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青少年德育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9 17:10:5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青少年德育教育

篇(1)

近年来,各类校园暴力事件被频繁报导,此类事件不绝于耳,自然引起了社会上下的震惊。在这一片震惊声中,德育又被人们重新搬上了谈话桌,很多人大肆批判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批判学校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应试能力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所谓德育,从广义上而言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本文提及的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家庭德育等都属于校外德育教育的范畴。而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从定义不难看出,德育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可惜的是很多人只记住了德育的狭义定义,而这个定义又被广泛使用,以致大多数人都认为德育只是学校的事。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想法与做法框死了德育的活动范围,扼杀了德育的活力,最终只会导致坏的结果,比如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崇尚暴力等等。所以必须要清楚,学校所进行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德育的全部,家庭、社区、社会对于学生同样有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与必要。而本文也正是选取了校外德育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少年宫德育教育,通过探讨其对于中小学生的重要意义、开展情况来看看校外德育教育的发展,并通过相应的对策建议来展望其更好的未来。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少年宫只是看节目、做游戏、学舞蹈、学科学的地方。但事实上,少年宫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主阵地,是青少年德育的活动基地和艺术教育的培训基地。它的基本任务是“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可以说,参加少年宫活动对于孩子有诸多的益处,它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学生的多种需求,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能使学生得到各种实践以及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独立个性和创造能力;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可以说少年宫所开展的德育教育对于推动学生品德、思想等软实力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既然从理论上而言少年宫有如此大的德育作用,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是哪番景象?以实地访问的结果来看:基本上出现两种情况,市区做得不错,郊区仍须跟进。

在采访中,市区少年宫的教师都十分肯定少年宫具有德育功能,同时,他们认为少年宫对其成员的德育教育是渗透在平时的教课过程中的,教育学生们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并不是特地开班进行德育教育的,这与学校的主题班会、仪式教育等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少年宫也会定期举行学雷锋等公益性主题活动,这样的方式比起平时的渗透教育更有针对性。

另外,在对来少年宫接孩子的家长的采访中得知,家长普遍认为,少年宫不但教会了孩子很多才艺,还对孩子进行了良好的德育教育,使他们不但学会了谦让、尊重等美德,而且还交到了许多朋友,性格也开朗了不少。很多家长说,当初把孩子送过来,是想让孩子学一点特长,可以为“小升初”加分,没想到少年宫还对孩子的品德进行了良好的教育,这也是意料之外的惊喜。

以上的采访,我们不难看出,市区的少年宫在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方面确实做得不错,不显山露水却效果良好。

另外有一点也是要说明的,笔者在与大学同学(她们都来自上海市区)的攀谈中了解到,他们小时候普遍没有参加过少年宫活动,更不认为少年宫会有什么德育功能。这能说明,市区少年宫在近些年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这一点在当前学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那么郊区又如何呢?

众所周知,郊区在师资力量、教学器材的配备上是远落后于市区的。在对郊区少年宫教师的采访中明显感到了他们的德育教育意识相对薄弱,对于平时的德育渗透并没有特别的意识,也少有什么主题活动,可以说,郊区的少年宫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德育功能。

另外,虽然郊区参加少年宫活动的学生数量在逐年提高,但事实上它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特别是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入学数量的增加,这些学生连平时的上课质量都不能很好地保证,更不要说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少年宫活动。但这个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未来的大问题,如此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子女的德育教育问题如若处理不好,只会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必须要改变观念。而改变观念的对象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家长。教师既肩担“传道、受业、解惑”之职责,自身必须有正确的观念,少年宫教师应明白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授学生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市郊区的少年宫教师也应多进行交流,达到教育思想与教育技能的双向提升,促进教师自身的良性发展。而对于家长,对孩子参加少年宫活动不能抱有太功利的目的,除了关心孩子所学会的技能还应关注其人格的成长。

其次,必须要深入学校。少年宫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其所在地,要想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就要主动拓展活动渠道,与学校精诚合作,通过设计优质的活动内容和新颖的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孩子投入到健康有益的校外活动中来。这种“流动少年宫”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且面向全体学生,没有特长要求,不需要彩排,注重人人参与,可以使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充实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品质,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少年宫德育教育的范围。

第三,必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少年宫虽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但它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而是以培训机构的形式存在的,一般参加一学期的活动大约收取四五百元的费用,这对于一般家庭而言还是可以承受的,但对于农民工子弟而言却是不可企及的。这个社会并没有做到人人平等,教育歧视从来都未曾消失过,如何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德育教育?这当然得依靠政府,虽说我国的教育支出逐年增加,但比例还是太小,难以与西方国家相比。如果政府能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一部分的款项用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相信会取得不错的成效。

德育教育的问题是教育中的大问题,要践行好德育教育必须依靠校内外教育的共同努力,要突破校外德育的“半隐形”现状,特别是对于郊区而言,在校外德育方面要积极向市区看齐,促进上海校外德育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110-02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转变时期,也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青少年加强价值观教育对于其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等各方面都在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也在冲蚀着青少年的头脑,导致部分青少年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迷失,进入了价值观发展的瓶颈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德育”教育来给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用德育教育来探索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一、德育教育的概述

(一)德育教育的含义及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源于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遵从一定的法则来培养自由人的活动称为“德育”。到19世纪中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斯明确把教育活动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也是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本着一定目的有要求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展开系统的影响,它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准则以及思想特点等转化为一种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十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德育”则是实现全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保证。德育教育的原则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德育教育过程的内在的规律性,是对德育教育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概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原则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对于道德的认知和实践要统一并重。即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在严格要求同时要尊重信任。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同时在关心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要尊重学生自身人格、信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自主的发展。3)“”,有的放矢。即在保证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总方向相一致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5)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统一。在坚持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主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性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做到这几方面的内容,以保证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其一,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祖国成就的认同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其对祖国同胞的热爱,这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统一。其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坚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教育有利于他们坚持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科学的“三观”教育,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四,坚持民主法制观念的教育,深刻他们对于宪法和法律的认识,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其五,坚持社会公德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将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在自身的行为当中,为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做好基础。

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尤其重要。首先,可以从本质上完善青少年学生的内在品质。哲学家康德说过:人的天职和目的是向善以完善人性,使自身成为道德的存在。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就是对其进行一种质的规定,使其具备做到的属性。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举措,但由于他们对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还缺乏一定的认同,导致他们在做出一些价值判断时,多数会以他们自身经历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最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意识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多元化的社会实况总会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影响,许多学生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引起关注,甚至有时候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就急迫需要德育教育的大力推进。

二、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现状呼吁德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华民族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我们的社会变迁、经济结构、文化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由以前的一元化状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科技充斥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迷失。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其中“主德”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人生修养和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这种独特的价值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却被束之高阁,依然不被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科学态度。第二,对于价值观主体的迷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所呈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错的多元的社会,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人们面临着多种信息渠道,接受着不同文化和思想,其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开放,这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等也逐渐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统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随之而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所取代。第三,价值观教育方法迷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一些难以胜任“主科”教学的老师担任,这种明显的不被重视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加重了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

三、以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主德”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其中“主德”思想是现阶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渊源和积淀。首先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孝悌为本的一种对人处事的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在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用这种思想来指导青少年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贵和尚中”的思路。“和”和“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主张“中”与“和”,反对“过”与“不及”,即运用辩证统一的方式来判断。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有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就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各种文化思潮和先进科学,早日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最后,是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孝文化的正确传播和传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这种现状背景下,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实价值并传播和传承这些价值,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自身成长,以及社会和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

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现实社会充斥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青少年的价值观时刻受到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已经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单独承担的了,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这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价值观教育成功的关键。

首先是学校教育方面,必须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地位。学校教学模式设置要重视价值观教育,要安排合适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起价值观教育教学,对于教学模式和方式,不能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和纯理论式教学,而应该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价值观教学当中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用主动的创造性的方式来践行这个具有生命意义的学科。其次是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必须重视到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接受到的第一个教育环境,家长是孩子最为信赖的人,对于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榜样效用,家长对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作用非凡,不能再单纯地认为价值观教育是学校的任务和职责,家长也要重视起来,要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与沟通,要和学校有机配合。最后是社会教育方面,要把“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中去,正确把握好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2] 谢炳炎 符建湘.儒家文化与当代青少年德育的思考[J].长沙:湖南大学学报,1996.4.

[3] 檀传宝,德育教育的边界[J].中国德育:2006.11.

[4]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3).

[5] 和谐文化编辑组.道德的力量[M].人民出版社:2008.4.

篇(4)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在这种形势下,各所学校都减少了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与德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家长也纷纷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况,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德育的深刻认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误入岐途。

(二)缺乏德育管理机制

据悉,我国各所中小学差不多都专设了德育处,从形式上看,所有中小学的德育管理体制正趋于完善,但是其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执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没有人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员较少学习教育知识理论,德育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德育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足,由于社会对学生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学校德育建设的难度。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可能会误导青少年学生发表违背现实的言论、制造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等等,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然而,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落后,观念守旧,难以将新媒体的新特点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可见,新媒体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不足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办法,坚持竞聘和推荐原则,选拔一些成绩突出、师德高尚、威信高的优秀教师,经校长任命后,方可担任班主任一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适时评估班级教育效果、班级奖惩、素质教育项目等的实施情况,综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学情况,以此评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档案,实行梯级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制度。

(二)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还离不开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再次,还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专门负责研究、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各级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落实督导检查考核职责,对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将督导评价机制落实到位。

(三)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其一,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一切随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其二,将新媒体素养纳入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清楚地知道新媒体的好外与坏处,以文秘站:防盲目接触;其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和道德,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源。

(四)健全新媒体德育平台

健全新媒体德育工作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优势,注册学校德育门户,以便有效地创造德育工作平台;二要设置德育网络部门,实现对学校德育网络信息的监管,以便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德育工作;三要探析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地找到符合其特点的媒体资源,努力实现德育新媒体工作平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资源体系。

(五)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德育教育平台,比如: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感恩节,组织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加深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5)

如今,青少年自杀、犯罪的事儿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值得我们深思: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思想教育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三重影响。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对青少年品德形成的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德育绝不能脱离家庭、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并发挥作用。学校德育应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三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综合一致的德育教育网。在德育教育网中,学校德育发挥着主导作用。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又要使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与学校德育相一致,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下面就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

1、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观念。至今天,我国人才选拔还是通过各种考试实现的,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只看重的是青少年学生的分数,评价教师能力也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之一。于是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校也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智育教育上,只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转变传统观念,而且要在各科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把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提到更重要的地位上来抓。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德育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生不但是德育的客体,也是德育的主体。忽视了青少年德育的主体性,学校德育常常将青少年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将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硬塞给学生,而不让学生明理,这样培养出的青少年人才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因而,学校在德育中,要让学生先明理,然后把道德应变成是自觉的行为。

3、改变德育评价中的不合理因素。在现行的学校德育评价中,学校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成绩,大都以分值来衡量,以学生做好事或违纪加减德育分,青少年学生做好事是为了提高德育成绩。然而做好事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这样,青少年学生的为善与功利因素联系在一起,却成了一种被动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形成。

4、发挥全体教师的德育力量,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力,任课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班主任单枪匹马地抓德育,任课教师置身事外,学校德育成效差。所以全体教师都应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配合班主任工作,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消除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负面影响,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1、家庭德育。家庭德育欠计划和组织,受制于家长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家庭德育往往带有私人性。青少年学生在家庭里形成的私人性,将会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学校应注重教育引导,克服其负面影响,经常保持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形成德育合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

2、社会德育。良好的社会德育为学校德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又会给学校德育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现如今的网络游戏五花八门,令不少青少年沉迷于其中,致使他们说谎、逃学,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学校德育应注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尽量让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中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小,使他们在社会德育环境中也能健康发展。

三、应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篇(6)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5-01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和低龄化在呈上升趋势,网德缺失问题的凸现,很多学生表现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上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保护,网上人格冲突、沉迷网游等问题。学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成为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和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上网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形成网瘾,引发社会、学校、家庭诸多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所突显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沉迷网络。网络内容的丰富性、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吧和网游,形成难以戒掉的网瘾。过份的沉迷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毫无兴趣,逃学、旷课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

(二)是非标准颠倒,审美观、价值观偏离。网络的随意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各样信息,在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上,这种随意的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偏离,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三)行为随意、放纵,散失责任感。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丧失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四)脱离现实,情感错位。网络娱乐性使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老师、同学、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依赖网络,投机懒惰。网络搜索引擎的强大造就了学生们的懒惰和投机取巧。作业不会做,搜索一下,实习报告不会写也搜索一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几个常用的网址也需搜索一下。网络的便利使学生不再善于思考,也逐渐散失了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道德散失和网络行为偏离诱因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青春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他们叛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很难听得进去,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

(二)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CNNIC的《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基本上就是游戏、交友、视频。认识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合理用网、绿色用网。

(三)上网方式的多元化。手机上网的简易性、即时性、隐蔽性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保持与网络的连接,哪怕是在课堂上。上网方式的多元,使学校、老师、家长很难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也很难堵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四)德育工作的滞后。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环境使建立在现实环境中的传统德育工作略显教条和滞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做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构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网络行为道德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有效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全员参与,构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传统德育工作内容滞后、方法简单和力量薄弱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多元环境下,德育工作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相结合,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应以提高道德、规范行为,合理用网为主题,以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育为形势,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多方法、多人员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纵深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二)疏堵结合,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学校应重视网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合理规划校园网络,因势利导,从技术上保障网络的纯净与和谐。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应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40-01

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因此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现在的家庭、社会、教师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给统考成绩排名次,老师不让差生考试,或赶差生转学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为此,我校针对以上情况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操行考核重学生激励

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我校实行了德育操行考核,制定了一系列评分方案,即每个学生基础分为100分,在此基础上根据日常表现,好则加分、否则减分。实行学期总评,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进入学生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学校、班级常为学生开设德育活动增加了学生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二、抓制度创新重教师激励

以“教书育人”为宗旨,加大教学质量奖的力度,推动教育教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严格遵循教学“七认真”,狠抓中差生,对差生循循善诱,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落实“评优评先方案”。对各级教学能手、先进个人、论文、课件获奖者、学生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给予重奖,使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三、抓名师打造重队伍建设

在给学生一滴水的同时,教师必须是一道涌泉。要教好学生必须得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追求目标,落实《师德考评细则》,建立师德考评档案,选聘思想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育人能力,着力健全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的评选方案,树立榜样带动全体教师努力学习,为德育工作奠基。

四、抓课堂教学重学科渗透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好学科的德育渗透,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统一于教学之中,以德育教育为精髓,抓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班会课、心理健康课、社会课、自然课、美术、音乐课、写字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审美教育、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开设好法制课,定期请司法部门的同志为师生作法制报告,使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制观念。

五、抓养成教育重习惯培养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梯次递进。从培育最基本的语言,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到规范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重点加强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加大对《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入脑、入心,人人遵守,让学生从小懂规则、守规矩、讲道德、守诚信、有孝心、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要求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六、抓活动载体拓展教育空间

我校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组织开展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通过开展班、队会主题演讲比赛、道德知识竞赛、问卷调查、才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教育,让先进的思想,文明的行为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

七、抓校园文化创育人造环境

我校把美化环境,净化学生心灵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我校以“土沃苗壮”为办学理念,以“植大众文化之根,育乡土文化之苗”创建了具有特色的校园,提升了育人环境。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办好校园广播站,开辟德育工作新阵地,让学生远离不良诱惑。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画廊开辟校内新闻、学生习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法制宣传等专栏,加强学生自身教育,自我管理,营造健康、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氛围。

篇(8)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诚实,真诚,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欺人,不做作,不掩饰。“信”就是守信,就是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对自己和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对中学生的在信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我们的许多家长和教师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养育和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对孩子的诚信品质的教育,使有些不良品质在孩提时代就形成了,上学后再进行纠正和教育,结果是事倍功半。因此加强诚信教育是青少年首家德现状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诚信准则意味着刻苦踏实,实事求是,遵守校纪校规及学生行为规范,不做任何不诚实的事情,从而取信于人。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道德品质对社会的影响远胜于一般的群体,其诚信品质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当前学校教育把追求升学率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而不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即使是在德育教育上也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忽视学生对自己负责,德育方法陈旧,内容空洞,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认知情感,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呢?因此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诚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加强,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抓好青少年诚信教育是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我真切地知道,我们肩负着诚信教育的重担。今天,我国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对中学生在礼节礼貌这些细节方面,养成从小懂礼、讲礼貌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教师应教育中学生跟他人打交道或者在不同的场合,要讲究起码的礼貌。如升旗仪式这样的场合就必须遵守规定的“礼仪”;平时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都要做到得体、适宜,不能穿奇装异服;在家庭生活中,要讲究“礼仪”和“礼让”,对长辈要尊重孝敬;对同龄人要平等友善;对年幼者要爱护有加等,逐渐让青少年自觉地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新一代。

加强诚信教育是青少年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青少年阶段是培养诚信品德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科学知识,增长社会阅历,积累生活经验,完善思维认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样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初步形成。如在这个关键时期,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能够注重培养他们的价值取向,让中小学生从小就按诚实守信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孩子养成诚信的好习惯,那么诚信的品质就会自然形成。

三、采取各方位的教育形式强化诚信教育

为了让学生未来成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应该着手抓好青少年的“诚信”教育。

(一)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感化学生。

我们中华具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做人的首要德行。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敢于面对学生,承认自己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让学生真正了解老师,相信老师。师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老师为学生辨明了是非,主持了公道,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敢于发表见解而高兴,老师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见解出乎自己预料而火冒三丈。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逐渐形成伸张正义,大胆认错,敢于改错的忠诚老实的好品质。

(二)学校要创新性地为学生提供诚信教育的平台。

1.从思想上让学生确立诚信意识。部分中小学生头脑里并没有诚信意识,他们或忙于学业无暇顾及,或受不良思想的影响而轻视诚信,这就要求教师找准切入点,及时告诉他们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在待人接物上讲究诚信。

2.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积极开展“我讲诚信”活动、社会调查、生活事例分析等形式,从正反两方面活生生的材料进一步加深中小学生对诚信的认识。

3.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诚信宣传。观看一些表扬守信的单位和个人的资料;展示一些欺诈、蒙骗行为和现象予以曝光批评的案件等,通过各种宣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诚信的意义和作用,自觉诚实守信。

(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对中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学校责无旁贷,但家庭作为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及家长在青少年的诚信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单是经常性的诚信理念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帮助学生完成作业,帮助他们开脱或者撒谎,有时甚至还“谆谆教导”孩子,以为老实人吃亏,那样,孩子们必然在心灵上打上不诚信的烙印。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担当其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的最佳指导教师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社会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篇(9)

【关键词】青少年宫;艺术教育;创新

目前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如何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有着很明显的作用,很多青少年宫作为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担负了提升青少年艺术素养的主要角色,为了能够塑造更好的品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加强艺术教育创新。

一、提升审美教育,提升青少年素养

我们必须要强化青少年审美能力,应该把青少年宫艺术教育内容逐渐推进到各个层次当中。①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趣,审美情趣事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各类对象所表现的一种情趣,这事可以决定审美活动开展的一种方式。有很多高审美情趣的人,对追求美的渴望过程中,有很强的美的感受能力。当他们在观赏戏剧的过程中,阅读小说的时候,不仅仅会局限于整个色彩过程中,而且对情节,作品都会有一定的安排,对于很多演员的表演,遗迹性格的刻画能够从细节上进行处理,从词汇当中更能够找到美。②唤起审美的体验。从艺术教育的角度上来看,艺术教育应该事情感上的教育,可以通过艺术教育起到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的积极影响。比如我国民间音乐有二胡曲,整个曲子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就好像是一副美丽的画面,就好比是通过人们的感知入手,然后让他们通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一些想象引起共鸣。通过这种试唱、欣赏音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视觉能力,学生能够想到更多的情感和记忆,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从美术教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相对比较优秀的美术作品,需要人们积极向上,就好比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对启发学生铭记父母教育有很好的方法。在青少年宫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来改善自身的道德观念,让那个审美趣味走向健康,向着积极方向进行发展。

二、渗透德育教育,塑造青少年品格

一般德育教育从实际情况来说,对青少年来说是可以发挥处形象美,塑造更好的品格,形成一种道德素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发挥处美育的一种风格,激发教育对象同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认同,让教育者能够在情感上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产生在客观事物上的一种评价,并且在情悦中让精神境界得到了最后升华,迫使道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美育可以让那个道德意识获得更大的体验,这是一种实践行为,从80年代的角度上看,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人们语言美的构成,对于这种美,我们更在乎的是五讲四美的过程,最近这几年我们在强调社会核心教育内容,希望能够从青少年艺术角度来进行全面教育,青少年宫艺术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集体主义观念都有竞争意识,文明意识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作用,就好像是开展铜管的乐队一样。我们需要培养青少年的耐心、细心、还有恒心、以及相关意志品质,经过合唱团训练成功演出,让学生知道如何管理团队,懂得如何增强荣誉感,青少年宫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建议不的对教育内容进行研究,研发德育发展计划。

三、丰富活动载体,拓展青少年视野

在青少年文化活动交流过程中,应该提升艺术教育整体水平,青少年应该组织艺术展演和才艺等活动,激发学生进取心。最近这几年,我们发现青少年一些团队每年都会组织各种活动,尤其是长沙青少年宫依托表演团队,一年可以表演60场次,多数人都是参加好内外文艺,而且还拜访美国、法国、爱尔兰、比利时、卢森堡、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并且收到了很好的人文教育。青少年宫应该保持育人的优势,需要丰富文化活动,还需要通过青少年交流,走访一些活动,互相参加一些青少年文艺活动,青少年宫在艺术教育上应该加强和国际业务是哪个的来往,形成一种探索的精神。

四、创新教学内容、增强艺术教育实效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宫是需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进行处理的,需要开发本地青少年宫的艺术课程,学校课程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共分成了三个层次,一个是普及层,主要面向青少年,普及更多艺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在开设艺术的过程中,主要以基础知识作为讲座内容,艺术课程作为主要基本课程。二是兴趣层,一般对不同艺术领域会有不同兴趣的青少年,区域分年龄层次不同,区分知识水平和技能层次也各不相同,开设培训课程,让更多青少年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三是提高层。把对艺术既有浓厚兴趣,也有一定特长的青少年组织在一起,成立不同类别的艺术团,这些艺术团能让那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让青少年获得更好的表现舞台,发挥自身专长,建立更多的自信,另外可以提升青少年宫的品牌影响,扩大社会自身利益。在新课程内容安排中,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青少年宫的建立需要吸收现代艺术新元素,借鉴国外艺术教育新理念,避免艺术教育出现狭隘。需要挖掘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推出新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内涵,安排多种特色艺术课程,形成一种地方特色,目前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底蕴相对比较雄厚,恶意把山歌、花鼓戏、湘剧、弹词、皮影戏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让教学更接地气,更贴近本地的生活。引进更多现代技术和艺术教育设施,可以提高创新教育内容,增强艺术实效性。

五、结语

从目前的角度来说,我国正在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扫除一些不适应发展的各种障碍,要求教育工作人员能够以创新发展的精神进行学习,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新环境,深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改变教育理念,无论在教育不们还是在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应该认清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没有艺术教育的完整路径,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并不是真的教育。在深化教育的^程中,需要推动青少年宫艺术教育创新,具有很实用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琳.幼教师资艺术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3).

[2]郑茹男.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3).

[3]Development of Design and Art Education Model in China[J].WANG Xiaofe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2014(Z2).

[4]Studyon the Humanity of Ordinary Music Education in China in Modern Times[J].Yu Liwen.学术界,2013(11).

[5]杨i婧.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2(09).

篇(10)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革命纪念馆通过举办陈列展览和视听等手段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传播各种知识,弘扬革命精神,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它在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它向社会承担着一种职责,是对青少年传播先进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场所。

一、革命纪念馆是对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

革命纪念馆通过珍藏的革命文物和党史资料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坚定丰厚的物质基础,发挥革命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对于培养中华民族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文物的真实性,它有着巨大的说服力;文物的直观性,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尤其是易于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结合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念日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针对性强,又易于被教育者接受。革命纪念馆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宝贵资源,组织形象化的陈列展览,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心灵上得到净化,思想上受到启迪,行动上看到实效,真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正确树立青少年的人生观、荣辱观、历史观,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纪念馆基本陈列有力地支持了学校教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场所,如何保证当代青少年拥有坚实的精神支撑,做到理性、坚忍、不迷失,其重要一点就是积极构建当代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要让青少年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是人的基本道德准则。革命纪念馆利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烈们大量鲜活的生动事例在青少年开展处理好奉献与索取、名誉与利益、集体与个人关系的教育。树立青少年无私奉献,明辨是非,关爱他人,勇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的人文素养。革命纪念馆所展示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将激励青少年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从小培养艰苦奋斗、奉献务实的精神。

革命纪念馆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是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纪念馆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三大职能,同学校一样,肩负着对未成年人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纪念馆教育使青少年学生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接受的是轻松自在的教育,寓教于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认知历史,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发现真善美,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必须不断丰富展示内容,全力拉近纪念馆与青少年的距离

要吸引大量青少年学生到纪念馆来,就要加强纪念馆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软件建设,还要重视功能与环境建设,使他们亲近纪念馆,到纪念馆有家的感觉。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比较重视场馆建设,不管是参观环境还是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为更多的人走进纪念馆,感知纪念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陈列展览内容的选题上要选择适合青年人的特点,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展览题材,确定出一个能与青年人产生共鸣的展览内容。在陈列展览的展示手段上,要不断探索创新,要采用生动活泼、直观、立体的现代化陈列手段“重新”包装展览内容,通过运用油画、风景画、复原模型、雕塑等方法来尽可能营造展示内容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合理加入声、光、电和动感模型,增强观众的听觉和视觉效果。还应充分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展示方式,把展览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

三、踏实工作,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优质服务

纪念馆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在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革命纪念馆,为青年人提供优质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纪念馆应该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引导青少年感受纪念馆的气氛,逐步养成参观习惯,使纪念馆真正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青少年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如提供有关书籍和资料、纪念品等,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讨论的场所,公示栏的设置可以使青少年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为残疾青少年特设无障碍通道,展厅有中央空调,馆内有导览牌,特殊情况为青少年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等。尽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优美、整洁的展出环境,营造一种良好的观展氛围。坚持常年开放,节假日照常开馆,能让青少年随到随看。为团体参观提供义务讲解,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参观需要。讲解过程根据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和理解能力编写讲解词、讲究因人施讲,循循善诱,讲解员的成功讲解可以引导更多的青少年对纪念馆的更多认识和兴趣。

四、必须不断丰富展示形式,扩大教育外延

革命纪念馆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窗口,不仅要立足基地,坚守阵地,组织更多观众前来参观,接受教育,而且还要拓展阵地,营造浓郁的宣传氛围。在吸引青少年来馆参观的同时,主动把展览送到学校,我馆曾制作一系列专题展览,并在全市中小学校进行巡回展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整合资源,把革命文物资源,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建立全方位的共建教育网络,有效地拓宽基地开展教育活动的空间。在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上要努力探索,举办一些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拓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纪念馆可与学校共建结对,配合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共同举办一些联谊活动。可组织宣讲小分队深入中小学校宣传革命历史,英烈模范事迹等,可与旅游部门、教育部门联合举办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从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获得收益。还可以利用纪念馆这块阵地,结合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征文竞赛活动等,参观展览后可出一些题目,让同学们写体会、写观感,如果我们把这些优秀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发行,必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纪念馆可利用自身优势,举办如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共青团员入团宣誓仪式和18岁成人宣誓仪式等,让青少年走进纪念馆,在纪念馆教育中不断成长。

在新形势下,革命纪念馆必须强化使命意识,把握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强化基地宣传教育功能,让青少年通过纪念馆领略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去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11)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78-02

一、“90后”在孝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孝道”实现形式的极端化

“90后”青少年是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个性彰显,这就容易使得这一代青少年将“个性”与“异类”之间画上等号,从而博得他人更多的关注度。

2009年扬子晚报曾报道了一个“90后”小姑娘为纪念去世的爷爷,将老人头像纹上后背的故事[1]。由此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有网友持肯定态度,也有网友持否定的观点,其中青岛大学社会学教授孟天运对于这起“纹身表孝心”的事件给予的评价,“‘孝’在中国史非常久远的思想,但‘孝’和‘顺’常常是联系在一起地。我们做事情时要考虑老年人的感受,按照传统的想法,我觉得老人看了纹身不一定会赞同,也不一定会高兴。”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位女孩子的孝心,进一步,我们应当分析其孝心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而言,这个年龄阶段正是长身体,心灵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我们每个人行为举止都会或多或少的受青春期“冲动”因素的影响。而且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拥有完好的肌肤也是一种追求,如果当我们以后长大成人了,要面对各种行业的就业以及社会挑战时,如飞行员、模特等职业,或许我们会发现自己在年轻时代的一些冲动举措会会给以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如果我们所作所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孝心的话,我们可以采取其他的很多种方式,而不是非要将其表于其外。

2.“孝心”未能落实为“孝行”

我们一直接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孝道教育,对于孝的很多信息都了如指掌,例如有很多孩子从小就熟背《三字经》、《孝经》、《二十四孝》等,然而,真正能将其付诸行动的又有几个人呢?

2011年在网络上热传过一个视频,是一名大学生花了200元钱拍摄的一段片长仅为6分钟的视频作品,题为《天堂午餐》,讲述的是一个年少轻狂的儿子,平时对母亲的辛劳不以为意,甚至对唠叨的母亲发脾气。面对母亲“我什么时候才能吃上你给我做的饭”的期盼,他毫不在意地回答:“妈,等您老了,我天天做给您吃。”而当母亲猝然过世后,追悔莫及的儿子悉心给母亲做了一顿午餐[2]。

这虽然是一部平凡的母子故事,然而它却正是以一个我们最常见的生活事例来证实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这些深受“孝道”教育过的子女们,总是忘记将隐藏在心底的“孝心”落实为“孝行”;总是通过电话来简单的传递我们心中仅存的那份爱;总是在父母过世之后才追悔莫及。所以,家庭、学校、社会在给予子女们孝道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付诸的行动表现。

3.社会形势对孝道的挑战

2010年网上有一项调查显示:公众“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政府机关,占63%,远高于其他的选项;而公众认为实现就业最大的两个影响因素是――社会关系,67%,家庭背景,52%,远高于学历、能力、经历等选项。这两个选项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在当今社会,权力最大的、社会关系最深最广的,恰恰是政府官员;而影响就业最大的两个因素,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回事,就是比谁家更有“背景”。这也映正了一句社会俗话:就业,是一个“拼爹游戏”。

这一组数据在向我们展示了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从侧面向我们敲响了“孝道”的警钟。在这种家族势力大比拼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压力如山的就业市场,难免会有一部分子女因此而嫌弃自己父母的无能,给自己不能留下一点家业,这就会无形之中在心灵上对于本存的孝道提出挑战,甚至无暇顾及于“孝道”中讲究的尊父爱母。由此可见,必要的调整社会上的一些其他偏激现象对于孝道教育同样有着促进作用。

二、“90后”孝道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市场经济对“90后”孝道教育的冲击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那个群体特定的时代烙印,时代的发展变化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90后”所处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市场经济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冲击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长期受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地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在经济利益主导的社会环境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滋长,利益便成了衡量一切的重要尺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90后”的子女们总是习惯将自己的利益摆放在首要位置,甚至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原则来博取一切。甚至有些人连对父母的回报也要以能否获得利益来衡量。这些都与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股“社会风”下,“90后”作为年轻的一代,由于涉世不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思维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重知轻行,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认知的侵袭,所以难免会抵制不住各种私利的诱惑和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90后”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这类家庭往往对孩子过分呵护,导致“90后”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等缺陷。“六对一”的宠溺形式导致“90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经常流露出的是“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座右铭,他们都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都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同时,许多的父母都忙于赚钱,根本无心顾及孩子,使得“90后”相对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付出和感恩心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进行孝道教育工作的实施。

3.学校授课方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在中学也有政治课。然而中学政治课的内容过于广泛,主要包括政治常识、经济、社会等,也包含了道德文化教育,这样的话,就容易分散、削弱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和吸收程度,造成政治课中的道德文化教育力度不够。所以,适当的将政治和道德教育分开来进行,将会达到一对一的教育效果,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中孝道教育的进行。

三、加强“90后”孝道教育的途径

1.正面理解“施孝”行为

北京市人大代表、崇文区工商联副主席邱淦清等15人联名提出议案,建议把“孝道”写进中小学课本,教育现代孩子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及如何孝顺父母。对此,支持与反对声兼而有之。其中有人提出对于入选到课本中的孝道题材应当好好斟酌斟酌,如“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郭巨为母埋儿等典故具有一定的非人性,无可模仿性、可学习性,值得商榷。

诚然,发生在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中的孝道典故会被今人所斥责,甚至有人怀疑用这些故事来教育如今的“90后”青少年,会不会使他们对孝道彻底失望,甚至是走到其对立面。然而,告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不应果断地断定一个事物是精华还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二十四孝》时,应该剔除其封建、极端的成分,从中提取出宣扬道德高尚的典例,对于《二十四孝》,我们不是去学习、效仿甚至是进一步夸大其人物的施孝行为,而是去学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德精神。

2.进行“孝心”过渡到“孝行”的实践教育

在对“90后”进行的“孝道”教育中,我们应当避免那些他们已经熟记在心,却不去实施的条条框框,相应的,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让这些新时代的“宠儿”们亲身体验一下“尽孝”的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的体验来感受和实施孝道教育。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洗衣服、刷碗、扫地等;父母生病了,要懂得为父母端水、送药;父母工作一天劳累了,晚上为父母捶背、揉肩等等。这些看似简单、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小事情,却最是容易让孩子们形成尽孝习惯的坚实基础,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在他们的记忆中长久留存,而成为一种自我意识。

3.提高家庭对于孝道的关注度

2011年5月4日下午,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一场特别的青年礼在操场上举行。初二全体同学跪在操场上,从父母手里接过了父母写给自己的家书。这是一场孝道教育的典型活动,然而据调查,在这次校方组织的“下跪”活动中,一方面让学生下跪父母,另一方面让父母准备好“家书”交给学生。然而等到父母送“家书”时,许多家长却用打印好的“家书”,只有极少数家长用手写,当“家书”都变成硬邦邦的“印刷体”时,何谈“家书”的情感交流?这里让人看到的不是“家书”的温馨,更多的只是家长们完成学校交代任务的“应付”与“配合”,由此可见,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其德育各方面的发展却总是报以不予重视的态度。所以,提高家庭对于孝道的关注度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家长应当树立孩子全面发展的现代成才观,现代有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以命令为主,在孩子的表现合乎自己期望的目标时,就加倍溺爱,一旦犯错,便是埋怨和责罚,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不利于孩子孝道的培养。作为家长,尤其是面对“90后”喜欢彰显个性的孩子们,要在注重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也给予其爱心的呵护,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上除了功名利禄还有爱的存在,使其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