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农业技术的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l)政府所拨放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直接造成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展开,并且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从而迫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自负盈亏。
(2)专业技术人员与非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比较低下,继而难以有效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推广手段、推广方法、以及推广内容的不完善,使得农业生产无法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服务,无法适应现代集约型农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4)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服务职能的错位,直接导致了农业技术的推广被暂时搁置,进而直接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因而,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迫切需要解决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的探析
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导向,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者密切关注农业科研成果,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进程。而对于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一般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l)从国家的角度来讲,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推动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运行。因而迫切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整合与综合推广,并且强化对推广组织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公益性职能。同时,加大推广经费的投入,在提高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创新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2)从基层农民合作机构的角度上来看,需要在加快发展、依法管理的同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并且用现代化科技知识与经营理念来提高农民的推广意识,继而在规范运营的同时,带动农民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当中来。
(3)设置与农民合作组织密切联系的科研、推广机构,能够在指导农民的基础上,使得科研单位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当中来,从而在转让科研成果的同时,有效推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在朝着现代化的农业转变,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必然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农业技术传播的效率。我国农业生产在整体上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可长期持续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受到阻碍。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
强化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快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农业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农业生产的动力,提高农业的粮食的产量和生产效率,提高畜牧、水产等综合生产的实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中,工作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大面积技术推广的需求,同时,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高新科技的掌握程度也偏低,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上的缺乏,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无法达到要求的标准,加上推广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实际推广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在思想意识上没有对技术推广工作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得推广工作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落实,许多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的农业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到基层农民手中。
2.推广对象技术基础较低
基层农业技术主要是在农村进行推广,推广的对象也是以农民为主,目前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大多数农民是在小学毕业之后就回家务农,文化水平和素质有限,对于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掌握较慢。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对象对技术进行快速、熟练的掌握,但是由于农民普遍素质较低,在较短的时间内无法对高新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上也不是很熟练,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由于这种不熟练而放弃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为基层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采取的是组织传播的模式,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农民只能很被动的对技术信息进行接受,技术传播的效果较差。推广的技术信息中缺少实用的农业技术信息,与农村的生产实践无法进行紧密的结合,有时会对农民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使农业生产蒙受损失,这种技术推广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必须采取新的方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的现状,可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时选择体验传播的方式,使农民亲眼看到农业技术产生的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单纯的技术信息宣传很难达到技术推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农村选取科技示范户,在他们的土地中首先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其生产力,在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后,农民自然看到了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激发其对农业技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
1.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提高农业技术的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我国农业技术生产的总体实力。
2.加强技术推广团队建设
在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技术推广的团队建设,增加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技术推广人员对推广工作的重视,才能使其在推广工作中更加的认真负责,提高基层技术推广的效果。
3.技术推广理论要联系实际
在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时,要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所推广的技术是否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需要,以及农民的实际需求。要在进行技术推广之前对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对农民的具体需求进行及时了解,才能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増长;农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这种现象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也多是粗放式发展,经济增长的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是走可持续与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本文重点针对农业技术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概述
(一)农业发展中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业是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产业。农业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农业主要指依托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农作物的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还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及相关的副产业。所谓的农业技术是在农业活动的生产活动中,农业从业者为实现增产与增收,对从事的农业活动进行的技术改造与优化活动。在农业领域内,农业技术的进度对农业发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外在表现有:落后技术的淘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产值的增长、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但在农业的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有:农村耕地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人地矛盾日恶化;农业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较弱;农业技术发展缓慢;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经济整体呈现不出规模效益;农产品供过于求,竞争力弱;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等。
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
农业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以此可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技术进歩的作用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改变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主要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通过改良农作物、鱼类、林木及牲畜的品种可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农业中生产要素的品种提升,需要现代的农业种植与遗传学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对所依托的土地资源进行改造与优化;需要改造生产工具与器械,提升生产效率;另外,还要提升生产所依托土地资历的利用率,以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二)优化农业生产环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中,更通过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整个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可以优化土地的基础建设,改善耕地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的状况;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的发展。在农业延伸产业上,农业加工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其产能与品种。在流通环节,通过农业技术的进步,依托先进交通工具与便利的交通设施,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快速交换。此外,企业可以建立起功能齐全,渠道多样的信息网,加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以此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
(三)改良农业的产业结构
农业不仅仅是指农业种植业,它包含了多个产业统。通过改良与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的可以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提升农业的增长质量,农业的产业结构也会得以优化与改良。举例来说,畜牧业与渔业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以此优化其产业内部的结构,甚至优化两部门产业间的结构,从整体上使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优化,最终是农业得以发展。
三、农业技术进步的优化策略
(一)提升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着手。首先。国家农业管理部门,特别是科研部门应该改变其技术研究方向。当期,我国地方的农业科研部门的关注重点是农业生产,科研重点几乎全部在农业生产上。农业科研部门应将科研重点放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上,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除此之外,科研部门应该关注农业的品种改良、信息技术提升等。其次,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应该忽视政府的监督作用。在农业科研领域中,所有的科研项目经费往往是由政府部门来提供。政府在农业技术提升中,充当了投资人的角色。在整个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中,政府部门更应该发挥其宏观管理的角色与监督者的角色。再者,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农业科技的产业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是指上市农业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高新技术园区开发与拖入,通过政策、地域及农产业优势吸引农业科技企业与单位入园,实现农业科技的产业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要不断的加强农业产业的教育。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产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意识;积极引导与强化农民及相关从业者的市场观念。农业技术提升的关键是农业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农业从业者应该积极接受农业产业教育,增强其科学文化素质,并在农业生产中将农业技术及相关知识运用起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推动农业的市场环境改革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依赖于农业产业本身。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为农业技术发展创造良性的市场环境。农业技术的发展本就随着农业市场环境变动而变化,市场对农产品与生产机械需求增加,市场上众多参与者会更多的关注于通过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以获取更多农产品。因此,通过对农业产业进行改革,增强市场对农业产业的需求,改善农业产业的市场环境,最终,创造有利于农业技术发展的市场环境,以此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有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做到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给农业从业者。最终,能够帮助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体系。技术推广与研究体系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对农业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与研究。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民及相关从业者、农业经济组织、农业技术研究企业的力量,要做到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五)提升农业技术队伍素质
农业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农技研发人员,提升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才是关键。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核实对农业技术团队的培训工作。因此,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要加强对其从业人员的培训;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研发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不仅要求研发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知识,还要求研发人员具有大量的农业经验;对农业技术研发团队而言,还应该完善对其考核评价制度。团队及研发人员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制度的作用。通过对相应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此激烈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妮丹.广西农业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科技大学,2011.
[2]高桂华,张南.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循环经济分析为例机[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01).
[3]高启杰.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02).
[4]焦红兵.科技进步对经济増长作用的分析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07).
[5]牛凯.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3):652-659.
1限制农机技术推广的因素
1.1受到农机推广模式的制约
很多农机运营模式中都存在着众多的因素制约着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特别在技术普及模式和农业政策模式当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农业技术管理会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发生波动,使以前制定的推广方案无法适应现实管理,因此就延误了技术推广的实际进度。通常结算是和技术推广工作相统一的,可是因为受到结算效率的制约,导致技术推广方案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还有因为没有合理的管理方案,知识资金不能稳定,这样就无法普及农机技术。所以,推广技术的工作人员应该了解农业的实际流动情况,然后再对推广方案进行制定,这样才能做好推广工作。
1.2管理方案随着运营方案的改变发生变化
在农机推广过程中,运营方案经常会发生变化,此种情况下,管理方案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农机推广的资金流动与其管理方案是组合到一起再进行实施的,因此,如果一项工作出现问题,那么另一项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可目前农机管理者在规划配套管理方案时,经常对一些重要因素不加重视,进而导致资金的运营效率得不到提升,管理方案无法落实,且还无法按照规定来推广以及普及农机技术。所以想要顺利进行农机推广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
1.3农业技术的发展受到了技术管理的制约
在农机技术推广运作速度越来越快的过程中,技术管理方式创新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果可以把此问题有效解决,将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创新的管理方案为农业管理中的重点部分,创新方案的能力需要技术发展能力的支持。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创新农业推广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推广运行情况可以衡量我国农业在农机管理方面是否实现了创新。我国很多农业管理企业在管理方面在世界上依旧处于中下游的位置,这表明我国在农机推广方面还未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2农机技术推广同农业发展间的关系
2.1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非常重要
我国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机技术的推广,因为农机技术在农业逐渐机械化进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由政府负责引导广大农民应用先进农机进行劳作,以使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也为农业发展的一个转型。农业机械化即人们通过不断推广农机技术,并逐渐将一些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还没有较高的转化率,这也是阻碍农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所以,农机技术的推广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2.2主要农业以及农机技术的推广同农业规划与操作间存在着关系
农业操作以及规划在技术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它们都能够对农业技术的实际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还能够反映农业每时每刻的发展情况,并且还都够促进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3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背景下,由政府操控农业技术的推广,想要将农业所具有的管理职能发挥出来,就需要认真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快速发展农业技术中,农机技术不断得到了普及、推广和应用,同时农业也在此过程当中逐渐的建立起来,并得以飞速发展。
3应用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方式,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农业技术具有三个管理模式:其一,对制度进行规范化处理;其二,对管理操作进行精细化处理;其三,对组织工作进行协调化处理。创新化的技术推广管理即将管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由工作人员有针对性且仔细认真的进行管理,此过程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认真对待自身工作,并将其认真完成。想要有步骤、有顺序的进行技术管理工作,并确保将当天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就需要当相应的工程完成后,及时检查技术推广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必须进行改正,并将技术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处理掉。其实创新化的技术推广管理在技术推广运行的整个过程中为核心部分,想要将推广项目认真做好,就需要学会应用一些创新手段和技术,以此指导技术推广工作的运行,进而使先进的农机技术可以得以有效普及,并扩大相应的使用范围。只有了解到创新所具有的作用,才能够掌握它内在的真实涵义。针对其内涵而言,在于把握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推广问题、技术方面存在的管理问题,以及技术推广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以促使农业管理体系可以正常的运营,并促进技术推广工作获得更高的效能。
针对于创新性而言,技术推广工作中如果涉及到了分工合作,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精密配合;农机推广要和其推广进度、推广环境等方面进行紧密协调,同时还要与相应的部门、机构等做好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针对于创新性管理而言,即分解和落实创新管理战略和目标的过程,使整体的运作战略可以贯穿到所有管理环节中去,并将其自身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创新性管理还能够促进管理执行能力的提升。当一个项目明确了自己的运营管理方向以后,就需要和技术推广情况相结合,根据稳当的创新想法,明确困难点以及关键环节,有步骤、分阶段的完善运转体系,以促进一些相关体系可以快速发展,最后结合所有的创新推广模式进行农机技术推广,使创新化的农机技术功能在农业发展中突显出来。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明确的一点为,在推广创新化农机技术时,应该将创新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从创新角度看,是把管理中的可操作性和一些不确定性进行结合,从而笔者认为推广创新技术能够将农业带到一个正确的发展轨道之上。
水稻种植大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受农户自身因素、生产环境因素、经济和外部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假设影水稻种植大户响影响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有以下3类:
(1)农户基本特征
农户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的性质、是否外出打工。从理论上说,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其技术应用行为呈正相关,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可能越全面,因而应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高;就农户的性质来看,本研究将稻农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稻农,另一类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作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可能拥有比普通稻农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优先获得和掌握新技术;农户外出务工可能会拓宽其视野,增强其对新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由于外出务工很可能会提高收入,因此其对新技术的投资具备一定的资金积累。
(2)农户生产特征
本文研究的农户生产特征有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和土地所在地的地形。土地种植规模是影响农户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规模成本递减的原理,一定规模的耕地面积会降低农户投资农业科技的成本,从而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需求越强,农户规模偏小会阻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但也有研究发现只有当农户家庭耕地自有面积超过一定规模时才会实现规模成本递减,进而成为影响农户科技投资的因素[15];种植土地由于地形的差异会导致稻农在应用技术时的基础设施、信息的通畅条件等不同,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技术行为。
(3)农户技术应用的政府政策环境
由于低碳农业技术具有正外部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困难,因而在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支持既有资金也有制度的扶持。
2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
(1)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农户中有63.70%的农户只有初中文化,20.98%和2.97%的农户分别具有高中和中专及以上的文化水平,12.39%的农户只有小学文化。从年龄来看,49%的户主在41—50岁之间,另外处在30—40岁和51—60岁的户主分别为22%和24%;另外样本农户中有24.51%的农户是更容易接触到新技术的村干部或科技示范户,有6.28%的农户具有外出务工经历。
(2)从农户的生产特征和政策环境来看,样本农户的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的平均值分别为201.69亩和17.67万元,有59.14%农户的土地位于平原地带;在被调查的农户在采纳低碳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接受过政府支持的占比达到了66.39%。4.1.5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上面的实证模型,本研究运用Eviews6.0软件对1069个样本进行Logit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从模型结果中的赤池信息量、施瓦茨信息量以及平均最大似然值看,模型的整体效果良好,检验结果LR值为65.62,在1%水平上显着;模型的McFaddenR2值为0.059,由于样本是横截面数据,所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根据估计结果,除土地所在地地形系数不显着外,其他系数达到了较高显着性水平,农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行为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户主文化程度变量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着且其系数为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农户获得、使用和掌握新技术。但是总体来看,在已经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266户农户中,由于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水平不足,导致现代生产要素在传统生产应用中的低效或无效,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传授心得科学配方施肥时,农户掌握得慢或不能完全掌握,导致滥施化肥、农药等现象常有发生,在应用了技术的226户农户中48.9%的农户在应用技术后认为其对生产经营效益的作用不显着。
第二,农户性质变量和是否外出打工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着且为正,说明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比普通稻农在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上更具有便捷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论村干部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而更容易获得政府或企业的技术支持,而科技示范户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强、能力强而成为技术应用的先锋代表;外出务工能够起到开拓农户视野,提高其对应用新鲜事物如技术的认知能力,进而有助于农户在生产中采纳新技术。
第三,农户规模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着且为正,说明种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新技术应用的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土地地形变量的系数为负,但不显着,说明地形差异对江西水稻种植中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不显着,原因可能是调查的农户种植规模都在50亩以上,其耕地的地理位置都不会太偏,或因达到较大规模而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因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着。
第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着且为正,说明政府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发挥了作用,这些政策包括制度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已应用了低碳农业新技术的226户农户中,有74.56%的农户获得过政府的支持,76.2%的农户对政府的技术推广政策满意或非常满意。由此分析可看出,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他技术服务主体的服务功能还未能建立完善起来的问题。
3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1)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低碳农业新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但水稻种植大户总体的文化水平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户对技术的有效需求,而且还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外出务工具有拓宽农户视野的作用,说明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培养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技术应用能力。
(2)土地经营规模在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中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3)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主体,但另一方面暴露出其他服务主体还未能有效发挥服务功能。
3.2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以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努力提高水稻种植大户的教育水平,以提高农业新技术采纳比率及其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程度。同时重视在农村高中教育,尽快将免费义务教育延伸到农村高中或职业教育,此外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函授等方式,通过示范引导、进村式品种技术推广等多种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各类传播媒介,为农户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提供常态化的平台和服务,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1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不相适
应众所周知,农业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果有利于我国农业遵循科学发展观,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产出率不高,主要是因为农业科技在创新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市场需求,对产品的研发要求过高,使得科研成果很难符合实际。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业科技人员,我们除了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努力提高自己素质及科研水平,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促使科研成果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
1.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与原来的农业增长模式相比,现在农业生产的增长模式更加趋向于集约型增长,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技术在商业与农户上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近年,在多数的企业中,推广农业技术的工作人员掌握的知识不够丰富,阻碍了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使得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竞争的时候失去了优势,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1.3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脱节
农业技术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农户。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农户对于农业技术的兴趣都比较低,这给农业技术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农户的经济水平低下,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技术上去;另一方面农户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就比较低,这些都导致农业技术的普及更加困难。
1.4资金不足
虽然在投资农业技术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对此做出了具体的说明,且对农业技术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与日俱增。
1.5基础设施不健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农业生产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匮乏,信息技术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各种设施筹备不全,很多现代化信息技术不能被学习掌握。对于现阶段农户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通过信息技术为农户解答疑惑,导致很多农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
2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建议
2.1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投入
各个地区的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推广农业技术的政策,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在使用这些投入资金的时候,各个地区的政府应该制定好相应的使用政策,确保所有的投入资金都能够被充分地利用。
2.2建设完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做好推广前的市场调研,使农业技术的推广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在农业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推动其普及。
2.3构建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新模式
在推广的时候首先要明白农户的实际需求,其次再依靠新型合作社的力量,最后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从而扩大农机技术推广的范围。还可以开发和利用民间资本,进而形成多样的金融投资模式。
2.4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科技兴农战略指将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质量。并逐渐形成产学结合的推广机制,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并加强此过程的交流与指导工作。
2.5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组织
在普及农业技术的时候,可以运用到多种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这样就可以形成社会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继而成立服务组织。各个地区的政府也可以建立多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于一些大力发展农业技术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支持。政府还可以组织农业技术的培训,鼓励更多的农户参与培训,为普及农业技术做铺垫。
结束语
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农业技术的推广作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并且投入更多的资金对其进行支持。政府部门在对其进行重点关注的同时,更应该时刻关注投入资金的落实情况,确保所有的资金投入都落实到了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1、科学施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时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我国传统的农民百姓普遍更愿意使用化肥,但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极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2、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农作物栽培期间,农艺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栽种间隙进行了合理规划。间隙太宽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野草疯长以及农作物之间授粉困难,影响作物的产量。间隙太密又会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它们的生长。因此,农艺技术师通常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以及空气流通等问题对种植间隙做出规划。
3、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
4、对病虫害的防治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病虫害的发生往往会对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造成影响。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绿色食品的偏爱也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人们还对绿色食品的外在质量条件有要求。因此,农艺技术人员采取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应建立在保护农作物质量的基础上开展。化学防治手段是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其驱虫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十分明显,农作物上残留的化学剂会对土壤及人体造成二次伤害。目前,农艺技术人员联合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明显,不仅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还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二、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的同步发展
农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农业机械的实施,而农业机械的发展又会带动农业技术水平的上升,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机械水平的进步能解放劳动力,提高生产率,但要建立起农艺技术与农机之间的密切联系,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要实现农艺与农机的密切联系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种植环境要求、地理地貌来开展农业机械研发工作。这样一来,农机的应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国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主要为丘陵地带,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带,如果把北方的农机应用到南方农作物种植中,就显然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
2、农机研发工作的开展由于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导致不能满足农艺的要求,那么,农艺技术人员则可培育出适宜农业机械操作的农作物品种,以满足农业机械操作的可能性。
三、全面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的策略
1、培养农艺技术人员水平。农艺技术人员是农艺技术的直接实施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农艺技术发展、改进和推进等工作开展的深入程度。由于人们对农艺技术专业带有一定偏见,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应该去大城市就业,而不是扎根于农村进行农艺技术研究,这就导致我国农艺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而且,我国还缺乏相应的农艺技术培训体系。那么,想要提高农艺技术水平,我们必须要吸引愿意扎根于农村潜心研究农艺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而政府也可以给予农艺技术人员给予相应奖励政策,鼓励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研究工作。
2、实现农艺技术各方面工作的最优化。农艺技术涉及的内容包括农作物的选种、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应用等方面。因此,在选苗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营养,采用有机肥与化肥联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特性来规划它的种植间隙。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应联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3、促进农机和农艺的高效结合。农机的应用是农艺技术重要的一部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反映了我国农业技术的整体水平。为了提高生产率,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校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的采用农业器械,当技术水平满足不了实际农艺技术开展的时候,应配合农机的使用培育和改良新的农作物品种。
总之,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土地种植面积的缩小、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对粮食需求量的扩大对农作物的产量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只有提高农艺技术水平,着力加强农艺技术促进农业大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助力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本身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才是我国第一产业,同时也是基础性产业,但是,各个地区在农业发展的状况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和落实,这势必会对于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相关人士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1农业技术推广对种植业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我国本身人口较多,但是,可供种植的土地相对较为有限,我国以极少耕地养活了十几亿人口,这在全世界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由于我国人均面积相对较少,关键是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增加农作物产量的过程当中农业技术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杂交水稻则是典型的例子。我国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经过长期的研究通过采用杂交方式促使水稻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切实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1]。
1.2调整种植业结构
在当前现代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日益崛起,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因此传统农作物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不仅仅种植传统农作物,还发展了很多新兴经济作物,特别在一些地区,还大力创造了特色的品牌,扩大农业的发展规模,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包装工作,并且将农产品运输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个地区,根据目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传统,仅仅只是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已经难以切实的满足当前多样化的需求,目前种植行业需要针对已有的结构进行必要的优化和调整,可以适当的种植花卉、棉花以及蔬菜等等,这样才能够保障种植业的多元化,即使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也需要尽可能选择种植优良的品种。比如,反季节蔬菜促使了农村种植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反季节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种植,通过种植反季节蔬菜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对于当前消费者而言,在一年四季可以吃到自己所喜爱的蔬菜。
1.3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上,更加需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对于传统农业当中不足之处要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促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另外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机械化是其重要一大基础,相比人工劳动方式来讲,机械生产降低了人工劳动量,同时缓解人工压力,促使农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更加需要采取集约化经营模式,还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提高农业种植业发展水平,促使农业种植业日益实现信息化和产业化,增加农民的收入。不管是实施机械化生产还是实现信息产业化都需要加强电子以及计算机等技术合理运用,与此同时,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目前大多数的种植人员通常都是农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强化现代化技术推广和宣传工作,要让广大的农民可以了解现代化技术,提高农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3]。
2农业技术推广推动种植业发展对策
2.1更新推广管理机制和方法
为了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需要对于推广管理机制和方法进行更新和完善,要求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科研教育工作,形成分工协作以及共同参与的推广体系,另外,在推广方法方面要进行改良和完善,进一步的强化相关种植工作人员技术培训工作,要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融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引导农民进行种植,这样才能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2提高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目前农村地区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当中,应当要求相关推广人员始终坚持严谨以及科学的态度,要求充分了解相应的农业新技术,同时熟悉理论知识,理论结合实践。目前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对于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目前农业推广人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大部分推广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推广过程当中,工作人员也往往敷衍了事,仅仅只是简单的进行介绍,没有更深层次给农民进行讲解,这样就导致了实际推广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无法保障技术可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所以,在目前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要培养人才的服务意识,同时对人员结构要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质量和效果。
2.3完善保障体系和推广环境
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的形成依据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建立在生态学、系统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它以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范式”及其发展转换的研究成果为生成本源,以生态伦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耦合为支撑体系,以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及中华传统生态文明为文化渊源,形成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理论基本框架。
2.1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结构分析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是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的耦合体,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主体框架。基于循环经济的目标诉求,生态伦理学与现代技术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应用伦理学,其生命力主要在于把人的生态伦理意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态伦理实践,使其提倡的生态维护、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道德原则对人类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只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够把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经济思想变成现实。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分析,生态伦理学为现代技术提供了“生态观”的价值导向,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固而持久的道德关系;而现代技术则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载体”,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工具,二者交融互动,既推动生态伦理学的不断升华,也促进现代技术的理性发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合理而长久的经济社会关系。循环农业作为一种体现生态环境价值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将人类技术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伦理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实现维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双重目标。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试图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道德关系的生态伦理学,与倡导提高经济效率的现代科学技术,就成为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臻于完善的耦合体,成为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支撑和本源,共同支撑循环农业理念和循环农业实践的深化。
2.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特征分析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科学生态伦理观是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决定要素,树立了技术范式的“生态哲学”或“生态学世界观”。
2.2.1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价值观认知
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认知基于科学生态伦理观。它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向,承认“生态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权利,摒弃人类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这样的技术价值观指导下,技术创新的实践过程由技术效益化向技术生态化转换,倡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技术。
2.2.2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特征属性
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关键性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与各种现代技术耦合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技术“硬核”的理论基础。在其指导下,技术研究者建立基础性的技术类型选择与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始终实践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要求,使技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像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一样,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生产率最高。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因此其技术支撑重点体现在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以及农村生活环境建设几个方面。
2.2.3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
从生态学角度看,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构成已经突破一般性技术范式的技术共同体定义,把范围从“人-技术”关系扩大到了“人-技术-自然(环境与资源)”系统。在微观层次,主要包括技术人员的组成;技术人员与生产人员(技术使用者,包括农户、农业企业等)以及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技术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之间的耦合方式。在宏观层次上,主要指循环农业的组织方式及其运行模式,包括:以生态农业模式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循环农业模式。
3循环农业发展与技术范式升级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传统技术范式的变革。现代农业发展所依托的传统工业经济技术范式的逆生态性,使之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却导致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而且,这些问题在旧的技术范式下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我国循环农业发展将最终依赖于技术范式升级。需要探讨的是,从现代农业技术范式到循环农业技术范式,虽然是一次全新的技术范式选择,但这种变换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经纬,而且也仍然离不开现代工业化技术基础原理的支撑。尚未发生由于技术“硬核”变革导致的技术认知和共同体的嬗变。也就是说,还不足以引发一次技术范式的“革命”。
3.1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的“理性回归”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要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人调谐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模式。剔除其包含的信仰成分,不难发现这与循环农业技术范式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具有一致的思维原则和价值观。虽然循环经济符合天人调谐的理念,然而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主要还是依靠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经验积累,靠直观的或表观的观察形成一套技术思想体系。传统农业技术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逐步完善,而且长时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这种稳定状态一方面维持了传统农业的繁荣和传承,使中国传统农业和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技术革命和创新,使得近代以后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引进和结合西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对农业传统技术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提升,是实现现代循环农业的外部动力。可以认为,现代循环农业是在中国传统农业生态理念延伸基础之上对现实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既不是对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的“回归”,也不是现代农业技术范式的“革命”。
3.2现代技术范式的“技术硬核”尚未突破
拉卡托斯(Lakatos)认为,一个技术范式体系的建构是在技术硬核和外层保护带基础之上的。其演进也有2种类型:一种是技术硬核的变革,称之为技术范式革命;另一种是技术硬核不变,只是外层保护带技术进行了完善和提升,从而改善了技术范式的支配效果。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等关键性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与各种现代技术耦合构成了循环农业技术范式体系的理论基础,在其指导下,技术研究者遵循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并据此建立基础性的技术类型选择与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使技术创新活动始终遵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要求,最终使技术系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像自然界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一样,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鉴于从技术形成与发展的本质特性来看,各种现代技术及其基本原理依然是循环农业技术范式“技术硬核”的主要部分,变化只是发生在技术间的组合方式与应用方法,属于完善和提升阶段,因此,尚不能够把这种技术范式的演进称为技术范式的“革命”。综上,从概念的内涵看,“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内涵相当宽泛,不利于对现象的精确表达;而“创新”虽然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却又包含了明显的“破坏性”成分,必然会有人要经历痛苦的过程。同时为了避免与“技术创新”混淆,笔者认为把这种技术范式的转换称为“技术范式升级”更为恰当。
4结论
【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宝应农广校成为主要的农业科技培训阵地。“十二五”期间让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农业现代化;农广校键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1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1.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2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2.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利津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2新型农民学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利津县新型农民学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14年利津县新型农民学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利津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
2.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351-01
农业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产业,农业技术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农民增收、国家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效益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越来越普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向农民朋友推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产品,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新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的和要求。下文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科学地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人数有限,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2.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农村地区,农业人口多而人均资源少,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脱节,加上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农业技术推广中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接受力不强,在知识面上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3.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有限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当前,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逐渐减少,尤其是在一些地方还出现挪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应资金,导致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各种资金的短缺,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得不到发展。由于资金短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也出现不能完全发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二、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其推广力度不够,因此,需要针对问题,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
农民是科技的受益者,也是生力军。农业发展的快慢,效益的大小与科技含量的多少成正比,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稳定农业队伍,必须大力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办好各级各类农校、培训班、广泛开展科普与技术下乡活动,引导农民掀起学习科技,应用科技热潮,使之掌握必要科技知识,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改变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特别对初中毕业的青少年,要加强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推广的带头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当前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还不够高,是导致农技推广工作受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要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能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实际的问题能及时进行解决,充分地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普及。
3.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真实写照。与之相对应他们的工资也是处在最“基层”,各种补贴、福利更是得不到保障。只有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更充分的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其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
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专门人才。对农村中不识字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通过农民培训和科技人户等形式,实行以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为主的培训,传授“一技之长”,使他们掌握致富本领。对农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进行培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种植大户。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增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接受能力,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5.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尽快健全强化起来,主要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的投入、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停滞。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入、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6.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制
在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要不断实行农技推广的机构和农业科研单位、学校等科技组织,以及与农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加强各个部门的责任分配与落实,构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措施。
总之,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不但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需要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其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等等,从而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水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保结.最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全书(第二卷)[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