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地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地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经常用到它,包括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是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 模拟表演 双语教学
经济在发展,国家在发展,企业在发展,而这些发展都必须基于拥有一定的资源才能更好的发展。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所以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的发展,必须进行国际化经营,合理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利用资源、配置资源,这就促使各个国家、各个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
《国际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具有非常强的环境适应性、理论系统性和应用灵活性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需要一批既懂国际贸易知识,又懂国际市场营销知识的人才,而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学校应该适应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需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国际营销与国内营销不同,国际营销要跨越不同的国界,要涉及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因此,要想做好国际营销,第一要懂得国际营销的专业知识,第二要精通英语。这二者必须精通,才能做好国际营销活动。因此,我校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采取双语教学的方式。
双语教学就是运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来讲授课程。由于我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对双语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英语水平较差,他们对英语授课没有兴趣。由于存在这样状况,双语的教学要注重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我们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引入了模拟表演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一些国际营销的专业知识点做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就是演员,学生要按照剧本的台词和要求把剧本内容生动灵活的表演出来。这样,枯燥的双语教学就变得充满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也会变得愿意学习它了。
我们来看一下模拟表演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国际营销广告是进行国际营销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讲国际广告这一知识点时,插入视频资料,播放了一段由著名影星妮可·基德曼为香奈儿5号香水拍摄的广告片,这个广告从头到尾都是英语,要求学生先观看这个广告片,反复听几遍,听懂广告的英语内容。然后选出三名学生来分别扮演这段广告中的三个角色,要求这三名学生按照事先看过的广告内容和场景,在全班同学面前,用英语表演出看过的内容。最后,让学生再用汉语解释看到的内容。这样,通过模拟表演,学生既学到了国际营销的专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和说的表达能力,这种参与表演式学习方法,改变了枯燥的授课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我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因此,我校学生通常认为自己基础不好,学不好英语和专业知识,所以在学习英语时表现出畏难情绪、缺乏信心。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关注度较高,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双语教学的开展就很受他们欢迎。
我们都知道国际市场营销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具备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具备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的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市场产品决策、定价决策、分销决策、促销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具备提高分析和处理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针对国际市场营销的课程要求,设计了一个新产品介绍会的表演形式。要求每个学生课后收集、准备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介绍一款新近在世界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第一,要求每个学生用英语来介绍这个新产品的名称,新产品的属性,新产品在哪个国家最新面市的,它有什么新奇的功能和特点。第二,还需要每个同学用英语说出这个新产品现在的市场价格,未来市场价格的变化,价格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何。第三,要求每个学生用英语来告诉大家,在哪里可以买到这个新产品,这个新产品在哪里销售的最好,为什么销售的最好?第四,还需要每个同学用英语介绍这个新产品的促销手段是什么,用英语说出这个产品的广告词。当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上介绍一款新产品,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一次上台表演锻炼的机会。当每个学生介绍完他的新产品后,课堂上的其他同学可以针对他的新产品用英语提问,介绍者要用英语回答有关问题。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互动过程,学生锻炼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拿着自己事先准备的新产品介绍稿子----相当于剧本手稿,忘记了可以看一下剧本手稿。最后,为了能更深刻的理解国际营销专业知识,要求同学们用汉语来进行总结和分析,交流从新产品介绍会中学到的专业术语。
国际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由于引入模拟表演式教学方法,双语教学改变了枯燥无味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参与式表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既提高了英语听说能力,又掌握了国际营销专业知识。
所谓德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实现既定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德育内容发挥作用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发生作用的中介,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日本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道德时间课
日本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道德教育课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等,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道德时间课以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道德实践能力分三层结构:第一层是见识、判断和情感,第二层是态度与实践意识,第三层是实践意志力。重点主要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三层内容主要由其他教育途径来承担,并且强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2、学科渗透
日本学校各学科教学也承担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课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培养儿童团结、谦逊、劳动、有礼貌、智慧、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等品德。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总之,各学科的教学已经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3、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日本的特别活动课,不像我国的课外活动,学校可组织可不组织,它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它要为学生提供十分人性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因此,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
4、整体教育
整体教育是各种教育力量结合的统称。一方面指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的教育工作。日本强调建立“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如制定“道德教育研究学校制度’、“道德教育协同推进学校制度”,设置“道德教育推进校”、“学校与家庭协作推进校”等,而且各中小学的家长会组织健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学校配合,深入、广泛地强化了整体教育目标。
二、日本德育方法的特点
1、重视德育的体验活动
日本认为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了加强学生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加深对大自然的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日本文部省自80年代以来,大力提倡并推行“体验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自然、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生存能力,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2、注重养成教育
日本学校普遍重视特别活动中学生道德经验的积累。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人性化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履行道德规范,反复经受锻炼,从而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位于东京市中心的浅草小学,他们每年还多次邀请社区的老人来这里与孩子们一起进餐,让孩子们学会与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以达到心灵教育的目的。
3、重视运用隐性教育方法
在日本,德育方法更看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即熏陶与训练的教育方法。日本德育的实施方法,大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来开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4、“学校―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中国的德育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家庭和社会虽然也发挥一些德育功能,但其与学校的德育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有些大众传媒传播的一些价值观与学校德育目标完全背离,给青少年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日本不仅重视学校德育的作用,而且也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文化生活开展宣传教育,也是日本加强德育的重要、有效的途径。日本采取“宣传日”、“读书周”、“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受传者对宣传内容的接纳。
三、日本德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1、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许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受挫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
2、倡导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
养成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方法,研究的是在人们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品德结构整体发展的意义。在道德教育中,实施养成教育符合道德认知的规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要正确的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3、注重德育方法的人性化。
人性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出发点,而德育是促进人性完善的核心部分。德育的人性化要体现在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目的上要注重个性发展;在原则上要强调权利平等;在方法上要强调正面说服、鼓励表扬;在内容上要强调相互理解,培养团结合作、互相友爱等精神。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
4、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德育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学校德育系统、家庭德育系统和社会德育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者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青少年道德品质得到良好发展,应当明确这三者的关系,明确家庭德育是基础,学校德育是主导,社会德育是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学校应当主导这种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协调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权,追求公平与卓越的日本中小学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报(教育版),2008(3).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逐渐普及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一些成绩不太好或品行较差的学生将一些不好的习惯带到学校。加上社会、家庭的问题增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也随之增加,如通宵上网、抽烟、酗酒、打架等,对校园环境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中小学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德育教育应有针对性。
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学校设置的学习课程和内容都有不成程度的变化,且在专业倾向方面,不同专业的男女比例倾向也不尽相同。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年龄,男女的心理、生理特征不同,思想和行为表现也有所区别,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3、英语的课程特征决定从事教学的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小学,英语是所有在校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接触的全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和思想,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质。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在学习“ 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Excuse me.”,“Can you help me?”,“ Sorry.”,“ Thank you very much.”,“You’re welcome.” 等等一些礼貌用语时,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外国人都这样有礼貌,我们就更应该发扬讲文明、懂礼貌的光荣传统,杜绝打架、骂人等不文明现象。如教学在什么场合使用“I’m 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如下课的时候,Sam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作业的Daming ,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说呢?情境二:Sam和 同学们约好了10:00 去动物园,可是等到:10:30了Sam才来,他该说什么呢?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知道应用的场合较多,并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做错事时的抱歉心理。由此学生们在情境表演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并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的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
在教学上,我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礼貌用语,最后逐步养成学生语言文明的好习惯。
2、英语课堂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教会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做事情的习惯。
如在课堂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do? Are you helpful at home?” (你会干什么?你在家里是个小帮手吗?)让学生分为4个小组,进行讨论:
Sure. I can cook the meal;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clean the bedroom; I can water the flowers ”(当然,我会做饭;我会拖地;我会整理卧室;我会浇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着成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可谓一举三得。所以让我们将语言植入生活,将情感植入语言学习的最深层次吧,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热切。
3、通过学习欣赏影视音像作品片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品质。
观看英文版《音乐之声》《百万英镑》《泰坦尼克号》,学唱饱含爱国情感的《雪绒花》、《country road》等歌曲等等使学生从中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通过学习Save the Earth这一单元了解森林急剧减少的原因,教学中我结合有关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国际性问题,提倡收集废旧物品,规类处理,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发动学生开展爱我家园,做个校园卫士的活动。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关心时事,还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养成讲卫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教课文the world′s population″时,通过介绍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状况外,说明控制人口的迅速增长的必要性,启发学生剖析20年后的人类将面临升学、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实行计划生育family planning政策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4、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英语教师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传递社会文化价值。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教学则可帮助小学生形成关于人生、价值、态度等的根本观点,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开始真正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处处都渗透着思想教育,在英语中有这么一句谚语:Well begun is half don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始终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渗透。
(一) 挖掘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1.在日常交际用语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一:牛津小学英语1A Unit2 Good morning 2A How are you 这两个单元介绍了早上,中午,晚上见面打招呼,互相问候,是当今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场景,通过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教育学生对人有礼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公民素养。我们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且与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
小学英语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文明礼貌用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教师应教育和引导学生不仅掌握这些文明礼貌用语,还应要求学生在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体现在自己的言行、习惯中去,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学会文明交往,以礼相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课堂教学英语化、礼貌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几个“Please.Thank you.Sorry.”说话语气要亲切,要面带微笑,尽量用委婉的语气。
2.在单词、句型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二:牛津小学英语1B Unit7 Open the door ,please这一单元中介绍的是开门关窗等动词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动词的教学,教育学生学习礼貌用语,热情帮助别人做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对学生进行自理能力的教育,使他们养成做事有条理,爱整洁的习惯。
3.在文本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案例三:1B unit 8 I can swim 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奥运冠军,一个是孙杨,一个是申雪,教学课文时播放孙杨从小到大成长的照片,申雪则是冬奥会夺冠的滑雪视频教学swim.skate 两词,得出结论:拼搏成就梦想,努力成就中国梦。小朋友的感触非常大,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美好理想的种子,期待着终有一天开花结果。
4.在歌谣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四: Rhyme :wait in a queue .Good boys wait in a queue .这一段节奏教学中,学生观察图片,明确上车要排队,要遵守交通规则,很多小孩都是从外地老家过来的,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大,有的甚至连幼儿园也没有上过,很多生活常识都不懂,社会公德的教育也接受的很少,在懵懂的一年级阶段,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而好奇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歌谣,进一步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今后的行为更有指导性。
(二)英语教学过程与方法渗透思想教育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性,而这些思想性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化为思想教育呢?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与一些德育方法有着紧密联系。
①Act it 角色扮演法是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之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角色扮演法让小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自编对话进行角色扮演。例如课文:What’s the matter ?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对话,强调了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表达出医生的关切和病人的无助,对发展小学生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有着重要意义。
一、艺术治疗的原理
心理学家认为表达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活动中的表达来达到身心和谐。而艺术治疗正是“以艺术活动为媒介,以心理理论和艺术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咨询师、来访者和艺术作品三者关系来发挥作用。”
艺术治疗(art therapy)最初仅包含绘画等视觉呈现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研究者逐步将范围扩大至音乐、雕塑、舞蹈、沙盘、心理剧(角色扮演)、即兴创作等各类形式,此为广义的艺术治疗,统称为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therapy),其中又以绘画和音乐两种最为常用。由于人们的思维大多以视觉为主,一些被压抑的创伤性经验用语言无法提取[1]。这成为降低言语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作为非言语治疗(nonverbal therapy)的艺术治疗很好的突破了言语表达的限制。
早期的艺术治疗主要以治疗性为主,常用于精神疾病及严重心理问题的康复中,如医院、精神卫生康复中心、特殊学校等。随着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发展和实践,艺术治疗开始分化为治疗性和发展性两种取向。本文中的艺术治疗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与潜能开发为目标的发展性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重视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与解读,认为从事艺术活动的人会将情感和内心冲突投射至艺术成果中。其中应用最多的是绘画分析技术,如续笔画、学校动态图、画人测验(DAP)、房-树-人测验(HTP)、八张卡片重复绘画测验(8CRT)等。通过对绘画作品比例、布局、线条特征、色彩使用、阴影描绘以及细节的分析来解读人的心理状态。而艺术治疗理论学家Eidth Kramer认为,即使不对艺术治疗的成果进行投射技术的解释,艺术治疗操作过程本身也能导致积极的改变[2]。如大声的歌唱与呼喊、对柔软沙具的抚触和摆弄、颜料的倾倒与挥洒、对硬质材料的折叠与搓揉等,从事艺术行为本身在较安全的氛围中使来访者重新面对冲突,重新整合人格,通过领悟与升华释放压抑的情绪和原本不太明了的思绪。
二、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中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发展性艺术治疗正向、积极的取向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教育和发展的目的十分契合。
艺术治疗在国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显示出独特魅力。上世纪70年代美国首先把艺术治疗理念引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干预性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针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采用绘画教学为主的艺术治疗,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日本则为辍学儿童提供绘画、雕塑等艺术治疗,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并回到校园[3]。
目前艺术治疗在我国发展较缓慢,部分教育者开始尝试在特殊学生群体中进行艺术治疗,包括情绪障碍、经历创伤以及自闭倾向的儿童。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认为艺术治疗有助于受到创伤儿童的情绪稳定并促进意识行为的发展[4]。易红等的研究显示绘画艺术治疗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留守儿童的自我概念,改善社交功能[5]。将发展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较少,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与模式。
发展性艺术治疗能够通过表达促进个体对自我的探索和领悟、对情绪的觉察和调控,提高人际交往及环境适应能力。艺术治疗具有非语言表达、支持关系安全稳固、情绪体验与认知思考整合等特点,填补了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空白,是对以语言为最主要载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
小学低年级学段或学力不足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理性思维能力、情绪体验能力发展不完全,即使主动来访也无法准确的描述事件和表达情绪,笼统、含糊、抽象的语言较多,缺乏“具体化”常令心理辅导老师无法判断。艺术治疗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能够帮助低龄学生较快的澄清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学生的认知中走入学校心理咨询室意味着心理或“精神”不正常,因此主动来访的情况较少,多是由班主任或家长带入心理咨询室。在这类情境下学生的防御心理非常强,言语类咨询效果不大,甚至会起到反效果。艺术治疗平和的表象和有趣的内容能够降低学生的抵触心理,有利于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发展性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
艺术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发展性艺术治疗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辅导内容、不同社会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儿童与青少年[6]。
把艺术治疗引入常规心理活动课,可以发挥艺术治疗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任和支持的氛围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艺术治疗还能以活动渗透的形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个体心理辅导、朋辈辅导中应用。在艺术类课程、主题班会、兴趣小组等各类德育活动中,也可融入丰富的艺术治疗元素。在学校教育背景下,艺术治疗还具有融入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优势。这不仅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艺术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功能与价值实现。正如鲁道夫所言“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艺术教育”,如音乐治疗常用的“热身-聆听-分享-重构”环节就与音乐课堂学科教学模式不谋而合。
1.学业困难
在学业困难学生的辅导和提升中,艺术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孟沛欣等的研究认为艺术活动的各项环节可以提高注意力、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等认知能力[7]。
同时,艺术治疗包含表达、创造等元素,在从事艺术活动时,心理健康教师常能发掘平时不易发现的学生性格与能力的强项。如果能够及时鼓励强化,帮助学业困难学生建立自信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的自信心及获得的情感支持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事件中。
2.自我认识
青少年阶段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自己。而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由于自我认识偏差引起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较常见。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分化与整合、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自我是此时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之一。
艺术治疗作为有效的心理测验和咨询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防御机制,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深入思考和顿悟(insight),改善自尊水平,主动发挥内在的积极能量,实现自我价值[8]。如“自画像”的创作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认识自我的不同角度,引发对“现实我”和“理想我”的思考。
3.同伴关系
在攻击、人际交往困难等行为问题的干预上,艺术治疗比传统心理咨询中使用的正强化、创造良好环境等方法简便,比单纯的说教和惩罚有效。毛丽娜关于艺术治疗对儿童攻击性的干预实验显示,绘画、音乐可以起到宣泄恐惧、焦虑、冲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戏剧、故事讲述的艺术治疗则通过直观展示人际交往过程提供儿童习得和模仿人际交往技巧的机会[9]。
团体艺术治疗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间的人际互动、观察与合作,丰富交往手段和表达方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同伴交往产生的问题尤为适合。长期进行的艺术治疗团体可增进团体内成员的交往。在校园生活中较难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学生可以从中获得群体归属感和稳定的心理支持,自发地助人自助。另外,艺术治疗活动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宣泄负面情绪(如愤怒、敌意、悲伤)的方式,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入人际交往而引起的同伴关系问题。
团体艺术治疗能够丰富朋辈辅导、主题班会等活动的形式,其中心理剧已被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剧取材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迎合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对内心世界的洞察,体验到了不同的反应方式,有效促进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理解与接纳,从而改善同伴关系。
4.家庭关系问题
Kwiatkowska在20世纪70年代将艺术治疗引入对家庭关系问题的治疗中,认为家庭是学生的来源及归属,孩子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湖南省教育厅2009年立项课题研究显示,绘画艺术治疗具有促进单亲家庭亲子交流的积极意义[10]。
当前中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家校联系,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亲子关系最为关键。将艺术治疗融入亲子活动,创造了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探索的机会。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以积极的态度引导亲子沟通,在共同完成绘画、泥塑、剪纸等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形成新的关系,体验新的乐趣。
发展性艺术治疗主要讲视野聚焦在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上,期望促进个体的自我领悟和自我完善。与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较常用的焦点短期模式相比,艺术治疗需要较长的周期。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尽快的回到常规的学习生活中,因此要避免冗长的讨论与分析,尽量达到“短时高效”。
由于艺术治疗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起源与西方,在我国中小学应用中需避免全盘照搬西方的模式和活动内容,而应致力于“本土化”,探索更贴近中国学生思维习惯和审美取向的艺术治疗活动。东方文化自古就有修身养性、身心和谐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绘画、音乐、建筑等东方元素都为艺术治疗在学校的应用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此外,虽然艺术治疗可应用范围广泛,但仍是专业性较高的工作,对参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活动场地、器材等有较高要求。在活动前需根据学生的学段、认知水平、团体动力等确定活动目的和理论基础,选择合适的艺术活动内容,活动中也应根据个案的变化灵活处理,避免艺术治疗过程的僵硬化,切忌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魏源. 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型研究回顾[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8(27)
[2] Kramer E. Art as Therapy with Children. MA: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1.
[3] 钱初熹. 国外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及其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6(7)
[4] . 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 社会福利, 2007(6).
[5] 易红, 王祝康. 绘画艺术治疗在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干预中的应用[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2).
[6] 陶琳瑾. 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1(17)
[7] 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 心理学报, 2005,27(3)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愈发宽泛,不再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平台来浏览信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是网络上的信息驳杂,充斥着大量的负面信息,由于中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被这些信息所误导,进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小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畏挫折和挑战,从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课程模式建立的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应试学科,是以情感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可以信赖教师,将心中的烦恼倾诉出来,教师也会竭尽所能的帮助学生摆脱烦恼的困扰,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优良品格,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用较为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之间发掘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教师的教导和帮助,并且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有效的控制个人情绪,与同学保持友善的交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会真正的发挥实效。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构建
2.1讲授式教学模式:
无论哪个学科都需要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讲解理论知识最为常用的模式就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教师要将心理学、健康学的一些知识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增加知识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学会用知识来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讲授式教学模式又不单纯的仅是由教师说,学生听,而是要采取一定的策略,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以便教师探查学生的真实想法,随时把握课堂节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无形中就会提高课堂专注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回答预设问题,检验课堂教学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式教学模式应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在课堂时间内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讲解知识,更多的是要与学生互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学科化之路。
2.2活动式教学模式:
活动式教学模式可以说是最受教师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应用该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尤为显著。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情感,把握情绪,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的年龄太小,只会沉浸在热闹的氛围中,对活动设置的目的往往无法深刻的理解,致使活动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重视加强活动后的理论指导,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2.3对话式教学模式:
对话式教学模式是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理念进行设计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做法。比如说心里感到难过、沮丧的时候都是怎么调节情绪的,如何能够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共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当然教师在这期间也要参与到每个组的讨论活动当中,朋友式的与学生“对话”,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与方法,无论正确与否,无论健康与否都不简单地批评和指正,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利用理性的思维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解决价值冲突。但课堂毕竟是课堂,单纯的讨论避免不了形式过分的单一,不宜过多的采取这种模式。同时,对话式教学模式受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并不很适合。
2.4诱导式教学模式:
教师创设具体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的诱导下,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这就是诱导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有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训练、参观访问和行为强化等,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境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尽量选择身边的事例,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第二,在操作体验中,教师要以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参与和投入。第三,在问题感知阶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完成价值观念的思考和价值冲突的揭示,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观念和行为。
结语:
学校不仅是教导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成人的摇篮,如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应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构建多种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系由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杀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病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和精神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正逐渐成为自杀主体,他们或因自身情感问题,或因学习压力问题等等。因此,有效护理在防止在校学生因癔症自杀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拟从护理角度谈谈精神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1自杀的动机分析及行为干预
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致命。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表现为:挫折——无用感——厌世——绝望——自杀强迫意念,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矛盾过程,一般不会立即采取行动。在他平常的言语中或在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露出自杀的意愿,如言语上反复;行为方面上反复整理自己身边的东西,无缘无故把自己心爱的东西摔碎,精神恍惚、哭笑无常等等。企图自杀者表达这种矛盾心理,正是表达需要帮助的信号。因此,作为医院医务人员,就需要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关注并及时发现有自杀企图者得迹象,积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给予心理治疗。教育他们要意志坚强,珍爱生命,积极乐观面对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
2加强学校教育是关键
学校在学生心理护理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扮演四种重要角色: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学习的辅助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
2.1学生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的中小学里,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是存在着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例如,师生关系的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同伴关系的问题和对异性看法的问题等等;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例如,学习压力问题,厌学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学习障碍问题等等;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的问题,例如,自我评价问题,自我体验问题,自制力问题等等。三方面的问题往往联系在一起,构成学生心理行为的并发症。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离不开学校教育的。
2.2德育工作的辅导者。
学校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里,不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还有对品德不良的矫正工作。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学校教育常用的办法。这里,要做到两点:一是强调理论依据,多为重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二是重视实际操作,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形成一定的道德习惯。矫正不良的道德行为,例如,对暴力青少年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及其矫正问题,对抽烟酗酒的青少年采取戒除的策略和措施,减少他们的重犯率,也是逐步提高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办法。 转贴于
2.3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辅导,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这种辅导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方面的工作现在通常是由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在进行;在第二个层面上,主要针对学习障碍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进行相应的辅导与矫正,学习障碍是中小学学生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严重的阻碍,通常家长和教师常会认为这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或者认为这些学生的智力发育有问题,而对他们采用说教、强制、甚至是奚落的措施,其结果越发雪上加霜,使这些学生学习兴趣全无,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这是学校教育应该发挥作用的一个辅导领域。也是广大在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问题。
2.4选择职业的指导者。当学生在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时,在我国将会有70%以上的学生要进入社会,参加职前技术训练或直接投入社会劳动,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对于这部分青少年来说就非常重要。然而限于自我认识和社会阅历的欠缺,这些青少年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作为学校教育,如何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职业兴趣,掌握选择职业的技巧,应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在我国这种特殊的国情中,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更加突出。
3提高社会关注,特别是医务护理
良好的社会教育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条件。作为在校生,有一天他们会走出校门,成为社会当中的一员。全社会要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情绪、行为问题,配合学校和医院,共同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意识,逐步改善社会风气,创建和谐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医院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需要发挥其职责功能: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及时和学校联系,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护理。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重建学习和生活的信心。②关注癔症病学生。护理人员要理解学生家属的心情,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理解配合,在条件范围内将患者隔离单独治疗,既有利于其恢复,也可避免流行癔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注意关注度,不能过于重视,更不能漠不关心,充分利用心理安慰和暗示技巧及早清除症状。③做好癔症学生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在患者发病时不要围观,在患者恢复后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耐心梳理、鼓励学生正确对待,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习生活各方面,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我们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把政治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阵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教师的师德为力量,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鼓舞人,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高中政治教材中任取一节知识都是德育渗透的优秀素材,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经济常识》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的金钱意识,纳税人意识,消费者意识,理财意识,经营者意识等。在高一经济常识《纸币的发行》的教学中,我请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纸币,观看并谈谈人民币上的图案蕴含的意义,最后我做总结:第五套人民币继承了中国印制技术的传统经验,借鉴了国外钞票设计的先进技术,在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方面有了较大提高,体现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各面额货币正面均采用主席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图案通过选用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中国伟大的民族文化。使学生逐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生活与哲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三观”为己任,无论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教师在渗透德育时都可以做到润物无声。例如:在讲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时,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逆境也能成才的深刻道理,我请学生讲述“青蛙效应”:“心理家们烧了一锅滚烫的开水,将一只活青蛙突然投向锅中,就在将要落入锅里的一瞬间,青蛙奋力一跳,竟然死里逃生。尔后,心理学家又将锅里换成温水,将青蛙缓慢地放入锅中,青蛙在锅里悠闲地漫游着,然而,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这只青蛙再也没有能够跳出水面。”然后让学生分析:“这只青蛙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否也上演过青蛙式的悲剧?”有的学生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正道出了这个心理学试验的哲学寓意。”我在点赞同时,要求学生进一步思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蕴含的深层哲理。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渗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些常用的教学模式:设疑-点拨-总结模式、温故知新-精讲-多练模式、发问-阅读-讨论模式等。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依据具体的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课堂情境等,加以合理地选择,我在讲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时,先讲了一则小故事:一个老妇人唯一的儿子生病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你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的儿子复活吗?”大师说:“我有办法,但你要先去找一杯活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听了十分高兴,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她到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自己的痛苦。最后,她变成为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忘了找水的事。就这样,在她热心的付出中,丧子的哀伤悄悄离开了她的心里。在讲完故事后提问学生:你们觉得故事中蕴含的哲理是什么?学生积极发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事事有矛盾,而且时时有矛盾,采取回避或逃避的办法是没用的。只有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才能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为社会做贡献。从而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懂得了人的一生就是充满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讳疾忌医”的做法不可取。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6010904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钟摆式”过程,从殖民地时期的全面开展,到20世纪50年代与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渐行渐远,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再次回归。而这次回归不仅继承了传统品格教育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些创新性措施,不仅挽救了当时混乱不安的美国,而且对美国品格教育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1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内涵及意义
美国品格教育协会(American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将“品格教育”定义为:品格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青少年儿童核心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的教育行动,并且要渗透到整个学校文化和课程系统之中,培养其核心价值观[1]。人们时常将品格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混淆,认为实施品格教育就是要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其实不然,品格教育仅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人所特有的道德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而品格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正能量的,以及面对外部压力和诱惑时,仍能明辨是非,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合乎社会主流的,如勇气、毅力、勤奋、耐心、责任、公平、慷慨大方、简单、能力交流、友谊、尊重和爱国主义、良好习惯的养成、暴力预防、批判性思考、道德推理以及理性解决冲突的方法等。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可以对学生实施品格教育,再增强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行为、磨练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等方面的理论修养和行为操守,而不是简单地将品格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
虽然联邦制政体下美国各州对品格教育的规划不尽相同,但均将其放在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强势回归绝非偶然。人们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恶果。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混乱到了极致,中小学生的犯罪率和自杀率处于高位,学生学业成绩持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加强应需而出。它在当时对提高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增强个人素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从长远来看,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品格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同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活动慢慢走向世界,在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正确的品格认知上,为我国提供了借鉴。
2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现状
总体而言,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是通过向学生灌输道理、运用训诫的方式,通过榜样的力量、采用宣誓、问答教学以及阅读有关英雄人物的经典著作来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借此来传授美国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思想及民主的观念,从思想上为美利坚民族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公民。
第6期陈芳舟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实施状况及特点述评
教学研究2016
2.1学校在实施品格教育上目标明确
1991年,美国“品格教育伙伴”课题负责人、著名道德教育理论家托马斯・里可纳(Thomas.Lickona)在其著作《为品格而教――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中,将品格定义为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包括一个人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也就说明各中小学实施品格教育要达成的目标是为美国社会培养知善、欲善和行善的,具有包括关心、责任、诚实、勤劳、公正、容忍、自尊和尊重他人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美国公民。
2.2学校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个行之有效的品格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品格教育中增加一个甚至多个教育项目,而是要促进学校生活乃至学校文化的改变[2]。营造一个师生和睦相处、生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学校氛围。同时美国中小学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目的量化、具体化,主张高年级的学生要关心爱护低年级的学生,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同时在校园实体环境的设置上也时刻体现学校对道德品格教育的重视。例如在教室悬挂包含关心、责任、公正、自尊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标语或口号,在校园随处可见的地方张贴名人名言等,在整个校园内创设一个良好的品格塑造氛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
2.3学校开设多元品格教育课程
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学习美国的历史。美国法律明文规定中小学校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小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个美国历史故事来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成长史。中学生通过规定的学时系统学习和掌握革命先辈们反抗殖民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历程,为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的不懈努力,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主责任感。但同时也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对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的品格教育主要从尊重(respect)、责任感(responsibility)、信赖(trust worthiness)、关心(care)、公平公正(fairness)和公民意识(citizenship)6个方面来进行,低年级主要是围绕明辨是非、尊重他人、关心同学、有责任意R等主题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一般会采用说故事、观看影片等方式来进行,到了高年级,相应地增加了合作学习,抵制吸毒、酗酒等不良行为的诱惑等为主题的课程,更多地强调用学生的自主判断来实施品格教育。
2.4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
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在价值判断领域上并非是一张白纸,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及社会有意无意的价值培养,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价值观,但是这些已有的道德判断不一定都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和社会主流文化。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教师不局限于品格教育课程,同时还注重自身平时的言谈举止,为学生树立典范,还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正确的品格价值观。特别是当学生之间的价值判断发生冲突时,教师若强行否定一方的观点或是对其争论含糊其辞,都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危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中小学的教师会充分利用争论的机会,引导学生围绕正确的评判标准进行剖析和探讨,使学生收获不一样的感悟,矫正学生的道德标准。
2.5学校与社区相配合,为学生提供品格实践机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意识与行为,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开展服务学习,将社会服务实践与品格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实践中来,促进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并使学生在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公民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如美化社区环境、保护公共设施、抵制或参与制止不法行为等,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举止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3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特点评价
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自强势回归以来,取得相当大的成就,有效改善了在品格教育衰退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教育内容的实质性缺失,及时遏制了在社会多元无序道德状况中青少年极端个人主义态度的滋长。根据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Notional Center of Education Statistic, NCES)的调查数据显示,品格教育回归以来,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明显呈增强趋势,这不仅有助于他们设定更高的目标,同时也坚定了他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意志品质,在极大程度上控制了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打架斗殴、酗酒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中小学生品格修养及意志品质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为青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特色及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美国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两方面:(1)美国政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督促和鼓励学校加强中小学生的品格教育,从政策上对学校大力推进品格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例如,美国国会在1994年和1995年两次召开了关于品格教育的会议,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强调公立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放在首要地位;(2)美国政府加大了对中小学品格教育的资金投入。美国政府每年都拿出一笔可观的专项基金来保障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正常开展。可以说,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是美国中小学进行品格教育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3.2家庭及社会积极参与配合
“儿童和成人至少要通过3种方式来塑造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仰――灌输、模仿、个人选择和承诺。”[4]而家庭生活主要起到模仿的作用,儿童往往通过对家长行为举止的有意无意的模仿来初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品格。因此,在美国很多中小学十分重视学生家庭的力量。很多学校会在学生入学之初与学生家长们达成一个共识――什么样的道德品格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并在之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朝着这个共识去教导学生,学生放学回到家中又有家长引导督促。
社会的支持主要来自一些社会团体、协会组织。例如,199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的重视品质(Character Countst Coalition,简称CCC),这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道德品格教育研究协会;同年成立的品质教育联合会(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简称CEP),该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效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被学校和教师视为引导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行动指南;还有品格教育协会等教育组织机构。这些社会力量常常出资帮助教师进行品格修养培训、创办杂志期刊、组织学术研讨会等,探讨开展品格教育的有关理论及方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品格教育事业的发展。
3.3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逐步改变传统的强制灌输模式,拒绝用枯燥的理论代替品格教育的全部,更多采用正面教育的方式,强调品格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树立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及学校教育中的全面渗透等方式逐步形成学生正确的品格观。打破单调刻板的品格教育途径,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的品格培养氛围,同时结合社区服务实践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流品格标准的认识与理解。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格的发展。
但是,在肯定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品格教育缺少统一的理论指导,虽有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但是就品格教育自身而言,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品格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组织,美国品格教育组织繁多,虽然也有类似“品格关注联盟(CCC)”“品格教育联盟(CEP)”等全国性的组织机构,但是还有很多地方性的组织联盟,这些机构都有各自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及评判标准,往往各自为政,忙于说服学校或社区施行自己的主张,从而导致品格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氛围。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品格教育的发展,延缓了品格教育前进的步伐。
4结束语
美国品格教育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其中的兴衰成败为我国品格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首先,国家和政府应转变观念,严格区分道德教育和品格教育间的差别,重视品格教育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对促进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其次,学校应⑵犯窠逃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开设多元品格教育课程。再次,家庭及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品格教育的开展,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积极和谐的气氛。在广泛吸收外来经验的同时应结合我国自身实际,促进我国品格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Character org.A framework for school success:11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EB/OL].(20141204)[20151122]. http:///uploads/PDFs/ElevenPrinciples_new2010.pdf.
[2] Marvin B.Character education informational handbook & guide[EB/OL].(20070124)[20151122]. http://dpi.state.nc.us/docs/charactereducation/handbook/content.pdf.
[3] 黄海洋.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2002(7/8):5760.
[4] 霍A德・柯申鲍姆.从价值澄清到品格教育:个人的历程[J].郭冰,译.中国德育,2009(10):1724.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USA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Chen F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