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2]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十六大上,中央政府、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为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新型家庭经济要求当前的农村改革要立足我国农村此时此地的需要,能解决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才是“新型家庭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点。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3]。农民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体,如以家庭入股集体经济发展村办企业,以集体经济入股其他经济实体利用农村的自然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新型家庭经济允许农民掌握较多的生产资料自和独立的产业经营权,减少了政府对生产经营的指导干预。农民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经营个体,农紧密的和市场联系在一起,进而赋予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持续动力,极大释放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活力。(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刘茂松曾指出:“家庭经济实体跟 企业却很不一样,它不仅不排斥自然经济,而且家庭商品经济的发展还要以家庭自然经济为前提条件。因为家庭是建立在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经济实体”[4]。新型家庭经济灵活的经济结构搭配也为农村招商引资、引进工业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与房地产开发等提供了制度、资源保障。新型家庭经济改变了农村过去以粮食种植为主而兼营副业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新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能实现农民的提效增收,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民进城撂荒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系统性、结构性困局。另一方面,农村新型家庭经济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解作用,实现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农村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灵活的经济体制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品质量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产品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有效结合在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三、发展新型家庭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必备条件。
1.开发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以及不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弱、心理状态、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等。
2.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实现农民富裕,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使经济迅速增长。而我国的特点则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并且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大城市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但目前许多城市带动不了周围的小城镇与农村,更吸纳不了多少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规模过小。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
3. 当前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较低受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在营养和保健方面没有物质保证,身体素质偏低。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我国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很大;同时,在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而接受过专门的农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所以,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对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认识还很模糊。
4.开发农业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1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和内涵
4.1.1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是在充分分析与研究农业劳动力分布特点,供给与需求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4.1.2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包括三层内涵:一是合理的农业劳动力资源供求平衡是农业劳动力开发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不能超越农业发展的合理要求;二是提高农业人力资源质量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三是在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有效的开发政策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保证。它主要涉及数量开发与质量开发。
4.2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开发指合理利用劳动力的数量资源,使其配置得当,结构合理,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安排,以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其开发途径主要有:
4.2.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畜禽、反季节疏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个私民营经济,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增强其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4.2.2搞好信息服务,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根据其特点,促使农业劳动力合理转移,是农业劳动力开发的重要课题。农民缺乏信息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导致农民很难找到非农就业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机会。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服务,建设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与职介和用工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解决城乡之间、供求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从而实现劳动力供需情况的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同时,通过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尽快把紧缺岗位信息提供给农民,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4.2.3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合理的劳动力年龄结构是保证农业生产连续性和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定要克服农村中年轻、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长的人都外出务工经商,而年龄大、低文化、无特长的人,留在农村种地或经营林牧副业的现象,使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保持合适比例,以保证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4.2.4提供优惠政策,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基本思路,大力优化境内投资环境,吸引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地方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回乡创业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在税费、用地、供电、供水、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解决子女入学,努力创造宽松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二次创业。
4.3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开发是指在提高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农业人才结构,以提高劳动力质量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4.3.1提高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强壮的体魄是高质量农业劳动力的主要方面。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高热量”的温饱型,农村个别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很低,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作为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也是农业劳动力质量开发的重要任务,它要求逐步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向“科学营养型”转化,同时,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为劳动者创造舒适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
4.3.2提高农业劳动者智力素质,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向农民进行中小学教育及文化投资是最有利的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对农民首先进行文化教育,才能使其掌握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智力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包括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生产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一是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它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二是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它要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市场对就业能力的需求等,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发展农民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办好中级和高级农业院校,培养各类农业专门人才,为农业生产服务。四是举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为农村能工巧匠学习创造条件,以启迪其思维,带领农民致富。五是壮大科研队伍,建立农村科研网,引导农民开展科学研究,为农业生产服务。
4.4完善制度,建立和健全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一是政府应加大力度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保证发展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稳定农业劳动者对农业的劳动力投入;二是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制度等;四是逐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经营农业收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地位和务农的积极性,逐步转变“轻农”、“离农”思想,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5.结束语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都存在不平衡,受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支配,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会越来越复杂,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调节,必然会造成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因此加强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调控,全面考虑人力资源配置方向、配置比例等问题。
县位于云南省北部,是××西部一个山区农业小县。境内平均海拔在1500—170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金沙江沿岸河谷热风的影响,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的气候特点,年平均降雨量840毫米,年均气温17.8℃,日照时数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年均日照时数为2836.4小时。全县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辖六乡两镇,总人口1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3万人,含汉、彝、傣、回、傈僳等20种民族。农村经济来源主要是以农作物、烤烟、经济林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全县拥有可养殖水面11050亩,其中库塘可养殖水面10150亩。有适宜养鱼稻田4万亩。2002年度,全县完成水产品产量386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3.7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487元。
××县的稻田养鱼,已有千年历史,但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产量低,经济效益差。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民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发展稻田养鱼,特别是九八年以来,通过工程化稻田养鱼科技的推广,使稻田养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将今年××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完成情况
今年5月中旬,接到州下达的计划任务后,××县共实施稻田养鱼1.4万亩,其中工程化养殖计划推广实施500亩,实际实施完成稻田养鱼工程项目496亩。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水源较好的永定和维的两个乡镇的六个村民小组、198户农户中实施,其中永定镇小旱坝村委会上旧村57户、175亩,小旱坝村委会下旧村28户60亩,永定镇良田村委会回窝村24户81亩,良田村委会良田村29户、60亩,维的乡夜可腊村委会石腊村35户、60亩和夜可腊村委会大奋田村25户、60亩。工程项目形式采用塘田式,即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稻田中亩均开挖鱼坑面积10平方米,开挖深度1.0米,田埂高60公分,并开挖鱼沟,鱼沟宽深为“40×40公分”,共完成开挖土方4800立方米。至6月10日止,完成全部工程项目田块的鱼苗投放任务,共投放1.8—2.0寸鱼苗49.6万尾。经过80至90天左右时间的管理饲养,至8月20日开始有农户捕鱼进入市场。验收工作从8月20日开始,至9月8日结束,全部工程项目以实测方式完成。经验收,实施工程项目面积496亩,实测面积496亩,共投喂饲料32.03吨,验收实测鱼产量25.68吨,单产在90公斤以上的有5户、13亩,80至89公斤的有17户、55亩,70至79公斤的有29户、85亩,60至69公斤的有23户、67亩,50至59公斤的有14户、39亩。由于7至8月份××县境内普遍干旱少雨,使得稻田养鱼受到严重干旱,工程化项目受灾面积230亩,损失鱼产量9.78吨。在未受灾的266亩面积中,验收实施产量18.76吨,最高单产96公斤,最低单产19.3公斤(未投喂饵料),平均单产70.53公斤。另外,经农科部门测产,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稻谷产量共增产16236公斤,最低增产每亩31公斤,最高增产每亩达63公斤,平均每亩增产稻谷为41公斤。
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效益分析。
××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中,共产鱼25.68吨,增产稻谷16236公斤,按市场价格鲜鱼每公斤10.00元、稻谷每公斤1.00元计算,产值为27.3万元,其中鱼产值25.68万元。未受灾害的266亩中,共投喂饵料20.93吨,产鱼18.76吨,平均亩产70.53公斤,最大个体尾重600克,最小个体尾重26克,平均尾重82克。受灾害的230亩中,共投喂饵料11.10吨,产鱼6.92吨,平均亩产30.12公斤。经计算分析,扣除鱼种放养成本亩均100元,饲料成本亩均230元,未受灾田块中亩均创利416.30元,受灾田块中亩均创利12.20元。
在未受灾的266亩田块中,投喂饵料20.93吨,产鱼18.76吨,扣除田块自然生产力,净产鱼量13.80吨,饵料系数为1.52,达到了预期的养殖目标。
(二)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既种水稻又养鱼,扩大再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通过一些工程措施,利用稻田中的水体空间和水中的生物饵料,以及人工饵料,将种、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稻鱼之间的共生关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向便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稻谷增产,养鱼增收的目的,既可保水增肥,以生物除虫防病,节约农药、化肥,降低种稻成本,又可充分利用稻田生物饵料。高产的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不仅可直接使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扩宽了致富门路,而且使农民尝到了依靠科技的甜头。
发展科学的稻田养鱼,是农业产业结构战备性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农业部将稻田养鱼作为“十五”期间渔业重点科技推广的八项技术之一,××县将抓住有利时机,做好推广先进高产的稻田养鱼科技措施,续继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努力提高单产。今年,××县参加稻田养工程项目的农户198户,参与农户人口749人,虽然受干旱影响,但还是为参与农户人均增加经济收入342.88元,其中未受灾部分的91户农户人均增收515.25元。因此,推广稻田养鱼,尤其是高产稻田养鱼工程项目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丰富农村群众物质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县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是我们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县水利局紧紧围绕省、州水产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把稻田养鱼工作作为局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稻田养鱼具有低投入、高产出、见效快的特点,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增加农民收入的好措施,它对粮食稳定增产,农民增收,丰富广大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县的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在县稻田养鱼推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协调有项目的两个乡镇,将各项责任措施落实到相关的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领导,做到思想早发动,措施早布置,任务早落实。
(二)精心选点,合理布局,实行示范、典型引路。
根据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实施要求,县水利局水产站经过全面选点,确定项目实施选择在水源、交通和群众基础条件都较好的永定镇小旱坝村委会上、下旧村,良田村委会良田和回窝、维的乡夜可腊村委会的石腊和大奋田等六个村民小组。按农户自愿的原则,不强行要求整体连片,保证了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养殖条件好,农户积极性高的零星示范样板养殖户,为当地群众取到“传经送宝”的作用。我们坚持“办好一个点,巩固一个面,带动一大片”的科技推广原则,同时,定期组织农户对养殖管理较好的养殖农户参观学习,树立典型示范,为全县的稻田养鱼技术推广取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抓好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
××县对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工作,技术方面采取在各实施点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管理方面采取层层签订《科技推广协议书》,明确责任,同时分户建立《稻田养鱼技术管理卡》,以及相关的统计管理、苗种指导生产和协调调运相配合的措施。为保证苗种质量,由县水产站负责组织鱼苗厂生产后统一供给,统一发放标准及规格,全部田块放养两寸的建鲤F6,并混养2%的草鱼和白鲫苗,亩均投放1000尾,亩均投资100.00元。认真搞好技术指导工作,严格按照工程化稻养鱼技术规范实施。为了增强工程项目实施村委会、村民小组对该项目的责任心,使农户能很好的掌握稻田养鱼工程化养殖新技术和管理工作,由县水产站(委托单位)与各农户(承担单位)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保证单位)签订《渔业科技推广协议书》,并把各项管理措施拴入协议中,分户建立《稻田养鱼技术管理卡片》指导管理,具体做法是根据各农户的田块面积,将每日的饵料投喂需要量及要求田水深度等参数填写成卡片发放给各农户,要求各农户对照卡片投喂管理。县水产站为了配合好村委会、村民小组,特别是各养殖农户管理好稻田养鱼。在完善上述管理措施及方法的同时,县水产站在每一块示范实施点上先后四次集中农户进行理论培训,在跟踪管理指导过程中,派出技术推广人员,每周都在六个实施点上巡回作技术指导及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农户的技术错误和补充技术知识,或调整管理卡片上不适应的技术参数,最大限度地提高饵料利用率,以及避免或减少药害、肥害和逃鱼事件发生。认真做好统计工作,切实做到统计数据及时、严格真实上报,保证了整个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工作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科技成果的准确性。
(四)实施工程项目的体会。
总结××县实施的稻田养鱼工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群众的思想意识是否到位,是稻田养鱼工程项目养殖成功的基础。只有群众的思想意识到位,他们才能够放心的投入和管理。第二,领导是否重视,是搞好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关键。第三,科技服务和指导培训全面到位是搞好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动力。另外,生产管理中,要切实保障渔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必须严惩偷、电鱼等违法行为。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县在稻田养鱼工程项目的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养殖农户投入不足,主要是部分农户的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达到预期单产目标。第二,科技推广力量不足,整体养殖水平还不高。第三,苗种供给紧张,鱼种成本高。
一、认清形势,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紧迫性。近几年,宜都市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市委、市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0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117个,占16.7;行业协会带动型9个,占1.3;专业市场带动型6个,占0.9;经纪人队伍和农庄业主带动型570个,占81.2。网络基地45万亩,带动农户8.5万户,实现产业化经营收入7.68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综合商品率达到75。在发展类型上,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元化特点:一是龙头企业依托型。即由龙头企业发起,创建公司 基地 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目前,全市有龙头企业11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利税9600万元,带领农户5万多户。二是行业协会带动型。即由行业经营人员自愿组织起来实行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如市柑桔销售协会、市无公害水产养殖协会等。三是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我市农村从事经纪服务的有500多人。四是农庄经济型。即由农村能人围绕某一产品自发组建的庄园式合作组织。如聂家河镇发展种养业农庄40多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3000多亩。在发展趋势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四个转变的特点,即由松散间接的合作经营向紧密直接的利益联合体转变,由亲戚邻里间联合向跨地区跨所有制合作转变,由单纯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转变,由能人单独闯市场向集团作战转变。
(二)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巨大作用,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一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同时也是经济实体,它长期活跃于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并通过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和营销服务,传递市场信息,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其服务内容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指挥棒,改变了过去结构调整热在市里、忙在乡里、急在村里、冷在户里的被动局面。二是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通过发展过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促使一大批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加入,把农村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和防范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村专业协会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活力的组织载体,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三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村专业协会把农村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和优势整合,实现了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四是促进了农产品市场开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规模、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很难打开市场销路,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经营的农产品数量较大,质量较高,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且诚信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五是促进农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典型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部门包不了,而农民单家独户又办不了的事,尤其在技术服务上,协会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六是促进农村管理体制创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后,促使农村干部改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而通过抓流通促生产,并逐步开始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农业生产。
(三)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艰巨性。目前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创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作用有限。农村专业合作组 织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会员与协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部分协会之间缺乏必要的再联合,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仍显不足。二是活动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的成本虽然较低,但仍需要一定资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转,而目前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组织活动经费基本上靠大户赞助,靠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解决,自身没有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服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三是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有的协会组织没有登记注册,有的没有制定章程和具体管理制度,有的协会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均沾,不愿风险共担,协会成员之间诚信度不高,还有一部分协会属官办性质,政府干预较多,偏离了协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不利于协会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四是综合素质不高,服务手段滞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特别是少数合作组织带头人精明不开明,服务意识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五是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可见含量较低,产品加工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农户利益联接不够紧密,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各地各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是全市因势利导,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结果。当前,我们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既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和可供借鉴的办法经验,又有农民的发展热情和愿望,更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宜都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围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兴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xx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标是: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组织20个以上,规范完善10个,力争各主导产业都要有1-2个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抓样板。要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首先必须建立样板,抓好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针,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大创新力度,认真抓好典型的培育、宣传和推广工作。一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各地要选择1-2个产业有特色、发展有潜力、组织有活力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典型,在资金、技术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二是加大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典型,扩大影响,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目的。三是加大典型推广力度。认真收集整理、总结推广干部领建、企业带建、能人创建、农户合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以带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全面发展。
第二,抓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源于农民,萌芽于农村。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发展动态,善于发现农民的合作意愿,发现可以作为专业合作基础的产业,发现有眼光、有奉献精神、有组织管理才能的农村能人,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分类指导,加强引导,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农村经济能人牵头建立一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农技服务中心领办一批的办法,适时推动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三,抓规范。在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要求,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管理。合作组织一旦建立起来,要使其逐步走向规范。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规范政府行为。规范合作组织发展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对合作组织的工作应以指导和引导为主,不断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绝不能随意干预甚至包办。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依法成立,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的可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对具备社团法人条件的可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社团法人资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制定章程、财务管理和监督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三是规范合作组织管理。要严格会员入会条件,加强会员管理,增强会员诚信意识,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进有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合作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规范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在成立之初可以利用订单农业等合同方式保证农民利益,在发展壮大以后,应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力,提高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四,抓创新。重点是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在体制机制新方面,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组织。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对处在起步阶段尚未规范运作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分类指导,加大扶持,逐步规范,达到专业协会标准后,再到民政或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在运作机制创新方面,要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指导各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抓培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及协会会员开展技术、管理和法律知识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更快更好发展。
第六、抓龙头企业发展。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和带动力。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土地、实施订单生产等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要在不断完善公司 基地 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运行机制,进一步密切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要着力打造农业精品名牌,使一批高质量的农业特色品牌走向市场。
三、加强领导,加大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指导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站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要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与深化农村改革相衔接,与优化产业结构相配套,与农村社会事业进步相适应,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并制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产业化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标准化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协会组织作为实施载体,为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创造机会。今年,市政府将对有一定带动能力、效益显著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表彰,每个奖励3000元。
第二,要形成推动合力。市直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市民政、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不断改进登记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市农村信用社及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对实力强、资信高的专业协会提高信贷额度。市农业、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指导和协调服务,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并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检查监督,维护其合法权益。市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以双学双比等活动载体,组织带领农村妇女、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总之,各部门要从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需要出发,拿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制定优惠政策,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支持,并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和重大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特别是宣传农村专业协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让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了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同时,要严肃处理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以便起到警示和监督作用。
一、 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
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农民少生优生。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人口过多,农村土地偏少,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从下表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断下降,因此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对农村人口数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居民将因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识,少生优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得到降低,缓解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促进农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缓解,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地矛盾突出,劳动生产率低,需要转移。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有4.81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7.64亿的62.9%,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3.26亿,占全国劳动力的42.6%,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一般在10%以下。据估计,我国有约1.5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去。如果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这一效应就可使农民生产效益提高40%。
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顺畅,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居民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工作机会。农村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将因为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各种素质,增加他们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作机会,从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促进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基本科学素质,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对农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强其学习、钻研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从而促进农业科技的转化,现代农具的使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1)农村综合性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多种专业知识。(2)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农村新型劳动者。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的要求。(4)农村经纪人。农村管理部门与广大农户之间、农村生产者与农产品市场之间联系的纽带。
三、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进步慢、农民收入增长缓、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农业产业化能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商品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四、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
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使收入弹性降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强,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不容易受到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劳动收入的抗干扰力和抗波动力就更强。特别是相对于目前的全球性经济萧条,劳动者收入的抗干扰力显得尤为重要,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五、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农民消费
我国农村人均教育消费相当于城市的三分之一,农村教育消费不足,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抚育子女上学,必然要支付相应的教育费用,这就是消费。消费会刺激生产,消费了教育费用,换取的是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从经济效果看,农村教育是有限度的消费,但却是扩大了的生产,因此农村教育促进了农民消费,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九三年初县经管站即提出了“以会计集体办公记帐为主、辅以民主理财和审计监督”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思路,县农业局即以农经技术新项目予以推广,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拟定《饶河县农村合作经济审计工作暂行规定》和《饶河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规范》,由县政府颁布实施,促使我县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县农经管理还同时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大力推广农村会计集体办公记帐制度,县经管站派出人员108人次到各乡镇,督促帮助乡镇按季度集中村会计到乡镇政府记帐、结帐、报帐,接受经管站的指导监督,采取“以老带新、以业务熟悉的教业务生疏的、以先进促落后”的形式开展互帮、互教、互审活动。促使各村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基本上做到帐款、帐实、帐据、帐帐、帐表“五相符”,并能按时结帐、报帐,反映公布村财收支情况。
(二)强化农村会计的培训与管理,努力稳定农村财会队伍。县经管站不仅与财政局、农函大联合培训农村会计技术人员,县局组织人员督促帮助乡镇以农经管理、财政会计人员为骨干轮训村会计的基础上,牵头组织村会计集中培训。几年来共培训了农村财会人员486人次,考试合格发证258人。同时根据农财两部制定的《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等有关规定,积极争取村会计按不低于主要领导干部标准的享受补贴待遇和试行养老保险,逐步推行村会计考核评比和任免审批制度,制定村会计岗位责任制,与固定补贴相挂钩,确保农村财会队伍的稳定,有效地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三)实施农村财务审计监督,开展农村财务审计试点工作。近年来,县农经管理部门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争取解决人员、经费等困难问题。
(四)建立财务管理领导机构,推行民主理财制度。县农经管理部门为了保证村财管理的长治久安,积极推广外地先进经验,督促建立农村财务管理领导机构,全力推行民主理财制度。
二、今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建议
要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财政部制定的村合作经济组织新财会制度和《饶河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与宣传。各级要把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列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议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与充实农村财务领导机构,充分发挥经管财政会计等人员的作用。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以宣传村合作经济组织新财会制度为契机,采用简报、墙报、广播、电视等形式,做到村财会制度家喻户晓。
(二)要全面推行农村会计集体办公日制度,以乡镇为单位按季度组织村会计集中查收、核支和记帐、报帐,开展互帮、互教、互审活动。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注重效益,向生产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新时期。随着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各类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大增加,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机事故蓄发的态势仍然没有改变,农机安全生产形式依然严峻。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农机安全监理正面临着新的形式。如何适应新形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农机安全监理部门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农机安全监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农机监理作为安全生产的执法机构,依照国家和地方农机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对农业机械及其操作使用者进行严格、科学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纠正违章,杜绝事故,使农机生产安全有序进行,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农机监理在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管理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使机手有了一技之长,成为村里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头人和示范者,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再次,农机监理人员与机手有良好的相处关系,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农机监理人员在机手的心目中既是执法者,又是朋友,还是农机生产的参谋,顾问,机手有了困难愿找农机监理帮助解决,从而使他们得以发展生产,加快了致富步伐;最后,农机监理在监督,管理和协调农机田间作业,运输作业,跨区作业工作中,在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安全生产,协调供需,化解纠纷等方面,起到其它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民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理手段和监理装备落后,困扰着农机监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装备建设是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按照国家 《农机监理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的要求,农机监理部门应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检测、事故勘察仪器以及办公自动化设备。在检测关上没有配置音像检测设备,检验人员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靠肉眼凭经验的做法,在农机事故勘察设备上还得不到很好的完善,监理装备的不足和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农机工作效率的提高。
2.体制不健全。农机监理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农业机械安全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是向农村提供农业机械公共安全服务责任的机关。按照《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规定,农机监理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农机监理员也应是国家公务员。但目前大部分都属事业单位和事业人员。
3.农机手尽义务多,享受的权利少。各农机监理部门收费都有法律依据,并有明确的收费标准,但农机手只有缴费的义务,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权利,农机监理部门在处理监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上还未能及时跟上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节拍。
4.基础薄弱。一方面,一些农机手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载人、无牌行驶、脱离年检等违法行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对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生产、销售、维修、使用和报废回收的各个环节监管不到位,机具状态差,潜藏着严重的农机事故隐患。
三、抓好新形式下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
1.改善监理手段,加强监理装备建设。改善监理手段,加强监理装备建设是 提高农机执法服务水平,保证农机安全监 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建议加大投资,县委、县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追加 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应有计划地配备安全技术检测、农机事故勘察处理、牌证网络化管理等技术装备,改变安全检测无设备局面,逐步形成“基地健全、设施齐备、手段科学、执法规范、保障有力”的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2.理顺机制。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建议对农机监理机构重新进行设置,将现有的农机监理机构纳入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其收费全部上缴国库,切断自身利益与业务工作的“脐带”,确保其履行肩负的职能和职责,促进执法的公平、公正;在业务与行政管理上实行垂直领导,切实改变目前有岗无人、有人不办事的现状。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05-1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农村经济不像过去那样停滞不前,然而由于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状况的延续,农民的观念长期以来得不到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不够及时,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例不够合理,这都是目前急需调整的问题。
1 改变小农观念,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农民就会走不出“放羊,生娃,放羊”轮回的模式从而失去发展机遇,导致农民增收无望的后果。首先,要求乡镇干部在思想上大解放、观念上大更新,树立“抓发展,促增收”的的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励办法,将检查结果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范畴,解决干部思想上的问题。其次是抓好群众的宣传教育,由于农民的思想意识、农村的劳动力状况都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他们克服山区意识、小农意识,树立现代农业意识和理念,加快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再次是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理念和生产技术。让农民熟知经济作物的培育和养殖。提高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和大胆尝试,打破过去农民种地为了吃饭的传统观念,与机械化大生产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理念相结合。从观念彻底的改革才能实现种植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比例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处于过剩状态,应依据现实情况,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加大经济作物和专品种饲料玉米种植。根据市场和各类作物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大力发展专用品种大豆、蔬菜、马铃薯等大宗特色产品生产;二是积极发展瓜、果、烤烟、小杂粮、杂豆、小油料、食用菌、油豆角、粘玉米等区域性、专业性较强的特色生产;三是发展北药、山野菜、花卉、蜜蜂、蚕等特色农业以及开发旅游、观光农业。
3 改良品种结构
袁隆平先生的水稻品种,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选择优良品种,搞好优质农产品开发,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前提,开发优质农产品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结构调整最佳途径。抓好品种改良,引进和培育各类农作物的优质耐用品种,发展优质稻,专用优质小麦、高油、高蛋白的食用大豆和高淀粉、高油、硬粒食用型、高赖氨酸饲用型玉米,以适应加工业和其他方面的需求。开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农业产品是重中之重。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形成绿色食品的产业优势。
4 因地制宜,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基地
过去的小农经济形式相对于我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显得严重滞后了,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专业化、具有一定区域性的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在美国,只需要三两个农民,就可以耕作上千倾的土地,在中国,这种情况是让农民不敢想象的。所以各地要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的支柱产业和生产项目,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推广创新技术,坚持多样化种植,优良品种和优良种植手段相结合,创立现代化的高效农业技术体系。特别要注重提高技术水平,重点强调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突出经济效益。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新品种,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引进项目的示范、推广和普及工作。
前面说过,美国农民已经进入了机械化时代,而我们的农民还亟待扫盲,农民本身的素质已经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农民快速提高文化素质、经营管理素质和适应市场经济能力。农民本身对市场,对生产的认识和熟悉程度决定了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所以要通过实践,培训和管理等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素质。同时要大力改善生产条件,发挥农业设施的基础作用,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技术应用效果,提高农业结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让农业信息创造财富,促进生产。同时注重市场的开发。建立蔬菜、粮食、水果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创建开发各类农产品市场和销售渠道,在促进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壮大自身经济实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管理,完全从传统的经济形态中转变出来,使农民能够尽快地转变战略眼光,能够很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做好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的一大举措,也是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所以当下要努力做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严火其.中国农区长期以种植业为主原因探析[J].中国农史,2001,(0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反映指标的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中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统计工作领域,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1)农业经营规模小。由于受历史及传统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加之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进一步分割了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严重,使得农村投入产出比偏低,人们不愿意、也不易于组织大型规模经营,使得农业经营发展缓慢,农民增收迟滞,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农业发展条件差。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长期城乡不平衡发展,造成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而且由于不均等的发展政策,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农业发展缺乏发展的资金,农业基础的薄弱造成农村很难真正培养和留住人才,使农村的发展缺乏必须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许多地方土地政策多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挤压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的条件变得更为恶劣和有限。
(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序、有力的组织,而当前制约我国农民走向市场、农业快速发展的“短板”就是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1)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是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也是“三农”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时期。今后,中央和省里还要继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地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三农”扶持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首先要把这些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该配套的资金坚决配套到位,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生产状况。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建设。要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提高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抓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建设和林产品加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抓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前,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其对畜禽养殖、奶业及优质粮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集中支持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以及灌区配套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要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基层统计工作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立足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创新农业统计方法。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内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统计工作要密切关注农业经济中的新变化,发现和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方式和内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加大农村统计制度改革力度;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调查,并适当削减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的指标,建立健全反映新情况、新变化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把握。
(2)立足农村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重心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以粮食生产为龙头的传统农业生产有所弱化,农村经济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纯农业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正在逐渐弱化,农业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层次化特征日趋明显。这些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必须要站位更高远,跳出旧的农业生产格局来搞统计,来提供决策资讯,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立足农业统计队伍实际,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效能。农业统计工作点多、面广、监测难度大,在农村统计调查上,要加强“双基”建设,强化“核心”意识。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统计工作规范及相关业务考评办法,增强农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强化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统计数据的综合评估力度,确保调查数据不出现趋势性错误,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制订农业发展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存在农业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较缓慢的问题,城镇和农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政府要对农业经济进行科学管理,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大力引进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
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仍留存于农村经济管理当中,进而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此外,人们也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基层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重视土地承包制度,认为对经济发展没有多大影响,而且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表现得也不够积极,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此外,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包含着农村财务和农民负担等内容,在开展这些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很少颁布相关法规,因此就出现很多因为土地承包引起的纠纷,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农村土地规模小
当前的农村工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规模过小,例如我国的丘陵地带,大多是采用零散经营的方式,这样大型机械就很难集中运作,进而增加了劳动强度,农村经济收入也相应会减少。这样不但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削减农民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自从我国提出“支农和扶农”的口号以来,很多农民都不愿将自己的土地转让给承包商,这也是农村土地规模难以扩大的原因,农民也因此损失大笔的收益。
二、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办法
(一)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关系密切,只有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村经济进行管理和约束,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也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在建立体制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业发展,这样可以促进农业结构的快速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是利用加工手段来改变外观,拓展其销售市场,丰富产业链,还可以确保生产环节的安全,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
(二)采用多种方式融资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国家繁荣的关键因素,对于农业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提供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才能够对农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基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政府的资金扶持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仅要争取政府更多的拨款,还要想办法从多种渠道去融资,请求社会人士来投资,吸引各种企业提供大力的支持,这样就能更好地推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也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为生活困难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构建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挑选管理人员的时候要严格把关,对他们进行专业的上岗训练和前期培训,让他们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跟随时代的发展转变管理方式,组建一支高素质、操作能力强、具备责任感的管理队伍。同时,管理人员要时刻了解国家颁布的农村经济政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国家也要多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合理的薪资和提升机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此外,农村经济管理还可以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扶持和制度保障,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我国应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从多种渠道去筹集资金,并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确保农业经济管理策略能够顺利实行,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5,12(01):23-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是核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强化农村经营管理、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也是势在必行。
一、促进新农村发展的对策
1、免征农业税
1.1、免征农业税是在WTO框架下支持农业的手段。我国农业税的计税是以历史的产量作基数的。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税赋较为繁重,免征农业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农民收入低。从减轻农民负担角度说,乱收费与农业税来搭车收费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免征农业税可以从上减轻农民负担。
1.2、地方对农民直接补贴的试点,在操作中有两种办法:
1.2.1、按农民人头补,农村的情况较为复杂,有些农户人多地少,按面积补农户就吃亏。
1.2.2、农户人少地多的情况,通常只能以不刺激生产为前提,直接支持生产者。比如按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收入为依据直接补贴,与产品挂钩。直接补贴搞得不好会产生矛盾与不公平。这样就不如用免征农业税来代替对农民直接补贴。
2、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体制和机构,起到公益性、经营性职能分离,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互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新形势下,主要组织有两种。
2.2.1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主要由农业主管、科技主管系统、财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广播电视传媒等组成叫做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
2.2.2经营性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在服务主体上分为两类:是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和类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公司为主体,都是农业产业化中的组织。
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保障体系
3.1、农村劳动力转移体系包括有:
3.1.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政策扶持措施。为了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应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税收政策给予优惠。
3.1.2、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应不断加强,逐步提高。
3.1.3、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城市与乡村的分明的界限,真正做到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歧视政策与措施。
3.2、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体系包括:
3.2.1对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建立失业最低保障制度;对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在其拥有土地使用权的期内,作为农民每年土地获益的失业最低生活保障;
3.2.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相关的农村合医疗,使农民病有所医,解决了其后顾之忧。
3.2.3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做到所有的孩子有书读,有学念。
4、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4.1.1、目前有一大批成型的农产品中转市场、拍卖市场期货交易市场,孕育而生。
4.1.2、粮食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滞后。
5.1、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是:
5.1.1、规范市场管理,搞活粮食流通。
粮食市场准入制度,条件放宽,允许注册资金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粮食质量检验和保管能力,从事粮食收购的经济主体。健全中介及服务组织,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粮食资信评级机构、粮油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商标机构等等。
5.1.2、健全粮食风险调控机制。粮食风险调控机制包括;粮食预警系统的作用是对宏观调控市场、防止价格波动,分析和预测国内外粮食生产、供求、价格的信息,对市场情况分析和预测。储备粮干预系统,是指要保证足额的粮食风险基金和的储备粮规模。储备粮实实在在、吞吐、购得进销得出。
二、促进新农村经济管理经营发展的重要途径
1、健全各种工作流程,切实抓好“三资”规范处置的操作程序。
1.1、村集体一切收入都及时足额纳入乡镇委托服务中心统管资金帐户管理。支出审核审批制的执行,按照年初预算,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报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审批,并及时给予公开。财务支出单据七级联审后方可入帐,保证了,财务资金的透明度,农民享有支配权。
1.2、健全资产、资源监管工作流程。
村委会制定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出售方案,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审核评估,由村委会组织公开竞价发包,所有的竟包过程都要有有录像和村民参与监督,这样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2、实行“三种”管理方式,建立“三资”有效监管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