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银行的发展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9 17:11:0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银行的发展前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银行的发展前景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19―0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各地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探索中,出现了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和完善合作制模式等多种改革模式。从实行农信社改革的8个试点省市上报的改制方案来看,农村合作银行成为不少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选模式。宁波鄞州、贵阳花溪、浙江萧山、山东广饶、江苏泗洪等地的农村信用社相继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天津还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省级农村合作银行。在商品经济较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合作银行模式正在显示出越来越大的活力。

一、农村合作银行是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的创新

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应当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农村金融的服务方式、服务品种也应逐步改变和完善,传统的农村信用社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传统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决定了社员之间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但这个利益共同体不是建立在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上,而是建立在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基础上。由于产权关系模糊不清,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所有权虚置、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农民只有人股权,没有控制权和投票权,实际上没有任何监督权,在缺乏内部监督的情形下,内部人控制成为必然。因此,传统农村信用社既不能满足农村产权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也会因缺乏竞争而效率低下。

与传统农村信用社相比,以按股分红、按股表决、按商业化原则进行经营管理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促进产权明晰、强化约束机制、解决“内部人控制”和增进绩效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但出于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和商业经营利润的考虑,商业银行必须追求利润最大化。一般而言,农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分散的农户所需的小额信贷服务带来的利润也比较少,投资“三农”的收益比之其他项目可能要低得多,对商业银行缺乏吸引力。农村商业银行在与其他金融企业的竞争中,为了提高竞争力,只能放弃更多的农村市场,转而抢夺城市市场。因此,农村商业银行难以取得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与“支农义务”之间的均衡:与此同时,如果国家也没有出台信贷支持农业的优惠政策,吸引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入,“三农”就可能失去必需的金融支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苏南三市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试点,已经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在信贷的效益选择机制面前,必然受到歧视,金融支持不足,在传统农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可能产生农村金融抑制。

农村合作银行是在遵循合作制原则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而构建的一种新的银行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这种产权制度,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合作制,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而是合作制与股份制的有机结合。合作制的特点是“社员入股、一人一票、服务社员”,适合于分散、弱小的个体劳动者的经济互助,是一种劳动的联合;股份制的特点是“大股控权、一股一票、商业经营”,适合于市场经济发达、商业化程度高的地区,是一种资本的联合。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即一人一票、按股分红,主要由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出资人股。它是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三农”服务功能和商业功能相结合的产权制度,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合作银行模式可以明晰产权,保持商业银行的上述优点,由于体现了大多数小股东和农民的意志,从机制上保证了对“三农”的支持,又可以发挥合作金融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从我国农村经济实际看,有实施合作制的微观经济基础,如人股社员要求交易便利、民主公开制度以及现在已在实施的农民联户担保和村委会为社员提供的担保行为都具有合作制的社会基础。合作制“一人一票”制,可防止被少数人或内部人控制。在江苏、浙江等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基本能够实现盈利,更有条件实现以利润返还为基本激励模式的现代合作金融制度。这种企业制度保持了股份制企业筹集资金、按股分红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合理内核,吸收了股东参加劳动、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等合作制的基本内核。在浙江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将农村信用社及其县(市)联社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有利于金融机构的规模经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整体抗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构建新的明晰的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体现众多分散农户、个体经济户的权益,同时也能充分兼顾农村经济组织和其他大股东的利益;有利于保证改制后机构既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又在服务中实现商业化经营。2003年4月,我国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成立,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大胆的尝试。

无论从产权形式还是治理结构来看,农村合作银行都是农村微观金融制度的一种创新。农村商业银行要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利益驱动下分布营业网点。而农村合作银行要为当地经济发展尽一定职责,有一定的约束和要求,地方政府对于其提供农业贷款有明确的规定。农村合作银行在经济利益和地方利益的边际上,作出了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经典型的合作制,又不同于规范的股份制的混合式制度安排,即股份合作制,在现有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具有优越于纯粹合作制的经济绩效。在某种意义上说,地方政府的政策约束,与农村合作银行追求自身利益的理之间的竞争及合作关系,决定着股份合作银行中的合作制成份与股份制因素之间的边际过程或边际替代关系。对于农村合作银行来说,既要摆脱单一合作制产权形式所造成的运作困境,又不能否定制度安排的“合作制性质”,因而尽可能的在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混合形态中,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二者的边际上及其替代关系中求得某种均衡。

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浙江、江苏等沿海省市的农村地区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而逐步城市化。农村的主要生产单位已由广大的农户让位于工商企业,农村以前占大多数的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已经变成了工人或企业主,他们已经减少或失去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的需求。在这些地区,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则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社员可以从多渠道获得金融服务,当传统弱质产业逐渐消失或社员自身需求发生变化

时,信用合作社自身也可能发生质变。因此,农村信用社改制能否选择农村合作银行模式的关键不是地方经济的发达程度,而是当地非农产业的发达程度。在我国,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非农产业发达的地区,其传统的农业已经或者接近消失,特别是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已经或者接近消失,农村资金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在满足少量农产金融需求的前提下,为了满足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股份合作制无疑成为农村信用社改制的必然选择。

篇(2)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33-02

一、绪论

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专业技术、专业设备、专业人员,为富有者及其他需要此业务者提供的信用及投资管理服务。它主要向那些被认为有较高净值的个人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但不包括由零售银行提供的服务。

二、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瓶颈

尽管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已经起步,但国内所开展的私人银行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匮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首先,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品种单调、规模有限、结构不合理。提供交易和保值的产品多,提供增值的产品少,特别是缺乏资产管理的含义。

其次,专业化人才缺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对客户经理的上岗要求是:大学毕业,有三年从业经验,再通过保险、基金、证券等相关专业考试。对于私人银行业务而言,这些条件还远远不够。

第三,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

第四,客户对私人银行业务认识还比较模糊。一是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不高。在西方,全权委托理财是盈利最大、成本最低的服务项目,因此往往被作为推销的重点和客户服务的目标。但在中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理财水平和信誉还没有达到令客户全权委托的程度;二是对风险的承担能力不强。

第五,体制制约。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金融分业经营体制,根据国内金融分业经营的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投资、证券和保险等业务,使得国内商业银行无法开展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别的综合业务,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采取有限的变通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就难以真正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

最后,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些基础性工作有待完善。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整个金融系统又缺乏一套合理的个人信用衡量监督制度。

三、我国私人银行发展策略

相比欧洲发展了数百年的私人银行服务,对于中国金融市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由于私人银行服务基准较高、层次较高,加快发展私人银行服务,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努力,还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大力扶持。

1.银行层面

首先,要进行观念更新。完善商业银行的理财理念,树立“大金融”的发展观,打破产品界限,提升客户价值,整合组织资源。

其次,产品的研发。私人银行服务提供的是整体解决方案,多种金融产品的有机组合则是构成解决方案的重要内容。

然后,要进行市场定位。根据我国私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实际情况,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

另外,要进行体制改革。根据国际先进的特别是瑞士私人银行的实践经验,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需要构建以业务线为主导的扁平化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

最后,要进行人才培养。

2.政府层面

第一,大力推进混业经营,鼓励扶持金融创新。

第二,降低银行准入门槛,建立中小金融机构。

第三,积极实施风险监管,健全法律惩戒体系。

第四,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3.社会层面

私人银行服务的核心是财富管理,对象是那些拥有高净值资产的个人客户,他们接受私人银行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发展私人银行服务,归根到底来自于个人客户的投资意识。因此,个人客户树立投资新理念,对私人银行服务的发展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树立财富惟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保值和增值的理念。

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私人银行业务更是中外资银行必争之地,私人银行也是未来银行业务中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在首家私人银行进入之后,我国私人银行的业务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并不讳言差距,而且是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本土市场与文化,同时借鉴国外私人银行的先进理念、技术与产品,真正打造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

[1]周明.透析中国零售银行业务之六大现象[J].中国信用卡,2004,(1).

[2]尹龙.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2005,(5).

[3]谢国梁.从瑞士经验看香港地区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4]韦星.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几点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6).

[5]梁兴远.浅析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4).

篇(3)

国内学者对于民营银行的概念界定主要集中于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公司治理结构论三个方面,其中产权结构论是基于所有权的角度,在银行股权结构中,只要民营资本占多数比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强调民营银行主要是由民间资本控股;资产结构论是基于资金的配给方面的角度,即以资金流向是否进入民营企业为标准,即资金配置是服务于民营企业的银行是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论是基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具备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产权明晰、自主经营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强调民营银行应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本文综合多角度对民营银行分析界定,认为我国的民营银行是指民营资本主要控股,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不受政府干预的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并且股东具有相应的经营权责。

2.民营银行经营特点

民营银行本质特点即资本构成民营化;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基础,对于提供良好稳定的内部环境尤为重要;前期多民营银行的资本构成全部是民间资本,股权结构较稳定,企业资金稳定,盈利能力较强。

公司治理法制化是民营银行实现经营管理市场化的基础;民营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相对较高,加大投入制度设计,实现公司治理法治化最终达到符合公司健康运营并且维持公司稳定发展的公司治理机制的目标。

经营管理市场化是民营银行的最突出特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是衡量真正的民营银行的标准;市场定位差异化是民营银行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才能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占据一席之地。

二、中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1996年1月第一家由民营资本控股的民生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视为国家向民营资本开放银行业的一个重要信号。之后中国银监会以风险为由暂置了长城金融研究所提出的设立五家民营银行的建议。浙江在城市发展中成为民营银行的发源地,伴随成立第一家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并于2006年城市信用社改组成立三家民营银行之后,民营银行成为浙江金融行业的新兴力量。

第二阶段发生于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首次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自然人投资入股村镇银行,这个条款对于推动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之而来国务院与银监会通过相关文件逐渐放宽银行业资金准入门槛使得民营资本纷纷顺势流入村镇银行。

从2013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对发展民营银行提出政策支持之后,一系列政府支持政策接踵而至,推动了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2014年3月,真正意义上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的首批五家试点银行开始经营;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银监会文件,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以自有资金投资设立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标志民营银行发展从此进入常态;同年第二批试点银行已有超过40家递交申请,截止2017年6月已有17家民营银行获准筹建。

2.宏观环境分析

在如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银行符合时代的发展。”经济新常态”下鼓励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银行业也作为金融服务行业蒸蒸日上。而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能够推动多元金融主体的构建,为市场带来活力,增强银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并且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要发展民营银行,是因为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经济问题,对推?M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

我国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在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存在强势政府行为。政策性干预是影响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政企不分是大型商业银行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促进银行业金融改革需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民营银行的发展正是这场改革中的一部分。同时除了市场体制,我国有关金融的法规和细则的法律制度也需要完善,否则缺乏法律保障会阻碍民营银行发展。

信用环境是影响民营银行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都具有市场中充斥国家信用的特征,这带来的问题就是由国家信用衍生出的道德风险对金融机构个体荣誉和社会道德风险都具有不利影响。银行受到国家过度的干预会导致银行业不健康发展,缺乏对风险应有的防范和控制。所以银行应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来降低道德风险。

近年来金融行业和互联网的融合日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其中互联网金融开展的业务大致可分为结算业务、小额贷款业务、销售基金产品、构建投融资的信息平台。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其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民营银行的发展。

3.存在问题

除了外部环境对民营银行发展的影响外,从民营银行自身来看,和其他性质的银行还存在一定差距,竞争还处于弱势地位,深入分析发现民营银行自身存在问题如下:

(1)资金成本偏高

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使银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关键是互联网金融开启了小额金融领域的市场抢夺,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市场也是与民营银行的主要市场目标,所以,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并且在竞争中无形提升经营成本,负担加重。其次,低息揽储已经成为过去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民营企业的作用也是有利有弊,民营银行可以通过制定差异化利率来吸收存储,但由于网点数量和市场信任度等劣势使得民营银行必然要提高存款利率来吸收存储,从而提高了资金成本。最后,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缺乏安全保障、其目标客户是小微主体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存在较大风险隐患,所以民营银行必须在风险管理上加大投入提升民众信心,对风险管理的投入也就造成了管理成本的提高。

(2)业务和经营范围受限

虽然已有政策开始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同时对民营银行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比如民营银行的业务规模不能超过一定的资产限额,经营范围也被规定网点不能随便设立,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营等等。对民营银行的诸多限制都是对民营银行的运营管理提出挑战,民营企业需要依靠特色化经营逐步打开困局,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会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又一因素。

(3)特殊风险较多

首先是经营风险,这主要是由民营银行起步晚缺乏经验和为追求高利润可能存在的违规经营造成的。其次是流动性风险,这是由源头民营资本的不稳定性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保证吸储能力造成的。最后是信用风险,这是由民营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和我国目前信用体系不完善造成的。

三、中国民营银行发展前景探讨

1.前景展望

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以及政策一直推动民营银行的发展;同时民营银行由其特点,作为我国金融体制补充,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并且其设立对于推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促进改革有重要意义;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对于双方都有促进作用,并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民营银行发展仍面临挑战,在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的未来迫切需要克服自身经营发展不足。可以预见在于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相较,机构数量和经营规模都尚处萌芽状态,未来还有广阔发展空间。

2.发展路径分析

篇(4)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篇(5)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篇(6)

一、我国外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1.数量持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持续转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以上海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3423.4亿元,同比增长了38.4%,占市场总额的12.8%,上升了2.2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659亿元,同比增速达到50%以上,占上海市贷款市场总额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资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了46.8%。

2.入股中资银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在过去一年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相继启动股份制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机制更为灵活的股份制银行,开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65亿美元。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份,已经占到中资银行总资产的15%。

3.进入范围由京沪深向内地逐步扩散。目前,以京沪深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仍是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首要选择地域,并且以京沪深为中心不断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延伸。随着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西部大开放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区域将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的地域分布也将不断向中西部延伸。

4.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数量逐渐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61家获准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从12月1日开始,中国将进一步按时开放昆明、北京、厦门三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并提前一年开放西安、沈阳两个城市的人民币业务,使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增加到18个。

5.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与贷款上,结算方面也趋向活跃,其人民币的来源不仅依靠外商投资企业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业借款等市场机制来筹集,基本上满足了信贷资产上的需求。据业内人士预计,外资银行在大陆的贷款额将以每年40%速度增长,到2010年,外资银行占大陆总贷款的比例将达8%。

二、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前景展望

专家分析,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割不断的,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便是跟踪自己原有客户发展市场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已有的外币业务客户群中跨国公司占了绝大多数,目前,该行正在等待着获得人民币业务的经营权,而那些跨国公司、高端客户正是他们首先发展的目标。

对未来更长的时间,即全面开放人民币国内市场后,中国银行机构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银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而外资银行机构则可能稳步提高它们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机构要显著地提高它们在中国国内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将其地位提升到与现有的若干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类似的水平,它们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开发工作。这包括,在更多的中国城市开设分行,在已经开设分行的城市中开设更多的经营网点,在推销成熟的银行服务产品的同时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实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经营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资源上的本土化战略,与国内银行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多样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说,外资银行需要成为被中国国内客户广泛认可的经营机构,为中国国内企业带来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帮助中国经济改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合理流动,降低金融风险,使外资银行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体系和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资银行并购中资银行的案例将大幅度减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资行在限售期后大幅减持中资行股权获取暴利,引起国内舆论争议;二是学术界对海外战略投资者提高中资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贷危机后,外资行自顾不暇,光环破灭,中资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资行的经验。

2.在我国建立分行或独立法人银行的外资行会越来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资行率先成立独立法人银行后,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立24家独立法人银行。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小国的金融机构将不断在中国增设机构,大型外资行则成立独立法人银行。有必要指出的是,台资银行或大举进驻大陆。

3.一些外资行已完成中国境内机构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东亚、汇丰、恒生等外资行在中国境内分行数已达15个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数,在东部沿海地区机构铺设已基本完毕,正在向中西部地区扩展。目前,港资、新资、美资等外资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预计今后有更多欧资和韩资银行采用本土化发展策略。

4.外资行市场准入将越来越广泛。一些外资行已经具备发行借记卡的资格,下一步外资行拓展的重点应是信用卡业务。一部分外资独立法人银行提出A股上市及发行次级债的要求。例如,东亚(中国)已经公开表达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资银行业务准入水平将与中资银行相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希望分支机构能够扩大,能够更关注核心客户,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网络的发展以及有更多客户的发展。深化:全球的网络是外资银行的一个优势,但不仅仅是在中国网络的优势,仅仅靠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就要与中国内地银行竞争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可以在这个市场带来国际化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不同的产品和方案给客户。强化: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与获得一个新客户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资银行希望通过强化客户关系以获得更多的份额。优化:外资银行希望能够提供良好的服务给客户,只有通过这样的优化才可以使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篇(7)

欠发达地区指的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域范围。银行卡办理业务量在这些地区大多发展较缓慢,群众办理积极性差,业务开展困难。而银行卡作为便捷的存储与支付一体式电子物品,其在日常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本文将简要分析银行卡在欠发达地区的开展情况,结合其困境和发展措施做简单说明。

一、欠发达地区银行卡业务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银行卡办理现状

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卡办理情况大多不合人意。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群众生活水平并不高,业务员在进行业务办理时较难说服当地群众,导致办理人员少;另一方面,当地的银行卡办理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银行的业务办理情况不了解,导致较少群众愿意主动办理银行卡。

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卡办理工作难以开展,部分工作人员的热情度不高,业务完成量较少。

(二)欠发达地区银行卡业务发展困境分析

1.政策支持的缺乏。银行卡办理业务的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地政策引导,但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才是政府着重关注的内容,因此,在相配套的政策支持方面,政府没有做到位,导致银行在开展业务时,不能较好的吸引群众的关注,导致银行卡办理情况不乐观。同时,政府没有根据各银行卡的特点开放对应的优惠政策,直接影响了群众办理业务的积极性。

2.办卡环境差。欠发达地区在进行相关经济活动时,更多的看重经济的发展,较少关注到对地区银行卡办理业务环境的支持。首先,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卡办理网点设置较少,群众办卡出行不方便。为推进当地的银行卡业务量增长幅度,各大银行在开发业务时,要结合地段的不同设置相应数目的银行网点,但这一基础设施在欠发达地区较难设置齐全,除开政府的影响外,地区性特点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其次,银行的政策对群众开展银行卡的利润影响较大。银行在进行银行卡业务办理时,还需要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储蓄优惠政策的微调,防止出现因相关业务不到位产生的群众拒绝刷卡消费的现象。

3.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银行业务办理的影响是较大的。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环境大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欠发达地区的信用环境构建不完善。银行信用卡办理需要持卡人具备一定的信用意识,在进行刷卡消费的过程中,及时的开展还款工作,但地区群众信用意识淡薄,导致社会上的信用环境受到较大的威胁。第二,随着科技的进步,银行卡使用上的被盗用风险加大。欠发达地区群众在开展银行业务时,大多都会全面的考虑业务利弊,确保自身的利益。但在科技进步的今天,银行卡使用的风险逐渐加大,群众对办卡还有犹疑,导致当地银行卡业务发展慢。

4.银行卡办理不确定因素多。部分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办理所需花费的成本存在一定的差异,使用过程中的跨行收费等都对群众的办卡热情有影响。同时,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卡业务品种单一,没有提供给群众更多的咨询机会,而银行卡使用范围在欠发达地区是有限的,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当地银行卡业务量的低下。

二、推进欠发达地区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措施分析

(一)推动政府的作用发挥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银行的发展十分有利。加强政府在银行卡办理中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政府需要将重点从经济发展中跳出来,综合考虑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政府需要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对各银行的业务进行全面的了解,综合各大银行的特色制定相应的银行卡使用优惠政策。其次,政府需要充分调动各大机构开展工作,确定银行卡使用所能享受的优惠范围,加强对网点设置的管理。

(二)规范银行卡使用市场

银行卡使用环境的安全问题是影响群众办卡热情的关键。社会上出现的银行卡盗用等现象以及部分群众信用意识不够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和银行做积极的引导。第一,政府需要加大对银行卡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新技术在打击犯罪中的利用率,尽可能的维护群众的利益。第二,政府需要为银行卡使用环境的构建提供便利,如适当的为银行网点等的建设提供支持等。第三,培养群众的信用意识。政府需要利用媒体等手段向群众讲解信用额度的重要性,并结合经济市场的特征进行信用市场的规范;银行则需要将本银行内部业务向群众做详细的讲解,让群众了解银行业务的优点,推动银行卡业务的办理。

(三)丰富银行卡的品种

欠发达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群众的各种消费需求还是存在的,银行需要结合当地的情况进行银行卡品种的丰富。首先,银行需要分析当地群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将社保、医保等积极的与银行卡绑定,增加银行卡的增值服务。第二,银行在进行业务办理时,需要确保银行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增加群众的满意度。

(四)完善银行网点建设

银行卡的办理网点要符合交通便捷,出行方便的原则。欠发达地区的银行网点较少,在开发相应业务时,不利于银行的发展,因此,银行需要根据地段的不同设置不同数目的银行网点,确保群众办卡的便利。网点设置齐全后,银行需要对群众的使用情况做科学的分析,结合分析结果适当的增添银行卡的增值服务项目,确保群众的利益。

三、结束语

欠发达地区银行卡业务开展困难的情况不仅是因当地经济落后影响的,更多的关系到银行业务开展的方式以及配套的增值服务。推进在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卡业务需要银行结合自身业务办理的特点,融合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心理进行适当的业务办理改革,保障开户人员的利益。因此,不断推进该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龚中纯.欠发达地区英航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韶关学院学报,2007(02).

篇(8)

关于发展民营银行的目的,主要的观点有两个:一是支持民营说;二是深化金融改革说。那些积极呼吁开放民营银行的人大多将前者放在首位,即认为当前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得到国有银行的充分支持,因此要求尽快新设一些民营银行来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第一,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只是说明民营企业的贷款愿望大于银行对其资金的供给愿望,但不能说明银行没有满足民营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这里的有效贷款需求是指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贷款需求。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必须以控制风险为前提,只有那些有发展潜质、经营管理良好、有担保、能给银行产生效益的企业才能为银行所接受。企业的贷款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并没有什么不正常,不能因此就认为银行金融服务的效率很低,相反,恰恰是银行业的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增强的反映。贷款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信用问题,增大了银行贷款营销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贷款难和企业贷款难应该是一对合理的矛盾。近年来国有银行经营不断改善,盈利逐年增加,不良贷款的存量和占比已连续几年保持双下降,这说明目前银行的贷款政策基本上是合理的。

第二,民营银行不可能超越基本的贷款原则而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事实上目前国有银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政策上并没有任何歧视政策,对中小民营企业支持不够,主要还是从经营风险控制方面考虑的结果。现有的一些带有民营特征的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也没有显示出对民营企业贷款有什么特别的偏好。最近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应宜逊对杭州市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调查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个体工商户贷款甚少,有半数银行未对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而且小额贷款比重很低,10家银行中单户贷款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比重有5家银行低于建设银行的0.2%。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很好地适应中小企业这一客户群,其中大多数银行甚至比四大国有银行更倾向大客户。将来新型的具有良好经营机制的股份制民营银行,从风险控制和利润最大化出发,未必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

第三,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离不开普及城乡的服务网点,民营银行这方面显然无法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体系优势相提并论。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服务方面,看不出民营银行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如果按一些人的观点,民营银行是定位为一些社区小银行,那么它也只能在社区范围从事金融服务,要想真正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民营银行就得遍布城乡,果真如此,就很有可能又走上了改革初期发展城市信用社的老路。

因此,民营银行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将发展民营银行的立脚点放在支持民营企业显然是一个错误,它既不现实又不,会使我们在民营银行及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上产生错误的判断,付出更多的改革成本。我们认为,必须将发展民营银行的问题放在整个金融改革框架中统筹规划,其目标取向应主要是借助民营银行的发展,在产权制度上触动国有银行的神经,促进国有银行加快改革步伐,带动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

二、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一)增量发展模式

当前金融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但首当其冲的应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对此,很多人提出一个办法,即可以照走我国企业增量改革的成功道路,在对国有企业动大手术之前,在外围开放民营企业,结果国民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迅速超过国有部门,逐步稀释国有企业的包袱,使国有部门最终的产权改革变得较为容易,最终实现国有部门的改革目标。从理论上讲,增量发展民营银行的模式,可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督促国有银行改善管理,进而推动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但是应该做什么并不等于能做什么。在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照搬企业改革的模式增量发展民营银行,以此推进国有银行改革缺乏现实可行性。

第一,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带来真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改革中的增量部分即民营经济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发展过程中可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都是极富生命力的,因此民营经济才显得生机勃勃,才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带动国有企业改革。而银行业则不同,我国目前银行是进难退更难,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十分不畅,退出就意味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没有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发展再多的民营银行,金融市场仍然是一个只进不出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我国现在已经有一些带有民营色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在成立之初可以说没有任何负担,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资产质量虽仍好于四大国有银行,但与国际标准比起来,差距已经开始显现,并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如果说入世之后,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国有银行的状况令人担忧,实际上股份制银行的状况也令人担忧。如果根本的问题不解决,盲目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其态势同样不容乐观。

第二,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减轻国有银行的包袱。对于一般国有企业来说,改革主要的障碍是人员负担,由于庞杂的人员和由此带来的住房、工资、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使国有企业无法与民营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此在外围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会主动离开,于是减轻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压力。而银行业改革主要的障碍是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它不会因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而减少。相反,增量发展模式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国有银行将首先受到冲击,竞争的加剧将会使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减弱,不良资产状况更趋恶化。

第三,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将使整体金融风险明显加大。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经营风险仅限于企业自身,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破产倒闭,因此风险涉及面小。而银行的风险则不在银行本身,而在于给广大存款人带来的风险。银行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支付问题,将直接的稳定。那些希望尽快发展民营银行的人只看到民营银行促进竞争的一面,却没有认真分析这种竞争会不会过度。我们虽不能断定目前银行业的竞争是否过度,但至少现在的竞争已经很激烈。试想将来又有大批中小民营银行介入进来,竞争的结果将是你死我活,如果是一般企业,死一批,再发展一批,倒是有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保持生命盾众但对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完全的市场竞争法则,是行不通的。一家银行倒闭,有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业的信誉风险和金融危机。

(二)存量改造模式

有些学者很早就提出,民营银行不需要新设银行,可以通过改造现有银行机构的办法来实现,这样既解决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也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但这一观点很快就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比较典型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存量改造的方式是害怕风险而裹足不前(徐滇庆,2002),认为这是对发展民营银行的一种否定。他们承认,由于我国在存款保险制度、法规建设及银行监管体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开放民营银行存在较大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创新去创造条件,而开展民营银行的试点则是金融创新的一个动力,可以通过试点来摸索开放民营银行的经验。第二种是认为这种“存量改造”式的延续的是一种“搭配销售”的策略(尹龙,2002),这种策略对于劣质产品生产者是一种占优策略,但对于优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公平,只不过是强制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满足其效用。而产权的“搭配销售”则可能使总体效用锐减为零。这种观点对存量改造的可行性提出异议。

对于第一种看法,我们认为,第一,采用存量改造的办法确实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大的金融风险。从世界许多发展家的情况看,开放民营银行的风险是很高的。比如,智利、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捷克、俄罗斯以及一些前苏联国家,在没有相应的、和配套体系的情况下开放民营金融或实行金融自由化,都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从我国情况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盲目发展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结果造成这些机构短期行为严重,经营管理混乱,最后只好进行撤销、关闭、兼并和重组,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金融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底线,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改革,这才是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成功的精髓所在。但是重视风险防范并不是说银行业改革不能搞民营化,那种认为只有进行开放民营银行的试点才是向前推进,而存量改造的方法就是裹足不前的观点则更不可取。我国对一般国有的股份制改造也是一种存量改造和民营化的改造,谁会认为这种改造使改革停滞不前。第二,试点的核心就是“试错”。就一般“试点”而言,如果试错了,后果只是对试点本身产生,问题不是太大,大不了撤销或重来。但对于民营银行改革的试点,好比人的心脏,不能有片刻的故障,出了问题可能对整个造成重大影响。

对于第二种看法,我们认为,以存量改造的方式引入民营资本,改造国有银行,解决国有银行一部分不良资产问题,的确有一点“搭配销售”之嫌。但是应该看到,“搭配销售”不一定就不。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销售手段,本身就有它的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搭配销售是一种适应市场变化的价格调整,一个商家能否采用搭配销售最终取决于市场供求,只要是市场接受的,不是行政干预的,就应该是合理的。因此,引入民营资本改造国有银行的关键还是要看市场供求,有没有民营资本愿意进来,有没有符合民营资本投向的国有银行。从表面上看,国有银行存在不良资产包袱,谁都不愿意接。但看看我国一般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同样有大量的包袱,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成功地实现了转制,相当部分中小国有企业通过转让实现了民营化,成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本市场上,一些退市的亏损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的优势最终完成重组上市,顺利实现扭亏为盈,这些都是存量改造的成功例子,很值得银行业改革借鉴。

综上所述,完全有理由相信,将发展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的产权结合起来是一个好的选择,银行业的牌照或股权,仍然是一个特殊资源,只要方法得当,民营资本是非常愿意进入银行业的。

三、存量改造发展民营银行的方式

篇(9)

我国的村镇银行发展于2007年,一些欠发达地区甚至更晚。在村镇银行发展的最初阶段,四川省和吉林省等地区村镇银行相继成立,经过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已经发展到了相对的规模,很多地区都收到了“服务三农”的政策。然而在中国的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并不尽人意,本文结合这些地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发展的建议,希望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

1.村镇银行的定义与特征

2007年,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的有关依据,经过相关法律法规批准,建立的村镇银行,其服务主体是当地农民以及当地的银行金融机构。自从村镇银行的建立,让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也有了落脚点,填补了农村银行发展的空白。

从难易程度上看,村镇银行的起点相对较低,比较城市的银行发展来说,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的下限低至一百万元,这一决策意义重大,让村镇银行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在政策上,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三农,所谓服务三农就是面向农村村民和农业活动需要进行贷款的服务。同时作为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也要在三农的政策下谋求发展,将银行自身利益_到最大化。村镇银行由于服务人群相对单一,规模较小,使得业务范围不像城镇银行一样全面,必须精简快速的为村民办理各项业务,只有这样,才能节约资金,相对灵活的为农民提供更好的资金服务。

2.现状

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在2009年到2011年之间发展迅速,之前的三年都在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石,但近些年来,其发展脚步又逐渐慢下来,尤其是在2012年以后,每年新增的村镇银行也只有几十家。经过细致的分析,出现这样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村镇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阻碍其发展的困难,致使金融机构知难而退。从贷款额度上分析,近些年来贷款的兴起,近年来的贷款额度占同期贷款增量的三成以上。最后,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化,不能应对村镇金融的发展,这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不断促进村镇银行推陈出新。

二、问题分析

在最近的几年,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发展并不顺利,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让银行的发展陷入困境,使得金融人员面对比较棘手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讨,深入的研究问题所在,究其原因进行整合。我国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发展滞后的几大原因如下:

1.服务的宗旨动摇

前文中提到,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三农,优惠农民的,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许多的村镇银行背离了这一服务宗旨,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已经很难维持银行生存的情况下就必须首先要考虑发展而不是惠民。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属正常现象,毕竟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状态。究其原因,继续进行服务三农的宗旨,银行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在政策上又缺乏政府的保护,所以偏远地区的村镇银行不得不放弃了初衷,在尴尬的处境中谋求自身发展。

2.规模相对小,资金有限

之所以称之为村镇银行,就是因为这一类的银行普遍存在于县城以下的区域,实际上就是农村人的银行。建立初期,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村镇银行更是被人们称作是穷人的银行,因为农村地区人们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经济来源少,收入微薄,直接导致村镇银行的存款量非常少,银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

3.贷款风险相对较大

村镇银行的业务中也涉及到贷款业务,但是其风险相对来说较大,主要是又两方面的原因导致:

(1)客观原因

上文中提到,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三农,在贷款方面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但是农业发展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自然灾害,银行将面临非常大的损失。

(2)主观原因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人们的思想水平也相对落后,在受到损失时,侥幸心理认为村镇银行也具有扶贫义务,贷款有钱则还,没有的情况下即使拖着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4.缺乏专业性人才

金融人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才来说,就业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一旦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很少有人愿意到偏远的山区进行金融工作。首先,村镇银行由于自身发展原因员工待遇较差,薪资较低,其次,工作环境不尽人意,年轻的金融人员很难在村镇银行扎根。以上原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匮乏,服务质量和发展都得不到保障,恶性循环。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要想确保银行的经营与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就必须及时健全相关法律。首先,及时修订和完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以及《银行业监管法》等,在这些具有约束性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哪些适用于村镇银行;其次,对于现有的村镇银行的相关管理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让这些法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若条件允许时,可以由有关部门提出和起草拟定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最后,尽快对村镇银行的相关税收优惠和存款贷款定价进行统一管理,进行相应的金融监管。

2.补充资金来源,降低银行风险

(1)补充丰富资金来源

与上文中提到的建议相同,要想村镇银行坚持惠民政策,坚持服务三农的初衷不变,就必须对村镇银行进行资金补充,通过一定的手段建立完善的补充机制,让村镇银行,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银行保证资金的充足,才能保证村镇银行的相关业务得以顺利开展。在相关政策上,加大对所有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通过宣传来扩大和丰富银行资金来源,鼓励大型企业或者现有的金融体系对村镇银行进行支援。

(2)将村镇银行贷款风险降低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对贷款的制度还不是非常了解,法律和人情不能等同。在银行成立初期,应该进行劳动人民的普法大会,有需要贷款的村民应该首先了解贷款的意义,通过相关的法律教育让村民了解贷款不等同于民间借款,如此一来,村民拖欠贷款的情况就会普遍减少。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建立风险补偿和风险转嫁机制,与保险公司协议,按照“银行+保险”的形式进行贷款,在贷款成功后,由保险公司和农户签订相关协议,将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的欠收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方面,以此来维护村镇银行的贷款安全。

3.引导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

(1)正视自我,准确定位。村镇银行的主旨是服务三农,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将银行的市场定位放在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上来。

(2)进行员工培训。进行自我升级,就要对银行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加快建设更好的农村金融团队。

(3)适当增加营业网店,增加辐射面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银行网点相对较少,可以将仅有的办公场所适当的延伸到村镇,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行存款和贷款业务。

四、总结

本文从村镇银行的成立初期开始梳理,介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逐一列出,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综上所述,要想村镇银行稳步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银行自身也要究其原因进行自我提升,保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在政府的支持下引进资金,招揽金融人才。以上内容希望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篇(10)

民营银行是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拥有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产权格局,因而其具有高效率、体制灵活、专业性能强等各种各样的优点。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要想保持长期健康发展需要有民营银行作为重要补充。新常态下,如果建立了民营金融机构,那么肯定会让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服务功能会更加提质增效,同时也将促使国有金融企业发生重大变革。所以应积极为民营银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阳光的的发展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必不可少。

一、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阶段,互联网正在逐步向金融渗透,民营银行的现状不容乐观,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比如2014年7月份,3家民营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前海微众银行)在银监会的批准下正式成立。其中著名的互联网公司腾讯集团是前海微众银行其中的一个股东,腾讯集团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拥有最大的数据支持,可以对信用质量、客户的行为等等各种问题及时做出正确的深度分析,这也是腾讯能迅速进入金融领域的原因。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正在得到逐步缓解,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不久以后中小企业贷款领域将会更加繁荣,未来这里也将会成银行和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等)互相竞争的一片新天地。

(二)民营银行高成本的运营模式

目前,国有银行的运营成本比较低,而民营银行的运营成本却很高。民营银行从诞生到发展期间,因为处于不利形势,所以发展缓慢,运作起来非常艰难,原因就是民营银行的创办风险较高,再加上随之而来的信誉担保问题,这就使得运营成本比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高很多,如果不想倒闭破产,就只能付出高额的费用。不仅如此,再加上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其分支机构多,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当储户异地取款时,国有银行虽有较高的手续费用,但与民营银行分支机构甚少相比,储户最终还会选择方便快捷的国有大银行。这样垄断的局面给新生民营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金融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存款保险条例》已于2015年3月31日公布并在5月1日起施行,这种机制可以抵抗利率市场变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使银行倒闭的概率大大降低;同时我国还没有成熟规范的银行退出机制,这会使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变得很低,甚至不会出现;银行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金融市场调控效率低,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出资金供求信息和其他方面的情况,这就使得各个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不稳定。我国的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占比较高,创新业务发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来进行有效地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往往陷入“一放就乱、一打就死”的怪圈,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银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决定着民营银行未来的命运。

二、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

(一)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发展机遇

现如今,内源性融资是很多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这就说明现在的融资制度设计还不完善,不符合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要求,这就为民营银行的发展创建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2)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种种隐患,同时也为民营银行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体制存在的以下三点隐患:一是银行以前的领导者的某一次经营决策中存在很多的政治因素;二是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导致国有银行产权结构的单一和不合理,一般工作人员和领导者之间普遍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很少及时关注资产的增值:三是运行过程墨守成规,不能及时随着市场的变化灵活运行,因而时常导致信息的不对称,还有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浙江民营银行正是抓住国有商业银行的这种弊端,从而迅速发展,前景广阔。

(二)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前景分析

随着党的“十”的顺利召开,“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这一方针第一次在十中提出。由此可以想象,民营银行的大力发展基于我国当前银行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目前我国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虽然国有银行在其中一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民营银行这几年发展势头良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当今我国银行业领域之中,民营银行所占比例还是不大,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占据霸主的地位。从宏观层面上看,希望它能攻破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霸主地位,逐渐改变我国的金融格局和体系,使其主体多元化、竞争公平化,使宏观融资效率逐年提高,努力解决目前我国经济金融结构形态下的隐患。从微观层面上看,希望能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特别是降低限制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对实体经济应全面激活,只有这样融资服务能力才能逐步增强。

三、结束语

归根结底,新常态下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极具挑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金融改革工程,其发展空间巨大,金融改革的前景良好,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战胜挫折,做好迎接各种困难的长期准备,这就要求各个层面人士的共同协作,即顶层的制度设计,领导者的正确领导以及法律体系的全力保障。

篇(11)

【关键词】影子银行;发展前景;防范对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影子银行的发展虽然已经日趋成熟,但影子银行起的负面作用却不可忽视,尤其是影子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发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影子银行隐藏的风险。近些年,我国开始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但金融抑制现象仍比较严重。我国影子银行因其逃离监管的特点而服务较为灵活,担保业务、信贷业务、信托业务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不仅能满足资金市场上的融资需求,而且也能缩小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差距。影子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发展迅速,虽然在我国还没有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其中蕴藏的风险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前景

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仅仅依靠传统商业银行体系是不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从资金需求者的角度来说,资金需求者从传统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过程繁琐、对其提交材料真实性的审核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种方式很难及时获得融资;而从资金持有者的角度而言,银行存款虽然安全有保障但利率较低,与影子银行的理财产品相比,获得的收益相对较少。综上所述,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满足了资金市场的货币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增长,提高了资金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还解决了传统商业银行不能满足投资者需求的难题,扩大了信贷业务的范围。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特征

与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所具有的特征相比,我国影子银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经济环境下发生了“基因突变”,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一)对商业银行的高度依赖性

与国外影子银行不同的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依附在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我国影子银行的大部分业务是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等传统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但是这些业务的实际操作者却是传统商业银行设立的子公司或特殊部门,我国的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二)零售性融资特点

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通过零售渠道向居民和企业销售理财产品进行融资,银行基本上是依靠服务性和安全性来增加储蓄,因此,投资稳健并且收益高的理财产品会受投资者的青睐。特别是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下调政策公布以来,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这类理财产品的营销完全是通过商业银行网点公募的形式进行零售,投资门槛相对较低。

(三)杠杆率低

我国影子银行具有较低的杠杆率。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和杠杆率管理较为审慎和严格,导致金融创新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程度较低。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链条和资金利益链条相对较短,杠杆率相对较低,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整体较小且可测可控。

(四)运作规模简单,创新程度低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源于金融创新,扩大了间接融资的渠道,是对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的替代,另外,我国影子银行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业务和运作规模简单、金融产品创新和结构复杂程度较低等,大部分影子银行业务隶属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范围,基本是围绕信贷资产的替代展开。虽然在发展程度上远远不及国外影子银行,但从本质上讲,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与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具有结构融资的性质。

四、我国影子y行自身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借贷市场资信审核系统

建立借贷市场资信审核系统也是影子银行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有效措施。在审核之后,可以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但要继续保持对其实时监控和披露,提高企业的透明度,从源头上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经营风险。同时,借贷市场资信审核系统可以提高借贷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经济纠纷及逆向选择的风险。

(二)建立风险备付金制度

我国影子银行在正常运作的时候可能出现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风险备付金制度。随着长期货币需求者经营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的扩大,有梯度地提高风险备付金率或风险备付额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其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也做相应的限制。风险备付金制度的建立,对货币需求者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可以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加快影子银行产品创新与开发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快影子银行产品的创新与开发。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所以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是很大,在市场上得不到公众的认可,市场地位得不到保障。只有在产品上进行金融创新与开发,设计出满足广大投资者多元化投资需求的理财产品,才能抢占金融市场份额。

五、意义

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它标志着一个国家进步的潜力。出于资本的逐利性,市场上出现了比影子银行更难控制的非法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私募基金等的盛行带来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对宏观调控的调控来说也是一块绊脚石。但是,如果只是单方面抑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投资需求,反而会激发居民的不满情绪甚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所以,针对影子银行的改革完善是必然的。

从理论意义上讲,第一,梳理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助于适度提高我国金融开放的程度、提高金融业运行效率以及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详细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可以引起人们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关注;第三,从我国影子银行自身和金融体系防范风险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减小风险的对策,对发展我国金融创新理论和完善行为金融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从现实意义上讲,通过对新型创新工具的探讨,引起了人们对金融创新的思考,丰富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相关理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