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管理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Appropriatemeasurementstopreventandminimizetherisk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loan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statusquo,preventandminimize,therisksofloans,measurements
随着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和高校学生学费不可能有较大增幅的情况下,利用银行贷款资金,增加对基本建设投入和基础设施改造,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缓解了扩招任务给高校带来的巨大压力。高校贷款实际上是用银行的钱办学校的事、用今天的钱办明天的事,高校通过贷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巨额的本息支付使高校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沉重的债务负担和还贷压力,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必然导致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一高校贷款的现状
据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的一项调查表明: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1500亿元~2000亿元。其实,如果深究远不止这个数。截至2006年2月末,陕西省高校贷款余额总计92.8亿元;截止到2006年底,江苏省高校的贷款余额总计约100亿元;截止到2006年底,广东省高校的贷款余额总计约125亿元;截止到2005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贷款余额75.4亿元;吉林大学贷款余额总计30亿元等等。
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靠收取学杂费用于归还贷款利息都不够,更别说将经费投入到教学中去了。
二缓解高校贷款风险的措施:
㈠由政府出资归还贷款本息
由于高校贷款要么是为完成国家交给的扩招任务,要么是大学城建设需要。高校贷款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国民素质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校贷款存在着极大的无奈,试想想,谁愿意借款过日子。事实上,高校贷款与政府有着直接紧密的关系,高校巨额贷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默许,高校贷款的风险,实际上是政府责任的转嫁。
因此,本人认为,政府默许的高校贷款本息的偿付应由政府“买单”,个别高校对贷款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偏大、依靠贷款铺摊子、盲目追求高标准,则应由其自行解决还款任务,让其“自食其果”。目前,江苏、浙江、广东几省将由政府出资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做法,引起了热烈关注。有消息称:2007年江苏省省政府将拿出43亿元为高校贷款还本付息、浙江省省财政将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还本付息。
㈡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教育投入比例。虽然与国际相比,我国教育经费中的财政投入比例较大,但总体投入量不足,从未达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的标准,由于缺少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法律保障,直到2006年,这个目标仍未达到。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一直保持增长趋势,1996年为1654.2亿元,2006年为4752.7亿元,10年间增长1.87倍,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左右徘徊。据统计,发达国家平均5%,发展中国家平均4%。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以2006年为例,投入的教育经费为4752.7亿元,当年的GDP为209400亿元,按教育经费投入应占GDP的4%计算,2006年应投入教育的经费应为8376亿元,实际投入缺口
达3623.3亿元。具体到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经费的20%~22%),国家少投入高等教育经费约700亿元①。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应努力提高教育经费所占GDP的比重,争取尽快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4%的水平,或者更高的水平。通过发挥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投入主渠道的作用,提高政府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矛盾和还贷压力。
㈢增强高校自身还贷能力
在财政投入不足和学费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通过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等增强高校自身的还贷能力。高校举债的根本原因是资金来源的较为单一。在我国,政府一直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但现有的财政投入力度显然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国家应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以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实行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在保证本院校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为社会培养、培训各类专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筹措资金的稳定来源。它的收入比校办企业的收入更直接、更稳定、风险小。因为,校办企业牵涉到资金、人才及各方面的投入,又受到产品销路、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成人教育不仅可以很快得到资金,且又能优化招生结构,不失为一种风险小、成本低、收效快的筹资渠道。
㈣成立大学基金会
在国外,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大学基金会,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这些大学的基金会对高校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美国大学基金会一般是非独立法人,多数隶属大学机构,一般由大学自己管理,大学会派出一个投资委员会负责基金投资决策。
大学基金会资金来源除了向校友募捐和某些富豪的慷慨捐赠外,主要依靠在各个领域的投资收益(如股票市场的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房地产市场投资等)来滚动积累。主要用于支援大学的学生奖学金、教授研究基金、兴建实验室和教学大楼等。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基金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大学基金会数量很少。从理论上说,成立基金会是现代大学融投资的一种必然趋势。另外,通过基金会管理自营资金,也对避免产生类似于天津大学那样违规挪用资金炒股而导致学校巨大损失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①。
目前,广东省只有中山大学成立了广东省中山大学发展基金会,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想法设法引进更多的社会捐赠资金并对其进行专业化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地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②。
㈤置换旧校区
为了归还贷款,政府部门应允许高校将规模小、效益差的旧校区按市场价格置换出去,而效益好的旧校区应坚决予以保留,因为效益好的旧校区也是高校赖以生存的保障,保留的目的是增强高校自身筹资和归还贷款的能力。当然,由于高校资源是国有资产,可以从一个学校向另一个学校流动,但对广东省政府将广东某省属重点高校的一个校区无偿划拨给另一所职业学院的做法不敢苟同。本人并不是反对无偿划拨,而是认为在划拨前,最起码应聘请一个中介公司,对无偿调拨校区的现值进行评估,这对各方都有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广开财源,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努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高校的还贷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乐、王卡敏:《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和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06年第12期《经济师》第117页
1.管理的思想落后
现阶段的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思想较为落后,有些高校的人力在这一方面了解的不够深入,认知度不足,更没有意识到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新思想的管理团队对高校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缺乏对稳固人才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意识。此外,大部分的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过分的注重数量和增长率,在其考核层次上善于把标准量化,而大大忽略了高校自身的特点,使得高效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上受到阻碍,失去了留住人才的机会。
2.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
学校的管理机构有较严重的政府性,层次过多且多有重叠,非实际教学人员较多,无真正的岗位意识和责任;大多数应该由社会承担的义务都施加在高校中,使高校的经费用途严重偏离;另外,人才中心和人才市场的工作没有落实到实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人才管理不全面等,都使得高校的人才管理效率和质量受到制约,阻碍着高校的前行。此外,我国高校在聘请人员时分配的制度不够合理,造成人才结构失衡。
3.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的人力资管理考核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过分的量化考核指标,使得考核的准确性难以辨认。此外,在考核方面还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有了评价机制才可以激励人员,促使其进步。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制约着人才管理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制约着高校的发展。
4.激励体制的欠缺
高校人员的薪酬都是立于职务和职称之上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尤为明显的就是个人的实际贡献与激励的政策是相互分离的,这样会很容易出现不公平的对待,使高校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现阶段的高校薪酬方式是国家工资与津贴相合并的方式,但津贴的比重过小,导致激励不见成效。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老师的重要性,把老师摆在管理的中心位置,一切从老师的利益出发,积极处理好老师自身利益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比如,学校在聘任相应的专业人才时,可以对那些专业水平高、论述突出的人员予以特别的政策,可以事先评定任职的资格。
2.配置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人力资源管理在配置上尤为的重要,科学合理的配置不仅可以调动职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员的内在潜能,还可以提高高校的人力管理水平和效率,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为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合适的条件,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个人的潜能,才可以更好的为教育做出贡献,推动高校的发展。
3.健全完善的考核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考核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的健全完善考核机制,用科学合理的态度去面对人员的评价与考核,才可以让职员在辛苦工作的同时感受到前方的的机遇,给予人员前进的动力,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位职员。将职员的考核与平时的表现及贡献想联系,促使职员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对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和留住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概念及重要性
(一)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概念
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主要是由教育资金所产生的通过数量反映的效率和效益等,是高等院校成效的总和。效率是指高等院校投入与结果两者之间的比例,用于反映资金使用程度;效益用于反映高校预计目标和经济收益实际情况。通过绩效来取代效益,用绩效来表明教育产出的效益情况。
(二)高校财务管理绩效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顺应教育形势发展需求,以提高高等院校办学质量为核心,针对各高校财务管理提出更具体的要求。高等院校采取财务管理绩效对其发展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首先,高等院校通过财务管理绩效,能够使得高等院校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和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化,教育资金运用更加合理化,有利于全面提升高等院校经营决策和发展水平;其次,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与整个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提升高等院校整体资金运用水平;最后,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是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财务支出绩效的主要内容,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用透明度,确保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绩效意识偏低
为更好顺应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部分高校已进入到扩张阶段,虽然高等院校规模得到了扩张,但其负债也明显提升。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经营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其从以往的靠国家投资发展,逐渐成为民办独立法人主体,从而使得以往的财务管理绩效难以适应当前高等院校发展的具体需求。高等院校的成立与发展体现在其社会效益方面,而民办高等院校的成立使其l展更倾向于经济收益的取得,这使得财务管理绩效发生了转变,且对该管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高等院校在经营方式上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在院校财务管理方面缺乏整体意识,并且在高等院校资产管理中,其仅对办公数、教学设备以及桌椅等实物进行管理,对其他相关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不够重视,进而使得高等院校财务报表数据信息不真实,财务管理存在疏漏。
(二)资金收入分配情况较差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将精力主要集中于提升经济效益方面,并通过提高高校教职工津贴,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高校经济收益,然而这些措施会降低高校实际收入,使得高校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其资金使用情况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造成高等院校资金收入分配情况存在偏差。这主要由于一些高等院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并未与高校实际情况和专业教学特点相结合,从而使得高校内部收入与支出之间出现失衡,不利于高等院校的持续经营与良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成效。
(三)财务管理预算较为混乱
财务管理预算是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的重点内容。从目前高等院校实际经营管理情况而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预算不论在制定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较为混乱。各高等院校为了提高财务管理预算执行成效,特别是在明确不同部门领导权力与职责过程中,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多次分配的现象,而这种多次分配预算将直接影响其公平性和透明度,同时,也容易造成高等院校不同部门之间财务预算混乱。比如高等院校各项管理经费运用,通常根据其内部不同职能部门的不同工作职责进行分配,各职能部门依据其职责制定相应的资金预算情况,并根据其相应的工作职责取得不同的管理资金限额。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内部不同部门和组织为了能够取得相应收益来确保高校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在资金费用分配过程中,并未采取一次性结算方式,而是通过多次分配来实现资金费用结算,这种做法严重降低了高等院校财务预算费用使用效率,并直接影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的全面实施。
(四)财务管理体制建设不善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构建财务管理体制过程中,主要依据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制度,并根据这些制度内容要求来构建财务管理体制。然而不论是集中式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还是分级式财务管理体制,其均直接受到组织结构因素影响,从而使得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不足。一方面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权责不够明确,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等;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未能根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和其他部门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难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成效,阻碍了高等院校财务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与开展。
三、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的有效措施
(一)增强对财务管理绩效重视度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对财务管理绩效重视度偏低现象,这使得当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绩效实施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为了有效提升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工作,提高高等院校社会、经济收益,应全面增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重视度和整体意识。各高等院校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各部门、各学院给予财务管理绩效足够的重视,同时通过利用会议等形式,定期对高等院校教师及工作人员开展财务管理绩效知识学习,提升整体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特别是涉及财务管理绩效工作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使其能够更快地融入到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工作中来。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应提高财务管理绩效在整个管理中的地位,使其同管理会计相结合,从而为高校经营与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具体信息。
(二)明确成本效益管理意识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经费主要由国家政府部门和社会共同提供。高等院校在社会中起到教育传授的重要作用,其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高等院校应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作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财务管理绩效成效。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将教育作为其主要的经营和管理内容,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虽然极其重要,但加强高院教育资源分配与应用也极为重要;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当将现代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内容与高校自身财务管理绩效情况相结合,建立健全已有的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并通过成本效益如实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成本使用情况。
(三)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我国预算法对各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指明预算管理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中都明确指出财务预算管理是其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同时高等院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与高校财务管理绩效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应当建立健全相应激励机制,将高校各部门资金预算情况同绩效相结合;其次,提升预算管理关注度,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最后,拓宽预算管理范围,将高等院校各项活动所需用资金全部纳入到财务预算管理范围内,对各项资金运用情况加大管理力度。
(四)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绩效
提高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应当以建立健全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体系为中心,明确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体系发展方向和具体实施内容。各高等院校应根据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自身院校发展情况来具体规划其发展方向,构建相应合理的财务管理绩效体系,并针对院校各部门、各院系的日常支出和收入等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总结得出其财务管理绩效结果,完善并提高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还应根据实际财务管理绩效,制订相应的资金使用计划,提高高等院校资金利用率,避免责权不明现象发生,防范盲目和适用资金情况,从而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绩效的主要作用。
四、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与发展,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种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应当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且全面实施财务管理绩效。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应从实际着手,提升对财务管理考核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管理绩效相关制度,并选定相应的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考核指标。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才能实现并加快高校发展,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质量,为完善我国教育体制和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潘太雄.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8):270.
[2]杨建章.关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措施的思考[J].新经济,2015,(14):38.
关键词:
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即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主要集中在确保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确保高校正确的政治方向;除此之外,政府将逐渐向高校下放其他权力,实现高校的自主办学[1]。如果政府职权逐渐从高等教育资产运作体系中淡化为监督与辅助的角色,那么身为高等教育主体的高等院校就必须思考高校在资产管理与经营方面如何实现自主,也就是说,高等院校在最大程度上“去行政化”之后,“校务自主”与“财务经营自主”成了高校的两项责任和义务,高校将成为自行担负包括财务责任在内的校务责任的经营实体。这样,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之间的运作差异将逐渐缩小,资产管理必将成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都要面对的新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所有的高校教育资源中,高校资产是高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1997年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资产”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具体来说,高校资产和企业资产在直观上并无二致,因此从理论上讲,在资产的管理和利用问题上,高校也必须像企业一样,有负责管理资产的组织和机构。这些与资产管理有关的组织和机构的职能与分工、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制度管理方法按照一定的原则有机地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构成了高校资产管理体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院校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化、社会化的趋势,而如何建立适应这一趋势的内部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就成了现代高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美国,这种管理意味着大学的经营状况随时可以接受公众监督。也就是说,大学不仅不能以学术自由等崇高的理想推卸社会责任,而且包括教学、研究、教师制度、社会服务等所有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作成效,都必须完全透明化,社会和公众可以对之进行全面检验。但是西方高校的利害关系人们(董事会、校务管理层等等)对社会公众(当然也包括履行公共监督责任的各级政府)的监督抱持高度疑虑和戒备,担心这种监督会践踏学术的神圣与价值,使大学趋向社会化和平庸化,从而希望大学有权能对自身进行自主且有效的管理。但是在这种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毕竟存在着法律和公共事务等众多领域的限制,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因此,西方高校就不得不面临“在保持学术环境中寻找自我管理和面对社会责任的平衡点”的压力。
虽然外部社会不断在要求高等教育实现“产业化”为代表,但是高校毕竟不同于企业,我们无法明确界定高校“生产”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或者即便是把学生定义为高校的“产品”,那么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功,是否可以说完全来自于大学教育?此外,高校学术研究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是获得于高校自身提供的资源?显然,这些问题无法简单地在“产业化”的语境下进行解释。所以,衡量高等教育的“产品”和“质量”是非常困难的,高校的“生产效能”和“控制成本”等问题就难以等同企业的运作模式,如可以套用计量模式进行计算、预测和评估。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如果没有一个管理模型,高校经营的所有评价机制均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高校的使命并未改变,依然是知识的创造、传播和运用,但这些使命所包含的意义已发生重大转变,即人们期望社会可以享受高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果高校无法获得一种良好的管理模式,则很难在社会中建立其公信力。正因如此,高校必须要从内部着手,建立健全的资源和资产管理机制。以下将从内部控制的观点出发,进一步对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原则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措施建议。
二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原则
(一)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作用
内部控制是一个管理学概念。任何具有经营性质的单位(企业、学校等)都会面临着“如何管理”以及“管理什么”的问题。以企业为例,企业最大的管理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获利的最大化,决定获利最大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经营效率,而获得最高经营效率的核心是如何实现企业所掌握的包括资产在内的所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企业获利的最大化,关键在于单位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够通过某种控制机制,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以实现上述“连锁反应”。这就是内部控制理论的通俗化概括[3]。因此,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即指高校如何在内部控制理论的指导下,实现资产使用率的最大化[4]。由此可见,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对未来高校的自主运营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前所述,内部控制是一种过程和方法,而非目的;对于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来说,“内部控制”最终将归结为采用何种方法实现高校资产的正常运营。所以,高校管理层在设计与执行高校资产内部控制的时候,必须考虑许多因素,以利于其推动组织内部控制的周延性与落实性。这些因素,就是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从总体上看,这些原则主要有信息化原则、系统化原则与标准化原则。
(二)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
1.信息化原则
在任何内部控制的领域和模型中,“控制”和“信息”往往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一般来说,“信息”的正确是“控制”能够实现的前提,而“控制”的目标则是正确“信息”的产生、畅通和利用。因此,所谓“信息化原则”,通俗地解释就是制定或确立某种内部控制制度,究竟是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信息传导与沟通机制能否能够运行正常,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传统模式,包括各要素之间的直接的、瞬时的交流,以及与资产管理有关的部门和组织按照一定的频率或其他原则建立固定的讨论、协调、解决和解决机制,以确保与资产管理有关的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各相关部门。二是网络模式,即与资产管理有关的部门和组织自上而下地及时公布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各类信息,使资产使用单位根据自身的权责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而后“各取所需”,以达到合理有效使用资产实现各要素的既定目标的目的。
2.系统化原则
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历时性等特性。系统化的内部控制的内涵,是根据所要实现的目标的性质和内容,按照单位内部各要素应当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对单位内部各要素进行通盘布局,使各要素在一定的规则或框架内连续、有效地单独运行或相互作用,以实现既定目标系统化原则必然要求高校建立内控测评系统,加强高校财务风险评级。要组织人员对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审核、测试,找出不足的地方,积极地探讨及修正,从而达到完善单位内部控制的目的[5]。
3.标准化原则
如果说信息化原则解决的是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什么”,系统化原则解决的是从宏观的角度上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如何实现”,那么标准化原则解决的则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微观的、具体的“工具”和“游戏规则”。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第2号指南和1996年我国颁发的国家标准(GB3935.1-96)均对标准化进行了概念的阐述[6]。因此,此外许多国家和行业都对“标准化”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或进行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界定。但是不管如何定义“标准化”一词,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有关于标准化的法律法规,标准化已然成为全世界对现代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原则。1987年的IS09000系列国际标准,对世界各国各行业的质量管理各环节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质量管理体系强调的是对过程方法的控制,而标准化管理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标准化是一种基本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管理领域。同样,高校资产管理必须通过采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才能规范高校的资产管理,实现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各项事业的目标。
三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发展改革的重要转型期。在这一背景之下,高校要将办学规律和内部控制理论相结合,有意识地调节校内外各种因素和学校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可以从以下措施入手,对已有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建立综合作业稽核系统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改革的总体趋势,未来高等教育的每一个实施者(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都应把高校视为一个“事业体”和“经营体”,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的经营参与意识必须与高校自主办学自主经营的趋势同步成长。尤其是一旦“校务基金制度”在未来得以实施,那么高等院校将进入一个“总体经营”(institutionaladvancement)的时代,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在享有管理自主的权利的同时,当然也要承担学校经营的责任,尤其是教育管理人员。每个教育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组织内部控制的理念与作法,进而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正确执行。在这一点上,西方高校已经走在了前面。如美国大学校院财务管理人员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CollegeandUniversityBusinessOffice,NACUBA)就将大学内部的财务管理分为策划、预算、财务报告、现金管理、捐赠基金管理、融资管理、税务管理、福利管理、采购管理、附属事业管理以及技术数据IT系统、法律部门、风险管理等支持性运作。所有上述管理门类均要受到综合性操作系统———“稽核(Audit)”,即内部控制的审核系统的管理。
(二)确认校园体系内部控制的权利与责任
高校内部管理与控制的基本内容与组织管理内部控制相似。但是,由于高校具有非营利性质,因此高校内部管理更加重视营运控制与稽核。公立高校对利润计划则多用资产使用率(经费利用率)作为标准,而私立高校则大多使用企业组织管控模式。高校的内部控制一般包含“运作效率与效能(effectivenessandefficiency)”、“财务报告的可信度(relia-bility)”与“符合法律规定(compliance)”三个领域,其所衍生的五个元素有:管理环境(以人为本)、危险评估(因应机制)、控管措施(方法学)、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与外部及修正措施)等。事实上,良好的内部管理控制是高校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和确保自主管理的基石。
(三)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资产管理队伍
近年来,全国各类高校的资产规模在短时期内均出现大幅增长的态势。这种情况促使高校管理人员认识到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要实现自身的稳定且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系。因此,许多高校为了加强资产管理水平,将原本归属于后勤管理处或总务处的资产管理部门分离出来,单独设置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队伍质量的好坏,将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资产管理效益的规模及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应该成为高校人才战略的关键点和着力点之一。高校应该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相结合,对资产的价值管理和使用管理实行“双管齐下、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同时针对资产管理人员的招募、进修、拓展、考核、晋升,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进行贯彻。更重要的是,要像高校科研学术团队一样,将资产管理队伍的梯队建设提到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使资产管理队伍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素质好、结构优、爱岗敬业的资产管理队伍”[7]。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高等教育真的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那么它就要像企业一样按经济规律组织运营,注意供需、绩效、质量,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以满足消费者———学生的需求[8]。而高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有效实现,不仅可以使高等教育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而且,在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健全健康的资产管理制度,可以使高校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全面推动高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慧.高校“行政化”问题解决路径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5,(6).
[2]褚琳.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3).
[3]张倩.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与优化研究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14,(2).
[4]赵文淼,宋胜菊.基于反馈控制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改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4).
[5]沈秀丽.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24).
[6]李春田.标准化基础[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一)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财务分析能力薄弱。
高校财务会计不重视往来款项清理工作,大量收支款项长期挂账,账务处理不及时,财务报表不完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以学校的名义对外投资时,核销手续不健全,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外提供担保存款过多;虽然部分高校财务人员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式提供财物的基本信息,但只是事后的历史数据和解释信息,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记录,没有资金流向的预测,控制及分析。以至于无法系统考核学校整体资金数量,各部门院系的资金使用效率也无从考究。
(二)财务管理体制不够顺畅,需要进一步完善。
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管理思路单一,与高校的其它管理脱节。大部分高校以由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代行总会计师职权,至今没有设立总会计师一职。由于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院)长专业的局限性,使他们对整个高校的资金运营、投资效率效果等信息不熟悉。使高校财务管理关系陷入了传统国企管理的恶性循环。还有部分院系虚报财务资料,学校的一些主体经济没有明确的责、权、利关系,出现太多以经济浪费为特征的消耗主体。因此,高校迫切需要设置精通经济业务的总会计师,完善财务管理体制,确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
(三)银行贷款过多,财务风险加大。
近年来,高校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事业提高质量和持续发展的需求。不少高校,没有进行对学校财务的客观分析和决策,盲目地为加快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变学校面貌、改善办学条件,大兴土木,由于考虑不周,在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和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一些高校遇到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忽视银行贷款的风险,一味的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部分高校不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财务困难频频发生,财务风险加大。
(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规范,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内部虽然设置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内部控制范围和控制内容不够全面,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强调对外来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忽略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内容不健全,预算不准确,透明度不高,缺乏对经济行为的导向作用。有些校领导及业务主管未按预算安排随意使用资金,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和预算的失误,造成很多高校在重大建设投资项目上投资决策的失误,投资未带来预想的经济效益,大大价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个别高校还存在私自规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胡乱收取学杂费用。这些都是由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二、改善高校财务管理现状的措施:
(一)高校自行拓展筹资渠道,政府协助,银行需控制对高校贷款规模。
高等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高校应该在拓展筹资渠道上从自身做起,强化财务管理,合理安排预算,控制办学成本。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尝试经营校办产业、承接企业科研项目等。合理经营,努力增加高校的收入。政府充分发挥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力度,减轻高校的财务负担。高校也可以向银行拓展筹资,但银行在对高校进行贷款业务时,应客观评价该高校的财务风险与投资收益,理性决策。对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确保相关贷款款项的拨付情况,掌握有关该校未来发展动向的有效信息,银行应对高校贷款的去向进行严格的后续监管,以确保贷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这样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预算。
高校可以通过有关的政策制定适合自己的财务预算管理办法,针对一系列的费用支出制定相应的制度。设立监管人员不定时检查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对各项支出情况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定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制约和监督,坚决制止出现从头到尾由一人办理资金业务的问题出现。 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学校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确保高效固定资产的价值。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内部控制,制定符合当前学校发展方向的财务制度。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加强会计核算和成本费用的控制,争取构建最合理的资本结构,有效地利用教学经费,努力提高高校的教育投资效益。
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与应用,直接体现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水平状况。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与应用,高校实验室在管理和应用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现状。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一)观念方面:高校师生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
虽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已经加大力度建设和管理实验室。不过,当前在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教育资源配置、项目政策、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仍然过于重视理论决策,而忽视了实验的重要性。例如,实验室建设缺乏规划性、资源配置不够重视、实验室教学改革落后以及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老师和学生在接受实验教学知识时缺乏主动性,从而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实验教学的认知能力。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很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体制方面: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模式落后
高校受到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观念的影响,在实验室设立方面多是依附教研室,按照课程设置,虽然在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实验室的分散体制,造成实验室的规模小、功能单一,不利于壮大和提高高校跨学科的科学实验能力,更不适合培养综合型人才。高校教学中,每个实验室呈现出的小而全特点,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更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即便将实验室设立为大类学科的整体性,但是各个课程实验教学为了自身利益,不同程度的分割实验室资源,这种情况下也不利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管理实验室,因而实验物资、实验教学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这种多部门管理的情况下导致实验室的管理不协调与混乱,无法满足高校资源整合发展的需求。
(三)资源浪费:实验设备利用率低,重复购置现象严重
在高校实验室教学中,实验设置改革落后,相似的专业设置的实验室、实验设备也多为类似,从而造成资源投入到实验设备的重复采购,大大降低实验设备的利用率,造成资源的浪费。购买的实验设备无处安置,同一个实验采购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仪器设备,增加了设备维护维修的难度,而且一些仪器设备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高,由此造成实验设备仪器的闲置,不利于实验设备的功能开发,也极大地缩减了仪器的使用寿命。
(四)经费投入:实验经费的投入不足,致使实验条件落后
一方面,高校教育经费预算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导致物价的不断上涨,然而实际上高校在实验室经费却没有提高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虽然有些高校投入建设实验室,但是随着学校的扩招,学生人均实验教学资源实际上呈现出下滑的现象。
(五)师资方面:实验室师资力量薄弱
一方面,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与推进,各大高校将培养人才作为发展学校的首要任务,并且积极改善和提高师资水平。不过,在改善工作条件、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都不利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并且这种缺乏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条件,也很难将优秀的人才吸引进来和投入实验技术队伍中,长期以往导致高校实验室师资力量薄弱。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支撑结构、学历结构偏低,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琐碎,做得多却不容易看到工作成果,加之对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认知普遍存在观念,这些在不同的程度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此外,各大高校实验室之间相对封闭,彼此之间缺少交流互动,一些优势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不利于联合各自的力量,一起完成大型实验任务和攻克科研难题。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关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革与发展。
(一)强化实践与理论同等重要的观念认识
结合重视科技的教育背景需求,高校应当将实验室建设与理论、学科及专业建设相结合,为适应和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积极改变传统理论重视实践的教学观念。与此同时,高校从办学定位、特色等方面做好规划,将实验室建设与理论教学都重视起来,不断的完善和强化实验室管理机构。
(二)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机制
高校实验教学应当根据职权能级的原理,积极的建立科学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采用联合与工件的方式建设功能全面、规模大的实验中心,促进各个实验课或者各个高校之间资源的共享利用。针对实验用品分配、消耗记录、赔偿制度以及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方面,统一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协调各个实验室、各个项目工作的开展,促进规划和管理实验室实验和人力资源。规范的管理体制不仅有助于扩大实验规模,而且有效的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有利于资源的介于,提高实验室的效能。
(三)推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加大实验室维修经费的投入
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有助于实现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发展。通过网络等级系统检测实验设备仪器,这种动态化管理能够实时的检测设备的使用情况。不过高校实验室推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前期投入比较大。此外,增加实验室维修经费的投入,建设完善的维护维修管理制度,也直接影响到了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严格按照存放要求保管实验仪器,不仅节约空间利用,而且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针对上文提出的,高校只注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属于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这种情况下极容易损坏仪器,不利于提高高校实验室教学质量。由此,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当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不仅有效利用设备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处理和更新老化仪器。
(四)加大力度培养实验室技术人员,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从实验仪器的准备、管理、实验及安全等多个方面考核实验室各个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状况,将检查结果与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人才培养机制、考核评价制度和体系,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同时,高校还应当定期培训以不断的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以确保各大高校实验室教学的顺利开展。此外,高校还应当高度关注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从新近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方面定期培训工作人员,培养实验技术人员灵活的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鼓励和引导现有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提高学历水平,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当下高校实验室人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实现对实验仪器设备的科学购买与合理淘汰
当下,高校教育资源投资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实验仪器设备。采购前,多方论证,确保采购到优质的仪器设备。采购前,应当多方比较,选择质量和信誉都优秀的厂家,避免盲目采购,同时合理淘汰一些落后于陈旧的仪器设备,为新设备的引入提供存储空间。
三结语
高校实验室工作内容繁多,为了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实验室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从观念、体制、资源、经费投入以及师资等多个方面指出了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也从这些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以实现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毛莉萍,段颖妮.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6(1).
[2]吴志聪,詹春美.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X).
[3]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
[4]郭冉冉.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131-131.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学校所要求的合格人才,并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和毕业率。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各个阶段制定明确的学习方向,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进而有效的增强学校所要求合格人才的培养。
1.2高校学籍管理能树立院校良好的学习风气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院校良好学习风气的树立,要树立良好的院校学习风气,就需要不断提高院校学籍管理水平。高校良好的学习风气中,要求培养学生乐于奉献、乐于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德,要求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要树立良好的院校学习风气,就需求依靠完善严格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训练,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时促进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2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创新管理措施
很多高校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意识不强,甚至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也不了解学籍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而制约着学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开展关于高效学籍管理知识的主题班会,讲解高效学籍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学籍管理工作相关内容,以加强新生入校前的学籍管理意识,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前进行学前教育、发放学生手册以及学籍知识的考核等多种方式,并且通过利用学校的校园园、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期刊等多种校内资源宣传学籍管理工作内容,增加学生对学籍管理的意识,从而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
2.2建立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
在现当代信息技术化社会,高校学籍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传统的纸质学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是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学籍管理模式,才能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质量。通过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实现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管理。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大范围将学籍管理集成化,并且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还能实现学籍管理图文并茂,提高高校学籍管理质量,提升高校学籍管理水平,同时能大量的储存学籍管理,降低高校学籍管理保管成本,延长学籍管理保管时间,相比传统保管方式更具优越性。因此,建立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有效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2.3完善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工作内容
高校学籍管理部门要根据高校生发展特点,对于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主动询问服务,做好高校学籍的跟踪调查工作,并有效的管理好学籍收集工作,从而保障高校学籍管理完整性,以便高校教学管理能顺利的开展和有序的实施。创建高校学籍网络管理平台能加强高校学籍管理的利用,通过对高校学籍分类编著,使高校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获取学籍资料,并及时补充并解决高校学籍资料存在的问题,提高高校学籍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服务,从而提升高校学籍管理水平,保障高校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2.4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需要学籍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并且要结合现代化管理的知识、科学技术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管理。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的修养水平,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要求,使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熟悉高校学籍管理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学籍管理的各种专业知识及时补充运用于高校学籍管理中,从而增强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能力,提高高校学籍管理水平。此外,高校学籍管理人员要加强电子学籍管理知识的学习,使高校学籍更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与时俱进,为高校教学提供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06-01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已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和运作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正是这种独立实体的自,致使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而分析和研究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其发生也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本文根据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不同原因,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力求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高校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财政补助收入及非税收入不足偿还到期债务而面临的风险。其中,筹资风险是目前最显著的风险之一。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是指高校的财务状况在长期平衡过程中的失衡现象。总体来讲,高校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破产的现象。但其可能出现流动资金短缺现象,例如,拖欠职工奖金津贴、日常运转较困难等现象。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主要包括流动资金短缺的风险和净资产潜亏的风险。
(二)高校贷款风险。目前,高校财务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高校为满足扩招发展的需求,已进入了一个大规模举债办学的阶段,其扩张速度与竞争的激烈也是前所未有的。许多高校开始运用贷款方式筹集建设与办学资金。一方面,贷款的运用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筹资渠道,缓解了高校资金不足的困难,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贷款资金也需按期还本付息,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三)基建工程引起的支付风险。自从国家鼓励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原有的校舍、食堂和教学楼等设施已不能再满足其需求,迫使各高校迅速加大基建投资规模,从而形成大量的基建欠款。巨额的高校基建欠款除会引发社会问题外,还会影响高校自身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过度拖欠工程欠款,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基建工程拖欠工资,偷工减料等事件的发生,使得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最终引发高校后续的维修费用的增加,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高校投资风险。高校投资风险是指高校为实现货币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将资金投放市场进行各种投资回收活动。但是由于市场情况的复杂性及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往往发生重大偏离。严重地会使投资本金血本无归。高校的投资风险可以包括三类:法律和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
(五)高校校办企业财务风险。虽然校办企业在高校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校办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校办企业发生破产,高校则需要负有连带责任,并承担投资份额内的财务风险,因此,校办企业的经营失败会对高校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形成财务风险。校办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校办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及与校办企业相关的高校连带责任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已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国家的财政拨款相对减少,资金需求与财政拨款间的矛盾日益扩大,高校自筹资金的压力也相应增大,迫使高校在资金筹集、资金调度及资金合理运用方面面临复杂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的许多财务行为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二)预算编制及执行不力。通常情况下,高校各项经费收支应按部门预算来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和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财务部门预算不准确、不全面,甚至编制的部门预算不能客观地反映高校财务收支的全貌,不能真实地体现高校的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
(三)高估收入与过度举债。适度举债既是高校发展的催化剂,也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支持。但实际上贷款是对高校预期收入的一种透支。假设高等教育的市场发生变化,高校的预期收入与预期支出也会发生偏差,再加上高校贷款数额大、期限长、利息负担重等情况,高校财务将收不抵支,从而形成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高校融资渠道单一。高校扩招导致教育需求的增加与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我国政府部门在下达“扩招”的指标时,安排的建设资金却非常有限。资金空缺部分则需要由高校自己来解决。长年以来,维持高校运转的经费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生缴费,净资产总量增值缓慢。由于校办企业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发展状况不良的制约,在经济上对高校的贡献不大。
(五)基建投资与高校财务分离核算。高校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核算体系,一套用于核算财政拨款和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另一套用于自筹建设资金和发展改革部门拨款。而普通大学获得的基本建设基金很有限,只能依靠借款满足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基建借款资金成为财务账套外的一套账,财务隐患被隐藏起来。
(六)投资能力相对较弱。投资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投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高校投资所需资金短缺。由于高校是非营利性组织,其资金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缴费,其自身吸引金融机构或企业投资的能力比较弱,从而增加高校的融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许多高校只顾当前发展,而忽略高校的长期发展规划。
三、高校潜在财务风险的管理防范措施
(一)加快资金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高校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主要源于人员的自身素质。防范高校财务风险,需要一批具有积极进取、高效精干的财务专业队伍。高校资金运作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学识和学历,还要具有优秀的道德观念,在金钱面前能够自律和自控。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高校预算管理既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高校编制预算时,应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高校发展建设的需要和高校资金能力的情况。改变现有的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处于事权与财权相分离的状态,改进教育预算的编制,实行统一管理与核算。例如,现有的教育经费预算级次较低,“教育事业费”属于“文教卫生事业类”中的款级,“教育基建投资”属于“基本建设支出类”中的款级,应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合并为“教育经费类”,统一由教育主管部门同财政和计划部门,共同编制教育经费预算,经同级政府和人代会批准后,财政部门将教育经费划拨给教育主管部门,再由教育主管部门安排和调度。
(三)制定合理的资金结构。高校资金结构是指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由筹资方式决定,是筹资策略的重要方面。资金结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该高校办学的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合理的资金结构是高校未来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虽然高校可以通过适度举债来加快高校的发展,但举债过多也有可能给高校带来财务风险。
(四)改革高校会计核算制度。高校应改革会计核算制度,实行权责发生制,并将两套账合为一套账,即基建会计纳入高校财务的大账。这样可以确保基建欠款在高校财务总账中全面准确地反映,从而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能力,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机率。
(五)高校投资运行市场化。高校投资运行机制待需创新,应以市场化方式代替行政化方式。高校投资运行的市场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的风险利益机制,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责任与权利对等、利益与风险对等”等原则。这就要求投资项目的利益主体,必须也是风险承担的主体,投资主体与使用主体要相互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投资项目的竞争化机制。高校在投资过程中,应允许多个单位参与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经营,并根据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制衡机制,从而建立科学的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以保障项目投资的效益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丽羽.高校财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事业财会,2006(2).
[2] 张甫香.高校财务风险指标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控制手段之一。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不但是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而且还是高等学校各部门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在我国高教事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办学经费愈来愈紧张,经费供求之间的矛盾更趋突出,经济活动也变得更加复杂,为此,强化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显得极为重要。
一、实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所谓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各单位会计人员依据本年度的总体工作目标,科学、规范、合理地实施规划,预测今后的工作成果、资本支出以及现金流量变化等财务指标,这是会计主体运用价值形式对于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实施预测、决策以及目标控制的重要管理形式。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涵盖了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预算执行结果等各个环节,将对本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高等学校领导者要运用预算管理以体现本校的发展策略,运用预算来配置本校资源,并且本校内各部分及教职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状况加以考核评价。因为财务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其质量高低必然会影响到本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如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张,大学的经费来源也从财政拨款变成以财政拨款为主体并且从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的全新局面,一旦不重视此项工作,肯定将影响到本校的改革和发展。所以说,必须不断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水平,这样才能推动高校实现科学发展。
二、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牵涉到教学、科研、后勤以及产业等诸多方面,主要是以本校财务处的教学、科研这两部分财务预算为主体的,还包含了基建财务预算、产业独立核算、后勤独立核算等经营性收支预算等在内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高等院校财会管理工作接受财务部门的统一领导,不仅要汇总各个二级财务部门所上报的各类财务预算,而且还要具体编制以下财务预算内容:一是高校教学财务预算,主要有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等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前者又可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教育收入等内容。二是高校科研财务预算,主要有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等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前者有科研支出的具体内容。三是高校其它财务预算,主要有经营收支预算、其它收支预算。其中,高校基建部门负责基建财务预算编制,产业部门主要负责下属产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后勤部门主要负责后勤承包项目预算编制。
三、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是高校部分内部职能部门对于预算管理不够重要。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一管理本校的财务工作。在诸多具体工作当中,财务预算管理显然是其中的中心内容。但是,预算管理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要得到本校其他部门的大力配合。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各个职能部门对于财务预算编制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部分预算项目与指标论证不够全面充分,缺少科学性,预算计划上报时有相当大的水分,随意性相当强,无法依据本校今后数年发展的要求来编制合理的预算,十分缺乏科学性。二是高校各部门的收入预算编制往往不够科学与规范。高校各部门预算编制主要有收入预算编制与支出预算编制等。收入预算包含了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产业以及附属单位缴款等,因为部分收入具有不可确定性,所以就有可能导致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编制收入的不够到位,加之一些部门及个人截留甚至挪用单位资金,导致在财务预算编制中无法依据实事求是之原则来实施科学地编制。三是高校预算的执行不够到位。一直以来,高校财务预算在工作实践中往往会存在只注重支出预算却忽视了收入预算的状况,以至于存在着收入预算未能真正实现,从而产生预算赤字。这一状况的出现不仅说明了在预算编制中有可能存在不够科学与合理之处,而且也暴露出高等院校各部门在工作联系中存在的不够到位之处,缺少相应的监管与约束,亟待加以改进。
四、推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相应措施
1.建立专业化的高校预算编制机构
财务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控制方式之一,高校预算编制要和各部门的预算执行状况进行紧密联系,应当有利于部门预算实施的可操作性以及规范化。为了编好财务预算,高校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要层层把关与认真落实,同时还需得到本校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为切实解决大学内各职能部门对于财务预算编制的认识有所不足的问题,应当建立起在财务管理工作分管校长领导之下,以本校财务部门为主体,审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基建部门、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科研部门以及后勤部门等相关部门参与其中的高校预算编制机构。高等院校要依据预算编制机构所提出的财务预算思路落实到本校的年度发展目标之中,并下发至本校预算的具体执行部门。同时,预算编制机构的专家们还可以法律政策等标准作为依据,对本校今后的工作重点和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加以评审,其后还要对各预算执行部门所上报的预算方案加以汇总,通过数次论证之后得到最为合理的财务预算方案。
2.大力提升财务收入预算
大学预算编制的原则是要保持收支平衡,因此,应当在预算的收入上进行努力,从而编制出综合性预算。要依据当前高校收入预算未能全部加以实现,但是支出预算却足额予以安排的状态,将高校所能实现的所有正当合法收入均列入高校收入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在高校收入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稳健性的原则,将收入预算全面贯彻到各部门,防止出现截留、占用甚至挪用学校资金的情况。对高校当中一些具备不确定性的收入则应依据收缴部门所提供的收缴额度、招生部门今后的招生发展趋势开展细化研究,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更加科学而准确地编制各类收入预算,不能再随意改变收入预算。
3.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机制
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是为了转变当前高等院校各预算执行部门缺少监管之现状,实现各个部门的资金预算和预算执行的彼此结合,把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绩效予以结合,实现奖优罚劣。高校各职能部门在预算实施中应当尽可能地将问题考虑在前面,一旦遇到问题应当加强各个不同部门的相互联系,从而避免预算执行中的预算指标在使用中的不规范甚至挪用预算费用的情况。同时,为切实改进对于财务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够之状况,预算在经过确定之后不得随意增减。在支出上,应坚持“一支笔”审批办法,严格依据预算规定加以控制,从而加大预算执行之力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于该校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以及科研等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所高等院校一定要高度重视财务预算的重要作用,充分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内控机制,特别是在当前高校资金流量逐年增加的新形势下,实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不但能够为大学的生存与空间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而且还能为提升财务预算管理的水平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慧娟.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湖北社会科学,2010(4).
教育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与人才的培养战略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总目标前提下的教育成本最小化。作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成本管理是组织学校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基础工作。
搞好教育成本管理工作、维护学校经济秩序,是保证推进教学工作、维护学校发展的前提,对加强和完善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保证我国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民办高校的支出主要指民办高校的基本建设支出和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科研等所发生的各种支出。而民办高校教育成本则是指用于培养学生、为使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包括以货币支付的高等教育资源价值和因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即直接成本(实支成本)和间接成本(机会成本)。直接成本是直接用于教学和学生方面各项费用,主要包括学生费用和教学费用,也就是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各种费用和学校为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间接成本是指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主要包括教学辅助费(学校的图书馆、体育中心、环保、保卫等部门为支持教学发生的各项费用)、教学管理费(为教学提供条件、进行教学管理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行政管理费(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2.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的问卷显示,我国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主要体现在其专门人才培养的经费开支上。与我国公办高校经费来源不同,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学费,其财务成本主要个人直接成本,而社会直接成本所占比重非常低。也就是说,民办高校成本的核算对象是学生的培养成本。这不仅因为我国民办高校的职能单一,绝大部分高校只履行人才培养这一职能,其经费的开支也主要甚至唯一的用途是为教学服务,包括支付教学人员工资、教学设备的购置和修缮等;而且还因为民办高校的经费收入也主要是通过办学获得,其资金来源和支出的范围与性质相同,其支出大多为收益性支出,使资金的收支与成本呈线形-直接联系。一些学者曾经对民办高校教育成本与公办高校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民办高校的生均高等教育总成本普遍低于公办高校,而且,其发展受生源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学费收入与招生人数有直接关系,其成本高低与发展规模的联系更加直接。
2.2教育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在财务管理,尤其是教育成本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财务管理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也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财务管理仅仅局限于报账和记账的核算功能。其次,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必须大量增加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设备。另外,师资的引进和重点学科的建设,科技、科研的建设,学位点的建设,这些都是影响着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样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
3.如何改善教育成本的管理
3.1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办法针对民办高校财务制度方面的专门立法,如《民办高校促进法》、《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等,但是这方面的管理仍然比较混乱。因此,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更应参照国家对公办高校的相关规定,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学校的财务行为,要遵守国家制定颁布的适用于社会各领域的重大经济法律和法规,要执行政府制定颁布的适用于社会经济特定领域的重要财务规章制度;要执行政府下发的适用于高等学校经济活动专门领域的各项财务制度;要依法维护学校的自身权益,使其不受侵犯,保护学校应得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或损害。
3.2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
民办高校应该按照“专业化、多元化、多角化”的指导思想来做好学校战略谋划和运作,要以市场为导向设定目标成本,在项目开发设计阶段就引进目标成本,做好市场调查、教育需求预测、规模与家长承受能力预测,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结合学校的目标盈余确定目标成本。另外,还应该推行目标成本责任管理制度。成本控制必须从成本发生的源流,引进项目设计及其相关的教育教学设备投资开始,深入到成本发生的全过程,必须深入到教务处、招生、教学等各职能部门。学校需要注意的是,从高层管理当局到各分院负责人及教学管理人员都是成本控制的主体,都必须对成本控制承担起责任。同时,成本控制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对成本控制措施的实施起着保障作用。
3.3重视财务预算管理
学校预算的编制,与学校的目标、规划相统一综合反映学校规模和事业发展的方向。在预算中,学校如何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如何与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对接都有具体的安排,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安排,对学校的管理活动作了一定的规划,有利于凝聚力量,统
一思想。再加上现在民办高校的规模日趋扩大,内部组织机构会变得更为庞大复杂,利益相关者更加广泛,出资人、办学者、管理专家、教学科研人员、学生及其家长、国家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组成了学校交互式财务关系,内部组织机构的业务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妥善处理各方财务关系,合理安排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关系,协调各方面的步调,是民办高校内部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预算体现学校整体的最优方案使各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关系得以用表格化的形式体现,使学校形成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造就一种机制安排,使各方面关系得以确定、贯彻和推行,为民办高校日常规范运行创造条件。
3.4积极开展多渠道筹集资金
民办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个人,包括办学者个人的投资和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将占总投资的大部分,政府的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小,而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收入还不充裕的情况下,民办教育的投资不能主要依靠收取高额学费的办法,这就需要学校依照法律规定,积极组织收入来源,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比如建立健全的学费收缴制度、争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投资、加大社会捐赠力度,积极吸收社会捐赠来扶持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等等。此外,民办高校还可以积极提学合作,增加附属事业收益。由于高校创办的校办企业大多依托于高校的人才、知识,占用其房屋、设备、资金,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积极进行校办企业的创办可以大大增加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促进高校发展。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人才、设备、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承担政府下发的科研项目或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从而获得经费。
1.操作
是指导企业基本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对企业运作的行为、程序、方式以及步骤进行全面管理,是企业内的行动指南和制度要求,使企业的运作进一步正规化、规范化、标准化,企业的发展更有操作性和复制性。
2.控制
是精细化管理的重点,通过做好企业精细化管理中每一个程序的监督,检查企业运作中的失误和管理漏洞,差缺补漏,及时修正。
3.核算
是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财务活动。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服务,了解自己经营状况的重要手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切与财务相关的活动都要认真记账,纳入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找到经营管理中的疏漏。
4.分析
企业要想不断开创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升自己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水平,在竞争中取得核心地位。分析和判断是精细化管理规划制定的依据和前提,也是企业不断改进、努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5.规划
是企业管理者高瞻远瞩、推动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关键。企业的规划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两个方面:长期规划是企业高层决策者根据市场前景,国际趋势和企业的经营制定的中长远目标,包括企业的发展规模、业界状态、文化远景、扩张目标、发展方向和权益分派等多个方面;短期规划是指企业依据现有目标、实际经营状态而制定的近阶段完成任务。精细化规划是指企业在制定目标和计划时应是合理的、有方向的、可操作的。
二、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现状和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整体形象、改善企业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企业落实精细化战略规划,对目标进行细化的过程中,通过找准思路、查询薄弱环节、分解实施阶段等步骤的进行,形成企业管理的整体思路、科学体系,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企业进一步引向规范、创新与成功。目前一些高校后勤发展表面上看是热气腾腾,一派飞速发展的景象,但细心观察又觉得不少人心浮气躁、好大喜功。由于“浮躁”,一些高校的后勤服务规模急剧扩大而质量和信誉不断下降;由于“浮躁”,造成后勤服务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由于“浮躁”,安全事故频发;等等。高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实现学校工作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方面。抓好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对推进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才是摆脱“人浮于事”的良药,也是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是保障学校管理到位、取得成功的重要举措。
三、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执行措施
1.从思想上统一,学习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高校后勤管理由一个个细节组成,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和师生休戚相关。实行规范统一的精细化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上的一场革命。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学习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使员工改变思想,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接受后勤部门的统一部署,自觉的愉快的投入工作。
2.加强宣传,强势灌输
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板报、宣传栏、广播、厂内录像等多种形式展开宣传活动。并通过知识竞赛,普及和宣传相关管理知识和企业文化,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形成精细化管理的思维定式和自觉行动。要狠抓员工的行为养成,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确保员工积极参与,确保考核和讲评效果,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确保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来指导工作
将工作内容落实到个人,对工作的时间、质量、要求、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安排专人检查、抽查,对检查抽查的时间、次数、频率,以及考评的力度、方法、规则都有安排,使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循。工作中严格按制度执行,不能随意更改,保证制度中的细节落到实处,确保工作质量的完成。
4.加强管理,注重实效
管理工作应注重工作的量化和精确性,使员工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工作中要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对数据的精确分析和综合研究,决定下一步的具体操作和制定新的决策,这就要求员工发挥知识、技能、经验的优势,在对工作的目的、成本、效果等内容十分清楚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决策。
四、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谨小慎微
虽然谨小慎微并非是精细的同义词,但我们不能为了精细化而在管理中谨小慎微起来。为了防止出差错,需要我们对精细化很好去解读,研究并体悟。
2.防止事必躬亲
领导在有些方面必须亲自抓,亲自导,亲自做,但绝对不是“事必”躬亲。要利用现实有限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最大程度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别人的“全能”,做好学校后勤工作。
3.防止因小失大
精细化管理中的细节,绝非一般意义下的“小”,而是“大”中的小,大中的细。应抓精、抓实、抓纲、抓大,绝非抓小。当然,如果必须的话,也不是因小而不抓。
4.防止盲目追潮
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是实事求是,遵循规律,联系实际,知己知彼,确立目标,追求效益。切不可人云亦云,人做我随;同时也不能把精细化当作一句口号,去作秀,去时髦,去装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