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1 17:12:4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技术创新的主要方法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27-0001-04

一、概述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创新实践表明,其中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对提升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007年,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开展了系列创新方法工作,并在黑龙江、四川、江苏等省开展技术创新方法试点。创新方法工作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从源头上激励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工作在当今中国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的开展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的推广运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结成败得失,明确改进方向无疑是一个最佳途径。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并对整个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日趋丰富。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国内外一般遵循OECD(经济与合作组织)所规定的《奥斯陆手册》,手册主要评估分析企业创新过程中的七个不同部分:创新目的、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因素、创新数目、创新的新颖性和性质、创新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创新的扩散以及专门问题如专利等。

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研究较早的Steele教授,曾经用核对表的形式对R&D活动进行了评估。

Barton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由掌管技术的人创新管理、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组成。

Ransley和Rogers对企业的最佳R&D实践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估应考虑的7个方面:技术策略、项目的选择和管理、核心能力、有效性、外部意识、技术转移和人员。

这些指标虽然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比较粗略,而且是针对国家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太适合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上,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庆瑞、傅家骥、魏江、项保华、王伟强、李廉水和关士续等。目前国内对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技术创新能力评估和技术创新绩效评估,其中前者由于起步更早,研究成果也较多。

我国著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先生按照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过程、成功企业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几方面,然后分别从这几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吴运建、吴建中、周良毅从投入产出、知识的产生和交流、商业化以及分类测度四个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魏江、郭斌、许庆瑞对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区分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通过与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曹崇延、王淮学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成了R&D能力、生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投入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等7个方面,对应于每个能力,分别设计了7个指标体系,共40个分指标,同时对每个分指标的内涵给予了设计说明。

戴冬秀、李睿、宋化民从技术积累、R&D投入、生产消化新技术、销售新产品能力等4方面选取了10项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

上述研究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评估少之甚少。为此,本研究依托科技部21世纪中心“技术创新方法辅助创新体系和推广机制研究、培训教材开发及成效评估”课题,构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及成效评估的完善提供支撑。

三、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估指标是评估系统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要对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引用成效进行评估,必须确定评估内容及各个影响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成效的基础和依据,它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指标衡量企业创新绩效情况,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

(一)评估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的对象当然是应用了技术创新方法的各类企业。在评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过程中,应明确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成效,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竞争力提升和经营业绩的作用机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的优势及不足,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当中主要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

(二)构建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评价问题,在本质上是对“科技一经济一社会”这一复杂系统运行机制和内部规律的深刻反映。评估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需要一套较好的指标。指标的选取、指标的数量、指标中主观与客观指标的比例,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具体说,企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是指该指标具有稳健有效的特点,能够对成效的评估起到支持作用,数据的来源权威可信,指标本身与评估对象的关联度大,敏感性强,指标体系的层次清晰。

第二,系统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评估指标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抓住主要信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总目标出发,进行系统分解,逐层建立一个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系统集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保证评估的全面性与可信度。

第三,易操作性原则。指标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成本及质量的可靠性,尽量选取较为容易、获取成本低且质量可靠的指标。并且在考虑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可以有效进行量化分析计算。

第四,平衡性原则。为体现企业应用创新方法成效的全面性,指标体系要兼顾多方面的均衡。例如,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用绝对指标反映总量、 规模,相对指标反映速度、比重;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指标相结合,以综合反映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创新管理指标与创新效益指标的结合,以综合反映管理效率等。

(三)指标体系

本指标在分析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成功经验,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两级构成,一级指标有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4个,二级指标共有17个具体指标,见表1: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分解为技术产出、经济产出、研发效率、创新管理水平四个方面,以此作为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现对这四个方面说明如下:

第一,技术产出。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的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找到一条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投入尽可能少、获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可靠途径,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完成及实现。技术的先进程度,包括发明专利或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效有重要影响。

第二,经济产出。没有需求的技术没有生命力,经济产出反映的是社会接受企业创新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市场占有。企业创新活动的经济产出是企业各类资源投入转化的价值形态,通过技术创新把生产出来的新产品或新工艺推向市场,以收回企业投入,并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力的现实体现。

第三,研发效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企业生产研发的效率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技术创新实施过程的品质得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效率既是创新实施的表征和结果,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尺度和主观实力,体现创新实施的水平、质量以及竞争能力。企业技术研发效率主要从项目研发周期、成果转化、单位R&D投入的专利产出数量等方面来衡量。

第四,创新管理水平。技术创新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创新管理水平表现为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应具有明确而实际的创新战略和有效的创新研发机制。在本评估指标体系中,创新管理水平的各项指标几乎都为主观指标,采用1-5量表实现量化评价操作。

四、总结与讨论

总的来说,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指标,目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测度指标,对于这个领域也比较成熟,但是对于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的探讨却非常之少。本文在前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构造了企业应用技术创新方法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第一,在评估原则上,除遵循一般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外,突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和利于间接绩效评价等原则。

篇(2)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0/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2002/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2002/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2/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2001/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2002/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2001/4

篇(3)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篇(4)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07-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09-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11-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01-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04-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xx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xx/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xx/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xx/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xx/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xx/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xx/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xx/4

篇(5)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经济效果;

(3)社会效果;

(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

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篇(6)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04.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04.01-2004.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04.03-2004.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04.04-20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10] 苏永江、李湛. 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 学术研究. 2001/4

篇(7)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 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 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 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 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 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

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篇(8)

技术创新理论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肇始于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该书中,熊彼特论证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他还根据创新对利息、利润、经济周期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现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由于美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的快速发展无法用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因素来解释,人们开始相信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加上研究开发方面公共投资的意义相继得到证明,加深了人们对技术创新的经济意义的共识。于是,技术创新理论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当今,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因为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正是由于技术创新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愈来愈强,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学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它已经成为一个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技术创新研究的几个主要视角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在1973-1974年间,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内部刊物《国外经济学动态》上,有专文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济学讲座》一书,再次介绍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熊彼特以后创新理论的发展。在此之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陆续介绍国外创新研究的成果,如翻译出版了《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0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国外技术创新研究系列报告》(《国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1年第1期)等。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技术创新就是在企业“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的技术条件或水平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结果将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技术创新的结果,首先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我国对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才开始逐渐地从介绍西方的技术创新模型到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理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就是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所以各位经济学家在对于技术创新这个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就必然会或多或少地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这其中包括各种概念的界定、技术创新过程的分析、结果衡量等等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目前技术创新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类别:一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如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政策研究、过程研究、环境研究等等;二是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主要是通过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支持依据,为其他企业提供参考模型。

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技术创新是由创新主体即企业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以新技术设想的引人为起点,经过创新决策的研究与开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等环节,从而在高层次上实现技术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及其社会化和社会整合,并最终达到改变创新主体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目的的社会行动。

二、《技术创新论》: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有益尝试

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一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是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该书是作者近几年来对技术创新哲学进行思考的一个归纳,共分五章来展开叙述。第一章是绪论,作者总结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多重视角,说明了技术创新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意义。作者指出,由于技术创新理论本身来自于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且由于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我国技术创新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管理学和较少的社会学层面展开的,哲学层面的研究目前则是处于技术创新研究的边缘。不过,他对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的兴起持乐观态度,因为,技术创新中确实包含令人感兴趣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视野反思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揭示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以便为技术创新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第二章是技术创新本质论,作者从熊彼特、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经典论述出发,阐明了技术创新的特点,揭示了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并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哲学本质。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作者对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加以总结为:(1)历史性(2)不确定性(3)创造性(4)过程性(5)协同性。对于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区别,作者提出,熊彼特最早对“发明”与“创新”进行了区分,借用日本学者森谷正规的话就是,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发明,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技术进行的革新(即创新),技术本身无须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在总结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各种研究之后,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把握了技术创新的本质:(1)技术创新是主体参与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2)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创新认知与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3)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过程。

第三章是技术创新活动论,作者探讨了技术创新从创新决策,到创新研究开发、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的活动特点,说明技术创新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和技术创新各阶段协同作用的必要性。现实的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作为行为者的创新主体依一定的中介作用于作为行为对象的创新客体而使创新主体与创新客体同时发生改变的过程:创新主体把创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等本质力量,完成“人的自然化”,而创新客体则按照人的目的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被改造为适合主体需要的创新结果,变成“自然的人化”。作者指出,技术创新决策就是作为决策主体的企业家面对实然创新客体作出选择,从而形成技术创新活动方案的过程;创新R&D是从无形技术到实体产品的过程,是创新决策方案的第一个物化环节;生产技术创新则是从一品技术到多品技术的过程,标志着技术创新从技术的认知与实践过程,进入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市场创新则是从创新产品到创新商品的过程,即把创新产品变成消费者满意的创新商品;管理创新则是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过程。作者在分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后,指出技术创新活动并不是一个完全线性的过程,相反,创新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并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反馈回路在起作用。

第四章是技术创新能力论,作者从剖析技术创新的能力系统结构人手,提出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设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创新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第五章是技术创新条件论,探讨推动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如制度创新、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健全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制度以及文化创新。由于篇幅的限制,在此不一一加以详细介绍。

总的说来,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从全新视角解读技术创新活动,在论述时旁征博引,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成果都尽可能地收集和引用,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所覆盖,对于受众而言,《技术创新论》提供了一个了解技术创新学术界信息的好机会。阅读本书,读者会感受到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新颖的内容,丰富的资料,庞大的信息量,引人深思的见解,尽管对于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技术创新活动,读者可能见地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创新论》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新视界,毫无疑问将对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论》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兴起

篇(9)

[分类号]G353

1 研究背景

技术竞争情报(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CTI)是指组织为了获取技术竞争优势,对有关外部技术机会、威胁和发展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有关技术本身、技术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和战略的分析产品,支持决策和实施创新管理。在技术变革加快、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技术创新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建立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为了成功地实施技术创新,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关注其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环境变化的信息,并做出反应。技术竞争情报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和创新管理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对企业技术竞争情报的各个层面开展了深入研究。Lichtenthaler(2005)组织了技术竞争情报方法体系的研究,识别了在跨国公司中选择技术情报方法的五项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企业决策风险和企业文化;对方法的熟悉程度;时间、人力和财力上的限制;对所面临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技术管理研究中心L.Mortara等人研究了英国不同行业的14个技术型企业中的技术竞争情报搜集、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弱势以及识别常见问题的方法。K.Brockhoff(1991)研究了德国企业分析竞争对手技术的实践。P.M.Norling和J.P.Her―ring(2000)等人分别研究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在跨国公司中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技术竞争情报在创新过程中的应用。Y.Sugasawa(2006)等人通过对日本电子行业的案例研究分析了一个新的跨行业和跨企业的价值链――价值网络,验证了与技术情报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和过程在构建新的价值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国学术界对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特别是缺乏在应用方面的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中国电信行业进行调研,目的是了解CTI在中国企业实施的基本情况及CTl分析方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情况,以发现中国企业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改进措施。

2 调研方案设计

2.1 调研对象

随着1998年电信改革的全面启动,我国的电信行业通过邮电分营、政企分开、集团分拆、允许国外电信企业介入等措施引入了竞争机制,正逐步走出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时代。具体来说,上游和下游已经有足够的中、外企业参与运营,形成了较完善的竞争机制,国内企业也面向全球经营,面临着来自外商的激烈竞争;在中游环节,中国的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目前由六大国有电信运营商组成,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和中国网通。如此一来,中国电信行业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争环境。同时,对于电信这样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技术创新是应对竞争的有效办法。特别是在电信设备和终端制造的技术密集环节,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国际性企业,比如华为、中兴、海尔和联想等,这些企业的创新活动均非常活跃。

因此,本研究选择了电信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反映出具有中国特点的技术竞争情报实施环境的同时,也能反映技术创新密集的行业中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实施的先进经验。

同时,为了使本研究能够反映电信行业的全貌,根据电信行业的产业链构成,本研究在电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环节总共选取了14家企业进行调研,并且选择了与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相关的不同类型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这些企业和被调查者分布如表1所示:

本调查所选企业覆盖了电信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并且基本是产业链各环节的领先企业,对这些企业进行调研,更能够从中总结出技术竞争情报实施的先进经验,从而达到本研究的调研目的。为了保证调查的质量,笔者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被调研企业的相关人员,采用了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联系并调研。

当然,电信行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仅电信增值服务商就达到22240家。受研究规模的限制,本研究选择14家企业只是一个很小的样本。但是,出于研究技术竞争情报的目的,本研究覆盖了我国电信行业的核心技术密集型企业,比如华为、中兴、联想、普天、百度等企业。因此,本研究对于反映电信行业中技术竞争情报实施的先进经验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22份,回收21份,其中有效问卷17份。有效问卷覆盖了所选择的所有对象。

2.2 调研内容

技术竞争情报支持和服务于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由不同阶段组成,在每个阶段,技术创新活动的内容不同,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任务也不相同。如果能够发现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技术竞争情报服务方法的特征,则可以有效地指导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实施。因此,笔者选择了技术创新过程为本次调研的主体结构,这有利于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和技术创新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如下阶段:

阶段一:技术创新战略制订。本阶段在企业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根据目前和将来存在的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考虑来自竞争者、供应商、客户、替代品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并在对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和技术资源做出详细审计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

阶段二:技术创新计划制订。本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中、长期战略进行分解,形成阶段性的技术创新任务安排,通常包括短、中、长期的项目组合以及项目的评价标准和执行计划。

阶段三:技术创新项目执行。技术创新项目执行是一个技术创新的典型过程,它包括四个子阶段:创意发展,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和商业化。本阶段根据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能力的调研结果,详细地设计待创新项目的功能和实现细节,并进行开发。对设计的产品进行试制和批量生产,并最终将其推向市场。

阶段四:技术创新总结。在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末期,对该阶段的技术创新及其管理结果进行审计,并对该阶段的技术创新及其管理行为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教训。

针对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本调研包括CTI实施的基本情况和CTI方法使用情况两大方面,共包括以下五个主题:

・在技术创新各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技术创新各阶段更加注重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哪方面的功能。

・在技术创新各阶段的技术竞争情报分析工作中,对各个分析对象的关注程度。

・影响是否选择某一种方法的因素。

・在技术创新各阶段中使用各种分析方法的频率。

笔者希望通过将技术创新过程和以上的五个问题结合起来,深层次挖掘技术竞争情报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关联。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实施的基本情况及其分析

3.1.1 调研结果

・技术创新各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调查,得出技术创新各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各企业在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最重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其次是技术创新计划制订和研究设计阶段,创意发展和技术创新总结这两个阶段的重视程度相当,而商业化阶段由于其任务的特殊性,最不重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当然,在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的重视程度虽然最高,但是仍然未达到3,也就是处于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之间。因此,对于技术创新的整体工作来说,应该提升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

・技术创新各阶段技术竞争情报的工作内容。笔者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功能分为预测、评价和监测三种类型。根据调研,在技术创新各阶段对各种功能的重视程度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最重视技术竞争情报的预测功能;在技术创新计划制订和技术创新总结阶段最重视其评价的功能;而在其余4个阶段均最重视监测的功能。从总体上来说,对技术竞争情报功能都处于比较重视(1.5―2.5之间)的程度,这与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具有一致性。

・技术创新各阶段对各个分析对象的关注程度。笔者将技术竞争情报的分析对象分为竞争对手、技术相关机构、技术本身和企业自身。在技术创新各阶段中对各分析对象的关注程度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在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企业会密切关注所有的分析对象,其中,以企业自身和技术本身为关注的焦点,在技术创新计划制定和技术创新总结两个阶段同样最关注企业自身,在创意发展、研究设计和生产制造阶段会主要关注技术本身;其次是企业自身,对竞争对手和技术相关机构的关注程度基本相同,在商业化阶段会最为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从总体上来说,对技术竞争情报各分析对象都处于比较关注(1.5―2.5之间)的程度。

3.1.2 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特征总结前述三个方面以技术竞争情报为纲,统计了CTI的实施情况,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以技术创新过程为纲,对CTI的实施进行总结,以实现将CTI的研究落实到技术创新过程中。

・技术创新战略制订阶段。企业在此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最高,并且最重视其预测功能。通过预测,判断技术发展方向、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竞争对手研发动向等。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置于整个产业环境中来考虑,战略的制订关系到企业发展全局,因此在这一阶段注重对竞争对手、技术相关机构、技术本身和企业自身所有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技术创新计划制订阶段。企业在此阶段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仅次于技术创新战略制定阶段,但是,最重视其评价功能。通过评价,判断各种技术创新方案的前景,将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及所需要的资源和能力等,以辅助进行创新方案和研发项目的优选。此阶段更加注重对企业自身和技术本身的分析,以谋求制订出符合本企业总体战略、技术能力和技术发展态势的创新计划。

・技术创新项目执行阶段。企业在创意发展、研究设计和生产制造三个子阶段最重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实施,并关注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监测功能。在这三个子阶段中更加注重对技术本身的分析,以求跟踪技术前沿,利用最先进、最有价值并且最适用的技术来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制造。

・技术创新总结阶段。企业仍然最重视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评价功能。它主要评价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效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相比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势等,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改进。因此,在这一阶段最重视对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均未达到3,处于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之间,这与对技术竞争情报功能的关注程度和对各分析对象的重视程度呈现出一致性。因此,对于技术创新的整体工作来说,应该提升对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视程度。

针对调研所揭示的电信行业技术创新各阶段的情报工作特征,可以用表2来进行归纳描述:

当然,以上关于技术创新各阶段的技术竞争情报需求特征描述仅是统计意义上的概括性描述。在实践中,技术竞争情报的预测、评价和监测三大功能贯穿了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竞争对手、技术相关机构、技术本身和企业自身这四个因素也会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3.2 技术竞争情报分析方法的使用情况及其分析

在多数企业均没有建立完善的技术竞争情报组织体系的时候,各种分析方法的使用是企业实施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主要途径。因此,对各种分析方法使用情况的分析应是本次调研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其单独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方法实施的影响因素、方法的使用频率和方法适用的不同阶段。

3.2.1 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方法实施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方法的实施成本是影响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方法的适用性;其余两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当。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概都在2―3之间,差距较小,均属于比较影响的范畴。由此可以推断,企业进行方法选择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结果,其中没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在笔者所列出的四种因素之外,被调查者还给出了以下的几个因素,即收益预估、市场、技术能力和方法实施技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这四个因素实际上可以归纳为方法实施能力和方法预期收益两个因素。

3.2.2 方法的使用频率 图5显示了27种技术竞争情报方法在技术创新工作中使用的总频率,其计算方法为各方法在技术创新各阶段中使用频率的总和。在此图中,实际使用频率=总频率/(14*7),其中,14是指样本量(企业数),7是指技术创新的阶段数。实际使用频率包括四个等级:经常使用――4;偶尔使用――2;很少使用――1;不使用――0。由于方法外延的不同以及技术创新各阶段任务的连续性和重叠性,某些方法可能适用于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根据统计结果,笔者选择了某一种方法使用频率为前三位的技术创新阶段予以描述,如表3所示(表中数目相同的表示该方法在所对应阶段的使用频率相同):

注:本表的意义举例:技术/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在制订技术创新计划这一阶段使用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技术创新总结阶段,第三是研究设计阶段

篇(10)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篇(11)

本文《正泰集团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在阐述了技术创新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分析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以实践和理论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简要介绍了正泰集团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现状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特点,剖析了正泰集团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技术创新融资困难、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等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正泰技术创新需规避和适应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及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等相应对策。

第1章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民营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建立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和探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研究的思路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等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的相关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必然性。结合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推动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对策。

1.2.2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了定性分析法,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调查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作用是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第2章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理论概述

2.1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2.1.1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源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约.阿.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通过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的创新概念。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或“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产品,或者是生产的产品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采用新工艺,首次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方法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具有质变性质,或者是对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新改进是经常发生的、渐进的量变过程;利用新资源,采用新的材料或半成品,或者是原有的材料或半成品有了新的用途;开拓新市场,开辟从未进入过的市场,或者将原有的市场细化,即用产品的多品种市场取代单一品种的市场;确立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也称为组织创新,即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变革资产形态。

2.1.2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基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关技术创新的定义总体上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企业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技术创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成本、价格与利润,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从技术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在技术原理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是从发明技术向构想技术、设计技术、试制与试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不断转化的过程,因而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的技术发展过程;从管理学的视角,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建立高效能、低成本的生产经营系统的过程,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一个善于接受创新的组织结构,使劳动者能在组织内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因而特别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诸阶段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企业技术创新的涵义可概括为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通过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达到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最终目标的活动。

2.1.3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的,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要素的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三个方面。

(1)要素创新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化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设备以及企业员工等三类。材料创新,材料是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设备创新,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进行设备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产品的质量,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节省活劳动的使用。人事创新,任何生产手段都需要依靠人来操作和利用,企业在增加新设备、使用新材料的同时,还需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2)要素组合方法创新

利用一定的方法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创新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创新两个方面。生产工艺的创新,生产工艺是劳动者利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的方法,包括工艺过程、工艺配方、工艺参数等内容。生产过程时空组织的创新,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设备、工艺装备、在制品以及劳动者在空间上的布局和时间上的组合。

(3)产品创新

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产品的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企业只有不断地组织并实现产品的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充满生命力。企业产品的创新内容包括品种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及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三个方面。品种的创新,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地开发出用户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结构的创新,产品结构创新要求企业在不改变原有品种的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对现有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产品使用价值在实现过程中的创新,也称市场创新,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进行的。

2.2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2.1企业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源泉

本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技术的发展来源于技术的发明,发明的商业化应用成为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就是加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世纪初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1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左右,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已高达70%以上。据各国经济学家测算,美国在1929-1978年的50年中,技术创新实现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资源配置的贡献率为20%,人均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为15%,规模经济的贡献率为13%,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12%;英国1950-1962年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9%;德国1950-1962年间为81.9%;日本1952-1968年间为65%。我国1952-1982年间为19%,1979-1990年间提高到30.1%,“八五”期间达到了40%。

2.2.2企业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企业,竞争的武器是产品。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表现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社会生产需求的程度。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全新的独特产品,从而开拓新市场,引导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生产的更新需求,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产品是企业的生命,创新的产品是企业生命延续的保证,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只能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实现。

2.2.3企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产品结构的优化只能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技术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兼有创造和破坏的过程,破坏已经过时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创造新的产品、工艺和工业,形成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和新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2.2.4企业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在更先进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基础上实现了“新组合”,损失浪费减少,经济结构优化,规模经济效果显著。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扩张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2.5企业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企业的生存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积累,没有活跃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制度创新反过来又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使技术创新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第3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概况

3.1正泰集团简介

正泰集团(简称正泰)是以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控股公司组建的大型民营股份制企业,先后从低压电器、仪器仪表、输配电设备、建筑电器、汽车电器,最终发展成为全国产销量最大的工业电器高科技产业集团。正泰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技术创新基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庞大健全的营销服务网络使正泰始终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1998年7月10日,正泰集团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推出自主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打破了中国生产低压电器一贯的传统模式,领导了行业的发展潮流,推进了我国低压电器产业的发展。目前,正泰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000多家集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销售公司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建立了5家分公司和30多家销售总,产品畅销美国、欧洲、俄罗斯、巴西、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3.2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现状

正泰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了国家级的技术研发中心、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和低压电器检测等中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证,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正泰集团坚持走技术兴企之路,自主创新,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成果显著。目前,正泰共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专利等专利200多项。同时,正泰关注行业的发展,主持和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余项。正泰浙大中自全集成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系统荣获“国家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奖二等奖”,“正泰”牌NA8-1600万能式断路器荣获“2006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进步一等奖”,“正泰”126kVGIS等7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并被专家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具备了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产品的生产能力,自主研发的CCGZ127-4型低压电力载波集中抄表系统获“2006年度浙江机械工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技术二等奖”。

3.3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特点

3.3.1构建技术创新网络

正泰集团围绕技术创新的主题,构建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网络,在集团内部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和专业技术处,并以此为核心将科研、培训、开发整合成一条“技术创新链条”。正泰技术研发已形成了以集团技术开发中心、专业技术处为主体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网络和集科研、教育、培训、开发为一体的科技链,使产品开发从“跟随型”向“领先型”发展。正泰形成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北京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信息网络和技术研发体系。

3.3.2设立科技开发机构

为了充分、及时地利用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正泰集团先后在国内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以及美国的硅谷设立了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一个全球化、阶梯式的研发体系正在正泰形成。位于温州乐清的生产基地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气科研开发基地。在上海,正泰集团建立了研发中心;在美国硅谷,正泰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在欧洲,正泰正准备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自主创新研究。

3.3.3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

为推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正泰集团出台了《关于加快技术进步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每年以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开发,并定期召开集团的科技大会,重奖技术创新有功人员。在正泰集团最受尊敬的是科研人员,收入最高的也是科研人员。正泰提出,要首先让科技人员成为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正泰集团正在酝酿股份重新配置,让更多顶尖人才执有“恒产”保持“恒心”。

3.3.4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质量检测

正泰集团内部成立了数百人的质量检验队伍,建立了“总裁质量巡视制度”、“董事长质量专线”以及每年一度的“质量活动月”等制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模式的有效运行,给正泰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在提升产品质量上充分体现。目前,正泰的部分产品已通过了国际CB安全认证、美国UL认证、芬兰FI认证、比利时CEBEC认证、荷兰KEMA认证、德国VDE等认证。在国内领取了我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张“中国强制认证”(简称CCC)证书。多项产品通过国家新技术新产品鉴定,被评为国家名牌、浙江省和温州市名牌产品。

第4章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未能规避和适应不健全的技术创新法制环境

秩序混乱的市场法制环境制约着正泰集团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是要冒风险、花代价的,如果法制不健全,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势必出现各种假冒、仿制等侵权行为,损害创新者的利益。在竞争秩序混乱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来抢占市场或挤占市场,可以不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不需要支付技术创新的成本,却可能获取更大收益。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必然会成为正泰集团技术创新的首要障碍。

4.2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正泰集团创业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制约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主要是难以筹集到必要的资金,尤其是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期资金。缺乏资金使得好的技术成果无法商品化,只能依靠自身的积累缓慢地滚动发展,无法迅速形成规模,抢占市场。资金问题已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正泰集团发展的主要障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还不具有普遍性。早在2005年3月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第十一条提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但是,截至2006年,深沪两地的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占上市公司总数仍不到1/4,75%以上仍为国有或集体企业,而且通过IPO融资的民营企业仅为130多家,不到上市公司的10%。可见,民营企业还不是证券市场服务的重点。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还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银行对申请授信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资信状况难以了解掌握,而且其还贷意愿与能力大都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能力与素质,风险较大,监管难,加之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缺乏审查条件,缺乏可行的担保体系。因此,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贷款。

4.3技术创新激励不到位

正泰集团激励体制基本采用发放奖金、增加工资、其他物质奖励等措施。但是,高额的奖金有时仍不能留住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正泰应当探索其他的激励方式。另外,创新资源支持和风险承担制度在正泰基本还没建立起来。假如只是对创新成功给予奖励,而创新失败的风险由发起创新的员工或部门承担,那么创新激励制度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创新作用。

4.4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在内的法律保护体系。正泰从创业初期的模仿创新向发展壮大期的自主创新转变过程中,还欠缺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企业技术成果的意识。早期的正泰经过大量的投资,经过技术人员艰苦的努力,终于开发出的独特产品,由于没能很好地利用专利制度或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特殊保护,导致泄密,甚至技术成果被竞争对手拿来用作与自己抗衡的法宝,对企业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正泰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对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4.5企业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

4.5.1忽视信息的搜集、掌握和研究

技术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缩短研发流程,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途径,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不搜集、不了解就谈不上继承和提升。正泰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对该领域的世界技术前沿、国内外专利、国内外竞争对手水平等不能做到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才会少走弯路,如果巨资投入,其他企业早已申请了专利保护,等于做了无用功。

4.5.2企业技术贸易利用效果不明显

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可以直接引进技术,如果能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可以快速提升技术能力。正泰对于技术贸易的认识和利用方面还存在欠缺,虽然认识到了技术贸易的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技术引进过程中“重硬轻软”,“重硬轻软”指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为载体的技术引进居多,而以技术专利、技术秘密使用权、工艺流程等为载体的引进比例少,进行二次创新的难度加大。

第5章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存在问题的对策

5.1规避和适应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

企业要适应针对国家的适时的法律环境来规避技术创新风险,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国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而考虑制定《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条例》、《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及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比较完备的法制保障,完善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在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修改、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其细则。对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科研成果的定价方法、技术成果提成、技术持股、股票期权、职务技术成果的产权归属、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管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相应的法律规范。

5.2拓宽融资渠道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难问题

解决正泰集团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民营企业和市场监管者三方通过共同参与加以改善。政府决策部门要正视市场法则,端正建立证券市场的目标和宗旨,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还应当加强民营经济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开办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改进保险机构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民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经济上的保障。

5.3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

建立对企业内部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制度,要根据技术创新特征及人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确定不同岗位的支付报酬标准,劳动报酬是最基本的激励制度。改革民营企业中原有的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特征的工资制度,根据竞争技术创新特征和人们对企业的贡献制订新的报酬制度,是调动企业职工创新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对特殊贡献给予正常工作报酬之外的奖励是调动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同时,塑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全体员工都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工作,从而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5.4加强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正泰需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重视技术贸易的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要做好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在根据市场需求选题时进行专利检索,企业在确定研发方向之前,充分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了解相关领域最新的进展情况,不仅可以避免侵权纠纷,而且可使研发活动起点较高,少走弯路;研发过程化中定期跟踪相关专利信息;在研发过程中,新的模型、方法也可以申请专利,不一定要等到产品出来才去申请,对新模型新方法申请专利可以抢得专利保护的先机;在取得创新成果之后,重点是利用专利制度进行创新成果保护,注意成果的保密,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商标、技术秘密等各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同时,重视技术贸易,充分利用技术贸易,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企业在引进技术项目时可以要求附带现场指导和培训计划,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接受培训和技术应用的实践,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5.5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

正泰需加强与外部技术主体的合作,重视战略联盟的应用。民营企业正泰可以采用建立技术联盟的思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利用自己的优势,依靠与其它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缔结技术联盟的创新方式,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联盟的基本形式可以采用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间项目联盟。如果由于企业间竞争较激烈,难以建立同行业项目联盟,可以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所的人才、研究设备、技术信息等优势,结合企业在市场信息、资金方面的优势,进行联合开发,构建产学研联盟,迅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做好自身的创新过程管理固然重要,但技术创新成功还需要宏观环境的支持。政策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会对企业的成功产生影响。因此,民营企业还应当密切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等,争取获得政府方面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6章结束语

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走向知识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从微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根本,对企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并由此决定企业命运;从宏观水平上看,技术创新可以决定一国整个产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并由此决定一国的经济实力。尽管技术创新具有如此重大的功效,然而我国企业多年来技术创新活动却并未能够因此而得以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尚未形成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合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本文虽然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对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有些观点的提出还不够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和完善,对有些问题还需要现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或运用其他新的理论才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基建、罗才荣,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第8期,第90-91页

2.李春瑜,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第4期,第11-16页

3.汤长安、李瑞,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第2期,第24-27页

4.秦瑞杰、刘贵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第2期,第75-76页

5.张建华,当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第27期,第43-44页

6.周翠红,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互动性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6第8期

7.辜胜阻,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探索[M],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8第6期

8.吴奇志、方文红,新时期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08第7期,第55-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