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76-01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耕作方式不合理,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发展,一项重大举措即为退耕还林,其可调整山区经济结构,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各地结合实际,积极采取退耕还林措施。经过努力,退耕还林工作取得的成效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与此同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灵武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历史悠久,四季分明,有充足的光照和热量资源,蒸发强度大,气候较为干燥,平均年降水量为200~250 mm。灵武市自2002年以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下,积极结合当地实际,围绕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等措施探索适宜的环境治理模式,初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逐渐发挥出一定的生态效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收入的增加等有积极作用。本文结合灵武市退耕还林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其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各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没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予以明确,造成了2个后果。一是区域发展动力不足,不利于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二是无法实现产业化发展。产业化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若发展方向不能明确,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一致的目标,难以获得突破性成果[2]。
1.2 未制定明确的发展模式
在退耕还林地区,后续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即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模式。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不完全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基础,难以制定出凸显区域优势的发展模式;二是不了解区域内的优势资源,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在制定发展模式时难以结合区域特色,不能达到模式和特色的较好融合[3]。
1.3 未制定准确的发展原则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还包括未明确区域发展的原则。根据灵武市的实际,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一直在优先保护生态还是优先发展经济上不断纠结,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没有准确把握好发展原则。在退耕还林地区,其后续发展的一个首要原则即为因地制宜,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可在结合当地优势发展经济的同时达到保护生态的效果。但是实际发展中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发展原则,难以同时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2 对策
2.1 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予以明确
要使灵武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得以持续发展,一项重要措施即为明确发展方向。一般退耕还林后,当地传统农业结构会发生大变化。为了发展区域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就未来农业发展做好调整。灵武市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结合宁夏党委、政府对整体经济的规划,将当地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础,坚持林草、林果、林药三结合,积极发展后续产业。近年来,灵武市特色经济林获得了较快发展,特别是灵武长枣目前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户收入提高的重要支柱产业,灵武也获得了“中国灵武长枣之乡”的美誉。
2.2 结合当地实际制订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
在退耕还林区,后续产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尤为重要。灵武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要获得发展,必须将其与其他产业结构有机联系起来,以增加退耕农户的收入[4]。以灵武市为例,可在部分地区重点发展枣树产业,包括对红枣进行深加工等,还可在灵武沙区重点发展麻黄等中药材;此外,还可利用当地的特殊地貌发展生态旅游业,如灵武市的白芨滩。
2.3 结合区域特点明确发展原则
要解决退耕还林地区后续产业的发展问题,一项重要措施即明确发展原则。一般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均有所差异,适宜的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但一个必须要坚持的统一原则即为因地制宜。灵武市的气候、土壤等资源均比较适合长枣的生产,当地栽培长枣的历史较久远,品质优良,果肉口感极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开发潜力。在当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灵武市因地制宜地发展灵武长枣及其相关产业,不仅促进了长枣产量及品质的提高,而且红枣的深加工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目前,灵武长枣已经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之一,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户收入增加等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参考文献
[1] 莫芬.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农家顾问,2015(6):10-12.
乡镇长助理述职报告各位领导:
200*年*月,根据省实施“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的要求,我被派到西营城镇做镇长助理。在这一年多的工作中,我首先对全镇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并根据需要组建了科技服务团队。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能力上得到了提高,经验上得到了积累,知识上得到了丰富,我在工作中努力发挥服务团 队整体优势,采取切实措施,积极为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现将述职情况报告如下。
一、立足优势抓产业,寻到服务主攻点
通过在省培训班的学习和到任后的产业调研,我和团队成员形成了共识:人才服务项目工作中必须抓住所在乡镇的主导产业,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通过典型带动,让周边的村民从观望到渴望,从渴望到兴望。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团队对西营城镇农业产业发展做了具体的分析,确定了服务的主功点:一是苗木花卉。利用“波泥河北方苗木花卉之乡”这个品牌效应,把苗木花卉作为服务的主导产业。二是饮马河大米。饮马河大米是早年就出了名的民间品牌,将这个品牌大米的生产技术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生产出绿色大米,有机大米,这是一个市场前景最火的生产方向,积于这样的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团队就瞄准了机械化生产有机水稻的主攻项目。三是生态养猪。生态养猪既省时又省力,既减少疾病又可提高肉质,全市第一个引进此技术的典型户又在西营城镇,团队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富民的产业,于是生态养猪便成为养殖业的一个产业发展重点。
二、不拘格式搞服务,遵循市场做引导
我认为服务的手段和过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是否达到和效果是否理想。举个例子:去年秋天我到庞家屯去看那里几户苗农种苗的情况,根本没说是干啥的,只当是买苗的。通过聊天谈谈苗木行情和苗木发展趋势,有意识地向他们传递苗木市场信息和发展动态。等到今年春天,我的话一一得到了市场的印证,从而这些苗木户开始大力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就是这聊天便为农户服务了。
以生猪养殖为例,今年是猪肉上涨的高峰期,明年就会逐渐价格下降,每3—5年一个价格周期。明年年末到后年年初,我们如果再让千家万户都养猪,那些不具抗风险能力的.农户就有赔得血本无归找咱们玩命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远比技术传授更要走在前列。只有这样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服务体系才能给产业带来微妙变化,给农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收益,甚至是不知不觉中为各产业发展及各业户规避了一个个市场危机并带来可喜收益。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镇的改革是势在必行,村镇的规划建设是我国的当今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加快了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步伐。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时不太顺利,有些地方需要我们进行改进。本文就从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加强的内容,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北方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这三个方面为大家进行论述。
1.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需要加强的内容
1.1有关改善村庄景观风貌的内容
村庄景观风貌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区域。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村庄景观风貌建设及环境整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由于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部分村民在住房外侧搭建牲畜圈,不仅影响村庄景观,更带来环境上的污染,在规划中统一修建牲畜养殖地,对人畜进行分离,对环境进行整治。
1.2有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
传统农村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十分注重公共空间的营建,以市集、庙会等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目前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已经具有一定基础,规划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添加和整修。结合道路交通规划,沿村中主要道路进行布局调整。围绕公共中心,设置一些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特色的店铺。基础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对于闲置空地规划建设适合农民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广场和活动场地,建设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易于管理和日常维护的项目,起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形式要简洁美观,不宜追求豪华与气派。沿街种植行道树,与宅间绿地、中心广场结合,最终形成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变单纯的景观绿化为融绿于日常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真正使村民感受到村庄的变化。
1.3有关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的内容
发展当地特色产应该业时我们以第一产业为主,村内还进行粮食、果树等一般农作物的种植。在新农村规划中姜家村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生态农庄),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努力拓展第三产业,利用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卫生条件,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收入,真正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2.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
2.1加强大家的思想意识
在中国北方村镇土地规划中,大家的思想不是很明确,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主要因为没有统一的理论和明确的方向,更没有很好的例子做指导。我们应该加强大家的思想意识,在农村土地种植时,在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情况下,可以在土地仍归农民所有的情况下,由部分人集中经营,实行规模化,规模化的经营可以科学的种植,达到更高程度的机械化,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种植的作物也可以达到经济化,便于管理,劳动成果除交纳土地管理费用之外,其余部分由农民占有土地的比例划分,同时农民也可以到土地管理者那打工或外出打工,完全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2.2注重乡村教育
农民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教育,都想让孩子有个好的教育,都把孩子送往城里就读,导致城里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影响农村教育的同时也降低了城里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注重乡村教育。在教育上需要更大的改革,应该加大教学投入,特别是省市机关要充分重视,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同时也要监管好这部分资金的去向,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教育上的,提高教学硬件设施,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让人们相信你有实力,让农民有信心把自己的孩子送来。乡村教育有了较好的发展,才能减轻城镇教育的压力,才能够全面提高城市、乡镇、村庄的教育质量,让祖国的未来能有个更好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2.3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的改进方法之一。农村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以发展养殖业,几乎每家每户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养一些家畜,以猪,羊,狗为主,还有的养些鸡,鸭。但是人们观念不强,没有当成当地产业发展,大都是散户,养的比较少,获利较低。在这一方面乡镇府等可以加大投资,大力发展养殖业,根据地方特色,养一些特色家畜,让农民入股,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并带动整个村镇的经济发展。例如,有的地方离城市较近,但是人们早餐一般喜欢吃烧饼夹狗肉,导致家家户户都养狗,满村子到处跑的是狗,很吓人,危险系数也大,狗的品种也是形形,从而降低了狗肉的品质,农民朋友也卖不上好价钱。如果再此建立一个狗的养殖基地,我认为应该比较好管理,因为除了疯狗病外,还没有发现像禽流感那样的狗的流行病吧。除了养狗外,还可以养殖或种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物种,进行深加工,远销他乡,甚至出口,有很大的价格空间。在养殖时,一定要使技术跟得上,特别是技术人员,可以花高价外聘一些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养殖户,使养殖户放心同时可以掌握好的养殖方法,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产值。从而,把养殖和土地私有化下的集中经营结合起来,是可以使农村快速发展起来的。这就既促进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3.北方农村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
我认为北方农村未来发展的重点要落在抓住教育,合理的土地规划,严格的实施计划生育,合理规划的建筑布局上。新农村的建设重要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物质条件。只有落到实地的新的农村生产模式才能使农民的收入再次的飞跃,收入提高了才能提高生活水平,生活水平高了,人们手中的钱多了,才能安心的搞农村建设。应该特别重视思想上的教育,学习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等一系列的党的新理论,不仅仅要在广大党员之间展开,也应该在广大群众之间展开,让大家都能对实事和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学习,从而使广大农民群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方向,自觉地学习科学技术,掌握新的技术,投入到各层建设中去。更多的因地制宜的变化,更多的落到实处的改革,实现现代化农村的理想,相信会很快的实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知道, 村镇建设和规划工作,如果要走入一个更高的、更科学的层次,就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能指导我国的村镇建设工作在新世纪里取得更伟大的成绩。
4.结语
经过我们大家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北方村镇的规划建设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坚定中国北方村镇的发展方向,并把握好发展的重点,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刚才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食品饮料产业一年来的发展成绩,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找准发展路径,明确发展方向
一是要突出资源转化路径,明确产业低碳发展方向。要围绕全市农副产品资源深度转化,确定最佳转化路径,促进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化建设,提升产业发展保障能力。要坚定不移地推动食品饮料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绿色食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将食品饮料产业建成低碳发展的示范产业。二是要突出产业链延伸路径,明确产业聚集、集群发展方向。要依托现有屠宰企业,发展肉类深加工,逐步提高精深加工比例,推动肉类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年实现产值60亿元;要以娃哈哈为龙头,发展瓶装饮用水、果蔬饮料系列产品,推动饮料产业聚集发展,力争年实现产值15亿元;要以中国食品重点园区为基地,发展酒类制造业集群,建立“基酒、保健酒、果酒、瓶装酒”产业链,力争年实现产值3.5亿元;要以橄榄油、核桃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加工为重点,推动粮油精深加工集约发展,力争年实现产值16亿元;要以优质绿茶、山珍食品深加工为重点,促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整合发展,力争年实现产值6亿元。三是要突出区域发展路径,明确特色发展方向。要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食品饮料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打造“一县(区)一品、一园一品”的特色食品饮料产业基地,既要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又要突出特色,做大规模,实现集约化发展。要加强山珍、雪梨和猕猴桃、“”火腿、核桃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培育区域特色食品饮料产品品牌,争取培育更多的“造”特色品牌。
二、强化发展举措,明确攻坚重点
一是要突出项目抓手。要抓重大项目引进,强化产业承接,开展“定向定位”招商,争取在项目引进上有新突破。要把招商谋划项目的重点放在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和下游深加工方面。要争分夺秒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已落实项目尽快建成投产。要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食品饮料企业技改扩能。二是要突出企业主体。产业要发展,关键靠企业,企业不仅是生产主体和市场主体,更是发展主体。要有眼界和追求,要在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份额,不能小富即安、自我感觉良好。三是要突出企业培育。要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全力培育食品饮料产业发展龙头。要通过引资嫁接、改组改造等方式,大力支持娃哈哈、福润、鸿宇等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要素倾斜,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资源向成长型企业集中,扶持一批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四是要突出园区载体。要借鉴元坝“中国食品产业重点园区”规划建设经验,抓好园区规划调整,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按“一园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的要求,突出主导产业招商,进一步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专业化协作配套的食品饮料产业特色园区,为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集中、集聚、集群发展载体。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53-02
城镇化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全面推进,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递增规律影响而引起的人口和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城镇文明向乡村扩散,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城镇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高,城镇化水平就越高,所以,城镇化和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尽管城镇化过程本身承载着诸多内容,但从本质上产业的支撑作用应是第一位的。离开了产业的准确定位与支撑,城镇化便难以为继,即使短时期内依靠行政力量的催化作用可能有所推动,但也只是一种表面繁荣,不可能持续太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三大产业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一)农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和原始动力
城镇化的初期,城镇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农业提供商品粮的多少,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以及提供工业原材料的多少,为城市提供多大的市场等等,所以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是城镇化的原动力,又是城镇化的基础。
(二)工业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
城市的高速发展,是近代产业革命后工业化不断推动的结果。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居于核心的地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又为城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三)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第三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安置方面均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动者就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后续动力。
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约18%增长到2008年的45.7% , 30年提高27.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以上。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分析其成因,除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等因素外,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协调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一)农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但目前我国农业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农村经济分散、传统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分散经济、传统经济。我国农民年创造的农业增加值非常低,农业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比例较低。现代企业制度已普遍在城镇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中建立起来,而农业企业化生产程度整体很低,现代农业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城镇经济一些先进的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还较弱,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村经济多元化、正规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
2.农业与二三产业脱节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还相对孤立,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例如,农业与工业生产相脱节,使得工业生产所需资料得不到满足;农业生产环节与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等社会服务较少联系,导致“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之间缺少稳固的联系,最终造成农产品丰产不丰收,农产品销路不畅且加工度不高等问题。
3.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整体素质较低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拥有大批具有现代知识和现念的农民。长期以来,受收入水平及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民基本文化素质较低,现代化的劳动技能缺乏。且农村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水平低、社会信息量小等,这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明显落后于城镇市民,导致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无法与城镇非农产业相提并论,现代化水平与速度也相差甚远,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工业
长期以来,工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1.行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依靠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业比重大,低水平的加工工业增长过快,高加工度的工业发展缓慢等行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由于高科技行业的缺乏,产品结构也不太合理,多数企业只能生产落后的传统产品,或低加工值的零部件,高新技术产品较缺乏,随之企业效益也受到一定影响。
2.发展质量不高
工业发展中一般要占用大量的自然资源,如土地、原材料等。由于我国工业基础的薄弱,所从事的行业多属于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导致我国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改革开放这30年,发达国家转移至我国的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项目对我国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
3.行业集中度较低
我国企业大多组织规模小而且分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世界500强企业中除了垄断型企业外很少找到中国企业的影子,虽然近几年在国家的引导扶持下实施了一定的兼并重组,但实质生产效益及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却很少。
(三)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至今,虽然第三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在逐年上升,但在整体贡献程度上还是较低,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大多集中在生活服务和低层次的生产服务领域,从产业内部规模及容纳就业人数上讲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造成吸纳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有限,也不能很好地配合和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建议
(一)做好城镇化体系的规划、农民转移就业的引导,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镇体系的规划是对城镇的各项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安排,这种安排不仅应该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而且应该给人类的后代利用自然资源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构建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体系,坚持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并重、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等。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的作用,利用城市职业学校自身优势,大力开展转移培训。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重视农业人口的转化与文化素质的提高、关注城乡人口流动制度的建立和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业产供销体系的建立,着力解决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不规范和农产品销售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二)大力推进第二产业发展
新时期我国工业的发展应该以加快工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促进企业广泛地实现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为金融、研发、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生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有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企业高效率运转带来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为消费品市场和生活服务业市场提供广泛而持久的需求拉力。这些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又能加速工业本身的发展优化,最终使我国的整个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广泛扩张,从而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扩张,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尽量避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项目,虽然在资金积累的环节企业利益固然重要,但我国工业发展也不可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目前,我国一些曾经以采掘、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已经改变发展方向,寻找到了更为经济有效的发展方向。如山西省曾以采煤为主导产业,近几年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向旅游等方向发展,且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合理实施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市场力量为主导,必须防止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真正培养出有实力、有能力、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而不是靠简单的“1+1”捆绑式合并。
(三)充分利用第三产业门槛低、门类广、就业容量大的比较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孕育,推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适合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其内部结构。我国可以继续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知识、技术型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发展一些高层次的服务业,诸如设计、管理、金融、咨询等。还可以发挥传统服务业的自身优势,尤其是一些特色的传统服务,如地方特色旅游等。通过努力不断扩大第三产业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为增加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作出更多贡献,更好地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政府也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比如在贷款方面给以更多的优惠。
参考文献:
[1] 魏萍.加快城镇化进程路径初探[J].社会观察,2009,(22).
[2] 温新德.河南省农村城镇化中县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EB/OL].中国知网,2005-10.
[3] 张军扩.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推进[J].新重庆,2009,(7).
[4] 王建国,等.河南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互动机制构建研究[J].中州学刊,2009,(7).
2011年,海南省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27:45,海南省建省后经过20余年的发展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根据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海南省须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幅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海南省在世界岛屿旅游目的地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有着更为复杂的经济结构体系,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不能仅仅依赖旅游业。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产业层次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海南省要抓住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良机,着重提高社会资源丰度,加速资本的形成,大力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腾飞。
一、海南省资源禀赋评价
我们选择土地存量、水资源、劳动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开放度等几个主要指标作为衡量各省市资源禀赋的主要指标,运用聚类统计法,并与全国其他省市进行比较,得出海南省省资源禀赋的基本状况。
(一)海南省资源禀赋综合评价值位列全国四类地区。除了在市场化程度、固定资本份额、劳动力份额、水资源存在一定差距以外,这类省市和第三类比较类似。第一类是广东,第二类是北京、上海、天津,第三类是江苏、浙江和山东。
(二)自然资源评价。自然资源包括土地存量和水资源。海南省耕地资源禀赋系数为1.14,水资源禀赋系数为2.3,分别位列全国第15位和第8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人力资源评价。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海南省劳动力人数份额评价值为0.54,人力资本知识含量评价值为1.75,分别位列全国30个省市的28位和16位,相对落后。
(四)资本存量评价。以固定资本近似地测算整个资本存量的价值。海南省固定资本份额评价值为0.54,位于全国下游水平,不足评价值最高地区的1/15。
(五)市场化程度评价。海南省市场化程度评价值为6.41,列全国第9位。
(六)经济开放度评价。衡量开放度的指标包括外贸依存度、对外金融比率和对外投资比率。其中,外贸依存度评价值为25.62,仅为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的1/6;对外投资比率评价值为7.02,在全国排名第3。
综合分析,海南省作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仍远远落后于广东、上海、天津和浙江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资源禀赋的丰度较差,投资力度不够等因素。
二、产业发展方向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产业定位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基地。指导意见给出了海南省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国际旅游岛获批后,导致各路资金纷纷涌入海南省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过度发展给海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不良影响。明确海南省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建设好国际旅游岛的前提。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三次产业间的转换升级的发生是以前一次产业的充分发展为前提的,以第三次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产生也必须以充分发展的第二产业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条件。海南省只有大幅提高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并显著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形成现代化的产业结构。
(一)工业化的基本方向:以创造核心价值为引领,发展国内外产业链中的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
海南省工业化进程中必须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条件,避免发展纺织业、制衣业、皮革、钢铁等传统产业,不走低端、低附加值和重复建设的产业发展道路。海南省工业化阶段,必须要找准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链中的高端部分,即产业链中的核心价值环节,占领产业链的高端领域,从而以较少的环境污染、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核心价值和核心利益,缩短工业化进程。
1、吸引国内外资金在海南省设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
一是加大产业链高端招商引资,吸引全球500家跨国企业在海南省投资建立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总部。二是以文昌航天城为基地,建立在海南省的国家级航空航天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开展航天技术民用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三是建立世界级的热带农业和海洋渔业技术和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投资,达到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技术的目的。
2、接长做粗石油化工、医药等产业链的高端链条,引导现有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海南省初具规模的石油化工、医药等产业为这些产业向高端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延长现有产业链向高端发展是现有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海南省石油化工业要积极研发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环境治理好、污染排放少、市场潜力大的产品,重点发展基础石化产业链、通用和专用合成材料产业链、新领域精细化、化工新材料产业链、生命科学化学品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用化工产业链、石化装备产业链,形成高端产业集聚优势。鼓励和支持医药业开展医药研发,建立能为国内外制药企业提供新药技术开发、临床试验以及药物中间生产服务性质的机构体系。在推进现有产业链向高端发展的同时,支持上下游关联企业兼并重组、高位嫁接。鼓励和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战略合作同盟,实现裂变扩张。
3、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高端
海南省海洋资源丰富,应利用国家振兴海洋产业之际,侧重发展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生物育种工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产业,使海洋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并在国家海洋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电子信息业是海南省建设现代化产业结构的支撑,政府应重点支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中的单晶拉伸、硅片切抛、镀膜光刻、封装测试等核心技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培育电子信息高端产业链。
(二)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海南省高端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由此催生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它具有智力要素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海南省发展现代服务业,关键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注入传统服务业,将信息技术和服务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将产生高端服务业的形态:一类是直接因信息化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移动通信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健康产业、生态产业、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另一类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建筑、装饰、物业等房地产业,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完善的服务功能体系,将有机联结全省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运转。
三、产业发展约束的突破
(一)制定正确科学的经济政策,大力改善工商投资环境,是突破资源约束、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
一个地区经济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该地区在宏观经济的稳定、人力资本的形成、贸易对外开放程度、鼓励私人投资和竞争的环境等四个关键领域里积极的经济政策。为此,(下转第98页)(上接第96页)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自身的政策优势:
1、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土地供应,吸引企业在海南省落户。建设国际旅游岛后,房地产业的无序发展挤占了高端产业发展用地,成倍地抬高了土地使用价格,增加企业运营成本,阻碍了新兴高端产业企业的进入。因此,首先,省政府根据海南省省高端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高端和新兴产业用地规划,保证土地供应。其次,国土资源部门应以比国内其他地区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为高端和新兴产业提供土地。
2、税收减免政策。对在海南省落户的高端和新兴产业的企业,5年内免征所得税,以后通过政府补贴或返还等形式减半征收。
3、各级政府建立专项特定产业发展基金,为高端和新兴产业提供专项和贴息贷款及产业发展补贴。
(二)建立健全法制,建立廉洁高效政府
针对企业在海南省投资、经营过程中的遇到的困难,重新修订海南省企业投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加企业投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透明度,简化投资程序,重点解决行政、司法部门存在的不作为和贪污腐化问题。整治贪污腐化问题,对被举报并经查实存在贪污腐化、不作为等问题的,立即停职并在经济上采取重罚措施,违反法律的交给司法处理并开除公职。
(三)重视和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
人力资源和劳动供给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发动机之一。省政府应将劳动力视为资本、劳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将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应用性研究提供公共投资力度,设立世界级水平的高科技科研基地,为我省的经济腾飞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四、金融推动海南省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发起设立农村金融投资公司
建议抓紧设立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控股发起、地方财政注资参股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成立农村金融投资公司,一是可以解决当前因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不完善,土地流转抵押贷款较难,农信社发放的农户贷款小而分散的问题;二是农村金融投资公司既可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装备、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又可运用政府和政策性银行资金通过投资公司这一载体,实现财政投资、产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良性互动。
(二)构件多元化融资体系,夯实新型工业制造业根基
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生物制药业,可以有以下几种融资模式:一是建立专为生物制药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公司,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融资企业则可从风险投资中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二是鼓励开展技术合同融资,技术开发合同融资有利于降低融资方的负债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为生物医药企业争取更有利的债务性和权益性融资。三是鼓励企业并购。通过并购行为,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实行一体化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四是开展风险租赁业务。
(三)根据旅游项目类型和经营目的,建立分类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融资渠道
1、文化类景点。这类景点除了依靠政府财力的融资外,可以利用开征旅游资源税或旅游税的税收形式为旅游开发开辟资金来源。对贫困地区的旅游企业可免征旅游资源税。
2、人造类景点。人造景点以盈利为首要目的,除了现行旅游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增发)股票、债券方式募集资金外,还可以考虑通过股权置换方式融资。
3、自然景点类。自然景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此类景点的融资,一方面依赖国家、政府直接拨款或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
[2]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海南省省房地产发展状况和政策效应评价[J].海南省金融,2009,12,25-29.
[3]欧阳晓红.保监会调研开方:海南省主打旅游保险.http://.cn/2010/04/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41
1 鲁掌镇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1.1 鲁掌镇基本情况
鲁掌镇隶属于怒江州泸水县辖区,下辖6个村委会(鲁掌村、鲁祖村、洛玛村、浪坝寨村、三河村和登埂村)、63个自然村(98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12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9600余人。
鲁掌镇自然条件优美、资源丰富,全镇耕地面积1141公顷,森林资源9745.3公顷,其中:用材林2610.5公顷、防护林6932.2公顷、薪炭林140.8公顷、经济林61.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4%;鲁掌镇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420毫米,因此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较为迅速。种植业主要有核桃、草果、花椒等;养殖业主要有生猪养殖、山羊养殖等。目前,鲁掌镇大力发展核桃、草果特色产业。
1.2 鲁掌镇核桃产业现状
近年来,鲁掌镇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加快培植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仅2013年核桃产量就达567吨,经济总产值达900万元,经济效益良好。截至2017年年初,鲁掌镇种植核桃6万余亩,挂果面积2万余亩,受益农户3200户,受益群众10000余人,人均有核桃5.6亩,核桃收入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9.6%,正逐步成为鲁掌镇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以三河村为例,全村种植核桃13000余亩,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核桃种植技术方面,鲁掌镇浪坝寨村委会浪坝组、八行岭岗一组、三河村滴水河组开展了核桃环剥技术试验示范,分别建立了3个试验对照点;核桃品种方面,引进漾濞大泡、三台、新疆等优良品种,发展了泸水1号品种;市场营销方面,鲁掌镇鲁掌村、鲁祖村e极搭建起了农村电商平台,利用电商平台帮扶农户网上购物和推广、销售本地核桃等农特产品,将核桃等农特产品引进城市,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电商之路;产业企业方面,截至目前仅有1家从事核桃种植、加工和销售企业,即泸水县三河晨兴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但主要也局限于初级加工。
2 鲁掌镇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些年来鲁掌镇核桃产业发展迅速,核桃产量、产值以及种植户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快速提高,但相比一些核桃产业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栽种管理问题
鲁掌镇的核桃种植主要是依托各项林业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林果基地工程等发展起来,各项工程最初对核桃种植的要求不太一致,例如种植密度、种植规格等;种植密度方面,有的地方达到30株/亩,有的为10株/亩;种植规格方面,有的农户挖塘不符合标准,基本都达不到80厘米×80厘米×80厘米规格,施肥方面也很少做到一塘一担(背)肥、一担水的标准。尽管不同地方的立地条件不同,但因栽种方面的标准参差不齐,影响了后期核桃的产量和产值。从鲁掌镇栽种的核桃品种看,相对杂乱。在推广核桃种植初期,由于泸水核桃苗木紧张,除了优质的漾濞大泡、三台、泸水1号等品种外,鲁掌镇还从外地购进大量的杂牌核桃品种,造成了一些农户的部分核桃栽种了10年可能都没有挂果的现象;抚育管理方面,由于农户核桃种植专业知识匮乏,因而对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不重视,有的农户栽种完毕缺乏后续管护,对苗木的基本抚育管理不到位;采收技术方面,鲁掌镇目前的核桃采收技术仍然以传统的“自然落果―收集―风干(烤干)”为主,比较落后,核桃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核桃栽种知识宣传、培训、示范等工作难以到位,不仅导致了核桃外观色差大、内果仁变色,而且导致了核桃价格不高。
2.2 投入与产业服务问题
核桃产业的组织方面,相关部门的责任不尽明确、监督考核不够严格,因而核桃产业宣传、组织协调、示范带动和成效检查等工作深度不够,推行力度不足;核桃产业服务方面,产业技术研发、推广、示范和培训等工作滞后,相关专业人才匮乏,导致鲁掌镇核桃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投入方面,由于资金有限,鲁掌镇核桃产业的投入很低,种苗由上级政府供给,但政府土肥水管理投入几乎为零,核桃种植关键技术引进、推广和培训等资金更无法保证,资金投入也显得无序和缺乏整合。
2.3 市场营销问题
鲁掌镇的核桃产品品质较好,皮薄、饱满、色白、口感好,但核桃产业缺乏精深加工企业,核桃产品在新产品开发(以干果为主)、包装、形象识别等方面做的不到位,所以核桃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渠道方面,泸水市整个核桃市场的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相对混乱,鲁掌镇也缺乏较为稳定的核桃交易市场和流通渠道,核桃销售基本以集市交易为主,营销渠道狭窄。地方销售网点也容易受到外地商户和一些消费大户的冲击,核桃价格被随意抬高或压低,核桃种植户利益难以保障,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核桃种植户的积极性;核桃销售方面,尽管个别村组已经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但缺乏深度开发和技术支持,宣传力度也不够,因而效果较差。
3 鲁掌镇核桃产业发展前景
从核桃产业发展的利弊和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探讨鲁掌镇核桃产业的发展前景。
3.1 核桃产业发展的有利形势
鲁掌镇气候资源、森林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125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025小时,非常适合发展核桃产业。随着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及政府投资力度的加大和对种植户核桃种植技术的大力推广,鲁掌镇适合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提高核桃产量和产值。
从核桃本身的价值看,其“浑身是宝”,核桃仁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核桃树的树枝、树皮等都可以入药,核桃的开发价值较大。
从核桃的市场前景看,鲁掌镇非常重视引入优良的核桃品种,栽种管理水平和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核桃产品产量、品质都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核桃也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保健食品,未来对核桃的需求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此,鲁掌镇发展核桃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3.2 核桃产业发展的不利形势
从国内来看,鲁掌镇的核桃在种植面积、产量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核桃产业发展水平滞后。从单位面积产量来看,全国核桃单产约为300公斤/公顷,而鲁掌镇的核桃单产仅为200公斤/公顷,每公顷相差约100公斤;龙头企业发展方面,省外已经出现了很多集核桃苗木培育、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公司,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引进国际核桃良种,不断改良核桃产品质量和产量。而从鲁掌镇情况看,严重缺乏核桃种植、加工一体化的企业,从泸水市来看也缺乏龙头企业的培育。由于缺乏龙头企业,鲁掌镇的核桃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的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均受到不利影响,很难打入市场。
从国外来看,美国的加州核桃是云南核桃的主要竞争对手。加州核桃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建有世界知名的核桃生产基地,实行核桃栽培品种化、管理园艺化、加工销售专业化的标准化管理,产业链清晰。有的农场主自主种植核桃,然后把核桃初级产品销售给企业,由企业进行深加工和销售;也有的农场主对核桃进行简单加工,例如漂洗和烘干,然后再卖给企业销售。从产量来看,加州核桃单产约为300公斤/公顷,是鲁掌镇核桃单产量的1.5倍,销售价格也是鲁掌镇核桃的几倍。可见,外国核桃产品的有力竞争,给鲁掌镇核桃甚至云南核桃的市场拓展带来了较大威胁。
3.3 鲁掌镇核桃产业的发展方向
良种运用、集约化栽培是核桃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所以鲁掌镇核桃产业的发展也将沿着良种化、集约化的道路,努力引进适合本地区的优良品种,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增加核桃产量和产值,不断提高核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3.1 品种良种化、集约化 要想提高核桃品质和单产量,关键是要引进和培育适合鲁掌镇的优良核桃品种,然后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应用,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和生产模式。通过整村、整组的推进,避免一些劣质品种占用林地资源,实现鲁掌镇全镇核桃品种的良种化、集约化。
3.3.2 核桃生产科学化、规模化 核桃生产只有通过基地化的运作,才能形成较大规模,单靠农户散种的方式难以快速发展鲁掌镇的核桃产业。为此,鲁掌镇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核桃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企业,依靠企业的力量,推进“企业+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实行科学化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核桃品质与产量。
3.3.3 核桃加工系列化、标准化 核桃初级产品的附加值低,所以销售价格也低,收益自然也就少。鲁掌镇要逐u推进核桃产品深加工作业,实现加工系列化、标准化。一方面要重视产品的深加工,避免主要销售干果的单一性;另一方面要确保绝大部分核桃产品都得到统一加工,加工都遵循同样的流程。在此基础上,重视核桃产品的外观和包装,建立产品形象识别体系。
3.3.4 核桃产品利用多样化 鲁掌镇要开发多种形式的新产品,例如核桃仁、核桃粉、核桃奶、核桃油等,同时重视核桃中药材的合作开发与研究,以此来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同时提高产品收益。
总之,核桃产业化发展是鲁掌镇兴林致富、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对全镇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鲁掌镇要进一步重视和推进核桃产业发展,通过加强苗木品种引进、强化栽种管理、加大投资力度、培育龙头企业、重视产品深加工和市场营销等措施,加快鲁掌镇核桃产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向质量型发展 由目前效率偏低、优质商品比例小、总体经营效益不够理想的数量型生产,向质量型生产发展,这是农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应用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施和新成果,改变目前存在的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偏低及商品内在潜力未能充分挖掘的弊端。
向支柱产业发展 由分散的、自发的一般家庭生产,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引导,扶持合作、协会团体运作,确立规模拉动、科技推动、龙头带动、政策驱动和市场牵引的战略,开展取经学习、引进人才,提升档次、规模,形成乡、村,乃至县、市的支柱产业。
建设现代化蔬菜产业体系是我国特别是京郊蔬菜产业发展的方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要充分体现功能的多样性。众所周知,蔬菜的生产、供应和创造就业机会是传统的基本功能,这一功能正面临着重大的需求变革:其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和供应已经由满足数量需求向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需求方向转变;其二,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保证蔬菜价格合理和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菜农增收,不言而喻,这是一个有关民生的重要问题;其三,蔬菜产业链正在向深加工等方向延伸,以求多环节提高蔬菜附加值。随着我国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蔬菜产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园艺和饮食文化传承等功能日趋凸显,为蔬菜产业的多方位延伸和向广度、深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蔬菜产业是北京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巨大的蔬菜消费市场,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蔬菜比较效益高,其种植收入占京郊农民种植业收入的40 %以上。有数据表明:由蔬菜产业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北京逾百万人。蔬菜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推进蔬菜生产向资源节约型和最大限度地发掘蔬菜作物的生物潜能、提高劳动率、致富农民、以精品为主满足不同档次蔬菜需求的方向发展,正在迅速地推进产业链的延伸。根据首都的特点,设施蔬菜、籽种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蔬菜产业的变革提升必然会对蔬菜科学技术提出更高的需求,这无疑给蔬菜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蔬菜学科能不能适应蔬菜产业当前发展的需求?能不能不断产出高水平关键科学技术成果来支撑引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纵观目前国内外蔬菜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走向,深感我国蔬菜科学研究迫切需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统筹规划。一方面,从技术源头上抓好蔬菜种质资源发掘创新和分子生物技术以及相关生态、生理、病理等应用基础研究,为应用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原创性和集成性成果;另一方面,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提升传统技术并实施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强化集成创新,实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建立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技术优势,支撑和引领产业的发展。
2北京蔬菜产业发展的需求分析
2.1首都蔬菜产业正面临重大的需求变革
北京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与人口膨胀等一系列的压力。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宜居城市与首善之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首先是服务于北京城市发展需要。即通过科技创新与集成,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农民就业机会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尽可能地降低资源的占用,减少农业生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与环境发展空间。据此,籽种农业与设施农业成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蔬菜供应已经由满足数量需求向提高质量、保证安全的需求方向转变;生产由粗放型向效益型方向发展,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菜农增收;蔬菜产业链正在向深加工等方向延伸,以求多环节提高蔬菜附加值;蔬菜产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园艺和饮食文化传承等功能日趋凸显,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园艺文化是历代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居民观光休闲的需求,如何在传承园艺文化的基础上,增添现代科学技术的内涵,为建设宜居城市服务,不仅是蔬菜产业链的延伸发展,而且是社会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蔬菜科学技术,在京郊蔬菜的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上述发展需求,技术积累明显不足。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改革与发展,创新机制,调整蔬菜学科结构,在总体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解决产业发展和首都建设发展需求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2首都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强大需求
“十一五”时期北京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强调北京农业要发挥生产、生活、生态和示范四大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手段,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出发点是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的消费需求,落脚点是满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需求。与传统农业相比较,都市型现代农业更加突出了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导向,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都市型现代农业除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
截止到2007年底,北京设施蔬菜面积1.324万hm2(蔬菜总面积4万hm2),设施蔬菜年产值23亿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0 %。已初步形成了设施蔬菜生产优势区县和乡镇。为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进程,北京市设施农业将以“两区两带多群落”空间规划布局发展建设,2008-2012年,每年计划发展设施面积2 667 hm2,实现区域特色设施农业和其他类型设施产业循环联动发展。
2.3首都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蔬菜、果品和花卉的需求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是质量的提高和品味的多样性发展,栽培优良的新品种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之一。为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突破主要农作物育种,在确保持续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并把“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作为优先主题。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已成为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重点内容,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产业符合北京市农业发展政策。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京政农发〔2006〕7号)中,将设施农业作为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进行扶持。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等8个委办局《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意见》(京政农发〔2006〕17号)中提出,“十一五”期间设施农业发展目标以温室、大棚等为主的各种类型农业设施预计发展总面积在1.3万hm2以上。牛有成副市长在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指出,要统一布局,科学规划设计,搭建项目平台,整合政策资源,成线、成片集中发展设施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扩大规模效应和景观效应。
2.4首都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蔬菜产品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高品质、无污染的设施蔬菜需求空间巨大。2010年,我国的人均设施蔬菜占有量将达到80 kg以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将净增1.2亿左右,对设施蔬菜的需求也将会大大增加。据初步估计,到“十一五”末我国设施蔬菜需求净增量在2 500万t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对蔬菜总量需求增长的同时,还对质量安全与品种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为在设施条件下进行安全、洁净、新鲜、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研究背景及提出问题
20世纪之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文化产品并不丰富,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类文艺作品的界限也非常分明,高层次文艺作品的消费多集中于少数富裕的精英阶层。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文化产业也亟待发展。2011年,我国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由此文化产业在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347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7235亿元,增长了102%,文化体育娱乐业从业人员从2011年的125.6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45.90万人,公共财政的教育支出从2011年的9518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7792亿元,这为“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创新创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文化部长雒树刚就做好“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工作提出要求,明确指出未来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是争取各项政策和资金向文化产业倾斜,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协调。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消费需求一般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对总需求起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架马车拉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仅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明显不足,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并且将消费这架马车放在首位,期望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经济转为需求拉动型经济。新兴的、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可以刺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如何使消费需求增长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的相互促进?这是政府部门、企业和学者都关心的问题。
二、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消费需求总量的变化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1、消费需求总量对文化产业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而消费需求总量也在逐步增加。1995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2330元,2015年为19308元,增长了8.29倍。199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613.8亿元,2015年为300930.8亿元,增长了12.74倍。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也包含了文化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劳动者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精神层面修养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规模急剧扩大。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40亿元,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为27235亿元,十年增长了715.4%,增长速度远超GDP增速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速。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是新兴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并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限制,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相对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急剧增涨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一矛盾时刻刺激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神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消费需求结构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结构也逐渐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用于食品和衣物等方面的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占比明显降低,而用于娱乐、交通、教育等服务产品的消费支出数额大幅上升。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从恩格尔系数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根据最近18年的数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0.1%下降到2015年的29.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的58.6%下降到2015年为33%,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显著提升。人民变得更富裕了,就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更注重提高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2015年,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11.1%,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支出占总人均消费支出的10.5%。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样,人们的消费需求就逐渐从物质产品转移到文化产品上。有需求就有生产动力,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极大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文化产业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文化产业生产部门与一般生产部门不同,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进而对人们的消费需求产生作用力。下文将从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和时展这两个角度,分别研究文化产业对消费需求的影响。1、文化产业空间发展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该地区经济相对发达,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较快,已经出现了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常州恐龙园、春秋淹城、嬉戏谷、苏州乐园、芜湖方特、上海迪士尼等一系列著名的文化娱乐园都汇集于此,集聚效应下的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都远高于非集聚区。经济学家萨伊提出“有效供给可以创造需求”,这些设施先进、充满创意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使当地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大大增加,在便利的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也纷纷前来游玩,进而拉动了当地旅游业、餐饮业、运输业、金融业等相关行业消费需求的增长。由此可见,文化产业集聚区由于来自本地居民和外地居民的双重消费需求,所以该地区的消费需求增长也快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空间上的集聚会引起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要素的报酬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该地区人们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凯恩斯指出: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因此,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来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该地区的有效消费需求,并促使该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综上,我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发展不均衡,也使消费需求表现出更明显的区域差异。2、文化产业时展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环境、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也不同,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文化产品集中于上层社会,属于一种精英文化,普及性较低。当时,国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于发展第三产业的计划较少。介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和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并不是以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为指导的,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的政策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文化产业从为国家政策服务逐步过渡到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服务,文化产业的规模显著扩大,文化产业的利益分配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各种变革也为文化产业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投入。从而,文化产业初步发展为消费需求提供了文化产品的消费空间,并促使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各种文化消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消费层次较低的问题,如现在人们热衷文化旅游活动,带动了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行业的需求,填补了消费空位、极大地刺激了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文化产业发展除了带来经济效益,还在强化国家和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等各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于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非常有利,也间接的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将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强引领性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各个产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连接了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的总体消费需求。文化产业为农业和制造业提供了精神内核、提升了品牌价值;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和传播基础。例如,我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迅速,智能手机、电脑、数字电视作为文化信息传播的媒介,使人们非常便利的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大量的文化创意流入社会大众群体,可以很好的引导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也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先进的电子产品,从而拉动了更多的消费需求。
四、发展文化产业以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1、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还有一些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系统化,缺乏一个完整的具有统领性和战略方向性的“文化产业法”。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十分严重,极大的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于人们文化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国内充斥大量的外国文化产品,而且文化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不利于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期望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可是遇到问题却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可循,找不到适当的部门为他们排忧解难,这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迫在燃眉。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拉动消费需求增长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属于典型的二元结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均衡,各种政策向城市倾斜过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使城乡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首先,确立一个文化产业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新型文化消费目标。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农村的贫困人口较多,农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长期不足,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我国政府可以在国家财政中设立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文化产业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财政支农的结构。其次,对农村文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农村文化消费需求的方向。通过对农村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准确认知,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消除农村文化产业消费需求的缺口,改变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状态,最终实现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以更好的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3、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文化产业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有较高要求,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人才培养机制还未完善,文化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培育出素质高、能力强且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国家要增加人才教育的财政性支出,完善人才教育的基础设施;第二,相关机构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文化产业热门行业的稀缺人才的培养;第三,文化产业各行业部门也要实行恰当的人才激励机制,既要鼓励普通文化从业人员继续学习,又要提高文化产业高质素人才不断创新的积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世界市场中的重点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我国,发达国家文化人才的素质也较高,因此我们要在完善本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国外优秀才人的引进,增强内、外人才的互动性和流通性,使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兼具民族传统性和国际先进性,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4、推动文化消费以提高消费需求总量和层次我们要通过鼓励创新、创业,提高文化新产品的质量、增加文化新产品的数量,展现出各种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并通过打造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来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推动文化消费的增加。文化消费的增加可以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力量,进而可以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的消费信心。一方面,通过文化产品消费对人民群众进行间接的教育和引导,例如针对近来的各种环境和资源问题,文化消费中的低碳消费理念可以推进我国新型消费结构的建立;文化产品中对于支持“中国品牌”、把爱国情怀落实到小事、实事上的价值观的引导,也将促使人们对“中国制造”产生更多的需求,进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经济困境。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消费也可以提升居民消费层次,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就提出“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文化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使人们愿意并且能够消费更多、更高层次的商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扩大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辨[J].中国出版,2013(3).
[2]赵星、刘军辉、马骥: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基于空间经济学TP模型的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4).
为快速推进我国休闲农业科学发展,此次会议提出了五点倡议。一要因地制宜,注重农业与农村文化的传承保护,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保护耕地资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挖掘休闲农业的社会价值和科普价值,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金融、体制、机制的保障,夯实发展基础,真抓实干,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上水平、上规模、上台阶;
二要正确处理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与大农业产业的关系,充分利用好现有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资源做好休闲农业文章的同时,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进步,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产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聚合和龙头作用;
三要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行业的干部队伍建设,强化行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职能,切实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所需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从业农民的科学素质和服务技能水平;
四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结合机制,让农民收入与产业发展同步增长,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带动作用;
五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深入总结和提炼休闲农业的有效模式,不断完善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拓展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切实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的服务能力和综合效益,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化的水平。
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在休闲农业方面的发展成就,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点。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自然资源、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自然优美的乡村田园风景,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休闲农业既可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又可以提高农民的收益,是一种能让农民和市民实现“双赢”的农业发展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