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体育新课标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体育新课标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体育新课标体会

篇(1)

新课标对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作了较大的调整,内容变化也较大,有的从整个编排体系上都作了改变,但是,传统的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内容仍然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内容应拓广加深。但是,根据新课标的课时安排,如果我们这也补充那也补充,会使教学进度紧迫,学生基础学得也不够扎实。所以有必要把握尺度,有的放矢。

新课标删去的内容,不再拓广。新课标淡化的知识内容不拓广。新课标对一部分传统数学知识作了“淡化”处理,有的降低要求,有的仅仅介绍, 对这些内容不宜拓广加深,例如:集合, 课标要求把集合作为一种语言、一种工具介绍给学生, 学生会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 理解其含义,因此在高一讲集合时不宜把集合内容一下子讲得过多、过难。

二、对新增加的知识内容加强基础训练

新课标中增加了一部分新的数学知识, 特别是选修系列中新内容较多, 有些新内容与高等数学有关,对这些内容在教学中不宜当作高等数学知识来讲,应该关注学生感受背景,认识基本思想。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能够教熟练地解决一些常规题目。在这种拓广解题方法与技巧时,应注意通性、通法, 而淡化一些特殊解题技巧。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是师生的相互沟通,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的东西,才能被他们所理解和接受。

新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四、加强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新课标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的教材在这方面也大大加强了,许多知识是从实际问题引出, 最后又要回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但是作为教材受篇幅限制, 不可能包括所有内容, 而实际问题又是不断发展, 不断产生的,因而对应用问题仍有许多地方可以进一步丰富素材。例如, 函数的应用, 随着学生对函数知识的了解深入, 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函数问题,用函数方法去解决问题.又如,“分期付款”、“购房按揭”、“贷款买车”等目前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实际问题, 是与数列有密切联系的, 讲完数列之后, 可以让学生去分析研究目前各种分期付款的形式, 在讨论问题中深化对数列的认识。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自己向家庭、亲友、社会人士作社会调查,自己制作有关学具,自己设计学习方法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知识交汇处加强解题能力训练

知识交汇处,正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利之处,在这些地方加强训练,不仅可以综合各类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的能力。例如,向量作为高中新课标中的另一条主线,它具有基础性和工具作用。向量可以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相联系,用向量去计算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所成角,有关的距离, 优势是很明显的。又可以与三角函数联系, 向量有坐标表示, 它自然与解析几何相联系。向量与这些知识的交汇处, 正是培养学生运用向量解决和处理题的有利之处。

篇(2)

时钟随着指针的移动嘀嗒在响:“秒”是雄赳赳气昂昂列队行进的兵士,“分”是士官,“小时”是带队冲锋陷阵的骁勇的军官。所以当你百无聊赖、胡思乱想的时候,请记住你掌上有千军万马;你是他们的统帅。检阅他们时,你不妨问问自己——他们是否在战斗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菲·蔡·约翰逊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过程,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说说我在教学中的做法,通过这个例子来具体地说明数学课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课例:《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目标: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关于边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较,理解勾股定理,以便正确地进行运用。

例如,勾股定理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这样实施: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可以由下列故事引入:三千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

这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紧接着问: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

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这样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二、自学教材,主动探究

教师将教材知识整合,制作成幻灯片,以此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1.通过自主学习,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都能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摆脱网格的限制,研究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学生每人准备四个大小一样的直角三角形)(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桔黄色部分的面积吗?(3)你得到什么结论?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由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思维疲劳。

例1.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员取来6.5米长的梯子,梯子的底部离墙基2.5米,请问消防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进行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四、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五、课后作业

1.课本第81页1、2、3题。

2.通过报刊、资料或上网查阅中外名人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以及勾股定理的发展史。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注重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但是在准备这节课时还是不够充分,比如引例比较简单,可以适当增加。在本节课后,我又搜集了一些关于勾股定理的典故,充实本节课的内容。

勾股定理的典故:

1.5000年前的埃及人,也知道这一定理的特例,也就是勾3、股4、弦5,并用它来测定直角,之后才渐渐推广。

2.金字塔的底部,四正四方,正对准东西南北,可见方向测得很准,四角又是严格的直角。而要量得直角,当然可以采用作垂直线的方法,但是如果将勾股定理反过来用,也就是说:只要三角形的三边是3、4、5,或者符合的公式,那么弦边对面的角一定是直角。

3.到了公元前540年,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注意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是3、4、5,或者是5、12、13,他想:是不是所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符合这个规律?反过来,三边符合这个规律的,是不是都是直角三角形?他搜集了许多例子,结果都对这两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他非常高兴,杀了一百头牛来祝贺。以后,西方人就将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31-02

以前的语文存在着“一压、二包、三放弃”的现象:一压:在教学上,以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用脱离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来换取教学成绩,以此作为教师评优晋职的资本。学生睡眠不足,为分奔命,学习负担很重。师说生听,惟命是从,对成绩不甚理想或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二包:在教学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掰开揉碎地喂,烙饼式地练,画重点,押考题;越俎代庖,事无巨细,一切包办代替。三放弃:对分不高又不听话、不顺眼的学生,排挤、放弃,置之不理。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厌学现象严重。

存在这种现象的语文课堂,学习气氛紧张压抑,教学活动单调枯燥。教师强制学生掌握知识,学生丧失自由,被动学习,学习兴趣淡漠,并且把老师的行为看成是压制和侵犯人权。师生关系紧张,矛盾尖锐激化,时常酿出人间悲剧。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师的社会威望越低,对教师的不信任度越高。应试教育似乎走到了尽头。

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语文老师痛苦过也迷惘过,更多的老师还在苦苦求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语文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强烈地感觉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本学期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一学期的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另一番景象:在这种学习方式下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和谐、愉悦是语文课堂的标志,没有人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遭受“法庭”式的审判。老师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每个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提供宽松的环境。

我们也发现,这样的语文课堂,同时也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除了要用真心去关爱、体贴学生外,更应该拓宽眼界,给学生以思想,启迪他们思维的闸门;给学生以智慧,点燃他们心灵的火焰。使学生在成长期不断地得到必要的养分,能够健康地成长。增进师生友谊,真正做到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信赖教师,减少和克服疏远与冷漠。我们意识到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努力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保证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放下师道尊严,崇尚民主平等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平等已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流,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挑战。学校不是世外桃源,语文课堂也不应例外。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丧失了很大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教育优势。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语文课堂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新鲜的信息,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和逃避上语文课的情况。

为此,语文老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平等的关系。主要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塑造他们。“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师生之间更像一种伙伴关系,通过对话,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教师做到: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等地和学生展开对话,达成相互理解。

二、努力学习进取,提高自身实力

“有实力,才能有魅力。”练舞蹈的,往台上一站,你就不难发现他们是练舞蹈出身。他们一招一式尽显功夫,一步一态都是风流。新闻播音员,只要他们一张口,就字正腔圆,出语悦耳。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都应该是语文的。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都是语文教师的标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更要体现以上特色。不仅要有真才实学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在语文学科上是学生的领路人,还要在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是学生的引导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丰富的知识、高雅的气质、不俗的谈吐吸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

三、精心组织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篇(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样,教师才有可能主动地探索和尝试一些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措施。

1.树立新的教材观。英语教学应“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课本不是“圣经”,而是核心教学资源,它不是教学的一切,也就是例子而已。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仅仅去“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 教师要有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包括删减、补充、替代、拓展等;牢记“三个未必”,即“教材上有的,没有必要都教,教师要教的,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记住,让学生记住的,没有必要都考”。

2.树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是语言实践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考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即帮助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发现、参与、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解决语言困难、发现语言规律、获得语言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应思考教学内容,如何教学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内容等。

二、走进教材了解内容,走出教材把握思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走进教材,了解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还应从教材中走出来,从宏观的视角把握教材编写的思路并形成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因此,备课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努力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从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涉及到诸多因素,但核心因素还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此外,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树立新的语言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主体观和语言实践观等,全面把握并深刻理解教材,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篇(6)

一、加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篇(7)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 、探究性问题

在教学中,用1-2分钟的时间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如,在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们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针对不同的教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就是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接受教育这一种手段,而不是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上用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事先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动让学生去得到它并按规定路线摆放好。这样一来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用5-6分钟的时间,以游戏、比赛等活动为手段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让学生身体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头脑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四、掌握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① 用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自择权,采用自发组合群体的分组自主学习。为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己安排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和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及质量上各显神通。② 用1-2分钟的时间老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出现的不规范动作进行讲解示范,③ 用6-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动作。④ 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⑤ 用10-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并尽可能地为各类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去掌握运动技能。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玩耍并给予纠正指导动作。学生们在虚幻情境的活动中,不仅心情愉快,而且身体各部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体验运动乐趣

学生通过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达到一定要求后,就转入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纠错,互相总结,感受参与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六、自我评价

用1-2分钟的时间来评价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曾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篇(8)

我们发现传统的学校体育运动会有几个弱点:一是以田径项目为主,讲究竞技性,技术要求高,竞赛规则严,学生参与率低。根据研究初步调查,只有18.2%的学生田径基础较好和有参与欲望,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意识淡薄。二是项目设置的不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有特长和一些有体育兴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显然不符合人人参与的学校体育的精神,不符合新时期全民健身的要求。三是竞赛组织以教师为主,学生则作为竞技者缺乏主体性。四是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竞赛活动对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开展的影响与辐射较小,赛后效果一般。

如何弥补传统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弊端,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一、项目的设置

1.继承和改进传统田径项目。传统田径竞赛活动中也有不少项目是们学生所喜爱并能发展学生单项体育素质的,如短跑、跳跃、投掷类等,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使他们更适合新型体育竞赛活动的要求。如我们将50米跑改成50米×16人接力往返跑,将跳高改成8人跳高团体赛,将200米改成200米×8接力赛跑等等。

2.拓展和充实新兴项目。(1)改进原有单项竞赛项目。学校原有的单项竞赛项目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参与热情高,但受传统竞赛重竞技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没有参与竞赛的机会,我们将这些项目进行了一些“加工”,使他们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将篮球竞赛改成篮球运球接力、定点投篮比赛。排球改成1分钟垫球和小排球赛,象棋、乒乓球改成9人团体赛。一些改革,一点变通使传统的竞赛项目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参与竞赛的机会。(2)创造新项目。每届竞赛活动都增加新项目是我校近几年来竞赛活动中坚持的做法,这些新项目的产生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师生依据生活实践、结合地域文化创编的学校特色的竞赛活动项目。每年我校都动员全体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创造活动项目,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改进和规范形成有本区域、本校特色的体育活动。这些年,我们师生共同创造了近二十多项活动项目,其中有多项进入竞赛活动。②有选择地借鉴媒体、资料以及其他学校竞赛活动中适合本校学生活动开展的项目。让家长走进学校竞赛活动,与子女共同参与比赛,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共同发展。

二、竞赛日程

在每学期初制订竞赛活动计划,发放通知规程。竞赛活动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整个过程持续三个月左右,预赛计划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项目的人选选拔。决赛以学校组织,按年级进行分组,一般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每天竞赛活动主要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季节的变换,分别在下午、中午等课余时间或活动课时间、大课间进行体育竞赛活动。每班两三天进行一项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竞赛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开展。

三、组织人员

传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是以教师为主,无形中忽略了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竞赛活动也失去了一定功能。我们对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竞赛活动组织与裁判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走进竞赛活动,成为运动的组织策划、裁判、工作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我们在对学生的组织与培训中,坚持以老带新,梯队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坚持理论学习联系实践操作的培训;坚持业务素质提高与业务道德提高相结合。他们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公正无私,一如既往。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有令人惊讶的表现。实践证明,学生的执著、创新、智慧在某些方面超出我们教师。

四、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决定了竞赛的目标,传统组织形式以个体参加单项比赛为主,取得名次积分记入班级团体总分,强调的是个体竞技、技能的发挥。我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在继承传统运动会竞赛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在预赛阶段以学生个体参加竞赛,以取得代表班级参加校内决赛资格,大会组委会派学生裁判到各班进行组织;在决赛阶段,各班均以团队形式参赛,这种形式既让更多的学生走进竞赛活动,又可以对各班的综合运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加强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篇(9)

通过学习,我了解我到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以往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把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过程.主动思维和大胆实验,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做为中心任务.所以要求教师必须以此为教学方向,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及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

篇(10)

随着新一轮的课改,高中语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高中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打破这一局面关系到能否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高中语文课堂要想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就要特别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尊重、理解学生的看法,这样学生才愿意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热情主动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转换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贴近学生的心灵,去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扬。课后,教师应尽量利用一些机会与学生接近,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听听他们的对课堂某些问题的认识,融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尊重。下面我就谈一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转变是推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要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善于合作的的探究者,良好探究氛围的创造者,学生探究活动的观察者和服务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打个比方,过去,学生手中都拿着待点燃的火把,等着老师给自己火种;当今的时代,是老师与学生都执有燃烧的火把,老师的任务是引导众多的火把一起放出光和热。学生对教材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对此应积极鼓励,多方引导,使课堂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和谐平等的氛围。为此,我们研究教学方法,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提高,创设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思考的价值,老师也感受到师生和谐交流的乐趣,这种和谐的氛围在我们的课堂上随时可见,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感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改变独立竞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模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活动,协调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质,主动接受外界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识的意义。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研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途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大减少,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赏析课文时,我们常常设计这么一个环节:本课中你喜欢哪一个段落,谈一谈为什么?无论学生从语言、修辞、写作方法哪个方面谈出自己的理解,我们都给予肯定。如在讲《白杨礼赞》一文时,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大多喜欢第二、三、五自然段,有的喜欢语言的优美,有的欣赏白杨树的无私,有的喜欢段落中富于哲理的句子。学生回答完了,我的教学目标也实现了。在学习每一课前,我们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主搜集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

三、拆掉语文学习的围墙,建设大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它涉及人生、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开放学习语文的空间。从前的语文课学习只在课堂中进行,离开了课堂,学生仿佛就不再进行语文的学习了,而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教版的教材依据这一理念设置了一系列综合性的语文活动,就为我们拓展了学语文的空间,放飞学生回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与自然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走进大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如举行的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的活动。课前让学生分组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主题,让学生们走上街头、深入屏幕、踏进网络,收集大量的方言、广告、错别字、精彩店名等,然后让学生在活动课上展示。同学们竞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了生活中的语文,如专题《广告多棱角》,让学生明白了广告中的学问;小品《新将相和》让学生明白了得体、委婉的语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笑话《审爹》,让学生明白了错别字真是害人不浅。最后给花店、书店的命名,更显示了同学们的丰富想象力。我们还成功的组织了“探索月球的奥秘”的语文活动课。长于朗读的,课下准备了有关月亮的诗句;有一副好歌喉的,可以放歌一曲有关月亮的歌曲;善于绘画的,可以绘出你心中最美的月亮;有丰富天文知识的,可以参加“月球知识擂台赛”。这些活动,使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快乐中又掌握了很多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建设语文学习的环境,在班级里由同学轮流在黑板抄一首古诗,并要求背诵。

四、重视合作,开拓语文资源

篇(11)

1.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标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体验数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数量和空间关系,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它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电视机屏幕的长与宽,尽量满足黄金分割比例;又如,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都用到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联系生活。

2.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给学生创造更多操作与观察的机会,使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从而更有数学学习热情。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生活这个大课堂,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数学教材中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生活现象中发掘其蕴含的数学原理、背景资料,实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内容生活化,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关注生活,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余角、补角、对顶角"时,教师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成新知:(课件呈现下图)在日常生活中,若要测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然而人不可以进入围墙,请想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呢?说明几何原理。这样,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更可唤起学生探知欲望,使其基于已有知识与经验生成新知,形象感知对顶角的位置特点,并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明白数学源自生活,还服务于生活。如学习"轴对称"知识后,设计实践性作业:请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剪纸图案,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一款剪纸,要蕴含一定的含义,可在家长协作下完成,并用简洁地话说说该剪纸的意义。

3.课前加强预

课前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初一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初一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4.认真听课,注重听课方法

初一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针对旧知识要学生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课堂上学生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

5.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6.帮助学生建立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模型"

现代数学是构造数学。学生头脑中没有一系列的的数学模型就难以掌握好数学知识。同理,学生头脑中没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模型,也难以有章可循,做到学有一定之规,思有一定之法。关于解应用题,代数比算术高明,它提供了用列解方程的方法,不仅解法更简捷,而县城方程思想遍及数学各领域。在数学中,很多数学思维模型经常起作用。如抓住"归纳DD猜想DD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一模式,很多规律得以发现并论证。抓住思维活动五个阶段(直观思考DD联想思考DD兴趣思考DD创造思考),针对学生特点,在学生兴趣思考时适时点拨,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真才实学,潜能必将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