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急诊分诊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4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急诊分诊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急诊分诊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78-1

0引言

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而由于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采集作业的效率,在地震勘探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还能够有效的获取宽方位地震数据。

1多震源地震综述

可控震源地震技术最早出现与美国和苏联,一经出现就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前景,相比常规炸药震源存在诸多优点。比如利用相应的措施可以知道可控震源的地震信号,进而实现对其频率进行人为控制;探究多震源地震激发技术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多震源地震波数值模拟,该方法也是也是多震源观测系统设计和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理论基础。

2多震源地震数值模拟分析

多震源地震数值模拟的观测系统是在常规的观测系统基础之上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据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针对于多震源地震数值的模拟分析可以从多震源激发二维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以及三维声波方程数值模拟进行分析。

2.1多震源激发二维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

随着多震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极大的提高野外工作的效率。影响多震源的因素主要有震源个数、随机延迟时间以及震源位置,那就能够通过相关的理论依据,模拟分析出弹性波地震数值。假设将密度设为常数1.1g/cm3,那么将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的大小为3380*576,纵横空间网格间距dx=dz=11m,纵波的最小速度为2575m/s,速度最大为4654m/s,那么横波的最小速度将为1487m/s,最大速度则是2670m/s。而单炮间距约为105m,道间距约为52m,最小的偏移距约为2540m。震源采用的主频为15赫兹的Ricker子波,采用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进行数值模拟,其精度为四阶,空间约为十阶。

2.2多震源激发三维声波方程数值模拟

三维观测是指根据震源和检波点之间的关系分成不同的观测区域,通过滑定排列和固定排列两种方式进行观测。那么相对应的多震源三维观测系统也可以分为这两种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震源观测系统,检波点与震源是正比例关系。在观测系统中,可以假设炮线间距为d-cross,单炮间距为d-shot,检波器束间距为d-str,而检波器间距则设为d-trace。而对于混合炮的检测,可以假设在一个混合炮内,可以将nsx设为x线的震源个数,间距为nmx,nsy设为y线的震源个数,间隔为nmy,那么nsx×nmx×nsy×nmy个炮也就组成了一个混合炮片[1]。

三维观测系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系统,而其中,在一定范围内任何的检波器都能接收到任何震源的波场,会给数据的收集和记录带来一定的麻烦。这与而为观测系统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以上两种模拟地震记录和波场可以看出,如果随机时间有一定的延迟激发,那么将会形成一种非相干的波场,这种波场具有宽方位角照射的独特特点,接近或者是保留了点源的特性。

3多震源地震数据分离技术探究

由于地震数据的线性叠加原理,多震源地震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将其表示为:PBL=ΓP,针对于多震源地震数据的分离可以采用两种情况,即,给定Pjbl和已知的Γkj,求未知的PK;给定Pjbl并已知Γkj,求未知的PK。而由于Γ的是否可逆和M、N间有相对大小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计算结果,确定M和N的大小关系,研究出多震源数据的分离方法。

3.1多次扫描混合波场分离

多次扫面混合波场分离主要有两种情况,即是扫描次数大于或者小于震源个数。虽然这两种扫描混合波场分离之间在运用的方法和原理上大不相同,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野外收集的概括。同时有效的适应了多震源地震采集技术中的同步相位编码和高保真可控源地震技术等相关的采集多震源地震波场分离。如果扫描次数大于或等于震源个数的多震源地震波场分离,那么其本质上相当于是求矛盾线性方程组的解题实例。相对而言,该波场分离方式比较简单,可以利用最小的能量来约束求解。当多次扫描次数小于震源个数的混合波场分离,则是一个求解欠定线性方程组[2]。

3.2一次扫描混合波场分离

就多震源地震波场的分离而言,事实上可以将其看做是去噪处理的一种,也就是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消除其他震源产生的波场,进而研究人员能够得到想要的震波波场。其技术方法是首先分析地震数据,其次将分析后的数据分选到被动域中,然后通过共检波点域及中心点域进行滤波方法的统计,从而去除随机噪音,达到分离数据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虽然地震数据在处理效率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这并不能够完全的满足在实际地震勘探中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野外采集效率和室内处理效率等方面的地震勘探,必须要加大对多震源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研究。

篇(2)

作者单位: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急诊患者年龄不一,病情变化交织,各种因素共存,对急、难、险、重症的处理是否成功,往往能直接反映出医院总体医疗护理水平,是医院的重要的窗口形象,随着急诊护理学的发展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要求更严更高了,这就要求我们急诊科护士要有快捷的反应,博爱的胸怀,精湛的技术。因此,搞好急诊科的管理,提高的是一个抢救室的护理水平,展现出的却是一家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做好的基础要管好,管好是做好的保障。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套适合我院急诊抢救室护理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分区包干制管理方法,应用以来促进了护士队伍的团结协作,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现将我科应用分区包干制管理方法的体会阐述如下。

1 护士管理

11 个人综合素质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应具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而且必须技术娴熟、操作准确,遇到紧急情况,能做到从容不迫、忙而不乱。这就需要组织护士不断学习,通过送护士外出进修学习、定期技术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有计划有目的的人才培养,护理知识与时俱进,操作技术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地挽救患者生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护士长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素质,并认真组织业务学习,督促检查全科护士、护理员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应把握好对护士批评的方式、时机和效果,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轻重缓急采取不同的对策进行帮助教育,以期共同进步。

12 护士队伍合作管理 护士队伍的分工与合作要讲究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分组不分帮,分工不分家,一切以患者的利益为上,工作中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

重视对护士的思想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爱岗敬业,注重加强集体凝聚力。注意护士的人员配备必须合理,按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排班。以老带新,搞好传帮教工作,以保证急诊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2 患者管理

21 环境管理 保持环境干净、整洁、舒适、优雅。这样,消除患者就诊时焦虑情绪,适应新环境。分组分工管理各个区域的环境,责任到人,组长随时督促、检查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作好消毒隔离工作,搞好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医疗环境。

22 就诊管理 组长接诊并分配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接到患者后合理正确预检患者,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并报告医生给予诊治。高质量的分诊能使患者得以及时救治,反之,则有可能因延误急救时机而危及生命。所以,做好这项工作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组成员对本组必须负责到底,服务到底。

3 业务管理

31 普通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诊科的护士必须坚守岗位,即使没有患者,也不能擅自离岗,以保证有充足的医护人员随时投入抢救工作中。急诊抢救室的备品必须安排专人管理,并随时检查,定期进行保养、维修、更换,药品需定位、定量、定种类。只有使抢救设备处于正常可靠状态,才能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抢救工作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挂急诊号的一般急诊病员,由小组护士配合各科进行分诊就诊处理。 如病员多候诊时间较长,组长应及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安排急诊医师加强。

32 特殊急诊护理合作管理 急危重症病员应先抢救,后挂号、交费、办理有关手续。所有参加抢救人员必须服从组长的协调安排,以极端负责的态度,争分夺秒的抢救患者。一般抢救由急诊科医师、各组护士负责实施。其他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应有专人负责记录,要求准确、清晰、扼要、完整,并注明执行时间,抢救结束后及时整理、归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21 遇急危重患者应立即将其送人绿色通道,要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的原则。

322 遇成批伤病员时,对患者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分流处理,并立即报告上级及有关部门组织抢救。

323 遇患有或疑患传染病患者来院急诊,应将其安排到隔离室就诊。

324 经抢救病情稳定后,如须收入病房,由指定的医师、护士和担架员护送。

篇(3)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体内,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的病毒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以及破伤风杆菌等,这些病毒对受伤者的身体健康将造成巨大的威胁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急诊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中接触最多的一种器械便是各种注射用的针头,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针刺伤。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急诊护士面临的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据了解,我国约80%的护理人员受到过针刺伤害,为避免护理人员针刺伤意外的发生,研究影响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影响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因素分析

1.1 急诊护理人员防护意识不强 目前,在各种护理教育中强调更多的是患者院内感染的防范知识,而关于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的教育却相对缺乏,尤其对针刺伤的危害性及防护措施的教育更少。通过对我院发生过针刺伤的50名护士的调查分析表明:操作时不戴手套的占53%,针刺后没有向上级报告的占85%,有18%的护士针刺伤后没有及时采取消毒及预防感染措施,这说明很多护士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不强。另外,虽然90%以上的护士能认识到针刺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但对感染概率认识不够,认为感染几率很小,不必小题大做,因而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不注意防护,实际上,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阳性患者使用的针刺伤后获得HIV的可能性是0.2%~0.4%;针刺伤感染HBV的可能性是19%~40%。以上分析表明,护理人员防护意识不强是导致护士针刺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工作负荷重 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急诊科护士在进行护理时,不再象以往那样仅限于打针、发药,还要对患者提出的形形的问题给予满意的答复,护士工作已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移到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这种包括心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是复杂而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急诊科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1-2]。另外,急诊科患者数量大,周转快,有时同时来很多患者,而且面临的患者大多是危、重、急患者,病情凶险、变化快,因而急诊科护士随时处于应激状态,工作中要求精力高度集中,容易导致身体疲惫。可是,目前大多数医院护士严重缺编,致使急诊科护士日夜不停的工作,有时连正常的吃饭都顾不上,常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3],特别是夜班护士,既要独自完成繁重的工作,又担心患者出意外,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常常使她们感到精力不足、头昏眼花、腰背酸痛,而多数人在超负荷状态下应激反应能力往往较差,因而容易发生针刺伤现象。

1.3 护理操作不慎 众多的实践经验表明:护理操作不当是造成针刺伤的重要原因,例如在拔出针的护帽、加药、套回针的护帽时如果不慎便易发生针刺伤,尤其是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的护帽时危险性更大;如果将用过的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也易发生针刺伤;如果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在做清洁时也易被针头刺伤;给不配合的患者注射时,如果没有人协作也容易被刺伤。

2 针刺伤的防护对策

2.1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急诊科应对护士尤其是对新上岗的护士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使她们充分认识、重视针刺伤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要使急诊科护士知道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旦发生针刺伤要正确处理,护理操作中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细心的去完成,不但要保护好患者不受医源性感染,也要对自己高度负责。对临床护士的培训别要强调防护用品如手套的应用、医疗锐器的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从而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2 规范操作 为了避免发生针刺伤,应制定出统一的预防针刺伤的操作规程,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急诊护士要始终遵守操作规范,例如尽可能使用带有安全性能的静脉注射装置;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要戴手套;给不配合患者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谈;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和手持的锐器指向他人;一旦发生针刺伤,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再用碘酒、乙醇消毒,如是被乙、丙肝患者污染的针头刺伤,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抽血检查,如是被其他病毒感染,也应立即进行相应的检查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3 正确处理医用垃圾 目前许多医院在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将针头取下,浸泡,收集,再进一步分类处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势必增加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被刺伤的机会,因此,简化注射器和医用垃圾的处理程序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被锐器刺伤的次数。注射器尽量一次毁形成功,要使用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盒,减少化学消毒剂浸泡环节,而直接将针头等医用垃圾焚烧处理,减少二次刺伤机会,严格管理医用垃圾,减少其他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机会,并严防医用垃圾流入社会,给大众带来危害。

2.4 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 医院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针刺伤的危害,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严格建立和完善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针刺伤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应建立针刺伤报告系统,使护理人员在针刺伤意外发生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应分析事件的发生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易造成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应进行乙肝免疫疫苗注射,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针刺伤后造成的危害。

2.5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医院可以适当增加护士编制,改变当前超负荷工作状态,急诊科护士的选择应考虑其工作经验和业务水平,需要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和一定临床护理基础,业务技术熟练,责任心强,心理素质好,身体健康,在人员分配上注意新老结合,使她们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实现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合理配备,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避免急诊护士针刺伤意外的发生。

2.6 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素质 急诊科面对的患者多而杂,面对的病症也是多种多样,而且这些患者的病情多是危、重、急,因而对急诊科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就可能发生针刺伤,为此,急诊科应对护士加强心理素质的培训,全面提高急诊护士的心理素质,使她们在任何场合都能保持沉着冷静,只有这样,护理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从而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针刺伤意外也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

3 结语

在急诊护理中,虽然针刺伤时有发生,但只要医院管理部门和广大护士及时总结分析针刺伤的发生原因,不断提高针刺伤防护意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针刺伤是可以减少甚至完全避免的。

参考文献

篇(4)

机械分为旋转机械和往复机械两种类型,它们在组成结构、动力学特征以及工作原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故障信号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异。旋转机械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机械。许多大型旋转机械,如:离心泵、电动机、发动机、发电机、压缩机、汽轮机、轧钢机等,还是石化、电力、冶金、煤炭、核能等行业中的关键设备,对这些设备加强监测,防止发生故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机械工程中的机械设备朝着轻型化、大型化、重载化和高度自动化等方向发展。机械设备管理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它需要对设备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利用现代科学的监测仪器、系统运行状态参数,认知设备状态。做到设备静态、动态信息完整化、数字化,即有据可依,有数可查,实现科学的信息综合处理。只要能够正确识别设备的振动信息就可掌握设备的动态,把握设备的维修周期。机械故障诊断就是通过测量机器的信息,比如振动信号,判断其运行状态的一种现代化设备管理方法,振动现象与其运行状态有着对应的关系。

1.应用振动分析诊断旋转机械设备故障

1.1转子不平衡

转子不平衡引起的振动是旋转机械的常见的多发故障。产生不平衡的原因:旋转机械转轴上所装配的零部件,如果材质不均匀(如铸件中存在气孔、砂眼,加工误差)、装配偏心以及在长期运行中产生不均匀磨损、腐蚀、变形,或者某些固定件松脱、各种附着物不均匀堆积等各种原因,都会导致零件发生质心偏移而造成不平衡。不平衡包括静不平衡和动不平衡。不平衡振动的频率一般很明显,主要表现不平衡转子的故障频率等于转子的旋转频率。除此之外,不平衡振动还会激起其他频率成分例如分频、倍频等。影响不平衡振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转子质量、质心到两轴承连线的垂直距离(即偏心距)、转子的旋转角速度。转子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这个离心力作用在支撑转子的两个轴承上,方向垂直于轴承中心。在诊断不平衡故障时,首先必须分析信号和频率成分,是否有突出的转频,其次看振动的方向特征,必要时再分析振幅随转速的变化情况,或测量相位。

1.2转子不对中

转子不对中也是旋转机械常见故障之一,主要包括转子与转子之间的连接不对中,主要反映在联轴器的对中性上;转子轴颈与两端轴承不对中。对滑动轴承来说,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与轴承是否形成良好的油膜有直接关系。对滚动轴承来讲,主要是因为两端轴承座孔不同轴、轴承元件损坏、外圈配合松动,两端支座变形等(对电动机而言是前后端盖),都会引起不对中。转子不对中将产生一种附加弯矩,给轴承增加一种附加荷,致使轴承上的负荷重新分配,形成附加激励引起机组强烈拆动等后果。不对中主要激发二倍转频或多倍转频振动。振动大小与不对中形式有一定关系,一般表现为轴向振动比较大。不对中引起的振动其振幅值与机器的负荷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随着负荷的增加而成正比的增加,然而对转速的变化影响不大。

1.3机械松动

机械松动也是旋转机械比较常见的故障,松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脚螺栓连接松动。它带来的后果是引起整个机器松动。另一种情况是零件之间正常的配合关系被破坏造成配合间隙超差而引起的松动,比如滚动与轴承的内圈与转轴或外圈与轴承座孔之间的配合,因丧失了配合精度而造成松动。由松动引起的振动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其振动信号的频率成分相当复杂,除了基频(等于转频)以外,还产生高频次谐波和分频振动,频谱结构成梳状,有时还表现出一些方向特征很明显,主要在垂直方向很强烈。

1.4摩擦

摩擦故障形式有多种多样。如转子与密封件的摩擦,转子与隔板之间的摩擦,电动机转子与定子的摩擦,叶轮、齿轮、风扇与机壳或护罩的摩擦、滚动轴承外圈与轴承孔、以及转轴与轴承内圈或转轴与其他零件因配合松动而引发的摩擦。摩擦一般引起非线性振动,频带范围较宽,除了一倍基频外还有二倍基频、三倍基频等高次谐波,以及1/2、1/3等低次谐波。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激起系统的固有频率。摩擦振动的时域波形上常常表现为削波状态,“截头余弦”形状的时域波形常被视为摩擦故障的重要标志。

2.振动监测技术

目前,监测机械设备状态的手段虽然很多,但实践证明,振动信号监测是一种易于实现而又可靠的办法。设备振动信号是设备状态信息的载体,它蕴含了丰富的设备异常或故障的信息,而振动特征是设备运行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志。因此,振动测试是设备状态信号采集的基本测试手段。对振动信号的检测能够获得设备状态的有效信息,对它的分析则是设备诊断领域中一个被广泛采用的方法。现代传感技术的发展为振动信号的测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现代的振动测试都是采用电测法,即把待测的机械振动量的变化转化成电量的变化,这种机——电转换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的。因此传感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振动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影响分析和诊断结果的正确性。机械振动参数的测量分为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测量用传感器主要采用电涡流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三种,一般分别用于低频、中频和高频范围的振动测量。近年来,微电子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微机化机械加工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现代动与冲击测量传感器正朝着更小、更轻、更可靠耐用和更价廉物美的方向发展。国内外不断成功地研制和开发了微电容式、微应变式、石英振梁式、静电平衡式等新型加速度传感器以及激光测振仪等新型位移传感器,这些传感技术大大推动测试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卡的性能不断提高是计算机正确分析的前提。

高新技术的数采器件不断出现、性能价格比不断提高,A/D、放大器、模拟通道开关等芯片不断有新产品世,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使高速数据采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3.结束语

在进行旋转机械的故障诊断时,往往故障与征兆之间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时各种故障同时发生,使故障诊断起来更加复杂。随着状态监测技术不断的发展,故障诊断已成为一种新的工程技术。正确掌握振动标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除了采用绝对的国际标准外,企业还应根据不同设备的情况建立一套相对标准,即将测量值与初始值相比较作出判断。总之,正确判断故障,不仅需要掌握相关振动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对所测的设备非常了解,认真听取现场操作人员、修理技术人员的意见后,才能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虞和济.故障诊断的理论基础.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9.

[2]PWHills.Productionbenefitsfromavibration-basedconditionmonitoringprogramme.INSIGHT,Vol.38No.8August1996:563-565.

[3]廖伯瑜.机械故障诊断基础.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11.

[4]谷毅.振动测量传感器的发展现状.现代计量测试,1997(5):6-9.

[5]S.J.Rothberg,N.A.HalliwVibrationMeasurementsonRotatingMachaneryUsingLaserDopplerVelocime-try.Trans.AMSEJ.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1994.116(3):326-331.

篇(5)

中图分类号:TQ33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物通常在其主体结构的单斜支撑、交叉支撑或人字型支撑上安装耗能减震元件或耗能器形成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耗能减震结构采用“二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在小震作用下,耗能减震装置及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状态,且耗能装置给主体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刚度使耗能减震体系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即满足第一水准要求;第二阶段,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输入结构体系的能量可通过耗能装置的往复作用或产生滞形来消耗,迅速衰减结构的动力反应,避免主体结构过早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从而达到保护主体结构的目的,即满足第三水准的要求。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路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法有美国在FEMA中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和日本2000版的抗震规范以及Cavil与Priestley等人提出的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但研究人员从近些年来发生的地震中调查和研究发现,结构的地震损伤(或破坏)不仅与建筑物的层间位移密切相关,而且与地震过程中累积的滞回耗能有很大关系,因此,以位移和能量同时作为结构抗震性能的指标,可较全面综合地评估结构抗震性能。但由于高振型与静力加载模式的影响,以及延性与当量阻尼的关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得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到目前为止仅局限在概念阶段,没有得以发展。

2.能量分析法

耗能减震的原理可以从能量角度描述,在地震过程中结构体系内部能量的消耗、转换和存储必须与输入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能量相平衡,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如式(2.1)及式(2.2):

对于传统抗震结构:

(2.1)

对于耗能减震结构:

(2.2)

式中——地震过程中输入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总能量;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动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耗能;

——传统结构、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滞回耗能;

——耗能装置(或元件)的耗能。

在(2.1)与(2.2)两方程中和并不消耗能量,只是能量的转换,和可忽略不计,因为其仅占总能量很少部分(约为5%)。在传统抗震结构中,主要通过消耗输入到结构中的地震能量,因此,结构构件消耗的能量越多,其本身遭到损伤或破坏就越严重;而对于耗能减震结构,耗能减震器(元件)充分发挥耗能作用,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状态,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而结构本身耗散的能量很少,即可近似认为地震能量全部由耗能减震装置耗散或吸收,则方程(2.2)可简化为[1]:

(2.3)

这样,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响,既简化了计算,也使结构的安全储备得以提高。

3.基于等价线性化的振型分解法

工程抗震设计时,我们仅关心各质点反应的最大值,可结合运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谱理论,按式(2.4)求得对应于第振型各质点的最大水平地震作用及所产生的作用效应(位移、轴力、剪力、弯矩等),再将对应于各振型的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从而求得多自由度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的效应。

质点对应的第振型水平地震作用:

(2.4)

式中,为质点的质量,为第振型参与系数,为质点第振型的位移反应,为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记录,为第振型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反应。

由式(2.4)可得

(2.5)

令(2.6)

为对应于第振型自振周期为的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影响系数,可根据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影响系数确定。

从而,对应于第振型质点的最大地震作用为:

(2.7)

利用规范给出的曲线,按式(2.7)可方便地求出对应于某一振型各质点的最大地震作用,再按照一般的结构力学方法可求得结构对应于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位移、轴力、剪力、弯矩等)。

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如假定地震时地面运动为平稳随机过程,则对于各平动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均和开方”法(SRSS法)确定,即

(2.8)

式中,S为结构某处总的地震作用效应,而Sj为对应于第j振型该处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

在多遇地震情况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分析是结构抗震计算的主要方法,它将地震作用等效为水平力作用到结构上,然后按照静力学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属于静力分析方法。这种计算方法与实际地震反应有一定的差距,不一定能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只有在等效阻尼比不是特别大时才能保证所计算的地震反应具有良好精确度。

4.时程分析法

4.1时程分析法的概述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动力分析方法,它将整个结构体系看作一个弹性振动体,将地震时地面运动产生的加速度、速度、位移作用在结构上,然后运用动力学的方法研究结构的振动状态。明显地,时程分析法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更能真实反映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

地震作用下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为[2]:

(2.9)

其中,、和分别为耗能减震体系主体结构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与刚度矩阵;、和为结构体系的加速度矢量、速度矢量与位移矢量;为耗能减震装置提供的水平恢复力;为单位列向量。由于该式为非线性方程,为简化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将其进行等效线性化后再按振型分解法进行求解,简化后的运动方程为:

(2.10)

其中,、和分别为耗能减震体系的总质量矩阵、总阻尼矩阵与总刚度矩阵。可分解成,为主体结构的质量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质量矩阵;可分解成,为主体结构的阻尼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阻尼矩阵;可分解为,为主体结构的刚度矩阵,为耗能装置的等效水平刚度矩阵。

从上述耗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式(2.10)可以看出,除了选择合理的数值解法以外,还需具备合理模型及各种参数[3]:(1) 整体结构的力学模型;(2) 确定结构的弹塑性恢复力模型及结构的总刚度矩阵;(3) 确定结构的总阻尼矩阵;(4) 合理选择地震波。从运动方程出发,我们逐个分析运动方程中所需要的模型及参数。

4.2结构的特性及恢复力模型

恢复力特性曲线是结构变形与恢复力的力学关系曲线,由于该曲线具有滞回特性,故又可以称为滞回曲线。该曲线体现了结构(或构件)的强度、刚度、延性、耗能能力等性能特征,滞回环的面积可评估结构(或构件)吸收能量的能力。在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结构屈服后需要重新组成刚度矩阵,因而需要建立变形-结构力的弹塑性关系。在弹塑性阶段,力与变形的关系相对复杂,其滞回曲线包括两大要素,即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为便于实际工程应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提出多种计算模型,其中较为常用的有双线型模型和退化三线型模型,分别如图2.1和图2.2所示。双线型模型主要适用于钢结构,退化三线型模型主要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图2.1 双线型模型骨架曲线 图2.2退化三线型模型骨架曲线

4.3结构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及刚度矩阵

目前,结构体系力学模型的种类比较多,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地震反应时,应根据计算目标、结构的特征等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结构主要的计算模型有三类[4]:层间模型、杆系模型、杆系-层间混合模型。

4.4质量矩阵

实际工程应用分析时常采用集中质量法,将连续问题离散化,形成多自由度体系,组成集中质量矩阵。当采用层间模型时,质量集中于各楼层所处位置;当采用杆系模型时,质量集中于各节点处。

4.5阻尼矩阵

阻尼随结构的材料、构造、形式、几何尺寸、荷载等多种因素变化,导致阻尼值非常离散。目前采用的阻尼理论有两种,分别为粘滞阻尼理论与复阻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对多自由度振动方程进行振型分解,对于类型单一的材料或均质材料,进一步采用瑞利阻尼假定,即可将多自由度体系方程中的粘性阻尼矩阵[C]写成质量阵[M]和刚度阵[K]的线性组合形式,即阻尼矩阵为[5]:

(2.11)

其中,α、β为与体系有关的比例常数。

4.6地震波的选用及调整

4.6.1地震波的选用

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必须输入地震波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不同地震机制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有很大影响,因而,地震波的合理正确选择对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十分重要,时程分析所选用的地震波可以通过拟建场地的实际强震记录、典型的强震记录、人工地震波这三种方式得到。并应根据场地特性等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波。

4.6.2地震波的调整

选用地震波应全面考虑地震动三要素,即强度(幅值)、频谱特性与持续时间,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桂霞.软钢阻尼器在钢框架结构中减震性能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2] 胡幸贤.地震工程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篇(6)

前言:如今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同类型发电技术都趋近于成熟形态,应用范围持续扩张。不过,现阶段火力发电始终作为我国主流的发电途径,尤其经过汽轮机高参数和大容量化等问题交织化作用,使得其通流部分的故障诊断工作地位,得以全方位凸显。毕竟汽轮机通流结构单元发生故障的几率较高,同时会对汽轮机正常运行造成深入性影响,所以,尽快强化对该类部分的故障诊断研究力度,降低故障滋生几率,不单单能够适当消除发电机遗留的安全隐患,并且可以延长机组整体的大规模维修期限,最终大幅度改善机组整体运行的经济性。

一、汽轮机通流部分的工作机理

汽轮机通流结构单元,将主要细化为高、中、低压三部分。

首先,高压通流部分主要由一个单列调节剂和11级压力级组成,其中前者的叶片呈现出冲动式的三叉三销三联体结构形态,优势即保留妥善的强度;后者则配合方钢制作并且附着在静叶持环之上,在配合L型填隙条锁紧之后,利用T型可控型叶根结构链接,以发挥防蒸汽泄漏的功用。

其次,中压通流结构主要由保留同等级数的动叶片结合形成,其间利用弹簧退让式的汽封将转子、叶片围带之间的径向间隙控制在较小范畴之内,如若滋生出任何形式的摩擦或是碰撞现象时,便可以在这部分弹簧发生挠曲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减对汽封齿的磨损效应;至于其静叶片的原材料始终是方钢铣,在利用叶根和整体围带焊接结构形式处理之后,衍生出整圈隔板,在确保经过水平分面锯开之后被顺利地划分为上下两半。

最后,低压部分在顺利构筑起整圈隔板结构基础上,配合内缸或是静叶持环直槽内部的隔板,以及L型塞紧条进行锁紧处理。

二、当前我国汽轮机通流结构单元经常引发的故障问题

我国汽轮机通流部分经常出现的故障类型主要包括突发性和渐变性故障。

第一,突发性故障。保留深刻的偶然性,基本上不能在前期加以全面性预防,只可以在故障引发之后加以及时性调试,避免汽轮机长期深陷不正常运行的深渊基础上,精细化记录整理故障类型,确保为日后有关故障检修提供丰富的指导性线索。至于这部分通流故障将包括进气阀阀门杆脱落、动叶或是静叶断裂脱落等状况,尽管说这类现象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不过根源问题始终限定在通流部分面积突发性改变层面上,因此维修过程中可以尽量依此为核心点。

第二,渐变性故障。包括调节阀门的结垢、调节级叶片的断裂脱落、高/压级气缸等结构的磨损状况等,这部分故障滋生的根源,通常都是因为汽轮机通流结构遭受较长时间的水汽充斥或是蒸汽内部的杂质冲击,因此发生过程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滋生几率相对地亦不是很高,不过如若突发,便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限制汽轮机整体运行的正常性结果。针对这部分故障加以控制的方式,便是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开展同步式检修和维护工程,力求将渐变式故障滋生问题予以最大程度地克制。归结来讲,不管是上述任何一种故障状况,都是因为不良的压力、流量和温度等热学因素波动状况所导致的,因此日后诊断和维修期间要多加注意。

三、针对汽轮机通流部分常见故障加以科学化诊断的方式

现阶段我国针对汽轮机通流结构单元的故障,主要沿用现场检验、热参数和通流效率对比分析等技术方式,加以诊断。

第一,现场检验。强调在汽轮机通流结构单元尚未滋生有关故障问题期间,精细化进行现场观察认证,如若尚未观察到显著化的故障滋生因素,便可以将注意力集中锁定在汽轮机开启状态之上,之后配合该类器械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特定故障源头诊断。如门芯掉落引发的故障,会全面限制门前后压力,如若检验过程中发现汽轮机前后压力未曾产生波动迹象,便可以将这类隐患排除在外。

第二,热参数对比分析属于一类最具备实用价值的通流结构故障诊断模式。通常状况下汽轮机不同类型参数,会稳定在特定范畴内部,一旦说内部滋生任何形式的故障问题,蒸汽和条件压力就会大幅度上升,这样,利用汽轮机高压调门全开的最高工况为指导媒介,同时通流结构故障期间数据对比,就可以较为妥善地认证相关故障滋生原委和实际类型。如蒸汽流量和调节级压力出现显著性下降趋势时,利用参数对比,便可以快速地获取异物堵塞通道引起的通流面积过小的故障结论。

第三,通流部分的效率比较,主张凭借正常运转效率作为核心指导依据,进行故障引发后期的通流结构效率对比,并且诊断出特定故障。其核心动机便是针对上述参数对比方式的不足加以适当地弥补。如当调节和高压缸效率同步出现下降迹象时,如若始终沿用热参数对比诊断方式,将难以精确且快速化地锁定故障源头;而凭借两者效率幅度大小对比之后,就可以较为轻松地确认。

具体来讲,以上三类故障诊断方法是当前作为常用的。不过经过我国科学技术持续革新发展之后,尤其是经过人工神经网络贯穿,以及相关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支持,相信会在自发基础上理清故障原委并透过建模做出诊断结论。长此以往,该类工作领域发展前景势必一片大好。

结语:综上所述,汽轮机作为火电厂内部的关键性技术设施,对于火力发电经济和科学性,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不过当中亦存在多重故障隐患,最富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通流部分的故障。因此,日后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各类技术培训指导活动,力求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借此不断强化对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的诊断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董晓峰.汽轮机通流部分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中国电机

工程学报,2010,39(35):74-86.

[2]张国忠.汽轮机通流部分的故障诊断[J].中国高新技术企

业,2011,26(24):130-139.

篇(7)

0 引

地下铁道是城市现代化交通工具,且是战时重要的人防工程,虽然地下工程结构有周围土体对变形位移的约束作用,使其在受震时所产生的振幅大为减少,受震害的程度较地面建筑为轻,但强震给地下结构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一点已被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所证实,日本这次地震使得地铁区间隧道及地铁车站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地铁车站完全倒塌的先例,地铁结构一旦发生破坏由于其修复困难,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研究地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提出响应的建议十分必要,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地铁区间隧道震害特点

地铁区间隧道属于线性结构,在地震荷载的作用下,由于周围介质的存在,其动态反应会呈现出与地面建筑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1)地铁隧道的振动变形受周围介质的约束作用明显,受震害程度较轻,结构的动力反应一般不明显表现出自震特性,特别是低阶模态的影响。

(2)地震荷载的作用下,地铁区间隧道和其周围介质一起产生运动,当结构存在明显惯性或周围介质与结构间的刚度失配时,结构会产生过度变形而破坏。

(3)地铁区间隧道的震害多发生在地质条件有较大变化的区域,如土质由硬质到软质的过渡带,该地带地层间的相对位移较大直接导致结构发生破坏,相反如果地质条件均匀,即便震级较大,结构也较安全。

(4)地铁区间隧道如果穿过地质不良地带,如断层、沙土液化区等也易遭震害。

(5)结构断面形状及刚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部位,如隧洞进出口,隧洞转弯部位及两洞相交部位均为抗震的薄弱环节。

(6)区间隧道的破坏形式主要是弯曲裂缝、竖向裂缝,及混凝土脱落,钢筋外露等。

2 地铁区间隧道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1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以上震害特点是通过实际的震害分析得出的,在进行地铁抗震设计时,十分有必要通过数值分析了解其具体的动力行为,如何对地铁区间隧道及其周围土体这一结构复合系统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通过网上检索该方面研究很少。若地下结构物的下方存在这一个实际基岩层,或在相当深处存在这一个假想的基岩层,则认为基岩面以上的介质及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对于基岩层面发生相对运动,整个体系由于基岩面的运动而引起震动。由于地铁区间隧道沿纵向较长,分析其动力响应问题可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首先进行体系离散,根据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将体系离散成两种计算网格,一种是使用八结点平面等参元对区间隧道结构及周围土体进行离散,如图1所示;第二种方法用八结点平面等参元与六结点单向无限元及四结点双向无限元耦合进行分析,计算网格如图2所示,左、右、下边界无限延伸,上边界为自由边界。根据达朗贝尔原理,建立体系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M]、[K]分别为体系的总体质量矩阵和总体刚度矩阵,由各单元的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组合而成;体系的单元刚度矩阵为

[kij]e=[B]T[Dep][B]t

式中t为单元厚度;为单元面积;[B]为应变矩阵。[Dep]为弹塑性矩阵;体系的单元质量矩阵采用一致质量矩阵:

[mij]e=∫V[N]Tρ[N]dV

[C]为体系的总体阻尼矩阵,由Rayleigh线性组合法确定:

[C]=α[M]+β[K]

α、β为阻尼常数;可按两种不同的振动频率下测得的阻尼比加以确定。

篇(8)

1 皮带运输机常见故障分析

1.1 皮带纵向撕裂

当皮带某一处受到的力非常不均匀时,就会使皮带沿着运动方向被撕裂开来,这一现象称为皮带纵向撕裂。纵向撕裂的主要原因是皮带由于过度磨损而受力不均所造成,或是物料中有尖锐杂质插入而使皮带遭到严重破坏而发生纵向撕裂。这种故障一旦发生,会对皮带造成破坏性的损害。检测皮带纵向撕裂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方法有接触式检测方法,如在托辊上方安装棒形检测器、压力检测器;非接触检测方法,如超声波检测法、电磁检测法。这些检测方法在成本、检测效果、实时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2 皮带断带

皮带运输机发展断带故障,一般是由于受到横向力较大,致使皮带受力失衡而形成的。通常来讲,皮带运输机断带部分一般出现在滚筒部分或者是皮带运输机接头部位,这表明在这两个部位,容易出现受力不均衡或者荷载过大的现象。而皮带断带故障也会造成一些影响,例如在一些繁忙的工作线上,一旦发生皮带断带,就会出现运输线堵塞或者机架部位受力过大而损坏的问题。甚至有的因为断带故障造成长时间停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后果比较严重。

1.3 皮带打滑

与皮带断带相反,皮带打滑故障是滚筒与皮带之间受力不足,没有足够摩擦力支撑的问题引起,这时候虽然滚筒依旧在转动,但是无法推动皮带继续运转,从而出现打滑现象。打滑故障虽然不及上述两种故障给皮带带来的损害大,但是长时间的打滑容易使皮带表面产生大量热量,如果是在煤炭等企业中,有可能引起煤尘或者瓦斯爆炸,因此也需要相关人员加以重视。

1.4 皮带跑偏

皮带机工作时皮带运转位置偏离应有的理论位置的现象称为皮带跑偏,通常表现为皮带边缘与滚筒或托辊边缘的值小于或大于应有的理论值。皮带跑偏将会造成机架和皮带间产生很大的摩擦力,使得皮带严重磨损,进而软化或撕裂,大大降低皮带的工作寿命。对于皮带跑偏故障的检测,通常采用在皮带两侧安装跑偏开关的方法,一旦皮带在运行中偏离了原有位置,便会触动到两侧的跑偏开关,从而引发跑偏报警。

2 皮带机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设计

2.1 接触式诊断检测方法

2.1.1 棒形z测器。棒形检测器是一根弯曲成托辊状的槽形棒,安装在皮带与缓冲托辊之间的一种检测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当皮带机物料当中混有杂物时,这些杂物很有可能将皮带刺穿,这时槽形棒就会被触动,从而使限位开关有所响应,进而发出报警并使皮带急停。这种检测器在使用时,可以将若干个槽形棒连接在一起,以增加检测范围和可靠性。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维护,但可靠性较差,且无法对皮带机损坏程度进行检测。

2.1.2 弦线式检测器。弦线式检测器与棒形检测器的原理类似,不同之处是将金属棒换成金属丝或者尼龙线,其检测灵敏度比棒形检测器略高,但存在与棒形检测器同样的缺点。

2.1.3 压力检测器。压力检测器是采用测力托辊代替传统托辊,将测力托辊安装在输送带支架上,当输送带发生断裂、撕裂或者跑偏故障时,托辊会受到一个额外的力,并且这个力会保持一段时间,通过监测托辊所受力的大小和变化情况来间接判断输送带是否发生故障。这种方法原理简单,安装方便,但是可靠性较差,安装在托辊上的传感器长时间受力,极易产生磨损,使用寿命较短。

2.1.4 漏料检测器。漏料检测器是一种由托盘平衡锤和支点等组成的简单检测装置。当皮带发生撕裂时,皮带上的物料就会透过裂缝泄漏到皮带下方的托盘里,当托盘上装载物料的质量大于平衡锤时,整个装置就会以支点为中心转动从而触动限位开关,使得皮带报警并停机。这种检测器检测原理和机械结构简单,检测方便,但是检测器寿命较短,且检测实时性较差,智能化程度较低。

2.2 非接触式检测方法

非接触式检测方法与接触式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无损检测的优势,检测效果有所提升,非接触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X光射线检测法。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X光射线检测法,并将这种方法成功的运用在皮带运输机损伤类故障的检测中,该方法可以检测皮带内的钢丝绳变形、接头断裂,并可对缺陷定位。当皮带运输机以较低速运行时,其损伤的程度和损伤的位置均可以被自动记录下来,但是皮带运输的速度会受到制约。具体原理图可见下图2:

2.2.2 超声波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是在皮带运输机与托辊之间安装波导管,波导管产生超声波并能够产生超声波震荡,通过超声波检测器接受产生的超声波。当皮带运输机正常运转时,产生波和接受波都为正常状态,检测器发出正常信号。当皮带运输机发生故障时,波导管就会收到损坏而弯曲,使得接受波和发送波都出现异常,超声波检测器可以检测到异常信号,判断皮带发生故障。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破坏性,要使得波导管损坏才能够判断皮带的撕裂,且需要破坏程度较大使得物料穿透皮带,挤弯波导管后才能起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皮带运输机在我国运用时间较长,并且由于皮带运输机一般情况下运输距离较长,靠人工来完成巡检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实时性差等问题。为此,分析皮带运输机故障特点,并且设计开发一套皮带运输机故障诊断检测系统对于实现皮带机的安全运行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122-02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心血管急诊患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再加上患者预后预测难度较大,使患者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文献[2]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10人中有2人患有心血管疾病,全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2亿。所以,加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对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68例心血管急诊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8例心血管急诊患者,病例纳入标准:(1)均符合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2)18岁≤年龄≤80岁;(3)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26~76岁,平均(43.5±6.8)岁;体重41~73 kg,平均(57.8±3.2)kg;急性心力衰竭22例,心率失常13例,高血压急症12例,心绞痛12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以患者病情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给予血压调整、心功能改善、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并针对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和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合理运动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0 ml复方丹参注射液(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237021120)加入1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1次/d,并给予250 mg路路通注射液(东北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分公司生产,注射剂,250 mg/剂,生产批号:20120121),加入8.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滴,1次/d,治疗一疗程,为期2~3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其并发症发生率、心脏复跳率及死亡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

以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无效:心功能改善或恶化[3]。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34) 26(76.47) 6(17.65) 2(5.88) 32(94.12)

对照组(n=34) 18(52.94) 8(23.53) 8(23.53) 26(76.47)

字2值 4.1212 4.2207

P值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心脏复跳率及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心脏复跳率及死亡率 例(%)

组别 并发症 心脏复跳 死亡

观察组(n=34) 3(8.82) 23(67.65) 0

对照组(n=34) 10(29.41) 14(41.76) 6(17.65)

字2值 4.6601 4.8021 6.5806

P值

3 讨论

3.1 心血管急诊患者的病情特点

(1)病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针对心血管急诊患者病情特点,不难发现“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的深刻性,内科医师需要快速判断病情并及时抢救治疗患者[4-5]。(2)病情预后预测难度较大。由于病情进展迅速,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具体情况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故而无法对患者具体系统或器官疾病以及轻重程度作出有效的预测[6]。(3)病情复杂,稳定性较差。这就要求内科医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并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同时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丰富经验,从而对患者病情准确判断,避免误诊或漏诊[7]。(4)患者及家属不理解普遍存在,由于病人及其家属往往对病情缓解和稳定抱有过高希望,而未能及时把握治疗时机,进而使病情恶化,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等严重后果[8]。

3.2 心血管急诊的防治对策

(1)建立健全医疗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并将各项规章制度确实落实到位。作为心内科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急诊工作制度、抢救规范以及交接班制度等,确保急诊室患者得到严密看护,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医疗安全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2)加强对病历书写。病历书写必须遵循简明扼要、及时准确等原则,同时及时记录抢救过程以及进展。(3)创新思维模式,避免因循守旧。应积极运用降阶梯思维方式,加强对心血管急诊患者的诊断与识别,与此同时,需要建立多向思维方式,综合考虑,全面把握疾病特点,尤以心血管常见多发急症为主[9]。(4)作为医护人员应秉承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对于怀疑心血管疾病患者予以高度重视,认真仔细会诊,并及时向相关人员请示汇报,避免出现医疗纠纷事件;(5)加强对内科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视力度,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密切关注,一旦出现变故,则应及时报告相应医师,给予及时治疗。(6)充分把握患者病情发作规律和发生时间,如冠心病心脏猝死率较高、患者年龄越高猝死率越高、男性猝死率高于女性等,通过对患者疾病发作规律和发作时间的把握,并给予有效的规避措施,防止猝死的发生[10]。

由于复方丹参及路路通在活血通络、改善心率失常、降血压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疗效,而路路通在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方面具有显著功效,两者合用对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块切除术等心血管急诊患者均有良好疗效,同时能减缓心理衰竭肺部充血症状,降低左心室充盈压[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26例,显效率76.47%,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显效18例,显效率52.94%,总有效率为76.47%。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心血管急诊患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往往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疗,通过复方丹参及路路通联用治疗心血管急诊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庆东.急诊心血管事件的防范及对策[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3):187-189.

[2]马岩.常见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症状识别[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10):73-74.

[3]樊寻梅.2005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诊指南在儿科应用的思考[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1):56-57.

[4]谢彬,王玉颖.急性心肌梗塞诊疗中的特殊类型[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12):104-105.

[5]吴展兴,彭小兵.急性心血管疾病急救特点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6):1370-1371.

[6]Roger V L,Go A S,Lloyd-Jones D M,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1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1,123(7):273-275.

[7]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J].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12(10):163-165.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ns,Tenth Revision[J].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67(10):1679-1680.

[9]王季文,邱玉茹,陈玉成,等.急诊心血管疾病10540例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21):2838-2841.

篇(10)

Abstract: There is a gas exhauster has greater vibrations in our factory, that effect the equipment's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vibra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ving methods, in order to make the maintenance personnel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key equipment, and improve safe efficiency.

Key words: Exhauster, Impeller, Dynamic balance.

中图分类号:TD712 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2

引言

页岩炼油厂是我公司战略转型的重点,主要生产页岩油。衡量其生产能力的首先是页岩的处理量,属于干馏炉自身原因;其次就是回收系统的能力大小,在回收系统中瓦斯排送机是这个系统的心脏。作为回收系统的瓦斯动力来源--瓦斯排送机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页岩的处理量能否进一步提升。

1、 现有瓦斯排送机状态

页岩炼油厂共有四个部,每部两台瓦斯排送机,一台运行,一台备用,在2004年以前,各台排送机风量为140000M3/h,各台排送机都已经满负荷工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基于此原因厂决定对各部其中一台进行修改,以提高风量,具体方法为将风机叶轮由原来八片增加到十二片。改造后各部运行改造完的排送机,其能力均有不同能力的提升,从而直接提高页岩油产量。

而C部2号排送机从2004年运行以来,在接近满负荷的情况下震动很剧烈,使得叶轮轴的轴瓦数次被震坏,到2006年末,一共损坏轴瓦达到4次,导致轴头基础螺栓断3次。不得不停机维修,使用排量较小的1号排送机。1号排送机风量为140000M3/h,2号为150000M3/h。

2 对生产的直接影响

直接降低风量影响了产量,因降低风量约7%从而降低处理量7%,直接造成产量的被迫减产。每次维修时间为换瓦5天,维修基础15天。仅此一项,直接减产以每天产100吨计算,100×7%×(5×4+15×3)=455吨,以目前原油每吨5000元计算,直接损失为455×5000=2275,000元。

3 分析原因

叶轮轴的轴瓦被震坏甚至导致轴头基础螺栓断,其主要原因很可能为改造后的叶轮动平衡被破坏。

3.1叶轮产生不平衡问题的主要原因

叶轮在使用中产生不平衡的原因可简要分为两种:叶轮的磨损与叶轮的结垢。造成这两种情况与排送机排送物质属性有关,干性物质是引起叶轮不平衡的原因以磨损为主,而湿性物质影响叶轮不平衡的原因以结垢为主。现分述如下:

⑴.叶轮的磨损

干性物质是瓦斯中部分大颗粒的粉尘,特别是少量大颗粒和许多微小的粉尘颗粒随同高温、高速的烟气一起通过排送机,使叶片遭受连续不断地冲刷。长此以往,在叶片出口处形成刀刃状磨损。由于这种磨损是不规则的,因此造成了叶轮的不平衡。此外,叶轮表面在高温下很容易氧化,生成厚厚的氧化皮。这些氧化皮与叶轮表面的结合力并不是均匀的,某些氧化皮受振动或离心力的作用会自动脱落,这也是造成叶轮不平衡的一个原因。

⑵.叶轮的结垢

湿性物质是水洗后的瓦斯,湿度很大,未洗净的粉尘颗粒虽然很小,但粘度很大。当它们通过引风机时,在气体涡流的作用下会被吸附在叶片非工作面上,特别在非工作面的进口处与出口处形成比较严重的粉尘结垢,并且逐渐增厚。当部分灰垢在离心力和振动的共同作用下脱落时,叶轮的平衡遭到破坏,整个引风机都会产生振动。我厂的这台排送机应是结垢为主。

4 解决叶轮不平衡的对策

4.1.解决叶轮磨损的方法

干性物质是引起的叶轮磨损,除减少灰尘量之外,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叶轮的抗磨损能力。目前,这方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是热喷涂技术,即用特殊的手段将耐磨、耐高温的金属或陶瓷等材料变成高温、高速的粒子流,喷涂到叶轮的叶片表面,形成一层比叶轮本身材料耐磨、耐高温和抗氧化性能高得多的超强外衣。这样不仅可减轻磨损造成叶轮动平衡的破坏,还可减轻氧化层产生造成的不平衡问题。

选用排送机时,优先选用经过热喷涂处理的叶轮。使用中未经过热喷涂处理的叶轮,在设备维修时,可考虑对叶轮进行热喷涂处理。虽然这样会增加叶轮的制造或维修费用,但却提高叶轮的使用寿命l~2倍,延长了引风机的大修周期。从而降低了引风机和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行成本,综合效益很好。

4.2 解决叶轮结垢的方法

(1)喷水除垢:这是一种常用的除垢方法,喷水系统装在排送机的机壳上,由管道、3个喷嘴(1个位于叶轮出口处,2个位于进口处)及排水孔组成。水源一般为自来水,压力约0.3MPa。这种方法通常还是有效的。缺点是每次停机除垢的时间较长,每月需停机数次进行除垢。影响机组的正常使用。

(2)高压气体除垢:该系统采用与喷水系统相似的结构,但其管道为耐高压管道、专用的喷嘴和高压气源。这种装置对叶片的除垢是快速有效的,它可以在排送机正常停机的间隙,开启高压气源,仅用数十秒的时间即可完成除垢。由于操作简单方便,不但解决了人工除垢费力、费时的问题,还明显降低了整个机组的生产成本。问题是用户是否有现成的高压气源(压力在0.8~1.5MPa之间,可以用压缩空气或氮气),否则,需要专用的高压压缩机设备。

(3)气流连续吹扫除垢:从结构上讲,连续吹扫装置不需要外部气源,它利用排送机本身的排气压力,将少量的烟气(额定风量的1%~2%)从引风机的内部引向专用喷嘴,喷嘴位于叶轮的进口,以很高的速度将烟气喷射到叶片的非工作表面,这种吹扫是连续地,它随着引风机的开启而开始,不但将刚刚粘到叶片上的粉尘吹掉,还可防止粉尘沉积加厚,且无需停机除垢。该装置结构简单、对排送机改动量很小,防结垢效果很好,是一种很有发展的新技术。

4.3 叶轮动平街的校正

无论是采用热喷涂处理的叶轮,还是采用各种方法除垢的叶轮,其效果都不会一劳永逸。排送机在长期使用后,仍会出现振动超过允许上限值阶情况。此时,叶轮的不平衡问题只能通过动平衡校正来解决。

以往叶轮的动平衡校正通常是在动平衡机上进行的,这对使用中的引风机,特别是大型风机是很不方便的。因此,现场动平衡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它与以往的方法相比主要的优点为:(1)避免繁琐的拆装工作,节省了拆装和运输费用,缩短了维修时间;(2)保存了原有的安装精度,提高了整个排送机系统的平衡精度。其测试方法简述如下:

测试设备:现场动平衡仪型号:HG―3538

测试步骤:(1)在风机轴上贴反光条,测得初始振动值:通频振幅Vrmso,工频振幅Vo,相角φo;(2)测得加试重后振动值:通频振幅Vrmsl,工频振幅V1,相角φ1,自动求得动平衡解算结果(配重值和加配重的角度);(3)加配重后,测剩余振动值:通频振幅Vrms2,工频振幅V2,相角φ2,只要能满足振动验收标准即可。

测试时间:对熟练的现场测试人员,完成上述工作只需l~2小时。

现场动平衡技术是一种成熟、实用的维修技术,它可以简便、快捷和经济地解决不平衡问题。通过动平衡仪器的检测后,在叶轮合时的部位添加动平衡块,使其重新回到动平衡状态中。

我厂的此台风机震动剧烈,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动平衡问题是其主要问题,妥善解决此问题将对提高产量起到现极大作用。

总结

叶轮的动平衡问题一直是大型风机主要面对的问题,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要确保其质量,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应及时解决掉工业生产中的产生的破坏动平衡因素。是保证大型风机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应对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各种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及治疗的首要场所。急诊科护士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出现职业疲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必将造成护理质量下降、护患纠纷增加,甚至严重影响医院的效益。

1 压力源分析

1.1 护理人员配置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的不足与患者高质量护理要求存在着矛盾,特别是急诊科工作繁重,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复杂,这种矛盾更加容易激化,给急诊科护士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1.2 睡眠紊乱 护士工作三班倒,频繁的夜班使护士的生物钟紊乱,有时连续抢救、护理患者数小时,精神高度紧张,因工作原因而疏于对家人照顾,产生焦虑情绪和内疚心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差影响护士身心健康,从而产生对职业不满意甚至厌恶的负性情绪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护理质量。

1.3 行业风险大 急诊科是一个多学科的科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医疗纠纷好发。由于急诊患者的病情危急多变、突发性强,急诊科护士工作强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知识面要广,急诊护士在临床职业性接触存在潜在的传染性,一不小心造成职业性暴露,使护士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应激能力相对低。

1.4 不公平待遇 护士为患者的康复付出辛勤的劳动,有时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社会地位低。工资及褔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及继续深造的机会较少,护理工作在医疗活动中不被认可,也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 应对方法

2.1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安排人员,适当增加科内人员编制,以人为本,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护士的特长,激发护士的潜能,提升护士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护士长要关心和了解护士的困难,及时地解决护士工作上、生活上的难题。培养护士的团队精神,加强同事间紧密合作,营造温馨愉快的工作环境,增强护士的归属感。

2.2 科学排班 由于护士三班倒,尤其夜班时人员少,突发事件多,尤其遇到大抢救且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时,容易造成护士精神压力大、急躁不安、焦虑等。护士长在排班时对于工作强度大的班次应给予当班护士充分的倒休,使其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整,以减轻压力。创造有序的工作环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松心情,倾听音乐、参加朋友聚会、瑜伽静坐、健身等均可减轻精神负担。乐观面对生活,适当的压力可转变成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