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文学研究的角度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朗读这一优良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新审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下面从四个方面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 、引发兴趣
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 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岳阳楼记》里这样一段文字: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这里,“四年春”、“巴陵郡”、“人和”、“百废”、“作文”等词,同今天语言的词性、词组结构形式都差不多,读时就不必再有大的拓开。像“谪守”、“越”这些词。其语义、用法在今日已不常见,读时应把它与别的词语有所拓开为好。 除了根据理解上的难易情况来把握朗读中的拓开与否以外,当然还应依据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延续和转换的需要来掌握。
二、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例如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三、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必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四、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得到了公众的高度重视。而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阶段,需要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得学生可以自主获取大量的文化知识和国际社会信息。此外,高考英语中对阅读能力的考察部分占了较大比例,这也使得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1.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注重对文化教学研究,有助于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渗透在语言里,二者互相融合。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单单是教会学生掌握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等基本的知识,最主要是教会学生体味语言中的文化元素,理解文本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学生只有能够掌握英语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文本,英语阅读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力。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就是流利地进行国际交流,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力。社会需要拥有较强跨文化交际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体味阅读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做好对差异文化的学习掌握。英语文化教学的程度也决定着学生英语阅读的效率和理解力。
3.适应时代的人才需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学生将来毕业工作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学校教学时需要注重将教学和社会联系起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延伸要求社会提供较多的语言型人才,而语言型人才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同时还需要形成跨文化的交流意识,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1.落后的教育观,忽略学生的主体性。目前大部分的高中英语教师在备课时考虑不全面,只关注教学业绩和教学进程,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而学生自身才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就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此外,高中英语教师在备案时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不采取针对性的文化教学,这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要,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2.文化教材有限,教学计划偏差性较大。有研究表明,目前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时文化教材只局限于课本,没有寻找文化内涵丰富的阅读材料进行文化教学,限制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此外,还有较多的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出现偏差,对于文化知识只让学生了解即可,扫清学生的阅读理解障碍,最终文化教学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缺乏对知识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学校里,英语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往往只注重表层意思,不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单词的文化意义,这样会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无法正确使用词汇进行语言交流沟通。大部分教师也缺乏对语法规则中隐含文化的解读,学生无法体会中英的语法差别。教师不进行中英文化对比,容易使得学生用中方的思维方式学习理解英语,最终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死沉。目前只有极少数的高中英语教师在文化教学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自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为了节省时间只对文化知识稍作讲解,这样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缺乏文化气氛的感染,就无法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最终影响到以后的发展。
5.缺乏对文化知识的考核。缺乏文化知识的考核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导致文化教学出现较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英语考试中文化内容涉及甚少,使得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没有主动性。高中阶段对英语评价的主要形式就是笔试,考试内容主要以对语言知识的考核为主,较为单一。这样使得在学习语言和实际生活分离开,也会大大影响到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三、解决策略
1.转变角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应该成为文化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途径去了解英语文化,自主学习。比如,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时间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解拓展英语文化知识面,使得他们自主学习,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培养文化意识。
2.明确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材料。高中英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扫清英语阅读理解上的文化障碍,提升阅读效率,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计划,根据计划进行文化教学,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备课时准备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文化知识短视频,在课上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既能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
3.充分发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文本中的词汇是英语使用最为频繁的部分,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也最多。教师在词汇教学时容易忽视其中的文化意义,只注重学生掌握词汇本义和读法,这样会导致学生片面理解词汇,无法掌握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向学生解读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介绍与词汇相关的成语和谚语等相关文化内容。此外,教师在讲解语法时,将与常规表达方式不一样的部分着重讲解,对比中西方用法差异,整合文化知识,以取得良好的文化教学效果。
4.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设文化气氛。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与国内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西方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设计情景对话、话剧表演等,创设良好的文化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表达观点,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等文化。
5.在考试内容中增加文化测试的比重。为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教师需要在选择英语文化教材时,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易到难,层层教授文化知识。比如,对于刚入的高中新生,摘取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章进行解读,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一些英文著作,让学生在经典中感受文化,体味文化内涵。
四、总结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关键性部分,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因此,为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面,教师需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挖掘课本教材里的文化内涵,以取得良好的文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引言: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文章都需要学生多次阅读才能够体会到蕴含在文字背后的真正涵义,进而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语感,掌握丰富的阅读技巧。而进行写作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读写教学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到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才能够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思和意义,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其它学科也有促进的意义,可以加深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的指导,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创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1]。阅读兴趣对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就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即使老师准备了丰富的阅读材料也没有实际效果。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应不断的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教学和学习,让学生逐渐的对语文教学,对阅读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激发其参与性和积极性的好帮手,学生对语文阅读以及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能够更好的自主进行学习。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够促使学生集中精神,紧抓其学习重点,在课堂中塑造良好的氛围;而写作能够培养培养小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二者都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于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全面锻炼的重要要求,也是适应教育改革潮流的重要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创新,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尽量做到创造性阅读,进而促进语文写作教学[2]。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创作型的阅读,先后挑选班级的两位同学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他们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中狐狸和乌鸦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再重新阅读,这样以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思想内容,还学会了分析文章,进而会对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发展规律,结合语文教学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首先,在新的教学课标指导下,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中心思想明确、和现实社会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文章作为教案范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表达个人真实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3]。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所学内容和他们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在进行语文写作时,也会注重写一些自己生活的感受的文章,而不是仅仅写一些没有现实意义的、内容空洞的文章。其实,任何人的写作都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写作者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打动别人,其文章采油生命力。现实生活就是学生进行写作的庞大素材库和灵感的来源。
其次,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整体结构,坚持首尾呼应的原则。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树立整体结构意识,能够找到课文中的过渡句以及过渡段,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对比阅读等,进而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最后,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顺序,只要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在清晰的目标下进行,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在安排教学顺序时,要符合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走向,和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相符,突出教学重点,解放学生的思维,这样他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4]。比如,在对《詹天佑》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单一讲解和学生的刻板探究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通过阅读课文并联合多媒体技术将“列车行车线路图”动画这一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人”字形铁路,视频加上老师的讲解极易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从而对课文进行轻松快捷的理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是一个集合了理解、交流、实践等多种元素与一体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把语文课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让他们进行写作练习,才能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我国现代社会急需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弘扬人们主体性。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源在于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然而,传统的“师道尊严”远没有在主流文化中退位。教学中由教师统治着课堂,统治着学生;教学中由教师主观指令,想方设法让学生按计划好的步骤走。课堂里往往是充满了无聊的情节分、繁琐的提问和僵化的章法讲解。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要考什么,就教什么;你不想学,我就逼你学;你不会学,我就按模式教你学”的情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这种情况长期下去,无疑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新大纲中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思考就是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阅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一)研究性学习释义
什么是研究性的学习?学术界对此有不少界定。有的观点认为是一种学习方式,有的观点认为是参与学习过程,有的观点认为是一种学习活动。我更认同的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是: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班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二)理念的提出
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由老师唱主角戏,学生随声附和式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更勤于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结论,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营造一种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能自由阅读、自由设疑、自由交流中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和发展,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提供开放的空间,发展和开放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把学生置于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他们的阅读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是网上的阅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3)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课堂成为教与学相互推进的阵地。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聆听教师的解说,而是带着自己的知识、能力、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
三 研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 研究性阅读实施的原则
(1)实施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体验是些啥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多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实践的机会,每一次阅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从而获得阅读的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
学生的知识以及经验的不足,让学生读但不能让学生盲读。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阅读,无从下手。教师要在阅读前给予一定的指导。
(3)激励性原则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但小学生的兴趣往往没有持久性,耐力性弱。这些特点往往会让学生半途而废。教师在阅读中要多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让学生重体验,轻结果,学生只要参与了阅读的过程就值得肯定。
(二) 研究性阅读的组织形式: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让主体有认同感、成就感的一种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重要渠道。研究性阅读中进行合作学习,很重要的是适时,充分地组织小组活动。
(1) 个体阅读为基础
在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个体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与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中人人都要大胆发言,,人人都有有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的习惯,坚决杜绝学生只听不说,或人云亦云的情况发生。
(2) 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是阅读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一组。可教师分组,也可自由组合,让学生们在阅读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采取小组讨论,集体比较筛选,筛选后推荐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余同学补充修正。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正反方辩论。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全班集体讨论
全班同学围绕一个阅读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形成观点。在通过全班集体讨论。
(三) 研究性阅读的教学动态过程
(1) 创设民主和谐的研读氛围
民主和谐的研读氛围是进行阅读的基础,教师要具有民主化的教学观念,树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的理念,为学生创设一个超前的、开放的、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学中要重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研究和发现的成果,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 确立研读的专题
研究性阅读的实施,关键是要选准研读点以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探索。
①以课堂题目为研读点
“题”的本意是额头,而“目”的本意是眼睛,把文章的题目比作为人的额头和眼睛,道出了题目对课文的重要意义。如: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读题后,教师问:读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读懂课文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提出这样的问题:a、将相在和之前有什么矛盾?b、为什么将相会有这些矛盾?c、将相为什么要“和”?e、将相的“和”体现了廉颇和蔺相如的什么品质?教师就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研读全文。
②以课文重点词句为研读点
课文的重点词句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围绕中心词句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定能突破主旨,击中要害。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中的重点句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变化是有的,但是美的并没有改变”。组织读书活动时,可将这两句作为研读点,分组研读,学生通过深入研究,领略其中的人格魅力。
③以课后习题为研读点
教材编者所设计的课后习题,既是教材的重点所在,又集中体现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由此带出的研究课题,常有较高的效能。如:《晏子使楚》的课后习题是“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对付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儿?你觉得晏子是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从中年级开始让学生研读课后习题,把握学习目标,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阅读能力。
④以课文插图为研读点
语文教材一般由三大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习题系统。图像系统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课文,更有益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原本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因此,从课文插图去推出研究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坐井观天》课文中配有两幅插图,根据插图提问、想象、说话、表演,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阅读的兴趣。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有两幅插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⑤以课文的作者为研读点
教材有许多名家名篇和写名人故事的文章,以作者为切入口,让学生进行专题研读。如:《鸟的天堂》、《海上日出》,在学习《海上日出》时可以联系《鸟的天堂》,让学生感受语言大师的语言特色,课外还可以让学生研读巴金先生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解这位现代文学作家。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刚实施时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研究”与“接受”结合起来。
(二)追求多样性的答案,主要注重参与的过程,不必追求一定要有多大的结果。
(三)因材施教,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异。
四、结论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这种学习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自主地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实现了学生对基本的科学方法的体验,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注意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将研究性阅读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使之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有机部分。
参考文献:
《语文创新教育研究》 刘永康 四川大学出版社
《创造性阅读训练》 周鹏 武汉大学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 余清臣 教育科学出版社
《阅读教育学》 王松泉 辽宁大学出版社
一、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认知基础的差异性,他们对教材的理解也会呈现出差异性,阅读体验必须正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并意识到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其把握作品内涵、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将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构建体验式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紧扣教材的内涵和意蕴,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制定方案,并巧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体验,并在体验中积极思考,从而真正与作品产生共鸣。
2.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
情感体验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核心要素,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悟离不开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又是微妙的,是课堂的隐性因素,它需要教师细心引导才能逐步挖掘出来的,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要以作品的情感基调为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搭建体验平台,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同时,教师应借助体验式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生作为单独个人的差异性,唤醒他们不同的内在情感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初次阅读文本的体验最具强烈感与鲜活性。为此,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体验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要为学生的阅读体验搭建平台,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去联想、认知、感知文本的深刻内涵,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和思想交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体验式阅读与自主思考,就能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将其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创作中,这就是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过程。
二、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深入朗读文本,奠定体验基础
在体验式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体验,而朗读是一种心境体悟,通过将静态的文字内容转变为有声朗读,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朗读是学生多感官参与的阅读方式,包括大脑、眼睛和嘴巴等,学生会在朗读中感知文本的内涵,并通过声音表现文章意境,真正实现体验式学习。有效的朗读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在多读中建立语感,逐步理解作品内涵,并促进体验和感悟能力的提升。比如,《飞夺泸定桥》一课,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并播放背景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朗读。气氛的营造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红四团在途中飞夺泸定桥时危急的形势与凶险,体会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而这些感悟可以让学生通过深入朗读逐渐体会,从而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融为一体。
2. 巧妙创设情境,营造体验氛围
情感体验往往伴随着场合与情境,“睹物思情”和“触景生情”等诠释了这一道理。在体验式阅读课堂,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实际创设情境,利用特殊的情境实现引人入胜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良好的体验氛围,从而让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营造情境,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从而感受体验式阅读的魅力。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教师抓住儿童的特点,抓住童话故事的特点,巧妙借助多媒体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景,学生被情景所吸引,自然对课文产生兴趣,教师再趁势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并结合小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体验式阅读,使学生明白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可以说,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对课文有感性的理解,而这个理解并不是通过教师的刻意传授所实现的,它是学生自主体验的结果。
3. 多种品味方式,强化阅读体验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升体验阅读效果,须引领学生运用多种品味方式,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共鸣和内心交流,从而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题材内容丰富,文章蕴含的情感丰富,需要学生反复揣摩、不断感悟与品味,才能达到对教材的理解。为此,教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期待,采用多种多样的体验策略,以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如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与文本融为一体,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教师巧妙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以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为体验突破口,先创设学习小组,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学生自发组织、分别扮演田忌、孙膑和齐威王的角色。表演时强调学生必须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和情感,通过角色表演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动作表现出来,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评价、展开讨论,并进一步修正。最后,教师再选择表演好的学生在班级进行汇演,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感受文章生动的语言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孙膑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打破常规的思想方法。
4. 激发学生想象,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巧妙运用“留白”艺术,利用文本“空白”,创设意境,引导学生主动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对原文内容进行二次加工,设计成实践性较强的意境对白,在情境意念上进行补充,并突出原文观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想象,以达到对文本的拓展,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如《穷人》一文中存在不少文本留白,如桑娜抱着两个熟睡的孩子时,课文只用了一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此处就是文本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此句的上下文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感受桑娜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还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多么艰难,从而感受人物的品质。又如,课文最后,“桑娜拉开了帐子。”就没有接着往下写对丈夫的语言描写,此处也是加深学生对人物品质理解的留白,教师可以以此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会“穷人不穷”的高尚品质。
5. 运用语境体验,升华体验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90-01
汉语言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有着我们民文化的独特缩影,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汉语言的特点也决定了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解析,更多的应该培养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思想,培养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以及在阅读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初中语文的阅读课更多的为了应试教育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多的是在强调知识、解题技巧等,忽视了语文所蕴含的人文因素、历史内涵等。随着课改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不断提升,体验式阅读的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师生的交流及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去体验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境,从而理解课文,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获得对历史的认知,对人文精神的感悟。
一、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1、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含义。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通过“体验走进阅读”以及“阅读走进体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与领悟能力,因材施教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的动力。具体来说,“体验走进阅读”是以阅读者已有的体验为基础,走进文本,理解和体悟文本的意义;“阅读走进体验”则是通过阅读来丰富阅读者的个体经验。这两种体验式阅读教学作为相辅相成的方式,因学生个体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来激发学生的个性及发散性思维 。与此同时,体验式阅读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通过阅读来丰富语文知识及自身的学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成作业。学生的阅读以及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情境,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去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
2、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点。体验式阅读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学生不再被动的接授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更多的是在阅读的同时讲出自己的感悟和看法,让学生有着积极的阅读独立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见仁见智,不再局限于教学大纲的条条框框中,让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体验式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对话性。教师和学生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相互表达在阅读中的感悟,相互学习与进步的对等性。
体验式阅读教学形式多样,阅读的文章范围及题材广泛,这样使得体验式阅读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本身有多种文本及形式,同时上课的方式也突破了传统,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使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充满了发散性和开放性。
3、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价值。通过初中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特点,可见体验式阅读教学可以很好的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有作用。此外体验式教学通过自身的扩展想象充分理解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甚至达到阅读再创造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1、加强体验情境的创设,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初中生已经具有了认知经验,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良好的情境氛围来唤醒学生的内心感悟及阅读热情。这个情境的设定可以是通过讲解中放映相关的视频或影片,甚至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来渲染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在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充分带动下感受到作品品味作,激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帮助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的带动中更好地享受阅读体验。
2、加强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地位由原来的一味的讲授者变成了学生阅读过程中参与讨论的讨论者,与学生共同讨论对文章内容的观点及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从老师这里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更高层次的思维拓展。体验式阅读本身就具有对话性的特点,由于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老师的观点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弥补学生自身经历及知识的不足,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反复朗读,品味课文语言。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朗读,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体验,去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在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从多角度去阅读和体验课文,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课文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到文章中去,让学生感觉到仿佛置身其中,去感受那种自然地环境和意境。
4、读与写交互,将体验升华。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对文章的体验,将阅读的体验通过写作进行表达出来,其实是一种升华的过程,要让学生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沟通,让学生和文章中的人物进行一次精神上的交流。让这种交流变成一种感情碰撞,可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或者是主人公的一种经历、遭遇、成长,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完成对作品艺术空间的再创作,进一步的去对作品的意境进行品味,对作品的意义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 杨志宏.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2013(03)
[2] 宋红艳.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方法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途径。但是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阅读教学乃至语文学科的发展,青少年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在这一背景下群文阅读应运而生。
群文阅读教学,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实现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群文阅读概念阐释
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最显著的外在特征是,由单一文本向多文本转变,这一外在特征的转变带来了深刻的理念变革,诸如:学习的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更具有可议论性和开放性;学习的过程由单向输入转变为共同参与,师生形成了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知识的认识实现了一元与多元的辩证,达成对知识的共同认可。
二、群文阅读的教师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理论,还需要大量教学实践来填充与丰满。其中我们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群文阅读,我们教什么?怎么教?结合现在的相关研究,群文阅读的教学过程有特定的原则和策略,从活动准备与实施两个方面来看,主要包括:“群文阅读”的教学材料整合、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变革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群文阅读”的教学材料整合
群文阅读教学,意味着教师要根据自己拟定的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自己选择、整合相应的文本,组成一系列可以以某种线索为组合标准的“文本群”,以此服务于课堂教学。“群文”的整合需要教师具有独特的智慧,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拥有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对议题的选择。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议题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可议论性和开放性。
同一(或多个)议题下多篇文章的阅读策略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是群文阅读独在的优势,且能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与议题选择相关的一个问题即文本组织,群文不是杂乱无章的,文本之间要有相关度和结构化,这是对文本选择的基本要求,文本选择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但一定要有一个集中的关键点。
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种思路的探索:以“体裁”为线索,整合“群文”;以“表达形式”为线索,组合文本;以同一“意象”为线索,组合文本;以“相同作者”为线索,组合文本;以相同主题的文本为线索,组合文本……
以同一“意象”为线索的课型实验:月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我们搜集整理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又广为人知的文本,结合人教版语文八下课本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探讨月意象的内涵。具体实施中,我们将这些文本分为几组对月的意象展开了多重角度的探讨。首先,以李白的《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为一组探讨思乡和相思的主题;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我们以李白《把酒问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一组进行了探讨;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月亮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我们以王维的《竹里馆》、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为一组文本进行了探讨。最后,结合《水调歌头》对月意象的内涵进行了总结概括,使学生对月意象的理解更直观也更透彻。
以“表达形式”为线索的课型实验:课题组成员杨茹帆的一堂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伏笔”的作用和用法,设计了一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群文阅读课。这组文章共四篇:爱伦・坡的《夜归人》、余平的《不是他本人》及唯一的《测试》。每篇文章的最后都把揭示结局的话空出来。课堂开始后,先让学生快速默读,并将猜想中的结局填在空白处。老师依次明确结局,并抛出问题:为什么大家可以比较准确地写出结局呢?学生们很快答出:文中有暗示性的语言。之后老师用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做引导。引出“伏笔”的好处。尝试改三篇小说的结局,与原文比较,得出“伏笔”的妙处。教师在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小试牛刀”的“伏笔”练习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伏笔”的用法及妙处。
以相同主题的文本为线索的课型实验:为让学生感受劝谏的艺术,学会劝谏,课题组成员张丽君老师设计了“劝谏的艺术”的群文阅读课。通过对一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吴王欲伐荆》《晏子论罪(节选)》《郑龙谏勿伤百姓》《孙叔敖为楚令尹》的感知、思考、比较和总结,学生认识到这些成功的劝谏中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是生动形象、委婉含蓄,有的则是直陈利害、苦口良药,但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想劝谏成功,那么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把课文内容当做阅读教学的内容,大大窄化和异化了阅读教学,导致“教什么”不清楚,这是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如果群文阅读没有厘清教什么,重蹈单篇阅读教学的泥淖,把教学内容简单地等同于文章的内容,群文阅读就一样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变革
在教学过程当中理念的作用远远大于教学技术,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学起来,但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自我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群文阅读成败的关键点,教师要有“蹲”的姿态、“赏”的目光和“放”的胸怀。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讲太多话,不能提太多问题,只有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群文阅读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阅读回归学生本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指导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阅读”带来的快乐。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在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过程中,才会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群文阅读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阅读,培养阅读能力。“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只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群文读的重要推动者,群文阅读旨在培养阅读能力的主张十分鲜明,并强调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
(三)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在群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却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文章的篇章结构,并从中学到优秀的写作方法。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多篇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同时,阅读方法的指导也会对学生的终身阅读产生重大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去掉繁琐的课文分析,无谓的滥情朗读和无意义的问题,增加更有意义、有意思的阅读文本,增加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和课堂讨论,这种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群文阅读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一节课要学完几篇文章,篇篇细读、篇篇都读是不现实的。因此,齐读、默读、略读、跳读、选读、猜读、听读(通过聆听读了不同文章的同学的交流获取信息,了解多篇文章内容)等都是群文阅读教学常用的阅读方法。群文阅读教学是开放与变化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情况自由灵活掌控。
在实践过程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所有课堂上方法策略都不能离开群文阅读的核心内容。群文阅读的教学内容应着重在与每次阅读的议题相关的文本内容、形式与应获得的共识;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导引、点拨下,师生共同进行自由读议实践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教学目标主要为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实践体验,锻炼阅读技能,获取阅读认知,积蓄语文学养,为课外延伸课内阅读内容的拓展阅读,奠定坚实的阅读知能基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育领域,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既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又是对教学内容的突破,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阅读作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已发展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中,紧扣同一议题筛选组合而成的一系列文章就是所谓的群文,而围绕群文进行的阅读活动就是本文所讲的群文阅读。为完成《语文课标实施建议》制定的标准与要求,即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阅读面的拓展和阅读量的增加,使得有效开展群文阅读及开发选文成为重要任务之一。
一、群文阅读的基本内涵及选文原则
(一)群文阅读的基本内涵
群文阅读教学简称“群文阅读”,从字面来讲,群文阅读由“群”和“文”这两层涵义组成,其中“群”主要是指聚集的意思。因此,从群文阅读教学范畴分析,群文阅读指的就是聚集起来的一组文章,即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一组文章。[1]从宏观角度去看,群文阅读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群文阅读是指群文阅读教育;广义的群文阅读指的则是一种阅读形B,主要是广大读者通过传统媒体平台或新媒体平台实现阅读的价值体现。
(二)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多元性。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选文要尽量避免过于单一化,坚持多元性的基本原则。通常而言,群文阅读选文要广泛涉猎多种文章类型,如文学类、说明类、科学类、应用类以及科幻类等,充分凸显群文阅读的多元化特性。同时,教师开展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也应多元化,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
整体性。不同组的群文阅读选文要坚持多元性原则,但同组选文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即能够提炼出相同主题。只有协调好多元性与整体性原则,才能切实提升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成效。
议题性。尽管群文阅读选文范围十分广泛,但所有选文都必须紧扣语文教学《课程标准》,围绕确定好的议题进行选文。只有深入分析《课程标准》,才能精准把握不同学习阶段的阅读内容、阅读目标及阅读能力培养,选文议题也不容易出现偏差。
二、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群文阅读资料库
群文阅读资料并不局限于图书馆、书店等纸质版的阅读教材或书本,还包括计算机网络、手机终端等信息化平台中的电子版资料。从中可以看出,群文阅读教学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极大地丰富了群文阅读资料库,有效开阔了学生们的阅读视野。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采取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由于群文阅读更有益于学生掌握阅读规律与阅读方法,品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类型,进而调动阅读积极性与主动性。[2]只有促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才能使其享受到阅读乐趣,才能提高其阅读水平。
(三)有益于教师创新阅读方法
采取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对选文进行分析、提炼与汇总。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会自然而然的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与发现,逐渐摸索出更为科学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而教师教学方案的优化,又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效果,推动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群文阅读选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选文
群文阅读选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脱离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进行选文,避免选文目标过高或过低。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过程中的选文过于盲目或随意,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畏惧心理,从而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增强选文内在联系
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选文并不是简单的、随机的文章抽取或拼凑,而是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选文过程中,只有重视文章的内在联系,才能让学生把握住阅读方法与规律,才有助于教师开展阅读教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积极丰富选文体裁
群文阅读教学中的选文应兼顾各种文学体裁,既记事、写人、状物、描景的记叙文,童话、寓言以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与科幻小说,诗歌、散文和小说,还有使用价值较高的应用文等。选文体裁丰富不但可以遵循群文阅读的多样性原则,而且能够有效延伸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维张力,强化语文阅读效果。
(四)重视选文精神内核
群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通过阅读提高修养、丰富阅历、开阔视野,以及快乐幸福的享受生命。[3]所以,选文必须重视文章的精神内核,不仅要散发积极向善的正能量,而且还要传播知识、宣扬和谐自然、充满爱与温暖等。
参考文献: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老师为达到教学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的虚拟教学情境,这里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虚拟场景或氛围。优美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理解、体验和感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运用情景表演创设教学情境,在表演或观看表演中体验文本角色的情感、性格和形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文本提供的情节、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入境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语言、动作、表情和服饰等媒介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形象地再现故事内容。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换位思考,体会文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表演可以演绎整个故事,也可选择文本的某个片断进行模拟演出,一切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如教学《风筝》时,笔者选择两位男生扮演哥哥和弟弟,再现哥哥毁坏弟弟做的风筝的情景,哥哥气势汹汹,行为霸道粗野,抓坏风筝毫不留情;弟弟制作风筝精雕细琢,见到哥哥张皇失措,风筝毁坏后失声痛哭,可怜可叹。学生通过表演真正了解了课文主题,懂得了作者忏悔自责的心情。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立体化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内涵
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集成的优点,有很强的形象直观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声、光、电的传递,有效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力,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
如讲《黄河颂》这课时,笔者选择了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专家课文范读展示、《黄河大合唱》演出视频、黄河奔腾的画面、黄河有关历史地理知识梳理等丰富多彩的背景内容,使学生真正了解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黄河精神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学生在视听的享受中增长了知识,爱国情感得到了激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将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刻道理形象化,枯燥知识兴趣化,静态事物动态化,又可以扩大课堂阅读的容量,加大阅读停息的密度,拓宽教学的时空,让学生的思维跳出课本,与历史地理文化对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各方面得以成长和提高。
(三)运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在优美的语音世界里体验人物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老师的语言应有激情,有着充沛的感染力,通过教师的语言创新课堂语言情境。在交待写作背景、描述事件发生的场景、叙述事件的经过、勾画人物内心世界时,如果教师的语言充满激情、体态语言形象可感、手势生动、表情丰富,就能创设出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和成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区分不同的文本类型,运用不同的语言模式,抓住诵读这个手段,真情诵读,激情朗读,渲染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使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创设虚拟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创设情境要建立在对文本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不能断章取义;创设情境可以贯穿教学全程;创设情境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创设情境方法多样,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二、进行合理的想象联想,让学生在想象联想中体验文本生发的新知识场景
在想象中体验是指在学生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积累,通过学生主体想象、联想、幻想,对文本进行拓展性体验。好的作品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笔者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分别叙述自己对天上的街市的想象,学生们异想天开,想象得五花八门,真正训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要帮学生找好想象的触发点,要充分体现文本所生发的情境,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延伸性推理,对文本内容进行相关性延伸,对学生情感进行丰富性拓展。
三、创建各种形式的课堂合作讨论,在合作讨论中进行文本内容的体验
在合作讨论中体验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文本为基础,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讨论,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能各抒己见,各种思想能进行交流碰撞,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对文本理解和体验。
合作讨论能体现学生的思想个性和语言风格,合作讨论中师生地位平等,在民主、热烈的氛围中合作讨论,每个学生发表见解,听取他人讲评,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
教师对课堂讨论合作要进行的理性调控,避免讨论走向极端,脱离课本纠缠枝节,缺乏效率,要以课本为基础,讨论中要尊重文本,重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动机等,讨论要收放自如。教师研读课本,把握合作讨论可能出现的偏差,设置问题难易适中,及时讲解讨论中生发的新问题,灵活筛选处理。
教师驾驭课堂合作讨论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体现师生互动、学生间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要体现情感交流和理智调节,教师也要参与到讨论合作中,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讨论的误区。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文言文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接近四十年间的最高水平。近年来,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高考的测评(广东高考卷中古诗文占23%),文言文的比重都体现了被重视和被关注。但现实情况却是,文言文教学耗时长,投入大,效率低;学生阅读“浅”(只停留在“语”,不能深入“文”),“偏”(对文言文营养的汲取偏于言语的表皮而忽略其文学的本质),“废”(做题多过赏评,文言文教学的成果离开了课堂和考试,几乎处在荒废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状况对文言文这一深厚的教学资源来说并不公平,无论从文本还是作者本身应有的影响和价值来看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任何一种文化)的精髓主要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与传递的,如果我们一代又一代逐渐减弱甚至丧失阅读祖先经典的能力,只能从白话翻译中瞻其形而无法领会其神,无法体会那点到即止、微言大义的智慧,恣肆、纵横捭阖的洒脱,甚至生动熨帖、言简意赅的诙谐,其实应该说是会失却一种阅读中“对话”的快乐。
既然从“对话”出发,那么出发之前先理清三个问题:
一是“对话”的前提:尊重学生个体。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精神对话,所以对话的前提是尊重个体。尊重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自主学习的权利,不扼杀学生的可能能力的生成(比如,文言词汇的查找、辨析、积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能只见“学生”,不见“读者”,教师把持话语霸权,用所谓正确的标准消解个体的探寻过程和独特体验的生成。
二是“对话”形态的构成,包括:师生各自独立的文本对话(扫清字词障碍之后的文本本质阅读回归);师生对话(贯穿始终);生生交流(贯穿始终);学生在多元对话体验后与自身的对话(阅读价值的内化——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是来粗浅地界定一下常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环节,以期和新思路的尝试做对比:字音纠正(诵读) 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的解析(串讲) 篇章结构的梳理 文章主题意义的灌输 重点字词句式的训练 高考经典试题的拓展训练。面对高考的现实困境,这样的教学选择似乎无可非议,文言文教学历来“重语轻文”,其结果是“语”的能力也没有提高,离“文”却越来越远。
鉴于此,具体教学实践中间或以新的模式替代这种刻板僵硬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大致有以下几种新思路的尝试:
体验式教学思路
赋予文言文以新的生命活力就是要给学生以鲜活的阅读体验,不需要教师的生硬灌输,让学生从文本中去自行探究体验。比如《〈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可以抓住“聚会”这一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在分享现实聚会的快乐的内涵之后再分析文本中“信可乐也”作者情感的现实来源;然后从整体阅读感知出发,依稀可以体会作者“乐”背后的“悲”,依据学生的体验,从文本中层层梳理出“悲”的层次;有了上面学生个体体验的探究过程,对文章最后写作目的的阐释“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才能有更贴切的理解:是对“悲”的化解和寻找到的出路。事实证明,这样的阅读教学体验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千多年前圣贤的奇思妙想、感慨咏叹触手可及。而对于个别字词句式,学生为了领悟更准确的细节,肯定会穷究不舍,这比老师的强塞硬灌要有效率得多。
至于会有人质疑,文中可能还有些非常深的内涵,学生未必能够都弄清楚,教参的标准没有完整下放给学生,其实,假如学生不能吸收,老师一厢情愿的给予也只是学生课本上的笔记化石而已,我们干嘛为了那样的形式而无谓的求全责备呢?结合学生的实际感知和认识水平的教师引导才是真正能够落实的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感知和认识水平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真实而非虚拟的课堂。
情境式教学思路
古文的艰深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学养不够深厚,尽管教学大纲只是希望学生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在教材的实际编选当中,编者还是不能绕开那有着丰富内涵的经典。针对这类文本,背景情境的预想铺设为“对话”提供可能。比如《逍遥游》,教学设计应该顾及到高一年级的学生的知识视野,对老庄哲学的陌生,应该在设置一个浅显一点的哲学情境,在对学生普及了老子哲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学说观点的梳通之后再进行课文的教学,反而更容易激起学生对选文甚至对教材中未选章节的阅读好奇。
我国在近几年的教育发展中,针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任何一名小学生在将来都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必须将细节上的教学工作有效落实,保证在分数提高的同时,还需要将小学生的素质进行稳固。今后,必须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时间被占用
小学语文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朗读时间被占用是常有的事情,很多教师将问题归结于学生理解不充分,自己必须不断地讲解。但是,这部分教师并没有注意到,也许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并没有在教学上开展多元化的尝试,直接对学生本身的发展和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教师在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当中,不考虑学生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将正确的观点、答案等进行阐述,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了直接听取教师的看法,在自我学习上出现了迷失的情况。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朗读时间被占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小学生都开始进行自我规划,而教师在课堂之上的强加干预,完全将自我作为教学的中心,强制性要求学生来配合自己,导致朗读时间不仅仅被占用,更是完全地被吞并,无法在最终的教学上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例如,很多小学教师因为自身的资历比较老,所以总是通过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表现出的主观性非常强烈,根本没有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指导,对某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直接放弃教育。课堂上的朗读时间,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的,这对语文教学任务构成了威胁。
2.τ诶识炼言,很多教师认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有些教师为了避免被领导审查,因此每一节课都会开展朗读教学,但这仅仅局限于课程开始阶段的初次朗读,效果不佳。更甚者,在校领导巡回审查的过程中,专门做表面功夫,学生虽然朗读声音较大,但是在巡回检查结束以后,直接要求学生停止朗读,继续开始其他的教学。这些情况的存在,都对学生的朗读构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而教师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自我剖析,针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持续性的恶性循环。
(二)朗读目标不明确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在朗读的目标上非常不明确,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朗读的效果,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从主观上来分析,朗读的次数越多,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也是可以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的。可是在现阶段的调查中发现,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并没有教学上的相关要求,反而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表现出了肆意性、散漫性的特点。
1.小学语文朗读的时间,教师多数会设定在课程结束的自由时间内,或者是在自习时间当中。这些时间的朗读效果并不好。小学生自身的自制力比较差,如果教师给予了过多的自由时间,则很容易开始其他的学习,或者是搞一些小动作。朗读声音表面上较大,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学习效果,小学生也不会特别去记忆和学习。
2.某些学校作为重点学校,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紧随国家的要求与标准,希望能够在教学上获得新的突破,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可是整体上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例如,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专一性的开展,表现为间断性的特点,同时还有一定的个人情绪参杂其中,促使学生的个人朗读、整体朗读,都没有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来开展,同时对知识的理解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均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保证朗读时间
与过往教学不同的是,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主导,根据学生的看法和意见,有效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如果是强制性的干预,或者是将自己作为主导,则从本质上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对小学生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良好的弥补,甚至是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建议在今后的朗读教学当中,必须积极地保证朗读时间,要让学生具备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
1.在每一节课当中,适当地划分朗读时间,并且要控制朗读的节奏以及具体的效果。现在的小学语文课程,整体上经过了较大的革新和处理,文章的选择、知识的灌输等方面,都切实地考虑到了时代的特征,对学生本身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朗读的时间上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例如,古诗词的朗读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毕竟在一两首古诗词的学习当中,重点在于让学生记忆和背诵,而后续的运用和理解,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针对一些文章较长的课程,朗读时间可以适当的缩短,重点以讲解为主。同时,可以布置相关的朗读作业,到第二天的课上进行抽查。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未给学生增添沉重的负担,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在每学期提前结束,从而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偏差。复习阶段当中,朗读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大部分学生都纠结于题海战术,忽略了主观上的朗读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朗读,包括个人声色朗读、群体朗读等等,利用主观上的朗读作用,缓解题海战术的疲惫,同时更加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在记忆力、理解力、运用能力上得到切实的提升。
(二)扩大朗读参与度
朗读教学在近几年才得到高度的关注,过往的朗读教学表现出了形式化的特点,基本上没有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帮助。朗读教学的落实,除了要在时间上和方法上得到较强的保证,还应该将参与度不断地扩大。有些教师虽然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可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客观上直接覆盖了学生,这种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利的行为,需要得到良好的纠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