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是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应着力引进在国外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优秀学者,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努力打造一支熟悉现代经济学、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师资队伍,提升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国内受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尽可能为其创造到国外研究型机构继续深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教育资源是开发和发展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发达国家与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和学术资源,而且大多都有国际化的需求和愿望,应该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所提供的机会,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合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如资金、设备、教师、师资等)为我服务,弥补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资源的不足,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国,人们对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意义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但随着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强调本土化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入误区,而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出发来破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本土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从现象的背后中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本土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
我国经济学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力。
(二)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二是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应着力引进在国外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优秀学者,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努力打造一支熟悉现代经济学、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师资队伍,提升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国内受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尽可能为其创造到国外研究型机构继续深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教育资源是开发和发展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发达国家与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和学术资源,而且大多都有国际化的需求和愿望,应该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所提供的机会,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合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如资金、设备、教师、师资等)为我服务,弥补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资源的不足,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国,人们对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意义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但随着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强调本土化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入误区,而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出发来破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本土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从现象的背后中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本土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
我国经济学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力。
(二)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X-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2X(2020)09-0-01
地球是人類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共同家园,在人类发展需要下,我们对各个资源的挖掘利用,间接地为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破坏,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而随着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国民开展的环保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是为我国培养各类人才的主基地之一,高校学生是下一步促进国内建设的主力军之一,对高校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才能让国内的环保事业可持续的不断发展,为未来人才树立环保意识,为后续我国的环保事业开展奠定基础,维护我们共同的唯一家园。
1高校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现存问题
1.1推广程度问题
在国内高校教育资源有限的状况下,部分高校对于环保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例如:部分高校内,至今并未向非环境专业内普及环保教育。部分高校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目标,因此校内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而并未将培养各专业学子的环保意识列进培养计划内[1]。此外,重视环保教育的部分高校,在环保教育中也因师资、政策以及经费等因素影响,导致环保教育受到限制,例如:校内划分向环保教育的资金有限,进而无法支撑更多的宣传、实践活动开展;校内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在专注专业教育的同时,无法再向环保教育投入更多时间或精力等等。
1.2实践不足问题
环保教育不是纯理论的书面教育,更需要一定实践活动的支持。但结合现状,部分高校中进行的环保教育过于形式化,教育内容单一且更新不及时,教师往往采用常规的方式来进行环保教学,却并未为学生辅以相对应的实践活动,造成学生对环保教育的体会不佳,进而无法培养环保意识[2]。例如:部分高校的环保教育仍停留在随口提及、常规PPT教学的层面上,并未让学生参与如校内垃圾分类、参观灭绝动物墓地等活动,学生无法认识到不环保的危害,进而无法培养环保意识,让环保教育流于形式。
2高校落实环境保护教育的开展途径
2.1增强环境保护的宣传
针对部分高校学生环保意识仍旧不足的问题,高校在进行环保教育时,首先要做好对环境保护的宣传[3]。宣传途径主要以校内宣传、线上宣传为主;宣传内容主要以环境保护意义、环境污染危害、环保实践活动、环保小知识等为主;在宣传形式上,高校要适度摒弃传统的内容模板,利用当代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如趣味文案、小视频等等,用学生易于接受、趣味、丰富的宣传形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我校在开展环保教育后,对学生经常使用的线上媒体平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校学生对微博、抖音、微信使用频率极高,于是校内在上述平台上建立了环保知识宣传账号,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主要宣传趣味环保知识,并以留言方式收集学生的环保意见,在抖音账号上校内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校内植树、污染调研等活动的视频。这种贴近于学生习惯的宣传方式得到了校内学生的广泛关注,他们积极留言关注和转发,宣传活动的效果较好。
2.2将环保融入课程教学
在高校教育中,课堂仍旧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为了灵活利用课堂,高校要鼓励教师将环保教育融合进课堂教学中。高校要鼓励各专业教师积极探索环保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途径,例如:组织教师进行融合教学探讨学习,分析优秀融合教学案例,还可以利用各科教材内容、教学主题中与环保有关的知识作为出发点,为学生适度拓展环保知识、环境污染危害以及环保小习惯等内容,长此以往,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笔者所在学校就很鼓励老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合环保教育:语文教师可以从动物类、环境类教材出发,向学生宣传了保护动植物、避免环境污染等知识;化学教师可以从绿色化学角度出发,对学生介绍了环保技术、污染治理等有关内容;政治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内容的介绍。校内教师都积极响应这项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也能接受环保教育,这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
2.3鼓励支持环境保护社团
在高校教育中,环保教育的开展也需要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来积极参与。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高校可支持校内成立环保社团,由学生参与社团、设计环保宣传内容,组织环境保护活动等等。为提升学生参与该社团的积极性,高校可利用学分、奖学金来构建激励制度,并结合需要给予该社团一定的宣传支持、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以此带动高校学生参与环保,培养环保习惯和意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就不仅支持学生构建环保社团,还在本校的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内,对这些社团的具体内容、学分制度等进行了宣传。社团内学生不仅会组织在校内的环保实践,如监督督促垃圾分类等活动,还会组织对校外的污染调研等活动,学生们将污染调研的结果、过程以及感想,都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展示。其他学生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也就明白了当下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性,有更多学生能积极响应校内开展的环保活动,校内乱扔垃圾等状况也明显减少,社团活动所起到的引导、宣传等作用较好,最终带来的环保教育效果也较佳,促进了高校环保教育的发展。
2.4开展丰富环保实践活动
环保实践活动是学生将环保理论应用于实际,深化个人环保意识、习惯的主要途径,该方面才是学生从理论跨进实践,进而培养环保习惯的有效方式方法。高校可針对环保教育,为学生开展如环保知识竞赛、灭绝动物知识竞赛、垃圾分类、环境污染调研以及参观环保局等实践活动。以环境污染调研为例,在调研中,学生可对某地污染前以及污染后的水资源、居民生活、土壤环境以及农作物种植或野生动物状况进行了解,通过实地考察、亲眼所见以及数据对比,了解到如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危害,进而提升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心,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各种环保小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要求高等学校将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要求将它提高到与高校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高等学校必须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创业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而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宗旨的创业教育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重要举措。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大学生的过程。因此,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面对大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强,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他们不仅应当具备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品德修养以及积极心态等基本能力和素质。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是建立在拥有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但不少内容通过接受单一的课堂教育是无法得到的,需要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而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创业创新精神以及就业指导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自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好好学生万事成”的思想。我们只有从根本入手,改变学生观念,注重对文理科学学生进行“逆向”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其在社会上游刃有余,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那么就必须将这种观念根植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中并在实践中指导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1)要从学生入学起培养其创业、创新思想。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就业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要使其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产生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这样一来,压力感就会带动并促使创业、创新思想在其头脑中的形成,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创业、创新思想认识贯穿整个大学生四年,不要让学生感觉提倡创业精神是一时的冲动;(2)要使学生的创业、创新思想在实践中得以充实。思想在观念形态的时候,仍然只是一种思想,只有将这一思想观念具体化以后,思想观念的作用便会凸现出来。我们商学院的学生基本上每年要搞一次创业设计大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为了较好的完成任务,他们通过图书馆和上网掌握了部分权威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调查数据,将此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他们为了使自己设计的企划书科学、可行,还对饭店、酒吧、相关市场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以取得大量的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知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的宝贵财富。凡是参加过类似活动的学生都认识到,如今的社会只是掌握书本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没有一定的创业精神和社会协调能力也是不行的。(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的素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将学生塑造成个性独立、鲜明的人才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创业精神需要的是不断开拓、发奋的新时代精神,而不是遇事唯唯诺诺、事事随大流的旧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象牙塔中的以往大学生们一介书生的形象,使其树立起博学善用,能将自己所学都奉献给国家和社会的新形象。敢为天下先,应是大学生们的理想和追求。(4)着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其今后把握择业和创业机会的能力。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接纳世界的人能够改造世界,因此,面临无数机会与挑战的大学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严格,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新宠。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出现饱和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敲门砖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
(一)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育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都去开办公司,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缺乏创业教育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创业机会多而创业意识相对较弱的现象。当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的时候,大学生是创业还是学业,就一直是社会一个争论的话题。时至今日,从第一代创业大学生到现在已历经十余年,大学生创业日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对其进行了理性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走上正确的创业大道,在创业大道上如何顺利前进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创业教育变得日益重要。
(二)创业就是开拓事业,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开创事业的素质
这首先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业”的含义,创业教育的本质,然后懂得创业的程序,再次是要具备创业的能力。调查显示,18.7%的大学生创业是为了赚大钱,而32.5%的大学生为了创业可以放弃自己的所学专业。可见,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业”的理解仅仅在于“物质”阶层。专家指出,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开公司经营实体就是唯一的创业之路,其实办实体、开公司是“业”;潜心于基础理论和学术探讨也是“业”。“业”就是事业,并非特指实业,开创任何事业都可以统称为创业。学和业本来就是互相联系的,学是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对高新技术等未知领域的探索也是“业”的一部分。所以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指教育大学生如何开设公司,如何办理营业执照等等,而是首先对“业”的充分认识,这应该是学生的基本的创业素质。
(三)创业教育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这一素质。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鼓励创造性、自立和个人的主动性或者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等,还应该包括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我国对创业教育还缺乏必要的研究和专业性的指导。所以,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一般不会削弱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少专家指出,大学应该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做好制度安排,在目前学年制条件下,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形成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系统,始终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既鼓励和允许学生走出去创业,也要给学生继续回校学习的机会,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创业对于当今教育制度下的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普及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就学校而言,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围绕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其实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创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性工作,这种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持,我们希望在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并在实践中勇敢前进,获得收获的时候,我们的创业教育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论性指导;我们希望通过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理性地创业,成功地创业;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还能造就出中国新一代年轻的知识型企业家、富翁。
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宏观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据教育部部长周济介绍,2005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到21%,“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成人本科和高职(专科)学生697.25万人,比2000年增加320.49万人,年平均增长13.1%,其中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04.46万人,比2000年增加283.85万人,年平均增长17.99%。同时,扩招政策的实施也使大学毕业生供需比例出现失衡,高校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十分现实的难题。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如果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无法找到工作,从而使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势必在社会上产生负面舆论影响,挫伤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此,高校必须认清形势,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同学合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也是高校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由原来的统包统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如何让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帮助他们打消“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了解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真正理解创业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之一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依赖性有余,开拓性和主动性不足;传承能力有余,创新精神不足。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这种毕业生可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但对要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这种人才规模必然难以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制胜关键是具有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如果高等教育还囿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可能由于缺乏竞争力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具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
首先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再次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去。
(二)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2)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3)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此,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放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需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需要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过程中,利用“潜在课程”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创业教育。在探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高校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大胆尝试和创新:一是互动式学习方法。师生双方在互动沟通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发创业火花,并从中领悟创业的真谛。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师”既可以是创业成功人士,也可以是专职教师;二是技能培训式学习方式。这种培训方式选择某一种特殊的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邀请一些成功创办小企业的企业主授课,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休学创业方式。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高校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加入创业阵营和创业团队,进入社会创办公司,高校将为其保留一段时间的学籍;四是创业实习。各高校经济及管理类专业可以设置创业实习课程并可以建立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业实习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或为学生提供创业贷款。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通过校办产业、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创收部分筹集一定的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作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三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
要深化素质教育,就要从小学基础抓起,小学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对学生加以培养,以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的之需要。作为小学最主要基础课之一的小学数学更是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用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性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如阅读学习的方法、操作学习的方法、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的方法、尝试学习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对应、转化、假设、比较、还原、逆向等解题时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用切割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教学探求圆柱体积公式时,可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圆面积公式?能用这种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体吗?可能变成什么几何体?怎样来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在迁移中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这此教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学生借助这些方法更好地消化、吸收、应用数学知识,从而能达到发展、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在教学中,应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当前,大多教师都普遍认为体育课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有些学校则干脆停开体育课。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发病率上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资、经费缺乏等,但最根本的思想上对体育课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同仁商讨。
一、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的常规组织教学。体育课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如:整体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课堂纪律等常规训练。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自觉行动,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种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记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做好充分地准备。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利用趣味游戏等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兴奋地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使学生的情绪放松。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的兴趣。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体育课中,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组织教学
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时间短、兴奋过程和无意注意占优势,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等。同时,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变化也是不同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于学生注意力在课的前半部达到高峰,意志力在课的中后部达到高峰,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把新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课的后半部分则应安排一些游戏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要做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搭配,尤其抓住主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要尽量体现在“新奇、活”的原则,采用多种多样的,生动活泼的,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形式,起到巩固和亏大体育课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课外活动要积极投身到学生活动中去,给学生多方面的指导,同时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尊重你,支持、配合你。坚持“两操两课”活动。课间操、眼保健操,不光要强调学生快速到场做操,而且要不间断地提醒他们,做操不光是为锻炼身体,更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绩。这样学生就慢慢养成了良好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课间十分钟和课外活动也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指导。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添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养,也有效地巩固率体育教学效果,促使他们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的信念。
近年来,我校在语文学科进行新课改,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要充分上好每节课,教师就要让学生提前明白老师讲课的思路,所以“导学案”便成为联系教师、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在“学教一体化”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别看一份导学案只有一张八开纸的大小,它发挥着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张纸是同一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分为提纲导学、合作探究和反馈运用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灵活机动的课前五分钟。
每节课我都会抽出五分钟让学生主宰,第一节预习课前让每个学生到前后黑板上板演每一课的文学常识、生字词语,因为双基教学不可忽视,而且近几年来的中考也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考查。第二节展示课前让每组出一名同学板演本小组在此次展示课上分到的任务。这样,短短的五分钟既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又达到巩固知识增强记忆的效果,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序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三)动态生成,演绎精彩课堂。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往往会有意外的精彩生成。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生成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料的精彩。面对生成的精彩,教师若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打破预设,调整利用,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就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在实际教学中精彩可生成在“兴奋”时,生成在“平等”中,生成在“机智”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不论是以学生为本,还是当课堂情境出现偏离的时候,教师能自信把握,不让它成为“败笔”,这就是教学机智。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教师没有对“思想”与“机智”的正确认识,就不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61-01
开展校本研修是大力推进教师的职业素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升我县教育水平,实现我县教育持续均衡发展的基础工作。如何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的学习与考察作了认真思考。
一、建章立制,严格要求,打造高素质专职教研员队伍
(一)加强教研员学习和研修
1.加强政治学习。要关心时事,积极参与政治学习及其活动。
2.强化业务研修。
(二)加强教研员的能力培养
教研员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要质疑和反思的经常思考,提升自己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要端正态度,主动工作,增强自己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教研员工作管理
1.严格管理抓考勤。教研员要每日签到、每周填写周工作卡,每月汇总量化、每学期填写教研员工作手册并汇总学期量化得分。
2.指导调研抓互动。
3.规范指导抓四化。即研究课题化,管理科学化,指导专业化,服务优质化。
二、明确要求,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校本研修工作
县校本研修工作的好坏,不是取决于县教研室工作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各校校本研修工作的程度和水平。作为县教研室,全力推进各校的校本研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要制订全县教研修工作的基本要求,切实的使各校明确校本研修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二是要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督导检查与年终的评价考核。三是在全县开展一些校本研修活动,引导、促进各校抓好本校的校本研修工作。
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教师“三师”岗位练兵活动。一是塑师表,教师以注重形象影响学生;二是强师能,教师以掌握本领指导学生;三是铸师魂,教师以展示品德熏陶学生。
在全县中小学打造“三种”教研活动。
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教师基本能力分级达标活动、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系列竞赛活动。目的是推动教师自我学习、自我进修、自我训练、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全员同科同级三级集体赛教活动。其一是选拔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级赛教活动。其二是通过赛教,促进教师自我岗位练兵,推动学校校本教师培养,提升全县教师整体水平。
三、精心指导,扎实培养,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与培养是教科研工作的延续和深化,也是教研员与学校及教师联系沟通最有效的途径。要针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用集中与分散,群体与个体,分职与分类,文刊、交谈、报告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研活动等进行指导与培养。
其思路是依托于教师个体岗位练兵,立足于学校自主校本培训,着力于县级各种活动推进。操作程序步骤:一是定目标,提要求,细安排;二是常督查,勤交流,多指导;三是树立标杆,让教师能够达标、过关;搭建舞台,使教师可以表演、展示;举行评比,对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一)范式引领
1.组织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在县内进行示范作课,说课。
2.双重示范指导。
3.循环跟踪指导。教研员根据听课对象存在的问题,多次反复的跟踪指导,直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止。
(二)分类培训
教研室要与局有关股室协作,加强对教师业务方面的培训。
1.解读课标和教材,对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的培训。
2.与人事股协作,对新教师进行师德与师能的培训。
3.与人事股协作,对学校政教和教务的副校长、主任进行各自业务工作方面的培训。
(三)专题辅导
1.聘请有关人员对我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进行专题报告。
2.组织有关人员对教师新课程教学方法、教科研工作、自身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专题巡回报告。
3.预约专题辅导。
(四)同课异构
为了切实的使教师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和探索出一套能够适合自己特点、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教研室着眼于开展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展特长,创特色,显特效。
四、积极主动,耐心细致,全力做好我县教育的服务保障工作
要做好服务工作,首先要明确服务内容。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对象,就要为其教育教学决策提供专业的咨询;以学校为对象,就要为其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专业的帮助;以教师为对象,就要为其能力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
其次,教研员要深入学校,通过示范做课、送教引领、专题讲座等一系列形式开拓教师视野、增长教师见识,为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服务支持。要借助网络及时提供有关资源信息,加强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一是帮助教师总结和提炼个人的课堂案例和经验,二是广泛收集、编发各类教育教学信息,三是以翔实的事实和准确的数据,积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在服务工作中,一要态度积极,主动上门、热情服务。二要情感诚恳,放下架子、放低姿态,以期与教师顺畅无碍的交流沟通。三要实际高效,不唱花腔、不讲形式,针对现实问题给予无私帮助。
当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小学群体中,为数不少的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心理障碍,有人将“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和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的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中小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
利用诸种手段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纠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使各种非智力因素、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心理教育,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小学绘画教学凭借其有趣、生动、形象等特点和优势,在学生心理教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绘画过程实施心理教育的潜在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是作者心理现实的展示,它具有深刻的心理孕育功能,绘画教学过程实施心理教育的潜在优势是其他教学活动无可替代的,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成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线条、色彩的心理暗示作用。线条和色彩是最基本的绘画艺术语言。线条从本质上看,是人的主观的、情感的、理性的创造。线条源自心灵,又有再度感发心灵的能力。与线条相比,色彩与心理的联系似乎更为明显。“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欧洲一位足球教练,让人将足球队员休息时的更衣室刷成蓝色,造成一种放松的氛围,而当他作赛前动员时,则让队员站在涂着红色的接待室里,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气氛。这是一种非常高明巧妙的做法。
2,绘画创作过程对心理磨练的功效。绘画创作高度自主。学生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主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必然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
绘画作业严谨有序。对于浮躁、焦虑、粗疏等不良心理的消解和纠正很有效果。作业过程是艰苦的劳作,绘画作业常会遇到的“越描越黑”“前功尽弃”之类挫折性困难,很有助于帮助受教者增强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矫正知难而退、畏难而弃、遇难而溃的脆弱心理。
3,绘画活动中蕴含着积极地心理因素。小学绘画融入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参观画展、举办画展、绘画讲座以及教室绘画墙报、宿舍床头绘画、校园主题画廊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使参与者既是创作者、施教者,又是受教者、观赏者。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学生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竞赛和学习,增强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现代意识。
二、绘画教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绘画教学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定向教育”是诸多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所谓“定向教育”是指从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出发,学生学习接受构建说、类化经验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学习为主而创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体系。
绘画艺术作品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与主体的气质、性格乃至心性产生“同构”对应,从而使这些心理因素产生各种积极变化,这就为绘画的定向教育提供了现实的依据。通过定向教育,以有效地改变、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教育定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根据国内外一些研究和实验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中小学校应以调整三大教育要素关系为骨架,建构和谐教育的基本结构。
1.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
“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同时,学校领导还需要从学校工作的整体上协调好各种教育要素的关系,从学校管理角度调控教育的节奏。重点调整好以下几种教育要素的和谐程度:①德育、智育、体育等活动的和谐;②学校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③课程结构与时空安排的和谐;④教育方法系统的和谐;⑤学校教育评价系统与教育目标系统的和谐等。
2.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和成败,与学校教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的状况高度相关。一所学校中的干部与群众、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其中,尤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协力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是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
实施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场。这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儿童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始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早体验到教育的地方。和谐教育把家庭教育视为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首先发端并生长于家庭教育之中。指导、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实施和谐教育,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价值观的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学校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行为习惯。
二、中小学实现和谐教育的基本途径。
基于以上的和谐教育模式,可归结出实现和谐教育的基本途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