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团队建设概述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13-03
在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的趋势下,高校的立校之本依赖于人才质量,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因此,高校建立一支水平高、素质高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团队,不仅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步骤和重要途径。
一、团队与教学团队的概述
1.团队。最初在企业管理中诞生出了团队的概念,也就是说“团队”一词属于管理学概念。具体含义指的是由管理层和员工共同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中每位成员均拥有一定的技能、知识、信息以及其他资源,团结一致,协同合作,达到最初的目标。同时,团队具有如下特点:首要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是一个共同体;其次就是在团队中每个团员均要发挥作用;再次就是有一个共同目标;最后一点就是团队成员协同工作以完成共同目标。
2.教学团队。基于团队的理解和阐述,我们可以将教学团队概括如下:教学团队指的是由学术水平和造诣较高的教授专家带头,以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学质量为共同目标,并且以专业和课程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其中,组成人员主要为教师和教辅人员,知识和能力互补,彼此共同承担责任,分工明确,团结合作。作为一个教学团队,应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业务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几个方面着重建设。(1)学历结构:不仅是教学团队中检验和衡量其能否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指标,同时还体现出了团队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当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据的比例。每一个教学团队追逐的目标就是构成高学历的团队成员。(2)年龄结构:直接反应了教学团队整体的战斗力和活力,也是体现教学团队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体征。具体是指在教学团队中所包括的团员的年龄以及各个年龄段所占据的比例。(3)职称结构:直接反映出了团队教学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具体指的是团队成员在教学团队中所占据的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的比例。(4)业务能力结构:指的是教学团队成员中科研、教学和创新能力。以所担任的课程数量、所承担的课题质量以及的数量作为具体的衡量标准。(5)综合素质结构:用来要求团队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拥有做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些因素容易在团队中忽视,但是也是建设团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至此,我们可以给出高校教学团队的具体概念:即由大学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作为共同目标,根据合理的年龄结构、适当人数、专长特点等,产生对教学效果好、影响高的制约因素,并且共同承担教学责任、技能互补的基层学术组织。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激励机制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因此,教学团队建设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着力进行的重要工作。
一、教学团队概述
教学团队是从团队的概念引申而来的一个新概念,其自身有着服务于教学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
1.教学团队的概念
所谓教学团队,是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1]教育部“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指出,教学团队应“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2]
2.教学团队的构建目标和原则
教学团队的主要目标是以推进教学改革为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3]工程造价专业是教育部新近设立的本科专业,各高校的工程造价教学团队还处于建设初期。针对教学团队的组建宗旨和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教学团队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服务于工程造价专业培养规划。教学团队与专业建设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体而言教学团队建设要服从于专业建设规划的整体部署。所以教学团队建设要与专业建设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整体推进,以免造成投入分散、建设重复,从而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突出实践能力。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与之对应的课程内容构成了专业培养方案。由于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均是基于工程实践的专业技能训练,并注重与后续实践环节的衔接,因此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和从实践中来、服务实践的团队建设特色。
(3)坚持学习型团队建设导向。作为新兴专业的教学团队,更应该着力探寻新知识与新见解。学习内容主要是指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教学科研的积累。通过整合学习、工作与知识的方法,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氛围,凭借着学习,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性能力,个体价值得到了体现,团队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4]
二、能力素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针对教学团队的构建原则,笔者提出以成员能力素养为着力点研究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依据能力素养重要性次序依次进行团队成员能力素养的强化训练,解决教学团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同特点的教学团队,能力素养的侧重有所不同,以工程造价教学团队为例,笔者认为能力素养主要包括“敬业精神/健康体魄”、“组织协调能力”、“基础知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自律能力”六个方面。教学团队成员能力素养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三、教学团队成员能力素养重要性排序
结合工程造价教学团队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图1所示的能力素养对目标实现的重要程度。
首先,利用1~9比例标度法构造两两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A(相对于总目标A,各准则相对重要性比较),如式(1)所示,进行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其次,采用方根法近似计算排序权重:0.0388
通过一致性检验。同理,构造判断矩阵B1~B6(相对于准则B1~B6,各方案相对重要性比较)进行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最后,计算层次C总排序权重:,如表1所示,计算各能力素养对总目标的重要性。整体一致性比例:0.045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对工程造价教学团队而言,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依次为C4>C1>C3>C6>C5>C2,即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健康体魄>基础知识技能>自我学习/自律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由于工程造价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专业知识技能在众多能力素养中处于突出地位的研究结论是合理的,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四、教学团队能力素养提升措施
对照能力素养重要性排序,采取措施,从专业知识技能、敬业精神、基础知识技能和自我学习/自律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素养提升。
1.提升专业与技能素质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工程造价团队建设最重要的能力素养之一,必须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促使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
(1)采取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深造,提升学历层次和为工程服务的能力。
(2)充分利用好学院的科研鼓励政策,积极申报与承揽纵向课题,提升理论水平。
(3)以教改论文、科技论文等为手段,将基础理论方法融合于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知识中,在扩展知识面、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4)让青年教师到实践中去,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计量与计价工作。以横向研究课题为载体,通过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提升自己的计量计价技能。与此同时,将实践成果形成教学用题库等教学资源以及为编著高水平的教材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教学水平。[5]
(5)以指导学生专业竞赛为突破口,提高自身计量计价软件操作水平。
2.坚持不懈地培育敬业精神
通过层次C总排序计算表可以看出,对于ωB3(教学研究)和ωB5(科研和社会服务)而言,敬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敬业精神就是在职业活动领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事业心,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
教学团队内部要准确设定岗位目标,大力强化职业责任,不断优化职业作风,全面提高职业技能,每位成员都要牢固树立职业理想,自觉遵守职业纪律。
3.强化自我学习与自律能力,建设学习型团队
学习型团队是一个通过团队学习来传播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形成学校的共同愿景,为实现共同愿景而自主学习、主动工作、真诚奉献,最终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的团队。学习型团队是一个有凝聚力、创造力的群体,各成员之间共享教育信息与学习成果。它的意义在于可以提升团队的学习力,体现团队的生命价值,增强团队的创新能力。
(1)通过目标的设立,鼓励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设学习型团队的前提。建设学习型团队就是要通过倡导、鼓励、奖惩等方式,促使每一位教师自觉、自愿、自主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来实现自我培养、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2)建立有效的“同伴互助”全员学习策略。同伴互助是建设学习型团队的关键。只有建立有效的“同伴互助”全员学习策略,才能从根本上限制、激励、帮助和监督每一位成员都能从事学习活动,保障全程学习的顺利实施。
(3)定期邀请有关专家讲学、指导。专家引领是建设学习型团队的有效方式。经常邀请一些行业专家、知名学者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来校讲座,借助他们的专业眼光、专业知识为教师们开拓视野,指引学习研究的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把骨干教师派出去考察,拓宽各种渠道,搭建学习平台,选拔德才兼备的教师走出去,触摸名校脉搏,感悟名校内涵,更新观念,从而带动团队的内涵发展。
(4)加强研究工作。加强研究是提高学习型团队生命力的发动机,因而团队负责人要积极做好如下两项工作:一是专题研究,深化学习。结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经常开展专题学习、专题研究活动,增强学习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既突出重点,又保障质量,使教师的学习活动更加深入。[6]二是课题研究,引领学习。强化科研和学术研究工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引领学习、以课题促进学习。
4.教学团队结构优化
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优化实质上是团队整体素质提升的过程,根据上述分析,优化思路应该是根据个人能力素养对教学团队总目标的重要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完善,形成合理梯队(见表2)。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2]李江林.高校教学团队构建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8-140.
[3]张学洪.基于精品课程的地方高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8):31-33.
[4]龚彦,吴诚敏.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独立学院学习型团队组建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27-29.
1绪论
团队这个词语并不是一个新潮的概念。孟子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就概括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后汉书》也有云:“关舆共弛,同舟共济,舆顷舟覆,患实公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 , 1875-1961)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公式:I + We=Full(我+我们=完整的我)来表达相似的观点,即需要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观点在实质上是贯通一致的,以中国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人心齐泰山移,就可概括出它们的真谛,也就是我们今天各行各业所关注的团队管理的实质,即强调将独立的个体融入集体之中,形成团队的合力,以实现团队目标,同时也最大程度地现实个人价值。
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概念,是莘莘学子的聚集地,更是知识的源泉。校园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场所,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主要行政负责人,综理全校的校务,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学校各部门工作,确定学校奋斗目标。普通高中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高中生多处于15――19岁的年龄段,心智多从懵懂、叛逆走向成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普通高中的校园管理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开展团队建设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其人生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而学生团队建设只是校园团队建设的一个方面,校长在行政管理中也应关注到整个校园的团队建设,以及校园中其他各个群体如教师群体、管理群体、后勤群体等的团队建设,已形成学校发展的整体合力。
2校园团队建设概述
2.1团队及团队建设的含义
团队就是由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愿意相互做出承诺并承担责任,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规则,实现技能互补,最终实现共同目标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因而,团队具有七个主要特征:第一,明确的团队目标;第二,团队成员间的资源共享;第三,团队成员之间具有个体的差异性;第四,团队内部良好的人员关系;第五,团队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第六,团队成员对团队具有归属感;第七,有效的授权,即团队内部规则的科学、合理性及实施的统一性。一般而言,一个高效的团队通常要由能够扮演八种角色的成员构成,包括实干者、协调者、推进者、创新者、信息者、监督者、凝聚者和完美者。这八种角色因个人的特质不同而承担的职责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各角色之间是优势互补、弥合缺陷的关系,从而实现整个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团队建设就是在群体或组织中有意识地培养、开发团队的过程。在普通高中校园环境中,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领导者,担任着学校团队建设的总工程师的职责,应首先树立起团队的意识与精神,以大局的眼光,划分、重组校园群体,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开发高效的校园团队,最终形成一股积极向上、高效、团结的校园合力。
2.2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2.3校园团队建设的原则
一名普通高中的校长在进行校园团队建设时应遵循六个方面的原则,即数量合理原则,能力互补原则,责任明确原则,目标清晰原则,淡化领导原则和相互信任原则。
2.3.1数量合理原则
许多管理者在团队建设初期都尝试把众多成员塑造成为一个团队,拿校园团队建设来说,就是有的校长尝试将整个校园一次性打造成一个团队,但是这种尝试无疑都会以失败告终。基于校园的现实条件,不可能一次性建立一个拥有众多成员的高效团队。因而应该先以项目或者阶段任务来构建各种校园小团队,再将各个小团队加以整合是最有效的方法。
2.3.2能力互补原则
在一个团队内部,各成员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与传统组织相比,不但强调信息共享,也强调集体的绩效,因而成员之间的技能应该是互补的。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校长应关注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年龄和经验互补,甚至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互补。
2.3.3责任明确原则
与传统组织不同,团队不仅强调个人责任,更强调集体责任。团队有总的责任,也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团队成员并非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需要担当对团队内其他成员和团队集体的责任。如果团队目标没有达到,每个团队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基本上应是相等的。
2.3.4目标清晰原则
校长在组建团队时,应明确团队的清晰、具体的目标,该目标将作为团队存在的理由。每个团队成员都应对这一目标做出承诺。这一目标应是具体的任务,包括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甚至应该深入到团队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
2.3.5淡化领导原则
校长在构建团队时要追求建立和谐的成员关系,领导在团队中应是指导而非领导。在团队中,不宜设置注入行政类的管理机构,而应让最有能力的人担当管理的角色。该管理者应建立自我指挥的工作团队、保持团队对外目标的忠诚、对团队技术保持警觉、善于沟通外部关系。
2.3.6相互信任原则
校长在组建团队时应关注团队成员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帮助团队消除猜忌与疑虑。信任是团队协作的基础,也是团队实现1+1大于2效果的必要条件。
3普通高中校园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
校园是校长开展团队建设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作为校务工作的总的领导者,校长当然可以将学校整体作为一个团队来打造,但是根据团队建设的一般原则和学校的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一次性地组建一个校级的团队是不大可能的,即便可以在形式上形成一个团队,那么在效率上,也是一个低效率的团队。我们的主张是由于群体与团队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和差别,校长可以根据学校中现有的自然群体,在学校的大系统中划分出若干子系统,再根据各个子系统的职能、特点、成员特殊性等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区别地使群体向团队过渡,建设多个团队,再将各个成熟的团队整合成为学校团队,形成综合力量,实现校级目标。根据这一总体规划,我们按照学校中存在的不同自然群体,主要计划打造四个不同的团队:学生团队,教师团队,管理团队和后勤团队。
3.1学生团队建设
3.1.1班级团队建设
高中生是高中校园的主体,他们处在人生的特殊时期,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在学校中,高中生以班级的形式自然地聚集为学生群体,利用班级的自然群体性打造学生团队一方面可以利用业已存在的班级凝聚力,在此基础上设立班级目标,确立班级管理方式,开展班级协作都更为自然和便利;另一方面,普通高中学校中的班级按照学生的年龄和成绩编排,各个年级中班级的安排都需要以教学活动的正常、合理地开展为基本标准,因而对全体学生进行团队建设,不适合对全体学生进行重新编制。所以,普通高中的学生团队建设以班级为依托是在团队形式上的最好的选择。
3.1.1.1班级目标管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而将班级作为一个团队来建设,加强班级的团队精神培养,营造和谐共进的班级氛围,无论是在优化班级整体环境方面,还是在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班级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团队建设的前提。确立班级团队的目标,首先应由全班同学一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思想状态,另一方面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明确班级团队可以达到的理想状态,并制定计划与实施步骤。例如,某校在本学期开学之初,为了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班级团队建设中来,并使班级目标更加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班委会在全班范围内征集班级团队目标,最终确定“努力每一刻,收获每一天”为班级团队目标,并制作成横幅高挂在教室墙上。再由班内各个小组研讨实施计划与步骤,进行班内宣讲,最后对各组计划进行对照总结,由全班共同讨论、归纳出最终决议。通过这些班级团队目标确立的程序,班级目标的意识也逐渐深入到学生心中,成为班级日后开展团队工作的基础。
3.1.1.2成员协作管理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在班级目标确立以后,就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意识、合作意识,进而在班级团队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协作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
3.1.1.3班务领导管理
在班级中开展团队建设还应抛弃传统的设立班委会的做法。团队建设的原则说明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这就要求在团队成熟以后,尽量做到班级全体成员共享决策权,因此在班务的领导中,应坚持民主集中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时刻认识到自己是班级团队的一员,更是班级团队的负责人。
3.1.2学生社团建设
除了以自然形式存在的班级为依托建设班级团队以外,学校还应结合自身条件,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由于与以教学为主要目标的班级团队相比,学生社团的目标更具灵活性和社会现实性。学生社团的组建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选择自己社团的成员,确立社团的目标,决断社团事务。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团队管理知识,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社团比班级社团更适合对学生开展团队建设。
3.2教师团队建设
一个学校的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建设教师团队有助于加快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促进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教师队伍。普通高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由学校设立“优秀教师团队”建设项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对“优秀教师团队”的设置、团队运作机制、团队总体负责人的遴选等工作做好整体规划,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教师团队建设项目指南。再由全校教师自愿申报,提交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最后结果提交校长办公室研究审定。审定结果公示无异议后,学校正式公布“优秀教师团队”名单。对被选中的团队成员,学校需开展团队建设培训,在后来的团队自主管理中,学校应定期进行审核和监督。
3.3管理团队建设
实践证明,一个学校的面貌如何,与学校的中层干部的管理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联系。中层干部是广大教师的带头人,他们对教师发挥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中层干部也是校长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有利保障和守护者。因而,只有科学培养和建设学校中层管理团队,建设一支稳定而强干的中层管理干部队伍,才能够发挥他们在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先锋与桥梁作用。
在学校管理团队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学校的整体利益为总目标,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不应以部门职能的差异割裂团队成员之间的联系,始终明确自己是一名学校的服务人员,同时也是学校事务的管理者和责任者。在以往的学校管理层中,领导者对各成员的特点、优势、缺陷把握不足,未重视学校管理工作中人员的优势互补与缺陷弥合,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尤为重要的。另外,管理团队尤其要加强团队建设理论的学习,确保干部眼界开阔,思想解放,方法创新;强化合作意识,科室内部,部门之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论是学校还是科室所做出的规定、决策,相关部门要做到竭力配合执行。
3.4后勤团队建设
后勤工作是一个学校的物质保障,即从物质条件上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后勤团队建设,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是做好学校后勤工作的支撑点。基于学校后勤工作的特点,我们认为加强后勤团队建设有三个要素:一、学校领导重视后勤工作,是加强后勤团队建设的前提;二、做好后勤职工思想工作,是加强后勤团队建设的基础;三、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是加强后勤团队建设的关键。另外,建设学校后勤团队还需要做创新后勤人才引进机制,改善后勤用人环境,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后勤内部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后勤人才队伍的管理素质和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4结语
一所高中学校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作为一名校长,在进行学校行政管理时,必须要具有团队的眼光,将团队建设的先进理念引入到学校管理之中,为学校行政管理开拓新的思路,打开新的视角。团队建设的概念并不新潮,但在学校管理领域的实践应用并不多见,这与学校的特殊环境不无关系。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理念在校园范围内的运用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具体的实施与操作还需要更多的同仁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学超.初探构建学校团队一体化分层教育体系实践的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4) .
[2]赵刚.学校团队学习的要素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
一、概述
当今社会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几乎所有事业都依赖于团队的努力,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取得什么成就。拥有具备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拥有了一批彼此互相鼓励、支持、学习和合作的教学团队成员,才能使专业和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1],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定位是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的任务功能相吻合,与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团队成员间相互合作、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自身特质鲜明[2]。
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首次招生,我校该专业建设时间相对较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薄弱。为了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以电气工程系为主体成员,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启动了“电气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电气工程教学团队年轻教师多、绝大部分本科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团队中教师学历偏低、职称偏低,团队的职称结构亦不合理,尤其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开办之初,存在实验室不健全、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和实验室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涉及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所学各门课程知识较为分散,不成体系,难于理解和掌握。
以上问题严重的制约了电气工程专业和学科发展,制约了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制约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电气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较快、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三、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容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着眼于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内容:(一)研究如何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来增强电气工程专业的办学实力,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加强教研活动,达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提高、探讨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之间的内容有机衔接;(二)是提高学科专业教师的职称,改进团队职称结构。激励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多从事科研活动,撰写学术论文,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三)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进实验室带学生的实验课,同时加强与供电系统的联系与合作,探索合作点,将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制定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解决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剧增给毕业设计造成的巨大压力的实际问题;(四)以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为主线,整合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设备与资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五是加强教学研究,通过加强教研活动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课程之间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最后也希望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来增强教学团队中教师和学生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
四、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一)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是以电气工程系为主体成员,以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为平台,教师规模(13人左右)适当而相对稳定。团队成员既要有擅长做科研的教师,也要有擅长教学的教师;既要有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年富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既要有科研整体实力强的学术带头人、教学整体实力强的教学“领军人物”,还要有教学、科研骨干成员,筛选团队成员既要看是否具有教学、科研才能,更要看思想品德好坏和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既要看目前的教学、科研能力,又有看今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相互提高。
(二) 教学团队的文化构建
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文化,没有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团队运作就很难成功。首先,共同建立工程服务农业生产的目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由小到大逐步作强电气工程学科。教师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老中青教师的密切结合,使个人价值与团队目标实现紧密融合。其次,共同营造互信、合作、和谐的团队文化。老教师能够积极地引导中青年教师,中青年教师积极配合,青年教师虚心学习,通过互动合作,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通过互动合作,团队成员之间既尊重、包容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能相互信任和依赖,在团队总目标的指引下,将个人力量凝聚成团队的力量,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发展氛围,在合作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 团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每学期都进行集体备课,并认真检查新学期教师必备的教学资料。通过团队集体讨论帮助年轻执教者备课和修改教案,设计科学、新颖的课堂教学思路、多媒体课件等,探索学术难题,做好技术支持,使团队教师提高了教学责任感和教学能力。
2、针对团队年轻教师多、上课经验少的特点,为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及安排青年教师听课等活动,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丰富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理清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师德方面及教学各环节为青年教师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很大的提高。
3、围绕学生的课堂教学,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如结合学校“如何上好一堂课” 活动,组织青年教师进行50分钟的课堂教学比赛、中青年教师上好示范课等系列竞赛活动,团队2名教师在学校讲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二等奖,获奖率100%。参加学校的课件制作比赛的团对成员也获的了一等奖。这些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全系教师理论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每学期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都会组织有关教学质量、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团队教师都参与讨论,从而掌握整个专业的教学情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参与性。
5、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中青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较好的教学梯队,共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转贴于
(四) 团队共同整合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共同建设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以任课老师牵头做实验室建设规划,实验老师具体实施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共同探讨,经过几年的发展,建成了电气工程综合实验室(下设7个专业实验室),满足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和毕业设计的需要,同时对学院其它专业和科研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形成强弱电结合、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专业课程实验逐步形成了“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的实践教学主线,各门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2、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除担任理论课程外,必须参与该课程实验课的教学指导工作,以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完成课后答疑、作业批阅、以便不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3、每次电气专业学生的参观实习都要求教师参加,以提高教师对实践知识的认识,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4、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将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开拓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把相关教师组织起来,建立教师团队,可以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效率,有效解决教学、科研经常面临的时间矛盾。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要求每位老师同时把教学与科研搞得一样好,而要提倡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擅长“讲”的多上课,把团队中好的研究成果、好的教学内容等及时传播给广大学生;擅长“研究”的多搞科研,多为讲课者提供丰富、高质量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与科研质量。承认能力差异,不作硬性和统一要求,有利于教师各尽所长,各得其所,共同提高。
2、团队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建立工程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的目标,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从中寻找科研课题,由小到大逐步作强电气工程学科。促进强弱电的结合,积极寻找交叉点,扩充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互补性。由有科研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队,积极申请科研项目,联系横向课题,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最终提高其教学联系科研和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团队建设多方面提升了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
电气工程教学团队能够提供一种民主、平等、沟通、协作、共同进步的和谐发展环境,这种环境能提供心理支持和技术支持,使教师觉得可以表达他们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即使是在教学中遇到了挫折,也能坦陈失败与弱点,通过寻求团队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协助,进而获得能力与经验上的提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能够自觉努力的提高自身的学历和职称。硕士以上学历由12%升至30%以上,在职称方面有3人晋升为副教授,6名青年教师晋升讲师,以较快速度提升了团队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极大改善了职称结构,也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团队建设有利于实现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团队成员在团队带头人的领导和辐射作用下,取长补短,分工协作,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综合实力。而当每个教师个体不断提升时,整个团队就会汇聚出共同的方向,形成合力,实现教师群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了,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有了较好的专业基础、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学生的就业一年一个台阶,就业形势喜人,其中2006届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2007届初次就业率达到80%,特别是2008年学生只要拿到毕业证,都有几个单位待签。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初次就业率见表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最能反映专业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指标,其可信度也最高。而且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大部分都是各地区、县的电力公司和供电局,学生分配后工作稳定、收入和工作待遇都很好,学生对工作单位也较满意,工作积极性高,在工作中能尽职尽责。多年的高就业率说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社会经济的需要。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学各环节建设,把教学管理工作与教学各环节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内容,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等。将有效克服不足、加速提升电气工程教学团队(本系)、本专业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院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2]孙华,余宏亮.质量工程背景下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选择[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6-117.
“项目管理”是一种通过项目领导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运用系统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为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特定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复杂性,项目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和高系统风险的工作,有多个部分和环节构成,其工作涵盖多种职能,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任务。二是创造性。体现在积累和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基础上,综合多种技术和多学科成果,实现飞跃式发展。问题解决方案和新的构思能够贮备企业经验和能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企业应对外界风险和变化的能力也随之增强。三是目标管理。项目管理是一种多层次、可分解的任务目标管理方式。由于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广泛,没有人能够成为每一个知识领域的专家,项目管理需要综合协调,授权与被授权,其实现方法具有很大灵活性。
二、我国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盲目扩张。企业项目管理机构过于庞大臃肿,虽然也多次精简,但是收效甚微,导致了虽然精简,但有增无减的局面,没有必要设立的职位和人员大量出现。
(二)权力集中缺乏制约
权力过多地集中在职能管理层面,而相关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导致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官僚主义观念和思想仍然存在,没有务实和创新的精神,严重影响着决策民主化、科学管理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使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活力和效率。
(三)体制和制度执行不够健全
项目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官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但没有很好的执行。现代企业需要建立起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和项目团队和全面规范的项目管理规则。因此,项目管理体制不全,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完善,以及对现代社会新的科学技术方法推广力度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四)项目团队运转效率低下
由于项目执行部门和执行环节过于复杂,造成某些职能和环节运转不灵。项目团队往往因扯皮推诱等内部矛盾导致效率低下,导致己具备客观解决条件的问题久拖不决,因为小集团利益拒不执行项目决策等重重阻力。
(五)任务目标模糊、考评流于形式
“如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系统”是困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一个难题,具体问题体现在绩效目标难以衡量;管理者缺乏相关的训练、疲于应付;碍于情面;考评标准不同;结果与过程脱节等等方面。很多项目管理团队往往以偏概全的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只看到了对部门和员工表现考核的一面,而忽视了激励和持续改进等更为重要的本质目的。绩效管理是团队领导和成员间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充分的交流达成绩效目标内容的共识,还要在团队工作中以目标作为导向,通过持续的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团队和个人的工作绩效,实现共同的目标。
(六)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企业项目管理缺乏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只重视短期的经营利润和盈利状况,忽视人的长期培养和发展。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淘汰和辞退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合作交流机制。一些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遇事怕承担责任,做事“和稀泥”,只干对自己有利益的事,项目团队人员素质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要求,直接影响着项目效率的提高。
多数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只关注与短期目标,缺乏对长远目标的规划,具体项目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统一。过于片面追求短期规模扩大,速度增长,业绩提升等短期利益,往往忽视会质量效益和平衡发展,使企业缺乏持续增长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二十一世纪全球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共同的愿景、持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开放式新角色、倡导知识管理等”。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紧跟时代步伐,项目团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需要充分释放潜能。这就要求项目团队转变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改善行为方式,优化组织体系,以获取更高的预期效益。建立团队学习制度体系,综合利用多种学习的途径,如开展组织培训、内部学习、外部咨询、行业学习和客户学习等,并将多种学习途径有机地整合,从技术到管理、从安全到质量、从思想到行为,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团队成员综合素质,在项目团队内部营造学习氛围,系统地促进组织学习,形成教全面的教育和组织学习机制,增强团队学习能力―即“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吸引能力和整合能力”。团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能更有效地帮助项目团队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培养情商和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
(二)增强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能力的团队不能称其为优秀团队。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不仅要涵盖高效和弹性,还要体现团队的创新能力,使每一位团队成员都习惯于改变并清楚意识到改变是任何改善和提高的前提,面对发展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只有观念改资,行为才会改变,只有习惯改变,结果才会改变。高度的创造力是需要通过团队成员发挥出来的,它体现在提高生产作业水平、新产品和服务开发、市场拓展等各个方面。任何领域都会存在创新的空间,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自由讨论的艺术可以激发和富于团队创新的精神,让创新的观念伸展到所涉及的每个领域。不断提高团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适能力是体现和培养创新的关键。如果当团队已意识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却难以采取必要的行动应对,其主要原因在于团队缺乏对环境的调适能力,这就要求提高团队的调适能力以增强其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协调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新型工作团队的稳定不仅涉及内部团队成员的稳定性,还包含团队整体素质的相对稳定性。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团队高素质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保持团队素质稳定性的关键,同时,在团队的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团队内部成员的组成必须不断更新,以促进创新持续发展,从而在保持项目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自主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何创新都可能存在风险和代价,但是不能因为害怕承担任何风险就错失创新和发展的潜在机会。创新能够给项目带来特殊的附加价值,所以对待创新需要有包容的态度和原则,在权衡创新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收益与成本的关系,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
(三)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要营造和谐环境,首先要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创建和谐的企业项目团队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充分的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合作协调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前提,而制度体系的完善,角色分工的明确,则能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和冲突,使得各个层面都能够按照规则和谐运行。人与环境的和谐主要依靠长期和持续的团队建设,项目团队要围绕远景,营造好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大家形成归属感和向心力。在项目管理团队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树立团队统一感,避免“圈内人”、“圈外人”、“你们”、“我们”的划分,不能过分夸大不同部门和职能单位的差别,忽视共同之处,否则会引起彼此无谓的争端,甚至纠缠于资源争夺,无法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只有在项目团队中建立起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才能充分释放团队建设的功效。
(四)加强沟通与合作,树立统一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
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的价值观,并与团队的目标保持一致。核心价值观能帮助项目团队发掘其核心竞争力,使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团队产生累加的积极效应,团队精神可以激发成员的共同努力,使得团队的工作成果远远高于单个成员的工作成果。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不仅是形成团队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成员要在项目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中获取满足感,同时能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观点、态度、决定;并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个体差异,理智地解决冲突,进行平等坦诚的沟通,不能只局限在个人目标上,还应该更多的考虑团队的利益。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持、相互理解和容忍,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团队士气,鼓励成贾创造卓越工作,创造一种增加工作满意度的氛围,增强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team management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the team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control of the management team three factors (schedule, quality, cost, and) has becom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a elements,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eam management existing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and in reaction to the phenomenon gives the solution, an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eam work to improve overall performance team...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 Team management;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概述
项目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过程,其生产组织特有的流动性、综合性、劳动密集性及协作关系的复杂性,均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难度,而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人员的管理(包括领导者及整个施工队伍的建设及管理)即整个团队的管理。
2 建设工程项目团队管理中的问题
如今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越来越注重团队这一概念。 这与传统的职能组织结构相比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型的职能组织结构,被划分成一个个职能部门或一层层的层级部门。 而在项目式的组织形式中,团队是最基础的组织形式, 为了完成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按照工作的流程和类别形成了一系列的团队。 但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还算是个新的概念, 发展还不成熟,所以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⑴ 观念转型不到位。
认为团队等于一个群体或集团,这是一个概念的误区,其实团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群体,而是群体中的一个特殊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者更多的员工以一种方式相互作用,一名成员的行为和(或)业绩受到另一个成员的行为和 (或)业绩的影响。 分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
群体。 而团队是正式群体中任务群体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由实现一个目 标 的 两 个 或 者 更 多 的 个 体 组成)。 而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团队又是一种跨功能(职能)的复
杂团队。 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⑵ 缺乏信任。
完成一个共同的目的,其组织内部人员必然要求相互信任,每一个持久的关系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信任。 团队成员彼此之间应当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 但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团队成员相互隐藏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不愿意给别人提出建设性的反馈意见,这就是缺乏信
任的表现,这些在建设项目团队建设中都是应当尽量避免和严格控制的,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即使团队得以建立,其效率也不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⑶ 沟通渠道不畅。
沟通是信息在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从组织行为学来讲,信息沟通是指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达到人们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相互影响的过程。 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的传递。 其目的是通过各种表现形式让接收者理解信息的含义。 而目前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很多情况下,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噪声很多,致使组织信息交流不畅。
⑷ 畏惧冲突。
人们通常将冲突看成是具有破坏性的,总是想方设法的避免冲突,组织成员似乎都患上一种冲突恐惧症。 但这只是一种片面错误的观点。
⑸ 逃避责任。
项目团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工作是互补型。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应共同承担责任,而在建设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往往采取推诿、逃避责任的方式,甚至是相互指责。
⑹ 内部竞争。团队成员之间虽然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关系。 但是,每个成员不仅有组织需要,而且还有自己的个人需要,成员之间,可能为了更好的达成自己的个人需要,而又同时处在一种彼此竞争的关系之中。 如果这种竞争关系不断加深,很有可能影响到原有的合作关系,从而毁灭团队工作中成员的合作精神。
⑺ 组织自身的结构设计和对团队的控制。
组织对团队的控制往往会集中在两个极端,要么对团队加强控制,要么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而要是组织自身的结构设计也不合理的情况下, 会使得组织的责任不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团队的积极性以及沟通的效果。
3 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⑴ 建立正确的团队建设意识,提高团队领导的素质团队成员在各自的专业应有所特长, 但并不要求个个精英,重要的是成员之间要协同合作。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团队领导者的影响力都是最重要的,代表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 首先,领导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 是一个多面手:不仅要通晓有关的专业知识且要懂得领导艺术和管理科学,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阅历、较强的分析能力和临危不惧的气魄等。
⑵ 多手段、 全方位进行沟通和协调
沟通的渠道有很多,以项目经理为例,如图 1 所示。
除此外,还有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沟通是项目团队建设与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沟通不畅,往往会造成许多管理上的问题,如本位主义、各种误解,不公平感等。 因此在项目团队中应开展全方位,多手段的沟通与协调,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多种手段,如指令、例会、个别交谈、建议、讨论、员工调查等。
冲突是任何一个团队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有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种。前者往往会让人们发现问题的所在,激发人们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有益于团队的建设,后者对达成组织的目标起着阻碍的作用, 若处理不当,往往会破坏团队的凝聚力。 由于其不可避免性, 组织应该正确的对待,合理有效地利用建设性冲突,提高团队的竞争力和凝聚力,使其产生积极的效果,且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目标明确,只有明确了项目的目标, 成员才能适宜地采取行动,而成员之间才能责任明确,避免扯皮产生破坏性冲突。 只有设法减少破坏性的冲突才能有利于团队的建设。
⑶ 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项目团队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提高团队整体绩效。 但是,团队的合作并不是要求团队的成员采用牺牲“小我”、放弃自身利益的方式来换取“大我”。 团队合作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并重每个成员的角色分工与自我价值,充分发挥团队个人的才能,创造出尽可能大的团队绩效,而不是牺牲团队成员的利益去完成一项符合团队利益的任务。 因此,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只在真正坚持和落实 “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在团队中营造一个明朗
的氛围,正确的团队价值观,同时也可使得团队成员在信息交流中有个畅通无阻的渠道。
⑷ 定期培训是营建团队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要求企业员工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就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甚至不能胜任工作。 企业也可以把培训机会作为工资之外的一种回报的手段、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培训并不是由于技术和经营上的落后才进行的,企业培训已经成为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的手段和工具、企业培训不仅包括技术和业务培训、 知识和技能培训,更包括企业精神和文化的传递与传播以及员工职业道德的提升、特别是对于新进入团队的员工,这些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培训必须讲求效果,必须是有计划的、普遍的、不能是随机的,那样会挫伤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损害企业的沟通交流氛围,最终破坏企业的文化。
(5) 丰富团队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提升团队意识的潜在助手
一、项目团队概述
项目团队包括被指派为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目标而工作的全职或兼职的人员,他们负责理解完成的工作;如果需要,对被指派的活动进行更详细的计划;在预算时间限制和质量标准范围内完成被指派的工作;让项目经理知悉问题、范围变更和有关风险和质量的担心;主动交流项目状态,主动管理预期事件。项目团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职能部门或组织组成。一个跨部门的团队由来自多个部门或组织的成员,并通常涉及组织结构的矩阵管理。
二、绩效考核概述
绩效考核通常也称为业绩考评或成果测评,是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各种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考核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根据被考评对象的性质和工作特点不同,可以将绩效考核方法分为三大类,即品质主导型考核方法、行为主导型考核方法、效果主导型考核方法。
三、建立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建立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体系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绩效考核目标一致性原则。绩效考核的目标就是为了衡量员工绩效水平,他要求绩效考核指标与绩效考核的目的及考核对象的系统运行目标一致。
第二,绩效考核内容的针对性原则。绩效考核的对象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及一线操作人员,对于处于不同岗位的员工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及工作内容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
第三,绩效考核指标的独立性和可测性原则。考核指标之间的界限必须清楚清晰,避免有歧义。而且各项指标能够量化测量,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四、项目管理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现在国内外已经有专家学者尝试着针对不同的项目团队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所以本文的绩效考核指标的建立就是综合考虑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对于项目管理团队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用平衡计分卡法,根据项目及项目团队的特点,分别设定财务、生产、内部运营、团队建设四个一级考核指标,各个一级考核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建立主要以PMBOK所定义的项目管理九大领域为依据,指标中既包括定量化指标,又包括定性化指标,两者结合起来对绩效水平进行全面综合考核。
(一)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程度及盈利水平进行考核。
1、产值利润率
项目具有目标性,即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工作任务,创造目标利润。因此,设定该项指标就是督促项目团队在项目建设中应该将项目产值向项目利润最大化地转化,创造最大的利润价值。
产值利润率=0%
2、变动成本利润率
项目具有制约性,有成本、人力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如何才能使用较少的成本创造较大的利润是项目经理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该项指标是通过利润总额和变动成本费用总额的比值来衡量项目的利润率,旨在督促项目团队在项目建设中合理节约变动成本,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项目的利润水平越高。
变动成本利润率=0%
3、成本使用率
该项指标衡量项目建设中成本的实际使用额与计划使用额的比率,督促项目团队建设中的成本使用与预算相符,避免超支,影响项目后期的建设实施。
成本使用率=0%
4、流动资金周转率
流动资金周转率指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旨在督促项目管理团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让有限的流动资金能够在项目上充分流通起来,发挥其最大经济价值。
流动资金周转率=0%
(二)生产指标
生产指标是对项目团队成员的工作能力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质量水平的考核。项目经理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同时抓住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内容,不仅要求项目团队提高生产能力,而且要求项目整体的质量水平比较高。
1、设备利用率
该项指标是考核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所需设备的利用程度,指标值越高表明生产率越高。
设备利用率=0%
2、工时利用率
该项指标是对项目团队成员工作能力的直接考核,旨在监督项目团队成员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尽可能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
工时利用率=0%
3、产品合格率
该项指标是对生产产品质量的把控,旨在督促项目团队成员能够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合格率。
(三)内部运营指标
内部运营指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涵盖了对项目进度、项目范围、项目风险控制和项目整体的考核。
产品合格率=0%
1、工作任务完成率
项目具有目标性,项目团队具有目的性,所以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是很关键的,遵循计划工作能够保证工作效率。该项指标是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保障工作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工作任务完成率=0%
2、项目总工期提前率
对项目进度的考核必须关注项目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的差距,设置该项指标就是对项目总工期的考核,避免工期延误导致的项目风险。
项目总工期提前率
=0%
3、项目目标人群开发率
该项指标督促项目经理在项目建设中不断拓展客户群,扩大项目的影响范围,积极协调项目与项目客户的关系,在保证原有目标人群不流失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新目标消费群。
项目目标人群开发率
=0%
4、安检优良率
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安全生产的原则,对于项目风险采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理念,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该项指标就是对项目团队在项目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程度的考核。
安检优良率=0%
(四)团队建设指标
项目团队建设指标是衡量项目团队成员内部关系是否和谐,是否稳定,彼此之间能否互帮互助互相协作,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有助于项目团队整体工作绩效的提高,所以对该项指标的考核也很关键。
1、员工满意率
项目团队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团队,所以要想整个团队绩效高,项目经理就应该重视项目团队的团队性,调动团队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尽可能使得全员满意。该项指标通过对项目团队成员的问卷调查求出。员工满意度越高,归属感就越强,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员工满意率 =0%
2、培训计划完成率
尽管项目具有一次性,但是考虑到项目团队成员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对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定期培训也是有必要的。该项指标值越大,说明项目经理越重视日常的业务培训,越容易建立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
培训计划完成率=0%
3、关键员工保有率
项目实施期间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特别是项目团队中核心人员对一个项目的成功实施是很关键的因素。然而,项目团队是由不同部门人员为了完成特定的项目而形成的临时组织,稳定性较差,该项指标就是对项目团队稳定性的考核。
关键员工保有率=0%
使用平衡计分卡法,结合项目团队相比于其他普通团队所具有的独特性,构建了一套完整合理的项目团队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项目团队绩效,该体系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如下图所示(图附后)。
参考文献:
[1]孙宗虎.西楠.绩效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2,178.
[2]彭.以项目管理团队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研究[D].重庆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49-03
自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质量工程》要求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有效团队合作机制的教学团队以来,各种各样的教学团队在各高校成立起来。然而,不少高校中存在教学团队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因此如何解决高校教学团队冲突,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团队冲突是指在团队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以及团队与组织之间,由于目标、观念、价值观、情感和利益等方面的对立或分歧所引发的一个过程[1]。
张海燕(2007)把高校教师团队冲突划分为认知冲突、人际冲突、情绪冲突和目标冲突,介绍了团队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的冲突各异,运用柔性管理理论解决其冲突[2]。张剑(2010)从高校教师冲突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高校教师由于制度规定与价值观不同产生的冲突,指出部分高校教师同时又是行政管理人员导致教学团队存在人际关系冲突[3]。黄嵩梅(2013)通过探讨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表现,将高校教师的角色分为教学者、研究者、政治者和经济者四种类型,发现高校教师在团队中被赋予与自身期望的角色不匹配是导致高校教学团队冲突的原因之一,指出解决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的迫切性[4]。张瑾(2013)把高校教学团队冲突分为任务型冲突和关系型冲突,并以中国14所高等院校163位管理团队成员为样本,结合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研究不同性质的团队冲突对组织公正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5]。
以上研究都是从行为角度去解读高校教学团队冲突的问题,而从心理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还没有涉及。笔者运用谢里夫实验的结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高校教学团队冲突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对有效缓解高校教学团队冲突,增强高校教师凝聚力,促进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谢里夫实验概述
(一)实验过程
谢里夫实验是研究群体冲突和合作的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谢里夫团队把各方面条件基本相同的小学生分成两组,并安排在不同的地方,保证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地点也是封闭式的。分别在四个不同阶段对他们进行不同的指令训练。第一阶段,通过一些活动形成各自的集体,培养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辱感;第二阶段,组织两组小学生参加比赛,出现竞争,制造冲突,导致产生敌意;第三阶段,举办一些简单的交流见面会,如一起吃饭、看电影,结果这种接触不仅没有缓解矛盾,反而给彼此的冲突制造了机会;第四阶段,确定一个需要两组人员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目标,并且目标实现对双方都有利,通过一系列合作活动,任务完成,这使两组人员产生友谊,增强友好关系,消除敌意。
(二)实验结果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四个结论:(1)当个体归属于某个群体时,他便会产生归属感,对自己群体内的成员有种隐性的集体感,从而形成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6];(2)当群体间产生竞争或发生冲突时,群体内部的成员会更加团结,凝聚力也会空前增强,甚至会出现损害对方的过激行为;(3)“交往产生友谊”的观点不总是对的,有竞争的群体间的一般交流不一定能缓解双方的矛盾,社会交往有可能提供冲突的机会;(4)当竞争群体为一个对各自都有利益的巨大目标而共同合作时,不仅能够实现利益双赢,而且多次这样的合作活动,他们的关系很容易达到和谐。
二、高校教学团队冲突的表现与分类
(一)高校教学团队冲突的表现
高校教学团队冲突的特殊性在于其冲突主体是高校教师,冲突的表现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内部冲突。一般来说,同一团队的教师由于专业及研究方向类似,应该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学习。但事实上,教师之间也存在竞争,导致团队内部冲突,冲突的客体可以是利益、价值观、目标、性格等多个方面。例如,现在高校教师的职位升迁及职称评定都不是很合理,职位升迁主要依据所获得的荣誉和所谓的“关系户”,职称评定主要看的篇数及质量,忽视平时付出的时间与精力,绩效考核制度也不健全,每年职称评定的人数也有限制,这些利益之争让同一团队的教师存在着竞争。虽然学校会有定期的教师学习交流会议,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变成一种形式主义。一个人的思维和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长期教研活动的各自为政,出现教师间活动分散、凝聚力不强等不良现象,这些不仅阻碍教师自己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一旦出现分歧,很可能产生冲突。
2.外部冲突。经过长期的磨合与融合,各个团队都形成了各自的团队结构,成员获得了归属感和存在感。虽然团队内部存在着竞争,但资源有限性造成不同团队间存在着更大的竞争。这种竞争虽然会暂时增强团队内部的凝聚力,但在长远方面和整体性上对高校教师团队建设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考核和鼓励各部门努力工作,激励教师们认真完成教学内容、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实力,通常会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在每年的定期表彰大会上,对具体部门、个人进行荣誉和金钱的奖励,高校资源也会优先给予,这样团队间的竞争就形成了。为了各自团队的利益,不同团队的教师充满敌意,很少在教学方面和学术上有较深的交流,对外更是隐藏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而同一高校或者同一教学分院的教师之间在学术问题上没有严格的分界线,往往一方的研究过程需要另一方研究成果的支持与帮助,才能更好更快地创新科研成果。自己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充满敌意的情况下,后续研究很可能力不从心,学术交流会的作用就显得捉襟见肘,还有可能给双方提供了制造冲突的机会。
(二)高校教学团队冲突的类型
1.人际冲突。它是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的不和谐、不融洽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具有互不相容性。一般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冲突。高校教师大都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望,当出现需要竞争才能实现的目标时,就会产生冲突。
2.认识冲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同一任务的完成方式不一样,二是对教师之间的依存关系认识不清楚。
3.目标冲突。高校教师具有不同的目标导向时发生的冲突。
4.心理冲突。高校教师有不同的性格和“三观”,虽然处于同一团队,也会出现很多的心理冲突。伴随着时间与事件的增加,这种冲突会呈现显性化状态,发生在学术研究和日常交往中。
三、谢里夫实验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的应用
(一)建立团队内部统一规范,引入团队竞争机制
谢里夫实验告诉我们,当个体属于某个群体时,他会产生归属感与荣誉感;当群体间出现竞争时,群体内部的成员会更加团结。由于团队内部成员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和对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明确,这往往导致团队内存在过多的冲突。如何最大限度地化解冲突,可以通过建立群体内部规范来实现。群体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要使群体保持其整体性与完整性,就需要有一定的标准来约束其成员[7]。谢里夫从实验中发现,伴随着个体在群体中的不断磨合和融合,当出现个体判断的标准与其他个体的标准存在差异时,他们会在相互影响和作用中重新建立一个标准,群体内部成员会自觉地根据这个标准来调节自己的工作行为与思维方式,并在长期交往与磨合中认清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位置,意识到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标准在群体中的地位是很牢固可靠的。正是出于对群体标准的认同,对其他成员存在的认可,才形成一个整体的。团队内部成员的强相似性决定了处于同一团队的高校教师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转变为冲突,不仅不利于成员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所在团队的稳定性。针对此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第一,建立统一标准的群体规范,来保证团队内部的稳定;第二,促进教师团队梯队结构,加强团队成员的依存关系;第三,发挥团队领导的作用,对成员间的冲突进行良性引导,化冲突为动力,在组织合作和转化冲突上就能相得益彰。另外,适当引入团队竞争机制,通过制定合理制度、评选先进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团队竞赛等方式,让成员产生压迫感与荣誉感。为了维护自己团队的名誉与利益,他们会真诚合作、加强团结。高校教师是高素质的代表者与传播者,都有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欲望,当面对团队的地位与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会很快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在竞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在相互合作中能增强凝聚力,减少冲突(见图1)。
图1 团队建设与竞争
注:T 代表高校教学团队,数字代表不同高校教学团队。
(二)注重高校教学团队的强强联合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团队亦是如此。资源紧张是高校无法忽略的难题,科研分布的不均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某些团队发展困难,而这些团队的作用不可忽略。在当今形势下,教学团队不再是完全独立的单位,通过不同团队间的合作与影响来实现团队竞争力增强和团队内部结构改善,因此,不同团队间的强强联合就显得至关重要。谢里夫实验的结论告诉我们,不同群体如果出现一个对双方都有足够吸引力而仅靠单方又无法完成的目标时,即“共同需要”,他们就会尝试寻找联合。一旦团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他们就会坦诚交换彼此的意见,对方存在的价值也会体现出来,在充分交流下达成共识(见图2)。而且定期和不定期的互相交流学习,会使各个团队的知识产生“碰撞”, 有可能实现某些项目内部知识的再循环,使团队拥有的前沿知识流动起来,不仅可以避免团队之间不必要的冲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与理解,还能够获得全新的学术成果。当然,教学团队的合作既可以是同一高校的内部合作,也可以是不同高校之间的外部合作。
图2 不同团队的强强联合
注:T 代表高校教学团队,数字代表不同高校教学团队。
(三)树立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创建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是当今各大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与综合能力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现代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处于不同团队的高校教师,对自己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解与成果,也即是代表着不同团队的文化内涵。若干团队的融合可能会出现知识的碰撞与新成果的诞生,特别是遇到重要的项目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时,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无疑是对口、有实力、效率高的组合方式(见图3)。它能够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为了团队的目标与利益而互相合作、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出整体的价值观、大局意识和合作观念,树立精诚合作、优势互补的团队精神,增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可以避免冲突,还在校园里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形成一种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在建设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时,不仅要重视团队内部组织结构与框架的合理,还要注意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首先,坚持有效领导,选择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其学术能力及领导能力会对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起到关键作用,要善于处理团队成员间的关系,维护团队成员的团结与和谐,准确把握团队建设的方向;其次,合理的团队结构,由于团队内部成员来自不同的教学团队,成员在年龄、职称、个性、学术能力等方面是否具有互补性,对团队长远建设及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以教学实践为平台,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要和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实验基地等相结合,不仅能完善教学团队,实现自身发展,还能检验实践成果。
图3 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注:T 代表高校教学团队,数字代表不同高校教学团队。
(四)组建新型交叉学科教学团队
教师间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承接综合项目等都需要教师间及组织间的合作,专业知识的差异性与交叉性,决定了教师们乐意与其他不同学科组织的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学校每年一般都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根据谢里夫实验的启示,我们可以从不同学科教学组织中挑选合适的成员创建一个新的基层教学组织――交叉学科教学团队(见图4)。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建设。首先,根据团队建设的目的与方向进行专业定位,挑选出需要的学科与专业,明确各学科之间的总体关系,重视从各学科挑选适合的成员,确定不同学科人员的职能;其次,创建团队文化,不同学科人员在初期不可避免出现陌生感、拘束感,这不利于交叉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营造分享互助的团队氛围,增加团队向心力,让各成员尽快融入到该团队中;最后,通过多个项目的驱动加深交叉学科的团队配合与执行力,加上跨学科课程教学,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自身实力,在不断融合与发展中,增强交叉学科教学团队的稳定性和扩大其影响力。
图4 高校交叉学科教学团队
注:T 代表高校教学团队,数字代表不同高校教学团队,A代表其所属教学团队的成员。
高校教学团队冲突是高校优秀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高校教学团队冲突,突出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团队主体资格的重要性,能够深层次地剖析其冲突的根源,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主要是理论的阐述,没有列举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由于每个教学团队都具有自己的特征,需要具体对待,笔者建议更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院试点,把谢里夫实验的结论运用到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对缓解高校教学团队冲突,促进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汪洁.团队任务冲突对团队任务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从团队交互记忆与任务反思中介作用视角的分析
[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张海燕,闫贵荣,赵学丽等.论柔性管理在解决高校教师
团队冲突中的应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
报,2007,(4).
[3]张剑.高校教师冲突管理及其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2010,(5).
[4]黄嵩梅.高校教师角色冲突研究[J].文教资料,2013,(4).
[5]张瑾.组织公正的中介效应――高校管理团队冲突与组
织公民行为的关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6).
项目举措及成效
“飞翔计划”的活动及成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领导力培训。结合中学生的实际,邀请北师大著名教授采用讲授、研讨、参与式等方式,进行中学生领导力培训,分为理论讲座、研讨、项目建设和户外拓展两场。
“社团活动设计”观摩及角色扮演。选派北师大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学生到石景山区某学校就某项社团活动决策进行表演,石景山学员进行观摩,并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观摩及表演后,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专家以专业的视角进行点评。同时,要求所有学员回去后组建自己所在学校的团队,在进行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策划设计一项学生欢迎的(从学生视角出发的)有意义、重要的活动,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方式方法等),并对参与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并选择时间、组织专家进行答辩。
朋辈互助。选派北师大教育学部的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与石景山学员建立“大手牵小手,互助互学”结对子活动。选派的学生现场讲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发学员拼搏奋斗,全面发展。同时,项目建立学员与北师大优秀学子的长期联系机制,进行互帮互助,深入个体解决学员平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协助、指导石景山学员完成“社团活动设计方案”。
社团活动设计方案答辩。在北师大大学生的帮扶下,石景山学员对团队建设、社团活动设计方案进行答辩,要求活动有创新、切实可行、参与人员合理分工、责任明确。
学员人生发展规划培训。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北师大教授、大学生的指导下,进行自己的SWOT分析、兴趣剖析、家庭及社会环境分析;研讨中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阶段目标、实施措施等。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进行自我人生规划,并于期末汇编成册。
社团活动计划开始实施。对上学期石景山学员设计、并经过答辩的社团活动进行实施,要求记录活动过程、内容,并将进行展示。
学员人生发展规划培训分享。结合之前所参与和学习的领导力方面活动和知识,将拓展视野、激励他人、公共发言、团队建设以及组织会议等方面作为议题,进行讨论发言,论坛开展之前提交会议论文。
专家深入学校指导、召开小型研讨会。对石景山学员组织实施的社团活动、学员人生发展规划进行实地指导、帮扶,并召开小型研讨会。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快速的发展,航空运输业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各个航空公司飞机的数量以及客货承运量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发展趋势。然而,在民航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在安全问题上的隐患,这些隐患严重地阻碍了民航空管安全工作的实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认真的审视与总结,防微杜渐,完全确保民用航空的安全性。
1 航空中的人为因素概述
1.1 含义
国际民航组织(ICAO)对航空中的人为因素是这样进行定义的,即所谓人为因素指的就是研究范围涉及航空系统中人的所有表现,利用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以及与人相关的科学知识,寻求人的最佳表现以达到预期的安全与效率。由上述关于人为因素的定义可以看出,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航空活动之中人的表现,人是航空系统之中最为活跃以及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主体;其主要的研究手段就是系统工程的相关方法与思想。充分发挥人为因素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航空管理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1.2 特点
1.2.1 多学科性
首先,航空安全管理中的人为因素与航空运行密切相关;其次,空管中的人为因素还与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心理学可以帮助理解人们对信息加以处理,并做出相应决策的一个过程,而生理学则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生物力学与生理学的作用差不多,统计学则是主要表现在航空系统中人们之间的个体差异。
1.2.2 实践性
由上述第一个特点可以看出,空管中的人为因素具有多学科性,这就说明了空管中的人为因素的研究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的有关知识,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在解决空管安全之中的实际性的问题,因此,空管安全中的人为因素的实践性以及可操作性很强,并非以学术为中心,而是面向空管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地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发展。
2 人为因素在空管安全中的作用分析
根据上述关于空管中的人为因素定义及其特点的阐述可以得知,空管中的人为因素对于民航空中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
2.1 人为因素可以促使管制员与飞行员之间的配合与沟通
在空管安全管理过程中,管制员与飞行员二者之间的配合与沟通问题一直以来被忽略,但是二者的沟通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管制员与飞行员各自的工作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双方普遍存在着优越感。在实际过程中,管制员处于指挥的位置,而飞行员则处于一个被指挥的角色,那么正是各自角色的对立,使得二者的交流与沟通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严重时还会使得二者之间存在对抗情绪的产生。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人为因素的作用,加强二者之间的配合与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和谐共处:(1)相互尊重。相互尊重是二者之间保持密切配合与沟通的重要基础。对于任何一方,均要看到对方在飞行过程中以及确保飞行安全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以及长时间地遭遇到时间流控制以及恶劣的天气而造成航班延误的无奈,管制员要承受正确指挥的重大压力,这也是确保航行安全的重要方面。(2)提供服务。在确保安全飞行的条件下,管制员应该能够对飞行员的心理状况加以了解,例如应该主动地向部队申请空域,尽量提供直飞以及按照机组的意愿来对巡航高度以及指挥的方案加以安排和制定。这就是人为因素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够促使管制员与飞行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与交流,确保空管安全运行,为乘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2.2 人为因素能够促使空管安全管理中的团队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控制交通流量迅速增长,那么这就增加了空中飞行的工作的难度以及复杂性,空管安全工作已经不能由某一个或者少数的管制员来完成,而需要一个团队进行共同的协作与努力,这样才会不断地提高空管安全工作的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因此,这就需要人为因素在空管安全管理之中发挥作用,注重空管安全管理的团队建设,具体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1)需要具有技术专长的管制员;(2)需要具有发现问题的管制员,这样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3)团队需要进行长期地交流与合作,对空管安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协商、共同解决。只有加强团队建设与协作,才能够使得内部人员团结一致,提高空管安全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确保空管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与实施。因此,人为因素能够促使空管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团队建设。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人为因素在空管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较大,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促使管制员与飞行员之间的配合与沟通,而且还能够促使空管安全管理中的团队建设。然而,对于不利的空管安全中的人为因素,则应该注意减少人为因素对空管安全管理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可以弄清空管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及生理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以及加强航行飞机的智能化监测等措施,均可以减少不利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确保空管安全工作的效率及质量,更好地为乘客提供各项服务。
参考文献:
[1] 顾楠鑫. 空管中人与人关系浅析及其对策[J].科技风,2011(14).
[2] 王洁宁,杨海滨. 面向空管安全系统中人为因素的本体建模分析[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9,27(4).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