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和人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教师要善于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指导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正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明确四组辩正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正统一。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同的具体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三)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面对实际问题,能够遵循事物本身的脉络,实事求是,做出正确反应的倾向”。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它们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生物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须具备一颗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久远、博大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教师的威望愈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愈真挚,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学生对说理产生反感,便需从关怀入手,致力于感化,则水滴石穿,最终导致其思想的转变。
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全体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杰出的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他们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自我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才智的不断增长,他们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及其在德育上的主要体现----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智育、德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新编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化学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如何与90后中学生相处,让他们乐于学习。这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问题。不同的教育家或者是社会知名人士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与见解。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教育孩子的方法“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著名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教育孩子的方法“教育民主,科学管理”等。这些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一定的科学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把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之后,我得出了与90后中学生相处的两大原则,即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关爱学生,付诸行动。
第一条原则:相互尊重,相互体谅。
90后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属于转型时期,独立意识增强,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求的渴望,渐渐地对任何事物都开始形成自己特有的见解和认识,不再把教师的意识当作他们自己的意识。需要独立、需要尊重的心理,在他们脑海中一天天的壮大,他们追求个性化,追求非主流,追求另类的时尚。由于受到知识与阅历的局限,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又充满畏惧。故貌似稳重的外表其实是幼稚的。如何与这个特殊群体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成为了一把金钥匙。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尊重我们:课堂上遵守纪律,尊重我们的劳动果实,布置的作业能按时完成,最好学生对我们言听计从。然而,我想说这样的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必将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奴隶”。想来,这并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
学生觉得应该得到老师的尊重与体谅,而教师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没有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教师觉得应该怎么做,而学生却跟教师抬杠,偏偏不这么做。不交流不理解,久而久之,出现了“差生”“不听话的学生”“调皮的学生”“被学生厌恶的教师”等等,简简单单的矛盾成为了彼此无法跨越的鸿沟。其实解决这个矛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尊重、理解”。
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呢?
即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尊重我们,才能与他们进行和谐的对话。
经过和学生的协商,我觉得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几个地方:(1)家庭作业的布置征求学生的意见,可以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做作业;(2)学生要是犯了错误,教师先和学生分析道理,然后再问学生自己,应该“怎么办”;(3)教师在班级中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要征求一下学生的意见。如果一味地强加给学生,学生肯定不服气。
总之,在如何与90后中学生相处这一问题上,一定要牢记“相互尊重,相互体谅”这一原则!
第二条原则:关爱学生,付诸行动。
这是我在我的学生日记中看到的一段话:“我是语文大组长,平时语文老师看上去很严格。叫我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帮她收作业。我发现我是不被语文老师关注的对象。有时候感觉心里很难过,甚至有点恨语文老师。可是前段时间,她的一个简单的举动,却让我对她彻底地改变了想法,转变了我对她的态度……放学了,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只有我一个人在教室的走廊上徘徊,心情很郁闷……正在这时,语文老师看见了我,走过来,关切地问我“为什么还没有回家,时间已经很晚了”。我漫不经心地说“我等爸爸来接我回家”。这时,语文老师笑眯眯地回答“你爸爸可能不要你了,要不怎么这么晚还不来接你呢”!我马上回答她“才不是呢”!短短的几句对白,我是相当无心的,略带几分调侃的意味,可是学生的感觉却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深深地温暖了我那颗寒冷的心,我感觉很幸福,原来语文老师是很关心很关注我的……
看了日记本上的这段话,我觉得我需要反思,很多我的同仁也和我一样需要反思。
原来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或者是看上去很坚强的孩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望得到我们对他们所特有的关心。其实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都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哪个学生上课发言积极了,哪个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了,哪个学生学习进步了等等。然而这样的关心往往只停留在部分好学生的身上。相比之下,部分差生,估计是一个学期下来,都很难得到教师的一次关心。
而关心的内容其实是很丰富的,可以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关心他们课外的生活情况。
请记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对学生而言,都是极大的荣幸,都是一种鼓舞与学习的动力。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请时刻记住: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当然,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请记住两大教育原则,即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关爱学生,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一、角色平等原则
网络游戏作为游戏者的第二空间,其中的人物实际上是游戏者的化身,平等性是网络游戏的一个特点。在网上人们往往以一定的符号形式出现(网名),而真实的身份、出身、性别、经历都可以不写或按自己的愿望虚拟填写。网游中的人物虽然身份有高低、装备有优劣,但对游戏者来说却没有心理上的不平等,游戏者也不用因为自己级别低、装备粗劣而自惭形秽,以致放弃游戏。在游戏中没有呵斥也没有体罚,有的只是游戏者都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所以游戏中的人是平等的,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许多教师常责备学生这样做不好,那些做不对,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学生,说话的口气往往不容置疑,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想的是什么,他们打算怎么做。作为学生,被动的角色往往给他们一种压抑感,教师通常是出力不讨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呢?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尊重学生应该具有的正当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尊重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活动的选择和自由活动权利,尊重学生在人群中应有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身份平等的人,并尽最大可能为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这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
2.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要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尽管教师比学生懂得多了一些,担负着培育学生成长的任务,但是在人格方面,师生是平等的。在教学实践中能否做到平等对话的关键是教师的心态,要看教师的内心是否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观点、能否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以及能否就不同观点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价值,产生归属感。
二、主体教育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学习最终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进步的内部动力。
游戏者在游戏中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总是凝神聚力,有目的地选择所需器具,设计缜密的行动路线和作战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游戏方案不断改进,大大缩短实现目标的进程。游戏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精彩的场景、玄妙的机制当中,所以学生在玩游戏时能较长时间地集中高度的注意力,且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网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学习体验代替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许多结论,这在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时的确非常快捷,但这些结论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在学生心中得不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如果学生不能主动使用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就相当于没有这些结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评价多元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26-01
中学英语的教学中,语言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低下,必然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如读写能力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语言教学中的听,实质上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和“说”相比,“听”是一种接受性的技能,它处于被动而隐形的地位。在语言学习活动中,人们正是通过这种领会的能力,获得大量语言材料和对一种新的语言的认识,并促进说、读、写等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因此,中学英语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应注重以下几点原则:
一、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
中学英语听力训练包括听音辨音和听音会意两个方面。在课堂语言交流活动中,辨音和会意两者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只有正确理解说话人所发出的语音形式,才能确切地领会这一语音形式的内在含义。以“辨音”为目的的听力训练,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将听的注意力集中在讲话者的语言形式,如音素、重音、语调上,使他们发觉讲话人在语音、语调上的特点,辨别其在发音上的正误,同时纠正自己在发音上的错误,从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以“会意”为目的的训练,则是让学生通过对所听材料的语言含义,从而获得自己需要的或应该接受的信息。
目的不同,则训练手段也各异,听力训练必须精泛结合,主动地听与被动地听相结合。教师应该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如:掌握某些音素的发音要点,辨别相近的因素,识别和模仿句子的重音,语调,领会课文大意,模仿课文朗读,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等等。精选听的材料,组织听的活动,向学生讲明要求以及听时应注意的要点,使教学双方目标一致,协同动作,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听英语的机会和条件,逐步发展听的能力。教师应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的原则,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讲解课文,并鼓励学生大胆讲英语,以创造课堂英语学习的浓厚气氛。
二、从实际需要出发,多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语言、语调
听力训练的最终日的是培养学生听瞳地道英语的能力,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在听力训练中,除了因语音教学的需要而重读或慢读某些语音形式外,教师应该坚持用正常的语速讲或读英语。起始阶段,在学生养成听正常语速的习惯前,语速可适当减慢。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语音、语调地道。当然也不能炫耀“流行”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就一味地读,甚至出现吞音、丢音的现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习惯于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的发音。既要培养学生借助对方语气、手势、表情理解对方讲话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毋须借助其他条件听音会意的能力。因此,听录音是培养学生听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电教设备,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上,学生听教师和其他同学讲英语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听力的主要途径。
三、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作为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活动,既有独立性,又有其依存性。例如,听讲话、报告、故事等以及看电影是单纯听的活动,做报告、讲故事是单纯的说的活动;看书、读报纸是单纯的读的活动;写通知和便条是单纯的写的活动。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某几项活动的相结合,同时进行。例如,交流是听和说的双向活动;听课、作笔记则包括听和写两个方面;回信、写论文则是读和写的结合,作为语言技能的训练培养。这四项活动互相结合,同时进行,可因教学需要进行单项训练,但更多的情况是很难或者不宜孤立地进行,应该而且必须相互结合,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在听力训练中,采用会意、听后复述。听写、听后阅读等方式,不仅可以集中听的注意力,带动其他技能的发展,而可以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四、听力训练应注重“循序渐进,阶段侧重,逐步提高”
由于心理要素及语言环境的不同,培养学生听英语的能力就不同于在母语环境中自然习的得听母语的能力。因此,为加强和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就要遵循“循序渐进,阶段侧重,逐步提高”的原则。要做到这种训练就要坚持以下几点训练方式:
首先,要识别,悟其大意。让学生练习区分各种语音,从而领会表述的意思。其练习方式主要有:①区分因素和短音;②听已经学过的对话;③识别已学材料中的词组和句子;④进行识别所听单词和词组的游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1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1科学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教学评价的最根本要求。科学性就是衡量评价活动中,评价的目标是否恰当、评价信息的收集是否真实有效、评价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评价方法是否高效率、评价的结果是否能够达到评价的目的。只有应用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目标。强调评价的科学性是为了使我们的评价工作有别于平常的普通随机评价或评论,是为了使教学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1.2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是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与公正的最基本条件。客观性原则要求教学评价过程中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强调客观性原则,其本身就是教学评价实现评价目的的要求;同时又是针对当前教学评价中主观因素影响较严重的实际。应该指出,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学评价结果,评价者对评价活动的关注程度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我们强调评价的客观性原则并不是否认主观因素的存在,而是希望评价中尽可能地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评价更加真实和公正
1.3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是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可操作性原则主要表现在评价目标的设置应该适合教学实际,评价信息的收集应该比较容易,评价的指标能够清晰地表达,评价的方法能够具体落实,评价的结果有利于改进教学活动。
1.4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
量化评价就是将教育与教学活动简化为具体的活动,使得这些活动容易被测量,得到具体的数据,通过对数量的分析与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成效的方法。量化评价方法强调定量研究,量化的数据才是科学的,才能得出客观可信的结论。量化评价者认为教学活动是科学活动,存在着自身的规律与准则,可以使用具体的数量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的描述与解释。质性评价就是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质性评价反对把复杂的教学现象和课堂现象简化为数字。它主张评价应全面反映教学现象和课程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程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虽然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出现在教学评价发展的不同时期,代表着不同的认识理念,但作为具体的评价方法,两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评价目标和对象。量化评价方法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能够直接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特质,适合于某些简单、单纯的教学现象和课程现象;而质性评价方法具有全面、深刻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评价者对教学现象和课程现象的某种解读,更适用于对复杂现象的评价。片面地强调量化评价或质性评价的观点都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1.5选拔与促进相统一的原则
就教学评价的目的而言,评价是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或教师、评比先进的教学方法;或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选拔与促进功能的相互统一,构成了现代教学评价的根本观点。过分地强调选拔的功能,将考试作为区分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目标,或者只强调促进,而没有一定的区分功能,都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改革中反复强调教学评价的促进功能,是基于我们当前的教学评价只注重选拔,忽视促进的实际情况而言的。
2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的作用
2.1促进教学活动
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评价,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行,总结成绩,找出不足,改进教学活动;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积极性是否高,找出取得成绩或存在不足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建议。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活动的功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反复强调,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思想的核心就是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策略与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如档案袋评价、“最近发展区”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评价的作用是促进更好的教和更好的学,评价过程更具有人性化,教学活动者参与评价活动的始终,并以鼓励性的质性评价为主。
2.2甄别教学成效
“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新目标英语》为实施“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新目标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景的关系,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这套教材的推广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
2.实践性原则。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4.生活性原则。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5.序列原则。即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1.“先学后教”
相比于其他认识过程而言,教学过程是相当特殊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曲解了“教学”,认为教学“以教为主、先教后学”.我们的学生被教师的教牵着鼻子走,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学,课堂上教支配和控制着学,学生的学则是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师的教.
在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后,我们教学必须翻转,让学生先学,学生学习了,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我们教师的教才有了指向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的,我们教师不用教,将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存在困难和有疑虑的问题.
2.“以学定教”
有了先学后教,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教了.
(1)据学生的资质(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因材施教.这个观点在我国春秋时代孔子就已经提出来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道出了因材施教的真谛.
(2)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
3.“以学促学”
学生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课堂上学生与学生构成了一个学习的生态化系统,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促学.
只要我们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很自然地暴露出来,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就浮出水面了,此时教师只要给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通过探讨、合作最终不仅仅可以发现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以生为本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1.分析学生、教师和教材
学生、教师和教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
传统教学观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而新的教学观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做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学生所具备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性格,学习方式等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也参与到教材“二次开发”中去.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论教”思想的很好体现.
要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就要对学生进行深入地了解,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缺乏什么?课前、课中、课后的需求是什么?这就是教材“二次开发”中的学生需求分析.布林德利把学习者的需求划分为“初始需求”和“发展需求”.“初始需求”分析在课程开始前进行,可以认为是课前需求分析;而“发展需求”分析是课程实施中和实施后进行,可视为课中需求分析和课后需求分析.它们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两个不同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在教材开发中是核心人物,是教材的使用者、改编者、创新者.教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由教师的角色所决定.教材“二次开发”和课堂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这个主体的存在,教师本身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学的发生过程和整个教学的效果.如专业技能、课程开发、教育科研能力、教学经验、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教学设计观念、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等.
强调分析教材,这是为了保证高中数学教学的本色.分析教材不能等同于简单的阅读教材,必须客观地对教学所用教材进行分析,分析我们所用的数学教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析教材在每章节中包含哪些知识点、哪些活动任务,分析教材中内容的价值所在,是否需要补充新的内容,分析有没有比教材中内容更好、更科学的资源等等.
2.科学分层,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和接受知识点能力不同,坚持因材施教理念,应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工作.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包括: 要求变迁不同,备课内容不同,分工合作角色不同等.在要求变迁不同方面: 由于个异性差异的存在,对不同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并对每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例如:对优秀学生即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知识系统结构的学生,要求其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点,并每月列出当月学习心得和知识点学习体会,做知识报告.
例1判断下列各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1) l:4x+3y=0,C:x2+y2=36;
(2) l:y=-x+1,C:x2+y2=25;
(3) l:4x-3y-8=0,C:x2+y2+2y=0;
(4) l:4x-y-5=0,C:x2+y2-2x+4y+4=0.
这个例题设置了4个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2个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学有余力会自主去完成其他的问题的.
3.注重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学生感觉到数学难,其根本原因在于问题的设置跨度大,一时无法将问题的解法与知识储备相联系.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设置合适的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编排上,映射的概念在后,函数的概念在前,所以学生刚刚进入高中遇到函数的概念都遇到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一:在函数概念中,对A,B这两个集合有什么前提要求?
问题二:在对应法则下,对集合A中的元素提出了怎样的严格要求?
问题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这三种对应关系中,哪些是函数能满足的对应关系,为什么?
问题四:B集合是不是函数的值域?B集合和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
函数的概念是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遇到这个概念,往往理解不清楚,针对此,笔者设计了上述四个问题,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能从不同层面理解函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建立起对它立体的理解,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帮助.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和动手欲望强,爱问,爱思考,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很难长时间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精心设计教案,努力创设出一个特定的环境,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物摄影同普通人物或静物摄影比较起来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它包括远距离、中距离和近距离摄影,最常用的是近距离摄影,需要配备有近摄装置,如微距镜头。拍摄时,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精力,比如:拍蜜蜂在花朵上采蜜的镜头,要等好长时间,而刚要拍时蜜蜂却突然飞走了。所以,这项工作十分辛苦,而拍出的照片又经常失败或不太理想,有时候一个内容要重复多次。但是,当我拍出一幅清新的照片,能用于教学时,高兴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几年来,我利用工作之余拍出了很多表现生物体形结构特征和生活情境的照片,如:各种类型的果实(包括角果、荚果、瘦果、颖果、浆果、核果等),植物的叶序(对生叶序、互生叶序、轮生叶序),具有贮藏作用的变态茎(马铃薯、荸荠);较粗的木本植物的年轮,单生化的花朵及花瓣、化萼,松、杉、柏的球果和种子;各种花序(有限花序、无限花序等),经扦插繁殖生长出的植物幼苗,直根系和须根系等;动物学内容有蛔虫、蚯蚓、蜗牛、河蚌的形态,鲤鱼的体色及鱼的内脏解剖,青蛙的体色及捕食,青蛙内脏的解剖,沙晰,刺猬等。
有些无法拍摄的内容,还可以同美术老师先绘制成非常形象的彩图,然后对图进行拍照。如,蝗虫及蝗虫的触角、附肢、口器,蜘蛛的形态及蜘蛛网。
通过几年的不断积累和整理,我搞出了一本好多知识单元组成的单元图片册,成为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实物投影仪的使用与探究性教学原则
新教材的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想一想”、“看一看”、“动动脑”、“课外读”和许多新颖的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实物投影仪,运用探究性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实物投影仪可将某些较小的实物、照片和图片投射到屏幕上成像,能逼真地反映出物体的形象,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放大作用。
许多杂志的封面、封底和中心插页中有很珍贵的生物摄影图片,平时在阅读这些杂志时应注意把它们裁剪保存起来,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用于课堂教学。比如,1993年科学实验杂志第10期的封底台湾蝴蝶;1984年《科学画报》第5期封底上的“鸟喙种种”;1986年《生物学通报》第8期封2上的“肌肉组织”电镜图像;1983年《科学画报》第12期封3上的蜜蜂复眼电镜照片;1987年《野生动物》第5期封面的“美洲狮”、封3的“滇金丝猴”;1983年《科学实验》第12期封底的“褐马鸡”;1984年《生命》第3期封底的“扬子鳄”……
在讲“鸟类的多样性”一节课中,我选择了从杂志上剪下的几种鸟类,如啄木鸟、猫头鹰、鸵鸟、丹顶鹤的图片,将它们放在一起通过实物投影仪在屏幕上放大成像,学生通过对它们的足和喙的对比观察,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些不同生态群的代表动物在足和喙等方面与其生活习性相应的特征理解领会得更加深刻。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结果表明,当堂考试和半月以后考试,实验班的平均分数比对照班的平均分数分别高11.2和11.6分。这说明这种直观教学手段在当堂巩固率和记忆的保持率两方面比普通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中学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从细胞这个微观领域里来阐明生命的本质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就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来的细胞的显微结构;而教学中使用的挂图和课本中的插图都是一些平面的模式图,在学生头脑中很难建立起关于细胞的客观的、完整的、立体的、真实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除了挂图外,还配合使用了实物投影仪,就是把从《生物学通报》和《植物杂志》等学术性刊物上裁剪下来的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组织起来,通过投影仪放大投射到屏幕上,使学生真正了解细胞这个膜系统中主要的膜结构和非膜结构的特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1.通过投影仪,可将某些较小的实物、照片、图片等放大,并投射到屏幕上,能增加可见度,扩大观看的范围。
2.照片和图片便于积累和保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在有遮光装置的实验室或电教室里上课效果最好。
关键词:语用学交际原则 职业语言 运用
key words: The pragmatics human relations principle professional language utilizes
作者简介:宋皓,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职业语言相关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受宿州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08YSK02
一.导言
在职业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职业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是衡量职业化程度高低的标志。格式严谨,精确易懂的职业语言可以有效的帮助此行业的从业人员规范日常言语行为避免各种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和纠纷。医疗行业是关乎生命的高风险行业,医患之间的有效交流沟通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医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尤其是医生的话语表达迫切的需要一定的理论进行规范和约束;交际原则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用学中的交际原则尤其是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提出为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语言提供了指南;如果医生无视或是违背交际原则和职业语言应有的规范性,其言语行为往往会受到患者的误解从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进而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因此依据语用学交际原则分析医生工作期间的言语行对于规范其职业语言的建立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 语用学交际原则的分类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2.1合作原则及其运用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是在遵守着一套相互合作的基本原则, 旨在有效地使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人们在进行交谈时只所以不会说出一连串互不连贯的话语,是因为会话者互相合作,共同遵守着一个目的或一组目的。1967年他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 James讲座上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即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格赖斯认为交际的双方必须遵从这些准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地、和谐地进行。如果违反了这些准则,可能产生误解。
2.1.1 量的准则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医患之间就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战胜疾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就必须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团结合作;在沟通的各个阶段医患双方都要努力使自己的话语达到量的准则,只有充分的沟通数量才能使双方获取有利于疾病治疗的大量信息。医生应该全面的询问疾病相关的信息,中医自古讲究“望、闻、切、问”。问诊对于医生了解病情及其起因并作出相关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病情检查之后医生应该告知病人诊断结果,开药方之后必须告诉病人如何服用及其禁忌,术后告之病人如何恢复和保养。建议医院依据各科室及疾病分类制定出医生必须告知和选择告知的事项,医生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告知义务才能避免相关的法律责任和纠纷。
2.1.2 质的准则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医患沟通交际过程中质的准则也必须充分重视,医生对病人行使告知义务时除了充分之外还要做到内容真实,不能隐瞒或者谎报病人的真实病情。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也应该实事求是,现在“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就是某些医生夸大病情或夸大特定药物的疗效。如果医生在沟通中没能做到质的原则轻则延误病情重则累及生命,所以医生在沟通中要谨慎、认真、负责,对自己话语多加思量避免误解和歧义的产生。
2.1.3 关系准则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遵守关系准则意味着在医患交际中医生要说与特定语境中话题有关的内容。医患的谈话要围绕着病情及其诊断治疗等方面展开,我国目前医疗资源相对紧张医患比例也相对较低,医生应该充分利用就诊时间为更多的患者服务,避免在沟通中涉及无关的话题。
2.1.4 方式准则及其在医生职业语言中的运用
医生的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针对不同疾病类型和病人的特点,医生应该不断提高自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中力求简洁明确避免言外之意和模棱两可;比如医生在告知病情和药物名称时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用肯定而坚定的语气与患者沟通,避免使用“可能、或许、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词语,如果对于病情或诊断不能确定则应该明确告诉患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研究等待确定的消息。
2.2 礼貌原则及其运用
礼貌原则(Po1iteness Principle)是由英国著名的学者利奇(G.N.Leech)于1983年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互为补充的又一语用原则,其中包括六项准则,即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从利奇的礼貌原则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总是尽量多地给听话人一点好处、尽量让自己吃亏,使对方感到受尊重,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在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礼貌原则的作用同样不可轻视。
2.2.1 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医生在沟通时越热情礼貌,为了战胜疾病患者则越愿意配合与参与沟通和治疗的过程,越能取得更好效果。
2.2.2 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讲应该如何对待他人,适用于请求,而后者则讲如何对待自己。比如医生在医患沟通的开始应该承诺自己为尽己所能的为患者服务,树立一个高尚敬业而又技艺精湛为患者真诚服务的崇高形象,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也会随之增长,利于进一步的治疗活动。
2.2.3 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笔者认为赞誉准则尤其适用患者的治疗阶段,对患者配合治疗取得的进展进行赞赏,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病情、早日康复的信心。大量的实例早已证明赞誉产生的心理疗效会对药物疗效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2.2.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也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规定如何看待他人,后者规定如何看待自己。中华文化一直视自谦为一种美德,受到病人赞誉时大部分的医生都能够正确的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成果,更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着更多的领域和难关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征服。
2.2.5 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一致准则提出不应直接表示不同意对方的看法,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行为。因此人们在表达不同意见时总先要说上一些表示歉意或遗憾的话。即使对方的看法或意见是错误的,为了礼貌,也应笼统地肯定一下对方,或者象征性地表示赞同,然后再将不同意的真实看法说出来。有时在医患交际过程中,某些顽固的患者对于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有着不同甚至错误的看法和观点,医生则应该婉转的指出其错误的所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2.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遵守同情准则的关键是要注意表达自己与对方共同的心情,要喜他人之喜,忧他人之忧。患者中不乏悲观失望甚至丧失生存信心的人,医护人员应遵守同情准则,表现出对患者的同情和担忧,同时应该亲人般的鼓励他们重新树立战胜病魔的希望。
三、结语
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规范医生职业语言的过程中,有效的贯彻和遵守语用学交际原则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非常重要。当然,在实际沟通中有时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无法兼顾;有时为了顺利交际,医生应该在执行规范化职业语言的前提下进行取舍作出违反合作原则或者礼貌原则的行为。总之,笔者认为只要医生能够胸怀患者利益,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自觉以语用学交际原则规范自己的语言就一定能够促进沟通,与患者通力合作战胜病魔避免误解和冲突,进而实现和谐美好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2] 何兆熊等. 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时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新课改教学理念推进下,各学科教学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习语文文学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学思维,在学习中帮助学生获得文学见解以及道德素质的提升。当前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实施,合作式教学并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中,通过合作学习,以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
一、遵守以学生为主指导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育在传承以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学生已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自主性,因此在实施合作式学习教学时,教师应相应遵守合作式学习的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原则。回归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合作教学中,懂得思考,懂得合作,与其他学生通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遵守素质教育培养原则
现代经济社会中,教育具有一定的发展优越性,相对于当前初中语文教育来讲,初中语文教育在指导学生文学思维发展、引导学生树立优良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新课改教育进程不断推进下,要求当前学校教育应积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实施合作式教学,但从当前合作式教学实施现状来看,其教学效果尚未明显。因此教师应积极推进合作式教学模式,并积极遵守素质教育培养原则,以素质教育为基石,在培养学生合作式教学中,划分学生小组,为小组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小组之间共同探索并解读问题,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遵守责任协调发展原则
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讲,初中语文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中华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并逐渐凝结成为精髓,在传承中,逐渐与其他教育相结合,例如古代儒家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情怀,学习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情况,不仅可得到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还可增长道德素养的升华。因此,在实施初中合作式教学中,应将初中教学与其他学生相结合,并遵守责任协调发展的原则,全方位为提升学生思想见解,共同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施合作式教学时应遵循相关的教学原则,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素质教育培养原则以及责任协调发展原则,全面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通过此项工作的扎实开展,使学生的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要科学高效地开展此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导向原则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育目标是预设的教育工作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尽管我们的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以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但教师所安排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我们都知道,预设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在实施时会生成新的目标,但这种新目标也应该是根植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实施预设目标时所派生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地甚至是凭空产生的。因此,教师所安排的各项活动,不仅不能没有目标,而且还必须与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活动原则,是因为教育过程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的载体;而教育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而偏离目标的活动,也无益于教育总目标的达成。
2、全员参与原则
《纲要》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作保障的、对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进行的、带有强制性的教育。它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因此,坚持全员参与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强调针对性,只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却忽视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其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从教育目标出发,在考虑工作的针对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参与面。个别辅导固然可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只有学生的全面参与,才能确保参与的全员性。另外,这里的全员参与,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参与。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而不能成为旁观者。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就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有学生的全员参与为基础,有教师的引领作用作保证,这样的工作一定是积极有效的。
3、活动育人原则
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往往在其具体活动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活动为组织形式,指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如讨论、游戏等,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引发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教师在一旁注意观察,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状态适时进行评价――肯定正面典型,纠正偏颇之处。例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通过情境表演,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引导自由活动,为学生提供宣泄空间。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优化了教育效果。
4、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要确保其实践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坚持反馈矫正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但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同样也少不了反馈,因为这种活动不是自由活动,而是由教师组织的、以观察和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世界并最终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要使这样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程度,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育目标。所以,反馈可以帮助教师认识、矫正自己工作中的偏向和失误,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其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阴暗心理,并适时加以矫正――总之,反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或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
5、正面引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