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7: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农业电气化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现阶段,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主要表现为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根据获取信息的尺度和获取信息的属性,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可分为知识挖掘技术,传感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三个方面。

1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技术

1.1知识挖掘技术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比如查阅文献、参考养殖日志、问卷调查等等。当人们通过这些方式获取到信息后,就会进行信息录入,再经过知识挖掘这项技术,转换成计算机的应用和它的自动识别。在水产养殖业中,此项技术应用研究较早,现阶段在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领域应用成熟。

1.2传感网络技术

可以应用水产养殖传感网络技术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鱼类和它们的行为参数辨别,这种传感技术使用的传感器主要以鱼的种类以及鱼类的其他相关特征作为基础;第二种是水环境的参数,应用于这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业传感器是一种水质传感器,其主要特性是化学特性。

1.3遥感技术

同参数信息获取的技术相比较,应用水产养殖信息化的遥感技术可以获取的水质参数非常有限,但是此项技术却能实现区域的信息采集,通过结合该地区的地理信息,实现多种信息的获取。遥感技术能对水产养殖实时信息进行合理的预处理,为未来多种更加先进技术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业发展信息化技术现阶段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渔业的重要支撑和重要内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作为设施养殖的前提,也为其他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提供了有效载体。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1信息获取的方式

水产养殖业的信息获取方式逐渐由人工获取发展到自动化获取,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人工获取的缺点。水产养殖业的环境参数变化具有多元性和周期性,发展信息建模的方法和参数处理的能力非常有必要。与此同时,发展传感技术也对智能化、集成化获取信息的程度不断提高。

2.2信息化技术应用

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是指信息获取的精度、广度以及质量和范围的不断提升。随着各项技术在水产养殖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它们的不断发展也同水产养殖特性越来越紧密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起到了提升水产养殖业基础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且保证了水产养殖业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2.3信息处理方法

未来信息处理方法将向着智能化以及多元化和模型化的方向发展。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对于信息处理中传统的方法更加高效,准确率更高,并且解决了水产养殖业的多种复杂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模型,使其更加多元化。

2.4养殖管理决策的改变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发展使养殖管理的决策向着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了现代科学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使水产养殖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向精细化的养殖系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控制方法,向着现代模型控制方法开始转变,从而使管理更加高效。

2.5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思维及技术的应用在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重要,伴随着信息化的手段不断深入,信息化的本质和它的规律也越来越明显。注重信息化思维以及技术的应用,促进了高新技术和养殖流程的结合,使它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并且不断地提高了科技转化能力和应用水平。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使水产养殖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水产养殖业是当前水产养殖者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现阶段,部分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有一些技术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中,应强化关键技术,使信息化高新技术与水产养殖紧密结合,共同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金有,等.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业机械学报,2015(7):251-263.

[2]高月红,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2):72-74.

篇(2)

前言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及其它产业实现自动化、信息化、远程化及智能化领域中。《电气控制与PLC》是现代控制设备中应用最广泛、实用性最强、企业最急需的专业课程之一。它是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安装及调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对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农业电气及其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前景广阔。但是以前缺少对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表明《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完善,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各专业学生的需要。同时,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各学校建设了PLC实训室,但是因没有设施较为齐全的实验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根据几年来对该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在逐一分析这些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出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系列课程方面积累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技术能力培养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得知,《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在实践中所需要的能力是:电气控制操作能力、PLC基本原理及应用能力、编程能力、功能指令应用能力与维护能力。按照这些能力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即将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到70%,为以后从事现代设备的使用与维修等方面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教学安排上,要注重相关课程(如电工技术、电机控制、单片机控制技术等)在该课程中的应用,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内容上从电气控制主回路到控制回路、从局部电路到整体电路、从原理应用到工艺安装,使学生由易到难学习,逐步掌握现代设备电气控制原理分析和故障诊断方法。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农业电气及其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将《电气控制技术》与《PLC技术》整合为《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形式,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大纲,调整并优化了适合各专业需要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并且对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安排。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明确了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选出学生应重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便于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为提高教学效果开发出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对于各种类型的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常用的继电器电路、PLC的组成、PLC的工作原理以及种类繁多的各种功能指令的应用等重、难点,以往用板书的形式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对于这种情况,本人结合实际案例,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当前电气控制与PLC的发展现状,充实该课程的设置内容,使学生能更好的得到的训练。并亲自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Flas、影像和声音等,使课程内容形象生动。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在《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或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使学生的学习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这一教学方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应用,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引申,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旧带新。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思路,能够把握知识的脉络。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该课程的设置包括理论教学、实验环节和课程设计环节教学。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内容,开设高质量的实验课,达到实践的目的和效果,在评价方法中,将实验过程中的进行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成绩纳入整个实验的最终成绩中,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现有的设备开发新型的实验。另外,鼓励学生走进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一)自主开发多种PLC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

其一,通过各种方法收集了一些废弃不用的挖掘机、遥控车等玩具做为学生实训的控制对象。另一方面,开发了面向工程应用的多种PLC控制对象(交通灯、电梯和液体混合)的控制装置。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些控制装置可以适用于4个层次(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设计创新和毕业设计)不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制造及信息控制)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装置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完善并用于PLC的实践教学。

(二)利用现成的教学模型进行二次开发。

先期建立的PLC实验室,购置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型,如机械手控制模型、立体仓储模型、四层电梯模型、八层变频调速电梯模型、挖掘机控制模型、吊车模型等,这些模型都是单机PLC控制,从最近几年的应用来看,利用情况不是很好,并且年年用,最后学生都失去了兴趣。鉴于这种现状,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价值不菲的教学模型,研发了现代化物流仓储控制系统、基于现场总线的PLC实训实验室。这些二次开发的新的教学装置与企业现场的实际控制接近,成本低,学生兴趣高,课堂教学效果好,。

(三)基于组态技术的PLC实训仿真系统开发。

PLC的控制对象可以是实物模型,但它成本高、种类少,也可以是模拟演示的PLC实验箱,相对成本较低,不过,观察不直观。利用组态软件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PLC的控制对象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并且成本低、免维护、灵活多样、形象直观、丰富学生的实训课内容,增强PLC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到目前为止,利用“组态王”已经开发了自动售货机、八层电梯、交通灯、霓虹灯等仿真对象,并且这些组态实训仿真对象已经用于PLC各个实训环节,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增强了,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在老师的指导下让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实验项目,进行实验,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实验时间和空间的调节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实验室的开放过程中发现,通过开放实验项目的实施,使学生的动手能量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让学生在实验项目的进行中体会了科研的乐趣。

(五)通过补充新知识满足学生技能需求。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88-02

一、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各地加大农业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00—201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268.6亿元增加到2509.1亿元,年均增长4.7%;粮食总产量由3837.7万吨增加到4105.7万吨,年均增长1.0%。2007年全省亩均农业产值达2670元,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值148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5.3元。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强。二是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迅速发展。三是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启动,农产品质量提高。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二、基于钻石模型对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分析

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以“国家钻石模型”来分析一国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波特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形成及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行业及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对手(见图1)。

波特钻石模型中所指的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情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如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和高级要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

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存在以下问题:农业机械发展结构欠合理,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率低,老化现象严重;农业水利化发展仍然存在欠缺;农业电气化发展有待改进;文化劳动力素质与组织化程度偏低,劳动生产率低。

(二)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是指本国市场对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国内购买者需求结构与特征、需求规模和需求增长方式及国内需求的国际化。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长期以来山东省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农村市场信息严重闭塞,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分析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分析是指行业的上游、下游或相关行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当前山东省的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但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占有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分析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程度分析是指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性质。山东省农业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具有盲目性。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

三、基于产业竞争力来源的层次模型对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分析

(一)产业竞争力的企业层面来源

产业是指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由企业集合而成,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所以,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企业竞争力上来,缺乏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就失去了根底。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与质量、市场快速响应能力、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等。

1.质量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消费品尤其是日用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现实中,农产品出口屡屡遇阻,农产品质量问题不时经媒体曝光,这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警示我们农产品品质由于自身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不容忽视的问题。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尽管山东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如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在95%以上,而目前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2%,农产品商品率为76%。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

3.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较弱。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相当薄弱,据测算2005年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我国先进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潜力还很大。

4.中介组织发育缓慢。中介组织发育滞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深加工落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难以实现。

(二)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层面来源

产业间的融合与互补也会对产业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层面来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和政策环境三个因素。

1.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还较低,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中介组织发育滞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2.产业集群。由于农户经营上的独立性和分散性,造成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分散经营、土地使用权自主,影响规模化生产,并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不力。

3.政策环境。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支撑保护机制缺乏。农业基础薄弱,农户积累能力低,建设现代农业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难以落实。

四、提升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进一步创造和完善高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按照指导思想为高科技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农产品品质上要有新突破;农产品区域布局上要有新突破;农产品加工增值上要有新突破;农业体制改革上要有新突破;农民教育培训和就业转出上要有新突破;农业社会化服务上要有新突破;农业政策与财政支持上要有新突破。

高德秋:山东省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二)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

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农业不同产品的区域布局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加强国际市场营销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强化市场开拓,扩大农产品销售领域。一方面,要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开拓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大力培植发展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促进和带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真正构筑起覆盖全国的农产品市场网络,努力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四)建设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1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合作组织+农户”。

(五)推进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注入活力。现代农业是一种科技型产业,要求现代化的工具、科学化的手段和知识化的农民。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农业科技源头创新、中试转化、推广应用,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农业良种工程、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科普惠农示范工程,探索实施种业振兴计划,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步伐。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