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4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医五脏基础知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医五脏基础知识

篇(1)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热线订购8.8折优惠!

定价:29.80元,优惠价:26.20元

订购电话:010-64425272

多年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杭建梅女士,为一般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设计的“糖尿病保健操”历经1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几百万人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汇集而成,相比一般的运动方法更具针对性。许多病人练后反映血糖下降,用药量大减。

专家简介:

杭建梅,出身于名医世家,从小随父母学习中医经络及西医解剖,先后攻读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医疗专业,本科毕业后又先后深造于北京协和医院、美国华盛顿大学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糖尿病中心的糖尿病专业。既具有坚实的现代医学基础,又有厚实的中医底蕴。目前担任北京健恒糖尿病医院院长,北京因苏林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国际华夏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

读成语故事学健康之道享幸福人生

《成语淘宝话健康》新书上架

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

热线订购8.8折优惠!

定价:29.80元,优惠价:26.20元

订购电话:010-64425272

本书围绕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成语,依据中医学理论知识剖析其中深藏的医学道理,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不同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养生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论述:养生总则、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衣饰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依病养生、四时养生等。期望将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于中医学中的精华通过通俗的语言展示给广大读者,使大家能在赏味中国文化的同时品味中医文化,在读书之中掌握医学养生的道理,为防病祛病、养生保健、颐养天年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专家简介:

连增林,医学博士(博士后),研究员。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公司药理研究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药新药研发,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西医结合、中药抗肿瘤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20年。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及应用研究项目:973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课题。

身心、五脏、饮食、自然、人的平衡与协调

《中医养生的智慧》新书上架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热线订购8.8折优惠!

定价:29.00元,优惠价:25.50元

订购电话:010-64425272

本书从实际出发,来和大家一起从五脏、四肢,经络,饮食、起居等方面探讨人体养生和生活养生,以轻松欢快、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述来,使读者在中医文化的陶醉中领悟中医养生的奥秘。这些理论和方法简单易学,切合实用,对家庭养生和个人保健具有较高的价值。养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本书主要推广切合个人使用、简单易行、容易坚持的单、验养生法,这对提高全体国民的养生保健意识和养生保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家简介:

张国玺,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基础学组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张国玺研究员从事老年医学及养生保健方面的研究近20年,目前,张国玺研究员主要从事养生保健知识方面的研究和讲座活动,广受好评。

足是人之根足疗治全身

《足疗暖身养生法》新书上架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热线订购8.8折优惠!

定价:29.80元,优惠价:26.20元

订购电话:010-64425272

按一按,揉一揉,就能祛病强身吗?的确如此。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足疗的基础知识、足疗的基本手法,以采用专家足部按摩实图和穴位图的方式,针对一些常见的病症进行对症的足疗,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实用性。

另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药足浴液的配方及疗效,这些配方操作简单,且效果显著。只要您按照本书的方法操作,就可以在家中尽享足疗的乐趣。

篇(2)

辩证施护是通过分析四诊获得各项临床信息及资料,并进行求证,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1]。而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作为儿科新进护理人员除应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外,更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提供相应的辩证施护。

 

1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指导日常护理工作

 

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辩证的最终目的,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因此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是做好中医辩证施护的根本保证,新进护理人员应规范化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学习小儿生理病理知识,掌握辩证方法、常见疾病病因病机和疾病间的发展转归等理论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做好辩证施护。

 

2树立辩证施护理念,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2.1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和主要特色,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辩证施护的理念,学习并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结合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

 

2.2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2.2.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通过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机、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辩证提供依据。

 

2.2.2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辩证施护 采取“四诊”“辩证”“实施”“评价”等步骤,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恰当的护理。

 

2.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累积护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2.2.4要培养整体护理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科室中建立中医护理的学习和应用氛围。形成科室护理前辈与新进护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将辩证施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3掌握辩证施护原则,体现儿科护理特色

 

3.1辩证施护原则

 

3.1.1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1.2标本同护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1.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的区别,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腹泻和肺炎是两种疾病,但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都可以给予发热的对症护理。

 

3.1.4辩证施护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5预防为主 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3.1.6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外上下联络沟通的有机整体,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病,病变的扩散较快,易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因此,儿科病护理也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局部与整体护理的结合,注重内外环境统一的调节,根据儿科病证特点,制订局部和整体的具体辩证施护措施,以及病情观察、饮食宜忌、心理调护、对外界环境的调节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使护理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2在生理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2],故儿科的辩证施护必须结合小儿病症特点,突出儿科特色,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使辩证施护准确无误。

 

4讨论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之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等特点,其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且病后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所以,儿科病的辩证施护,更应体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为使儿科病的辩证准确无误,护理及时有效,应该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及病证特点,坚持儿科病辩证施护的总体原则。在临床中,新进儿科护士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做到突出儿科特点,辩证施护及时准确;护理实施与疗效观察结合,随证辨护;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护理系统完整,以提高辩证施护的实效。

 

篇(3)

――编者

李萍,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药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医药的发展需要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孩子感受中医药的魅力,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对中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让他们一生受益。

2009年,我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中医基础知识进入中小学生课堂建议”的提案。这一提案得到教育界的响应,获得北京市教委“雏鹰计划”项目的支持。其成果形式转化成《中医文化与我们的健康》一书。

要跟孩子们讲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四气五味和经络等重要的中医文化元素,谈何容易?我们最初想采取讲故事、配漫画的形式,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语言特点,被否决了。

后来又经历了很多曲折,最终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是他们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语言。从生活相关事件中“做有意义”“吃有讲究”和“睡有学问”,连接起生活的时间点;从眼保健操、吃好早饭到晚上睡觉,在生活和学习习惯中体现中医药学理论和对健康的指导。题目也从原来的中医概念转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眼保健操开始了(讲述经络穴位知识)!”“都是冰棍惹的祸(介绍脾胃对人的重要性以及健康饮食才能保证脾胃功能正常)”““贪吃宝”还是“厌食孩(阐述五行对应五脏、五情,情绪与脏腑功能相互影响)”“吃螃蟹的好伴侣(解释药食同源,食物也有寒热之分)”和“小姜的熊猫眼(告诉孩子们天人合一,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等等。

考虑到孩子的认识水平,我们将中医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用图画来加以说明,同时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创作。那些可爱的插图,很多就是孩子们的创意作品呢!

下面就和读者一起分享书中的片断。如果你一直不知道怎样理解这些中医理论,看了这些画面也许会有帮助。

“天人合一”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因此开篇就用“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和“人有三宝精气神”来体现自然界和人的状态以及人生活在自然之中的状态。在结尾页用两个篇幅来呼应开篇:“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就做到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将人体和自然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深刻反映了“天人合一”。“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顺应昼夜晨昏的更替,顺应东西南北的环境,就是遵循了“天人合一”。从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活指导都是遵循的“天人合一”思想。

春季养生三字歌诀

阳气升,万物长,

踏青游,心情畅,

篇(4)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100 syndrome Fu"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th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ZHANG Ya-wen,ZHUANG Zi-qi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cau 999078,China)

Abstract:From the selection of“100 syndrome Fu”acupoints,and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combination of points can be seen,pathogenesis of the illness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of the main channels and collateral are the core point.As well,organs differentiation and Qi,Xue,Jin,Ye differentiation are also the improtant content.The“100 syndrome Fu”is fully reflects the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Key words:100 syndrome Fu;Ocular diseases;Acupoints;Distribution points;Dialectical treatment

《百症赋》源明・高武所著《针灸聚英》,后载录于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中,并注:“日百症者,宜其曲尽百般病症针刺也。”此赋治疗大部分病症只取1~2穴。后世医家探此赋临床疗效佳,且取穴多不循常规。笔者选取治疗眼科疾病的原文对其取配穴特点加以诠释。赋中论治眼病的原文共有八条。

1 “目眩兮,支正、飞扬”

目眩证出自《灵枢・大惑论》,为眼前发黑,视物昏花迷乱的症象。《诸病源候论・目眩候》:“若府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目而眩也。”故治疗可针对“虚”而治之。

《铜人》记载支正穴:“治头痛目眩”。此穴为手太阳经通往心经之络穴,心经气血与小肠经本经气血在此同循经向上行,且手少阴经络脉最后终归属与眼球,而手太阳经分支者分别至目内眦与目锐眦,故针支正穴可通络气血而治此表里两经相关之目眩。《眼目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藏精。故治目者,以肾为主”,飞扬所出络脉联系互为表里的膀胱经与肾经,故可治目眩。支正与飞扬为同名经络穴,目眩属两穴同治之症。

2 “目黄兮,阳纲、胆俞”

目黄即两眼巩膜泛现黄色。肝开窍于目,肝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调控胆汁生化排泄,胆汁上逆或外溢现目黄。《金匮要略》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黄疸病因湿邪寒化或热化,有阴黄阳黄之分。

阳纲、胆俞同属足太阳经,胆腑阳热风气由此二穴外输于膀胱经,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胆俞为胆腑背腧穴;且此二穴均位近胆腑,都有清肝胆利湿热之功。共用阳纲胆俞可使肝胆湿热从膀胱而出,尤其对由肝胆湿热所致证属阳黄类目黄有奇效。

3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

攀睛见于《原机启微》,即胬肉攀睛。症状为一三角形脂膜胬起如肉,由眼珠眦角横贯白睛,攀侵黑睛的慢性外障眼病。病因一是由心肺二经风热壅滞而致气血瘀滞;二是阴虚肝火上冲。

手太阳经分支有挟目之感,少泽为此经井穴,经气从此穴出;心经小肠经互为表里;井穴五行属金,通于肺,故少泽祛心肺二经热、瘀邪力更强。肝脏背腧穴肝俞,归属膀胱经,肝开窍于目,故针肝俞可疏肝降火,益肝明目。此二穴同用,清热导滞,降火明目。

4 “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

迎风流泪或不自觉流泪即为泪出。《银海精微》:“不赤不疼泪出,是谓之风泪。”本病多由肝肾不足或肝经郁热所致。

头临泣为胆经穴位,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胆经起于目锐眦,其支者至目锐眦后;阳维脉起於诸阳之会;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而头临泣为膀胱经、胆经、阳维之交会穴。《铜人》记载头临泣:“治……目生白翳,多泪。”故此穴尤可治水液相关之目疾;头维穴乃胃经与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穴义为阳明脉气在此处发出维系与头部,同时本经五谷精微在此分送头之各部。头临泣与头维穴位近目,协调眼的内外部组织,抑制泪出。

5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目中漠漠相当于现白内障病,为眼中似有云翳(内生异物)遮掩,视物昏盲失清,圆翳内障、青盲、视物昏渺等症皆可现此症状;黑睛、两眦部位亦可出现[1]。《龙木论》认为内障主要由肝风或肝脏积热所致,《针灸大成》则认为“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气血耗散”并在提出针灸处方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亦难治疗”。本病与肝肾脾三脏有关,以肝肾阴虚,眼缺濡养为主。

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肾藏精故尤为重要;攒竹别名眉本,意指本穴气血为眉发的根本,眉发由肾之所生、血之所养,始生于内而荣长于外,本穴的气血强弱虚实直接关系到眉发的荣枯;同时攒竹为膀胱经腧穴,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与肾经相表里,故针此穴促气血荣养眉眼。三间为手阳明经输穴,手阳明经主“津”且本经络脉偏历别出分支会于耳中所聚主脉如足少阳、足阳明和手太阳,以上经脉皆与目密切联系。《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注为输。”意指脉气在此强盛如水流注输于深处。内障病初起时间时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故针输穴三间,能促使津液充分濡养眼睛。与眼部近穴攒竹相配共促气血津液聚眼部涵养瞳神,眼睛滋养充分则云翳渐退。

6 “目觉(目x目x),急取养老、天柱”

《灵枢・经脉》:“目(目x目x)如无所见”。患者自觉视物不清,甚则目无所见。《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篇》中“肝病者……虚则目(目x目x)无所见”《素问・五脏生成篇第七》曰:“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故笔者认为此病多有肝血不足引起。

养老为小肠经郄穴,小肠经分支分别至目锐眦与目内眦;郄穴养老是本经经气深聚部位;故补养老穴可益养明目。《铜人》记载养老穴:“治目视不明”。天柱位于膀胱经上,《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足太阳经脉联系眼与脑,笔者认为患者自觉视物不清,不排除有眩的可能;《针灸甲乙经》记载:“眩,头痛重,目如脱……天柱主之”;且天柱汇聚膀胱经背部各腧穴上行的阳气,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故针天柱可促精气上灌于目增强视力,与养老相配效更佳。

7 “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今邪在于肝,阴血涩滞,至暮则甚,故遇夜目睛昏,不能睹物,世谓之雀目”。雀目即夜盲,肝血不足,肝气郁滞为其主要病机。

睛明穴为膀胱经起始穴。手足太阳经脉、足阳明经循行均到达目眦;《灵柩・寒热病》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睛明穴为手足太阳经脉、足阳明胃经及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具有明目开窍、疏风清热、通络降逆的作用,能调整全身阴阳之盛衰,气血之逆乱[2]。睛明主治一切眼病[3]。肝经荥穴行间五行属火,肝经气血在此表现出炎上特征;故针行间可疏通肝经气血;与睛明相配,肝气疏通则肝血上灌养肝明目。

8 “目p兮,颧s、大迎”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盖足太阴、厥阴荣卫不调……。”目p即眼脸不自觉跳动,肝血不足血不养筋或脾胃气虚生化失常为目p发生常见病因。

颧s属手太阳经,为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交会穴,位于眼部附近;《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锐眦”;小肠经循行至目内外眦;针颧廖能疏通手太阳经气同时将手少阳经经气汇聚于眼部。大迎乃胃经腧穴,足阳明经与足太阳经会于目内眦且“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大迎穴近眼部,可使胃经气血上荣于目,且颧廖大迎二穴同用可祛风解痉镇痛故可治目p。

9 结论

《百症赋》治疗眼疾多从小肠经、膀胱经取穴,亦有从胆经、胃经、大肠经、肝经上取穴,以上经脉循行交汇都与目系关系密切。多取特定穴只因数目少且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百症赋》治疗眼疾取穴精要,在选配穴手法上,紧密围绕眼部各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以经络循行为主线,主推经络辩证,融会贯通脏腑辩证和气血津液辩证,精妙运用上下配穴、表里配穴、络穴配穴、刚柔配穴、手足同名经配穴等手法,充分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特色和精髓。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与单用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 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 辩证; 治疗

2型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缓慢。中医认为其属于“消渴病”范畴,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1]。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本诊所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0年笔者所在诊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 100例,均有口干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即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组(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42~71岁,平均55.8岁,病程1~22年,平均10.6年。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4岁,平均56.2岁;病程1~18年,平均9.2年。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伴气短乏力、倦怠劳累、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组12例伴有高血压,21例血脂异常。对照组11例伴有高血压,22例血脂异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减轻体重。同时要求戒酒戒烟。

1.2.2 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每日500~2000 mg,分2~3次口服。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严重病例,可补偿外源性胰岛素,同时并用胰岛素增敏剂;有并发症者按相应并发症治疗。血压高加服硝苯地平或缬沙坦。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治疗。其分型为:(1)阴虚燥热型。方药:知母、黄柏、生地、丹皮、山萸肉、枸杞、天花粉各12 g,泽泻9 g,茯苓、玄参、麦冬各15 g,山药30 g。(2)气阴两虚型。方药:党参、太子参、苍术、山萸肉各12 g,麦冬、沙参、茯苓、玄参各15 g,五味子10 g,黄芪、山药、葛根各30 g。(2)血瘀型。方药:红花、生地、当归各12 g,川芎、丹皮、桃仁各10 g,山萸肉、赤芍、川牛膝各15 g,丹参、益母草各30 g。(4)肝郁型。方药:柴胡、陈皮、香附、川芎各9 g,丹皮、枳壳、栀子、当归各12 g,白芍、茯苓、白术各15 g。(5)痰湿阻滞型。方药:法半夏、甘草、远志各6 g,茯苓 15 g,陈皮 10 g,天麻12 g,苍术12 g,白术30 g,厚朴12 g,薏苡仁30 g,石菖蒲30 g。偏热者加川连、瓜蒌;偏寒者加砂仁、藿香等。所有方剂均加水煎服,1次/d。以4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2]。

1.3 检测指标 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及餐2 h血糖都在正常范围内,或较治疗前下降50%,血脂恢复正常,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或者改善30%;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空腹血糖6.1~6.9 mmol/L,血脂明显改善,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10%;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善或恶化。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单纯西医组显效22例(45.8%)有效18例(37.5%)总有效率83.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显效34例(65.3%),有效16例((30.8%),总有效率96.2%,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 10.32,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比较 对照组显效20例(41.7%)有效16例(33.3%)总有效率达75.0%,治疗组总显效30例(57.7%),有效19 例(36.5%),总有效率94.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 13.62,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症状缓解比较 n(%)

3 讨论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虽然对消渴证的认识中医学内部也有学术分歧,但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3]。

3.1 素体阴虚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1)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2)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3)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 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4)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

3.2 饮食不节、形体肥胖:(1)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2)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3 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症。

3.4 外感六,毒邪侵害外感六,燥火风热毒邪内侵散膏(胰腺),旁及脏腑,化燥伤津,亦可发生消渴病。外感三消即外感六,毒邪侵害所引起的消渴病。

现通行的糖尿病规范疗法由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五部分组成。药物治疗,有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等方法。西药降血糖的作用迅速而明显,但是异常升高的血糖虽得到控制,但还是有口干舌燥、精神疲倦、四肢乏力等症状。这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按照中医理论分析病情的类型,确定是属于“燥热伤阴”或“气阴两虚”等证型,经过全身综合调治后,症状明显改善。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融合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从临床效果上可以看出,它既高于单纯的中医治疗又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如许多胰岛功能衰竭的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时出现了体重的增加,增加了心肺的负担,极大的降低生存质量[4]。这一大难题是使用西药无法回避的。但单一中医治疗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其中表现在降糖力度弱,往往不能使患者血糖有效达标。

根据西医的指标和中医的四诊合参,舌相,脉相以及临床症状,制定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开出有针对性的中医处方,促进已经衰老的细胞功能代谢的恢复,建立有序有效的能量代谢,最大限度的减轻降糖药物带来体重增加的副作用。控制西医难以控制的并发症[5]。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无论是严格控制各项理化指标,还是改善临床症状,都具有良好的互补性。(1)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有些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和西药一起合用,能减少西药的用量,而减轻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2)避免口服降糖药失效:磺脲类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已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难题之一。在磺脲类降糖药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给予中医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辨证治疗,能有效增强磺脲类药物疗效。(3)改善胰岛素抵抗:中药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疗法配合西药治疗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黄芪、丹参、生地、知母、决明子、黄连等组成复方制剂经临床证实,对改善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效果[6]。

总之,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配合中药治疗,辩证实施,统一调节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改善血脂状况。提高了糖尿病的诊治效果,对改善糖尿病并发症也有一定疗效,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总结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刘淑清,王振友.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实用医药2008,3(10):95-96.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70-793.

[3] 郭跃,崔梅梅.中西医结合治疗2 型糖尿病 86例.中西医结合中国民间疗法,2010,18(7):48-49.

[4] 王永利.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9(6): 342.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9-02

0 引言

《中医学>是西医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是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平行的一级临床学科。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中西并重的具体体现。西医院校所学的《中医学》是将主要的中医理论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及技能压缩在一起而成,学由于课时有限,多将中医课安排在一个学期54个学时内完成。因此,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讲授从中医基本理论,培育中医诊断方式和辩证施治等如此广泛的内容,亦不太现实。因此,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西医院校培养目标与中医院校不同,中医学教学授课内容过多而学时有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理解掌握过多的内容。②理论与临床实践脱离,基本没有见习示教机会,造成基础理论与临床分裂。③系统学习过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等知识的西医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西医诊疗逻辑思维过程,对中医学关于五脏六腑及生理、病理等相关概念极易混淆。④中医学教材中医词汇表达晦涩、抽象又不确定,基本理论深奥玄妙,对没有学习过古汉语的西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⑤中医学多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深化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质量,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的途径,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搞好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和对策。

1 明确培养目的,根据培养目的拟定教学目标

把了解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力求让学生从中医学中获取揭示生命奥秘的知识。因为了解和认识不同医学体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能增强他们对人类复杂生命奥秘不断探索的兴趣。因此,中医学教学目标可考虑定位为:①弘扬中医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⑦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医学理论知识及其独具的特色和实践优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医自学能力和深研能力;③准确理解、把握中医学的整体、形象、想象、辨证施治等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和研究方法,认识中医药的实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中医,理解中医,宣传中医,运用中医。当然,这个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广博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2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材

目前我们五年制临床医学系选择的是面向21世纪系列课程教材中陆付耳、刘沛霖主编《基础中医学》作为通行教材,该教材分为基础理论、辩证论治、证治药方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的病因病机。第二部分辩证论治包涵四诊、中医辨证论治的总论和八纲辨证、病邪辨证、虚损辨证、脏腑辨证外感病辨证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还有中药、方剂和针灸的概述。第三部分证治药方讲述了表征、热证、寒证、风湿证等十五项证候的诊治方法。该教材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注重中医思维逻辑和方法学培育,是优秀的中医学习教材。我校已应用八年,教学效果显著。

3 根据教材确定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及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定的固有模式,而现在面对的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医学,必然会产生疑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行中医教学,其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所以在讲课时,首先讲明中医学的特点,说明它与现代医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尽快从现代医学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不要拿现代医学的某些观念去生搬硬套祖国医学的理论。反之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技能。

4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授课教师单纯的为应付教学,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多选用灌输式教学,主观上认为中医对西医院校学生用处不大,对其重视不够;就学生而言,虽然一部分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逐渐增加,但大部分学生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认同感加之对中医理论深奥难以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中医学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

教育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学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认真备课,精心作好教学设计、安排授课计划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改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色。中医学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之中,深受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影响,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国古典文化及等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医学的渊源,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西医院校中医课的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使得教学重点突出,提高授课和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讲课过程中十分强调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详讲、细讲、反复讲,对次要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的学习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教师要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还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关的西医有关理论和生物学知识。中医理论多比较抽象,与学生在此之前所学习的西医基础知识联系较少,教师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引导来调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效率就得以提高。

5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满足对中医有浓厚兴趣学生的高端学习需要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学派林立、著作繁多,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法、方、药还未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要使中医药永远立于世界科技之林,必须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因此,如何将对中医感兴趣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中医人才,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建议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中医名著典籍介绍;讲座的形式开展中医拓展新领域,如:养身、美容、保健、慢性病、亚健康、肿瘤的治疗等等。大幅度削减课时,提出自主学习、比较学习的方法,在中西医基础理论、诊疗思维过程、诊疗方法上进行比较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和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医学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不仅需要高、精、尖的专才,更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通晓文、史、哲、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医学正是融文、史、哲、医于一体。在西医院校教授中医课程,正是给这些未来的人才指点入门的路。未来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会逐渐模糊中医和西医学的明确界限,会逐渐融合所有医学体系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优势,摒弃各种医学体系固有的缺陷,形成一种更为科学和合理的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的医学体系。在此之前需要大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而为西医院校学生讲授中医学课程,无异于在今天交给他们一把打开未来生命之门的钥匙。因此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也应该不断改革,使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更好地为培养适应社会和医学学科发展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陆付耳,刘沛霖,基础中医学[M],科学出版社医学分社,2003,06

[2]寇胜玲,侯梅荣,试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3):45-46

篇(7)

1学习迁移的促进

1•1寻找积极迁移运用原有的医学知识快速理解掌握中医药知识。比如讲温里药,首先问大家知道参附注射液吗,临床上用在什么病症?从事急诊和心内科的马上就会回答知道,用来急救休克。笔者再请大家描述她们见到的休克症状。然后告诉同学们这就是中医学的亡阳证,从而引入温里药一章,复习中医基础知识里寒证,里寒包括脾胃受寒,脾胃虚寒;肝经受寒;肾阳虚寒;心肾阳虚;肺寒痰饮;亡阳证。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辛甘大热助心阳复脉,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即参附汤治阳气暴脱证(休克)。同理,肺寒痰饮,它就是老慢支具有里寒证的症状,温里药干姜入脾胃肺经温肺化饮。举大家熟知的小青龙颗粒就是用来治疗此证的。里寒证的其他脏腑之寒证也可以用这一方法使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其别强调舌、脉必符合里寒证的特点。能灵活运用且记得牢,终生不忘其原理。

1•2消除负迁移由于原先已学西医学术语与现在新学中医学术语词语相同但包含的意义不同导致无法理解中医药学知识或误解,那么这些词语就要在课堂上讲透切,使学生完全区分它们在西医学和中医学中的不同意义,避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比如:讲补阳药(专指补肾阳)由于学生原先已掌握西医解剖学看得见的“肾”和西医学“肾”的功能。就很难理解中医学补肾阳药能治生殖功能低下;崩漏不止,带下清稀;小儿行迟、齿迟、囟门迟合;成年人须发早白,头晕眼花、筋骨不健,步履乏力;形体不温,怯寒肢冷;肾不纳气,呼吸无力,短气喘咳。讲解时要明确中医学的“肾”除同样具备水液代谢功能外,最重要的是中医学的“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同理:中医学的“心”、“肝”、“脾”、“肺”与西医学的心、肝、脾、肺所包涵的范围也不一样。所以要一一理清它们的概验,以免学生混淆,就无法学懂中药的治疗作用,因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

1•3讲药物应用时不忘解释中医古术语出现在中药学上的一些古术语,同学们以前没见过,如不解释,就无法弄懂中药的治疗作用。比如“红花用于症瘕积聚,心腹瘀痛,跌打损伤及痈肿疮疡等证”,此处的“症瘕”当今的我们应该是绝大部分人不知其意。要向学生解释:症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相当于西医学的包块、肿瘤,比如肝的肿瘤、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型肠结核、腹腔肿瘤不完全性肠梗阻、妇女下腹部的肿块等。伴有或痛或胀或出血者称为妇科症瘕(如子宫、子宫颈的癌变,子宫肌瘤、宫外孕、多囊卵巢等)只有解释了同学们才知道红花可以治疗这些病症。需要解释的词语还有如:胸痹、热痹、寒痹、行痹、着痹、肺痈、肠痈、瘰疬、瘿瘤、鼻衄、崩漏、倒经、少腹、中脘、五更泄泻、热淋、劳淋、气淋、痰证等。特别是“痰证”它与西医的“痰”相距太远,它包括西医学指的“痰”,但中医所指的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在脏腑,或在经络”。痰证复杂,致病病位广泛,如痰停脏腑阻于肺窍,则发为咳喘有痰(相当于西医学的痰);阻于胸中则为胸痹;停于脘腹发为痞满证;痰浊上蒙清窍可引起眩晕、痫证、癫狂;肝风夹痰上犯可致中风、惊风;痰阻肌肉、经络,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瘰疬、瘿瘤、痰核、阴疽等。总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医学的痰证,她们才能理解中药化痰药的含义。

1•4适当结合中药药理学的内容讲解中药的功效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桥梁,笔者的教学对象原先是学护理学(西医学)的。结合她们已掌握的知识,她们更容易学会新知识。比如讲丹参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首先请问同学们知道丹参酮ⅡA、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注射液都能治那些病?然后告诉她们这就属于丹参的活血祛瘀功效。因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心和扩血管作用,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能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再讲丹参用于瘀血所致的其它病证。同理,丹参配银花、连翘治疗化脓性感染(如扁桃腺炎、咽炎、疖肿、乳腺炎、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外伤及烧伤感染具有血分证候:烦热燥扰,昏狂、谵妄,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或兼抽搐。)即是它凉血消痈的功效。

2实物有形教学

2•1原植物药图片如果教学时只按照教科书所列顺序讲每一味药的植物科属、性味、功效、应用。学习者会觉得无味和沉闷。由于护士原先没有学过植物学,药物的植物来源也不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所以笔者在讲药物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先幻灯片显示药材原植物半分钟,它可以缓解视觉疲劳,也给学生一个对该药物的有形映像。偶尔穿插药物由来或应用的小故事。使学生感觉该课程有新奇性。

2•2配合药材饮片用1min展示饮片,遇名贵药材,顺带讲一句性状鉴别要点。如:川贝的“怀中抱月”、天麻的“鹦哥嘴,红小辨”。这些内容虽然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但学生是会用得着的,主要是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该药运用的印象。

3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

3•1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是中药教学的基础、提问基础知识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任务)中药学作为中医基础学科中的一门课程,既有它的独立性,又与中医学其它课程密切关联。因此在讲授相关章节具体药物时,要强调学生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样讲解药物时学生较易掌握新知识。上课前通过QQ群布置具体复习的相关内容,上课时采取提问、或一起复习的方式,然后链接新知识。比如下一堂课讲解表药,先布置学生复习中医基础学五脏之“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气血津液之“气”。六之“风”、“寒”、“暑”、“燥”。中医诊断学的表证、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风寒束肺、寒邪客肺、风热犯肺、卫分证、太阳病证。至少要熟练掌握表证、表寒证、表热证才能进一步学懂解表药(因为她们是护理专业)。如为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则需先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所列内容,才能进一步掌握解表药和供今后运用。

3•2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能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启发式、讨论式〔1〕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牢固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设计真实性任务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比如在讲化痰药的川贝、浙贝时,请学生去思考:中医临床是川贝常用还是浙贝常用?由于川贝稀少珍贵,百姓都知川贝,却极少有人知道浙贝。不想就其真理的同学直接回答就是川贝。笔者启发同学们回忆有没有感冒咳嗽之初就吃民间常用的川贝炖梨,如果有吃,是不是吃了有效?同学们就此去讨论,最后还真发现没有用川贝治好感冒咳嗽的。它能治好那些看过好多医生仍然治不好的久咳。最后引导学生掌握浙贝善治热痰咳嗽和外感风热咳嗽,川贝善治阴虚久咳;浙贝清热消肿散结力比川贝强更常用于瘰疬、瘿瘤、痈肿疮毒、肺痈。最后师生讨论的结果是浙贝比川贝常用。

4教学生如何自学中药学

4•1共性归纳记忆同学们是初学者,建议她们自己用个人喜欢的自己编的歌诀来记忆同类药物的药名,让中药先分类储存在自己的大脑,先有一个框架,下一步才鉴别记忆每一个药的功效应用。比如:发散风热药(祛风解表药)笔者做学生时编为:“桑菊牛蒡散风热,升葛柴胡薄荷蜕”。

4•2药对鉴别记忆药对鉴别记忆就是将具有共性的两个或三个药物加以区别其不同点,从而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和记忆。比如:黄芩、黄连、黄柏;茯苓、猪苓;川贝、浙贝;麻黄、桂枝;银花、连翘;山楂、麦芽、谷芽等。

5课后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

篇(8)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糖尿病的宝贵理论和方法,但运用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精神开展中医糖尿病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医学较为成熟的糖尿病教育方法相比,中医糖尿病教育未形成一整套规范化教育方式,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著,但我们可以根据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来探讨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问题。

1 中医饮食疗法的教育

消渴病的发病与饮食失调有关。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不仅可致消化不良,食积日久还可郁而化热,聚湿生痰,甚至影响气血流通,成为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的因素。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既可使患者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提供全天基本能量消耗而又不增加胰岛B细胞的负担。

祖国医学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石:“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丹溪心法·消渴篇》记载:“酒而无节,酷嗜炙搏... ...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所以,饮食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教育患者控制饮食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1.1 饮食规律 定时一定量饮食,可以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这两种情况都是饮食所忌。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贪食。指导病人及家属根据自己的性别、年龄和身高计算自己的理想体重,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工作性质及活动量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掌握每日总热量的计算方法,根据饮食习惯具体量化饮食标准,保证有利于血糖控制,又不至于营养不良,可多吃些粗粮、麦皮制品、绿叶蔬菜、无糖水果或低糖瓜果。目的在于维持标准体重,控制高血糖和预防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和降低高血压。

1.2 合理搭配 给予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粮食、肉类、蔬菜、果品等合理搭配,才能更好地补益精气血津液。

1.3 谨和五味 不同的食物其性味不同,归经不同,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等。正确服食五味,可以增补相应的五脏之气,五味偏嗜,五脏营养失调,阴阳失衡,就会发生疾病。

1.4 饮食清淡 糖尿病患者饮食更宜清淡、低脂、低糖,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蒜等。

另外,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采用易懂易记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控制应做到“三定”,即定量、定时、定餐次。据患者不同情况对患者的饮食指导细化、通俗化、具体化。对饮食控制采取大致估算加自我感觉的方法,制订饮食的原则。

2 中医运动疗法的教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采用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国家。早在1300年前,著名医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记载,糖尿病饭前“先行一百一十步,多者千余步,然后食之”。唐代医家工熹提出:糖尿病人应“食毕即步行,稍畅而坐”,并指出“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并不能强所不能堪耳”。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加速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医对运动的时间、程度和方法有独到的认识。

2.1 运动有时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患者一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2.2 运动有度 运动要遵循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运动健身时一不可过劳,否则会损伤脏腑精气,诱发疾病。适度的活动对防治糖尿病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消渴病的运动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特别是对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

2.3 运动多样 在运动形式上可多种多样,通常采用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等传统健身法,这是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和经络脏腑学说,以及相应的导引、行气、存思、内丹技术,建立的“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协调身心的演练功法。通过运动健身法可以舒筋通络,形神兼备;调和气血,充实脏腑,壮内以强外;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平衡。也可采用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方式。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一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和减轻体重;使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得到改善,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应激状态,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

3 中医心理疗法的教育

《临床指南医案·二消》中指出:“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发病,均十分注重精神因素。《儒门事亲·二消论》:“消渴者……狂乱精神,过违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此乃五志过极,皆从火化,热盛伤阴,致令消渴”;《医宗己任篇·消症》:“消之为病,源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情志过极,心理活动变化过度可以致气血功能紊乱,使人体阴阳失衡。长期的情志不遂是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

现代医学亦认为精神波动易致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导致血糖升高、血管收缩。因此,消渴病高发人群和消渴患者应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有家族倾向的人群和肥胖超重的糖尿病高发人群,要正确对待疾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首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既不要忽视本病的发生、发展,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而焦虑不安,应增强治疗信心。其次应该避免精神紧张,自我克制,喜怒哀乐要有节制,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刺激和过度兴奋因素,保持平静。

4 中医治疗的误区

篇(9)

黄:碍容性皮肤问题及体态容貌方面先天或后天所致的缺憾与不足从中医的角度 审视是机体的失衡,也就是疾病,对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风貌影响可能更大。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脏、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通过 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运用中药内调外敷,针灸刺激特定腧穴、通过经络的联络、传输、调节作用,达到协调脏腑 运化、疏通经络、平稳阴阳、维护机体健康的目的。机体状况平稳调达了,肤质润泽、身体 各部位比例协调是自然的。这与现代医学调节内分泌、促进血液循环的治疗疾患的机理相同 。因此,将祖国医学用于美容领域是非常有功效的。

记:针灸美容是贵院特色,其应用范围如何呢?

黄:针灸用于美容领域应该是非常广泛的。它对人体内分泌有很强的调节作用。 如女性内分泌失衡常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或人体分泌激素的脏器、影响激 素分泌的脏器发生病变所致。针灸相关穴位,如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十七椎下等, 可促进排卵、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改善性激素的分泌,从而治疗因内分泌 失衡所致的碍容性疾病,如痤疮、色素沉着(尤其黄褐斑)、皮肤干燥松弛等,对女性月经不 调以及其他许多妇科疾病致肤色晦暗无华、精神萎糜等均有很好的调治作用。其调节代谢 、平衡阴阳的作用对于许多代谢性疾病,如肥胖,治疗效果显著。

记:说到肥胖,我想起贵院有句口号:"减肥虽呈热潮,塑形难在瘦脸",通过针 灸来美化面部轮廓、弥补瘦身之不足,可谓独辟蹊径了。

黄:时下各种减肥器械、药品、食品琳琅满目,但无论商家还是消费者,其目标 大都集中在减肥者体态的变化,具体是看体重的下降情况。然而许多"胖子"经过多种偿试 ,历经"千辛"后虽然体形苗条了,可颌面部的过多脂肪,仍会让觉得过于丰润。有一些人 虽全身减肥成功,但是不恰当减肥致脸部皮肤松垂、皱纹增多反而"老化"了容颜。还有一 些人体重标准,但一张圆圆的胖脸,视觉上难免有肥胖之嫌,徒增许多遗憾。鉴于此,我院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研究,提出了科学瘦脸方案以解决这一减肥难题。

记:永康中医美容院具体从那几个方面来"瘦脸"呢?

黄:主要是采用针灸疗法配合我院研制的紧肤粉和紧肤凝露对脸部进行美容塑形 同时补充营养。达到美化面部轮廓、祛双下巴、祛眼袋、祛皱纹等目的。

记:针灸为何能"瘦脸"美容呢?

黄:针灸脉冲作用于脸部,刺激皮肤深层肌肉,加强其收缩运动,促进局部脂肪 分解,收紧松弛之肌肤,达到局部减肥目的;而且选择相应体穴进行针刺有调节内分泌、平 衡体液、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肤的营养供给,使肌肤恢复自然的光泽与细腻。如 祛除眼袋时,体穴选脾经,健脾除湿,局部针刺太阳、鱼腰及阿是穴,既使得全身的经络疏 通,阴阳平衡,又改善眼睛及其周围组织代谢的微环境,并加强了眼轮匝肌的张力和舒缩功 能,达到消除脂肪、收紧肌肤的效果。

记:一般常取哪些穴位?

黄:我们在进行针灸美容时,首先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具体 选穴一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辩证论治循经取穴;其二,是根据脸部肌肉分布及其收缩情况 ,结合肥胖具体部位取穴。因面部肌群小而复杂,舒缩方式各不相同却又密切配合,取穴比 较灵活,而且针刺的方向、深浅、手法、电针电流的强弱也有讲究,若不熟悉其面部生理解 剖特点而盲目针刺则非但无效果而且还会有危险;其三,要依其个人的体质体形远部取穴, 这一点很重要,疗效差别也往往在此。

记:噢,黄院长,经您这么一说,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少人也运用针灸进行减肥, 但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这不能说针灸方法本身不行,而是与其辨证失误、选穴和手法不当有 关。

黄:对,是这样的,中医学理论特点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个体间的差异性很 大,既使病症相同的两个个体,病因却可能恰恰相反。故看似简单的针灸,其良好的疗效是 建立在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功底基础上的。

辨证是否准确,施治是否合理,手法操作、穴位选择与配伍是否恰当等,既与施治者的中医 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有关,更是其长期实践经验的累积和领悟能力的体现。不同施治者对同 一病症的治疗效果相差非常大是可以理解的。

记:黄院长,我还听说贵院李永康教授有几套享誉海内外的独特针灸技法,希望能 介绍一下?

黄:一些顽固性皮肤疾病常规方法是很难治愈的,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反 复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对于囊肿、结节型及聚合性痤疮,采用"十字交叉法" 、"五羊围虎法"治疗,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加上在手法方面,"快速捻针法",在我国 台湾的《中国电视台》也曾有过报道,誉为"楚天三绝"。

记:近年,您和李永康教授多次参加各种国内国际美容学术会议,着重交流探讨了 哪方面内容,反响如何?

黄:我们将"李永康疗法"应用到国际美容界关注的课题"桔皮纹(Cellulite)" 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8年夏与德国、瑞士国际美容组织进行学术研讨"桔皮 纹的针灸治疗"、"针灸在医学美容上的实际应用范围"等课题受到欧洲同行的关注与好评 。同年,在国际医学美容学大会和第三届全国科学美容学术大会上,作了"针灸美容--科 学方法瘦脸的讲演,以其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方法和疗效获得优秀论文奖。1999年在21世纪 美容研讨会上作大会专题发言"中医美容临床的探讨"。同时不断总结经验以文字形式与国 内外同行进行交流,我们的拙作《靓您容颜--中医美容指南》已经以四国文字:中、英、 日、德出版发行。

记:您的工作如此繁忙为什么还身兼武汉永康中医美容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武汉永 康精细日用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云南永康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及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商 会副会长等这么多职务,是否会对您造成负担而影响您科研工作的深入进行?

黄:建国五十年来对于祖国医学的研究主要是在政府的研究部门和高等院校里的 学究式的研究,人力、物力都受到限制,虽然也会出成绩但难以普及提高发扬光大。

我们走的是集科研、医疗、工商贸为一体的新路,为我们从事祖国医学的研究提供了自由广 阔的天地。这就是您的老师、贵编辑部姜如蓉主任提到的"审美活动价值取向"问题。她是 地道的科班出身,学究气也是够重的了,但她思想活,跟得上现代化,对祖国医学的前途寄 厚望于民间。我认为合理的功利主义非但是美容行业的价值取向,在科研中尤其是在推动祖 国医学的发展中,只有符合现代化市场竞争机制,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了经济基础就可 以求规模、上水平、谋发展,弘扬国医国学。所以不能说是负担而是有力的支持,并且是一 种非常积极的相互促进。

记:谈到这里使我想到,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作为中医美容职业培训学校,你们为此作了哪些工作?

黄:主要从两方面开展:对教学和科研人员,要求其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的同 时,不断研究创新,积极拿出自己的科研课题和项目与国内国际同行交流;对于学员,除传 授中医中药基础知识、美容学知识,培养其美学修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外,我们的主要目的是 普及中医美容知识,弘扬中医文化,防止伪中医美容对祖国传统文化形象的损害。

我们已为国内外培训了许多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其中国内约5万人,德、日、新西兰等国30 余人。国内外开办了近800家分院,接待了几十万求治者。

记:你们这种做法对发扬中医文化大有裨益,很值得其他同行参考学习。科技的全 球化,各种文化、贸易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没有特色的产品、技术很难立足于国际市场, 既使有特色的产品和技术也要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深究。这里,涉及的问题也很多。

黄:是的,我们在和国外同行交流的过程中,既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 ,但也同时面临许多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应用的深入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国外同行,象日本、新加坡、欧美等国研究人员,为未经过科技处理的中草药熬出的黑乎乎 药汁的神奇疗效而叹服,尤其对不开刀、不用任何药物而"一针见效"的针灸惊诧不已,但 同时,也在用高科技手段对其机理进行科学的研究与探析。所以国内研究人员更应谨慎并加 倍努力。

对此我们已从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包括高科技技术的运用,以及经营管理以商养研等各 方面进一步完善,若有可能,还非常希望和国内同行联合,团结起来,优势互补,以求破解 中医中药学中的诸多奥秘,通过我们民族自身的努力,使中医中药学走向世界先进医学的行 列,造福全人类。

篇(1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38-02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erning teaching reform

Liang Hong Xu Lan Wu Xiufang Yang Xiaoxia

【Abstract】Since old times, as 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system,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d their own advantage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s a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law as the basis, new teaching concept as an opportunity,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o explore new way of medical college and teaching approach Reform: a clear purpose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prepar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rrangement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teaching.

【Key words】Western medicin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自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就有了中医与西医的矛盾。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他们各有短长,难以相互包容,共同发展。中医界不少前辈的融会贯通,改进、科学化,现代化等理论方法,均未解决这一矛盾。解放后,我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药学派的方针,提倡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渗透和吸收,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医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渊源,思辩与实践方式,哲学依据,发展模式均不相同,西医院校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以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其学习态度、认同程度、思维方式等均明显影响中医学教学效果。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探讨新时期中医学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1]。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明确中医学教学的目的

高等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目的已争论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确。[2]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任务重,教学时数少,讲解快,学生理解难,中西医结合贯通差,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学时左右的时间内,要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论治到中药方剂,一字不漏地讲解,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确实很困难,即使勉强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之后也都全忘了,别说运用和发展,这样就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应该明确我们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水平?我们教学培养的目的是什么?与高等中医药院校不同,它不是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而是让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目的明确了才能据此安排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见习实习时数,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

几十年来,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一直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模式。从概论、阴阳五行、脏腑 辩证到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一字不漏地全部讲授,内容多,要求多,而学时少,学生学习困难,很难消化掌握,教学效果差。为此,应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要根据教学目的制订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确定改革的步骤和方法,分步实施,并进行必要的试点,以期取得成功。具体改革方法:

2.1 上好第一课堂。中医学第一堂课是讲中医学绪论,也就是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以往认为绪论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少,故不太重视,只作简单介绍。实际上,上好第一堂课十分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第一堂课上能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分准备,在第一堂课上就抓住同学们的心,将他们引入中医学的殿堂。

2.2 以系统器官为纲目,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核心,对中医学相应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中药、辩证和治法进行一站式教学。以前中医教学中将藏象、辩证、治法、方药等分别讲授,各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基础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相分离,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实际上,中医学的藏象、辩证、治疗、方药是紧密联系的。辩证是在对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充分认识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辩证为基础,同时指导方药的拟定。因此以脏腑为纲,即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讲解其生理、病理、临床症候及辨证方法,并讲授该脏腑最常见的一两个疾病,介绍治法,方药,可使学生融会贯通,既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又运用于临床实践,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讲解脾胃,从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现脾胃气血阴阳失调,诸如脾气虚损,脾阳虚损,水湿中阻,脾胃湿热,中焦实热,腑气不通等病变,结合临床实际着重讲解中焦实热,即阴阳腑实证的病理机制,病情演变,可能的转归和预后,以及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通里攻下药“急下存阴”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再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时结合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予以讲解,使学生对该系统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以此类推,让学生逐步适应,自己去认识辩证方法的全过程,从而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中西医结合。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成就为主,既以中医学为基础,又以现代医学为说理工具,同时用中医整体观和方法论来阐述,使学生容易理解。[3]首先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成绩,中医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中药方剂和常见病的辩证论治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向学生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成就和进展以及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全国取得了较好成绩的针刺针麻技术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关于肾本质的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找到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和途径;青蒿素的研究开发成功,不仅是中药开发的突破和新途径,也是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关中医血淤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关系的研究;证本质的研究,舌诊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疗效与西药的关系和差别;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国家攀登计划中的经络实质研究,至今仍无明显进展,都需要我们投身其中,为实现中医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既有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也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极大地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 积极认真学习。

2.4 结合实际,以事实为依据。结合我国和我科的临床实际情况,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例如介绍我科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内,比单纯西医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国急性胰泉炎的治疗大多数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不全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效果确切;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康复科的中医理疗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看到确切的疗效。通过这些成就与事实的介绍,使学生有中医能治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医,认真学习中医,并可能投身于中西医结合事业。

3 教材编写于教学安排

为了达到彻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据此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应该简洁明晰,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应该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既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讲解与介绍,又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就和相应的新理论与观点方法,同时毫不忌讳的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供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因此,在教学时数安排上,应多讲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少讲经典中医理论;多讲临床实际能解决的问题,少讲悬而神秘的空洞理论;多结合临床实践,结合病人讲中医理论,少课堂讲授,少给学生讲“天书”;进一步加强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带教工作,在实际运用中讲理论。同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编写教材。例如:针对预防专业,着重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医养生学;针对妇幼专业,重点讲授中医妇科学和儿课学。

总之,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搞好中医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总结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就,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以促进我校中医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郑兰英.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症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4:28

篇(11)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称为“大偻”,发病机理比风、寒、湿、热痹更为复杂,乃肾虚、风寒湿热诸邪深侵入肾,病邪更为深入,症状更为严重,并波及肝、脾、督脉等,晚期易致骨损、筋挛、肉削、脊强。风湿病的发生与风寒湿邪侵袭、阴冷潮湿环境、过度劳累、外伤、感染等诱发因素有关。

风湿病“五连环”治疗中的“健康教育”属于基础治疗,是风湿病治疗的第一步。只有患者正确认识了自己所患疾病,掌握了防护的基础知识,积极配合风湿病专科医生的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风湿病的基础治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风寒湿邪侵袭:防寒保暖,避免阴冷潮湿、冒雨涉水,避免直吹风扇和空调。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坚持做医疗体操或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游泳,散步等。

・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有节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预防和控制感染。

・防止外伤。

一旦被诊断为风湿病后,有些患者听说此病与机体内的变态反应有关,担心某些食物会引起身体过敏,而导致发病或加速病情发展,所以平时不敢吃鱼、虾等海产品,牛、羊肉,豆腐及豆制品等:有些患者因为是风湿病活动期,所以凡是带有“蛋白”字样的食品如鸡蛋等,都不敢再吃了。其实,这样做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会导致偏食。饮食结构不合理,会加速风湿病患者骨量丢失,造成骨质疏松,严重者出现骨折等并发症,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那么,风湿病患者到底不能吃哪些食品呢?平时应该如何安排好饮食呢?首先,对曾经明显诱发和加重自己病情的食物应该避免食用,尤其是出现皮疹、皮肤过敏时要忌食海鲜、水产品、羊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其次,对于生冷食品要避免或尽量少吃,如冰镇啤酒、冰棍等,以免受寒凉之邪。第三,平时少吃油腻食品,尤其服中药汤剂治疗期间,更不可吃油炸、过酸、过咸食物等。除此之外,大部分食物都是可以吃的。由于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长时间处于慢性消耗过程中,部分患者还伴有贫血,因此,更要注意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注意补充含铁食物,如血豆腐、菠菜、香菇、紫菜等。要注意,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合理。钙质丰富的食物有利于风湿病骨质修复。如每日可喝牛奶250~500毫升,吃1个鸡蛋、适量精瘦肉,多吃新鲜绿色蔬菜,多饮白开水。总之,风湿病患者以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为总原则,适当多吃鱼、肉类、鸡蛋、牛奶等钙、磷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

还有一些食物日常多吃,有利于减轻风湿病的某些症状,如:

・苦瓜、马齿苋、丝瓜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缓解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等。

・薏仁、山药、扁豆、豆腐等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可缓解关节肿胀等症状。

・蔬菜、水果可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的需求,同时具有改善新陈代谢的功能,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从而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

・香菇、黑木耳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另外,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具有药、食双重功能的食物,也可以常吃,如:

・薏苡仁又称苡米,有清热祛湿、舒筋、缓解拘挛、除痹的功效,可熬粥,既能清热,又能利湿通络、利关节,适用于关节肿痛、拘挛不利,应长服久服。

・山药古名薯蓣,健脾胃、祛湿,可熬粥、制糕、做饼,既可清夏季热邪(热中夹湿),又能调理脾胃。

・百合有润肺清心、养五脏、祛风湿的功效,用于风湿病可清其余邪、扶正安神、调整气血诸不足,属于平补,可制羹、糕、粥、菜肴等各种膳食。

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日常维护也很重要。我们总结了五条日常维护要点,风湿病患者可以参考。

第一,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关节已经出现畸形或肢残的患者,更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疾病,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尤其要配合医生,并要有“坚持长期治疗”的决心。

第二,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专科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坚持服药,不可随意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