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发展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我国外贸经营主体变化的回顾
1.1第一阶段(1949-1978年):高度垄断时期
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属于封闭内向型经济。外贸经营主体是国营(国有)对外贸易企业——专业外贸总公司,一切对外贸易活动均处于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之下。外贸经营主体一元化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有制形式单一化,所有对外贸易企业均为单一国家所有制企业,从而保证了国家对对外贸易统治的彻底性。在具体业务实践中,各个专业外贸总公司负责统一对外谈判、签约、落实货源、组织运输以及交货等所有环节。出口采用收购制(买断制),进口采用调拨制。
1.2第二阶段(1979-1991年):适应改革时期
以后,我国在初步放开经营,打破原有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贸结合试点,组织了一些以生产企业和企业联合体为经营实体的试点。随后在一些工业部门成立外贸公司,试图解决外贸同生产的问题。然而实践证明,这只是外贸公司隶属关系的改变,并没有使外贸公司同生产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此后,又探索外贸企业向生产企业投资参股,或实行其他形式的工贸联营,批准一些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自营进出口业务。这样,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联合,在局部范围内解决了工贸(技贸、农贸)之间结合的问题,外贸出口企业的队伍也因此得到壮大。
1.3第三阶段(1992年-2001年):深化改革时期
从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在1992年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允许国有生产性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第一次打破外贸专营这一传统的经营体制。1994年12月31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家综合商社试点。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正式授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私营企业开始登上外贸舞台。在1999年1月4日,20家私营生产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标志着我国外贸经营权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己基本形成。
1.4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完全开放时期
入世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一章第八条中明确规定:“个人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者其他执业手续后可以成为对外贸易经营者,从事货物和技术的进出口贸易”。这表明个人可以开办个人独资企业或以个体工商户的身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针对新外贸法各个领域的配套措施将新贸易法构建成完整的体系:自然人和中小企业在从事外贸工作当中融资小额贷款、公共关系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的问题,政府部门都提供了服务和帮助。我国外贸经营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形成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企业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
2个人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新《对外贸易法》取消对个人从事外贸的限制,意味着外贸已经从一个“特殊行业”变为“普通行业”。新《对外贸易法》的实施使个人进入外贸领域的门槛越来越低,但也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
2.1财产风险
在我国2000年1月1日颁布的《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一章第二条和1987年1月1日颁布的《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十九条中都有关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要承担无限责任的规定。这就意味着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如果合同条款选择不当、责任承担过大,一旦经营失败,不但个人的经营财产有损失,而且家庭财产也会负连带责任。面对如此规定很多人宁愿注册一家公司,以外贸公司的形式从事外贸经营活动,承担有限责任,或挂靠在有外贸经营权的专业外贸公司。
2.2政策风险
新的《外贸法》确定的只是大的方向和原则,相关的问题尚在计划之中。例如,第八条规定如果以个人身份从事对外贸易,需要首先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但怎样注册、需要哪些手续等一些具体问题,尚未明确规定。2004年7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办商贸企业增值税征收处理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新办小型商贸企业必须一年内实际销售额达到180万元”,或者“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人员在50人以上的”,方可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也就是说,如达不到上述条件,就无法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因此,他们不得不通过大外贸公司,这不仅凭空增加了一道环节,也增加了他的成本(1%的手续费)。而且,外贸还要在出口退税上“分掉一杯羹”。
2.3信用风险
个人信誉是自然人从事外贸活动的一个门槛。国际贸易中,很容易产生商业欺诈行为,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甚至使经营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个人做外贸不需要设备,也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一旦发生了变故,很可能连人也找不到,外商对个人的信用问题存在质疑,因此仅凭个人信誉和专业外贸公司进行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具备自营进出口资格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其对产品和技术的熟悉程度往往是个人不能比的。
3个人外贸公司发展的对策
新《对外贸易法》的出台及其配套《办法》的实施,是我国对外贸易之路上一个里程碑。然而在为之欢呼时,我们还应清楚地看到,是否选择个人外贸之路,个人外贸路平不平坦以及个人外贸能否赢利,最终还得取决于个人的理性投资选择,以及国内相关配套措施制度的完善和到位。
3.1寻找合适的个人外贸项目,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
2004年7月1号开始实施《对外贸易法》中允许个人从事外贸,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限制。所以大家不能一哄而上,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市场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当然,外贸公司还应结合公司的内外环境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针对公司的核心能力做出恰当的定位。
3.2积极参与网络贸易,加强对外开放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由于个人外贸公司资源短缺、人员有限、资金贫乏等原因,在推出新产品、创立品牌、开发市场等方面受到制约,网络贸易就可弥补这一不足。近年来,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商务活动正在全球范围逐渐兴起,发达国家中电子商务的发展尤为迅猛。因此,应加快实现国内和国外、政府和企业的联网,为企业提供广泛的外经贸政策法规信息、商情信息和投资环境信息,做到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共用,积极运用国际电子商务开展外经贸活动,增强外经贸发展的国际竞争力。
3.3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个人外贸公司应以服务来赢取市场,通过娴熟的业务技巧以及熟悉国家对外贸易各项程序等优势,为客户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各种服务。
参考文献
但是,市场风云变幻,况且同一领域的中小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档次往往差异性不大,又在同一市场内抢吃同一个蛋糕。如果只知道守住“正”地,固步自封不创新,“正”地是不可能固若金汤的,不是坐以待毙,就是被拖垮。
因此,必须善于运用奇正策略,学会度势控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权变来制胜。要设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获得产品技术上的提高,不断推出市场需求、款式新颖的新产品,采取别出心裁、出人意外的新举措,开拓新兴的、有潜力的新市场。
当然,“正”与“奇”是相对的、辩证的关系,一件产品最先研发出来时为“奇”,待其他企业相继模仿后则变为“正”,就需要用更新的产品来开拓市场,使“正”又转化为“奇”。中小企业只有充分运用好奇正策略,“奇正相生”,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发展壮大。
二、扬长避短乘势而行-善于运用聚焦策略
每个企业只能在一定的领域、一定的行业形成优势,不可能在多个方向、多个方面都有竞争力。而且,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性生产和销售,难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质量、技术、信誉以及市场营销一般都不及大型企业,形不成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战略所要求的经营优势。所以,明智的中小企业就要善于“并兵相敌”,坚持“有所不为而后有为”的原则,运用市场聚焦策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资源、资金、力量集中到能够形成自身优势的领域和目标上来,或者谋求成本领先地位,或者争取产品差别优势,如有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后,要乘势而行,努力使聚焦策略不断取得战果,使企业在该目标区域内呈鼎立之态,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避实击虚乘虚而入-善于运用虚实策略
中小企业面临竞争压力更大、危机感更强,因而也更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组织构架精干,管理层次少,运行机制更为灵活;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性和承受力、应变力也较强,在经营上更有弹性。
所以,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密切观察竞争对手,分析研究市场态势,采取避实击虚策略,避竞争对手长处之实,击竞争对手短处之虚;避市场饱和之实,击市场空缺之虚。注意寻找大企业不愿或不能进入的,企业自身有基础而又能发挥专长的市场空档;注意抓住当前一代产品开始衰退,后一代产品尚未投入之时而出现的产品空档;注意捕捉一些大型企业往往求助于社会分工协作,希望其他企业帮助从事加工业务而派生的介入空档。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的发展空间,走“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实”。
四、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善于运用穿插策略
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往往分布着大、中、小不等的企业,它们在同一市场中竞争赛跑,企业之间实力很不均衡,起步又不一致,竞争是相当残酷的。但是,市场不怜悯弱者,不相信眼泪,它遵循的是适者生存、强胜弱汰的规律。在竞争中,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肯定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抗衡,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小企业似乎在大型企业的巨大压力中生长,而小企业更是在大、中型企业的夹缝中生存,时时有被碾碎的危险。
因此,明智的企业应学会运用穿插策略,利用市场竞争的“空隙”,见缝插针,乘“隙”而进,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如在市场竞争中无意与大型企业正面碰撞,应采取迂回战术,避开锋芒,不能硬碰蛮撞。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才能在大型企业包围圈里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
五、抢占先机以快取胜-善于运用快反策略
市场往往是以快取胜的。谁先研发出新产品,谁先满足需求,谁先抢占市场,谁就能在市场角逐中掌握主动;同类、同质、同价产品,谁先把它投放市场,谁就能控制市场制高点,其他企业若想拿下这制高点,就得花几倍、几十倍的力气,投入几倍、几十倍的费用。先处战地,捷足先登,靠的是速度,中小企业发展自己,必须运用快反策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要重视对市场的分析研究,随时掌握市场脉搏,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对市场要有一种特有的嗅觉,增强对市场反应的灵敏度,及时捕捉先机;
要注意发挥其灵活善变、船小好调头的长处,做到兵贵神速,在抢抓机遇中赢得主动权。只有这样,企业的潜在优势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和竞争优势。
六、虚拟经营共享资源-善于运用借势策略
实时、有效、充分的获取商业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修改生产计划,提高产品销售量,保证公司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了搜集全面、有效的信息,企业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商业信息监督小组,针对市场需求、价格变动、竞争对手情况、相关国际形势、市场动态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工作;另一方面,依靠下游分销商的信息反馈收集信息,为企业的商业信息收集体系提供补充。
二、加强营销队伍建设
优秀的营销队伍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销售业绩,增加企业钢材销售量,是企业在钢贸市场获得优势竞争力的关键。建设优势的营销队伍一方面需要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这是钢铁企业钢材营销策略全面实施的保障,对营销绩效科学的判断是评价营销能力的标准,也是评价营销策略成功与否的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对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营销培训是提高销售人员业务素质、增强推销能力和效率的主要手段,企业可从知识讲座、上岗实习、外派培训等多方面强化营销人员的销售水平,进而建设优秀的营销队伍。
三、强化质量审核体制建设
生产与销售是钢铁企业的两大主要职能,而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及信誉。一方面,在相关产品国际、国内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公司内部产品质量标准,所有内部产品质量标准均高于国际、国内质量标准,以确保公司的产品品质到达优秀;另一方面,根据内部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内部审核机制,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内部质量审核,任何一个环节的生产资料或产成品出现问题,均进行返工或淘汰,并进一步查明质量问题原因,避免同类问题的产生,提高钢铁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满足市场对钢材高质量的要求。
四、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钢铁市场已不满足传统钢材的品质与技术工艺,尤其是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更要求钢铁企业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钢铁企业不但需要聘用高学历、高技能的研发人员,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原有产品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开发新产品,同时派遣公司研发人员参加高水平与钢铁行业相关的研究交流会、并聘请钢铁研究专家对公司研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品种和工艺。
设计策略是指产品通过设计获取竞争性优势的计划属于设计管理的范畴。“设计策略”主要概念是指分析企业自身在市场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威胁,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战略,通过广泛调研获取并分析潜在竞争对手相比自身的优劣,并制定的应对策略,综合所制定的能在市场竞争当中获取胜利的企业战略。
从企业发展的大局上来看,设计策略的制定是企业为提升自我形象,超越竞争对手、获取消费者和占领市场份额为核心而展开的全面而又长远的谋略。
从具体的产品设计研发层面来看,是企业针对某一类产品的经营特征和有关情况在设计方面做出设计策略的调整或对即将开发的新产品所应用的明确指导战略。
2.三星的企业设计策略
近年来,韩国三星集团凭借良好的设计策略屹然挺立全球消费电子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广泛良好的评价,中国现阶段也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通过对三星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范本。
企业层面的设计策略是企业管理层为企业的发展所设计的长期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宏观规划。宏观层面上的设计策略可以大致分为维持型、发展型、衰退型以及退出型这四种设计策略。这四种设计策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体现,其中在三星发展历程中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发展型和维持型的设计策略,以下就这两条策略展开研究。
3.发展型设计策略
在“三星的新变革”时期,具体时间点指的是从1993年至1996年,“新变革”指的是不单单是三星对业务的整体结构和框架的再设计,更是向世界发出三星变革的决心,旨在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制造世界级水准的产品。“新变革”时期是三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是以质量为王的品质提升阶段。“新变革”给三星带来的不仅是优质产品和美誉度,同时让三星吸纳了无数的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在三星的后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策略之一:变更企业名称,打造全新视觉识别系统,塑造新的品牌形象。1993年,三星在颁布了一个全新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计划,目的为了拉近三星与自己员工和消费者的距离,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具体的作为体现在设计全新的三星标识上,企业名称采用英文Samsung,从而扩展自己作为跨国集团的国际影响力。第二椭圆形的标志主体形状象征着穿过空间移动的世界,Samsung的首尾字母部分故意突出椭圆的主体形象,暗示三星积极融入世界,期许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具体策略之二:迎合消费者进行专门的服务流程设计。三星在所有已开发的市场会定期开展专门为接洽消费者提供客户服务的讲座活动。其次设计独特的服务流程,颁布三星员工服务手册对门店服务员进行礼仪培训。以让消费者获得优质而统一的服务体验。
4.维持型的设计策略
维持型策略主要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企业总体战略的相对平稳。该策略主要体现在三星发展的蓬勃发展时期,时间点上从200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三星一直牢牢抓住了这一变革的机遇,不断优化自己的业务结构、丰富经营理念以及提升企业文化,尤其是在2010年后的最近一段时期内,三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走在全球前沿,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第一。
具体策略之一:在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研发中保持延续性和稳定性的高投入,三星电子的高速发展与掌握先导尖端技术趋势密不可分,在手机芯片和屏幕两大最重要的手机零部件的研究开发上,三星一直拥有尖端的核心科技。同时三星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逐步加强自身企业设计的发展,在韩国的三星设计部门逾有千名设计师,同时三星还在在欧洲,北美等都设有三星设计的分支机构。在三星电子的设计周期中,还能看出二战后美国的“有计划废止”制度,具体是指“销售一代 ,储存一代,研制一代”。重视设计的结果当然是赢得市场同时赢得赞誉和奖项。
具体策略之二:产品设计系列化增值策略。三星电子集团最炙手可热的产品要属GALAXY银河系列移动互联网产品。银河系列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是三星电子系列中的精品。产品系列化是标准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三星通过系列化的设计,明确各产品的设计风格和市场定位,利用丰富的产品线占据市场份额,非常契合这一时期处于平稳维持型设计策略的三星。系列化使GALAXY银河产品系列达到了结构优化最佳、功能最佳的标准化形式。
总结
综上所述,设计策略在企业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从宏观的企业发展层面来讲,领导层制定的设计策略将直接关乎着企业的存亡发展, 以及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应对竞争者时获得更大的市场利益,从微观的具体的项目实施层面上来讲, 合适的设计策略对具体项目的顺利进行作用颇大,以求达到预期的目标, 最终合二为一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设计策略的提出与应用,都体现出了现代企业对于自身发展的规划意识,要想成为受人尊敬的百年企业,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更是要求企业设计出准确并合时宜的周期性的企业发展策略,由此可以看出对设计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灵活合理的设计策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是市场主体的主要构成,是创业就业的主要载体,也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江苏省中小企业更是江苏省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据《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调研报告》显示,江苏省中小企业累计超过120万户(包括私营、外资、集体等其他一些经济成分),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61242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99.33%,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近100万户①。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认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繁荣社会经济、扩大城乡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推动自主创新和促进科技发展等各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产业集群与小微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产业是基础,也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而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关键又在于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需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游与下游均需要批量企业参与,形成交叉化合理化发展。这就要求在发展重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带动或者引导大量中小企业参与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集约发展的重要阵地,其发展壮大,对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1)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会带动龙头企业等实力较强企业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因此,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的企业产业链的延伸,给小微企业镶嵌产业链中带来转型升级的发展机会;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必需要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因此也有利于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微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制约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瓶颈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产业集群的发展既可以由龙头企业或大中型实力企业带动相关产业或行业的发展,促进先进技术在小微企业中的吸收应用,也可以由有创新技术的小微企业集群发展,从而加强集群企业间的协作,走合作创新之路。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有利于充分利用集群内资源,降低单个企业技术开发的风险和成本。同时,通过分工协作,整合产业链,企业会专注于自己新产品的开发,集中资源研发新技术,有利于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优势。
(3)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优化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和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水平和技术交流,在管理上,也有利于打破如缺乏系统规划而形成的家族式等传统发展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更好的优化集群内小微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提高企业之间相互认同和协作关系。
2、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目前,资金问题成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企业是依靠从银行获得贷款来补充流动资金,自己筹集资金能力较弱,融资渠道单一。
(2)运营成本高,利润空间缩小。自2011年以来,因原材料成本上涨,物流成本、用工成本、用地成本、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小微企业成本高必然导致了其盈利能力低下甚至亏损;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税负也较重,根据有关机构评估,即使不考虑社保费用,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超过其收入的30%,税负比大企业还重。因而导致小微企业发展运营成本持续攀升,甚至成为威胁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3)管理落后,人才匮乏。目前,江苏小微企业绝大多数是私营企业,有一部分是家族式管理,缺少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企业人才匮乏,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运用机制,较难引进并留住高级管理、技术人才。小微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这势必要求一批有技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做基础,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这方面的人才更倾向于进入大中型企业,因而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江苏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
(4)自主创新发展问题。小微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薄,自主创新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由于缺少自身核心技术,管理方面企业领导思想缺位,多采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设备工艺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导致小微企业抵御市场冲击能力差。
3、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到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结构及行业发展、政府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在政府扶持方面可以出台税费减免等相关财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小微企业资金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转型升级发展。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金融扶持力度。出台对小微企业税费减免缓以及担保贷款等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如暂缓清收小微企业以前欠费的税费;及时兑现小微企业扶持资金;在融资方面,逐步形成政府资金、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科技保险、风险基金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如对江苏省内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区的相关纺织服务企业实行贴息贷款,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除政府财政政策扶持外,还需要从产业集群和小微企业内部发展两大方面进行思考。
3.1科学发展江苏省产业集群
(1)依托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共享产业链整体优势。江苏省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江苏省现有新区、工业园区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围绕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认真规划引导并大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版块经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规划建设好乡镇工业集中区,立足集群的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集聚优势。引导和鼓励相关联的小微企业集中布局,鼓励小微企业集中到开发区等创业基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鼓励小微企业与大中企业联合,做配套生产,共享产业链条的整体优势。
(2)发展创新型小微集群产业。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必然是一条有破有立之路。只有破除传统劳动力密集、技术落后、生产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创新创业意识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盲目跟风发展等旧思想和老的做法,才能敢于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之路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也要求政府积极探索引导有条件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形成相应的产业,走小微企业集群式发展之路。利用土地、资金、技术等相关扶持政策,特别是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相对集聚,走品牌特色小微集群发展之路。
(3)倡导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实践证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小微企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产业集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江苏建湖石油机械制造业、东台不锈钢制品制造业依靠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和近万户中小企业的集群效应,在金融危机时期,在该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小微企业依然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因而必须要倡导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同时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相结合,引导中小企业向优势产业流动,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从而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3.2苦练内功,提升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
(1)切实增强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小微企业要融入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小微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自身要努力做到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研发中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同时小微企业还可以谋求与江苏省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自身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合理。
(2)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集群内既有大企业或龙头企业、技术领先型等有实力型企业,也有与之相联系的小微企业群。根据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不同,集群内企业还会有不同行业、不同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链。因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必将为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发展机遇,并有利于共享先进技术服务等,小微企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降低大企业的成本,提高集群产业整体效率。因此,产业集群内各企业要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促进融合发展。
(3)多渠道促进小微企业人才培养。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创新。知识性、创新型人才更是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江苏省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应该立足于人才建设。一是广大小微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加强内部人才培训培养,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人才自我发展;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人才的合作培养,既可以通过知名院校人才引进或猎头政策引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也可以与高职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合作,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必备的专业技能人才。
(4)围绕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有配套的小微企业为其服务,如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需要有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的生产企业,为其提供保障服务。发展现代生产业既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快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可以把围绕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作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重要措施之一。如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推进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管理咨询等新兴服务型小微企业。
我国的经济快速使得社会中对于快递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加之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网上交易的迅猛增加,这些都使得我国快递企业发展持续繁荣和壮大,同时也为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本文中,笔者就以“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策略研究”为题来进行浅谈。
一方面,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它们可以利用其在时间和空间资源以及自身企业机制上灵活性来将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快件市场上,实现城际、城乡等质之间的无接缝发展,实现快速的差异化、专业化等多种增值,基于不同客户及客户群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人才问题是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快递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使用等不能得到有效化和最优化。快递企业中的工作不仅仅是诸如接受订单、报价订单、处理订单、派送实物等,这些工作还需要专门的人才进行时时跟踪和反馈,因此,对于网络知识和物流知识等要求是急需的,这就急需一些可以在原有系统上改进用户界面,与客户共享信息,从而扩大用户群的专门人才,使得企业运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这是民营快递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必须要针对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部署,从而实现自身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本文进行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策略研究的原因之所在。那么,笔者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详细叙述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策略,如下:
一、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这是其生存和成功的关键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水平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加之与内有大型国有快递企业和跨国快递企业的双重威胁,目前还不能满足当代市场对快递服务的综合性需求。因此,我国民营快递企业要这种背景之下进行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使得其自身的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并积极利自身的优势来发挥最大效能,逐步实现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和适时发展国际业务的目标。
二、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实力与优势来积极开拓与国内或是国外快递巨头之间的合作或是引进战略性投资者等,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相对国内或是国外快递巨头来说,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具有一些诸如灵活性和资源本土性等优势,因此,就要积极利用自身的这些优势来开拓与国内外大型快递企业之间的资金、技术、人员等合作与交流,扩大自己的运营网络和完善自己的客户服务体系等,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综合性发展,并在与对方的合作的过程中虚心学习其先进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并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国内或是国外快递巨头也可以在合作中利用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现成运输网络资源和各种关系来扩大其自身的发展,可谓是双赢。尤其是对于那些外资快递企业来说,如果要进入中国市场,它们必须要在发展初期通过我国快递业的网络和社会等资源来拓展其快递市场,所以,民营快递企业成为了它们的首选,并且民营快递企业也愿意与他们合作。总之,在获取对方有效资源和吸收对方先进经营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双方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要不断吸引具有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使得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人力支持
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具体情况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所以,员工队伍不稳定,这就严重影响了该企业的形象,降低了消费者的忠诚度。此外,企业员工文化水平层次较低,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因而,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还是不完善的。为了可以不断吸引具有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使得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人力支持,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就必须要不断引进人才并积极实行激励员工机制来促进人才的有效使用和合理化分工,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佳化组合。无论是在员工工资还是在员工福利(物质利和非物质福利)上都要给与积极的激励式促进,使得这些人才可以在企业中安心工作并出谋划策,为企业发展主动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也可以增强与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上来实现专业人员的供给,并在企业内部尽快实现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措施及落实,培养一大批诸如熟悉物流业务等各种人才等,并重点培养一些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四、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要积极引进并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以及经营机制
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要积极引进并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以及经营机制,为此,就需要以广泛采用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切入点,从事实现其快递行业发展中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解决当前我国众多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和服务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的关键性措施。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民营快递企业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可以将企业的运营效率得到最大化提高,从而实现快递服务更加便捷而后安全。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的现状是,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递这一市场份额上,如果它们能够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并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经验以及经营机制,就可以实现业务扩展和市场份额增大,从而实现国内异地快递业务和国内快递业务的不断发展的目标。
五、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要不断利用其自身优势来发展企业强项,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它们的规模普遍较小,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必须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来确定其自身的最为擅长的快递业务,以最好最精为基础,然后再与其它快递企业进行合作,以战略联盟的形式来弥补自身功能单一和不完善的不足,实现其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从而使得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并有机会跨地区、跨系统合作,甚至是走向国际快递市场。如前所述,我国大部分的民营快递企业业务主要是同城快递,因此,在同城快递这一市场上很多民营快递企业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可以说已经出现了市场无序性。那么,如何来争抢这有限的市场份额,我国的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就必须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来进行强项建设。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来说,大型的民营快递企业可以以建立自己品牌为途径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中小型民营快递企业则是要首先注重结构优化、信息及时、人才培养、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的改善和建设,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六、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要加强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使得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向着现代物流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渗透于各个方面的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快递行业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使快递服务更加安全便捷。因此,在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中,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就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就要求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在广泛采用信心平台的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建设,这是实现企业可信度和消费者忠诚度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业在具体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过程中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而最终实现企业快递服务质量的提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使得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向着现代物流的方向发展和转变。
总之,以上就是笔者就“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策略研究”为题进行的浅谈,在分析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自身和外部合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有关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策略的研究,企在对此问题的研究做出贡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静娟,贺玉德.民营快递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雷静,李振辉.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现状和发展对策分析[J].天津经济,2012(8).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的,但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特点,也是日益发展的社会生产专业化与协作化的必然要求。中小企业就经营能力而言,通常不如大型企业。因为,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缺乏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能力;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缺乏企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力量。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小企业往往较大企业更易受环境变化影响。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而会较多受到国家政策保护,大型企业甚至还可能借助自己雄厚的资本力量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而对中小企业来讲,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唯有适应环境方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市场竞争会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压力。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特征
从财务角度看,中小企业往往会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初始资本投入不足,资金积累能力较弱
企业创立时的初始资本投入,主要取决于发起人的资本力量和所规划的事业规模。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主要适合于从事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生产或那些对规模要求不高的行业的生产经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多由个人独资创办或几个人合伙创立,即使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其主要发起人也多为中小企业或个人。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多为地方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开放过程中,又大量涌现出中小规模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地方财力的分散性,乡镇财力的有限性,民营经济发展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不足以及早期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结构特征,都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创办之初的资本投入是不够足的。在企业创立之后,由于中小企业总体来说利润水平较大型企业低,加之初始资本规模较小,故资本增值无论就速度还是绝对额都受到限制。
(二)经营周转过程中的经常性资金不足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以及资产周转效率较低。中小企业往往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在库存管理与交易结算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随意性较强;加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结构单一,不具备大型企业那种内部资金调度能力;此外,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中小型企业往往重生产与销售,轻理财与内部管理。特别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中小企业面对大量可选择的市场机会,更容易忽视财务管理,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竞争加剧,中小型企业忽视财务管理所导致的后果就会充分暴露出来。因为,经济不景气时期中小企业一方面会受存货积压和应收账款膨胀之困扰,另一方面又会面临筹措短期周转资金的更大困难,经济越不景气,银行越要选择财务“安全”的客户。
(三)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严重短缺
中小企业发展往往会面临两难选择:不求进取会走向没落,急于成长则极易夭折。中小企业的破产概率往往高于大型企业。导致中小企业破产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企业因过分依赖单一产品不求发展而破产;有的因过于急于求成,进行大量固定资产投资而破产等等。过于保守经营与理财会增加中小企业失去市场走向失败的风险,具有这种危机感的中小企业就会积极寻求发展以摆脱不利的竞争地位。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稳定性差,筹措长期资金十分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主担心企业控制权旁落,故对吸收投资兴趣不大。所以,中小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所动用的资金往往取自于营运资金。这一方面扩大了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又缩减了营运资金,因而会增加资金紧张的矛盾。
(四)中小企业的管理组织成本较低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较小的组织规模对企业财务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企业规模小,决策更多地偏于集中,故决策效率较高;其二是因企业规模小,管理组织简单,内部控制制度方便,故管理费用在企业成本结构中所占比例通常低于大企业。
(五)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弱
中小企业的资本规模小,使企业承担债务、承担亏损的能力弱。一旦企业资金管理不善使资金周转不灵,或者经营不善使产品销售不畅,成本上升造成企业亏损,往往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中小企业资本规模有限,很难通过资产的多元化组合来降低风险。
(六)财务管理方法灵活多样,但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运用
中小企业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而财务管理方法也灵活多样,但中小企业比较难吸引人才,尤其缺乏财务管理人才;同时,企业决策权利过于集中,程序简单,无规律可循,管理行为不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穷于应付日常事务而无充足时间学习和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更愿意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难以得到应用,导致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会计信息在中小企业经营决策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二、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财务的制约
中小企业总是需要资金从事经营活动,而资金的取得,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是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取得。较之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之所以经常显得更为困难,除了因生产方面不能实现规模经济之外,还在于一些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金融因素。金融机构往往偏爱将资金投向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偏爱大公司的理由在于大公司通过多角化经营可分散风险,而正是由于大型企业的多角化经营,进一步限制了中小企业进入那些已被大企业及其子公司所控制的制造业的许多领域。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之所以偏爱大型企业,从而使中小企业发展缺乏资金保障,也在于中小企业的破产概率大,财务信誉不稳定,而财务信誉不稳定是金融机构最为敏感的问题。所以中小企业通常主要依靠内部资金实现自身发展。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负债能力较弱,负债筹资成本较高。中小企业由于人才匮乏,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经营风险较高,信用等级较低等原因,很难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条件。再加之银行贷款政策倾斜,手续繁杂,抵押担保条件高,并且我国资产评估、信用评估、信用融资担保体系、资产拍卖等机制的建立不是很完善,使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取得大笔贷款,且贷款的成本也较高。
金融机构之所以不太愿意向中小企业投资,还在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和理财上的某种考虑。金融机构较集中地购买大公司的股份,比之较分散地购买多家子公司的股份,不仅可减少投资过程中的管理费用,更便于做到在出售大宗股票时不影响该股票的价格。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不但向金融机构取得借款比较困难,而且还不能利用通常只有大公司才能利用的长期金融市场,特别是在一国经济不景气时,中小企业与大公司外部筹资能力上的差异就更为明显,因而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更依赖于银行借款,从这一意义上讲,银行是否愿意向企业提供更多的货款,这对中小企业比之于大企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较缺乏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我国的金融政策乃至整个经济政策更多地是依照不同的所有制特征而非规模特征制定的。目前来讲,中小企业多为集体企业(或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及联营企业等,中小企业通常缺乏资本投入,而较多地利用负债。
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资尤显困难。我国《公司法》对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都规定了严格的条件,而中小企业往往达不到这些条件。从股票市场上看,中小企业受自身经营规模、市场前景、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和现行的股票发行办法及发行限额等的制约,决定了中小企业很难争取到股票发行上市、借“壳”上市及在境外上市的机会,很难在股票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从债券市场上看,对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的资本规模、资本结构和获利能力都有严格的要求,那些规模大、资本多、效益好的企业可以争取到债券融资的机会,而中小企业则很难涉足。
三、中小企业发展财务策略选择的现实思考
设立一个企业不是一个困难的事,但要发展成为中型企业并进而成为大企业则会遇到诸多障碍。资本的不足是企业失败的原因之一,资本的枯竭最终将导致企业失败。这往往是缘于经营过程中收益能力的长期、极度下降,如果企业有充足的资本,就能忍受一定时期经营收益的下降。事实上资本力量与收益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适当的财务安排,是企业保持和增强长期收益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特征及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财务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发展财务策略的特殊性,中小企业发展财务策略的基本思路应该是:
(一)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为发展保存良好的信用潜力
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其中又包含相当大比例的负债筹资,中小企业尤其如此。中小企业在日常就应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否则急需筹资时就会缺乏能力。为此必须在创立企业时就应根据规模筹集够必要的资本,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就税后利润应尽可能多积累,以充实资本。因中小企业的收益能力通常低于大企业,加之选择外部筹资渠道也显著少于大企业,如果利润分配过程中积累比例不高于大企业,内部积累增长速度就会显著低于大企业,外部筹资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努力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内涵的扩大
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的余地,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在内容上与大型企业无实质区别,但在管理思想和原则上应有所不同。中小企业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决定了材料采购量和销售量也相应较小,因此应尽量就近采购,减少库存,产成品也尽量缩短库存周期,减少积压。生产安排应充分发挥其“船小好调头”的特长,严格以销定产。此外,因中小企业内部分工不可能过细,因此在收账政策上一是要通过提高折扣标准缩短收账期,二是收账责任主要落实到销售和销售人员身上。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加快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内涵的扩大。
(三)稳健理财,切忌盲目扩展
中小企业的强烈成长意愿与技术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及管理能力缺乏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其理财思想要比大型企业更为稳健,切忌操之过急,盲目扩展。中小企业在寻求发展过程中常犯两个错误。一是将营运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因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积累能力,营运资金一般较紧张。若经济形势较为景气,又掌握了有市场的产品,中小企业也会获利较丰,此时往往对营运资金不甚关注,而急于扩大投资,结果容易导致营运资金周转上出现紧张。二是分散投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避免产品单一的经营风险,力图通过多角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然而分散投资导致分散风险的结果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原有经营项目出现利润下降乃至亏损时,新的投资项目能产生必要的利润,弥补原有经营项目利润下降的损失。然而中小企业常因总体规模较小,分散投资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上营运资金周转的困难,而新的投资项目不能形成一定规模,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首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会因新的投资而受影响。
居然之家是1999年3月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一家经营家具和建材产品的市场,已经成为拥有遍布全国69家连锁店,营业面积300万平米,年营业额近300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获得“北京十大商业品牌”称号;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可以说,营销策略的不断创新始终伴随着居然之家发展的各个阶段,成为企业迅速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商场化管理”实现了居然之家的经营定位
众所周知,家居建材行业是与房地产关联最为密切的产业。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为家居建材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居然之家从企业创建初始就非常注重营销策略。最先在业内提出“家居建材市场实行商场化规范管理”的营销策略。将家装公司、摊位制市场、专卖店和五金建材超市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站式服务”的家具建材卖场,并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收银,统一退换货”的商业管理模式。市场向商场化转移的过程,也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改善了购物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品牌纷至而来。实现了居然之家定位在中高端市场的经营目标。
二、“先行赔付”深入人心,为企业赢得信誉
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在中国的家居建材行业,提起“先行赔付”,必然就联想到居然之家,“先行赔付”已经成为居然之家的金字招牌。2000年开始,居然之家率先在家居行业对消费者承诺了“先行赔付”。十多年来,居然之家在市场营销策略中,不断创新完善这一服务理念。2001年在北京市消协的支持下,居然之家设立了200万元“先行赔付”保证金,只要消费者在居然之家购物受到损害,北京市消协无需事先征得居然之家同意,就可以直接赔钱给消费者。一旦保证金余额低于150万元,居然之家必须在一周内补足到200万元。在出现的北京“福乐暖气漏水事件”、“东方一品装饰公司事件”和山东泰安“红木老板卷款逃匿”等突发事件后,居然之家都很好的履行了“先行赔付”的承诺。既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企业赢得了诚信的好口碑。随后推出的“绿色环保”、“一个月内无理由退换货”、“同一品牌同一价”、送货“零延迟”服务等,进一步完善了营销策略创新的内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确立了居然之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三、明星代言,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居然之家在北京成功开设多家分店后,迅速向外阜扩张。以直营和特许加盟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开连锁家居建材市场。为了提升居然之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加大了对品牌营销策略的创新和力度。从2005年开始,聘请知名影视明星陈宝国作为居然之家的形象代言人。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网络和各种公共媒体进行品牌宣传。“装房子,买家具,我只来居然之家”的广告语家喻户晓,陈宝国和居然之家的形象广告宣传随处可见,吸引着无数的消费者到居然之家选购家居建材产品。聘请明星做形象代言人和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手段,是居然之家营销策略创新的一大亮点,迅速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品牌效应显著。
【关键词】 中药材 企业 发展策略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 enterprise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with status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hinese medicinal herb enterprises is put forward as follows: ①to carry out standardized production;②to develop high value-added products; ③to increase talent reservation;④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⑤to quicken step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Some advice for the policy is also suggested.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al herb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药材既可以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又是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中国拥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经营药材1 200多种,常用的药材为60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类药材进行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2005年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超过60万公顷,每年药材收购量已达100万吨,其中已有80%来自人工栽培生产。中药材是祖国的瑰宝,特别是在当今人类要“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中,中药材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养生和防病,成为当今医药领域开发、利用的热点。可见,对中药材企业发展策略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中药材企业发展的特点
1.1 中药材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加入WTO后,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为中国中药在各国的应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是推广中医中药的大好时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该组织估计,中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10年内将在全球兴起。中国是中药生产大国,应用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药材出口国,如天然抗癌药物-紫杉醇是从红豆杉中提取的,而我国红豆杉资源比较丰富[1];又如目前在各国流行的绿色健康药物银杏叶片制剂,而全球银杏叶用量的90%来自于我国。因此,中药开发的优势是必然的,其发展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中药行业的发展已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不久前国务院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些都为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政策保障。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药的崛起和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我国虽然已经全面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不到位,目前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我国企业应对竞争的能力还很脆弱。我们不但面临国内企业的竞争,还将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同时,发达国家不惜重金加大对中药的研究,这些对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构成了很大挑战。
1.2 技术创新成为中药材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技术竞争力已经逐步取代过去的价格竞争力而成为新世纪中药材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已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中药材行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是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附加值和生产率,中药材鉴定中DNA分子诊断技术[2],中药材提取中的超临界萃取[3]、膜分离技术,中药材深加工中的纳米中药技术[4]等将会是今后技术创新的热点领域,将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确保企业在中药材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1.3 质量成为目前中药材企业发展的瓶颈药材好,药才好。只有中药材的质量过硬,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的内在质量才有保证。由于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产品质量的现象。为了片面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致使产品内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过标准,用于临床有损患者健康和治疗效果。
2 我国中药材产业现状
目前中药材企业发展前景较好,但存在许多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2.1 中药材企业缺乏科学规划,药农积极性降低当前企业普遍对中药材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中药材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中药行业体制改革中,没有抓住中药材生产这个基本环节,放松指导和引导,形成中药材生产盲目现象;生产销售脱节,以致造成农民生产中药材的销售渠道不畅,影响了药农的积极性。自2004年以来,大部分家种药材收购价格持续下滑,有些已严重低于生产成本,致使产区药农蒙受巨大损失。持续低迷的价格迫使农民弃药种粮或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2.2 政府保护力度不够,野生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和农业开发,土地垦植率不断提高,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为人工生态环境代替[5],一些自然生长的药用植、动物资源失去了生存环境,加上没有对重要中药资源加以保护,滥垦滥伐,使得大部分野生药用植、动物资源的蕴藏量大量减少,部分药材资源甚至面临濒危状态,例如在三七产地云南,近几十年来竟然找不到一株野生三七。
2.3 家种中药材生产不稳定,质量下降我国家种中药材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生产不稳的无序状态,也导致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一是家种中药材生产技术差,缺少有关技术指导,特别是从外地引种的中药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又缺乏相应技术措施,生产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普遍较差;二是生产和科技脱节。同时由于农民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能力寻求科技的支撑,生产、采集加工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药材质量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性[6];三是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工业和生活三废排放迅速增加,加之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
2.4 企业信息不通畅,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起点低和历史原因,多数企业都不重视信息资源建设。据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06-30,网民总数为1.23亿,宽带网民人数7 700万,同比增长45.3%。与此同时,我国近68%的中小企业还没有计算机。而其中借助互联网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企业信息闭塞,直接导致对市场变化反应缓慢,加上资金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2.5 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差,低水平重复多我国药用资源丰富,以药用植物为例,有一定应用记载的约有五千余种,但做过一定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研究较深入的不过一二百种。在六百多种中药中,不少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很难跻身国际市场。
3 我国中药材企业发展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企业必须积极面对,把问题的解决摆到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积极推进中药材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提高中药材质量和产量;加强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开展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和代用品方面的研究;规范中药材的种植和经营,实现产业化。
3.2 应用现代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3.3 重视人才,加大投入企业发展靠的是人才、技术、资金的有力支撑,应注重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
3.4 培育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重视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维护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益。
3.5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网络时代的区位优势很容易被信息优势取代,谁及时准确地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未来的市场导向[7]。通过信息化建设,可实现以下目标:及时掌握中药材行业的最新动态;作为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建设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
4 我国中药材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议
4.1 加强对中药材企业的管理中药材生产应当以坚持发展传统地道药材生产为原则,实行无公害栽培技术,再以此药材品种为标准品,制订出该药材的质量标准。中药材经营应当从抓药材质量入手,加大法规教育和药材检测的力度,对不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确保未经检测的中药材不得流入市场,从而恢复消费者对中药材的信心。中药材企业的设立应当逐步提高其准入条件。对新建企业要把好项目设立审批、竣工验收、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对现有企业要逐步进行完善,明确整改时间表,到期仍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坚决给予关、停、并、转,确保中药材企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
4.2 加强对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领导清洁生产审核是对企业现在的和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服务实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程序,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清洁生产审核主要从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工程控制、管理、员工、产品、三废等8个方面开展,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最终目的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费用、增强组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建议中药材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对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药材企业清洁生产方案,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强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4.3 全面推进质量安全战略中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健康和治疗效果,甚至生命。因此,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企业质量安全,以人为本,加快在中药材企业中全面推行质量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8]等标准规范,真正突出药材质量第一的原则,将中药材质量意识和生态意识落到实处,切实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种因子,规范药材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以有效提高药材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达到药材“真实、优质、稳定、可控”之目的。
4.4 加大中药材研发过程的引导政府通过制定国家战略目标、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宏观引导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集成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构筑研发体系。一方面加强对有应用记载中药材的化学、药学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大对新型中药材研发的政策扶持力度。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如海龙、海马等都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因此应加大对海洋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但应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切实加强对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4.5 搭建中药材信息化平台中药材与粮食相比,生长周期长、价格波动大,能卖时是“宝”,不能卖就是“草”。因此,发展该产业,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研究、辨别、工作,明确相关信息机构,安排专门人员研究全国中药材“产、供、储、销”的实际情况,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准确的信息保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驾驭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 结语
当前,中药产业已经快速迈向现代化和全球化,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国中药材企业应以创新为核心,以标准为重点,面向市场,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中药材行业发展的脉搏,发展和传承祖国的瑰宝,促进我国中药行业实现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 李存芳,刘 勇,董 玫,等. 南方红豆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2007,38(8):1121.
[2] 朱永宏,李学敏,韩宝玲. RAPD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进展[J]. 中草药,2007,38(9):7.
[3] 吴则栋,胡景北,黄亚辉.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青海中药现代化中应用现状和前景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6):39.
[4] 吴焕林,王 薇,罗文杰,等. 纳米中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1):2625.
[5] 王 琼,王冯爱. 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5:47.
【关键词】内河港口 发展 策略
一、四川内河港口企业发展现状
(1)宜宾港。四川省宜宾港四川省委2007年作出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建成的又一重大港口项目,标志着四川省以“四江六港”为重点的内河水运建设发展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作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的重要水运节点,新建成的宜宾港涵盖了翠柏港区、南溪港区、江安港区和新市港区4 个港区。
(2)泸州港。泸州港自古就是西南地区物资集散及连接长江中下游水上运输的重要口岸。目前,泸州港现已拥有码头68座,是四川唯一能通行千吨级船泊的港口,也是四川唯一拥有集装箱码头的港口。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泸州港拥有川江段2/3的航道。
(3)乐山港。2011年开工建设的乐山港是四川省枢纽港之一,位于成都、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协作区的结合部,是四川省大件运输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朔岷江而上可达成都港,顺岷江向下可达宜宾港进入长江,沟通长三角港口群,是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重要组成部分。乐山港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唯一港口,是成都中心枢纽的延伸和重要补充,也是国家重型装备和战略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
(4)广安港。是广安――南充――广元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东北经济区第一个现代化港口,也是川东北经济区规划中最大的一个港口。 2013年1月15日开港试运行。规划有1000吨级泊位6个,全部建成后,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40万标箱。
(5)南充港。2013年12月25日,首艘货轮缓缓驶离南充港都京作业区一期码头,标志着嘉陵江上大型现代化枢纽港――南充港正式开港,开启南充“通江达海”水运时代。南充港作为川东北立体综合交通重要环节,包括都京作业区码头(货运)和旅游码头(客运)。目前都京作业区码头一期投入使用,最大可停泊500吨级货船。
(6)广元港。是川北最大港口之一,作为千里嘉陵江第一港,是广安―南充―广元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首艘“广元造”千吨级集散两用轮船“腾胜贰号”离开新建的四川广元港,标志着广元港开港试运行。港口共规划12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260万吨、35万标箱,具备装卸存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产业发展服务等多种功能。
二、长江中下游及其他内河港口企业发展策略
(1)重庆港发展策略研究:大力发展信息化:重庆港集装箱试用电子标签;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提升保税港区功能;实现服务业务平台化
(2)芜湖港发展策略研究:强化合作提升港口枢纽地位;辐射腹地实现“皖货皖出”。
三、四川省内河港口企业发展策略
(一)宜宾港发展策略研究
(1)宜宾港“升级”开启集团化发展之路:联盟重庆港九、上海港成立合资公司,并针对性的将一些重资产剥离,放入集团内部的码头公司;联合南京港成立了宜宾港西南物流公司,公司业务板块包括江海联运、公水联运以及铁水联运。
(2)拓宽港口经营业务,延伸港口上下游产业链
(3)完善港口运输系统及信息化水平:完善全域港口布局规划,继续强化主港区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合理开发新港区,大力发展公用码头;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有序推进矿石、粮食等集装箱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快宜宾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和散货码头集疏运通道建设,大力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积极争取长江航道重庆至宜宾段三升二改造工程尽快动工建设;充分发挥港口枢纽衔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以港口集装箱为重点加快推进多式联运,积极发展铁水联运、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甩挂运输;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港口生产、服务、管理各环节全过程融合;加快建设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港口物流信息一体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推动港口智能化发展,大力推进自动化装卸设备、智能化流程控制、管控一体化等的应用,提高港口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四川省内河港口企业的发展策略
(1)提高社会各界对内河水运发展的认知程度。水运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运输方式,加快港口发展,发挥水运优势,对推进四川省乃至西部区域经济崛起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川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港口建设的重要性,切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群策群力,进一步促进四川省内河港口又好又快发展。
(2)拓宽内河港口建设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港口建设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大都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这对煤炭企业的均衡发展很不利。历史上,煤炭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对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即使是在核能、太阳能等其他能源日益发展的今天,煤炭仍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在各种能源中的“老大”位置仍然无可取代。国务院早在2004年6月召开的第5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明确了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深入调整,加之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单一型的煤炭消费呈现出了明显下降趋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趋势初露端倪。
1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循环经济,指的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在经济发展中,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以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来实现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低排放或者零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把清洁生产和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生态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而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的创新。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得越快,对资源的消耗和由此而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因而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就越大。而循环经济则不然,它是力争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换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中的物质循环过程能够和谐共处,实现资源的循环往复再生利用。循环经济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一)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二)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四)在再生资源生产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五)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2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摆脱困境、转型发展、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煤炭资源尽管储量丰富,但是就煤炭资源自身情况来讲却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煤炭资源会越采越少,最终必然要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况。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拓展非煤替代品,是煤炭企业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首先,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要也会持续增长,煤炭的开发仍将是未来能源供给的主流,我国政府必将对煤炭产品及其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转型和优化调整,以便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防止环境破坏。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是煤炭企业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现实。其次,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下,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已为能源企业所广泛接受。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企业可以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缓解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有利于企业打造低碳生态矿山、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把煤炭企业建设成具有绿色矿山性质的阳光企业。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降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企业利润开始下滑甚至亏损。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煤炭企业困难重重,不得不顺应国家政策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在今后的发展中,煤炭企业只有坚持以煤炭资源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原则,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努力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努力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才能摆脱行业危机的困扰,早日走上多元化的建设道路。
3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原则
循环型矿区的构建是以循环经济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的,因此矿区的构建应该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的原则,即“3R”原则,也就是循环矿区的构建需要符合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其中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它是防止和减少污染最基础的途径;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则是指把废弃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在遵循“3R”原则的前提下,矿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如,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的原则等。依据这些原则可以对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因而对矿区的发展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4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煤炭资源作为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传统能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能源市场中的主导力量。但是,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前,煤炭企业却正面临着种种危机,在产能落后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煤炭企业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4.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环保观念
企业要结合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矿区树立广泛的环保观念,逐步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依托,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全面规划,把实施循环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要提高思想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在企业文化中融入环保理念,提高企业员工环保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4.2开展宣传教育,建立良好氛围
良好的生产生活氛围,是推动员工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外在因素。矿区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平台、公众微信、内部报刊等多种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越性、科学性,加强员工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认知度,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共同营造绿色氛围。通过这些努力,逐步把员工培养成为具有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的绿色工作人员。
4.3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技术创新
只有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管理机制,才能保障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真正实现。为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机制体制,要由矿区主要领导挂帅督办,责任到人,还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监管机制,防止懒政、不作为现象的发生。要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产量开发,不重视技术创新的落后观念,要以技术创新的方式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
4.4优化开采设计,引进先进技术
在矿区煤炭开采过程中,一方面要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为目的,引入先进的环保设计理念,优化原有的开采设计方案,强调资源的产出比;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大力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以提升煤炭资源开采的综合机械化程度,提高资源的回采效果和回采率,减少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4.5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技术体系
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了“新常态”,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优化产业结构和创新技术体系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大力推进企业重组建设、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大力开发煤炭资源附加值、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等等,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技术领域的创新做支撑才能完成。因此,只有创新技术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德 单位:平煤股份八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