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数字素养教育

篇(1)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present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gital library work,the outstanding role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was explored.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information literacy;innovative abitity

良好的信息素养能促进大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需求,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数字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学习与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高校数字图书馆正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导读的摇篮。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其简单的定义来自于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1]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应该包括大学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工作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具体来说,信息素养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大量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才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犯罪”、“知识产权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

大学生自主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比较陌生,对于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不会使用大学生,不能准确、全面、快速的查找自己真正所需要的信息。二是大学生利用信息盲从无目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地阅读书刊。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面对大量信息,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造成盲目借阅的局面。三是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存在应急心理。许多大学生为满足某一阶段的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某项活动而去选材、收集材料,应付了事。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首先是信息意识不强。大部分学生往往只盯在教科书上,普遍以阅览专业期刊作为关注学科动态和发展趋势的主要方式,而对于从“专业年鉴”、“专利文献”中了解和专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的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其次是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分为2种,一种是检索语言的局限,不懂得复杂的检索语言,无法快速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另一种是英语语言障碍,无法读懂网上的主流语言,对最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3数字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3.1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已从传统的图书馆发展为现代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日益广泛的应用,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图书馆绝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它已大大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和范畴,呈现出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服务网络化、方式个性化、资源共享化等特征。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信息类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电子出版物、网络数据库和网上资源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字图书馆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基于数字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2]

在当今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的集散地,是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课堂和实践基地,在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数字图书馆的平台上,开展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2.1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数字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除了大量的纸质文献,还包括电子文献、各类数据库等。数字图书馆也有别于传统图书馆的实体,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本馆馆藏,而是扩大到整个互联网上,如国内外的许多著名数据库,EBSCO、SpringerLink、CNKI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大大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图书馆拥有国内外文献和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成果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使图书馆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提高的物质基础。

3.2.2数字图书馆的技术优势。建设数字图书馆需要有多种专业提供技术支撑,比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高校数字图书馆普遍加强了自动化管理、网络化服务的建设。在数字图书馆中,拥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采用了大型的文献集成管理系统,基于互联网建立了馆藏书目数据库、馆藏信息资源网、联机查询数据库等。借助于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获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先进的网络设备、方便的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为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技术的有力保证。

3.2.3数字图书馆的人才优势。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的各种专业技术支撑,都是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来提供的。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不仅有图书资料专业方面的技术人员,还包括一批熟悉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管理等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各种专业技术的相互融通,工作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数字图书馆所具有良好的用户教育传统,这就为开展基于数字图书馆的面向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储备了人才队伍,同时也拥有了人才优势。

3.2.4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优势[3]。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信息知识传授、信息技能训练的课堂教育,同时也是信息观念树立、信息意识培养、信息道德强化的养成教育,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来深化。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无疑是这种养成教育的有效依托。数字图书馆拥有其他部门难以比拟的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图书馆有开架借阅的书库和阅览室,有可供检索和查阅信息的电子阅览室,有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图书馆网站,这一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数字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4]

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该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以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数字图书馆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1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信息意识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高校图书馆的使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首先在于能否在校园搞好信息宣传。高校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的条件,如:校园网和多种媒体宣传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图书馆应利用图书馆网站、宣传栏、讲座和文献检索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信息意识深入人心。

4.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丰富的高质量的馆藏是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图书馆结合本校的专业特点来选购学术价值较高的、检索系统成熟的网络数据库。将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结合,针对学校重点专业学科建设,收集具有学校专业特点的教学参考文献,自建一些特色数据库弥补现有数据库的不足。按学科、专业和一定的专题或根据读者的要求搜索和重组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网络优势建设高质量的图书馆门户网站等。

4.3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方便学生利用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分散无序现象。大学生对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够,在查找信息时,有时候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数字图书馆的环境下,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是很必要的,它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图书信息,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利用和加工一些信息。所以,建设专业资源导航系统,是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数字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方面。

4.4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创新人才[3]

数字图书馆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活动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除了开设“文献检索课”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信息素养相关教育系列的讲座,如电子期刊、图书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与文献传递;外语能力培训;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知识讲座等。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现代化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检索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从而促进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5结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图书馆是人才成长的基地。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信息素养教育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6参考文献

[1] 何艳群.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与高校图书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31-32.

篇(2)

时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新媒体,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的阅读方式方法正渐渐远去,无论改变轮式阅读的习惯、内容、方式等,实际上真正改变的是现下的阅读文化。现如今,并非正襟危坐“读红楼”、“品三国”才叫阅读,“纸质书册”已非唯一的阅读方式,“快速刷屏”依然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可以进行电子纸阅读、互联网阅读、手机阅读、微信和微博阅读。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时刻关注世界每个角落的最新消息,获得大量丰富准确的信息。阅读成为了主动性、即时性和共享性更强的活动。实时的动态更新,便捷的互动共享,多样的渠道选择,繁杂的海量内容等共同成就着新阅读时代。

2 大学生中的数字化阅读

截至到2012年6月底,CNNIC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其中表明,在众多网民的职业方向里,大学生参与互联网行为的普及率接近100%[4]。现如今大学生寻找信息、图书资料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新媒介阅读。有调查表明和统计了大学生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以及对信息的来源途径比例进行了统计,其中来自新媒介的占62%,学生辅助学习也常常依赖于新媒介阅读,普遍手段就是使用电脑和网络,搜查资料,比例高达71.2%,其中为了完成作业又占了46.2%,研究报告显示,大约有66.5%的大学生觉得新媒介技术会对日常学习造成较大的作用和影响[5]。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存在了相关不良阅读的行为如逆反、猎奇、恋网、恶意阅读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数字化阅读道德水准在大学生之间直观反映。

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网络信息,轻书本知识,或错把信息当知识的现象。许多大学生的数字化阅读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愉悦,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简略化的,整个阅读过程,保持着一种简单消费倾向,没有深度阅读,更无从谈起作品的耐读性。数字化阅读还存在“泡沫思维”,阅读内容就像泡沫一样,在脑海稍纵即逝,根本留不下任何印象。完全没有深层次的含义理解和记忆的可能,“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比比皆是。在专业上得过且过,缺乏精益求精、艰苦攻关的精神。总之,新阅读时代,大学生群体普遍思想肤浅、文风浮躁、学风轻泛,所涉及人文、科学经典书籍屈指可数,几乎销声匿迹。消遣式的阅读完全克制内心的品味阅读。尼古拉斯?卡尔(网络作家)写到了《Google是否让我们越变越傻》,其大意表述“我们现在有的只是零碎的片断以及习惯于这些片断的思维与记忆,已丧失阅读经典的能力,甚至连阅读一段长篇文字的耐心都已经失去,”[6]。同时,这种阅读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涣散、想象力水平降低、创造能力弱化。

当前大学生因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健全和信息的阅读素养不高,在面对这个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时,没有自我辨别、筛选的能力,不知道什么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读了有用、什么读了有害的分辨。归根究底还是不了解如何正确运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学习。

数字化阅读存在如此多的弊端,这是时展所遗留的必然负面影响。在新阅读时代,我们也应看到信息交流的积极方面,客观理性地面对海量涌动和大量增长的无数信息,更应有辨别事物的高超本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思索将这些信息流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见识。应正确对待如何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控制学生“网络情结”,疏导、分散其“网络情意”,让学生意识到网络是科学工具的核心价值意义。

3 高校图书馆应发挥的教育职能

大学生的阅读,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大,一个文化综合素质越高的国家,它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未来发展潜力越大。曾有一份总结阅读对于人类最大的益处的报告,来自于国际阅读学会,这个报告明确指出:整个社会综合阅读能力的高低,会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挂钩。缺乏阅读的学校也没有真正的教育,从国家到学校的应试教育的缺陷,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阅读,缺乏高质量的阅读。没有阅读生活,就没有人心灵成长的过程,就没有独立个体思维的全面发展。因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适逢独生子女们成长接受教育的阶段,他们学龄儿童开始就进入了“应试教育”阶段,经历社会风雨不足“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方面客观缺失,一直是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教学、科研和信息文化的中心,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地方。所以,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方面承担了重大的责任,应从道德教育、社会责任两方面强力抓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职能。

3.1 进行“网络情意”的引导

通过“网络素质教育”的系列讲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善于发挥网络这一先进工具优点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其“俘虏”,更不要成为其“奴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文明网络意识的树立,清晰认识网络价值规范,自觉遵守相关网络道德,积极抵制不良、不法信息并做好举报工作,把网络多用于自身学业、职业和事业,借助阅读的力量,立志于创意、创新和创造;

(2)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学会感受自然美,鉴别社会美,明了历史,跨越时代,发扬传统,立志报国;

(3)大学生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提醒自己“读书方恨知识浅,观海乃觉天地宽”;

(4)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资源相关课程与讲座,教导学生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学会使用相关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相关网站资源的获取方法;

(5)馆员要做好网络导航,根据学生需求搜索集计算机考试、英语考试,远程教育,就业指导等网站。

3.2 信息素养培育

培育大学生信息素养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大学图书馆应通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使他们成为在思维、心理、行为等多方面具备多种自我学习能力的信息素养人。

3.2.1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根据对该校500名大四本科生信息素质的问卷调查分析,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外文资料的人占82.80%,53.44%没有选修文检课。西北地区15所高校曾有过调查分析,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约有45.8%的研究生和56.9%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掌握文献检索技能”,有32.6%的研究生和39.3%的博士生认为自己“需要了解网络资源内容”。可见,高校学生的文献信息素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知识欠缺,信息能力低下,信息免疫不强。总之,这一特殊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有待提高。

3.2.2 培育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信息素养的培育极其复杂,而又常常被人忽视,有的人认为培养信息素养就是图书情报检索外加计算机技术,这就太片面了,这些知识比较低级的认知层面的行为,还谈不上素养。真正的素养是要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汇聚总结出一定量针对事物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与信息品质。根据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情况,当下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决不能只是给学生上“信息文献检索课”这样简单。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对在校的各个层次的学生是实行多角度,多层次,全覆盖的信息素养培训。基本步骤如下展开。

首先,深入学院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培训,要对各个学院的各类新生进行“如何使用图书馆”为主题的培训讲座,可通过录像和授课相结合得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如公告、网站宣传、参考咨询、读者沙龙等,宣传推广图书馆的服务与馆藏资源,让大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内容、范围、重点以及可提供的各种服务得到充分的了解。

其次,开展层级培训。“授人予渔”,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馆藏图书的排架与查找”、“信息资源的类型及获取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复杂书目的检索方法,如何选择和使用数据库等;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怎样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鼓励他们参加科研活动,帮助他们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目标,进行复杂主题的查询等;对研究生除了设置独立的信息素质课程外,学科馆员还可以亲临现场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辅导,解答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开题,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等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将专业信息的实用技巧、科技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指导有机地嵌入到研究生论文写作之中,提高学生自我创造性和创建信息等能力。长此以往,这样科学的方法,必然能提升他们的科技信息能力素养,为学生毕业后的科研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在信息素养的培育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不同的年级融入不同的专业课程,配合相关的热门软件培训以及数字化制作技能培训等,并为学生们提供一定的实践空间。

第四,要注重培训的效果。①授课方式多样化,要制作丰富多彩的培训课件。②授课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如小组讨论等形式。③注意课后反馈,授课结束后应及时收集学生们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改进授课内容。

3.3 大力进行阅读推广活动

利用节日做好宣传推广。如影响较大的“世界读书日”和“全国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月”等期间,切实开展“阅读推广”、“阅读指导”等活动。

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全面担负起向学生群体宣传、推广相关阅读的责任,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与优势,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思想品德修养、前途理想、人生价值等方面的书籍。同时,应该根据读者的需要,编制各种类型的推荐书目,向读者大力推荐精品图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把潜在读者尽可能多的转化成图书馆读者。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 在信息社会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对信息和知识的选择、收集、判断和综合利用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面对这种开放的学环境,如何培养大学生视觉素养能力成为值得关注的方面。

1 视觉素养教育的内涵

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如今,在网络化逐渐普及的教育环境下,视觉素养成为大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1.1 视觉素养

不同的学科背景赋予视觉素养以不同的内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威尔曼(Wileman,1980)从信息的角度,认为视觉素养是阅读并理解所看到的信息的能力以及产生能被看到并被理解的材料的一种能力;霍顿(Horton,1983)从信息使用和分析的角度在倡导学校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中提出,视觉素养是理解和使用图画,思考和学习有关图画方面的能力。

从大学生的角度定义视觉素养,那就是:通过所看到的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能够理解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一种基本能力,即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应用、创作和交流的能力。

1.2 网络开放环境中的视觉素养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是由人类发明的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学会如何正确地认识网络传播信息的功能和特性,并利用其促进自身发展,成为网络开放环境中教育的必要内容。这不仅给教育者的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将给新世纪的大学生提出新的能力发展要求。通过网络环境,学生可以进行学习资料的搜索、查询、并展开自主学习活动,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如果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视觉素养,通过网络开放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学习活动带来益处。

2 网络环境下培养大学生视觉素养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视觉素养现状呼唤视觉素养教育

目前,在许多大学里仅仅在传媒和教育技术专业设立视觉文化课程,在其他专业学科内,还没有真正成立此类的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从初步掌握到熟悉精通,都能够通过网络查找、选择、应用有利的信息;他们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创造者。但是,在对信息质量日益增长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信息受众不一定受到过系统的视觉素养教育,为了减少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重视大学生的视觉素养教育。

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发现,许多人只专注于自己专业以内的知识,对于其他方面只是一瞥而过,甚至根本不会触碰。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部分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而往往大部分学生只能理解表面意义,更甚者会出现误解的现象。例如,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往往在搜索信息或制作多媒体作品时,却没有文科生在意义表征方面做得出色。这需要教育者重视大学生的视觉素养教育,不能仅限于专业学科学生。

2.2 以网络开放环境为特征的视觉素养教育

视觉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与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构成了大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掌握视觉素养的学习者是指那些不仅懂得如何学习,而且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力的人。由于视觉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大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

大学生在面对网络复杂的学习环境时,信息检索方式会随之更替,无疑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难度。通过视觉素养教育,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下转第42页)(上接第24页)性和创造性, 在主体认知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造性和见解。充分享受网络资源提供的便利,真正做到去伪求真及学习的方法。

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信息通过图形方式的传播不再收到空间和技术的限制,网络教学资源也拥有了视觉信息的特点,以其直观感染的优势,给学习者带来一种“真实”的效果,而拥有视觉素养的大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之带来的知识资源享受。

3 网络开放环境中大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3.1 网络技术发展提供有力的软、硬件支持

校园网的普及、学生宿舍网线和无线网络的覆盖都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网络学习条件,大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几乎都是自主安排学习,利用网络环境自主学习, 改变了过去学习内容主要来自于书本的状况。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 大学生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方便地完成学习任务。

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运用给大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充足的数字学习资源,便利的信息检索工具,让数字图书馆成为大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校园网中直接进入数字图书馆,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搜集适合的学习新内容。在数字图书馆丰富的可视化学习资源里,利用网络信息检索的这把钥匙,加强学生的视觉意识,提高学生的视觉能力。以此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面对丰富的数字化视觉资源,提高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3.2 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提供了可行条件

信息时代下高校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国际化、网络化, 这些新的要求和变化也促使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高校都为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断更新着教育理念。在大学里,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早已进入课堂,但视觉素养和意识还没完全融入课堂中。视觉素养教育还处于第一层面上,提供一些视觉文化的知识理念,关于视觉素养的运用和创新领域还没有涉及。高校应该全面开设视觉素养教育课程,真正意义上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结合,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还可通过讲座、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时代下的教育要求以及大学生素质标准,这也是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篇(4)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47-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以虚拟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环境下,信息资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身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1]当前社会,资本不再是社会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和信息,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信息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在知识经济作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因为信息资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革新、不断前进的强有力的动力。

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信息素养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着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对信息素养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储备库资源的丰富与发展,以确保我国2020年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最初发端于国外。20年代60年代起,国外大规模开展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前身,信息素质真正开始于7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从最简单的信息技能掌握演进到人的整体素质重要层面,信息素质被各国广泛传播和使用。在美国,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数量众多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变革。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较为落后。1984年,原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外影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质层面的研究。1993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界热点研究课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期刊论文方面,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建设与高校学生教育两个层面,比如闵红武的《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于维娟的《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孙建军和李君君的《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王晓力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袁曦临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等。著作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包罗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如张厚生、袁曦临主编的《信息素养》,该书汲取了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学习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李志河主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书,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得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从国内理论的内容上分析,相关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方法等的文献,结合具体高校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调查实证研究却寥若晨星。

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来完成对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及推理。

3.1 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效率高,花费少的调查方法,是传统的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调查文献以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可用于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调查过程之前。但是文献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通常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配合使用。本文收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以及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等方面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展开研究。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典型的社会问卷调查方法是“特而菲法”。调查者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经过对专家领域知识的归纳而形成问卷,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学者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课题问卷。

3.3 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种己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文中根据调查结果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信息素养理论的梳理,结合新媒体语境的背景,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新媒体语境的特殊背景出发,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需求分析。传统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现成理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指导分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面对的是更加具体而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更加贴合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是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第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将选取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及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推理,总结出该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系统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新媒体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整体考虑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将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选择之道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剖析。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基于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作为案例调研对象,将对其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见解和对策。

本研究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来探讨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内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内涵的具体化就体现为评价标准。

(2)对特定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大致了解当代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3)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对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的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表述仍没有统一,综合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逐层分析,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阐述。

第二,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信息素养调查能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依据文中构建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关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问卷,对新媒体环境下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展开调查。对于调查结果,笔者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第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的教育能力。从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入手,笔者将依次论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则与目标,并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途径。

第四,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理念出发,尝试提出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的策略。

篇(5)

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媒介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地发展壮大。近几年,Web2.0带来的分享机制和去中心化,以及3G时代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造就了新媒体的时代背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媒体时代及其信息传播特点

1.1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都可以称为新媒体。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它具有很多特征,让当今时代完全处于数字化信息环境中。

1.2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特征:①海量性。传统媒体中报纸、电视、广播的版面或者时间是有限的。而数字时代信息的存储与传播方式决定了信息的爆炸性增涨。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使一个小小的硬盘就可以存储数亿汉字的信息量,灵活的传播方式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再加上传播主题的多样化以及能够将一条信息网状扩展的网络媒体超链接功能,都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②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及形式的丰富多样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媒体,信息的载体形式可以是文本、音频、视频、图像等各种形式,博客、论坛等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者,信息中涉及各类生活、学习、工作等等的讨论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几乎展现了目前人类所有的文化形态。③时空延伸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依托于数字、网络技术的新媒体,其信息的传播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信息的传播和接受者可以随时随地和接收信息。新媒体超强的时空能力将全球变成了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难以想象和实现的[2]。④交互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互动方式是单向的,信息受众被动地接收信息,没有对信息的反馈,是一种静态的信息传播方式。借助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新媒体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即时反馈。即时反馈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的推动力,因而,人际传播的交互性是新媒体信息传播另一特征。而且,有些新媒体传播更能体现平等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身份限制,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容易,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播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2]。⑤分众化。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新媒体随时进行信息传播,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形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小团体。传统媒体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在新媒体中开始分割为志趣相投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2]。

1.3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环境呈现:①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信息接收与发送终端广泛应用使得多种传播媒介相继投入使用,新媒体已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载体形态已从文本转化为承载更多信息量的声、像、图、影等多种形态,数字网络技术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信息传播的速度与维度发生令人惊叹的变化,获取信息的渠道及所获得信息形式的不断更新。②信息环境更为复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具有无所不在性、透明性和智能性等特征,形成了泛在开放的信息环境。新媒体时代,用户获得信息更为方便、容易,但纷繁冗杂的信息中,正面的、负面的信息并存,都在左右着信息使用者的思想,使用者需要学会评判、选择、拒绝信息。③用户的信息能力对新媒体应对不足。一是对于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多数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地辨识,对信息的评判力较弱,对信息的接受存在盲目从众性。二是对媒介认知不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依赖搜索引擎,缺少利用其他媒介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存在对信息接受者与者间的角色转换不适应及媒介道德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3]。④缺少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前后,国外很多图书馆和地区都根据信息素养的概念纷纷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标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制定依据,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这三个标准共同认定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创新[4]。在2011年,英国SCONUL标准又了新的版本,创造性地把每一要素都划分出应知(un⁃derstands)、应会(isableto)两部分,将意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分别列出,使价值要求贯穿于信息素养教育始终。⑤2005年,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专家基于美国的AC-RL标准的指标体系,研讨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制约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2新媒体时代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

信息素养已经与阅读、写作和数学并列为大学生必备的四项能力,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成为一个人能否适应信息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养委员会主席总报告》中指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识别、查找、评价和有效地使用信息[5]。”1992年的《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更加详尽地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应用于实际,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并在批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6]。”由此看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呈现许多特点。

2.1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更加宽泛

信息素养已经被定义为一种综合素养,除了信息获取、评价的能力外,还涵盖了计算机素养、科研数据素养、视觉素养、媒介素养、移动信息素养、出版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因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能再局限于文献资源的检索,还应向大学生传递如何分析、判断科研数据;挖掘、掌握社交工具和移动版应用程序;创建、使用可视媒体;了解、利用新型出版方式等多种知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敏感性。

2.2关注人的信息通用技能教育

信息素养既是一种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媒介形式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使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呈现新的特点。传统的用户教育注重于对图书馆的资源、某种工具书或数据库等产品的使用,而信息素养教育则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准确地确定信息源,如何有效快速地在不同的信息源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更强调通用能力的培养[7]。

2.3重视信息评价和利用能力培养

新媒体时代,信息异化使大学生信息道德偏离,产生信息焦虑、信息迷惑、信息依赖、信息盲从等现象。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培养大学生信息评价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质疑。在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取得的信息思考其准确性、客观性、时效性,该信息所在信息源的权威性以及对所搜索主题的价值,让学生在不断阐明和判断自己观点的过程形成分析、判断、总结和质疑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要具备灵活支配信息的能力,能够对所掌握的信息有效利用,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4强化信息道德意识和良好信息习惯

对于信息素养的内容,国内外已达成共识,除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外,信息道德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获得和使用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便捷,因此,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既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合法地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要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积极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知识,倡导尊重他人知识成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信息习惯。

3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变革策略

3.1建立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评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标准,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确立、课程规划、课程内容设立、教学评估有重要指导意义,而我国至今仍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我国需待通过信息系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明确对高校学生分析信息需求、制定信息获取策略、辨别信息有效性以及组织管理和使用信息等能力的要求。完整、详细、具较强操作性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会使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质能力科学化、具体化、明细化,是构建系统化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与关键。

3.2重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

目前,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问题:一是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与文献检索课和数据库使用培训相关的图文资料和演示课件为主;二是开放程度不高,在各高校图书馆的网站中,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多是培训时间、授课内容等相关信息的安排,只有少数学校共享了相关的授课课件、视频。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明显滞后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信息能力的需求。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重构教育资源,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依托慕课、微课、私播课等网络教学形式,广泛吸纳优质资源,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开放共享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信息源,助力大学生适应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能力的提升[8]。

3.3倡导自主性新型学习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教学中应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协作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模式,通过“信息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引导者、导师、咨询员的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学习的作用,在教学任务驱动下,在文献检索的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文献检索技能得到真正提高[9]。“信息素养教师应激励学生温习并思考如何运用技能,引导他们学会制定一个目标实施计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困难预估、进程掌控和有效获取信息评估等任务,并最终培养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信息处理风格[10]”。

3.4嵌入学术研究全过程

近十年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展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检索课程嵌入到专业课程中去。但因国内高校的本科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嵌入到专业课中的信息素养教育也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偏离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以解决专业问题为信息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要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技能。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更注重对整个科研过程的体现,纳入更多关于文献管理软件、知识产权、文字和口头归纳、撰文、了解出版流程等与学术技能相关的内容,以完成整个学术研究过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驱动,使信息素养教育完整地嵌入学术过程,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获取信息、创新信息,还要学会传播、分享信息,成为学术链条上的一个活跃节点。

3.5融入整个专业教学体系

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已经从信息获取的技能扩展为一种综合能力,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生存的基本素养,是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元素。在英国SCONUL2011年新修订的信息素养标准中,强调了应把信息素养视为持续性的、始终贯穿整个科研乃至终身学习和工作过程的一种重要可迁移技能[7]。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学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宽泛,教育目标更着眼于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信息素养教育者有更丰富的知识结构。同时,信息素养不是仅靠文献信息检索一门课程就能培养起来的,需要在各个学科的学习、科研实践的不断积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锻炼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有效利用已有信息的创新能力。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针对专业教学的嵌入式教学服务,但仅仅都是在专业课堂中加入几堂文献检索课讲授内容,并没有真正嵌入到专业学术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协助学生的科研过程。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图书馆与各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整个教学体系[11]。总之,信息素养是人适应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尤其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信息创新行为、自主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和新的标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会一成不变,图书馆工作者需要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环境的变化探寻更合适的信息素养要求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使大学生更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EB/OL].[2015-02-24].http://baike.bai⁃/.

[2]蔡盈洲.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J].新闻界,2007(6):104-105.

[3]陈慧羲.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4]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3):32-35.

[5]刘航,刘秀丽,王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11):42-45,50.

[6]李丽萍,韩庆年.构建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J].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2002(1):28-29.

[7]杨鹤林.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改进与启示——信息素养七要素新标准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43-148.

[8]邓佳,詹华清.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调查及建设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6):96-100.

[9]陈清文.国外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综述及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125-128.

篇(6)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230-02

一、研究缘起

信息素养是一个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逐渐被人们认同的概念,它诞生于20世纪末70年代。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其受众的信息素养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话题。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很多,其中以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qski)和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年年会的有关阐述最为知名。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在其一份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这是学术界第一次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予以一个明确的阐释,此后,各国学者基本沿用此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衍生新的含义,丰富信息素养的内涵。

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所下的定义则更为具体、全面:“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即,“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并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2]这是到目前为止使用最多、运用最为广泛的定义。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作为一种较高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受众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习的基础。在当今信息时代,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人的信息储备量,而是搜索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一些社会调查中,笔者发现,当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其中,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以搜索引擎为主要信息渠道,忽视专业信息集中、利用价值很高的电子数据库,且利用率极低。调查发现,仅有“54%的学生愿意选修或学习信息检索类课程,20%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3]。受调查者中,多数学生不能较好地利用专业的数据库,却习惯寻求一些非正式、非权威渠道的小道消息和不实信息。而且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另一组调查数据同样显示,“大学生中约半数了解自己专业的核心期刊,其中高年级所占比例略高。对于图书馆定期每周1—2次的文献知识讲座50%—60%的学生从没有听过,经常听的不超过10%,还有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有讲座。”[4]因此,面对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高等院校必须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每个大学生也必须自觉、主动地把信息素养作为自身学习与发展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图书馆应开辟信息搜索教育之类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必要的补给。

二、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关系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教育的补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第二课堂”。在当前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各高校的图书馆都在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尤其是加大了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扩充了数据库资源,增强了图书馆的数字服务能力。从图书、期刊的数量、种类及文献的连续性上都有了量与质的改观,使得图书信息的查询方式更加简化、数字化,更加便捷,效率更高。图书馆在日益改进与完善中,逐渐成为学生信息补给的“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宜阅读与学习的良好环境。

其二,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为图书馆普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必要补充。随着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视听、缩微、复制、终端检索等现代化设备在图书馆被广泛采用。高校图书馆通过这些设备和场所辅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还可以通过获取网上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建立网上信息服务系统,形成本馆与外界信息沟通的桥梁,发展和延伸馆藏信息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灵活方便的检索工具,进行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在网上浏览、查询信息,从而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5]。

其三,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是大学生提供信息搜索方法和教育的必备条件。当前,高校图书馆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在知识结构、专业机构、综合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对信息服务人员的要求。因此,多数图书管理人员都具备知晓图书馆藏的信息查阅能力、服务导航能力、文献搜索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从而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能为学生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

三、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围绕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图书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建设。

其一,设计与开发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在国外著名大学早已普及,如美国匹玆堡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的SAILS (Standard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测评工具。它共有142个问题,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每个学生只需选择回答其中的40个问题,即可对该学生的信息意识及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该工具因操作简易且实用性强,可作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测评依据,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一个新的测评系统。测评的问题应全面覆盖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并且应体现信息素养在年级、性别及学科方面的群体差异性。具体测评可分阶段进行:最初,测评可利用新生入馆教育的机会进行。一方面,能使图书馆充分了解新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另一方面,在接受测评时,各种有关信息素养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发学生对自己信息需求及信息能力的思考。其后,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时随机进行测评。测评数据可反映出学校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大量利用图书馆时进行测评。这既是对过去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结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了解毕业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式。

其二,可对学生分年级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采取分年级分专业的方式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大一新生,可采取以培养信息意识为教育重点的方式,辅之以信息资源基本知识及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以新生入馆教育为主,信息检索基本知识专题讲座为辅,使大一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其大学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启迪他们的信息意识。对于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可重点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辅之以信息道德基本知识的学习。可采取分专业开设信息检索课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由专业课老师、图书馆员共同承担。教学内容包括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特点、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的介绍、各种检索技能、检索方法的学习和实践等。对于大学四年级学生而言,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对其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修养的培养。培养方式主要融合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在论文指导老师及图书馆员的联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资料的收集、加工、分析与整理工作,可使学生的信息敏感度、信息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高[3]。

其三,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学术讲座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信息利用能力。图书馆藏的专业期刊、会议论文集、学位论文、专题资料等时效性强的文献往往比教材更快地传播科研动态和学术前沿成果。由于专业学术讲座所包含的信息视角广泛、专题讨论深入,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主动寻求信息搜索和运用。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邀请各专业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熟悉数据库使用的教师,请他们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向大学生介绍本专业最新的科研动态,使学生掌握资料积累整理的方法以及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等。此外,图书馆讲座主要针对学生,但学生听众因专业、年级、性别等不同而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因此,对听众也应区别对待,如男性听众对政治、军事、经济、体育话题的热情明显高于女性听众;而女性听众对艺术、文学、礼仪话题的热情也明显高于男性听众。高年级学生更关注就业问题;低年级学生更关心学习方法和交际问题。所以,讲座选题应针对不同听众的需求而定。

参考文献:

[1] 肖自力.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5,(2).

[2] 张进良,张克敏,等.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2003,(8).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42-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交流者的媒体、是无数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它以其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传播技术的数字化、传授双方的互动性、传播媒介的融合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迅速地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中,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手段都受到了冲击。

1.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冲击

第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冲击。丰富快捷的网络资源,类似文化快餐,人们随手可得,拿来轻而易举,导致大学生在接受信息后难于消化,吸收的层次也无法分清,造成接受信息的盲目性和依赖性,传统的刻苦钻研、慎思笃行的思维方式已被冲刷。网络制造出来的亦真亦幻的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留下许多网络并发症,特别是给大学生信仰上的冲击,思想方式的改变,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意识趋向自由化,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道德标准趋向西方化;第二,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受到冲击。网络的快捷性和丰富性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知识的传授者是媒体,受教育者丝毫不用敬老崇上,毕恭毕敬,传授者与被传授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单纯的“网费”问题,没有人与人的情感维系或者师生的深厚情谊,因此,教师的至上地位和受尊重程度受到了冲击;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了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正面灌输教育为主,是相对封闭和单纯的社会环境下的理论化教育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方式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但另一方面引发禁锢思想的负面作用。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打击。不同文化、不用思想和不同论点都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并且相互交锋、争鸣和碰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要正面教育,还要剖析反面教材,批判社会丑陋阴暗面,使得学生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正规社会不良伦理中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和认同。教育方式应由原来的为证明结论而大讲理论,改变为理论联系实际且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教育方式。

2.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第一,的思想溶透和西方文化侵蚀。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大肆宣传和散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妄图动摇大学生对的信仰及社会主义信条。众所周知,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缺乏阅历和政治辨别力的大学生难免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极大地腐蚀着社会主义的思想,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吞噬着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第二,失范问题对传统法治的挑战。网络迅速普及大学校园的同时,网络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由于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的形式更隐蔽,手段更高明,因此它比普通犯罪更加难以控制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如何避免网络犯罪,避免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第三,浪费时间精力,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随着微信、微博自身功能的日益完善,一些学生不分场合、时间刷微博,聊微信,沉浸在与陌生人的交友互动中,甚至在虚拟的社区内发泄情感,寻找自我归属,过度依赖网络交流,长此以往,丧失了与家人,朋友和老师的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从而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日后顺利融入社会。

3.合理利用新媒体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树立科学的网络使用观,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很多网络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存在泥沙俱下的现象,再加上社会约束力不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然就大大降低。因此,有必要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使其在网络活动中不对社会造成伤害,不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能够科学调节并合理控制个人行为。此外,还要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认知媒介传播方式,提高对手机媒介、网络媒介等新媒体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理性选择传播资源,提升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更好地使用新媒体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第二,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网络犯罪的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可以开展法律法规宣讲会,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素养,再将理论运用到日常的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创建高校校园危机干预机制,包括预警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和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有效地预防新媒体犯罪;第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水平。建立一支能适应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还应能熟练掌握操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技巧;不仅要具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还应具有科技应用意识以及利用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载体的基本能力,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时代进步,这支队伍要做到与时俱进,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结构。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新机遇和新方式,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利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在工作中顺势利导,将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发挥到极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掌握新媒体,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媒体热点,改革工作方式和方法,紧跟时代和学生的步伐,共同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8)

新世纪以来,基于数字信息技术,以互联网络、智能手机和数字电视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各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学教育顾名思义是以文学为媒介的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获取文化知识,获得审美愉悦,训练艺术思维,建构精神世界,是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堪称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最容易接受也最频繁使用新媒体,大学文学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直面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方式方法,开辟教育新天地。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文学教育增厚大学生的文化底蕴。新媒体时代世界扁平化,在西学东渐的汹涌浪潮中,中国传统文化呈式微之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强调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学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母语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传世文学作品中集萃着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品格。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加强大学文学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当代中国技术和市场强力介入文化领域,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思潮盛行,导致文化泛化和审美泛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欲望狂欢的审美趣味侵扰了大学生活,大学生的审美取向趋于平面化、娱乐化、低俗化,其审美素养亟待提升。[1]文学是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形态,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根源在于满足人们审美追求。文学教育是鉴赏乃至创作文学作品的实践过程,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受教育者通过感知和想象观照文学文本,唤起审美体验,获得审美判断,形成审美意向,把握作品意蕴。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成熟期,文学教育发展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使其徜徉于美的境界,在感受作品自然美、艺术美、人性美的同时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三)文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人类正处消费时代,享受着物质的极大丰裕,却遭遇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颇受推崇,信仰缺失、价值颠覆、心灵空茫、情感淡漠、精神荒芜乃至生存虚无感甚嚣尘上。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生也呈现着时代病症,缺失的自我意识、泛化的功利意识、动摇的理想信念、层出不穷的自杀事件、令人发指的暴力事件就是这一危机的典型症候。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文学是人学,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古往今来人类在文学天地里感悟着生命伟大、抒写着人性美好、品尝着创造甘甜、建构着精神家园,这恰是文学超越性价值所在。因此,文学教育具有培养情感、陶冶性灵、塑造人格、雕塑灵魂、提升精神境界等价值,恰是“医治”大学生精神缺氧的一剂良方。

二、新媒体给大学文学教育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2]它与教育联姻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对文学教育而言,新媒体并非灭火剂,而是催化剂。

(一)新媒体的数字化带来文学接受泛在化。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借助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开始全面数字化,文字、图像、声音都可以在数字状态下采集、存储、加工和检索,并通过有线无线进行空中地面的全方位同步传输,由此带来海量的数字化音频、视频及图文信息通过新媒体即时传送,极大地拓宽了文学教育的平台和空间,巨量的文学作品被创作和传播,加之移动互联网络覆盖几乎无处不在,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全面普及,大学生文学接受的时间和空间泛在化,学习文学课程、阅读文学作品成了无人不可、无时不能、无处不有的行为。

篇(9)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是在信息技术、微型制造技术、人性化软件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人民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网络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网络新媒体的无屏障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化

新媒体环境削弱了传统传媒的控制能力,在传播过程中,传送的信息往往具有“无屏障性”,大量好的不好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使得高校思政工作难度加大,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2.网络新媒体的广泛性增加了网络信息监管及预警的难度

因为高校思政教育面向的人群较大,范围较广,因此其管理和实施的难度也相对较大。目前手机已经呈现智能化、生活化,手机的摄像录像功能,同时也给校园突发舆情提供了便利,新媒体信息传播途径及受众面的广泛性让我们想要知道信息源头的难度日益增加,不利于网络的维护和监管,给高校思政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3.新媒体的虚拟性对大学生道德和心理迎来挑战

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主要方式,具有非常大的虚拟性。在这种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的沟通和交往,自我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容易放松,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自身的约束能力减小,容易突破法律的底线。长时期的沉迷于网络不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不能很好的使大学生融入社会。

(二)网络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

1.其重要的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

逐渐发展的新媒体形式对思想政治宣传和舆论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校园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使广大学生媒体素养不断提升,而且使我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更为快捷、迅速的进行传播,营造更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在另一层面上重塑当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快、影响大的特点对学校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2.其开放性拓展了更深层次的育人空间

当前现代技术形成了巨大的开放网络体系的依托下校园新媒体,使大学生可以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都可以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的即时知识和咨讯,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度和范围。可以借助新媒体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形式多样的视频、图像、视频等思想政治网络新形式,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传达给广大大学生,从而延伸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内容。

3.新媒体传播的平等性逐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空间性,在高校师生进行沟通时,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也把彼此拒之门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教育的质量。现在微信、微博、qq等性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师生的交流局限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隐蔽而不真实,在某种程度上给予双方地位平等的感觉,容易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增进信任,也是相互沟通之间有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充分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运用网络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新途径

(一)正确认识新媒体,主动运用其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再发展

网络新媒体现在已经深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仅仅抓住新媒体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开展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拓展移动终端的功能,增强校园内的移动网络,利用思想政治微课、短视频等形式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再教育,努力将校园网络新媒体发展为特色鲜明,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新型教育手段,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新媒体的各项有点决定了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上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其特点创造性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类活动,增加校园文化的多元性。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主动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新媒体形式,如微博、微信、qq等一系列的即时软件加强校园新媒体的作用,同时引领大学生正确的网络意识。

(三)应对新媒体挑战,提高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工作的能力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不但要求我们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扎实的媒体素养和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掌握新媒体的基本技术手段和特点,跟随网络时展的规律,不断发展高效思想政治工作。利用网上团校、微博平台、通信联群等多元立体的新媒体阵地与在校青年建立联系,以达到动员全体,影响全体,最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效果。

四、结语

高校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普遍使用,使我们大学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提供给大学生不一样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另一种精神文化方式;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文化渠道和信息渠道,为高校思政教育开拓了新阵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使高校思政工作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媒体素养,不断的影响和改造当代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使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实行上有偏差,在2006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和同年出台的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估体系都详细地概括了评价体系共5项20条,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组织能力、信息综合利用能力以及信息道德修养等[1];而完全能达到标准的较少。高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与图书馆的纵向链接较少,一年级新生进校后往往出于好奇和对计算机的喜爱喜欢上网而普通的新生入馆只是点到为止,大学生对网络的爱好也局限于游戏娱乐,对专业知识检索以及一些共享资源并不热衷,二年级开始分专业以后有些专业开设了信息检索和有针对地进行培养一些实习实训过程中需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课程,而一些其它专门只是学习一些计算机笔级考试等一些操作训练,关于一些重要的数字门户大学生们碰到问题往往一筹莫展,无法处理。到了三年级开始进入实习阶段写毕业论文,这个时候带着问题来图书馆的学生多了,但是能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却很少,甚至有些同学连查询一本书的架位号都不会。网络信息的滞后性。图书馆自身往往包括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而如果最快最好地及时更新这些资源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包括有效地预防病毒的侵入,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图书馆馆员与院系老师之间缺乏协调。专业老师一般不愿意参与到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来,他们认为这是边缘教育,而图书馆馆员又很难把专业知识渗透到专业院系中去。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35-03

一、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美国Denise E. Agosto教授(2005)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技能。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检索信息素养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最早是在1995年,由金国庆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概念,随后,有关学者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刘纪菲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马费成等,对武汉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当前,有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开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少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问题。本文将从信息角度出发,分析人与信息的关系,比较人与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方法、方式上的相似性,据此,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信息素养,并以此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实物。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即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说,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包含在数据中,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符号表示,数据是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可以鉴别的符号资料;数据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形、声音等。由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事物,实际上是眼睛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的图像数据;人的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也是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所发出的声波数据。人的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获取图像、声音等数据传送到大脑,通过大脑对数据存储形成记忆,通过大脑思维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取信息,形成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最后,大脑再根据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调动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行动。而一个信息系统要表达现实世界,首先要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形成输入数据;随后,信息系统根据所应用的领域,采用相关算法,处理输入数据,提取信息,最终实现决策过程。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人的信息处理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基本一致,二者区别仅在于:人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输入信息,而一般信息系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由此看出,人可以看作一个主动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与一般信息系统类似。具体参见图1。

三、信息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来源于Information Literacy,又译为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Zurkowski, Paul G于1974年提出,其表述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总统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要求个人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正式采用该定义。由上述定义知,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首先要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即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信息需求,随后根据需求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接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信息分析评价结果,有效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行动或实践。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其实是反映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整个流程的信息处理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信息处理速度快慢,因为个人信息处理速度只是反映思维的敏捷性,类似信息系统的运算速度,因此,不能将信息素养所指的信息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其中有效性应该理解为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过个人的分析评价后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

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既然信息素养是一种根据信息需求,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提升个人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性利用信息的过程。

1.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

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大学图书馆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面向读者开展的核心服务之一,无论是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还是资源推广、技术普及,都构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黄蕾对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由图书馆来承担,而且很多学者也认可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另外,还有些学者也比较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也是图书馆担任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管理服务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加上相应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教育,似乎也符合Paul在1974提出“信息素养”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承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符合实际。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信息素养早期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只解决了信息素养定义的前半句要求,即信息获取问题,而后半句 “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并非有了信息源就能自然解决问题,其实,获取信息后,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分析和评价信息,最后有效利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的1989年的信息素养定义首先明确表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是简单数据获取技能,因此,简单地将文献资料检索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含义来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能算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教育,不是完整意义的信息素养教育。

2.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措施

高校图书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加强高校图书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十分必要,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仅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环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科学思维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提出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将图书馆信息获取教育与专业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应用教育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以及信息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教育应包括信息基本原理和理论的通识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教育3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信息基础理论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文字、数字到视频、声音、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等,现实世界所出现的事物在信息世界都能够有效地表达,甚至可以毫无差别。如果大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够,无法区分虚拟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以致出现很多学生在网络交友、交易、求职过程中被骗的事情。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络上所见的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数据表达,任何数据表达都存在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因此,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等同于相信网络数据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在引用一个数据之前,都需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等。对于信息的这些认识不是一门课程或几次培训就能完成,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基本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深刻理解信息的本质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2)加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专业知识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了各个专业。大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获取大量专业信息,面对海量的专业信息,首先需要分析专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价信息的有效性,随后进行合理专业技术处理,获取专业信息。这种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不仅涉及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信息素养,只有具备较高专业信息素养,才能完成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应用。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处理技能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重要手段之一。

(3)加强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信息素养涉及信息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分析、评价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程,而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态度以及深厚的专业背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法就类似信息系统的处理算法,只有算法正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五、结论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能力教育过程,不是大学图书馆或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以信息素养标准中所包含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乏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标准的研究,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

[1] Denise E,Agosto.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J].John Wiley & Sons,Inc,2005,56(9):100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