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固定资产要素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折旧普遍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速度慢,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使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增大,公司必须更新设备,才能跟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此,我国会计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提高折旧率加速折旧,势必增加成本、减少利润,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主张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折旧率。另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现行的折旧率偏低,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周期太长,这就不利于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主张仿效发达国家采用快速折旧法。
从理论上讲,加速折旧有两种含义:一是固定资产折旧在较短的预计使用年限内摊销;二是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摊销较多的折旧,而在后期摊销较少的折旧。通常所说的加速折旧更多地是指后者而不是前者,所以有人又把加速折旧称为递减折旧。这种折旧方法有两种显着特点:其一,在开始几年中提取的折旧率高于后几年,其后每年递减。这并不影响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提取的折旧总额,只是在不同年度提取的折旧额有明显差别;其二,开始几年的利润和税金可能减少,但以后逐渐增多,并不影响折旧年限中利润和税金的累计总额,只是利润和税金在不同时间上的配置有所差别而已。
实行加速折旧的理由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行加速折旧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一种充满竞争的经济,公司迫于市场而不得不把许多设备和机器提前报废,这就会形成大量的无形损耗。减少以致避免这种无形损耗给公司带来损失的惟一方法,就是加速折旧。采取加速折旧,不仅使公司避免损失,还可以尽快收回资金,使公司有充足的资金购置或开发新型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司发展的后劲。加速折旧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且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加速折旧一方面使折旧费用尽快进入成本,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又使费用尽快转化为资产,增强了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因而促进了市场经济风险机制的形成。
二、实行加速折旧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走向世界市场的需要
目前,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采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详细情况列示如下:
美国: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英国:主要采用余额递减法,机器设备最高折旧率25%;
澳大利亚:采取高折旧率,大多数固定资产年标准折旧率为20%~33%;
日本:允许选择直线法,机器设备年标准折旧率10%;允许选择余额递减法,机器设备折旧率20.6%,经政府批准可加提折旧34%~55%.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西方主要国家大多采用加速折旧法,即使不使用这种方法的国家,其固定资产折旧率尤其是机器设备的折旧率也大大高于我国目前的水平。由于我国的折旧方法和折旧率目前尚未与国际接轨,必然影响我国商品的竞争能力,不利于走向世界市场。实行加速折旧,是我国经济体制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必要步骤。
三、加速折旧较好地体现了会计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和稳健原则,有利于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
固定资产在其投入使用的初期,生产效率较高,能给公司带来较多的收入,因而在这个时期应多提些折旧。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效率逐渐降低,产生的收入相应减少,与其相对应提取的折旧就应减少。这样做,完全符合收入与其相应成本、费用的配比原则。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它要求公司的会计核算在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条件下,应充分估计可能承担的损失和风险,并力争将其减少到最低程度。因而加速折旧的实施,可以使投入的资金更快地收回,这样能减少甚至杜绝公司的损失。
四、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能减轻公司所得税负,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
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早期多提折旧,增加了当期的成本费用,相应也减少了收益,从而减轻了公司前几年的所得税负担。这也就是说用加速折旧法延迟了所得税的交纳时间,从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角度考虑,为公司争得了一定时期的无利息贷款,对于一些税负过高的公司来说,部分也缓解了资金供应紧张的矛盾,有利于公司设备的更新改造,同时降低了筹资成本,这对公司是十分有利的。
加速折旧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公司要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加速折旧对公司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公司能够提前收回固定资产的大部分投资,加快设备更新改造步伐,提高经济效益,也可减少和较快地弥补公司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发生的价值损失;另一方面,在最初几年提取折旧较多,必然使产品成本较高,利润相对减少,使公司的短期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加速折旧对公司有利又有弊。当前,我国的公司具备了实行加速折旧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力争尽快在更多的公司中试行加速折旧。加速折旧还要求国家财政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加速折旧对国家财政也有两方面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可能减少收入,这是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存在的矛盾。通过加速折旧,提高劳动生产率,正是使财政走出困境的一条重要出路。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有其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通过折旧方法的改变,可以使众多的不赢利公司、亏损公司甚至走向破产的资不抵债的公司重逢生路,走出低谷,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核心在于会计计量。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不但关系到会计报表的正确性,还关系着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与技术创新。下面就会计计量模式、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在固定资产会计计量中的应用及其后果进行讨论。
一、会计计量模式的一般性表达
美国会计学家莫斯特(Most)认为,会计计量有两个要素:一是定量的财产或属性;二是为定量该财产或属性所采用的尺度。还有三要素(计量属性、计量单位和计量模式)、五要素(计量尺度、计量单位、计量属性、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我们认为,会计计量模式由四个要素组成:被计量对象、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被计量对象就是计量的客体,如应收账款与固定资产,同样归属于资产要素,但其管理目标的区别就非常明显,就需要用不同计量属性来表达。因此,被计量对象与计量属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时间因素是指被计量对象在不同时点的价值不同。计量单位有名义货币单位与一般购买力单位,在符合货币计量基本假设基础上,一般选择“币值稳定”的名义货币单位。计量属性是用来表述被计量对象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如物体的长度、高度、重量、质量、工作量、维修次数、价值量等。从会计计量目标来看,除了因为货币具有其他计量单位所不具有的“通约性”(一般等价物),会计主要从被计量对象价值变化的角度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因而就要反映会计要素的金额变化过程及其结果。而计量固定资产价值量变化的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成本,二是现行价值。因为重置成本也是以现行价值为基础计算出来的,而其他的计量属性更是从不同角度反映现行价值的产生方式。按上述模式列举固定资产的会计计量模式如表1。
二、企业会计计量模式应用标准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项目构成,这些项目是约束会计计量的条件。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除了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外,还要符合被计量对象的属性,固定资产计量模式的应用也不例外。
(一)符合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对规范会计行为起着导向性作用,一般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包括固定资产计量应该努力满足这些目标,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促进持续投资与持续发展。
(二)符合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手段所做的合理设定。如经营租入固定资产与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用的会计计量模式就不相同,前者以付出租金形式配比因资产使用而流入经济利益,而后者以折旧的方式配比因控制资产寿命而流入经济利益。
(三)符合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计量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更新改造、处置等资金运动过程,都应按照实际发生的权利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义务作为收入和费用计量的基础。
(四)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实现会计目标的会计信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这些特征是会计计量进而也是固定资产会计计量选择的标准之一。其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是最为重要的,当然还包括成本效益原则。
三、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
企业固定资产计量按照时间序列一般有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处置计量这三种状态,这些不同状态、不同计量属性的数据汇总在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体现了混合计量的结果。下面就固定资产运动的三个环节分项讨论其计量属性如何选择。
(一)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
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方式有外购、建造、融资租入、接受投资、接受捐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企业合并等等。取得方式不同,初始计量采用的计量属性也不尽相同。
1.外购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判断一般包括不需要安装和需要安装两种方式。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日就可以使用,其入账价值就是取得成本。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购入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安装费、调试费等支出,作为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2.建造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建造固定资产分为自营与出包两种方式,都需要通过“在建工程”归集其成本。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应根据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产生的成本。
3.存在弃置的费用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算。某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在初始计算时,需要用固定资产的建造成本和弃置费用的现值之和作为入账价值,以弃置的费用的现值作为预计负债。
(二)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
固定资产的持有计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理等后续支出。其计量目的不同,分别应用到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可收回金额等混合计量模式。
1.固定资产经济寿命的计量。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是由固定资产的预期经济利益实现方式决定的,这种实现方式可以用预计期间表示,也可以用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的数量表示。按照《国际会计准则》(IAS 16)对不动产、厂房和设备项目允许采用两种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和重估价模式。成本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等于原始成本减去净残值,这是一种静态的折旧观。重估价模式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是基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以原始成本减去残值和减值损失。
2.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当固定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迹象时,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可收回金额。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1)计算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将“净额”“现值”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如果“净额”和“现值”其中一项超过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则不存在减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等于其账面价值;(2)如果“净额”和“现值”都低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较高者为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较高者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够转回。
3.更新与大修理固定资产的计量。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适应技术进步,或提高或维护固定资产的生产服务能力,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维护、大修、改建、扩建或改良等,这些支出在扣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后,如果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就应当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计量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持有待售、出售、对外投资、转让、报废或毁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固定资产处于终止状态时就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改变了既定的固定资产用途,这时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1.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出售固定资产需要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的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将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变价收入以及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贷方,最后将净利得或净损失转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由此可以判断出售固定资产的计量是用当下的净额来计算。
2.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的计算。企业把固定资产对外进行投资,固定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报酬都已转移给被投资方,并期望获得回报,具有商业的性质,若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公允的话,固定资产价值的计量属性就为公允价值;假如不具备商业性质,例如母公司对子公司用固定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则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四、固定资产会计计量属性选择后果讨论
(一)混合计量模式的允当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选择历史成本为基础是因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可靠性,而选用其他计量属性时也必须满足可靠性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可靠性的计量属性才能选择使用,因为这时获得的数据是可以验证的,并且与被计量对象之间存在逻辑关系,也才具有允当性、有效性。黄晓榕(2006)就几种常用计量属性应用的后果进行了比较,见表2。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
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其中计量处于核心环节。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对选用计量属性有严格规定,已经从制度层面防范可能产生的偏差。因此,会计人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清晰理解准则,规范会计计量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结语
本文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计量、持有计量和处置计量,横向构建了固定资产计量的四要素模式,即被计量对象(固定资产)、时间序列、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纵向构建了符合计量标准的混合计量模式,形成了计量属性-选择标准-计量模式-应用规范-后果检验的逻辑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274.
[2]赵武德.会计计量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66.
[3]周红,王建新,张铁铸.国际会计准则[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06.
[4]黄晓榕.会计计量若干问题探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59.
[5]陈辉.论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03-209.
[6]李秀真.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3(24)
作者简介:
1.总量增长迅速且周期性波动大。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近28年里呈快速增长趋势,且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尤为明显。截至2007年末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4294.5亿元,比1980年增加132倍,年均增长速度19.9%。尤其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平均增速达23.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在近28年里波动较大,但在2000年以后逐渐平稳。将“每年实际增长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19.9%)之差的绝对值”作为衡量波动程度的指标(定义为波动值),那么在这28年间,只有3年的波动值控制在5%的范围内,平均波动值达到10.7%。进入21世纪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值开始逐步稳定,2001年到2007年的平均波动值为7.8%。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分析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基本趋势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省内投资规模是否过大。具体指标,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率,二是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国的占比。
(1)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于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从1981年到2007年,湖南省的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2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差距在1992年以后尤为突出,1992年至今湖南省平均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因此,湖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相比还不是很高。
(2)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在全国的占比逐渐下降,并于现阶段趋于稳定。上世纪80年代十年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占全国总量的平均比重为3.3%。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十年里,该平均比重下降到2.8%,说明在这段时期里湖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完全跟不上全国的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以后,该占比指标稳步回升,并维持在3%的平均水平。
(二)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情况
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稳定。从2004年至今,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投向比重稳定,但也出现了微小的变化。第三产业的投入最多,平均维持在总投入量的62.6%;第二产业的投入量次之,平均维持在总投入量的36.3%;第一产业的投入量最少,平均不到总量的1%。在投资结构相对稳定的同时,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动。一方面,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在近期内达到了75%以上,但是由于存量规模太小,不会大幅度改变第一产业占总投入量的比重。另一方面,投向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轻微下降,逐步转移到第二产业中。根据2008年9月末的情况,第三产业的投资量占总投资的比重60%,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量的占比38.9%,上升了2.6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从总量看,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在近期内尤为突出,但与全国相比,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还不是很大,只占全国总量的3%左右,而且固定资产投资率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与全国相比,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和增速较为合理。从结构看,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动趋势,但是总体上比较稳定,基本上投向于二、三产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效益分析
为获得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资本产出弹性,本文运用建模实证。在建模之前,有以下假设前提:一是在样本期内,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投向结构没有发生巨大变动。二是在样本期内,劳动力要素在产业间的投放结构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动。三是第一、二、三产业在短期内不存在互动效应。为此,选取样本点的时间段较小,为2001年到2007年间湖南省的季度数据。
(一)模型构建及数据采集
引入了五个变量,四组方程。五个变量分别为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I),湖南省内国民生产总值(GDP)和省内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GDP1、GDP2、GDP3)。对五个变量取对数后,分别为LI、LGDP、LGDP1、LGDP2和LGDP3,构建下列四组方程:
LGDP=α+β×LI+E(1)
LGDP1=α+β1×LI+E1(2)
LGDP2=α2+β2×LI+E2(3)
LGDP3=α3+β3×LI+E3(4)
其中:β、β1、β2和β3分别为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一、二、三产业中的资本产出弹性;α、α1、α2和α3分别为所在方程中的截距;E为对应方程的误差项。样本空间为2001年4季度到2007年4季度。
(二)实证分析
由于使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为防止谬回归,本文使用两变量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测算资本产出弹性,使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法检验(EG检验)。采用的统计软件为Eviews3.1。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采用增强的Dickey-Fuller方法(ADF检验)来检验方程中五个变量是否平稳。检验结果见表1。
注:以上结果来源于Eviews 3.1。“检验形式”中“截距”项C代表有截距,“趋势”项T代表有趋势。
从表3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条件下,五个变量的ADF值都小于1%的临界水平,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2.协整分析
在五变量都平稳的条件下,分析LI与LGDP、LGDP1、LGDP2、LGDP3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首先,用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和(4)回归,结果如下:
LGDP=4.436+0.451×LI+E(5)
(0.0000)(0.0000)
LGDP1=0.882×LI+E1(6)
(0.0000)
LGDP2=3.555+0.445×LI+E2(7)
(0.0000)(0.0000)
LGDP3=4.277+0.329×LI+E3(8)
(0.0000)(0.0028)
其次,检验方程中的误差修正项是否平稳。如果平稳,说明该方程中两变量的协整关系存在。检验结果见表2。
注:以上结果来源于Eviews 3.1。“检验形式”中“截距”项C代表有截距,“检验形式”中“趋势”项T代表有趋势。
从表4可以看出,在最小的AIC值的条件下,四组误差项的ADF值都小于1%的临界水平,误差修正项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同为平稳序列。因此,LI与LGDP、LGDP1、LGDP2、LGDP3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分析表明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产业总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他们之间的短期波动关系,还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根据Eviews 3.1的统计结果,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D(LGDP)=0.388×D(LI)-0.754×E(-1)(9)
(0.0000) (0.0030)
D(LGDP1)=0.599×D(LI)-1.191×E1(-1)(10)
(0.0005) (0.0001)
D(LGDP2)=0.431D(LI)-0.844×E2(-1)(11)
(0.0000) (0.0040)
D(LGDP3)=0.277×D(LI)-0.971×E3(-1)(12)
(0.0007) (0.0010)
其中:D(LI)、D(LGDP)、D(LGDP1)、D(LGDP2)和D(LGDP3)分别为对应变量的差分项;E(-1)、E1(-1)、E2(-1)和E3(-1)分别为协整方程(5)、(6)、(7)和(8)误差修正项的滞后一阶。
(三)结论
根据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从四个协整关系来看,即方程(5)到(8),在长期内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加1%,会导致全省经济总量增加0.4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0.882%、第二产业增加0.445%、第三产业增加0.329%。从长期看,资本在湖南省第一产业中的效益最大,在第三产业中的效益最低。
2.从四个误差修正模型来看,即方程(9)到(12),在短期内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立即可以使全省经济增长0.38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0.599%、第二产业增长0.431%、第三产业增长0.277%。从短期看,资本在湖南省第一产业中的效益仍然最大,在第三产业中的效益仍然最低。
3.四个误差修正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都比较大,说明在短期内,反向修正机制作用很强,湖南省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能够在短期内消除。
(四)对结论的解释
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资本投资于湖南省第一产业的效益都远高于二、三产业,主要原因是在湖南省现有的经济结构特点下,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吸纳资本要素的能力较弱、吸纳劳动力要素的能力较强,在生产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递减的情况下,第一产业中资本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高、劳动力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低。如2007年,湖南省第一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仅为1%左右,但却吸纳了全省50.3%的劳动力人口。
三、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SAS 78),内部控制定义为 “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准则概念,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分别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监督。对于固定资产这一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而言,其管理水平,使用效率对企业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合理使用,通过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分析,企业应找出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加以改进,才能实现内部控制关于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二、内部控制要素与固定资产管理的联系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必须具有好的管理制度,约束固定资产从购置到使用、处置的全过程。企业在评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存在风险的时候,首先考虑企业是否存在以上所述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导致固定资产的财务工作目标无法实现。如果在风险评估中发现问题,就要采取控制活动,消除预知的风险。控制活动的手段包括职责划分、实物控制、业绩评价等。无论是在整个财务控制方面还是固定资产管理,上述三种控制手段都可以加强内控管理。实物控制的活动包括实物安全控制、对数据资料的记录予以授权、定期盘点,以及将固定资产数据与实物对比。保证实物与数据资料相符。信息与沟通是整个内部控制的主线,为管理层对资产的监督、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提供了保证。企业根据需要来制定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管理文件,对于管理资产的管理,可以制定描述固定资产授权、采购、保管、处置、记录的具体职责。在监督固定资产时,首先审查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果固定资产这方面存在问题,企业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审查是否因为固定资产内控的缺陷而造成的错误。
三、企业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现状分析
(一)缺乏完善合理的控制环境。
企业有时候没有设立管理、维护设备的专业人员,只有一个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的一般保管员,保管员只负责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但没有能力维护、更新设备,所以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如,部分的资产没有盘点到,有些早已不知去向,这些都是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如果设立了专业人员维护设备的话,内控成本确实是增加了,但同样设备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会相应提高。这不是损失,而是一项经济利益的流入。
(二)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更新、报废的一系列流程,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各部门固定资产的变更仅得到部门主管同意就进行处理,处置的利益流向不明确,部分处置所得的收益没有记录于财务账上,造成流失了。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文件,如组织结构图、内控管理流程图或工作岗位说明等,企业没有文件依据可以提供或者虽有据可查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
由于长期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松懈,企业往往确保实体的完整性,对于损毁风险、技术进步等带来的风险疏于管理与评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管理层,如果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不重视,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那么就可能会出现大量闲置的固定资产,专用设备生产能力变弱;(2)组织结构,企业各部门的权限划分不清,造成管理混乱;(3)人事政策,管理专用设备的的人员没有专业水平,需要有专业人员参与管理并给予培训;(4)授权与分配,没有明确的责任授权,工作分配不明确,可能造成同一人担任了两个不相容的职务,容易发生舞弊现象。
(四)缺乏对固定资产信息的准确把握。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一般分为可用、长期不需用和报废状态,但财务账上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都是良好的,没有显示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如企业的某些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或者由于技术过时不能再使用,但始终没有处理的意图。有很大一部分固定资产早已报废,或者已经处理,但该部分固定资产还是记录于财务账上,并仍旧在计提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存在盘盈的情况,购入并未入账。无论是工作人员疏忽,还是有意识为之,都是因管理漏洞造成的。
(五)缺乏对固定资产完整准确的监督。
对于固定资产没有完整准确的监督机制,如对于新购的资产没有及时入账,造成盘盈,形成账外资产为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带来不便;固定资产的报废、出售等处置控制意识薄弱,未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处理后也未及时通知会计部门入账,造成账存实亡;或者处置收入不入账,形成账外收入,给贪污舞弊带来可乘之机;对于折旧和减值,长期不需用的资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按可回收净值计提减值准备,以上这些做法都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要求。
四、企业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改进思路
(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层需要做到的是制定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各部门应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管理层可以专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管理设备的专业人才,独立于各部门,同时监督各部门有关固定资产职务执行的情况,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
(二)完善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活动。
固定资产不论在采购、处置或和更新上,都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流程。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互相牵制、协调配合,做到账实相符。企业应将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固定资产专业管理人员,和采购、验收、保管部门一同履行职责,有助于采购部门可以购买到适合企业生产的设备;验收部门在验收时可以进行相关测试,查看固定资产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和保管部门一同保管固定资产,甚至要比保管部门更加关心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风险控制。
企业应有风险控制意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及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进步等客观因素,导致设备需要及时改进,以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由于自身内控制度存在漏洞造成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所以管理着必须有风险意识,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注重相关信息与沟通。
在提高信息管理的同时,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也需要一定的积极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定时将资产统计数据结果与上级沟通,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和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将信息管理和沟通相结合,才能提高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水平。
(五)强化固定资产的监督检查。
在现代集团公司制结构中,集团总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虽然说外部审计比起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强,但外部审计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企业没有强而有力的监督体系和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总公司应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一年进行多次审计,评价其内控制度,对特别薄弱的内控环节如固定资产内控管理需要加大审计力度,在审计过程中对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够提高固定资产在内控管理上的有效性。
五、结论
内部控制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内控制度五要素内容广泛、互相关联。控制环境是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如果控制环境出现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就不可能有效:在规划控制活动时,必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有细致的分析;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必须借助信息与沟通;最后,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必须受到有效地监督。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内部控制五要素,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不善的问题。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预防和控制各种错误和弊端, 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使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的需要达到的目标。
(作者:成都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财务部,会计师, 毕业于重庆(大学经济及贸易法律学院,大学文化。长期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
参考文献:
[1]贺政辉. 略论建立企业有效内控制度的举措. 中国集体经济. 2012(09).
其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运用的灵活性。新准则允许会计人员于实务操作中在遵循准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说明我国会计理论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会计对象的认识更倾向于“实质重于形式”;作为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结合多年的职业经验,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特点,内外部的经济大环境等诸多要素,摈弃多年来形成的“价值较高”等观念,注重该设备是否能持续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且使用期限相对较长等实质要点才是关键。
正确、深刻理解新准则中对固定资产判定的要素,加以灵活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笔者认为可以为新时期企业解决以下问题:
《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会计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借贷记账法这一章节又是学习《基础会计》的重点和难点。借贷记账法掌握的质量,直接影响会计凭证的编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熟练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课程的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实训操作的必要条件。
一、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对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在借贷记账法定义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因为某笔经济业务就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称其为对应账户。例如,企业将现金1000元送存银行。在这笔经济业务中“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这两个账户就是对应的账户。为了保证账户记录及其对应关系的正确性,在实际工作中,先要编制会计分录。
二、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应指出其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和应记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有三个要素:记账方向、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金额。会计分录有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之分。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称为简单会计分录;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和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称为复合会计分录。在发生了一笔经济业务后,如何编制会计分录,我们应该遵循几个步骤:第一,从该笔经济业务中找出关键词,根据关键词判断相关的会计科目。第二,判断第一步中的会计科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第三,看其金额的增减。第四,根据会计等式,判断应借应贷的记账方向。以下举例具体说明这四个步骤。
例1:企业将现金1000元送存银行。
分析:首先,找出关键词“现金”和“送存银行”,根据这两个关键词判断相应的会计科目“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其次,判断“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分别属于会计六要素中的哪个要素,经过判断,两个会计科目都属于资产要素。再次,看“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金额的增减。将现金存入银行,意味着“库存现金”减少,“银行存款”增加。最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式左边资产和费用,增加时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等式右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刚好相反。本例中两个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增加的“银行存款”记在借方,减少的“库存现金”记在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库存现金 1000
在完成一笔会计分录后,可以自行检查是否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在本例中,由于资产内部两个项目一增一减,增减金额都是1000元,因此会计等式依然成立。
例2:企业接受A公司投资的设备一台,公允价值为200000元。
分析:首先,找出关键词“投资”和“设备”,根据这两个关键词判断相应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其次,判断“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分别属于会计六要素中的哪个要素,经过判断,“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固定资产”属于资产要素。再次,看“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金额的增减。收到其他单位投资的设备,意味着“实收资本”和“固定资产”同时增加。最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式左边的增加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等式右边的刚好相反。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是增加的,记在借方,所有者权益类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也是增加的,记在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200000
贷:实收资本 200000
这项业务的发生,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同时增加200000元,因此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依然成立。下面举例说明下复合会计分录的编制。
例3:接受B工厂投资400000元,其中300000元为机器设备投资,设备已交付使用,其余100000元为货币投资,已存入银行存款账户。
分析:本例与例题2相似,稍有不同。首先,找出关键词“投资”、“机器设备”和“银行存款”,根据这三个关键词判断相应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其次,判断“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分别属于会计六要素中的哪个要素,经过判断,“实收资本”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属于资产要素。再次,看“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金额的增减。收到其他单位投资的设备和货币,意味着“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同时增加。最后,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式左边的增加记在借方,减少记在贷方,等式右边的刚好相反。资产类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和“银行存款”是增加的,记在借方,所有者权益类的会计科目“实收资本”也是增加的,记在贷方。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300000
银行存款 100000
贷:实收资本 400000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得不到准确的反映净资产反映了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拥有的、可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资源的能力,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指标。净资产由两部分组成:固定基金与结余。固定基金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固定基金科目的会计核算总是与固定资产科目成对出现,账面金额也始终保持相等。由于收付实现制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得不到有效的计量,因此,固定基金也无法被准确反映。结余反映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用公式表达,即为收入-支出=结余。在支出不能被准确描述的前提下,账面结余金额自然也不能作为实际情况的精确反映。作为净资产的两个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基金和结余,都不能被准确计量,即单位的净资产无法得到准确的反映。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设想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收付实现制下产生的多种问题,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成本核算变得具有可操作性。这里笔者简要论述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具体改革方法。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调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原有五个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今后具体改革中,建议将“支出”要素调整为“支出与费用”要素,以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处理要求。“支出与费用”要素分为“经费支出”和“摊销费用”两方面。其中“经费支出”与原有“支出”要素的区别在于其将支出又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两方面;“摊销费用”用来反映单位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折旧和领用摊销。改革后的“支出与费用”要素既有利于进行传统的收支预算管理,又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调整1.资产类科目调整首先,“固定资产”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其次,设立“应收款”科目,用于核算采取权责发制带来的应收事项。原“暂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出的挂账事项。2.负债类科目调整应在负债类科目中设“应付款”科目,用于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带来的应付事项。原“暂存款”科目专门用来核算涉及货币资金流入的挂账事项。3.净资产类科目调整首先,设立“存货基余”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存货所形成的净资产。其次,设立“固定基金”科目与“固定资产”科目相对应,下设三个子科目:“原值”、“累计折旧”和“损失”,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净资产。第三,设立“当年可用经费”科目,用于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当年可用资金形成的净资产,年末结转至结余,属于过渡科目。4.收入类科目调整在“拨入经费”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拨入资本性支出经费”和“拨入权益性支出经费”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拨入基本支出经费”和“拨入项目支出经费”的下级科目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下级科目相同。5.支出与费用类科目调整首先,在一级科目“经费支出”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用于将资本性支出与权益性支出分开核算。在“资本性支出”和“权益性支出”下各自设立两个子科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资本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目下设两个子科目:“存货购买”和“固定资产购置”。“资本性支出—项目支出”科目下设子科目“固定资产购置”。“权益性支出—基本支出”和“权益性支出—项目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即与现行会计制度下的子科目大体相同。其次,另设一级科目“摊销费用”。“摊销费用”科目下设立两个子科目:“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固定资产折旧摊销”和“存货领用摊销”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经费支出类科目,最终结转至结余科目;摊销费用类科目,最终结转至基金类科目。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全面、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成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高校会计报表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现行高校资产负债表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现行高校资产负债表不足
1.资产负债表设计不规范
现行高校资产负债表既有资产、负债、净资产三个静态指标又有收入、支出两个动态指标。指标动静交织,资产、负债分类不明晰。
2.资产类要素核算不实
(1)应收暂付款核算问题
学生应缴纳的学宿费自学生注册报到之日起就已确权为学校的资产。但现行高校会计核算仅记录已收学费,对应收未收学费却没有进行相应记录。
(2)固定资产核算问题
首先,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既造成了资产虚增,又难以为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必要的依据。其次,因为缺少“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固定资产处置时无法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支出和收入及清理损益。最后,对已完工没有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尚未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应收及暂付款”存在于学校账面上,造成固定资产核算不完整。
(3)无形资产核算问题
第一,将现行高校无形资产摊销直接冲减“无形资产”贷方,造成资产虚减。第二,将科研成果研发费全部费用化处理不合理。第三,不注重保护学校科研成果和校名校誉。
(4)对外投资核算问题
现行高校会计将投资划分为“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其划分方式过于笼统。另外,以是否收到现金作为投资收益的入账标准显然不能真实反映高校投资状况。
3.负债要素核算简单
现行高校会计将负债全部笼统地记入“借入款项”,使得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信息是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合并列报,有关方面从其所反映的负债信息中难以正确评估学校的债务状况和偿债能力。
4.净资产要素核算不实
高校中有些资产、负债项目核算不实,导致净资产项目的核算不实,不能正确反映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真实的状况。
二、高校资产负债表及其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高校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提供有关高校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即某一特定日期关于资产、负债及净资产及其相互关系。其作用有三个方面:
1.提供某一日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高校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从资产负债表上了解高校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及其结构;
2.提供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高校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
3.可以反映高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以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
三、资产负债表的改进
1.剔除收入和支出要素
将收入和支出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剔除。改进后的资产负债表会计要素分别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完全符合资产负债表定义。
2.重新划分资产要素
将资产划分为金融性资产和非金融性资产,列式于资产负债表的左侧;将负债划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负债和净资产列式于资产负债表的右侧。
(1)应交学宿费的确认及核算
设置“应收学宿费”一级科目,下设“已收学宿费”和“未收学宿费”二级明细科目,按学宿费收缴情况进行核算。
(2)固定资产的确认及核算
首先,按固定资产类型规定其折旧方法, 并按与教育成本计算周期一致的周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次,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以清晰核算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报废情况。最后,将更新、改造及已完工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固定资产,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如实反映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
(3)无形资产的确认及核算
第一,增设“累计摊销”科目,将无形资产摊销计入该科目贷方,使无形资产原值和摊销值分别在两个科目中反映。第二,对自行研发无形资产取得研究成果的,应将其研发费计入无形资产初始入账成本。对研发失败的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应计入当期费用。第三,设立“无形资产备查账簿”,登记高校科研成果和校名、校誉。
(4)对外投资的确认及核算
将高校对外投资划分为“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并在“股权投资”科目下按投资形式进行明细核算。另外,采用权益法对对外投资进行后续计量,年末根据被投资单位净收益和持股比例调整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
3.进一步划分负债要素
将高校负债划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有助于了解高校债务状况,哪些需要近期安排资金偿还,哪些可以在今后较长时间偿还。
4.重新划分净资产
取消“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科目,将高校净资产重新划分为“长期性净资产”、“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既可简化高校净资产核算,又能清晰反映各项教育资源存量状况,正确评估高校长期发展趋势。
结语
作为高校会计报表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张报表,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一定时期高校的财务状况,鉴于对现有资产负债表不足的分析,本文提出若干修正建议,以期对现行高校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1998
[2]杨筱球.对高校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的思考.事业财会,2002.6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仕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一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的可行性
1、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地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3、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不足
1.固定资产核算
(1)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当前《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按账面价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型修缮。其实质是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反映在“专用基金——修购基金”里,但没有设置相应的“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减项,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和累计提取修购基金(累计折旧)。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
(2)未达到固定规定标准的耐用物资管理混乱。当前《医院财务制度》固定资产的标准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是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按这个固定资产标准,医院购买的大批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那小批或单独购买的家具办公桌等物资就可不作固定资产管理。这就造成家具办公桌等有些是固定资产,有些又不是固定资产,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
(3)为改善就医环境而进行的门诊楼、住院病房等固定资产装修应允许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医院除了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还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一些门诊楼,住院病房大多是十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旧建筑物,固定资产原值较低,对其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展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原值的,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4)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科目,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些原来贵重的医疗设备仪器已明显减值。如果这些实际上已经发生减值的固定资产,还按购置时确认的原值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那固定资产价值明显失真,有违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原则。
2.医院会计报表欠缺现金流量表
当前医院会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基金变动情况表等,而作为经济活动规模巨大的医院,有的每年现金流量多达10亿元以上,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中缺少了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重要报表现金流量表,使医院会计报表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
二、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
1.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
针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修购基金后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从而造成医院资产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建议医院会计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具体核算办法参照企业会计制度。
2.建议医院会计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核算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维护费用
针对医院门诊楼、住院病房装修不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项目,按当前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其装修费是不能增加固定资产核算,确保固定资产真实性。
比如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这两条标准中,恰恰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作为资产必须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失、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价值的存货、技术上已经淘汰的设备、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且不能取得投资收益甚至是造成投资损失的对外投资、已经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的无形资产等,按照现行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均确认为资产,由此导致企业资产不实,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失去应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建议参照《企业会计标准——固定资产》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因此建议在“固定资产”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以反映因固定资产装修而增加的价值,保证固定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应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建议医院会计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办法,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发生固定资产减值时借记“其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4.建议医院会计报表增设现金流量表以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