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于数学与逻辑的关系问题,费雷格学派主张:“数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布尔学派则认为:“逻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220。不争的事实则是:逻辑学与数学不能相互剥离,它们“血脉相连”、“生命相依”,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220。从逻辑学和数学双重视域来看,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可以说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高度抽象性和形式化特征决定了它像数学一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逻辑进行哲学反思。
逻辑哲学就是对逻辑进行哲学反思的科学。而数学哲学是数学的基础,“是研究数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其他问题的知识体系”,数学哲学研究的问题最后都会涉及到数学与逻辑的关系[2]15。虽然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在研究的论题、研究的视角、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由于逻辑(尤其是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与数学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纯形式化特征、高度抽象性、极端精确性和严格性、广泛的应用性[2]15-16。这些共同特征以及数学和逻辑学常常具有一批共同或类似的课题,决定了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逻辑的哲学思考,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数学的哲学思考。就像逻辑学与数学不能相互剥离一样,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其实也是很难剥离开来的。
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在数学哲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那么结构主义是否在逻辑学中也有所反映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结构主义的四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19世纪,在微积分的算术化和集合论的建立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数学基础的三大学派——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哲学唯一合法的研究领域是逻辑学,数学哲学则是研究数学语言的逻辑句法学和逻辑语义学[3]9。
20世纪初,哥德尔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说明,逻辑分析以存在建构自身作为参照,不然则会陷入无穷回归;而逻辑分析则是在集合论语言的基础上建构数学存在,这些观点蕴含了结构主义的思想[3]9。20世纪60年代,奎因认为,约束逻辑变元的取值其实就是存在,哲学本体论可以通过语言加以研究,利用语言可以研究存在,结构主义因而进行了数学哲学的范式转换。关系与其所依附的所有个体共同组成结构。根据结构所依附的个体的不同类型来看,数学结构主义主要包括四大学派:集合论结构主义[4]184-211[5]、先物(anterem)结构主义[4]188-198、范畴论结构主义[6][7]、模态结构主义[8]。
集合论结构主义使用模型论中熟知的方式,来描述数学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模态结构主义,不是通过对结构或位置进行字面上的量化,而是通过借助于适当的关系和定义域的(二阶)逻辑可能性,来满足经典公理系统的隐含定义条件[4]185。先物结构主义则主张:利用结构中的位置可以定义数学对象,数学对象的指称则要求结构与能够例示它们的任何系统是相互独立[9];数学公式能够由相干公式来描述,而且这些相干公式能够由实际存在的先物结构来满足[10]。范畴论结构主义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结构保持映射,为数学结构提供系统概念,从而为数学作出哲学解释[7]。夏皮诺(Shapiro)认为,虽然这些学派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不论是从主流数学的目的来看,还是从某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来看,这几大学派其实是等价的。例如:处理哲学问题的一种方法与处理这种问题的其他方法,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通过系统间的自然转换来表达[4]184。这些学派通过语言的途径,把数学哲学引向了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以及对数学对象的存在建构[3]10。
结构主义对数学存在的语言建构是建立在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这三大学派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这三大学派认为:结构主义可以利用语言框架来建构数学对象,这一点在模态结构主义和集合论结构主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使得结构主义的本体论建构与作为数学基础的逻辑研究之间能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而为逻辑学与本体论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3]12。范畴论结构主义挣脱了逻辑语言的束缚,创立了崭新的本体论语言,在把语言纳入存在的内涵的同时,还把存在上升到了语言的境界,并通过集合论与逻辑语言保持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得存在建构能够像逻辑建构那样成为严密的科学[3]13。
二现代逻辑学具有结构主义特征
形式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种数学哲学思潮,它是极端唯名论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而形式化则是现代逻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形式化过程一般包括:进行预备性研究、构造形式系统并对其进行解释、关于形式系统的元逻辑研究这几大步骤[2]124-130。具体地说,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的现代逻辑学形式系统,一般都遵循这样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给出一个没有歧义的形式语言,目的是规定哪些符号串是所研究的形式系统的合式公式;其次,给出这一形式语言的语义解释,这需要利用赋值给出合式公式有效性定义;然后,给出这一形式系统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再次,根据这一形式系统的语言、语义、公理和推理规则,寻找相关定理;最后,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完全性、可判定性和复杂性等等。
哲学本体论是研究隐藏在真实世界背后存在的最高本质,即对本体、属性和关系进行哲学思考。因此,现代逻辑学本体论的现实原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本体、属性和关系。从科学哲学的视角看,不论是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还是逻辑学,一般都遵循着相同的研究思想——结构主义的研究思想:重要的不是个体对象、集合,而是所研究对象的结构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正如高斯所说:“数学是关于关系的科学,从关系中可以抽象出任何概念。”彭加勒也认为,“数学家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11]1-34。计算科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研究对象的构造性的数学特征,并利用定义和解释,在对现实中的对象进行抽象和模型化的基础上,给出相关定理的证明[12]89。
从19世纪末以来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动态逻辑(包括命题动态逻辑、量化动态逻辑)、认知逻辑、广义量词理论、类型逻辑语法、范畴类型逻辑等逻辑分支,都或明或暗地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即对象的结构化的总体特征常常靠利用公理化方法、对象间的映射与同构来加以研究。从20世纪以来,作为数学哲学的结构主义,就已经成为研究逻辑学的主导方法,在模态逻辑、命题动态逻辑、广义量词理论和范畴类型逻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总体上看,结构主义的特征在逻辑学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着,正是这一结构主义特征激发了逻辑学界、科学哲学界等对结构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笔者认为:不论数学结构主义有多少种学派,也不论各学派之间有何分歧,逻辑学,尤其是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几乎都或隐或显地采用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主要是描述各自论域中的各种研究对象的结构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而不必考虑具体对象的内在的品质,不同的逻辑对象可以由其相应结构的性质或结构之间的基本关系来表示。
比如:模态逻辑充分考虑了含有“可能”和“必然”的模态语句的这一命题结构,引入了“可能”和(或)“必然”模态词,对传统的一阶逻辑进行扩展而得到的。因为预设的公理和推理规则不同,而得到的模态系统也不同,对这些模态系统的框架进行解释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模型。认知逻辑则是模态逻辑的改版,即:把模态逻辑中的必然算子,解释成相信算子或知道算子等而得到的。虽然各个逻辑系统千差万别,但是,各个系统所给出的句法和语义,以及随之而定义的框架与模型和在此基础上对可靠性和完全性、可判定以及复杂性的探讨等等,都或隐或显地彰显了结构主义的特征。
由于很多数学都研究抽象的结构,因此,数学结构主义在数学哲学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根据数学结构主义的观点,数学理论描述各自论域中的结构的性质,而不必考虑所讨论对象的内在品质[13]。狄德金主张把数学结构作为以集合、运算和关系的系统的基础,并认为同构概念与结构的类型紧密相关[3]10。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结构”或“结构映射”的概念,数学只有利用集合论,或者只有利用作为结合论的一个分支的模型论,才能够准确表征结构、结构映射等概念。因此,集合论就成为结构主义重建数学的语言基础,成为结构主义表述各种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语言。作为现代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的广义量词理论,集合论语言是其基本语言,因此,广义量词理论也采用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下面,笔者将以广义量词理论为例,来考察结构主义在现代逻辑学中的具体体现。
三结构主义在现代逻辑学中的具体实例
广义量词理论是揭示广义量词的普遍语义性质和推理特征的自然语言逻辑理论。集合论视域下的广义量词是通过对自然语言中的名词短语或其限定词进行语义解释后而得到的。即:广义量词对应于所有名词短语或其限定词的指称。一阶逻辑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也是广义量词。可见,广义量词理论是在一阶逻辑和集合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是建立在标准模型论的基础之上,广义量词的量化论域是由个体组成的集合,真值的模型论概念则是利用非逻辑符号的解释和量化论域来加以表述的[14]40-41。广义量词理论以集合论语言作为其基本语言,而集合论语言是结构主义表述各种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语言,因此,广义量词理论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数学结构主义的思想。
(一)广义量词的同构闭包性彰显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1957年,莫斯托维斯基(Mostowski)为〈1〉类型广义量词附加了这样条件:不允许我们对论域中的元素加以区分。1966年,林登斯托姆(Lindström)把这一条件推广到更为普遍的情况,而且这一条件得到了逻辑学家的公认。这一条件被称为同构闭包(isomorphismclosure),即:在逻辑中,只有结构才是重要的,个体对象、集合本身并不重要。这一思想与数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用逻辑的术语来表述同构闭包的思想就是:如果一个逻辑语言中的语句在一个模型中为真,那么该语句在所有的同构模型中为真。即:逻辑是主题中立的[14]95。如果逻辑是独立于主题事物,那么逻辑常元将在论域间的任意双射下都是不变的,或者更弱一点地说,逻辑常元在论域的任意置换下是不变的[14]324-325。比如:假设把“学生”一一映射成“狗狗”,把“面包”一一映射成“骨头”,把“在吃”一一映射成“在啃”,那么,如果“每个学生最少吃三块面包”在一个模型中为真,那么“每个狗狗最少啃三块骨头”肯定在其同构模型中也为真。这说明,“每个”和“最少三(块)”具有同构闭包性。可见,逻辑学对所有对象都同等对待,逻辑性质不但在严格变换下是不变的,而且在所有双射下也是不变的[14]325。
同构闭包不仅仅局限于量词。比如,命题联结词也不关注主题事物:合取词可以统一运用于两个语句或两个集合或两个别的对象,而不考虑这两个对象的具体内容,仅仅考虑这两个对象的结构。这说明,同构闭包表达的思想与结构主义的思想也是相通的。对于自然语言量化而言,同构闭包具有重要的意义。莫斯托维斯、林登斯托姆、塔斯基和范本特姆都认为,满足同构闭包性是满足逻辑性的必要条件[14]327-328。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在实践中提出的所有形式语言都具有这样的性质:真在同构下得以保持,在系统中使用的所有算子以及由这些算子定义的别的所有算子,都满足同构闭包性[14]328。
(二)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从语法的视角看,一个广义量词是一个变元约束算子,此算子把每个定义域与其任意子集间的一个二元关系联系起来。从语义的视角看,一个广义量词是一个映射,此映射通过表征广义量词的论元集合的性质或论元集合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广义量词的语义性质[15]。例如:每个亚氏量词(即:all、some、no、notall这四个特殊的广义量词)实际上表示的是个体的集合之间的一个特殊的二元关系。比如:在“所有学生都去操场了”中,令论域中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用S表示,论域中所有去操场的个体组成的集合用P表示,这一语句就可以表示为all(S,P)这一三分结构,其真值定义all(S,P)⟺S⊆P的意思是,集合S是包含在集合P中,即:论域中,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包含在所有去操场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广义量词理论很好地诠释了数学结构主义的内涵。比如:all(S,P)这一三分结构还可以表示“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所有的狗狗都要睡觉”、“所有的大米都吃完了”等等,这里的“学生”“人”、“狗狗”“大米”等对象所组成的集合S,以及这些对象分别与“去操场了”、“要死的”、“要睡觉”和“吃完了”等对象所组成的集合P,这些具体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语句都可以用all(S,P)这一三分结构来加以统摄。其真值条件就是,当S⊆P(即S包含于P时)时,all(S,P)就为真。
(三)广义量词理论对单调性的处理也展示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广义量词的单调性是广义量词最为重要的语义性质。例如: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真完成了作业。⟹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令S表示论域中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P表示论域中认真完成作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P′表示论域中完成作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真完成了作业”可表示成atleast2/3(S,P)这样的三分结构,“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可表示成atleast2/3(S,P)这样的三分结构。这一单调性推理可形式化为atleast2/3(S,P)⟹atleast2/3(S,P′),由于P⊆P′,由P到P′,集合在增大,因此,这一推理体现了“至少三分之二的”这一广义量词的右单调递增的性质。而P⊆P′可以理解为,所有的P都是P′,这可表示成all(P,P′)。具体地说,就是:所有认真完成了作业的个体都是完成了作业的个体。这一单调性推理其实是省略了all(P,P′)这一前提的广义三段论推理,其形式化结构为:atleast2/3(S,P)∧all(P,P′)⟹atleast2/3(S,P′)。事实上,所有关于广义量词的单调性推理,都是省略了一个暗含前提的广义三段论推理。
可见,广义量词理论对单调性的处理所使用的基本语言也是集合论语言,这一语言也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语言,因而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思想。1984年范本特姆提出的利用数字三角形方法,来表征具有驻留性、扩展性和同构闭包性的〈1〉类型和〈1,1〉类型广义量词的单调性,其背后也暗含了浓烈的结构主义思想。限于篇幅,不再详细论述。
(四)基于广义量词理论的广义三段论推理蕴涵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正如一阶逻辑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是广义量词的特例一样,亚氏三段论也是广义三段论的特例。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很长时期内,对亚氏三段论的有效性的研究,几乎都是采用的是非形式化的方法。自从有了广义量词理论后,对包括亚氏三段论在内的广义三段论的研究,就可以用形式化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表示和有效性的证明[1]155-202。而且利用广义量词理论,不仅可以对24个有效的亚氏三段论进行形式化,而且还可以对其进行公理化[16]。这种形式化的逻辑研究方法不仅拓展了逻辑研究的范围、提升了逻辑学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中的知识表示、知识推理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
广义量词理论完成以上这些任务主要还是利用了集合论语言,彰显了结构主义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利用了“含有〈1,1〉类型的广义量词Q的量化语句具有Q(S,P)这样的三分结构”这一知识。〈1,1〉类型的广义量词揭示的是所涉及的左论元所组成的集合与其右论元所组成的集合之间的二元关系。〈1〉类型的广义量词揭示的是所涉及的论元所组成的集合的性质。由于自然语言中的广义量词绝大多数都是〈1〉类型和〈1,1〉类型的广义量词,而且对〈1〉类型的广义量词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其〈1,1〉类型的亲缘广义量词的研究[1]46。因此,利用这一结构主义思想,就可以对自然语言中绝大部分广义三段论进行形式化和有效性的证明。简言之,这一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普适性。
例如:“所有渴望暴富的人都是浮躁之人。大多数人都是渴望暴富的人。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浮躁之人。”其中的“大多数的”对应的是〈1,1〉类型的广义量词。令论域中所有人组成的集合用S表示,论域中浮躁之人组成的集合用P表示,论域中渴望暴富的人组成的集合用M表示。利用结构主义的形式化表示方法,这一广义三段论,可以形式化为:all(M,P)∧most(S,M)⟹most(S,P)。利用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就可证明这一广义三段论的有效性。证明:假设all(M,P)与most(S,M)这两个条件均成立。根据all和most的真值定义可知:all(M,P)⟺M⊆P,且most(S,M)⟺|S∩M|≥|0.55|S|,因此,|S∩P|≥0.55|S|。再根据most的真值定义“most(S,P)⟺|S∩P|≥0.55|S|”可知:most(S,P)成立。证毕。对亚氏三段论和其他广义三段论的形式化及其有效性的证明均可以类似处理。可见,利用结构主义的形式化研究方法,可以简洁明了地对包括亚氏三段论在内的广义三段论进行形式化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笔者多年的研究表明:这一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普适性非常强。因为不论是自然语言中无处不在的广义量词的单调性推理,还是亚氏三段论推理,抑或是广义三段论推理,以及建基于这三种推理之上的语篇推理,都可以使用这种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形式化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61-01
一、结构主义的特征
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后扩展至整个欧洲大陆。但“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而是由结构主义方法联系起来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其观点“大多与一定的专门的学科有联系。”例如,在哲学和社会学中的阿尔都塞结构主义,在历史哲学中的富科的结构主义,在美学和文学评论的德里达、巴尔特结构主义,在心理分析中的拉康结构主义等等。这些结构主义大家们虽然在理论、思想上有共同之处,但差异性也是存在的。如此自然给回答什么是结构主义这一问题带来很大的困难。文学结构主义大师之一的库勒曾悲观地说,“以考察这术语怎样地被使用去为结构主义下定义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只能导致绝望。”尽管如此,对结构主义有独到研究的纪本崧在考察诸种结构主义者的研究实践所表现的特征之后,认为注重结构、强调对结构的分析是所有结构主义者共同具有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素
结构主义在创始时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如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心理学的格式塔(或形式)理论;文化人类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等。然而,学者们又一致认为,语言学家索绪尔对结构主义创立之影响则是最主要的。然而,不管是哪个学科的结构主义,在方法、理论和思想上都具有两个共同原则:整体原则;关系原则。
1.整体原则。结构主义注重整体,认为事物的部分或因子仅是通向研究事物本质的要素。单独的部分之所以有其自身的意义、功能,有其自身的确定性,是因为它的所有的一切,都归属于整体,都只有参照“整体”才能够表现出来。换句话说,脱离了整体,任何部分就无意义可言。整体不等于部分机械地相加之和,对于部分而言,整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权。
2.关系原则。结构主义认为,现实的本质并不单独地存在于某种时空中,而总是表现于此物与它物间的关系之中。关系不仅紧密相关某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而且统摄宇宙万物间的各种系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在于对组成事物诸要素本身的认识而在于对各要素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
结构主义哲学的整体观和关系的观点具有系统论的雏形。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在设计中应用整体、系统和联系的观点,正是现代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结构主义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关于结构主义哲学影响下对产品的功能性、情感性、社会性的更深层面认识,即由符号学语言学研究衍生出产品语意学,并将产品语意的传达划分为三个层面,功能语意传达层面、情感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首先,产品语意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只着眼于产品本身,而是将“产品――人――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研究的重点也不仅仅是这三者中的某一个方面,而是将重点放在“产品――人”、“产品――环境(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作为产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环境(自然环境、人类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上。
在结构主义影响下的产品设计研究中,我们必须用新的眼光来审视“人”作为产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地位问题。在一些结构主义学家的理论体系当中,结构主义原则还包括“消解主体”原则。即应用整体和关系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地位。在这一原则下,人失去了万物中心的地位,人不再是创造者和支配着,而是作为结构或系统中的一个因子而存在。结构主义者认为,在各种门类的社会科学中,所谓对人的研究,如何探索人的本质等,其途径不是直接地研究人自身,而是要研究那种与人类有种种关系总和的整体。因此,个体之存在的意义就必然让位于社会的整体。在这种原则下,人的意义并不在于本身,而在于在整体或系统中人与人、人与各要素、人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总和。
以往的产品设计,将人作为设计的中心,产品设计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这种对人的需求的满足是功能性意义上的满足,很少考虑到人的心理性需求,人与环境、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被割裂开来,这一点在产业革命之后直到现代主义产生后的几十年里尤为突出,所造成的结果是产品设计外表生硬,浪费严重,破坏自然环境。
结构主义出现之后,产品设计的中心仍然是“人”,但是这种中心地位却发生了内涵性的变化。在结构主义影响下的设计中,把人的地位消解为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社会)等各种关系的总和,为人的产品设计中体现的不仅仅是对功能性的满足,更注入了情感因素、社会责任和价值观念等等要素,因为这些要素本身即隐含在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社会)等各种关系之中。
在创作理念上,设计师们在强调功能和情感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提倡设计社会责任,一方面从自然的形态中寻找设计灵感,借鉴各种有机形态、曲面风格、历史的装饰等来达到高情感化设计;另一方面,将可再生、循环利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理念融入到设计当中,以期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结构主义;索绪尔的语言学;文学批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172-01
1.引言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关联紧密。结构主义是一种具有跨学科性,开创性的理论,它质疑学科研究的现状,改变学科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力图建立科学化,独立化的人文研究。“结构主义通常是指一批以法国人为主的思想家的观点,他们在本世纪50、60年代受费尔迪南一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把结构语言学的概念运用到了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研究上。” 而结构主义所强调的不是某一时期在语言学和文学批评学科领域出现的理论新变而是这些理论新变之间的关联。这些关联就是借用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促使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形成一股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分析文学问题的批评倾向。雅各布逊、热拉尔・热奈特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原则。人们把这些理论主张与索绪尔的语言理论联系起来,强调二者之间的关联。雅各布逊等人的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理论的运用,还在于其理论主张对文学理论新原则的创建以及开创了文学批评研究的新学科。这些结构主义文论所阐释的理论方法与原则和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之间有复杂的转化和发展。本文致力于从结构主义文论的阐释诗歌文本理论,叙事理论来研究语言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发展。
2.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在阐释诗歌文本理论中的发展
受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影响,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的结构主义就是要建立一种文学科学。雅各布逊用文学材料来开拓语言学的新领域,创建语言学诗学以弥补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漏洞。索绪尔认为语言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意义都取决于它与前后上下各要素的差异与对立,用他的话说:“在语言里,每项要素都由于它同其他要素对立才能有它的价值。”“他们的最确切特征是,他们不是别的东西。”这一观点启发了雅各布逊对诗歌语言功能的研究。雅各布逊通过自己的研究,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做了重要的发展,在他的《语言学与诗学》中提出了对等原则理论。
言语的诗歌功能就是在言语展开的线性过程中,把对等原则从具有聚合关系的选择轴投射到具有组合关系的组合轴。对等原则所生成的诗歌文本具有明显的对称、对偶,诗歌文本正是通过突出表现语音之间、韵脚之间、想象之间的相似点,使语言变得丰富复杂。索绪尔提出的符号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与雅各布逊所描述的语言运用上的相似性与邻近性是相连的:相似性对应聚合关系,邻近性对应组合关系。雅各布逊还进一步将索绪尔的理论与传统修辞学理论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建立在相似性关系上的语言符号选择是隐喻;邻近性关系上语言符号选择是转喻;诗歌以相似性为主突出的是隐喻,而散文以邻近性为主突出的是转喻。他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的基本运作模式,并以隐喻和转喻为基础建立诗学分析的普遍模式。
雅科布森通过对组合聚合关系的改变来研究文学的诗性功能。他认为诗歌语言正不具有对外部世界的指向性,而是注重语言自身。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可以揭示诗句的组织特点。这一思想在现代对现代结构主义文本分析中具有启发意义。
3.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在叙事理论中的发展
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叙事文本,分析叙事,寻求叙事规则,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适用范围。但这种运用带来了叙述本身特质与结构主义理论的融合: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适用范围而开创了新叙事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叙事文本首先就是分析单元从符号向话语转换。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确定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对共时性的语言结构主义符号系统作了要素的切分与结构的分析。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只适用于语言的封闭系统之内,适用于它的语音层和单词层。而结构主义的叙事分析以划分叙事单元为基础。但与语言学理论以语词符号为基本单元是不同的,叙事分析中所划分单元大于语词符号。
结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叙事文本是从普罗普1928年《民间故事形态学》对民间故事深层结构的分析中开始的,以功能作为民间故事的基本单位,功能就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意义而规定人物的行动。后来热奈特认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叙述话语。叙事分析都是以语言学模式为基础的,无论功能、神话素,还是陈述、话语都是大于语词符号的要素单元。他研究叙事与故事,叙事与叙述,以及故事与叙述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结构关系越出索绪尔语言的范围,是个体的话语结构。他所说的结构不仅依赖具体的上下文关系,而且还涉及社会生活背景。他所说的叙事分析离开了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进入话语世界。
叙事分析从语言结构发展到话语结构,适用了分析对象带来的变化。最初的叙事分析是适用的是个体性和创造性相对较弱的民间故事和神话等文本;而成熟的叙事分析适用的是个体性、创造性相对较强的现代叙事文本。叙事文本的个体性、创造性特点改变了结构主义语言理论。而结构主义语言理论运用到叙事文本研究对象从符号扩展到话语、从语言结构发展到了话语结构。
4.结论
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结构主义文论重视对文学自身的研究,突出文学的语言意义,关注对作品语言和文学形式的研究,改变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原有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文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从语言学到文学批评的转化,它并不是直接借用语言学的模式从而失去文学批评应该有的文学审美特性。相反,它是以关注文学文本的独特性为方向的,通过阐释诗歌文本的独特性和分析叙事文本的非语言学个体性、创造性形成叙事学原理。结构主义理论从语言学到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新的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基础理论,它促成了文学批评的成熟与独立。
参考文献:
[1]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P29
[2][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明凯译)[M],商务印书馆,1980年:P128,P163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结构主义在科学思想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与演绎法和实验法的结合是近代才形成的。由于人类智慧的自然倾向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在分析工作没有遇到复杂难题之前,无法获知各种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系统的存在。并且对于结构而言,由于无法直观观察,不同层次的结构必须通过抽象才能形成或达到,因而需要一定过程来反映抽象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的定义
结构主义是指结构这一抽象概念能够适用于任何领域。霍克斯(T.Hawkcs)在其著作《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指出结构主义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真正的本质不是其自身,而是各事物间可感的关系。对于一种因素的本质,其意义在于它与其他因素在既定情境中的关系,并且任何实体或者经验都只有在结构中才可感且有意义。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取得进展,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以及理论上的先进性。真正的结构主义,是方法论上的结构主义。因此,无论科学精神有多么开放,要建构真正的结构主义,需要用结构主义的名义来判断人们所说和所做的事情,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结构主义对于结构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转换关系。结构自身能够通过转换规律保证整个体系的平衡与完整,并且能够通过数理逻辑的方程式或者控制论的模式形式化。事实上,通过运算互相协调能够组织形成体系,而体系构造过程的结果即为结构。
二、结构主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
结构具有内部融贯性,是若干成分的有机结合,而非独立成分的混合。成分通过规律形成结构,而结构不是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因为结构中的成分具有与单独成分独立性不同的整体性。首先,整体并不先于成分。因为“格式塔”学派坚持的整体先于成分的理解是一种柏拉图先验论的立场,该立场会令结构主义陷入本体论的困境。从感知结构的角度以及社会整体性的角度考虑,反对源自联想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先验假设。其次,运算结构主义的立场强调,要重视成分间的关系,即指重视组成的程序或过程,因为关系组成秩序或过程的结果就是全体。某种程度上,体系的规律即是关系的规律。再者,整体是预先形成还是有形成过程,对于结构而言,由于其与发生论无关,所以结构在本性上是非实践性的,结构只是若干转换的体系并非静止的形式。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涌现”产生了整体性。
(二)转换性
结构是动态非静止的,依靠内在规律控制结构的运动发展。一方面,结构的规律能够形成结构;另一方面,结构的规律能够整合旧结构并且构造新结构。而所有结构作用的活动,只能包含在一个转换体系内。此外,结构的转换可以是非时间性(共时性)的,如1、2、3的逻辑数字顺序是直接显然的,也可以是时间性(历时性)的,比如结婚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成的。结构的转换需要将非时间性与时间性结合起来,避免与结构静止的形式混同。而结构转换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结构建筑在数理逻辑体系那样的非时间性结构的基础上。
(三)自调性
自调性是指结构能够按其本身规律在无外因的作用下进行自我调节。结构自调性的前提是结构本身具有守恒性和封闭性。结构具有封闭性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转换不会越出结构的边界,只会产生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规律的成分;结构具有守恒性是指,结构可以以子结构的方式并入更广泛的结构中,而这作为一种联盟,不能改变结构内部的各种转换,也无法取消原边界。事实上,结构的自调性要求的结构守恒是非静态的,封闭也不是绝对的。同时,伴随着结构复杂性的逐渐增长,自我调整能够通过结构的整体性规律起作用,一方面确保结构向更高级结构的过渡,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将结构作为子结构整合到更大的母结构中。
结构主义的三大特性构成了结构主义的理论,整体性定义了结构的基本特征,转换性定义了结构的基本规律,而自调性定义了结构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主体不断适应客体变化的一种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三、结构主义的融合与发展
一、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
后结构主义课程观是在结构主义课程观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结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结构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后结构主义是由结构到解构,再到建构的过程。多尔在课程建构上提出了4R的基本原理,对后结构主义背景下的课程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丰富性,指的是课程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2)回归性,指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3)关联性,一方面指“教育关联”,即课程中的观念、文本、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因素互动而组成的庞大的网络,另一方面可以称为“文化关联”,指课程之外而形成的课程母体在文化上的各种联接。(4)严密性,后结构主义架构中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起来,“不确定性”意味着选择的多样性与系统的开放性;“确定性”意味着每一种观点都有特定的假设和背景[4]。笔者试着结合以上理论特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1.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后结构主义课程是一套较为成熟、丰富、且具有自我更新功能的课程体系。一是要建设旨在培养人文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类和通识类课程群,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到与之相关的道德、情感、科学精神、社会等“软科学知识”;二是构建相关课程群,畅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渠道,跟进当今科技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三是开设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直觉等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对各种社会现象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研究,
2.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后结构主义强调主体性,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此学校要科学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教师在其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评估等作用,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探索新问题、形成新思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坚忍不拔、刻苦钻研的科学品质,养成团结互助、攻坚克难的团队精神。
3.课程体系的成熟性
笔者试着结合控制论原理,将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课程体系的成熟性研究分为准备环节、评估环节、总结环节及反馈环节四个方面。第一,准备环节。组建由教师、家长、教育专家等代表组成的评估小组,要求评估成员了解控制论原理、学校培养方案等,熟练掌握数据收集及分析的方法。第二,评估环节。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求:1、评估对象广泛性,调查对象要求涉及到各个年级,各个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确保调查取样具有代表性;2、评估方法科学性,采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学生能力测验、座谈会等形式,科学广泛地收集数据。第三,总结环节。它要求评估小组成员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真实、科学地统计分析,总结优势与不足,形成全面的关于课程体系成熟性的调查报告,以此指导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第四,反馈环节。它是课程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阶段,它将总结环节形成的科学数据及时反馈给学校、家长、教育专家等,用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教学观
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它强调突出主体的个性化、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鼓励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环境,这些思想映射到后结构主义的教学观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线。
1.鼓励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独特见解,展开热烈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及审美特点,课件设计上讲求视听效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要设计有新颖的课题,实施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在全程中负责讨论方向的引导以及讨论结果的评价,真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后结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天然的,要让每个学生比较自由地享受到综合性、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至内的转移和内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建构者。在这种理念下,强调教师首先在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运行机制等分析清楚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感性认知、原有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但这只是意味着建构的完成,学生个性化认知的过程还必须在建构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解构,以此不断循环,促使学生的认知经验螺旋上升。
3.强调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结构主义注重共时性分析,它将其深层结构归结于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接,忽视历时性分析。而麦卡琴认为:“课程,我认为是学生在学校通过隐含或公开的课程计划所学习到的东西,以及由于没有被涵盖于课程计划之中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这些没有机会学习到的东西,用艾斯纳的话说就是‘虚无课程’。”[5]后结构主义认为教学内容可以包括:(1)涵盖在计划课程之内的知识;(2)包括学生从同辈之间习得的知识;(3)包括学生从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等方面获得的东西;(4)学生从“虚无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后结构主义的教学内容充分将提供学生学习的机会放在了首要位置,具有极大的意义和影响。
总之,后结构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下半叶对欧美的理论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结构主义思潮,促使整体性向开放性体系转变,促使演绎性向发散性转变,促使客观性向相对性转变。虽然后结构主义在其发展中仍未完全的成熟、完善,但我们可以清楚地预见其开创性的理论思想必定会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幼蒸.结构与意义—人文科学跨学科认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 李克建.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07(9).
" [论文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布龙菲尔德 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它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听说教学法促进了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念
在本文开始之前,先提到两个概念即“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称结构语言学的创始人是瑞士的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saussure 1857-1913),他也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由于他的思想具有的一般原则,使他的思想成为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体。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或美国结构主义或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以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它的出现和发展对美国土著语言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著作广受赞誉,它不仅显示了人们对语言的兴趣,而且还表明了学界人士对从事语言学理论研究的愿望,而这种理论的每一次进步,我们对人文研究所抱有的某些先入之见。 布龙菲尔德对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一些观点,如“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组合”和“聚合”关系、“句段”和“联想”关系等都表示赞同。只是他们用了不同的说法。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形式,不是实体”[Saussure 1983:120]。即符号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言的“系统”。总之,索绪尔的学说为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听说教学法使我们明白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认为教会学生语法知识就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互相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加强口语的操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口语学习的重要性,各种口语短期培训班和学习法涌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是从初一开始开设英语课程,而现在四五岁的小孩就已经被送到少儿口语训练营。可见这种听说教学法已经盛行开来。
4)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和印第安人土著语言的迅速灭亡促使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产生。它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主张以视听教学法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对现代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回顾20世纪西方哲学史,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美学也不例外。60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对20世纪自律论的发展大有推进之势,本文旨在梳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从一个侧面展示20世纪自律论的演进历程。
一、“结构主义”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内涵
“结构主义”潮流产生之前,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为“新批评派”。它肇始于20年代,40、5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占据了美国文论界的统治地位。这种文论主要强调艺术作品的自足性,认为艺术是为其自身而存在的,形式是艺术的本质。从本质来说,它也是一种形式文论,但由于它过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而忽视其内容,至50年代末日渐衰微,逐渐被60年代崛起的“结构主义”潮流所替代。
所谓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一位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uuss,1908―)曾给出如下定义:结构主义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生活的模式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的性质。”
“结构主义”虽然形成于60年代,但在思想上、文化上的准备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结构”的观念源于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Saussure,1857―1913)。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其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5)一书中。索绪尔认为语言现象是在一定时间互相并列、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在语言系统中结构无处不在,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它由若干元素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它元素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变化。其次,与“历时”语言学家着重研究各语种语言现象的历史发展有所不同,作为“共时”语言学创始人的索绪尔更主张研究同一时间内各种语言现象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结构”在支配它们的性质和变化。索绪尔还将对语言的比较引申到其他方面,他认为人类社会在表达和传递有关周围环境和自身的认识成果时,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使用了众多相对自足的形式系统,而语言只是其中一种符号系统。这些形式系统的共性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代替、代表、反映所要表达的主客体对象,如语言、手势等。如果将这些形式系统纳入一个范围,找出其规律,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索绪尔的观点也不是凭空出世的,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方面影响下诞生的。其中,与20世纪初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1922)一书中提出,世界是整体的系统,是由许多“事态”构成,每一事态都是有一条锁链相互连接,这条锁链又由多种事物构成,各个锁链之间出于某种特定的结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事态的“结构”,而“形式”导致了这种“结构”的可能。
索绪尔之后,受到其语言学影响的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语言的性质,可以分享语言学的成果。对于结构主义,语言不仅是激发灵感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一种将结构主义原本各行其是的种种设想统一起来的方法论模式。列维・斯特劳斯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方法的积极响应者。他认为结构是真实的,但不是客观世界里共有的,而是人的潜意识活动的一种投射,是人的一种先天构造能力。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各种结构最终又是人类潜意识的产物。英国学者霍克斯对二者的关系也阐述得十分明白,他指出结构主义关注的焦点,并非人的意识或者存在状态,而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中“普遍存在的系统与结构的关系”。这种系统与结构关系先是被人的无意识认可,而未完全进入人的意识领域,未被人的理性所完全接受。
可见,结构主义的核心在于“结构”的观念,是透过事物的具体内容和单纯的因果关系(表层结构),去发现其内在结构(深层结构),即构成这一现象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结构主义对20世纪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
19世纪中叶,在欧洲音乐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美学体系――自律论。自律论与长期以来占据欧洲音乐美学思想主流的情感论针锋相对,它的确立以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的代表作《论音乐的美》(1854)为标志。汉斯利克批判了情感论认为“音乐内容是情感的表现”的观点。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等一系列论点,建立了自律论音乐美学完整的体系。此后,自律论音乐美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只不过它对当时的理论批评和音乐创作实践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直至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出现,它作为一种形式文论的许多观点与自律论“音乐具有形式美”等诸多论点十分契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也可以借鉴结构主义的一些分析方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形式一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发展。
首先是在理论方面,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对一些音乐理论家的影响颇深。列维・斯特劳斯曾指出音乐具有“可以理解但不能言传”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使得结构主义对它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着以结构来看待音乐的观念,列维・斯特劳斯将音乐解释为固定存在于一个共时存在的整体中的时间。他认为音乐需要时间,“在声音和节奏的层次下面,音乐在一个古老领域当中行事,就是听众的心理时间;这种时间是不可取消和不可挽回的历时性,而音乐改编各个部分为的是听起来让它成为一个共时存在的整体,与它本身非常接近。”这一特点使得用结构的观点来分析音乐成为可能。5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甚至在苏联与东欧国家都掀起了一股结构主义热。为我国音乐理论界所熟知的申克(Heinrich Schenker, 1868―1935)音乐分析法即受到结构主义方法的很大影响。
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一方面来源于上述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思想和维特根斯坦的“结构”观念,另一方面还有形式自律论的音乐哲学前提。在申克看来。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所揭示的是“乐音生命的有机的、绝对的本质”;关于音乐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音乐自身所展现的内在规律与世界的内在规律是一致的。上述观点与汉斯利克形式自律论的立场是完全相同的。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渗透方面,他在音乐上用来区分不同概括程度的术语――“背景、中景、前景”与语言学术语“深层结构”及“表面结构”类似,表示两种程度之间关系的术语“变化”与语言学术语“转变”也很接近。申克强调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他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内部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内聚力”(Organic Coherence)。在具体操作层面,他创造了简化还原的方法。音乐作品的形式由前景表现出来,通过简化还原的方法将其进行剥离分析,最后可见它的“原始结构”,即背景。在和声和对位的关系上。他认为和声源于对位,但对位又离不开和声的支撑,二者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为此,申克还自创了一套图示分析的方法。这种图示以常规记谱法为基础,辅以一部分符号补充说明,既直观又清晰。这种图示分析的范例是1932年出版的《五首音乐作品的图示分析》。
诚然,申克的分析方法也有一定的缺憾。他的分析主要涉及和声、调性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节奏、动机发展等等,而且这种理论只适合于18世纪到19世纪后半叶调性原则确立以后的欧洲音乐。但不可否认的是,申克分析法在结构主义观念和方法的影响下,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在结构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它不仅提出了新的音乐分析方向,更是推动了20世纪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发展。二战之后,申克的后继者凯茨、萨尔则、阿伦・福特等人进一步完善了申克的分析体系。
德国音乐家哈尔姆(August Otto Halm,1868―1929)的音乐理论观念与申克十分相近。他也认为形式、结构是音乐作品最本质的东西,否定音乐同情感及联想之间的关系,音乐美学应当从“情感的陶醉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哈尔姆研究的重点是在赋格和奏鸣曲方面。在《两种音乐文化》一书中,他将二者作了比较性研究,认为对位与和声在音乐结构的最始源、最深层就已存在,音乐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在二者的统一和融合基础上所形成的有机体。这一点与申克十分相似。
1964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古德出版了家庭社会学名著――《家庭》,受到了社会学界的普遍重视。 1982年得以再版,再版时作者对该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再一次系统重申了他的学术思想,并被翻译为多种文字。1986年,中国学者魏章玲将《家庭》一书翻译成中文,中译本的出现,为我国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本论文中,笔者意在从对古德家庭观的认识出发,尝试解析其家庭观中的后结构主义思想。
一、文献分析与推导
1. 问题的缘起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上对于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从微观领域转向宏观领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反映在家庭研究上表现为家庭结构趋于多样化,家庭功能多元化,这些变化不仅引起社会学,也引起哲学、史学、经济学等各界学者的注意,推动家庭社会学的现代化并向应用科学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古德完成了大量的学术论著,成为其家庭研究的黄金时期。
笔者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对古德此阶段的家庭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认真考察了古德思想中的角色关系、性别模式和社会分工的联系、工业社会中的亲属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并意外地发现其思想体系中的后结构主义影子,而绝非是利用后结构主义思想解释古德的家庭观,这是对古德家庭观的新理解,也是对家庭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笔者根据已有文献推导出对于“多元差异”分析框架的文本性建构,作为一个分析框架,“多元差异”包括多元关系和相对差异两个子框架。综合已有文献,笔者发现在古德的思想中,存在“多元关系”(包括工业社会中的多元亲属关系等)和“相对差异”(男女两性相对差异)的相关分析和描述,而这一分析和描述与同一时期在法国兴起的后结构主义思潮(承认“差异”和“去中心化”)在理论认同方面有相契合的部分。据此,笔者从后结构主义与古德家庭观的关联出发,利用这一分析框架解析古德家庭观中的后结构主义表述。
2. 关于古德思想的研究
回顾对于“古德”思想的研究,文章不在少数。魏章玲在《评W・古德的一书 》③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重视理论观点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作者认为,古德的理论核心是经验研究关系的一种结构或体系,并非常重视数据,反对想当然的推理方法。二、强调家庭在社会上的中心地位,认为社会是通过家庭来取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三、主张男女平等,作者认为古德全书中贯穿了这一基调,并在角色分工上打上这一烙印。 四、作者认为,古德通过对西方、日本、中国、印度等国传统制度的比较,概括了全世界家庭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指出工业化并不能解释一切家庭变化。
而对于古德“亲属群体和关系网”的研究,蔡禾等在《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④一文中认为:美国社会学家古德(Good,w.j)的家庭研究支持了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以血缘为核心的亲属支援模式会慢慢扩展到以包括其他次属关系的社会支援模式。
与之不同的是,在《家庭革命》⑤一书中,作者陈功认为:美国社会学家古德是趋同论的代表人物,指出工业化改变家庭制度的进程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存在着的,尽管出发点不同,发展速度和道路不同,但都朝着“某种类型的婚姻制度”在发展,在婚龄提高、离婚率增加、家庭核心化、功能减少等方面都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趋同一致,并且这种趋同现象也是符合工业化发展需要的,等等。
尽管对于古德家庭观的研究种类繁多,观点多样,但是主要的研究趋势是对古德观点的理解与描述,理论上的深入考察比较少。因此,笔者对于古德家庭观思想进行深入考察并对权威理论进行重新梳理,探讨古德家庭观中的后结构主义思想。
二、后结构主义与古德家庭观的关联
1. 时代背景的关联性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学发展进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是一个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强势地位丧失,并随后呈现出理论流派或研究范式多元化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西方家庭社会学开始把研究重点转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家庭变革及其趋势,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离婚、生育率、两性关系、非婚生子,到人工流产、试管婴儿、同性恋、丁克家庭等等,并对未来家庭作出种种预测。而这一时期的美国因为越战的失利,社会中弥漫着消沉颓废的气息,所以,嬉皮士、性解放、权利归花儿(意思是通过爱情和非暴力实现社会改革)等现象相继出现,代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思潮,这一时期的古德,也迎来了他家庭研究的第一个高峰――《家庭》一书的出版发行。
与此同时,后结构主义思潮也在法国悄然兴起,并在美国盛行起来,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里达、拉康、福柯、利欧塔等等。后结构主义思潮对西方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在批判结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思潮,作为一场思想运动,后结构主义对当代各种思想文化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后结构主义已经成为当代思想理论的基础,从文学批评、政治理论、文化研究到社会学、民族学等各个领域,后结构主义的踪影几乎无所不在。后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极为广泛和无定形的思想流派,它的很多特征,如差异、去中心化等概念在古德的家庭思想中都有所体现。
2. 思想内容的关联性
古德在家庭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并不仅仅在于将家庭社会学的一些已知的命题归纳为原理、假定和定义,还有对社会变革中的家庭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工业化与家庭,性别模式与社会地位之变化,扩大的亲属关系。有学者指出:“工业化是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后现代主义在社会科学中出现,也主要是受到了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法国学者德里达为后现代分析提供了一种后结构主义研究路径,并不是单纯的理论姿态,而是介入伦理和政治的转型姿态,也是去转变一种存在霸权的情景,去叛逆霸权的思想和行为,后结构主义研究取向在当代社会学研究的亚领域中尤为明显,其中之一就是女性主义作家运用解构主义⑥分析父权话语”⑦。古德虽然不能称之为女性主义作家,但是从他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可以窥探出解构主义的踪迹,例如“差异”“多元化(非中心化)”概念等,古德认为男女两性在能力和才干上的生物差别是微乎其微的,两性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个体在获得性别角色时,途径是多元的,包括工具性职责、表意性职责等等。
鉴于此,笔者对古德家庭观中出现的后结构主义现象进行一一表述。
三、古德家庭观中的后结构主义表述
1. 何为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是理论化的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去中心化”、“差异”、“多元化解构”等是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认为“作为社会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客体――主体性的人和社会(结构),在后结构主义者的视野中已经不存在了,社会结构也已经由形构走向了彻底的解构”⑧。虽然后结构主义最早出现在语言学及文学评论上,但是,在现代社会学领域中后结构主义的表现,主要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是指在研究中直接采用后结构主义的相关术语,如布赖恩・特纳塔提出的后结构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选择性亲和”⑨。隐性是指在思想中所表现出的后结构主义思维或方法。而古德的家庭观中正包含着隐性的后结构主义思想。
2. 古德家庭观中的后结构主义表述
本文主要采用“多元差异”(多元关系和相对差异)的分析框架对古德家庭观中的后结构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在“相对差异”和“多元关系”的子框架下,分析古德角色关系、性别模式和社会分工中的相对差异,亲属关系网络和工业社会家庭中所体现的多元关系。
古德在探讨家庭中的角色关系时认为,男女两性在获得性别角色时存在“差异”,“意识形态、组织协作、社会压力、经济资源都会对家庭性别角色的分工产生影响”⑩,体现在两性角色关系上主要是“夫妻关系”等,也可以说是权威或是说权力关系,在夫妻关系中,古德以为男女双方在家庭中,所占有的资源存在“差异”,所遭受到的社会压力也存在“差异”,于是,在如何维持家庭稳定上,“如果男女双方都有利他主义行为,也就是说,双方在冲突中都能让步,或是双方有关对方角色行为是否合适的看法相似,或双方在相互交往中都能找到更多的价值,我们就能预言,他们的婚姻关系会比较完满。”⑾也是夫妻双方协作完成的,所以可见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最幸福的家庭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权力制度,在过去几十年里,传统权威遭受了人们的非难”。⑿新型家庭权力关系在人们的需要下应运而生,即承认“相对差异”的情况下的家庭男女平等,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反传统的思想方式,“承认差异下的平等”赋予了前现代现象――“传统”更大的重要性(罗斯诺,1992年)⒀。
在性别模式和社会分工的解析中,古德意在证明,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和社会内部社会分工(两性分工)主要是由阶级对立决定和引导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存在生物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生物性差别不能作为社会分工的依据,古德使用“历史性社会分工”这样的话语来证明他的观点,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自我解构,打破了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元对立,确切的说是对形而上学的以“ 阶级”的为中心的二元对立的等级结构之解构,同时在古德家庭观思想中也存在后结构主义的“一致性”,即“思维(理性)和存在(事物)的同一性”⒁,对于两性的劳动分工,男子有可能享有更高的特权,例如“行动自由、不照看孩子、能选择更有趣的职业”⒂等等,古德也认为在先赋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这也是男子的理性选择,古德在社会分工的社会现实中找到了验证,并站在现代化的角度上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予以解析,也是古德思维与现代两性分工这一事实的一致性,因此也证实了“差异”是相对的,也是笔者在“相对差异”的子框架下希望予以验证的。
同时,古德也认为,在传统的社会中,亲戚关系被看作是核心家庭和复合家庭范围之外的社会关系,是由有组织的血统群构成,就像中国的宗族、日本的同族一样,是大家庭权利和义务的组合,处于中心地位。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与更多的人、群体和组织发生社会关系呀,远比以往的社会要频繁的多,而其中有些外界关系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比亲戚关系网要重要的多。因此,人们可以完全回避亲戚。这就是说,在现代条件下,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⒃由此可见,当一个社会实行工业化时,宗族、世系、亲属或其他血统群体就会遭到削弱和衰退,亲属关系网这一处在中心地位的社会支持系统随之瓦解,中心的地位丧失,也是亲属关系网“去中心”化的完成。但是,古德也承认,即便中心地位丧失,亲戚群体还是会继续存在,成为工业化的阻力。那么,这时的家庭模式该走向哪里?古德以为,在全世界,家庭模式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母系制衰落、共同的亲戚群体的影响的下降、嫁妆和聘金的流行程度下降、男女婚龄缩小、近亲结婚减少、离婚率升高等等,我们不难在古德对于家庭发展趋势的总结中看出:现代家庭中婚姻形式的多元化,例如,离婚率升高,传统家庭模式解体,于是家庭危机产生,嫁妆和聘金流行程度的下降,自由择偶的比例扩大,共同的亲戚群体已不再是夫妻双方的依赖,人们的交往群体由初级群体发展到次级群体,交往对象由单一人群向多元人群转变,妇女地位的上升,妇女加入到劳动力市场中,使劳动力市场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也使得男女两性不仅在生物性别,还包括社会性别上的相对差异的产生,也就是笔者在上文中提到的男女双方在家庭中,所占有的资源存在“差异”,所遭受到的社会压力也存在“差异”。
可见,在古德思想里,家庭的发展形势就是家庭的主客体在多元范式下的相对差异。纵观古德的《家庭》一书,从分析传统的家庭模式与家庭关系出发,发展到工业社会中家庭的特点,再到对家庭变革(本文特指离婚率的上升)领域的问题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得里结出他对家庭结构的解构。
四、结论与反思
本文在建构“多元关系”和“相对差异”的子框架下,对古德家庭观中的角色关系、性别模式和社会分工、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家庭变革等几个方面进行解析,而强调“差异” “去中心化”是后结构主义者的共同特征,笔者试图从“多元差异”的分析框架中找寻后结构主义的特征。
首先,古德在论述性别角色和两性分工时认为,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中两性地位不再是由单一的先赋条件决定的,而是由受教育水平、经济地位等多方面决定的。因此,个体在获得性别角色认同的渠道的多样化,多元化的渠道也使两性在社会分工存在差异。然而,就多元化视角下的两性差异,同样是在“多元差异”分析框架下得以解构。
其次,我们也看到,家庭所面临到的危机情况,在传统社会支持系统整合能力减弱的现今,使得本应处于中心地位的亲属关系网濒临瓦解,去中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从另一个角度说,古德家庭观中的“差异”与“去中心化”是在传统和现代的转型中发生的,不仅仅是在“话语分析”的范畴,更多的是在对步入工业化的现代家庭的解构。
但是我们也看到,古德思想中的理论范围较广,观点种类多样,笔者也只是有意识地选择其表述中具有后结构主义特征的部分,这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巨大的变化下,家庭在传统与现代的嬗变中,所表现出的后结构主义现象。正如德里达认为,“后结构主义具有一种跨学科的语境,他作为一种整体的研究取向还没有出现,新的和旧的处于一种非寻常的、非线性的关系之中。”⒄
【参考文献】
1. 古德著,魏章玲译. 《家庭》.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6年10月第1版.
2. 乔治・瑞泽尔著,谢立中译 . 《后现代社会理论》. 华夏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3.夏光著. 《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4月.
4. 郑乐平著. 《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 2003年3月第1版.
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风靡各个领域,以致各个学科都产生了自己的结构理论,为科学研究的进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在语言学和文艺学领域中,结构主义更是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切实有效的研究流派,并且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理论对文艺学中的结构主义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出发探索其究竟是如何影响结构主义文论的。
1. 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可以被称作是结构主义的鼻祖,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索绪尔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对共时和历时、组合和聚合、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等概念的提出和划分上,这些理论对语言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相反,言语却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①也就是说,语言是隐藏在实际话语背后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它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则是实际的话语,是对语言的运用。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一个符号就是一个整体,它由能指和所指两方面组成:能指是表达某一意义的声音或图像,所指是声音或图像在人脑中唤起的形象和在现实生活中所对应的实体。
共时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语言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可以截取某一历史阶段的语言,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等结构要素进行研究,如:词汇学、语音学等。历时语言学研究某一语言要素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及变化规律,如汉语史、语法史等。索绪尔认为在语言符号序列中,一个符号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他和可以替代他的其他符号的对应关系,也取决于他和前后符号之间的关系。前者就是聚合关系,后者是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就是可以相互替换的各个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组合关系是组合序列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2. 语言学影响下的结构主义文论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延伸到文学研究方面就形成了结构主义文论,它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研究都是以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为基础研究出来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本质差别,他们是在各自领域的创造性应用。语言学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上:
2.1 神话结构分析
索绪尔对言语和语言进行区分的思想对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模式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列维・斯特劳斯发现,表面看来神话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从各地搜集起来的神话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们都表现了人类所面临的一些共同的生存问题。他认为,这说明了这些神话跟人类语言活动一样,都来自一个人类永恒的普遍结构,而正是这一普遍结构使得各种不同的神话具有了相似性。他认为,神话和言语活动一样也具有“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各地神话的不同表述是神话的“言语”,而所有神话的系统结构则是神话的“语言”。
列维・斯特劳斯还把神话叙事分解成许多单位,并提出了“神话素”的概念,他认为每个神话叙事单位都能够用一个短句来概括,他们就像语言的基本单位“音素”一样只有以特别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意义。他还强调在分析神话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同一神话在各历史阶段的不同叙述,还要分析他在同一历史时期存在的不同变体描述。各历史阶段的描述和同一时期的不同描述在“神话素”的关联下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统,就如同音素把声音和意义结合成一个整体一样。也就是说,神话也是在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上同时发展着的。
2.2 叙事理论
索绪尔关于能指和所指的理论同样影响了不少文学界人士,罗兰・巴尔特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文学不止是我们传统观念上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单纯的客观世界的反映,它还是我们借以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一种符号。由于符号在一方面指代所指的具体事物,一方面又有自己的意义,所以文学也具有这样的两面性。文学语言可以像符号一样表示某种意义,也就是它具有语言学的能指功能,同时他也可以指向自身,而不是文学之外的世界,这就相当于语言学的所指功能。
通过对文学两面性的区分,罗兰・巴尔特还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差别,并认为文学符号系统实际上包含着两个相关的层次。一个层次由能指符号组成,他通过语言在实际中的不同运用来说明语言本身的涵义,这是文学语言的表层系统。另一个层次是深层文学语言系统,他形成于能指和所指的相互作用,并在它们的作用中产生新的能指,这种新产生的能指可以指向文学语言之外的东西。比如说象征气质高洁的兰花,“兰花”这组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兰花都属于表层系统中的能指和所指,而气质高洁则是在这一表层系统中所形成的新的能指,属于深层的语言系统。因此,巴尔特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结构系统,即形成了结构主义对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2.3 矩阵模式和文学叙事语法
索绪尔和雅柯布逊都对语言二元对立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他们的这一研究同样影响广泛,文学研究家格雷马斯将这一思想成功引入了文学研究领域。他认为由于有了“语义素”单位之间的二元对立,才产生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意义”。 “语义素”单位的这种对立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和他的对立面,又包括实体和对自身的否定。在对这一思想的继续研究扩充后,他提出了用来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这不可谓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文学理论的一大推动。
格雷马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所提出的理论不止如此,他还认为文学作品的叙述与语言学的句子是一样的,他们都可以进行语法分析。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的叙事看成是一个被扩展了的句子,句子里有主语、谓语、宾语及其他成分,文学作品的主语就是主人公,谓语是其的行为和经历,宾语是与其相关的其他人物。由此看来,文学也不过是一个个的叙事结构而已,也就是说看似千变万化的文学作品的形成规则是有限的。这就如同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有限的语言规则后就可以说出无限的句子来。
3.分析与总结
总的来说,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特点是认为文学作品取决于结构和系统,要理解文学作品,就要把握好结构、系统及深层规则,把握好作品中的“二元对立”的元素。这些语言学中的主要观点和方法被运用到了文艺学中,突出了文学的语言意义,使得文学开始重视自身内部规律的研究,并希望通过具体的文学现象研究揭示出文学的内在本质。结构注意语言学思想的盛行恰好为文学研究提供了这样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思维方法,他使得文学研究从外部走向了自身。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是与社会、与人密切关联着的,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的价值观,将文学作为一个封闭的结构系统来研究是不科学的。我们评价、欣赏文学作品时更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只抽象的研究其中的模式、结构,而应该把其作为对文学作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补充。(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程国安.论结构主义与文学结构[J].河北学刊,1997(6).
[3]赵一凡.结构主义[J].外国文学,2001,(1).
[4]张良林.构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5]赵东旭.结构主义文论中的语言学方法[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2)
[6]何立新.浅议结构主义与文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Industrial Building Analysis by Structuralist
Abstract:Structuralist stresses relations among the elements, concerns the "deep structure", seeks common sense of representation, those are many established industrial buildings miss. This paper analyze some cases which reflect the meaning of the structuralism, to point out the factors needed when designing. And the structuralism will be the useful and responsible designing methord in the future.
Keywords:Structuralism;Industrial architecture;Design;
工业是国家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但是由于业主的短期效益要求和建筑师的忽视,工业建筑被关注的往往是其实用性,忽略了对环境与景观的影响,造成了很多城市的杂乱和环境的污染。实际上,工业建筑不仅仅提供生产的场所,也是生产工作人员长期停留的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者,因此,现代的新型工业已经不能仅是冷冰冰的大跨度方盒子,应该在设计与建造时注重其人性化、地方性、节能性等特性,强调建筑与环境、与城市、与人的联系,这些要求正是工业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与结构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1.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法国,它是从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规律系统。“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一种建筑流派,,[1]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许多学科都能够像语言学一样精准而秩序化。
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发展扩大,其特征却能够涵盖许多学科。首先,关系重于关系项。研究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分裂研究整体中的要素。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只能从关系中发现其意义。其次,深层结构重于表层结构。结构主义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认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深层结构),也就是人思维的本质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始终不变的,但是文化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表层结构)却是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时间及观念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三,共时性重于历史性。结构主义所研究事物的任务就是在特定时空中的定性研究法,要通过事物结构的操作从无意义的构成要素中引出有意义的事物本质关系。[2]
2.结构主义应用于建筑
建筑中的结构主义理论是1960年以来建筑界重要的先锋派运动。结构主义者以整体的方法论批判了早期现代建筑忽视历史与文脉的僵化思想,并提出场所感意向创造以及认同设施等注重人性因素的城市规划基本概念,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3.工业建筑与结构主义
工业建筑作为一种倾向实用和近期兴起的一种建筑类型,或许设计中并未刻意追求运用结构主义的理念,但是建成的优秀建筑中仍然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结构主义的思想,我们需要深入的分析作品做出总结,从而在以后的设计中有意识而且合理的运用结构主义。
3.1关系重于关系项
前面已经提到,注重关系而不是关系项是结构主义的首要特征,而其应用于工业建筑中,体现在建筑自身中各要素的关系,包括功能布局、技术支持、材料应用等等方面;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环境不仅仅包括基地的物理环境,还包括地域的、文化的、社会的综合因素。工业不独立于环境而存在,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融入环境,还要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影响,重视“关系”。
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的位于德国的产品大厅和中心能源工厂(图1)能够良好体现建筑中“关系”。三个玻璃大厅部分被四个高起的支架部分悬挂起来,其生态学的理念表现在建筑方方面面:隔热良好的玻璃、自然通风的运用、太阳能利用、屋顶植物的雨水收集作用。而且,流经屋顶和场地的雨水流向新开辟的人工湖,用以浇灌和消防。(图2)建筑环境的营造体现与环境和景观友好的创作理念。
形式单一而又快速建造的工业建筑充斥着城市,但其实它们不应该是单独孤立的,其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体现企业理念、跟随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存在,工业建筑应该是与种种要素作用的最终结果,而不是自我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工具而已。
3.2变化、生长与共存
变化、生长与共存是“十次小组”提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成为结构主义理论核心。[3]因为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导致形成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同化作用,这种作用使有机体在适应环境时,使客体在机体和能量两方面与有机体自身同化,并在融合客体于自己时产生新的图式,在新的概念性表象的层次上形成新的结构。[4]
Glass bottling Plant Cristalchile(图3)是建筑师Hevia做工业工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案例,良好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共存,无论在形象上还是对环境的友好层面。
透过建筑,在设计上体现着两种真实事物:朴素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但同样试图向社会传递有用的信息。建筑在实现这个目标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天和夜晚,起伏的大型的上升的屋顶仿佛是这个地区风力作用下账幔的动势,立面玻璃幕墙的使用时生产过程透明可见,成为一种直接易懂的建筑化的语言,强调光和影的处理,现实了巨大尺度,获得直接面临地区环境和地理的意义。
使用自然通风(文丘里效应)是利用了现有的风和屋顶通风设备,生产区域的热空气排出,温度通过有孔的玻璃外墙消散(内部温度总是比外界高)。通过地热,温度稳定在20°T的空气进入工作区域,这样的空气是自然形成的,通过地下管道(3米深处)用7个机械风扇(37 HP总消耗量)。而白天,这个建筑只利用天然的天顶照明。
工厂的位置、形式、发展都深深受到社会、文化、景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建筑就需要学会极力的与这些因素协调共存。
3.3层次性与多价空间性
多价空间性这一概念是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师赫兹伯格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共同价值观而缺乏个性自由所提出的,他说:“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典型空间,可以用集体来解释个人的生活模式,亦有使个人解释集体模式的可能,换言之我们要从特别的途经来建造住宅,使每人都能将他自己带进以他自己所解释的集体模式中去……因为,为每一个人安排一个精密适合他个人的环境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创造出一种供个人作解释的环境”。[5]
Software and Biotechnology Plants(图4)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科技园区,对于工业发展的最后阶段,决定新建两座建筑物用于研究和生产,分别为计算和生物科技。在外部他们应该各自完全独立,尽管这项计划被认为是在一个统一的方式中(图5);在内部,每个用户都将根据自己的需要占用室内空间,但建筑外观依旧保持一致,并且保持它最准确、长效的元素。
正面是通风的双层皮(图6),使建筑能够呼吸,同时,它连接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并能够在这种呼吸交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能源,提供良好卫生条件和空间,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持续与外界联系的场所。。两层薄膜之间的空间立面实际上是一种通高的垂直空间,并且为外层膜的两侧都提动了足够的自然光线。
3.4整体性的人性关怀
结构主义特正中强调“深层结构”与“共时性”,由此引出最为根本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自身需求,无论是人本身心理情感上的满足需求还是人对与意义的探索前进,都是共时性的深层结构体现。工业建筑设计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单纯的生产空间光线来自人工照明、空气不流通、工人简单的休憩要求得不到满足等等。可以说结构主义是一次对建筑作为表达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的探求 [6] ,而结构主义若应用于工业建筑则更能体现市场环境下的人性关怀。
位于土耳其的Ipekyol(图8)是一个定制生产优质纺织品的工厂,体块由于用地的限制已经触及到基地的边缘,不过能够使两个单元通过中间直线型的花园产生对话(图9)。花园狭长,种植树木花草,设置座椅,主要目的是提供员工休息的场所,同时,自然光线和空气能够进入生产空间,为工人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内部环境。
总结:
结构主义告诉我们需要注重关系、关注永恒不变的“深层结构”、追求意义的存在,这些正是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建造中缺失的内容。基于此,我们的工业建筑设计中需要关注生态、景观、社会、人文、民俗等多个方面,材料、技术服务于结构主义的工业建筑的建造而不是越来越孤立工业建筑,从而使我们的工业建筑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注释:
[1] 陶友松.建筑领域中的“结构主义”――运斤堂刍论之一.新建筑.1995年1月.61页
[2]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上).时代建筑.1989年2月.5页
[3]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8页
[4]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8页
[5]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9页
[6] 蔡勇.整体秩序与群化思维――结构主义建筑观的启示. 新建筑.1999年6月.40页
参考文献:
[1] [英]特伦斯・霍克斯 著,瞿铁朋 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瑞士]皮亚杰 著,倪连生 王琳 译.结构主义,(第一版)商务印书社,2009.
[3] [德]英格伯格・弗拉格 等编,李保峰 译.托马斯・赫尔佐格 建筑+技术(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语境中的文化是十分复杂的,从背景到现实都与西方大相径庭。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界是边缘性的,但其在中国语境中则是最新登陆的又一种"西方",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至少是象征性的中心性;但又并不尽然,文化研究又以其批判性、颠覆性、非正统性为中国学界那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外的边缘话语提供了声音。文化研究对当代中国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当今的大众文化研究更是如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中国的文化研究还无法应对当今中国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现实。
诚如许多学者所共识的那样,中国虽是一个笫三世界国家,但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热点,这就为其自身复制了一个想象性的幻影。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和消费化,一些大都市在生产/消费文化幻象方面,已与那些发达国家相去未远,也已基本具备了"后"文化的某些特征。为此,中国语境的文化研究就尤其令人关注。
一、
文化研究之所以成为西方自"语言学转向"以来,继文学研究之后的一种新的拓展,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后结构主义(在美国解构主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新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或提供了理论依据或提供了理论,直接引发了一种多维的广泛的文化研究的展开。所以在关注其中、文化、诸多因素时,不应因此便忽略了文本研究(自结构主义甚或是"新批评"以来的传统)的重要,尤以中国语境中的文化研究更是如此。与其说文化研究是从关注文本到关注社会,还不如说是将"文本"扩大化,走出了昔日仅仅关注"文学性"的狭小视野,而把历史、文化、社会亦视为一种"文本"来加以解读,并寻求其背后的"深层关系"。文化研究不是抛弃了结构主义以来"文本研究"的成果,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加以运用。
当年,罗曼·雅各布森综合了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美学批评等形式主义流派的理论主张,试图以语言学的方法来探究"诗学",最终揭示出所谓"文学性"的奥秘。他了大量的所谓"经典文本",然而于"文学性"的发现却收效甚微。流风所及,在中国文学研究方面,海外华裔学者高友工等亦曾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中国的唐诗,著有《唐诗的魅力》一书,虽用力甚勤且不无新意,但距揭示出唐诗的"魅力"似仍咫尺天涯。诚如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所言:"雅各布森的误解颇能给人以启迪,因为它清楚地表明,一个错误的假设是如何破坏了他的理论的。他毫无保留地接受了自己的解释,这说明他相信这一解释是正确的,因为它是语言学分析的结果。如果认为语言学提供了发现诗学格局的方法,我们就会自己把自己的眼睛蒙上,看不到语法格局在诗歌文本中真正发挥的作用……雅各布森提请人们注意各式各样的语法成分及其潜在功能,这对文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他相信语言学为诗学格局的发现提供了一种自动程序,由于他未能认识到语言学的中心任务是解释诗学结构如何产生于多种多样的语言潜在结构,他的分析实践是失败的。"(引自卡勒著《结构主义诗学》1975年)多年以后,他在一本讨论文学理论的小册子里更为明确地谈道:"……理论著作已经在非文学现象中找到了’文学性’――可以用这个最简洁的字眼称呼它。人们通常认为属于文学的特性其实在非文学的话语和实践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文学是一种脱离了语境,与其他功能和目的脱离的语言,那么它本身就构成了语境,这种语境能够促使或者引发独特的思考。"可见正是由于当初结构主义者们对"文学性"的追寻,才使后来的人们最终放弃了这种在封闭中的努力。文学,永远都不可能是"纯"的。既然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隐喻性的,就算是历史文本也从来都无法摆脱其"文学性",那么语言学文本分析的各种方法也将适用于历史文本、大众文化、政治宣传乃至广告的分析研究,所不同的是其目的已不再是探究"文学性",而是通过破解其中的所谓"文学性"(修辞建构),揭示出这些文本的"虚构"性,揭示出其背后权力关系、意识形态的种种诡计与合谋。换言之,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文化研究,看上去各自所处的不同,观念也各异,但在就文本的语言学研究方面,其彼此间还是有着一条相互关联的线索的。就美国的情况而论:从不满于实证批评、历史批评、印象批评、新人文主义批评,到关注文学自身研究的新批评,可以说是一个从不关注文本的极端到只关注文本的极端的转换;随着欧风吹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相继到来,引发了美国解构主义的鼎盛。然而解构主义对"中心"的巨大的颠覆性,又注定要为居于"边缘"的性别、种族、阶级、文化提供一种理论思想上的"核武器",而由此展开的各类文化研究又势必会走出文学,面向文化。这一看似反反复复的过程,绝非物极必反式的简单的重复或回归,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深化的进程。而中国语境中的文学/文化研究所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一进程。这无疑是中国许多学人的一种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