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老年护理新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9 17:11:1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护理新技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老年护理新技术

篇(1)

2信息技术在社区、家庭老年护理中的应用

篇(2)

【中图分类号】R47;R749.0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77-01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手术对个体来说,也是较强的应激源1,它可导致个体生理及心理产生应激反应,从而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可影响手术效果,特别是会影响术后康复2。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减退,不良心理及生理反应可增加手术风险,甚至导致其并发症而停手术,通过对197例老年患者实施手术前心理疏导,解除和降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使手术能顺利完成,现将实施及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4年5月~2007年5月共收治老年患者197例,其中年龄最大88岁,最小60岁。男性118例,女性79例。全麻52例,硬膜外118例,其他麻醉27例。

2 实施方法

2.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是首位 手术前一天到病房探视病人,用尊敬的态度主动介绍自己,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告诉患者自己是手术参与者,手术中我们将就在他们身边,我们会尽一切努力为他们服务。

2.2 根据患者对手术恐惧心理做好解释工作首先让患者认识手术的必要性,让他们了解必须通过手术才能解除其疾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有手术医生,麻醉师及护理人员共同为他服务,手术室内各种设备都很完善,他们不用担心。

2.3 让患者了解麻醉及手术过程 并交代注意事项和配合要求,使他在思想上有充分思想准备。如全麻插管患者拔管要他们做摇头,睁眼等动作以判断其清醒程度,拔管后咽喉部有不适感,不必害怕。

2.4 根据老年人突出要求被重视的特点 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应认真倾听并耐心解释,让他们感到得到尊重,从而降低失落感。

2.5 做好家属工作,确保术者心情愉快 老年人除担心无法承受手术外,还担心子女嫌弃,怕孤独。因此要做好家属子女工作,要他们多陪伴老人,关心老人,让他们感到温暖。

3 讨论

通过对197例老年患者心理护理,不仅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而且沟通了护患关系,消除陌生感,使患者进入手术室,便有了亲切感和安全感,稳定了情绪,降低了手术中因不良刺激而引起的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及术后愈合不良的机率。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做到尊重,关心,爱护老年人,使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信任,在手术中给予积极配合,从而使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昌明.医学心理学M.四川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国强.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实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6.

篇(3)

据统计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10%,而老年人因机体功能下降,各种老年性相关疾病发生率如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在增加[1]。有数据表明,每年由于各种老年性疾病而来院门诊输液的老年患者约占输液患者总数的25%~35%。因为老年患者较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加之多为慢性疾病,病程长,因而在输液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2]。目前对于这个心理问题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出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寻找出适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门诊输液的老年患者86例,其中男48例,女38例,平均年龄(74±12)岁。包括糖尿病、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急性肠胃炎和一些急病的患者。文化程度大多是初中以下,少数是初中至高中水平。

1.2  调查方法:采用对话咨询方式来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输液时心理状态、输液时感到不适的原因、对输液环境以及护理服务的感受等方面。所有被调查对象事前都予以讲明调查目的及意义,患者均自愿配合,配合率为100%。

2 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感到恐惧紧张:有42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48.8%,排在第1位。由于老年患者大多对医疗知识比较缺乏,对所患的疾病以及接受的治疗不了解,加之老年患者理解及记忆能力下降,对医生及护士的解释不能明白,故在输液中易出现恐惧紧张的不良心理问题。另外,还有许多老年患者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当其身体又出现其他的疾病时,就愈发恐惧紧张,担心自己给家庭带来负担。

2.2  自觉寂寞孤独:有14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16.3%。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大多数家庭的子女较少,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患者的子女工作繁忙,不能长期陪伴照顾患者,特别是在老年患者罹患疾病,生活自理困难的情况下,较容易产生寂寞孤独心理问题。

2.3  出现焦虑忧虑:有13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15.1%,。由于多数老年患者的经济条件不充裕,而所患的疾病多为慢性疾病,因而经济负担较重,思想顾虑较多,思想存在着不小的压力,出现焦虑不良心理问题。同时由于患者本身血管弹性不好,穿刺时不能一次成功,且输液时滴速较慢,耗时较长,这都易造成患者忧虑等不良情绪。

2.4  自觉消极自卑:有10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11.6%。由于多数老年患者因为疾病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劳动能力的丧失,甚至有的患者行动不便,要以轮椅代步,大小便需要人侍候;加上治疗时反反复复输液,容易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也有经过长期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的老年患者,自觉没有治疗意义,出现消极心理,不愿接受输液治疗。

2.5  表现易怒急躁:有7例存在此类心理问题,占8.1%。老年患者多有慢性疼痛折磨,因而有易激惹发怒的情绪。同时由于医院在输液高峰期,患者就诊时间长且就诊程序繁琐,从挂号、就诊、交费、取药等排队时间过长,体力不支,因而容易出现急躁情绪,影响病情改善。

3 相应的护理对策

3.1  舒缓恐惧紧张情绪:可以通过使用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与老年患者交流、安抚患者,与患者解释所患的疾病病因,以及治疗方案时切忌使用医学专业术语,以避免出现沟通困难,对于恐惧紧张情绪明显的老年患者在输液期间可以安排专人护理,同时给予日常生活保健及健康指导,交待患者需要注意的预防措施。

3.2  排除寂寞孤独情绪:在门诊发现老年患者单独来输液时,应主动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要有耐心地倾听患者的烦恼及诉说,给予患者安慰和关怀、不得冷漠对待患者,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倾诉需要,交流时语言温和,面容微笑,使之感到亲切感,消除寂寞孤独不良情绪。

3.3  解除焦虑忧虑心理:对于患者思想顾虑重的情况,应充分理解患者的处境,并帮助患者解决在门急输液时所遇到的困难。对于血管弹性差的老年患者,选择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护士进行穿刺,取得老年患者的信任,尽量保证一针见血,这是满意度重要保证。

3.4  消除消极自卑心理:对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主动关心,耐心询问,态度要亲切和蔼,认真听取患者的建议和意见,务必维护患者的尊严,尊重患者的隐私。多与之交流讲解疾病的治疗过程,给予充分的心理疏导,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参与治疗活动。

3.5  平复易怒急躁情绪:对于急躁情绪激动老年患者,要有耐心的解释,必要时可为高龄患者给予便利,优先输液治疗。在输液高峰期倡导团体合作精神,调配护理人员,舒缓输液高峰的拥挤,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可以减少老年患者的易怒急躁情绪。

总之,在门诊静脉输液中,应深入了解患者的感受与需求,针对老年患者的心里特点找出患者存在的心里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好个性化心里护理对策,提高护理满意度。

篇(4)

作者单位:130703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了《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国家城市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国家或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1老年性疾病诱发抑郁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病症。与此同时,不科学的饮食习惯、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患者。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800万,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家庭、生活、疾病的原因导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针对老年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

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护理策略

2.1探求根源、因势利导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本身的因素如性格内向,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丧偶独居老人等发生抑的几率较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患者,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患者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序诱导,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患者,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患者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篇(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心血管疾病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严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常伴有心前区绞痛,疼痛持续达半小时以上,甚至持续数小时。患者常有濒死感,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心脏猝死。我科对确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积极开展舒适护理服务,减轻了老年患者的痛苦,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住院确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8例,病程8~15 d。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99例,男117例,女82例,平均年龄67.5岁;对照组199例,男112例,女87例,平均年龄66.5岁。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梗死部位、体质、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护理方法

2.1常规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①入院后住监护室,立即有效止痛、给予镇静药物,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心前区疼痛变化;②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床上进食,大小便,防止便秘,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③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尿量小于30ml/h或尿量增多时,及时通知医师处置;④做好急救药品和器械的准备,配合医师做好溶栓治疗的护理;⑤加强护患沟通,开展健康宣教。

2.2舒适护理

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情较重,复杂多变,舒适护理可让老年患者减轻治疗上的痛苦,激发抗病信心,满足患者需求的综合护理措施[1]。

2.2.1营造舒适环境

患者在医院监护室会因环境因素感到不安,应安排安静宽敞、环境舒适的单间病房。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采光充足,地面清洁、床面整洁干燥。减少监护仪、氧气湿化瓶、走路、开关门等产生的噪音,尤其是休息时段尽量保证患者无噪音干扰。

2.2.2卧床舒适护理

患者入院后一周内要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在床上洗脸、饮食、翻身、大小便。卧床不起的老人护理人员要勤换睡衣裤,保持贴身衣服的干净。为避免压疮,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卧床一周患者会感到不舒服,可施行按摩护理,按照头部、背部、腹部、四肢依次进行,时间不少于30分钟。帮助病人活动身体各关节,是十分必要的,活动某关节中出现痛感时,要轻轻地、慢慢地进行,不要勉强或强行牵拉造成身体障碍。病情稳定后,扶住老人下床适宜走动,关心患者生活起居,从生活互动中让老人感受舒适。

2.2.3舒适操作护理

治疗中输液、吸氧、插管、检查各方面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护理。输液前征求患者意见选择注射部位,护士温暖双手,血带松、紧度合适,穿刺准确、固定稳妥、滴速适宜,输液肢体摆放舒适。尽量使用留置针,天冷时使用输液加热器。持续吸氧,患者常感到口鼻不适,应选择挂耳式双侧鼻塞氧导管,操作轻,动作快,导管长短适中,患者鼻腔内、口唇擦拭甘油,避免干燥引起喷嚏,增加腹内压诱发病情加重[2]。需导尿或吸痰时,与患者交代操作目的,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操作中主动询问患者不适,调整操作方法。心电监护长期与患者连接,患者多有不适,应理顺各种导线,切勿缠绕患者活动肢体。协助病人采集标本,需要特殊检查如CT、磁共振、心脏彩超等,缓慢搬动患者,嘱患者去除金属物品,妥善记录和保管贵重物品,帮助患者穿脱衣服,得到患者信任和肯定。

2.2.4心理舒适护理

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过程中,以自己的良好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知,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病人交谈,给予病人同情、理解和支持,倾听患者诉求,赢得病人的信任,有利于激发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②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而导致精神面貌上有极大的改变,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不愿与别人交谈,不愿见熟人等。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使之保持良好的形象、整洁的外表与亲人朋友相见。③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用尊重和关心的语言,避免言语生硬、缺乏感情,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④巧妙运用积极的暗示方法,以利于调节病人心情,产生舒适愉和增强体质。⑤对于那些经济状况不佳的家庭,应尽量争取亲理解,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

3结果

采用不记名护理满意度问卷式调查,分组进行调查,内容如下表:

4讨论

患者特有的生理、心理、治疗上的需求推动着医疗保健服务的提升,护理服务模式的转变就是要将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去付诸于护理行动之中,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我院开展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舒适护理服务,旨在研究精细化护理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护理。在护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护理内涵,取得了满意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篇(6)

手术在现代临床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手术是一种具有侵入型的操作,不良的手术操作方式会对患者的生理应激产生严重影响[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1月~2016年2月共收治手术室老年患者220例,患者年龄为50~80岁,平均年龄为(68.5±8.5)岁。本组患者中,骨折患者86例,普通外科手术患者64例,胃肠肝胆手术患者49例,其他手术患者21例。本组手术患者的麻醉方式:全麻手术患者146例,局麻手术患者74例。随机将本组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例数均为1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措施进行手术,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手术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措施如下。

1.2.1术前心理护理 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对手术患者进行访视,核实患者的手术信息,并向患者介绍手术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主动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对患者的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状态进行疏导。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与手术患者的家属积极沟通,最大限度的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不安情绪。

1.2.2术中的心理护理 患者被送入到手术室准备手术时,护理人员应亲切呼唤患者的姓名,运用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消除其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医生、护理人员和麻醉师等工作人员,此外,在手术准备阶段,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使其分散注意力,从而缓解患者紧张心理。护理人员应齐心协力轻柔的将患者搬放到手术台上,并将其调整为正确、舒适。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表情,一旦其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处理[2]。

1.2.3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将患者身上沾染的血液、药液等彻底清除,帮助患者整理衣物,并在患者清醒后,告知其手术顺利完成。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并给予积极处理。将患者送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告知其手术后的注意事项等,认真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需求,并与病房护理人员办好交接手续。

1.3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3.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9.09%,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3.63%,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手术是临床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较为有效。但由于手术具有一定风险性和创伤性,术前与术后患者均存在较为独特的心理状态[3]。进行年来,相关学者对手术患者的个性、人格以及心理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由于受到疾病、手术创伤、手术悲观、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影响,往往表现出暴躁、抑郁、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部分患者伴有较为明显的机体症状[4-5]。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9.09%,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3.63%,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吕晓艳,洪静芳.心理护理对手术室患者心理状态及生理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8):90-92.

[2]范风群.心理护理在手术室患者心理状态及生理功能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8-79.

篇(7)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期间诊治的3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名,试验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60岁-82岁,平均年龄(70.26±10.05)岁,其中,心功能Ⅱ级2例,心功能Ⅲ级8例,心功能Ⅳ级5例;对照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60岁-83岁,平均年龄(70.66±10.21)岁,其中,心功能Ⅱ级3例,心功能Ⅲ级6例,心功能Ⅳ级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常规口头健康教育、饮食指导、遵医用药等等;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1)心理舒适护理,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病情折磨,加上害怕增加家庭经济负担等原因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舒适护理,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方面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加强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的患者为讲解病情相关知识、自我护理措施、日常注意事项等等,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微笑的表情、热情大方的态度,积极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适度;(2)环境舒适护理,日常生活中保持病房内良好的通风性和采光性,控制室温在22℃-25℃之间,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安静,避免寒冷环境导致心肌耗氧量、血管阻力加重,叮嘱患者注重保暖;(3)病情护理,在满足病情恢复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患者保持舒适的,比如半卧位,以避免气喘、水肿等不良反应发生;严格按照规范开展吸氧护理,吸氧过程中注意合理控制氧浓度,及时更换湿化瓶,保持动作的轻柔,做好感染等并发症的预防,在进行穿刺等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1.3效果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气喘缓解时间、心律恢复时间、水肿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4]进行分析对比。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行设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篇(8)

1.1 一般资料:本组280例(女235例,男45例),年龄35~72岁,平均51岁,其中上睑皮肤松弛下垂92例,上睑倒睫15例,上睑臃肿并单睑85例,伴有下睑袋145例,同时行上睑松弛矫正+睑袋整复术者136例,伴有轻中度高血压病史者72例,合并有更年期综合征者42例,体力劳动者82例,脑力劳动者128例,退休人员40例。

1.2 手术方法:沿重睑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眼轮匝肌,根据情况切除皮肤、眼轮匝肌和过多的眶内脂肪,用6/0尼龙线或丝线将皮肤切口下缘的真皮与提肌腱膜或睑板缝合,使二者粘着愈合,形成重睑[3]。

2心理问题

中老年患者对上睑松弛矫正术愿望强烈,但思想顾虑多,情绪不稳定。一方面担心周围的亲朋好友不理解而招致非议,期望值也容易过高,对周围特别是医务人员的语言、表情非常敏感[4];另一方面担心术中疼痛,手术是否安全顺利,术后效果是否满意等。对整容手术缺乏自信心,咨询时间长,对手术犹豫不决。因此在咨询过程中要耐心解释,了解咨询者的美容需求和心理状态,让咨询者了解上睑松弛矫正术的相关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外我们要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部分患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做过手术,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作为专科护士应了解和掌握中老年患者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及时给予相关专业知识及心理方面的指导,使其树立信心,自愿手术[2]。

3护理

3.1 术前护理:对中老年患者除按常规术前准备外,还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有无全身性疾病及药物过敏史,了解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病史。检查上睑皮肤松弛程度及皮肤弹性好坏;脂肪是脱垂还是萎缩;检查有无泪腺脱垂;检查上睑提肌肌力是否正常;了解有无眉下垂及眉毛和上睑缘间的距离[1]。针对患者具体问题,给予相关专业知识的指导和沟通。有高血压病史者,遵医嘱服降压药,待其血压稳定一周后实施手术。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如对手术处于犹豫状态的患者,告诉患者尽管上睑松弛矫正术存在风险,但专业技术水平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手术成功率高,疗效满意。上睑松弛矫正术不仅能改善上睑外形起美观作用,对倒睫的患者更有治疗,改善视野障碍的效果。对于上睑松垂患者,告知患者通过上睑松弛矫正术,切除松弛的上睑皮肤及多余的脂肪,能重塑年轻的眼睛,这些指导与沟通对于消除患者的顾虑,树立信心,稳定情绪,配合手术具有重要意义[5]。

3.2 术中护理:手术是在局麻下进行,患者难免精神紧张,常表现为恐惧和担忧[3]。除了有意与患者交流手术以外的轻松话题外,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我科要求巡回护士在术中经常握住患者的手,使其产生安全感;在医师进行可能导致疼痛性操作前,如注射局麻药时我们会预先用温暖性的话告知患者:“大姐,对不起,我们要给你打麻药啦,会有点疼,请您谅解”,手术开始后会播放一些轻松、愉快或患者喜欢的音乐,这些对于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克服恐惧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使患者在轻松愉快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度过手术。

3.3 术后护理:术区局部用小纱布覆盖,适当加压12h,术后用冰袋冷敷20min,这样可减轻上睑水肿、出血。常规应用抗生素3~5天。嘱患者回家注意休息,减少用眼,如看书、看电视、看电脑等,保证足够睡眠,尽量减少头部活动。注意饮食,进食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粗纤维的食物,因为蛋白质是人体组织修复的主要物质,粗纤维食物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大便干结用力解便时切口出血或裂开[5]。进食不要过热,手术后尤其是术后48h内,进食过热,创伤区小血管扩张,容易出血,加重眼皮的瘀血[6]。术后睡高一点的枕头,可半卧,抬高头部及胸部,术区高于心脏水平,有利于手术创伤水肿区域的淋巴及静脉回流,有助于消肿。术后短期内会有上睑水肿,轻度出血症状,患者会出现焦虑、烦躁不安情绪。应保持和患者的联系,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指导家属在感情上多给予安慰、关心,在生活上多给予照顾。指导患者隔天来医院换药观察,5~7天拆线。

3.4 恢复期护理:术后一段时间眼睛肿胀,重睑线曲折和不自然,年龄越大,这一情况越明显[5]。许多患者不能接受,常出现担忧焦虑心理,此时应向患者耐心解释,让其真正了解这些反应均属正常而并非手术失败。不应急于重新手术,必要时可用以往同类手术的术前、术中、术后照片资料加以说明,使其消除顾虑,并告诉患者美容重睑术不应只看短期效果,更应看到恢复期后的长期稳定效果,使中老年患者对美容重睑术充满信心。对于一些偏远、交通不便的患者,一般术后1个月内用电话联系沟通1~2次,这样不仅能消除患者的疑虑,帮助其树立信心,还是搭建医患关系的桥梁,使患者成为我们的朋友,成为一名优秀的口碑宣传者。

总之,经常与患者交流沟通,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疏导。耐心解开患者心中的疑虑,扶正其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思维,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能消除或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及提高手术后的满意率。

[参考文献]

[1]王 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98-1001.

[2]姜丽华.中老年眼部美容整形术的护理[J].护理杂志,2003,10:38-39.

[3]宋儒耀,方彰林.美容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94-195.

[4]车艳辉,孙晓霞.对中老年人重睑再塑术的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0(1):10.

篇(9)

目前, 老年患者入住ICU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与我国社会现状密不可分, 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估计至205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家属作为其主要的支持系统, 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因患者病情危重, 常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 死亡率极高, 其家属承受极大的身体及精神压力。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不仅服务于患者, 家属的心理波动同样应受到大家的关注。因此, 作者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对吉林市人民医院ICU老年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欲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老年危重病患者(年龄超过60岁)直系亲属, 包括患者的子女或配偶;已探视家属1次以上;愿意参加调查且有中文阅读能力, 并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1. 2 调查方法 在入住ICU的24~72 h内, 对家属进行一般情况、家属身心状态及家属需求调查, 调查表由作者自行设计, 家属需求参照中文版危重患者家属需求量表(critical care family number inventory, CCFNI), 采用不记名问卷方式, 要求家属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问卷, 如有疑问给予必要的解释。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2. 1 家属一般情况 患者家属100例,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37~70岁, 平均45岁。文化程度:中学(包括初中毕业及高中毕业)40例、大专37例、本科21例、研究生2例。患者共100例, 其中重症肺炎32例, 心力衰竭26例, 慢性肾衰15例, 脑血管病27例年龄60~89岁, 平均76岁。

2. 2 100例患者家属身心状态见表1。

2. 2 100例患者家属需求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中家属为中年人, 此群体作为社会、家庭的中坚力量, 他们应对各方面冲击及压力, 处于各种身心疾病的“危险期”阶段, 家中老人生命垂危更是重锤猛击其身心, 关注老年患者家属亦是医护人员不容忽视的职责[1]。由表1所示, 100例患者家属身心状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分析原因为以下几方面:患者病情在短期内加重且病情危重, 家属不能接受现实;患者被送入重症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家属不能陪伴其左右, 照顾其衣食住行, 不能亲眼看见其治疗过程及病情进展, 担心患者是否能得到细心的照顾;重症病房的紧张气氛, 对医护人员、医学常识及医院流程的不熟悉, 被告知各项操作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并发症, 家属常常焦虑、不知所措。老年患者常常罹患多种慢性病, 体现为多系统、多学科疾病集于一身, 且各脏器功能减退, 疾病的治疗难度大, 预后欠佳, 故其家属的需求有别于一般重症患者家属需求。如表2所示, 保证和减轻焦虑得分最高, 说明家属最关心的是患者的健康状况, 获取信息领域的需求不及接近患者及支持领域。殷睿宏等[2]发现家属有接近患者的需求, 空间及情感上的接近, 便于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家属希望多陪伴老人, 切实的感受到老人受到细心的照顾, 他们才安心。同样, 老年患者常常孤僻、少言寡语, 家属的探视能够平复其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而这与ICU封闭式的管理发生冲突, 为了减少矛盾的产生, 弹性安排探视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措施, 如患者外出检查时通知家属陪伴, 患者病情恶化时, 安排家属探视, 抢救成功后, 可再次安排探视, 缓解家属的担心。此外, 表2所示约75%家属因承受较大的经济及心理压力, 他们往往需要外界支持, 这要求医护人员设身处地的为家属着想, 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 关心他们, 尽量满足家属的要求。当家属情绪激动时, 应以高度的同情心关爱他们, 避免发生冲突产生医疗纠纷和不必要的伤害[2]。在此次调查中, 家属对于自身舒适度要求并不高, 但因尽可能给予家属提供较舒适、安静的环境, 便于他们缓解焦虑心情。

综上所述, 针对老年患者家属的身心状态及需求, 相应的护理对策为: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博得家属的认可;改进服务理念, 示患者如亲人, 贴心照顾每位患者, 获得家属的信任[3];加强宣教, 仔细的告知家属重症监护病房的制度及工作流程, 耐心解释家属疑问;当好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传递兵, 将患者的病情准确并及时的告知家属, 详细解释病情, 并将家属的爱与关心传递给患者, 给予患者精神支持;针对家属的性别、文化层次, 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 告知其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要点, 为患者出室后的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本组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62~76岁;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下壁心肌梗死16例,前间壁心肌梗死7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1例,下壁和后壁心肌梗死8例;症状表现异位疼痛12例,腹痛胃部不适29例,左肩疼痛5例,背痛3例,其它3例。经治疗均已出院;其中12例合并有糖尿病现继续在家用药。

2 舒适护理

所有患者入住CCU后,除按急性心肌梗死予以常规的医疗护理外,给予舒适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⑴环境的舒适管理:患者均入住CCU病房,抢救器械多,危重患者多,空间相对狭小,为了适应CCU的环境,给予可折叠落地式围帐隔离,形成相对私密的空间,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减少外界对视、听、触觉器官的刺激;同时要减少各种噪音:将监护仪的报警声关闭,由专人负责中央监视屏的各种数据分析及处理,根据病情选择性地应用监护项目;尽量减少各种连线和导管缠绕对患者卧位的不适,将便器,水杯放在易取的地方,夜间将灯光调暗,白天将窗帘打开,只要患者无不适感就使病房保证有足够的光线,保持病室的安静,医护人员要做到走路。说话,开关门窗轻,合理安排治疗操作及护理活动时间,尽量保证患者正常的睡—醒周期,以利于机体康复。⑵身体的舒适护理。几乎所有患者均需要静脉补液及反复多次抽血检验,因此,均给予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因反复穿刺引起患者紧张,害怕及疼痛等不适。大多数患者入院后早期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吃,喝。拉,撒,均在床上进行,患者非常不习惯,易产生疲劳,寂寞。日夜颠倒感而造成失眠,同时绝对卧床易造成腰酸背痛,浑身不适感,加之卧床后使胃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易造成便秘。

护理上着重施行触摸式护理,最初5天内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多部位按摩,日间每3h一次夜间睡前1次;腹部按摩每餐后进行,3次/d四肢按摩3次/d。按摩力量均匀,缓慢不可过度,按摩过程中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⑶心里的舒适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突然,急骤。危险性大,入住监护室后环境的陌生,与亲友的隔离,害怕疾病对以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以及担心住院会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等。加上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的抢救。各种监护设备的使用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及恐惧心里,护理人员要始终保持泰然,自信从容的表情用亲切,温暖的语言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陪伴患者,与患者多交流 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同情并理解老年人的孤独无助,忧伤及痛苦给予心里宣泄的机会。尊重患者,耐心向患者解释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反复介绍治愈病例,鼓励患者并消除其恐慌心里,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⑷社会的舒适护理: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家庭关系,经济情况尽可能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争取有效的家庭 社会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安心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同时要协调好同室患者的关系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关心使病房内保持融洽祥和友好的气氛。⑸心灵的舒适护理,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只要无危害性不予干涉并尽量满足其对宗教信仰的要求。

篇(11)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36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局部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易于止血、活动不受限、住院时 间短等优点[1],近年来,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主要路径之一。尤其 对于并发严重心力衰竭、背部疼痛、病态肥胖等的患者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2] 。据国外报道,患者平均年龄50~60岁,这种手术较安全可靠,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患者年 龄有关系。如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充分发挥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点,越 来越受到关注。我科对4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出现并发症2 5例。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 患者共482例,男323例,女159例,年龄60~82(71.3±10.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311例, 糖尿病167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要求患者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穿刺部位局部皮肤良好。

1.2.2 桡动脉穿刺方法:患者平卧于导管床上,手臂外伸外展置于臂托上,将腕部垫起以 有利于穿刺。常规消毒肘关节以下前臂和整个手掌。在桡动脉穿刺局部用1%利多卡因麻醉后 行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F动脉鞘,常规经鞘予以肝素3000μ,硝酸甘油200μ及维拉帕米3mg。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行介入治疗前追加肝素4000~7000μ,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不同的引导钢丝、球囊、支架。术后拔除鞘管,局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常规于术后3~4小时逐渐放松,术后6~8小时完全解除绷带。

2 结果

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共25例,其中筋膜间隔综合征1例,桡动脉痉挛5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7例,术后出血7例,前臂血肿2例,其他部位血肿3例。本组患者未发生桡动脉闭塞并发症。

3 护理措施与体会

3.1 筋膜间隔综合征:筋膜间隔综合征系肢体损伤后发生在四肢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病变 ,即由于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 缺血、坏死[3]。本组1例在术后1小时后发生筋膜间隔综合征,其原因可能与反复 穿刺造成桡动脉损伤,术中多次交换指引导管、进出导丝致使桡动脉受损,加之术中肝素化 ,致使血液由桡动脉壁损伤处流入前臂筋膜间隙内等有关。患者主诉前臂疼痛难忍,查右前 臂肿胀、手腕部活动障碍,右手感觉麻木,皮肤温度降低。经患肢抬高制动、压迫止血、硫 酸镁持续冷湿敷等措施无效,遂外科会诊后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张术。术后局部肿胀消退,手 及腕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因此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穿刺处及前臂有无血肿和活动情况、 肢端皮肤温度,重视患者主诉,加强交接班。如前臂张力过高、皮肤温度下降或有手部缺血 的迹象,应及时请外科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3.2 桡动脉痉挛:桡动脉痉挛是影响手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其发生原因与患者紧张、 穿刺时疼痛、反复穿刺及术者操作时动作粗暴等有关。本组4例患者介入术中情绪紧张,推送导管时阻力较大,经静脉注射地西泮5~10mg,并予以解释、安慰、交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10~25min后痉挛解除完成手术。1例手术结束撤管时导管不能拔出,在静脉诱导麻醉下安全撤出导管。故术前应向患者耐心讲解操作过程,注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精神放松。焦虑时除给予安慰外,必要时适当使用镇静剂。

3.3 迷走神经反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与疼痛、紧张、血容量不足、年老等因素有 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头晕、恶心、便意、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心率下降等。 本组1例在行桡动脉穿刺成功后推送鞘管时因过度紧张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给予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同时快速补液,约5~6min后症状缓解。6例在术后1~4小时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多在局部压迫过紧,致右手肿胀明显后发作,经给予阿托品0.5~1mg静 脉注射、快速补液、心理安慰等措施,均于数分钟后缓解。故术中及术后应严密监测神志、 面色、心率、血压、呼吸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穿刺部位有无疼痛,绷带包扎是否过紧 等,一旦发现异常马上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3.4 出血和血肿:由于手术过程中全程肝素化,故易引起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术中有时 因导丝误送入桡动脉的小分支血管引发穿孔,出血较多时可导致局部及前臂血肿。本组7例患者术后穿刺处出血,其中4例为术后拆除弹性绷带后0.5~2小时左右出现穿刺处出血,经予重新加压包扎后止血;3例患者放松弹力绷带后4~6小时出现穿刺处出血、血肿,经重新压迫2~4小时后出血停止。2例患者出现前臂血肿,由于及时发现给予血肿处加压包扎后血肿逐渐消退,未发生不良后果。3例患者术后24小时后在远离穿刺处出现皮下血肿,其中2例为肩胛下背部皮下,1例为胸壁皮下血肿,经停用术后抗凝,并密切观察,皮下血肿逐渐 弥散。故术后应将患者术侧上肢抬高,腕关节制动,密切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有无肢 端肿胀、疼痛、麻木、青紫等,注意皮肤温度变化。术侧上肢24小时内禁止加压及穿刺, 防止出血。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压力大,脆性高,容易发生渗血,故护理 时更应多加小心[4]。

桡动脉由于位置表浅,无较大的重要血管伴行,管径细易于压迫止血,经桡动脉穿刺术后患者损伤小、恢复快、周围血管并发症少,能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穿刺部位在上肢方便观察,给护理工作带来方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状况更复杂,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逐渐降低,且受患者手部血管条件限制,术后治疗护理不当也会引起手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引起缺血性坏死。故应做好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细致观察病情变化,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全明,王现青,田军,等.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304例[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2,10(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