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商业银行融资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商业银行融资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62―02

不少专家学者都曾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个问题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广泛存在,我国也不可避免,甚至更加突出。近期,众多专家从我国经济制度环境、中小企业外部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等方面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支招,笔者在此仅从城市商业银行角度对解决中小银行融资问题发表浅见。

一、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地位

国内一家城市商业银行负责人曾说过,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是相得益彰的天然伙伴。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立足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这一市场定位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上自然责无旁贷。同时,城市商业银行因具有经营灵活、决策链短、贴近市场的优势,因此理应成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力。

(一)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足自身获得长足发展的保证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银行业中小力量的代表。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体制、机制的蜕变,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支持中小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应该说,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是因为他们在发展中坚持了“三个服务”的市场定位,并以此定位深化改革、致力创新,从而开拓并逐渐巩固属于自己的客户群。以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中发展比较迅速的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为例,上海银行的贷款有55%投向了中小企业,北京银行组建了全国首家由商业银行投资主办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的服务开辟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另外,南京商行、济南商行中小企业贷款分别占其贷款总量的76%、74%。特别是有“草根银行”之称的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仅3年便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更是得益于与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是其自身获得长足发展的保证。

(二)巩固中小企业客户群、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是城市商业银行应对行业竞争、壮大自身实力的有效途经

目前,随着直接融资渠道的逐步放开,大企业的融资渠道正在逐步拓宽,并逐渐转向商业银行以外的融资方式,可以说,银行在这方面的盈利空间正在不断减少。而对于有限的大客户,城市商业银行根本无力与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竞争。同时,伴随着这种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趋势的形成,大型商业银行争夺大客户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这将促使大型商业银行最终将视线也投向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为此,城市商业银行应利用自身现有的便利,巩固中小企业客户,切实为中小客户提供融资便利,这是具有市场前瞻性的必然策略。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因其组织机构、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等方面还缺少配套支持,导致其贷款远离中小企业,而且长时间主营大企业业务的服务模式、对中小企业信息处理的高机会成本是使其在短期内无法迅速向中小企业靠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还是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城市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利用自己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特点,继续将服务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业务增加点,并以此促进自身业务的增长,壮大竞争实力。

二、城市商业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战略选择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风险高,具体放贷中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障碍。但是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其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反应机制都可以带来较大的竞争优势。利用自身特点,采取多元化手段,走特色之路是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战略选择。

(一)明确市场定位,坚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目标市场选择

作为大部分只能从事地方性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立足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是其基本定位。急于发展,揽大户只会间接减弱抵御风险、应付综合竞争的能力。实际上,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金额小、时间急、期限短、频率高、范围广泛,这些特征正好与小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分散原则以及本身地域性、低成本性、灵活性的特点相一致。为此,从战略上认定并坚持这个目标市场选择,扬长避短,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寻找业务增加点和发展空间是具有前瞻意义的。

(二)尝试以中小企业的发展生命周期为中心,在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融资支持策略,提供适合中小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产品

中小企业在创立、成长、成熟、衰落几个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资金需求。不少的国外中小银行都注重以此为出发点,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开发一些适合中小企业的产品,如在创立时期提供设备融资、融资租赁等产品;在成长阶段提供循环信用、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产品或者在之后的阶段为其提供理财规划、投资组合建议等等。抓住中小企业业务的特点,制定出适宜合理的方案,既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其融资难的根本问题,又可以增加银行的盈利空间。随着对外合作步伐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此方面多作出尝试,以适宜的产品去解决融资支持的问题。

(三)创新内部机制,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临时性、紧急性的特点,实施特别授权制度,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根据信贷业务风险等级确定授权限额,对于低风险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可以授权分支机构直接审批;对抵押贷款,可尝试灵活采用最高额抵押方式,一次抵押,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既降低企业费用也简化了审批手续。

另外,在内部考核、营销体制上,紧紧围绕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制定考核、奖惩措施,将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在营销政策中明确加以界定,引导、鼓励支行立足中小企业,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群体,实行上下联动对中小企业客户共管机制,加强双方高层沟通联系,提高重点中小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建设中小企业伙伴银行。

(四)以解决融资问题为核心,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抓住一切合作的切合点和突破口,形成针对中小企业的独特服务体系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同业竞争也越来越厉害,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国际贸易融资的市场条件在不断恶化,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就严重的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国家贸易发展,但是我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管理上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考虑到国际贸易融资的新特点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要综合分析商业银行融资的风险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

1.对商业银行证券融资的风险分析

1.1股票质押贷款风险

首先,商业银行在进行评估时,由于对证券公司的资产有错误的评估,也就是在无形中高估了银行质押物的价值,这样就给以后资金回流埋下了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股票市场本身的波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可以是瞬间进入到低迷的状态,而如果对质押率的设置不合理,特别是又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导致质押物连续下跌的,商业银行就很难对质押股票进行及时的平仓。最后就会出现质押公司用从银行取得的高额资金重新申请新股的情况,这样质押公司就可以用新股来获得新的质押资金,再去炒热自己先前的股票,哄抬股票的价格,这样下去一旦股票的价格暴跌,商业银行就会面临难以回笼资金并且难以平仓,而且还会危及到自身的信誉。

1.2国债回购风险

在实际中,对国债进行回购和逆回购是在双方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条件下进行的,而这时的一个主要参考因素就是当时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状况,这样就无形中把国债质押的市场价格给抬高了,也把国债进行回购时的杠杆效应给扩大了,给市场增加了一种潜在的风险。其次,由于国债是由国家的,深深的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根据一定的经济形势制定的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与当时发行国债时的市场经济很可能不一致,在这个时候国债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性。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国债逆回购时就会承担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最后,由于国债有较强的流动性,市场利率变化性也很大,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国债价格就会下降,证券公司也不会按约回购国债,此时国债的变现力很差,银行想要回笼资金就会变得很困难,要承担一定的损失。另外,银行还面临着向证券公司的拆借风险。

2.针对融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1要完善证券公司市场准入制

要想让我国的融资市场正常高效的运行,就要对市场准入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也为了让商业银行可以准确真实的对证券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资信情况进行考量,要建立起透明度高、完善准确的信息披露制度。国家也可以很据实际情况设立金融信用评估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进行定期合适的评估,并出具科学。权威性的评估报告进行公布,以此来强化交易人员对经营和风险有较准确地把握,同时要对那些不符合相关要求的证券公司进行通告批评或惩罚,以降低资金流失率和融资的信用风险。

2.2加强银行自我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可以通过制定正确的措施和政策来规范银行的信贷机制,是银行的信贷活动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当发现有不符合规范的信贷活动时要对相关负责人追究一定的责任,并且建立起具有激励性的奖惩机制。在银行内部还要成立风险控制委会和风险管理部门来对银行及其人员活动进行有效、及时的监督和约束,加强银行人员的自我约束。而且,还要对那些具有一定决策权的贷款管理人的权利进行约束和监控,防止人为原因对正常贷款活动的干扰。

2.3制定一定的法规对证券公司的行为进行规范

国家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出具体合理的处罚规定,这样证券公司有不道德或者违约行为时,不仅要勒令证券公司把商业银行的融资原数奉还,还要对商业银行因此造成的资金损失和信用损失进行赔偿,同时,国家还要把这些行为记录到全国金融系统网中,方便日后银行评估,而当证券公司运营的足够应对当时的过错时,金融检测机构还要从黑名单里将其除名,并且对该证券公司进行客观。及时的跟踪评定。

2.4建立银行的风险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的对银行的资金做出保障,在发放贷款后,商业银行要适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检测与防范风险,设立平仓线和警戒线来控制股票市场带来的价格风险。并且商业银行还可以在风险预警机制下设立设立专门的监查小组来进行监察,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3.总结

商业银行在进行证券融资时,由于市场上存在风险,因此,要对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资信信誉进行严格的审查,建立起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少损失,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与市场竞争力。

篇(3)

一、网络融资概念界定

网络融资主要是通过电子商务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搭建网络融资平台为资金需求方提供融资服务,资金需求方通过网上申请、评估、放贷与网下交易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网络融资将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与电子商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主要针对数量繁多的中小企业,为其搭建起多元化的网上融资平台,更好地解决以中小企业、个体户为代表的创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目前国内的网络融资产品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单个企业网络循环贷款;多家企业网络联保贷款;线上供应链融资。

二、我国银行业网络融资发展现状

(1)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发展现状。目前发展了网络融资业务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有:中国工商银行,它是国内第一家发展网络融资产品的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建行目前网络融资业务发展较快,针对棉花业、林业等发展了专门针对特定行业的网络融资产品,如“小企业网银循环贷”、“速贷通”等;中国银行,主要针对中小外贸公司提供网络融资;中国农业银行,目前主要网络融资产品为“智动贷”(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

(2)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发展现状。目前发展了网络融资业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有:华夏银行,发展较早,目前主要产品为“网络自助贷”和“循环贷”;平安银行,目前的网络融资产品为“线上供应链金融”;光大银行,2013年3月网络融资产品刚上线。

(3)城市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发展现状。目前发展了网络融资业务的只有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一家。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网络融资的重要性

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是未来主流,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积极发展网络融资,能够开拓市场,提前布局并积极培育未来的信贷市场,有利于城商行的长远发展。

城商行在传统业务领域受到区域和资金实力限制,网点少,开拓线下市场较难,正好可以抓住机会,借助网络平台扩展业务;网络融资人力成本低,适合城商行规模小的特征;网络融资业务发展空间大,距离市场饱和很远,竞争小。

城市商业银行机构设置简单,比大银行更灵活,效率更高,适合小企业对资金“迅速,灵活”的需求特征。

四、城市商业银行网络融资发展策略

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对城商行发展网络融资提出如下建议:

(1)风险控制借鉴其他行业先进经验。在中小企业的信息获取和风险控制方面借鉴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经验,如可借鉴小额贷款公司采取的网络信用和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证券市场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控制风险头寸。利用统计规律,识别贷款者欠款特征。

(2)业务流程向专业化发展。设立网络融资部,实现业务正规化,对员工加强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开发针对特定行业的产品,实现产品定向化。如广东浙江等地区的城商行可以开发针对中小服装企业的网络融资产品,在此过程中,吸引具有行业背景的人才,更好把握行业特征与风险。

(3)加快内部体制改革,协调各部门关系。城商行在体制方面比大银行更有优势,需要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以适应网络融资业务需求,通过小企业信贷审批层级的扁平化设计,精简业务环节。

篇(4)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融资

一、现有的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不同于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不外乎单笔资金需求量较小(一般在300万以内)、资金的到位时间要求特别快、贷款频率特别高的特点。国有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时,应注意到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对资源配置的特殊要求,并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培训体系等方面实现一定倾斜,为业务发展切实提供保障。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这方面,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成本高昂的问题。

二、国有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分析

基于上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特点,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借鉴泰隆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中小企业的信息采集系统不完善,采集信息的成本高。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中小企业发展部内部搭建一个中小企业的共享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以人民银行现有的征信系统为基础,考虑将经贸局、财政局、统计局、国土局、海关等主要政府职能部门有关信息采集纳入系统,搭建中小规模企业的信用信息动态数据库,覆盖信用查询系统和信用评价功能,以便需要方了解企业整体授信情况、关联企业担保关系、评级信息等内容。然后,通过采用市场化的信用评级方法,由发展部门的信用评级科对各类中小企业进行统一评级,形成中小企业的信息批量处理,降低原先针对每个中小企业都要重复调查,重复评级的成本。根据不同的评级结果制订不同的贷款政策,对未达到规定级别的中小企业则不发放贷款。这样对众多的中小企业进行初步的筛选。为了达到评级功能的先进和科学性,也可以通过聘请外部信用评级公司的形式,把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作为一个个大型企业,批量对数据库的数据的动态分析,并且定期对获得贷款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进行动态评级,并在数据库公布,达到对中小企业风险的动态监控。

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中小企业发展部门可以充分使其所属金融产品开发科借鉴泰隆银行的模式,定期对达到数据库基本标准的中小企业所在行业,进行调研,形成报告,充分了解同一行业的其他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真实情况。同时把收集到的以行业为单位的报告通过金融产品开发小组的研究,快速开发形成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并在全国和地区试行后进行推广。

第二,在中小企业发展部门内部建立自总行到事业部的“谁掌握信息谁决策”的思想,合理下放一定的信贷审批权。以泰隆银行为例,该行建立了贷款审查委员会总经理分管信贷副总经理信贷经营管理部信贷片组信贷员(客户经理)六级信贷运行管理体系。除信贷员以外,各级级别均拥有信贷审批权限,其中为数众多的信贷片组权限在10万元-300万元。通过实施业务一线差异化的授权,有效平衡效率和信贷审批。充分简化的贷款业务流程还表现在对分支行的中小企业事业部门进行充分的授权。如台州市商业银行99%的贷款业务,支行可予解决,使该行贷款决策效率高。新客户申请贷款,一般在2天内调查并答复,老客户基本上在申请当天甚至在10分钟内就可办结贷款。

第三点,从泰隆银行的模式来说,传统的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体系,类似具有大企业“批发”业务特点的产品、信贷操作流程以及贷后管理系统较难对市场做出正确、快速的反应;在实践中,不能将大企业业务的经营模式“一刀切”地用于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必须从机制上入手,脱离现有的以大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独立设计出适应中小企业“短、频、快”融资需求评审模式和风控体系。同时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上改变以前的综合考评模式,建立以存款为主导,现金流为考察目标的地区联网系统。在选择目标上,着重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精品、尖端、特有、优质”的企业,在批量发放贷款中,获得规模效应;同时有效降低银行信贷成本与风险。

第四点,国有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风险控制的软硬件上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改造。

篇(5)

一、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分析及转型趋势

(一)现行风险分析。一是债务余额持续增长,偿债能力却相应下降。2014年度有161家政府融资平台的当期收入无法覆盖本息,均需要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或其他形式注入现金流 。二是土地价格低迷,债务性支出压力增大。54.64%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土地出让收入做为偿债资金来源,经过多年的调控,土地市场持续低迷,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屡创新低,土地收入来源锐减,商业银行面临系统性风险。三是变相融资现象突出。经调查,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影子银行、信托融资、融资租赁方式绕开国家政策的约束变相举债融资,将风险掩盖,该措施蕴藏巨大风险。

(二)转型趋势。(1)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市场化转型。中国地方政府考核方式决定着其对辖内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责任,新届中央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中大经济建设举措,这势必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维持原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也需要不间断的投入,如果将政府融资平台“一刀切”,必将造成巨大经济隐患。(2)重新捋顺政府融资平台的职能。结合国外经验,可以考虑将平台向城市运营商,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国有资产管理者三个方向转型, 即通过整合城市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利用现有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收入,提升政府融资平台抵抗经济波动的实力。(3)利用资本化运作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金融控股集团模式。金融板块以其巨大的经济活力可以成为新的增长极,增强平台自身的造血能力。横向、纵向多元化发展。融资平台多为区域内企业、面对的是当地市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发达区域内融资平台开始向周边地区甚至跨区域横向发展另一方面,多元化是一种摆脱对土地依赖的方式,可以先围绕土地开发相关产业链,待积累到一定的资源,依靠前期积累进行非相关多元化,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新时期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一)抓好存量货款管理。对于存量贷款,商业银行应该逐户开展排查,摸清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制定针对性措施,防范或减少贷款风险可能带来的资金损失。第一,实行存量资产风险摸排。商业银行应适时开展存量贷款风险排查,切实摸清家底,对于有风险隐患的贷款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要逐户分析在本行融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历史、种类、投资项目的行业方向、资本金比例及其最近几年的业绩等有关信息,了解并记录其所控项目的运行和管理情况,评估项目自身还款能力,完成对每笔贷款的风险等级划分。对于存在不合规问题的贷款,商业银行应当尽快消除瑕疵,补充相关合法手续,使贷款依法合规,以免在出现风险后,诉诸法律时处于不利地位。把重点放在监控以土地为抵押和缺乏完全还款能力而由政府信用或财政担保的项目贷款上来,根据其提供的财务报告内容,关注政府对土地使用和土地价格的变化情况。

(二)灵活运用金融产品。(1)银团贷款模式。通过银团贷款方式分散和降低平台类贷款偿债风险,同时,各家参贷银行分别从各自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后互通有无,建立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通过提供会计结算、政府财政资金存放归集、现金管理等多方面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掌握项目信息,把控项目风险,实现共赢。(2)信贷资产证券化。这种融资模式的优点在于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流动性高,可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商品。通过平台类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保持及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3)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债务直接融资是指主要是通过发行超短融券、短融券、中票乃至创新的永续债来解决融资平台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目前这种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多地的政府融资平台已经实现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零突破,以市场可以承受的利率来获取项目建设资金。

(三)创新合作模式。(1)商业银行通过与设立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类型金融控股平台客户开展合作,即强化与控股集团客户的合作,间接支持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又有利于商业银行营销和维护优质平台客户,提升平台公司经营实力,缓解债务危机。(2)银行参与项目运营。商业银行还可以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合作,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通过商业银行集团旗下投资公司,分析评估项目价值,了解项目资金的用途和去向,然后通过信贷投放和结算支付等业务参加项目运营,商业银行参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项目运营总体上把控风险。

篇(6)

回顾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一系列事件链条可以发现,危机中最早遭受冲击和损失最严重的金融机构,是那些经营高杠杆,不受最低资本充足率约束的机构。与商业银行受到资本约束和严格的资本监管不同,这些金融机构的杠杆率畸高。高杠杆率背后基本经营基础的缺失,使这些机构往往面临稳定的流动性的考验,对市场形势的反转抵抗力极为薄弱,在危机袭来时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应该承认,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体系的最终稳定,使得因危机导致的持续性经济衰退局面没有出现,银行经营中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即对于最低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事实上稳定了市场的信心。但我们也应看到,商业银行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安全,尽管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优于投资银行,但如果金融危机继续加深,损失的不断加剧以及市场信心的丧失,其抗风险能力也将不可避免的受到侵蚀,将可能给其稳定性带来真正的考验,并引起整个金融系统的恐慌。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稳定器,此次金融危机让业界开始关注银行经营的顺周期模式问题,以及在这一模式下银行管理中的许多问题。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经营具有与所处经济环境高度的周期相关性,银行信贷业务与经济的周期性是一对孪生姊妹,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也来自于经济周期波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商业银行的顺周期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增长和资产市场上升时扩大信贷,降低授信尺度和贷款利率,减少贷款损失准备金和资本金,借助于经济高速增长拉升银行的业绩表现;而在经济增长放缓和资产市场趋冷的情况下,则提高贷款标准,削减信贷投放量,并增加损失准备等反向操作措施。这将可能使企业的经营因为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而陷入困境,造成银行的贷款损失,并影响到GDP的增长。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美欧等国银行业采用顺周期发展模式的银行在危机中普遍采用了收缩业务规模,提高信贷标准的做法以应对危机,而这最终恶化了企业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使各方陷入万劫难复的泥潭。应该提及的是,商业银行还存在资本吸收危机的防线,也正因为银行的资本是保障存款人利益的基石,所以各国监管当局往往要求银行在任何情况下都维持充足的资本基础。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银行资本充足率这一防线并没有阻止危机的发生,一些银行的资本很快被侵蚀,资本账户的规模根本没有能力抵挡风险损失的金额,这直接影响了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最终导致市场信心全面崩溃,使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扩散。究其原因,本质上是现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问题。现行资本监管制度过于简单,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的相关性,使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方式也具有强烈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信贷资产质量趋好,资产风险权重系数变小,对资本监管的约束力同时被弱化,导致银行在资本管理上放松要求,不顾实际的进行信贷规模扩张,造成了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的形成;而在经济衰退阶段,因为银行资产质量处于下降趋势,资本监管的约束力被强化,银行资产管理并未随之进行动态调整,使得其供给信贷的能力受到抑制,既延长了经济衰退的时间,也对银行的持续经营造成诸多障碍。

虽然危机已暂时告一段落,但未来银行金融机构的损失可能还将逐渐暴露出来。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07年到2010年间,发达国家银行体系的信贷资产减记总规模将达到2.8万亿美元,将是目前已经披露的资产减记规模的三倍。会计上的大规模资产减记和亏损确认,将引起美国和欧洲等国涉案银行资本金规模的大幅下降,银行业面临较大的挑战。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银行体系已经获得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在内的大量资本金注入,但资本注入的速度远赶不上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的速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估计,整个金融危机中美国、欧洲、日本金融体系的债务损失将达4万亿美元,其中接近2.5万亿的损失将由银行体系承担。这意味着如果将今后两年的损失准备提前到当期拨备的话,这些国家所在银行的有形资本金将消耗殆尽,银行体系实际上在技术上已经处于破产状态。金融危机爆发后学界和业界的一个重大的共识是,传统对于银行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已经不能很好地揭示其损失抵补的能力,而需要创造新的概念取而代之。西方国家的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者已经不再满足于识别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标,而是更多的关注于更具损失抵补能力的资本充足率概念,如有形资本充足率指标,这一指标为TCE/TA,其中TCE为有形普通股东权益,即股东权益减去优先股和无形资产后的值,TA则指有形资产,为总资产减去无形资产。有形资本充足率较现在使用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能够在银行出现问题时较早的受到警示,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工作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并从中借鉴和吸收有效经验,确保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资本基础。当然,现行资本监管框架和体系存在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信贷业务不能很好适应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2004版的新资本协议对此反应也不充分,延缓了银行做出反应的能力。但国际银行监管界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应补救和应对。我国商业银行应从长期持续经营的目标出发,先知先觉地率先在监管部门作出反应之前,先行进行资本管理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进的战略理念

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于资本管理手段,维持充足的资本基础,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满足银行业务持续经营要求的资本金需要,以支持正常的业务经营。二是保障存款人的利益,使银行破产时对存款人的负债得到合理偿付。当然,银行进行资本管理既是为了避免自身出现麻烦,也是为了适应监管部门的要求之举。所以,从监管者的角度来看待资本管理并进行相应准备,有助于银行更有效和更对路地开展工作。在现实运营中,商业银行也往往根据监管当局对其监管资本,即一级监管资本和二级监管资本的外部要求,在内部进行相应的资本核算准备。

从监管当局的角度出发,作为政府公用事业部门,要求银行维系一级资本目的在于保持其运营的可持续性,二级资本目的则在于保护银行破产时存款人的利益。对于一级监管资本而言,考虑到这个指标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银行的可持续经营,则在监管上就应考虑一级资本能够弥补和吸收极端情况下银行未能预见的损失,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也正在朝着这个方面转变。考虑到监管的动向正在发生变化,商业银行在进行一级资本管理时,就应该重点考虑能够充分吸收损失的原则。目前商业银行经常采用发行次级债等债务工具的方式补充其资本金,时常利用混合资本工具等资本管理手段,但一些混合资本工具要求进行规则的付息安排,这影响了银行保护其财务资源和吸收损失的能力,并侵蚀了资本金基础。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应该控制混合资本工具的使用,在资本管理上必须保证对一级资本的有效可支配性。对于二级资本而言,由于二级监管资本设立的目的是保证在银行破产和未能持续经营时,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现实中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上往往通过资本工具安排上的“次级化”来实现上述目标。如通过发行次级债,增加资本需要的缓冲层来达到目的。目前,我国许多银行也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来补充资本金。但同时应认识到,就中国的现实而言,短期内并不存在商业银行倒闭破产的现实风险,尤其是资产规模巨大的银行更是具有“太大而不倒”或“太关联而不倒”的属性。实际上中国的实际情况是银行出现问题时,不仅存在“大而不倒”,也必定出现“小而不倒”和“少而不倒”的现象,即便对于那些非国有控股完全私有的银行也基本上没有倒闭的现实风险。基于各级政府对于金融事务的介入和对这一块资源的看重,在较长的时期内银行因大规模存款挤兑或倒闭的可能性并不大,各方也存在政府不会让经营失败的银行倒闭而坐视不管的预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进行二级资本的管理与银行监管目标变革方向的相关性不大,商业银行需要扩大的应该是一级资本金的数量,而不是二级资本金的数量。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因未来对于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的不同定位,我国银行业应该在资本管理上的理念上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和实际安排。在先进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国已经开始使用“有形资本金”的概念来计算银行资本充足情况,我国银行业应及早采用这一资本管理理念,在资本管理中实行稳健的资本过滤政策,审慎进行资本金的计算。首先是关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特点是没有非货币性资产物质存在,在经济形势逆转时其会计账面价值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无法抵御银行损失,商业银行在进行资本计算时应考虑将这部分资产占用的资本全部或部分扣除。其次是关于物业投资和其他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从流动性来考虑,这类资产在市场形势紧张时难以获取其公允价值,实现交易也需要一定时间,银行在资本计算中应考虑将其扣除。实际上,银监会也对银行购置物业明确了标准,要求银行不能购置自身业务用途之外的物业,这也是保障银行资本基础的务实做法,我国商业银行应切实贯彻执行到位。再次,为避免双重资本计算,商业银行投资子公司的资本金应扣除。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已经呈现较为明显的趋势,商业银行目前可以投资设立基金、租赁、信托公司、保险、村镇银行等子公司,相互之间的资金拆借较多。但投资或借贷给子公司的资金,在经济形势紧张时可能被占用而无法及时调回总部使用,实际上这种资本金的用途极其有限,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金数量时应将其扣除。当然,在实践中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另外的资本储备基础,财政部对商业银行在财务纪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如目前的实缴资本金制度,还要求银行在在盈利年间按盈利的5%~10%提取一般储备金和企业发展准备基金,商业银行可以使用这些储备金弥补亏损,股东同意时还可以转增资本。此外,财政部还要求银行根据风险资产余额,从盈利中累计提取不低于风险资产余额1%的风险准备金。这些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基础,加大了防范风险的防线,但正如上面的分析,根据未来资本监管风向的变化,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并非安枕无忧,仍需进行加强。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改进的展望与建议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如何调整我国商业隐含现有的资本管理框架,加强对商业银行资本的监管,尽可能地消除经营顺周期缺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将成为银行业资本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可能的改进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改革商业银行现行资本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资本管理框架。为了消除银行经营中顺周期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商业银行应该改变目前根据巴塞尔协议进行资本管理的工作模式,在资本管理框架中加入一定的反周期因素。商业银行现行的资本管理是静态管理模式,即商业银行只要满足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和资本确认标准即可,资本充足率反映随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不足。我国银行业应在资本管理中建立起动态资本监管框架,以平滑和应对经济周期的不断变化。在动态资本监管框架下的具体实施策略上,商业银行可考虑设立双层准备充足率制度,即在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之外,再根据宏观经济状态、政策层面的变化、信贷增长率、资产价格、进出口变动等指标,设立一个目标资本比率。在经济平稳发展时期,使资本比率保持在目标资本比率以上。当经济形势反转,将资本比率定位于最低资本要求之上,目标资本比率之下。这一制度可使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动态化,保证资本金要求对经济波动的平滑性,减轻信贷资金对于经济周期的振幅。此外,根据动态资本监管的思路,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在资本管理中引入非风险性标准,如设定最高的杠杆融资比率等,即当银行的杠杆率达到目标水平时,即使其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要求,也必须其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收缩调整。这将更为做实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基础,使商业银行的运营更为稳健。

因地制宜,改进商业银行资本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以来,随着资本市场工具的增加,国际银行业关于资本的定义和范围日渐扩大,资本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为了监管资本套利目的,许多西方银行设计了混合资本工具,银行利用混合资本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这一工具的缺陷却明显存在。此外,新资本协议中建立了进一步评估交易账的机制,要求银行对流动性较差的产品和交易账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并允许银行采用自己的模型计量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敞口。但这些机制在金融危机中却未完全发挥作用,基于此,商业银行应当检验该类风险的资本充足性,有效敦实资本管理的基础。总之,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的一段时期里,银行利用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建立起了复杂的资本结构,在危机爆发之后,其中一些金融工具的价值急剧贬损,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却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缓冲和吸收风险的作用。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吸收这些深刻教训,进一步严格资本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并提高对资本质量的要求,这将是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

合理平衡各方利益,建立商业银行损失的动态拨备制度。在实践中,银行可提取的坏账准备金则主要用于抵补预期损失。一般而言,商业银行预期损失水平都是根据以往的违约率数据推算得出,拨备计提水平随实际违约率的变化而变动。但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如经济上升期违约率较低,经济衰退期的违约率较高,这也意味着银行的拨备制度具有很大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期趋于下降,在经济衰退趋于提高。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这一特点,也进一步强化了银行信贷的周期性波动。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一个前瞻性的动态拨备制度,改善现有的顺周期缺陷。如可考虑在盈利状况良好的经济上升期加大拨备计提要求,以增强银行在经济衰退时期的风险抵御能力。但在我国,这一制度的执行可能还存在一些障碍。考虑到拨备本身会改变银行的盈利状况,股东的态度并不明朗,且考虑到动态拨备制度涉及对于未来的主观判断而难以直观描述,以及这一制度变革涉及到银行与会计和税收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问题,这一制度的建立仍需逐步推进。

篇(7)

引言

债务和股权两种权益调整的综合结果就是资本结构,它与融资紧密关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劣,而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与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所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和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决策。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依法经营和照章纳税并且以盈利为目的等等。但是,商业银行又与一般的企业不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基本都是靠吸收存款形成的负债来维持,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不同决定着银行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因此,探究合理配置资本的途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商业银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融资效率

融资就是资金的融通。一般的意义上讲,它是指资金由资金供给者手中向资金需求者手中运动的过程[1]。经济活动都涉及到效率的问题,融资也不例外。融资方式是一种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两个内容:配置效率与交易效率。配置效率是指能够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的投资者使用,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而交易效率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总的来说,融资效率的最大化是融资活动追求的目标,而效率将就的就是投入与产出。投入包括人力、财力等要素;产出即是所收效益。

2.融资现状

2.1内源融资现状

目前,内源融资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融资的重要渠道。随着银行盈利能力迅速增强,高额的利润成为银行融资的重要来源。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利润增速呈下降趋势,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其融资开始呈现不可持续性。

2.2外源融资现状

近些年,商业银行开展股权融资越来越困难,股权融资方案的审批难度也越老越大,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抛弃了股权融资,开始转向发行次级债来进行融资。发行次级债程序比较简化,并且周期比较缩短,还不会稀释老股东的权益,对股票市场冲击不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次级债只能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并不能改善核心资本充足率,但是股权融资不仅能提高资本充足率还能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随着银行股权融资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发行次级债来进行融资不失为明智之举。但高频发行巨额次级债,会冲击资本市场,引起投资者的不满,因此要适量而行。

3.发展策略

3.1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任何事物都会受环境的影响,银行的融资也不例外,良好的市场坏境为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资本市场在不断的进步,但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立足之地,银行必须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融资效率和经营绩效。良好的经济环境,给银行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制;监管政策饿完善使得银行在良好的信用基础下开展业务活动[2]。因此,为了提高我国上市银行的融资效率,一定要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的提高和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使商业银行在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2注重资产质量的提高

商业银行提高融资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提高资产质量,控制风险资产的数量。具体有一下两张方法:(1)调整资产的风险布局。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调整资产结构的步伐,并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信贷资产在全部资产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资产运用方式仍很单一,所以,必须要拓展银行资产的方式。(2)严控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首先,树立高度重视不良贷款问题的观念。一定要加强贷款管理工作和案件防范工作,以防不良贷款的反弹。其次,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和清收力度,这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3.3改变经营理念

时代在进步,经营理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商业银行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但不能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不顾质量即使再多的资产也不能为银行带来好的收益。相关数据表明,近些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规模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银行的资本过剩,形成的资产还没有最大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在开展业务时,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经营规模、风险构成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不要盲目的追求资本扩张,尽量使资本在每一个阶段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以此来维持稳定、有序、高效的银行资本运作模式[3]。

3.4推进金融创新

市场经济是商业银行融资的大环境,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这个大环境中运行。我国商业银行在获得所需资金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阻碍。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采取的集资方式主要有:吸收定期存款和发行次级债券、定向增发股票以及内部留存收益等。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些上市银行融资效率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提高银行业的获利能力是大势所趋。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是我搞上市银行融资率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银行的自我积累能力,并且能够强化银行的自我积累机制。同时,提高中等规模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鼓励小规模银行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调整银行业务收入结构等对提高国内银行整体利润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样能够促进银行自身资本的积累,提高融资的速度和质量,使银行建立良好的资金循环模式[4]。

4.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银行业蓬勃发展,银行紧跟时代脉搏纷纷选择上市,并且大多采取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方式,但是在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的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更好的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维持国内金融秩序稳定,更好的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

篇(8)

利率是交易资金的价格,是衡量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介变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下,利率从最初的自由到管制,再到逐渐放开制度,最终走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不受监管当局的强制干预,中央银行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资金交易的主体,而资金交易的主体即为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尽管市场是调控利率的主体,但中央银行也会对利率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操作,以达到宏观调控效果。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特点是:

1.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化。金融市场环境中,资金交易双方通常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设定交易数量、交易期限、交易风险,进而确定一个交易结果。这一交易过程是不受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也不在当局管理范畴之内,而是在市场环境下完成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金融交易的数量、期限以及风险等,那么市场也就能够间接影响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等。所以说,利率形成方式为市场本文由收集整理化。

2.利率管理方式市场化。就形式上来讲,利率的管理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市场。但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进行管理只是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通过间接的手段来影响市场利率。总体来说,利率管理方式为市场化。

3.利率定价权有交易主体掌握。资金交易过程中的细枝末节都是由交易双方来决定的,这与利率是否市场化毫无关系。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以下,笔者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1)促进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利率管制的阶段,再加上其国有产权的属性,所以经营策略多多少少带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所面对的客户多半是国有企业。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具有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存在,就会经常性的拖欠商业银行的贷款。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资产现象,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使得市场成为决定利率的主体。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面对诸多风险,其中就包括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就需要改变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策略等,提高经营水平,不仅可以抵御风险,还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2)扩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扩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提升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以往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需要执行中央银行统一的贷款利率标准,使得商业银行不能从经营状况;资金规模等等方面出发,主导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具有绝对的经营主导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银行的发展目标、经营情况、发展前景、市场环境等,合理的规划银行经营策略,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没有自行决定利率的权利,只能按照中央银行提出的统一利率标准来执行利率。此种情况下,我国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依据统一的利率标准进行业务活动或开展产品。各个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产品或业务大同小异,难以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不再受当局或中央银行的控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银行经营情况适当的调整利率,以此来促进银行发展。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其可以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形式、企业经营情况等,创新多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或业务活动,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服务水平等,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篇(9)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080-02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合作逐渐增多,手段也变得丰富多样。国际贸易融资是国际间贸易交流的重要部分,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和外资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寻找对策,创新金融策略,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内各商业银行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发展自身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满足日益增多的客户需求。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为国家的贸易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自身融资业务也在不断增多,虽然增长速度并不高,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相对于以前有了以下进步:①进出口融资的发展步伐更加统一。过去我国国际贸易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正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小顺差额,稳定国际收支。进口融资得到了更多政策支持,与出口融资的发展步伐逐渐协调统一。②国际贸易中的授信方式得到完善。授信方式对国际贸易融资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今各商业银行正在新型融资工具发展的基础上,改善自身的授信机制,从而减轻风险承担的压力,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可以使融资业务得到更大的发展。③加大对新型融资产品的开发力度。信用证项下的融资产品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融资产品,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显示了信用证项下产品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局限性,因此各商业银行将融资产品的开发力度转向非信用证项下的融资工具,新型融资工具的利用将显著扩大银行融资业务的范围。

1.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下面从商业银行、企业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对融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①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对融资问题的分析。尽管当前国际贸易融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在商业银行融资业务中所占的比重毕竟还比不上国内的融资业务,因而没有得到商业银行足够的重视。在重视国内融资,忽视国际贸易融资的心理下,商业银行对新型融资工具和产品也没进行足够的应用,阻碍了本就发展缓慢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在融资的风险管理上也存在缺陷,在融资服务上只是单一地履行程序,忽视了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②从企业角度对融资问题的分析。很多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方式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只是一味接受银行的建议,难以利用最适合自己业务状况的融资方式,从而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企业发展速度甚至带来财务危机。有的企业用关联企业互相担保的无抵押贷款的方式来融资,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一系列不良引用问题的出现,给融资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进出口企业之间存在的债务债权关系往往十分复杂,使得一些贷款被长期拖欠,使银行蒙受了巨大损失。③从社会角度对融资问题的分析。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在对外贸易上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国际贸易经验并不充足,国内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并不拥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相应的社会信用机制也没有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企业不守信用,拖欠还款的情况经常出现,这对银行的授信机制提出了考验。法律政策体系和社会信用机制的滞后,给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但在国际贸易巨大的挑战面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诸多的问题,应对风险的能力还较弱。从各国对不良贷款指标的控制上来看,美国规定不能大于0.7%,欧洲稍微多一点,但也只有2%,而我国的指标却远高于西方国家的指标水平,说明我国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有待发展。而明确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各个因素,无疑会降低控制风险的难度。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的影响因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缺陷,下面将分别从内外部两个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2.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①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有待整合。我国商业银行无一例外地都采取总―分―支行的结构进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分支行对于总行的政策和要求的执行很难做到全部实现。过去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使得银行在贷款上追逐利息,更多进行低风险和期限短的贷款,这种资本结构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势必会产生不利的问题。②国际贸易相关的信息技术系统不完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之前对企业和个人会进行充分的调查,这些信息仅仅依靠人力来分析不但效率非常低,评估结果也不一定很准确。因此相应的信息技术系统亟待完善,提高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防范融资风险。③银行内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队伍素质不够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队伍虽然对专业知识和融资业务的各项操作都很熟悉,但是在财务方面的知识不够,对国际市场变化也没有充分的了解,使得业务人员虽然能够完成融资业务但效果并不够好。

2.2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①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激烈。随着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商业银行也参与到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之中,有些银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往往会采取降低担保登记等不明智的手段来进行融资,这无疑加大了违约的风险。②金融市场诈骗泛滥。在缺乏有效金融管理机制的条件下,金融诈骗由于成本低获利丰厚的特点,不断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给商业银行的信用信息审核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在融资上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③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些年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金融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带来了困难。对此国家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开发新的融资产品,拓展自己的国际融资业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更大的市场。

3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和风险的防范对策3.1完善商业银行的融资体系和技术方法

为了有效应对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融资体系必不可少,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外融资的重视,在相关政策和央行的指导下,积极研究体系建设和技术方法,对融资手段和授信机制进行一定改革和完善,确保融资业务中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全面降低银行内部以及企业原因造成的融资风险。建立标准化的内控制度,规范银行的融资机制和方法,提高融资信息的真实有效性,确保国际贸易融资的安全,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和市场。

3.2提高融资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国际金融的不断发展,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仅要求从业人员熟悉基本的业务操作,还要掌握一定的企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具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融资业务人员不再是过去的只需要执行融资的各种操作流程的传统业务人员了,金融和经济方面具有更高综合能力的人会越来越受到青睐。

3.3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研发力度

如今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商业银行在融资工具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提高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中的融资能力。相关的研发部门要利用各种科研资料和信息,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以国外先进融资方式为参考,开发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开展的金融产品。同时重视客户的不同融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服务,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

4结论

融资问题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前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和银行的重视以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手段和方式,积累业务开展经验,才能有效应对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各种挑战,为银行降低风险的同时促进市场中资金的流通,推进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2]封长志.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郭寿凤.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篇(10)

2金融创新落后,利润来源单一。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由于受国家控制而在金融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其创新动力严重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以存款、贷款、结汇等传统的业务收入为主,金融产品品种非常少,利润来源单一,使其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

3资本充足率低。200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7.3%,2005年中国银行业行业研究报告),这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最低标准相差甚远。

二、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前后的均衡分析

1金融开放前商业银行的均衡需求量(或产量)以及利润。金融市场开放前,可以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看作是一家超级国有银行,该银行已经完全符合垄断市场的条件,并可以运用垄断市场的模型进行分析。假设该超级国有银行的需求函数取如下线性形式:P=a-Q(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假设该曲线的斜率为1),且具有不变单位成本C,利用垄断市场下的均衡分析可知,其在垄断金融市场的最优产量和均衡利润为:maxπ=Q(a-Q-C),求关于Q一阶倒数,可以得到该银行的最优需求量为,均衡价格为P=a-1/2(a-c)=1/2(a+c),均衡利润为这个利润就是国有银行在金融市场垄断条件下获得的均衡利润。由以上推导可以看出,在a>c的情况下,国有银行的利润总是为正的。在这种金融垄断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是不用担心融资方面问题的,因为每年单居民储蓄存款就达好几万亿。

2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的均衡需求量以及利润。在金融市场刚刚开放阶段,虽然外资金融机构有资金或是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但毕竟刚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在地缘方面、与政府关系方面或是客户关系方面都面临很大的劣势,尤其是国有银行虽然市场地位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有所增强,但政府的隐含担保支持以及一些优惠政策,或对一些外资银行制定限制性措施,使得国有银行在开放之初的金融市场仍占主导地位。我们利用博弈论中的“斯坦克尔伯格”模型进行分析。

在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所以其会首先选择市场份额q1>0&,外资银行观测到q1以后才对自己的市场份额q2>0作出选择。因此,这是一种信息动态博弈过程。

三、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融资环境分析

由以上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开放前后的均衡分析可以看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虽然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有主导地位,但必须是在具备“先动优势”的前提下才获得与垄断时候一样的需求量,而利润会要比金融市场开放前的利润低。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商业银行有必要拓宽其融资渠道以占有应有的市场份额。而金融市场开放后商业银行面临的融资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传统的融资市场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融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融资市场主要是由存款市场、同业间借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组成。但是这三种融资市场现在的运行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存款市场虽然仍是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融资方式,但是其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程度,尤其是随着我国股改的顺利完成以及在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下,很多机构甚至中小储户都把原先的银行储蓄投到了证券市场,这说明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居民存款,商业银行现在面临变化着而不再稳定的资金来源;同业拆借市场于1993年1月3日开始运行以后,确实解决了商业银行间短期融资的一些需要,但由于融资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偏高,并且无法满足银行长期发展的需要,所以商业银行也不能经常在此市场上进行融资;债券市场虽有所发展,但可交易的尤其面向供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品种较少,导致债券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失衡,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融资需要。在这种格局A反映在微观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A就表现为银行负债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偏窄,无法分散其经营风险,一旦出现经营流动性问题,很容易引起市场恐慌甚至发生挤兑风潮。

2外资银行的进入,直接在金融市场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的竞争,融资环境相对恶化。外资银行在中国分支机构的扩张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就明显加速,在上海,截至2005年3月末,外资银行的各项外汇贷款余额首次超过中资银行,如果以总资产而论,则外资银行的资产已占上海银行业的12%,在深圳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说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尤其是在2006年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外资银行会利用在外汇业务、中间业务、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优势,直接与商业银行在资金上进行竞争。同时外资银行信誉好、资金充足、服务和管理相对完善等因素,也使得商业银行在一开始就可能在资金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加之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如果在金融市场资金的竞争上劣于外资银行,那么商业银行很可能面临经营上的困境,严重者还会出现流动性危机。

3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资本项目的对外开放是一国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等于拆除了能抵御国际投机的“防火墙”,使我国的金融体系暴露在国际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投机分子的借机炒作。如果我国银行没有多方面的融资渠道,没有很好的抵御外来风险的措施,那么很可能会重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覆辙。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利率由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在全面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尤其是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以后,谁拥有资金上的优势,谁就可能主导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谁就能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处于优势地位。但资金的来源不能单靠政府提供,因为容易引发通货膨胀。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拓展其融资渠道,增加融资手段。

四、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及策略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要想在融资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仍处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拓宽其融资渠道,保持资金上的优势,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地域优势,以适应开放后的激烈竞争。

1国家政策性注资。虽然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但四大商业银行在性质上仍归国家所有,所以国家是有责任帮助其进行坏账剥离或资产重组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融资安排,2005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由2004年底的13.2%降到8.8%,主要原因是国家为其核销了大约7000亿的不良贷款。可是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其市场地位正逐步加强,单纯靠国家注资的行为也将越来越少。所以国家政策性注资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但商业银行还必须积极寻求其他的融资途径,以摆脱融资渠道太过单一的窘境。

2商业银行要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进行上市融资。这是增强商业银行独立市场地位的最好方法,也是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很重要的方式。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代号为“0939”)于2005年10月27日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国务院决定实施国有独资银行改革以后,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备受海内外投资人士的关注。建行上市招股面向全球发售264.86亿股H股,发行比例为12%国际配售244.99亿股,发行总金额约为622亿港元。建行的成功上市融资为其他国有银行的上市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6年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银行也都分别成功地在香港和内地上市。随后还有一些国有银行将陆续排队上市融资,这说明我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已注意到上市融资的好处,并开始主动采取股份制改革的方法来积极应对新的发展需要,同时享受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上市融资的机会和好处。

3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国外战略投资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战略投资者,可以优化国内银行业机构的股权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还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增强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还能提升国内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增加国内银行海外上市与融资的能力,提升国有银行本身的价值。建行上市之初,首先完成了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股份首次交割,交割完成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建设银行9.0%和5.1%的股份;工商银行上市之初,于2005年的9月份与美国高盛集团牵头的投资团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协议投资团将斥资35亿至40亿收购工商银行10%的股份;而在中行上市之初,2005年8月18日,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签署了战略性的投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苏格兰皇家银行将支付16亿美元认购中国银行5.16%的股份,而投资银行美林和香港富豪李嘉诚将共同出资15亿美元认购该行4.84%的股份,同时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将投资31亿美元收购其另外10%的股份。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引进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国际有名的投资者,对拓宽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都很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仅要实行“引进来”的战略,还要积极利用加入WTO的机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国外的金融市场上去进行融资。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资银行海外资产总额已达到1638.55亿美元。但中资境外金融机构大多设在香港和澳门地区,真正走向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的实际并不多,而且没有形成跨国经营的网络,业务品种也比较单一,严重制约了中资金融机构向纵深方向发展。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强海外市场和业务的拓展,增加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的融资力度。在国内市场要加大金融债券的创新,发展适合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债券品种。中国银行于2004年7月7日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总额为100亿美元的10年期固定利率发行人可赎回债券,这是我国金融市场一项很重要的金融创新,中国银行的此举以及随后发行的数百亿的次级债券为补充附属资本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也为中行上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行国际债券从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西方很多投资机构对我国经济长期看好,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能在国际融资市场上发行国际债券如欧洲债券或是以人民币标价的债券,那么其融资量将是不容忽视的,且其稳定性要远远高于国内的资金市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2年在日本发行了第一笔外国债券,从此我国的金融机构便先后在伦敦、香港、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了以日元、美元、马克为币种的金融债券,但总体融资规模比较小,融资的品种也不多,国际债券市场融资方式还有待完善。如果能很好地完善和发展国际融资市场,那么对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以及对我国利率的市场化和资本项目的全面开放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5国有商业银行还可以适时吸引民营资本。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营经济的发展直接带来了民营资本的壮大,而且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值得国有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的。吸纳民营企业入股,一方面,银行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把经营规模做大。另一方面,四大商业银行现有股东以国有背景居多,股权结构不利于其灵活运作,而引入民间资本,可以借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可以利用民营企业家的优势识别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信贷,一方面增加了利润来源,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6推出资产证券化品种,变暂时不流动的资产为流动资产,可以满足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需要。我国首只资产证券化项目是国家开发银行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它是以人民币标价、以长期贷款资产组合为支持的债权资产证券产品,贷款资产合计42亿人民币。由此可见,资产证券化品种的推出在我国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所以商业银行应该根据本机构的特点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设计经验,将那些具有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打包,以证券的形式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发售。这一方面增加银行的融资渠道,促进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银行的信贷期限结构,分散信用风险,适应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徐以升.损失类贷款去年四季度环比飙升1064亿元[N]第一财经日报,2006-02-06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韩瑾.资本约束下的我国商业银行融资市场运行状况评析[J]金融与经济,2005(8)

[4]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5]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全球发行264.86亿股[N]人民日报,2005-10-28

篇(11)

关键词:国际贸易 融资业务 商业银行融资 创新趋势

世界经济贸易贸易融资并不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而是随着国际资本的发展产生的投资贸易方向,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一切建立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得到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所以我国的国际融资业务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注重市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这样才能促进融资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还比较偏重于传统的业务发展,包括打包贷款、备用信用证、进口开证在内的业务都还是主导手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地引导新业务的发展,所以一些发展较好的新兴业务也得到了发展,比如进出口保理、应收账款融资等都是目前发展较好的新型金融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方法较为传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使用的是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理念和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就是根据授信主体是否符合贷款准入标准作为重要的贷款参考系数,这就需要融资对象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作为重要的数据。但是在目前的执行过程中,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量化方式会,从而对融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国际贸易融资在执行中不能像其它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样易行。这种较为保守的观点根源于国内的商业银行没有较好的资金和信息控制方法,银行对融资业务无法准确进行风险估计,所以传统的贷款思维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还比较盛行,一些现代国际融资业务中重要的方法和思想还需要完善。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创新也较为缓慢

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融资需求,新产品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鲜有出现,业务操作的基本模式也没什么创新,在现代金融产业急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些传统产品的时效性和对成本与管理二一五•十二财经论坛的需求都是大问题。传统的业务流程不重视信息共享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完善的数据传递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和平台,所以信息得不到充分传递,也不能为业务相应的客户提供一个符合实际的良好融资方案,同时在电子商务这一块,需要引进一些新技术,否则无法应对现代世界性金融市场的变化。

二、目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大趋势

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要根据电子商务和国际市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这些创新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策略创新这四大方面。

(一)融资观念上的创新

在银行的工作中,客户购买的产品与服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创新的重要动力。银行关于融资观念的更新也主要体现在满足客户需求这一重要的方面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客户对金融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金融产品也要开始适应供应链的服务观念,银行要积极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参与,帮助客户对市场每个环节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供应链中金融产品价值的扩大化,通过纵观全局和对供应链的全面把握,实现对客户的良好服务,通过服务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

(二)融资技术上的创新

技术上的创新想要体现在客户的使用界面上,可以说就要对整体的银行技术进行革新,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设立了网上银行等服务渠道,一个较好的信息共享平台正在建立当中,而且在客户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一些主要的技术创新会对国际贸易中的融资业务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订单管理、供应链融资模型的建立、信息和文件的及时共享、在线知识信息库的建立等。

(三)融资业务模式的创新目前,融资业务模式创新的要点是融资产品附加值的增强,比如完善同时提供交易产品和交易服务的一体化业务模式等,并且这个业务模式应该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提高整体的效率来从业务模式上吸引更多的客户,使得现有客户的体验增强,提高客户的黏着程度。

(四)融资业务在战略上的创新

国有的商业银行在战略上还不够完善,一方面是国有银行固有的保守策略所致,另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没有充分规划,在这方面,国外的商业银行就看得比较长远,一些银行正在收购其它领域的公司,比如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物流公司,可以在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将实体的货物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进行良好的结合。除了战略上的收购之外,还可以进行外包的发展战略,这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本身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中的风险,从而提高银行整体的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对业务发展的趋势和观念进行创新

在国际上关于融资业务的通行观念就是融资业务属于交易性的银行业务,所以银行应该对业务发展的整体进行关注和调控,要舍弃以前银行融资业务只是在某一个环节进行资金支持的观念,要从整体上关注客户的需求,对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和业务的附加价值。在业务观念方面,要增强供应链的观念,在商品货物生产的某个环节都要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从而增加银行在金融业务中能够取得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对这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

(二)加强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技术的革新

技术支持是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重点,其技术革新要建立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上,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搭建一个便利的信息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实时化,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实现金融供应链和实体经济供应链的良好结合。目前我国大量的商业银行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通过目前商业银行中流行的贸易服务功能可以在商业中进行及时的贸易数据传递,提高数据在传输当中的可信度和安全程度,通过战略合作和战略上的联盟实现信息共享下的双赢局面,将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延伸到业务链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取银行利益,从当前传统的局面中打开一个突破口。

(三)对传统金融产品的发展潜力进行再发掘

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虽然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还是能发掘出一定的创新因素的,如果能在传统业务上有所创新,就能在当前占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信用证模式还是主要的发展模式,现在它的使用量仍然在增加,所以还有着一定的市场,但是如果不做创新,很容易就陷入同质化的泥淖。传统金融产品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关系形势和思维方式等都应该得到创新,提高传统产品价值的内涵。四、结语融资业务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创新,就必须增强商业银行的敏感度,紧跟世界和市场的发展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新的融资金融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实现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金融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王晓燕.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及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陈琅琅.A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