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村发展的方向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农村相较于城市的发展来说较为滞后,整体的经济水平也较低,所以,为了能够激发农村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建立我国新农村。通过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进步,甚至有些农村的经济水平已经逐渐超越了城市。那么,面对今天农村的发展脚步,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呢?本人将在本文中进行简单解析。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基本上都地处偏僻,交通不方便,文化及科技水平不高,这就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跟不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但伴随着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一)农村经济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农村所处地势比较偏僻,在经济交流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且文化水平也不高,具有良好经济能力水平的人才也不多,在经济发展中并没有一个坚实的发展基础,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稳固。而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入经济市场的时间并不长,经济发展受到了地域及当地文化、科技水平的制约使得其经济发展体制并不健全,而且,农村的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农产品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较为单一,并没有发挥出货币的流通职能,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营组织建立不完善。为了能够全面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一定数量的经营组织,例如农村合作信用社等,通过这些合作社的建立能够有效地团结农村中具有经营意识的农民们参与到经济交流当中,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就使得农村经营组织的建立并不完善,并没有发挥出其经济推动的最大潜力。
(三)城乡互助体系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就放在了城市之上,这样是为了能够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做到城乡互助,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导致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的经济水平,造成农村经济现状。
(四)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我国农村的经济交流主要是依靠于农产品的交易,这样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对于激发农村的经济多样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并没有较大的推动性。而且,由于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其在经济上所承担的风险也就较大,一旦产业链上出现金融问题将造成较大的经济风险。
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们一定要能够掌握好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农村的经济水平的提升。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探讨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我们解决,只有改善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够看清其经济发展的方向,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农村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们要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发展来全面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农业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将农业产业化,能够将我国农村的小农经济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并建立起一个连锁产业和农产品生产链,这样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益,激发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农村金融性机构建立的发展方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流动和货币交流,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升农村人民的经济意识,我国政府建立起了一定的农村金融性机构,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于金融性行业的认识不足,对相应的金融性机构的信任度不足,这就无法全面推动金融性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全面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性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政府要能够重新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提高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投资,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农村文化教育发展方向。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文化和先进的科技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农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文化方向上的开展。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加大农村文化教育的力度能够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金融性人才,全面提高农村人民的知识素养以及经济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认知,从而让他们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面建立我国新农村。
(四)经济发展科技化方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说科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掌握了高端的生产水平才能够提高产品产量,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科技化发展,通过技术对我国农业的武装,提升农村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
(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程度较低,难以适应于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导致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全面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们要能够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程度,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提倡农村经济的自由贸易,加大农村资金、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优化我国农村经济制度,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全面推动其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申颜芳,赵琳.应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农业,2010(03).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里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每年的“一号中央”文件剑指“三农”,取消农业税,科技卫生医疗下乡也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十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生活依然贫困。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诱惑,许多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农村的土地荒芜,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突出,来城打工的农民他们的医疗工资等也得不到保障,并且随着农二代的崛起,他们不会仅仅满足于父辈的条件,他们也期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些问题如果不好好解决都将危及社会的稳定。所以“三农”问题依然是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关系中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那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呢?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农民教育、村民自治、农业科技、社会保障等等各方面进行配套的建设,本文将侧重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角度进行阐述,如何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内容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
根据《农村专业专业合作社法》中定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个特点
(1)它是一种具有互质的经济组织。这种互的特点决定了合作社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是致力于完成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
(2)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不能够改变和动摇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农村基本生产经营制度。
(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性经济组织。
(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自愿联合和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他们成立或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
(5)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盈余返还为特征的经济组织。合作社的当年收益,在按一定比例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主要应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这是合作社与一般企业的根本区别。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遵守的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1)成员以农民为主体;
(2)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3)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4)成员地位平等,实现民主管理;
(5)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的比例返还。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比较
(1)公司以营利为目的,是纯粹营利性组织,获得利润并为股东创造价值是公司的根本目的。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成员主要是提供服务,是一种互的经济组织。尽管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对外也开展经营,也需要营利,但它主要的目的是为成员提供服务。
(2)公司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模式。公司股东在决定公司重大事务时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出资越多,表决权越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在合作社的选举和表决中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模式,成员无论出资多少,各享有一票的表决权
(3)公司股东按出资比例分配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主要按成员与其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
(4)公司股东出资不能抽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退社自由”的原则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改革开发以来,有效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民小规模的生产与信息的落后很难适应大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农民在瞬息变化的市场中,是完全处于弱势地位,信息不流通,技术上落后,价格谈判上处于弱势等等,并且随着农村农民个人致富能力的差异,也导致农村贫富差距的拉大。如何克服以上的种种问题,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能够掌握主动权,并且实现先富带后富的农民全面的富裕,农民专业合作社无疑是一个有效地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是为广大的个体农民与大市场之间打造一座桥梁,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克服农户小规模交流的局限性,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且有能力的社员可以更好地带动弱势社员的发展。关于这方面我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有发挥的潜力,它们可以进一步实现资本土地等的入股,实现向公司化方面的发展,比如因地制宜成立一个绿色食品的公司,引进技术人才,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链条的整合,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可持续的高利润,华西村就是这个方面的模式。以后随着土地产权的清晰化,现在农场、现在农村企业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关于城乡差距问题、农民工问题,诚然,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城市化的发展,但是城市化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农村的生产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只要把农村的生产力完全的发挥出来,许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好地将农村的潜力发挥出来,可以预测的是未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是一个主流方向,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
农村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全方面的发展,而农民专业合作社 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社会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仅限于经济上的联合,它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功能,一个发展强大的合作社,可以在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发挥自己功能,并且可以致力于社员共同生活的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可以根据自己历史的传统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一个合作社的社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加深集体感。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集体协调组织,可以锻炼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农民的素养,更好实现村民自治。不仅如此,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农民和政府之间的一个纽带,可以实现农民与政府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技术的推广,国家宏观调控的实现。从目前中国的国情来说,农村合作社是最适合中国农村现阶段发展模式,它可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挑战和发展
人才的缺乏,可以说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级最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才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好比一个CEO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甚至更为重要,现阶段许多农民的知识水平特别是把握市场经营的水平还是甚为缺乏的,所以一个带头人的作用就非常的重要了。关于人才,一可以对一些农民中佼佼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带头人,二可以引进人才,像企业聘请经理人一样,引进了解农村又了解市场经营的人才,这就需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产权机制、监督机制等制度上向企业制度学习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实现各方的平衡,。带头人只是一个突出作用,基础还在于广大农民自身素养提高,只有广大农民自身素养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合作社成员的差异性使[文秘站:]合作社社员的目标难以一致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建立平衡的机制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农民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如火如荼的都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从而有效拉动了城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一个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人们经济活动范围较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兼具城市和农村特征的地域空间,人们习惯称之为城郊型经济区域。
近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党和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这种大的气候的影响下,城郊农村凭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打破传统、勇于开拓、锐意创新,以“城郊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面向市场、致富农村”为发展目标,与都市经济遥相呼应,使城郊农村特别是较发达城市的城郊农村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郊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明确发展目标,走城郊城市化道路
城市要发展,规模要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郊农村必然是城市发展的首选之地,使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迅速减少。为了实现城市与城郊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城郊农村必需明确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致富于农民”,积极地走好“农业特色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环境生态化”的城郊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做精有限资源农业。
2、借助城市工业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夯实工业经济基础,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做强短小精悍工业。
3、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搞活三产服务业,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郊农村经济体系。
4、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以“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为目标,借鉴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治乡容村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二、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
多年来,传统的农村经济由于产品缺乏市场性、有限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生产技术缺乏指导性、经济管理缺乏规范性,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更是“多劳少酬”。为了摆脱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各地农村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特别是与都市毗邻的广大农村,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做法,以“多心、多层、组团式”为空间格局,以“点、线、环、面”为网络格局, 以“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服务城市”为区域定位、形态定位和目标定位,使城郊农村经济结构日趋科学合理,其成功做法为远离城市的农村起到了典范的带头作用。
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该乡是唯一的城郊乡,下辖的12个自然村分布于城市周边。以前,该乡以传统旱田作物为主,品种仅限于玉米、白菜、大葱等,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品种单一,虽然亩产量较好,但却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即便早出晚归,仍然收入甚微。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本地的区、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利用沃土优势,大力开发种植业,从外地引进名优新特蔬菜和花卉品种,一年四季为城市提供新鲜蔬菜和花卉需求;二是利用距离产粮区近的优势,大力开发养殖业,鸡、牛、羊等畜禽产品竞相出栏,充分发挥城市的后厨房作用;三是利用与城市零距离的优势,大力开发农家特色餐饮业,吸引城里人到乡村驻足;四是根据耕地逐渐减少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这样,不仅激活了农村经济,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使部分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投身到其他行业的生产队伍。
三、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农村品牌效应
特色是进步的动力,品牌是壮大的前提,信誉是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财富,谁拥有特色,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了使城郊农村经济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广大城郊农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力求打造自身特色,营造品牌效应。
1、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种植结构上有特色。随着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延伸,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花卉农业、农业度假村不断涌现,城郊农村和农业成为城市的绿化带、景观带和大花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观光场所,成为中心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2、坚持在发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别,在差别上创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蔬菜、林果、特色餐饮等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推动城郊型特色农业的发展。用工业化手段推进城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用工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农业当工业抓、把农业当项目搞,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
3、围绕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提供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料,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要,使城郊型特色农业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大仓库”。着眼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使城郊特色的农村成为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四、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共同发展
要想把城郊农业做大做强,必须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联合,以农业促进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使工农业共同发展,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是广大城郊农村达成的发展共识。
1、服务城市,立足特色。以服务城市为发展动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有发展前景、有市场、有特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名优新特蔬菜种植业、鸡鸭牛羊养殖业、花卉栽培业,丰富城市居民的厨房,美化、绿化城市居民的客房。
2、延伸产业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动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制品生产、禽畜肉制品等。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源源不断地吸纳工业生产原材料,扩大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的工业化路线,改变城郊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身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所属大禾肉禽公司从一家养鸡场做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集鸡雏孵化、饲料加工、肉蛋鸡饲养、肉食鸡加工于一体的规模企业,扶持养鸡户30余户,为200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4、建设工业园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为城郊经济发展提供拓展平台。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实现有限资源的科学整合,有效促进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为外地客商前来投资提供融资平台,颇有筑巢引凤之效。
城郊型经济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典型的历史范例,但经过勤劳奋进的城郊农民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城郊农村经济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使城郊农民早日受益,奔赴小康。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sewage has become the influ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endanger the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en damage the farmers the main factors of physical health.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analysis in rural domestic sewage produce way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extreme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rural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sewage dispos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the discussion.
Keywords: rural sewage; Sewage dispos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 [R1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以往相比,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逐年增加,一直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和有效的控制。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每年产生量超过80亿吨,90%以上的村庄缺乏污水处理设施,超过3亿人面临着生活用水不安全的状况,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因此,分析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及其特征,进而研究并推广先进的、有效的、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及其特征
1、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
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包括厨房污水、清洁污水、人类粪便及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污水等。由于农村缺乏科学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各种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或者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落后,导致各种本可以被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最终成为危及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
2、农村生活污水的特征
和城镇相比,农村的居住人口较为分散,多数的人口聚居点缺少专门的、完备的排水及收集系统。从排放形式上讲,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就地就近排放,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正确的引导。从水质成分上讲,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简单且浓度较低,污水中的成分以氮、磷居多,通常会在雨水的作用下带来水资源富营养化的问题,许多藻类灾害便是有机物含量过高的生活污水造成的。
此外,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一般较小,但水量变化波动较大,具有持续但不稳定的特点。
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术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治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地下土壤渗滤净化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等。
1、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结合农村生活污水独有的特点,依靠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实现半生态净化治理。具体做法是在人工湿地中种植各种沼泽植物,借助沼泽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过滤作用,实现多层过滤消除污染的目的,从而完成对生活污水的净化。由于这种技术充分利用了湿地的缓冲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不仅净化效果较好,而且净化方式自然,不会带来新的污染。人工湿地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湿地剖面图
目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主要形式有表面流和潜流,这两种湿地运行费用较低,建造、运行和维护简单,同时具有水力负荷与污染负荷较大的特点,卫生条件好,少有恶臭和滋生蚊蝇的现象。
2、地下土壤渗滤净化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在于依靠碎石、沙土等土层的过滤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的过滤和降解,达到可供灌溉使用的标准和要求。操作方法是几户人家统一进行污水收集,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置集水、渗水设施。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对水质的治理效果较好,并且技术简单易操作,设备少,成本少,不需要大量的维护,还不会产生异味。然而该技术还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需要处理的生活污水量较大时,该技术就难以满足污水治理的要求。
3、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好氧生物来消耗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常用的工艺有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序批式反应器(SBR)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之间的处理技术。它是在填料表面上培养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并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方法向微生物供氧,污水流过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接触,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间歇运行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对于水量不均匀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更具有实际意义。然而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来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偏高,所以此工艺适合在我国南方及东部城市化速度快、比较富裕的农村推广应用。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水质单一且浓度低、水量不大但变化幅度大等特点,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现状,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总体发展方向应满足以下要求:建设及管理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简便、处理稳定、低耗能、耐负荷冲击等。
1、厌氧生物处理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潜在方向
厌氧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氧的条件下,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细胞物质。厌氧生物处理适用于处理不同浓度、不同性质的污水,其污泥产率低,所以可节省污泥处理费用。同时厌氧生物处理还具有低耗能和运行管理费用低等优点。
2、生物-生态组合工艺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组合工艺是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不同的单一处理工艺的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取得更好更高效的处理效果。例如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地下渗滤、人工湿地等)因其建设运行费用低、能耗低、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则可以弥补生态处理工艺受气候影响大,处理效果不稳定的缺点。
四、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尽快研究开发出新的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艺和技术,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的治理技术各有特点,能够在适宜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未来应着重加大厌氧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的推广应用,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在国内因地制宜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梁卓, 何国富, 刘伟, 王凡. 城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5)
[2]姚铁锋, 程永玲, 赵树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 广西轻工业, 2009,(08)
[3] 白晓龙, 顾卫兵, 杨春和, 金胜哲, 姚进一, 花海蓉, 乔启成.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仅为11.65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00.4万亩,截至2004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3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41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37%左右。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形势日趋严峻。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土地退化、损毁严重,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6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土地利用粗放,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浪费土地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我国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现行农村双重共经营体制的制度安排是在生产制度的基础上转变而来,其经济主体是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权利主要表现为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是一种“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分散经营”的经营制度和土地共有制度,是一种多元产权格局,由于这种所有权与承包权相分离的制度安排适应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这次制度变迁是一次典型的帕累托改进,从制度供给的每一变量分析,差不多都表现出正相关的绩效,该制度安排既坚持了土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又通过与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就目前来看这种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不论是在经营目标上还是在经营方法上,都已无法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本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①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改革的深入中国以前的土地政策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本文分别以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状况为分析对象从经济角度分析其不合理性的表现,并试图从制度方面分析起不合理但存在的原因。笔者试图通过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允许对土地资源市场化运作,并对城市和农村的土地提出具体的运作方案已达到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实现公平和效率兼顾的目的。
二、现行土地制度已经出现制度约束
是我国建国之后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之一,其促进经济发展的绩效在80年代初就表露无遗。首先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增长。据专家估算,1978~1984年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42.23%,其次还直接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据研究,从1978~1984年农民收入的实际年增长率达到15.1%成为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再次,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还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5.98%,农村经济贡献率为37.28%。一种制度安排在一段时期内很可能是较优的、有效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制度安排就是不可变的、是一劳永逸的,经常的情况应该是,制度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补,不断的量变着。
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1)集体土地所有制度的缺陷:所有权主体不清,不仅“农民集体”所指含混,而且这个“集体”无边界;所有权客体不清,特别是与国有五荒地、林地的边界不清,集体与集体社区之间的边界也常常发生纠纷;乡(镇)、村、小组三级主体的利益分享没有明确界定。(2)农户使用制度的缺陷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主体农户不具备法人的资格和地位,户主在法律上是自然人身份,事实上却充当了“家庭法人”的代表;使用权的起点和期限不明确,《土地法》中“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的法律条文与“第一轮土地承包期到后再延长30三十年不变”的政策语言是两个不同的含义;不同内别的土地使用权存在差异和不平等;(3)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缺陷:仅仅是停留在“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等原则规定上,诸如土地地力的评估和定价,土地市场的建立和运作,土地使用权交易规则和程序等方面都无具体规定。(4)土地宏观管理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土地用途管制软弱无力。尽管法律法规有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及执行缺乏法律的确定性和权威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方面的法律和规章等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对农地的侵占的“合理性”显得软弱无力。这一系列的制度缺陷制约了我过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而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造成阻碍。
虽然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所新。但是到今天土地制度已经构成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最大瓶颈。因此不回是我国农地变迁的最终归宿。改革开放至今以有30年了,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需要探寻一种更加符合当前国情的制度。
三、制度约束与经济发展
对于制度,经济学家们给出了他们各自的定义。诺斯(1994)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认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康芒斯(1997)认为“一种制度是有关个人行动控制,自由和扩展方面的集体行动”。史密德(schmid,1972)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课制度的定义,指出制度是人们之间的有秩序的关系集,它确定了他们的权利的侵犯、特权和责任。据此分析得出制度两方面的意义:(1)制度降低了交易成本。(2)制度影响经济绩效。制度对农业经济更是具有决定性的约束。道格拉斯诺斯和罗伯特托马斯在分析近代之前法国经济衰退的时候,也分析了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制约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近代初期法国农业的日趋虚弱使收益递减及阻挠有效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造成的。阻挠全国市场发展的限制主要归因于近代法国农业大量保留了中世纪的特征。”凡勃伦认为,“制度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现实中经济不断发展而使相关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制度却没有及时跟进行相关的制度变迁,则原有的制度很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束缚。因此,制度的创新显然很重要。
四、实行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不排除有些土地投机者会进行投机活动因而损害农户的利益,因此土地流转应在宪法的规定下制定《国家土地法》、《农村土地使用、流转、买卖法》,《国家征地法》等法律法规来对其作出具体详尽的规定,对土地买卖、国家征地等农户极为关系的问题作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
2.有学者认为农地私有化涉及社会制度问题,是对公有制的严重挑衅然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一切有力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形式。我认为,实行农地私有化会大力促进我国“三农”的发展,是惠及我国广大农民的好措施,它与公有制是可以并存并能相辅相成的。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地私有化之后,那些失地农民流入城市,而在我国现有城市化发展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这些流民很可能会因因无法就业、无法享受医疗、教育等而诱发一系列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把我们的农民培养成为现代公民,并将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去。
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而且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初期,大多表现出对本地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立足一个地方的基础和优势,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要坚持“发挥优势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原则,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努力开发“拳头”产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基地。二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抢占市场先机的通行证。现在农民对于农产(来源:文秘站 )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中图分类号]F832;F32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2-0053-03
本文得到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20054016)。
一、引 言
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一国金融开放的标志,也是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增加了我国的资金供给总量,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给国内的银行业带来了竞争压力,外资银行的新技术和管理经验迫使国内银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银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然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改变原有的金融资源配置状况,使金融资源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这就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银行业5年过渡期已经结束,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和股份制改革的深化,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因此,从短期来看,银行业开放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为此,在银行业开放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增强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银行业开放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金融开放的时代。以外资银行为例,1979年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第一家代表处,1981年设立第一家营业性机构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据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6月底,21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了183家外国银行分行(下设支行52家),14家外资法人机构(下设支行和附属机构17家)。外国银行分行及其下设支行占营业性机构的88%。全国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971.53亿美元,各项贷款余额518.88亿美元,负债总额886.50亿美元,存款总额313.01亿美元,资本(或营运资金)为74.23亿美元,人民币资产总额为2,364.2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为1,438.41亿元人民币,投资为274.40亿元人民币,存款为1,064.27亿元人民币,在华外资银行实现盈利3.11亿美元,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0.88%。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虽然目前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可以说还不是很大,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五年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银行进入的速度、规模和深度将是空前的,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深入的,进入方式也将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影响也将会进一步影响到金融资源在地区间和行业间的配置,从而造成资金供给的结构性失衡,这种资金总量的增加与农村资金来源的减少之间的矛盾必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1]
三、银行业开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银行业开放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在某些方面还遗留了“国有”的烙印,并在财政补贴和金融资源转移支付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广大农村,很多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并存,而这些分支机构往往不能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盈利,甚至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负担。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特别是在外资入股中资银行之后,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就会缩减这些地区的分支机构、人员乃至资金配置,因此,在这种盈利动机的驱使下,国有商业银行就会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从而导致国家金融资源在基础产业(尤其是农业)和广大农村地区的配置失衡,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银行业开放对农村资金供求的影响
1.避险动机驱使商业银行减少对农村的资金供给
由于金融生态差距较大,加之商业银行对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它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经营亏损,必然会退出这些高风险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又是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急需资金支持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资金的缺口甚至断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银行业开放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特别是以入股方式进入时,商业银行为了提高自身整体盈利水平和竞争力,趋利避险动机进一步增加,而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往往盈利水平较低,经营成本较高,商业银行就会大幅度缩减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使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锐减,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减少;另一方面,与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减少呈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地区资金的外流非常严重。据专家测算,农民存款中能用于农村的只有46%,其余54%流向大中城市。我国农民占总人口的80%,却只能占有不到全国银行贷款6%的份额。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虽然稳定增长,但资金供求矛盾却日益突出。[2]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上存逐年增加。设立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除了扎根农村市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外,还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这些设在农村的分支机构,由于垂直领导的原因,自身在业务经营中缺乏自,在发放贷款时要受到上级行的种种限制,比如贷款担保等。但是,由于它们服务水平较高,吸收存款的能力也很强,而且在农村地区吸收到存款后上存也没有限制,这就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二是邮政储蓄资金分流。由于多年来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而它吸收的存款已相当于农村信用社的50%以上,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这部分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农村。以安徽省为例,根据安徽省银监局的调查,截至2005年末,邮政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共从安徽农村抽走资金1,070.67亿元,占安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51.91。其中,邮政储蓄机构存款余额为312.44亿元,全部被抽离农村,比2000年末增加229.4亿元。这组数据充分说明农村资金流动存在严重“虹吸现象”。[3]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城市,使新农村建设失血严重,资金缺口不断扩大,资金供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3.银行业开放减少了农村资金供应的渠道
外资银行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金融开放和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压力,就必需规范传统的经营行为,严格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商业银行“三性”经营原则,尤其是在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居高不下,潜在的金融风险较大的背景下,为了避免新的风险的产生,国有商业银行都把安全性的经营原则放在业务经营的重要地位。而由于农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发放贷款时往往缺少必要的风险规避机制,农业贷款担保制度缺失等原因,对“三农”的贷款存在潜在的高风险。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业每年约有5亿亩农作物受灾,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在40%以上,而且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又面临技术风险以及生产、加工、销售链脱节等风险。此外,广大农村地区的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和降低风险的角度考虑,在对农业发放贷款时一般都非常谨慎,比如会减少贷款额度,要求提供担保,严格审批程序等,这必然会提高贷款的门槛。这就使本来金融机构就很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广大农村地区处于资金断流的境地,从而给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三)银行业开放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国家将在乡村道路、安全饮用水、基础教育、基本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客观上要求有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大力支持,而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服务水平、业务品种等方面比起其他的金融机构显然要更胜一筹。一般认为,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机构为本地的经济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应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责无旁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这种情况已悄然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新竞争压力,已改变了自己的经营策略,逐步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外资入股我国商业银行后,这种变化趋势会更加明显,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营业网点也会随之减少。与此同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由于商业银行的退出而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方位金融服务的强烈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这种矛盾肯定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四、对策建议
为了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给我国金融资源配置造成的短期不平衡,使广大农村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一)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实行渐进性的改革战略,保持阶段性的“国有独资”性质,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预留时间和空间。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为农村金融服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继续发挥它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不至于让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就很快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因此,正确处理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速度与金融安全和金融资源均衡配置的关系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短期内使国有商业银行保留某种形式的“国有独资”大型银行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可以在改革模式上和改革速度上有所不同。只有这样,国有商业银行才能发挥转型时期金融资源配置的职能,国家的金融安全也才可能在改革的进程中得以保障。同时,这一渐进的改革过程也为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在政策性金融服务中,为农村经济服务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要使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要根据农业发展银行自身的特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继续强化信贷支农。一是要认真履行农发行的基本职能,大力支持农产品收购。二是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培育一些竞争能力强的优质客户。三是积极开展和推广对农村小企业贷款的工作,严格控制贷款风险。
(三)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设成为真正服务于“三农”的银行
随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邮政储蓄改变了多年来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状况。充分利用邮政储蓄在农村营业网点分布广、与农户关系紧密、了解农村情况等优势,为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一是要对邮政储蓄银行进行准确定位。不能把它办成一个普通的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就目前来看,我们并不需要一个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而是更需要一个能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为此,邮政储蓄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资金的使用应遵循“从农村来,到农村去”的原则,保证邮政储蓄资金的分配不会造成区域间的不平衡,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二是在业务经营中,要在保留邮政储蓄机构强大的吸收储蓄存款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星罗棋布的营业网点优势,完善城乡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广大农村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使之与农村地区的其他金融机构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四)发展、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
在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使传统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情况下,引入竞争、开放民间金融,使之成为正规金融服务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为此,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竞争就不能改善金融服务,农村地区的资金就难以得到满足。同样,没有竞争就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比较和判断金融机构之间的经营状况,也不利于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二是要理性地对待非正规金融,尊重市场发展规律。首先,要在法律上给予承认和保护。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出长期性的制度安排,确保民间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平等地位;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发展中小民营银行;最后,大力发展专业小额贷款机构。在办好农村信用社现有小额贷款业务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培育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大力发展民间专业小额贷款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到民间融资行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对一些高利贷和金融欺诈等违法行为应给予严厉打击的基础上,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农村金融市场,充分有效地发挥小额贷款机构对正规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光友.外资银行进入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及对策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7,(3):38-40.
[2]兰益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金融对策思考[J].福建金融,2006,(7):31-34.
[3]蔡鸣龙.金融支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14-19.
The Influence on Rural Economics Development from Banking Industry Opening in China
Luo Sumei1,Zhou Guangyou2
1我区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
1.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我区地处西北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区用水量的84%,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种植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约为40%~50%,机井灌溉区约为7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区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单方水效益为1.10 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2~3 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1.2认识上存在偏差目前,节水农业的发展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是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三是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政府注重灌区建设,农业部门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协调发展。
1.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从整体上看,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我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内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农业节水需求,是摆在我区节水工作面前的重大课题。
1.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1.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目前在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
1.6节水农业投资力度不足长期以来,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这几年我区尽管建设了一些农业示范区,搞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以及正在实施中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2006年度工程,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着节水农业的发展。
2今后我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几点方向
2.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区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区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区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将灌区已有的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加强管理和不断完善,是目前的重要工作。
2.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发展,是目前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政府应该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一要建立科学的农业水权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水权的同时,也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权水价政策;二要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三要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四要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2.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且是涉及到全区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应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应该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到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我区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我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蓬勃发展。农村水电不仅成为广大贫困山区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强大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而且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在一些地方显露出来:一是农村水电开发同当地农民利益脱节。农民不能从农村水电开发中得到直接的好处,既不能分享经济收益,又用不上廉价电。电站周围的山区农民仍然使用高价商品电,除了电灯之外别的电器用不起;二是农村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脱节。开发商开发农村水电主要是向电网卖电,获取商业利益,电网买进后再加价卖出,农民更加用不起电,不能实现以电代柴,当地农民生活燃料仍然靠砍柴烧柴,环境、生态难以改善;三是留下了影响稳定、和谐的隐患。农村水电资源是属于国家所有的稀有资源,但在这些地方常被开发商无偿或以极低的价格占有进行开发,当地农民却无钱无资源自己开发或参与开发农村水电,常造成矛盾,有时还很尖锐,成为当地不稳定因素。
充分说明家宝同志批示的针对性、必要性和具有的重要意义。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家宝批示,实现农村水电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走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对农村水电资源的条件与优势谈以下看法。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径流总量丰沛,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我国单站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农村水电资源经济可开发量为1.28多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农村水电资源点多面广,除上海市外,遍及30个省(区、市)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70%左右集中在西部大开发地区。尚未开发的农村水电资源还有近8000万千瓦,可建小水电站7-8万座之多,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左右,相当于4个三峡水电站的电力电量,可直接惠及贫困山区亿万农民。
西部大开发地区(含广西、内蒙和湘西、恩施、延边)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8694.7万千瓦,占全国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总量的67.7%;中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2082.2万千瓦,占总量的16.2%;东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2069.2万千瓦,占总量的16.1%。在流域分布上,长江流域农村水电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珠江、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78-02
我国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在提高教学人员业务水平、完善教学功能室的设置及职能、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加快和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掌握适用于农村各业机械化生产和汽车修理应用技术且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强的中级人才,自身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同时,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农村汽修行业也提出了很高要求。为适应农业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育发展很快,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农业中职学校相继组建了农机专业(汽车方向),并为之培养了大批农机专业(汽车方向)人才。现在,他们已成为我国农机事业和农村汽修行业的骨干力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只搞单一种植业机械化,农机专业中职教育只局限于农田机械化,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应变能力差,已适应不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汽修行业发展的需要。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包括农林牧渔各业,主副产品加工、贮藏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用的各种机槭和成套设备。农业机械化已不仅仅是农田机械化。世界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正在向农业工厂化和自动化迈进。近几年来,我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也发展很快,例如塑料薄膜的大量应用(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成套设备),推广水稻工厂化育苗及配套机具,多种食用菌生产线,机械化养鸡、养猪,农副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增值成套设备,等等,不胜枚举。另外,从2008年之后, 随着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私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迅猛。这些现代农业生产机械的出现和农村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迫使农业中职学校农机和汽车修理专业教育必须与之相适应,培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
我们认为,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加快和深化改革,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特点及其人才规格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间层次的生产现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必须突出掌握本专业应用技术。中职教育主要是应用技术教育,要引导学生掌握有实效、最先进的应用技术,学而能用,用而有效。
根据中职教育特点,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人才规格应是:掌握适用于农村各业机械化生产和汽车修理应用技术且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强的中级人才。这些人才既能组织和指挥农村各业机械生产、汽车修理,又具有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的出色专业本领。
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寻找一种机制,使本专业培养学生的全过程都始终能与农业生产实践,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保持密切的联系。必须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和汽车修理行业实际,加强校内外试验和生产基地建设,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办出专业特色。
三、对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想设
1.提高本专业教学人员的业务水平
要使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的改革与提高适应农村各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汽修行业的发展速度,教学质量的提高满足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的需求,就必须提高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本专业相当部分教学人员从未从事过生产一线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都有限。所以,具有这样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结构的教学人员不可能培养出满足当今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修行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所以,要多途径提高教学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使之适应培养掌握先进应用技术的中职人才的需要。第一,教师、实验人员除承担课程、完成教学辅助工作之外,还应经常在实验和生产基地(农村、厂场等)参与实际生产和试验,不断丰富农业机械和汽车应用、修理与运营的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创造性地从事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生产服务。第二,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一些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水平都较高的校外人员来校任教,带动本专业全体教学人员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理论水平。第三,通过“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本专业教学人员定期进行技能与理论的培训,接受本专业技术专家的指导,让本专业教学人员有一个学习使用先进设备的机会。总之,对于本专业教学人员的培训,应当结合各个农业中职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安排。
2.完善本专业教学功能室的设置及职能
按知识体系或相关学科组成的教学功能室是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培养学生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单元。为适应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汽车修理行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中职学校农机专业(汽车方向)教学功能室应具备推广与教学有关的应用技术或进行与教学有关的应用技能服务的功能。它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生产基地,有对外联合和独立工作权力,掌握一定资金(学校按计划拨给和通过有偿技术服务收入)和一定人事安排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