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简述土木工程的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1 17:12: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简述土木工程的概念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简述土木工程的概念

篇(1)

质量管理是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作业中主要对施工项目设计以及施工过程的 质量实现有效管理,在实际进行管理时,一定要对科学的手段以及方法进行应用,保证工程质量满足相关标准与要求。本文将由作者对实际案例进行简要介绍,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总结出强化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

1、实际案例概况简述

石首市车禄新居 ( 车落岗棚户区改造 ) 项目建设工程位于石首市明珠大道西侧、锦绣大道东侧、石首市汽车客运站西南侧。包括 9 栋高层和整体地下室及配电房、公用建筑。建筑总面积约15.75 万㎡。本工程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结构三种。本工程场地的场地土类型为中硬土,场地类别属Ⅲ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类。

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概念

土木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控制系统,项目的控制 ( 也叫成本管理 ),其必须建立在一个独立的项目管理控制基础之上。它在一个项目的运作和处理过程中实现了项目的验证和控制功能,使管理方可以加强定义的性能和正式的目标,其任务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 正确的项目管理的信息提供基础以及相关信息的及时与更新 ;(2)与项目相关方面的及时全面的沟通方式 ;(3)在信息化背景下,基 Internet或一个项目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信息技术体系 的 信 息 技 术 系 统(KPI,Key PerformanceIndicator sys-temp);(4) 对潜在管理目标的差异化分析 ;(5)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及项目的管理与治理系统 ;(6) 加大相关项目管理工作参数的透明度,完善相关合同管理 [4]。

3、对如何强化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分析

3.1 协调安排工程项目各方的工作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前,土木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对当前土木工程项目建设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工程管理工作开展需求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在对各个施工阶段进行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土木工程项目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对各个部门以及分包单位承担的责任、义务、权利进行明确划分,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需要进行精准记录,消除众多部门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强化各个部门工作开展的协调性。要建设科学化的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结构,在对项目施工内容进行分包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到整个项目建设的整体情况,不能较大程度的分解项目,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性造成损害,导致加强土木工程管理的难度性。

3.2 科学合理的进行人力分配

严格控制每一时间工程的进度与质量 。前期配置、后期配置以及中期配置共同构成完整的土木工程项目人力资源配置,这三部分对人员的要求以及分工都大有不同。前期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理论工作,需要有专业的工程知识与理论基础,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手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相关工程做出详细的计划。中期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施工和监管,后期工作人员主要负责验收以及检查,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对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时,可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对有问题的进行适当的惩罚,这可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 [2]。

3.3 完善管理制度及有效执行

只有健全、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土木工程管理工作开展有章可循。土木工程管理制度完善属于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施工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当前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反馈的不良问题,对土木工程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而避免后续施工中在出现这样的问题。要定期的召开会议对土木工程管理制度进行落实,使得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现场的每一名施工技术人员对施工技术管理制度都有着充分了解,在施工中对自设岗位操作进行严格规范,从而保证施工技术应用的专业性、规范性。如果施工技术人员存在习惯性的违规操作,施工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管理制度给予严厉的惩罚 [1]。

3.4 合同管理

工程的管理单位应督促各个参与方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签订合同,才可以明确各方的责任和相应的义务,值得注意的是,合同内容应该明确各个参与方的责任,所有条款要准确详尽,制定的奖惩措施要分明。合同签订后应由相关方尽快报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并进行公证后才会有法律的效力。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改善施工环境,减少安全隐患,从而提高工程的质量。管理者加强安全监管,做好安全预警工作,高危处建设防护网,防止意外发生 ; 设置清洁人员专门清理施工现场的水电线路,清理场地的垃圾,给工人施工营造一个干净清洁的环境 ;改善工人的住宿、饮食条件,这样能够增强工人的幸福感,端正态度,更加认真的对待工作 ; 加大投入,使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代替人工繁重的作业任务,提升工作效率,精准的测量数据,减少工程误差,对改善施工的质量有重大的影响[5]。

3.6 强化工程验收工作

工程项目的建设,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科学合理化的管理。工程完成后,管理人员要设置专门的验收小组,对工程的完成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首先,在工程项目正式完成后,进行反复的质量检测工作,包括工程的抗震、抗风、抗压能力等等;工程质量安全的检测,表面是否有裂痕出现,发现问题及时修补。排除安全隐患之后,应该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检测结果,确保数据真实,请相关单位做出质量评价,签订工程质量保证协议书,拿到合格证书之后才能进行交接工作 [5]。

结语:

以上所述,不仅仅是对实际案例做出了介绍,还通过案例总结出强化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提出了人力的配置、工程项目中各方面的协调、制度、以及合同、验收多方面的提出了描述,希望可以对广大的工程学者面对类似问题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松 . 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3):213.

篇(2)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R悼纬躺柚媚J脚嘌的工程师在工程设计和操作实践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类似问题也在欧美高校存在。20世纪90年代,欧美高校发现工程类课程在分门别类学习完成后缺乏一个根据其相互关系整合运用的过程,课程知识对综合实践的支撑力度不强,以至于“很多学生抱怨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只是新增几门课程而己”。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界为此制定了《重建本科生教育一一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呼吁开设综合设计课程(capstone course)。综合设计课程可以把零散的专业课捏在一起,引导学生自主、系统地运用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去解决世界问题,并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比如社会、环境、人文;在技能上,除了计算和动手实践之外,更多地知道怎么去通过和别人系统配合完成工作。这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受到高等教育界和工程界的重视,并得到了持续改进和建设。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知名工科教育管理机构都要求学生参加综合设计课程,如美国工程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加拿大工程师认证委员会(CEAB)、韩国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ABEEK)等,都对综合设计课程的设置和考核要求做出了规定。目前,全世界五大工程教育认证协定,即华盛顿协定(WashingtonAccord)、首尔协定(Seoul Accord)、悉尼协定(Sydney Accord)、堪培拉协定(CanberraAccord)、都柏林协定(Dublin Accord)也都对综合设计课程有所提及,五大协定对于专业实作课程的最低毕业学分比例要求均在1/4以上。因此,从我国工程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参考国际工程教育的认证标准,加快综合设计课程建设,是助力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争取国际认可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综合设计课程建设与发展,分析其课程的目标导向、结构体系、评价方法,以及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综合设计课程研究提供参考和相关建议,本文课题组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四川省教改项目资助下,通过对普渡大学综合设计课程教学的现场观摩及实地考察,系统分析了其优势及教学操作要素。本文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为主,介绍综合设计课程的内容及作用,并分析其意义。

一、综合设计课程定义与设置意义

1.综合设计课程

罗伯特・杜雷迩给出了综合设计课程的定义:“本科最后阶段开设的课程,具有顶点性及体验性特点,其目标是把大学阶段学到的细碎的知识整合为统一的整体。为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并憧憬的未来。”因此,综合设计课程是为高年级工程类学科学生开设的整合性课程,是让学生整合、拓展、思辨和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帮助学生从学校顺利向专业工作岗位过渡的功能,为塑造学生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过去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强调课程之间的联系,也未能突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固有关系,更缺乏从实际工程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跨学科整合多门课的知识(不限于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的导向。而学生只有通过把多门课程共同联系起来做一个完整的实践性活动,才可能认识到课程间的实际联系,掌握不同分工配合,理解团队协作的技巧,最终建立起对未来职业成就感的憧憬,并锻炼其作为工程负责人的领导能力。

2.普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设置综合设计课程的意义

综合设计课程设置的意义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支持学生深层次学习;第二,帮助学生从学校向专业工作岗位顺利过渡。

(1)支持学生深层次学习。综合设计课程为学生提供整合己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机会。深层次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深入钻研、学用结合和自我反思的高等级学习,区别于浅层次学习中单纯的“教师传递知识一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综合设计课程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兴趣与选择的情况下,努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求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应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学会多维度评价已有的方案并加以改善。通过具体问题导向的学习行为,学生在总结反思已有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理解职业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自身知识体系的“重构”,从而拓展综合视野并促进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

波特兰州立大学自1994开始就要求高年级学生从230门综合设计课程中至少选择1门作为最低学分毕业条件。在该课程中,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通过完成一个综合项目,把以往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最终达到课程要求的四个能力目标:交际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的或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类经验多样性的欣赏能力。经过统计,目前最受欢迎的综合设计课程项目为申请拨款、移民和难民定居、小型商业项目咨询、工程设计和公共关系,都是需要较强的协作关系尚能完成的项目。

(2)帮助学生从学校向职场顺利过渡。2014年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完成的企业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社会对于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尚有更高的期待。综合设计课程正是为了积极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注重课程与具体项目的结合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学生介入实际工程工作做好准备。

综合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应用性的实践项目,如服务性实习、实习等,通过参加这些项目,学生把先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培养起更具适应性的专业素质,具体表现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整合已有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初步完成对自身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构建。在职业精神和素养方面,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独立决策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在专业意识和品质方面,提升安全、质量、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及伦理道德等。在实践方面,提升动手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等。通过这些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和适应性大大增强,为进入职业领域做好了准备。

3.综合设计课程中的知识重构

基于五项基本的学习活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以及信息沟通),在综合设计课程中整合相关的零碎的学科知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关联碎片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提炼、重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图1展现了基于五项基本学习活动的综合设计课程知识重构体系。

二、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综合设计课程教学要求

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综合设计课程按照“规划、设计、土木工程分析”流程展_,是一个涉及尽可能多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层面的、满足综合性和现实性的集体项目。该课程每学期招生30~120名学生,3个学分。课程按照团队授课,每周召开两次团队会议,每次持续2个小时,会后有一个50分钟的简介会。这个课程的所有学生都被要求参加简会。

课程负责人由专业实践教学人员中的资深专家担任,负责总体安排教学内容并作为每个简介会的发言人。课程教学团队成员负责若干个简介会,同时在办公室会议中扮演咨询顾问的角色。在课程开始前,要制定针对具体项目的综合设计课程设计指南(RFP,Requests forProposal)。指南由课程负责人、指导教师、教学助理和项目负责人共同起草完成。

三、土木工程综合设计课程的特点

1.组建课程团队

(1)团队标识。在综合设计课程中,每一个团队要设置代表自己团队特征和精神的LOGOS、信头、图纸标题栏格式、表格格式来标识自己。

(2)团队成员个性标识。综合设计课程设计团队组成后,第一个活动就是让成员互相认识,了解个性差异。普渡大学职业咨询办公室会对学生做个性类型介绍(比如:外向/内向、敏感/直觉、思考/感受和判断/感知),帮助团队成员学习和理解队伍中各种各样的个性类型,然后形成麦尔斯一布瑞格斯性格类型指标分析报告,该报告可以反映出学生怎样看待事物,如何做决策,确定自己的优点,从中理解不同个性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协同合作并为团队完成既定任务做出贡献。

(3)团队组成。基于对学生所有学年平均成绩、核心课程成绩、工作经验、计算机软件技能和麦尔斯一布瑞格斯性格类型指标的分析,考虑团队平衡性因素,不同个性及成绩的学生被分配到各个团队中。每个土木工程设计项目团队的规模在5~8名学生,取决于课程总体的注册人数。5个团队共用一个办公室,并配备一名工程经理。根据教学人员和安排调度,一般不超过15个团队。工程经理一般都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教学助理,有时会由来自社会团体的志愿的专家人才来担任。除了办公室,团队还拥有一个设计实验室,配备小型模型试验、工程计算、制图等专业设备、软件及相关参考资料。

(4)团队专业道德。综合设计课程还强调行业道德及工程伦理教育,除了要求每个团队在公开会议中陈述其对与项目相关的专业道德的理解外,还将专业道德和工程伦理作为基础课程考试的要求。

2.开展项目设计教学

在每个学期,所有团队围绕同一个项目展开工作。这些项目均处于早期规划阶段,是真实的当地项目。历年来,这些项目的总体设计费用为200~1000万美元。比如,2010年综合设计课程就是基于项目“Varsity softballcomplex”设计的,项目金额近400万美元。项目开展流程如下:

①听取项目规划和管理介绍讲座。

②每个团队研究RFP(Request forProposals),并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书面项目计划书。

③在当前学期的第二个月完成课程设计第一阶段计划书,并做口头汇报展示。

④接下来,团队评估和修正他们的计划书,作为课程设计第二阶段提交成果的一部分内容要求。

⑤个人和团队要分别详细记录每周的工作进度和内容。进度表和项目费用在最终成果评估中起到作用。

RFP几乎和的真实项目一样,关键的部分包括(见图2):如果需要,附加信息和信息需求回应通过使用RTF的附录提供。这为每个团队及时提供了同样的信息。

3.社会参与教学

与项目有关的人员都被结合到综合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此外,近期退休的当地工程师一般作为志愿者参与到课程中。对于普渡大学校园的项目,由普渡建筑师办公室工作人员提出总体规划,并给出该学期的综合设计课程设计项目适应规划建议。普渡大学设计与施工团队都会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在每周两次的晨会上,来自当地公司的工程师会简述当地土木工程实施情况,包括公共事业设备、LEED案例学习、路面和交通条例、结构设计、坡度折减和排水、工程预算、联系和筹措资金的渠道以及项目交付方法,工程师会参与并协助提案评估,这也是课程成果的一部分。

在这些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往往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社会影响。有鉴于此,简报和提案展示会议会经常包括西拉斐特的市长、一个或多个西拉斐特市议会成员、市政工程的职员、教师,以及那些即将使用这些设施的使用人。

引入上述多方人士对工程方案加以建议及评估的原因在于,设计和建设中经常需要解决甲方需求、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城市形象、文化传承等非技术问题。综合设计课程带给学生的确实不囿于专业技能和知识,而是建立起了工程技术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这些需求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可能是非物质的;不仅仅是短期,还可能是长期的,而这恰恰是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所需要突出的教育内涵。

四、综合设计课程案例

目前,大部分土建类综合设计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概念设计方案阶段,主要包括设施及其位置的概念设计、项目使用的规范、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该阶段还包括备选方案在内的辅内容。

第二,方案建造实施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考虑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造价优化、环保节能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以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的总体规划设计为课程案例,系统介绍围绕该项目的课程设计要素及结构体系。

1.概念设计方案及其备选方案分析

(1)概念设计。综合设计课程中的概念设计重点突出了参数化概念设计,参数化概念设计可以成为推进绿色建筑实践的一种方法。它借助于逻辑推演和关系运算,通过调整参数,优化和建立参数概念模型以便于分析。

每个团队关于项目(包括备选的方案)的概念设计(考虑西拉法叶校区和普渡大学的总体规划)包括:①列出该种类型项目使用的规范;②场地平面图,包括建筑物分布、行车道和人行道规划、停车场、公共设施,包含电力、水、天然气、污水、电信光纤电缆的管道分布;③关键控制工程立面图,设计考虑最大洪峰的影响;④交通计划,包括来往的多种交通运输工具及在建过程中的交通流量;⑤环境因素,包络污染物处理、现有湿地处理,及按需要提供的环境评估书;⑥侵蚀、冲刷防护;⑦USGBCLEED信用评级:实现绿色建筑施工的评级;⑧其他所需说明或规划的概念元素的设计。

(2)备选方案分析。备选方案分析的根据是:①普渡大学和西拉法叶校区的总体规划;②地下环境及替代基础方法;③场地污染处理方法;④分级排水;⑤施工可行性分析包括施工材料和施工方法(包括大型施工设备)的评估;⑥公共设施(电力、水、污水、天然气等)⑦其他因素,如印第安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影响。

2.建造设计方案阶段

一个学期的综合设计课程交付的设计建议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图3):

提交的所有计算都必须独立完成,由团队的另一个成员检查和签字。必须在规定的最后期限前提交,晚提交的文件不被接受。要求提交的信息包括图纸、计算、日程表、电子表格等。除了项目介绍以PPT格式提交外,其他信息必须是电子文档,通常使用PDF格式。团队也需要提交该项目设计的多份纸质版材料,包括一套图纸(以比例11:17,280x432mm纸绘制),一份备选方案设计书,包括成本和调度组织计算书。

五、团队成果评级和反

该课程对学生成果的评估通常一学期举行两次。一次在第一阶段结束,一次在课程结束时,以网络匿名问卷的形式进行。对成果的评级规则由教学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制定。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教学团队评估的成绩和同学互评的成绩。

(1)教学团队评价。教学团队至少需要3名成员共同评审。教学团队讨论每个团队的设计水准,并达成共识,给每个团队的设计予以一个适当的评级。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是相同的等级。这是因为,虽然成员各自都忙于解决项目的不同组成部分,但其设计都处于同一背景和环境,因此,交付的成果被认为是群体努力的结果。

(2)同学间互评。同学之间互评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在设计第一阶段之后,对提交材料和自我展示进行评价;第二次是在第二阶段课程结束时。同学互评为匿名评估。

等级评定之后,不同团队之间进行互相评估,并依据两个阶段的互评结果,对最终结果做相应的调整。

六、结论

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49-03

[作者简介]张华 1974― ,男,湖北宜昌人,博士,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有研究者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结合水利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探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1]另有学者以车辆工程专业学位为例,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情况,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各培养环节改革。[2]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展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3-6]我校自2010年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结合学校特色和培养经验开展了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实际动手和实践创新培养为重点,以推进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各司其责和相关监督的和谐体制,行政上通过校院两级实施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和质量保障,学术上通过校院两级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 组 落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位标准。

学校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学院按工程领域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组,其中来自行 企 业的委员均不少于3人。

二、招生录取

复试分为面试和笔试两部分,复试成绩=面试成绩×60%+笔试成绩×40%,总分100分。专业课笔试环节重点考查考试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调对公式、理论记忆和推演。面试环节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总体认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掌握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门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分设置:总学分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其中课程学分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分组成,实践学分通过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助教助管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实践学分不少于6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学位课,主要是政治英语类、公共知识类,如“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基础学位课,包括数学力学类、职业资格类等;专业学位课,按模块化设计,应包括相应研究方向最新工程技术和方法、研究前沿专题系列讲座等;公共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文理渗透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如“实用文体习作”“演讲与口才”等;专业选修课,主要供本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生选修;补修课,主要为前期学历非建筑与土木工程相近学科学生设置的2~3门专业基础课。

实践学分可从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科技竞赛和“三助”活动中获得,其中必须参加1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累计一年以上或到企事业单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达3个月以上。

四、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加强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和模拟训练。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原则上理论教学课时不超过总学时的1/2,实例或实验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2。原则上公共学位课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余类型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考查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定,可以是试验或实践技能操作,或者综合调研报告、初步设计等。

五、实践基地

依托学科特色,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合作,建设好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完善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校企“双导师”制为保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学位论文标准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论文研究成果要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所研究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技术革新,或是理论认识创新,或是技术集成创新。根据全国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委员会关于学位论文标准的要求,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但结合学校培养特色,主要分以下四种类型:应用研究论文类、勘测设计类、工程施工类、产品开发类。

一 应用研究论文类

应用研究论文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工程应用与检验、结论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主要阐述所研究问题的工程背景、开展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应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的综述,要明确指出该问题当前的主要研究理论、方法、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部分应该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采用专业技术手段对所研究的工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或数值模拟,得出合理的结论或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工程应用及检验部分主要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检验,从而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等。结论部分概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见解、理论、技术或方法等,简要描述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价值,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展望或建议。

二 勘测设计类

勘测设计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勘测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勘测设计工程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工程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设计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要列出本工程要求开展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设计报告要求详细说明工程勘测设计所依据的各类规范、依据的主要理论、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勘测设计工程的情况;对于重要设计部分要有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思想、经济效益、工程技术等比较分析;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书应包括计算分析、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结果验证等内容。总结部分应概括工程勘测设计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勘测设计中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和见解等;简述推荐工程勘测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勘测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三 工程施工类

工程施工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施工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工程施工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对施工技术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施工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的主要内容。施工报告应详细描述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施工的特色、技术难点和局限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工程施工方案,并进行方案比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等方面。总结部分应概述工程施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提出的新思想或技术革新;简述推荐的工程施工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工程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四 产品研发类

产品研发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论证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研发产品的工程背景、必要性和应用前景,重点比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及趋势,并简述研发本产品的主要内容。研发理论及分析应包括研发产品的用户需求分析、需要达到的性能技术指标和总体设计,详细说明设计思路、依据的技术标准和原理、详细设计和校核计算过程,并对产品各项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应包括研发产品的试制、样品性能测试分析和同类型产品设计指标比较等,提出进一步改进性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部分应概述产品研发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产品研发中的创新点,包括新思想或新技术;简述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对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进行展望。

七、“双导师”制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拓展专业实践经历。将优秀教学案例、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专业学位教师和单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定期表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优秀单位和个人的机制。

八、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全过程质量评价制度,覆盖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就业质量跟踪等方面。建立外部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引入校外行业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对在校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和委托有关专门机构评估机制,以评促建。

完善专业学位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学校和学院两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办法;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视导机制,突出专业学位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完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机制,建立企业专家库和各类型学位论文质量总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动态信息平台,全面反映学校、导师、学生培养动态过程,及时进行培养质量分析和。建立培养质量与教育资源分配挂钩机制,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约谈整改。

参考文献:

[1] 拾兵,梁丙臣,刘勇.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0 :218-219.

[2] 梁德东,于爱国,陈雪梅,高振海,田文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林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12 :17-21.

[3] 任刚,余燕.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以工程硕士领域为例[J].教育观察,2014 13 :13-16.

篇(4)

近年来弯梁桥在公路及城市道路立交中数量逐年增加,尤其在互通式立交匝道桥设计中应用更为广泛,而横截面大多为箱型梁。此类桥梁具有斜、弯、坡、异形等特点,给桥梁的线型设计和构造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下面简述其受力特点:

(1)弯桥在外荷载作用下会同时产生弯矩和扭矩,并且互相影响,使梁截面处于弯扭共同作用状态,其截面主拉应力往往比相应直梁桥大得多。

(2)弯桥在外荷载作用下,还可能会出现横向弯矩。

(3)由于弯扭耦合,弯桥的变形比同样跨径直线桥要大,外边缘挠度大于内边缘挠度,而且曲率半径越小、桥越宽,这一趋势越明显。

(4)弯桥的支点反力与直线桥相比,有曲线

外侧变大,内侧变小的倾向,内侧甚至可能产生负反力,出现梁体与支座的脱空的现象。

由于弯桥受力复杂且单箱多室箱梁存在较大畸变和较大的桥梁宽度以及较强的抗扭刚度等原因,经典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方法(如杠杆原理法、 修正偏心压力法、铰接梁法、刚接梁法、比拟正交异性板法等) 均不能用于弯桥箱梁。因此对于弯桥,在横向分布计算中,应对其进行全面的整体的空间受力计算分析。

1梁格法

1.1 梁格法理论

箱型断面可以看成是几个顶底板相连的工字型断面的组合,当桥面很宽或不规则时, 或因为车道的分叉等导致不规则加载时,会使各个工字梁的内力产生差异。此时为了得到各梁较为准确的内力,可以用很多纵向单元来模拟工字梁,同时加入一些横向单元来模拟各工字梁之间的横向连接,有时为了加载的方便还会引入一些虚拟单元,从而形成一个平面网格。如此用一系列相互交叉的单元组成的平面网格结构来进行箱梁的受力分析,即梁格法。

梁格法的最基本原则是:在相同荷载作用下, 梁格模型和它所模拟的箱梁具有相同的变形,并且每一梁格内的弯矩、剪力和扭矩等于该梁格所代表的实际结构部分的内力。

1.2 梁格划分注意事项

1. 梁格的纵向杆件形心高度位置应尽量与箱梁截面的形心高度相一致。纵横杆件的中心与原结构梁肋的中心线相重合,使腹板剪力直接由所在位置的梁格构件承受。

2. 每跨内的虚拟的横向联系梁数量不应过少(划分为1.5m左右一个在精度上应能满足要求)。

3. 虚拟的横向联系梁之间尽量要设为铰接(可将纵梁之间的虚拟横梁分割为两个单元,将其中一个释放梁端约束)。

4. 虚拟的横向联系梁的刚度可按一字或二字形矩形截面计算。

5. 虚拟的横向联系梁的重量应设为零(可在截面刚度调整系数中调整)。

6. 当虚拟的横向联系梁悬挑出边梁外时,应设置虚拟的边纵梁(为了准确地计算自振周期和分配荷载),此时可将虚拟的边纵梁作为一个梁格进行划分。

2软件选用

目前桥梁分析通用大型有限元软件主要有ANSYS及MIDAS等。ANSY的Beam24属弹性薄壁杆单元可以计算单室薄壁杆截面的剪力中心,单箱双室截面,只要左右对称,可以把中腹板略去后按单室截面计算.除此之外的截面 ANSYS 也没办法计算。而MIDAS软件含有专门的梁格法建模模块且应用广泛,因此此处选用MIDAS来模拟计算。

3求解方法及实例分析

结合以上理论分析基础,我们现以某20m+20m+20m连续弯梁桥为例,采用 midas/civil

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模型的梁格法分析。弯桥半径为45m,按3车道设计。横向划分为5份。梁断面如图1所示,梁格划分情况如图2。建立有限元模型如图3所示。

图1 箱梁断面

图2 梁格划分

图3 梁格法模型

方法一:采用空间梁格模型施加单位力法计算。为形象地显现该箱梁的变形情况, 分别在箱梁跨中各腹板顶部位置施加P = 1 000kN 的集中力, 求出相应各板跨中截面挠度值。按公式(1)计算横桥向各板位置处的影响线坐标。

(1)

式中: ――横桥向各板位置处的影响线坐标值;

――单位力Pi作用于第i号板跨中截面引起的第j号板跨中截面位置处的挠度;

根据所求得的影响线坐标绘制影响线,进而可求出横向分布系数。

方法二:采用空间梁格模型定义车道荷载法进行计算。对于移动荷载,需要根据最不利的布置情况进行加载。对于弯桥,涉及到两种布置情况:内偏和外偏。运行分析后查看在车道荷载作用下各板跨中截面挠度值。汽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按公式(2)计算:

(2)

式中: ――汽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

N――车道数;

――第i号板跨中截面挠度值

从以上两种方法可以看出:方法一形象直观但计算量较大;方法二简便可行且车道荷载施加时考虑了内偏与外偏,较符合实际。考虑篇幅问题,这里仅简述方法,不再详细列出结果。

4 结论

1)按空间梁格模型计算横向分布系数,可真实模拟实际结构,力学概念清楚。

2)通过该工程实际的应用分析可见,分析的准确度取决于横向铰接模拟以及梁格刚度模拟的准确度以及梁格单元受力特性模拟结构的准确度。

3)基于梁格理论模拟弯桥箱梁分析的不足之处是梁格刚度等效模拟相对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梁格法不能考虑剪力滞、扭转、畸变产生的截面翘曲,该理论有待更深入地研究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凤莲,罗世东,苏竹松,等. 广珠城际简支多片箱梁桥内力横向分布研究 [J]. 铁道标准设计,2005( 11) : 113 -115.

[2] 赵兴中,马琳. 预制装配式小箱梁桥横向分布计算方法的研究分析 [J]. 湖南交通科技,2009,35 ( 2) :94 - 97.

[3] 贺栓海,谢仁物.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方法[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1

[4] 姚玲森.曲线梁桥的实用计算方法[J] .土木工程学报,1982115(3):36-511

[5] 刘志文,贺拴海.曲线梁桥结构分析系统[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3):40-431

[6] 王光林.箱型梁的梁格分析法.[J].山西建筑.2005.4.

[7] 杨志华.梁格法在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计算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5.

篇(5)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48

0 引言

结构力学课程是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既传承了古典力学的源远流长,又经历了结构工程与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 利用高数的计算手段,续成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沿袭了材料力学的部分计算方法,又为钢筋混凝土、钢结构、高层建筑结构等课程做了理论铺垫,同时为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施工建造、检测加固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教学质量的好坏自接影响到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学习与工作,是土木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因此,针对课程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探讨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有利学生掌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为必然。

1 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特点

高层次学校在结构力学教学内容上,由传统结构力学逐渐分化为传统力学、计算结构力学、定性结构力学三大部分,其核心知识点也注定拓展了计算机的大范围应用。而针对教学型高校,结构力学在教学上应与结构力学学科核心知识点的应用密切相关。基于此,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四部分分类教学理念。

1.1 巩固“双基”

双基教学就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结构力学“双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结构的几何构造分析、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计算以及动力计算等基础问题。基本知识就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就是要掌握计算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和位移等的计算方法。例如我们在讲授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内力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超静定结构、什么是超静定次数以及力法的基本未知量、基本体系和基本结构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建立力法基本方程的原理就是基本体系沿着多余未知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原结构相同,这是基本理论方面的学习。理解了这些基本理论,利用先期学过的知识求解力法方程的过程就是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1]。这种相对较为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很容易的明白理解这些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自己掌握了求解某种结构内力的技能。在课堂讲授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此部分必修内容赋予更多的学时来加强和巩固,严格按照我院制定的教学大纲上课。而影响线、渐进法求解超静定结构、矩阵位移法则在配合实际应用中得到较好的理解,为钢混、高层、抗震等专业课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1.2 强化应用

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多方面利用结构力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部分同学在结构设计部分运用到力矩分配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结构力学的渐进法及其他算法简述一章,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强化渐进法的实际应用。例如学生上课的教学楼可以简化为六层的刚架结构,怎么确定刚架各杆的转动刚度、杆端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怎么进行锁住、放松结点来最终计算出各杆的杆端内力,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掌握。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拓展了知识内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适量的增加了各类高校的历年考研真题的讲解,既满足了部分学生考研的需求,又扩大了学生对结构力学宽向的理解[2]。

1.3 增加实践

建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结构力学教学为96学时,分别在第四、五两个学期讲授,以前全部为理论教学,而新修订的大纲中理论教学88学时,新增实践教学8学时。以往的结构力学课程授课过程着重强调了理论知识点的掌握这一基础,而将知识点应用到工程实际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借于学校结构力学课程改革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学院购进三十多万元的结构力学实验设备,用以开设结构方面课程的实验。介于此,近几年来在结构力学授课过程中增设了四个实验,每个实验2个学时,主要集中在用基础理论知识计算静定、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用力学模型、结构变化和实验数据直观的指导学生梳理所学的传统力学的经典理论。另一方面,20世纪中叶能量原理和方法得到突破性进展,使结构计算同计算机紧密结合,以有限元为雏形的矩阵位移法为基础的大型工程计算软件PKPM、ANSYS等,在土木建筑工程界得以广泛应用[3]。因此,涉及到结构力学中的矩阵位移法在教学中更偏重于实践应用。矩阵位移法是电子计算机和传统力学原理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传统力学为理论基础、以矩阵作为数学表达形式、以电子计算机作为计算手段的三位一体方法。在结构力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了2个学时让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矩阵位移法的学习编程运行,加深了矩阵位移法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电算提高了结构力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集中培训所用教材提供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软件的应用,通过求解器软件的学习,学生能够求解大型、复杂的结构力学问题,能够在毕业设计中熟练运用求解器求解所设计结构的内力,用以和手算相对比分析,提高设计质量,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迈出坚实的一步。

1.4 以赛促学

近几年,围绕以结构为中心的各类大赛开展的如火如荼,上到国家级竞赛平台,下到省、市、学校级的竞赛,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结构力学的浓厚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开发创造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教学改革尝试依托结构设计竞赛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结构设计大赛,从选题、选型到设计成作品,每个环节都会运用结构力学所学的知识,老师认真指导,学生仔细求知,通过竞赛来促进理论教学的提高。

2 结论

教学型学校的结构力学讲授更偏重于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弱化研究创新,更注重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其重要目的就是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校因生的不同而不断发展完善,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构建明晰的结构计算方法,在反复运用中融会贯通,力求达到正确、熟练、灵活运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龙驭球,包世华.结构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6)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91

在我国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基础理论性研究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工程建设技术研究最为基础与核心的技术理论,力学知识特别是工程力学基础知识的应用,为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因此我们结合当前工程建设的实践技术,以及工程力学的应用理论,开展了工程力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1 工程力学在当前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工程力学是力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最为常用与基础的学科知识,因此在当前我国的各类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我国的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人员,结合工程建设中的力学应用特征,将工程力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利用进行了系统化研究。目前就实践应用而言,工程力学知识在以下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高层与超高层工程建设。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开展,各类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建设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中。而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施工与使用过程中,工程力学的应用对于工程安全与质量保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能源工程。能源工程建设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决定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在能源工程应用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电力、石油、风力,甚至是核能工程建设中,工程力学知识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核电厂工程施工中,工程力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电厂反应堆外壳的稳定性与坚固性,进而很好地提高了核电厂工程安全性。(3)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在我国电力与农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工程力学也得到了有效应用。其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就广泛的应用了水工力W、通航水力学、河流动力学问题、岩基力学等各类力学与工程力学基础知识,确保这一伟大工程的顺利完成。(4)国防工程。在我国的国防工程建设中,无论是武器基地、机场等国防基础建设,还是各类导弹、飞机、舰船等武器研究建设中,工程力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力学与工程力学知识基础探究,将会为我国各类工程建设质量提升,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这也是我们此次研究开展的基础。

2 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工程力学内容

工程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构成复杂的力学学科,其所包含的副学科理论对在工程建设中可以起到不同的技术支持作用。

(1)土力学与岩体力学。土力学与岩体力学是工程力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基础学科。在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两门学科主要应用于工程地基、钻探、地下开挖以及地下交通等各类工程的应用中。如在当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深基坑挖掘与支护过程中,土力学公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人员需要根据不同土质力学特点,进行计算,进而确定挖掘与支护方案,确保深基坑稳定性。而在地下挖掘施工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地下岩体结构特征,进行其力学特征分析,提高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避免塌方、渗漏等事故的出现。特别是在地下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中,技术人员需要很好的结合土力学与岩体力学工程,在地下交通隧道、车站以及地下配套设施工程施工中,发挥其技术支持作用。

(2)连续体力学到理性力学的发展。连续体力学是研究工程中各结构物理力学特点的力学理论,如建筑中梁结构刚度与强度;柱结构力学稳定性;建筑各结构变形问题产生和力学的关系等,都是这一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连续体力学研究的推进,这一学科中各类结构模型与公式都出现了不自然的问题,影响了其技术理论作用。因此物理力学研究者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在上世纪中页提出了理性力学观点,并将其与连续体力学进行结合,提出了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这一体系对于建筑结构整体以及各结构间力学特性与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3)固体力学研究的发展。

固体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力学知识体系。其主要组成包括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基础学科。其中以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建筑力学,是当前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工程力学内容。如在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中,材料力学的研究可以确保施工材料韧性、抗压强度、稳定性等数据符合建筑设计方案与实际使用要求,进而保证建筑施工与使用的质量。而结构力学则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利用力学原理确保建筑结构稳定安全。弹性力学则是在材料弹性基础上,为建筑的抗震、抗压性能提供保障。

(4)计算力学理论的提出与应用。计算力学是建立在计算机计算技术与工程力学基础上的一门力学学科。其主要包括了基础计算力学与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其中后者是对于工程建设起到了主要的技术理论支持作用。其构架包括了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使用离散化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检测以及优化的技术手段。

(5)其他工程力学学科简述。随着力学研究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工程力学中还产生了一些其他的学科理论,如静力学与动力学、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分支理论,都在工程技术研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如在静力学与动力学研究中,我们形成了静结构力学与动结构力学概念,进而为建筑结构稳定研究提供了新的力学理论基础。

(6)工程力学实验室研究。工程力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理论学科,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与实验室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材料力学实验室研究,可以验证建筑材料是否达到建筑技术要求,进而确保建筑材料的使用质量。

篇(7)

BIM作为一种创新的工具与信息沟通平台,是信息化技术在建筑业的直接应用的结果,BIM技术自提出以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中引发了巨大变革.尽管我国建筑业中的BIM应用还处在研究起步阶段,为了与世界接轨最终建筑业走向世界,承揽更多的国际大型建筑项目,认识并发展BIM、实现行业的信息化转型已是时不我待。

1. BIM技术的产生、概念及特点

1.1 BIM技术的产生

BIM起源于美国,并被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广泛认同和采用。我国建筑业处于国民经济支柱地位,“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6%,2010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6%,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占第四位。与这种支柱企业之一地位不相符的是相对于制造业、金融业、电子行业建筑业生产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建筑业“碎片化”,存在信息孤岛;建设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参与方比较多,工程项目各阶段都需要各个专业单位去完成,缺乏统一信息平台约束各方,使得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出现分离状况。(2)存在信息流失;建筑业中各个参与方之间信息是通过图纸来传递的,很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和不完整性。(3)存在对二维信息认知的偏差;图纸信息表达设计意图通过二维表达,不能完整地表达三维建筑物,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偏差和不准确性。(4)激烈竞争的建筑业迫切需要统一的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各参建方共享。特别是业主方能够及时掌握多方位信息,以便做出重要决策;传统文字、报表和二维图纸表示相关数据信息,不能很好的反映工程项目动态变化的机制等,导致建筑业生产效率低下。可见信息的沟通不畅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瓶颈,借鉴建造业的PDM技术信息化成果,BIM 技术也成为我国建筑业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1.2BIM的概念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的简称,由美国人Chuck M.Eastman于1975年首先提出相关概念。美国国家BIM标准(The 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sCommittee简称NBIMS)对BIM的定义如下:“BIM是建设项目的兼具物理特性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模型,且是从建设项目的最初概念设计开始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做出任何决策的可靠共享信息资源。实现BIM的前提是:在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不同的项目参与方通过在BIM建模过程中插入、提取、更新及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应出各参与方的职责。BIM是基于公共标准化协同作业的共享数字化模型。”

1.3BIM的特点

美国M.A.Mortenson Company公司给出BIM具备六个特点[4]:(1)数字化;(2)空间化;(3)定量化:可计量化、坐标化、可查询化;(4)全面化;(5)可操作化;(6)持久化: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具有可用性;

2.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价值

BIM技术涵盖了建筑的所有信息,平面上二维信息、空间上三维信息、时间上四维信息、工序上的六维信息。现代建筑越来越复杂,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工程基础数据的细度已经要求到了构件级、材料级。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给参与各方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2.1 BIM技术应用价值

在施工阶段,错漏碰缺检查以及图纸深化被认为是对施工阶段帮助最大的两项应用点;实时沟通、施工工序模拟、4D施工进度模拟、获取工程量这四项次之。BIM技术具体应用主要有:(1)可以将复杂工程可视化,利用虚拟三维模型,模拟施工,使各专业协同工作,发现各专业之间三维碰撞检测,及时发现调整设计,避免施工浪费,以降低风险;(2)通过BIM,得到最准确的工程基础数据,将工程基础数据分解到构件级、材料级,有效控制施工成本,清楚项目该花多少钱,实现全过程的造价管理。(3)通过BIM,可以轻松完成工程数据的共享和重复利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施工现场―项目部―分公司――集团总部的从基层到高层信息共享。

2.2BIM技术在我国应用实例

(1)上海中心大厦

上海中心大厦是高科技的代表。BIM技术为众多参与方搭建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建筑业新理念,从项目的设计到后期的运营管理和维修BIM技术无处不在,彻底避免了项目全寿命期“信息孤岛”现象,BIM技术的应用是上海中心成功实施的保障。

(2)国家电网企业馆

基于BIM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CCDI设计的世博会国家电网馆。在国家电网企业馆施工阶段,BIM模型与进度计划实现4D应用结合,再与工程造价实现5D应用结合,通过立体的可视的模型,为各方提供大量复杂精准共享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了业主投资社会效益.

(3)某实验中心大厦

该试验中心大厦附楼三层斜交井字梁屋面,层高高(7.2m)、跨度大(22.3m)、井字梁断面大(500*1400),混凝土体量大(630m3),模板及其支撑体系的结构稳定性控制难度高;借鉴BIM技术的虚拟施工,及时调整异型模板及钢筋骨架支撑点,很好地解决了结构稳定性问题;该中心大厦地下室机房、设备房众多,管线交错布置难度大。

3. BIM技术展望

目前我国BIM技术总体属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建筑从业人员共同努力;随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中规定的4本BIM标准制定计划的,BIM标准正式进入了国家科学的标准体系,这将促进中国BIM技术、标准、软件协调配套合理发展。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主编的两本核心国家BIM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的编写完成,随着北京等地方BIM标准及企业BIM标准实施细则,构成了完整的中国标准序列,在“十二五”期间指导中国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得到的科学、合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管理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管理研究分会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术委员会联合.《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2011》2011.10.

[2] 牟茗. 四维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篇(8)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claims management of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intain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needs, establish development of market order and promote good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market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to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claims manage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claims, treat, processing, engineering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工程索赔是从20世纪80年代在云南鲁布革引水发电工程采用国际工程管理模式中出现而开始的,索赔概念也自此进入中国。经历了近20年的风雨,工程索赔工作已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并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工程索赔及其管理还是我国工程建设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一方面,工程承包企业在索赔管理方面还普遍地缺乏经验;另一方面,作为从事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咨询监理公司,由于开展业务时间较短,也缺乏索赔管理方面的经验。

一、正确认识索赔

正确认识索赔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掌握:

1要分清索赔是非承包商原因还是承包商自身原因造成的,如不可抗力引起的索赔、业主延付工程款引起的索赔等,属于典型的非承包商原因造成的;而施工机械设备损坏、维修,人力、物力投人不足致使工程进度迟缓等引起的工期延误和费用增加,属于典型的承包商自身原因造成的。

2要分清哪些索赔事件能引起费用索赔,哪些索赔事件能引起工期索赔,哪些索赔事件既有费用索赔,又有工期索赔。如价格调整引起的索赔为典型的费用索赔,特殊反常的天气会引起工期索赔,而大部分索赔事件如工程量增加应有费用和工期两个方面的索赔。

3要分清承包商索赔的目的是顺延工期还是得到费用。对于索赔目的只是要求延长施工时间,使原来规定的完工日期顺延的,在不影响工程整体效益发挥和后续工程施工的情况下,只要索赔理由充分,工期计算合理,可以批准顺延工期。否则,宁愿增加费用索赔,也应指示承包人采取赶工措施,以确保工程按期完工。

二、正确处理索赔

正确处理索赔是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索赔的目的。工程实践中常见的索赔事件及其处理方法简述如下。

1合同文件引起的索赔

合同文件中合同条款不严谨甚至前后矛盾,或存在遗漏和错误,技术规程和图纸中存在缺陷,容易引起双方争执并导致索赔。监理工程师有权对此作出解释,但如果承包商执行监理工程师的解释后引起成本增加或工期延误,则有权提出索赔。

2意外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引起的索赔

意外风险包括不可抗自然灾害和特殊风险两项。不可预见因素是指即使是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也不能预见到的因素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

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咫风、超标准洪水等引起的损失应由业主承担,但承包商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对于由于承包商未尽努力而使损失扩大的部分,业主不承担赔偿的责任。

3设计图纸或工程量表中的错误引起的索赔

交给承包商的标书中图纸或工程量清单,有时难免会出现错误。对于明显的错误,承包商应在投标时向业主提出,取得业主的解释。如果由于施工中改正这些错误而使施工费用增加和工期延长,承包商有权提出索赔。

4业主违约引起的索赔

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业主违约或推定某些事件的发生业主也应承担部分责任时,会招致承包商提出索赔的要求。如拖延提供施工场地及通道、拖延支付工程款、指定分包商违约等,承包商均有权提出费用和工期索赔。

5监理工程师工作差错引起的索赔

由于监理工程师工作差错,如延误发给图纸或拖延审批图纸、因协调不力造成承包商之间的干扰、各种额外的检验和试验、对施工进行不合理干预、提供的数据或基准有差错等给承包商造成损失,应由业主进行补偿。

6价格调整引起的索赔

对于有调价条款的合同,在物资劳务价格上涨时,业主应对承包商利益所受到的损失给予补偿。它的计算不仅涉及到价格变动的依据,还存在着对不同时期已购买材料的数量和涨价后所购材料数量的核算,以及未及早订购材料的责任等问题的处理。在签订这类调价合同条款时,应由双方商定一个简便可行的计算方法,以减少这类索赔处理的难度。

7法规变化引起的索赔

如果在递交投标书截止日之前的28天之后,本工程所在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发生了变化,由此引起了承包商施工费用的额外增加,如车辆养路费提高、国家税率提高等,承包商有权提出索赔,监理工程师应与业主协商后,将所增加的费用加到合同价格中去,或在月支付时给预补偿,并通知承包商和业主。

三、我国施工索赔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索赔概念普遍存在认识模糊,理解偏差,甚至错误的现象

索赔是当事人保护自己避免损失、增加利润、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很多承包商一直对索赔存在惧怕的心理,对索赔讳莫如深,担心索赔会损害己方与业主的关系,害怕引起争端甚至打官司,影响其长远发展。事实上,西方承包商认为,没有一项工程合同可以不发生索赔而结束。索赔完全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是在合同实施工程中的一项正常的业务。

2索赔经验与索赔实例资料贫乏

索赔管理虽在我国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解决了不少的事件,但其经验还处于探索期间。由于我国学者或承包商有专门从事索赔即索赔管理的理论研究,致使索赔理论远远落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施工索赔的方法、手段不够严谨,不够科学,易被业主抓住漏洞,从而使索赔不能成功。

3对索赔风险认识不足

在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有许多技术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等在不同程度影响着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这些因素会随着项目的进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如果不加以研究控制的话,就有可能形成项目的重大损失,导致工程项目索赔的出现。要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工程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就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影响项目实际效果的各种因素,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将项目实施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委铁EPC项目 设计特点 设计优化对策

一、项目简介

委内瑞拉Tinaco―Anaco铁路项目是中国中铁与委内瑞拉国家铁路局(IFE)签订的EPC项目,由中国中铁作为总承包商负责承建,合同总额75亿美元,工作范围包括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及安装、运营及维护培训等(即交钥匙工程),总工期40个月。其中,由中铁二院全面承担项目的勘察设计工作。Tinaco―Anaco铁路是迄今为止委内瑞拉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铁路项目,也是中国高速铁路技术输出的第一个大型EPC项目。项目运作成功与否对中委两国的合作、对中国高铁技术能否成功走向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Tinaco―Anaco段铁路是委内瑞拉规划铁路网中北部平原铁路系统的中间的一段,为速度目标值220Km/h的客货共线电气化铁路。线路位于委内瑞拉北部平原地区,跨越4个州,全长约470km,沿线设有10座客运车站,3座货运站。全线无隧道工程,共有桥梁66座,桥梁总长13113m。

委内瑞拉北部平原铁路EPC项目的设计特点分析

1、项目的投资组成造成设计优化压力大

该项目合同承包总金额为75亿美元(含12%增值税),国内价1.05亿元(RMB)/km,这个投资若扣除税收约为9000万元(RMB)/km,好象这种铁路地形很平坦,工程简单设计应无大问题。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投资组成还包括了以下部分:

①合同中并无拆迁和迁改的费用,但在实际操作中,此项费用由中国中铁负责,委方只负责相关协调工作。

②相关铁路配套工程。(如引入车站的市政道路等工程)

③外电的配套工程。在国内外电配套工程由当地市政负责,外电工程也由电力公司配套实施,而且投资也不计入工程总投资。

④项目的技术培训等。

从以上项目费用构成中分析可以看出项目的投资控制并不乐观,且存在一定的风险;为达到盈利目的,在项目设计各个阶段必须全方位的进行设计优化,在满足合同和技术要求,确保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创造性的开展设计和设计优化,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和工程投资。

2、项目勘察设计的工作强度大

根据委国法律项目工程开工建设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设计三个阶段(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

②地籍调查(初步和详细两个阶段)。

③环境评价(三个阶段:环境条例和环境意向书、环境与社会文化影响报告、环境特殊影响研究报告)。

以为三个工作完成后方可施工。地籍调查工作由中国中铁委托当地外协完成,但中铁二院承担了设计、环评工作。其中现场设计工作由于受出图格式,工程设计软件、规范应用和设计文件翻译等因素控制,效率不到国内设计的二分之一,同时还要面临着复杂的审批程序和大量的出图工作。由于当地法律规定对环评审查尤为重视和严格,且环评需要紧跟着设计工作的步骤,造成环评工作是国内工作的3倍以上,而且还需要当地设计公司的协助,设计段落划分的越多,环评工作量越大。

而测绘和地质钻探外业工作受当地法律和治安的影响严重,需要大量的审批手续和保安工作,效率低下。

3、设计工作的国内外配合要十分紧密

仅依靠现场设计组同志来完成所承担的勘察设计和环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满足项目的工期需要和优化目标,还必须依靠大量国内各单位、各专业的大力支持与主动配合,本项目在中铁二院勘察设计史上第一次成立了双配制总体组。各级技术审查、生产调度计划必须全面跟进现场的设计需要,满足和适应计划目标的要求,从而满足设计工期、设计优化和现场施工要求。

三、对完成此类项目设计工作对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我集团公司原来承担的铁路勘察设计项目多以国内为主,有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生产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而此次大规模的开展海外项目的勘察设计,尚属第一次,这种变化对工程勘察设计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有了如下新的要求:

①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与国内现场出差不同,要求技术人员能较快的适应当地的气候、饮食和风土人情,能较快的承担现场工作的角色,尽快的了解现场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人员轮换不宜过于频繁,且要做好长期现场坚持的各种准备。

②有较好的外语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现场的语言沟通基本上西班牙语和英语为主,现场的图纸文件也以这两种语言为主,现场虽然有翻译工作组,但受翻译人数和翻译专业所限,为使设计工作效率提高,要求现场技术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英语和西语沟通能力,且能较好的掌握这两种语言的技术资料和文件。

当地对铁路建设项目设计理念、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都与国内项目有所不同,现场技术人员要在工作中尽快了解、学习并掌握这些差异,才能更有效推进现场设计工作。

③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现场技术人员需要沟通和协调的部门和组织见下图示。

从上图可知,以现场技术人员为中心,形成多对象的沟通协调工作方式,这就要求现场技术人员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保证沟通的通畅和信息的快速传达,从而有效推进设计任务的开展。

④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海外项目设计工作中,现场设计人员首先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形象,再次代表的是中国中铁和中铁二院的形象,在任何时间和场合,现场技术人员都要以维护这两种形象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树立中国工程师的良好专业形象。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建立是中国中铁和中铁二院实施“走出去”的海外战略布置的必然要求。

本项目设计流程及设计优化对策

1、本项目设计工作流程见下图所示。

2、设计优化对策

①虽然本项目地形起伏较小,工程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但由于委国的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和与国内铁路项目的差异。设计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工作方法,针对当地的工程条件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标准的适应和国情的不同、施工条件和工艺、设备和材料采购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设计优化工作。如经过对全线系统的优化,充分利用技术标准,将全线的桥梁比重由概念设计的10%降至详细设计阶段的2.8%。

②加强国内设计、审查和计划管理以及国内外两个设计组的衔接,是保证项目设计的进展和设计优化的关键和重点。国内设计和审查可为现场提供大量和宝贵技术支撑,现场必须紧密与国内配合和协调,充分利用国内高端智力资源。

③在本项目的设计中,前期设计优化尤为重要,要有理有据让委方充分相信我们所设计项目的定位和真实需求,进行充分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工作,掌握当地的水文和地质特征;在前期设计工作中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环境保护和三电迁改技术要求,充分减少设计变更内容和范围,合理规避设计风险。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46-1

城市地质环境因受到城市建设进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十分敏感脆弱。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大环境下,各领域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工程建设复杂性与工程活动的剧烈程度导致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化发展产生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在众多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中,以水资源灾害问题最为突出,其存在及恶化严重滞后了城市经济发展,与地面变形同为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中的两大难点。

1简述城市环境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指土木工程中涉及岩石、地下、土及水中部分的工程,在工程建设前期,需要对建设地域进行岩土和土地多种特性的试验,确保工程建设可以依据不同地质与地貌情况进行设计规划与施工。环境岩土工程是方晓阳教授提出的,覆盖环境工程学科、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领域的环境问题。我国很早便已开始了对城市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城市,近年来,城市建筑业发展迅速,城市居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渐渐受到重视,并且设置了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

2城市建设及发展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2.1城市规划问题

城市化发展中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其中的首要环节,选址和建设规划尤为重要。上述两项内容不仅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客观地说,城市选址与建设规划是依据区域的地质环境及演变趋势,在追求城市化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把保持城市人口与水土资源协调发展作为首要解决问题,在城市选址和总体规划中予以考虑,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2.2地面变形问题

现阶段为了不断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扩展城市可用土地,老城区扩建和新建开发区已经成为必然选择。这样一来所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不容小觑,在特殊气候环境下,极易引起崩坍、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口,城市高层建筑的建设施工给土地承载带来了极大负担。高层建筑的兴起虽然提升了城市土地利用率,但高层建筑物剧增导致的地表裂缝、地面下陷等地面变形问题十分明显。高层建筑物深基坑施工与排水工程建设均会对周围建筑物产生影响,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施工场地地下水水位降低,形成地面变形问题。

2.3水污染与过度开采

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特别是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淡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水质中盐分的增加。承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了水污染范围的扩大。现阶段水资源污染是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中的最主要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3有效防治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解决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需要运用环境岩土工程技术在工程建设前期进行严密的实地勘察和论证。岩土工程的选址、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合理运用环境岩土工程技术解决问题,在符合环境要求的条件下,实施工程建设。在岩土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不利影响过大时需要另选施工场地或改变施工设计,或采取有力环保措施,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以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岩土工程技术与岩土力学水平逐步提高,在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鉴于当前城市建筑用地日益紧张的情况,需要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土地资源,适时有序地开发利用。

针对城市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中的水资源污染与过度开采,需要加大水问题的预防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水技术和相应的排水疏导技术。现阶段用于城市环境岩土工程水问题治理中的主要防水技术为全包式防水技术、半包式防水技术、控制型防水技术。城市建设工程可以实行排放为主、防治为辅、排防结合的综合性治理对策,以政府为主导,根据不同工程项目提出合理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同时,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已经发生地面剧烈沉降的地区立即停止地下水开采。城市地下水开采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开采层次,允许情况下可开采深层次地下水。应用人工回灌技术,在严格控制回灌水质的基础上,向地下含水层进行回灌。城市地下水污染问题的解决,必需提升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每一个居民正确认识水污染的危害性、水资源的重要性,促进水资源的再利用。

4结语

城市化发展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为了满足其发展需求,需要进行大量的建设活动,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城市规模不管扩大,住宅建筑、商业中心、交通网络等众多领域的建设,均会引起许多城市环境与岩土工程问题。面对这一挑战,相关工作者需要以城市建设需要为载体,不断努力以提升岩土工程技术水平,积极充分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在提高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1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lligent building with a variety of high-tech integrated advantage is gradually the favour of peop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up after and advantages, and main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in the las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Property;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传统的建筑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因此,智能建筑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所谓智能建筑,即多学科和高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时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将能够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快捷、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智能建筑的概述

1、智能建筑的起源及发展

智能建筑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物便是1984年在美国哈特福德市建成的智能大厦,此后,智能建筑不断的出现在欧洲、东南亚、日韩各国,80年代末进入我国并且发展迅速,北京发展大厦、上海金茂大厦、深圳地王大厦、广州中信大厦、南京金鹰国际商城等便是我国第一批智能建筑的典范。

2、智能建筑的组成。从建筑业“3A”说法的角度来讲,智能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有BAS(楼宇自动化系统)、CAS(通信自动化系统)以及OAS(办公自动化系统),其中,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的基础,也是智能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智能建筑的现状

1、行业管理不规范。

在智能建筑建造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或者信息问题,一栋智能化系统集成产品和设备常常来自不同的厂家,很多依赖进口。但是智能建筑是一体化的,它要求所有的设备和配件以及线路、网络,甚至一些零配件都要可以匹配和兼容并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后才能够真正发挥智能的功能,而由于现实中对生产系统集成产品商家管理的不规范,来自不同厂家的产品时常会出现不兼容、稳定性差、功能不健全、可靠度低或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这也常常导致智能化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即使各种配件能够兼容,系统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更换配件时也须再找原厂家,若联系不上原来厂家,寻找相同型号、同样质量的配件又不易,这便常常使一些智能建筑处于智能化休眠的状态,这对于之前大量投资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2、智能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的技术能力不强。随着智能建筑在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智能化产品及软件,而智能建筑是由产品配置、系统选择、软件设计、施工图设计等环环相扣而成的,因此,再高端的智能化产品如果没有好的设计方案、好的规划也一样呈现不出一个良好的智能化建筑,这也是导致很多智能建筑刚刚投运系统就落后了,甚至出现安全隐患、系统软件脱离实际、智能设备形同虚设等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施工队伍综合素质较差。智能建筑对施工人员的要求高于普通建筑对施工队伍的要求,智能建筑不但要求施工队伍的技术过硬,而且要求施工的质量过硬,而现在许多施工队伍都存在着重投标轻施工的现象,甚至偷工减料、非法牟取利益,导致很多智能建筑质量不够硬,智能软件寿命过短。

4、系统售后服务较差。对于智能建筑来说,除了要保证建筑的设计方案、施工队伍、系统软件等质量过硬,还要确保智能建筑完工验收后的后续服务,因为后续服务是确保智能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而就当前智能建筑的售后服务情况来看,大多数智能系统经营商都只重销售,不重售后。

5、智能系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智能建筑中,常常是只重视“建设”,而毫不重视建好验收后的“管理”工作。智能建筑后期的“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智能系统的运行维护,这种管理维护对传统的物业公司的管理模式、队伍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原本只提供安全巡视、物业管理、绿化保洁等的物业部门所远远不及的。

三、发展智能建筑的策略和建议

1、大力培养国内优质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厂家。虽然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智能化系统集成产品众多,但是其质量残次不齐,能够和国外进口优秀的集成产品相媲美的很少。因此,当前,政府应该扶持、引导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鼓励其钻研创新,并通过在进行智能化建设的过程中采用国内外相结合的技术,逐渐带动国内智能化产品市场,培养一批有规模、质量过硬的智能系统集成商家。

2、提升设计能力、完善设计规范。一个先进的智能建筑不仅需要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力争使优秀的设计方案使用于先进的智能建筑,从基础上提高智能化系统运行的效果和寿命,同时,我们还需要对智能建筑的设计进行规范,并对现有的规范进行统一,为设计、施工提供统一的设计标准,以保证智能建筑的稳定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3、加强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针对智能建筑的施工队伍,施工单位应该积极吸收一批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科技人才,并不断对施工队伍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智能建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4、提高买卖双方的售后服务意识。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建筑的施工及智能化系统的安装调试是前期正常启动自动化功能的关键,而后期自动化系统是否能够保持正常运行,能够运行多久却常常在于投资商选择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是否有着良好的售后服务,因此,作为智能建筑的投资者来说,要想保证投入资金的有效性和回报率,就必须加强对选择智能系统集成商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重视集成商们提供售后服务的质量和信誉。而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重视售后服务便会赢得客户的信任,也将会促进企业效益的增加。

5、提高物业公司人员的综合素质。面对智能建筑对传统物业公司提出的挑战,一些高端的物业公司应有针对性的引进一批信息智能化方面的技术人才,加强对智能化系统的一些基本管理和维护。同时,对于智能化建筑来说,传统的物业公司应该更加重视服务而不是管理,并定期对公司员工进行智能化系统的操作和培训,毕竟智能化系统运营的理念重视的是保证正常运营,是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祖德.基于网络环境的智能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