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职员的发展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电子货币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目前,由于货币流通的安全性受到电子货币安全性的影响,如果防范电子货币的安全不严,重视不够,就会很容易造成货币流通领域的风险,甚至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对社会的稳定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致使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灾难,也会造成金融损失。为了维护金融正常的秩序,就要加强防范电子货币风险,从而确保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电子风险的防范对于确保社会的稳定具有很大的意义。新形势下,银行的经营方式受到电子货币极大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使银行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网络犯罪作案不必到现场,导致很多金融犯罪分子把电子货币作为目标,从而实施犯罪行为,并且在作案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电子技术,很难追踪,证据也很少,因此,在一些金融电子化系统中,罪犯利用网络入侵盗窃电子货币。如果忽视电子货币风险的防范,会严重的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
3电子货币风险防范的建议
3.1鼓励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电子货币系统的技术安全目前,我国电子货币系统的数字签名和加密技术等等已经不能满足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防范黑客和不法分子对银行系统的攻击,在电子商务实务中,要鼓励技术人员开发先进的加密安全技术,保障电子支付系统的安全。加强用户口令管理和权限管理,即使合法的用户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才能具备访问的权限,确保权限的最小化。其次,为了增强用户口令的加密安全性,要使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另外,要强制用户使用安全的口令组合,加强口令的安全性。再者,为了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要在外部网络中,设置一个防火墙,加强系统的安全性。也可以在内部网络中设置一个防火墙,分割内部网络,加强内部网络的安全。3.2加强金融监管,控制操作风险,防范电子货币风险一些发行机构由于资不抵债而破产,导致了电子货币的发型失效,因此为了防止给使用者带来损失,中央银行和国家要充分的分析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增强金融监管力度,公布提示参与和使用者,从而更好地防范信用风险。监管部门要根据法律,确保发行机构保持稳健的经营,保持必要的流动性,控制电子货币的流动风险,确保他们有一定的准备金和资本,防范电子货币的发行风险。其次,银行部门为了防范客户的操作错误,要培训客户,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防止内部员工的操作失误,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力度,避免发生操作性的风险。另外,完善金融立法,加强电子货币发行者的资格审批,发行机构要具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增强金融制度的建设,发行机构要具有谨慎的经营机制;在电子货币发行的方案中,发行人要词曲适当的操作程度,阻止发生防伪和洗钱等犯罪行为,汇报货币政策要求的相关信息,有效地控制操作风险。同时,要加强立法,制定相关的法律,防止非法入侵电子货币系统,加大惩治力度,防止盗用他人电子货币行为,从而减少此类犯罪的情况发生。
一、扶贫与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碘服务,包括贷款、储蓄和汇款服务。小额信贷的共同特征是:服务于穷人或低收入群体,额度较小小额信贷额度一般不超过当地的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少发展中回家和国际组织一直试图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项目,但始终没有找到既能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又能解决机构自我生存的途径。
到20世纪70 80年代,一些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项目和机构,不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出现了一批小额信贷项目,如盂加拉的“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的农村信贷邪(UNHT)、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Bacosol)、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BAAC),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FINCA),这些信贷联盟利众多的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小额信贷项目,成功地覆盖了大量贫困客户,小额信贷机构逐步实现了制度化及自身财务的持续发展。
由于出现和发展时间短,绝大多数的小额信贷项目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到1998年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左右的小额信贷项目,其中,实现运作持续额的项目不过50个左右,而实现金融持续性的项目和机构不过20个左右,目前,世界上有上万家小额信贷机构,据世界银行的扶贫阶商顾问小组(CGAP)统计,仅有1%不依靠捐赠独立运行,其中,仪63个小额信贷机构有持续盈利的纪录。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成功的扶贫方式。
中国小额信贷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农村开始的。
1986年,我国设立国家扶贫专项贷款、其中部分资金由农业发展银行(目前是农业银行)以小额信贷的形式发放,贷款对象中有部分贫困农民,扶贫贴息开发贷款从1986年的每年23亿元,逐年增加。
1997牛10月,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的贷款不低于50%,对农户小额信贷可采取信用贷款。农村信用礼农户小额信贷之后覆盖了中国所有行政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还包括主要依靠财政资金,通过妇联、总工会、残联等单位实施的小额信贷以及”些国际组织提供的蹭与资金实施的小额信贷项目。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仿效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模式,借鉴了连带小组这种发放贷款的技术。在最初运作中,特别强调“贫困瞄准”。由于后来最贫困户出现还款困难,后来的项目主要针对贫困地区中低收入的农户。
1997年,小额信贷项目的连续性、小额信贷“双赢”的假设被广泛接受,但操作中的问题日益突出:项目100%的还款率无法实现,风险贷款率和拖欠率明显上升,“双赢”的信念动摇。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已经经历了从外援试点、政府推行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进入过程,今后仍会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二、小额信贷的模式
目前,小额信贷机构分别以非政府组织、社区合作金融组织、非银行金融中介、商业银行等形式存在。比较有影响的小额信贷模式有村银行模式(VillageBanklng)、小组贷款模式或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roup Model)、个人贷款模式(Individual Model)和其他混合型模式。
在这众多模式中,有两种与我国状况比较吻合:
一个是印度尼西皿人民银行(BRl)的农村信贷部(UNIT),它与我国的农村信用杜在结构和运作方式上都十分相似;
另一个是盂加拉乡村银行(GB)的团体贷款模式,这是我国非政府组织推行较广的一种模式。
1.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l)的农村信贷部(UNIT)
印尼人民银行(BRI)是印度尼西亚被允许经营外汇业务的五大国有银行之一,它主要为农村和农业提供金融服务。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印尼人民银行的农村小额信贷部始终保持着盈利,被认为是农村小额信贷体系挽救了印尼人民银行。
1969年,印尼政府为鼓励水稻生产者使用化肥等生产投人品,在村一级成立了人民银行营业所,为投人品使用者提供贴息贷款。但信贷项目回收率低,亏损严重。
1984年,印尼政府对人民银行体制进行改革,将3000多个村级营业所由业务机构变为在财务上不依靠政府补贴、自负盈亏的经营单位,要求营业所的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储蓄,因此信贷资金的实际利率必须能覆盖所有经营成本,银行自身也建立了一套良好的信息反馈、激励和监督机制。
印尼人民银行的改革取得了成功。大量低收入和贫困人口从该银行提供的信贷服务中受益,截至2004年,存款客户达3000多万,借款客户为310万;盈利2.3亿美元,管理成本仪占贷款余额的8.4%;拥有4046个村银行,其中96%的村银行盈利。村银行体系“(Unit Sys―tem)发放的贷款只占印尼人民银行总贷款的15%,却创造了大部分的利润。
印尼人民银行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和体制。
1998年,为应付金融风险,印尼人民银行分成三个部门:
①法人业务部,负责3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贷款;
②零售业务部,负责2500美元至30万美元之间的商业贷款及贴息贷款;
③小额信贷业务部,下设地区办公室、分行和村银行。
在2003年股份制改革前,印尼人民银行的主管部门是印尼财政部和中央银行,银行蕈事会直接向财政部负责,同时受中央银行监督。其村级银行是基本经营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在限额内能自主决定贷款数量、期限和抵押,同时尽力增加储蓄和保证贷款的收回。
每个基层银行负责管理10个左右的村银行。基层银行经理有权解释上级各种规章制度,决定每个村银行能自主决定的最高贷款限额。基层银行的监督和管理费用由村银行负担。
2)对村级银行和贷款客户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
村银行是独立核算的经营单位。村银行推行利润分享计划,每年经营利润的10%在下年初分配给职员,约为月薪的2.5倍。
职员的大部分工资足由村银行所创
造的利润决定的,业绩突出还可获得半年的现金激励。职员的工资和奖金与当地标准比很高,他们有很强的激励经营好村银行。
贷款客户如在6个月内都按期偿还贷款,银行将每月返回本金的0.5%作为奖励。获得奖励的客户,预期能获得更多的贷款。贷款利率不论期限长短均为32%。但如果客户不按期还款,利率将提高到42%。
3)鼓励储蓄和适当拉大存贷利差,扩大盈余空间。
1983年印尼政府允许商业银行自己确定利率。印尼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是根据存款数额决定的,数额越大,利率越高。如,5-500美元为10%,500-2500美元为11.5%,2500美元以上为13%。银行按存款的流动性不同设置不同的储蓄产品。利息根据账户上的最小余额每月计算一次,这对储户有很大吸引力。村银行靠自己吸收储蓄增加可借贷资金的成本约13%,而从基层银行拆借资金的利率约17%。这种利率安排大大增加了村银行吸收储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村银行发放贷款可获得32%的利息,而将资金存人基层银行只有得到17%的利息,这极大地刺激了村银行尽叫能多地发放和管理好贷款。
4)自由的贷款定价机制。
贷款利率必须覆盖成本、利润、损失和通货膨胀率。贷款利率较高,使得较富裕的非目标群体没有动机排斥目标群体,低收入者和小企业才有机会获得贷款。高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抵押和担保,简化了贷款手续,降低了贷款的交易成本。到2003年,印尼人民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已降到20%以内。
5)较低的单笔贷款限额确保贷款瞄准中低收入者和小企业主。
印尼人民银行早期发放的单笔贷款最高额度为1000美元,以后调整到5400美元。贷款限额较低有效降低了政治权力干预的可能性,瞄准了中低收入阶层。贷款对象主要是挣固定工资和能提供抵押品的人。580美元以下的贷款一般不需要(有的也需要)抵押,抵押品可以是土地、固定资产、储蓄、工资单和动产,如自行车和电视等。村银行非常接近客户,减少了信息不对称。
6)努力降低贷款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
借款人从第一次贷款申请到获得审批通常只需要一个星期,老客户的审批时间更短。在业务量较少的地方,每周至两次造访边远地区客户。与孟加拉GB银行不同,印尼人民银行不发放小组贷款,只引对个人。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印尼人民银行规定每个岗位职员的服务定额:每名信贷员负责400名贷款客户(不包括固定收入贷款),每名出纳员每天办理200笔现金交易,每个会计每天记录150笔交易。
7)重视人员培训。
印尼人民银行有5个地区培训中心,85名专职教师。所有雇员都需定期接受培训。
8)简明的信息上报和监督体制。
每个村银行每天上报试算表,每周上报现金流入流出表,每月上报进展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每季度上报职员表,半年上报业绩指标表,年终上报制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防止腐败,银行职员定期轮换。基层银行设有监督员,人民银行设有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
9)分离政策业务,减少政府干预。
印尼人民银行上市之前是国有银行,承担了部分农村政策性业务。发放贴息贷款等农村政策性贷款业务由分行直接负责,与村银行无关,这样村银行系统就不会因政策性业务而扭曲自己的经营行为和混淆经营业绩。
2.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贫穷且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3亿,8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为农民提供的就业时间在一年中只有160天,全国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超过半数的人是文盲。多年来,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每年给孟加拉国的各种低息贷款和捐赠达20亿美元,但这些项目成功率极低。
1976年8月,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尤里斯(Yuns)用自己的财产做担保,说服当地一家农业银行按照市场利率给穷人提供一笔贷款,而且效果很好。在成功经验的鼓舞下,孟加拉国中央银行和政府有关机构于1983年出资成立了“乡村银行”(Grameen Bank)。截至1996年底,该乡村银行已发展成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上的全国性大银行。乡村银行的还款率平均高达95%-100%。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已被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模仿。
乡村银行(GB)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GB有层级组织结构。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是GB运行的基础。村中每5人自愿组成一个借款小组,每6个小组组成一个乡村中心。GB总行下,各地设分行。一个分行下有10-15个支行。每个支行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支行在财务上自负盈亏。
2)GB以妇女为主要对象,实行小组贷款制度,小组成员之间具有连带担保责任。贷款期限为一年,分期等额还款,对借款上限进行控制。
3)GB通过中心会议保持业务过程的透明度。乡村中心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放款和还贷,集体进行培训,便于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并营造团队精神。
三、我国小额信贷路径的思考
对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前景,有两种认识,一是农村信用社转变为小额信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二是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实现持续发展。
1.农村信用社应成为农村小额信贷的主力。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占全部小额信贷的60%左右,如果农村信用社能够通过动员的储蓄来扩展农户小额信贷,使其成为长期的目标和有利可图的业务,将有可能成为中国小额信贷的主力。我国的农村信用社无论是在组织结构还是运作方式,与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BRI)的农村信贷部(UNIT)都十分相似。但两者的业绩却相差甚远。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与之相配套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基层经营机构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借鉴印尼人民银行的成功经验十分必要。
1)在好的制度和激励下,农民是负责任和有效益的借贷者。农村金融机构并非必须向城市发展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其经营业绩不佳的主要责任在金融机构本身,因为其没有创造出适合小农的经营机制和产品。
2)在较高的利率下,农户(包括贫困农户)也有能力储蓄。从长远看,农户储蓄的需求高于借贷的需求。储蓄动员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和低成本资金的来源。
3)对储户和借贷客户,银行应提供便利的服务和灵活的产品,以降低双方的交易成本。农户不愿意与正规金融机构打交道的原因是金融机构门槛太高,直接和隐性的交易成本使客户对银行望而却步。
4)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应使最基层的银行成为经营和盈利中心,同时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保证基层经营单位员工的利益直接与经营业绩挂钩。
5)对客户的激励是保证高还款率的重要条件。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目前的许多做法是负向激励,金融机构自己的一些行为(如结息转贷)是在制造不讲信用的环境。
1、西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1.1、产品开发策略
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涵盖个人消费、储蓄、投资等全部领域,其产品开发策略可以概括如下:一是强调产品差异,实行分层服务。这种差异化的分层服务体现在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中。其主要区别在于,或要求帐户保持不同的最低余额并以此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或根据帐户类型和金额采用不同档次的利率优惠、手续费减免或贷款额度等。二是强调以人为本,实行终身服务。西方银行家认为:好的金融服务是涵盖一个人一生中所有方面的。许多西方商业银行针对客户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生活方式,设计、开发了涵盖人身全过程的金融产品,使个人客户一生中都能得到银行的金融支持,并且在顾客和银行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稳定的、长期的联系,大大提升了银行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三是强调产品功能,实行高效服务。为了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运用科技进步的成果,大力发展电子网络,增加产品功能,使许多业务处理实现了自动化。客户可以通过电话银行、PC银行、网络银行、电视银行等服务渠道,足不出户办理银行业务。
1.2、营销服务策略
西方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较为成功的银行,不仅仅十分重视个人高价值客户的需求,还十分注重研究客户需求背后更广泛和复杂的各种变量因素,通过规模、业务量、信誉等指标将客户划分等级,有针对性地向不同级别的客户提供满足其特定需求的高质量、多样化的不同服务,使自己在多重关系的互动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这样一方面,便于银行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银行集中资源,以最周到的服务和最优惠的条件吸引住银行的核心客户。私人银行服务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情感密集型的服务,因而西方商业银行普遍为客户提供具备高度技巧、训练有素的客户关系经理,由其针对客户的所有需求提供全面的服务。
1.3、业务经营策略
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采取了一体化的经营策略。一是产品一体化,即按照水平多样化原理,一个产品开发出一个系列;二是优惠一体化,以发挥整体优势;三是按照集团多样化原理,将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投资业务一体化经营;四是将信用卡与航空、旅游、商贸、饮食行业一体化经营,提供折扣和优惠。
2、对开拓私人银行业务的建议
尽管我国与西方国家在金融监管、法律及客户取舍、市场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从发展的大趋势看,我国银行在业务品种开发上肯定会向国际市场靠拢。西方银行业务品种的多样化、市场化、规范化以及服务特点与发展策略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2.1、对私人银行业务“基本客户”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个人逐步成为社会金融活动的主体之一,私人发展成为与机关团体及企业法人平等的经济活动决策者、财富支配者和金融服务的对象。银行应将私人银行“基本客户”定位在中高收入阶层。大力挖掘高收入、高消费的个人客户群体,使之成为营销活动的主要目标。对具有“高净资产值的个人”客户进行市场细分,对不同级别的客户和不同的金融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差别化的服务。
2.2、采取多种方式创新业务和产品
(1)开发推出全新业务和产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和人们未来需要,不断推出新业务和新产品,创造新的顾客,如对与资本市场相连接的产品或投资咨询理财等金融产品进行深度开发,推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等。如西方商业银行所创新的指数定期存单、住宅股权贷款、多币种杠杆贷款、消费者现金管理方案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开展业务和产品组合创新。针对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开展产品组合和功能整合,向客户提供复合性产品。例如以活期帐户(借记卡)为基础,整合定期帐户、信用卡帐户、证券帐户,为个人客户提供集资金划拨、异地存取、消费、证券交易、外汇买卖、小额信贷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帐户,实现产品和经营的一体化。
(3)对业务和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即对现有产品进行评估定位,以贡献度和发展前景为标准,淘汰落后业务和产品,扶持创利型和潜力型业务和产品,形成新的核心产品体系,从而不断丰富私人银行业务的内容。
(4)树立业务和产品的特色品牌。品牌是银行获得稳定收益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无形资产。通过产品品牌的建设,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银行的社会形象。
2.3、提高对私人客户的服务水准
客户是上帝,是银行服务的对象,是银行服务最权威的评判者,对如何改进银行服务也最具发言权。西方商业银行在提高对私人高价值客户的服务水准方面,有3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为客户提供人性化和人情化的服务。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特曾非常明确地指出,“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取决于为其提供服务的银行职员,而不是银行产品”。客户经理要针对客户的特殊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度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方案。
二是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理财服务。私人高价值客户最关注自己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银行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更要注重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私人客户经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客户现在需求的了解和未来需求的变化分析、研究和预测上,把了解客户的想法、需求以及怎样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为客户最大限度地提供增值服务作为银行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三是要认真对待客户的投诉。作为消费者,客户在使用各类金融产品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现一些不方便、不完善和不尽人意之处,将金融生活中的难题、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地反馈给银行,即通常所说的投诉。对于银行来说,能及时了解自己服务的种种不足,进而通过完善,不断满足金融消费者的需求,也是银行获取最佳利润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银行可以从这些投诉中,了解和发现金融产品和银行服务的不足之处,掌握用户的消费需求及其隐含的市场信息,进而找准问题的关键。对银行行业管理部门来讲,要把对银行的有效投诉提高到金融管理的高度,制定一部完整的法律来规范,尽快出台金融服务法规及其有关操作细则。
参考文献:
一、相关定义
(一)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就是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的概念是相较于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的大企业而言的,属于所处行业中较小的经济单位。
(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对银行而言是无法回收贷款本金而造成资金发生坏账或呆账损失的情况,对中小企业贷款人而言往往是贷款期限已到而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履行贷款合同所致。
二、中国建设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
(一)市龌肪掣谋涞恼策性风险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中央及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其所处区域的经济特征还有相关配套服务,都会直接间接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重要影响。
(二)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
1.道德风险
中小企业内部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经营者“只借不还”:二是“逃避债务”的现象经常发生:三是在获得银行贷款后改变贷款用途,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建设银行的贷款管理难度。
2.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而言,特点是自身规模较小,公司经营体制不完善,资金储备不足:这些使得中小企业在产品生产及经营过程中处于劣势,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较大,
3.财务风险
财务分析是贷款操作程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影响贷款最终决策的重要部分。
(三)银行内部的风险
1.体制风险
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通常有着“短、频、快”的特点:即借款周期短但频率高,单笔贷款规模小,贷款审批速度快。这就需要中国建设银行建立一套高效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从制度以及流程建设上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2.评级风险
由于建设银行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系统只是在大型企业的评级系统之上略有改动,因此在评级指标体系确定与各指标权重设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办理操作过程中,银行职员在业务办理的工作操作失误或者是由于没有按照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严格执行而造成的信贷业务风险。
三、中国建设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对策
(一)改善银行内部管理体系,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1.建立独立高效的信贷审批机制,分开进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审批:在保证贷款质量、控制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合理设置中小企业审批权限,挖掘多种审批方式,可对部分授信环节进行合并或同步进行,以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让中小企业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信贷需求。
2.设立违约信息通报机制,这是控制中小企业道德风险的有效途径。首先将小企业违约相关信息以及关联的企业信息录入本行信息管理体系或在内部通报:其次定期向银监会以及派出机构报告或通过银行业协会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通过这种先授信后监测手段,联合制裁或公开披露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中小企业,加强管理。
3.建立独立有效的贷后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对产生的风险做到及时预警,信息准确提示,同时针对相关信息反馈,加强对风险的动态监管,针对出现的风险及时分析,判定风险来源、风险程度高低、风险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等,为管理层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掌握主动。减少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将银行的损失降至最低。
(二)构建用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1.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建设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其标准是按大型企业特点设计,而中小企业在自身规模,资金量等方面与大企业有着较大的差异,有时会出现中小企业即使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也可能达不到中国建设银行信用评级的标准,从而无法获得贷款的现象。所以,中国建设银行需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让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扩大自身规模;而中国建设银行也增加了业务收入,形成双赢的局面。
2.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特点
中小企业具有数量多,来源繁杂,抗风险能力较差,经营管理水平有待完善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中小企业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应与大型企业区分,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现金流量分析
现有的信用评级制度大多是对于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的评价,并没有对企业的现金流量加以分析:但是,中小企业能否按期偿还本息不仅要看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还要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充足。因此,加入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会使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效果更加全面。
(2)重视成长性和发展性
成长性是指经济增长的潜力:发展性是指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可持续性。中小企业的数量繁多,来源多样,但是只有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性的企业未来才有巨大的扩展空间,才会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偿还贷款。所以,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不要因为过于看重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而忽视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3)突出履约情况的评价
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良好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的信用良好:能否按时履约也是企业信用的一个影响因素。为避免中小企业在到期时逃避债务,中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制度中应对于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对历史履约记录差的中小企业做出更准确的贷款决策。
(三)建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团队
长期以来中国建设银行贷款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信贷员大多只熟悉大型企业的信贷流程。但是中小企业贷款和大型企业相比在金额、时间、频率上都是差别很大的,所以为有效防范中国建设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中的操作风险,建立一支专业的,经验丰富的中小企业信贷员队伍是很重要的。
(四)建立有效的客户准入退出机制
1.准入的客户标准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产业政策规定,积极鼓励和引导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市场竞争力强、未来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中小型企业,实现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进而带动产业群和以集群化发展为中心的核心企业配套发展。第一,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具有较高优势,订单数量多、成本低等突出优势明显的外向型生产企业:第二,具有品牌效应、服务质量过硬、销售渠道广阔的物流和商贸中小企业,重点具有较高的自主能力,能够有效的抵御外来风险的外贸中小企业;第三,科技水平较高、市场发展潜力大、附加值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第四,业绩能力突出、经营发展模式合理,在区域性市场乃至国内市场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服务性中小企业。第五,新能源、环保、低排等新兴产业型中小企业客户。
2.退出标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提供贷款业务的受理)
20世纪初,伴随西方世界的殖民活动,商业银行操纵了伊斯兰世界的金融活动,自由收取利息,这与《古兰经》教义背道而驰。一些穆斯林商人虽然是被迫参与利息交易,但仍产生了道德罪恶感。为摆脱这种良心上的困境,特建立了遵循伊斯兰金融原则的伊斯兰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竞争。
伊斯兰金融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巴基斯坦,随后很快蔓延到阿拉伯世界。不过,伊斯兰银行的迅速扩张则是得益于石油出口国大量的经常项目盈余。伊斯兰银行业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70年代,出现了著名的阿联酋迪拜伊斯兰银行、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开发银行、科威特的金融社等一批拥有可观资金的伊斯兰银行。现在,几乎所有伊斯兰国家都建立了某种形式的伊斯兰银行。此外,在某些欧美国家也出现了一些伊斯兰金融机构或办事处。伊斯兰金融并不限于伊斯兰国家,而是分布在每一个较大的穆斯林社区中。如今,伊斯兰银行已有300多家,遍及70多个国家,银行总资产达5000多亿美元,营业额从2003年的80亿美元迅速攀升至7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1400亿美元。尽管伊斯兰金融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还比较小,但每年的增长率却高达15%。
有哪些独特之处
把伊斯兰金融体系简单地描述为“无息”并不能反映该体系的真实面貌。毫无疑问,伊斯兰金融体系的核心是禁止收取和支付利息,但它和伊斯兰教教义所倡导的其他原则也是相辅相成的,如风险分担、个人权利和责任、财产权以及合同的神圣性等,强调资金一定要涉及实际的经济生产活动,强调财富的公平分配,而投资的企业亦要符合社会伦理原则。与强调成本和利润的西方金融制度相比,伊斯兰金融制度无疑添上了更多的社会公益色彩。伊斯兰金融只从事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商务活动,对从事诸如酗酒、投机、武器、烟草、猪肉、赌博,涉及人类、动物基因工程的生物科技公司等活动的任何投资都避之不及。伊斯兰金融禁止投机行为,对高风险投资也有一定限制。伊斯兰金融体系并不限于银行业,而且还涵盖资本形成、资本市场以及所有类型的金融媒介。
所有的伊斯兰金融产品都没有利息――不管是收取利息还是支付利息。投资是作为一种租赁安排,或将投资的钱交给第三方受托人,由他和伊斯兰存款人分享收益。伊斯兰金融制度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盈亏分摊制(穆达拉巴制) 这种制度提倡银行与顾客(储户)结为伙伴关系,双方分担经营的盈亏。顾客在银行存款时,便根据其资金数额和存款条件与银行达成盈亏分摊协议,也就是说,银行经营的利润由两家分享,经营时出现的亏损也由两家分担。同时,银行向外发放贷款时也实行盈亏分摊,银行贷款的收益也直接与借款人用该笔款项的经营状况相联系。
穆拉巴哈制 即银行在资助贸易时,从标高价格中获取收入。例如:顾客需要银行出资为他买下他所需要的东西,之后顾客或是按期限一次性向银行偿还债款,或是分期向银行付款,或是双方达成某种协议。无论哪一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顾客付给银行的钱都要高于原先物品的价格,这其中的差额就是银行的收益。
手续费制 许多伊斯兰银行在禁止利息的同时,允许在贷款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手续费是对银行职员在经办贷款业务中花费的劳动的报酬。手续费是固定的。
总之,在资金来源上,银行提供伊斯兰存款(保本型及投资型)作为伊斯兰教徒的投资管道。资金运用方面,提供成本加利润销售、租赁合约、股本参与、盈利分享等融资工具,以提供消费者购买房屋、汽车以及企业周转融资贷款。除了银行,还有一些伊斯兰投资公司提供符合伊斯兰教义的投资和增长基金。目前,全球较为普遍的伊斯兰金融工具为伊斯兰债券和伊斯兰基金,前者又以苏库克(Sukuk)为主;而后者的投资则需要根据伊斯兰的投资原则,投资于经教法认可的伊斯兰投资产品。过去伊斯兰投资者看投资项目时先考虑伊斯兰教义,如果不符合教义则不投资;现在他们投资时先看回报,如果回报高,他们则改变投资产品,使之符合教义后再投资。现在的投资相对变通灵活。例如,伊斯兰教义禁止饮酒,但他们可以投资酒店,如果酒店里有酒吧,那酒吧的投资和收入一定要和酒店分开。
投资由西向东转移
过去伊斯兰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到欧美国家,9.11之后,伴随美元持续贬值,他们就把钱放到中东及亚洲。但他们投资金融产品一般在房地产方面比较多。他们投资亚洲区有几个不同的模式:一个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他们是直接拥有业权;还有一种是伊斯兰式借贷模式。比如我要买一辆汽车,价格20万。银行先买下这辆汽车,然后将汽车以租赁的形式让我使用,租赁期5年,租赁费用是40万。5年期后,汽车所有权归我,多出的20万实际上就是利息,只不过概念不同。另外一种是房地产基金。伊斯兰基金认为投资在一个地方风险比较高,应投向不同的地区,以分摊风险。现在伊斯兰基金都是投放于不同的房地产。2006年开始,中东的钱也开始投放到中国了。一方面他们是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人民币升值了,基金投放到中国也是一个很好的安排。
伊斯兰金融正成为金融市场的新平台。许多国家都宣传自己拥有丰富的伊斯兰金融产品,争当伊斯兰金融中心。马来西亚将自身看作是穆斯林的金融圣地。几乎每个海湾国家,尤其是沙特和阿联酋都力争成为中东地区的金融中心。作为老牌国际金融中心的英国,也力图成为全球的伊斯兰金融中心。日本金融机构也大举进军伊斯兰金融,日本加入伊斯兰金融服务委员会(IFSB),筹备发行伊斯兰债券和成立伊斯兰保险。日本此举目标明确,直指伊斯兰国家的石油财富。
中国的机遇
伊斯兰金融在将目光投向亚洲的时候,更青睐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发展前景。中东石油资本偏好投资金融、酒店和能源等有长期稳定收益的行业。中东石油资本对中国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是近几年才开始的。2006年初,巴林沙密尔银行和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成立了1亿美元的伊斯兰基金,专司投资中国房地产。2006年6月,迪拜达马克投资约27.3亿美元开发天津塘沽区滨海项目。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全球IPO(首次公开发行),引得全球各路投资者高调追捧。沙特阿瓦立德王子斥资20亿美元认购工行股票。之后,在中国银行的国际配售中,阿瓦立德又拿出20亿美元认购中行股票。在中资银行发行新股过程中,很多伊斯兰石油资本都下了大单。未来大量伊斯兰资本应该会投放到中国,这是我们吸引石油美元的绝好机会。
香港于2007年10月首次推出在港发展伊斯兰金融服务。香港汇丰及恒生银行率先响应,宣布自行及代客推出伊斯兰基金。尽管香港在伊斯兰金融的起步方面相对较晚,但仍有专家表示,如果香港能以投资内地作为卖点争取伊斯兰石油美元的话,仍有吸引力。但要建立伊斯兰金融中心,首要条件是教育投资者,使其清楚了解伊斯兰金融产品的内容及特色。香港政府要培育或引入更多伊斯兰学者,制定一套适合香港的伊斯兰金融规则,而且要多与伊斯兰教国家作文化交流,建立互信的关系。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信伊斯兰教的人口有3000多万,大多集中在新疆、宁夏、甘肃、青海、云南等西部地区,适于阿拉伯银行和伊斯兰金融的发展。中国也有一批熟悉伊斯兰教法的学者和伊斯兰经济思想家。在进军伊斯兰金融方面,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掀起一股伊斯兰金融热,研究伊斯兰金融教义,利用外资银行进入中东国际资本市场,甚至在条件成熟时以发行伊斯兰股票、债券的方式从国际资本市场
我是一个公务员,经常会上网搜集一些最新的时政资料,龙源期刊网更是每天必上,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发现了风格设计很独特的《时代生活》,由于一直很关注《时代名流》,出于好奇,我点击了《时代生活》的电子版,这本杂志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大气,虽然是一本地方杂志,但是关注问题的角度却是很宽广的,特别是“民族时尚秀”栏目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希望今后在内容设计上可以更加包容,整体风格也可以再时尚一些!
张晓荷政府机构广东
一天去报刊亭买杂志,一眼就发现了《时代生活》,明亮的红色封面在众多杂志报刊中显得格外显眼,“浮现彩云之南完美生活”的理念打动了我,买回家后仔细阅读,发现其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介绍的都是咱们云南的生活,家里人都很喜欢看,唯一的遗憾就是书太薄了,如果可以再厚一些,相信可以向我们读者介绍更多云南生活的精彩!
周浩广告公司职员昆明
以前经常购买《瑞丽》、《时尚芭莎》之类的一线大牌杂志,在欣赏之余总是感到几分遗憾,感觉里面介绍的内容距离自己很遥远。《时代生活》的出现让我很惊喜,里面关于服饰、尚品的内容都是自己身边可以找到的!真的希望贵刊可以加大有关本土时尚内容的推介,真正成为指导我们广大云南女性时尚生活的良师益友!
王蕾中学教师 昆明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在云南各地出差,也是各大宾馆的常客。这次入住当地的一家星级宾馆的时候,发现了书刊架上的《时代生活》,本来出于打发时间的目的翻了翻,但是一翻就停不下了,优美的文笔、丰富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为云南有这样一本高质量的杂志感到自豪!希望《时代生活》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陈勇贸易公司职员曲靖
下班逛街时发现有一本叫《时代生活》的杂志,朱颜醒目,在琳琅满目的时尚类杂志群里如此耀眼。于是急忙翻阅,呵呵,果然不错!再看看出处,哦,竟然是咱们云南的!难怪呢。忆起曾在昆明那座温暖闲适的城市度过的人生中最浪漫的岁月,想来倍感亲切!希望《时代生活》今后能增加美食和旅游类的栏目内容,云南的怡人景色和可口诱人的众多美食至今让我及所有去过云南的朋友们印象深刻。云南的美丽需要《时代生活》这样率先走出云南、走遍全国的媒介深度介绍和宣传。
现在大一的我很喜欢逛书摊的,但逛书摊也实在有点郁闷,因为书摊上陈列的不是矫情的散文类杂志,就是垃圾一般的学英文的杂志,要么推荐的产品贵到令人咋舌的奢华时尚杂志,而像《时代生活》这样涵盖面广,又能真正介绍民族时尚的杂志就寥寥无几。我很喜欢《时代生活》里的民族时尚风,即可以让身在大都市的我们了解神秘多彩的少数民族,还可以领略到云南古老又现代的名族风情和美丽的云南景色。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时代生活》办的越来越好!
刘玉伟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结识《时代生活》机会非常偶然,是元旦假期来云南旅游发现了这本杂志。内容比较好,定位也很准确。我建议《时代生活》的编辑们,可以尝试在栏目设置里增加一些短篇小说或者散文类作品,让我们这些读者在喧哗聒噪的现实生活之余,可以舒展心灵,体验百味人生。
侯鹏 外企职员 成都
我来到昆明这座城市7年多了,算是个很本土的外地人吧。由于工作原因,大部分时间不是在机场就是在赶往机场的路上。杂志于我而言比起其他人的消遣意义更重大,它几乎是我旅途的精神食粮。我希望《时代生活》在时尚版块多加一些美容化妆和服装搭配的内容。排版么可以跟大胆更有视觉冲击效果些。
王璇投资机构职员 昆明
由于自身工作的原因,本人常有机会接触到《时代名流》这本云南的本土政经刊物,对此刊物也一直倍加拥趸。而最近,同为《时代名流》团队打造的《时代生活》也浮出了水面,作为《时代名流》的忠实读者,对一个娘胎出来的《时代生活》当然也是倍加期待。终于,在前几天得偿所愿。捧着《时代生活》心情是忐忑的,如获至宝的感觉悄然涌现,至此,剩下的事就只是一口气看完它。看完后我整个人觉得无比轻松,虽然,刊物中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但就刊物的整体效果而言,如果以“十分制”计的话,我给《时代生活》打8分。而剩下的两分,我相信《时代生活》编辑部的“大师”们,在不久的将来定会为我填满这个小小的遗憾。新年将近,祝:《时代生活》蒸蒸日上,再创佳绩!
朱炳嶂国企职员昆明
在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位刚从昆明出差回来的朋友家里,看到了一本名为《时代生活》的杂志,由于无聊就随手翻了翻,而这一翻就让我不由自主的沉入其中。其装帧,设计风格,内文的笔触等等都深深吸引了我。最终,在经过与朋友的“大战”后,终于将《时代生活》劫持回家,《时代生活》自然的也就成了我的枕边书。这就是我与《时代生活》的小小“邂逅”。
张艳银行职员大理
偶然在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室看到《时代生活》,精美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在第一时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时代生活》,就像是走入了一片色彩缤纷的花海,其内容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其中的“美丽大变身”栏目,很与众不同,在教会读者如何提升自己形象的同时还起到了很好的互动作用。目前,我即将走入社会,急需完成从形象到角色的完全蜕变,“美丽大变身”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好的指引,另外,我还想咨询一下,如何才能参加“美丽大变身”的活动中?需要怎样的条件与方式?
李晶霞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喜欢杂志的内容,比较生活化,贴近昆明生活点滴,深入挖掘了具有昆明特色的关于衣食住行乐方面的东西。如果趣味性的信息再多点会更加全面。
慢性胃病的致病因素主要分外感六、饮食所伤、劳逸过度和情志失调等几种,因情志因素致病在现代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据研究统计,因情绪失调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者占70%―80%。《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医醇塍义》说“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说明情志活动乃人之常情,调摄适度,并不伤人。反之,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尤其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七情之中,尤以忧、思、怒对脾胃影响较大,但凡过惊、过怒、过恐、过悲等皆可致病。现代医学认为,人突然恐惧、紧张时,会使交感神经发出的冲动增加、幽门括约肌收缩、消化道反射性痉挛,加上内脏血管收缩、局部供血不足,所以情绪过激后会使人感到腹部疼痛,此时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和运动功能增强,增加胃酸排出量和加速胃的排空;同时因外周小血管收缩,造成胃肠道微循环缺血、瘀血,削弱了黏膜自身防御机能,其黏膜发生缺血与淤血则引起胃肠黏膜内自由基、白三烯等造成胃肠黏膜损伤,使胃上皮细胞更新变慢,而导致胃肠道黏膜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通过观察多年的临床治疗的过程,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和交流,深切的体会到医者治病,不仅是治疗身体的疾病,还需要积极治疗情志病,即所谓现代医学―社会―心理模式。临床上,慢性胃病由于不良情绪的影响,常使病情变得复杂而难治,因此,如果能掌握患者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相互影响的规律,据此施以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有效的药物治疗,是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肝气犯胃型胃痛指由于肝气偏亢,过于疏泄,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或称“肝气犯脾”。临床表现:胃脘痛,吐酸,厌食,腹胀,大便泄泻,头晕、胁痛、易怒、胸闷、脉弦等。如病情迁延,较长时间失却协调,称为“肝脾不和”.
典型病例:黄某某,男性,68岁,退休警察,平素性情急躁,此次因琐事与儿女争吵发怒后感胃脘胀痛,脘痛连胁,嗳气泛酸、饮食欠佳,苔薄白,脉弦,于2011年2月15日入院。无痛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充血性胃炎,HP(-);中医诊断为胃痛(肝气犯胃型),其治法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口服中药汤剂以越鞠丸加味。患者发病正如中医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在治疗过程中专门抽调医生与患者聊天谈心,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并建议患者家属和患者多沟通,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来调整心态,化解心结,使患者逐步理解了“心喜胃亦喜”,其喜怒哀乐是人的情绪变化,而胃也随着人的精神情绪变化而喜怒着,情志调和则胃病自愈的道理。在情志治疗的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太冲、内庭,其选经取穴意义在于,疏泄肝胆暴戾之气,顾护脾胃后天之源,内外兼施,皆以调畅情志为目的而使病解。
肝胃郁热型胃痛是由于肝体阴而用阳,情志因素长期刺激导致肝气郁结,而久化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
典型病例:王某某,女性,40岁,银行职员,平素易生气,常感胃脘部隐痛不适,曾于2011年2月17日我院门诊无痛电子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中度),HP(+);于门诊治疗2周后自行停药。此次因工作不顺心,感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2天,舌红苔黄,脉弦数,我院门诊无痛电子胃镜检查示:1.胃窦溃疡(A1)2.慢性浅表性充血性胃炎(胃窦部粘膜重度花斑样及斑片状充血,胃窦部前壁及大小弯侧各见一处凹陷,大小约0.5~0.8cmX0.6~1.0cm,无明显伪足,溃疡面覆薄白苔,无活动性出血,溃疡周边粘膜充血水肿;粘膜触之易见出血斑),HP(+);遂于2011年4月20日入院。中医辩病辩证为胃痛(肝胃郁热型),其治则疏肝解郁,泄热和胃;口服中药汤剂以丹栀逍遥散加味;配合穴位贴敷,药用川楝子12克,延胡索、白芍、陈皮、青皮、香橼、佛手、丹皮各10克,甘草6克,研细末,用麻油适量调成膏状,蚕豆大小贴敷于肝俞、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隔日更换一次,10次1疗程。同时配合专职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查房时与患者交流,缓解患者情绪,调畅心情。通过耐心、贴心的情志干预,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患者病情痊愈,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随访患者,病情无反复。
【关键词】个人外汇理财 汇率机制 初级阶段
一、相关文献回顾
外汇理财产品从诞生之日起,由于制度上的优势,发展步伐一直快于人民币理财业务。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如黄毅(2006)阐述了外汇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风险计量、操作风险、衍生交易等十大问题;顾少华、于叶阳、陈凡(2009)对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变对外汇理财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张晓朴(2006)对投资监管提出系统建设、交易限额等监管措施;王美琼(2007)分析了制约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强调加强营销与服务。
国外学者已经在银行外汇风险度量、外汇风险规避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先进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外银行不断丰富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其已成为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方式,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灵活性。然而,国内外对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论的分析,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却很少见,在所翻查文献中很少见到。
二、外汇理财产品概述
(一)外汇理财产品的简介
外汇是指:{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的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④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⑤其他外币记值的资产。
外汇理财产品是指个人购买理财产品时的货币只针对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收益获取也以外币币值计算。现在的外汇理财产品主要有:货币、大宗买卖、贵金属(其中又有许多很小的门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二)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型
表1 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型主要是以下几种
三、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国内外对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论的分析,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却很少见,在所翻查文献中很少见到,所以这次本课题从个人投资者和商业银行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尤其注重个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研究。
为了使结论更加深入客观,本次研究专门设计了对投资者需求状况的问卷,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区域的公共场合简单随机抽样,发放问卷800份,在发放及回收问卷后,将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深入全面地了解投资者的需求状况。另外,通过查阅文献和到银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商业银行对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从而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我国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发放共800份,有效回收627份,有效回收率为78.375%。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总结出:
第一,被调查的有效的627人中,在18~25岁之间的被调查者有209人、26~32有177人、33~40的有153人、41~50有145人、50以上92人。在这个调查中也可以看出一点就是被调查者以年轻化为主,可是在中国的财富分布中主要财富掌握在45岁以上人群手里。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愿意接受调查,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个人资料被泄露而遭致各种金融机构的各种形式的“骚扰”。这也是现在很多投资者比较厌烦的事,也是很多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营销方式和战略手段,怎样提高效率是关键。
第二,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高中/中专及以下205人、大专科382人、研究生及以上180人。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水平越来越向更高的教育层次发展,调查者中大部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且主要是大专及本科。
第三,根据调查显示,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里的闲置资金也逐渐增多,可是对理财产品的了解还是很不透彻的,对于外汇理财产品更是很少,被调查对象中非常了解41人只占8%、 了解部分146人占30%、很少了解134人占28%、不了解163人却占到了34%。在目前比较常见的理财产品中,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各有不同,在调查者中,选择银行理财产品188人、股票144人、基金123人、保险176人、房产66人,可是没有投资理财产品的人占的比重还是挺大的,有267人。
第四,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投资者的许多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的,大多数人了解外汇产品都是自己去网站查阅了解信息。但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资者的信息了解渠道是有限的,而且较为盲目,很大部分的人是根据“经验者”的选择而选择。他们所能掌握的信息也不是很全面。
第五,由于大家对金融市场风险的担忧,不愿意把自己的大部分钱投入未知的事情当中,所以被调查的757人中只有120人购买过外汇产品,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其中购买美元的最多,欧元和日元也是较多的。但是多数人还是没有买过外汇理财产品的。此外,大多数投资者认为银行和证券公司风险较其他的金融要小,所以证券公司和银行是购买外汇理财产品主要的交易机构
第六,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广大投资者认为收益和风险是他们最关心的,投资就是为了使闲置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它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当然期限也是很关心的,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收益,并且时间越长,要承担的风险也就会越大。但是很多投资者认为不太懂那些理财产品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而且也不需要理解,因为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投资后是否有收益,所以对于设计原理不太关注。时间太短利率不高,但时间太长风险有太大,所以折中之后就是能够在足够的时间里承担少数的风险而达到获取高效的利益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但是相比利率而言,投资者对风险更敏感,在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会有多数人选择低风险型的投资方式。
图1 问卷调查分析摘录
综上,我们可知外汇理财产品在北京的发展前景很广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闲置资金的增加,怎样让大家把钱投资出来,是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营销策略问题。另外就是设计怎样的理财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是一大问题。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汇理财必将成为投资者以后面临的重大问题,外汇理财产品必将成为人们所熟知、所专注的金融产品之一。
五、北京地区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分析
(一)被调查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基本情况
表2 被调查银行主要外汇理财产品
(二)被调查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1.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一些商业银行在对相关产品进行宣传时宣传资料不全面,主要体现在没有提供必要的风险提示和便于客户理解的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列表。对于一些更复杂的产品,银行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没有为客户做出明确的关于理财计划合同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解释。
2.专业人才异常匮乏。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形势下,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金融业务将面向海外市场,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品的范畴,所以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衍生品,是维护我国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是从事国际贸易的衍生品的关键。但银行相关员工异常缺乏国际规则的衍生品交易的经验,不能对国际惯例灵活使用,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宣传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对外汇理财产品宣传力度一直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在银行营业大厅,只是把金融产品宣传册、宣传纸等陈列在一个专柜里,银行职员一般也都不会去主动介绍,客户根本不知道有这款理财产品。另外,有些理财产品具有复杂的条款,客户往往需要解释才能懂,但银行都没有主动介绍给客户。
4.“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也存在“跟风”的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发出新的品种,其他银行就能立刻跟进,一时间市场就会出现很多“克隆品”,这种“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缺乏特殊的产品和个性化的项目,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六、针对出现各种问题的建议
(一)银行方面
从长远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务将面向海外市场,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品的范畴,个人外汇理财将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投资项目。这一举措与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突出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对银行转型经营的重要性。首先,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其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还将促进理财业务与储蓄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
2.提供特色服务,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市场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目前国内银行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所以只有依靠特色的服务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荣誉度,商业银行应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客户,并为他们推出合适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不断更新理念,做到针对,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产品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超出。
3.健全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银监会相继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多项政策,很多投资对象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更多的市场品种将被发掘,所以健全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所开展的理财业务特点,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二)投资者方面
1.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多方面了解行情。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是他们投资的最终目标。面对变幻不定的市场环境,投资者应该慎重选择,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并且多方面了解行情,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自己造成的损失。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有自己的专门网站,投资者应该定期关注以了解情况。
2.丰富理财经验,学会分散风险。丰富理财经验,尝试多样化投资,学会分散风险,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避免跟风,理智投资。许多投资者并不懂得该如何去投资,都是看别人买什么就跟风,有的甚至听信那些投机分子的投机思想,盲目投资。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投资者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加强鉴别能力。
七、结论
该项目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调研方法,了解外汇理财产品的含义、种类、特征等。
二是实地访谈方法,通过实地走访银行等方法对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的了解,揭示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个人外汇理财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管理机制不全面的供给现状。
三是问卷调查方法,在街头简单随机抽样,主要调查区域是: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区域的公共场合。发放关于“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的问卷800份,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并不十分了解,并且也不太愿意去了解的现状。
通过对供需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的建议结论是:银行从自身入手,提高产品研发质量和产品销售服务质量,以获得更多的优质投资客户。
投资者也应从自身入手,提高自身判断能力,开拓身边的资源,在了解行情的基础上理智投资。
参考文献
[1]黄毅.当前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管理的十大问题,2006.
[2]顾少华、于叶阳、陈凡.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变对外汇理财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2009.
[3]王美琼.制约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强调加强营销与服务,2007.
[4]王思程.外汇理财操作策略及其应用,2009.
[5]王欣.外汇理财内涵、特点及主要方式,2009.
[6]杜淼淼,许 敏,金义旻.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2009.
1.文学爱好者带来了更多的作品,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和社会政治密切相关。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被李泽厚概括为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新时期初文学的基本主题被季红真描述为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在20世界80年代,王朔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出现之后,文学逐渐向娱乐性和世俗性转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文学界带来了一定冲击,引起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较量。虽然通俗文学遭到了学界的一些评判,但是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的阅读量是不能质疑的。80年代以来,港台的文学作品在大陆得到了广为流传,例如金庸、古本文由收集整理龙、亦舒、三毛、琼瑶、温瑞安、黄易等人的文学作品;受到影视的青睐并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的王朔的小说。尽管如此,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几乎没有通俗文学史的地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面。网络文学的作者的写作方式各种各样,作品当中具有特别的意味,作品当中富有生活气息,运用的语言比较幽默生动,具有文学通俗化的趋势。比如江南的同人小说、安如意的诗词解读等都极富有才情。又因为网络小说只是作者的兴趣所在,他们的职业和写作并没有什么联系。比如蔡智恒是一名水利工程师、安妮宝贝曾经是一名银行职员等。近十年来,网络文学先后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侠、青春校园、悬疑推理等通俗题材作品的浪潮。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俗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2.网络文学使文学真正在民间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受到了不同的批评的声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的落后和僵化。网络文学打破了僵化的文学体制,可谓是功不可没。网络写作门槛低,所以有更多的人群参与到了文学写作的队伍中来。网络文学创作者可以说是文学爱好者,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在网上可以尽情享受写作的乐趣。总之,能够依靠网络上的写作出名,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个人文章中彰显的才情,受到了千万读者的点击,这就丰富了文学的发展样式。比如出现的超文本小说、互动小说、网络文学批评以及接龙小说等文学创作样式。有人认为真正的网络文学是依靠网络才能成长的文学。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是发行量达到上百万次的优秀短信,短信的内容十分生动和丰富,并且还能真实的得地反映现实生活,不仅样式新颖,还极富有想象力,有的是文言文,有的是白话文,还借助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比如夸张、排比、比喻、借代、对偶、拟人、双关等修辞。总之,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其批评自由、活泼、生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读者的幽默和机智,使文学在民间真正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袁旭,来自四川雅安,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电脑,初中通过网络开始第一次创业,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计算机系,但一年后袁旭选择休学,创建了自己的公司。
戴着黑框眼镜,袁旭与在网吧里玩游戏的“80后”少年无异。然而,袁旭递出的名片却清晰显示出他的总裁身份。“我很少跟人提及我的真实年龄,因为我从小的创业伙伴都比我大很多,我认为自己心理年龄非常成熟。”
袁旭的父亲是普通的银行职员,母亲是教师。“我可能是中国第一批接触电脑和网络的人。”小学三年级时,袁旭父亲单位的库房里有一台其他公司抵账用的386,“那时候的计算机非常贵,也很少有人会用。” 因为没有人会用它做账,因此这台计算机被搁置在了库房。10岁的袁旭不知不觉对这台计算机着了魔,在某个暑假,他背着父亲把386搬回了家,整整一个暑假,他都沉迷在DOS人机对话之中不能自拔。
此后的袁旭就一直缠着父亲给自己买一台电脑,而父亲开出的条件是“考上四川雅安最好的中学”。
小学毕业考试,袁旭如愿以偿,初中一年级,父母终于给他买了一台电脑。那时候“互联”是新兴事物,刚成为初中生的袁旭又开始尝试“上网”。
“那时候雅安还没有网络,没有169,为了上网,我不得不拨山东长途上网。” 袁旭回忆说。短短一个月,袁旭花掉了上网费2000多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家庭开销。父母勃然大怒,并开始限制袁旭上网。
然而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对他来说充满了无限吸引力,为了能上网,袁旭几乎所有课余时间都泡在网吧,替网吧老板做技术员,以换取免费的网络时间。
当时还没有网游,最吸引袁旭的是一种叫做“网络泥巴”的文字mud,这是互联网网游的前身,通过文字描述场景来进行互动游戏。高级玩家可以通过简单编程来体验竞争的乐趣。
1998年,14岁的网民袁旭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四川网盟”。虽然当时上网的人非常少,但“四川网盟”最多时聚集了100多人,成为当地的热点网页。
第二年,迫于上网的经济压力,袁旭和他通过网络结识的朋友开设了“江湖聊天室”,为了提高聊天室的互动性,袁旭把文字mud的部分功能移植到了“江湖聊天室”,聊天室里的人物可以有自己的属性,可以互相虚拟攻击,让聊天的趣味增强了很多。
袁旭则尝试出售聊天室中的虚拟道具,凭借这个小小创意,袁旭初中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万元人民币。
考上北大牵挂事业申请“休学”
高中的课业一天比一天紧,然而袁旭依旧用所有的课余和寒暑假时间“不务正业”。当时最流行的一款游戏是暴雪的成名作―《暗黑破坏神》。
《暗黑破坏神》对于中国玩家来说,距离真正的网络游戏只有一步之遥,它可以供最多8人联机体验多人游戏。袁旭此刻和几个创业伙伴通过自己的服务器和正版CDK做出了一个“私服”。
与此同时,为了说服父母同意自己把所有业余时间放在游戏上,袁旭在课堂上依旧是一名认真听课的“尖子生”。
在高三的暑期,袁旭身上发生了两件人生中的大事,第一件是他以不错的成绩考入了北大计算机系,成为了人人称羡的“北大生”;第二件是他发现了当时互联网网通和互联的矛盾非常严重,因此他开设了四川雅安第一个为网站主提供服务的双线IDC机房。凭借这一项目,袁旭又赚到了人生的第二桶金―约40万元人民币。
暑期结束,袁旭来到北京,看到了著名的北大未名湖。然而,此刻袁旭的心情并不像未名湖水那样平静。
一方面,袁旭的事业在四川,身处北京总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袁旭懊恼自己选错了专业,他认为,自己应该选择“管理”或“贸易”,而不是自己熟稔的“计算机专业”。
一年后,通过和老师、家长的深度沟通,袁旭终于作了个大胆的决定―“退学”,向学校申请了“休学”。
瞄准网游 华丽转身再获成功
回到四川以后,袁旭几乎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自己的双线IDC机房上,由于他的机房比北京同类机房收费便宜近一半,因此生意十分火爆。
袁旭的机房规模,从一个民居的两居室,逐渐发展成一个地上三层、地下两层的小楼。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时,雅安全市的互联网带宽资源只有155兆,而袁旭一人的机房就占用了100兆。
“2005年做机房的人逐渐开始多了,而对我们来说,由于带宽的限制此刻已经没有发展前景。”袁旭说,这一年,袁旭和伙伴们开始考虑转型。
互联网游戏在这几年内蓬勃发展,而游戏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玩家普遍意见最大的“卡机”。游戏速度不够流畅,影响了游戏体验。
在经营机房的几年里,袁旭聚集了业内不少电脑高手,几个人商量后决定,自主研发了“游戏加速器”,奇虎董事长周鸿成为了他的天使投资人。该技术把网游数据从互联网中剥离出来,解决了从服务端到客户端的游戏提速问题。
同年,袁旭和其他两个网游伙伴合伙创办了四川迅游科技公司。
因为对网络游戏的熟悉,他们敏锐地发现了“网游加速”这一巨大的市场。从2005年进入这一领域到现在,迅游的加速器占据了国内网络游戏60%的份额,2000多万玩家成了用户。目前,这款加速器已用于市场上90%的网游,如魔兽世界、剑侠情缘三、地下城与勇士等。
迅游公司的盈利模式很简单:玩家下载这款加速器到电脑上,试用一段时间,然后付费使用。虽然不肯透露具体的盈利额,但袁旭坦承去年的盈利水平处于千万元级。“今年一季度的盈利大大超过预期。”他的网游加速器,简直就是个“吸金器”。
不久前,国内四家投资机构:挚信资本、达晨创投、成都盈创动力、亚商新兴与迅游公司签订风险投资协议,首期投资为4000万元,且已经到账。根据协议,四家机构总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亿元。
想做成都IT标杆企业
再过一段时间,“迅游”就将脱离“孵化”阶段,进入高端企业才有实力进入的天府软件园,“我们70多人将享受2500平方米的办公楼,两层,还有600平方米的空中花园。”
说到上市融资,袁旭表示还没有确定的时间表,但如果上市,一定选择在国内,“因为中国是网络游戏的最大市场。”
袁旭的最大理想,是让全世界所有的网游用户桌面上都有一个迅游的网游加速器,“成都的IT巨头都是外来的,我希望迅游未来成为成都的IT标杆企业。就像广州有网易、上海有盛大、杭州有阿里巴巴、北京有百度一样。”
名词解释:
网络加速
目前国际上能够提供网络加速的公司非常少见,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是美国Akamai公司,一个致力于网络交通提速的“内容”公司,也是市值超过百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3006006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自由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被称为金融业三大支柱的银行、保险和证券业打破原有界限,联手合作的趋势愈加明显,特别是银行与保险两个行业之间的融合更加广泛、紧密、深化,一种全新的业务关系――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在法国诞生了。银行保险(Bancassurance)一词也源自法文,是银行(bunque)及保险(assurance)的合成词。
一、引言
所谓银行保险最简单的解释是“借助银行卖保险”[1],即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人实现保险分销;而广义的银行保险是指银行和保险公司采用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整合与销售渠道共享提供与保险相关的金融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是银行保险的高级阶段。
一、我国的银行保险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我国银行保险的萌芽阶段(1981―1992年)
在1993年之前,我国的金融业实际上处在混业经营状态,这一时期在法律上对银行与保险公司交叉持股并无限制。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国内业务时,部分地区的银行就开始保险业务。此后随着专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增加,一些银行开始向保险行业投资。当时,中国工商银行曾持有平安保险公司20%的股份,交通银行则是太平洋保险公司的股东。由于这一时期银行投资于保险公司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投资收益,而不在于通过此举获得保险产品的经营权而进入保险领域,并非典型的银行保险“资本合作”模式。
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因银行与保险业务的交叉经营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因而在1993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要求。此后相继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也明文禁止银行与保险混业经营。银行的资本随之逐步退出了保险领域,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资本合作也“告一段落”。
2我国银行保险的探索、起步阶段(1993-2000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金融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显著增强。在金融服务一体化国际潮流的昭示下,我国的银行与保险公司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开始寻求在限制金融混业经营的制度环境下重新开展合作的途径。
在1995年以前,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人”胡浩主编,银行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P4,利用其营业网点采取柜台售卖方式销售养老金和定期寿险产品,业务规模非常有限。而这时保险公司也没有专门开发适合于银行保险业务的保险产品。
从 1996年起,一些新建的保险公司为了尽快占有市场,纷纷与银行订立协议,开始合作开拓保险市场,这标志着我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保险业务。此举不仅明显带动了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发展,而且对其他部门产生了示范效应,一些地区的邮政储汇局也参与到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行列之中。到上个世纪末,包括几大国有和股份制保险公司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内保险机构都与商业银行建立了以销售为主的合作关系。随着银行保险业务的不断发展,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相继对内部机构进行了调整,将银行保险部从团体业务部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更具有独立性的业务机构。这一时期保险公司开发出了适合银行保险业务特点各类“投资型”保险产品,加之银行利率的连续下调和利息税的征收使储蓄存款的回报率大幅度降低,为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的银行保险业务进展明显。
3我国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银行保险业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保险业整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规模连年高速增长,银行保险占有的保险市场份额持续增加。
自跨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保险业有了长足进步。2001年至2010年期间,我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规模由2 109亿元增至14 528亿元,增长59倍(见表31 ),平均年增速达到2392%,远远超过GDP的同期增长速度。
表12001―2010年我国保险业规模增长状况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总保费2 1093 0533 8804 3184 9275 6407 0339 7891 113714 528
年增速32%31%21%10%12%13%20%28%12%30%
资料来源:作者
与此同时,我国的银行保险业也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国内寿险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在2001年至2009年期间,我国寿险业保费收入增长472倍,而同期银保寿险保费收入增长高达8535倍,银保寿险业务规模的增速明显高于寿险业的整体增速。笔者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市场年报》数据编制了下列图、表以说明这种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持续发展,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主要表现在银行保险的总体规模及其在保险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
但是,如果仅仅通过反映增长速度的数量指标来考察,很容易忽略我国银行保险在质量层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也难以对它的发展状况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因而,作为上述数量分析的补充,在此主要讨论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发展的质量问题,并指出我国银行保险规模快速增长现象之下存在的缺欠。
前已述及,近年来,在银行保险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模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除“协议销售”模式外,银行与保险公司结成的“战略联盟”也有所增加。此外,光大、中信、平安等金融控股集团的成立也为银、保合作进一步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平安集团为例, 2003年2月14日,分业经营长达8年的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企业,通过建立资本纽带关系,实现保险产品的交叉销售,共享客户资源,搭建IT平台,同时进一步开发更为深入的销售渠道和更加适合银行渠道的保险产品。但是,总体而言,“协议销售”依然是当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的主要模式。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协议销售”模式的广泛采用往往是银行保险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典型特征。这表明,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实际上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
单从数字反映的表面情况看,合作模式的落后似乎并未影响到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协议销售”这种松散的合作模式下,保险公司看重的是银行的客户资源,银行看重的则是其作为保险“兼业人”所获得的手续费收入。合作双方对银行保险业务往往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而只将眼前的产品销售业绩作为关注的焦点,银行和保险公司都不会为发展银行保险业务投入太多的资源,其结果势必影响银行保险产品开发、银行员工业务培训,造成银行保险产品结构失衡、销售服务人员素质低下,银行保险业务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由于银、保融合的牢固程度有限,保险公司之间为争夺网点资源往往展开恶性竞争。银行为追求收入可能会采用种种不当手段销售保险产品。其结果是加大了银行保险运行风险,影响了银行保险乃至整个金融业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同质化
导致我国银行保险产品同质化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银保合作模式的影响
在以“协议销售”为主导合作模式的背景下,银行与保险公司双方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保险产品的销售环节,保险公司看重的是银行的销售渠道,银行看重的是代销手续费收入。由于双方建立的仅是一种短期契约合作关系,未形成长远的利益共享机制和战略伙伴关系,银行一般不参与银保产品的开发,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为专门开发适合于银行保险业务特点的产品以及相关的人员培训、设备购置方面投入过多的资源,从而致使银行只能销售那些简单的寿险产品,造成银保产品同质化的格局。当然,在“协议销售”模式下由于缺乏创新动力,保险公司之间的产品互相模仿,也加剧了银保产品种类趋同的局面。
2营销方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银行保险产品主要在银行网点柜台由一般营业人员销售,缺少针对不同客户特点及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方式。在这种单一化的营销方式下,即便开发出不同种类的、个性化的保险产品,销售也会存在困难。加之我国银行保险营销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手工操作仍在银保业务处理中占有很大比重,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信息沟通不够便捷,客户在保险产品代销网点难以借助电子设备“自助”查询保险信息,以及相对先进的“银保通”业务处理方法缺少核保等功能,致使一般无须核保的“趸缴型”产品成为银保产品的主流。
3营销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不同的保险产品对营销人员的素质往往有着不同的要求,银行保险业务当然也不例外。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银行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条成功经验就在于安排不同的营销人员、以不同的营销方式销售不同的保险产品。香港的银行通常根据分销的产品不同,分别配备不同的销售人员。对简单的“分红型”产品,一般通过银行柜台销售;对比较复杂的保险产品,通常由保险公司从银行获取客户资料,交给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客户经理,通过约会客户―“一对一”交流―签单―售后服务等程序进行产品销售。
相比而言,我国大陆的银行保险业务领域不仅缺乏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而且因对银行网点的销售人员缺少系统的培训,导致银行保险营销人员的保险专业知识、个人理财知识和营销技巧不足。这样的营销人员队伍只能胜任一些简单保险产品的销售任务。
(二)银行保险营销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的银行业内部已经拥有先进、成熟的计算机装备及电子信息系统,除去一些小型保险公司因实力薄弱、技术装备比较落后,尚未建立交易型网站,致使银行保险业务无法与保险公司实现网上互联之外,大部分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并不存在利用网络系统进行的技术。因而可以认为,对因此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来说,技术、装备条件都不是造成银保营销方式落后的主要因素。在“协议销售”模式下银保双方长期合作机制缺失、改善技术装备的动力不足,是造成我国银行保险业营销方式落后的主要原因。
在“协议销售”合作模式下,商业银行因拥有为数众多的营业网点、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信誉而在银保合作中处于强势地位。而且对商业银行来说,尽管其从事银行保险业务所取得的代销手续费收入增长很快,但在它的整体中间业务收入中所占份额仅为5%左右[2]。这就决定了银行除提供营业网点和客户资源之外,不会对银保业务有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投入。保险公司虽然对银行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但是,基于“多对多”合作背景下双方合作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出于自己被竞争对手所取代的担忧,往往也不愿意在银保业务上做太多的投入。在此情形下,必然形成银行保险业务销售方式落后的局面。
(三)银行保险业无序竞争
目前我国某些保险公司之间为争夺银行销售渠道而发生的采用不合理或违规、违法手段进行的竞争活动。经调查、分析发现,这种无序竞争活动产生的原因是多元化的、错综复杂的。其中既有企业层面的原因,也有制度环境和政府监督管理方面的原因。在企业层面,既有保险公司方面的原因,也有银行方面的原因;不仅有企业管理层的原因,而且有员工个人的原因。简要归纳如下:
1银保合作模式的局限性引发保险公司间对银行销售渠道的争夺
银保合作模式的局限性是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存在的许多问题的共同性原因。保险公司之间为争夺银行销售渠道而发生的无序竞争是“协议销售”模式诱发合作双方“短期行为”的表现之一。“多对多”背景下的短期契约合作和“协议销售”合作关系中商业银行拥有的强势地位决定了从事银行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之间必然会为占领银行销售渠道展开激烈的竞争,但是这并不能决定这种竞争的性质将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某些保险公司在这种竞争中采用不正当手段还应当另有其他原因。
2政府管理制度的缺陷及监管弱化给无序竞争行为提供可乘之机
政府相关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是导致我国银行保险业无序竞争现象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的银行保险业起步较晚,政府的相关管理制度尚在建立、完善过程之中,尽管近年来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相对于迅速发展的银保业务,仍然处于滞后状态。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的一些补救性管理规定频频出台,这本身就说明了制度体系存在缺陷。制度的不完善给无序竞争造成了可乘之机。
针对愈演愈烈的无序竞争现象,中国保监会与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6月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银行保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开展银行保险业务,应当在平等互利、友好协商、着眼长远的基础上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手续费支付标准。保险公司应当按照财务制度据实列支向商业银行支付的手续费。保险公司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向机构、网点或经办人员支付合作协议规定的手续费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包括业务推动费以及以业务竞赛或激励名义给予的其他利益。” 《通知》下发后,中国保险业协会以《银行、邮政保险业务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形式出台了一套银行保险手续费标准,约定保险公司支付给银邮机构的手续费率不得超过规定的上限额度,并统一进入银行“大账”,还明示了各险种手续费率支付最高上限的具体标准。问题在于,保监会与银监会的《通知》未规定手续费的可操作性具体标准;保险业协会的《公约》作为行业自律性文件本身就缺乏强制约束性,而且被认为主要是出于保护保险业利益的目的制定的,很难被商业银行所接受。加之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出台《反价格垄断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文规定不得以行业协会的名义组织价格同盟,这又使上述《公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制度不健全又势必使政府管理部门在监管执法活动中无法可依,从而导致监管弱化。在此情况下,上述《通知》和《公约》几乎都成为了一纸空文,银行保险业中以支付高额手续费、账外利益甚至商业贿赂为主要手段的恶性竞争现象有增无减。
3保险公司及其员工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和遵纪守法意识
某些保险公司经营理念落后,存在着“重市场开放,轻风险控制”等观念,为了能够扩展业务规模,不惜以向银行支付高额手续费的手段换取合作机会,拉高了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加大了企业的风险。至于巧立名目,采用“灰色”、“黑色”手段向机构及员工支付“账外利益”或进行商业贿赂,则不仅仅是经营理念问题,而且是遵纪守法意识淡薄的典型表现。
(四)银行保险业营销手段失当
1保险公司自身管理问题是导致银行保险业营销手段失当的主要原因
(1)保险公司经营理念及业绩考核导向存在偏差。
某些保险公司在“保费规模、保费增长率和市场份额”至上的经营理念指引下,建立了以保费增长率和市场份额变化率为主的考核指标体系,忽视业务结构和业务品质管控。一是将业务规摸作为考核重点,增加了基层销售人员的业务压力,易产生以误导方式促进产品销售以完成考核指标的冲动,为销售误导埋下隐患;二是忽视投诉率、回访成功率等业务品质指标考核,导致分支机构将全部精力集中于业务推动方面,遵规守法经营意识差,忽视回访与售后服务,增加销售误导风险。
(2)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保险公司普遍未建立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价机制,未明确产品目标客户的取向标准。使得销售人员为追求保费规模,有可能通过误导手段将某些资本市场高度相关,投保人需承担较高投资风险的产品销售给无固定职业者、中老年人和家庭困难户等缺乏风险承受能力人群。二是印章管理等基本内控制度存在重大漏洞。某些保险公司《印章管理制度》规定,分公司印章的使用只需部门负责人或其授权的副职审批,无需向分公司分管领导报告,导致分公司管理层无法对部门印章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加之后期监督失位,为公司下属机构及其员工违规使用公章制作误导宣传材料等行为提供了便利。三是未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对银行网点使用的宣传材料、销售行为的合规性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督。
2银、保合作协议不健全,未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仍采取代销代售低层次合作模式,合作双方主要将合作协议作为确定手续费比率的工具,忽视了其在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现行银、保合作协议中大都未对宣传材料的使用、人员培训、投诉处理及退保责任划分等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规定,未建立起风险共担机制。致使合作双方责任感淡漠,都对经营风险问题存在侥幸心理,疏于对风险的控制,平时对员工的销售误导、疏于售后服务问题容忍、甚至纵容。出现客户投诉、退保等问题后,银保双方相互推诿,使经营风险逐步累积。
3银保产品与银行自营储蓄产品的趋同性为“销售误导”提供了便利
当前由银行销售的一些分红型寿险产品具有产品周期短、保障功能低等特点,与银行自营的储蓄产品高度趋同,这在客观上给一些保险公司和银行为了追求业务规模而对客户进行销售误导提供了便利。银保销售人员常用的手段是将此类保险产品描述为储蓄产品或者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有意向客户隐瞒保险产品与储蓄、银行理财产品在经营主体、性质、收益和风险方面的差别。误导行为发生之后,在产品售后环节自然也不按规定对客户进行回访。
4政府监督管理不力是银行保险业营销手段失当问题蔓延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保险公司和银行分别由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银行业管理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管。而银行保险业务涉及银行与保险两个领域,相关监管部门能否相互协调,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必然对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能否合规经营、健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随着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产生和发展,近年来中国保监会和银监会就银保业务管理监督的协调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成效。2008年1月,双方签订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行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对银保业务的监管方式、两个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协商机制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为银保业务的监督管理工作构建起了一个基本框架。
但是,在一些具体监管业务的处理上,银行业与保险业的管理监督机构之间尚需进一步协调,例如因银保产品销售误导引发的相关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责任划分与认定问题、银行保险业务中出现的客户投诉处理工作中应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配合问题等等。此类具体问题得不到解决,政府监管部门就无法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有效监督,对发生的“销售误导”之类的问题进行处理时也会遇到种种困难。由此造成的监管不力也是银行保险业营销手段失当问题蔓延的重要原因。
除上述原因之外,银行保险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偏低、法律观点淡薄,保险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也是导致银行保险业营销手段失当问题产生的因素。
三、促进我国银行保险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相机完善银、保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银、保融合
鉴于目前我国以“协议销售”为主导模式的银保合作格局导致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表层化、行为短期化,并对银行保险业务领域中诸多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因而,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相机完善银、保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银、保融合,就成为当务之急。
1适时调整金融管制政策,为深化银、保合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管理制度在维护金融秩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银行、保险、证券业相互分割,目前的管理制度不利于三个金融市场有效对接与协调发展。在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际背景下,分业经营的我国金融业在国际竞争中也很难与外国金融控股集团进行抗衡。因此,我国适度放宽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限制势在必行。从促进我国银行保险业健康发展的视角考虑,适度调整对银行业与保险业分业经营的管制政策,推进银、保合作模式的完善已是当务之急。但囿于现阶段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为防止因放松金融管制而带来风险,政策的调整宜循序渐进,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
“十一五”计划期间,本着“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原则,我国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06年6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保险集团公司,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逐步实施对保险控股(集团)公司进行并表监管。作为实施措施,同年10月,中国保监会了《保险公司投资商业银行的通知》;2009年11月,中国银监会了《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2010年3月,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保险集团公司管理(试行)办法》。随着对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实行分业经营的管制的“松动”,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少量跨银行、保险领域的金融集团。但是,目前保险公司投资商业银行的主要目的在于直接获取投资收益,而不是通过此举获取银行的业务渠道和客户资源以拓展保险业务,因而并不属于“银保型”金融集团。由于上述规范性文件对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相互持股设置的准入标准过高,基本上将中、小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排除在外。加之相关的具体配套规定尚未到位,目前的实际实施效果非常有限,对银、保合作模式改革的影响甚微。
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总结上述法规的实施经验,完善相关规定及配套管理办法,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稳步推广改革试点范围,并鼓励、引导构建“银保型”金融集团,为银行保险合作模式向更高级形式转型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2保险公司和银行应强化合作意识,积极探索深化合作的可行途径
保险公司和银行应当认清金融一体化的国际趋势和我国政府已经确定的“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3]”的改革方向,树立持续、稳健发展的经营观念,强化银保合作意识,将深化银保合作作为双方长期、稳定的利润增长来源,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积极探索深化银保合作的可行途径。
符合“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改革试点准入标准的企业应将组建金融集团作为预期的一种战略选择,根据自身条件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开展与“银保资本合作”相关的研究。那些因自身条件所限,被排除在“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改革试点企业行列之外的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则应积极探索采取“战略联盟”方式加深银保合作。因为在“战略联盟”合作方式下银行和保险公司仍保持各自的独立经济主体资格而不违反银、保分业经营的规定,但合作双方立足于长期合作,可以构建起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项目共筹”的协作机制,比“协议销售”模式下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牢固,从而有利于消除当前银行保险业务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短期行为,促进银行保险业经营质量的改善。
(二)着力打造银保信息“平台”,为银保业务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银行保险业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是银行保险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业的实践也证实了完善网络合作体系是保障银行保险业务高效、健康运行的重要物质条件。技术条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迫使银行保险不得不以传统的柜台销售、手工“出单”为基本营销方式。其结果不仅影响运营效率,而且大大限制了产品品种的选择范围,成为导致银保产品品种结构失衡的因素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条件落后的银保业务经营主体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为此,银、保双方应当从共同的长远利益出发,在完善各自现有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银行保险信息“平台”。双方应共同开发合乎银保业务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网络连接,以保障顺畅、及时地传输与反馈银保业务信息。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企业采用网络营销等便捷方式销售保险产品,而且便于客户进行网上业务咨询和保险信息网上查询,从而为实现银行保险业务营销方式多样化、产品结构合理化、改进服务质量、扩大经营规模、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技术保障。
(三)推动银保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银保产品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银行保险领域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结构严重失调,不仅无法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降低了企业“差异性竞争”能力,成为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的重要诱因,而且增大了经营风险,弱化了企业持续盈利能力。为促进我国银行保险业健康发展,必须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
1银、保联合,积极开发银行保险新产品
保险公司和银行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业务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深化合作和改善技术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适合银行保险特点的新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一是要积极开发适合银行保险销售渠道的非寿险产品,扭转目前银行保险领域寿险产品“一家独大”不合理局面。国外的经验表明,家庭财产保险、车险和部分责任险等都是适合银行保险特点的产品。二是要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产品,尽快改变短期投资型产品比重过高的产品结构,同时注意合理安排“趸缴”类产品与“期缴”类产品的比例关系,以利于分散、降低经营风险,保证银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大力开展银保产品销售模式创新,在目前以银行职员柜台销售为主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银行职员柜台销售、银行客户经理理财专柜销售、理财室销售等模式相互结合的多样化销售模式,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2政府运用税收政策支持,引导银保产品结构调整
考察国外的情况,由于银行保险业经营的长期保障型寿险产品具有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作用,因而,许多国家的政府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对此类寿险产品给与支持。如意大利、美国等国家都有针对寿险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对银行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健全,一些特殊群体如保姆、家政人员等所谓“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等未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弥补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缺陷,政府应提倡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对这些特殊群体具有保障功能的产品,并通过便捷的银行渠道销售。企业年金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压力。作为鼓励、引导措施,政府应对金融企业的此类业务收入实行税收优惠。这对于促进银保产品结构调整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
(四)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针对目前我国银行保险业存在的无序竞争、违规、违法经营现象,金融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治理措施,确保运作规范,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保险公司和银行应采取的主要对策包括:
1加强保险兼业合同及其手续费支付的管理
为遏制银行保险领域存在的采用支付高额手续费手段争夺保险销售渠道等无序竞争行为,保险公司和银行必须切实加强对保险兼业合同及其手续费支付的管理。具体措施包括:
(1)集中签署合同及支付手续费的权限。
保险兼业合同原则上要由保险总公司与银行总行签订;由省级分公司与省级分行签订保险兼业合同的,必须分别取得总公司和总行的授权;省级以下的保险公司、银行分支机构无权签订保险兼业合同。
手续费必须通过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对银行统一转账支付,而不得以现金支付手续费。省级分公司以下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得向银行支付手续费。
保险公司及其员工不得向银行支付合同规定之外的手续费及其他利益。银行应对合同和手续费收入实行集中管理,并建立合理、有效的销售激励机制,以利于保险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2)严格自律,切实杜绝商业贿赂行为。
保险公司应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单独财务核算,并加强对银行保险业务的盈利性分析,及时反映银行保险业务的真实盈利状况,防止出现片面追求业务规模而不计成本的粗放式经营行为,规避经营风险。财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保险业务费用支出的管理与监督,对于因恶性价格竞争行为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应予坚决抵制。
保险公司应加强内部监督,健全财务纪律和内部审计制度,严禁所属部门及员工在账外向银行及其销售人员支付现金、有价证券,或者报销费用、提供旅游等,一经发现,必须严肃查处。银行也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得在保费收入中坐支手续费。银行取得的手续费收入要全额入账,严禁账外核算和经营。并对员工进行防范商业贿赂风险教育,严禁员工以任何形式接受或索取非法利益。
2完善银保产品销售工作规程,严格规范产品销售业务
针对银行保险业务领域存在的虚假业务宣传、销售误导、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应严格依照中国保监会制定颁布的《关于规范银行保险业务的通知》(保监发〔2006〕70号)等文件的规定完善银行保险产品销售工作规程,严格规范银保产品销售业务,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1)加强销售人员资格管理与培训。
①强化银保销售人员资格管理。
保险公司和银行应严格执行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把好银保销售人员资质关。销售投资连结类产品、万能产品,以及监管机构指定的其他产品的银行销售人员,必须持有《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②加强银保产品销售人员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
按现行银行保险业务管理规定,保险公司负有对银保产品销售人员进行培训的责任。银保双方应当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培训的内容、方式、次数及培训费标准。保险公司银保专管员、销售银保产品的银行柜员和银行客户经理等均须参加培训。培训内容除保险业务知识外还应包括相关法律法规、销售技能及职业道德等。每年的培训时间不得少于监管部门规定时数。当市场发生变化或保险公司委托机构销售新推出的保险产品时,还应对销售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保险公司和银行应积极组织、引导银行销售人员参加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以取得《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2)加强银保产品业务宣传与信息披露管理。
由于虚假业务宣传和产品信息披露不足是银保产品销售误导的主要手段,因而在银保产品销售环节必须加强对银保产品业务宣传与信息披露活动的管理。
一方面,银保产品的各类宣传材料必须由保险公司总公司或其授权的分公司统一印发和管理,严格禁止保险公司或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点或销售人员擅自印制宣传材料。另一方面,银保产品宣传材料应当严格按照保险条款全面、准确地描述保险产品,在醒目位置对经营主体、保险责任、退保费用、现金价值和费用扣除情况等进行提示,不得夸大保险合同利益,不得承诺收益或进行误导性演示,不得有虚假、欺瞒或不正当竞争的表述。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应当客观公正地宣传银行保险产品,不得进行误导或不实宣传。
(3)加强对购买投资类产品客户的风险测评。
由于投连险账户价值高低与资本市场高度相关,投保人需承担较高投资风险,故应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一定的投连险专业知识。保险公司和银行应依照中国保监会、银监会有关文件的要求,对购买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客户进行风险评估,以避免为片面追求保费规模而将此类产品销售给无固定职业者、经济困难户等缺乏风险承受能力人群以及缺乏投连险知识的人,当账户价值发生波动时,投保人无法承担产生的损失,提出全额退保要求。
(4)加强售后服务管理。
保险公司应按规定,在承保前向投保人进行投保提示,承保后采取适当方式在规定时限内对投保人进行回访。银行要配合保险公司做好投保提示和客户回访等工作,引导投保人在投保单上填写真实完整的客户信息,并在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投保书上抄录有关声明。
保险公司和银行要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客户关系管理、远程技术支持、代收保费和代付保险金等增值服务工作,并建立、完善投诉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协调机制,以妥善处理客户投诉及各类突发事件,切实维护客户合法权益。
(五)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为银行保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参照海外金融业发展的经验,银行与保险公司进行资本融合已成为历史趋势。为适应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适当放宽对银行与保险业混业经营的限制势在必行。法律制度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方式的调整。
1加强银监与保监部门的协调
在银保融合逐渐加深,但保险业与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保监会与银监会之间应加强协调,密切合作,构建起定期磋商和信息交换机制,保持信息畅通和政策的沟通与协调。对银行保险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银监、保监部门要共同研究,及时分清问题的性质及监管职责归属,做到不扯皮、不推诿、不越位,必要时进行协同检查、共同执法。
2完善银行保险相关法规体系
由于我国银行保险业起步较晚,相关法规体系尚未健全,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情况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并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法规体系。对于业已出台的银行保险法规,要在实施中及时总结经验,加以补充、调整,并制定与之配套的具体操作办法。
3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应引导保险业和银行业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行其政府与企业间联系纽带的作用,在公正地表达行业合理诉求、维护行业正当权益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提倡公平竞争,为银行保险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由于当前我国银行保险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是复杂的,因而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对策,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采用完善银、保合作模式,深化银、保融合;打造银保业务信息“平台”,强化技术保障;推动银保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为银行保险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对策,促进我国银行保险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亿人寿保险多元化行销渠道及其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79
[2]杨军银保业务:深化合作谋双赢[J]中国城市金融,2009,(12)
[3]郭琳银行保险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6,(1)
[4]胡浩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5]张广华,童芳芳银行保险制度研究及路径选择[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18-21
[6]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市场年报200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25-30
[7]袁成,裴平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9,(4)。
[8]崔勇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因素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4)
[9]刘素春保险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保险研究,2010,(5):38-39
[10]鲁明易,汤华银行保险的跨国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6,(1):47-53
[11]闻岳春,严谷军东南亚地区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