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1-02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明的不断先进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渐渐的跟不上时代的进展,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而先进的思想品质和理论素养的施教方,应该重点加以重视,首先要从政策成给予比较大力度的支撑、经济上加大支持,增加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激励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团队的潜能,从而迸发出大量的热情投入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中去。
教师团队的不断的先进和专业化的更新授课方式方法,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兴趣,由不明觉厉到心悦诚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核心在于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展而根据社会总体主流人文、政治、教育、思想,总结出来的核心精髓,主旨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更能具备适应现代先进社会文明思想的综合性人才,课本的理论知识只是“传道授业”的第一步,是教育的基础,而真正能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授课素质的是在最后的“解惑”部分,只有教师能将课程与现实结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要给学生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们在现实事例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能具备融会贯通的理解,真正将先进正确的思想政治的观念融入到个人自我认知之中。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创新
国内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前的教材目前还跟不上整个社会进步的步伐,中国整体思想政治提高的节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飞跃式进展,这是全民思想政治教育瓶颈的时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的思想政治课程是育人的根本,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不次于其他几大主要科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授课的时候要贯彻对学生的尊重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因材施教,鼓励不同性格不同观点的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和意见,多跟学生交流和沟通,以讨论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而不是强制性的死记硬背,避免学生产生过度的学习压力和叛逆心理。多与学生互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的转变,多给学生树立正能量的榜样。
三、从就业实用性的角度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飞快,各大用人单位正是紧缺人才的时局,步伐迈的太快一定会造成一部分的缺失没有跟上,专业类实用性人才固然很抢手,但是却有很多单位发出了“道德比实力更重要”的感慨,这一现象表明当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的落实性和实效性不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的感染力不够,学生并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
针对高职学生们自我管理能力薄弱、缺少上进心、对自我要求较低、并未形成正确的系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的这一情况,高职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首先是要以学生为本,用学生能够最大限度接受并喜欢的方式方法让他们融入到课程之中,授课前要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做到简化、活化,融入现实、贴近生活,不能天马行空的凭空传授刻板的书本知识,要让知识活用,要有极大的可操作性,让学生们将知识实质性的融入到生活中,融入到未来工作当中。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务必要让学生们清晰的认识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这一重大特点。
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的途径
在教育模式不断创新的当下,在经过教育学家和教授们对于教育方法的多方突破和研究之后,得出的最有效方式,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激发,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里特此提示一下,尤其是平日个性较为内向和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应该加大鼓励和参与的力度,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课题讨论的习惯和精神,激发他们自主参与课题讨论,勇于提出自我观点,甚至与不同观点相辩论的行为习惯和胆量,在不断的突破和讨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心灵的建设是一切的基石,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是肩负了建设高职学生们灵魂基石的重任课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正在逐步的完善,将理论渗透到现实当中,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一批思想品质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韦怀波.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内容与方法[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08)
[2]屈维彪.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J].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9(01)
摘要:三本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三本院校也应该进行全面地教育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三本
院校教育改革重点,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加以重视。本研究立足于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和实际情况,提供了以突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多元化导向、树立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等措施,希望对加速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服务。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多元化;教育规律
1.前言
三本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三本院校发展和壮大
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
试,在课程改革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从对三
本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入手,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扩大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
和领域的基础上,更广泛地挖掘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价
值,在有效提升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实现他们认知、
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
2.1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复杂化
三本院校是多种文化的载体,是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主题,是
多种制式和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
大学生的主要战场,当前三本院校中西方意识、个人主义和极端
思想都广泛地渗入,这不但给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
更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其中的意志不坚者会放弃正确
的信仰和思想,进而转投到敌对势力的环抱。
2.2 三本院校出现地位的下降
在思想活跃的今天,一些三本院校的大学生错误地将马克思
主义看做一家思想流派,这种不能正确对待的意识将
会引起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进而失去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2.3 三本院校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度不高
当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正在享受着改革开发的成果,他们接受
可口可乐、肯德基,讲着美国大片和法国奢侈品,进而会忽视了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精神上的空虚,进
而出现道德的沦丧。由于没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的现象还
会加剧,进而对三本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造成障
碍。
3.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强化的主导地位
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改
革,要将的地位进行突出,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的地位,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引导三本院
校学生探寻出思想政治的出发点和根据地,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
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打造出鉴定的信仰和思想体系,做到对腐朽思想、个人主义和消
极思想的有效抵御。
3.2 把握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本院校院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做到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与社会主义共同
发展。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吸收健康积极的文
化和支持,将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前进和发展的轨道上。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又要重视大学生心灵世界的改变过程。我们要以健
康、高雅的文化扶持和引导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增强三本院校
生的鉴赏能力,降低低俗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3 坚持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导向
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课程改革要融入多元化思想。一方面,
要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历史沉淀意义的优秀传统文
化;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中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成
果,在碰撞、交锋中形成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促进,
进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多元化发展的主导思想是以开放包容
的文化心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到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不断创新,实现批判性继承,达到为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更多素材和精华的目标。
3.4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时代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
到与时俱进,通过树立开放与民主的观念来提高三本院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课程体系进行
有效地创新,使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足够的承受力去应
对社会的发展的考验。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中,要坚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尚待发展的学生在复杂的
社会价值观念和流行意识中随波逐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思
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多样的尝试,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要和平、认真地对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他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宣
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要鼓励学生善于、敢于提出自己的
观点。要想取得个性间的相互认同,就必须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
化,通过对个性化的不断塑造和彼此融合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才会更加充实和丰满,大学生个人发展才会日臻完善。
结语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来
讲非常重要,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要看
到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性,要有长期工作和艰巨的
思想准备,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改革来提高三本院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效果,使三本院校大学生找到科学而全
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成长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国
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特殊意义和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牟萍,徐敏.探析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王顺芬.“两课”教学改革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
观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3]张彩霞.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J].青
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03).
[4]王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9-03
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影响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1]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人接受教育可能性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两者结合的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互补,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1968年,美国教育专家杰克逊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内隐性教学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隐性课程被引入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中。[2]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从隐性课程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指高校除显性课程以外,为实现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范围的广阔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因此,其范围非常广阔,涉及到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渗透于其中。从教育环境而言,它不仅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装饰及校园绿化等为主体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宿舍环境;从教育活动主体而言,它不仅包括涵盖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学主体,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服务主体;从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2)课程方式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以潜在的、内隐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性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它既受到学习经验、生活体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经过认知、认同而转化为内心信念,并自觉遵循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在设置好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氛围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在自然和无压力的状态下潜意识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理念和社会主流的思想道德。(3)课程作用发生的无意识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不是开门见山地直述道理,也不是引经据典地直率说教,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性的教育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中,通过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整合能力而发生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课程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感知对其进行影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学内容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渐把课程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形成新的自我思想。学生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和内化,就会对其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康发展。
二、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1.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校园规划、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生态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各学校特有的制度、特色文化活动、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在校园建筑、校园规划等人文方面的建设和开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同时,高校应当发挥自身实践教学的特色,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接受职业道德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营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应结合学生需求,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理想信仰”、“职业规划”等各种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在成长、成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统一协调,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风范正气,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动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高校所设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在学校设置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以及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也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这些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3.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隐性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人格的这种价值辐射远比道德说教、填鸭灌输更加符合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加以模仿。4]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应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政治理论素质,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克服了传统隐性教育中活动场所单一、学生真情实感流露受限等不足,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强了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二者结合,在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多元、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思政主题网站建设,通过校园网、校园BBS、飞信、微博和手机报等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系统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创新学习的观念,让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都能接受思想教政治育和创新观念的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73-77.
[2]叶琳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73-7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53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TANG Hongwei
(Zhanyi No.4 Middle School, Qujing, Yunnan 655331)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very rich teaching resources,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text and audio, human, practice and informationiz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quality, change the teaching way,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Key words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自然是其改革的对象。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那么课程改革将是空谈,改革也不可能达到实际的教育效果。那么什么是课程资源呢?课程资源就是指在课程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课程进行编制、设计、实施、评价,并利用一切人力、物力对一门课程进行资源的整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融理论与德育为一体的课程,除了要传授学生政治基础理论、哲学基础理论、经济基础理论等知识外,还承担着德育教育的任务,因此,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结合课程特点体现德育性、国家意志性和实践性。
1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现状
2004年3月2日,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文件,这一文件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分为了四大类:即文本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在这资源分类中,包括了思想品德教科书,以及与时事政治相关的书籍、视频等;包括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了课堂讨论、课外参观以及实践教育基地等;还包括信息网络上的课件以及相关文字资料等。该文件是在新课程改革后印发的,其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类,符合了新课程的改革目标,不仅注重非生命性资源,更注重生命性资源、地域资源等来为学生的学习以及教育事业服务,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更有明确目的的开发与利用。
基础教育新n程改革自2001年9月新课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试验到2008年全国基本覆盖,迄今已有10多个年头了。在这时代背景下,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被广为关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局限。随着新课程改革目标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发的领域和层次也在一步步拓宽和加深,把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将课内外进行相衔接、创设新情境、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机制。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时而是案例分析,时而又是角色扮演,时而又是观点陈述……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大部分学生仍然像棋盘里的棋子,受教师操纵,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安排被动地学习。因此,要想取得实际的教育成果,加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2.1 从学生实际出发展开教科书等文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树立新的教材观,该观点认为教科书只是教学资源的其中一种,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否定“教科书中心”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教学要依据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更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来调整教科书的结构、顺序,从而使其更合情合理。教科书是学术专家精心编排的,其内容虽然有科学逻辑性,但不排除有些地方编者也没有考虑周全,这就容易导致知识的设计出现漏洞,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需根据知识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这两个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分析和优化重组,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编排顺序,使其更具科学性和逻辑性。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展现教材内容,以拓展学生思维。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教育家叶澜也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看待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只知道记下老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知识,却没有得到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还要调查各个学生的兴趣;不仅要掌握编者的意图,同时也还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再者,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删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在修改再版这一过程中,社会也在发生不可预计的变化,从而导致教材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变化,影响了其教育的价值。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滞后社会的内容进行修正补充,比如,要求学生利用n余时间来搜集时政新闻等材料,以此补充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而如何利用好例子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是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其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和巩固。
2.2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加强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人力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人力资源,决定着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水平、范围,其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学资源。因此,要更好地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资源,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并把人力资源的价值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其贡献率。
首先,开发利用思想政治教师资源。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认为教师应具有多重角色,既是知识传授者,还是学习者、研究者、引导者、开发者等。在多重身份的前提下,对教师要求也更为严格了。从思想政治教师本身来说,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牢固的专业基础,不断地学习、实践,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根据时代要求完善自身。从学校等教育机构来说,可对教师实施岗前岗后培训,通过培训让教师的教学资源观念更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使其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践行着。
其次,开发利用学生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占据着绝对重要的作用。任何教学资源的开发,最终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学习而服务的。学生资源是指来源于学生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的知识、经验、感受、创意、问题、困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此,在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兴趣以及思维差异等方面出发,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举的例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对于学生之间产生的分歧要善于捕捉,筛选出其中有价值的差异资源,进而引导学生共同关注探讨。此外,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5岁至18岁阶段,思维异常活跃,因此,还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以及思考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三,开发利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资源。不论是学习主体,还是学习的协助者,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来互相帮助。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开发利用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比如法国就是通过成立理事会这一方式来发挥学生家长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家长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有关的社会人士请进课堂,让他们也成为“老师”。由于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着学生所没有的优势,让他们走进教室扮演教师的角色,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模式,调动课堂气氛,而且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世界,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可以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学习并从中获得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3 从信息和实践的角度加强课课资源的开发利用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1 高校的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大面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此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只是比较少的学校作为选修课开展。但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在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而且传统的教育方法也不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教?W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对固定知识点的传授,学生更多地是去记忆,而不是了解其内在的涵义,这就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原则相违背,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只是讲授希望学生掌握的,而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学的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异,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的应该是引导和解释的作用,而学习和提问是学生的任务。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需要改变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
1.2 缺乏学术带头人
改革开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都是高校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著名哲学家的思想,去了解整个思想政治的发展史,以及现在的一些国际局势等。[1]改革开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缺乏学术带头人。虽然有前人遗留下来的相关内容可以供我们学习,但是想要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就需要更多的学术带头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它的重要性不低于专业课。这些书本记录的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缺乏学术带头人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缺乏学术带头人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一些相关领域的人物更多的是去解读和学习前人的智慧,而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制定出属于自己的相关理念。思想政治的内容比较深奥、理解起来比较费劲,加上现在研究相关学术的人员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学术带头人的缺乏。学术带头人的缺乏不利于整个学术的进展,也不利于一些相关知识的学习。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
改革开放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得到了重视,现在所有的高校都有相应的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大学生增加对政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大学生的?C合素质。对于一些实际的问题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目标的达成就离不开一些实践课程的开展,但是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学校相关领导对一些考试成绩等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对于一些实践课程却不看重,这就使得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由于实践课程开展起来难度比较大,一些高校甚至取消开展实践课程,只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更多地是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将学到的知识和一些实际的问题联系起来。思想政治课程更多地是为学生奠定一定的政治知识基础,让他们在实际过程中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但是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成为了考核学生综合水平的一个必选课程,课程考核只是对学生背诵知识能力的考核,而不是对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一些知识联系实践的考核,这种考核与当初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不相符合。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措施
2.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非常关键的,它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的课程没有区别,都是需要对一些重点的内容进行背诵,然后通过考试就可以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学没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看重,那么相关课程的学习也起不到理想的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有偏差,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学校和老师对这方面知识不看重,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之前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告诉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平时也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通过这些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高校学生只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之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课程中存在的一些疑惑及时地提出,还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讲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和老师都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2.2 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教学队伍,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效果。[2]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专业的教学队伍的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首先从教师本身来说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体系。教学方式要有自己的风格,在上课的过程中多结合一些事例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该加强对时事的了解,对一些新的政策要主动去学习。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招聘教师的时候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对应聘人员进行审核。除了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还需要教师对现在的一些时事政治去分析。对一些已在职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去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行得比较好的学校去学习相关的经验,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出,然后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建设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相关人员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学校还应该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规划,注重一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不定期地组织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学习,只有好的规划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将其贯彻落实,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2.3 必须坚持教学内容的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教育部第十六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颁布以后,全国高职高专学校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虽不需要与其他学科那样要求“校企结合”,但仍然应与其他课程改革相呼应,与整个社会的变革方向相一致。本文认为,当前阶段,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慎的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之间是否需要整合
这种整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就是要压缩理论课程比例。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他们最不擅长的就是理论分析,与其在昏昏欲睡的氛围中接受理论熏陶,不如给他们机会去实践活动中感悟。但是,“压缩”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不重视,就是缩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所以会有很多人反对这一点。其次,避免重复。最常出现的重复就是举例的重复,也有内容重复。有些例子虽然比较有名,但如果随便把它在课堂中拿出来而不增添新意,就很容易与其他老师“撞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些内容是与初中时期、高中时期政治课内容重复的,这部分内容如果还是停留在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必然会引起同学们的阻抗心理,不利于学生们接受。这就涉及到了最后一点――重点突出。在重点问题方面,在涉及到同学们关注的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者们一定要深度挖掘,将这部分内容讲得透彻、讲得精彩。这样不仅起到了提高同学们思想政治意识的目的,还达到了让同学们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整合是有风险的,一旦整合不当,便会使课堂教学失去重点。另一方面,如果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没有把握好尺度,尤其是在重点问题的选择方面如果取舍不利,则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学生思想价值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确的指引作用。
二、如何把握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考核中的比重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引企入校”“校企合作”,这与学科自身特点有关系。但是笔者提倡用另外一种方式达到加强实践在教学与考核中比重的目的。在教学方面,可以鼓励同学们在规定主题的情况下,制作PPT或者寻找相应主题音乐、网上热帖,充分利用微博等网络新载体。在考核方面,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考试成绩与同学们大学生活、日常表现相联系给分,即给出的不仅仅是某个学期某个理论课程学习的单科成绩,而是一个同学在大学期间不同学期表现的一系列成绩。那么这个分数将成为该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综合分数,也会成为用人单位或者其他考核非常看重的一个分数。这个分数才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连接到一起。也只有进行这样的教学与课程考核的改革,才能够真正的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际作用。而这个后续分数,应当由辅导员或者德育导师之类的学生工作人员来赋予。每个学期进行一次公开和解释。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如果辅导员或者德育导师对所带学生不熟悉,给出的分数有失公平,则只会使学生蔑视或者反抗这种新的考核标准,难以达到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在概念上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中内在地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在高校中收到普遍重视,而心里健康教育在最近几年刚刚受到重视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列为一门课程开设。但二者又是有差异的,不可替代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将二者合为一起进行开展,但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并显示出更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实际效果。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目前看来主要体现在促进作用和补充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比较专业的知识加强对学生应对挫折、调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训练。一些同学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总之,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外,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在教育策略和方法手段上做到有机结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到各种思想问题的根源,真正解决学生在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渠道。为了保证这系列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人员,应尽量使这些课程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感召力,能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能够真正的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影响新一代年轻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能够真正的与时俱进,与社会改革发展趋势相呼应,所有的这些,不仅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发展好坏,也影响着我们国家一代人发展的方向,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G641
现在谈论起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更多的人是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个很老旧的话题,我们自从上学起已经接受过很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没必要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然而,我们可以反省一下,在这么多年的受学生涯中,我们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完善的,我们是否真正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是否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很大漏洞,而我们又如何去填补这些漏洞。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我想大部分人和我是一样的,并没有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学到太多东西。而我们学到更多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我们的专业课的知识。如今我们的一思一想都是来源于我们的专业课知识的恩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有必要在专业课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接受到全面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R悼沃薪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规律的内在必然要求
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教育中讲究全面结合、统筹兼顾,任何事都是相互联系的,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做事情。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更何况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做人教育。仅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需要在不同实践中应用思想理论,让学生在树立世界观与价值观时,可以立刻想到这些理论,成为学生面对问题和处事的方法。教育中不同的要素之间都是存在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的关联。那么,在其他的专业课程中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将思想政治缴入渗透到专业课中。在相互结合过程中,学生可以接受到更全面的教育。不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授课教师仅需要传授自身专业的内容,不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中。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都希望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两者只是共同目标下的具体的分工不同而已,仍然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一名思想政治素质很低的学生,很难做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进而可能产生不良的、甚至是恶劣的职业行为。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要性。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欧美文化的进军,韩流文化的传入,使现代人,尤其是还不具备自己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来说,产生了一次次思想大大碰撞。如今各国都在学习他国优秀的文化来补充和丰富自己。我们生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不需要自己去刻意寻找,各种文化、价值观自动出现在我们的可接触、可视范围内。而我们能吸收、利用这些文化之前,是不是要先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呢?如果只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课来逐步建立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些少得可怜的课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关联最为密切且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就必须在这种情况下伸出援手,在课程教授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去深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在周围教学环境中的存在。专业课教师要在备课时,可以更明确的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同时查阅有关资料,积极的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联想,从而划分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的内容。有利于在教学中合理适当的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地域性、专业性以及教师自身的授课特点,灵活合理的采用思想教育,这种变通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毫无关联的生搬硬拉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思想政治内容,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样在面对多种文化不同面貌时,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天然教育优势
每位教师在成为教师前都进行过教师培训,在任课过程中也会接受定期培训,还会有学期性的各种教师评价,教师进修等。可以说教师这个职业存在相当完善的产生,再教育体制。因此专业课教师是具备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格的,也是具备相应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这个不用担心。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每个专业课都有一定量的学生粉丝群。学生喜欢这门课程,自然就会在上课的时候格外认真,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很可观的。所以这时候,如果专业课教师在自己课程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属于理论类,比较枯燥。那么教师就需要对思想政治教材进行仔细研究,拟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兴趣。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此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会以老师为标杆,来督促自己。所以各个专业课教师需首选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以确保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不经意地采用符合思想政治标准的教学方式、课堂提问方式,无形中,在专业课中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
四、结束语
根据本文分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法》中就明确指出,教师需要将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是教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郝文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
[2]吴琼.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政治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96\99.
[3]刘梅.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新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一、情商教育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必要性
情商EQ作为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又被称为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相对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而言提出了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个全新概念———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情商如今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大众所关注和提及,对于其在个人的生活、事业发展上的影响本文不再赘述。从高校层面看,情商教育渗入高校思想政治过程非常必要的,原因如下:
(一)从二者本身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本身联系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对受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作用,并为其情商的突出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情商教育则可以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情商教育可以为思想教育奠定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基础,并提供强大的情感动力支。
(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来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培养出爱党、爱国家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涵盖了人的体力、智力、才能、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发展,这其中的各方面尤其是社会关系和才能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健全人格和情绪智力。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情商的培养教育,才能培养出硬实力过硬,软实力过关的人才,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为突出。
(三)从高校受教育者方面看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处于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多元文化影响着他们,就业压力与社会压力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负重。一方面他们自身特点也是很突出的,乐于接受新事物却普遍缺乏耐性,喜欢与众不同彰显性格却也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在他们这个迷茫的阶段,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受教育主体的高度配合和积极态度,这种积极的配合和情感上的乐于接受便要借助于对他们情绪智力的培育提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二、情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情商教育中的情商不具备量化标准
情商虽然已不是一个新兴词汇,社会、企业都呼吁高情商的人才,把情商与智商同等作为成功人士的必要因素;个人在自身发展、人际交往中拥有了高情商便拥有了高效发展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但是,情商不等同于智力拥有参数和量化标准,现有的“九型人格分析”和“国际标准情商测试”可以给出类型和分数,却无法涵盖个人更广意义上的情绪抗压能力、同理心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商教育的困境
1、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载体
是将情商教育设为课程还是作为对学生的一个日常持续的培训,以便于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情感支持,还是像开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样也将情商教育课列入公修课中,在当前各高校中并没有统一的作法和科学的课程建设。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大学生情商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必修的学分,或者将情商教育纳入就业的系列培训中去,还有个别高校并没有将情商教育系统地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辅导员,高校公共政治课老师对情商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效果,教师队伍的情商水平也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情商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
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形成以及后天受到的影响等许多因素才使受教育者拥有不同的情绪智力。这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问题,面对不同的个体,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情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展开情商教育
从当前高校来看,即使开设了情商教育课程,也是仅仅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我认为这个做法不够全面。情商教育并非仅对大学生就业有利,而是对大学生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应该将情商教育摆在一个什么位置仍然有待讨论,而用什么方式进行情商教育却已是当务之急。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学科设置都有所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运用各种形式展开情商教育。
1、要利用讲座、开设课程宣传情商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了解并重视自身情商的发展,并有意识地、系统地根据学习内容不断地完善、调整自身。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活动中融入情商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是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展开,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团日活动都可以提供人际交往的广泛可能性,也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春风化雨,关注大学生情商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不是单纯地灌输,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着他们心灵的成长和心理的成熟。高校公共政治课老师也应该在课程中注重受教育者的情绪智力培养才能使课程更好地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4-0121-03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始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首创的第二学历教育①,是建立在大学教育基础之上的公安专业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课程教学必须凸显其职业特色,这就决定了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能重复一般大学的教育内容,而是必须结合公安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予以特色创新。
公安高职教育思想
政治课程的教学特点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含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思想上全面认知、内心中真实认同、行动上自觉践行公安民警所需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要求。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际,公安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
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接受第二学历教育的学生年龄差距大(出生年从1985年~1989年不等),来自于各类不同的高校,学制从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生源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入警的起点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综合素质也存在差异。受教育经历及自身年龄的影响,学生在入校前价值观就已基本定型,普遍强调自我个性。而公安院校更强调整齐划一、统一标准等共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势必受到共性的约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毕业之后的职业身份不确定,第二学历教育模式下的招生即是招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具备了准职业人身份,即准警察身份。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公安职业及其职责对于正式民警的标准和要求开展。
课程目标的战略性 公安院校第二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公安一线的社会管理人才。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因此势必要强调公安民警必须做到忠诚为魂、纪律为纲、服务为本,始终牢记公安机关承担的三大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将思想政治课程放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框架下进行全面构想,凸显课程目标的战略性,即要使思政课程教学与公安工作和公安教育的整体目标相衔接,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在构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时,要坚持政治建警的基本战略,充分体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
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高职教育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应用性,表现在课程内容上则是紧密联系职业实践,传授的技能和知识要直接或间接满足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从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课程是公安院校的通用基础课,但长期以来,对其定性似乎只停留在基础课层面,而完全忽视了与公安业务之间的关系,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实际上,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联系实际,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然蕴含着双重性,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并且这种理论性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强调课程内容应用性的核心就在于不是单纯就思想政治问题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要启发学生结合公安业务展开思考。
课程实施的系统性 育人具有全过程的性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实施也应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始终,以突出其系统性。学生的教育训练包括入训、在校集中学习、业务单位实习等多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学生的状况与特点不同,所要面对的情况与任务也不同,思想政治觉悟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困惑与问题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尤其是要把握好各个关键时间节点,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遵循学生在不同培训阶段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切入点,着力解决学生在不同培训阶段可能出现的不同思想问题,强化随时、随地、随事、随人的“四随”教育,以突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的系统性与延续性。
侧重整体优化的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义为“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学活动诸要素依据一定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进行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学组合方式或教学结构”。某种教学组合方式是否合理有效,要看其能否体现和满足该课程教学的特色需求。
结合公安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本课程适于建构侧重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三课一体”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三课”是指教学的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第二课堂,指结合公安工作开设的特色专题讲座;第三课堂,指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的实践活动。“一体”是指三个课堂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发挥整体思想教育功能。
“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是人本主义接受理论。所谓接受不仅仅是信息的给予和传递,还包括对象在接受信息过程中感知、判断和内化的过程,而接受过程的有效性在于使传导者、传导内容、传导渠道和受传者有较高的契合程度。在接受过程中,接受环节是教育的关键环节,接受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从目前对接受规律的研究看,接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诸多要素(如接受主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的刺激,是诸多要素的多维度立体交互作用,而不是单一的要素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较其他学科领域的接受更为复杂,包括对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诸多需要“接受”的内容。如前所述,我校接受第二学历教育的学生有其特殊性,由此提出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对学习的接受变得积极主动,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借鉴接受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显然具有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三课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要改进第一课堂,提升第二课堂,拓展第三课堂,将学校教育目标与公安实际工作要求结合起来,构建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专题讲座教学为补充,以社会实践教学为延伸、内化、检验和运用的具体运作体系。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应突出公安特色和警种岗位要求,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联系公安实际,公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在公安实战技能方面要适应第一线需要,而且在思想道德、政治素质方面也要适应第一线需要。这种培养目标反映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上,则是以能力培养为主,不再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强调综合性与实用性。一方面,要适应不同岗位对合格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以够用、管用为原则,使思想教育与公安职业要求和警种岗位特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安心基层的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正确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即要通过具有警察职业特色的思政素质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认知上有改善,在行动上有方向,为成为合格的公安民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一模块必须进入各专业教学体系,以小班化形式开展教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组织和讲授方式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想方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专题讲座教学应关注公安工作的热点和岗位成才,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 专题讲座教学是遵照思想育人的总目标,结合社会、职业、岗位和学生实际选定若干主要问题,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社会与人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讲座用得好、用得及时,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结合公安工作的特点,公安高职教育思政专题讲座从内容上讲,主要是公安工作热点、社会治安状况解析、岗位成才等,主讲者可以多样化,甚至可以专门邀请一些校外专家学者、公安分局领导和基层优秀民警代表担任报告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到不同的社会信息。专题讲座教学的最大优点是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公安工作的实际情况随时随事选择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进行专题精讲,做到与时俱进,增强时效性。而且,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热点讲座能让学生明辨是非,把握时代脉搏;社会问题讲座能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岗位成才讲座能为学生今后的岗位工作树立学习的榜样和目标,如此等等,使学生走出教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必将有助于他们的全面成长。这一模块可纳入全校机动教学进度,以大班化方式完成教学。
实践教学应创建以实习实训为主体的立体实践体系,彰显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本质特征 广义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纯理论单向传授式课堂教学而言的,其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理论并掌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结合我校第二学历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最有特色的途径是各类实习实训。第二学历教育有其特殊的学制结构,学生入学后总共接受一年半的公安专业教育,在此期间,不同专业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实习环节,使基层所队的实训实习真正成为校内教学的延伸。各公安分县局实习基地一般都经过了长期建设,带教基础比较稳定和巩固,完全可以成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社会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同时附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任务,以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基地为依托,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习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效能。在实践教学中,关键是要加强教师对实习实训的有效指导。实习实训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一般时间较长,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势必导致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形式(如我校开通的网上实习日志平台)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要及时向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实际表现,定期到实习基地开展现场教学;再次要在实习结束后,组织召开实习实训座谈会,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畅谈自己通过社会实践还存在哪些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疑难问题,重点以答疑解惑的方式进行有效指导,从而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公安实践体验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程度和自我修养的动力。
突出检验能力的
多元评价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特征和公安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本课程的考核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以简单化、平面性的考核知识点为主的内容设计,改为主要检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践行能力和素质养成状况,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更要注重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表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将成绩考核纳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具体方法是将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包括课堂参与和平时作业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第二部分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集中考核,笔试内容可结合公安特色,拟定一些具有探索性、研究性的问题,采取案例分析、观点评述等方式(我校建有思政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其中的网络考试专栏可完成笔试);口试则由教师结合平时每个学生作业、答疑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出题考核。笔试和口试共占总成绩的40%,主要是评价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口头表达等多项能力。第三部分为实践考核,重点参考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基层实习、在团队中的表现等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评价学生的践行能力和素质养成状况等。
这种突出检验能力的综合性、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与文明素质的养成与提高,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注释:
①第二学历教育是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在全国公安院校中率先探索、创新的一种招录培养体制。具体是指自2003年起,学校的招生对象由过去的高中生变为全日制高专(高职)及以上学历的应届和历届毕业生,实现招生与招警并轨,学生入学后接受为期一年半的公安专业教育,毕业后颁发第二专科文凭。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我国公安教育的新途径、新类型,为推动和加速我国公安、政法院校改革发挥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秋霞.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含义与改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7):229.
[2]李维岳.接受理论源流及其应用价值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00.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向东,等.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8](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杰克逊(P·Jackson)在1968年他的一本书《life in classroom》中提出来的。这里的“课程”并非传统的“课程”,他只是借用了“课程”一词来说明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课程外,还存在着一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产生重大影响的,并非显而易见的,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因为它与“显性课程”相对而存在于教育的过程,他把它命名为(hidden curriculum),我们可以翻译成“隐蔽性课程”或是“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使学生不仅学到课本中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动机、正确价值导向。其作用是“显性课程”不能比拟的。
隐性课程是对传统课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学校开设的学科及其内容等“显性课程”,还可以学到许多其他的经验,如:学校的制度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所给予学生的经验和感觉;教师的人格魅力及教学过程中流露出的思想观念等都对学生的“课业及进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正是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影响,使学生受到整体性的教育经验。
“显性课程”主要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和固定的教学模式、教材教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隐性课程”却是将隐含的教育内容通过各种载体对学生进行缓慢渗透,这种课程虽然没有“显性课程”集中、及时,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学生的动机、态度、价值、心理,收到滴水穿石的效果,“隐性课程”避免了居高临下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产生的逆反心理。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造成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正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①因此,“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②这正是“隐性课程”的优点所在。
“隐性课程”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者等虽是隐蔽性的,却是由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和安排的,只是教育对象并未明察,而在无意之间受到“感化”而已。隐性课程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环境感染、情感教育、启发式教学、社区活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迂回”、“渗透”,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与影响
20世纪后期,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并将隐性课程理论引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出现了大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说和理论,如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拉斯思的“价值澄清理论”,威尔逊的以分析哲学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理论”,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里可纳在他的《品格教育——我们的学校如何教授尊重和责任》提出要利用各种德育资源,营造情境化的教育环境的观点,此外还有英国人麦克菲尔等人创建的“体谅德育模式”等,这些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隐蔽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行的途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功能。这些研究无不为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受这些理论的指导和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由以往的灌输向灌输与渗透并重转变,这种教育方法上的改革,已成为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实际操作层面,就是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场景、活动、文化、管理、传媒等各种形式之中,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引导教育对象自己去感知和体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的教育内容,从而把组织的意志转变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西方国家的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其主要通过“通识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美国大学普遍开设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等课程,还开设宗教学、艺术和社会、亚洲政治思想史等社科类课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断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营造隐性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如美国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在学校历史、校园风气、校园环境等方面所体现和渗透的大学精神、美国价值理念等。除此之外,还通过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这些日常活动中学会社会生活、获得道德成长。这使得西方国家学校表面看起来“无德育”,实际上是处处渗透德育的“泛德育”。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更好更显著更长久。
总之,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系统深入,实践较早,效果较好。为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借鉴。
二、隐性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
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概念及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递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载体,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其分类也是多种多样,我们这里对应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而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分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所谓“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联系教育的主客体,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与内容、为教育主体所掌控操作并能使教育的主客体发生双向互动的显性形式与手段。这种形式与手段具有直接性、强制性、正面性的特点。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能够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二是教育主客体能够借助其发生双向互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比较常见的有教学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联系教育的主客体、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与内容,为教育主体所掌控操作,教育客体无意识接受,并能使教育主客体发生双向互动的隐性形式与手段。这种形式与手段对于教育主体来说是明确的、有目的的,但对于教育客体来说则是间接的、隐蔽的,如:活动、场景、网络等。
2.隐性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都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它们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之下的两种并存的教育方法,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隐性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显性课程”的研究更重视和深入,而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和关注则要少得多。在此,笔者从对这两种课程的对比中谈一谈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重要性。
(1)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是教育主体事先按一定的教育目标设定的知识形态和理念形态,一般采用直接课堂讲授方式对教育客体进行一种强制的灌输。因此,教育内容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的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则是间接的,教育内容隐藏并寓于一定的载体之中,是教育主体事先按一定的教育目标设定的方法论形态和情意形态。它通过创设教育情境、保持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这种教育内容具有间接性、隐蔽性、非逻辑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内容是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政治主张、行为习惯,这种教育内容对于教育对象来说是公开的、明确的。对于处于思想叛逆期的受教育者来说,可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抗心理,从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反之,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是隐性的,教育对象并没有直接地感知到,这使得教育对象消除了思想戒备,在无意识的形态下接受了教育内容,教育效果更好。
(2)教育范围
在教育范围上,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范围比较狭小,一般有其特定的群体、固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教育范围是教育对象在学习生活所能接触的所有环境和氛围,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中隐含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环境,以及其他的各种教育资源发挥教育作用,呈现出无所不在的全天候的状态。所以“隐性课程”比“显性课程”教育作用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其基本上覆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3)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的能动性因素。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在“显性课程”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当然的处于主体地位,是教育的主体,对教育对象实施有针对、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教育对象无疑是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主体的教育。而在“隐性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教育的主体,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来设定相关的情境来进行教育活动,同时还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文化层次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从而调动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愿地接受教育,能动地把教育内容内化为自我的观念和行为。从而使教育对象由单纯的教育客体转换为教育主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4)教育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性课程”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对教育对象进行传授的教育途径,采用强制说教等“灌输”的教育方式,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而“隐性课程”则是通过间接地把教育者所要传授的内容赋予一定的载体并通过特定的载体传授给教育对象的教育途径,采用“渗透”、“迂回”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对象自然习得品德和行为,追求的是一种持久的效果,这种教育效果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也许是一生的。
不难看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性课程”更多作用于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使教育对象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体系,为其思想品德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所以“显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而“隐性课程”更多的作用教育对象的内心体验,通过一定的载体把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从而达到对教育对象的个性品质、行为和习惯的养成,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因此“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今天,努力开发隐性课程势在必行,它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注释:
①②[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55.
③杨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
参考文献:
[1]王艳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龚翠英.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3]刘军卫.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安徽大学,2011.
[4]邹渝.论高校隐蔽课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
[5]江立成,朱克平.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在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中,高职院校的生源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就我校而言,就有普通高中考入生、三校生(技校、中专、职高生)及五年制学生等构成因素。这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的受教育背景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在入学后由于未进行细致的教学分类,不同学生在相同课程的学习中,课程的教材、内容、形式却大多相同。尤其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都曾有所涉及。这一状况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存在瑕疵。多元的生源并未与多元的教学和多元的培养模式同步展开。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各高职前教育与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工作。
一、衔接的重要意义
"衔",在《后汉书·张衡传》中作"口含"解,有完全纳入之意。"接"在《战国策·秦策五》中解释为"连续;继续",《说文解字》中指"交也,从手妾声"。衔接,意为重叠后又有影响、发展之意。二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本文中,高职教育与高职前教育要实现衔接,意味着要发现对接点,才能够有所前进,否则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靶之箭。
1、课程衔接有利于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不仅以知识的获取为目标,而主要是以获得职业能力为目标。这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通过学习实用性职业理论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专业辅助人员,以达到胜任特定的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以学科教育为特征的普通教育,属于非学科、非学位型的专业技术教育,本质是以受教育者将来从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为目标。因此,应与行业岗位规范相一致,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就业岗位以及岗位目标所要求的能力基础来确定。
为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点上,应把如何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爱岗敬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凸现出来,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夯实基础。这一指导思想,与高职前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是有明显差异的,忽视这一差异,就无法完成课程定位。
2、课程衔接有助于教育整体的提高
教育效益是教育的总产出与教育总投入之比。教育效益的一个基本含义是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职业技术教育是定向教育,学制、教学时间是常量,只有中高职教育两个层次的教学方向一致,不发生重叠时,有效教学时间才能保证,也才能达到最大教学效益。目前,我国其他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明确的层次,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二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如我国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大体雷同,教学内容交迭重复,理论深度没有明显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这无疑造成了教育投入的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低下,影响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因此,要避免重复学习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必须搞好课程衔接。
3、课程衔接可以最大成本地节约教育成本,事半功倍
在理工科类高职院校内,公共课尤其是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之间,历来存在着时间分配和课时分配的矛盾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效率的最大化,取决于课程的开设与课程的成效。如果思想政治课能够有正确的方式、内容和教学手段得以开展,那么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业热情,增长成才动力,将发挥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有赖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重复或自弹自唱,各扯一张皮。因此,只有用最少的时间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开设课程,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高职高专课程开发没有摆脱学科中心型模式的影响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从根本上仍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首先,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延续普通教育办学模式,课程开发没有摆脱学科中心型模式的影响。近十几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较大,但是教学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本位的框架。由于长期以来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把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准备程度当作判断教育质量的惟一标准,并固化为一种专业标准,直接导致了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其次是对职业教育缺乏本质的认识,缺乏对专业劳动过程这一大系统的研究,不恰当地追求所涉及的各学科系统的完整性,混淆了全面和局部的关系,造成本末倒置。再次是教学条件的限制较大。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活动课程模块,相对于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对实践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教师也需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但我国的职业教育投入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欠缺,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模式的转变。目前的高职、高专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多年来专科课程是本科课程"压缩型"的束缚,课程结构依旧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模式和内容体系,自然要强调内容的由浅入深,突出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相互衔接中的重复与断档现象不可避免。
转贴于
2、高职院校与高职前教育部门沟通不足
由于教学的上级管理部门不同,地域隔绝、相互脱节,中高职院校之间互不了解,缺少协作与交流,没有发挥高职院校应有的龙头带动作用。从专业设置上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较多,而高职院校受本身教育资源的制约开设专业却很少,许多学生苦于找不到对口专业。从高职招生来看,现行的招生考试偏重于文化的考核,专业考核部分所占比重较小,技能考核更缺少规范性,致使录取的学生达不到预期要求,也导致了一些职业学校步入应试教育覆辙,影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从教学上来看,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从自身的体系考虑,缺乏对高职前学校教学的调查与研究,致使许多教材、内容安排重复。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兼顾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增加了课程衔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复杂,课程起点与中职生源的基础素质不相适应我国尚未建立过渡教育机制,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处于大众化的起步时期,许多高职院校刚开始起步,正值构建框架和完善体制的初创阶段,还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课程开发。只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大多数--普高生来展开教学。实际上,即使是普高学生,也仍然存在文理科之分,课程的整齐划一,不利于教学。
三、衔接的具体措施
实现高职教育与前期教育课程的衔接,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符合职教规律、满足职教体系自身要求的衔接的条件;其次要做好调查研究,分析各类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因材、因人施教;最后,要与专业课教育相辅相成,二者推波助澜,真正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
1、改革课程体系,构建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程。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目标不明确,则教学活动是盲目的,教学系统就会混乱无序。所以,高职教育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业务范围区别,确定教育教学目标。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已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要逐渐脱离学科体系的巢臼,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更多地以及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教学要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不同生源在高职阶段实施分别教育。
在教学计划方面,要做好调查研究,即要做好社会对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的调查,更要对招生对象已学过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深度进行调查,已做出与实际情况相衔接的中高职教学计划,从而避免教学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力求取得最大效益,这是衔接的关键环节。由于普通中学学生的文化基础好,对理论接受的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弥补学生的不足,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三校生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可以弥补文化基础不强、接受能力差的不足,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而且受普高生的影响也可以改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差距。这样,即便是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