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校教育信息化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53-01
一、建设功能齐全、方便实用信息化软件平台
(一)发挥网络潜能,满足全方位需要
根据需要可开发教学、管理和图书情报等三个信息系统。另外,还丰富了大量的生活服务信息,如:红丝线、公用信息(如交通时刻表等)、费用查询(如工资查询等)、维修预约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教学信息系统中可开发教学系统平台:备课平台、教学平台、测试平台和管理平台。开发了视频广播、视频点播(含NVP)、视频会议、WEB教材、电子幻灯、多媒体课件、E-mail等多种网络教学形式。
(二)方便实用,以人为本
软件建设应面向用户,考虑到用户使用方便。如教学信息系统,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某一类型的教学资源找专业内容。如考试系统,教师可在用户端登录成绩,系统自动计算并生成相关数据,操作简单明了。这些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资源管理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方便,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丰富教学资源
(一)教学资源的建设的途径
1.利用互联网,共享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络获取已有资源。随着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由教育部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服务中心”以及未来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国家现代教育技术网站,将可以推动全国范围类高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
2.与其他院校交流合作。与其他高校合作,共享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开发,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3.从教育信息产业选购或与之合作开发。按照要求选购或提出设计要求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
4.自主开发。目前,更多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专业的教学信息资源是需要我们自主建设的。关于资源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发挥群众优势,采取“明星+群星”模式进行。
(1)造就“高手”。教育技术中心(包括网络管理中心)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部门。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渠道,培养与造就教育信息化“高手”,如引进专业的信息人才、进修、课题加压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技术中心人员的素质,形成教学资源设计制作以及使用方面的高手。
(2)重点抓全体师生的教育技术学习与实践。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若完全依靠教育技术中心无力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只有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教育信息化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中心的培训指导作用,依靠“高手”,通过制度化的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提高广大的师生的信息化能力。依托学科群来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路子。教育信息化机构可进行如下设置,其中教育信息中心,由教务处牵头,依托教育技术中心主持建设,全面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下设多个信息分中心,分别以各学科群为基础,负责本学科和本单位信息资源建设和专业应用系统建设。
(二)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资源建设上,“有用,好用、愿用”是系统开发、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有用,就是资源的运用确实会给教学带来效益;好用,就是使用方便,无繁琐拖沓之感;愿用,则是有用与好用带来的良好结果。具体来讲,我们认为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点、难点内容优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首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具备学院专业特色的内容。
2.坚持全课程上网。对于上网课程,最好比较完整,这样便于实施基于全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3.注重教学设计。要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应用的具体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便于维护修改。资源建设应考虑到今后对课程修改的便捷性。
【参考文献】
[1]易菲,龙朝阳.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6(02).
[2]余艳,王忠华,易鹏.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软件导刊,2006(16).
[3]彭敏.高校信息化凸现三大热点[J].软件世界,2007(11).
[4]李敏,段渭军,陈世进.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与探索——以西北工业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5]许旭英.论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2).
[6]刘贵富,秦艳友.大学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05(06).
关键词:多需求;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提出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从概念上讲,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教育信息化理念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教育信息化不仅表现在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包括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还应表现为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多方位使用,体现出信息对教学的帮助。其次,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囊括教学管理和高校行政管理多个领域,包括高校科研协作平台管理过程。最后,高校教育信息化不仅包括教学领域教学过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等,还应涉及信息化教学评价,通过评价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和推广。
二、基于多需求视角的高校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
需求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内部驱动力。任何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都伴随着它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标,满足指定的需求就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此,这种理念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经典的需求理论中提到系统前进的内在动力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基于生态教学观的高校信息化教育模式(从过去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被动接受师生的和谐教学关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信息使用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高校需要满足教学对信息化的多种需求。本文从需求理论的角度出发,总结基于教学理论的需求、基于教师信息素养的需求、基于信息化资源的需求、基于信息化评价的需求四个方面。探讨高校教育信息化多需求视角下的发展对策,以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
1.基于教学理论的需求
伴随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教育信息化是更新高校教学观念,转变过去应试教育状况的有效方法。教育信息化使高校教育从过去的传统、保守转为大众、开放,拓宽教育的时空领域,教学手段也朝着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很多教学理论都热衷于研究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改变,如怎样制作多媒体动画、怎样实现在线教学网站方式等,但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因素应该是教育的实施者,即相关教育工作者,信息化不过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手段。高校应该扩大人的理论在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的作用,缩小信息化在教学方式改变上对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好比一个小区不会因为引进智能物业管理设备(监控、报警、门禁等)而辞退物业服务公司,却可能会因为有了先进的信息化设备而思考怎么样让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舒适、方便、快捷。教师应从自身条件出发,考虑具体的教学信息化环境和信息能力,结合教育信息化实际因地制宜地研究符合教学需求的教学理论。同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当前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对于教育的期盼,探索信息化教育的着力点,将两者进行完美结合。现阶段,一些教学理论包括“学教并重”的协同教学理论、数字化学习理论、移动教学理论等多宽泛的指导性特点,由于其偏向概念化,和具体课堂教学操作有部分脱节,所以我们需要把应用研究重新分类,通过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科学等知识背景,定向研究各门课程、各类学科,集结不同的理论思路。
2.基于教师信息素养的需求
部分高校教师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必需性以及采用何种形式、为了达到什么目标在思想和实施之间存在差距,甚至过分推崇传统的手写板书、讲稿、教学文件的形式,“粉笔+课堂口授”是他们的不二法宝,认为使用信息化手段是多余的,没有多大必要。在信息使用上,掌握信息技术和对信息的运用没有实现整合,没有深挖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信息素养体现在高校教学上是表现为对教学信息的识别、采集、分析、加工、使用,从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促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首先应树立现代教学信息化理念,培养信息意识。教学理念和意识直接决定了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势不可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主动学习信息化理论知识和技术,提升信息素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使其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导学者、助学者,课程互动、实验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具备课堂设计能力,根据所教授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结合班级教学内容分析课堂教学全过程。针对不同教学元素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最优化设计,形成一定的信息教学设计能力。高校应该加快信息教学资源库、教学信息平台等环境建设,加大教师信息化日常教学应用的方法培训和资金投入,使教师能熟练设计、掌握教学信息资源并和课堂教学完美融合。
3.基于信息化资源的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资源建设仍存在不足: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现象比较突出。信息化资源建设基础薄弱,横向的教育部门和高校之间信息流动不畅,资源分散形成信息孤岛。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内部使用,但由于未和公众网络联通,很多教学信息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一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如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等)由于缺少统筹规划、制作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表现出质量参差不齐,反复建设等情况,这样反而浪费教育资源。对于信息化资源来说,应该统筹规划实施,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建议可以参考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常青藤盟校”联盟的形式,呼吁我国有影响力的高校多方参与形成信息化资源共享同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产生离不开强有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国家应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鼓励社会资金、第三方力量参与进来,提高信息化基础建设效率,消除地区间信息硬件贫富差距。同时,不断丰富网上教学内容信息资源库,形成更多的信息化课程。引导教师参与或主持信息化资源的研制,从信息课程文化理念上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知识模块、体系的充分融合,从手段上,将信息技术结合到课堂教学的前期备课、教学实施、教学效果中去。
4.基于信息化评价体系的需求
旧的教学评价体系依然是参照过去的教学方法、教学使用手段、相关的教学内容、学习学制而制定,并未把信息化使用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衡量中。有些高校虽然改变了评价标准,考虑到信息化对教育的重要性,但只是偏重表面的硬件数据,如考核计算机教室、数量、多媒体设备等,缺乏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的深入考核和测评。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准确、符合自身发展的评价机制,评估指标参考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原则,形成以学校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联合的形式构成信息化评价主体,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信息化绩效指标评估体系。依据该信息化评估指标对照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估,发现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将来更好地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以评促建。
参考文献:
[1]胡小勇.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连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53
[中图分类号]G642;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近些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普遍开始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很多高校建立了数字化的校园,以满足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提出的各种新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我国实现现代化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想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跟上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具备便捷、低成本、存储能力强、安全性高等特征,可以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 云计算概述
利用云计算,可以快捷方便地利用网络访问资源池,结合最低的管理成本和服务,以实用支付的模式为基础,获得可以配置和的计算资源。云计算整合、调配及管理网络各处的计算资源,利用统一的界面,可以使用户享受到服务。这样一来,云计算成为以需要为基础,让用户使用的公共设施。用户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网上的资源,也可以利用非常快的速度,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
云计算的特点。①快捷方便的云服务:用户利用浏览器,可以享受到云计算提供的服务,不再集中精力在计算机中的各种软件,促进我国Web服务的发展,减少用户花费在软件上的时间。②节能、低成本:利用云计算的PC集群分布方式,可以将海量数据的处理成本降低,结合虚拟化的技术,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减少设备的使用数量,满足绿色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③良好的运算和存储能力:利用云计算,用户可以享受到非常强大的运算服务,满足各种各样的业务需求。云计算具有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实现数据的同步,通过Web,所有的设备就都可以使用,减少用户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④安全性和可用性:利用云计算,可以利用数据对副本容错等方式,使服务的安全性得到高度的保证。云计算具备权限管理的功能,数据的安全性就可以得到保证,用户可以放心使用。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应用了信息技术,高校教育信息化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高校应用信息管理和办公系统,初步实现了教务活动的网络化,利用多媒体网络,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思想的交流。高校利用闭路电视系统等,建立了可靠的资源共享平台,利用高性能的模拟系统,使教学实验实现了虚拟化。但是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以下的问题。
第一,过于重视硬件的投入,对配套的软件却不够重视,这样一来,硬件系统就会出现闲置的情况,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很多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当中,过于重视硬件投入,那么软件建设的情况就会不尽如人意。为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提高高校自身的信息竞争力,一些高校就会购置大量的信息基础设施,使自身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
第二,一些高校只采购软件系统,但是却没有充分应用软件新模式,就会出现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高校通常都是利用招标采购的系统购买软件,一些比较重要的软件需要巨大的拷贝量,无法得到全面的覆盖,软件的部分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使用,这样就会出现盗版软件的情况。最终导致,在软件的安全防护方面具有一定隐患,出现了各种计算机病毒。
第三,重视有关事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却忽视教学资源的整合,无法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层次。当前,我国高校办公管理发展得很好,实现了校务管理的网络化,但是还无法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不符合高校传承知识的宗旨。
第四,高校鼓励各个学科的建设和研究,但是并没有有效融合各学科,这样一来,各个学科之间信息化建设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教育经费不足,国家只能选择一些典型高校进行重点建设,导致一些普通的高校严重忽视了信息化建设,也无法充分分享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第五,高校教职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但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还是处于信息化建设的边缘,并没有真正地融入进去。很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为了满足教师的需求,因此,在办公和教学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但是资源和经费都是有限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没有结合学生的需求,缺乏均衡的考虑,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多都不适合学生使用。
上述问题需要得到理性的解决,否则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就会不够理想。当前,很多高校已开始着手解决,提出了很多的改进措施,但是效果还不明显,没有在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有效利用云计算,针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途径。
作者简介:王竹宇(1968-),女,河北衡水人,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海南 海口 57112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06-02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要求人们把学生就业的单位这个重要的一方综合到系统中来,高校、学生与就业单位形成互联沟通的有机系统。社会上的各个公司需要人员时,把需求的岗位、职务、人数、能提供的福利待遇等通过学校到高校的信息平台上,学生可通过查看招聘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司和适合自己的岗位,学生也可把个人的简历到平台上,供用人单位选择。高校的学生可联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聘请有社会实际经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的培训和实习就业前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到用人单位和公司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成为单位所需的人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经过考察后有选择地建立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去参观实习,为学生早日进入社会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尽早了解社会,体会社会所需,使学生所学不会和社会脱钩。要和基地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稳定的渠道。综上所述,高校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三方所遇到的问题,对高校改进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探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海口经济学院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海口经济学院是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演变成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建校短短的几年中,虽然有一些改变,但还不是很完善,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待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
1.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简陋
海口经济学院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尚处于简单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的初始阶段,而高校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民营高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在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信息化平台也受到了阻碍,学院虽然拥有自己的网站,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传统,未能按创新型人才模式来培养。在学院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中,学院很想为学生多考虑,更全面些,达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因学院没有广泛、及时地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平台供学生反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个人能力、解决实习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学院的信息化平台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如果能加入就业信息、教学管理、心理辅导等的信息化教育的平台会极大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缺乏学生了解专业的信息化平台
在高校,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的各个专业在学生入校前都已经设定好开课的课程、内容、学时,学生入校后是按照学校所设计的必修课程进行学习和考核。学生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虽然设定的培养方案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学校能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围绕学生喜欢学的学科、学生容易接受的模式,延伸到社会需要的人才等开展教学。利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渠道,收集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对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等等的建议,把这些建议综合起来就能提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能适应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本身的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海口经济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是科研型人才。就拿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院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高尔夫、会展等多个专业,但是在入校之前或者进校之后,他们大多对专业的理解甚至还是停留在表面,对自己的实习、就业方向都不明确。学习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的误认为工作后就是做管理人员,而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初在酒店做服务员也很不理解,觉得低人一等。
3.缺乏学生实习就业渠道畅通的信息化平台
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广泛体现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充分体现着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求教育中必须充分体现数字化,要求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教育过程在体现智能化,教育形式实现多媒体化,充分体现开放、交互、协作和共享的特点特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的提高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教育的目标。国家也多次相关规划、政策、法规来布局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同时国家教育部每年都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以指导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育
高校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必备的几种基本技能,其中就包括英语技能和信息检索能力,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化,英语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日益重要。同时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中规定,学校必须为英语教育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其中提出了生均座位数7个的最低标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水平,是高校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
2.1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各部门对于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对于网络建设、计算机机房建设的热度非常高,但对于英语教育的信息投入则不足,对于英语教育信息建设的意义重要性严重认识不够,而且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不够,没有长期的持续的更新和建设。
2.2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均衡
在高校英语教育信息的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硬件轻软件的趋势,没有能够为英语教育提供支持。据统计,我国高校中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90%,而英语学习软件的开发和人员培训的投入一共仅占10%,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30%的平均水平。
2.3 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不高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中,女老师的比例占到80%以上。基于女性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女性普遍对信息技术具有恐惧心理,在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方面普通不足,这也导致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水平不够。英语老师的课件制作普遍比较粗糙,内容普遍比较简单,形式相对不够丰富,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吸引力显得不足。
2.4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质量不高
高等学校基于其学术性和创新性,本是新技术新方法诞生地和使用地,信息技术在高校各学科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最大化的使用,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对民间以新东方为代表的英语培训机构,高校英语教育的信息化质量不高,充分体现在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不足、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不到位、教学的信息化手段不丰富、教学沟通的信息渠道不畅等多个方面,亟待改善和提高。
3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软硬件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首先是必须构建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这是英语教学应对信息化浪潮,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条件。首先,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是网络设施,信息化是在网络上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转换,也通过网络来构建信息资源(英语教学素材),现代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网络一般是采用ATM进行分组的交换网到以ATM+TCP/IP网络协议;其次,英语教学基于其包含语音教学的内容的特性,很早以来就有语音室建设,这也是最原始的信息化硬件建设。现代语音室建设包括网络服务器、学生学习终端、教师主控设备、以太网交换机和视频交换机等设施;再次,硬件的建设是为了支撑软件的运行,因此也必须加强数字语音软件的采购、英语学习的资源软件、英语教学的素材软件、其他资源如电子课本多媒体体光盘和数字课件等;然后,?@些数量巨大的音频视频资源需要高密存贮设备来进行保存,所以必须配备调整的基于网格的网络服务器和具备三级缓存的高存贮的硬盘设施。
3.2 加强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14-04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碎片化、快节奏化的互联网新常态使得学习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网络学习、视频公开课、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正在默默却又势不可挡的改变我们的知识获取方式。作为站在创新前沿的高校,如何融合这些多元学习模式,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主管部门深思。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1978年电化教育手段的应用拉开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序幕。随着2001年“网络公开课”的兴起,2003年远程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教育部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精品课程”建设。2010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提出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目标。信息化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等院校的网络覆盖率达到了100%,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2012年微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慕课(MOOC)、翻转课堂的出现更是掀起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热潮[1]。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循序渐进到快速发展,教师教学手段也经历了从纸质教参、教学资料计算机辅助检索、PPT课件、网络视频、网络教学互动的飞速变革。
二、“互联网+”新时代下微课、慕课平台的优势
1.教学模式的高效性
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一般来说,每节课的时间40-50分钟,每次连续2-3节课。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便于学生和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但从认知规律来说,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及慕课每个视频的时间仅为5-15分钟,每次围绕一个或少数几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充分符合注意力认知规律。而且现有的中文微课视频多为优秀教师团队精心制作,内容大多生动形象,精雕细琢,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学习方式的自适应性
微课、慕课这些网络课程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时间分布自主的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科目。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且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此课堂学习后的及时复习非常重要。微视频及慕课平台上讲课视频的重复播放及相关作业的跟进,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复习。
3.时间利用的碎片化
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逐渐变得快节奏化,碎片时间大量增多。与此同时,高校具有优良的校园网环境,大学生具有灵活的学习时间安排和学习终端。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便于学生利用小段的闲暇时间开展碎片化学习。拓展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来说,利用MOOCs进行碎片化学习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相较于自己看书,自己实践,教师教学是最容易帮助学生快速、高效掌握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以往由于选课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想学习某项知识却苦于无人引路,白白走了不少弯路。慕课的出现,使得海量教学视频能够与学生见面,充分的满足了学生对求知欲的追求,方便学生在宽阔的领域进行学习。大大有助于开拓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
5.学习跨度的终身性
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的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已成为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也必将伴随终身。微课慕课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需要,随时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从而让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有了落脚点。
6.教师教学的借鉴性
微课、慕课的学习对象不仅是学生也可以是同行的教师。通过慕课中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可以直观的感受优秀教师在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方面的经验,这对其他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具有良好的启迪借鉴作用。
三、“互联网+”新时代下微课、慕课平台存在的问题
1.制作问题
有别于“精品课程”的传统课堂录像,高水平的微课、慕课更像一种微电影制作,需要包括摄影师、教学设计师、IT专家、讲台专家等多种专业人士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工作[2]。目前对于单个的教师而言,仅凭一己之力想要做好一个精美的微课、慕课,专业上挑战性较大,经费上也面临困难。而且初始视频制作及后期的习题交流与反馈对教师的时间与精力亦提出了要求,如果没有特定的政策进行保障,长期大强度的工作量有可能会对他们正常的教学与科研职责发生干扰。
2.可持续发展问题
慕课发展初期,由于创新的激情及对自身形象的推广,高校无偿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给慕课平台。但随着慕课发展的逐渐成熟,其对高校系统的颠覆性冲击力开始显现出来,出于对教授空心化、教师岗位裁员及政府对大学拨款减少的担心,一些高校开始对慕课的过分扩张进行抵制。在认证方面高校也一直有所保留。而另一类微课、慕课供应商为商业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由早期的网络课程网站发展而来。在保证在线教育学习者学籍、证书、学分、乃至未来的学位上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慕课发展骤然遇冷。与此同时,平台的构建及维护亦需要大量资金,而相关盈利模式一直比较模糊,亦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3.后继教师人才培养问题
通过慕课,一批教学能力优秀,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学术粉丝,从而成为明星教师。但对明星教师的过分追捧,会产生许多弊端。比如一些青年老师沦为慕课明星教授的助手,失去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而且由于明星光环的放大效应,相同课程的教师再推出新视频的受关注度将会大大降低,不能给青年教师更多的锻炼机会,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4.内容质量监管问题
微课、慕课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类。自然学科由于其方法论的相对客观性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不大。但对于人文社科领域而言,其内容、思维方法、知识背景、教学理念不可避免的受到课程输出国的影响。易于出现“文化殖民”现象,成为西方国家民主制度输出的方式[3]。
5.完成率低下问题
慕课使得课程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方便,学生似乎也就变得更加自主和自由,以至于自由到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习,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更不知道学习一门职业需要进行哪些系统的学科训练。对着浩瀚的慕课课程眼花缭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知道如何把力用在刀刃上。而且对于一些自主性不强的人来说,缺乏来自教师与学校的适当外界约束与鼓励,也会使得他们畏难而退、半途而废。这些最终都会造成课程接受效果不理想,完成率低问题。
6.课程过于碎片化问题
微课、慕课短小精悍,使得学习起来更加容易上手。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长期分散的知识碎片学习模式不仅不容易记忆,而且不容易培养复杂思考能力。真正知识构建的方法应该是从整体到局部。首先在大脑里建立一个大体的知识体系框架,然后再根据联系性原则,选择性的进行具体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单纯的碎片化学习,或者先碎片后整体的学习,会导致学得快,忘得也快。出现过程热闹却最终收获不大的现象。而且现有的微课、慕课平台,课程分布零散,部分专业课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学生无法构建应有的知识大框架。
7.课后交流与评价问题
理念上来说,慕课与传统课程相比而言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生可以与同学、助教及主讲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方便的互动,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分析。但由于慕课并不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因此网络上的教学答疑互动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便捷,快速。而且在网络搜索极其方便的大背景下,学生在线学业成绩的评价也受到挑战。
8.教育工具化、同质化问题
通过慕课平台实现学分认证、学位获取,一方面满足了学习者对大学学习的渴望,但是也在无形中使得人们把大学当做制造标准化产品的流水线,造成大学自身的定位被改变。大学作为社会和文化机构的功能遭到削弱,不再是思想产生的地方,而是沦为知识经济的生产工厂。而且标准化微课、慕课课程的传播也会大大加剧教育同质化问题,对教育的多元化是一种破坏。
四、“互联网+”新时代下高校教育模式的应对措施
1.降低微课开发制作门槛,将教师的关注点由技术和形式转向教学设计与创意
不管愿不愿意,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课、慕课必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因此与其被动接受来自微课、慕课的冲击,不如选择积极面对。对于一线教师,尤其是各个学科教师来说,技术门槛是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拦路虎。因此如何降低微课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的门槛,使教师将精力更多的用在教学设计与创意上,而不是技术手段上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一些商业机构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大量相关设备及软件应运而生。微课、慕课本质上仅仅只是一种应用现代科技实施教学的手段,教学手段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理念的优化和创新才是核心。忘记这一理念而盲目的追求技术形式的华丽化是一种买椟还珠,本末倒置的做法。开发出更多方便快捷的制作软件及设备,使得教师不受技术门槛的限制,方便快捷的将最新的学科发展进展、最新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创意方便、快捷、生动、形象地制作并呈现在学生面前,是一个值得发展的方向。
2.建立慕课要素资源供给平台
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微课、慕课取得学生认同的一个重要法宝。因此在微课、慕课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到好处的插入一些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图片、动画、游戏、作业模块将对整个课程的制作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这些都需要非常专业的计算机开发知识。非教师个人能力所能及。因此,建立慕课要素资源供给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里面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商机,也有利于教育多元化、可持续性发展。这样慕课、微课的制作就不会仅仅被少数资金和资源雄厚的教学团队所垄断,而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变成每个教师都可以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手段。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这种百家争鸣的教学环境最终会提高学校整体的竞争能力,实现教学的良性发展。
3.提供学习评价系统平台的构建,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微课、慕课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转变就是网络大数据存储分析能力使得个体化教学突破了技术上的障碍。高校系统可以充分吸取慕课在课程交互方面的经验,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评价系统平台,诸如网络随堂测验、个人档案袋、同伴互评、成果认证等等,这样不仅方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进行追踪。也便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
4.推广SPOC(小规模在线课程)
慕课从2012年的迅速繁荣到2013年的快速遇冷,从中暴露的大量问题表明,作为高校,无视慕课的发展及过分追捧慕课的形式都不是最好的应对态度,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在线课程,又称为“私播课”或许才是是解决慕课问题的有效途径。私播课是由课程教师制作的,用于小范围内的学生。相较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慕课,私播课具有以下三个优势:①由于教学人数有限,教师可更好的了解学生表现,提供更具针对性、专业力度更大的教学支持,也能更深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生充分交流、答疑和讨论。②由于课程不是大规模公开,而是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群体使用自己制作的课程软件及视频,因而既发挥了慕课促进教学的诸多优点,又不会对同课程的教师发生挤出效应,利于教学多元化、可持续性发展。③为学校储备了大量的师资力量及课程资源,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推动大学的品牌效应建设,及方便校内的教学质量交流与监督。
5.改变现有的大学管理及思维模式,跟上时展的潮流
不能简单把微课、慕课当做网络课堂或者录像看待。慕课是一场教学革命,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都是颠覆传统的。虽然慕课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高等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在理论上也没有太多的创新,但这种大数据的传播模式却会实实在在的对高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改变高等教育的格局[4]。目前慕课的内容来自大学或非教育商业平台。大学必须不断的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内容提供上不能像以前一样停留在照本宣科上,要成为内容上优质并且源源不断发展的提供者,否则会被商业慕课平台所取代,失去其立身之本。每所大学都至少应开设一门体现大学特色的课程,让全世界都知道要学习某门课程就必须到这所大学来。而且对教师任务的分配上,也要调整时间的供给,使他们有精力,有时间在慕课建设上投入。
6.注意文化传承,建立中国自己的慕课平台
没有完全中立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慕课也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新殖民主义。因为慕课的内容在很大程度受课程原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的影响,特别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表现的更为明显。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必须认真考虑的“严峻”课题,否则很容易造成本国文化传承的弱势与断层。因此不光要积极参与国际知名慕课平台的构建,提供宣传我国文化符号的优质慕课课程,也要积极搭建中国自己的中文慕课平台。把握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凝聚自身的核心品牌竞争力。
7.举办比赛、建立基金会,给新生教师提供成长机会
通过举办比赛推广微课、慕课理念。通过优秀慕课的示范来发挥带动和规范效益。现阶段的微课、慕课建设,由于软硬件的门槛及素材库缺乏的限制,制作一个优秀的课程尚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非教师个人所能承担。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基金会的方式,降低资金方面的障碍,扩大教师的参加面,通过鼓励多元化来促进新生力量的发展。
8.课程分科框架的重新构建
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根据不同的专业及技能培训需要开发不同类型的慕课课程,并在开始的时候就要注意顶层设计。对一些基本技能的培训,或是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可考虑开发提供付费的认证资格的慕课课程,这样既树立了大学的品牌效应,又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对一些带有大学知识产权的课程或专业,则采取私募课的方式,既保护了高校在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又能够借助慕课的优势改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供多种专业教育打包套餐供学生选择,让他们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碎片时间选修其它专业课程,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知识上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并对原有教学模式发出了颠覆性的冲击。对于这股新生力量,只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勇于接纳和实践,才能更好的推动现代教育的向前发展。但是也不能忘了微课、慕课本质上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的优化和创新才是核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知识的乐趣与魅力”才是教育活动的真正精髓。
参考文献:
[1]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16(2):116-121.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从概念上来看,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理解这一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要从宏观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概念,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丰富内涵。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是数字化校园。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明确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教育部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高等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力求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一般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障。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几乎涵盖了高校各项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在各个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会因为各高校的思想认识、办学定位、办学传统、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差异,就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方面,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平台。二是个性化门户。三是应用支撑系统。基础平台包括校园网络、服务器等硬件环境建设。个性化门户是将应用集成起来,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点的个性化服务。在应用支撑系统方面,应当起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强化了教务管理的职能,涵盖了教务管理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教师系统、学生系统、课表系统、自动排课、成绩管理、教案管理、考试系统等。
(2)教学与学习系统。教学与学习系统可以帮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现全面的信息自动化。主要包括信息点播系统、视频广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多媒体制作系统、电子备课系统、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智能答疑、BBS等。
(3)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够全面提高办公管理效率和质量,使烦琐而枯燥的日常工作变得简单、轻松而快捷。主要包括文件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公告管理、请示报告、总务管理系统等。
(4)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利用IC卡作为电子身份的载体,使师生员工在校园中能够自动完成一系列与其身份相关的活动。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牵头环节,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食堂管理系统、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宿舍和办公室门禁系统、电子钱包和校园电话系统等。
(5)目录服务系统。随着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校园网上设备和应用系统的增多,要用户记住自己有权访问的设备与服务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与服务越来越显得烦琐和困难,因此,使用户能够从单一的入口,快捷、轻松、安全和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网上资源就需要采用目录服务系统。
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要求人们把学生就业的单位这个重要的一方综合到系统中来,高校、学生与就业单位形成互联沟通的有机系统。社会上的各个公司需要人员时,把需求的岗位、职务、人数、能提供的福利待遇等通过学校到高校的信息平台上,学生可通过查看招聘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司和适合自己的岗位,学生也可把个人的简历到平台上,供用人单位选择。高校的学生可联合辅导员和就业干事,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聘请有社会实际经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的培训和实习就业前的心理辅导,使学生到用人单位和公司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和环境,成为单位所需的人才。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经过考察后有选择地建立学生实习就业基地,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去参观实习,为学生早日进入社会就业提供良好的保障,尽早了解社会,体会社会所需,使学生所学不会和社会脱钩。要和基地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稳定的渠道。综上所述,高校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三方所遇到的问题,对高校改进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探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海口经济学院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海口经济学院是2008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海口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演变成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建校短短的几年中,虽然有一些改变,但还不是很完善,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待开发的任务还很艰巨。
1.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简陋
海口经济学院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尚处于简单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的初始阶段,而高校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民营高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在教育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信息化平台也受到了阻碍,学院虽然拥有自己的网站,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传统,未能按创新型人才模式来培养。在学院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中,学院很想为学生多考虑,更全面些,达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因学院没有广泛、及时地征求学生的意见,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平台供学生反馈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个人能力、解决实习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学院的信息化平台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如果能加入就业信息、教学管理、心理辅导等的信息化教育的平台会极大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缺乏学生了解专业的信息化平台
在高校,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的各个专业在学生入校前都已经设定好开课的课程、内容、学时,学生入校后是按照学校所设计的必修课程进行学习和考核。学生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虽然设定的培养方案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且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毋容置疑的。如果学校能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提高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围绕学生喜欢学的学科、学生容易接受的模式,延伸到社会需要的人才等开展教学。利用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渠道,收集到学生对学校、对老师、对教学方式、对课程内容等等的建议,把这些建议综合起来就能提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能适应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本身的素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海口经济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是科研型人才。就拿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为例,旅游学院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高尔夫、会展等多个专业,但是在入校之前或者进校之后,他们大多对专业的理解甚至还是停留在表面,对自己的实习、就业方向都不明确。学习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的误认为工作后就是做管理人员,而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初在酒店做服务员也很不理解,觉得低人一等。
3.缺乏学生实习就业渠道畅通的信息化平台
学生实习时学校未能在信息化方面起到帮助的作用,有些学生实习就业时不是所学的专业,而是其他专业。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去房地产销售实习,还有的做文员,认为房地产的销售收入较高,文员比较轻松。学习旅游管理、高尔夫、会展策划、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学生实习的渠道大部分是酒店,少部分在旅行社。学习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学生来讲是做营业员或收银员,大部分同学的专业也是不对口。
转贴于
4.缺乏就业合理反馈渠道的信息化平台
高校学生实习后就业是否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是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就业难、就业专业不对口、期望岗位和企业提供的岗位差距较大、薪酬低、福利差等困扰着所有的大学生。例如:学习酒店管理的学生误认为酒店管理毕业后一定从事的是管理岗位,但就业后从事的是服务岗位,为此有很大的失落感。怎样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一要树立大学生应从基层做起,不要太计较岗位职务和工资待遇,只是作为工作经验的积累,要有不怕苦、不怕受委屈、一步一个脚印往上攀登的思想。在学校时就要教育和引导。二是要适应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的角色的改变,在学校时有些学生会偶尔迟到、旷课。学院的电梯明明写着:“教职工用,学生请走楼梯”的字眼,但多数学生找个机会就去挤电梯,这些不良的行为在学院时只是教育为主,但到社会上进如企业以后,遇到与企业制度不符的行为,企业往往是以罚为主、教育为辅,跟学校完全不一样,很多学生到企业后很不适应。学校要教育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社会,努力调整好心态,积极向前辈学习,尽快适应社会环境,找准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院如果能提供一个让学生了解社会所需人才和用人单位能提供岗位所需人员的能力的信息化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学校学不到但又喜欢的行业要求学校提供一个培训,学校通过这个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前的培训形成的渠道,学校和学生能通过这个平台相互反馈和沟通,能很好地验证社会上所说的认为大学生毕业一定要做管理岗位,不愿从基层做起,吃不了苦,受不了委曲,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传言。建立一个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信息化平台,在高校、就业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用人单位和及时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到社会所需人才、招聘岗位、条件,也能帮助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有所侧重,更能有目标性地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把握好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就业时会更具竞争力。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新平台的建设提供这种平台以及渠道,帮助用人单位充分传达出所需人才的信息,信息传出后又能得到及时地回应,使企业招到所需人才,学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海口经济学院只能通过每年一次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了解到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和招聘要求,殊不知,也许为时已晚。
二、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建议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学院的分管领导要监控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过程,考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成果,及时找出阻碍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能很好地形成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能起到引导、监督、推动作用,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问题。高校教育信息化体制改革创新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建立人才信息化制度
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能把高校、就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全面地整合为一体,高校的就业办能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学生对教学和技能操作的期望。只有建立人才信息化制度才能更好地根据双方反馈的信息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创新改革,使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2.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队伍要培养多方面的人才。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院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学院信息化的规划、决策和管理上会出现误区,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要提高信息化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深入实践的调查能力。其次,参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人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信息化维护队伍,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除学院的专职信息化教师外,可找一些计算机精通的学生兼职做一些维护,减少专职教师的工作量。
3.提高信息化效率
民营高校的资金有限,为避免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比例严重失调、重视资金投入硬件、轻视人员培训的现象,高校信息化平台能反映高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状况、招生情况、教师短缺情况及其使用效益,能够有效地利用高校的信息化资源配置,提高现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4.实现信息动态化管理
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平台有时更新不及时,造成信息的不畅通,每天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数据要及时输进平台,方便学院领导及时了解当前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学院要及时更新数据,实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动态管理。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高校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校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面向信息社会的需要,采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追赶时代进步的潮流。教师是教育技术的实践者,更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者,高校教师的信息能力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时代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前,高校教师如何去应对?高校师资队伍如何建设?这样的讨论与研究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1.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含义。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 Highway)]计划,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计划。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开始从单纯的技术层面发展到了系统的组织和机构层面。所谓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高校教育信息化旨在充分利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教师地位,从而根本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方式,达到大批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高校教育信息化不只关注教育手段的改变,它更为关注通过教育手段的改变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过程。
2.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一是教材多媒化。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二是资源共享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三是教学个性化。信息技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更大的探索空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四是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五是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六是环境虚拟化。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构建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信息技术在给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服务和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并注重人文关怀,同时,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对高校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以便指导教师正确执教。当然,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吸收继承的基础之上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1.高校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者。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在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等背景下,要想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跟上时代步伐,跟上教育的脚步,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地充电,做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终身学习者。
2.高校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在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必须从“技术型”教师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高校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中,把信息化教学中的教材、学习者及教学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寻找和创设出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结合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寻找解决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高校教师应该成为协作者。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信息技术把各种学科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交互式、智能化、全球化的跨学科领域。高校教师若单枪匹马地一个人应对,未免有些势单力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以一名协作者的身份出现。这里的协作主要指三方面的协作: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主要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及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二是教师与教师的协作,强调通过网络等手段,校内外教师共同合作,博采众家之长,或向专家学者请教等;三是教师与社会的协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的关系上,教师的教育工作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着眼于社会,让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在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情境下学习。
4.高校教师应该成为指导者。传统教育中教师的重要职能是传授知识。而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不应该以较多地传递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多地关注、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高校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各种适合学习内容的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高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适应这种在计算机网络下的学习方式。另外,在人和人之间交往更多地被人―机―人交往方式所替代,高校教师还有责任作为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者,要从传统的道德说教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担起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指导者、维护者,做学生身心健康的咨询者,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5.高校教师应该成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者。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高校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设计者转变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者。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强调以学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
1.加快环境建设,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高校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建设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首先要配备一定的硬件设备,打好物质基础。要重视以校园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必须加强加大软件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所谓高校信息资源,就是高校在日常教学和科研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和使用的各种信息的总和。高校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机构,进行信息资源规划,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统一准则,加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这样,才能为高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搭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
2.重视潜件建设,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先进观念。所谓潜件,是指人的思想、观念等。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是高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现代教学理念、管理思想大讨论。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学信息化的组织领导,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观念。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充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确立每一门课的课程目标。同时,在教学设计时要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体现在知识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的互动等方面。
3.加强制度建设,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制度和考核标准是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保证。因此,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信息素质的培训、考核、应用等方面都应制定规范的制度。制定出的制度应体现激励机制,要能激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还要满足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考核时能用定性评价和量化考核的需要,以评选出真正的优秀者;制度要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及时修订和完善,且制度的执行力要强。
4.组织教师培训,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深造的机会。高校要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深造,以在职和脱产的形式进行系统的学习,获取更高学位,提高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短期培训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提高方法,学校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外聘国内外教育专家,深入到学校并以专家讲座、示范课、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理论、实践等全方位的指导,对角色转换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也可以组织校本培训,即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通过诊断、对策、计划、实施、反思等环节对教师角色转变起着引导、加速、强化等作用,促使教师反思自身行为,最后实现角色转换,从而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5.引导自身建设,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开创更多的途径。教育信息化时代要建设好高校师资队伍,还必须依靠和引导高校教师进行自我调试、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引导教师调整自己的角色观念,教师只有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新的期待与要求,打破传统角色规范的限制,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才能尽快转变角色观念。其次,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电,做常点常亮的灯,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再次,要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精神,做学生品德的榜样。高校引导教师自我学习与调整,也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李俊琦.信息化环境下职教师资信息素养研究[D].天津大学,2003.
[3]张晓兰.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角色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引言
现在的互联网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了技术支持,也是新形式下教育取得实效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在给高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管理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2教育信息化与网络管理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为了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和潜件建设。硬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内容的建设;软件建设是指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主要包括网上课程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的建设;潜件建设是信息技术理论和方法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我国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新的模式。网络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向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增加网络设备和增强网络性能;二是网络维护,进行网络故障预警、维修和防护;三是网络线路、设备利用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增强网络利用率的控制手段。教育信息化不仅促进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为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管理所面临的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进一步给高校的网络管理增加了新的内容和挑战,在新形式下,完善高校网络管理,保证教育教学高效展开,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3.1完善高校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高校教育教学实效,也给高校的网络管理带来了风险。针对网络病毒侵害和网络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应完善高校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首先,健全高校网络管理领导机制。高校教育教学主管部门、网络技术部门和党委领导应当重视网络管理工作,将网络管理工作摆在重要战略地位,提高各部门对网络管理的重视程度,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协调各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其次,形成依法治网的有效机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高校网络管理正常发展,保障机构的协同合作、人员的配齐以及经费的充足;健全高校网络管理机制,保障高校的行政效率、促进师生自律发展以及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撑;最后,将以往的经验方法总结归纳,形成固定的方法,为以后高校网络管理提供方法指导。
3.2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内容
针对高校网络管理工作滞后的问题,应丰富高校网络管理工作的内容。首先,积极推动高校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的融合。在网络文化快速传播的新形式下,要正视高校里的实体文化,充分挖掘高校实体文化中积极优秀的文化资源,做好实体文化与数字文化融合的工作。其次,塑造雅俗共赏的网络校园文化。高校网络管理既要改变对流行文化一贯批判的态度,也要改变对精英文化过度推崇的态度。如果高校网络文化只吸取精英文化,那么就脱离了实际情况,得不到师生的认同。反之,如果高校只吸取流行文化,那么培养的学生将没有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只有即吸收精英文化又吸收流行文化,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最后,要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内容的创新,体现民族特色。只有展现出中华民族特色,才能使高校网络管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网络管理人员要积极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工作,保持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内容的活力。
3.3培养高校网络管理的专业队伍
针对高校网络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网络管理队伍。高校网络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校网络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建设高校网络管理专业队伍,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各个层次人才的力量。要建设一支从学校领导、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和学生骨干相协调、配合的队伍体系。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教师和网络技术专职人员做好网络管理工作,优秀学生骨干做好配合作用,使管理效果从学校层面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其次,提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一是学校要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组织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升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学校要定期举办关于高校网络管理的交流会,高校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在交流会上交换彼此的工作经验,通过吸取多方经验来促进自身发展。三是高校网络管理人员也要通过自学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然后,提高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在高校中,一直存在重学术科研而轻后勤管理人员的思想,为了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要破除这种落后思想,对所有工作人员一视同仁。最后,加大高校网络管理的科研力度。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对高校网络创新给予支持,高校应抓住机遇、顺应国家情势,加大网络管理的科研力度,积极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建设网络科研基地。
【参考文献】
[1]常亮.数字化校园背景下的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建设[J].艺术科技,2014(01).
0引言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社会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互联网行业的升温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高校教育改革进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主体战略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关键场所,实现高效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整体教育信息化的关键[2]。本文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高校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1基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高校教育改革探索
1.1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在相关机构统一指导下,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推行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3]。目前,我国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执行已取得些许成果:政策落实、信息课程普及、教育示范区形成等。但在高校教育改革方面仍然存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未形成、信息化教学方式不成熟等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还不够完善。在硬件建设方面,尽管计算机在高校中已经得到普及,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均投入使用,但是存在设备水平较低,使用时间过久、老化严重等问题,需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现代化设备[4]。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助力,但目前的高校教育网络带宽较低,信息化教学施行困难,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除内部开展外,还需要社会参与,所以开放的校园主页,顺畅的浏览环境是招生的重要保障。解决高校自身资金、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需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加快校园网络资源完善,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实现教学资源均匀有效覆盖,缩小高校间的差距[5]。由于学校地位、实力影响,当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高校间并不均衡。所以在全面提升校园网络带宽的基础上,要全方位推进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建立校园个人信息化终端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提高。
1.2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1.2.1教学方式信息化
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重点是进行以满足高校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6]。基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高校教育改革大致从三方面推进:一是教学信息化,建设高校自身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不同高校重点学科形成示范课程,实现教育资源网络共享;二是教研系统信息化,安排网络课堂,实现多方位互动;三是教育管理服务资源建设,建设管理服务资源平台。实现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要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将计算机使用技能纳入教师录用、评定考核中,对全体在职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大力推进教师教学环节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备课、授课环节、教学评价、教学互动等环节中。在创新教学模式过程中,变革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完成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过程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使多媒体技术深入渗透至各学科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学信息化过程融合,重点是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板书、书本教育是主要教学手段,在信息化发展时代,传统教学手段效率低下,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信息网络化,提高教学资源的复用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形成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水平。
1.2.2教研系统信息化
教研系统信息化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高校教研系统信息化实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网络教研平台搭建、教研信息管理、教研资源共享、教研实验系统实现。当前网络教研平台尚处于重点建设阶段,校级教研信息化应用系统尚未实现普及。进行教研系统的信息化可以形成数字化的教研资源,提供可共享的示范性教案、教学课件,区域分享优秀教学案例,共同使用学术文献数据库、教研信息资源库等。教研系统的信息化可以实现教育资源深层次的信息化,实现高校教研联合互动,共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进程。
1.2.3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