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股票投资与投机技巧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5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股票投资与投机技巧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股票投资与投机技巧

篇(1)

纵观2012、2013年股票市场,A股市场持续低迷,年涨幅只有2%,A股上市公司业绩相比2011年整体业绩几乎是“原地踏步”,沪市有110家公司出现亏损,占总数的11.53%。“毒胶囊”、“塑化剂”、“地沟油”等等一系列事件引起的市场混乱,让持有相关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权益受损。据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公司公布的《2012年中国证券投资者综合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盈利的投资者占调查总数的28.38%,亏损的占71.62%。令广大投资者欣慰的是,投资者权益保护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初步取得一定成效。近几年,证监会开始将投资者权益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源头上保护投资者利益,一方面不断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市场参与者的监管力度,特别对违法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查处。致力于投资者保护的专门机构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已经于2011年11月底正式成立,投保局主要负责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监督检查、考核评估。

为了了解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的护状况,笔者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开通了中国股票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网(ivfip.com,2013年3月7日开通),通过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多家网络媒体公开该网站,面向全国股票投资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打印纸质调查问卷(内容与网络版相同)派专人发放并收回。问卷涉及的内容包括投资者的性别、年龄、入市时间、收入状况等,问卷的类型有多选和单选,其中多选6个,单选51个。

截止到2015年9月20日,网站浏览量达到2000多人次。一共收回问卷737份,有效问卷624份。其中,网络调查问卷537份,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83.99%。收回纸质调查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73份,有效率为88.5%。

二、调查结论

笔者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参加股票投资的以男性为主,年龄一般在30岁到51之间,学历普遍较高。

表1  投资者的性别、年龄描述性统计量表

通过表5可以绘出以下饼形图:

图1  我国股民学历水平分布饼形图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中男性居多,占61.54%,女性仅占38.46%。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是:股票投资的风险比较大,而男性投资者更愿意冒较大风险,他们认为高风险往往能带来高回报。而女性往往以家庭为重,比较害怕投资失败,所以投资于比股票风险小的项目如购买债券、基金等。另外也不难看出我国的股票投资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占86.05%,30岁以下仅占13.95%。这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的,因为股票投资需要资金,而30岁以上的人往往事业和收入都比较稳定,这就为股票投资奠定了经济基础。从图3-1可以看出我国股民70%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本结果可能与全国实际情况不一定相符,与本次选取的样本有关,因为本样本主要来自网络,能主动在网上接受调查者往往学历较高。

男性比女性投资收益高,长期投资比短期投资收益高,入市时间长的投资者收益高,学历高者收益水平高。

表2 投资者的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性别分类表

表3  投资者的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投资习惯分类表

表4  投资者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入市时间分析表

表5  投资者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学历分类表

根据表2简单计算可得男性盈利百分比为22.91%(143/624),女性盈利百分比仅为9.78%(61/624),所以可以看出男性比女性在股票投资中收益水平要高。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股票投资者的投资习惯:34.62%(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喜欢短期投资,即买入后很快卖出,57.19%(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喜欢长期或较长期投资,即买入后等待一段或较长时间才卖出。从盈利水平看:短期投资盈利百分比为4.65%(29/624),而长期投资盈利百分比为25.80%((53+108)/624)。这说明长期投资盈利的可能性比短期投资大得多。从表4看出我国股票投资者的入市时间有长有短,而且比例也比较接近,比例分别为24.83%(1年以下),23.72%(2~5年),23.08%(6~10年),28.37%(10年以上)。但是从收益水平差看,入市时间长者往往盈利的比例大,即7.89%,20.94%,43.06%,54.24%。这说明入市时间越长,投资赔钱的可能性越小,而赚钱的可能性越大。根据理论假设:学历越高,股票投资赚钱的可能性越大。我们实际调查的结果完全证实了这一点。从表5看出专科及以下学历投资盈利的百分比为14.2%,本科学历投资盈利的百分比为33.33%,而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投资盈利的百分比为51.06%。说明高学历可能高收益,这一点不难理解,高学历者往往有一定技术或投资技巧,掌握的信息资源比低学历者多,这也是高智商和高智力在股票投资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

(二)对2015年预期收益普遍不看好,股民投资满意度不高,认为中国股市存在大量违规操作,制度不够完善,2013年股市仍然会持续震荡。

表6 投资者的性别、投资满意度描述性统计量表

从表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男性在总样本中的投资满意度为22.27%,女性投资满意度为32.38%,总体满意度为54.65%。说明我国股民投资满意度不高。通过简单计算,可以看出在男性样本中男性投资满意度为46.18%((49+46+44)/301),在女性样本中女性投资满意度为62.54%((67+72+63)/323)。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女性投资满意度比男性高,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一是女性投资者在投资中比较容易满足,二是女性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水平比男性低。样本显示:有75.51%的股民认为中国股市存在大量违规操作,64.05%的股民认为我国投资制度不够完善,普遍(73.79%)认为2013年我国股市仍然会持续震荡,一半以上(57.33%)对2013年预期收益不看好。笔者认为以上结果均可能受到2014年股民投资收益水平的

影响。

(三)大多数股民风险意识差,不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股民不知道如何维权。

股票投资是属于高风险投资,入市前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可以肯定的是入市前对股市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投资者投资时会更理智和更成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8.79%的投资者对风险有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者占41.21%,说明我国投资者大多数还是比较理智的,但相当一部分人对股票投资还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需要宣传和引导。

通过问卷计算分析:56.21%的股民不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4.33%的股民不知道自己有呢些合法权益。45.07%的股民觉得应该听过向公司拨打投诉电话来维权,12.15%的股民认为应该向客户经理反映来维权,仅23.43%的股民认为一个通过向监管部门反映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教育。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结论及分析,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财务权益,笔者分别从政府、有关部门、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该建立严格的外部行业监管,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证监会是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监督管理的合法监管机构,该监管机构应即时跟踪并总结证券市场经济活动的动态情况,掌握时事信息,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体系提供相应的修正意见。同时还应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借鉴经验,重视证券评级,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体制,真正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价值。

(二)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投资者保护的宣传教育

投资者教育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越来越高,挑战越来越大。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需要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应该创建多元化的投资者宣传教育形式。如主题活动、媒体宣传、户外宣传、网上宣传、等多元教育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覆盖不同类型的投资者。

(三)上市公司应该加大信息披露并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投资者经常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所以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多向投资者披露企业的重要信息,同时必须提高审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审计报告中列示的公司财务指标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关键。披露的信息质量越高,对投资者决策越有用,并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投资者财务权益的保护程度;相反,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或不合规,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四)投资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与证券机构订立合同契约书

首先,投资者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我国中小投资者普遍存在的投机意识浓、投资理念存在偏差、投资决策不科学等固有因素,严重阻碍了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从而纵容了大股东和内部管理者掠夺中小投资者的行为频繁发生。为此投资者应该对相关证券知识和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掌握,要熟悉自身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要求订立合同契约书。投资者应当从自身利益点出发,要求证券公司与其订立各项能充分保护自身合法财务权益的书面契约,以确保投资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

(五)投资者应该树立长期、理性、价值投资的理念

篇(2)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和资本市场规模的飞速发展,投资风险日益上升,投资者规避风险的需求较为强烈。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的一部分,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占流通市值很大比例,其特点是多元化投资。由于其投资更加注重股票的基本面分析,所以股价波动频繁,风险会上升。此外,许多机构投资者也要求我们的金融市场要创新。所以,我国把股指期货作为未来推出金融衍生品的首选品种。股指期货产品在我国的推出,不但有利于丰富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增强我国金融产品的定价,而且对于我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股票指数期货简介

股票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是以某一股票指数作为基础产品的金融期货产品,其经济意义是买卖双方约定在将来一定日期、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交割某一股票指数的成分股票而达成的契约。股指期货诞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在当时被誉为“股票交易中的一场革命”。此后,在世界各国快速发展。在金融市场上,股指期货具有价格发现、风险规避和转移、资产配置三大功能。

(一)价格发现。股票指数期货市场价格能对股票市场未来走势做出预期反应。由于股指期货合约交易频繁、市场流动性很高、交易成本低、买卖差价小,瞬时信息的价值会较快地在期货价格上得到反映。同时,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股指期货价格一般领先于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并有助于提高股票现货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因此,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股票指数一起,共同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做出预期。

(二)风险规避和转移。股票市场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表明:投资者可以通过股票投资组合来分散和抵消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但却不能以此来规避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据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系统性风险占据着重要地位:高达65.7%,远高于其他国家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如果我国有了股票指数期货,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这种金融衍生工具将风险“卖”给那些愿意并且有能力承担风险的市场参与者,以更好地管理金融风险,从而起到稳定和规范股市的作用。

(三)资产配置。股指期货具有资产配置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1、引进做空机制。做空机制的引入增加了更多的获利机会,从而提高了股票投资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股票市场。双向的投资模式使投资者无论在股价上涨还是下跌时均可进行交易,以避免资金在股价下跌时的被动闲置。

2、增加了新的投资渠道,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完善资本市场的功能等。

3、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能“以小博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股指期货的高流动性可避免由于大量资金进出引起股价大幅波动而增加交易的执行成本。

二、股指期货风险分析

金融风险问题始终是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出于促进金融创新和完善市场结构的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股指期货,股指期货作为一种规避股票投资交易中市场系统风险的有效工具,已经在世界上许多重要的金融市场的实际业务中被频繁地使用。

虽然股指期货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而被广泛运用,然而,在股指期货给投资者带来避险和创造收益机会的同时,也以它特有的以小博大的交易特点,以及自身的投机性、间接性和集中性给我们带来了奇特的杠杆效应,使在现货市场中的交易风险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在期货市场中表现出来。因此,对股指期货交易中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显得尤为重要。股指期货除了金融衍生品的一般性风险外,由于其标的物自身的特点,它还具有一些特定的风险。

(一)市场环境方面的风险。股票指数期货的设计最初是为了排除股票交易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实现风险的转移,但是随着股指期货的推行后,它引起了证券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各种不确定性,产生了以下风险:

1、高杠杆率的风险。由于股指期货交易采用的是保证金的方式,参与者只需要动用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进行数量巨大的交易。这样,一旦参与者投资亏损,就会把亏损额放大好几十倍。正是由于股指期货的这种杠杆效应,股票指数的较小变动就会导致股指期货市场的巨幅波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投资者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且股指期货交易没有以现货作为基础,所以极易产生信用风险,若一方违约,就有可能会引发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

2、交易转移的风险。股指期货的推出,使一些偏爱高风险的投资者从股票的现货市场上退出进入股指期货市场,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样就形成了交易的转移。但是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是一定的,股指期货退出的初期,可能会分流股票现货市场上的资金,从而冲击股票现货市场的交易。

3、市场过度投机的风险。股指期货推出后,由于其保证金制度,使得其损益产生了放大效应,这就吸引了很多喜欢高风险的投机者盲目进入股指期货市场进行交易,从而进一步地扩大了股票市场的投机气氛。

4、市场效率的风险。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呈现弱式有效市场,交易主体也存在着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也不同。一些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信息和资金的优势,通过影响股票现货市场从而达到影响股指期货市场的目的,而一些中小投资者因为其资金、信息、风险控制技巧方面处于劣势状态而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5、法律风险。从股指期货产生至今还不足20年,而且它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创新之中,新品种还在不断产生,流动风险性还比较大。又因为各国的法律规范还赶不上股指期货发展的步伐,所以,某些股指期货合约以及其参与者的法律地位往往还不明确,其合法性更难以得到保证,所以股指期货还要承受很大的法律风险。

(二)市场交易主体方面的风险。任何一个市场想要顺利地运行下去,应该具备相应的市场交易投资主体。从交易的性质来看,一个完备的股指期货市场应该具备三类交易主体:套期保值者、套利者、投机者。

1、套期保值者面临的风险。套期保值者参与股指期货交易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但是如果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的风险意识不强,对期货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套期保值就有可能失败,使得套期保值者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

2、套利者面临的风险。从理论角度来讲,如果套利者对期货价格估计正确的话,套利几乎是无风险的。但是如果估计错误,套利就存在着风险了。

3、投机者面临的风险。由于股指期货的高杠杆作用,使得投机者面临的风险在此作用下被扩大了好几十倍。而且加上投机者本身的原因,如过度投机或投机失误,都会给投机者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市场监管方面的风险。股指期货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整个经济发展形势而独立存在。它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调节,从而使其能够在这个大的经济环境背景下协调稳定地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

股指期货是一种高风险投资的工具,无论是里面的管理者还是投资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一旦监管部门的宏观决策失误,就会对股指期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同样,高层管理人员在风险的控制中发挥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其对股指期货交易状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很难保证其不出任何问题。所以,在市场监管方面,我们应当在对股指期货市场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三、股指期货风险控制的对策

股指期货作为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重要衍生交易品种,存在上述诸多风险是正常的、必然的。因此,除借鉴国际通行的风险管理手段以外,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能够适合我国股指期货风险管理需要的措施和对策。

1、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风险监管体系。证券监管的能力必须大大加强,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管,才能有效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目前,我国需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金融衍生品的定义、监管原则和基本制度、监管分工、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的监管框架、对自律性组织(交易所、行业协会以及清算机构)的监管框架、风险控制制度等事项。此外,还应该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制定一部涵盖面广的《期货交易法》以及金融期货、期权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使股指期货在有法可依的市场环境下规范发展,避免法律风险。

2、加强保证金管理。加强保证金管理,实行保证金制度是控制期货市场风险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无论股指期货的投资者面临什么风险,最后集中于一点,就是保证金的亏损和仓位被击穿的风险。为控制交易风险,可采取的最重要措施就是逐日盯市制度或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即在每日交易结束后,交易所按当日结算价结算所有合约的盈亏、交易保证金及手续费、税金等费用,对应收应付的款项实行净额一次划转。这样能够基本控制一天的价格风险或减小投资者因可能仓位被击穿而发生无谓损失的风险。也可以考虑引入国外动态保证金制度,并且同时启动涨跌停板制度,来综合进行风险控制。动态保证金制度具体体现为:在设置了保证金低限的情况下,每天根据预期市场风险程度收取不同标准的保证金。如预期市场波动性高,则保证金标准也高;预期市场波动性低,则保证金标准就低。实行该项制度既不损及市场的流动性,又确保了市场的安全性。

3、完善股票现货市场建设。目前,我国股票现货市场还不成熟,各种制度和基础建设还不完善,缺乏相当的广度与深度,一旦推出股指期货,很容易被人操纵,造成过度投机。所以,必须加强和完善股票现货市场的建设。具体建议:(1)加快股票市场结构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股减持。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国有股减持,同时将国有股减持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结合,从制度基础上消除股市不稳定因素;(2)适时逐步引入股票卖空机制。为了我国股指期货功能的正常发挥,要适时逐步地引入股票买空机制,防止金融风险的积聚,同时为了金融环境的稳定,股票卖空机制的运行要循序渐进,开始时实行指定证券卖空制度,严格实行卖空价格规则,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增加股票卖空的数量。

4、加强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合作。金融混业经营是当前国际市场发展的趋势。国际机构投资者可在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及其他市场间进行有效的组合投资。然而,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互相隔离,这不利于股指期货的风险控制和运作效率的提高。为了提高股指期货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水平,就必须打破两个市场间的行业壁垒,使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进行合作,对风险进行联合控制和管理。

5、加强股指期货的知识宣传和风险教育。由于股指期货属于新生事物,而且发展速度很快,我国的广大投资者对其并不十分了解,并且股指期货是高风险投资工具,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管理者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要加强对股指期货知识的宣传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用历史上期货交易的经典案例,对从事股指期货交易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与宣传,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辨别及控制能力,提高投资者的股指期货交易技巧。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一 引言

中国股市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股市投机引起暴涨暴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股票市场发展的瓶颈。

二 中国股市投机现象的体现

1 股指的大起大落

在美国股市历史上波动最剧烈的1932和1933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波动为50%左右,近几十年来很少超过20%,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更是在10%以下,然而中国股市过去8年的波动性为51.1%,尤其在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这一年的时间里,上证综合指数从6124点暴跌到1665点,波动性为73%。中国股市这种暴涨暴跌现象,说明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现象严重。

2 过高的市盈率

市盈率是股票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通常用来衡量股票是否被高估的指标,截止2010年11月10日中小板、创业板动态市盈率分别为51.39倍、72.89倍,其中几百倍市盈率的个股仍不断创新高。而同期沪深300指数、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只有15.73倍、9.30倍。这种绩优股遭冷落,绩差股受到追捧现象直接反映了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现象严重。

3 过高的换手率

换手率是指年度交易总额与平均市值总额之比。换手率越高说明交易频率越高,也就是股票的持有时间越短。有关资料表明中国股市最近8年的年平均换手率高达5倍,而在其他发达国家的股市换手率平均在0.5倍左右,这也体现了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现象严重。

三 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原因

1 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率低

持有股票的利润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从理论上说,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直接决定着股票价格的高低,很明显,盈利水平越高,每股收益就会越高,从而吸引大量投资者购买该股票,价格便会拉升。然而据有关资料统计,沪深股市1992年平均业绩是0.419元,到了1997年,便降到0.318元,2001年更是跌幅惊人,只有0.136元。这么低的业绩很显然不会给投资者带来太多的股利,即使有些高盈利性的上市公司只会把股市当成融资工具却不愿太多的分红,加上收入所得税,投资者更愿意通过价差来获得资本利得,投机便形成一种普遍的现象。

2 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虽已初具规模,建立了投资机构内部监管、行业自律性组织管理和政府行政法律监管组成的多层次市场监管体系,但仍存在着很多缺陷。首先,法律出台的滞后性,经常“摸着石头过河”,往往在出现严重问题时才会对制度的不完善进行补充。其次,监管不到位,比如法律规定不得挪用客户保证金,证券公司对客户的融资进行股票投资,然而事实却经常事与愿违,股市会存在大量的违规资金,这些资金一般会快进快出,导致股市的大涨大跌。再有,法律处罚不严,惩治滞后,避重就轻,对违规的投机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助长投机机构的胆量,使得投机愈演愈烈。

3 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多数投资者不得不做短线来投机

首先,由于新会计准则未普及,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使得上市公司未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布各种有用信息。其次,上市公司与投资机构相互勾结,隐瞒影响股价的重大事件,甚至披露虚假信息,误导广大投资者。再有,新闻、报纸等,媒体对股市铺天盖地的宣传,所谓的“专家”分析推荐,使得投资者对信息难辨真假。种种原因导致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很难从基本面上来分析股价的未来走势,那些本想做长期投资的股民不得不改为短线来投机。

4 监管部门对股市的频繁政策干预,造成股市的政策性风险,引起股价强烈的波动

由于中国股市发展短短二十几年,股市时常大涨大跌,这就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对股市进行政策调控,然而我国各种法规、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对股市进行宏观驾驭的经验和技巧还不成熟,在具体操作中难免会左支右,时常矫枉过正,不仅未抑制股市大涨大跌的现状,反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引起股价的强烈波动。

5 政府对股市的定位有偏差

政府开设这个市场的初衷是为了国企“解困”,为了降低国有企业不良贷款对银行系统的腐蚀作用,降低银行业风险,却把股民的利益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股票市场超常规发展,股市扩容速度快,平均每年100余家,堪称世界股市的。此外,每年还有大量的上市公司进行配股、增发,供求失衡。近几年,管理层为控制股市的节奏,更多地依赖对新股发行节奏的控制上,大多数投资者以此来判断管理层对当前股市的态度并做出相应的操作,引起大盘相应的涨跌波动。可以说这些年来除了政府和国有企业成功地圈到了几千亿资金以外,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这个市场几乎没有给他们任何回报。

6 投资者的专业技巧与心理素质不成熟,从众现象较严重,容易产生“羊群效应”

股票市场开放以来,许多投资者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进入股市,而那些专业技巧缺乏、心理素质不足、风险意识差的投资者入市后,不能对市场和个股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只是盲目地听从传媒和小道信息,追涨杀跌,这样就加剧了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参考文献

[1]张雪梅,抑制中国股票市场过度投机[J],经济论坛,2010(1)

[2]朱峰,沈燕波,中国股市投机氛围的来源[J],商业文化,2008(1)

篇(4)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篇(5)

股指期货是以股票指数为标的物,不仅能为股票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套期保值避险工具,而且也为以后适时推出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提供经验,对股票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股指期货对股票指数和所持有的股票进行套期保值,可有效规避股票市场上的股指波动和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适时推出股指期货,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期货交易的功能有两个: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股指期货作为金融期货的一种,也具有这两个功能。

股指期货作为重要的金融衍生品之一,它具有期货买卖和股票买卖的双重特点。一方面,买卖股指期货的人,要承担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波动幅度的大小以指数来衡量。另一方面,参与股指期货合约的双方,必须依照对股市行情升跌的判断来做交易。股指期货不涉及股票本身的交割,其价格根据股票指数来计算,合约以现金形式进行交割。同其他的金融衍生产品比较,股指期货本身就有很多优越性。

股指期货不仅能够以套期保值的形式规避股指波动和股票波动的风险,而且也会吸引投机者进行股指期货的交易,这种投机交易比现货市场投资股票交易更容易操作。目前,金融期货在我国仍是空白。推出股指期货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品种。此外,股指期货还有风险转移功能。股指期货的引入,为市场提供了对冲风险的途径。期货的风险转移是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如果投资者持有与股票指数有相关关系的股票,为防止未来下跌造成损失,他可以卖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即股票指数期货空头与股票多头相配合时,投资者就避免了总头寸的风险。

股指期货的开设极大程度上开阔了期货交易,填补了金融期货在我国的空白,但在我国开设股指期货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股指期货的上市,除了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外,还需要有一个有代表性的指数。另外,目前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也是股指期货上市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二、我国开设股指期货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开设股指期货的市场准备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我国股市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各类基金和机构投资者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另一方面,在股市大跌时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少股指期货这一规避风险的工具。因此,推出股指期货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沪深300指数的推出和由沪深两家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的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的成立可以视作是推出股指期货的第一步。但是,国外从指数推出到最终被用作期货产品,中间会需要1年甚至2年时间对指数进行考验。所以,从经验上讲,我国推出股指期货也需要一个考验和测试的过程。

股指期货在我国是新生事物,由于国内股市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的风险意识与投资技巧较为缺乏,加上股指期货又是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管理者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我国曾经发生过的“327国债期货事件”是中国金融期货的一个伤痕,327事件发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其交易是按现货的规则进行的,连基本的保证金制度、涨跌停板制度都没有。万国证券作为一个投资者,也没有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操作风险。因此,在股指期货推出前,我们应借鉴一些国际市场上的经验,以及我国现行的一些商品期货交易规则。

适时开设股指期货是中国金融证券市场逐渐完善和发展的必然,也是为不同层次的投资者提供不同的投资方式和途径。股指期货不仅丰富了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而且填补了国内金融期货的空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一个全面发展的证券市场来说,股指期货是不可缺少的。开设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也起着积极的保护作用,为股票市场提供了有效的避险工具,将使股票市场的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而且,股权分置改革为股指期货上市排除了技术障碍和法律障碍,快速推进股指期货的上市进程,加速了推出股指期货上市的目标。中国距离理性推出股指期货的目标已越来越近。股指期货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丰富了中国的金融期货,更重要的是为中国股市提供了有效的避险工具。

篇(6)

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为股指期货指数点乘以合约乘数,乘数为每点人民币300元。比如,股指期货合约指数点为3000,那么每一份合约价值为90万元人民币。合约月份为当月、下月及随后两个季月,季月是指3月、6月、9月、12月。到期合约交割日的下一交易日,新的月份合约开始交易。

假设投资者有100万元保证金,那么他应该如何进行股指期货交易呢?(如下图)

这是一个基本的股指期货合约交易思路,如果投资者看空指数,则可以购入沽空合约,思路也是一样的。此外,股指期货实行T+0制度,可进行日内套利交易。对于机构客户来说,需要注意持有单边合约的规模不得超过100手,还可以根据规定申请办理套期保值额度等。股指期货具有杠杆效应,投资者要防止爆仓。

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将如何联动呢?目前,沪深300的市值已占到沪深总市值的60%,其中权重最大的招商银行就占3.5%。从这个角度来说,机构操纵现货市场的难度远高于期货市场。股指期货则易受操纵。目前符合开户条件的账户只有3%,期货市场主要是机构大户参与,普通投资者无法与之抗衡。当股指期货大幅波动时,将对股票投资者的预期心理产生冲击,市场的恐慌或者乐观情绪将会放大,从而加大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投机者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获取超额的杠杆利润,普通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投资风险则加大了。

股指期货投资是一种较为短期的投资行为,参与者更需要关注市场的宏观消息面的影响,媒体的喉舌在这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市场处于平衡市的状态时,机构利用市场的消息面,通过股指期货来迅速打破市场的平衡成为经常性的选择。在现货市场处于单边趋势时,机构投资者则可能借助消息面来顺势而为,逆势而为会给投机者带来较大的风险。

在股指期货和现货股票的操作上,需要采用对冲的手法。从市场心理学角度分析,当机构投资者的股票仓位达到高位之时,主力缺乏在股票市场做多的信心,则有利用股指期货来做空套利的动机,以期货市场的杆杆收益抵消现货市场的风险和损失。而机构股票仓位较轻之时,通过股指期货进行做多套利可能性较大,此时,机构将可能在两个市场实现利润。

篇(7)

投资是一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投资行为受人们心理意识的调节控制,诸如,投资决策动机、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风险规避等问题,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对于投资时机的判断和选择,投资具有风险性,投资期越长,投资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因此证券个体投资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投资知识、风险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投资者成功的最根本素质。

1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2.4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除了要知道投资既能让人赚钱也能让人蚀本的道理,还要明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从事投资这一行当,一个成功的投资家,需要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精力花在股市分析和技术的提高上以及是否具备坚强的性格,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执着专一、坚守自己的准则,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投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实际控制,包括制定投资计划的能力、实际控制的能力、检查结果的能力、合理归因的能力、采取补救措施的能力。切实认识到股票不是储蓄,不仅需要财力,还需要智力和精力,股市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风险,高收益与高风险成正比,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是一门科学,投资者应该克服追涨时只听利多,赶跌时只听利空的偏执心理,增强对经济环境、股市行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培养坚毅的性格,消除紧张、稳定情绪。能对股市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股市整体走势,认清当前的股市形势,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因素,对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这样的一个既符合股市规律又有利于投资者自身的合理的心理价位不断确立,以确保预测准确,投资成功。

参考文献

篇(8)

2、特点。股指期货具有低交易成本、高财务杠杆、高流动性三大特点。

(1)低交易成本。指数期货交易所面临的成本包括交易佣金、买卖价差、保证金变动及税项。但是,相对多笔股票买卖所付出的交易成本,指数及指数期货通过一次买卖就能获得一篮子股票,成本大为降低。

(2)高财务杠杆。股指期货的保证金制度,即用相当于合约价值5%至15%的资金,进行相当于合约价值数额的操作。在合约价值出现变动时,也只需要补足初始保证金,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3)高流动性。正是由于股指期货具有低交易成本、高财务杠杆等特点,其成为投资者欢迎的投资工具。据统计,股指期货的流动性大大高于股票现货市场的流动性。

3、功能。作为金融工具的伟大创新,股指期货具有四大功能:价格发现、套期保值、投机及套利。

(1)价格发现。股指期货交易以集中搓合竞价方式产生未来不同到期月份的股指期货合约价格,反映对股票市场未来走势的预期。

(2)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股指期货最为基本的功能。由于股票指数是股票的一级衍生品,建立在股票指数基础上的股指期货为股票指数的衍生品,因此,股指期货实际上是相应股票投资组合的二级衍生品,受相同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3)投机。由于股指期货的杠杆效应,通过很少的资金就能拥有较大的头寸;同时由于股指期货的高流动性,市场存在足够多的投机者,因此其成为金融市场投机者的偏爱工具之一。

(4)套利。如果期货合约的价格高于购买期货合约中成分股股票的价格,那么实际价值高于理论价值,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成分股股票,卖出期货合约的方式操作,获得价差。

二、股指期货推出的必要性

1、股指期货能对冲风险,套期保值。我国现阶段由于缺乏做空机制,股市的财富效应只能靠单边做多实现,这无疑增加了股票市场的上涨刚性,导致风险不断积聚。当股票遭遇连续的恐慌性下跌,投资者面对流动性丧失,为了减少亏损,唯一的选择就是卖出股票,结果,最后大家都是输家。

2、股指期货具有强大的市场预警作用。股指期货除了给市场增加新的投资与获利工具,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新的避险工具,提升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敏感性。由于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性强等特点,股指期货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要比现货市场更加快捷迅速。我们可以从如下事实中得到启示:被称作“财富游戏”的股指期货仿真交易,今年“戏剧性”地成功预警了几次股市跳水。大盘站上3000点后,至今已出现三次较大幅度的回调。

3、股指期货会加速蓝筹“航母”的回归。作为股指期货载体的沪深300指数本身属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型指数,其逐步完善需要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蓝筹公司不断加盟。中国最好的上市公司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交通银行、神华煤炭等,在香港上市后正在积极谋求回归A股市场,这些股票的加盟不但能够充实沪深300指数的内涵,而且为证券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良好的建仓对象,增加市场的盈利机会。

4、股指期货会吸引QFII优质资金入市。当初为吸引外资进入新生的证券市场,我国在2003年5月份推出QFII制度,经过四年的发展,外资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总额已经高达300亿美元。但这仅仅是开始,中国作为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度,对逐利资金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但在没有做空机制保护之下,再多的资金也不敢轻易涉险。

三、推出股指期货应注意的问题

1、股指期货在我国是新衍生的金融工具,不少投资者翘首以待。股指期货能改变股市“只有上涨才能赚钱”的单边市原理,它推出以后,市场体系将会极大丰富。这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无疑可以作为市场的稳定器,可以利用它来对冲、分散、转移风险。然而从总体而言,股指期货上市后,市场的震荡将会加剧,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一定要多学多看,熟悉各种交易方式和技巧后再慎重参与。

2、股指期货不是散户的投资天堂。纵观日本、台湾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股指期货市场,在推出最初之时都不是针对散户投资者,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合约乘数暂定为每一指数点300元,显然也是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

篇(9)

投资是一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投资行为受人们心理意识的调节控制,诸如,投资决策动机、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风险规避等问题,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对于投资时机的判断和选择,投资具有风险性,投资期越长,投资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因此证券个体投资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投资知识、风险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投资者成功的最根本素质。

1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2.4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除了要知道投资既能让人赚钱也能让人蚀本的道理,还要明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从事投资这一行当,一个成功的投资家,需要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精力花在股市分析和技术的提高上以及是否具备坚强的性格,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执着专一、坚守自己的准则,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投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实际控制,包括制定投资计划的能力、实际控制的能力、检查结果的能力、合理归因的能力、采取补救措施的能力。切实认识到股票不是储蓄,不仅需要财力,还需要智力和精力,股市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风险,高收益与高风险成正比,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是一门科学,投资者应该克服追涨时只听利多,赶跌时只听利空的偏执心理,增强对经济环境、股市行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培养坚毅的性格,消除紧张、稳定情绪。能对股市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股市整体走势,认清当前的股市形势,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因素,对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这样的一个既符合股市规律又有利于投资者自身的合理的心理价位不断确立,以确保预测准确,投资成功。

参考文献

篇(10)

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股价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

股票市场中投资人面临着两类风险。第一类是由于受到特定因素影响的特定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给该股票持有者带来的风险,称为非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是在作用于整个市场的因素影响下,市场上所有股票一起涨跌所带来的市场价格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对于非系统风险,投资者用增加持有股票种数,构造投资组合的方法来消除;对于后一种风险,投资者单靠购买一种或几种股票期货合约很难规避,因为一种或几种股票的组合不可能代表整个市场的走势,而一个人无法买卖所有股票的期货合约。在长期股票实践中,人们发现,股票价格指数基本上代表了全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趋势和幅度。如果把股票价格指数改造成一种可买卖的商品,便可以利用这种商品的期货合约对全市场进行保值。利用股票价格指数对股票进行保值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价格指数和整个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市场对规避股市单边巨幅涨跌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理论工作者,对推出股指期货以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的呼声都越来越高,决策层也对这一问题极为关注。

同其他期货交易品种一样,股指期货也是适应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股票市场取得飞速发展,上市股票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胀。股票市场迅速膨胀的过程,同时也是股票市场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二战以后,以信托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取得快速发展,它们在股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并逐步居于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散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然而进行组合投资的风险管理只能降低和消除股票价格的非系统性风险,而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随着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不断增多,其规避系统性价格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股票交易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以美国为例:最初的股票交易是以单种股票为对象的。1976 年,为了方便散户交易,纽约股票交易所推出了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DOT),该系统直接把交易所会员单位的下单房同交易池联系起来。此后该系统又发展为超级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SDOT)系统,对于低于2099股的小额交易指令,该系统保证在三分钟之内成交并把结果反馈给客户,对于大额交易指令,该系统虽然没有保证在三分钟内完成交易,但毫无疑问,其在交易上是享有一定的优惠和优势的。与指定交易循环系统几乎同时出现的是:股票交易也不再是只能对单个股票进行交易,而是可以对多种股票进行“打包”,用一个交易指令同时进行多种股票的买卖即进行程序交易。对于程序交易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纽约股票交易所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认为超过15 种股票的交易指令就可称为程序交易;而一般公认的说法则是,作为一种交易技巧,程序交易是高度分散化的一篮子股票的买卖,其买卖信号的产生、买卖数量的决定以及交易的完成都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完成的。它常与衍生品市场上的套利交易活动,组合投资保险、以及改变投资组合中股票投资的比例等相联系。伴随着程序交易的发展,股票管理者很快就开始了“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和管理的尝试,“指数化投资组合”的特点,就是股票的组成与比例都与股票指数完全相同,因而其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指数的变化完全一致,所以其价格风险就是纯粹的系统性风险。在“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的实践基础上,为适应规避股票价格系统性风险的需要而开发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看到了市场的需求,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在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后,在1977年10月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提交了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报告。但由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管辖权存在争执, 另外交易所也未能就使用道.琼斯股票指数达成协议,该报告迟迟未获通过。直到1981年,新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菲利蒲.M.约翰逊和新任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约翰.夏德达成“夏德-约翰逊协议”,明确规定股指期货合约的管辖权属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才为股指期货的上市扫清了障碍。

到1982年2月16日,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开展股指期货的报告终于获准通过。24日,该交易所推出了道.琼斯综合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交易一开市就很活跃,当天成交近1800张合约。此后,在4月21日,芝家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S&P500股指期货交易,当天交易量就达到3963张。日本,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地,也先后开始了股票指数的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目前,股指期货已发展成为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股指期货交易也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激动人心的金融创新”。

(一)期货市场与金融期货的产生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可向前推到十六世纪的日本,不过直到1848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后,期货交易才算迈入有组织的时代。事实上,当初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并非是一个市场,只是一家为促进芝加哥工、商业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商会组织。直到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才引进远期合同,盖因当时的粮食运输很不可靠,轮船航班也不定期,从美国东部和欧洲传来的供求信息,很长时间才能传到芝加哥,粮食价格波动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利用远期合同保护他们的利益,避免运粮到芝加哥时因价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造成损失。同时,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远期合同,减少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加工费用上涨的风险,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由于期货交易所最初和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一个现货价格风险转移的场所,因此,从期货交易的合约中即可看到各个时代经济结构的演变。

在期货市场150余年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即是1972年5月16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外汇期货合约,标志着金融期货这一新的期货类别的诞生,从而掀起一个期货市场发展的黄金时代。1975年10月,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张利率期货合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的抵押凭证期货交易。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交易。短短十年间,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相继问世, 标志着金融期货三大类别的结构已经形成。期货市场也由于金融期货的加盟而出现结构性变化。1995年,金融期货的成交量已占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80%左右,稳居期货市场的主流地位。此外,金融期货的诞生,给了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期货市场的时机。自1980年始,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自己的期货交易所,至1993年,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期货交易所的成交量已超过美国,成长速度极为惊人。

(二)股票指数期货的产生(70年代)

与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其他各种商品期货一样,股票指数期货同样是顺应人们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专门为人们管理股票市场的价格风险而设计的。

根据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股票市场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由宏观性因素决定的,作用时间长,涉及面广,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加以规避,因此称为不可控风险。非系统风险则是针对特定的个别股票(或发行该股票的上市公司)而发生的风险,与整个市场无关,投资者通常可以采取投资组合的方式规避此类风险,因此,非系统风险又称可控风险。投资组合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非系统风险,但当整个市场环境或某些全局性的因素发生变动时,即发生系统性风险时,各种股票的市场价格会朝着同一方向变动, 单凭在股票市场的分散投资,显然无法规避价格整体变动的风险。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所谓不可控风险的影响,人们从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股票指数期货。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实质,是投资者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过程,通过对股票趋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冲抵股票市场的风险。由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对象是股票指数,以股票指数的变动为标准,以现金结算为唯一结算方式,交易双方都没有现实的股票,买卖的只是股票指数期货合约。

本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稳定,利率波动剧烈,导致股票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股票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工具。于是,股票指数期货应运而生。它的兴起,一方面给拥有股票和将要购买或抛出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转移风险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给期货投机者以投机的机会,使得股票指数期货迅速得到了不同投资者的青睐。

(三)投资组合替代方式与套利工具(1982~1985年)

自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之后三年,投资者逐渐改变了以往进出股市的传统方式,即挑选某个股票或某组股票,还诞生出其它投资方式,包括:第一,复合式指数基金诞生,即投资者可以通过同时买进股票指数期货及国债的方式,达到买进成份指数股票投资组合的同样效果;第二,运用指数套利,套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这是由于股票指数期货推出的最初几年,市场效率较低,常常出现现货与期货价格之间基差较大的现象,对交易技术较高的专业投资者,可通过同时交易股票和股票期货的方式,获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

(四)动态交易工具(1986~1989年)

股指期货经过几年的交易后,市场效率逐步提高,运作较为正常,逐渐演变为实施动态交易策略得心应手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动态套期保值技术,实现投资组合保险,即利用股票指数期货来保护股票投资组合的跌价风险;第二,进行策略性资产分配。期货市场具有流动性高、交易成本低、市场效率高的特征, 恰好符合全球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客观需求。尤其是过去十年来,受到资讯与资金快速流动、电脑与通讯技术进步的冲击,如何迅速调整资产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新兴企业和投资基金必须面对的课题,股票指数期货和其他创新金融工具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一条途径。

(五)股票指数期货的停滞期(1988~1990年)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单日暴跌近25%,从而引发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风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虽然事过十余载,对如何造成恐慌性抛压,至今众说纷纭。股票指数期货一度被认为是“元凶”之一,使股票指数期货的发展在那次股灾之后进入了停滞期。尽管连著名的“布莱迪报告”也无法确定期货交易,是唯一引发恐慌性抛盘的原因。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报告指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并未明显增加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为了防范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包括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涨跌50点以上时,即限制程式交易的正式进行。期货交易所则制定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涨跌停盘限制,藉以冷却市场发生异常时恐慌或过热情绪。这些措施在198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价格“小幅崩盘”时,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指数期货自此再无不良记录,也奠定了90 年代股票指数期货更为繁荣的基础。

(六)蓬勃发展阶段(1990 年-至今)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股票指数期货应用的争议逐渐消失,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为理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推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配合全球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股指期货的运用更为普遍。

股指期货的发展还引起了其他各种非股票的指数期货品种的创新,如以消费者物价指数为标的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合约,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标的的大气污染期货合约,以及以电力价格为标的的电力期货合约等等。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期货的日益深入发展,这些非实物交收方式的指数类期货合约交易,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股指期货和权证等新的产品推出之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单边市场,市场参与各方都只能在股市上涨中获利。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一举改变我国证券市场单边市的历史,使得市场各方在股市上涨和下跌中都有盈利的机会,投资者的盈利模式将得到极大丰富。对于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机者来讲,可以利用股指期货的杠杆作用进行放大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对于看好股票市场未来总体表现但缺乏选股能力的投资者,可以简单地买入股指期货,以获取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对于选股能力较强但对股票市场总体走势缺乏信心的投资者,则可以通过买入看好的股票同时卖空股指期货来回避系统风险并获取套期保值的收益。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缺陷,当在某个阶段对某种证券的定价出现明显的偏差时,套利者就有了获取无风险套利收益的机会。

股指期货推出后,资产配置的手段得到丰富,配置效率将明显提高。在过去没有股指期货的时代,投资者进行一级资产配置的方法,只能是调整股票和债券等其它投资工具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在看空股票市场整体走势时,只能减少其持有的股票。这种最原始的资产配置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容易造成股票价格大幅度的波动,还受到流动性的限制。在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快速高效地实现资产配置,使暴露的风险敞口便捷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调整。

股指期货推出以后,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有效。股指期货是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具有交易量大、流动性强、杠杆作用高、交易成本低廉等优点,比过去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便于机构投资者集中统一管理各项不同投资业务的风险敞口,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正是由于股指期货的这些优势,我们预期,股指期货的推出将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11)

20世纪60年代也是美国基金业迅猛发展的10年。长期以来,基金一直被美国人视同信托,人们对基金经理的标准不是看他如何投机,而是看他如何永久地保住资金,寻找收入的可能来源 。1952年,富达基金聘用了一位来自上海的美籍华人杰里・蔡。 1957年,他说动富达老板成立了富达资本基金。这个基金初期并无特别出色的业绩 。但蔡紧紧抓住了当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突然发"飙",使其资产价值在短短3个月里劲升了68%!后来在富达基金中又诞生了一位前无古人,至今仍无来者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而基金的发展和当时华尔街的变化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