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公共管理常用理论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工程大量加大。我国的公路桥梁产业也出现井喷式增长,但是发展的同时,桥梁施工过程中很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施工的质量以及人身安全,给企业跟社会都带来了巨大损失,所以为了经济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有必要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项目实行科学的管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场施工管理,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
一现场施工管理的概述
现场施工管理是指施工员在施工现场具体解决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关系的一种管理。组织设计中的东西要靠施工员在现场监督,测量,编写施a工日志,质量,处理现场问题等。明确施工目标的同时,应强化施工管理力度。注意理顺施工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落实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当一名施工技术员不但自己要有高质量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的管理能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开展工作过程上依靠集体的力量,双方达成共识,那么开展工作就更有势力、更有冲劲。这样,哪怕工程再大、楼宇再高、要求再严,我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 路桥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标准
路桥工程施工的主要关键是建筑所用材料,能否达到所需标准直接关系道路建设的质量。但是假如现场管理不够规范,在路桥施工过程中就容易导致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出现在施工现场中,直接导致建筑不合格,施工质量达不到施工图纸所要求的规格以及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现场管理不够完善的的路桥施工工地都没有严格参照国家材料规范标准进行检测,更没有完善的进场程序,甚至在存储方面也有很大的缺陷,这就导致现在工地不合格材料的进入
2.2 现场试验做的非常不到位
在我们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的抽检,在抽检过程中必须要用专业的设备仪器,以保证施工的准确性,对现场施工有一个详尽动态的把控,但是很多时候,在施工过程中,一些开发商,为了追赶工期,有时候会对现场施工的质量不够重视,甚至刻意放松,从而出现灌浆压力不够,混凝土不达标等现象,给后期的工程遗留大量的质量问题,安全隐患,这样子不仅仅影响后期施工的正常进行,还降低施工质量。
2.3工程管理制度需要优化
在路桥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现场质量,明确的分工以及现场管理制度是必须的。但是目前很多施工现场,都存在任务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这就容易导致现场缺少监理的督促,施工出现混乱局面,影响施工的预定标准,留下安全隐患。
2.4路桥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浪费的现象
在路桥施工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环节,属于连续性活动,按照价值流理论来说,当企业从开始运转到结束的整体过程中,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或者也可以说是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如果企业在经营中,出现浪费的现象,会严重影响整个路桥施工的进展,给企业社会带来一定的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型发展
2.5 施工团队建设问题
路桥建设需要相当专业的施工团队,而且团队要形成交流机制,及时沟通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创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提高施工项目管理班子的成员融洽度,提高工作效率,整体的凝聚力,会有效的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2.6 信息传递中的差异
在路桥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部需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项目经理向技术科发出进度、质量要求指令,技术科向合同预算科抄送技术方案等。纵向沟通(上、下级沟通)因个人的理解偏差、过程延误等而形成信息漏斗,造成信息在流通过程中失真。如,技术科向劳务分包队伍进行技术交底时常常与初衷存在偏差;而横向沟通也因部门之间专业水平、组织性壁垒的存在等而缺乏信息通道。
三 现场施工管理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应用
3.1 制定好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
主要包括:①为了达到既定质量等级,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一是该项目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二是该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职责和权限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动作的工作程序等。②工程质量保证措施,一是制定各分部、分项工程中重点部分、特殊部位的质量保证措施;二是易发生质量通病的施工部位、施工工序的质量预防措施。
3.2 现场管理的计划性,组织性
现场管理作为一个路桥建设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准备施工之前,就需要根据工程的整体以及进度,进行合理,准确,全面,周全的设计施工计划。并且对一切施工人员,施工设备,运输,水电做好考察。并且以文件的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有利于现场施工管理。作为路桥建设的施工技术工程师,其能力必须达到工程所要求的水平,避免因为技术,经验,和解决临时问题而造成混乱。
(1)施工现场物资较多,如水泥,钢筋等,容易出现物资丢失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对于施工人员,要重他们的思想教育,注重对物资的统计,摆放,以及库存地方是否会引起安全事故等,并且对现场来的每一个外来人员实行进出登记的措施
(2)有计划的,合理的搭配个施工人员,尽量让每一个施工人员能够充足合理的工作,避免人类资源的浪费,对适当的工作进行分担,不要多度劳动
(3)实行绩效考核,将施工人员的工作量与工资挂钩,用多劳多得刺激施工人员。
(4)为了保障路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高效,应该加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三方之间的配合,在路桥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将各个方面的人员具体任务跟职责详细划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完全以动态的管理质量形式保障现场施工的水平的提高。
(5)在路桥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与路桥设计师做好技术交流,设计人员对图纸中的特殊方面以及特殊要求必须对施工人员加重强调,让施工人员明白图纸的内涵,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出现技术性的错误。因为就路桥公司本身的内部运作还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全面项目管理,而且大部分人员也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能全部领会这么多的内容。要让项目管理真正进入实际业务运作中,应该结合实情逐步落实项目管理理论中的各项内容。
结语:现场管理路桥工程的安全建设高效施工的保障,更是提高路桥质量的保障,同时保障了工程的质量,也就保护了百姓的人身财产安全,明确相关的义务,通过层与层之间的管理,层与曾之间的交流以及相互沟通,建设出高效,经济,安全的路桥工程
参考资料: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建设工程安全事故,除了一些表层的致因外,其深层次的原因还与我国现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有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利益各方要谋求近期的利润和长远的发展,承担责任和风险的大小,应与获利的多少大致相协调。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提供给市场营造平等、公平环境的政策及措施,应重视各方利益的协调,重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工程的安全生产问题直接涉及到施工企业的利益和发展,涉及到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利益。显然,解决建设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不能完全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路和办法,要探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和办法。
一、工程建设监理的四大性质
要了解工程建设监理,必须先深刻认识工程建设监理的四大性质:
1、服务性
监理单位一旦与项目业主签了合同,就得按照监理委托合同给业主提高满意的服务,主要是运用规划、控制、协调的手段,控制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和质量,协助业主在计划的项目目标内将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2、独立性
工程建设监理的独立性是指监理公司应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与项目业主和承包商没有隶属关系,而监理工程师应该按照建设监理的依据独立开展监理工作。监理的独立性是公正性的基础和前提,监理单位如果没有独立性,那公正性便无从谈起。
3、公正性
所谓的公正就是坚持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实事求是地待人处事。监理工程师应以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和为准,站在第三方立场上,不偏不倚地处理争端,既要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又不能损害和侵犯承包单位的合法权益。
4、科学性
面对着经验丰富,精打细算的业主和承包商,没有过硬的道理哪能让他们信服?同时科学意味着先进,先进也就代表有效益。工程建设监理是为业主提供的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要做到服务到位,就要求从事监理活动遵循科学的准则。其中,对监理人员素质的要求是科学性最根本的体现,而监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监理工程师素质的高低。
要想搞好一项工程建设的监理工作,除了有称职的监理工程师,还得做好一协调、两管理、三控制。
二、监理范围和授权问题
目前,很多业主把监理当作质量检查的工具,仅给监理人员授予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权,不愿授予或部分授予监理投资、进度控制权(尤其是投资控制权)。业主出于自身的考虑,有些项目,监理即使被授予投资控制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是流于形式,离真正意义上的“控制”还相差甚远。但不同的授权范围会带来不同的监理效果。
(1)只授予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权的工程,监理人员控制质量的难度就要高于实施全面监理的工程。这是因为业主未授予监理投资控制权,承包商拿工程款不需经过监理批准,不管工程质量优劣都一样能拿到钱,导致监理人员也不能很有效地对工程质量进行监控。倘若业主授予监理投资控制权,只对检验合格的工程签发付款通知书,监理工作就不会那么吃力,监理人员就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来约束施工单位的行为,从而更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
(2)实施局部监理的工程,进度控制往往不能落到实处。而工程进度加快,就意味着业主投入的资金周转就能加快,投资成木就能降低,从而提高投资效益。没有实施全面监理的工程,其进度往往是失控的,因而也就影响了业主的投资效益。
(3)实施局部监理的工程,往往会降低监理人员多提投资控制的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
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监理,应该是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直至项目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然而从我国现阶段的建设监理工作状况来看,监理工作还仅仅局限于施工阶段,一方面是现阶段业主对监理工作尤其是设计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制约着设计监理的全面推行。目前,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搞施工出身,对设计工作较生疏,不能胜任设计监理工作。另外,从目前国家有关建设监理的相关法规、规定来看,也主要是针对施工阶段的,对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则无明确的监理规范,使设计监理工作无章可循。设计工作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项目的使用功能、结构安全,同时也决定着项目投资效益的高低。
三、工程建设监理的组织协调
它包括监理组织内部的协调,与建设单位的协调,与承包单位的协调,与设计单位的协调,与政府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协调。在工程项目建设监理中,要保证项目的参与各方面围绕项目开展工作,使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组织协调最为重要、最为困难,也是监理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经济的组织协调才能使影响项目监理目标实现的各个方面处于统一体中,使项目系统结构均衡,使监理工作实施和运行工程顺利,最终实现整个系统全面协调的目的。
四、工程建设监理的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
首先建筑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的特征是社会经济行为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而市场经济的规范性和有序性是靠健全的合同秩序来体现的。在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和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等之间的经济行为均为合同来约束和规范。所以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核心。对于合同管理,工程建设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合同分析;(2)建立合同目录、编码和档案;(3)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4)索赔。对我们而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主要是工程承包合同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
五、工程建设监理的三项控制
三控制就是对工程项目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要做好工程建设监理三大目标的控制,那我们就必须先了解投资者、承包商的目标是什么。
投资者――投资少、工期短、质量好。
承包商――施工成本<合同额;
工期<合同工期;
质量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盈利多、工期短、质量好。
而投资、进度、质量三大目标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三大目标之间存在对立的关系
质量投资工期
工期短投入或质量
投资项目功能质量
2)三大目标之间存在统一的关系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办得好坏,有无特色,是学校校长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作为小学校长要管什么?怎样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我认为应从学校的“人、财、物”等重要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可以切合实际,运用宏观微观论的理论,通过整合、优化学校各类资源,努力形成学校内部的良好的运行机制,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学校工作实践中,校长要重视宏观决策与微观管理,二者相互渗透,互为依托。宏观决策是方向,是目标,是学校长远性的、整体性的、大的方面涉及全局性方面的工作;微观管理是方法,是步骤,是以当时性的、局部性的、小的细节方面工作。宏观决策以微观管理为依托,并通过微观管理而实现;微观管理以宏观决策为目标,并在宏观决策指导下具体运作。宏观决策和微观管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
一、明确的管理目标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指南,是学校宏观决策的核心,微观管理的根本。
校长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决策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管理目标。校长要制定出正确合理的管理目标,务必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的敏感性,提高政策性理论和业务水平,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更要以微观管理为着眼点,具体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工作布置到位,督导检查到位,改进方法,不断调控,才能提高管理效能。
学校的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活动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宏观意向的模式,也是对最佳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宏观性的超前期望。它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协同进行有效活动的目标性要求,体现了教育者对理想办学状态的价值取向。目标是管理工作中的灯塔,建立明确的宏观管理目标具有决定微观行为活动的导向作用。依据宏观微观理论,管理目标的效能作用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方向目标×工作效率=管理效能
此公式表明,管理的效能与方向目标有正相关关系,即设定工作效率恒定良好的,那么,宏观决策正确,目标明确,微观管理优化、协调、合理,则管理的效能就会大大提高。
二、科学的规划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是实施宏观决策的重要体现,是实施微观管理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加强预测和规划。学校谋求发展,就得制定科学的规划。有了规划,工作才有谋划的蓝本,工作实施才有思路,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没有规划,工作开展就会产生盲目性,办学效益就不会理想。
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既要切合实际,又要从宏观着眼、微观考虑,注重抓好“四个必须、四个提升”,即:必须优先教育体系,提升发展水平;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水平;必须强化教育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必须细化教育规划,提升投入水平。努力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办好有特色有水平的学校。
学校规划既具宏观性又具微观性,宏观性表现为中长期规划,微观性的表现为短期计划制定,以及计划实施的方法、措施、步骤等。学校发展规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校的现状分析、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系统和学校发展规划的保障系统等。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要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根据教育发展要求,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率;(2)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社会发展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统筹考虑学校的布局调整、现代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更新等;(3)科学管理、效益最优原则:根据上级有关指导性的精神,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科学管理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协调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分层管理,分类指导,是学校宏观决策、微观管理的有效途径和举措。
一个优秀的校长不应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校长是学校最高的管理者,不能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校长要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学会管理,善于管理,驾驭管理,才是实施优化高效管理的关键。基于宏观微观论的原理,我将学校工作分解、归类,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个人。只有分工清楚、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协调运作,才能有效做好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1.学校工作分解、归类的基本框架。
学校管理工作应分为:(1)教学管理,(2)后勤管理,(3)财务管理。教学管理可分为: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又可分为:备课、上课、作业设计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研、培训、师德教育等方面;学生管理可分为:德育教育、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等。后勤管理可分为:设施建设、校园环境、教学服务和关系协调等。
2.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结构模式
校长抓管教导主任、后勤主任、财务主任;教导主任抓管班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教研组长及任课教师。后勤主任主抓校园环境、物资配备、教学仪器购置等;财务主任主抓资金的调配、账务往来等。
这种管理方式具有五个特点:(1)教学中心地位突出,校长工作精力集中;(2)职责分明,便于管理,体现“人人有专职,事事有专人”的原则;(3)是“抓大放小”的具体表现,是“纲举目张”、有序渐进的有力证明;(4)是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宏观决策、微观管理的必要依据;(5)条理性逻辑性强,能保证学校工作的连续性、有序性、规范性和稳定性。
四、分权管理,抓大放小,是着眼宏观、落实微观管理方式的有效策略。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说:“管理就是解决集权、分权。”校长是一校之长,是学校权力的中心,一所学校办得怎样,教师的积极性怎样,教学质量如何,学生发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校长的用权。在学校管理中,权力是能够改变人的行为的一种力量,是统一行为的保证,是校长管理好学校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校长无法管理学校,但具备这个条件,校长并一定就能管理好学校。
校长用权、分权,应在“公”“正”“廉”“明”的基础上灵活地把握好,发挥权力的最大效应。校长应该灵活、适当地集权与放权,让下属都有与其职位相对应的权力,在信任上放权,在放权上信任,使他们对自己职权内的工作认真负责,敢作敢为。这样学校各项工作才能良好地运转,从而达到校长用权、分权的目的。
由此可见,学校校长要在平时的管理工作实践中,势必要注重人财物的宏观调控,抓大放小。校长要将指令要求明确及时地下达到各部门乃至各个人,然后再考虑给予适当的微观指导,并适时地进行督导检查。当下属将工作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上交给校长时,校长务必须予以重视,务必从微观处想方设法地落实解决的办法。
五、校长宏观决策、微观管理应以发挥人的能动性为本质。
校长要取得宏观决策、微观管理的实效,就要充分发掘教师人力资源的最大能效。美国有位管理教育家说过:所谓管理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教师是学校人力资源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掘教师人力资源的能效,用规章制度激励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学校全面工作出成效。那么,如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呢?其一,建立健全教师工作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理人、管理事。其二,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教师,尊重信任教师,关心理解教师,培养发展教师,领导要善于运用情感激励的工作方式,多与教师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呼声和意见,是校长实施有效决策的前提。抓师德养成,抓作风建设,用好人力,人尽其才,才能使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得以出色完成。其三,大力倡导教师具备“四有精神”即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同事负责、对国家负责,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其四,打造一支勤政、务实、能干的领导团队是事关必要的。校长要实现有效管理,就得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各成员的作用。一是要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规程;二是要配好班子、用好班子、管好班子,这是领导班子工作能力展示的基础保障。校长不仅要善于集权、用权,而且要善于分权、授权,尊重信任下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唯才是举,人尽其才,才能更好地领导全体教师做好一切工作。三是要重视培养班子顾全大局、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精神,这是学校领导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的关键。四是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明确分工,责任到部门,责任到个人,各司其职,协调运作,才能使学校全局工作做得更好。
总之,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管理必须“立得高、低得下”。结合实际,尝试运用宏观微观理论,理顺关系,把握主次,驾驭全局,指导到位,认真落实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精心实施科学优化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2提高民用建筑现场施工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2.1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是后期施工活动的指引,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施工方案是在综合分析项目地址条件、工程规模、技术特点、工程器械以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够优化配置施工资源,提高人、物、财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工程项目综合效益。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施工方案设计工作,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设计单位负责编制工作,施工方案一旦确定后,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确保施工活动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推进。
2.2严格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项目经理制在我国已实行了相当长时间,这是建筑施工行业国际化发展必然趋势。项目经理制要求项目经理必须取得建造师资格证书,以保证项目经理在技术、管理和领导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以满足现代建筑项目现场管理发展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对项目经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存在诸多漏洞,导致一些不具备上岗资格的项目经理参与项目管理,严重影响了项目管理水平提高,这种现象在当前建筑施工领域十分普遍。因此,当务之急要促使施工单位严格贯彻落实项目经理负责制,坚持持证上岗,保证项目经理满足施工管理要求,切实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
2.3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在建筑项目中,建筑材料采购成本在工程预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个比例一般在60%~70%之间,同时建筑材料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质量,因此,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施工单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现场材料管理制度,导致施工现场材料堆放凌乱、材料出现损害或自然生锈、材料使用浪费严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工程项目质量,也降低了工程项目施工效益。因此,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建立完善的材料申领和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管理规定申领、使用和管理施工材料,有效控制材料质量和施工成本。
2.4做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
工程资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技术、管理、质量、图纸等资料,既有纸质材料也有电子数据,还有图片等,工程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施工具体环节,是开展工程竣工验收和质量隐患排查的重要信息依据。在实际中,涉及工程项目施工的材料种类十分多样化、数据容量较大,虽然一些施工单位建立了电子化档案管理系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流程不规范、人员不重视等因素影响,导致出现一些工程资料没有及时归档、部分重要数据丢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因此,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工程资料管理工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料归档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工作责任感,保证档案工作有条不紊开展下去,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支持。
2.5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安全管理涉及防火、防电、防高空坠物、防意外人身伤害事故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都会给工程进度和工程预算管理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建筑工程项目都要按照行业管理规定设置安全管理岗位,以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工作,要建立安全巡查机制,安全管理人员要定期巡查施工现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安全讲座、发放安全手册、制定安全管理奖惩制度等方式,切实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按照施工安全管理规定作业。
2.6提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
从近年来发生的工程建筑安全事故来看,许多事故都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有直接关系,这应该引起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项目经理的团队管理水平、业务熟悉程度以及遵纪守法意识都会影响到整个施工项目的进度、质量和效益。另外现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也会导致各种问题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工程顺利推进。因此,必须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工作,通过为他们提供系统完善的培训来提高其职业素质,同时加大人才引入力度,将更多专业性人才吸收到施工现场管理队伍中来,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队伍综合素质。
1引言
施工现场离不开用电,工程设备、施工机具、现场照明、电气安装等,都需要电能的支持。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的加强,施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电场所更加广泛。每个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都有大量的用电设备,施工现场由于用电设备种类多、电容量大、工作环境不固定、露天作业、临时使用的特点,在电气线路的敷设、电器元件、电缆的选配及电路的设置等方面容易存在短期行为,易使施工临时用电成为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根据建设部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导致的触电事故已成为建筑施工现场五大伤害类别之一。建筑施工用电问题包括供配电系统、配电线路和防漏电保护等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安全管理中要着重抓好的几个主要环节。
2施工现场用电管理措施
2.1供配电系统管理
(1)供配电系统的选择
我国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所采用的线电压为380V、相电压为220V、电源(电力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三相四线制系统中,从可选择的接地、接零保护系统分类为TT,TNC和TNS三种系统电力,并对这三种系统作了分析比较。TT系统是指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将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基座直接接地的保护系统。这种系统在埋置保护接地电阻方面,需要消耗大量钢筋,接地装置的制造和埋设施工量也很大,从经济和技术上来看都是不适宜的。
TN系统是指在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将电气设备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基座经过中性线(零线)直接接零的保护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工作零线(N)与保护零线(PE)合一的系统为TNC系统,工作零线N与保护零线(PE)分开的系统为TN-S系统。分析比较这三种系统,在TN-S接零保护系统中,只要在配电装置中设置漏电保护器,这种系统便可明显地克服TT系统的缺陷,既经济,技术操作上也方便,电气设备的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基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对地零电位水平。按建设部JGJ46 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建筑施工现场用电须实行TN-S系统。
(2)架空线路的架设
配电线路在建筑施工现场用电工程中担负着输送和分配电力的任务。配电线路最普遍、最常用的敷设方式是绝缘导线架空线路。因此,严格按规程架设架空线路,是用电安全的首要环节。架空线路由导线、绝缘子、横担及电杆等组成。架空线路必须采用绝缘导线。按JGJ46 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架设架空线路的技术要求如下:
1)安全距离:架空线路档距不得大于35 m,线间距离不得小于0.3 m;最大弧垂点与地
面的最小垂直高度,在一般场所为4 m,在机动车道为6 m,在铁路轨道为7.5 m。架空线路与邻近线路和其它设施之间必须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并避免穿越起重设备的作业范围。
2)架空导线最小截面:用作架空线路的铝绞线截面不得小于16 mm2;铜线截面不得小于10 mm2;跨越铁路、公路、河流的线路,档距内的铝线截面不得小于35 mm2,并不得有接头3)架空线相序排列:实行TN S接零保护系统时,采用三相五线制配电,电杆设横担,五个绝缘子分别为A,B,C相线,N线,PE线。
2.2配电箱与开关箱管理
配电箱与开关箱是用电设施的关键部件,合理设置和使用配电箱和开关箱,是保障用电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的一项最基本的技术要求。
(1)配电箱设置的原则
1)分级设置:整个施工现场设总配电箱,再根据现场施工用电的实际需要设若干分配电箱,每个分配电箱下可设若干开关箱,开关箱连接用电设备。配电箱分级设置的层次是:电源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用电设备。2)动力与照明分路设置:为了保障现场照明可靠,防止动力与照明互相干扰,动力配电箱与照明配电箱要分别设置。如动力、照明共用一个配电箱,则必须分路设置。
(2)配电箱与开关箱的装设
1)箱体的选择:箱体应采用厚度不小于1.5 mm的铁板制作。铁质箱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能承受一般的机械冲击,可防止箱体腐朽而失去对箱内电器的保护,同时又便于整体保护性接地或接零。
2)配电箱的安装:总配电箱应装在电源附近,分配电箱装在用电设备相对集中的地方,分配电箱距开关箱不得大于30 m,开关箱距固定式用电设备不宜超过3 m。开关箱严格实行一机一闸―漏―箱制。配电箱、开关箱体安装高度应便于操作和维修。固定式箱体下底面高度以1.3~1.5m为宜,移动式箱体下底面高度以0.6~1.5 m为宜。
3)配电箱、开关箱导线进出口处的保护措施: 配电箱、开关箱体的导线进出口是漏电的多发点,常因带电导线损坏而发生碰壳短路事故,因此,在导线进、出口处加强绝缘并将导线卡固;导线进、出口一律设于箱体底面,以防雨雪和沙尘杂物侵入;进、出线应加护套,分路成束,并做成防水弯,导线不得与箱体进、出口直接接触;进、出口导线不得承受超过导线自重的拉力,以防导线在箱内的接头被拉开。
4)箱内电器的联接:箱内连接导线一律采用绝缘导线;接头必须牢固保持电气联接,并用绝缘物包扎严密,不得有带电导线;其中保护零线(PE线)应采用绝缘(绿黄双色)铜线。
5)箱体及金属部件接零: 配电箱和开关箱箱体及箱内正常不带电的金属部件应可靠地与保护零线(PE线)作电气联接,并应将PE线和N线严格区分,避免混用。
(3)配电箱和开关箱的使用与维修
所有配电箱、开关箱均应编号,做名称、用途、分路标记,并配锁,专人操作和维修。送电的正确操作顺序是: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停电的正确操作顺序则与送电时相反。施工现场电工必须持电工证上岗,该电工证必须是由省建设厅颁发的有效证件。配电箱和开关箱必须定期检查与维修,以保持箱内整洁,保持电器的正常性能。
2.3漏电保护系统安全技术
建筑施工用电仅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是不够的,因为当电气设备的正常带电部分对正常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基座发生漏电时,保护零线只能为漏电电流提供通路和降低电气设备外壳或基座对地电位;当漏电严重,漏电电流值未达到相关线路短路或过载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时,保护零线上将会有较大的漏电电流,使与之相接触的人体受到相应的触电伤害。为此,还必须设置专门的漏电保护系统。漏电保护系统是由漏电保护器构成的多级保护系统。建筑施工必须采用两级保护。开关箱必须实行一机一闸一漏―箱。
2.4现场用电安全技术档案管理
建筑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技术档案建立应齐全。从施工现场检查的情况看,大部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要求检查的项目内容填写简单,不真实,达不到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管理。
3.安全用电具体管理措施
为了保证人的安全行为及物的安全状态,必须严格遵守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用电技术规范。
(1)建立健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档案。该档案包括: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及修改资料,安全技术交底资料,临时用电工程检验验收表,电气设备的试、检验凭单和调试记录,接地电阻限额是记录,定期检(复)查表,电工维修工作记录等;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必须符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要求,并且要履行审批手续。
(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设备必须规范化,必须严格按照《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要求设置。供电系统必须实行TN-S系统。
(3)配电系统实行“二级或二级以上漏电保护系统”,总配电箱(柜)及开关箱内必须设置漏电保护器;开关箱必须遵循“一机一闸一漏电”原则;漏电保护器参数的选择要符合规范要求。
(4)导线(或电缆)、开关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所需用电负荷的多少来选择;配电箱及开关箱的设置、线路的设置要根据施工现场施工用电设备的地理位置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布置;供电系统实行三级配电二级(或三级)漏电保护系统。
1工程简介
尼尔基发电厂房蜗壳为混凝土蜗壳,为了提高混凝土蜗壳的抗裂性能,为检验抗裂合成纤维性能,水电六局试验室对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生产的抗裂合成纤维(CTAFiber)进行性能试验。试验内容为用尼尔基三大系统生产的原材料进行C25W6纤维增强混凝土(纤维掺量为每m3混凝土0.7kg)性能试验。试验中进行了不掺纤维和掺纤维混凝土对比试验研究,现根据试验成果,提供如下分析结论。
2试验原材料
2.1水泥
采用抚顺水泥厂生产的中热525#水泥,其试验成果见表1。
表1水泥物理力学性能检测成果表
类型
水泥品种
密度
g/cm3
细度%
凝结时间
安定性
抗压强度MPa
抗折强度MPa
初凝min
终凝h
3d
7d
28d
3d
7d
28d
GB175-1999标准要求
中热525#
-
不得超过12
不得早于60
不得迟于12
必须合格
不得低于20.6
不得低于31.4
不得低于52.5
不得低于4.1
不得低于5.3
不得低于7.1
检测值
3.15
1.4
2:21
3:25
合格
33.2
47.2
59.7
7.0
7.3
8.7
2.2细骨料
采用三大系统生产的天然砂,其试验成果见表2。
表2天然砂检测成果表
项目
细度模数
F.M
表观密度
g/cm3
云母含量
%
坚固性
%
含泥量
%
有机物含量
吸水率(%)
依据DL/T5144-200规范要求
2.3-3.0(中砂)3.1-3.7(粗砂)
≥2.55
≤2
≤8
≤3
浅于标准色
-
三大系统天然砂
2.87
2.62
4.0
0.4
浅于标准色
1.0
2.3粗骨料
采用三大系统人工碎石,其试验成果见表3。
表3人工碎石检测成果表
粒径
mm
表观密度
g/cm3
堆积密度
g/cm3
吸水率
%
压碎指标
%
针片状含量(%)
三氧化硫
%
坚固性
%
有机物含量
DL/T5144-2001
规范要求
≥2.55
≥1.35
≤2.5
≤16
≤15
≤0.5
≤5
浅于标准色
5-20
2.62
1.57
2.1
3.6
5.5
0.12
1.0
浅于标准色
20-40
2.68
1.36
2.1
5.4
6.5
0.14
1.0
浅于标准色
从表1、表2、表3中可知,水泥、骨料均满足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
3.4外加剂
采用哈尔滨生产的JL-10型引气减水剂。外加剂物理性能检测结果如下:
表4外加剂性能检测成果(检验依据:GB8076-1997)
试验项目
性能指标
检验结果
一等品
合格品
减水率,%不小于
10
10
12一等
泌水率比,%不大于
70
80
20.6一等
含气量,%
>3.0
4.2一等
凝结时间差min
初凝
-90-+120
+110合格
终凝
+120合格
抗压强度比,%不小于
3d
115
110
114合格
7d
110
112合格
28d
100
103合格
结论
经检测以上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GB8076-1997技术标准要求。
3抗裂合成纤维(CTAFiber)
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生产,其主要参数见表5
表5CTAFiber纤维主要参数
纤维类型:
束状单丝
规格:
19mm
比重:
0.91
抗拉强度:
>400MPa
抗酸碱性:
极高
弹性模量:
>3.5GPa
熔点:
约160℃
纤维直径:
48μm
导热性:
极低
燃点:
约580℃
含湿度:
<0.1%
安全性:
无毒材料
抗低温性:经-78℃实验检测纤维性能无变化。
抗老化性:纤维经过了特殊的抗老化处理。
4掺抗裂合成纤维与不掺抗裂合成纤维混凝土的空白对比试验
采用上述原材料进行混凝土性能试验,试验用混凝土配合比见表6,试验成果见表7,检验依据DL/T5150-2001进行。
表6试验用混凝土配合比
种类
设计标号
骨料级配
砂率(%)
水灰比w/c
坍落度(cm)
每m3混凝土用量(Kg/m3)
外加剂(%)
水泥
砂
5-20mm
20-40mm
水
品种
掺量
掺纤维
C25W6
二
40
0.42
16.4
359
731
548
548
150
JL-10
0.7
不掺纤维
C25W6
二
40
0.42
17.2
359
734
550
550
151
JL-10
0.7
表7混凝土性能试验成果表
种类
含气量(%)
抗压强度
Mpa
劈拉强度
MPa
极限拉伸值
×10-4
弹模×104
MPa
抗渗标号
7d
28d
90d
7d
28d
90d
28d
90d
7d
28d
90d
28d
掺纤维
3.45
31.9
37.3
39.8
2.3
3.48
4.68
1.14
1.28
3.06
3.35
4.13
10
不掺纤维
3.26
27.9
34.2
36.2
2.2
2.88
3.98
0.96
1.12
3.16
3.46
4.25
8
5抗裂性试验
大体积、大面积混凝土和砂浆在浇筑成型1h后,表面在材料硬化前往往会失水收缩引起拉应力,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收缩裂缝。原因是由于砂浆表面水分蒸发速率超过内部水分渗透到表面的速率,以及混凝土和砂浆的早期抗拉强度达不到其收缩所产生的应力造成的。水分蒸发是使砂浆及混凝土产生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原因。
参考水利部长江科学院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的方法进行混凝土胶砂抗裂试验。
混凝土抗裂试验所用胶砂的重量配合比为水泥:砂=1:2.8。水胶比0.55,纤维掺量按0.7kg/m3计算。板状试件尺寸为610mm×914mm×19mm,成型后在28±2℃、相对湿度70%的试验室内,风扇下吹1.5h。然后置于40±3℃、相对湿度50%、2.5m/s风速环境中。在24h裂缝基本稳定以后测裂缝的宽度和长度。观测结果见表8。
表8胶砂开裂试验结果
编号
裂缝宽度(mm)
A
裂缝长度(mm)
B
裂缝面积(mm2)
A×B
A×B
加和值
对比百分率
(%)
无纤维
2.0
1.0
373
373
813.6
100
0.5
440.6
440.6
掺纤维
2.0
1.0
307
307
504.5
62
0.5
395
197.5
6试验结果分析
从表7、表8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纤维混凝土较不掺纤维混凝土7、28、90d抗压强度分别提高14%、9%、10%;劈拉强度分别提高4.5%(7d)、20.8%(28d)、17.6%(90d),28d、90d的极限拉伸值较不掺纤维混凝土分别提高19%、14%,混凝土掺纤维后可有效控制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的产生、扩展、降低裂缝宽度和长度。有效的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对早期硬化过程中的混凝土有很显著的阻裂效果。
从以上试验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混凝土中掺加抗裂合成纤维后,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有显著提高,而且其抗压强度也有提高。
在混凝土中加入CTAFiber纤维,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抑制混凝土内部自由水蒸发,提高其变形能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为解决混凝土表面龟裂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CTAFiber纤维在水中可以自行均匀分散。掺量适宜时,经机械或人工拌和后,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含几千万根的纤维量,在混凝土中呈三维乱向均匀分布。
1. 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主要是指工程项目经理的素质、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服务人员的质量观念。操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就会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等,保证工程质量。2. 材料因素: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3. 方法因素:指在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和施工组织设计等。在方法上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多的,如制定了施工组织设计,不能严格执行,不按标准和规范施工,不注重施工过程的管理,不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出现问题了才去处理。特别是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如何加强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要加强强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就要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手段。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结合起来,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科学管理活动。从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可见,其基本核心是强调以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以工序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由此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从施工现场来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质量第一”的方针,提高质量意识;其次,充分调动施工现场全体职工关心施工质量的积极性;第三,切实有效地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做好每一道工序,严格控制影响工序质量的各种因素。使工程项目达到质量高、成本低、工期短,效益好和用户满意的目标。
1. “三全”管理
所谓“三全”管理,主要是指全过程、全员、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从系统观点来看,“三全”管理是一个整体,而整体内部的个体又有各自的个性和相互联系。因此,正确理解“三全”的内涵,对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指施工现场的全过程,从施工准备、施工实施、竣工验收直到回访保修的全过程。全过程的管理就是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有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2) 全员的质量管理
要使每一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质量标准,必然涉及每一位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全员的质量管理要强调企业和施工现场的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每一道工序的质量。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所谓“全企业”主要是从组织管理来理解。在企业管理中,每一个管理层次都有相应的质量管理活动,不同层次的质量管理活动的重点不同。上层侧重于决策和协调;中层侧重于执行其质量职能;基层(一般指施工班组) 则侧重于严格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活动主要涉及中层和基层的质量管理活动。
2. 在施工中进行跟踪检查
建筑施工现场具有工作量大,牵涉面广,时间长的特点,因此,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难度大。这就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严格的检查每一道工序,对于不合格的工序,坚决返工重做。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找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对在施工中表现优秀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和奖励,表现差的提出批评并让其改正。
施工中的跟踪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施工工艺。对不同的工序进行现场检查,采取不同的方法严格检查,然后监理进行检查,全部合格后才能对下道工序进行施工。②工序之间的交接。尤其是隐蔽工程,事后是无法检查的,在工序交接时,要有相应的责任人的签字记录,保留相应的文字记录。③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做好施工单位的要求,还应听从监理工程师的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为工程留隐患。
完善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查体系,保证其在质量管理中发挥出良好的作用;完善工序质量的管理体系,把影响工序质量的所有问题都纳入质量管理范围,重点对待重要的和复杂的施工工序,特别设立质量控制点,加强控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变更或图纸修改,都应交予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并研究,如有必要,由监理工程师变更指令,然后方能生效并实施。
3. 安排好交叉作业,注重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
在施工中,往往是多工种、全方位交叉作业,管理难度大。而细部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对实现项目总质量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细部处理是指预埋铁件、预留孔、面层等部位的质量处理,这些部位都是影响观感质量的重要部位,体现施工管理水平和操作技术的关键部位,这些细部做好就能够对整个工程质量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这一阶段,除各分项工程要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外,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合理安排交叉作业,抓好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上。合理安排交叉作业,一是要合理安排工序,解决好各分项工程施工的先后顺序,不影响施工质量;二是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保证各分项工程必要的技术问歇;三是要合理安排人力以保证工期。
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十分具体和细致的工作,其管理的项目繁杂而众多。较好的现场管理能够保证较高的工程质量,能够体现相应施工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及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想保证城建工程的质量,就必须采用科学的现场管理措施,从而促进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一、施工现场管理在城建工程项目管理的作用
施工现场管理的水平能够有效体现整个城建工程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施工现场管理对项目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良好的施工现场管理不仅能够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高效完成施工任务;第二,良好的现场管理可以对物资及材料进行较好的管理和控制,详尽的登记有关材料的进出及使用情况,从而降低物资消耗,降低工程成本;第三,良好的现场管理能够同相应的施工技术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进而不断改进相应的施工方法,提升施工效率,保证通过高效的组织方式创造高品质产品。
二、增强城建工程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工程监理水平
(1)提高认识水平,明确各自职责。相应的监理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各个成员的职责,审查相应设备及监理师的到位情况,然后组织相应人员深入学习承建工程的监理规划、实施细则、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现场应急预案等等,规范监理师的监理行为。
(2)采取多种措施监督监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在监理工程的过程当中,很多监理人员可能都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责任心不强,对现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不到位;纪律比较松散,出勤率及到岗率较差;专业水平较差,因而对相应工程的检测数据不准确;向施工单位收取一些贿赂等等,从而严重影响监理工作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相应的管理部门必须严格考察监理人员的出勤率及到岗率,并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对监理人员进行抽查其对相应标准、施工图纸、检测方法的掌握程度;抽查相应建材及工程,以有效审核监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一旦发现监理人员的不廉洁行为,必须马上指出、纠正,进行严肃处理。
(3)对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使管理规范化。为了保证监理工作能够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量化考核成为必然选择。监理部门应定期的进行专题工作会议,对抽查结果进行公布,从而加强对监理人员的教育和提醒,总结阶段性工作。按照相应的《建设工程规范》将各类资料台账做好,相关人员要及时的提交监理周报及月报,做好收发文记录、监理日志、见证取样单登记记录、监理通知单、各项测量记录、旁站记录等等,为考核人员提供有效的考核依据。
因为城建工程具有点多面广的特征,所以监理单位一定要增强对现场的隐蔽工程的抽查监理水平,提高查处安全隐患的能力,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现场的不合格材料,而且监理部一定要保留相应的影像图文资料。
(二)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1)认真筹备并进行科学组织施工。城建工程不仅涉及众多的材料和繁杂的工序,而且施工管理人员庞杂,因而相关部门必须进行精心的筹备和细致的安排。招标工程完成之后,相应的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必须召开预备会议,商讨材料的进场时间及开工时间,完善相应的施工设计,督促人员及设备的到位;各个参建单位一定要积极做好图纸的会审及设计交底工作,从而使得施工人员清晰领会设计师的意图及质量技术上的要求。
(2)有效落实计划,保证工程进度。相应的管理部门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各层次的进度计划。施工单位必须按照相应的合同,有效落实相应的施工方案,进行科学的编制,对周进度计划、月进度计划及总的施工进度计划做好统筹安排,一定要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施工部位;根据工程的施工情况,召开定期的会议,对进度计划进行讨论,然后监理单位同施工单位协调好各个工程的施工方案、工序间的衔接、穿插,而且还要采取科学的措施保证冬季雨季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
(3)保证施工安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要贯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相应的部门必须抓好事前的控制,对相应的施工技术、建材原料、工程半成品的检查工作。如果在诗中发现了相应的质量问题,就一定要及时返工,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另外,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结合相应的事例强调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保证工人安全的同时,能够有效保证工程的质量。
城建工程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关系到国家财产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而相关企业及部门必须保证城建工程的质量。增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而相应的主管部门及施工企业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有效管理施工现场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何耀华.谈如何提高城建工程的现场管理水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
[2]黎庆江.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创新,2010(7)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63-01
目前对双边市场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严格定义,不同学者由于各自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的不同,对双边市场的描述也就各有侧重。主要分为以Rochet和Tirole为代表的“价格结构”派和以Amstrong和Rosen为代表的“网络外部性”流派。Rochet和Tirole最先尝试对双边市场进行定义,Rochet和Tirole指出:许多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都以不同的两边的出现为表征,这两边的最终利润产生于两者之间在同一平台上的相互作用,这些产业平台的所有者必须将双边拉到平台上。
Rochet和Tirole从平台的定价结构的角度对双边市场进行了正式定义:考虑一个交易平台,对于平台上交互作用的两边分别收取费用ab和as,平台收取的总价格P=ab+as,如果在交易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量只取决于总体价格水平P,即总体价格在ab和as之间的分配对交易量无影响,则双方之间的交互作用市场是单边的。与之相对,如果交易量V与价格结构有关,即P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交易量V随着P在ab和as之间的分配而变化,则说这个市场是双边的。
Amstrong基于网络外部性视角将双边市场定义为这样一种市场,“两组参与者通过平台相互作用,而且其中一组参与者的收益取决于另外一组参与者的数量”。Rosen把双边市场定义为一种经济环境,交易平台把商品或服务销售给两组不同的用户,且每组用户的利润都随着另外一组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指出在双边市场中两组(或两组以上)用户通过交易平台相互作用,把双边市场定义为一个向两组不同的用户提供商品或服务,并对两组用户分别设定价格的交易平台。
双边市场存在的充分条件是价格结构非中性。Jean-CharlesRochet和Jean Tirole在产业特征的视角下,详细分析了实践中价格非中性的三个原因:交易成本、对数量不敏感的成本和由交易平台所决定的转移限制条件。
双边市场具有两个不同的消费者群,两个消费者群之间有网路外部性,并且双边平台能够把两个消费者群之间的外部性内部化。与传统单边市场不同,双边市场的定价具有不对称性。在双边市场平台上,对于买者和卖者的每个交互作用分别收取费用ab和as,如果在交易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量V只取决于总体价格水平P=ab+as,即总体价格在买者和卖着之间的分配时不敏感的,则双方之间的交互作用市场是单边的,与之相对,如果交易量与价格结构有关,V随着ab变化而变化,而p保持不变,则说这个市场是双边的。双边市场交易平台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不仅取决于平台一边的同类用户数量,更取决于平台另一边另一类用户数量,是一种具有交叉性质的网络外部性。Rochet和Tirole研究一个平台收取交易费的模型,主要研究平台两边的价格弹性对于平台定价的影响,得出了垄断平台在一边的定价与该边的价格弹性成反比的结论。在单边市场中,产品或服务面对的是同一类用户,定价是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最优价格比边际成本高一定比例,而双边市场的最优价格与边际成本是不成比例的,一边的价格可能低于其边际成本甚至为零。双边市场定价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往往在平台的一边收取低价或者免费补贴,而在平台的另一边收取相对高的价格以收回成本并赢利。
与传统的单边市场不同,在需求弹性为常数和只收取费用的模型里,平台的一边比另一边更富有弹性,从而可以对一边收取最少的费用,另一边收取较高的费用。如果双边市场的A边对B边引起的外部性远大于边方对A边的外部性,则A边趋向于获得一个较低的价格,这种定价方法即为平台不对称性定价。平台不对称性定价在平台一边低于成本定价的定价方式是非常常见的。
双边市场定价往往对普通消费者使用低价策略,把消费者吸引到到交易平台上,增加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增加平台对供应商或者赞助商的经济价值,从而对供应商或赞助商收取高价,平台的主要收入主要来自于供应商或赞助商一边。
1、复杂性,这是我们对项目的认识基础。
了解和掌握了项目过程及各个阶段的特殊性,抓住主要与特殊环节,对于有效地加强对项目现场施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2、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的辩证关系
2.1项目动态管理的对象式施工项目
它的内在逻辑规律是项目的一次性(单件性)的特征,即每个分部分项乃至工序、施工工艺及方法、投入要素等均会有所不同,施工高峰也会错落起伏。因此,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施工分布、分项工序,对生产要素的要求平衡式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因此,对于某一阶段式最优的要素组合,并不适用于其他的施工阶段,如基础阶段的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就不能适用于主体施工阶段的要求等等。故此,不断地调整生产要素配置与组合,对其实行具体的、动态的协调控制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限定的人力、物力去完成最大可能完成的任务,安排好项目在空间上的分布和项目对各生产要素的在时间上的衔接,同时规划施工力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从而始终保持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就成为动态管理的目的和前提。
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式相辅相成、辩证的统一。说到底,是由项目的一次性本质特征决定的。这就是说,项目的单件性特征决定了对项目管理必须实行单件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就体现了项目管理的动态性。对生产要素实行优化配置是动态管理的本质要求,即用优化配置来体现动态管理。
2.2 项目成果性目标与约束性目标的辩证关系
如前所述,项目目标是由成果性目标与约束性目标组成的。项目成果性目标即项目的最终目标,归根结蒂就是满足物的有用性――即使用功能的目的,这在前面项目目标的确定性里,已经说清楚了,也容易理解,这里毋庸赘述。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如同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一样,也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说相互依存,是相辅相成的二个方面;说对立统一,是指失去后者,为前者便不能实现。后者是前者的本质要求和外化表现形式。两者构成约束性目标的本质要素,为项目的最终目标服务。
2.3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主线
由以上二种辩证关系可知,要使项目最终目标得以实现,就要在现场施工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上用“四项控制”来保障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这就是施工管理的主线。
这是因为,由于单位工程各阶段的分部分项工程随时空变化的不同,因而管理控制的重点和内容也会随之有所不同。这是项目的一次性的本质规律的具体表现。
所以,我们施工项目的管理者,尤其是项目经理、施工员等管理人员,必须运用辩证的观点,辩证分析的方法,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什么是具体?列宁说,具体之所以具体,表现为过程,表现为综合,表现为质的多样性。”(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第107页)我们要对施工的全过程、过程中的各阶段、阶段上的各分部分项的施工部位、施工顺序和施工方法,以及质量、安全、进度与生产要素耗费的工程成本、措施等特殊性的矛盾,进行具体的分析。采用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组织、协调、调度生产要素,在“四项控制”中体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这就是项目管理主线和主要管理方法。
由此看来,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抓项目管理主线和根本矛盾的过程。抓住了这条主线,就抓住了根本矛盾,就会取得项目管理的主动权。否则,就会犹如螃蟹吃豆腐,吃的不多,抓的很乱。这是我们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应特别注意的。
3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项目施工实践
马克思主意唯物辩证法是软科学的理论基础。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现场施工项目是一个“各种实物的总和”,即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不等于某一具体的事物,正象水果不等于樱桃、梨、苹果,哺乳动物不等于猫、狗、羊等等一样。工程项目亦然。工程项目是由若干分部分项组成的建筑整体,分部分项各自之间彼此不能代替任何一个分部分项工程也不等于单位工程;项目的任何一个特征都不等于其全部特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实施规划)之所以是复杂与多方面的,正是因为它的任何一个方面不能代替它的其他方面甚至全部内容。所谓“运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这一范畴,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97页)。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是,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存在也是不可设想的。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原和统一基础。由此看来,工程项目的生产要素的事物的总和构成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项目的物质基础,项目施工过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
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只有认识了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才能懂得“三个限定”与“四个控制”的项目约束性目标;才能懂得项目最终成果性目标;以及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就必须坚持项目管理的指导原则和管理主线;就必须用“三个限定”、“四个控制”来保证。具体的实施方式和方法就是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而施工组织设计则是对这整个过程以及各个阶段进行的全面管理规划,是深刻而完整的、具体的项目管理科学。但也无疑地是属于硬科学的范畴。
4 结论
项目现场施工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项目施工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四项控制”,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是这个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又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物质的、技术的、维修的、自然的环境的、人文思想的、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而要解决好这些矛盾,顺利地实现项目目标,就要运用硬科学与软科学相结合即“软硬兼施”的管理方法。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分析的方法,对施工过程的一切事物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有效地对成产要素实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指导项目施工实践,进而实现项目目标。这就是本文的一些粗浅的、简单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彭尚银,王继才主编。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