识广度的拓展。这种战略导向对信息和知识的异质性要求高。Burt认为中介中心性高的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处于桥的位置多,能促进不同社会团体和社会身份群体间的资源交流,所以中介中心性高的行动者能够利用其连接不同群体的媒介位置获取异质性的信息、知识等资源,进而有利于其对探索式创新战略的选择。所以,企业家在社会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正相关。

March认为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是自我强化的。在探索式创新导向下,组织在不断拓宽知识面,异质性知识的积累会促使组织进行更为广泛的-知识探索,所以在探索式创新过程中组织会不断地强化探索式创新这一战略。因而中介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在拓展信息和知识宽度的过程中会不断自我强化这一行为,进而会降低组织对现有知识的深度挖掘,降低对现有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利用水平。所以,企业家在社会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负相关。

假设1-1a:企业家的中介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正相关。

假设1-1b:企业家的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负相关。

2.程度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

中介中心性反映了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信息优势,而程度中心性反映了行动者在网络中的权力特征。程度中心性越高的行动者,其在网络中越拥有权力和声望,其从社会网络关系中持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强,所以其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相对更深。这些信息和知识,加深了其对某一领域的理解,更有利于其对现有知识和技能的深入应用。所以企业家的程度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正相关。

同样,由于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是自我强化的,强化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深入应用,必然弱化对知识广度的拓展。所以,企业家的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负相关。

假设1-2a:企业家的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负相关。

假设1-2b:企业家的程度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正相关。

(二)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企业家网络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调节作用

1.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调节作用

Burns于1978年首次系统提出了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的理论。变革型领导者能够通过组织愿景、使命激励下属,使下属能意识到工作目标的价值,进而使下属愿意超越自己完成任务。Jung和Shin等一的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能够鼓励员工的创造性,促进组织创新。从创新程度来看,探索式创新是一种激进式的创新,开发式创新是一种渐进式的创新。探索式创新战略主要关注未来客户和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冒险性和前瞻性。而变革型的领导风格有助于这种创新战略导向的选择。如果企业家领导风格是变革型的,那么中介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可能会借助其中介中心性位置所带来信息和资源多样化、异质化的优势,通过鼓励探索式学习,强调对新知识和新信息的搜寻和探索,并给予下属特别的个人关怀,鼓励冒险和尝试,从而进一步强化探索式创新战略导向,且更加不会选择开发式创新战略。所以变革型领导对中介中心性和创新战略选择具有调节影响。

假设2-1a: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假设2-1b: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2.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与创新战略选择的关系调节作用

由上述假设可知,程度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倾向于选择开发式创新。而变革型的领导风格对调动下属对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探索有积极作用,同时鼓励下属勇于冒险和尝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探索式创新战略的选择,并弱化开发式创新战略。所以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和创新战略选择具有调节影响。

假设2-2a: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假设2-2b:变革型领导风格对程度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科技型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考虑:(1)所选取的样本企业具有一定的区域集中性。(2)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园区之一,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引入了几千家企业入驻。(3)综合考虑效果、效率与成本因素。

通过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获取苏州工业园区内入驻企业名目,在提供的1500个企业名目中挑选出科技型企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共有297家,这些企业就成为本次研究调研的全部企业。首先通过小样本现场问卷调查,进行预测试。通过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系,在样本企业中挑选了30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共回收了30份有效问卷。对同收的30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在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方面、相关系数情况上都说明可以进行大样本调研。随后,通过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系,在样本企业中随机挑选100家企业,对这些企业的问卷调查,首先由管委会与他们取得联系,在征得他们同意后,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给他们,完成后再返回。通过这种方式共回收问卷94份,以确保本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剩下的167个样本企业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调查,通过这种方式回收问卷67份。其中,通过直接现场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100%,通过管委会电子邮件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94%,通过邮寄方式发放问卷的回收率为40%。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91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

本文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高层的推动来进行问卷调查,确保了较高的回收率。我们对无效问卷回答者和没有提交问卷的回答者作回应偏差分析。我们根据问卷上基本信息,分别比较了回答者和其他企业家在年龄、学历以及企业规模方面的差异,分别作了T检验,T检验结果表明两类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表明我们的样本没有表现出严重的非回应偏差(No-respondent bias)。

在同源方差(Common Method Variances)控制方面。根据Podsakoff和Organ的建议,本研究从研究设计和统计上都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同源误差所产生的影响。接着,在统计上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来验证本研究数据共同方法偏差的严重程度。本研究分析出现了5个大于1的特征根,解释了总变异量的72.9%,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了25.3%总方差。这表明没有一个因子解释了绝大部分的变异量,数据的同源方差问题不是很严重。

(二)指标体系

本文所用的构念测量都是已有文献中常用的、成熟的量表,这初步确保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在企业家网络中心性测量方面,本文参考Krackhardt等的咨询网络问卷和友谊网络问卷,根据被试者对每个题项的选择,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分别计算出个体的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得分。

在创新战略测量方面,本文借鉴Kwaku表在AMJ的论文所采用的量表,要求被试者根据测项的描述,采用Likert五级标度,对相应题项进行评价。

在变革型领导风格测量方面,本研究采用Bass和Avolio的多因子领导行为问卷MLQ-6S版,要求被试者根据测项的描述,采用Likert五级标度,对相应题项进行评价。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构念信度和效度检验: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检验了社会资本、创新战略、企业家领导风格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7,信度较好;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17.0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发现构念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利用SPSS16.0对所有构念的指标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没有发现存在严重的同源方差问题;采用SPSS16.0来分析调节作用以及控制变量之间是否具有严重的共线性问题,通过对方差膨胀因子分析,没有发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对问卷质量和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后,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对本文理论假设进行检验。

四、回归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是变量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中介中心性、程度中心性、变革型领导以及控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的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结果。首先,报告中的各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等具有足够的变异程度,表明变量适合于实证分析。其次,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来分析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发现,本文的主要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初步预测了变量之间的关系,便于随后的分析。

(二)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探索式创新战略,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的调节影响

本研究基于理论假设,以探索式创新作为应变量,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分别加入控制变量、企业家网络中心性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共建立如下3个回归模型。

模型1为基本模型,自变量仅为控制变量。模型2加入企业家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系数为0.55,并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假设1-1a得到了验证。程度中心性系数为负,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假设1-2a没有得到实证支持。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变革型领导以及变革型领导分别与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的交互,我们发现模型3的R2值变化到0.51,R2为0.19,变革型领导与中介中心互的系数为0.35,并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2-1a得到实证支持。而变革型领导与程度中心互的系数为0.19,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2-2a没有得到实证支持。

(三)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开发式创新战略,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的调节影响

本研究基于理论假设,以开发式创新作为应变量,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分别加入控制变量、企业家网络中心性以及变革型领导风格,共建立如下3个回归模型。

模型1为基本模型,自变量仅为控制变量。模型2加入企业家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程度中心性系数为0.53,并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假设1-2b得到了验证。而中介中心性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1-1b没有得到实证支持。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变革型领导以及变革型领导分别与中介中心性和程度中心性的交互,我们发现模型3的R2值变化到0.49,R2为0.14,变革型领导与中介中心互的系数为-0.33,并通过显著性检验,所以2-1b得到实证结果支持。而变革型领导与-程度中心互的系数为-0.16,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2-2b没有得到实证支持。

五、结论与讨论

在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创新战略选择关系方面,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两个维度中的中介中心性对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程度中心性对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于中介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其作为中介或者媒介作用明显,具有获取与企业创新相关异质性资源优势,从而便于企业探索式创新战略的推进。相反,对于程度中心性高的企业家,其在网络中拥有权力和声望,对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种影响力和控制力往往导致其可持续地从某些与创新相关成员那里获取信息和资源,这种持续的信息和资源的获得往往会加深其内某一领域的理解和认知,所以会不断深化对现有知识的利用,进而选择开发式创新战略。

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负相关以及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负相关这两个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对于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选择关系,中介中心性高的企业家虽然有获取和创新有关的多样化以及异质性信息和知识的优势,拥有优势资源可能会促使他选择探索式创新战略,但不一定会排斥开发式创新战略,影响企业家创新战略选择的因素除我们选择的控制变量外还可能有很多,例如企业家个人战略偏好,企业家精神等;对于程度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选择关系,与之类似,企业家拥有某方面的信息和资源优势并不代表其对探索式创新的排斥,且对企业家创新战略选择的其他影响因素也很多。

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探索式创新战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相反,变革型领导风格对中介中心性与开发式创新战略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这说明企业家在战略选择时需要考虑领导风格的情境因素,合适的领导风格更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家网络资源。

篇(9)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据《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报告(2014-2015)》统计,2013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在23307万吨,回收总价值6421.4亿元;2014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在24470.6万吨,回收总价值6446.9亿元。2015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将26000万吨,回收总价值7000亿元。我国的十三五战略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城市矿山开发利用,做好工业固废等大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但是,目前再生资源行业普遍存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与监督机制;企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居民的资源综合利用认识不到位;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回收、加工、分拣处理的成本控制缺乏有效方法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资源再生企业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发展性难题:如何更好地控制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分拣处理等成本?本文就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作业链结合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业务探讨,希望借此推动再生资源利用行业创新成本管理方式、方法,借以提高企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为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及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尽力。

一、战略成本管理介绍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

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传统成本管理聚焦于回收环节,是基于回收环节占销售成本的50%左右,而忽略了加工、分拣、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成本管理。企业要适应外部市场竞争环境,取得稳定、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经营管理放到制定竞争策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只局限在单纯的降低成本上,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竞争是时时处处存在的,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竞争加剧、信息沟通快速、互联网加的推波助澜的竞争态势下,企业更应当以差异化竞争为重点,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再生资源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对企业的成本数据、成本信息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为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提供战略性成本管理方法,具体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人员甚至是每一个数据,真正的做到将成本战略化管理。

(二)战略成本管理对资源再生企业发展的具体影响

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成本模式,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帮助公司各部门员工加深对企业成本的构成与自身工作关系的理解,企业结合当前经营的实际情况,找到成本控制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从全局综合考虑,才能真正地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有利于企业形成本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整个企业员工共同做到对成本的控制。

二、如何具体地应用战略成本管理

(一)进行战略成本分析

1.再生资源行业战略环境分析

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再生资源企业在目前的行业战略成本的竞争地位——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进行列举和分析,以决定企业发展、或退出再生资源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活动。如企业在回收环节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有哪些,分别进行列举和分析,潜在的竞争对手的资源配置、行业整合度、规模等进行研究,确定企业是否加大回收环节的投资或外包或退出。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价值链可按照作业链进行分析,分别为收购-运输-加工-分拣处理-销售等环节,这些环节由相应的作业特性所决定。上述每个价值链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针对作业链的各环节进行分析,据以确定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和效益。再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及发展目标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或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权重关系。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要把企业置身于行业价值链中,从战略高度进行分析,对标同行业、同类企业的标杆数据,和企业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力求低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利用上、下游价值链进一步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及范围,以取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2.成本动因的分析与研究

成本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成本动因。主要包括:与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废旧屋子的回收途径、价格,运输、加工、分拣这些资源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废弃物处理的隐性成本等;与企业管理有关的战略层次的成本动因,如加工可回收再利用资源的规模大小,本企业人员的管理成本,对市场的深度调查与研究,销售产品的途径与推广等等。笔者认为,成本控制管理必须综合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共同分析,才能更好的控制成本,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真正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进行发展战略成本规划

准确且行之有效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有利于企业长期综合稳定的发展,有利于在竞争企业中凸显自身的优势,要从战略化目标长远发展进行考虑,针对国家对资源再生企业提出的发展要求,制定切实的发展目标,真正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三)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与控制

在战略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因仍具有多方面不确定的因素,难免实际结果和预期的效果产生一些偏差,所以应该进行适当的战略控制以寻求最大化地按照预期结果进行调整。战略成本管理的控制需从成本动因的偏差分析入手,如果某一价值链的作业成本动因与实际有巨大偏差,就要进行分析和纠偏,以确定是否重新进行战略化目标的制定。总之,市场必然是时时变化的,各作业成本动因的变化对整个企业的成本控制都有较大影响,对控制因子的变化分析,确定控制标准、及时处理与传送控制信息,就需企业坚持战略化成本管理的模式,适时进行调整,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费用。

(四)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还要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效果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检讨战略成本管理的流程,与企业同期、行业先进企业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效果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在实施的过程中,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否通畅,是否增加了运营成本,是否真正做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达到了企业发展的目标。

三、资源再生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发展前景

再生资源行业市场广阔,因其紧紧围绕循环经济这一着力点,有利于改善我国农村及城镇资源大量浪费的情况,减小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再生资源行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控制不仅可以分析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的各个环节的内在关系,还可通过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运用促进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落地和有效实施,因此,笔者认为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能改善再生资源企业的经营状况,促进企业进一步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资源再生企业有必要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结合本企业实际的发展状况,综合考虑外部的竞争因素,寻找发展最有利于本企业的经营模式。

作者:蒋亮 单位:上海燕龙基环保企业 ( 集团 )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目前,资本结构的课题已经在财务领域内引起了一系列广泛的研究。这个课题的最早研究文章是Modigliani 与 Miller(1958)编写的,他们指出,如果把融资和投资决策作为两个单独分离的过程来看,掩盖了战略潜力对解开资本结构之谜的作用。而Chandle(1962)也指出战略是公司长期发展目标的决定过程,同时包括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而采取行动和配置资源的过程。既然战略将决定投资决策,投资决策又将影响融资选择(Williamson,1988),那么不同的战略就会导致不同的资本结构与之对应。

二、资本结构的传统解释

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提出,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价值独立于资本结构,因此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由于这一著名的命题与先前的理论研究想违背,因此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而事实上作者并没有尝试说明在真实世界中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是无关的(Miller,1988)。作者想要研究的是,在虚拟世界中,是否能够找出一定的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资本结构是不影响企业价值的。然而,几年之后,Modigliani and Miller (1963) 通过对无税收假定的放松而修改了他们的观点,指出,一旦利息税收的抵扣作用被考虑在内,企业价值会随着杠杆利率的增加而增加。这一命题掀起了财务领域中更高一轮的争议热潮。

企业不最大限度地使用杠杆。原因来自于抵消利息税收益的债务筹资成本。如果企业不能履行到期偿还债务的责任,就有可能会导致企业原有价值的削减,损失程度取决于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类型(Long和Malitz,1985)。此外,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还有另一种来自于激励方面的债务成本,权益持有者会侵占债权人的利益。这将导致债权人会要求通过监督及其绑定机制来保护自己,这样债务本身就会产生一种抵消债务税收收益的成本。

资本结构的更进一步发展是来自于Myers和Majluf(1984),他们提出了啄序理论模型用于解释企业财务决策。根据这个模型,一个企业是不存在最佳的债务水平的。反而,相较于外源融资,信息不对称会驱使企业更偏向于内源融资。根据这个观点,企业通常会使用内部可用现金为新项目提供资金。如果储存的收入不能满足企业的财务需要,企业将更倾向于首先尽可能少的风险债券,较多的风险债券作为最后的手段。因此,当收益较低时,用于为企业项目提供资金的债务水平将会增加。相反,当收益较高时,企业管理人员会使用超额现金来支付债务。

三、企业战略与资本结构的早期联系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学者Jensen和 Meckling(1976)在其处女作《成本》中最早提出企业的战略选择和资本结构之间或许存在关联的看法,即如果企业在举债之后再做出投资决定,管理者就倾向于风险性更大的战略。而Bttis(1983)也认为在研究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时应采用一种战略的视角。Barton和Gordon(1987)是最早提倡从战略视角考察资本结构以弥补现存资本结构理论不足的战略研究者。随后,Titman’s(1984)的分析指出企业的财务杠杆可能受到其采用的战略的影响。如果较高的债务水平确实与高风险战略紧密相联的话,那么那些关心企业是否会长期存在的消费者就会把高债务看作是有负面影响的,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们更喜欢选择低债务企业的产品。Sand-berg,Lewellen,和Stanley(1987)声明:只要杠杆能够有积极作用且没有阻碍企业建立有效的业务战略时,就应提高其水平。而根据Balarkrishnan等人的研究,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结构存在差异的最好解释应该归结为企业所选择的不同战略类型。

四、资本结构的现代战略视角

Barton and Gordon(1987)指出:无论是在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还是在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是否有影响方面,财务领域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虽然作者最初的兴趣在于把资本结构与企业高管的特征和期望联系起来,但它更主要的贡献则在于强调这样一个事实:杠杆及战略都对整个组织有影响。如果企业呈现战略一致性(Porter,1960),我们则预期这两个因素是相关的。在后续的实证研究中,Barton和Gordon(1988)以1970-1974年间财富500强中的279家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企业战略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采用单一化战略和相关多元化战略公司的债务水平最低,追求主导型战略公司的债务处于平均水平,而采用非相关多元化公司的债务水平最高。

受到国外研究的影响,我国国内学者也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吕长江和王克敏(2002)在理论的框架下,研究了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和管理股权比例三者的相互影响关系。其实证结果发现,三者存在显著的作用关系,管理者股权比例会对资本结构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还发现,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公司规模与公司成长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洪正(2005)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主导决定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公司特征因素和资本成本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作用次之。

五、创新战略与资本结构

企业一旦确定了某种类型的业务后,就应采取特定的竞争战略来决定如何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竞争或运行。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两种基本的竞争战略类型: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由于持续的创新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Jordan、Lowe和Taylor(1998)提出了第三种竞争战略即创新战略,其研究发现,以创新为基础的战略与较低的债务水平有关,然而以成本导向战略为主的企业则寻求较高的债务水平。Vincente-Lorente(2001)研究发现以高度专用性及不透明性为特征的研发投资与低债务水平有关。O’brien(2003)的研究也发现,创新战略与其资本结构负相关。即一个企业越注重创新战略,其杠杆比率就应越低。如果企业在追求创新战略的同时保持较高的杠杆比例,就会削弱企业的业绩。国内学者王任飞(2004)运用一个两阶段模型,在研究创新型战略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时,发现采用创新型战略的企业越是信赖于创新型投资项目来保持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越是倾向于采用低杠杆率的财务结构,以减轻来自于债权人的偿债压力。李自杰和曾敏(2007)通过对H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型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融资以保持较高的财务宽松区间,意味着注重创新的企业往往会形成较低的财务杠杆。

六、结束语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外学者对于创新战略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基本上得出一致的结论:创新战略与资本结构负相关;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创新战略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即注重创新的企业往往会保持较低的财务杠杆。

参考文献:

[1]Brander JA,Lewis TR,1986,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Harris M,Raviv A,1991,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

[3]Kochhar R,1996,Explaining firm capital structure:the role of agency theory vs.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Strategie Management Journal.

[4]Long M,Malitz I,1985,The investment-financing nexus:some empirical evidence,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

[5]郭鹏飞,孙培源.资本结构的行业特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5:66-93.

[6]黄国良,李强.能源上市公司创新战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科技导报,2005,11:47-49.

篇(11)

1.提高跨国公司与所在国市场的融合程度一个由本国人担当要职的管理团队,会使跨国公司的国外分公司更多的获得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感和亲和力。随着人员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流,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又扩散到了其它企业中去,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对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也必然会唤起中国政府和国人的好感和友情,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