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园规划设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生态学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生态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生态型校园之路。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
(1)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个性的空间,它应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
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培养情操、追求真理的场所,环境设计应是校园精神的着力体现。高等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这里是一个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场所。在学院总体规划发展目标指导下,依托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地率和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闭环境。景观力求做到造型新颖活泼,为环境增色。作为校园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亦值得关注。从资料上显示,国内外高校规划设计的实践经验,高等院的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在平面布局上就应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2)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校园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常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常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常会运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满天下”等,不胜枚举,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这一原则包含两层含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使用本地树种,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在设计时,一是从整个校园以及校园周边大的环境分析,充分重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让远处能看到本绿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段紧临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5)以绿为主,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师生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离不开绿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强调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应考虑能够体现四季常青的校园精神。
2.规划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校园绿化首先是要为人服务,让人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过利用现状地形、配植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思想。
(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植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应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3)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原则;统一规划校园内绿地,无论本绿化区域,还是整个图书馆周边,都是整个校园内绿化计划的一个部分,营造生态风景时要根据校园总体绿化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布局。
(4)渗透文化,追求艺术;水域孕育了环境和文化,成为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环境因水而发展,商贸因水而繁荣,建筑因水而灵秀,园林因水而旷幽。因此我们借用了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特色,在设计时追求意境,讲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观的开发。
三、规划结构分析
在学院图书馆周边绿化环境改造及布局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规划区域周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一个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校园绿地系统。校园环境可以为城市环境增色。近几年,许多城市对学校周边的围墙提出“透空化”的要求,即是借重校园环境为城市服务。而一些学校进而提出的“城在绿中,绿在校园”,也充分展现了校园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学院图书馆西侧的外围墙的“透空化”处理,使的位于银湖北路上的行人与车辆能清晰的看到本绿化区域斜坡上的景观布置,在坡面的的景观处理上,通过环境景观元素的组织,既达到丰富校内景观,又改善周边生态。
(一)、植物配置
本地段在结构上可分为四块,按植物的生长习性,运用生态种植手法,将乔灌木,常绿色叶植物有机的搭配种植,层次分明,以常绿为主,落叶为辅,四季常青。力求达到有花有草有果,鸟语花香的意境:
1.图书馆前广场西侧绿地,由于本绿化地段相对于学校正门前的银湖北路要高,在围墙外,较易看到本绿化地段,而在前广场西的斜坡绿地,面积较广,特别显眼,因此是本绿化地段的视点。设计以金叶女贞,蜀桧,红花继木,三种灌木,组成对称式色块,远处观来,似托起太阳,喻意大学生为天之骄子,高校内的教师是将天之骄子托上天空的人。当人站在图书馆前广场西边缘时,微风带来清凉的水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空气中还夹杂着似隐似现的茶花的香气,这种感觉不胜美妙。因此,在本地块上,安排种植茶花,在造近花架一侧,还种植了主调树红叶李与夹竹桃。
2.图书馆西侧绿地,这一块绿地,既有平坡,又有斜坡,平坡在上,斜坡在下,平坡与图书馆主楼之间有一种水泥过道,斜坡则朝西,面朝水塘与银湖北路。在平坡上,布置种植了几株夹竹桃与紫叶李,桃李结实,鼓励人辛勤的劳动与刻苦的学习,都将会有成功的果实。以红花继木与金叶女贞组成花朵状图案,“好花不常开”,但是,这些模纹,所构成的图案,却会一年四季“开”到头,花开代表希望到来,祝福每位从本校走出去的同学都能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斜坡上以简洁的波纹状图案构成一道“靓丽”风景线,由于紧临水塘,波纹状图案就显的有意义,从远外看到这图案,你会发现,图书馆似建水上,有一种海市蜃楼的错觉,荡漾在眼前。
3.弯曲的河岸,种植的了大量垂丝杨柳,广泛的载植于塘畔,其柔软下垂的枝条,与水景融为一体,很自然的将本绿化地段整体的与水塘相融合了。形成“万柳垂下绿丝绦”、“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样意境。在卵石路的另一侧,座椅边的花坛中,铺植以三色堇,色彩丰富,给人以炫目,视觉上得到充分享受。座椅后的小花坛,则种植龙柏,与多姿多彩的三色堇在色彩上形成鲜对比,又有一种淡妆素裹的味道。
4.驳岸,由于已经做好,但是,没有任何植被,因此,我在其上,种植了一些草皮,以起到固土护坡之功效,防止水土流失,景响到卵石路的景观。
(二)、功能配置与景点做法
在沿塘岸铺设的的卵石道路,具有按摩做用,有一定的健身功效。卵石路南侧设一排座椅,既可让便于广大师生在此读书看报,又可一边欣赏水景,一边呼吸略带湿润的空气,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释放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换个好心情。在卵石路的北尽头,前广场西侧斜坡的坡角草坪上,铺设一段步石,便于从花架方向进入,本地段,满足人的亲水性。步石道旁,设一块湖石,既能起到导向做用,同时湖石线条浑圆流畅,洞穴透空玲巧,做为孤赏石,也是可为一观的景点。“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化,树配石而坚”,一块好的湖石,为本地段景观增舔雄壮之势。
(三)、设计手法
学院图书馆西侧空地,主要采用的是西方古典的几何图案式构图方法,即组成模纹的样式多为圆形、方形或二者组合的形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简洁的图案也暗含了做人的哲理。
四、规划布局特征
1.塑造校园文化气氛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图书馆则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场所。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技能的开拓性人才已成为教学的根本目的。校园环境,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对师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图书馆是校园内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其周边景观规划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不仅仅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图书馆周边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高水准、高标准图书馆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
2.营造一个景观化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是指: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达到削减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寓教于乐,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亦即穆尔所提之校园“场所精神”。正是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
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教职员工提供休闲、娱乐、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而学校图书馆所拥有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更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可将校园景观上升到校园精神文明高度。图书馆周边绿化改造后的景观,作为校园景观的一部分,作用也是犹为重要。
3.营造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空间
时下,建立一种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目标。校园环境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们有必要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大学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曾经在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五、绿化树种规划
1.树种选择原则
(1)适地适树,树木不仅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景色优美,还要能适应所在地段的封及小气候等自然条件。
(2)季相变化,植物造景注重季相变化,考虑到四季枝叶的变化,最忌枝叶光秃,根据植物的性状,以丰富的植物种类,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
(3)比例恰当,树木配置比例恰当,创造植物景观不仅绿意盎然,而且色彩丰富,较多运用花灌木,既能绿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
(4)垂直绿化,充分利用攀援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进一步提高校园绿视率,创造绿色环绕、花团锦簇的宜人环境。
2.树种造景注意事项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如大多数的植物会在春季开花,发新叶;秋季植物结实,而叶子也会由绿变黄或其它颜色。杨柳会早于其它的植物发芽,预示春天的到来;梧桐早凋,一叶知秋。植物的季相变化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正如人们经常看到的文字描述象梨云、海棠雨、丁香雪、紫藤风、莲叶田田的荷塘、夏日百日红遍的紫薇等。这些景色无不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叫人留恋,难以忘怀。
首先要认识到季相的主体是植物,应对植物有明晰的了解。其次是对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习性及生态特点有充分的认识。最后,按照美学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色泽、质地等外部特征,发挥其干茎、叶色、花色等在各时期的最佳观赏效果,尽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赏,而且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总之,利用植物的季节特征,合理布置,创造变化着的七彩空间,让人们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六、结束语
一个景观设计的完整过程,首先是进行场地分析,对土地上的水、风、生物、植被进行整体分析,其次考虑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要分析、评价土地的适宜性,这是规划和设计之前的工作,然后再进行总体研究并提出设计途径,这是一个典型的景观设计的过程。
景观是一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交流的书;是一个故事,讲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与经验;是一首诗,用精美而简洁的语言表达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是一幅画,展示自然与人类社会精彩的瞬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读、去品味、去体验,正如读一首诗,品一幅画,体验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更因此,景观需要人们去关爱、去呵护,就象关爱自己和爱人。当然,景观也需要人们去设计、改造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裘鸿菲,高翅,吴雪飞,华中农业大学绿地规划,中国园林。
[2] 俞孔坚,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设计,第四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建筑师及规划师论坛。
[3] 赵纪军,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4] 支文军,刘江,胡蓉,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5] 万敏,吴亭,许晓林,景观化校园,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6] 陈孝青,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中国园林。
[7] 胡长农,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1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2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7]。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3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8]。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3.5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9]。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
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一、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2.3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三、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0引言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高校发展势头很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要求高校提供充足的空间支撑,校园建设方兴未艾。校园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而校园规划则是校园建设的依据。如何做好校园规划,并严格按该规划要求实施建设,建成一个愉悦、安全、便捷、美好的场所,是高校基建工作管理者的头等大事。笔者从事高校基建管理十多年,现就现代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基本理念谈些自己的认识,以期对今后校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1校园规划的定位
高校校园是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场所,是学生求学上进,教师教书育人的场所,是融教学科研、强身健体、愉快生活于一体的场所。如何满足这些功能,把校园建设好,则是校园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
校园规划是以校园建筑为支撑,遵循规划设计原理,进行的校园总平面设计,首先是要与高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要根据学科不同特色,规划与之相匹配的各类建筑,合理布局,精心建设,以做到各得其所,和谐宜人。其次,校园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大学的核心实质,要考虑大学校园与大学精神的承载关系,要考虑校园建筑与师生的生态关系。只有这些都认识到了,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才能把建筑的美感承现在全校师生面前,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直入人的精神世界,激发出人的创造力,有利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融入社会生活所需的人格素养。
现代校园里生活的人员多种多样,有学生、有老师,还有各式各样为全校师生提供保障服务的人员。现代校园功能也是多样性的,有传承知识的教学活动,有开拓创新的科研活动,更有强身健体,追求快乐生活的社团活动等,在其中生活的人员从几千到几万人不等,等同于一个小社会。所以校园规划时必须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活力校园,让生活其中的人员精神饱满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要建成一个科技园区,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让这些科技创新孵化为切实有用的成果;更要建成和谐社区和宜人景区,让大家在其中能和谐地相处,友好地生存,体现出大学特有校园观赏、游览和休闲功能。
2现代校园规划设计要点和理念认识
2.1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及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
对于大学校园建设标准,教育部在1992年5月份了“关于批准《普通高校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通知(建标[1992]245号)”,现在高校建设用房标准基本上按文件规定执行。该文件当时制定时,没有考虑到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会发生诸如多校区办学问题,科研创新和孵化活动大量存在,用房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等问题,亟需修订。但在修订前,我们的编制校园规划时,从规模、内容、用房类别等还是得参考文件规定执行。
通常高校都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特点,及校园所处的当地环境和地形等,编写一份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作为准则,指引校园规划的设计,设计者应很好的吃透任务书的精神,准确的表达任务书的需求,而不能自己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
2.2要处理好与城市的关系,满足城市控制性规划要求
老的大学校园通常都处于城市中心区块,新的大学校园会在城市新区中建设,不管校园所处位置如何,都应该处理好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关系,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控制性规划要求,如容积率、建筑密度、机动车位等指标都要符合控制要求。
2.3 规划布局合理,教学科研用房、体育用房、实训用房和生活用房有机融合,以人为本
规划必须要以人为本,以方便师生使用要求为本来设计。曾有大学校园,规划时以管理为本,从有利于管理角度来考虑,功能分区清晰,教学、科研、体育和生活用房等划分的很清楚,但对于学生来说,就非常的不方便。上课时,大家浩浩荡荡地从寝室(或食堂)骑自行车(或步行)到教室,下课时,大家则反向返回,潮汐现象严重,既浪费了学生在路上的时间,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考虑到高校各学科、各专业都有一定的关联性,故大学校园规划要以人为本,以组团式布局为主,考虑多个学科组群的交叉,打破过去院系独立分散格局,以创造资源共享、交流方便的教学、科研环境。功能分区适当清晰,但要相互渗透,缩短师生在各个功能区之间的穿梭的时间,方便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又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需要。
2.4 校园规划编制应遵循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经济、适用的原则,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并留足发展用地
校园建设是百年大计,建设时除满足当前需要外,还得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需求,兼顾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学校未来发展留足用地。校园规划必须要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校园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空气环境的控制等等,都要做足功课。校园建筑是陆续建成,而不是一次建成的,故校园规划要表现出校园发展的特点,校园规划不是一个终极的完整状态,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环,而是在规划之初便为学科增长、新的功能组团的产生等留有余地,使规划结构呈现一种可增长的灵活的状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2.5 建筑空间考虑多样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建筑色彩协调为好
一个校园内可以有少数建筑作为标志性建筑,大多数建筑要实事求是,不攀比,不盲目追求“大手笔”、“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而是以简洁、实用为主。同时,为满足视觉效果需求,空间布局时可以以院落空间为主题,创造复合空间,给人以视觉上的美和多样化的空间感受,并以院落为核心来协调建筑、道路、小品、植被、水体、绿化等诸元素,组成大小不等的空间。
层次性并不是要严格划分空间大小,而是在校园中安排大小不一、围合性不同的空间,考虑空间之间的相关性、合理性,总平面构图上打破传统的强调对称轴线、两侧均衡布局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以尊重自然生态为优先,使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形成环境育人的氛围。
校园开放的方式有多种,要考虑资源共享、联合管理,尽可能将体育设施、图书中心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社会共享校园设施资源。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服务功能,可以交给校外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这要求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后勤区域的相对独立。
校园建筑色彩可以适当出表现学校的特色,通常以砖红或青灰为主基调,也有以淡白为主基调。可以在某种主基调基础上,让各种色彩协调地搭配。但不应该以大红或深红色为主基调,更不应该大面积大体量地使用这种色彩。
2.6彰显学校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
校园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学校历史的沉淀,规划时应结合本校文化、校史,体现学校特色,反映人文精神,倡导理性、秩序的校园文化。要求校园空间高雅、纯朴、与自然的协调,展现出区别城市其他类型空间的高雅的文化氛围。
彰显地域特色,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及地形地貌,包括保留自然山丘、水系原貌,在保留原有树木、水体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物的位置对环境加以适当改造,营造绿化生态环境,使建筑与生态环境更密切地相互渗透和共生。
2.7道路交通规划、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绿地、景观、地下空间利用等规划同步完成
校园规划设计时,除了在平面上精确布置建筑物外,对于整个校区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子项规划也要同步完成,且最好先行实施。
道路交通规划要认识到校园交通流量有定时、定向、集中、脉冲的特征,路网系统设计要清晰、顺畅,可达率高,要有利于人车分流,要考虑人与车的适应性和兼容性。还要前瞻性地考虑到今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购车人数大幅提高的可能性,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以满足停车和人防工程的需求。供水、供电规划要考虑多路供应,以确保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受停电、停水影响。绿地和景观建设除满足政府绿地率指标规定要求外,还要满足师生的追求视觉美感所需。
Abstract: the campus has b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y, the life, the important work place, so the campus planning design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keeps it in a good environment to finish their work and learning, and get the maximum levels of relaxatio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fusion psychology, architecture and ec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s the main human and environmen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cience. Therefore,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used in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n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create a beautiful,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e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pus plann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民办教育的兴起,各大高校无论在占地规模,还是在师生数量上都不断增加。新校区的校园规划与建设,必须有别于老式校园,既要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以体现出办学特色与时代气息,又要具有功能的设施供师生使用。现代建筑设计为了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多追求样式新颖、造型另类,但是校园规划绝对不能单纯的追求视觉效果,而忽略了长期在校园中工作、生活、学习的师生们的心理感受,这是由校园建筑自身特点来决定的。校园内的建筑设施主要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合理的校园规划绝不应该是仅供欣赏,更要从全局着手,使校园里呈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气息、到处洋溢着活力与挑战的氛围,令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舒适、放松的工作、学习,从而改善师生的心理环境,对工作和学习怀有更高的热忱。新时代背景下,校园规划设计需要引入环境心理学的设计理念,这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
(一)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指融合心理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继承历史上成功的环境设计经验,并从人们的心理需求出发,对环境加以改善,从而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环境心理学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的原因就是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一方面,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作为环境的使用者,也会对这一环境产生一种心理、行为上的反应。
(二)环境知觉
人们利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来接收环境所传递来的信息,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知觉则通过自身的认知、经验,将知觉对象的前后加以联系,再与其他环境背景相整合,最终形成人们对环境的知觉。
(三)空间认知
空间认知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来组成的,人们通过这一过程,来获取日常空间环境的某一特定位置、现象以及其他相关的属性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回忆、解码,这样就可以非常容易的辨认出一个环境所存在的路径、边界、区域与地标等事物。
(四)唤醒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是对个人活动空间大小与情绪变化之间关系的一种论述,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个体的活动空间缩小时,其唤醒水平会随之上升。当一个人的活动空间缩小到一定程度,使之感觉到不便或者是困难时,那么这个人将会产生攻击行为。
(五)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是指人际距离,它与人的生理、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它包括了亲密距离(范围为0~0.46米)、个人距离(0.46~1.22米)、社交距离(1.22~3.66米)和公共距离(>3.66米)。
(六)私密性
私密性主要包括了四种类型,即:独处、亲密、匿名以及保留,私密性实际上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们在对环境进行设计时,要尽量提供私密性调整机制。
二、校园的规划设计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工作,必须有一个严密的规划设计,规划得不科学,不切实际,会顾此失彼、费时费力,适得其反。
1.步骤一:网络架设
首先,数字化校园需要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的、先进的、完善的网络硬件环境。
目前,一般的校园骨干网都使用丁兆交换以太网,二级网络采用快速以太网技术,基础设施已经相当成熟 由下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网络结构的日益复杂,对网络安全和网络传输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里面包括:
(1)建设与完善覆盖整个校园的高速主干网。
(2)建设与完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图书馆等办公场所的网络连接状况,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
(3)建设与完善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的宽带接入网络,使所有教工、学生可以方便上网。
2.步骤二:构建平台
2.1建设一个支持全校教师、学生使用校园网及网上各种资源的应用环境
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除了提供网页浏览外,都包括对校内外的网站服务,如电子邮件、上网、BBS等服务。通过校园网,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很容易就实现了校务公开,校务公开更为透明,校务管理更为便捷。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扩充如下:
(1)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鼓励学生自己购置计算机使用学校的网络及各种资源。
(2)配备供教师、学生使用的硬软件资源,包括多种服务器、系统软件等。
(3)建立足够数量的多媒体网络课室,配备网络接口、投影仪、扩音机等设备,以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4)建立超级计算机系统,为科研中的大规模计算创造条件。
(5)建立网络海量存储系统,为校园网用户提供存储服务。
(6)配备具有良好多媒体制作条件、支持课件开发使用的课件开发中心。
2.2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系统。建立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网上备课系统、网上讨论系统。开发、引进各种多媒体课件。建立各种教育资源库、素材库、案例库、题库。建立、发展网上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大力推动虚拟实验课件的开发与应用。除此之外,还可尝试构建如下的网络平台:
(1)利用网络的多种方式、方法(聊天室、视频会议系统等)开展网上答疑、网上辅导、网上讨论。
(2)建立电子辅导柜。教师通过电子辅导柜向学生布置与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3.步骤三:充实资源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就是采用Internet技术,基于工作流的概念,使校园内部工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一个学校实现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也是衡量其实现数字化管理的标准。
3.1办公自动化工程
(1)统筹规划、开发以校园网、主服务器为支持环境的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2)在各职能部门、院系建立管理信息分系统,支持内部事物处理和信息管理。
(3)在学校主服务器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面对校内外、国内外提供信息服务。
3.2实现无纸化办公和教学
校园网的建设,不能仅仅为满足学校进行信息化改造,更为重要的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对分布式多媒体交互教学的探索。在这种没有粉笔的课堂上,教师所能操纵的只有键盘和鼠标。
3.3数字档案馆建设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全面展开,高校的档案管理系统也要逐步完善起来。主要包括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数据源定义标准化、技术规范标准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平台标准化和业务标准化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源点数据,也都需要用到别人的源点数据。通过总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使每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单位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3.4数字图书馆建设
结合校园网建设,建立一座可靠、快速、安全的数字化图书馆是校园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1)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
(2)建立情报资料检索系统,支持校内外、国内外用户查询。
(3)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
(4)建立大量的专题数据库,以适应教学科研的要求。
(5)建立多媒体情报资料阅览室为师生提供多媒体资料环境。
(6)建立光盘查阅系统。
4.步骤四:提供服务
4.1建立与发展网络社区服务
“校园一卡通”是完成学校网络和社区服务的纽带,既是高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突破口,也是银行业进入校园金融领域的捷径。校园一卡通的广泛采用,使数字化、信息化气息渗入大学校园生活,让师生员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4.2网上生活、娱乐系统
(1)VOD点播。
(2)网上购物系统。
(3)网络服务保障系统。
4.3校园网吧
校园网吧为数字化校园注入了无限生机。校园网吧的营建应充分体现“以教育教学为本、以教师学生应用为本”的思想内涵,切合教学活动实际情况。当然,我们应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以及网吧市场的规范管理,使网络市场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高校一旦建成数字校园以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都将依托该平台,效率会极大的提升。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任重而道远,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数字校园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在学校的应用建设上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总体设计时规划数字校园的所有应用,同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应用实际分步骤、分模块地实施应用系统的建设,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使网络基础、应用平台、信息资源的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同步发展。目前,高校应该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内容,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高目标、高起点、高效率地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学校办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5.结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总之,这一切都对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科]
关 键 词:校园规划;生态观念;人文精神;空间营造
Keyword:Campus planning;Ecological concepts;Humanistic spirit;Spac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自大学诞生以来,地域的不同和时代的差异决定了每个时代都有符合该时展要求的大学规划理念。大学规划理念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大学价值的一种体现,直接决定了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众所周知,一个好的校园应具备两种基本品质:即良好的物质环境与高雅的文化环境。从物质环境建设来说:一是具有能够体现出先进性、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建筑设施;二是有合理而灵活的校园分区和便捷的交通组织;三是具有美好、健康的生态环境。从文化或人文环境的塑造来说:一是能营造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思考和研讨氛围的学府环境;二是形成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全面素质养成的空间环境;三是能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和“一草一木参与教育”的文化环境与人文环境。通过空间的营造,校园规划体现出“生态、人文、开放”的特色,以满足高校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多方面需求,对于山地高校校园的规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规划设计提出实际的应用。
2项目建设条件
2.1项目选址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用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江北教学园区七里沟片区,处于安康大道东段南侧,紧邻其老校区。用地东至市直经济适用房的项目用地界,西至西郊变电用地界,南至七里沟山坡民房以外,北至安康大道用地外。其中,规划用地老校区约5.14 hm2,新校区约32.05 hm2,合计约37.19 hm2。
2.2现状分析与用地条件评价
2.2.1 现状分析
新校区山清水秀,地势起伏,风景独特,自然植被良好,环境无污染。老校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功能分区,部分建筑可以通过局部更新改造继续加以利用。
2.2.2 用地条件分析
利用GIS相关软件对地形地貌进行多方位的分析,是山地大学校园规划的必要技术手段。本规划侧重选取坡度、坡向、地形和排水四项因素作为评价分析的依据。
(1) 用地坡度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新校园约32.05 hm2的用地中,28%的用地坡度小于10%,约8.97 hm2;59%的用地坡度介于10%~30%,约18.91 hm2;13%的用地坡度大于30%,约4.17 hm2。
总体评价:本项目用地坡度稍微偏大,其中约13%的用地不适于工程建设,其余约59%的场地为较宜建设用地,需进行土地平整后方可作为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8%,约8.98 hm2。
(2) 地形坡向分析
用地为山地,坡向对建筑布局影响较大。按照四种坡向优劣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南、东、西北。经分析,四种坡向用地面积比例如下表所示,本项目用地约32.5%朝西,约26.7%朝北,因而总体规划应重点考虑东、南坡向的布局问题。
坡向 比例(%) 所占面积( hm2)
南向 23.2 7.44
东向 17.6 5.64
西向 32.5 10.41
北向 26.7 8.56
(3) 视觉景观分析。用地内有一座海拔339.5 m的山头,视野开阔。周边还有其他山体,山顶海拔标高为316.3m-326.1 m,形成自然山体背景。用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形成四梁三沟的地形,沿山沟和山脊自然形成景观轴线。
(4)山地排水分析。新校园用地以山地为主,按照山脊分水线,山水从北、东、南三方向汇入三条山沟,并向东排入排水渠中。建筑布置需考虑防洪排涝的问题。
2.2.3 用地条件评价
土地利用的适用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交通、环境、自然条件、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等。根据本规划区域现状特点,对用地影响最突出的因素是自然地形、地貌条件。合理选择用地可以减少土方量,便于施工和节约投资成本。本规划创作根据地形、坡度、朝向和排水四项要素的分析,结合工程措施难易程度,将用地按照开发适宜性分为三类。一类用地:用地较为平坦、规整、坡度小于10%,朝向和自然环境较为优越;此类用地约占新校园总用地的28%,适于建设。二类用地:用地坡度处于10%~30%,超过一般建筑用地要求,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改善,才适于建设。此类用地约占新校园总用地的59%。三类用地:用地坡度大于30%,受多种不利条件影响,建设工程难度很大,此类用地约占新校园总用地的13%,基本不适于建设。
3规划思路分析
通过前面对项目建设条件的具体分析,结合本次设计概括出关于空间布局、空间环境和空间尺度三个方面的设计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3.1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
现代社会学校和城市的交往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一方面,科学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社会必须和大学密切联系,及时将研究成果用于推动社会的生产;另一方面,大学的科研也成为一项庞大的社会活动,我们不能再指望一两个人闭门造车就可以将卫星送入太空,社会财力、物力的支持是大学教学和研究不可或缺的条件。大学校园规划必须为这种交往模式的改变提供空间上的支持。
3.1.1 对外强调与城市的融合
校园与城市的关系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校园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促进城市创新的源泉,彼此更存在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互动。本文中主要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层面谈校园与城市的关系,主要谈两个方面:一、空间融合,二、资源共享。
(1)空间融合
新校园用地位于安康市江北教学园区,处于安康大道东段南侧。安康大道作为安康市城市发展主轴、作为城市主要景观轴线,需塑造良好的形象来展示安康的城市形象。总平面规划的时候,沿安康大道布置行政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体育馆,这些建筑良好的立面造型和穿插其中的绿化、广场、休憩空间等,共同形成城市景观界面及次序,从而为城市空间添砖加瓦、水融。
(2)资源共享
大学校园的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是一个发展趋势。总平面规划中体育运动设施的布局既考虑到社会化要求,又考虑到方便学生和教工使用。规划将体育馆、图书馆沿安康大道布置,一方面对外开放,同时内部设置面对师生的单独出入口,这既满足了社会和学校的使用要求,同时避免社会与学校人员使用过程中的相互干扰。学术交流中心对外直接设置出入口,方便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分享,有助于科学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3.1.2 对内注重交往空间的营造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了以教学功能作为核心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课堂是校园的主体,教师是课室的中心。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大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的形式和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对话、交流、沉思乃至休憩,这些在课堂之外学生更为自主的活动变得尤为重要。因此,规划设计是注重校园内部交往空间的营造。
(1)交通流线的组织
设计原则:人车分流,步行优先,使校园更具人性化。车行体系在本规划设计中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校园设置了完整的车行主环路,高效快捷的联系各区,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系统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在核心教学区、中心广场、生态核等范围,以及学生生活区的中心地段留出大片安全步行区,让师生能安全、舒适的交往和休憩。
(2)交往空间的考虑
① 中心广场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要求,设置20*30米的中心广场,作为校园与社会对话的窗口。围绕着中心广场布置教学楼、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方便学生上课学习与课下交往。
② 绿化水体
根据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气,有绿化的地方人们就想去亲近。因此,校园教学区周边设置适当尺度的水体景观,并进行驳岸设计。同时利用坡地地形设置可自由进入的绿化空间。
③ “供坐”小品
校园环境设计中,注重设置一些“供坐”小品,现在的大趋势是走读生、进修生、短训班等日益增多,应设身处地为他们提供课间休憩、交流的室外场所,既是体现对人的关怀,又使校园增添人文氛围。
④ 坡地台阶
台阶是山地校园常用的元素,是山地校园意向的重要体现。台阶作为校园步行系统中重要的交通联系,不仅解决了功能的需要,还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场所。具体的设计中,不是按照功能的要求简单地确定踏步的高度、宽度,而是按照人们的心理需求,将尽端为蓝天、绿树的大台阶加宽,坡度变缓。大台阶内适当的布置小品、植被、小看台等人性化元素。
3.2空间环境人文化、生态化
3.2.1 人文考虑
在校园的教学区里,在适当的地点,可以设置必要的服务设施。校园图书馆内设置书吧,馆前设置的小服务商亭。教学科研综合楼内,设置一些方便师生的如小茶室,小书店等设施,不仅有利于交流,也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学生宿舍区内设置超市,咖啡吧,提供更多的交往空间。
3.2.2 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山地地形的适应性。二、生态节能技术的应用。
(1)山地适应设计
山地与平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山地校园所处的地形往往是高低错落、表面起伏大,有时甚至非常陡峭,因此其自然生态环境较之平地更为敏感和复杂。但也正是由于山地地形的特殊和复杂,为山地校园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赋予了山地校园独特的个性。
由于基地内地形地貌起伏比较大,会带来空间、日照、水文、绿化等的变化,设计中要体现适应性机制,尽量做到不出现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 路网结构与地形共构
作为整个校园的骨架,路网是校园环境的血脉。英国学者J.McCluskey曾说过:“良好的道路布线应利用自然地形,路线应与原有的地形融合而不是去触犯它。”我们将校园内主要道路沿山腰等高线布局,道路随地形的变化而弯曲。这种布局方式不但避免了大规模的土方工程,保护了基地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以其身的形态与地形共构,强化了基地中山地的意象。
② 交往空间与地形共构
利用高差,采用室外台阶与花坛相结合的形式,突出主体建筑的气势,不仅与地形结合的比较到位,同时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力。
③ 建筑布局与地形共构
建筑设计时,可以利用地形。例如体育场的看台可以结合地形来做,不仅减少了土方量,同时与地形结合比较紧密,对于生态的破坏也最小。教学区的建筑一层可以架空,适应地形的同时提供了交往空间。建筑的屋面可以考虑局部种植绿化,促进生态循环。
(2)生态节能设计
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广泛运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法,将人对自然施加的压力降到最小,从而达到生态、节能。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考虑:① 雨水蓄积;② 雨水净化;③ 雨水造景;④ 污水处理。
3.3空间尺度合理化、持续化
3.3.1 空间尺度合理化
按照校园空间尺度的要求,从高宽比例、围合性、空间视觉焦点、可达性、行为心理等方面分析出空间尺度与形态的合理范围,从而指导设计,以达到满足使用者行为及心理要求的同时不至于浪费土地的目的。
3.3.2 校园建设持续化
(1)新校区的建设由于规模的要求,资金需求比较大,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到了考虑分期建设。
(2)国家建成一所大学之后,很少有不发展的。因为利用已建成的校园在师资、设施上的各种优势进行扩展,是多快好省的办法。因此在规划之初,就要考虑空间尺度的比例问题,就应注意为今后的发展,留下必要的余地,文章不要做得太“满”。
4结语
综上所述,对本次校园规划设计从空间环境、空间布局和空间尺度角度思考,目的是为了探寻校园与城市、校园与地形的结合点,从而营造良好的山地高校校园环境。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规划设计是对山地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探索与实践,反映了山地校园规划设计的一些共同特征。该项目正在进一步建设,待建成后进行综合评估。
指导老师:武联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参考文献:
[1]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对于大学校园景观的营建也愈加重视。大学的校园除了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研活动以外,更应该重其对环境的美化作用和生态效益。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可以为师生提供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一、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21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1、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1]。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2]。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2、景观型校园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校园的绿化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示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与学校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众多,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科研及实验生产相结合。
(4)能融合统一多样性的校园建筑。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校园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 、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3]。
二、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1、规划设计思想
这是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探寻人与环境有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景为主,其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
2、规划设计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
植物是生命体,每种植物都是进化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系统发育中形成了适应各自环境的特性,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选用经过多年引种和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
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5]。
(3)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6],让人们在繁杂的学习间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观环境,身心得到休养;能够利用地形、配置色块及色叶植物,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果,营造人性化的空间,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性发展。
三、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因素
1、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这些自然界生物的能源反过来影响自然的生态,从而影响了校园景观条件。
2、植被
气候影响植被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在研究它们的特性时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形成独特、适宜的景观效果。
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可以按其高度、形状、木质、颜色、果实和花来选择栽种,或者视地形、季节变化、树的寿命及保养的难易程度来安排。
3、环境适宜性
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在树木的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4、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利用景观学中的数学公式,可以合理分配场地。公式包括建筑物的预测使用空间、停车场、运动场、服务场地的面积等,根据地形进一步调整设计方案。
5、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具有多项任务、多种用途的校园来说,它可以防止功能不当、不合理的现象,但只要合理规划,每一种缺陷都可以避免。
6、风格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具有教育价值。
Abstract: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on campus planning is people-oriented ideas of homization design in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biggest reflect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campus space f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ll surely is a special place spirit space, in particular, is a wi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environment landscape, rich and orderly open space, unique culture of the campus culture character campus space.
Keywords: characteristic campus; Spac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产业化政策的实施及高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各类大中专院校纷纷面临着调整、合并、升级的问题,由此形成了高等高职学校校园的改、扩、新建热潮。但是由于目前大多数校园在建设中普遍存在建设周期短,建设规模大,办学目标、院系设置不够明确、资金不足的情况,因此在设计中反映出规划理念较为单一,对地域性、学科特色尊重不足,使得新建校园缺乏校园特色与人性化,这已成为我国当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一个普遍问题。文章从场所精神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遵循大学园区的整体规划,结合基地的地域特色,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来构建特色校园空间,从而起到提升校园整体环境品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以助真正实现教育最终目标的作用。
一、场所精神视角下的特色校园空间构建
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是在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处于一定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其场所精神必定表现出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特征。因此,校园规划设计首先应该研究校园的生活,并且将其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关注空间与生活的契合,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建成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广大师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需求,成为与他们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特性和特别意义的场所。笔者认为从场所精神角度出发,来构建特色校园空间,校园规划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
二、尊重现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校园规划设计
场所精神视角下的特色校园空间规划首先应该尊重基地自身及周边环境现状条件。新校区应该考虑与现状基地及周边地区的融合,即新校区建设应该给人感觉是从该地区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捏造和移植。这样不仅能塑造和谐有序的城市景观,更能通过场所精神的塑造而唤起生活于其中的师生对于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使得校园空间的鲜明特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在本学院新校区规划中,依据基地特征及校园功能配置要求,规划形成“一带、两心、五片区”的总体结构,见图1。起于校园主入口的生态步行带以现状冲沟的改造利用为基础,由北至南,继而转向西贯穿整个校园,既构成了本次规划结构的核心元素,也是校园的功能发展带,它串联了校园两大功能核心:公共教学核心和生活服务核心。而“一带”中的最主体部分“龙之畔池”,则充分利用了原冲沟洼地设置了龙形的水体,蜿蜒于公共教学楼西侧,并结合滨水空间设置滨水步行道、跌落台阶、喷泉、露天小剧场、小桥,形成局部滨水活动节点,学生们可在此散步休坐,观绿赏水,静静思考。此外,在校园东入口,尊重原有地形,在一片近似矩形洼地上设置密植游赏性绿化空间―――“天工之谷”,既屏蔽了主干路上的交通噪音干扰,又利用自然草坡地形,通过校内外的高差变化来丰富进出校园的心理体验,并使校园空间具有鲜明的特色。
三、注重校园交流空间的组织和安排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指标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品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 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范意义上的教育内涵。大学校园生活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更多的来自于课余时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由随意的交流,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间信息传递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激荡的途径,这种交流突破了专业上的限制,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是个人心智、道德、精神等各方面的全面提升。
可见,大学校园的交流空间的组织安排应该成为校园规划设计的重点之一,它不仅赋予了校园对于师生们生活的独特意义,即所谓的场所精神,更能由于师生们在这样的空间中自由健康地全面成长而激发他们对大学校园产生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塑造和品牌建设。
本校区规划中的交流空间主要设置于教学区与生活区两大功能区内。其中教学区内的交流空间主要为学子课余时间提供交流休憩场所,它包括:(1)筑业广场―――位于“成才之道”南北向的最南端、图书馆的北入口前。该广场较为开阔宽敞,便于较大规模的公共活动的开展,学子们可以在此进行群体性的交流交往。(2)神匠之丘―――位于图书馆以南,利用就近取土堆起高4 m 左右的小山,适合学子们攻读后的放松小憩活动,也适合小范围的群体进行交流,而设置在学生生活区内的交流空间,主要包括:(1)学子坡―位于运动区和学生生活一条街之间,在临路侧开始起坡,坡高最大处约2 m,坡地设置不仅屏蔽了运动区的噪声干扰,也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一起观看比赛,午间就餐小憩的场所;(2)生活广场―――位于学生生活一条街的中心部位,在为解决学子日常生活所需以外,也为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空间;(3)育人林―位于学生宿舍区的西侧,现状为群植的泡桐树阵,在保留原有树木的基础上进行周边的适度环境改造,重在营造宁静优雅的学生生活氛围,也为学生晨读、休憩提供良好的环境;(4)美食广场―规划在食堂西侧设置美食广场,为学子们提供良好的就餐和交流环境,
四、校园整体建筑风格与立面设计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
校园建筑单体设计应该在规划设计整体框架的统领下,结合学校特点进行相应的建筑形态组织与立面设计,并使其与总体规划、景观设计相互交融,共同构建校园特色空间。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建筑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建筑风格。整体建筑风格以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为主,造型简洁大方,突出体积感,丰富的屋顶构架作为建筑母题使得校园各类建筑造型得到了统一。墙面色彩淡雅,以浅暖灰色调为主,以求与周边环境取得协调,局部辅以亮色点缀以突显建筑物性格,塑造有特色的校园空间景观。
(2)建筑结构选型。为体现建校特征,校园内的建筑结构选型可根据实际经济情况按照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分别选用各异的结构造型,将校园景观塑造与教育展示充分结合,从而将整个校园营造成“百科全书”式的建筑展示园地,不仅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学校基本功能,也突显了建校的专业特色,构建了特色的校园空间。
肇庆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是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周边征地扩展,统一整合规划。
校园更新规划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梳理、整治出一套完整的交流场所和开放空间。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是否合适,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教学和师生交流、交往。具体体现在功能、尺度、文脉、景观等方面。我们针对肇庆学院现状的分析,校园规划采取整体非匀质布局。
本次规划用地情况较为复杂,是在原有学院周边新征四块用地,要求和原学院再统一规划形成一个整体的校园。同时要协调与大塘村的规划。概况如下:
肇庆学院拟建到“十一五”期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15000人,到“十二五”期末达到20000人(其中研究生1000人)的办学规模。
总面积约1700亩,包括现有校园面积973.75亩;作为校区用地的蓝线选址A、B、C区335.26亩;作为校园远景规划设计的D区242亩。
现状分析
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肇庆市是优秀风景旅游城市和优秀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秀丽的星湖风景区、北岭山风景区以及深厚的端州历史文化底蕴。
水系分析基地现状水系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现状排洪渠、基地现状水塘、校园原有人工湖。
坡度分析原校区与A、B两区地势都较平坦。C区和D区的东面部分地势呈北高南低,坡度小于10度。D区西侧较为陡峭,大部分坡度大于20度,不适宜直接建设。
高程分析原校区与A、B两区地势都较平坦。C区地势呈北高南低,高差达20米。D区地势起伏,只有东面少量地势稍微平坦。靠西部有的山体最高处标高达94米,十分陡峭,与排洪沟处的低点处高差46米。不能直接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对地形进行适当整理。
功能布局现状学院现大体分为教学中心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其中教学中心区建筑设置较为分散,环境组织欠佳,中心凝聚效应不够强。
交通路网现状原校区道路人车混行,没有明显的分流。主要车行道路穿行教学中心区,不利于中心区的教学和学生活动。
园林景观现状原校区中心区绿化覆盖率高,视野开阔,但景观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缺乏层次,各功能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较散乱,学生多样性的课外活动场地较少。
规划设计
传承与发展是规划构思的主要出发点。既要使校园在整合规划后具有系统性,同时在空间上也要有层次性,充满活力的人性化校园空间不应让位于追求尺度夸张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空间。在完善原校区的前提下,新建校区在功能、景观上与原校区通过有机融合、轴线延伸、相对独立等多种形式,使校区的规划达到整体又非匀质的布局,功能之间联系紧密又各自有独立的空间。
系统性的体现――一环两带的规划结构
通过“一环两带”的规划结构,组织校园整体空间,达到系统性。
一环指校园核心教学区外环路,形成完整意义的核心教学区。
两带是指两个教学区的中央景观带。在核心教学区内部以及院系教学区南侧通过对原校区已有景观的整合设计,形成开阔的中心景观带,加强了校区的中心凝聚力。同时多样的课外活动场地的设置,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整体又非匀质的功能布局
本次规划合理安排各个功能区域,整合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加强学院教学中心区的凝聚力,完善校园形象。整个校园分为核心教学区、软件园区、院系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师生活区、办公服务区和预留发展区。
核心教学区集中了各主要教学试验大楼,通过中心景观带,即与其他功能区有机联系,又独立成区。同时,中央景观带的设置强化了教学中心的凝聚效应,行程开阔的教学与课外活动空间。
软件园区设置在规划用地的A、B区。与主教学区之间用一调斜向的轴线联系,即独立成区,又与主教学区在视线和交通上都联系方便。
院系教学区成组团布局,根据功能和分区不同,分为五个组团。沿道路扇型布置,留出视线通廊,将用地北面的自然山体景观引入校内。
学生生活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与三个教学区和体育运动区都联系便捷。
体育运动区结合原有运动区布置,穿插于两个学生生活区之间,联系便捷。在学生和教师生活区还分散布置了一些运动场地,方便使用。
办公服务区位于校区原用地西侧。这个区域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水塘,通过整合,形成良好的景观。有直接的对外出入口,有利于专家楼和继续教学学院的对外联系。
适应发展又秉持传统理念的交通规划
车行系统我们对道路系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教学中心区,我们将主要的车流量引导至教学区环路,释放原教学区内道路作为步行和次要车行道路,营造核心教学区。在原有道路网的基础上根据规划设计对道路进行了延伸,形成完整的车行道路体系。
人行系统加宽人行道加宽核心教学区外环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
横向联系轴的设计在原有中心景观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形成横向的校园中心景观带,成为东西联系的主要步行系统,增加了步行空间的趣味性。
停车系统
校园出入口附近都设有集中室外停车场,有效分流车流,减少校内车流量。
南面主入口设置有校园巴士等候站和自行车保管,方便学生使用。
校园内部分建筑周边也设置有室外集中停车场,以满足办公和服务的需求。
体验性的景观与绿化设计
校园景观通过对新老校区的整合设计,以中央景观带为核心,排洪渠景观带为连接,辅以契型绿化景观轴,形成完整的校园景观系统。
中央景观带通过对原有人工湖和水塘的整合,形成连续的水体景观,营造优美的校园中心区环境。同时,沿湖面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场所,为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提供可能。
排洪渠景观带即是新旧校区的联系,也是中央景观带的有机延伸。排洪渠两侧,利用防护绿化,设置各类小型活动场地和座椅,营造安静的休闲景观带。
契型绿化景观轴起到视线通廊的作用。将北面的山体景观引入校内,使校区景观与远处的山体融为一体。
便于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分期建设
根据学校“十一五”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新增建筑物和运动设施分三期建设:
近期:2008年,新增外语楼、一期学生公寓、一期教授公寓以及一期体育场地。
中期:2009年-2011年,新增中巴软件园、大塘面村二期学生公寓、综合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二期教授公寓、理工实验大楼以及二期体育场地。
远期:2012-2020年,新增艺术中心、生命科学学院、体育学院、三期学生公寓以及第四学生食堂。
已建校区的更新调整建议
已建校区部分的改造原则:不宜在短时间内大拆大建,而应在符合校园总体发展格局和规划的前提下,根据需要,逐步更新发展。
已建校区部分的改造目的:老校区充分利用土地;使已建校区的功能分区更清晰,和新建校区进一步协调。
建议对以下重点地区进行逐步改造:
区域1:新行政楼建成后,原1号行政楼应改造为教学楼,鉴于其位于主入口正对的核心位置,可考虑进行外墙改造,与新建的美术楼、音乐楼协调,以较低的经济代价,可使学校的形象大大提高。
区域2:原4号生物楼、7号生化实验楼与生活区混杂,建议将其改变功能为宿舍生活配套,通过原3号轻化楼进行扩建或重建,融合原4号生物楼、7号生化实验楼的功能。
区域3:在学术交流中心建成后,将原学术交流中心拆除或改建为教师宿舍,并充分其西侧地块,可建设教师宿舍。
区域4:教育学系楼及教15、教15宿舍建筑破旧,可拆除,重新建设教师宿舍。
区域5:理工实验楼建成后,物理金工楼应改造为教工活动中心或其他功能。
结语
通过系统的校园结构梳理,整体又非匀质的功能布局,人性化的交通处理,以及可实施性强的分期和更新调整建议,使肇庆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发展骨架,空间层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利于今后的建设中形成尺度宜人、便于教学和师生交流知识殿堂。
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AbstractAfter analyzing the Anhui Chang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campus landscape,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were discus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ampu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Landscape;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校园生活和学习的质量,高职院校在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同时,对校园景观的营造也愈加重视。结合高职类院校自身的特点、历史背景、设计出独特风格的景观环境,对于提升校园形象和价值,更好地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安徽长江职业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为例,探讨高职类院校景观设计的特色与方法,以期对高校校园景观环境建设有现实的借鉴意义[1]。
1 项目概况
安徽长江职业学院校区位于巢湖北岸―居巢区黄麓镇境内,北临黄麓镇2公里,南临规划筹建中的滨湖观光大道,交通便捷,规划一期用地323亩,景观用地182亩,规划二期用地207亩,景观用地138亩。学院初期设置5系12专业,至2012年逐步发展为8系17个专业。“一切为学生着想”是学校的办学宗旨。本次景观方案从 “功能、生态、视觉、文化”等方面,以人文感受的四维空间变迁为线索,以校园文化的传承开拓为核心,充分体现“人--校园--环境”的三者和谐。
2 景观设计理念分析
长江学院是一个“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设计时结合校园总体规划,紧扣教学、生活、生态三条主要脉络,点线面展开全方位营造校园氛围。遵从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的原理,本次设计理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2.1 体现学校文化特色设计以校园生态环境营造为根本,对校园进行教学、休闲、生态为导向的功能性再造,打造景观、建筑、文化三位一体的空间视觉艺术环境。
2.2 以人为本、生态和谐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这就要求充分把握其时间性、群体性的行为规律,在礼堂、食堂等人流较多的地方,绿地中多设捷径,园路也适当宽些。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各种设施设置、材料的选择、景观的创造要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2]。
2.3 体现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理论作指导,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 在建造各景观小品的同时,注意结合现有自然条件,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3]。
3 景观设计分析
3.1教学景观区教学景观区包括主入口景观,南、北校门入口景观,教学楼中庭景观绿地,主要景观节点有阳光广场、林荫走廊、石梁书韵、雕栏印刻、学术庭院等,为整个校园的核心景观区。
3.1.1 入口景观区
阳光广场是中心景观区的核心景观,位于学校主入口处,设计以规则式构图,其中一部分是台阶式广场,让入口处的空间更加丰富、趣味。设计特点道路直达便捷,色彩对比强烈,视线走廊通透、聚焦、大气。
北入口以对景方式设计景石,阻挡外界与运动区视线,风景石上以书法题字,修身厚德,增加审美情趣。镌刻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景墙与流线地被植物搭配,构筑标志性景观。
南入口以跌水景观形式与水系结合,利用反映校史的雕塑、壁画、纪念亭、纪念林地等设置纪念性环境,突出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激励学生。
3.1.2 教学楼中庭在教学楼庭院设计中采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理工类院校庭院的刻板与沉闷的形式,同时又表现出理工科特有的严谨的理性的思考方式。庭院间有休憩小空间,学术交流平台、小品雕塑、阅报栏等基础设施,在高大繁茂的植物掩映下,理性的光辉增添了感性的浪漫。
3.2 生活景观区生活景观区是学生生活的区域,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休憩活动的室外空间,主要是宿舍楼中庭的景观设计,采用动静相宜的设计手法,兼顾大面积绿色草坪微地形坡地和各种不同尺度、不同性质的空间艺术造型。
3.3生态景观区在植物配置中突出生态性,以草灌乔层层搭配纵横南北的绿化背景林带,入口广场“生态绿核”, 道路形成“绿色廊道”,建筑围合空间形成“绿园”, 墙体、坡地的垂直绿化, 建筑中庭、天台、屋顶花园等形成“绿点”最终形成:“核+廊+带+园+点”的多层次、立体的绿化网络系统。
4 结语
高职院校的景观不仅要发挥绿化功能,还要发挥高职院校景观的精神功能。通过景观设计展示校园文化,体现校园自身特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上的熏陶。本案通过景观规划与植物景观营造宜人而多样化的环境景观空间,以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高职类学校发展对景观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