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98-02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指的是一种结肠、直肠粘膜弥漫性的炎症,在临床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原因不明和不稳定的坏血性腹泻。目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发病率逐年增加,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难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之一是柳氮黄吡啶,但是治疗后对患者造成的毒副作用大,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1]。美沙拉嗪是一种水杨酸类的药物,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03月到2012年03月收治的8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美沙拉嗪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0年03月到2012年03月收治的8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40例对照组和40例治疗组进行治疗,所有的患者都经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确诊,对感染性的结肠炎、缺血性的结肠炎以及放射性的结肠炎患者进行排除。其中轻度患者占28例,中度患者占5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8±7.0)岁。连续性的分布患者占68例,间断性分布的患者占12例。分布在直肠乙状的结肠患者占20例,直肠患者占28例,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内口的患者占6例,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回盲部的患者占10例,直肠以及阑尾内口的患者占8例,分布在全大肠的患者占8例。对照组的患者使用柳氮黄吡啶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使用美沙拉嗪结合灌肠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1g/次柳氮黄吡啶进行治疗,每天治疗4次;观察组的患者应用美沙拉嗪进行口服治疗,每天3次,每次1g,同时结合灌肠治疗,主要的方法是16万U庆大霉素、5mg地塞米松以及6g思密达融入60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灌肠,灌肠的时间保持40分钟,每天进行2次,持续治疗2周,对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2]。
1.2.2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产生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定期对肠镜进行复查,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分。对两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完全缓解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内镜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好转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上消失,内镜检查粘膜有轻度的充血水肿现象,没有出血和溃疡症状;无效指治疗后病情没有得到改善。
1.2.3 选用软件SPSS13.0对临床观察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使用x 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5.0%,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传统的治疗方法中柳氮黄吡啶因为产生的毒副反应大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了限制,长期使用柳氮黄吡啶会对患者的消化道、骨髓抑制、皮疹肝功能异常以及免疫异常等产生毒副作用,影响了治疗疗效。美沙拉嗪是一种水杨酸类的药物,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3]。通过上述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疗效的总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5.0%,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下评分对比
参考文献
笔者在1993至2008年以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四神丸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1978年中华医学会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60例慢性结肠炎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5~35岁10例,36~45岁19例,46~55岁22例,56岁以上9例;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
1.2 治疗方法 方药:白术20 g,白芍15 g,陈皮12 g,防风 15 g,人参15 g,茯苓 15 g,炙甘草6 g。脾肾虚寒者加肉豆蔻12 g,补骨脂20 g,五味子12 g,吴茱萸10 g。热毒者加白头翁12 g,气滞者加木香10 g,槟榔 10 g;湿热者加黄芩10 g,黄连10 g;食滞者加山楂15 g,神曲15 g;便脓血者加地榆15 g。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二次服。10天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正常,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好转,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纤维结肠镜复查无好转。
2.2 治疗结果 60例中痊愈45例,占75%,好转15例,占25%,总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岁,农民,2002年8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腹痛腹泻18年。病史:患者18年前开始经常腹痛、腹泻、泻后痛不减,发作期间大便每日3~4次,质稀,伴少量黏液,每遇劳累或生气后发作,或在晨起前腹痛欲便。曾在县级医院做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早年曾服PPA等药有效,后渐效果不佳,多年来已习以为常,不做治疗。此次乃为其母亲取药,中间谈及自己的腹泻而就诊。查体:左中下腹轻度压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在我院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慢性结肠炎(无溃疡)。辨证属肝气郁滞,脾肾虚寒。治法:泻肝补脾温肾。方药:陈皮12 g,白芍15 g,白术20 g,防风15 g,人参15 g,茯苓15 g,甘草6 g,补骨脂20 g,肉豆蔻12 g,五味子12 g,吴茱萸10 g,水煎分早晚二次分服。结果服上方10剂后明显减轻,再服10剂后腹痛腹泻消失,又巩固服三剂。1个月后结肠镜复查,肠黏膜恢复正常,随访5年无复发。
4 体会
慢性结肠炎临床症状以慢性腹泻、腹痛,排黏液便、血便为主,呈慢性反复性发作或持续性发作,中医辨病属泄泻、腹痛、痢疾等范畴。本病病程较长,多因长期饮食不慎、劳倦内伤,致脾胃虚弱[1]。《景岳全书》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极易耗损正气及影响情志,以致肝失疏泄,肝脾不和。清代叶天士“肝病必犯土,是侮之所胜也,土虚木乘脾受肝制,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2]。由此可见本病病机为脾虚肝郁,湿阻气滞,大肠通降功能失调,病久则致脾肾虚寒。痛泄要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四君子汤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茯苓渗湿健脾,炙甘草干温调中;四神丸中诸药相配,具有温肾健脾、固肠止泻之功。临证时根据患者全身状况予以加减,每每收到良好功效。目前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中只有“溃疡性结肠炎”而没有“慢性结肠炎”病名,但临床实践表明很多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镜检并无溃疡和糜烂,在纤维结肠镜下的表现主要是肠段黏膜的充血、粗糙,血管网络模糊、偏粗,黏膜发红或因苍白而光亮,这部分患者不应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都是结肠的慢性炎症,慢性结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两者在病因上和治疗方法上都有区别。病因上,溃疡性结肠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细胞凋亡有关,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很少发生凋亡,受T细胞免疫反应影响,产生的细胞因子比例失衡,引起细胞凋亡,从而使上皮细胞构成的黏膜屏障破坏,导致结肠黏膜的损伤和溃疡。而慢性结肠炎大多是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疾病发展而来,与细菌、真菌和病毒有关。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准确制定疗效标准,确定和建立治疗方法,有必要将慢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区别对待,很多慢性腹泻患者,比如中医泄泻病中肾阳虚衰型的五更泻,就大多不是溃疡性结肠炎,而是慢性结肠炎。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6-0048-01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粘膜层,且以溃疡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一,多反复发作,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65例患者为2005~2009年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22例,女4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35a。临床类型:慢性复发型45例,慢性持续型14例,初发型6例,无急性暴发型。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48例,重度6例。病变部位:左半结肠炎22例,右半结肠炎9例,全结肠炎9例,直、乙状结肠炎18例,单纯直肠炎7例。
1,2 诊断依据 根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65例患者治疗前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2,1 腹部操作 患者仰卧,医者以沉着缓和的全掌按揉法施于腹部,由中脘穴渐移至关元穴,往返5遍,继以柔和深透的一指禅推法施于以上部位,时间约10min;拇指按揉关元、气海、双侧天枢穴各3min;摩腹5min;施掌振法于神阙穴1~3min。
2,2 背部操作 患者俯卧,以攘法沿脊柱两旁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治疗,自肝俞至大肠俞,时间3min;点按两侧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诸穴,时间共5min;沿两侧腰部夹脊穴或膀胱经循行部位施平推法,透热为度。
2,3 治疗时间及疗程 以上治疗方法每天1次,每次30~40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或仅余留疤痕,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充血、水肿,可见少许糜烂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仍严重充血、水肿,多发性浅溃疡,附有脓性分泌物。
[中图分类号] R6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20-02
结肠脾曲综合征(syndrome of splenic flexure of colon,SSFC)是一种少见的顽固型假性肠梗阻,易致长期误诊[1]。是先天性结肠脾曲固定点过高、横结肠冗长、横结肠左角狭窄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反复不完全性肠梗阻。1996年1月~2004年4月我院收治1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例,女7例;年龄36~78岁,平均(52±2)岁。表现为反复腹痛、腹胀、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周期性不完全肠梗阻症状,泻剂疗效差。可诱发急性肠梗阻(8例),易误诊,有3例误诊为慢性阑尾炎、3例误诊为慢性肠炎、3例误诊为肠功能紊乱、1例误诊为慢性胆囊炎。
非急性发作期肿瘤标志物、肠镜等各项辅助检查均无特殊表现,急性期腹部平片示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升结肠扩张、粪便淤积。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均显示结肠脾曲过高,迂曲成角甚至扭转,合并横结肠过长。有2例合并乙状结肠过长。B超、CT显示各有1例合并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子宫肌瘤。其中2例行螺旋CT气钡双重成像检查,可以清楚显示结肠脾曲过高、横结肠冗长、迂曲成角。
1.2治疗方法
对发作次数较多,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10例行结肠脾曲松解。其中7例加横结肠部分切除,横结肠、降结肠吻合,7例中有2例行腹腔镜下结肠脾曲松解,横结肠部分切除,术中使用吻合器。1例加肝曲松解,乙状结肠排列固定手术,2例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3例合并慢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子宫肌瘤的病人均予以合并疾病的切除。
2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肠黏膜慢性炎症,部分肠管扩张,部分见黏膜及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浸润。住院期间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个月~6年。手术治疗后病人,3个月后临床症状缓解,体重增加,食欲正常,无临床症状复发。
3讨论
3.1发病机制
SSFC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先天性结肠固定点异常所致。肠道不同部位的固定点彼此独立,由于先天性固定点的异常,胎儿自发育期肠管在肠内容物压力下不平衡生长,过长肠管发生机械性扭转,少部分为其他原因,如克隆病、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普通型、腹痛型、中毒型[2]。
本组病例突出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肠梗阻,长时间的便秘,多在中老年时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女性病人占较大比例,也有年轻病人。可能与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减退,横、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平滑肌松弛,无力克服脾曲过高、成角造成的通过障碍而形成慢性梗阻有关,长期卧床可加重症状,当合并胃下垂、左肾积水、乙状结肠扭转或子宫肌瘤时,可诱发或加重脾曲综合征。
3.2临床表现和诊断
结肠脾曲综合征缺乏典型症状,其临床上常常容易与其他专科疾病的表现相混淆,加上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造成误诊,且误诊时间长,部分病人往往多次住院行各种检查。结肠脾曲综合征患者的突出症状为慢性不完全性结肠梗阻,患者多在中老年时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可逐渐出现食欲严重减退、全身无力、精神不振、消瘦贫血,急性发作期,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肿瘤标记物、结肠镜、B超、CT一般无异常发现。该病的特异性检查是X线钡灌肠检查,可发现结肠脾曲过高、成角、狭窄或扭转,左结肠空虚萎缩而右半结肠胀大积粪,常伴有横结肠、乙状结肠冗长。SSFC易误诊,且误诊时间长,常诊为慢性结肠炎、慢性阑尾炎、习惯性便秘,急性肠梗阻、小肠神经官能症、盆腔炎、子宫肌瘤、慢性胆囊炎等疾病。
3.3治疗方法
年轻、一般情况好、症状较轻以及无加重因素存在的单纯脾曲综合征可行非手术治疗,可试用纤维结肠镜通过左结肠角,或口服肠道动力药物以及轻泻剂通便。以下情况有手术指征:①病史1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②病史虽较短,但症状严重,有伴发疾病存在或合并其他需剖腹手术的疾病。③不能排除肠道恶性肿瘤。④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示脾曲过高、扭转,右半结肠严重扩张、积粪。长期的慢性的不完全肠梗阻,结肠长期积粪、扩张,术前应反复清洁灌肠,洗尽肠腔内的积粪,以利于结肠吻合口的愈合,避免术后肠瘘的发生。手术方式应力求简单有效,不宜盲目扩大手术范围,术中全面探查腹腔以解除可能存在的加重因素。脾曲松解术为最常用的术式,手术时应先松解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在内的整段左半结肠,切除多余的结肠段,吻合后排列固定,使整段结肠通畅,不扭曲、成角、无张力,恢复左半结肠的正常解剖位置,本组2例为腹腔镜下脾曲松解术,当钡灌肠提示横结肠过长、扭曲胀大明显时,需行肠切除。
SSFC患者术后一般约需经过3个月才逐渐恢复,故术后应常规口服缓泻剂,这可能因长期的胀气、积粪致使结肠慢性炎症,在病因去除后仍需一定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术后要加强营养支持,应用肠道营养制剂如谷氨酰胺、金双歧等促进康复[3,4]。
[参考文献]
[1]Grassi R,Cappabianca S,Porto A, et al.Ogdvie's syndrome (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6 additional cases[J].Radiol Med(Tofino),2005,109:370-375.
[2]黄天立,黄志文.再论结肠脾曲综合征的外科治疗[J].广州医药,2004,35:19-2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年龄 27~52岁,病程最短者 3 个月,最长者 10 年。均为我院或外院经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根据乙状结肠镜所见,将局部病变简单分为 3 种类型:①轻度病变:以黏膜充血水肿为主;②中度病变:以黏膜糜烂血为主;③重度病变:黏膜面溃疡形成为特征。对照组 40 例,男 32 例,女 8 例,年龄21~60 岁。病程 5 个月 ~ 8 年。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黏液血便史。
1.2.2
粪检排除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
1.2.3
乙状结肠镜检有黏膜充血、水肿或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渗出及浅表性溃疡。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用自拟通肠方。药物组成:白芨 30 g,白头翁 30 g,红藤 30 g,黄柏 30 g,苦参 20 g,白矾 6 g,地榆 20 g, 加水煎 40~50 min,取药液 100 mL。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654-2 注射液 2 mL。
1.3.2
方法:每次取上述灌肠液 100 mL,加入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如腹痛甚者可加 654-2 注射液 2 mL(短时间用,3~5 d)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肠,每日 1 次,14 d 为 1 个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重复数个疗程,间隔时间为 7~10 d。
对照组:氧氟沙星注射液 250 mL(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以及甲硝唑注射液 200 mL(重庆药友制药有限公司)静脉滴注,14 d 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检肠黏膜正常。好转:腹泻、黏液血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症状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同治疗前无变化。复发:溃疡痊愈后又复发,另有 1 例未坚持治疗。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 1。
3
讨
论
慢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的“肠风”、“泄泻”、“久痢”等范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促进消炎、消肿、溃疡面愈合及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有较大帮助。
甲氰咪胍是一种良好的组织胺 H2 受体阻滞剂,是近年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好的药物,也有报道用于慢性肠炎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肠壁中释放组织胺的肥大细胞所致。我们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同时,配合甲氰咪胍和解痉剂 654-2,认为疗效较好,也未出现副作用。
自拟通肠汤中的白芨入脾胃经,因含胶质,善消肿、生肌,布于黏膜面,可保护黏膜,并促进黏膜再生,有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之功。白头翁可清血分之热,为热毒赤痢之要药,《本经》谓其“主逐血止痢”,又《保命集》云:“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红藤可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治肠痈腹痛之要药,《本草图经》:“行血,治气块。”黄柏、苦参性味均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二药常合用。白矾性味涩寒,有收敛止血,涩肠止泻之功效,可疗久泻、便血。地榆归大肠经,凉血解毒,可止脓血,故适宜上述诸证。
本方组成药味简单,药源充足,疗效好,无副作用。灌肠时间以早晚为佳,也可自行掌握,药液温度 37℃为宜。其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参考文献
〔1〕张健, 刘永胜, 翟玉萍. 中西医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结肠炎疗效观察〔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4. 4
一、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为27-52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0年。根据乙状结肠镜所见,将局部病变间要分为三种类型:1、轻度病变,以粘膜充血水肿为主;2、中度病变,以粘膜糜料渗血为主;3、重度病变,粘膜面溃疡形成为特征。
二、诊断标准
1、 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粘液血便史。
2、 粪检除外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
3、 乙状结肠镜检有粘膜充血、水肿或有不同程度的糜料渗出及浅表性溃疡。
4、 25例中5例曾作钡灌肠检查,3例提示结肠炎,2例报告正常。
三、疗效分析
1、 痊愈:经治疗腹泻、腹痛、粘液血便等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检肠粘膜正常。
2、 好转:腹泻、粘液血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明显改变。
3、 无效:症状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同治疗前无变化。本组轻度者11例,两个病程治愈者8例,另3例进行了第三个疗程;中度者6例,三个疗程治愈者4例,2例好转;重度者8例,三个疗程治愈3例,3例4个疗程治愈,1例好转,1例未坚持治疗。
四、方剂组成及治疗方法:
1、 处方:白芨30克、白头翁30克、黄柏30克、苦参20克、白矾20克、地榆20克加水煎至约200毫升备用。甲氰咪胍20毫克,220-654毫克。
2、 方法:根据病情,每次取上述灌肠液40-60毫升,于晚睡前保留灌肠,每日一次。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如有腹痛不适者可短期加服654-2片20毫克,一日三次。每10为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重复数个疗程。
五、典型病例
杨XX,男,49岁,干部。患者从1996年开始腹痛、腹泻,解粘液便每123-4次,每于食用生次饮食后诱发或加重。曾服用抗菌素和中药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于1999年4月来我院就诊。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文泛水肿、充血,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有散在性溃疡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上述灌肠液60毫升,每日上午便后给以保留灌肠,口服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交,654-2片20毫克,必要时口服。经治疗两个疗程,大使次数减少,腹痛症状减轻,停岌3天,再续两个疗程后,大便成形,腹痛消失。乙状结肠镜复查,肠粘膜正常。近访未见复发。
六、讨论
1、 慢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似属祖国医学的“肠风”、“脏毒”、“久痢”等范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促进消炎、消肿、溃疡面愈合及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有较大帮助。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肛肠病,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反复发作。该病治疗时间较长,西医对此病主要运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止痛,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我科自2013年1月~2014年5月,采用中药灌肠结合六合治疗仪治疗慢性结肠炎, 并加强护理, 与单用中药灌肠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 男20例,女30例; 年龄27~85岁,平均58岁。病程3~14年,平均5年。主要症状有:慢性腹泻或便秘,双侧腹部及双侧下腹部的纯痛或隐痛,或腹胀,大便带粘液有些伴肠鸣。专科情况: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下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等。纤维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此外,有些患者伴有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状。根据治疗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中药组。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中药组: 以中药煎液灌肠。遵循中医学外用灌肠方以清热燥湿为主,常兼以收敛止血等法。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健脾和中和通补通用相结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要消除炎症[1]。我们采用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浓缩至100~250ml,另将珍珠层粉6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其中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主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地榆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培清养阴,消肿敛疮等功效;槐花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的作用;珍珠粉能促进溃疡的愈合。若腹痛明显可加没药、莪术以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数增多,结肠水肿明显者,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按常规保留灌肠方法灌肠, 每晚1次。实验组: 于中药煎液灌肠30min前, 将六合治疗仪( 湖南六合医疗用品公司生产的LK-D智能型) 输出电极贴于患者脐周,根据患者对振幅和热感的耐受力调节最佳输出强度, 治疗时间15~25min, 2次/d, 第一次于上午常规执行, 第二次于中药灌肠前30min, 持续治疗1w。 保留灌肠应选择在临睡前进行,预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静卧15min左右后实施常规保留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操作者将肛管后,轻轻地插入15~30cm,灌入药液温度为38~40℃,湿热阻滞型患者,药温偏低,虚寒性患者药温偏高。100~150ml/次,对高位病灶患者,药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药量应由少渐多,根据患者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给药后保持膝胸卧位30min,再取左侧卧位,后右侧卧位,臂部垫高,在给药后静卧数小时,药液保留4h以上,以达到止泻消炎,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1.3护理
1.3.1心理护理 慢性结肠炎病程长,迁延不愈,患者容易焦虑不安,所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介绍慢性结肠炎的病因、发病因素,以及治疗和护理的有关知识; 有意向他们介绍成功治愈病例资料, 以缓和患者情绪, 同时, 帮助患者自我放松, 如听音乐或散散步,也可深呼吸,解除患者的心身紧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强烈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 饮食的护理 慢性结肠炎患者多是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可适量食用,同时还应密切观察自己对各种食品的适应性,注意个体差异。如吃一些本不应对肠道造成影响的食品后腹泻加重,就要找出原因,摸索规律,以后尽量不要食用。
1.3.3生活护理 患者平常应加强锻炼,如打太极拳,以强腰壮肾,增强体质,注意腹部保暖。
1.4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文献[2]:显效: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消失,腹部无压痛,纤维结肠检查显示肠黏膜水肿消失,大便常规正常。好转: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减轻,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大便常规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结果
两组的疗效比较:实验组:显效16例, 好转7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7例,好转11例,无效7例。实验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有效率为72%。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一个泛指的名词,泛指某些已知或者未知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变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临床上一般分为两大类,即特异性结肠炎和非特异性结肠炎,好发于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等部位。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下断、反复发作为特征。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肠道感染、神经精神因素、过敏因素、自体免疫等有关,临床疗效不佳。中医学认为是由外邪伤脾、湿热蕴结,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等所致气血凝滞,壅而为脓为瘀,致腹痛、痢下赤白粘冻等症状。六合治疗仪是将常规用电转化为人体可接受的中频电脉冲,综合了电子针灸、红外热疗、生物电疗、药物导入及按摩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 在本组慢性结肠炎病例治疗中,以安全的输出电极敷于脐周,一方面通过电子针灸刺激神阙,中脘,天枢,关元,大横等穴位调整肠道机能, 起制泄止痛消胀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红外热疗其温热作用治疗虚寒腹痛腹泄,调和肠胃。结合六合治疗仪, 其综合作用促进肠黏膜水肿消退, 舒张肠肌张力, 恢复肠机能。另外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使药物能直接到达病变部位,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 操作简单无痛苦, 安排时间合理, 患者易于接受。实验组的患者能 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积极地配合中药灌肠实验六合治疗仪治疗,并取得92%的有效率。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慢性肠炎,多以结肠炎为多见,是一种慢性结肠黏膜炎性反应,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表现,因其性质和发作特征不同,有许多分型,属易复发病症。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近年来国内报道例数明显增多,对其治疗方案和效果各医院报道不一,尚在进一步探索中。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肠炎,取得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病历60例均为慢性肠炎患者,对磺胺类药物均不过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9)岁,病程(10±5)d,初发13例,复发27例。直肠炎8例,左半结肠炎10例,直乙结肠炎13例,全结肠炎9例。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1±10)岁,病程(11±3)d,初发10例,复发10例,直肠炎3例,左半结肠炎6例,右半结肠炎4例,全结肠炎7例。所有病例均为肠镜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西药治疗,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信谊嘉华药业有限公司,0.25 g)0.5 g,口服,1次/8 h。
1.2.2 治疗组 西药治疗同对照组,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5型:寒湿泄泻型,散寒化湿,予霍香正气软胶囊(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0.45 g/粒)3粒/次,3次/d;阳虚夹湿型,温运脾阳,健脾益气,予附子理中丸(齐齐哈尔参鸽药业有限公司,9 g/丸)1丸/次,2次/d,和健脾丸(齐齐哈尔参鸽药业有限公司,6 g/丸)1丸/次,2次/d;湿热泄泻型,清热利湿,予葛根芩连片(甘肃河西制药有限公司,0.5 g/片)3片/次,3次/d;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予参芩白术散(齐齐哈尔参鸽药业有限公司,10 g/袋)10 g;肝气秉脾型,抑肝扶脾型,予柴芍云君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9 g/丸)1丸/次, 2次/d。15 d为1个疗程,服用2~3个疗程。服药期间每3 d复诊1次或电话随诊,结束后1周每位患者均复查肠镜。
1.2.3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肠镜检查无异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肠黏膜基本修复;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好转。
1.3 统计学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中图分类号] R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130-01
慢性结肠炎经正确及时治疗,并注意饮食调节,通常会有较好的预后[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采用中药内服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对肠道进行清洗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保留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就两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男47例,女33例;年龄21-71岁,平均31.7岁,病程为0.7-5年,住院时间23-37d,平均29.8d,均附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1993年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同时排除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痢疾、肠结核等其它感染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保留灌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加用红外线照射的局部治疗及灌肠治疗前先行清洁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具体操作如下。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患者在每晚8时大小便排空后,常规用温开水39-41℃清洁灌肠,在进行10min的保留后排出,后将臀部抬高10cm,应用一次性导尿管,用石蜡对前端进行涂抹,再缓慢插入20-25cm深度,属患者取左侧卧位,在25-35min内将备好的药液用直肠滴入法灌入,后嘱患次对体会进行改变,从右侧卧位-胸膝位,到平卧位,在灌肠结束后行2h上的平均卧床时间,保留药物在肠腔内在6h以上。灌肠药物配方为:氯美松5mg,甲硝唑100ml,柳氮磺胺吡啶4.0g,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U,锡类散2支,1.0%普鲁卡因20ml,1个疗程为14d,对照组配药同观察组。
1.2.2 红外线灯照射[2] 采用1000W红外线灯在保留灌肠后照射腹部,30min/次,1次/d。以感觉温度为度进行照射距离的调整,一般为15-20cm,防止烫伤的发生。
1.2.3 饮食注意事项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无规律、饮食不洁,可给予低脂、高营养、少渣等易消化的饮食,或多食白扁豆、山药等煮粥,以健脾养胃。
1.3 疗效评定 依据文献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治愈:大便成形(1次/d),临床症状消失,肠黏膜结肠镜检查呈正常状态;显效:大便成形(2-3次/d),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黏膜炎症及溃疡结肠镜检查呈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肠黏膜结肠镜检查炎症减轻或溃疡缩小;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肠黏膜结肠检查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治愈与显效和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45例中,治愈17例,占37.8%;显效19,占42.2%;有效8例,占17.7%;无效1例,占2.2%,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45例中,治愈6例,占13.3%;显效7例,占15.6%;有效20例,占44.4%;无效12例,占26.7%,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病,发生在乙状结肠、结肠和直肠部位,具有反复性、多发性和慢性等特点。多以腹泻、左下腹疼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症状,时有泄泻、黏液便和便秘交替性的发生,呈反复发作,时好时坏[3]。
目前多采用保留灌肠做为慢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传统的药物保留灌肠患者只是将大小便排空,并未对残留在肠腔内的脓因、烘块、粘液进行清除,使药物与结肠粘膜接触不佳而影响吸收,本次研究在传统药物灌肠的基础上,在保留灌肠前,对肠腔内粘液、烘块、脓因、有害毒素用清水进行清除,使肠腔处于清洁的状态,更易发挥药物疗效。可使肠道黏膜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强,利于创面在局部炎症消除的情况下完成修复,增加了局部药物浓度,在病变部位直接起到作用,使临床疗效提高,同时局部行红外线照射,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吸收,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不洁,饮食无规律、可给予低脂、高营养、少渣等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患者因病程较长而引起的营养损失,提高机体抵抗力。故在对肠道进行清洗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并行饮食调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加快了疾病康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r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机制目前未完全阐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肠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具有病情顽固,症状反复,极易复发的特点。2007年1月-2010年6月,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5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65例对比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5例,男52例,女13例;年龄18~60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西药治疗组65例,男50例,女15例;年龄18~56岁;病程1~5年10例,平均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考《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的确定诊断标准;持续性或反复发作黏液血便或有过去史。内窥镜检查;肠黏膜粗糙或黏膜表而呈小颗粒状变化,伴脆弱而出血,附着有黏血脓性的分泌物;有多发性糜烂、溃疡或假肉。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喧啶4g/天,分4次口服。
2.2治疗组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100mg,每日4次,同时服用自拟药方:组方;黄苏15g,槟榔20g,蒲公英30g,地榆20g,槐花30g,赤芍20g,土茯苓30g,白头翁30g,白及15g。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约300ml,分2次早、晚各温服1次。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标准参考《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等检查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明显好转,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检查,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2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目前认为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遗传、感染、情绪、精神、饮食、过敏等因素相关。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本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损伤脾胃,酿生湿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血凝滞,壅而生脓,腑气传导逆乱,故见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等症,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同治,药方治以清热祛湿,解毒敛疮,调气行血。蒲公英、自头翁清热解毒凉血;赤芍清热活血凉血祛淤;白及消肿生肌,收敛止血,促进溃疡愈合;黄苏祛除肠道的湿热;槐花凉血止血敛疮;土茯苓解毒,祛湿浊;槟榔燥湿行气;诸药合用,发挥各自特长,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并避免长期服药的种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见效快,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可供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贵廷,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 284- 285, 289.
[2] 吴沛田.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应注意什么[J].中医杂志,2007,48(2);184.
uc病因为明,临床缺乏理想治疗方法,笔者联用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uc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为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资料完整的门诊病人,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38至63岁,病程1、5月至5年。根据1993年6月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uc诊断标准[1-2]:16例均有持续或反复粘液便或/和脓血便,大多伴有腹痛,大便检查无病原菌或病原体。结合纤维结肠镜资料:检查所见为粘膜糜烂、浅表小溃疡、增生、炎肉,病理检查排除肠道肿瘤、肠结核、肠阿米巴病及克隆病,确诊为uc。病态分期及分型:16例均为活动期,其中初发1例,慢性复发型5例,慢性持续型10例;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5例;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10例,左半结肠炎6例。
1.2治疗方法 中西药物组成:0.5%甲硝唑100ml,硫酸庆大霉素24万单位,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珠黄散(胡庆余堂制药厂)1g,云南白药4g,上药混合调匀。患者排便后常规清洗消毒,按病变部位深浅插入导尿管,用注射器抽取药液缓缓注入,保留灌肠,每晚1次,10~14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调整药量及疗程,一般1~3疗程,显效或1疗程后可改为每周3~4次。
1.3疗效评定标准[2]近期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2 结果
近期治愈9例(56.25%),有效6例(37.50%),无效1例,总有效率93.75%。
3 讨论
uc因病因未明,故又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3],可能的原因包括家属或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和精神因素,病变可累及结肠各段,但以直肠(95%)乙状结肠为主,偶见于回肠,常规治疗药物主要为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pasp),及糖皮质激素,但往往只能缓解症状而难于治愈,且需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重,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
笔者根据本病“溃疡”、“炎症”两大病理特征,受治疗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启发,联用中西药保留灌肠试用于本病,取得满意的疗效。
灌肠液药物组成中:地塞米松具有抗免疫、抗炎作用;庆大霉素用于控制、预防肠道感染;珠黄散具有清热解毒、祛腐生肌作用;云南白药具有止血、排脓去毒的功效;诸药合用既可抗炎抗免疫,又可促进溃疡愈合。
采用本方法治疗uc,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毒副作用轻微,且价廉、方法简便,可指导患者及家属自行治疗,疗效确切,特别对病变局限于直肠及乙状结肠者尤为显著,本组1例无效,为病变累及横结肠者,可能药液未及病变部位而治疗失败。
参 考 文 献