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古罗马建筑设计的特点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决定文脉延续的思维方式
一般来说,新的历史文化总是在旧的历史文化的传统的继承中发展过来的。美国文化的前身来自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殖民地,而欧洲的文化在美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催化下衍生出新古典主义的文化形态,希腊复兴、哥特复兴、法式复兴等建筑风格。即便是在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盛行的当下,在美国各地也充斥着各种有意识地保持历史上流传的古典建筑形式和风格特征的建筑,而这种风格并非仅是美学上和形式上的复苏,亦蕴含着批判理念,运用现代的材质及工艺,去演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髓,尊重了理念和机制本源,并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设计方法。
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山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是美国的象征,是美国民主精神的代表,既是罗马复兴式的建筑,也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艺术杰作。从建筑体量,到色彩材质,再到屋顶的雕塑造型,无不渗透着强烈的象征力量。在此地,没有人会误认为身处意大利,或质疑其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因为这里是政治与艺术、历史与现代、当下与未来、发展与批判的节点。映射出的是美国摆脱殖民文化的迫切,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政体的渴望。林肯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广场西侧,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成一直线。美国南方的奴隶制从体制到观念形态一直都是阻碍经济进展的阻力。林肯作为精神支柱展开了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文艺上的斗争。林肯纪念堂的建筑精神正符合古希腊的建筑所映射出来的语言正符合当时的需求。建筑不仅是时代的记忆,也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新古典主义的复兴论在中国建筑界也有所波及和反映,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大会堂有着明显的古罗马建筑风格。但与美国不同,人民大会堂的古罗马风格的建筑上仍能识别出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正面十二根高大威严的大理石门柱符合罗马风格的排列方式,而颜色却是典型的北京古建筑特色,青灰色,沉静、肃穆,还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亦是呈现了中国建筑的绚丽与庄严。中央大厅的护墙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铺砌有古罗马建筑的典雅华贵,而各省的会议厅却又有着中国古典建筑的精美细腻,是名符其实的中西合璧。这与中国当时处于建国十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不无干系,要批判封建复古主义,但在学习西方现代建筑的同时又不能丢掉传统,在反复论证后采取了吸取古今中外建筑精华,西方文艺复兴建筑体块上附加中国传统文化装饰元素的方法。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在当时作为一个时代的主题建筑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反应出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但是,正是这座里程碑式的建筑给中国当下现代建筑设计留下了难以突破理论枷锁――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识别出传统文脉的基因。这一点很清晰的看出中国和美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
美国从外来文化到土著文化再到殖民文化的交叠,多元文化在美国本土扎根,在城市建筑环境设计中也呈现着对立与交融的形态,形成了各种文化与建筑风格的荟萃。建筑物风格多变,但是又彼此尊重和协调共存。美国的设计显露着强大的进取精神,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羁绊,急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动力,促使美国文化有力的吸收和分解外来文化的精髓,不排斥的博爱与进步的自由和独立,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形成了独自的文化形态和风格。这种强势的文化观念在设计领域对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冲击,中国也不例外,虽然给中国的本土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其中也不乏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
而中国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脉络,年代久远,地域广阔,民族繁多使文化在风俗、建筑、文艺、思想等方面呈现不同形式,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内敛渗透了整个民族文化的根源,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十分坚固和丰厚。丰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的积累,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更是许多国家认知中国的一切印象来源。然而随着带有西方思想现代文明的急速崛起,中国的传统文化随之受到了挑战,设计师一面要应对大众对新生理念的追求,一面又要维护传统文化神坛的地位。文化积累越深厚,挑战衍生出的矛盾性越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设计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设计师在处理其出传统文化接洽融合问题时就会越发显得无所适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的度依然是我们探寻的关键。
二、传承文化的态度
美国的建筑环境设计受到经济技术的推进和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自然环境、建筑环境的关系进行的重新审视。设计中常出现运用简单的形体、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将自然材料以一种脱离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结构的万式集合在一起,带来了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
然而,这些片段如果发生在中国就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多半会被认为是猎奇心理的调侃,或是设计师哗众取宠的炒作。中国崇尚延续的叙事意境,宁虚勿实,空间留白给予使用者审美遐想空间,发挥各自的想象填补空白,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象。然而,厚重的历史渊源使得设计师在自持和谐统一的设计观的情况下将现代城市的地域文脉挥斩的支离破碎,究其原因,作者认为是设计师在面对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的“扬弃”问题上没有了自己的态度。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传统的并非深不可测,可畏的是设计者没有立场而深受因袭的羁绊,人云亦云。所以,当王澍的作品突然出现的时候,受到业内外广泛的认可。认可的不仅是他作品的巧妙和独特,更是他人本的理念和发掘传统和建筑本质的心态。
小结:
与美国建筑风格大相径庭的中式文化在美国熔炉文化的背景下不但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为城市增添了一丝异域风情,丰富了美国的生活。中国在面对西方建筑理论侵袭时也需要有理性的判断,避免被西方的法则颠覆了我们的文化背景,也不要被自己厚重的传统束缚了手脚。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和生态主义都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并且作为相对立的两种思想观念,前者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后者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哲学思想的认识基础之上,对人类建筑史上人文主义思想下地建筑风格的特征和生态主义思想下的建筑风格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有所认识。
一、人文主义建筑
回顾世界建筑设计史,古希腊建筑风格作为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它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两千多年后在欧美大陆还出现建筑风格的希腊复兴。公元14世纪,在欧洲掀起的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宗旨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伟大思想文化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建筑界:在意大利,继而在西欧很多地区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精神为根本点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并形成了崭新的人文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
1)人体形象美
重视柱式的运用成为古希腊、罗马建筑一大特色,古罗马建筑风格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亚式的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修长精致的柱身柔美秀丽,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2)人体比例美
古希腊神庙建筑的比例关系是以模仿人体比例而形成的。其中,对于柱式的比例与规范,也与其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
(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在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影响下,其建筑特色尤以人体作为“均匀的完美典范最为突出。文艺复兴艺术歌颂人体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建筑师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并且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
二、生态主义建筑
生态建筑,也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尽可能利用建筑所处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同时尽可能不破坏所处环境因素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系统健全运转。
(一)早期生态建筑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特别重视建筑设计与人类主体以及环境的关系。例如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早期西方建筑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如赖特在赖特的流水别墅体现的设计中透露出一种早期的生态主义建筑设计思想。他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提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建筑理论。
(二)适应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
适宜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也称“乡土的生态建筑“,主要适宜于广大的技术不发达地区。这种建筑造型的特点是:利用环境地理现状,和当地的本土材料进行设计;继承当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适应气候的形式、 空间、布局和构造。乡土生态建筑就是在这些建筑造型的控制之下,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三)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
20世纪80年代,继60年代生态建筑兴起后,技术支持成为生态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生态建筑,运用被动式低能耗技术与场地气候和气候数据相结合,通过对建筑外形的塑造和材料的选择,以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并且提高生活质量。马来西亚的杨文经先生是这一时期生态建筑的主要代表设计师,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
(四)高技派生态建筑
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生态高技建筑,更加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方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并且以生态主义为思想对建筑结构、空间和造型进行设计,结合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物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解决通风采光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能耗。
三、对比分析
(一)哲学思想
生态主义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思想主张,它要求人类要尊重生态自然,在求得自身是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因此生态建筑设计既注重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的舒适,企图让建筑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合,依靠新生的科学技术减少能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推崇人的“崇高”“理性”、人的“无限”“能力”,以及人是“万物之灵”,主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
(二)对人的关注
生态建筑更加重视与人的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人对建筑的接受过程,更加注重人在建筑中的各种体验,感受等心理状态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而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只是对同人体相关的比例的肯定,在这种比例基础上,此时的建筑实际在追求大的尺度,并不意味着建筑与真实的人类生活的尺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建筑造型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注重建筑物的宏大,筑不惜采用巨石雕刻,对人力和物力进行极大的耗损,装饰性极强,通常以人体形象雕塑作为装饰。生态主义建筑则不为装饰而装饰,在降低能源耗损的情况下,为人类营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有现代主义简约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考虑经济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建筑。
四、总结
生态主义建筑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而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作为两种哲学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思考,对建筑设计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生态建筑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美学意义,更是把建筑视为一门创造艺术、一门张扬人类主体价值和生命终极关怀的艺术。然而生态危机是我们的最大问题,生态主义或许会成为新世纪甚至新千年的“思想范式”(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学院)
参考文献
[1] 茂宇,刘 煜.生态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8.
[2] 李华东,鲁英男.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2002.
[3] [美]Bertrand Jestaz.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M].王海洲,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4] [美]马克·D·富勒顿.希腊艺术[M].李娜,谢瑞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由gmp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对话式设计——gmp建筑师事务所建筑作品展”,于2013年8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同期举办了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曼哈德冯·格康的学术讲座以及中德知名建筑师对话会,共同探讨“国际语境下的对话式设计”以及“中德环境下建筑设计的差异性”等多元化议题。
gmp建筑师事务所是由著名建筑师曼哈德·冯·格康领衔,传承着德国建筑师的理性、高技、严谨。展览梳理了事务所全球范围内作品及建筑观,以阐明设计理念的草图与建筑图纸、以三维体量表达设计构思的建筑模型以及纪录落成建筑的实景照片和影片等多种形式展现gmp作品全貌,并展出gmp在世界四大洲的建筑作品。gmp的建筑设计行为所依循的理念是:为环境设计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首先要将自己的立场植入变化的外界条件中,做好对话的准备。而最终我们将要建造何种形式的建筑以及如何建造,取决于所处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和经济体制。作为建筑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面对这种对话,并带着自己的理念参与到对话过程中来。
gmp建筑师事务所是少数进行全方位设计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对建筑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造直至室内装修全面负责。gmp的建筑理念遵循了古罗马建筑学理论家维特鲁威的三准则:实用、坚固、美观。gmp成功的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从事设计建造,赢得了业主们的认同。曼哈德·冯·格康,福尔克温·玛格与他们的合伙人过去四十五年在近乎所有的德国大城市进行了规划和建造。其项目涉及面极为广阔,由私人别墅、旅馆、博物馆、剧场及音乐厅、办公楼、贸易中心、医院,直到科研教育设施以及交通建筑,工业建筑和总体规划。
在国际上gmp是以机场建筑设计而开始闻名于世:1975年柏林的泰格尔机场作为第一座驶入式机场被启用。这一创新设计在斯图加特机场及汉堡机场航站楼的出港和到港层面的设计建造中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德国国内和国际性建筑设计竞赛中,gmp获奖四百七十多次,其中一等奖二百七十多项,至今共建成三百四十多座建筑。受到世界广泛重视的不仅有已建成的作品如莱比锡新会展中心、意大利利米尼会展中心或2000年世界博览会基督教展厅也有诸如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改建加顶项目和2006年竣工的柏林中央火车站的建筑设计。
gmp建筑事务所的理想是:我们通过简洁的设计,使设计作品在内容和时间上经得起考验,将建筑设计得合理易解是至高无上的原则。出于这个信念,gmp作品表现出形式上的审慎和在材料上的统一。终究,我们是要把房子建成一座尽可能耐久地,理所当然地为其内部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所服务的外壳。对于时髦的建筑现象,我们持批评态度并保持距离,以避免在作品中出现那些只是出于艺术上的随意性,而与功能,结构以及使用性能无关的表现主义的形式。我们所指的,是一种使人信服的、不证自明的简洁性。这种简洁性同时必须能够对设计任务和所在地特点所引起的不协调的因素进行消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Tu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2)07-0028-06
Abstract: The aesthetics of a building is its rational expression. Creating the real internal space and outer form with rational structure, which is our holy duty to the architectural cre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have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and became two different subjects. Up to now, the real perfect building should have realized concord and unific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structure in history and nowadays is briefly analyzed, the essenti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structural morphological design method are emphasized, and the living direction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is illustrated.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structural morphology
前言
建筑与结构本来是一体的,不分彼此。从以巢穴为居的原始祖先,到构筑屋宇的古代先人,都没有那种专司建筑的形式或功能,而把实现它的技术思考留给他人去做的职业。古罗马的维特鲁威也好,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也好,他们都是集艺术家与工匠、建筑师与工程师于一身的全才。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从功能、形式、环境到服务对象等各方面都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综合性大为增强。同时,结构的服务对象更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建筑,专业分工成为客观的需要,而近代工业革命则是导致建筑与结构明确分工的直接原因。
自从百余年前建筑与结构两大专业分工开始,二者在各自领域内都产生了极大的飞跃,从理论到实践,都充分说明了这一分工的优越性。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举目四望,有那么多的建筑,外在形式与其结构实质相去甚远,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在合作中的不协调时有发生。与之对比的是,也有一些建筑与结构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令人瞩目。因此,我们希望有更多表里如一、真实合理的建筑出现,这就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传统的回顾
传统建筑以土木砖石为基本材料,其中石材又以坚硬、耐久和易于获取而广为使用,加之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西方建筑自近代以来逐渐占据了世界建筑的主导地位,石材建筑自然地被看作了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则成为东亚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
在传统大跨建筑中,拱的形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拱结构的内力分布状态以压力为主,恰好能够充分发挥砖石砌体只能受压而不能受拉的材料性能,而且可以实现很大跨度。古罗马建筑技术的最大成就,就是发展和完善了拱的结构体系。随着古罗马建筑成为古典建筑的典范,拱也自然成为古典建筑的代表形式。由此发展而成的相关结构形式更多,如尖拱、帆拱、洋葱顶等。
历史的发展
19世纪英国园艺师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设计的伦敦水晶宫和法国工程师埃菲尔(G.Eiffel)设计的巴黎世博会铁塔开辟了近现代建筑的先河。这些作品中,少了些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柱式和线脚,多了些建筑功能与结构要求的一致性,在形态比例上又不失传统建筑的美感。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有赖于当时成熟的铸铁工艺。随后,钢铁工业的繁荣和波特兰水泥的发明为建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出现,是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它把抗拉与抗压两种材料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而且经济、耐久、易于施工,以此确立了它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入20世纪后,结构对建筑发展的促进更是有目共睹。钢结构使摩天大楼成为现实,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一度成为大跨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奈尔维(P.L.Nervi)在推进建筑的艺术与技术和谐统一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他熟练运用可塑性强的钢筋混凝土材料,把力与美有机地统一在了建筑实体中,创造了近乎完美的建筑形象。如迦蒂羊毛厂厂房和罗马小体育宫,其内部混凝土网格既是结构的必然,又给建筑带来了美的表现。与他同一时代的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在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创造建筑美方面都同样值得称道。北欧建筑师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的芬兰工业大学阶梯讲演厅,对钢筋混凝土框架做了大幅度的形态变化,以适应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采光天窗配以反射曲面,在突出结构形态表现的同时,也不忘建筑细部的处理。在阿尔托的作品中,处处能感受到对人的关怀。他在建筑形式上的上佳表现并未削弱他对结构形态的正确理解,他不愧为一位技术全面的建筑大师。美国建筑师小沙里宁(Eero Saarinen)在建筑表现与结构形态的结合方面堪称典范。他设计的位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内外形态的有机变化,赋予了建筑以强烈的雕塑感。同时,其结构空间关系清楚,细部表达准确,不失合理性。在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设计中,他以两侧向外倾斜的混凝土柱支撑单曲悬索屋面。外伸的柱子与内收的悬索在承力趋势上达到了平衡,形态符合人的心理感受,具有美观舒展的视觉效果。该建筑在细部处理方面同样别具匠心。
不过,混凝土毕竟较为厚重,加之制模工艺复杂,从20世纪后期开始,在大跨建筑中更多的是被钢网架、悬索等结构形式所取代。
美国工程师富勒(B.Fuller)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球形网壳的形态构成,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在大跨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德国建筑师奥托(Frei Otto)曾致力于悬挂结构的研究,他在对双曲面张拉索网的形态和受力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多个张拉索结构建筑,最著名的是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西德馆和1972年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
现实的选择
高技术是现代建筑创作手法中极具生命力的表现手段。透过建筑形式的表象,我们能够看出,其本质特征仍在于以结构形态构筑建筑的美。从近几十年的建筑实践来看,许多知名的国际建筑大师,即使其创作观念和设计风格有诸多差异,都无不把结构技术的表现作为创作手段的首选。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为建筑师的表现拓展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建筑形态的创作注重结构形态的合理性。大到建筑体系的构成,小到构件和节点的处理,都考虑到结构受力的需要。如伦敦滑铁卢火车站是由一系列平面三铰拱结构经纵向联系而成的。由于设计者有意打破了对称形式,使得两跨跨度相差悬殊,从而导致了长跨以受弯为主,短跨则以压弯为主。结构采用索桁架形式,对于长跨,将索布置于屋架下弦;对于短跨,则将索布置在受拉的外侧,与内力分布形态完全一致。各榀结构的跨度和走向随路轨的交叉和蜿蜒而逐渐变化,部分屋面覆以玻璃。由于从整体结构到细部构造都做了细致的考虑,结构形象简洁明快,使整个建筑极富表现力。又如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Renzo Piano),除了整体造型的独特之外,结构构件和节点的设计也十分讲究。大厅内的支撑斜杆制成梭形,既有利于压杆稳定,又体现了单向受力形态。梭形支撑斜杆的端部表面做出几个凹陷,形态上刻意强调了截面的减小,铰支座的表达也准确无误。
其次,索、膜等柔性抗拉材料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减轻了结构自重,增加了建筑跨度,也使得建筑显得更加轻盈。索桁架是以索来代替桁架的受拉杆件。如法国查尔斯・戴高乐机场扩建工程鲁瓦西二号航空港(建筑设计:Paul Andreu),候机厅屋面结构采用的是平面索桁架体系,纵向中轴线布置倒三角形截面桁架构成纵向联系。张拉索的运用,一改常见的桁架、网架下弦杆件所带来的粗重感。更为巧妙的是屋面与两端支撑结构的一体化设计,并且完全采用了索――拱机制,将放射状索的径向张力转化为环向的支撑压力,以视觉上的悬念感,突出了建筑中的技术成就表现。膜结构的使用也是渐趋广泛,独特的材质极具视觉吸引力。不论是大型公共建筑,还是街头建筑小品,都能找到它的身影。张拉索与膜组成的索膜体系使得建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跨度。位于伦敦格林尼治半岛的千年穹顶(建筑设计:Richard Rogers)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空间结构。该穹顶直径达320m,周长超过1km。12根格构式梭形钢桅杆高达100m,通过斜拉索与辐向、环向索组成稳定的张拉球形结构,上覆双层膜,以利隔音、隔热。净跨度最大的建筑当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佐治亚体育馆,跨度达到了空前的235m×186m。
此外,传统材料的运用也有新的特色。混凝土、砖、石和木材的表现力有时是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如德国的维特拉工厂消防站(建筑设计:Z.Hadid),其入口雨棚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支撑于一组钢管之上。独特的形态特征与材料的质感使人过目不忘。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建筑设计:Calatrava)的候车大厅与月台分别采用了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的新颖别致、材料的组合对比,以及构件截面的合理变化都为建筑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最后,新型结构的不断涌现赋予了建筑新的内涵。最显著的要数开闭结构,它使得建筑的屋面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和人们的需要而开启和闭合,非常适合体育、休闲建筑。从改善建筑的内部环境和更加亲近自然来讲,它无疑体现了人们对建筑的更高要求。日本对开闭结构格外热衷,开发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屋面,主要用于风雨操场和室内游泳场。规模较大的如宫崎海洋世界。
未来的挑战
随着建筑市场的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建筑师看好中国的发展。他们有着崭新的观念、成熟的技术、良好的机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讲,除了对自己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比较了解之外,我们所具有的优势并不多。用何种手段来发挥和展示我们的优势,使我们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中国建筑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面对国外新颖的结构、精美的技术、独特的造型,我们国内有些人也想拿来一试。一时间,在各种设计竞赛和方案投标中,都充斥着技术表现的内容,在校学生同样趋之若鹜,纷纷效仿。这中间,大多是把结构当成一种装饰语言来使用,忽视甚至根本不了解结构的工作机理,时常弄得张冠李戴,贻笑大方。这种“符号化”的创作方法贻害无穷。此外,抄袭之风日盛,有的甚至渗透到了重要的建筑工程项目之中。建筑形象似曾相识,结构选型全盘照搬,看了令人痛心。
我认为,我们应该回归问题的本质,踏踏实实地把建筑与技术结合起来,特别是把建筑与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此来创造新形象。结构形态的创新是实现建筑与结构和谐统一的关键所在,而结构形态的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也需要我们在建筑创作的实践中进行不懈地追求。对于运用结构形态设计方法进行建筑创作,笔者近年来结合教学和工程实际,也做了一些尝试。
结构形态设计方法的关键在于实现建筑形态与结构形态的和谐一致。在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跳水馆的方案设计中(建筑设计:魏敦山,姚亚雄,徐璐),我们把三个馆组合为一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综合体。从建筑造型来看,一个完整而又富于变化的屋面是设计的关键。这里,屋面的高低起伏与三馆内部空间的需要完全吻合,平面的裁切更符合功能分布的要求与总体环境的意向。在结构形态方面,将平面的张弦梁交叉组合为全新的空间结构体系,既实现了内部空间的简洁,又真实地表达了外部形象,从而达到了建筑与结构和谐统一目的。尽管该方案最终未能被采纳,但通过我们的亲身体验,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
旧建筑的改造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成熟,许多老建筑通过应用新的结构技术,既维持了原有的风貌,又在新旧对比中达到焕然一新的效果。上海宝钢医院的改扩建项目(建筑设计:魏敦山,姚亚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将原有建筑围合的内院改建为有顶的中庭。为了不给原有建筑增加荷载,我们设计了新型的树状结构作为中庭的结构主体。德国著名建筑师奥托曾对树状结构研究多年,目前,国外已有多项大型公共建筑运用了这一结构形式,非常成功。我们借鉴了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现有的技术条件,对树状结构进行了简化和再创作。淡绿色的结构与通透的玻璃屋顶相结合,在多变的天光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这里,“生命之树”的立意与新颖别致的结构形态融为一体,既实现了设计初衷,也得到了业主的充分肯定。
建筑之美贵在真实。以真实的结构塑造真实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象,这是我们建筑创作的神圣职责。当我们把历史、文化、环境、功能、技术等等诸多因素融入建筑创作的时候,我们也应果断地摒弃那些虚假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使我们的作品和我们的设计思想真正达到完美的境界。
最后,非常感谢北京工业大学的张毅刚教授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李金芳高工。他们的热情支持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参考文献:
[1]P.L.奈尔维著,黄运升译,周卜颐校,建筑的艺术与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北京
[2]罗小未,蔡婉英,外国建筑史图说(古代-十八世纪),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年,上海
光Ⅳ型电子出版系统 Fisher, Landmarks, TWA Terminal, Progressive Architecture, P95~109, 1992(5)
[4]Passenger Terminal, Stuttgart Airport, Architectural Design, p64~67, 1993(7~8)
[5]Gare TGV de Lyon-Satolas, Techniques & Architecture(419), p66~70, 1995(5)
[6]姚亚雄,建筑创作与结构形态,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12月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收稿日期:2002年5月
古罗马万神庙
杜勒斯国际机场航站楼
大阪关西国际机场航站楼桁架及支撑
里昂机场铁路客运站
富勒和他的球形网壳
环球航空公司航站楼
德国维特拉工厂消防站
宫崎海洋世界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馆方案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馆方案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和游泳馆方案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
上海宝钢医院树状支撑详图
典型哥特教堂
罗马小体育宫内部
芬兰工业大学阶梯讲演厅
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伦敦滑铁卢火车站
3.伊斯兰拱券
4.巴黎埃菲尔铁塔
5.迦蒂羊毛厂厂房内部
戴高乐机场二号航空港候机厅内部
戴高乐机场二号航空港屋面结构支撑
伦敦千年穹顶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01-01
一、宗教与建筑的关系
普通人在欣赏或评价一座建筑的时候,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建筑的外在是否宏伟大气,而忽视了建筑形式背后的东西,即建筑的内涵。其实,每一座有特色的建筑,都蕴含着很深刻的内涵。建筑总的来说,就是功能、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三者共同蕴涵于建筑当中,不能够脱离建筑而独立的存在。
西方社会在资产阶级成长之前,经历了黑暗的、漫长的中世纪,那是一个宗教统治的时代,历时400年之久,天主教、基督教在欧洲大地异常的兴盛,教皇的势力凌驾于各个国王之上,是绝对的权威。而欧洲的很多建筑,都是那时候开始修建的,也就很自然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二、建筑结构的演进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拱形为主,比如众所周知的斗兽场等,至今还有艺术方面与建筑方面的参考价值。罗马人当时就已经应用了混凝土技术进行建筑物的搭建,由于混凝土这种材料的硬度比较高,可塑性比较强,罗马人建筑了大量的复合式建筑,将屋顶设计成圆弧形,这样就获得了更多的室内空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有了复合空间的设计方式,建筑正式步入了发展的新时期。柱的应用在古罗马建筑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这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柱的长度与直径的比例就象征着男人,而柱的应用象征着男人的强大。
我们再来看一下欧洲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社会,哥特式尖顶的教堂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这种建筑赋予了建筑物独特的高贵感觉,也为建筑物增添了美感,并且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在中世纪,中欧及南欧地区一些建筑沿用了古罗马时期的拱形建筑与柱的结构,将拱形建筑更加细化的发展成为几个分支:四分类骨拱、单圆心拱、双圆心拱以及尖拱。在对拱形做了继承和发展后,还将柱与拱进行了结合,并且应用于一些建筑。
1750年前后,欧洲的资产阶级出现萌芽。这个时期在欧洲的建筑,与中世纪相比变化不大,但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已经开始出现了文艺复兴的苗头,设计师的大胆想象,建筑了一批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比较夸张的建筑,虽然没有形成规模,但是确实一个时代的建筑象征。除此之外,一些有资本主义背景的设计师设计出了一些以实用为主的建筑,比如当时的医院、学校、居民区等,都是功能大过了形式,这种风潮也预示着形式主义的建筑走上了穷途末路。
时间到了1860年,欧洲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区域,建筑界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科技的发展,一些人造材料越来越多的被研制出来,继而越来越到的被应用到建筑中。特别是钢筋和水泥的广泛应用,大大的推动了建筑产业化的步伐,建筑的数量呈几何倍数的上升,城市很快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但是这个时代的建筑,缺少设计的特点,更多的是用于实际的使用,而少了一些寓意。
进入了新的时代,建筑的风格也多了一些科技感与时代感。玻璃幕墙、空中花园等设计引入到现代设计中,为我们的眼前增添了一抹亮色。数字化信息化使建筑材料更加丰富,纳米技术、高分子技术等,都对建筑行业产生了助推的作用,但是现在一些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对于建筑材料的研发,仍然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
三、西方建筑与基督教的联系
西方建筑与基督教有关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即:拜占庭式、罗马式与哥特式。这三种建筑结构正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主流形式。
我国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哈尔滨市区,是远东地区乃至中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东正教的教堂,采用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在给人大气的感觉的同时,还是人们对它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在建筑的细节上,更是精美绝伦,四周墙体的材料是清水红砖,类似于洋葱头一样的穹顶,充满了宗教的气息。
比萨教堂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教堂之一,整个建筑群落包含教堂、洗礼堂、公墓等几个部分。它是罗马式建筑的最典型代表。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建筑工艺高峰的代表,庄严、挺拔、恢宏、壮丽都是形容哥特式建筑的词语,最典型的代表是位于法国巴黎的巴黎圣母院,步入哥特式建筑内,会有一种如在天地间的感觉,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四、结论
【关键词】
中西合璧;天津;近代;融合;建筑环境设计
1天津近代建筑环境设计的背景
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由于九国租界在天津的设立,使其成为近代史殊的城市。此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给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首先,处于近代的天津建筑,正值国际建筑的发展。此时城市建设因租界也发生改变,英、法租界形成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貌,法租界劝业场一带形成新的商业中心,自成体系的意租界成为住宅区等等。中西建筑风格杂糅直接影响近代天津形成独特建筑风貌。其次,在这一时期内,西方各国建筑还基本上都处在由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等。中西建筑元素融合,是形成独特建筑风貌背景的关键原因。
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及装饰特点
2.1近代建筑的主要形式
较短时期内各种类型、风格的西式建筑一起涌入天津,与以往的建筑形式互相交织到一起形成新的建筑风格,主要的建筑形式有以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为主的建筑,不同历史时期样式的结合的建筑,异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
2.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装饰特点
(1)建筑装饰以雕刻为主,简洁实用。
(2)延续西方建筑的简化、折中、抽象.
(3)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杂糅融合。
(4)本土文化受南北方各地习俗的影响。
3近代天津建筑环境的主要设计方法
3.1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
东莱银行是典型的欧洲折中主义与中式元素交融的作品。建筑顶层塔楼西式攒尖顶,将西洋尖顶与中国传统的圆锥形屋顶相结合。其建筑入口的柯林斯柱廊与中国方形回纹图案柱头相搭配,西式建筑的建筑风格中带有中式元素,装饰纹样十分丰富。
3.2西方建筑形式与传统本土建筑材料相结合
疙瘩楼是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杰作。其建筑外壁采用琉缸砖,并因其斑驳凹凸得名,老百姓称之“疙瘩砖”或“过火砖”。建造师运用琉缸砖材质营造出肌理变化的建筑立面,达到了天津传统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统一,在气氛上加强了西化建筑在当地的自然性与融合性。
3.3天津本土装饰元素在西方建筑在的运用
大清邮政津局是当时中国邮局的心脏。在建筑艺术史上,是西方建筑与天津传统砖雕石刻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建筑外墙采用中国传统建材青砖砌造,配以美丽的砖雕花图案。窗户大部分采用弧形拱券,窗间搭配精美的砖雕纹样,并用传统的砖雕技术雕刻西方纹样,立柱采用罗马券柱式,使建筑显得连续而饱满。
4近代天津建筑环境设计对当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4.1近代建筑对现代建筑发展的有利之处
第一,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中西杂糅式的建筑装饰手法在天津近代建筑中被充分表现。第二,影响城市建筑的装饰手法。“中西交融”与“中国本土建筑形态”的结合对建筑业产生了极大地启迪。
4.2近代建筑队现代建筑发展的弊端
第一,削弱城市建筑本土特征。天津的西方建筑形式,在给天津城市带来新风貌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城市建筑本土特征。第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运用。西化的文化模式会导致中西审美的趋同性。
4.3由近代天津建筑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发展产生的建议
第一,注重本土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带有地域特点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呼吁保护的。让中国更多地建筑在时展的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标签的象征。第二,沿袭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城市特色。在进行现代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原城市独特风貌。用新技术新材料去修复老建筑,维护好城市建筑发展的脉络,对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具有重要意义。
5结束语
传承中国带有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沿袭城市发展脉络,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设具有极大的意义。
不过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易北大道建筑艺术馆的整体构架都十分简易,正好与后现代化建筑风格,那种一味追求建筑的特殊性以及过多装饰元素的理念背道而驰,这种世外桃源般的艺术馆正好贴合着建筑大师曼哈德・冯・格康的设计魅力,以凝炼简洁风格勾勒出设计的核心价值与精神气质,赋予复杂项目以秩序的轮廓。不过整栋建筑看似简单但却颇具实用性。表面厚重的建筑外墙采用了可通风的立面结构,把乳白色陶土饰板作为其外饰面以确保保暖效果,内部是一层不可燃的矿物棉保温层,加强了安全性。所有的开窗部分都采用横竖框架以及三层保温玻璃。并且在屋顶的平顶部分布置了绿化,而且平屋顶以及露台都设置了2%的排水坡度。除此之外这栋建筑基本按照被动式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因此属于节能建筑。内部房间按照需求通过空调设备进行通风,采暖则通过一个双向的供暖系统,基础热能由一个水源热泵提供,热能高峰值则由暖器满足。一处由热转换设备和储能设备组成的地热设施为建筑在冬季供暖,夏天则用于制冷。整个建筑物都在印证曼哈德・冯・格康建筑设计大师的理念――一个优秀的建筑物必须是合理实用的,有存在的意义。
不过曼哈德・冯・格康建筑设计大师同时也提道每一个建筑物也是一种艺术,不过是一种可以在社会中得到应用的艺术。或许也是一种机缘巧合,这个看似现代化的艺术馆,前身却是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可能是因为汲取了前者古老的气质,当你走进这里,隐约中依旧可以感受到其优雅的古典气息。除此之外,艺术馆还具备了另一个别具一格的特色,就是来访者需要走过连接易北大道和易北河滩的奥温格纳米伦小道才能到达馆内,沿途的林荫密布的德式风情足以让人赏心悦目。
另外整栋艺术馆建筑由两个完整的地上楼层以及一个地下层组成。总的来说建筑艺术馆在功能考虑上为建筑展览、传播及展示服务。在底层,大尺度空间可陈列gmp几十年来积累的建筑模型,并作为常规展览面对公众开放。其上的两层空间为多功能厅,可举办临时展览或工作坊活动。首层包含了一个厨房、一个服务间、一间客房以及卫生间供来访者使用。顶层还设有独立工作室,也可以供来访者居住。在这里所有客房都可以得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也通过开窗实现,必要时也可应用空调设备。客房的平均净高超过2.85米,服务用房及防风门斗的净高约2.6米。三层之间采用了分隔独立的楼梯,保证了来访者顺利抵达建筑的顶层和底层,并且这里所有空间楼层均可通过首层的入口大厅到达,三层空间互不影响令其独立使用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功能分区。
易北大道建筑艺术馆还特别注重了建筑周边室外场地的设计,于是在建筑北部场地延续了之前的老建筑留下的一片台阶式的花园景观。现有的植被被结合进外部场地设计中,标志了基地东北侧的边界。从基地在西北侧靠近奥温格纳米伦小道的入口处可沿着花园旁的台阶直达建筑首层的入口。场地南面与建筑两侧都布置了绿化与草坪。建筑东侧在现有基础上设计了植入坡地的台阶,可直达首层的室外露台。场地直到南侧边界都布置了台阶小道与周边道路相连。
TIPS
设计
曼哈德・冯・格康
以及福克玛・希弗斯
项目负责人
Kordula Noelle
实施设计团队
Fabian F?rber, Alisa von Gerkan, Uli R?sler, Michele Watenphul, Steffen Lepiorz,
项目管理
Raimund Kinski,
Philippa Kannengiesser, Annette Walczynski
结构设计
Wetzel&von Seht
技术设备
RMN Ingenieure
景观设计
WES
LandschaftsArchitektur
业主
关键词:建筑立面 装饰风格 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立面装饰的位置以及结构,往往使得它们难以被观察,其真切的面目曾一度被建筑师和欣赏者所忽略。实际上这些建筑立面的装饰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它们是一定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的组成部分。在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保护、整修和继续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装饰细部,是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是建筑艺术得以发展的关键。实际上,建筑立面装饰的风格与建筑形式,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建筑立面装饰的风格与建筑设计师所在国家的建筑风格以及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建筑立面装饰在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有所了解,是在建筑实践与建筑活动中继续利用这些建筑立面装饰元素的前提。
一 建筑立面装饰风格概述
1 中古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流行于11-15世纪的古代欧洲建筑风格,给建筑形制、建筑文化以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中国建筑、以及伊斯兰建筑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在这些建筑风格之下的立面装饰,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希腊的建筑立面的细部装饰成为整个建筑体系的重点,甚至把“柱式”作为一种规范的风格,在细部和装饰上,都按照人的尺度和严格比例来规范建筑造型,这在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体现,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哥特式建筑,总体上给人以崇高之美。这一时期的古罗马装饰,将希腊与波斯的艺术元素融合到一起,把雕刻技术发展到更高的境界。罗马建筑中常常充满着附加的装饰,忍冬草叶、涡卷、鸟、爬虫、丘比特、狮身鹰首兽等,都是装饰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国建筑立面的装饰部件大部分都是木头制成的,包括柱子、斗拱等,其装饰表现形式往往是中国漆涂成的精美几何图案,在屋脊上常见一些龙、鱼、吻兽等动物形象。
2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始于15世纪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把启蒙思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入到建筑领域,深深影响了建筑立面的装饰风格,后又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有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放弃了哥特式建筑对“崇高感”的追求,这意味着宗教统治艺术的终结。建筑设计师转而追求绘画、雕刻在建筑艺术中的表现,强调整体的美观统一,比例协调,布局匀称,但是不再把人体作为立面设计的尺度单位。在檐口、柱头、檐壁上的雕刻与绘画,往往回归到史前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追求上,因此壁画等立面装饰变得愈发精致,丰富却不显得矫揉造作。
3 新艺术运动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在法国兴起的新艺术运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玻璃、钢铁等材料出现在建材中。这一时期的建筑往往强调装饰、构图以及质感。在19世纪的机械时代,当钢铁和玻璃成为建筑装饰部件的主要材料,装饰的表现形式也开始围绕着玻璃、钢铁这些新材料而展开。在门窗的角上以及建筑本体的结合点上,以流动的、蜿蜒的自然主义装饰为主要题材。在民居以及大型商场中,通过陶瓷砖瓦、壁画以及阳台栏杆和围栏上的铁花雕刻,来表现建筑的风格特征,用以传达一种不受束缚的建筑理念。
4 装饰艺术派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起源于20世纪的装饰艺术派,它汲取新艺术运动、包豪斯以及许多其他艺术风格的元素,合成一种具有明显垂直性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派强调几何形图案、硬朗的边角和有棱有角构图。立面经常使用“Z”形条带,或者设计成为饰带或者腰带的锯齿饰。这些装饰一般沿水平方向横穿建筑的底层,作为腰线、顶角线,也常常装饰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等位置。装饰艺术派的建筑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给人以明快活泼之感。
5 现代运动时期建筑立面装饰风格
正在欧洲满眼都是国际风格的直线立方体式建筑的同时,一些设计师因为建筑立面装饰的繁冗与复杂而拒绝使用装饰,20世纪60年代后,装饰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建筑立面装饰理所当然应该为建筑结构服务。建筑物本身成为一种装饰,虽然其立面毫无代表其内部的功能,最简单的装饰建筑立面的方法是选择质感的建筑材料,于是出现大理石、铜、彩色玻璃、钢铁等等富有质感的建筑材料,被大量应用到建筑结构之中,他们严格的结合方式和布局所创造出来的图案,起到了一种装饰的效果。
二 建筑立面装饰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建筑立面装饰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装饰的表现形式,例如:人的形象、自然植物形式、动物形象、人造事物、几何形线条等。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建筑的文化色彩,都会诉诸于这些表现方式而呈现。因此若想在当前建筑实践与建筑活动中继承与发展建筑装饰文化以及建筑设计师的理念构思,总结与明确装饰的表现形式是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1 以人的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所有的艺术作品和装饰中,人的形象总是备受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形象有着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建筑立面装饰以人类的形象为主要考虑对象,因此很多建筑师用人的脸形作为房子的外形,直接用人的眼睛、鼻子、嘴等身体的外部形态设计,强化建筑的入口、窗子、柱子的意象,雕刻、雕像以及带翼人形等装饰手法出现,具有某种象征性的含义。
在中古时期以支撑体出现的“柱式”建筑中,女像柱就是人的形象被利用在建筑立面装饰中的典型案例。这些女性人物形象,被设计成为穿有垂袍的浮雕,作为柱子或者柱头等支撑构件。除此之外,从埃及神庙到印度的塔,布满了以雕刻手法体现的人的形象,而文艺复兴时期,“小天使”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建筑立面装饰中,在檐口,檐壁,墙体,拱肩上常常会发现“小天使”的浮雕。这些“小天使”往往以婴儿的形象出现,并带有翅膀,个体较小,便于装饰。又如,为了纪念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也被建造成为建筑立面的装饰,雕刻到建筑的墙板、壁龛上,例如在富兰克林的故乡波士顿,为了纪念这位伟大人物,建筑设计师把他的半身像雕刻到他住宅的建筑墙体中。
2 以植物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几乎每种建筑风格里,植物形象都曾被作为装饰图案大量运用到建筑形式之中。不仅如此,令人惊讶的是,每种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形式,都一致性的钟爱它们本土的植物。这些植物由于外表的美观以及其生长特性的原因,而被寓于特殊的象征性意义。
例如我们常见的拱顶式的立面装饰手法中,涡卷式设计是相当普遍的,除了如前文所提到的大量使用人的形象进行装饰外,其人像周围往往围绕着富有变化的植物形象,这些天然的叶饰与人脸交织在一起,甚至这些人像的面孔在叶状的装饰下若隐若现。在美国波特兰商业区的建筑物中,常常会见到这类涡卷式的粗石的设计,橡树叶往往被装饰在一个精致的涡卷式装饰的周围,甚至从拱券的顶部延伸而下。又如最为典型的罗马人常常在建筑中利用的垂花装饰,他们用花、叶子和水果连接成一串,将这些花串悬挂成为弧线,设置到建筑的檐口、拱券等部位。在中古时期的宗教建筑中,亚当与夏娃等浮雕与雕刻人物总是伴随着苹果、树木,一同出现在建筑立面之中。
3 以动物形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与植物一样,动物的形象被利用到建筑立面装饰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由于动物形象很难被直接转化成建筑立面的装饰表现形式,因此建筑设计师并没有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家畜、宠物之类常见的动物,而是选择那些在文化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形象,他们往往来自寓言传说,或者民间故事。
在中古时期,奇形怪状的野兽具有辟邪的作用,甚至在宗教盛行时期被奉为信仰,所以在艺术品与建筑立面装饰中,野兽形象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以鹰为例,鹰对于希腊人而言,是宙斯的同伴动物;对于罗马人而言,鹰是战争与军团的标志,对于美国而言,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因此鹰常常被设计成为各种造型,出现在建筑立面的装饰之中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鹰的形象,多用光滑的石灰石、粗面的花岗岩以及有纹理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甚至在某些建筑立面中,还出现了金属制造而成的鹰的装饰物。
4 以几何形线条为建筑立面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以几何形线条作为装饰也常常出现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它们或是单独出现,或是与其他的表现形式相互结合,更接近于一种抽象的象征性符号。它们往往选用奢华的建筑材料,构成严格而规范的结构布局,形成装饰性的图案样式。这种建筑的立面装饰,最常见于现代运动时期的建筑。例如:沃尔特・格罗庇乌斯设计的“包豪斯学校”,就是这样一种抽象化的建筑,他追求平面几何形线条的表现,强调空间明亮感,充满着乌托邦式的幻想,其文化内涵影响至今。
三 建筑立面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环境的日益繁荣,不少建筑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以至在建筑立面装饰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以简单的材料堆砌的建筑装饰作品。为艺术而艺术,为设计而设计的建筑立面装饰作品越来越多,这使得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品位在低水平重复的设计环节中难以提高。若要改变这种态势,一方面要加大对建筑立面装饰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继承建筑装饰中的优秀艺术成果。一方面要在建筑实践与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敢于重新利用、更新改造,进而发展建筑立面装饰艺术。
世界建筑文化精深博大,无论是中古时期的“和谐崇高”,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还是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对装饰价值的互辨,建筑立面装饰的优秀成果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立面装饰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首先要以学习本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为创作起点,这是形成自身风格并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在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保护、修复、还原以及继承建筑立面装饰优秀成果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例如:在1902年由丹尼尔・伯纳姆设计的熨斗大厦,这是纽约钢框架摩天楼的最早实例之一,已经被美国列入标志性建筑保护委员会和历史名胜的国家名录。他的建筑立面上,圆花环内雕刻的美杜莎女面像积垢甚多,石料破损,因此曾用蒸汽清洗,并对石料进行重新镌刻,大量的立面细部装饰已经被完好修复。
与此同时,要在建筑实践与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重新利用、更新改造、创新发展建筑立面装饰艺术,就要加强国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筑设计师要了解国际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建筑装饰设计理念和具体表现形式,才能激发创造灵感、提高审美情趣,才能设计出更具价值的建筑立面装饰作品,才能丰富和发展世界建筑装饰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装饰决定着建筑立面的风格与视觉形象,当建筑立面的装饰被取消时,整个建筑会显得乏味而无生机。同样建筑立面的装饰作为单独的艺术品被欣赏时,也显得突兀而失去文化价值。因此建筑形式与建筑装饰是分不开的。装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在其美化建筑的同时,并不能完全被符号化,被夸大并超越建筑整体,更不能被消解失本身的实用功能。建筑立面的装饰应该整体地联系于建筑的结构与材料而存在,只有这样,其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才能得以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瑞林:《20世纪装饰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2] 杭间、张夫也、孙建君主编:《装饰的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 吴焕加:《论西方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
建筑学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含义是"巨大的工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内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色彩等因素,正是这些共同的因素才构成了建筑艺术美学的造型美。建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建筑背后蕴藏的众多的规律包括一些美学规律,却少有人能够深入剖析。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而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的空间来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更是成为日常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问题。因此如果掌握了光的物理性能还有光影的表现力,则能运用光的特性来更好的服务于空间,为空间带来生命力。而如何更为巧妙地处理空间,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美学的表现力更是建筑师所面临的重要难题。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眼在天然光下比在人工光下具有更好的视觉功效,而太阳光则是人类目前能够取用的做直接便利并且成本低的清洁能源,因此通过光影效应来达到对光线最大限度的择取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
一般传统建筑的采光会通过三个渠道:天井,门,窗户。在古代建筑当中,天井是取得自然采光的重要构件,而随着现代建筑风格的迭代,天井逐渐为现代人所淘汰,自然而然,门和天窗便成了现代人对于家装采光的重要渠道。一般而言,从构造,造价和采光效果综合考虑,侧窗通常做成长方形,长方形的窗户在对于实现光影采集这一块是天然的屏障体,而光源的采集最主要还是对长方形采光口的位置、大小要求较为高,竖长方形在房间进深方向较均匀,方形窗居中,综合而言,窄而深的房间宜用竖长方形窗,宽而浅的房间宜用横长方形。
这样一来,被建筑师称为空间克星的光影效应便为人们所妙用,并且有了更为专业的应对措施。此外,由于光线存在着光照强度和太阳光照角度等不可控自然因素,也造成了人们对于光线采集的障碍,鉴于此,现代建筑中多采用白玻璃等扩散透光材料,这种材质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房间深度的照度,有益于房间光线采集,此外同功效的材料还有U型玻璃、玻璃砖。然而到了后期,随着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再追求光线的数量而是更倾向于质量,而诸如窗洞喇叭口的设计这类现代家装的创新,则可以有效的减少遮挡,增加采光。
众所周知,人类是一种感官动物,同样,人们对于建筑物的第一感官直觉都来源整个建筑的外形建筑。当我们去欣赏一座建筑并且真正去了解它的时候,会发现原来这些宏大的建筑珍品当中隐藏着许多数学的原来。其实自古罗马时代以来,便有诸多著名的思想家提出关于阐述数学几何原理的思想,较为出名的有毕达哥斯"万物皆数"、比拉图立体以及欧式几何,这三大理论对于几何学在建筑学中的运用当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艺复兴期间,建筑学逐渐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文艺复新时期的建筑物里,常常都能都见到类似象心形、圆形、穹顶都是教堂架构常见的元素,而这本身就包含了古罗马建筑对于几何元素的狂热。
通过比例的造型作用来达到体现宇宙万物的和谐,一直是人们的追求建筑物外观和谐的标杆,而古人对于几何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理论阐述对于现代建筑依旧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就拿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建筑物,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来说,就是几何体中圆柱与球体的结合。三个竖直的圆柱形通天巨柱,与一个球体的完美结合在人的视觉上便带来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东方明珠电视塔利用几何体球体与圆柱的巧妙结合,将几何原理完美地融入了现代建筑的外观设计在当中,同时也将几何设计的严谨与建筑艺术的浪漫融为一体,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枚璀璨明珠。
其实,在建筑美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数字叫0.618,人们的习惯用语是将之称为"黄金分割点",这个数字在众多建筑领域中都有涉及,例如巍然屹立的古代希腊帕特农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依然不减神庙当年的丰姿。它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各个部分的建筑尺寸比例中,有很多都是符合黄金比的,这也使得帕特农神庙的外观更为协调美观。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同样也是如此。利用最简洁的几何形状来达到高层建筑外观和谐统一的审美感受,这或许就是建筑美学当中将几何理论运用到极致的最佳诠释了。
"建筑美学"这个概念虽然是在20世纪才出现,然而对于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研究早就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同样,伴随着建筑美学出现的新概念名词还有我们的色彩学,色彩学起源较为晚,关于色彩学知识的运用,目前为大众所熟知的为色彩心理学。同样,色彩在建筑中也起着划分、表示和强化的作用。它可以传达出多种信息,区分功能结构,表明用途,划分空间,引导视线甚至是左右人们的情绪,比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冷暖色,抑或是颜色的轻重感,不同的色阶在不同建筑物身上的运用都会对人类的情绪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因此,色彩学在建筑美学中的运用也同样广泛。
多样化的色彩能够在人们脑海里形成明显的标识,因而拥有个性化色彩的建筑物,能够使人们第一时间准确辨认建筑,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拿我们身边常见的例子来说,比如宗教建筑物,透过不同宗派的宗教建筑物,我们不难看出,色彩所体现的宗教观念。古罗马的建筑物擅长利用不同色阶的巨大落差来营造出其建筑装饰奢华、用色亮丽耀眼的特点,而中世纪的建筑受到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因而更偏向选用沉稳的颜色,这个时期的宗教建筑物故而显得更为庄严神秘。此外,通过色阶对比度的运用,建筑物还能够达到与环境相融合的效果。把视线转向中国,我国的佛教庙宇大多呈红色,隐现于山间林海,与佛教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相符合。而西方哥特时期的教堂,大量运用五彩玻璃,透过阳光的照耀,表现出来的却又是迥异于佛教的宗教精神。
此外,在现代建筑当中,正确的运用色彩,对表现建筑物的功能,反映建筑特征同样至关重要。例如学校这类学术性建筑体,总体要求是色调简洁明快,采光充足,才最容易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餐厅建筑的对于色彩环境的要求则更为高,对于色阶的择取以及色调的搭配应该以利于增进顾客食欲为准等等等,诸如此类在现代建筑中随处可见的色阶运用,都充分表明着色彩搭配在反映建筑特征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称之为一门美学,其涵盖的学术知识之广之深更是人们所无法穷尽的,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并得到享受,对于建筑物加以不同视角的审美判断,或许这就是建筑美学的终极追求,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学中的各种美学得到了更为系统的发展,但百变不离其宗,美学在建筑中的运用,都旨在于服务建筑,更是服务于人类,致力于给人类提供更为合理、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乐嘉.色眼识人.2006 (08)
哈尔滨素来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多半是因为市内的建筑中西合璧,格调鲜明。哈尔滨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哈尔滨的老建筑以风格的多样性构成了整个城市建筑的艺术特色。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文艺复兴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折中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等等,这些都属于欧洲早期的艺术风格。
一、欧洲早期的艺术风格在哈尔滨建筑上的体现
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意是再生或复活,这种再生的观念来源于意大利。15世纪的意大利人开始回顾和崇尚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风格,从而发展和创新成为继哥特式建筑之后一种建筑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体现和谐与理性。哈尔滨文艺复兴建筑处处可见,坐落在中央大街73号的妇女儿童商店便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典型代表。这座建筑建于1917年,采用扁平的穹顶转角部入口,又以虚窗拱檐突出两侧中间入口。虚实结合,十分巧妙。二楼群窗口采用爱奥尼式浅壁支撑拱形券额,扩大了窗口的视觉感。在门和窗框的线脚的形状上,在建筑物的尺寸和比例上都保留着古典形式的痕迹。建筑物以防重石的形式,砌出深凹缝饰的墙体,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感。值得一提的是楼顶檐部的装饰非常丰富,托檐石支撑着楼檐,装饰浮雕十分优美。
巴洛克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具有华丽、炫耀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到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到了19世纪时逐渐衰落,巴洛克风格在欧洲具有很特殊的历史地位。巴洛克式建筑特点楼顶的女儿墙,或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实体墙,或是整齐排列的立柱长廊,或是通心雕刻的连体,或是一个或十几个分布均匀的大的造型。楼顶檐头匀称伸缩大度、层次鲜明、造型精巧。所有的窗檐门檐都有雕刻,窗户造型有长方形、椭圆形、长条形的,有的在两窗之间用壁柱装饰,格外庄重典雅。教育书店是哈尔滨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品,其外观华丽,造型生动,装饰复杂,轮廓丰富。深红色的阁楼、孟沙式的屋顶和形体多变的半圆穹窿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
折中主义19世纪盛行于欧美,其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博采众长,模仿历史上的各种建筑风格,自由组合成各种式样,所以被称之为“集仿主义”。虽然它没有固定的风格,但是它并没有摆脱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特别是造型豪华、装饰精美的巴洛克建筑风格,成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主体。其代表建筑是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84号的哈尔滨工人文化宫。它建于1911年,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而哈尔滨市铁路文化宫它不受固有法式限制,只注重建筑自身比例均衡,把古希腊建筑的“优美典雅”、古罗马建筑“雄伟壮丽”与超凡脱俗的建筑结构融为一体,是一座精美的折中主义建筑。我们甚至可以说哈尔滨建筑就是折中主义的产物。
新艺术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表达了追求新奇与不受传统束缚的观念。新艺术运动建筑特点是造型多采用弧线和曲线风格,摆线型大玻璃窗简洁明快。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建筑非常多,而且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一个特点就是它建筑规模比较大;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持续的时间很长。无论是法国还是其他一些国家,只活跃十几年便被新兴的现代建筑风格所冲击,于是停止了。然而在哈尔滨却一直延续到1927年。哈尔滨的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建筑马迭尔宾馆。它始建于1906年,1913年竣工,原名为马迭尔旅馆,砖混结构,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地上三层带有阁楼,地下一层。立面造型简洁流畅,窗的形式多种多样,内部装饰多种多样。
二、早期的欧洲艺术风格对哈尔滨建筑的深远影响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中主义思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哈尔滨建筑受早期的欧洲艺术风格影响,所以很多建筑的风格形态很模糊,兼容多种风格要素,很难判定它以哪一种风格为主。因此,多风格融合的折中主义建筑数量很多。多样丰富的折中主义形态,给哈尔滨近代建筑带来缤纷多彩的面貌,整体上又具有古典风格的共性,与俄罗斯式建筑一起,构成了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古典基调。
三、哈尔滨建筑风格未来的发展趋势
哈尔滨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城市。各种建筑风格的出现并非按照建筑史的先后顺序,几乎是百花齐放,各展风采,这也是特殊的历史环境促成的。使哈尔滨的建筑设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哈尔滨堪称为建筑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她汇集了数十个民族建筑文化以及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特色,构成了世界性的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这样的建筑也需要我们来维护和保护,在新建建筑的同时也要传承和发展这些建筑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二、装饰艺术运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少数的高阶层人群
而洛可可艺术中,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法国巴黎的皇室阶层,从凡尔赛宫的居室中的装饰便可见一斑。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真正的设计大师并不是学设计出身的,其原因有三。首先,正是由于他们本身不是学设计的,所以不会被一些条条框框,一些规律法则所束缚。正所谓“无招胜有招”。其次,源于兴趣。通常他们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为了兴趣而设计。如,工艺美术运动中的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早期是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而后学习设计;查尔斯·沃赛早期从建筑学徒出身;爱弥尔·盖勒早期是一位植物学家、矿物学家,后来成为了一位具有高度创造性与艺术性的玻璃品工艺师。在他的作品“镶有蜻蜓的器皿”“镶嵌花纹玻璃瓶”等中,都可以看到那些独特的纹样,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到它早期的专业知识对他设计作品的影响。而且,他们不仅能在某个特定领域取得成就,还能涉及了多个领域,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当初的所见所得同样也会在其他领域指导并发挥作用。如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奠基人威廉.莫里斯,他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家、诗人和社会主义者,他的设计包括书籍设计、染织设计、家具设计。查尔斯.罗伯特.阿什比的设计包括金属器皿设计、家具设计;沃塞设计领域包括家具设计、纺织品设计和墙纸设计等;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米恰,设计领域包括招贴画、广告画和商品包装画、首饰设计、建筑设计(1899年,为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设计了波黑展馆,并获得了银牌奖)油画、邮票设计(为自己的国家设计第一套邮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亨利.凡.德.威尔德是著名的理论家,建筑家和家具设计、平面设计、织物和瓷器设计师;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漆器大师让杜南,设计领域涉及家具设计、屏风设计、首饰设计、以及诺尔曼游轮的大饭厅等。这些足以说明了设计师们涉及设计领域的广泛。最后一点,创新。他们拥有自己的东西,例如,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植物学、矿物学),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再结合设计,极有可能创造出与设计史上所不同的设计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着反应自我的东西在里面,如盖勒,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许多植物图案,而且在颜色的运用方面,有很多类似于矿物颜色。包括一些作品中形成的偶然性的肌理。有很多作品给人一种偶然性的、略带神秘的无法复制的自然形成的美。正是由于自身的经历,创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设计风格。在平时生活中看的电视、短片、图片、艺术品,也会引起相应的反思。如奥运频道NBA篮球赛中,每场间隔时的花絮是用蔓延的花草藤蔓的形式来与球员进球镜头相结合,这个花絮中的设计手法就是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这种表现手法与劲爆的进球结合,也产生了区于以前的另一种感觉——刚柔并济。在生命科学研究所不难看出它的建筑就是现代艺术运动中类似包豪斯学院的建筑,在几幢楼之间有长长的玻璃走廊连接着。在一个会议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局部实验室的情况(包豪斯魏玛学院几乎可以看到所有房间)。延之,想到现在普遍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现代建筑没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色这一现象。个人认为这还是要看设计对象的特征。比如,生命科学院是一个注重理性、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的地方,它的建筑设施要与它的内容、特征相结合,那就是实用性、功能性第一。其次,在不破坏这些的情况下,一些细节上的装饰可以让人有种空气感,如门窗上玻璃纸缠绕藤蔓的花草纹样。用于其他功能的一些建筑,如:剧院、商店、场馆等,这些建筑的设计空间很大,就可以加入更多富有特点的民族文化元素在里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